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脊柱运动锻炼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强直性脊柱炎病程长,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早期有效康复训练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及关节强直、畸形。近年来,笔者根据该病的特点,编制“功能锻炼操”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本院风湿科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54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明显脏器功能损害及脊柱关节活动功能严重丧失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27例,男23例,女4例,年龄16~6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对照组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17~6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7年。54例患者中腰骶髋部痛为主37例,膝关节疼痛15例,颈部疼痛2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治疗,如予消炎镇痛药(美洛昔康)、柳氮磺吡啶、正清风痛宁等,并加强护理健康指导。
2.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健康指导基础上,另行自编“功能锻炼操”训练。方法: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编制适宜功能训练动作,分8节(脊柱后伸运动、举臂挺腰、屈腿挺腰、仰头挺胸、俯卧后伸、半身俯卧撑、“船形”运动和伏地挺胸撑起运动),并专门配乐播放。胸廓扩张锻炼,如双臂外展扩胸或双臂上举扩胸时吸气,还原时呼气,以保持较大的肺活量;四肢关节的活动,主要以髋关节、肩关节、膝关节活动为主,髋关节活动以屈曲为主,肩关节活动以肩上耸和肩胛内收为主,膝关节活动可以通过下蹲运动与髋关节共同完成。颈部、胸部、腰背部、四肢关节活动可有选择性地加减。功能锻炼时机选择缓解期进行(平均为有效治疗7 d后),安排专人负责,督促训练同时并给予指导。常规每日2次,每次15 min,完成定量达标。治疗组在出院时赠送刻录的视频光盘给患者出院后继续参照锻炼,以保证后期家庭康复护理的顺利进行。
2.3 疗程
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观察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显效: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体力劳动,X线示骨质病变有改善或无发展;有效: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大,体力劳动轻度受限;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4 结果
4.1 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
4.2 2组起效时间比较
按照数字评分法,将疼痛不适、活动功能受限分为0~10分,分值越大表现为越不能耐受。将入院时和治疗1、2、3个疗程评分进行比较,评分相差3分及以上者为起效。见表2。结果显示对照组多数在3周以上起效,而治疗组多数在3周以内起效,说明治疗组能缩短该病起效时间。表2 2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起效时间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
4.3 2组出院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情况比较
出院后,治疗组27例患者中坚持进行锻炼的20例(74.07%),对照组27例患者中坚持进行锻炼的5例(18.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康复训练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颈、肩、髋关节等全身关节的活动,增加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改善血液循环,进而缓解肌肉痉挛或紧张引起的疼痛,有助于患者日常功能的恢复。通过功能锻炼操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训练,可以减轻关节挛缩,维持和增加活动范围及功能,促进康复。笔者体会,康复锻炼过程中选择难度和强度适宜的锻炼方法,便于患者学习掌握并长期坚持。自制功能锻炼操,选择性强,既可以根据疾病特点,又可根据康复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自主锻炼。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功能锻炼方法带进家庭,为康复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患者坚持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护理干预; 营养支持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97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中轴关节包括骶髂关节、肋椎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炎症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本科于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0例,经过实施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和营养支持,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17~52岁,病程2个月~28年,所有患者经临床医师确诊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
1.2 护理干预
1.2.1 心理疏导 患者大部分为青壮年男性,入院时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敏感、恐惧、烦躁,甚至极度恐慌。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笔者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患者一入院,由责任护士以体贴、关心的语气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需要和感受,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然后责任护士通过耐心细致的行为和温暖的话语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和融洽的护患关系。在整个住院过程中,责任护士逐步帮助患者适应住院环境,消除恐慌心理,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理疗和护理。
1.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就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责任护士每天守护在患者身边,最了解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以及疼痛的特点,责任护士根据各个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护理措施,除执行医嘱给予药物止痛和进行理疗治疗外,还可陪伴患者聊天,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并对患者进行疼痛治疗方面的健康指导,使患者解除担忧和疑虑,保证疼痛治疗的效果。
1.2.3 理疗时的护理 理疗时需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治疗室温度适宜18~25 ℃,防止患者受凉感冒加重病情。并向患者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讲解各个理疗项目的目的,各个仪器的使用方法、功效以及注意事项。理疗过程中,护士全程监控和指导,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及病情变化。
1.2.4 家庭锻炼 研究表明,家庭锻炼可以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晨僵、功能、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不受时间限制,且经济、方便,成为首选的运动方式。在病程初期进行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在疾病诊断后的最初10年进行常规家庭运动,也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功能[2]。适度的功能性锻炼既有助于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僵硬的症状,也可最大程度地防止脊柱畸形的发生,因为脊柱的疼痛僵硬往往会让患者变得弯腰驼背,而一旦发生脊柱畸形就无法自然恢复正常。因此,指导患者家庭锻炼,每天做一些扩胸、转头、转体、弯腰、屈膝、屈髋等维持脊柱功能位的运动,以避免发展成严重的脊柱畸形。理想的家庭运动还需注意运动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佳的家庭运动应是每周至少5次,每次30 min[2]。
1.2.5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生活作息时间要有一定的规律,戒烟酒、少食或忌食生冷硬辣食物,提高自己的预防能力,以免使病情加重。坐位、站立以及走路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好保持坐如钟站如松的姿态,睡眠时避免软床要睡硬板床。无论坐位、站立都不要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要不停更换姿势,保持脊柱一直处于正常的功能位。
1.3 营养支持
1.3.1 营养评价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护理的重要性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低热、轻度或中度贫血,久病致肌肉萎缩,长期服用激素易致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而长期服用消炎抗风湿类药物可诱发胃肠道疾病或溃疡[3]。患者因强直性脊柱炎住院后,由于受疾病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患者会有厌食和食欲不振的情况发生,本身青壮年的能量消耗大,能量及营养素更需要增加,要避免患者能量不足造成抵抗力低下,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对患者做好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而及时合理适用的营养支持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及护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养支持疗法的关键在于早期准确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合理的营养评价正是判断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护士可以根据营养评价的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合理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从营养支持中获益,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营养不良带来的各种危害[4]。在实施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告诫患者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有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恢复,而且为以后一些慢性病的预防和该病的病情好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3.2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食谱 基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应鼓励患者在饮食方面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4)经常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及荤油。指导患者具体的每日膳食组成为:粮食400~660 g,鱼类禽类150~175 g,蛋类50~75 g,大豆或豆制品(折算成干豆重)50 g,蔬菜300~550 g,水果50~100 g,牛乳或豆浆250 g,食糖10 g,烹调油10~20 g。
2 结果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6例,占1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24例,占48%;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16例,占32%;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4例,占8%;总有效率92%。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发病率较高,约占全人口0.1%~0.3%,90%为男性,其中青壮年男性最常见[5]。强直性脊柱炎起病缓慢且呈进行性发展,临床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因此要求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要有预见性的观察和护理,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营养支持的健康宣教,使之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控制病情发展,改善和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人类的健康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为了达到健康的目的,人们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营养作为健康机体的物质基础,而完善良好的营养又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而对于住院的患者而言,合理营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疾病的折磨会在一个动态过程中,不能够为机体提供一个合适的营养素的量,容易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从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使机体不能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反过来又影响疾病的康复,形成了恶性循环。搞好营养支持与疾病康复则互为良性循环,而营养支持又为疾病的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组患者经过心理疏导、疼痛护理、理疗时的护理、功能锻炼、生活护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和营养支持,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回归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艳明.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颈腰痛杂志,2008,29(5):495.
[2] 沈碧玉,刘经纬,徐旭娟.强制性脊柱炎运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73.
[3] 李春平,田田.浅谈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2):52.
[4] 汪玉洁,陈锦秀.营养评价工具在肿瘤患者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66.
[关键词]脊柱炎; 康复干预; 肌肉训练
[中图分类号] R59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023-01
The function exercise reduces the strong straight rachitis's recovery intervention to analyze Chen Hong blue
Cheng Hong Bi,Wang Hai yan
(Central Hospital of Mianyang, Sichuan, Mianyang, 62100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goal achieves the early recovery effect through the function exercise. Methods The method selects 120 example rachitises to adopt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the recovery intervention nursing group contrast nursing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result recovery intervention nursing group auxiliary carries on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and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s foundation by joint functional training, reduced the patient joint ache degree obviously. Conclusions The conclusion implementation recovery intervention uses the function exercise as soon as possible, lets the patient greatest degree restore the normal person function, reduces the pressure, the return social work post.
[Keywords]Rachitis; recovery intervention; muscle training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8月科室就诊的120例脊柱炎病员,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干预护理组各60例,康复干预护理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5±1岁;常规护理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41±1.5岁;患病在6个月至13年。1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背部或腰骶部疼痛;腰脊晨起僵硬;自腰骶部上升性向上蔓延性疼痛加剧;脊柱活动受限僵硬等症状;2组基础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①常规护理组方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按脊柱炎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硬板床休息,避免关节负重,指导患者按时准确应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②康复干预护理组功能锻炼方法:在常规护理组方法上,改病床要求为硬板床,疼痛缓解后鼓励其多活动,并进行锻炼。主要是对疼痛关节为主的康复运动干预,完成各受累关节的功能锻炼并观察效果。锻炼方法分为:①急性期肌肉收缩训练[1]:康复干预护理组所有住院患者全部参加。主要通过做肌肉的主动静力性收缩运动;肘关节伸直时做上臂肱三头肌的静力性收缩,每次肌肉持续收缩保持原状5~10s后放松10s,每次运动5~10min,每日2次。②脊柱四肢关节活动操[2]:康复干预护理组患者经药物控制急性疼痛3d后,做四肢关节功能操。方法是患者取卧位、坐位或靠坐于床头,在肢体不负重的情况下,对疼痛不明显的关节进行主动和被动活动,包括床上伸展运动、膝胸运动、腹部运动、转颈运动等,活动顺序为外周关节至中轴关节,如指关节的屈曲运动,腕关节的舒展运动,肘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后旋等,每天2次,每次10min。③运动疗法,采取深呼吸体操和上背部伸展体操。其目的在于使横隔活动代偿性增加,防止胸廓活动进一步受限;颈椎活动体操,避免头部活动受限制。髋关节体操,用来保持髋部伸肌、阔膜肌和肌群的最大弹性。通过这些体操以保持髋关节的最大屈曲度。④部分患者为了矫正脊椎后突,髋关节屈曲畸型,每日俯卧1~2次。每次5~20分钟,促使躯体肌力恢复平衡,动作协调。⑤行走的训练:双腿并步站立(脚尖脚跟内侧并齐),双手叉腰,以腰为运动点向左、向后、向右,向前转动50次,再反向转动50次强直性脊柱炎的锻炼方法及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等。
1.3 效果评价:采用疼痛分级法对疼痛程度按0~5分评定。由经过培训专职护士调查,根据患者的表情、主诉和体格检查,分别在干预前与干预后2周进行评定,并填写调查表,部分患者做随访记录。
1.4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常规护理组与康复干预护理组对关节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
表1常规护理组与康复干预护理组对关节疼痛程度分析
3 讨论
3.1 康复干预减轻关节疼痛的效果分析:强直性脊柱炎[3](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此病发病隐袭,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痛,非典型者可以周围关节炎开始。常常累及中轴关节和外周大关节,表现为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和足小关节偶有受累。其疼痛发生机制是由于炎症产生的致痛物质或关节内压增高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4]。大多数患者因惧怕在活动时的疼痛而活动,过度依赖药物治疗,最容易引起关节屈曲性挛缩及变形。常规护理组显示,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效果不如康复干预护理组。康复干预护理组在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辅以关节功能锻练进行干预,明显减轻了患者关节疼痛程度(P<0.05),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关节功能锻练可放松紧缩的肌肉。使肌肉代谢增加,使其包裹的关节更加稳固;②肌肉收缩运动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淀,从而减轻疼痛;③进行关节功能锻练时.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运动上,减少了对疼痛的关注,增强了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从而减轻疼痛。
3.2 康复干预护理应注意事项:①功能锻练时间:关节疼痛及晨僵较轻时;精力充沛、无疲劳感时。应制定详细康复方案与每天练习时间。②功能锻练的尺度:避免关节运动过度造成损伤或运动不足导致疗效不明显。在开始进行关节功能操时。活动量要根据个体对疼痛耐受程度差异进行调整,并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关节功能锻练后,如患者出现疼痛加重或不舒适感,持续2h以上时,表示活动过度;可酌情增减时间及活动量。③康复运动疗法对于患者的重要性[5]: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确、有效、适度的机体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关节的活动功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个别患者因疼痛而卧床不起,不愿活动,这样只能使病情进展加快,护理人员应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④维持关节的活动度,保持脊柱的灵活性;维持肢体的运动功能,防止或减轻肢体因废用而致肌肉萎缩;维持骨密度和强度,防止骨质疏松。应强调指出的是:脊椎炎的轻度或中度发作与近乎或完全静止期交替进行为特征,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应长期随诊。
参考文献
[1] 饶珍保.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原因分析及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06,21(5):337.
[2] 仇瑶琴,李树贞,成鹏,等.肌力训练在腰椎问盘突出症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4):237-238.
[3] 范振华,胡永善.骨科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19.
[4] 顾新.疼痛的评定[J].现代康复.2000,4(1):8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临床经牵引、针灸、电疗等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2007年2月~2009年8月对3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及健康宣教,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20例患者中,男206例、女114例,年龄18~62岁,初发188例,复发132例,病程2个月~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治疗加运动疗法及健康宣教),对照组(单纯治疗),每组160例。
方法:⑴单纯治疗: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牵引、针灸、电疗等。⑵运动疗法:通常当患者症状初步缓解后,即尽早开始卧位时的腰背肌和腹肌的锻炼,常用的腰背肌锻炼方法有:①挺胸:仰卧位,双肘支撑床面,抬起胸部和肩部;②仰卧拱桥:仰卧位,双腿屈曲,抬起臀部同时挺胸挺腰,犹如“半桥”;或平卧,抬起臀部同时挺胸挺腰,犹如“全桥”;③俯卧撑:俯卧位,用双手支撑床面,先抬头,然后上身和头抬起,并使头抬起后伸;④“燕式”:俯卧位,双手和上臂后伸,躯干和下肢都用力后伸,两膝伸直,使之成为反弓状。每一个动作重复6~20次,开始时次数宜少,以后酌情渐增。⑶常用的腹肌锻炼方法有:①抬头:仰卧位,双上肢平伸,上身和头部尽量抬起;②下肢抬起:仰卧位,下肢并拢,抬起双下肢离开床面。以上姿势维持4~10秒,重复4~10次[1]。⑷健康宣教:①指导患者维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保持正常的腰椎前突。②尽量减少坐位或半坐位,避免长坐同一姿势或重复。③避免弯腰取物及侧弯突然扭转身体。④从地上搬重物时,应曲髋、曲膝下蹬姿势,避免采取在双膝伸直位时弯腰搬物;携带重物时,应使重物尽量贴近胸部和腹部,以减少躯干的重力距。⑤鞋的选择:不宜穿高跟鞋,以免影响下腰椎的稳定性[2]。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劳累或天气变化时腰部轻度不适;②好转:症状部分或基本消失;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略有改善。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其中治疗组显效96例(60%),好转52例(32.5%),无效12例(7.5%),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58例(36.3%),好转72例(45%),无效30例(18.7%),有效率81.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而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的髓核向外突出,挤压或刺激神经根,造成腰痛,同时伴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多发生于20~50岁青壮年,患者常因疼痛、功能运动障碍而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腰椎间盘是人体最易发生退变的部位,脊柱前、后、侧方肌群是控制背柱活动的主要力量,可使脊柱在各个维持协调与稳定,由于劳损和退变而破坏了脊柱的正常生理平衡,可导致椎间盘突出,引起以腰痛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为特征的病变,因此,加强脊柱各方位的肌肉,尤其腰背部、腹部肌肉锻炼并开展健康宣教,可避免劳损及退变,是预防腰椎间盘病变的关键。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通过常规保守治疗的同时,实施腰背肌及腹部肌肉锻炼及健康宣教,就能加强脊柱周围肌肉的力量,增加脊柱骨关节的稳定性,增加骨骼钙、磷和有机物的含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并可延缓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的退行性变。同时能使后突的髓核位置前移,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神经根水肿消散,使腰腿痛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总之,患者如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同时纠正不良姿势,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及预防均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 the posterior orthopedics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Methods Corresponding care was conducted to eight patients with adolescent scoliosis treated by posterior orthopedic.Results According to nurse care, 8 scoliosis patients didn’t have any complications after the posterior orthopedic surgery.Conclusion Before the posterior orthopedic surger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care, perfect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make good preparation, and train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stool and urine on bed. After the surgery, we should closely monitor the patients’ change of vital signs, make good nurse care to their posture, diet, respiratory, painless, drainage tube, observation the function of spinal nerve and the recove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paying attention to functional exercise postoperative and discharged guidance can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ccessful surgery.
【Key words】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orthopaedics; perioperative nursing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青少年常见的脊柱畸形,严重者可影响内脏功能,甚至出现神经受压症状。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严重,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作用。2007年7月-2008年8月,本科共对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实施后路矫形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12~18岁,平均15岁;按King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Ⅳ型2例,Ⅴ型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均为青少年,女性为多, 因长期以来的身体畸形,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她们往往迫切需要治疗,然而在寻求治疗的同时,承担了对手术的巨大恐惧和风险,却对手术后外观畸形的改善期望值高。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入院后应向其作好一系列解答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由手术者详细介绍手术方案,同时明确手术的目的不仅仅是纠正畸形外观,主要是防止畸形的发展,改善心肺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取得患者的信任。介绍术后患者互相交流,掌握配合护理的技巧,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和恐惧,增强手术的信心,达到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目的。
2.1.2 完善术前评估、做好术前准备 由于胸廓畸形和胸腔脏器发育不良,患者心肺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术前必须认真完成心肺功能各种检查,包括憋气试验、胸部摄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电图、诱发电位等[1]。同时对双下肢肌力测试及感觉运动情况应详细检查记录,作为术后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的对比依据。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做交叉配血试验、皮肤药敏试验等。
2.1.3 呼吸功能的训练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的锻炼,促进肺扩张,提高有效肺通气,改善肺功能,使患者在术后早期能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促进肺复张,预防肺部感染。方法:(1)吹气球: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先吸一口气,然后尽力将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2)深呼吸运动:患者平卧,嘱患者做最大努力吸气,护士将双手置于患者胸部高1cm处,扩胸以胸部触及双手掌心,呼气时用双手向前挤压前胸部和腹部,抬高膈肌,帮助呼出残气。(3)有效咳嗽:先深吸一口气,在吸气终末屏气片刻然后爆发性咳嗽,将气道内分泌物咳出。以上3种方法每天锻炼2次,每次20min。
2.1.4 练习床上排便 术前3天练习床上排便,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常规将病人安置在ICU,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和经皮氧饱和度24h。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观察每小时尿量及颜色,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避免低血压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等发生。
2.2.2 及饮食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时,搬动的人力要足够,动作要协调,确保脊柱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严防扭曲。4h以内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随后每2h1次轴线翻身45°,依手术部位按“左-平”或“右-平”顺序进行轴线翻身护理,防止脊柱受压。翻身时由2名护士共同完成。同时,观察皮肤有无受压、破损。并轻拍背部,鼓励主动咳嗽和深呼吸,以防坠积性肺炎。术后12h患者如无恶心、呕吐即可饮水,以后逐步进流质、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每天4~6次。全身情况较差可适当的给予静脉营养。
2.2.3 呼吸道护理 脊柱畸形病人多有肺容量和流量降低,手术创伤对机体造成的刺激会进一步加重上述病理改变,因此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术后2天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以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出血,稀释痰液利于排出,并指导病人深吸气,在呼气的2/3时咳嗽,反复进行,使痰液由肺泡周围进入气道而咳出。
2.2.4 疼痛的护理 评估疼痛性质(如绞痛、刺痛、钝痛)、强度(如严重、温和)和形态(如间歇性或持续性)。并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协助采取舒适卧位,维持安宁舒适环境。也可以按摩伤口周围皮肤以分散注意力,教导深呼吸、哈气等松弛技巧,并鼓励听收音机、阅读书报等,以转移注意力。必要时视病情需要给按医嘱使用止痛剂并监测用药效果。
2.2.5 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管为负压状态,防止受压、打折。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漏气或导管松脱以免影响持续负压吸引效果。术后1~2天内,特别是24h内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术后24h引流量一般不超过500ml,如引流液过多应警惕有无潜在失血性休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尿量及意识变化,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一般在术后48~72h引流量
2.2.6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手术后应严密观察相关部位肢体感觉运动功能,以掌握病情变化的动态。全身麻醉清醒后,应立即检查病人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了解有无神经损伤,如发现双下肢疼痛、麻木或运动障碍,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如双足能活动,说明脊髓无损伤。
2.2.7 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 由于手术牵拉,病人术后极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长期卧床直接或间接影响支配消化道的植物神经而出现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要注意病人饮食的质和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高钙食品,保持大便通畅[2]。指导病人自我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由右下腹至右上腹,再由右上腹至左上腹,由左上腹至耻骨联合,每日2次,同时腹部热敷。必要时口服中药等防止腹胀和便秘。3 功能锻炼
护士应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病人从思想上重视并主动配合。锻炼时应循序渐进,术后即可以开始四肢活动,如足的背伸、跖屈、旋内、旋外、屈膝屈髋,手指屈伸、腕关节旋转,肘关节屈伸、旋内旋外,肩关节外展、内收、旋转等。每日2~4次,每次15下,同时配合做扩胸运动,深吸气慢呼气运动,并练习吹气球呼吸功能锻炼,术后72h后可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一周后开始进行腰背肌训练,14天后可扶病人坐起,坐起前应首先侧卧,用胳膊扶床并向下用力从卧位坐起,病人初坐起时,常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护士应保证病人安全。4 出院指导
佩戴支具3~6个月,除沐浴及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应佩戴。半年内不要做上身前屈动作,双手不得提、拉重物,避免脊柱过度活动和负重。站、坐、躺、翻身时要保持正确姿势,站立时抬头挺胸,脊背平直;坐时背部平靠椅背,臀部坐满整个椅面;躺时睡硬板床;翻身时应轴向翻身,不要螺旋扭背[3]。饮食方面应给予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并定期来院复查:一般要求3个月、半年、1年来院门诊复查,如有不适随时联系。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注意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吴新军,钟渝,陈雍华.脊柱侧凸围手术期的护理.重庆医学,2005,34(7)∶1017-1018.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病,冯天有教授创立的中西医结合脊柱旋转复位法对此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1]。保守疗法(即手法复位)的治疗原则为治疗后适宜的休息与功能锻炼。我科对住院病人及门诊治疗病人实施此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6~53岁,病程3个月~1年,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膨出5例。本组患者均有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直腿抬高试验<70°,臀肌、腓肠肌等有不同程度萎缩,在行手法整复后平卧位3~7天开始功能锻炼,2周后出院。通过对患者出院后1~2个月的定期随访,显示功能锻炼效果是显著的,治愈12例,占80%;好转3例,占20%。
2功能锻炼
2.1功能锻炼的原则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锻炼初始对患者进行示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
2.2功能锻炼的形式与内容
2.2.1床上锻炼目的是预防病人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1)直腿抬高锻炼:主要锻炼腘绳肌和股四头肌。病人平卧于床上,双替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抬腿时应尽量使下肢与身体成直角。(2)侧卧位梨状肌舒缩锻炼:病人侧卧于床上,上边的腿抬高,抬腿时应尽量使两腿之间的角度为直角,两替进行。此方法可使下肢的外展肌群和臀部得到锻炼。(3)仰卧位拱桥式背伸肌锻炼(包括三点式、五点式):病人仰卧于床上,双脚掌、双肘部、后枕部着床,小腿与床垂直用力,使身体其他部分离床拱起像拱桥一样。此方法可使脊柱两侧腰背肌得到锻炼。腰背肌发达吃力平衡,可保护脊柱在受力时不挤压椎间盘。(4)飞燕点水式背伸肌锻炼:病人俯卧位,使腹部着床,四肢、头部抬起像飞燕一样。锻炼目的同拱桥式。
2.2.2地面锻炼前三项内容主要锻炼脊柱小关节的灵活性及其肌肉的弹性。第四项主要锻炼下肢肌力协调性。(1)脊柱小角度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环转腰部活动。(2)蹲-站-挺运动:嘱病人缓慢下蹲,然后站起,站起后挺胸,使脊柱成弧形,反复进行。(3)快慢步交替行走锻炼。
2.2.3器械锻炼(1)早期锻炼,即手法复位或出现症状1周内的锻炼。采用颈、腰椎牵引,主要是对腰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牵拉锻炼。目的是解除腰背肌的痉挛,使脊柱间隙增宽,缓解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使突出的间盘回缩复位。(2)后期锻炼,指治疗3周以后的锻炼。选用俯卧式腰背肌锻炼器和下肢锻炼器,前者主要锻炼腰背伸肌,后者主要锻炼下肢后群肌肌力。
2.3功能锻炼的方法三种锻炼方法相结和,每例患者锻炼项目一般为3~4项,如每个项目交替进行,循环反复锻炼,每次30~60min,每日2次。
3讨论
腰椎间盘是人体组织中最易发生退行性变的部位。腰椎间盘突出后破坏了原来脊柱及椎间力的平衡,造成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功能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康复的主要措施。功能锻炼可增强腰背肌力,纠正不良姿势,改善腰背柔韧性和调整局部肌肉的张力,特别是对脊柱内外平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改善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病理现象,使腰背肌起着肌肉夹板作用,有利于恢复腰背肌的功能。
1.掌握中国整脊学的名词、概念、术语开始,培养真正的整脊思维
施杞教授在《中国整脊学》首发式上的讲话中说:“学术著作应当述而有作,构建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必须能够体现自身规律的理论内涵,韦以宗教授在占有大量科学文献资料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的观点,如他用有机论思维研究脊柱运动力学,提出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用系统思维研究脊柱功能解剖学,提出椎曲论;用整体思维研究整脊法机制,提出圆筒枢纽学说和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既然自身规律的理论内涵在新的学科体系才能够体现,那么我们在认识整脊学科时,我们就应该在整脊理论体系下,按照整脊的名词术语来认识整脊,学习整脊。例如什么是“四维”,整脊中的“整”什么意思,什么是基础理论中简称的“一圆一说两论”,等等名词术语,不要想当然,一定要按照整脊学的理论来认识学习。很多人不知中国整脊学之“整”是中医文化思维之“整”,即是整体观念的意思,就是我们以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观念看脊柱。整脊学一出现就有人把过去单纯手法正骨冠以“整脊”,写论文、出专著来赶时髦,实在是大错特错,滥竽充数。也有很多人就把“四维”看做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再加一维,这就是不了解整脊,想当然的典型例证。
中国整脊学的思维是中医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思维,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对人体、自然、心理等进行长期思索和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内在特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研究作为自然整体的人身规律。而欧洲医学家偏重于研讨人体自身的实体构成。学习整脊学时不要用西方思维,想当然的来理解整脊。其实这里在某个角度上牵涉到了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的差别,东方思维就是宏观形象思维,西方思维就是微观逻辑思维,西方人是分析的,而东方人是综合的。在认识方法论上,中医较西医偏重于整体综合,轻于解体分析;偏重于黑箱逻辑推导(类比、以表知里、试探与反证等),轻于白箱实验观察。举例来讲,就像评价一个西瓜的成熟与否,西方思维就是切开,或者剖开一小口,或者用一个管子直接打入内部,看看里面到底什么情况来判断。而东方思维是看看西瓜的花纹长的怎么样,用手来拍打听听声音怎么样,还要询问西瓜的生长时间、生长环境等等来判断。
既然中国整脊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学习整脊这门既古老又崭新学科的时候,你就不要死搬硬套用其它思维如西方医学思维来代替或者排斥整脊思维,就应该先抛弃一切思想固有的,然后再来学习整脊,把整脊理论和思维装进自己的头脑中,用其它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帮助培养牢固整脊思维,这样才能学习到中国中医整脊之精华,从而修成中国中医整脊之“正果”。
2.运用整脊思维,认知疾病实质
运用整脊思维,把一圆一说两论、三大原则、四大综合疗法,运用自如,才能认知疾病实质,达到临床满意的疗效。如果你不能用整脊思维来思考整脊,那么在治疗时就是运用四大综合疗法,临床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治疗目的不明确,步骤会混乱。什么是整脊的思维基础?就是在中医和中国整脊名词术语上构建出的“一圆一说两论”。
举例来讲,我们诊疗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运用整脊思维,其病因病理形成过程应该是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化和脊柱不协调运动共同造成的,而椎间盘自身没有动力结构,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后,几乎都出现椎曲变直,上段腰椎旋转、侧弯、倾斜。关节力学适应性调节,关节突关节位移导致椎间孔变小,神经根受后方应力推移,与前缘椎间盘碰撞产生症状。由此可见脊神经与椎间盘在机械压迫产生症状时,脊神经是主动的,椎间盘是被动的。治疗时我们就要从恢复椎旁肌力平衡入手,调整椎曲,这样抓住了疾病实质,治疗目标明确。在施治时,先理筋、再根据X线片辨证调曲、加强功能锻炼一而贯之,临床上所遇到的治疗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了。而你用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来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然后用CT来证实,然后一味的改变突出椎间盘的形态,去剔除它,消融它等等。虽然一时取得症状的减轻,但是换来的是脊柱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进一步失衡,椎曲更紊乱,其复发及复发后的后果也可想而知了。
3.真正理解掌握好整脊学中的三大原则
整脊学中的理筋、调曲、功能锻炼三大原则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理筋是基础,调曲是核心,功能锻炼是关键。
首先重视理筋,认为筋柔才能骨正,为调曲做准备,是治疗基础。韦以宗教授认为作推拿者重视“筋”,行正骨者重视“骨”。但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在创伤骨科是“骨正筋柔”,是因为源自“骨伤”;而在整脊来说,是“筋柔骨正”,因为源自“筋伤”。所以在临床上运用整脊理论治疗脊柱劳损病和脊柱类相关疾病时,理筋是基础。
椎管是椎体的椎孔叠加组成,并按其正常椎曲排列,每一椎体的椎孔下缘直径大小与相连之下一个椎孔上缘直径大小是相一致的。脊柱所内涵之脊髓、脊神经、颈椎之椎动脉,以及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均依靠在生长发育期形成的颈曲、腰曲的形态结构,决定其容积、方位及压应力。这也是人体形态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协调性。
椎曲改变源于椎体之间之椎间隙改变,椎间隙的空间位置则是椎间盘的位置,椎间隙一旦紊乱、变窄,则椎间盘承受的内压升高——这是临床常见椎间盘突出诱因之一,也是临床上X线照片诊断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椎曲改变的依据。可见,临床上脊椎错位所致运动障碍,脊髓、脊神经和椎动脉之损害,主要之病理体征是椎曲改变。
要使脊柱恢复原来的生理解剖和力学关系,即是复位,使脊柱“对位、对线、对轴”,这就要调曲。由此可知,调曲是脊柱劳损病和脊柱类相关疾病治疗核心。只有把椎曲恢复才能真正做到从根本上治疗,而且是防复发的必须条件。
功能锻炼是分别锻炼相关的肌肉韧带和关节,使已受损的通过自我调节,进行恢复和改善,未受损加强协调统一,达到力的平衡。在实质上就是发挥脊柱“肌肉夹板”的作用,如骨折治疗用夹板对骨折的固定一样,对脊柱骨关节起静态和动态“固定”作用。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而“肌肉夹板”必须在相互平衡基础上,才能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因此,整脊医师必须十分清楚了解,导致脊柱骨关节不稳定的肌肉是什么?如此才能正确运用“肌肉夹板””对脊柱骨关节的稳定。
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练颈肌,练扩胸运动,如果复位后不运动、肌力不协调,则不稳定,重新移位了。同样,治疗腰椎滑脱症,椎体复位后,靠“哈腰”、“床上起”锻练腰背的竖脊肌来稳定椎体,使竖脊肌起到“肌肉夹板”的作用。可见,功能锻炼是治疗和预防脊柱劳损病和脊柱类相关疾病的关键。
理筋、调曲、练功,三方面是一而贯之的治疗方法,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达到解除疾患的目的。
4.把握好整脊诊治范围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概念体系)或科学手段,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同样中国中医整脊学也有自己的诊治范围和适应证,不是什么都能治疗,概而全之的。中国中医整脊学就是针对脊柱劳损病和脊柱类相关疾病的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原有的基础上即使把它推向尽善尽美,它的功效也不能超出某一最大限度。所以我们要认清中国整脊学的诊治范围,既不能夸大我们整脊的诊治范围,也不能缩小我们的阵地。夸大会给整脊发展的道路带来许多麻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医疗事故频发的今天,所以就要按照整脊诊疗指南,不要自作主张,自作聪明从而造成自作自受的恶果。同样在整脊治疗范围内,我们要有充分的理由自信,这是因为中国整脊学是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后的重大成果。正如葛宝丰院士评价说:“在中国传统思维,人体生命观和传统整脊学原理,以及二千多年医疗实践的指导下,经过系统的整理、发展和创新,正成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整脊学’,是我国脊柱外科里程碑中一个很大的进步。”
5.中国整脊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中国整脊学理论体系的形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体系不是凝固的和封闭的,它将适应时展的潮流,在用发展着的中医理论和发展的现代科学、现代生物学,以及在融会、吸纳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新的创造过程当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实现理论体系自身的丰富和发展。真正的整脊师应该从不自我封闭,从不保守僵化,而是敢于和善于在开放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中国整脊学理论体系,就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没有终结,也不会停滞,而是为后人在随着人类进化过程中,对其进一步丰富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牢牢把握发展性、开放性,是深刻理解中国整脊学的精髓之一。比如,在理筋的过程中不管运用是药物烫疗、药浴、电针还是运用各种松解手法,不管你用的是龙氏手法,还是王氏手法,还是郭氏手法,只要你能达到“筋柔”,就是达到了整脊理筋的目的,也就是说在理论具体指导治疗时,整脊学同样具有开放性,不是具有排他性。掌握了这些才能树立正确整脊思维观。
6.要充分认识中国整脊学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
中医学自其奠基以来,经过两千年的演进,在其原有的可能的范围内已接近尽善尽美的程度。当此之际,要突破这个局限,就必须创造或引进新的概念和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如相对论力学对经典力学的突破,电子显微镜及其原理对光学显微镜的突破等。从基本框架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已成为中医学迫切的客观要求。韦以宗教授对祖国医学整脊理论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发掘整理研究,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的新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科学进行了脊柱机能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生物力学的研究,创造出当代中国整脊学,在中医整脊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
从理论来源上来讲,中国整脊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几千年的整脊理论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科学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韦以宗教授为主的中医学仁们集体智慧的产物。
从内容上来讲,中国整脊学是科学的把握了中医药理论的实质。涵盖了古代整脊理论,正骨,针灸,中药,生物力学,解剖学,影像学,现代等各学科。包括了“一圆一说两论”,三大原则,四大综合疗法,应策等内容。
从本质属性上说,中国整脊学是中医整脊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的结果。是在祖国医学整脊理论技术上结合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科学,传统整脊局限的突破。
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三维空间内的畸形,包括冠状面上脊柱一个或数个节段偏离中线,形成侧方弯曲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1]。常常伴有脊柱的旋转畸形和矢状面上生理弯曲的变化,胸廓、肋骨、骨盆、下肢的长度也会随之变化,严重的病例,会影响到呼吸功能、心脏变位,甚至发生截瘫[2]。因此病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内固定矫形脊柱畸形同时植骨融合是目前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但该手术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病人术前、术后积极而有效的配合,才能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和预后。为了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及缩短术中手术时间,使其积极有效地配合,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我科于2005年2月-2008年7月对78例脊柱侧凸病人使用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心理疏导及康复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13~20岁,平均15.6岁。其发性脊柱侧凸4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1例,麻痹性脊柱侧凸10例。术前冠状面畸形Cobbs角为55°~114°,平均68.5°。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住院后经细致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2.1.1 病人心理护理 本组78例病人均为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病人年龄不同心理活动各异。我们均使用建成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目的让病人更直观的了解自己脊柱的侧凸程度,因所做出来的模型较精确模拟了脊柱侧凸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结构完整,单元划分精细,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借助模型为病人讲解脊柱的解剖生理,术后成功案例等,从而提高病人对手术的信心。鉴于此类病人特殊的心理,护理人员对于青少年病人,因畸形导致自卑心理,护理人员细心护理,同情关怀,给予积极的帮助,合理安排其生活,引导他们自立奋发,使病人的身心都得到康复。
2.1.2 病人家属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适当地给病人及家属讲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取得家属的配合,使家属对康复训练树立信心,获得家属的协助和重视。真正让病人及家属明白康复训练的好处。
2.2 术后早期在软组织修复前,防止扭转,术后2周内应绝对卧床,由于经后路手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病人翻身痛苦较大,适当延长翻身时间,可每3~4h翻身1次,使病人易于接受。但应在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执行,如身下垫水垫(夏天)或海绵(冬天),严密观察骨突部位。
2.3 饮食 术后进食宜清淡、易消化流质后半流质,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品,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同时多摄入粗纤维蔬菜,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2.4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4.1 脊髓神经功能观察 双下肢感觉异常,甚至发生瘫痪,可由于术前检查不详,畸形矫正过度,术中操作失误,术后处理不当使脊髓受到不同程度的牵拉,均可造成脊髓损伤。因此,术后72h内要严密观察脊髓神经功能的主要指标:(1)病人清醒后立即检查肢体活动感觉情况。(2)远端肢体的运动功能,病人由于疼痛,完全的下肢运动往往有困难,所以可以观察足趾的运动。
2.4.2 有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危险 与术后切口疼痛,怕咳嗽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无脊柱畸形病人胸部或脊柱术后由于疼痛,肺活量也可降低15%~20%[3]。(1)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和有效咳嗽的必要性。(2)鼓励和指导病人做有效咳嗽,护士协助按压其伤口以减轻疼痛,然后让病人深吸气,用力咳嗽、咳痰重复进行,一日数次,并做间断深呼吸、吹气球,既有利于增加肺活量,清除分泌物,又可防止肺不张。(3)压缩雾化吸入,使药物直接到达肺泡。
2.4.3 泌尿系感染的可能 (1)每班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及量,有无混浊沉淀,必要时膀胱冲洗。(2)维持密闭引流系统,注明导尿管置入时间和储尿袋更换日期。(3)会阴擦洗:5%的碘伏棉球擦洗2次/d,夹闭尿管病人有感尿意时开放。(4)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量1500ml以上,若尿量超过尿袋一半时,应及时清倒。
2.5 疼痛的护理 评估病人疼痛的性质、强度和形态。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较明显的手术后疼痛[4]。若疼痛属于温和、间歇性,可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协助采取舒适卧位,按摩伤口周围皮肤以分散注意力,嘱病人深呼吸、哈气等松弛技巧,并鼓励其听轻音乐、聊天、阅读书报等,以转移注意力。若疼痛严重、持续性,应报告医生,按医嘱使用止痛剂并监测用药效果。
2.6 功能锻炼 向病人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病人从思想上重视并主动配合,锻炼时应克服困难和疼痛,自觉锻炼活动范围、幅度循序渐进,减少卧床并发症。包括颈前屈后伸、侧屈侧旋、耸肩活动;双下肢足的背伸、跖曲,踝关节旋外、旋内,髋屈曲、内收外展,及直腿抬高、股四头肌收缩等活动;上肢以肩关节为主,进行上举、外展、旋转活动。以上运动每个部位起初每次做10下,渐增至20下,2~3次/d,同时配合做扩胸运动、深呼吸,并进行吹气球等呼吸功能锻炼,以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增强机体肌力。术后7 天开始45°~70°靠坐,靠坐时忌腰部折曲,术后2周可戴支具下床活动,并督促病人保持正确姿势,禁止做弯腰动作,防止脱钩或断棒的发生。
3 出院指导
术后病人戴外固定支具3个月以上,半年内避免做上身前屈的动作,双手不得提、拉重物,尽量减少脊柱的活动。自己翻身时要使脊柱受力平衡,不可做极度弯腰、转体动作。正确的姿势:(1)站:抬头挺胸,背部平直,收缩小腹。(2)坐:两脚平踏地面,背部靠于椅背,臀部坐满整个椅面。(3)躺:睡硬板床,侧睡时双膝弯曲。两年内限制任何对脊柱不协调的剧烈体育运动和极度的弯腰运动和工作。保持正确的站、坐姿。病人需定期复查,出院前医护人员应告知病人复查、随访的时间与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慧琴,顾苏熙,李明,等.脊柱侧凸三维有限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医用生物力学,2008,23(4):136-139.
2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饮.实用骨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