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医学的好处

动物医学的好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第1篇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是基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而应运而生的学科,它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同时通过临床的观察与分析,帮助实验室进行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来促进研究,从而实现医疗水平的提高,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转化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多学科之间相互合作,打破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药物研发等多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tobedside)以及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即通常所说的B2B过程。转化医学不是单向的、封闭的,而是双向的、开放的。B2B的含义包括两方面,第一个B2B(benchtobedside)的含义是将基础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或转化为医药、检测设备等,用于疾病的诊疗过程;第二个B2B(bedsidetobench)的含义是指结合临床观察分析的结果,探索基础医学研究的新思路以及完善实验设计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转化医学的双向循环。而且转化医学突破了以往课题的研究模式,将单一研究者整合成一个研究小组,各自发挥其特长及优势,通力合作,尽可能快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研究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新的治疗药物,就得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定期进行沟通与讨论,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开辟出一条革命性的新途径,缩短从实验到临床阶段的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

2生理学教学的现状

在医学基础学科中,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的基础,它为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等其它课程服务,只有学好了生理学,才能对其病理状态一一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做出更好的决策。以往的生理学教学模式大多是“讲授式”、“填鸭式”,学生坐在下面听,授课教师在讲台上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脱离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造成了“教基础不知临床,教临床不知运用基础”的弊端,这是与未来高等医学教育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的。生理学又不像其他基础学科,有形态学影像,可供学生联想记忆,往往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理解困难,难以记忆。而且内容枯燥,概念繁多,知识体系庞大。使学生望而却步,丧失对生理学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基础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等的医学人才迫在眉睫。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转化医学思维模式,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辩证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完成一项研究的同时不断提高交流沟通、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积极、严谨、和谐的学习风气,对于医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都将是受益匪浅的。

3转化医学思维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转化医学思维模式下,生理学教学与临床转化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概念、生理功能和功能的调控,将其与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机理进行转化,做到既突出生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生理学教学的难点,而且为往后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积极备课

在当今转化医学背景下,运用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基础医学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人才,首先必须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基础医学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操作技能,但是他们很少或没有参加过临床医疗工作,缺乏相关的临床工作经历,对临床的需要很难把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临床科室一起进行教学备案,生理学教师讲授生理教学内容,临床科室医生引入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然后一起探讨授课内容,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讨论结语出最实用的讲授内容及教学方法。这样既保存现有的基础学科体系,又体现了与临床科室的相互紧密的联系,重视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和传授。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设计和讲授这些课程,提高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对转化医学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把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比如,讲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时,可以先引入甲亢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展示“甲亢”患者“大脖子”和“浸润性突眼症”的照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慢慢过渡到理论知识。讲到胃液作用时,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胃液的pH值在0.9-1.5之间,属于强酸性,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感觉到胃里有灼热感?正常人体是依赖什么来保护胃粘膜的?机制又是什么?如果这一平衡遭到破坏,会产生怎样的疾病?临床表现又是什么?怎样治疗?”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连续性思考,最后可以举出相关的病例进行讨论。使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内容有机结合,突出生理学学习的要点及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3.2基础结合临床,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

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选择最佳的讲授方式,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转化医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授教,比如结合病例分析的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和PBL(problem-baselearning)等。也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给学生当老师来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及语言交流等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以病例分析的讲授式方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出临床病例,逐层展开生理学相关知识的讲解。比如在讲解渗透性利尿的原理时,先引出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描述其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的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中血糖、尿糖值,然后再步步设疑,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慢慢过渡到最初正常的生理状态。只有清楚掌握了生理状态,才能更好的分析病理状态。从而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了询证医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的案例来开题,每一个诺贝尔奖都有一段饶有兴趣且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将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生命的奥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主动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比如在讲授心血管生理时,可以介绍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一氧化氮”的发现过程。又如在讲述神经递质这一章节时,可以介绍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学生完成生理学理论课的学习后,可以适当的给出几个临床相关病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及校园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每个病例进行讨论,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辩论,最终结果以小论文形式交付作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协调作用,最后把大家的意见做归纳结语,进行分析后得出合理的结论。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的结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与转化医学的精髓不谋而合。

3.3结合实验课,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及创新观念

生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核心部分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对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实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并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转化医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及创新性,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使患者受益。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典的实验外,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的内容进行实验教学,比如在讲解神经生理中的“痛觉”时,可以讲述与疼痛相关的靶点(如受体),通过对靶点的研究来治疗疼痛,并结合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机制设计实验的初步方案。我校的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实验研究平台,包括动物研究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细胞研究平台和电生理研究平台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型的实验设计,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选择课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训练。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一个课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其今后在工作中团队的合作精神。

3.4采用多元化考核体系

教学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目前的考试形式可能更多的是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有所忽视。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考察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更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与转化医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比如可以将生理学考试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占30%,实验课占20%,综合素质占50%。理论知识考察仍以笔试答卷为主,考试内容为每章节的重点;实验课考察以学生参加实验课的表现,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病例讨论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包括进行小的实验设计,撰写小论文等。这样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更加深入的渗透转化医学的理念,为培养医疗所需、科研所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是推广应用教学,注重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可行性,学生只有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学习,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4未来与展望

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第2篇

根据我的观察,上海儿童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不是弱不禁风的“豆芽型”,就是肥得可爱的“胖墩”,究其原因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先天不足,二是后天失调。先天不足是由于父母体质较差,或嗜欲无度,烟酒无忌,或妄念钻营,精血亏损,男的遗精滑泄,女的月经不调,多已耗本伤元,种胎之时,十有九虚,后代的体质怎么会健壮呢?因此,广义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应包括在准备生育之前先将男女双方的体质调整好。后天因素中,除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劳伤心神”外,饮食不当是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一是偏食 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只吃这种,不吃那种,有只吃荤不吃素的,有只吃肉不吃鱼的,有正餐不好好吃而零食不离口的。如此种种,一言难尽。这类小儿不但营养成分会有偏差,而且消化功能也不会健全。

二是过食过食的后果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喂成一个胖墩。胖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太胖是病态,多见于学龄儿童。另一种是食而不化,酿成疳积,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2~4岁之间的孩子,两者都是父母好心办了坏事。父母的观念要纠正。

三是寒食现在的中小学生吃起冰砖、冰淇淋,往往贪吃无忌,更堪忧虑的是“二八少女”亦不示弱。我想告诉天下的女孩子们:严重的寒冷刺激对人体消化功能肯定不利,对生长发育也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我们研究室曾用冰淇淋每天喂正常纯种大白鼠,85天之后,它们的内脏细胞出现了异常,能量代谢也有紊乱,免疫功能也有变化。我并不是一概反对吃冰,而是不赞成吃得过量,特别是倦㿠质、迟冷质、腻滞质和晦涩质的人,还是以少吃冰为好。惟独燥红质者吃冷饮有调质作用,这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小儿食养还有一个“补肾”问题。这个“肾”是中医学的“肾”,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与西医学泌尿系统的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不可混淆。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宰着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与肾气盛衰有关。因此,补肾药历来走俏。关于小儿补肾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小儿肾不虚,不必补;一种认为小儿正在生长发育时期,帮他一把有好处。我的观点是应该辨体质论补泻,该补的补,该忌的忌,这样才符合体质食疗学的原则。前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上出现过一批小儿保健食品含有性激素,结果造成一些儿童性早熟,害人不浅,后患无穷。我认为,如果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肌肉瘦削,怕冷,行动迟钝,中医称此为“五迟”,需要用一些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如果发育良好的儿童,再加用了含有性激素的“补品”当然会出现偏差。其实,这不是性激素之罪而是误补的恶果。

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PBL;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79-02

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关心病人比关心疾病更重要”。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医学的精髓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同情、尊重、仁爱与体恤,是对人的生命健康的维护,是对人各种社会需求的满足。医生不是单一的医学知识的储藏箱和操作工,而是扮演多维度的角色,是职业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综合体现的生命体。因此,医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人文密不可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由来已久,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而且我国医学院校现有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理论化,普遍侧重于概念、范畴的教授,难以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育理念上,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不断被肯定,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被淡化和忽视。医学课程的设置仍然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少涉及病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医学问题等[1]。同时教师也未能体现其“精神构建的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使人文教学仅仅有助于单纯的拓展知识,失去了“人文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我国这种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状,造成了学生对医学人文失去学习兴趣,往往得过且过地对待课程,应付考试,而没有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外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UCLA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的体现

大多数国外医学院校已将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并通过各种改革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来进行医学人文教育[2]。笔者有幸参加了留学基金委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在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美国的医学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感慨其强大师资之余,结合自身认识,就医学人文教育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总结。

(一)严格的录取标准

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UCLA作为世界知名的医学院校其招收新生的要求也格外的严格。招收的学员必须为大学本科毕业生,而且绝大多数主修生物学相关专业。不仅要求学员成绩优异,而且对写作、表达、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其最终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这样严格的人才录取制度,就是对患者的尊重。从业人员的能力是其业务水平的重要保证,而过硬的专业技能也是医学人文的基本必备条件之一。

在UCLA的教学中,学校对学生的爱,渗透到各个方面,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母校、对社会、对患者必将也同样充满爱与关怀。具体表现:

1.对教学的尊重。在UCLA给学生上大课是件极庄重体面的事情,只有那些业务能力格外突出的教授才有资格,而每次课教授们都相互旁听,甚至会当场以学生的视角提问。每次新教授登台之前,教学主管会很正式地给予介绍。为解决学生的疑问,还特意安排了统一的答疑时间,讲授相关内容的教授们会与学生进行亲切的交流。这种对教学的态度和制度,留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是长者对后辈的关怀与重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体现。

2.免费的饮料和点心。在课间,学校提供一些免费的饮料和点心,这种服务在图书馆内也有提供。学生们可以一边听课、学习,一边吃东西,虽然这种习惯并不好,但是却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3.先进的实验设备。限于动物伦理问题的约束,UCLA的医学教育中不涉及动物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人体实验和先进的数字化模拟实验。与动物实验相比,这些实验确实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生理和病理变化,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深切人文关怀。

(三)人文教育渗透到PBL教学中

先进的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证明,结合打破学科界限的人文教育模块,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3]。个人认为UCLA的PBL过程中医学人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真实且不典型疾病作案例。UCLA所选用的案例全部是真实案例,而且患者的病程长,包含疾病的诊疗和演化过程。更为难得的是,案例的选择并不以“典型疾病”为标准,其中不乏怪病、杂病。这种病例的好处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诊断不明确,会涉及很多的病因分析与排查,能够引领学生掌握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及机制;其二,针对这种案例,医生往往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反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的含义。该类案例的选用隐含着深刻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让学生逐渐树立起应有的职业观念,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对业务不断学习的态度慢慢在心中生根发芽。

2.叙事性的描述案例。不同于医院里的病例,PBL教学的案例编写更像是故事,患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有血有肉,并非只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整个案例可读性非常强。为此,UCLA专门聘请非医学类的教育专家操刀进行案例的整理编辑。以此为基础的PBL教学,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在医学人文氛围下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对我们的一些启示

我国的医学教育,正处于大规模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但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一定要懂得感恩,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UCLA的医学教育模式对师资和财力的要求很高,未必适合中国所有的医学院校,但还是可以为我们所参考借鉴:

(一)提高入学标准

鉴于我国医疗水平差、医生需求量大的问题,过于限制招生不符合实际情况,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适当的改进:

1.优先录取那些真正想学医的人。情趣志向,往往比智商更重要。真正有志于医学事业的学生越多,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就越会健康发展。

2.优先录取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医学对个人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沟通能力、个人品质都有很高的要求,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仅仅以分取人,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加强教学力度

学校对教师和教学的重视,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人关怀,这比仅仅开几门医学伦理课来得更实在。我想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返聘教学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老教授进行授课。

2.加强科室、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督促。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各科室学科间的界限过于明显,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要打破这个藩篱,首先要从老师开始,从各个专业的教科书开始。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强调科研水平,狠抓科研,引进人才的力度非常大,但忽略了自身师资的培育。

(三)PBL教学水平的提升

PBL教学在温州医科大学已经实施2年[4,5],期间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暴露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来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

1.案例的选择方面,可以尝试非典型疾病。通过这种病例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渗透人文关怀。

2.改进案例选取及描述方式。国内案例多为典型疾病,更多的只是充当知识载体的角色,而且叙事风格也更偏重于疾病本身。在这一点上,要向UCLA学习,将生动形象的人带给学生,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张维怡,王丽娜,陈萍.将医学人文融入妇产科学PBL教学的尝试[J].生物技术世界,2012,(8).

[2]周莹,曾勇.医学人文融入医学PBL教学的调查和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0,8(4).

[3]Murray J.Development of a Medical Humanities Program at Dalhousie University Faculty of Medicine[J].Nova Scotia,Canada,1992-2003.Acad Med.2003,(78).

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哈尼族;医疗体系;医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3—0023—05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都呈现为医学人类学家所称的“多元医疗体系”而非一元的单一系统,一个社会往往有几种不同的医疗模式同时存在着,这其中可能包括一个生化医疗系统和一个本土医疗系统。中国的医疗体系大致上可以分为专业生化医疗(西医)、中国传统医疗(中医)和民族民间医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大体上也是按照这一框架来划分,但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通常是民族医学系统较为发达而西方生化医疗系统较不发达。从西方医学的角度出发,生化医疗往往被认为是“专业的”“科学的”,就中国文化背景而言,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中国的民间乡村社会,民俗医疗的方式却有着很深的社会土壤和强大的生命力。由于文化的背景不同,不同医疗体系在不同社会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也不尽相同,对其进行探讨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论题。哈尼族是中国西南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山居农耕少数民族,世居于中国云南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山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有142万余人,以哈尼梯田闻名于世,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本文以医学人类学的理念视角,介绍分析哈尼族乡村的疾病信仰与医疗实践,展现他们独特的医疗文化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医疗体系与行为健康的多样性,尝试为我国今后民族地区多元医疗体系构建的目标和方向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一、西医生化医疗

生化医疗在哈尼族地区表现为历史性的缺失,大部分哈尼族地区以前处于缺医少药的境地。据研究,现代医学技术进入哈民山乡,大约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西方传教士将基督教带入哈尼族聚居区,也将现代医学技术同时带入,当时墨江县及元江县即有法国人及美国医生办的小诊所。但这仅限于少数地区,广大哈尼族的深山老林和穷乡僻壤基本上没有专业层面的医务人员,实际上只有大众及民间这两个层面的医疗系统。

云南自古有是蛮荒之地、瘴气之地,不少哈尼族地区以前是有名的“瘴疠之区”,有民谣说:“要到车佛南,先买棺材板;要到普藤坝,先把老婆嫁。”形象的表达了对疟疾瘴气的恐惧,有的全村难以幸免。解放后,国家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目前民族自治县已经有现代医院、妇幼保健站和防疫站,乡乡有卫生所,大部分村寨有卫生室,霍乱、天花、疟疾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自从我国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医疗条件进一步得以大大改善。就民族地区乡村医疗专门队伍建设而言,建国前几乎处于空白,在民间主要是民间巫师发挥作用,建国后,国家设立县——乡——村三级卫生体系,此后乡村赤脚医生的出现,尤其在不少农村设立村卫生所,培养了一批懂哈尼语的本民族医疗人员,并多次举办民族地区医疗培训班和讲座,应该说这大大改进了哈尼族农村医疗现状。

个案一①:

调查中,一位哈尼族巫师告诉我,他的小孙女出生十三天发烧,就是请小诊所打针治好的,而他的小儿子昨晚突发高烧40度,送到乡医院打针,现已退烧。当问及什么时候可以叫魂。他说只有那些不能动的不能吃的,不小心掉在水里没被淹死的、惊吓到的才可以叫魂有效,并认为“我们不懂医学,还是要相信科学”。

对于哈尼人而言,对生化医疗并不绝对排斥,上述案例显示即使巫师有时候也送孩子到医院接受现代治疗,同时,他们对于宗教和科学之间有着自己的明确的分界线。

此外,不少哈尼人家庭即备有常见的药品和注射器,遇到小毛病也自行处理,去现代医院时用于最多的往往是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需要指出来的是,在医疗之具体选择上,有众多的影响因素,如在治疗状态上,西医生化医疗较为严肃科学化,而家庭疗法仪式医疗等传统医疗则较为随意生活化;在患者与医生的互动关系上,生化医疗更多的体现为病者单向性“谨遵医嘱”式服从,而仪式医疗等传统医疗有更多的双向性互动和参与,显然后者更容易被哈尼人所接受。此外,语言交流环境与经济费用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几种医疗体系中,只有西医人员(不少是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汉族或外地医生)较少使用本民族语言与病者进行询问沟通,其他几种如大众疗法、家庭疗法、草药及宗教仪式医疗等传统医疗方法绝大多数都是本民族人士掌握使用,这就使得哈尼人于诉说病情时较少表达障碍而更加顺畅,当然,现代医院相对昂贵的医疗费用也使人望而止步。因此,总体来说,哈尼人遇着比较紧急的疾病时会选择去就近的医院,除非十分严重的疾病需要大的手术,且经济承受能力不错交通也方便的话,哈尼人一般习惯上不去大的现代化医院,而是更倾向于采用大众疗法、家庭疗法、草药及宗教仪式医疗等传统医疗方法。

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第5篇

如果有人提倡做个食肉美人,而且要吃红肉,你会相信吗?事实是:适当食肉不仅有益女性健康,而且有益娇美容颜。且听食肉美人的营养告白――

营养告白一:肉类能提供女性最需要的铁元素!

谁都知道,女性肌肤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气的充足,而血红蛋白是其中最要紧的因素。血红蛋白之所以是红色,全在于其中含有一个血红素。血红素中的铁离子承担了为人体细胞供应氧气的重要责任,如果没有足够的铁来制造血红蛋白,处于身体最外端的皮肤就不能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细胞功能低下,皮肤自然不可能红润动人。贫血者的皮肤枯萎而憔悴,弹性变差,暗淡无光,正是这个原因。

食物中的铁分为两类,一类是肉类中的“血红素铁”,另一类是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红素铁”。肉类的铁和人体需要形式完全一致,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素食中的铁需要还原之后才能吸收,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食物因素的影响,吸收率难以保证。研究发现,肉类不仅是铁的好来源,还能帮助其他食品中的铁提高吸收率。所以只要每天吃少量的肉,就可以保证体内的铁供应。女性或许想不到,铁是唯一一种女性需要量比男性大的营养物质!遗憾的是,女性饭量较小,而且经常因为害怕发胖之类原因不肯吃肉,所以贫血发生率远高于男性。

营养告白二:红肉才是铁元素的最好来源!

既然肉类的优势在于提供血红素铁,那么血红素铁含量高的肉类也具有最佳的补铁价值。血红素具有红颜色,存在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和肌肉里的“肌红蛋白”当中。贫血的女士们不妨看颜色选肉类,那些颜色红的部位正是含铁量最高的部分。例如牛肉、羊肉、鸡颈、肩肉、腿肉、心脏、肝脏等。

肝脏是动物体内储藏铁的场所,所以肝脏一直被尊为补铁佳品。然而因为肝脏含有较多胆固醇,又是解毒的器官,女士们吃肝脏的时候总有些顾虑重重。与此相比,心脏要安全得多。心脏富含铁和锌、铜、锰等微量元素,污染物少,胆固醇含量也大大低于肝脏,和肌肉部分相近,不失为补血的优质食品。

血脂正常的女性都可适当食用肉类,但是要看体质选择合适的品种。身体燥热者可以选择猪肉和鸭肉,而身体虚寒者不妨选用羊肉、牛肉和鸡肉,兼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一些女性可能提红肉色变,这都是美国营养学家造成的误解。红肉的缺点在于饱和脂肪酸较高,但是对于身体瘦弱、血气不足、血胆固醇偏低的年轻女性来说,每天吃100克红肉并没有什么危害,反而有益。

营养告白三:吃肉和苗条不难兼顾!

顿顿红烧肉肯定会让人肥胖,但是适量吃肉并不会增大发胖的风险。如果拒绝吃肉,又不能补充足够的牛奶、鸡蛋和豆制品,那么在减肥期间很容易发生蛋白质不足的问题,令女性感觉身体虚弱、皮肤苍白、头发枯干、身体发冷、抵抗力下降。这意味着身体蛋白质过度损失,基础代谢下降,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减退,会形成“易胖难瘦”的体质。

在各种食物成分当中,唯有蛋白质具有最强的“特殊动力作用”。

也就是说,吃蛋白质可以让身体散发更多的热量。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减肥期间要供应比平常更大比例的蛋白质,才能预防减肥带来的代谢下降,对于预防反弹很有好处。按我国传统医学的思想,保证每天吃100克牛羊肉,对于维持身体的发热能力很有帮助,也是有利于减肥的。

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第6篇

胚胎选择技术是指父母在怀孕时影响孩子基因组合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最简单的干预方法就是修改基因。这不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变更,因为它要获得的效果就像筛选各种胚胎、选择具有所需基因的胚胎的效果一样。事实上,这种胚胎筛选程序已经在胚胎植入前的基因诊断中应用了。这种技术已经用了十几年,但还在试验,在未来5到10年将臻于成熟。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可供父母选择的方案会大大增多。

再进一步将出现对生殖系统的干预——即选择卵子、、或更可能的是选择胚胎的第一细胞。这些程序已经在动物身上应用,不过使用的方式对于人类还缺乏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人类比较可靠的一种方法也许是使用人造染色体。这项技术听起来像是不可置信的科幻电影,但已经用在动物身上了。人造染色体植入老鼠身上,连续几代被传了下去。人造染色体也用在人体细胞培养中,在数百次细胞分裂中都能保持稳定。因此,它们可以充当插入基因模块的稳定“平台”。这些入的基因模块包括在适当时候让基因兴奋或休息的必要控制机制,就像在我们46个染色体中的正常基因的激活或休息,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生理组织类型,或取决于它们遇到的环境状况一样。

当然,为安全起见,需要早期介入才能使焦点集中。你不能去修改一个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生理组织不断变化时被激活的基因,因为我们对这一过程所知甚少,有可能发生不想要的或灾难性的副作用。所以,在人体内使用人造染色体的首次尝试,多半要让被植入的基因处在“休息”状态,到成人阶段才在适当的生理组织中被“激活”。

执行这种控制的机制已经用在动物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特定基因在发育成熟的有机体中的作用。当然,在体内存在着始终控制基因的机制。不同类的基因在不同的生理组织内的不同地点和时间被激活或休息,这对未来的基因工程师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与我们现有的基因相联系的已证实的调节结构可以复制下来,用以执行对植入基因的控制。

胚胎选择的目标

预防疾病可能是胚胎选择的最初目标。这类可能性也许不久就会远远超出纠正异常基因的范围。例如,最近的研究显示,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癌症的发病率降低了近90%。很可能是三体性21(即染色体21的第三个复制品,具有增强基因表达水平的作用,导致智力迟钝和其他唐氏综合症的症状)对癌症有预防作用。假如我们能鉴别出染色体上的哪些基因对癌症有预防作用,会怎么样呢?基因学家也许会把这类基因放在人造染色体上,然后植入胚胎,使癌症发病率降低到唐氏综合症患者的水平,又可以避免复制染色体21上其他基因所引起的所有问题。许多其他类似的可能性无疑都会出现,有些可能性几乎肯定是有好处的。

人造染色体的使用可能会进行得很顺利,尤其因为染色体本身在用于人体前可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试验。它们可以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后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用于人体。如今,每一种基因疗法都是重新开始的,所以不可能获得绝对的可靠性。

如果有明确的基因修改案例显示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似乎是安全的,不可能更简便更安全了,那么人们就会对它们表示欢迎。尽管如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值得这样做。未来基因治疗专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会进行试验,观察这种疗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的话,我们就不应该拒绝。例如,降低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延缓衰老,是每个人都非常需要的增进健康的手段。

用基因延长寿命

防止衰老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科研领域,因为这件事似乎很有可能做到,而且是绝大多数人所强烈需要的。如果能通过揭开衰老过程的基本程序,发现某种手段能使我们开发药物或其他对成人有效的干预手段,那么人人都会需要。

胚胎工程可能比对成人的基因疗法更简单,更有成效。因为胚胎中的基因会被复制进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能获得具体组织的控制机制。所以很可能对胚胎的干预措施对成人是行不通的。这样一来,父母很可能把怀孕看作赋予孩子健康条件的机会——一次不可错失的机会。

如对衰老生物学的研究投入资金,会极大地加速“衰老治疗”。如今,这个领域资金非常缺乏。许多资金都用于研究治疗老年病的方法上,没有用来搞清楚衰老的基本过程,而许多老年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早老性痴呆症、关节炎和糖尿病)都是由这一过程引起的。

能加速衰老防止研究进程的另一件事,就是提高这个领域的形象。这个工作已经开始了,但非常缓慢。吸引年轻的科研人员和严肃的科学家进入这个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抗衰老(即延长孩子的寿命)可能将是生殖干预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为孩子谋最大福利是人类的天职。事实上,全球民意测验已经显示,在被测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可观的人数对增强孩子的身体和脑力健康感兴趣。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避免某些疾病,而是用干预手段改善孩子的容貌、智力、力量、助人为乐精神和其他品质的状况。一旦技术达到可靠程度,许多人都需要这类干预手段。甚至那些没有这方面压力的人也会这么做,目的是不让孩子处于劣势。当然,人们会很小心,因为他们并不想伤害孩子。总之,如果干预手段失败,他们就得忍受其结果,承受犯罪的感觉。

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选择吗?

社会也许并不欢迎某些父母的选择。在美国性别选择是合法的,但在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就是非法的。不少人认为,尽管西方国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性别失衡,很难说父母的选择伤害了谁,但这个程序在美国也应该是非法的。另一个即将来临的决定是父母是否因为大量基因疾病而进行筛选。父母们不久就能够选择孩子的身高和智商,或选择性情气质的其他特点——容易患病的机制也许不久就会在基因解读中表现得清清楚楚。

胚胎选择技术的第一批希望所在是基因测试和筛选,即选择某种胚胎而不是另一种。一开始,让许多人接受这个技术是困难的,但要控制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胚胎本来就可能是完全自然形成的。这样选择也许是令人苦恼的,但不会发生危险,我猜想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比问题多。

有些人担心这样一来会失去多样性,但我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父母所选择的胚胎可能会产生一个有严重健康问题的婴儿。那么是否应该允许父母做这样的选择呢?

例如,失聪群体掀起了一个极力反对耳蜗移植的运动,因为耳蜗移植伤害了聋哑文化,把聋哑视作残疾。大多数非聋哑人正是这样看待他们的。有的聋哑父母表示,他们要使用胚胎选择技术来确保他们的孩子继续聋哑。这并不是说他们拿出一个胚胎来毁坏它,而是选择一个能造成一个聋哑婴儿的胚胎。

这造成了真正的社会问题,因为社会必须承担这类健康问题所需的医疗费用。如果认为父母的确有权作这样的选择,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去重视健康儿的出生而轻视有严重疾患的婴儿,那么我们将无法控制这类选择。但如果我们认为存在问题,并极力想与之进行斗争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种斗争是很有前途的。

放开手脚,取消禁令

关于由人体克隆产生的第一例怀孕事件见报后不久,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就表示支持参议院的一份提案,该提案宣布所有形式的人体克隆皆为非法,包括旨在创造移植时不会被排斥的胚胎干细胞,即治疗性克隆。

我认为这种禁令下得为时过早,也不会有效果,而且会产生严重的误导。就是说,这个禁令无疑是错误的。它根本无法实质性推延再生性克隆的问世,我认为这种类型的克隆将在10年内出现。这个禁令把政治、宗教和哲学因素注入了基础研究,这将是个危险的案例。这个禁令的立法理念把更多的关注赋予了微乎其微的小小细胞,而对那些身患疾病、惨遭折磨的人却视而不顾。这个禁令用严厉的刑事惩罚(10年监禁)来威胁胚胎科研人员,这在一个妇女在妊娠头三个月不管什么理由都有权堕胎的国家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美国对胚胎研究的限制,已经对旨在创建再生医学的生物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些限制延缓了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前进步伐,而美国在生物医学的科研力量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如今这类科研已转移到英国和其他国家去了,例如新加坡,正在为一项研究胚胎干细胞的庞大计划提供资金。这种延误之所以非常不幸,是因为本应发生的好事如今却没有发生。对多数人来说,10年或20年的延误不是个大问题,但对于演员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Fox)以及其他帕金森氏病和早老性痴呆症患者来说,却是生与死的问题。

对各种再生可能性的无知,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恐惧。但这种无知却不能成为公众政策的基础,因为公众的态度会迅速改变。25年前,体外受精着实让人们猛吃一惊,体外受精的孩子被称作试管婴儿。现在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与他小孩没什么区别,这个方法也已成为许多没有孩子的父母的明确选择。

不管是出于意识形态还是宗教原因,把新技术加以神秘化,把它当作某种象征来加以反对,都不会有效推迟即使是最有争议的应用。这种反对态度只会扼杀本可以转化为人人支持的生物医学新成果的主流科研。

人类克隆会在某个国家实现:很可能是以暧昧隐秘的方式实现,而且甚至在确认安全之前就实现。抗议和禁止也许会稍稍推迟第一个克隆人的诞生,但这是否值得花费严肃的人类立法成本呢?

不管我们多么为之担心,人类胚胎选择是无法避免的。胚胎选择已经存在,克隆也正在进行,甚至直接的人类生殖工程也将出现。这样的技术是阻挡不了的,因为许多人认为它能造福于人类,因为它将在全球数以千计的实验室里切实进行,最重要的是,因为它只是破解生物学的主流生物医学科研的一个副产品。

对于迅速发展的技术,我们要做的重要的事,不是预先为它设立条条框框。务必要牢记,同原子武器相比,这样的技术是没有危险性的。在原子武器中,稍有不慎,众多的无辜旁观者即刻就会灰心烟灭。这些技术仅对那些决定挺身而出使用他们的人才具有危险性。如果我们把关于这些技术的现在的希望和恐惧带进将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先控制,从而扼杀它们的潜力的话,我们就只能制定出非常拙劣的法律。今天,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知识来预测这些技术未来会出现什么问题。

比较明智的方法是让这项技术进入早期应用,并从中学些东西。性别选择就是现实世界的经验能告诉我们一些事情的极好例子。许多人想要控制性别选择,但与不发达国家不同,在发达国家,自由选择性别并没有导致性别的巨大不平衡。在美国,父母的选择基本上男女平衡的,女孩占微弱优势。以前有人认为,如果给了父母这种选择权,会出现严重问题,因为男孩会过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危险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有些人认为,父母不应该对孩子拥有这种权力,但他们究竟担心什么,往往非常模糊。在我看来,如果父母由于某种原因的的确确需要一个女孩或男孩,让他们了却心愿怎么会伤害孩子呢?相反的情况倒的确值得担心的:如果父母极想要一个男孩,结果却生了个女孩,这个“性别错误”的孩子可能就不会过上好日子。我相信,让父母拥有这种选择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我们还可以想象出有关性别选择的各种麻烦事件,编出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危险故事。但如果将来事情发生了变化,性别不平衡现象真的出现了,我们再制定政策处理这类特殊问题也不迟。这要比现在就对模糊的恐惧感和认为是在戏弄上帝的思想观念作出反应,无疑要明智得多。

这是民主化的技术吗?

阻止再生技术的行为使这些技术造成社会的极端分裂,因为阻止行为仅仅使这些技术为那些富裕的人所用,他们可以非常容易地绕过种种限制,或者到国外去,或者花大钱寻求黑市服务。

其核心是胚胎选择技术,如果处理恰当,它可以成为非常民主化的技术,因为早期采取的各项治疗措施可以面向各种残缺者。把智商在70到100(群体平均数值)的人向上提高,要比把智商从150(群体百分比最高值)提高到160容易得多。要让本已才智卓绝的人再上一层楼,那非常困难,因为这必须改善无数微小因素的复杂的混合配备状况,正是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一个超人来。而改善退化的功能则要容易得多。我们并无超人的案例,但我们却有无数普通人为佐证,他们可以充当范例,引导我们如何去修改一个系统,使之至少达到正常的功能。

我觉得,人们以为我们是平等的创造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是就认为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基因抽奖可能是非常非常残酷的。你去问问行动迟钝的人,或问问有这样那样基因疾病的人,他们是不会相信什么基因抽奖是多么美妙公平这种抽象言论的。他们就希望自己能更健康些,或者获得某些方面的能力。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就在许多方面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竞技场,因为那些本来由于基因原因处于劣势的人也有了竞争的机会。

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技术就像其他技术一样,发展很快。在同代人之间,富人和穷人的应用差距不会很大,而在两代人之间的应用差距却会很大。如今,甚至比尔·盖茨也无法为他的孩子获得某种在25年后中产阶级也认为是很原始的基因增强技术。

所谓明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懂得什么我们有权控制,什么无权控制。我们务必不要自欺欺人,以为我们有权对是否让这些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进行选择。它肯定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形势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去使用这些技术。

但在我们如何应用它们、它们会如何分裂我们的社会,以及它们对我们的价值观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上,我们的确有某种选择余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讨论。我本人对这些技术是满怀希望的。它们可能产生的好处会大大超过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想,未来的人类在回顾这些技术时,会觉得奇怪:我们在这么原始的时代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只活到75就死了,这么年轻,而且死得这么痛苦难过。

政府和决策者不应该对这些研究领域横加阻挠,因为由于误用或意外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仅有的风险。能够挽救许多人的技术因为延误而使他们继续遭受痛苦,也是一种风险。

当务之急是倾全力获得足够的安全性,防止意外的发生,而要做到这点,协调者看来要牺牲许多间受影响的人的安全。疫苗的例子就是这样。疫苗有许多年没有进展,因为引起诉讼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那个孩子受了伤害,会产生巨大的后果。然而很明显,对接受疫苗接种的全体人而言,是非常安全的。

我认为人们对于克隆也是同样的问题。它在近期可能会影响最多一小部份人。在我看来,拒绝会改变数以百万患者命运的非常有可能的医学进步,振振有词地宣称这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

失去人性还是控制人性?

另一种祁人之忧,认为任意篡改生物机制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人性。但是,“人性”究竟是与某些非常狭隘的生物结构有关,还是与我们接触世界的整个过程、与我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呢?例如,假如我们的寿命增加一倍,会不会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人性”呢?寿命延长必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改变我们的互动方式,改变我们的组织制度、家庭观和对教育的态度。但我们还是人类,我敢断言我们会迅速适应这些变化,并会对以往没有这些变化的生活觉得不解。

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第7篇

食补即饮食进补,在古代是非常受重视的,历代医家都极为推祟。

以食品特有的性能防治疾病是中医治疗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家认为,作为食补、食疗的饭菜、果品、肉食等,不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等成份,食用后可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要求,还含有能够直接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能提高人的防病抗病能力,增强体质,推迟衰老,所以是“固本之道”。食补作用和缓,既可保护胃气,一般又没有副作用。无病而因营养不足而致身体虚弱的,则以食补为佳。病后胃肠功能虚弱的人,常常更需要食补,通过调整饮食,可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则无疾无患。一般人都知道药物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岂不知饮食也有同样的作用。

许多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各自的属性。食物的属性可分为“热、温、平、凉、寒”五类。人的体质和疾病有阴阳寒热的不同,食补时也应注意对症。如过食肥甘辛辣,往往会导致人体阳有余而阴不足,这时,如食用一些诸如苦瓜、苦菜、西瓜、绿豆一类寒性食物,就可以起到补阴的作用。一般来说,寒证宜食温性、热性、平性食物,忌食寒性、凉性食物;热证宜食寒性、凉性、平性食物,忌食温性、热性食物;阳虚者宜温补,忌用寒、凉;阴虚者应滋补清淡,忌温、热。同时,不管食补或药补,都应掌握“补而不腻”、“补而不滞”的原则。

药补就是通过服用有滋补作用的中草药和中药制剂,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服用补药是为了协调人体气血阴阳的偏衰使之趋于平衡。也就是说,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气血不足、阴阳失衡,影响到身体健康时,就需要补其不足,调整虚衰,达到气血阴阳的平衡。

补药和其他药物一样,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只要补药对症,且掌握好剂量,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药到病除。所以,药补是进补的重要手段。一般病重的、病程长的以服补药为宜。

我国素有“药食同源”之说。食补和药补紧密结合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

食品与中药药材大都来源于天然植物与动物,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有些食物与中药并无绝对的界限,例如莲子、桂圆、山药、大枣、薏苡仁、浮小麦、百合、核桃、山楂、赤小豆等既可药用,也都是食品。在进补时,中医对无论菜、果、谷、禽、鱼等食品与人参、鹿茸、枸杞、虫草、蛤蚧等中药,都是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沉浮、归经等性能为依据辨证施药或辨证施食的。因此,多数疾病既可用药治疗,也可辅以食品治疗。

当然,食品与药品总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药物作用刚强猛烈,在治病同时也容易伤人;而食品性质缓和,可以久服而不伤人。所以,中医还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观点。

人进入老年期,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慢性胃炎及慢性肝炎等。老年病的特点是病程长,发病缓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对这类病治疗时也不能急于求成。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除考虑疗效外,还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一般来讲,有利,也必然会有弊。如大黄为临床常用的泻药,其性苦寒,具有“荡涤胃肠积滞之功”,但用之过久,必伤人正气。与药物相比,以食治病,既可久用,又不易引起副作用。人参是名贵的滋补晶,对危重疾病使用恰当,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血液病、神经衰弱、性机能衰退以及癌症化疗后改善血象都(转下页)疗效。但如不恰当地长期服用人参,就可致“人参滥用综合征”。有的人作过观察,连续服用人参一个月,许多人出现兴奋过度、咽喉刺激感、口干舌燥、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小便不通,有时出现皮疹、水肿、清晨腹泻等症状,有的出现失眠、神经衰弱、性情抑郁甚至精神错乱,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古人常把鹿茸、人参等称之为“虎狼之药”,使用时是慎之又慎的。

临床上,古今医家都强调在进补时,一般应先用食补后行药补。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宋朝医学家陈直所撰所《养老奉亲书》也指出:“凡老人之患,先宜食治”,食治不愈,然后命药。古代医学家提出的这种“食治在先,药治滞后”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经验之谈。

中医理论在论及五脏六腑时,对脾胃尤为重视,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人胃,通过肠胃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精、气、血等物质。人体依赖精、气、血的濡养,维持生命的正常生理活动。中老年人由于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所以,保护脾胃是至关重要的。药补时,药物服用不当或服用时间过长,会对肠胃产生副作用,损伤“胃气”,反而影响健康。食补则一般不会产生这种副作用。

动物医学的好处范文第8篇

《台视新闻》援引我国台湾地区献血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台湾人的血太“油”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超标已经成为中年人最大的健康威胁。为此,营养专家指出,其实调整饮食就可以安全降血脂,其中8种食物习惯最有效。

早餐一碗燕麦粥

国外有科学研究发现,每天早餐只吃1碗燕麦粥,持续8星期就可使人体血液中“坏胆固醇”浓度降低10%。由于经常摄入燕麦能有效地控制体重和减轻超重者的体重,促进血脂高者恢复正常水平,适合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及健康者日常保健。因此,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燕麦片包装上明确标示出:食用燕麦片是改善血脂的一种饮食方式,可减少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病的危险。

小贴士:煮燕麦粥时水宜稍多放,煮开后宜用文火再煮约10分钟。如果是老人或青少年,也可加牛奶食用,或在燕麦粥中加入少量瘦肉末调味,这样烹调不仅味美,而且既降血脂又补充优质蛋白质,保证营养均衡,一举两得。

午餐半碗豆

豆制品是优质植物蛋白质的来源,是午餐的首选。豆类也是又便宜、又安全有效的降脂食物。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食用大豆蛋白以取代动物蛋白,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每天中午只要吃半碗豆类,就可以在8周内使“坏胆固醇”浓度降低20%。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进食较多豆制品也有好处,它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的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小贴士:有的人食用豆类后会产生胃肠道的不适,例如肠道排气增多或腹胀。防止这一情况出现的办法是烹调前一定要浸泡充分,浸泡可以使豆类中某些糖类降解,减少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

晚餐三瓣大蒜

每天吃3瓣大蒜,持续8周也能使血中“坏胆固醇”浓度下降10%。而且不论是生吃或熟吃,效果都不错。

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等营养成分可缓解血小板凝结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故经常食用大蒜有防治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压的作用。科学家给大蒜的另一个外号是“血管清道夫”,长期吃大蒜的人血管内壁里的沉积比不吃的人要轻很多,而血管壁沉积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诱因,时间长了会让动脉阻塞、弹性变差,引起中风或心肌梗死。

小贴士:大蒜萝卜汁可降血脂:大蒜3瓣,白萝卜100克。先将大蒜切碎捣成大蒜汁。将萝卜除去根、须洗净,切碎,捣烂取汁,用洁净纱布过滤,将白萝卜汁与大蒜汁充分搅和均匀即可。早晚两次分别服用。主要治疗中老年人湿浊内蕴、气滞血瘀型高脂血症。

每天吃半个洋葱

洋葱几乎不含脂肪,却含有前列腺素A、二稀丙基二硫化物及硫氨基酸等成分。前列腺素A是一种较强的血管扩张剂,可降低人体外周血管的阻力,具有降低血脂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据临床营养学观察,一般冠心病患者每日食用50克左右洋葱(约半个),其作用比一些降血脂药还要明显。

小贴士:醋泡洋葱降脂减肥。洗净一个洋葱,剥去外皮切成薄片,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大约两到三分钟,再将洋葱放到容器里,加入五大汤匙的食用醋,然后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早晨食用。每天早餐用这种洋葱佐餐,可有效降低血糖。

此外,酒糟腌洋葱风味独特,是预防糖尿病的绝佳食品。用橄榄油做食用油通常来说,吃油多的人血脂高。但地中海沿岸的居民橄榄油的消费量居世界之首,那里的人却很少有肥胖和心血管问题,这要归功于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

而且,食用橄榄油后可以增加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的平衡浓度,以保证人体对胆固醇的正常要求,而且还会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浓度。

小贴士:橄榄油能部分抑制胃的运动,这样,胃内食物会较缓慢地进入十二指肠,“饱”的感觉更加明显,以便更好地促进消化及营养物质在肠部的吸收。

每周两次清蒸海鱼

鱼的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海鱼和淡水鱼的鱼肉脂肪和营养含量有较大差别,海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80%,具有降血脂、改善凝血机制、减少血栓形成等作用。大多数海鱼还含有一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成分,所以,胆固醇高的人可适当多吃海鱼。

小贴士:海鱼的做法很多,从营养角度上讲最宜清蒸和清炖,保证鱼肉中所有的营养不易流失,而且味道鲜美。吃前一定要洗净,去净鳞、腮及内脏,无鳞鱼可用刀刮去表皮上的污腻部分,因为这些部位往往是海鱼中污染成分的聚集地。

每周一碗姜汤

“家备生姜,小病不慌。”生姜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和淀粉,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等三大功效。中医认为,早、晚空腹喝1碗热姜汤,坚持每周1~2次,可收到补气、提神、改善睡眠之效。有杂志描写的钱塘净慈寺和尚,就是服姜汤40年,颜色如童子,可见姜汤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小贴士:在空调房里呆久了,肩膀和腰背易遭受风寒湿等病邪的侵袭,特别是身体虚弱的老人和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很容易引发肩周炎,可烧制一些热姜汤,先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舒筋活血,可大大缓解疼痛。

做菜加红曲

自古以来红曲即被中医认为是极珍贵的保健补品。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红曲味甘性温,可以综合调节血脂,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活血化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心肌梗塞、脑血栓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