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价值观 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 目标生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态势。同时,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化,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在高度开放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执政成为了当前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

一、新时期领导干部重塑价值观的必要性

1.1 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是我国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和主体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目标指向,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不和谐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演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整体布局来整体性的思考与操作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立体性质的价值观体系。根据加尔布雷思的相关理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完全的个人自由、生活有保障、民族平等以及生活有价值。因此,在确定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时,应该通过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和谐、有序来对领导的行为选择提出对应的价值要求,即促进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向以及价值定位朝着这些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政治文明、行政文明以及领导艺术的向前发展。和谐社会还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达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以及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通过对应的服务来促进绩效的改进与提升,促进社会和谐价值的构建。

1.2 我党执政地位的稳固的客观要求

党政领导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建设是我党执政能力得以保证的基础。在新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给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尤其是在社会利益结构分层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对既有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对应的冲击,影响到了局部利益、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分配。这时,领导干部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之下,通过重视党性修养来杜绝价值观扭曲以及价值观不坚定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在提高领导干部内在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工作。从与国家长治久安、全局发展以及根本建设工作相关的重大问题出发,对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市场经济的完全驾驭、复杂局面的从容应对、执政的法制性等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构建起满足建设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尤其是当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承担着对应的改革、法制以及局面稳定的任务,通过正确对待与合理运用来杜绝利用公共权力谋私的腐败现象,从容的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正确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以及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1.3 现代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客观需求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思想的解放以及智力的提升过程中,现代科技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给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可行。技术发展和创新在促进人们相互交流增多的同时,也使得价值观念得到了转变,社会整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给国家的治理以及政治领导等工作提供了对应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科技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工作中去,通过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更好的给科技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基础。再者,科技的发展还给社会管理依据国家治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给管理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针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领导在决策、领导以及管理过程中就应该重视科技传播带来的新变化。这时,管理者必然需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价值理念,促使自己更加满足新时期的执政需求。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的若干对策

2.1 加强理念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党性

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在于执政党,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而领导干部在价值观的重塑过程中,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对价值观的塑造进行重新的定位。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先进性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满足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观的诉求成为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向。

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对价值理念来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强化党性教育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要求。在重塑的过程中,应该巩固的思想指导地位,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来武装全党,教育全党的所有党政干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增加党政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先进性,自主的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价值修养以及一种政治觉悟,事中坚持的立项信念。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该担当其学习工作的先行者,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价值水准的提升以及政治觉悟的增强来实现价值观的更新与重塑。最终形成反映公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以及保证群众利益,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发挥新时期领导干部新价值观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第2篇

1.模块课程研究的必要性

1.1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将现实职业中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医学影像技术的职业模块,并按此模块组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必然需要。

1.2.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职业的日益分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亦高度综合,综合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们认识到,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作出理性的“应变”,即使受教育者得到尽可能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拓宽专业口径,充实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高校模块课程正是适应这种趋势的一种有力尝试。可以说,在人类知识大综合的时代,课程也正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发展,模块课程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3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发展。一般而言,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但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是后天教育的一个最为主要的任务。职业院校的模块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模块课程改革实质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而提出的。它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接近现实生活,易于达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统一。正因为高校模块课程所形成的结构性的知识体系是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和学科与学习者之间的整合的产物,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体系时,有利于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整合性、变通性及流畅性,有利于思维广度、深度与灵活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内涵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要求。

1.4课程改革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现行课程体系是以学科划分设置的,而知识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人为地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学科,首先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离,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化直接导致了高校课程科目的增多。其次形成课程与社会要求的分离,当今社会的复杂化使得诸多社会问题都具有综合性。同时,职业转换速度的加快也要求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综合性。最后是课程与学习者的分离。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被一度冲突的教育课程割裂,人的发展走向片面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的深度,而且要求知识的综合,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和转型。

1.5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需要

因为原有高职课程结构在培养学生增强人生规划能力、发展个性与形成健全人格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其课程结构按照知识线性结构组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片面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间内容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几乎难以根据学生个性而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简单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使教学目标难以全面得到落实,所以职业教育呼唤模块化教学设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由于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改革课程首先必须从确定培养目标开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临床实用型的医学影像医技人员。由于该目标是医学影像人才的总体目标,比较宏观,为使其具体化,我校开展了培养目标的调研。

2.1调查方法与对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相关学科知识、身心素质、政治素质、一般知识、现代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等12个因素,设计80个子因素测验题,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学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仙桃职业技术学院、北京301医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中大医院等9所院校与单位的教师、学生、临床医生、医学教育专家、病人及其家属问卷,发放调查表2256份,有效问卷2158份,有效率95.66%。经SPSS13.0软件包处理,结果见表1。

2.2结论

由表1可见,被试者对培养目标的期望,按重视程度排列,依次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临床技能、自我提高能力、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心理素质、身心素质、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知识是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医学教育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影像技术学生掌握坚实的影像技术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

第二,要加强影像学科间及影像学科与人文社科等课程的交叉渗透,强化人文教育、拓展实践教学,改革训练方法与内容,注重学生素质养成、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目标的要求。

第三,影像技能目标包括影像检查的基本技能、基本的影像操作和处置技能、诊疗结果的解释、良好的临床思维品质等,可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通、早期接触病人、强化实践训练等得以实现。

第四,医学课程设置在体现主要目标的同时,应照顾到一般目标,如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等,这些目标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实现。

第五,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原则。医学影像技术课程改革也不例外。既要考虑课程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使学生通过影像教育获得基本的临床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品质。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科技;科技人员;科技保障;科技成果

中图分类号:G812.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09)04-0004-04

A Study on Modernization of 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DONG Yuhua, LIU X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Sports values greatly i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so repres ents an important index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In constr 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eijing, the national capital, makes the modernizat 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e of its indispensible goals, and the Oly mpics provide a timely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propel this modernizing process.Henc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modernization of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Delphiapplication and interviews. Apart from the index system, the study also describe s the situation of the 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ac curate database and proposes relative devel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technician pe rsonne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ecurit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 nt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 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体育既是国民经济与社 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构 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在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也必然包括体育科技现代化的内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一次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这不仅使奥运会绽放出科技的光彩,而 且也必将极大地推动北京体育科技的发展,深化科技在体育产业、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 校体育中的普及与影响。为此,在《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中设有《体育科技专项规划》 ,为北京市体育科技发展设定了总体目标。值此宝贵的历史契机,研究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 现状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特尔非法、个别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为获取本研究相关的数据信息,本研究访问了国家相关机构的官方网站;为获得研究的理论 支持,本研究还查阅了各类专著、学术论文等。文献内容涵盖了科技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化 研究、体育学研究等多学科、多领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制定体育科技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中,采用了特尔非法。在总课题组的指导和组织下, 本子课题共进行了3轮座谈,每轮座谈共计14位学者。座谈主要围绕着各项指标的操作性指 标的确定和内涵,进行了广泛的论证。

根据研究需要,部分数据无法从官方网站上获取,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个别访谈的方法,对相 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当面访谈和电话访谈。访谈对象主要为具有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资格 的部分高校以及在京部分体育科研机构。

2 结果与讨论

2.1 首都体育科技的发展现状

2.1.1 体育科技人员

2.1.1.1 专职体育科技人员调查显示,2004-2006年间,北京市专职体育科技人员数分别为1 011人、1 148人、1 262人 。其中,专门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数分别为213人、238人、256人,占北京市科技人员总数的 比 重分别为0.53%、0.38%、0.40%,占北京市文化、体育、娱乐领域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分别为51.33%、52.89%、53.67%;体育院校(系)专任教师数分别为798人、910人、1 0 06人,占北京市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8%、1.9%、2.0%。

统计分析显示,每10万从业人员中体育科技人员的单位数分别为20.11、22.71、24.56人, 逐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1.45%、7.5%,3年来平均每年每10万从业人员中专职体育科技人员 的总数为22.46人(表1、表2)。

2.1.1.2 体育专业在读研究生数量表3、表4显示,2004-2006年间,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总数(含硕、博)分别为1 646、2 19 6、2 407,占北京市在校研究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14%、1.33%、1.35%。每10万人口在 校研究生数分别为10.94、1430、14.04,逐年同比增长分别为30.71%、-1.82%,3年 来平均每年每10万人口中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数为13.09人。

在被调查学校中,北京大学是从200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体育专业研究生,此外,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也相继从2007年开始具备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资格。可见,在 京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在校学生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也表征了首都体育科技潜在人力 资源较为充足。

2.1.2 体育科技保障

2.1.2.1 SR&D占体育总投入的比例2004-2006年间,北京市SR%D经费支出情况分别为400万元、300万元、1 000万元,占当年北 京市体育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0.59%、0.36%、0.97%。年均值为0.64%。投入比重很低, 是制约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表5)。

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体科所。体育总投入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7》 “文体广播事业支出”的数据估算而出。

2.1.2.2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仅为1所,即国家运动医学研究所所拥有 的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部批准。

2.1.2.3 体育科研机构数量截至2006年,在京体育科研机构数为17个,其中隶属于高校的研究中心(或基地)为13所, 独立的省级以上机构数为4所。后者中,隶属于中央单位的为3所,隶属于北京市的为1所。 独立的省级以上机构数占全国同等级别体育科研机构(35所[4])总数的比重为11.43%。可见,在拥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的数量上,北京与同类地区相比,居于前列。

2.1.3 体育科技成果

2.1.3.1 每年国家级科研奖项统计显示,2004-2006年间,体育科研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情况不容乐观。除2005年获得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当年获奖比例为0.57%)、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占当年获奖比例为0.5 0%)之外,其它均为空白。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为4项,年均值为1.33项(表6)。

注: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科技部官方网站以及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此外,国家教学成果奖因 每两年评奖一次,本课题统计年内仅逢一次评奖,因此调查结果中只有2005年的数据。

2.1.3.2 每年被国际期刊收录论文数量根据调查统计,2004-2006年间,北京市体育科研论文被国际期刊收录的情况为累计2 8篇(含摘要),其中被SCI收录24篇,被EI收录4篇,年均值为9.33篇。据《中国科技统计 数据(2006)》显示,我国2004和2005年全国科技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总数为213,46 5篇(国家科技统计数据默认的三大国家检索系统为SCI、EI、ISTP,后者与体育科学无接轨 ,故忽略不计),体育科技论文仅占其0.01%,产出量较为微弱。

2.1.3.3 国家级体育科研项目立项数调查显示,2004-2006年间,北京市体育科研立项的情况分别是69项、145项、208项,逐年 同比增长分别为52.41%、30.29%,年均值为14067项。体育科研立项中,国家体育总局 的 立项课题占全部立项数的比例分别为79.71%、87.59%、95.67%。可见,大部分体育科研 项目来自于国家体育总局。

在全部科研立项中,获得国家级体育科研项目的立项数分别为7项、12项、8项,占全部立项 数的比例分别为1014%、8.28%、3.85%。这一结果显示,首都体育科研缺乏高端项目, 缺少与其它学科的科研竞争力(表7)。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科委、国家体 育总局等机构的官方网站。

2.1.3.4 体育专利授权数量2004-2006年间,北京市体育专利授权共计48项,年均值为16项。按年度计,则分别为22项 、17项、9项,占当年北京市专利授权总体情况的比重分别为0.24%,0.16%,0.08%,其 所占比重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表8,表9)。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专利信息网。以下各表同。

2.2 首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综述 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见,借助于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契机,北京市已经加大了对体育 科技的投入力度,北京市体育科研队伍也呈现了逐步扩充的良好态势,科技成果逐年上升。 与国内同类地区比较,北京市的体育科技发展处于较领先的地位。但总体来说,在北京市区 域现代化进程中,首都体育科技发展仍呈现较为滞后的状态(表10)。

2.2.1 体育科技队伍的规模有所扩大,但整体能力尚需提高虽然北京市相对于同类地区,已经拥有较为充足的体育科研人员,在校研究生的数量规模也 逐年增长,但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的薄弱,却反映了体育科研队伍整体能力的问题。如高水平 的体育科技成果数量较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严重;每年能在国际体育学术刊物上发表 的论文不多,而能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或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几乎凤毛麟 角;在国家级的科研奖项和科研立项上,表现出了较为弱势的研究力量;所授权的体育专利 在众多授权专利项目中比重微弱,等等。这些充分显示了目前北京市体育科技队伍的创新能 力与自主产生体育科技知识的能力不强。

2.2.2 体育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但仍相对滞后体育科技作为我国科技的一部分,资金投入不足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纵向比较看,北 京市体育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较看,经费投入的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发 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科技资源国际流动市场化的今天,充足的资金是吸引体育科 技知识和人力的重要条件,是开展国际体育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础。长期科技经费投入的相对 不足,造成北京市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2.2.3 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问题是我国体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目前科技体制中条块 割据的现象造成科技单位各自为政,限制了体育科技系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体育资源 无法实现共享。因此,系统内部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整体的合力。现有体制 还限制了体育科技系统与外界发生的联系,社会的科技资源难以介入体育科技活动,影响到 体育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2.2.4 体育科技服务体系尚待完善调查发现,北京市目前的体育科技研发经费仍以政府财政划拨为主,科技成果的产出途径也 多限于科研机构与高校,而科技研发与企业的合作相对薄弱。由于受限于当前的科技管理体 制,科技立项的途径多以政府为主,有偿性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种状况不仅阻碍 了体育科技与体育实践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体育科技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合作,也使得体 育科技自身的造血功能低下,体育科技与体育产业之间难以实现顺利接轨,也必然影响到体 育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3 首都体育科技发展的对策

2.3.1 全面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部门分割的状况已影响了我国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在一定程度 上制约了体育科技的发展。因此,我国体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另一个任务是整合体育科技资源 ,解决科技力量分散的问题。在目前我国体育科技资源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只有根据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需求,合理整合资源,才能使我们在全球体育科技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此外,还应将体育科技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予以理解和把握,使体 育科技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多学科、面向体育运动实践,以取得多方面的支持 。

2.3.2 积极进行国际间体育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体育科技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首先应从加强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做起,采取派出去 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保持体育科技交流渠道畅通。其次, 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光盘检索、图书报刊等等资源,广泛地收集体育科技信息,并尽 快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科技资源,迅速在国内推广应用。此外,还应加强与国外科技研发项目 的合作,以此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科技成果,同时又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体育科技人 员的研发能力,对促进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2.3.3 培养、挖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21世纪的体育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 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也是培养体育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北京市体育类研究生 的培养规模急剧扩大,但培养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因此,目前要特别重视提 高体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立足于培养高起点、高标准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外向型 人才。为此,体育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 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为我国体育科技顺应现代化发展需求输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的优秀科技人才。

2.3.4 加强科技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尽快建立完善的体育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进一步加强体育信息化工作 ,加大体育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力度,加强先进的电子科技成果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 ;加强体育科技服务,加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发挥体育科研机构与重点 实验室的作用,加强科技出版工作,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力度等等。

2.3.5 抢占世界体育科技发展制高点,提高首都体育科技国际竞争力 加强体育科学技术的前瞻性研究,积极引进现代高科技研究成果,在世界体育科学 前沿领域 占据发言权,在国际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要制定有效措施,鼓 励北京市体育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在积极申请国内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同时,努力扩大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提高在SCI等国际检索机构的文献收录比例, 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 周威,熊国庆.现代科技对中国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2(2):16-18 .

[2] 王会寨.卢石.SCI与中国体育科学研究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 74-475.

[3] 张忠秋,刘文,等.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 学院学报,2002(2):3-10.

[4] 陈俊钦,黄汉升,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J],中国体育科技,2005(1):7-10.

[5] 关朝阳,马红棒.科技全球化与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的思路[J].辽宁体育科技,2005(6 ):3-4.

[6] 吴凤起,孙新荣.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4):17-20,30.

[7] 彭杰.论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的评价尺度[J].安徽体育科技,2003(2):1-3.

[8] 张继忠.体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1(3):66-68.

[9] 何培森,丛湖平.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5(4):21- 24,43.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 风险社会 理性 阶层 民主

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物质生活较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过去很长时间在追求的,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在追求的都是现代化。现代化似乎对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褒义词,没人能否定它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和益处,但贝克却指出“现代化正在成为自身的主题和问题” ,就在我们享受着各种现代成果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破坏力量被释放出来,即便人类的想象力也为之不知所措。”

正如我们今天所能明显感知到的北京的空气质量,PM2.5成为人们每天起床后首要关注的问题,这时我们也才感受到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与困扰。各类污染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所了解与认识,但这或许也仅仅是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现代风险的一小部分。正如柴静在《穹顶之下》所说的,在前些年我们并不认为雾霾是一种污染,而仅仅是将其看作“大雾”,这或许正好说明了现代风险的隐蔽性。大多数人对PM2.5的认识大多始于美国使馆的北京空气质量报告,其结果与北京市的气象部门有着极大差别,一时间舆论哗然,结果的差异源于测量标准的不同。人们也开始去认识和了解PM2.5,才将“大雾”成为雾霾。

生活在追求现代化中的我们,也许正享受在科技发展对人类带来的极大便利中,但同时,我们也确实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里。

一、科学理性还是社会理性

“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确实是分裂的,但它们同时保持着互相交织,互相依赖的状况” 。

在对污染的界定中,正如贝克所说,科学家们、环境问题专家们在报告里通常所用的是“平均量”、“可接受水平”,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考状况。对于环境风险问题,一般都被看做自然、技术、经济或者医学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健康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只有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才存在,这应该是社会理性需要思考的问题。可对于如今严重的工业污染和自然破坏,往往缺少着社会的思考。

科学“确定风险”,而人们“感知风险”,对于理性的纷争由此展开。各种污染并不是现代风险的全部,更多的风险随着现代化而不断出现,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常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感知之间,受到各种“声音”的干扰与影响。但不得不承认,科学与技术在面对现代风险是有局限性的,“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的起源并不在于批评者的“非理性”,而在于科技理性面对文明的风险和威胁的增长的失败。” “科学家坚持他们的工作的‘质量’,把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标准保持在很高的位置,以保障他们在职业和物质上的成功。” 就让我们想到在面对各种现代问题时,科学与技术的“路径依赖”及“过度自信”似乎不易于问题的认知与解决。

“在风险的界定中,科学对理性的垄断打破了” ,贝克在书中重复着这句话。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共同思考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摒弃任何一个,而要辩证统一。按照贝克的观点,“科学完全不可能对文明的风险作出适当的反应,它们永远纠缠在这些风险的起源和增长当中” 。所以,社会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理性对科技发展却往往是垄断的。对科学理性进行反思,首先要摒弃这种垄断,使科学研究以关注社会为着眼点,关注社会的需求,并将研究状况诉诸于公众,使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接受公众和社会的检验。其次,科学理性应该达到与社会价值的互补与统一,将更多的理性运用回归社会,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服务人类,使人拥有更便利、安全、舒适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谋求经济利益,不是剥夺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是毁灭人类。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辩证统一,才能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安定、和谐、有序的生存环境。

二、阶层性还是民主性

“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两者都构成地位——分别是风险地位和阶级地位。”

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论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聚焦与风险分配的逻辑。贝克认为,“风险总是以层级的或依阶级而定得方式分配的” 。“财富在上层聚集,风险在下层聚集” ,这并不难理解。风险与财富的分配方式都是附着在阶级模式之上的,但是以一种颠倒的方式。财富可以购买安全和免除风险的特权,然而,社会底层的人没有拥有社会财富来改变自身的生活模式能力,处于社会阶层中上游的人运用所拥有的特权转嫁了本应该自身承担的风险,从而由社会底层的人来承担这些风险。也就是说,社会阶层较低的人受到了双重压迫,一方面是社会高阶层的压迫,另一方面是社会高阶层转嫁给他们的风险的压迫,从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得以体现。

但接下来,贝克在“文明风险的全球化”中又论述到,“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并不是阶级社会,风险地位的冲突并不是阶级冲突,因为从客观上来说,风险在其范围内以及它所影响的那些人中,表现为平等的影响,风险的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是“不具体的普遍性的”痛苦。“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来。……这里变得明确的是地球变成了一个弹射座椅,它不再承认富裕与贫穷、黑人与白人、北方与南方或者东方与西方的区别。”它“以一种整体的、平等的方式损害着每一个人”。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风险,像辐射、烟雾或水污染,因其特有的流动性,并不会考虑社会行政或阶级界线,而是“平均”的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确实被“民主”的污染着。但是,“阶层性”又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面。第一个层次上,社会中上游阶层在追求现代化,追求财富的时候制造了风险,但这种风险并非他们独自承担,这些污染同样影响社会阶层较低的人,也就是说,没有制造风险的社会底层同样承担风险。第二个层次上,更严峻的是,许多形式的污染对不同阶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更是“阶层性”的体现,某些公司甚至国家把污染企业放置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社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在得到极低比例的利润的同时,只能的暴露在严重的污染中。另外,即使是全球性的普遍性的风险,由于不同阶层所享有的防范资源的不同,也会产生“阶层性”的影响,这使阶层的矛盾更加显著。

三、反思“现代化”还是反思“风险社会”

“遭遇到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和已确立的科学化状况的反思性现代化,将导向科学和政治特有的解放。”

贝克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提出“反思性现代化”,在他看来,传统工业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当代风险社会,区别于工业现代化阶段,风险社会就是“反思性现代化”阶段。现代性创造了工业社会的繁荣和发达,但同时,也在创造着毁灭这种繁荣和发达的条件,创造着风险,克服和解决风险需要通过反思的途径。

风险社会理论的产生,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与重视,以及在具体领域的应对措施都具深远的影响。它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现代性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为我们看待社会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突破,同时,也警醒着人们要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反思自身,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贝克的社会风险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一个灾难社会” ,这不免有些夸张。林丹在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评述中认为,“如果我们因为面临接踵而至的风险现状,就把风险社会的理念视为一种可以与历史背景分离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的话,那将是相当危险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是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的,而且一切原则和立场都是由比较产生的,可以说,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各种安全保障也都在提升,我们应该有风险意识,但这并不是“灾难”,并不至于达到“恐惧”的地步。

一些学者认为,风险社会对一些概念的界定是模糊的,认为贝克更倾向于推销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严谨的证实。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贝克的风险社会存在方法论上的缺失,过于沉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且并不能跳出资本主义体系框架。宗海勇认为,“反思现代性只是对科学、知识理性应用的反思,是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的一种批判与积极回应。理性反思、制度重建固然重要,但无论是现代性、后现代或者时自反性的思维方式,只有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体现价值。”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第5篇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祖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我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它广博精深,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已形成了中医药各学科系统完整的中医科学体系,并以其人性化、绿色、自然的医疗特色为世界瞩目,曾掀起一次又一次中医研究的热潮。正如曾经说的那样:“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让中国融入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是一门科学,必须迎接现代化的挑战,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加速发展。即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新成果、高发达科技手段如以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深层次的微观世界来研究中医学,继续揭示中医药学辩证诊断及治疗机理,实现中医现代化。

当今世界的高科技信息、使人类生产生活包围在多层面、多元化、综合渗透的复杂体系之中。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科学及新医学模式层出不穷。如: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基因组工程及纳米科技和克隆技术等都是高科技产物。而因此产生现代医学结合高科技的尖端医疗技术,同时也产生了如全科医学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的医学模式和循证医学等新理念。相对而言,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中药理论正在并不断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充实和验证,使中医药面临挑战和压力。这是中医药与科技发展相互联系的时代要求,是现代社会人们生命健康期望安全、低毒、高效、绿色疗法、回归自然的要求,是自然辩证法原则的体现,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因此,传统中医药学必须将其优势特点与现代化科技结合并在其促进下,使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高效保障。这个结果的实现就是中医学现代化。这种趋势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符合当今医学发展的新模式的要求。如:全科医学、循证医学及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理念和模式,使人性、社会医学、科技有机统一起来,让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得到发扬光大。中医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医现代化需要医学创新。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蕴涵着自然辩证法。

中医学正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由古至今各阶段发展起来的,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八卦运气学说等揭示并运用了朴素的自然辩证法。因而在中国、在世界上建立了延续至今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系统的理论体系,闪烁着中华民族睿智的光辉。自然辩证法就是中医学产生存在发展的源泉。马克思说:“哲学使人智慧”——它使中医学平衡了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哲学使人卓越”——哲学使中医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进行创新和发展。中医学是具有哲学属性的典型医学模式具有医学层次的哲学认识,与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事实上,每种医学模式(包括中医学)应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自然辩证法准则:医学发展中形成的每种医学模式都不可能超越摆脱这个时代哲学对它的指导和规定作用。

中医学要发展、创新、建设新的医学模式——中医现代化,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化,仍然有必要依据哲学指导中医学发展创新。摒弃那些歧视中医学的偏见,或全盘否定中医学的错误,真正维护中医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地位。坚定不移地走继承弘扬中医特色,走用现代科技振兴中医之路。不能离开继承谈发展创新。作为中医学工作者,要自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哲学的自然辩证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只有用辩证、联系、发展和新事物螺旋式上升曲折前进的全面的观点,从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认识角度,领会中医现代化创新发展的本质,就不会停留于把西医理论简单移植到中医学上,进行西医病名与中医病名单纯的对号入座,或用西医的某些纯生物医学观点同化中医学的整体观,混淆西医的“病症”与中医的“辩证”。或简单的“中西医结合”,即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取代中医辩证诊病以把中医纳入西医轨道,用实验室手段孤立教条地验证解释某一中医学概念,得出中医理论“非客观存在”、“虚无臆想”、“直观经验”等,以此否定中医学,认为中医学不科学。例如:中医针灸学的经络,曾一度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界否认其客观存在。因为他们一直只停留在解剖室的“死体”上去寻找,实际上经络存在于完整的活体上,具有规律的经络感传效应,(值得我们自豪是,这一结果已经被我国医学科研人员所揭示。)如今在这些国家正在逐步确立了中医的合法地位。中医现代化提倡“以我为主兼容并蓄”,以中医特色为主体,避免对中医体系的歪曲和削弱,创新出符合现代社会价值(人们高期望值)的中医学现代化模式。即中医学的传统科学体系需要应用现代科技研究补充和发展。在进行高科技微观的研究同时,不忘宏观整体辩证观。在科技的推动下如: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微观科学证据有力补充和充实中医诊疗中的一些感性认识、使传统的阴阳学说、八纲辩证、经络脏(藏)象等概念更趋科学的标准化。(如果从发展观讲,科学尤其是医学不仅要提高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更在将来的实践中辩证地进行补充和发展着)从而摆脱人为的感性因素,使中医在处方、用药、诊疗等方面加强准确、规范。能够把历经几千年医疗实践积累形成的人体生理、病理、诊断、用药、预防调护等综合系统的辩证理论体系通过现代科技及哲学,提高科学的再认识中医学的能力,认真分析中医学理论阐述的关于人体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建立平衡统一于一体的医学模式的规律,与现代系科学的系统论控制论等相比较研究。面对现代社会疾病表现形式多样复杂新病种出现了疑难杂症等生命科学的许多未知领域,中医学不仅要分析把握中西医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医学新模式对社会文化、公众生活关系的影响,更需加强中医学术研究,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丰富中医科学实践,在世界普遍联系的整体医学观上开拓认识领域深层次和未知现象的新视野。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措施分析;生态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77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克服生态林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及气候条件制定相应的措施,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提高森林的整体调节功能,到达利益最大化。然而靠林业的发展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相关制度的改革,真正的达到林业生态化、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 根据当地环境特色,挑选重点型、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

我国的地理面积辽阔,南北气候的差异巨大,各地林木也不尽相同,因此,发展生态林业应根据当地的特色和优势,有重点地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例如贵州省,贵州气候温和湿润的原因就是由于贵州高原山地比较多,这也造就了贵州省林业资源丰富的特点,森林覆盖率高。贵州省根据地区特色可做大以下几个方面的产业:发展木竹业精深加工,如:造纸、造板、家具制作;发展林产化工,这些方面的资源有油桐、五倍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这里有家喻户晓的黄果树瀑布;发展花卉苗木的种植,木本油料方面大力扶植油茶、核桃的种植。木本中药材有厚朴、黄柏、红豆杉,能够广泛种植。精品果业有刺梨、蓝莓,这些都属于稀有品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都可以大力的推广。作为林业的辅助产业,林下经济也是一种不错的出路。根据贵州自然环境,可大力发展8大主导产业。从效益上说,要重点发展主导产业,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林业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2 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一种多层次,全方面循环发展的一种林业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劣,林业内部和外部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托现代科技才能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林业。运用比较广泛的3s技术(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灾害监测、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林业管理决策),能够全面的了解森林系统,给森林经营提供准确的信息。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精准林业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仅依靠人力来完成作业。

3 优化森林生态系统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近20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所在各个不同气候的区域内成立,代表着不同类型的森林典型,生态学家们长期致力于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水循环,大量的数据为我们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日后的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优化森林生态系统还得从以下几点做起:

科学的编制林业发展规划。要把增加林地面积,加强森林防洪保水能力,以及扩大森林覆盖率作为规划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搭配树种结构。达到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目的,“乔、灌、草”,“片、带、网”结合,以至于达到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力宣传以加强全民绿化意识及生态林业的重要之处和利好,普及林业方面的科普知识,从而做到及时规划、 快速落实、技术到家、造林成片的保障措施;普及林业科普知识之后,也要让老百姓能够在林业之中得到看得到的利益,这需要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补偿措施,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植树造林。

4 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在国务院提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产生的,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的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的目的是要依法规范流转、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转变发展方式,向现代化林业转变。加强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在当地挑选有竞争力、而且资金雄厚的企业与当地的农林业建立长期的联营合作机制,打造优质高效的林业产业基地,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红利”带来的好处;政府要规范落实好林业发展专项资金、林权抵押贷款、林业项目贷款贴息等财政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深入林产品的质量建设,依托现代科技,不断拓展专业市场开拓,积极开展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生态林业转变。

5 结束语

总之,生态林业要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优势,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更要利用现代的科技技术,为林业发展服务。生态林业的发展也要依靠外来产业的力量,根据当地的特点,到达农、林、牧共同发展的目的。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更好的实现林业发展生态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视觉艺术 创造性思维 现代主义设计

一、艺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界定

创造性思维是以创造人类主观思维活动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为思考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形式,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基本思维手段;它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家泰勒将“创造”思维分为两个不同内容和不同复杂程度的层次:一是基础性的即兴式创造,另一种为革新式创造。“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思维以不同形式做多方面的运动,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将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材料加以综合运用。艺术的创新思维是高效综合运用和反复辩证发展的思维过程”。

二、现代视觉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源起和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视觉艺术发展的直接智力动因。它同时受到社会、科学等各种文化成果的影响。每当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变革时,人们的审美就跟着发生变化。每当有科技理论和思想有了新的内容时,人类在艺术领域就会有新的突破。长此以往,艺术和人类社会生活、科学、思想等各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现代视觉艺术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文明现象,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扩展了人类的视觉体验,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等各种艺术方式,在短短的100年中,几次经历大的变革,而每次的变革都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极大推进,其中在艺术思维上的创新变化最为明显。

1.现代视觉艺术产生和突进的动因

19世纪是个蕴育思想的世纪,随着工业革命推进社会大发展,在当时科技发达的欧洲涌现出多位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思考着人类的本质和去向,探索生命的真谛,为现代视觉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思想的土壤。自然科学发展也同时为现代视觉艺术的萌发创造了物质条件。光学、化学等材料学的进步直接刺激了现代艺术形式的诞生。

20世纪也是现代视觉艺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世纪。前卫的艺术思想和风格流派走向传统的反面。科技发展有利于生产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又丰富了商业的繁荣。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设计成为利用视觉艺术手段最为成功有效的例子,20世纪也可以称为设计的世纪。设计的巨大成功同时又反作用于视觉艺术在新领域的拓展,艺术方式成为表达人类情感的有效手段。

2.现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概况及表现

现代视觉艺术体现了强烈的颠覆性,以往几百年都岿然不动的审美和艺术风格却在短短100年中被不断地否定,以往大众接受和认同的传统审美意识被彻底打破。艺术家在自我意识的释放中把个性和艺术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由于历史和科技发展的原因,现代视觉艺术基本上是以西方的现代艺术史为主体内容。从19世纪印象主义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极少主义为止,整个西方造型艺术就是视觉、知觉、语言系统的演变进程,不间断地进行着艺术的革命。现代主义视觉艺术流派包括: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艺术、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概念艺术等形式。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国际性、实验型、反传统、形式化、追求自我和新秩序的建立,以及结构的条理性。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和社会的产物,必然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后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生存危机和人格的扭曲使艺术家敏感地发现“重新发现和表现自然的人性”和“对人类面临的本质问题的关注”成为艺术思想新的共识。后现代艺术包括:新绘画艺术、多媒体艺术、集成艺术、装置艺术、影视艺术、照相艺术、观念艺术、环境艺术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为:复归民族意识、地域性,复归传统;多元共存和差异性、多向度、多样化;复杂的折中和不确定性、亲近自然、承认大众文化、打破公式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与升华,其深层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对精神解放的期望。重新发掘人的潜能,发掘人类的文化智性,在此艺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3.创造性是现代视觉艺术的本质特征

视觉艺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经过了若干次否定之否定的前进。从对于艺术本体的关注到对于艺术对象以外的拓展,从传统的表现方式到多元性、多样式、多角度、多维度的形式突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创造力、创新思维成为20世纪发展的代名词。创新带动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也更新了艺术家的创作主题。高科技多媒体艺术更加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和创作热情,新兴艺术形式和作品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艺术形式向多元和多向度扩张,各种有效的方法被艺术家拿来表达各种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推动了现代视觉艺术和现代设计在互相促进中融合发展

现代设计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过程,它同现代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和现代生活密不可分。而20世纪最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则无疑包括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对于当代设计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了解,应该是建立在对于现代主义认识和透彻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现代主义是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不但深刻影响到整个世纪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同时对本世纪的各种艺术和设计活动都具有决定性的冲击作用。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和环艺设计等现代生活的诸多方面,艺术向现代工业和商业领域延伸,许多重要的设计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和教育家,如米斯梵得罗、格罗皮乌斯、佛兰克赖特、李西斯基、盖里等大师,他们在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构筑中起着关键作用。

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一些超前卫设计作品走向概念性,这些作品弱化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艺术语境。从形式上看,我们很难分辨这些超前卫设计和一些后现代装置艺术的区别。随着电脑的发明和图形制作软件的使用,结合数字摄像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设计师开始把设计和艺术搬上荧幕,从小小的电视广告到网络游戏再到投资数亿美元的科幻电影,艺术和设计完美地结合创造了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业和视觉神话。电脑成为这些艺术家和设计师思想和灵感的主要创造平台。20世纪是设计和现代视觉艺术相伴而生的世纪,就像一个双腿行走的巨人,一条腿是现代视觉艺术,一条腿则是现代设计艺术。我们无从判定孰先孰后,人类文明在这个“巨人”的带动下步入了辉煌的21世纪。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3]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4]董占军.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范文第8篇

一、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它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的跨越。在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当中,科技进步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1、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预计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活动。

2、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20世纪前,人类从发明到应用电,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在短短50年里,经历了5次大的科技变革:1945~1955年,人类相继开始利用核能;1955~1965年,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外层空间;1965~1975年,人类开始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1975~1985年,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应用,扩大了人脑的能力;1985年以来,以软件和网络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新时代。这5次大的技术变革,构成了上个世纪最为壮观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3、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学科的分支已从20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

4、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存在的内在紧密联系。比如环境问题,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家的技术范围。

5、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全球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新的、巨大的空间,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研究村。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达国家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是一个挑战。

6、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当代,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出现逆转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生产和技术的前面,而且为生产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比如,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所以,当代重大技术工艺或者工程往往是理论超前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高技术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万元,而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年产值超过2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所以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总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新的理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今后5年至10年,因特网将迅速发展。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美国的计算机和通信社会的投资占资本设备总投资的40%,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这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变革的影响。转贴于2、生物技术的突破,正酝酿着新的主导产业。20世纪70年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蓬勃发展,全世界每年受益的1万项专利技术当中,有近1/3出自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已在酝酿大突破,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技术、缘于生物技术的新药、农业生物技术,等等。

3、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在过去提到的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新加坡次之,韩国最重,它们的科技竞争力强弱也和这个顺序一致。在科技竞争力的排名表上,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的名次分别是第7名、第9名、第28名。所以,迅速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自强自立的当务之急,是事关民族利益、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迫切任务。

4、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有如下特点:高新技术大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分工专业化;公司之间强强合并、技术结盟,谋取在行业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加强网络化和国际化。

5、高新科技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观念和格局。这种国家安全观念有:(1)经济安全。集中表现在对一体化国际市场的占有,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2)文化安全。西方发达国家赁借着科技优势,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靠文化传播和渗透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3)国防安全。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和支撑力量,是决胜的关键。(4)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广义的安全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6、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终身职业的概念将会成为历史的陈迹。信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变革,标志着人类在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大踏步的跨越。

三、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对策

首先是要在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要更加强调创新和跨越。从加入世贸组织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这种专利壁垒,已经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强调原始创新、强调跨越、强调走在人家前面。

2、要更加注意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在集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产品和产业。注重单项技术,从技术发展角度是必要的,要继续做好基础性工作。但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出发,更加要注意强调在研究开发当中,贯彻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有效的集成。

3、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一是要以产品或者新兴产业为中心,把我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几件大事;二是把一些创新型的小项目适当分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的重点。

4、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科技界有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多问题是可以并行的,不一定哪个就一定是错的,哪个就一定是对的,往往是大家意见都一致的时候,也就是技术发展的机遇或市场已不再存在或没有太大效益的时候。

5、要在应用开发研究当中,贯彻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今后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选择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电子金融、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奶业发展、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项。科技部下了很大的决心,准备投入55亿元,和企业的投入、地方的投入结合起来,在一些重大的产业技术方面力争实现突破,形成新的产品和产业。

四、应对加入WTO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的重要举措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科技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能否过好入世这一关,主要在于我们能否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1、实施人才战略。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尖子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广泛地采用课题制,要大幅度地提高经费当中人员的经费比例,克服科技管理当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更好地利用股权、期权奖励等方式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来体现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

2、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面临着很尖锐的挑战。有两组数字:一是有关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专利的占有情况。在生物工程领域,美国拥有世界专利总量的59%,欧洲19%、日本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5%;在药物领域,美国拥有51%以上的专利,欧洲33%,日本12%,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当中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二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抢注专利的情况。根据统计,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国外公司发明专利的占有量大约为60%~90%。这两组数据说明,如果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就必须跨过国外所设置的专利壁垒,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方面,我们面临着很艰巨的任务。要更多地关注专利,要把专利问题作为重大的战略问题来加以切实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