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文化的特征

海洋文化的特征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国;英美;海洋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48-03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具有内质结构上的涉海冒险性、异域文化间的互补联动性、价值取向上的崇商慕利性、历史形态上的开放拓展性、美学形态上的本然壮美性等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党的十报告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我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烈,现代海洋文化还不够发达。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是实现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品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陆文明的影响,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包容、融合。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其海洋文化必然要体现儒家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明代又有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清代有封建经济发展到康乾盛世所展示的最后的荣光,因此其海洋文学作品必然兼具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明清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有着被迫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因此,研究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海洋文学可上朔至春秋战国时期,奇书《山海经》可被誉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开山之作”。先秦时期,中国涉海文学作品已经初露端倪。《诗经》、《楚辞》中均保留有不少涉海作品。《诗经》中的《商颂・长发》的“相相烈土,海外有载”,《小雅・污水》的“酒河流水,朝宗于海”,标示出先民们的海上活动及人世哲理的普遍认同。两汉魏晋南北朝,独立而完整的海洋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艺术表现力迅速提高。两汉之际写海之作渐多。咏海辞赋、《史记》、《汉书》等已记载了我国的许多涉海活动、涉海民俗和涉海传说。如被鲁迅誉为“广博阂丽,卓绝汉代”的司马相如著名作品《子虚赋》,其中描写齐国:且齐东清巨海,南有琅琊;观乎成山,射乎之果。颇具“海王之国”的传神。曹操在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感叹大海的包容与壮阔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当时踌躇满志的情怀。其他还有班彪的《览海赋》,王集的《游海赋》(残篇),木华的《海赋》等著名作品,不胜枚举。没有对海洋的深刻认识,没有对海洋丰富的玄想,是难以真正写出如此传神、富有张力、大气磅礴而又“文甚隽丽”的作品。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中国海洋文学也初现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诗词作为其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也反映到海洋文学作品中,诗词的海洋艺术表现日趋成熟,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海洋审美意象。如张九龄在《望月远怀》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如李白在其《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已成经世咏海名句。同期,用新的文学体裁表现涉海生活也开始展现。如唐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中的《长须国》便是其代表作,用写实的笔法来叙述离奇故事,这种写作手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涉海小说的表现方法。

明代经济与科技得到较大发展从而推动了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升,对外经济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步凸显出来,加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之间的海上交通网络,为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提供了渠道。大量海外商贾、使节的涌入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海外新闻,这在相对封闭的民间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成为文学创作的新内容。元明清时期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多,作品数量急增,海洋叙事文学得到长足发展。传统的海赋所涵盖的涉海领域更加全面,如明代屠隆反映抗倭的《溟海波恬赋》,洪翼圣体现海洋信仰的《海若赋》,明末郑怀魁反映海洋贸易的《海赋》,晚清时期胡薇元反映海防建设的《海军赋》等,是明清海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关反映海外状况的著名散文,如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中国与海外的多方面交流。如,元张翥的《四明寓居即事》写四方来的商人“船来蛮贾衣裳怪”;明清小说中写海的作品迅速增多,具体生动地反映多种涉海活动,塑造了许多涉海人物,体现了此时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其中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那样,将海洋作为人物活动背景之一,写孙悟空出生于海岛花果山,在东海得到了金箍棒;有以郑和下西洋为原型的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那样讲述航海故事和航海见闻;刘鹗在《老残游记》的第一回,就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对于当时政治的象征性图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将海外诸国看作是的陆疆的延伸,表现出一种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这些作品有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诉求。

二、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正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学复兴运动兴起,到一战之爆发前,跨越了7个世纪,540余年。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极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拥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海上霸主。西方文明中海洋文学作品开山鼻祖之谓的是荷马史诗《奥德赛》,其作品影响深远。从公元5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了英国的早期海洋文学,主要作品是诗歌,比如《航海家》、《旅行家》等。英国社会在16世纪以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海洋成为力量与财富的主要源泉,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许多关于海战与海上冒险的故事。如莎士比亚精致独立写作的最后一个作品《暴风雨》,莎翁通过安东尼和那不勒斯王等人,描述了海洋带给人们的神秘力量与正义力量。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这部作品可以被称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海洋小说,所塑造的鲁滨逊形象也成为早期英国殖民者的粗犷描写,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充满着英国人对海洋的向往和征服海洋的强烈欲望,证实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对海外财富的渴望和对陆上权利的神往。18世纪以后,随着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海洋小说逐渐崛起和成型,同时承载了更多的政治宣传的功能,为殖民扩张政策和海上霸权的建立摇旗呐喊。英国学者马丁・格林指出:“他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意志、力量,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除此之外,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海洋以其神秘莫测成为作者驰骋想象的理想空间。还有航海家出身、文学天才约瑟夫・康拉德的《水仙号上的黑家伙》、《黑暗之心》等。康拉德的文字厚重迂回,他的小说擅用精巧、多音的叙述框架,分割、萦绕的时间观,复杂的意象与象征。《黑暗的心》以黑非洲的腹地来暗喻人性的黑暗,通过马洛船长逆刚果河而上探寻“自我”的历程,来讲述“康拉德最漫长的探索自我之旅”,运用框架结构和寓意深刻的叙事话语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相互关联、相得益彰的象征系统,从而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由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而进入其文明发展新纪元的美国,自一开始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月花号登陆美洲、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海上进行移民与贩奴到一战以商船被击沉而成为参战理由等重大历史事件,无一不折射着海洋对于美国的重要性。19世纪初到内战前后这段美国海洋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美国涌现出惠特曼、朗费罗、洛厄尔等著名诗人以及大量关于海洋和航海题材的诗歌,生动地体现了大海的奇异、死亡、创造力、命运,使美国海洋诗歌创作达到高峰。同期美国的海洋文化亦得到迅速发展,美国小说第一人――库珀的《舵手》,麦尔维尔的旷世奇书《白鲸》,杰克・伦敦充满力量与野性的《海狼》。这个时期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对大海占有、索取、征服的欲望愈加强烈。在《白鲸》中,主人公亚哈带着他的捕鲸水手远离大陆,驰骋世界各大海洋,寻觅巨鲸,是源自于对超自然力征服的欲望,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期人们自我超越的主观能动精神写照。这些作家大部分有着几乎共同的特点――“海洋的弟兄”,即从事过水手生涯的作家,视海洋为知己。海洋的切身经历使这些水手作家产生源于海洋的弟兄般的认同感和对海洋最直接、最为感性的认识。他们懂得大海、熟知海洋,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其作品则予以大海更加深刻的内涵。

三、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

中国人主要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基本上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重义轻利,安土重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历史责任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与西方海洋文化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脆弱和渺小,从而使人们对自然力充满恐惧与敬畏;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东西方海洋文化在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导致世界上两大文明板块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在明清时期中国海洋文学作品,从文化背景来讲,英美的海洋小说,根源于两国的始自古希腊文化的海洋文明,具有强烈的殖民(《鲁滨逊漂流记》)或反殖民色彩(《黑暗之心》),赞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驾驭。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品来自于具有鲜明儒家思想特色大陆文明,即便是对外影响,也只是偏重于文化和经济,而无殖民倾向,这一点,哪怕是在经济、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郑和时代也是如此。相比较于英美,从体裁上讲,具有多样性。英美的海洋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重于叙事;而中国的文学作品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小说,内容多样,抒情与叙事并重。

以《格列佛游记》、《镜花缘》比较为例。两部作品都是揭露统治阶级和批判现实社会,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但又同时保持其各自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传统差异:在其时代性上虽然都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复杂动荡的历史变革时期。斯威夫特生活在英国近代史上政治形势急剧变化时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并且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的过程。李汝珍生活的时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总瓦解的前夕。此时正处清代嘉庆、道光统治年间,其政治非常腐败,道德开始沦丧,意识形态千疮百孔。从文化传统看,《镜花缘》重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陆文明为核心。第十回写到了君子国,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第七回圣贤老者说过:“要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小说将海外诸国看作是的陆疆的延伸,表现出一种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所写的海外之国的政治、文化,大多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这些都透着深厚埋植于作者内心及社会实践中的儒家传统思想。斯威夫特主张古典主义文化,崇尚理性。西方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类心灵的基本特点,它的作用在于了解世界。而作为医生的格列佛,他航海主要是为了挣钱养家以及满足他对奇风异俗的好奇心。因此,在经历了几次差点丧生的冒险后,他仍跃跃欲试,又一次接受朋友的邀请:“The Thirst I had of seeing the World,not with standing my past Misfortune continuing as violent as ever。”(我过去虽经历了不幸,但想见识世界的渴望还是一样的强烈)。

四、结语

两种不同文明传统发展起来的海洋文化,有着各自鲜明的历史烙印,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开放、包容、借鉴才能真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有感染力、有时代感的海洋文学作品,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35-60.

[2]沈庆会.古代海洋文学中异域想象与文化心理透析[J].芒种,2012,(11):142-143.

[3]王凌,黄平生.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初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3):41-47.

[4]彭婷婷,“二拍”中的海洋叙事及文学指向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4,(1):56-60.

[5]柳和勇.中国海洋文学历史发展简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2):1-7.

[6]刘立鑫,冷卫国.明清海赋反映的海洋文化[J].东方论坛,2012,(3):46-49.

[7]段春旭.《镜花缘》中的海洋文化思想[J].学理论,2010,(2):117-118.

[8]蹇昌槐.《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6):46-51.

[9]郭海霞.英国海洋小说的起源与发展[J].外国语文,2012,(7):44-47.

[10]胡婷婷.19世纪英国海洋文学试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7):3-4.

[11]段波,张泉.19世纪美国海洋诗歌主题述略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2014,31(1):17-21.

[12]关合凤.从海洋文学名著看海洋意识的嬗变―――以《鲁滨孙漂流记》、《白鲸》和《蓝色的海豚岛》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146-148.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蓝色粮仓;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产品

加工业基于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国情现实,充分利用海洋水域资源,积极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大力建设“蓝色粮仓”是新时期积极开拓中国农业资源、增加食物供给总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目前,“蓝色粮仓”仅出现在有限的领导讲话文稿或新闻报道之中,[1]尚未见到系统的理论研究文献。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蓝色粮仓”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关联产业,以及演化趋势,尝试架构蓝色粮仓的理论分析框架,期望能够为当前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工作的完善提供相关参考。

一、蓝色粮仓的概念特征

关于“粮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P.852)中其被解释为:(名词)①储存粮食的仓库;②比喻盛产粮食的地方。显然,粮仓更多地被认定为陆地上储存粮食的仓库或盛产粮食的地域空间。相比于前者的狭义理解,后者相对地拓展了粮仓的内涵边界。据此定义,狭义的蓝色粮仓显然可以认为是储存初级以及加工类海产品的仓库;广义的蓝色粮仓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认为是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通过人工增养殖、捕捞作业以及后续的企业加工等生产行为,安全地提供可食用海洋动植物蛋白和工业用原材料的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区域。从海洋资源开发的角度审视,蓝色粮仓显然又可视为以海洋可利用动植物资源为劳动对象,以蓝色海域和沿海滩涂为主要作业场所,采取“耕海牧渔”的现代渔业生产方式,通过增养殖、捕捞和加工海洋生物资源,旨在为人类持续提供生活所需的初级以及加工类海产品和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地球蓝色空间。相比于陆地粮仓的本质属性,蓝色粮仓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蓝色粮仓生态脆弱性特征显著。相比于陆地农业的土地生产要素,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的作业空间主要是海洋以及近岸滩涂区域。受海域气流、海洋潮流,以及海洋地质物理交互作用的影响,海洋水域与近海滩涂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生态脆弱性。在实践中,人类陆地积聚生活和生产所造成的各种废水、废料、废气的大量排放,不可避免地对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地区产生或轻或重的环境污染,这势必或多或少对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对蓝色粮仓高效海洋生物蛋白的持续稳定充分提供产生负面冲击。

2

、蓝色粮仓生产活动呈现立体化作业特点。相比于陆地农林牧业根植于土地载体进行平面生产的作业特点,蓝色粮仓主要关联产业对应的微观生产活动场所主要是蓝色海域和沿海滩涂区域。一般而言,海洋生物资源不仅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且各类生物栖息的水层空间也具有差异性特征,由此导致旨在通过人为养殖、捕捞和加工等生产行为保障人类蓝色粮仓安全供给的微观生产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的海域空间利用特点。

3

、蓝色粮仓组成内容丰富并且多样化。由于人类对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开发利用方式不同,蓝色粮仓的有效仓储不仅包括养殖海产品和捕捞海产品,而且还包括依托前两者进行简单或精深加工生产的加工类海产品。显然,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前两者属于海洋水产初级生产环节的产出,二者最终提供的都是鲜活类海产品,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实际生产方式的不同。与之相比,后者则属于产业加工环节的产物,其主要是对鲜活类以及冰鲜类海产品进行简单或精深加工的最终结果。若从海产品组成种类来看,蓝色粮仓的有效仓储又有提供海洋动物性蛋白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头足类和提供海洋植物性蛋白的藻类的细分差别。这一方面使得蓝色粮仓的产品组成整体呈现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也使得蓝色粮仓能够有效满足人类消费市场多元化的微观需求。

4

、蓝色粮仓有效库存不仅总量不稳定,而且具有易腐烂的品质属性。仔细审视蓝色粮仓对应的细分产业组成———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不难发现,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产业经营特征。其中,单就产出总量来看,由于海洋渔业资源(人工养殖或自然生长的)具有生物性生长特点,所以海水养殖除了呈现周期性经营的特征之外,其产出水平一般也表现出不稳定性特点。对于海洋捕捞业而言,由于开放海域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所以海洋捕捞业的产出水平也具有不确定性。相应地,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总量不稳定的海产品产出进而又会导致海产品加工业最终产出也同样充满不确定性。总体而言,蓝色粮仓有效库存总量囿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的影响呈现不确定性特征,这客观上也使得蓝色粮仓对于缓解并最终解决人类粮食安全问题的贡献存在一定程度的折扣。另外,与陆地粮仓对应的大宗粮食产品不同,易腐烂是海产品尤其是初级海产品的固有属性。鲜活类海产品自离开栖息海域或滩涂时刻起,其内在品质就开始下降。由此,如何保障海产品品质进而确保较高的市场回报便成为蓝色粮仓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蓝色粮仓关联产业特征分析

由于人类对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的开发方式不同,致使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

根据蓝色粮仓库存组成特征分析,显然与蓝色粮仓建设直接关联的产业组成主要包括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然而,若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蓝色粮仓的关联产业就不仅包括上述三种产业,而且还包括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与三者具有紧密经济关联的上下游细分行业,例如海水种苗产业、海洋渔业物资产业、海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等。

(一)海水养殖业

与陆地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相比,海水养殖业仅存在劳动对象和介质的不同,二者的本质内涵是相同的。

[2

]相比其他生产部门,海水养殖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海水养殖种苗从放养到成品收获需要一定的生长时间,导致海水养殖活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经营特征。

2

、海水养殖生产过程受作业海域及滩涂养殖容量的限制。

[3]一旦海水养殖主体放养的种苗资源超过了既定海域及滩涂的承载力水平,通常会对养殖海域及滩涂的海产品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3

、海水养殖主体面临较大程度的自然风险。除人工可控环境下的海水养殖活动外,自然环境下的海水养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养殖海域及滩涂所在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旦遭遇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性天气,养殖海产品产量一般会受到负面冲击。

4

、海水养殖依赖于养殖海域和滩涂良好的水体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养殖海域及滩涂周边居民、工业企业等直接排放生活、生产污水的行为容易造成养殖海域及滩涂的外源性污染,而海水养殖饵料投放、养殖用药和养殖种苗排泄物的累积等又容易造成养殖海域及滩涂的内源性污染,[4-5]二者综合作用通常会对既定海域的养殖产出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5

、养殖海产品产量深受养殖技术水平的影响。

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殖方式的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末网箱、网围、网栏、筏式、底播养殖技术的出现,到鱼、虾、蟹、贝、藻类混养、轮养和滩涂梯级养殖模式的推广,再到90年代后期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的兴起,养殖方式的变迁使养殖海域和滩涂得到了立体开发、养殖产量逐步增加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海水养殖活动的可控性和抗风险能力。第二,海水养殖物资(例如种苗、饵料、渔药等)的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海水养殖物资一般存在明显的质量差异,蕴含高新科技研发力量的海水养殖物资的使用通常对应于较高水平的养殖海产品产量。

(二)海洋捕捞业

一般而言,海洋捕捞业可以视为依托海洋水域空间,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装备,通过捕捞海洋鱼类、其他海洋动物,以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获得海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相比于其他生产活动,海洋捕捞作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对海洋自然渔业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作业海域若无可捕捞渔业资源,再先进的海洋捕捞物质技术装备也不能转化成有效的渔业生产力。显然,海洋捕捞作业的生产性质决定了海洋自然渔业资源在海洋捕捞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首要位置。

2

、海洋捕捞渔获量不稳定。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海洋渔业资源本身流动性较强,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了特定海域捕捞产量的不确定性。第二、捕捞海域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海洋捕捞作业区域是变幻莫测的海洋水域,台风、海啸、风暴潮等不可控灾害天气时常发生,致使海洋捕捞生产面临严峻的自然风险,进而导致海洋捕捞产量难以稳定。

第三、捕捞海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开放的海洋水域中,海洋渔业资源自我生长的环境需要通常驱使它们远离受污染的海域,由此导致不同海域的捕捞作业产量随海域的受污染程度上下波动。

3

、海洋捕捞作业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由于不同的海洋渔类渔汛不同,加之渔汛通常又较为集中、时间周期相对较短,导致海洋捕捞作业客观面临较强的时间约束,海捕作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较为显著。联系实际,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沿海国家普遍实行禁渔期制度,此举无疑又人为地强化了海洋捕捞生产的季节性特征。目前,我国现行伏季休渔制度即为明显的例证。

(三)海产品加工业

海产品加工业主要是指以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有效产出(包括海洋鱼类、虾类、贝类、蟹类和藻类海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或精深加工生产具有较高经济附加值海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海产品加工业可划分为冷冻海产品加工业、干制海产品加工业、腌制海产品加工业、海洋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业及其他海产品加工业。相比于其他生产活动,海产品加工业具有以下特点:1、海产品加工业受原材料的影响产量波动性特征明显。养殖海产品和捕捞海产品作为生产要素进入海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流水线,由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的作用使得二者的产量均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导致生产加工技术趋于标准化的海产品加工企业最终有效产出也难以保证稳定的规模,海产品加工成品数量通常随年份的不同上下波动。

2

、海产品加工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征。在实践中,海产品加工业具有多种加工工艺。

尽管加工工艺有简单加工和精深加工工艺之别,但综合来看海产品加工业整体上仍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资本力量的雄厚与否、技术工艺的先进水平直接体现着海产品加工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的经营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海产品加工工艺的发明、引进和革新直接决定着整个海产品加工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微观海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效益实现的重要支撑力量。

3

、海产品加工业对便捷高效的冷链物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作为原材料的养殖和捕获海产品本身易腐烂,如此要确保海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品质的安全和数量的充足,除了加大养殖和捕捞环节生产投入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把鲜活或冰鲜的海产品从相关的养殖和捕捞经营主体手中运送到海产品加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以冷藏货柜、冷藏集装箱、冷冻车、冷冻仓库等为实物对应的海产品冷冻物流链条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效保证了海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内在品质的安全。所以,便捷高效的冷链物流是海产品加工行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

4

、海产品加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潜力较大。海产品加工过程不仅产出标准化的规格成品,同时还附带生产一定数量的加工副产品,例如鱼头、内脏、鱼鳞、鱼骨、虾头、蟹壳及腐烂水产品等废弃物。相比较具有较高经济附加价值的加工海产品成品,对海产品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绝非目前实践中较为多见的随意抛弃或仅仅简单用于生产饲料鱼粉。诸多科学实验证明,许多海产品废弃物中存在数量不等且经济价值较高的药物成分。针对于此,加强海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工作,积极推广相应的适用性海产品废弃物加工技术,势必对海产品加工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美海洋小说《白鲸》海洋精神

黑格尔(Grorg Wi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在其《历史哲学》中将人类文明分为三种形态:1.干燥的高地与广阔的草原、平原。此地产生了游牧民族。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黑格尔认为,他们就像洪水一样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与退出,对历史的影响甚乎其微。2.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世界文明古国大部分分布在这一类地区,“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因为,这里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与四季有序的帮助,农业也就按着四季进行;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3.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在黑格尔看来,海洋是联系各民族的因素。“人类在大海的无限中感到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同时鼓励人类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但是大海却挟持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黑格尔21)。黑格尔以亚洲、非洲、欧洲说明这三种形态对人类发展史的影响,他认为欧洲文明的地形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以希腊、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欧海岸地带,这里的海洋文化是欧洲文明的故乡;第二部分由法国、英国、德国组成,并由美洲的美国继承发展,它们是古希腊与古意大利文明的传承者。第三部分是东欧的波兰、俄罗斯和各斯拉夫国家,它们出现比较晚,保持了欧洲与亚洲的联系。

英美海洋小说作为海洋文学的一个文类,处于欧洲文明的第二阶段,笔者在此对其进行梳理,使读者对于英美海洋文学的发展能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一、什么是海洋小说

要理解什么是海洋小说,我们首先要把海洋小说纳入海洋文学这一个大的范畴中来加以考察,同时要根据海洋小说本身的特点来进行概括。

“海洋文学”这一名词最早提出是在讨论海洋的诗歌中,由台湾著名的诗人朱学恕在其诗歌评论集《开拓海洋新境界》书中提及,而目前很少有学者论及海洋小说的定义。根据朱先生关于海洋文学的定义,海洋文学就是用文学形式来抒发人类对于海洋的热爱之情,对海洋精神――冒险、创新、有恒、豪迈、开拓等――的弘扬之志,同时,他将海洋文学的表现范围划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海洋,二是内在的海洋(颜一平23)。而海洋小说作为海洋文学中的一个文类,结合其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来定义:海洋小说,就是那些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精神为描写对象,或者以人与海洋之间关系为描写主题的小说。

其中海洋精神主要涉及审美上的意义,基本定义是:由战胜外在的险恶力量而凸显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把握宇宙的精神而充盈内在的自我,由对海洋的认识而展示出来的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英国海洋小说的发展

无论是在早期的文化形成期,还是近现代文化的蓬勃期,岛屿和海洋都一直深刻影响着英国海洋文化的形成。在最早期的英国,海洋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保障,是他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航海热潮的兴起,使海洋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工具,英国政府也鼓励国民的航海行为,并组织海外贸易活动。这一时期成为英国资本积累时期,也诞生了海上帝国――大英帝国。

早期的英国海洋文学主要作品为一些诗歌,如《贝奥武甫》就出现了航海、灯塔等名词。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对英国早期航海及商贸事业的发展作了真实的记录和描写,并深刻地刻画了英国当时已出现的独特、新兴的职业:海员和商人。这是英国后来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成为海上霸主的先声,也是英国海洋文学的滥觞。

在早期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海洋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背景出现了,有时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因为在这一时期,人们丰富的海上航行生活,海洋贸易和海上捕捞业的发展,为海洋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此期的海洋文学作品主要描写海洋的神秘危险与博大广阔,作家们注重对人物和海洋形象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本真状态的描述,展示人物和海洋天然的野性和不羁的精神,具有较强的传奇性和神秘性。但是随着人类逐渐征服海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大海形象逐渐走向社会化,带有更多的象征性。尤其是英国第一部小说,丹尼尔・迪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其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海洋小说。它在海洋小说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迪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塑造的鲁滨逊形象也成为早期英国殖民者的粗犷描写。还有迪福的《辛格顿船长》,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伯特・史蒂文森的名著《金银岛》等,都属于这一时期海洋小说的典型作品。

十九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海洋文学作家康纳德钟情于海洋,在青年时代就在海洋上历险,八年的航海生涯,颠沛传奇的海上经历,造就了他作品中的特殊视野。在他创作的一系列航海小说中,如《“水仙花”号上的黑鬼》、《黑暗的心》、《吉姆老爷》等,大海是一个特殊的、与世隔绝的社会,它除去一切不必要的芜杂,只剩下暴虐与美德和意志的较量,人类的道德信念和品质在此面临无情的考验。对他而言,海洋是一个神秘而自由的世界。但是在大海里谋生的人,却也因为残酷的生活空间而发展出独特的强韧性格与权力关系。海洋塑造了航海人的特质,而海洋所形塑的独特文化与权力空间则是康拉德所有海洋文学作品里不断叙述的人生舞台。在《“水仙花”号上的黑水手》中,作者在寂静的幽暗大海中描绘出人们对忠诚、团结和患难与共的号召。《吉姆老爷》以狂暴的大海和凶险四伏的海滨部落为背景,表现了吉姆的心灵的历程,剖析了人面对的诱惑和复杂的道德情感。在《青春》中,他写出了一群年轻水手与大海搏斗时的豪迈,写出了他们青春的活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与作者一样热爱海洋,因为它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在狰狞的大海面前,康拉德和他的人物都经受了考验,证实了自己的存在,认识了自己的力量。

三、美国海洋小说的发展

根据美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情况,我们可将美国文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为第一阶段,186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二阶段,一战后至今为第三阶段。三个阶段海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早期注重对大海进行自然主义式的再现,逐渐向象征主义的多层意象表现过渡,并最终走向生态主义。其中海洋小说的发展更是辉煌。从内容上来看,海洋小说对海洋的描写经历了由大篇幅宏观展示到局部描绘,由原生态的海洋景观的真实再现转变到象征寓意和生态思想的表现。

库柏是美国海洋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20至40年代,他写了11部海洋小说,如《两个船长》、《舵手》、《海狮》等,这些作品大多源于他少年时期的水手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的想象才能。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小说家之一。迫于生计,他于1839年到海上谋生,先在一艘商船上当海员,后来又在捕鲸船和军舰上当水手,游历了很多地方,并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前两部小说《泰比》和《奥穆》都以他的航海经历为素材,描写了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生活和美国青年在这些岛屿上的历险,深受读者欢迎。此后他又创作了三部航海小说:《玛地》、《雷得本》和《白外套》。1851年他发表了其代表作《白鲸》。该小说讲述的是一艘捕鱼船在亚哈船长的指挥下,与海上恶魔――白鲸莫比・迪克作殊死搏斗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团结协作、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水手形象,情节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白鲸是一股与人类为敌又难以征服的、邪恶的力量,而孕育白鲸的大海也是杀机四伏,蕴藏着巨大的破坏力。船长亚哈试图反抗和征服白鲸,也就是征服大海,但最终却走向了毁灭。

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的杰克・伦敦也有着丰富的海上生活体验,他做过海上劫匪,做过海豹捕猎船上的水手,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是他对海洋文学的重要贡献。他的很多作品,如《海狼》、《白牙》等都是描写太平洋岛屿和阿拉斯加的土著人和白人的生活,可说是他短暂一生的历险记。

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海狼》被公认为海上题材里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他塑造了一个尼采式的超人形象――“海狼”船长拉森,他粗野、残暴、刚强、率直,信奉“强权就是真理,懦弱就是错误”,这揭示了人类身上的兽性和残忍的利己主义,在海洋中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故事中关于“魔鬼”号海豹捕猎船及其航行活动,海上神秘莫测的风光气候,以及水手海上生活等的许多描述都以杰克・伦敦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为蓝本。而在稍后发表的《白牙》中,杰克・伦敦则塑造了一个既有野性又有人性的强者形象。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把他的“硬汉形象”置于大海之上,塑造了一个“打不败的英雄”老人桑地亚哥的形象。小说集中地表现了老人意志的坚韧和在失败面前保持尊严的“硬汉”性格。在小说中,老人桑地亚哥具有开明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大海是他息息相通的朋友:老人总是把大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一个给人或者不愿给人以恩惠的女人,要是她干出什么鲁莽或顽皮的事儿,那是因为她身不由己。但是在实际行动上老人却无所畏惧地去征服大海,显示出无比的勇气和决心,其结果是导致大海和自身的两败俱伤。

海明威在作品中表达了整体生态观,揭示了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可怕后果,呼吁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所追求的这种人与海的和谐关系,是二十世纪的海洋文学新理念,并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海洋精神。

大海,在英美文学史上,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人类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理念,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也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纵观英美文学史,英美海洋小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探海阶段,即19世纪前表现出来的对海洋的探索;赞海阶段,即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表现出来的对海洋的赞美;斗海阶段,即19世纪海洋小说表现出来的人类与海洋的搏斗;亲海阶段,即20世纪以来表现出来的对大海的敬佩、热爱、保护”。

四、《白鲸》的海洋精神解读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作为一部典型的海洋小说,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精神为主题,海洋的意象象征涵义丰富。

海洋精神主要涉及的方面:由战胜外在的险恶力量而凸显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把握宇宙的精神而充盈内在的自我,由对海洋的认识而展示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者在《白鲸》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白鲸》的故事十分简单,情节线索也很单纯,从以实玛利自荐到“裴廓德”号上当水手,跟随亚哈船长去追击白鲸,到发现白鲸并与之搏斗,最终“裴廓德”号连同它的水手沉入大海。情节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动力核心之一。《白鲸》对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写了六十万字。如果对其中的内容作一个分类,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差不多有一半的篇幅是有关捕鲸业的掌故和传统,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关于鲸类的百科全书。剩下的也就是那些面对大海时作者和主人公的无尽海洋抒情:大海在不同地点、季节、风向中变幻莫测的壮观写意画和作者随时随地的大段即兴议论。那为什么这样一部文学作品能成为文学的经典,为后世读者和批评者高度评价呢?

从小说本身来说,情节是基本上是不发展的,或者说缓慢地发展,其中的物理时间,也就是说从出发捕鲸到捕鲸船的沉没,读者感觉中情节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几个月,但似乎经历了漫长岁月。麦尔维尔这样写,主要是由作品的题材决定的,即《白鲸》是海洋小说决定的,茫茫无边的大海是小说唯一的背景,除了偶尔路过的几艘捕鲸船和海上的风浪变化,显然没有更多的遭遇,这使得作者在创作时不得不将线性时间分解成空间的细节加以再现。这就是海洋作为《白鲸》的背景所带来叙事策略上的改变。

《白鲸》在文本表层表现出来是亚哈船长在海上追捕被称作莫比・迪克的大白鲸而复仇,最终船毁人亡的故事,而深层的结构中却有着一种逻辑上的悖论,即作者提出一个命题总有其反命题,每一次意义的阐述总是伴随着消解的冲动,总体上是矛盾、混乱的。所以在作品中出现了多维矛盾视角:(一)技术的矛盾视角。一方面,大海寓意自然,出海是“摆脱尘世苦难,厌世感,忧郁症的一剂良药,也是一切罗曼蒂克,忧郁症和心不在焉的年轻人而设的天然避难所”。另一方面,热衷于捕鲸的生命,人的强大理性力量和科学技术对于大自然的不断征服。(二)人性的矛盾视角。善与恶、生与死、人性与非人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在主人公亚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哈“高超的理解力”使他能感觉到人类生存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困境,要对人类的苦难进行清算的决心,使他不断战胜险恶的力量,凸显了人类的尊严。(三)宗教的矛盾视角。沉思总是和水始终结合在一起的,《白鲸》也可以解释为水的沉思录。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基督教的忠诚与背叛也是紧密结合的,《白鲸》中的人物名字大多直接来源于《圣经》,“裴廓德”号似乎是另一艘诺亚方舟,航行于上帝的国度,只不过它最终沉没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色彩。在这里,大海如果不是上帝,那也一定是人与上帝展开对话的理想场所。莫比・迪克如果不是上帝的化身,那也一定是上帝充满警示与启迪的神迹。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21.

[2]颜一平.海洋精神和海洋文学――读朱学恕的《开拓海洋新境界》和《饮浪的人诗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0,(18):11-12.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泉州民间舞蹈;伊斯兰教;海洋文化;回族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52-01

泉州一直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等等。其中伊斯兰教是在唐朝初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所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这里的伊斯兰教圣迹闻名遐迩,在其影响下的回族人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加上地域上的差异,使得泉州回族舞蹈地点独具一格。

1 闽南地区海洋文化的特点

闽南地区近邻海洋,地处多山,海洋性季候明显,地小人稠,为了谋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不得不把眼光放向海洋,在这个个过程中不安命运,勇于拼搏的民族逐渐的成长了起来,回族就是闽南众多民族中的一直,在发展中伊斯兰文化的融入,使得民族特点鲜明,在经历了长期的变革,闽南地区的回族文化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地理条件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受地理原因的明显:闽南地区境内山地众多,濒临海洋为闽南地区海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在加上受到地理环境影响的族群的性格特征,使得这里的文化海洋特明显唐朝初期开始,伊斯兰教文化传入中国,首先进入的就是泉州地区,到唐朝中期到明朝郑和下大西洋,为海洋卫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契机,当时闽南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来了一大批闽商,就是海洋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今时今日的还应地区文化特点由核心文化和次要文化组成。濒临海洋,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更具有冒险性与开放性。舟为车,海为田,这是生存的基础,也就决定了海洋区的回族人民的文化特征具有海洋性。

1.2 政治、历史、经济因素的影响:出海打拼是闽南文化的有意特征,这是保证民族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的基石,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郑和以及闽商的与异域的交流,都充分体现了经济上的相互促进和发展,近代以来更是这样,从被侵略的历史上,涌现出来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如施琅。近代的战争,回族人民也层在战争中做出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泉州因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瑰宝备受关注,国家为泉州的民族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闽南回族舞蹈与伊斯兰教

中国几乎没有其他的民族如回族这样有鲜明的特征,它鲜明的体现在了传统文化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从饮食习惯到服饰。回族从形成和发展开始都与伊斯兰教共存。若是没有伊斯兰教的影响,也就不会又今天的回族舞蹈。闽南地区的海洋化回族舞蹈,在受到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下的时候,表现形式和舞蹈元素与传统的回族舞蹈相区别,但是也保留了传统的回族舞蹈没有偶像崇拜的特点。

在回族的传统文化和建筑中,看不到人物和动物的形象,我们看见最多的是花草图案,以及古兰经文,这使得回族舞蹈没有物化和形象化的残留。这是传统的回族舞蹈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最大的区别。舞蹈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动作和肢体语言、道具和服饰上。

闽南地区的回族舞蹈,更加的体现了艺术的特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特别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把舞蹈的美感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3 海洋影响下的回族舞蹈的特点

传统的回族舞蹈主要有几部分元素构成:回族的舞蹈服饰,回族的舞蹈道具,以及动作的表现特征。以下笔者从传统的回族舞蹈出发,总结融入新的元素的闽南地区回族舞蹈。

3.1 回族舞蹈服饰:回族的着装服饰特点鲜明,深深地烙印上了伊斯兰教文化的特点,男子戴白帽,舞蹈中的摆头动作是在对白帽进行赞美,女子头上戴的盖头,是伊斯兰女子的象征,它使得伊斯兰教下的回族女子更加的神秘,独具魅力、在舞蹈中舞动盖头,也是回族舞蹈独具的特点。

回族的服饰中,帽子的特色尤为突出,男子多为白色的帽子,中年人或老人是墨绿色或黑色的帽子,已婚的妇女是白色的圆撮口帽,中年或者老年的妇女带的是墨绿色的帽子,嫌少有鲜艳的腐蚀,简洁朴素是其服饰最大的特点。服饰的特点影响了回族的舞蹈,舞蹈真实感人,甚至可以在旋转而对过程中体现顽强的生命力和民族精神。闽南地区的回族人民和当地的气候一样的热情,在长期的民族融合,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民族的热情。舞蹈的动作更加的大方、沉着。掷地有声,舞步也更加的轻快。

3.2 回族的舞蹈道具:回族舞蹈的道具大多源于生活,比如净手时要用流水,在回族舞蹈中的一个道具“汤瓶”在舞蹈中深刻的体现了民族元素与宗教元素的融合。泉州地区是伊斯兰教最早的传入地,保留了大量的先进的伊斯兰教文化和习俗,在加上闽南地区一直是舞蹈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各种舞蹈长期的融合和相互的学习,也使得在新的回族舞蹈创作不断的融入新的元素。

3.3 表现的动作:回族的舞蹈体现了他们的。从礼拜、静修、祈祷等舞蹈题材可以看出,回族舞的特色鲜明,大方,质朴。闽南地区的舞蹈在传承了这些优点的同时,更加的具有海洋性的特色,野性奔放是它的特点之一。

4 闽南海洋回族舞蹈的发掘方向

在回汉两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两个民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更应该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在海洋文化影响下,去吸收除害探险、海上劳作、吹拉弹唱等等艺术形式。回族舞蹈无严格的形式,舞者在舞台上可以自由的发挥,这就给舞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对这份自由和空灵进行挖掘。同时,在多民族统和的地区,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句吸纳优良的其他舞蹈元素。作为民族性的舞蹈,有深刻的体会民族性的心境,寻找新的表现手法,以求得更加深刻的表达舞蹈的意境。舞蹈创作是一种审美的形式,要抓住我们熟悉的艺术规律,以生活为基础,这是舞蹈创作的源泉,目的是实现生活和意识的共振。

总结:闽南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为回族舞蹈的创作和发掘打下了基础,为了充分发掘这一地区的海洋文化,把海洋文化的野性、勇敢、热情融入舞蹈当中,还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什木逊·马守途,安晓春. 伊斯兰教与回族舞蹈[J]. 世界宗教文化, 2007,(01)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文化;文化强省;广东省;关键

21世纪,文化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海洋文化也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多,21世纪已成为海洋世纪,海洋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和未来发展。强国必先强海,也成为各沿海国家的共识。对此,中共中央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国务院也批准了一系列强海强国的战略文件,来加强海洋的各项建设。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沿海都加大了对海洋财政和文化上的支持和关注,广东省政府审时度势,于2010年7月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对建设海洋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海洋文化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中的关键作用

文化是与天然的、本然的事物和现象相区别的人类意志行为及其结果。从内涵上讲,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的产物和结果,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从外延上说,海洋文化应包括活动、能力和结果三方面,一般指海洋物质文化、海洋精神文化

(一)海洋文化在广东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广东文化的特点。海洋文化在广东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独具一格的海洋特性正是广东文化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重要原因。广东从古至今,就有“岭海”、“粤海”之称谓,这两种特别的称谓表现了广东与其他省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以及海洋文化底蕴的不同之处。

从民族居住状况来看:广东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瑶、壮、回、满、畲、黎、苗等42个民族。广东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2000万,占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比例总约70%。另外,广东毗邻港澳,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约有500万。从地理特征上来看:广东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东北部和西部都有较高山脉,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丘、台地或平原,山地和丘陵约占62%,台地和平原约占38%。主要山脉有莲花山、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滑石山、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大山,多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并与海岸线平行。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条,分属珠江和沿海诸河水系,主要为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

这种独特的民族居住状况和地理特征孕育了独具韵味的广东文化,使得地域、河流、海洋、民族、华侨等文化于一体,并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使得广东文化更具特色,给广东文化及海洋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使其展现了新的风采。

2.海洋文化在广东文化中的地位。广东省是我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的省区,全省海岸线长达8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三分之一以上,海洋经济在整个经济收入中也连续11年居于榜首。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的海洋文化对其他各项工作的影响程度,以及广东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正确领导,都能看得出海洋文化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地位。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次大的海洋文化浪潮,推动了广东向文化强省进军的步伐。(1)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特区浪潮。这个时期以创办特区经济和发展沿海城市为主,这本身包括有海洋文化的意识和内涵。“敢为天下先”、“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就是海洋文化和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经济和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中,海洋文化逐步突出其独特文化作用。(2)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珠江三角洲浪潮,它是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以珠江口为切入点,形成新的海洋文化城市群,并由此发展为粤港澳构成的“大珠三角”,这次海洋文化浪潮,以广东文化理念和文化自觉为契机,突破了沉淤多年的陈旧海洋文化观念。(3)近几年掀起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浪潮,主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以世界眼光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内容。在经济策略上,以现在刚开始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重要举措;在指导思想上,强化以人为本和文化决策意识;在文化上,着力倡导创意产业和企业,这些无疑都是海洋文化在广东创新的杰作。

(二)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公园设施、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迹、宗教及民间信仰场所等,它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独具魅力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广东文化强省的基础力量。广东省沿海地带的公园、游乐园、浴场、广场等独具一格,是集游乐、观赏、科研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形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广东海洋文化的符号,也真实地体现了广东文化强省的形象。首先,文化特质不仅仅从公园、游乐园、浴场、广场上得到体现,公共设施在表现城市的文化形象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位于珠江畔繁华商业区的广东文化公园,是集宣传展览、文娱体育、园林绿化、游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位于中山市中山五路南侧的紫马岭公园,占地88.5公顷,是天然与人工交融、游憩与生态并重的大型城市公园。其次,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物质文化的代表符号.既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又在精神上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城市当中的公共设施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时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人文特征。如位于湛江市的霞山观海长廊景色迷人,它南起海滨码头,与海滨公园相连,南至海洋路,与渔港公园为邻,形成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被评为湛江八景之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设施能突出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特征,并在较大的范围内让人产生幻想,创造特有的场所氛围,也为城市添上浓厚的文化底蕴。

2.浩气长存的文化场馆是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中坚力量。文化场馆在文化建设中,主要有三大优势,即属地优势、基础优势、传统优势。属地优势是指文化场馆是当地政府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资金的政府投入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快、更便捷、更具专业性的文化知识。深圳海洋馆,坐落在深圳东部黄金海岸线上,享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小梅沙海滨旅游区,以“七馆三园”、“十四套水色节目”为展示主体,同时包括海洋广场、海底隧道、触摸池、海龟池、钓虾池、情侣廊和内湖等景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展馆最多、海底特色表演节目最丰富、娱乐参与性最强的海洋文化主题公园。基础优势是指文化馆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极其宝贵的国有资产和国有阵地。近年来广东省的文化场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已成为广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场所。文化馆的设施有无、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东文化阵地的稳固性、超前性。如,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内设立的水生生物博物馆,有鲸类、鱼类、贝壳、海藻类等其他水生生物标本,有的来自我国西沙、南海群岛等海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传统优势是指文化场馆经常开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和体育竞技活动,在进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开展和组织海洋文化传播工作上具有特有的优势。如汕尾风山妈祖庙,它是我国著名渔港之一的汕尾的主要标志性建筑,是汕尾港发展史的见证和发祥地。目前,它已成为汕尾妈祖文化交流、旅游、休闲和进行海洋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三)海洋精神文化资源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精神文化资源主要有民风民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它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源远流长的海洋民俗文化是建设广东“和谐”文化强省的推动力量。民俗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它不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具大的推动作用。它的这种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进步思想的追求、人文素养的提高、社会安定团结、人们充满活力。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践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人的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关系融合,达到感情上的一致性,并促使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如,广东湛江吴川地区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很多传统、古朴、淳厚的民俗文艺活动,如舞狮、舞火龙、舞英雄、粤剧、木偶剧、山歌、木鱼、三月三的赛歌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为节日喜增乐趣,形成文化名城的独特文化氛围。广东东莞的赛龙舟既是民俗文化的又一亮点,也是广东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曾多次派出龙舟队在港、澳、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获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东莞水乡各镇都会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广东文化亮丽的一景。另外,还有广东的年例节、春节花市、新年赠橘、阳江山歌节、渔民的妈祖文化都是代表广东民俗文化的特有符号。结合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实践,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增进“和谐文化”建设,而要增进“和谐文化”,海洋文化亦应作为重点而发展。

2.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是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后备力量。从古至今的优秀艺术作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获取丰富知识和艺术熏陶的同时,使得审美主体获得艺术的享受、生活的调剂、娱乐和休息。广东中山咸水歌是置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随意哼唱的小曲,曲风婉转,歌词平实,有咏男女恋情的,也有叹生活艰苦的,日常唱咸水歌主要用于解愁、消遣,为沿海蛋民的生活增添不少的乐趣。还有广东音乐,是第一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是一种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备受欢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曾在1961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论述道:“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统一的?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当然要多样化,不能老打仗。”文学艺术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自觉自愿和全局的性质。所以,文学艺术是生活的调味剂,是抒情和轻松的作品,它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加大海洋文化建设力度,实现广东文化强省的目标

(一)提高广东渔民海洋文化素养,力促文化事业强省

海洋文化素养是以海洋文化内容为核心所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性文化秉赋。从文化素养构成的角度看,它主要由海洋文化知识、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文化心理特征所构成。提高渔民海洋文化素养,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中国人热爱自然,洒脱豪放,关心民众疾苦的人文情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在于扩充知识,也在于改善品行,使个性得到发展,使渔民能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散发出独特魅力,融人超凡脱俗、精美独到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性情,滋养品格。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矛盾和遗憾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需要我们用理性去面对,用智慧去疏解;需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生命的完整性。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使渔民学会比喻联想,托物于事,激感,表达志向;可以学会察社会动向,解风俗民情,知国家盛衰;可以培养渔民温柔敦厚的性情,改变情薄妒忌的恶习,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品格提高渔民海洋文化素养,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养为目标,加强渔民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

(二)落实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设文化产业强省

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必须结合实际,把握好文化前进的步伐,利用好海洋文化政策优势,打造一条以蓝色为主调的“彩色”海洋文化,即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

现今世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已成为民族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也成为大文化中的热点。2010年7月广东省政府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年)》,我们要积极落实《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倡导“活力海洋、生态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法治海洋”的新理念,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建设珠三角、粤东和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为重点,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实现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持,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强省。

(三)加大广东海洋文化传播力度,构建文化辐射强省

构建文化辐射强省,就必须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而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其自身就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在广东城市形象宣传中,传媒的作用应体现在城市形象的维护力和传播力上。首先,必须加大广东文化的传播力和覆盖面。实现这种方式的转变,应通过广告、新闻报道、公共关系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大幅度、范围广、影响力大的宣传。其次,突破传统宣传途径,举办重大海洋文化会典活动来增强广东文化的辐射力度这就要求有关媒体采取积极稳妥的报道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长时间地报道宣传,形成体系性、覆盖城乡的多极化宣传网络。最后,政府应加大对海洋文化的扶持力度,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政策、海洋文化人才引进政策等,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要设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文化产业的贴息、补助和奖励,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多元投资体系的形成,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使广东文化强省形象真实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张开城,张国玲,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孔令源,海洋文化:广东的“专利”[eb/ol].www. nfyk. com/wh/showarticle. asp? anicleid=1501, 2010 - 06 -10.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洋强省”;税收政策;海南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海洋的价值逐渐被更多的国家所重视。海洋被称为“二十一世纪资源”。用“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经济发展的未来”这句话概括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为过。我国海域是比较辽阔的,大约有47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将近1.8万公里,这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在2016年我国海洋经济总生产值约70507亿元,是我国GDP的9.5%。党十也有提出关于建立“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并指明这是我国21世纪从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在我国大面积的海域中,海南省占据了210万平方公里,占据我国整个海域的44%。可以说海南是我国海域占地面积最大的,这一优势也为海南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南发展独特的海洋经济提供了条件[1]。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概况

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提出将“海洋强省”战略正式定为今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海南自身独特的资源,建立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实现海南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人才为海洋战略发展提供帮助,加强海洋经济的综合管理,加快海洋经济基础设备建设,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利于的保障,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2015年海南整体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050亿元,占海南省总生产总值的28%。从“十一五”之后,海南已逐渐建立了海洋交通行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行业、海洋渔业等经济产业,2011年这四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96亿元,是整个海南生产总值的64.7%。近几年,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南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15%的增长率,比我国GDP增长率还要高,同时海洋经济也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在2013年,海南三大海洋产业比重是23.98∶19.4∶56.7,而且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海南产业结构也逐渐向着合理化发展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海南酒店行业、交通产业、房地产等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在2011年,海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是全省的85%[1]。二、“海洋强省”战略下海南的税收政策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引导从业者理解政策导向,顺应行业发展,向着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1、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海洋产业涉及到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装备制造业、盐业、油气业、化工业、生物医药、等等,涵盖了海洋产业的第一、

二、三产业,主要相关的税种是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

涉及海洋经济的税收政策并没有专门的文件,主要分布在一些文件中,如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循环经济、环保企业发展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中,主要是降低税率、税收减免、税收扣除等优惠政策。我国涉及海洋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对根据规定或是自制生产的本企业使用的设备固定资产,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对于符合规定的资源使用产品根据相应税收政策进行增值税减免。对于合格软件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在销售时需要按照17%税率征收增值税,对于税负超过3%的,减少一定的税率。对于符合规定的加工业、种植和养殖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减税优惠。对于合格的生物制品行业普通纳税人,要征收6%增值税减少税率。企业如果使用有关科研和教学的进口设备,可免增值税和税收。对于油气行业在开采中消耗的成品油费用,将全额退还消费税。对于生产成品油行业在生产中消耗掉的所有自产成品油,给予消费税免征。对于合格小微型企业所得税,根据20%的税率减少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或是新技术消耗的开资,可以根据实际研发费用的50%抵扣当年应交的所得税,对于符合条线的企业可以享受扣除150%无形资产税收。对于符合规定的高新技术行业可以减少15%的所得税;对于新建立的软件企业实施“两免三减半”税收政策。对于合格的农、林、牧、渔产业实施免除所有税收政策。对于国家重点关注的公共设备和环保产业,在盈利年对企业所得税开始实施“三免三减半”政策。对于我国固有资产企业根据技术进步等因素,实施“缩短折旧或是加速折旧”政策。对于港口码头等地(如:堤岸、栈桥),实施免征土地税政策。[2]2、海南省的海洋税收政策目前,海南省没有专门出台关于海洋经济的税收政策,与海洋经济有关的税收政策分布于各种不同文件中,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主要是关于企业所得税、关税、增值税和农业特产税的优惠政策。海南省海洋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于开发基础设施、农业、水利等企业,在经营期限15年内,从开始盈利年起,在第1年~第5年免所得税,在第6年~10年所得税减半。对于交通运输业和工业这类企业,经营有10年以上,从获利年开始,第1年~第2年免所得税,第3年~第5年所得税减半;如果是先进技术行业,在第6年~第8年所得税减半。对于农业或是工业这类生产性产业,根据规定满免所得税期后,如果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企业产品产值的70%以上,就根据减少10%的税率进行征收所得税。对于服务性行业,投资总额大于500万~2000万人民币,经营时间超过10年,从火力年开始,第1年免所得税,在第2、3年所得税减半。对于海外投资行业取得的利润,可以从企业外汇款中向境外自由汇款,免缴汇出额所得税。境外投资者在海南企业获得了利润,在进行投资期限不能少于5年。如果投资的是海南农业、基础设施、先进技术、出口产品等企业中,将退还所有投资缴纳的所得税。投资者在海南获得的利润可以自由支配。汇往其他境内的利润,从获利年起到第10年不在缴纳所得税。经过本省高新科技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新办企业,在企业享受免税时期满后,还可以给与予3年所得税减半。企业在研发中支出的费用,可以按照实际纳入成本,年增长10%以上的,根据实际发生额的50%减免所得税。对于一些事业单位、个体商户、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给予新技术研究经费资助,经税务和财政审核后,将其当年所有资助支出全额在所得税中扣除。如果所得税不足,不能结转抵扣。对于企业引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样品等,需要经过省科技部门认可,可向国家申请免征关税。对于码头、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基础建设,还有一些水产品加工、海洋科技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必须要符合国家规定,并减免税收和进口增值税。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荒地、荒山、荒滩创办的农业生产基地,自有收入时起,第1年免征农业特产税,第2年减半征收农业特产税,从第3年起全额征收农业特产税[3]。

三、海南省的海洋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从长计议,很多产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或较强的技术性,需要从政策方面给与大力支持。目前,海南省关于海洋经济的税收政策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来服务海洋产业的发展。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分布于不同的文件中,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企业就能够全面把握政策,合理使用优惠政策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是直接的税收优惠形式,而间接的税收优惠很少。直接的税收优惠很难对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的企业形成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先造船业、港口建设、油气开采这样的企业;第三,适合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优惠政策效应不大。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审批成立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各地区都有相应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海南省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特殊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离岛免税政策,其他方面的政策效应显现比较小,需要争取更多的适合本地区的优惠政策;第四,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鼓励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税收政策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海南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引进高科技人才,税收政策应予以相应的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也需要政策支持,但海南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第五,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税的征收作用,不利于资源保护。海南所拥有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很丰富,而目前资源税税率不高,征收范围较窄,优势资源税并未形成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很多资源被浪费。

四、海南“海洋强省”战略下的税收政策分析

与其他省市相比,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有其特殊性。很多海洋大省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而这是海南所缺乏的,因此,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必然需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首先应当认识到海南省海洋经济着重发展的产业,才能够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制定的税收政策也应当相应有所倾斜。其次,应当重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不可逆的破坏,海洋经济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税收政策也应当发挥调节作用。

1、制定完善的税收优惠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海洋经济建设

首先,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对海南省资源的特殊性,可以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开采业。对海洋渔业的税收政策方面,对加工程度不同的农产品按不同税率征收;对旅游业税收政策方面,对新建的大型游乐场、星级酒店等旅游设施应给予税收优惠,对新兴旅游业采取鼓励性税收;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政策方面,对建设周期长、投资较大且回收期长的高端海洋产业(如:仓储物流),开发项目(如: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制药)以及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项目,制定较长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支持利用海洋经济的特定区域发展。根据海南省建立的离岛免税政策,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离岛免税政策,对发展较好的地区实施放宽政策;根据海洋经济中重点发展的区域,结合经济特区实施的免税扶持政策,根据15%税率减少所得税。

2、支持鼓励海洋经济的相关行业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包括港口码头的建设、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企业科研创新的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应当能够覆盖多行业、多角度,从各方面给予相关行业优惠政策,鼓励这些行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人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海洋人才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人才科研创新,对科研取得的收入实行应纳所得税税额减征政策。

3、实行以间接为主,直接为辅的税收优惠方式

随着税收政策的不断完善,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有直接优惠税收到间接优惠政策发展,海洋经济税收政策也应该借鉴一下。根据这样一个收税原则,实现间接收税为主,直接为辅的海洋经济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对建设周期长、风险高且利润低的企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刺激各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建设的现代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税前扣除、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延迟纳税、亏损结转等间接优惠政策促进投资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4、加快绿色税制建设,促进沿海合理开发

首先,建立有效的限制性税收政策。扩大税收范围,比如对一些排放污水、废物、有毒有害物泄漏较多的企业实施税收等,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或结果进行限制。其次,完善鼓励性税收制度。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实行轻税或减免税,或者是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环保产业发展及科技推广应用予以支持。再次,加大税收扶持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运用降低税率、加速折旧、免税期、亏损弥补等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研发与投资。

5、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发挥税收对产业的引导作用

税收优惠政策的重心在于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更好地推动生产要素的重组和集聚,促进战略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要在现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发挥税收针对给各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建立减免退税、投资抵税、税前扣除等多种收税政策,促进行业生产要素的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创新科技的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税收政策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税收政策之前应作充分的调研,分析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弊,做到效率与公平并存。制定政策时尤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只有环境得到了保护,税收政策才得以持续使用。另外,要避免政策被乱用,扰乱正常的税收秩序和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海洋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玉兰、王欣:“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9).

[2]崔博:发展海洋经济的税收政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3(6).

[3]东方市人民政府:海南经济特区现行优惠投资政策之一———税收政策[EB/OL].2010-08-11.

[4]王卓: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新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3(4).

[5]唐双虎、宋增伟: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新东方,2014(6).

[6]程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3).

[7]张伟、张杰、张玉洁、朱凌:我国税收政策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

[8]陈尚斌、龙小燕、李晓茯:发达国家绿色税收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4(66).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历史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发展战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就发现陆上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人口激增又使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逐渐变得狭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未来发展的目光转向蓝色的海洋,一场向海洋要食物、要淡水、要能源、要生存空间的“海洋之争”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不难发现,世界各海洋国之间在经济、科技、能源、海权等方面都存在着磨擦与竞争,使得海洋事务的发展日趋错综复杂。[1]然而,种种激烈的竞争背后是各海洋国家在海洋文化带领下的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海洋意识、观念、文化的竞争。海洋文化的竞争成败决定着未来海洋国家的格局和态势,也将决定着各海洋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

一、我国历史上海洋文化发展及没落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是沉淀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开发利用和维护海洋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价值、理念的总和。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们有18000千米长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千米长的海岛海岸线,6500 多个岛礁分布在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域内(高潮位时出露水面500平方米以上面积称为岛)。在这广阔的海洋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开创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2]

据史料记载,中国自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吴、越、燕、齐等海洋诸侯强国,到秦王朝建立后就逐渐开始了海洋科学的探索,海外世界的发现,以“徐福东渡”为代表的海外交通、与移民以及东亚文化传播的出现揭开了中华民族海洋文化建立探索的序幕。到两汉时期,中国南北沿海地区逐渐开辟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海外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国。唐宋时期我国对海洋政策更加开放,以海上“丝绸-瓷器”等为主导的海运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当时海洋经济的大繁荣,为海洋文化,海洋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特别到了宋末元初,政府对海洋经济建设发展更为重视,其中“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的政策为当时海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一些沿海地区也逐渐形成“海神文化”、“造船科技文化”、“航海文化”的海洋文化基础。以“妈祖神话”为代表的经典海洋文化至今是华人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到明朝永乐年间,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到达了顶峰时期,也是海洋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以郑和七下西洋的典例就可以说明当时中国海洋文化的完善和成熟、先进和具有东方特色。当时中国海洋文化形成了具渔业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和宗教风格文化为一体的海洋文化,这时期的中国海洋文化引领着世纪的潮流,影响着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3]

海洋总是风雨难测,一条“禁海令”就如巨大的风暴摧垮了当时海上庞大的舰队,吞噬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的海洋文化,使东方极盛的海洋文化转向没落。时间过了四百多年,时光的流逝冲刷了人们对海洋的记忆,岁月的蹉跎也抹去了海洋文化的影响。四百多年的“海禁”使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落后了,在19 世纪中叶终于被西方强势的海洋文化压迫所垮塌,致使我国四百年的海洋文化出现断层;百年近代屈辱史中我们的海洋文化及意识又屡屡受挫,在强悍、野蛮、武夫式的西方海洋文化中我们低下了头,在西方海洋文化面前我们显得麻木、茫然、不知所措,在西方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低视、无视中我们一代代国人丧失了海洋意识,弱化了海洋观念,没落了海洋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和教训中寻找自己富强的道路,在百年的屈辱史中,我们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尤其是近30 年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海洋对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将源于海上,改革开放为中国海洋文化的振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新历史条件下也多次指出了弘扬民族海洋文化,加快海洋文化事业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不能否认,中华民族正在崛起、文化正在复兴,但长久的丢失和没落使人们现阶段对海洋事务争端时,我们总是处于退让的劣势。在外国非法的侵占和恶意的盗采我们的资源时,我们为什么表现的总是那么茫然,外交部门的声讨和抗议的呼声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4]因为我们缺乏全民的支持,我们缺乏海洋文化的影响,从而使现今人们的海洋意识弱化,致使政府部门在应对危机时总显得是“一个人在战斗”。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灵魂的统一,缺失了统一的海洋文化即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海洋意识、海洋的支持力不够。海洋文化的缺失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相比这下西方各海洋大国以及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在弘扬民族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方面做得很好。就拿日韩两国来说,两国的历史和国情都与我国相似,但是他基于自身国地狭小、资源匮乏,他们把海洋看得更为重要。日韩两国历来就有海洋岛屿之争,在“独岛”之争中,韩国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在长久的海洋文化和危机的影响下,人们的海洋意识提高而迸发出的保护海洋的全民行动意识,从而在面对海洋危机时他们能从容面对取得胜利。[5]

二、舟山海洋文化发展态势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 它是海域文明的标志, 主要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以及民俗习惯与旅游等等。舟山群岛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明, 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文化。

舟山群岛区域总面积2.22 万平方公里, 有大小岛屿1390 个。依陆面洋的区位特点和星罗棋布的岛屿分布, 对史前时期以来的舟山先民生活方式和海洋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决定了千百年来舟山的海洋开发以开发渔类资源为主, 海洋经济以渔业经济为主的基本格局,海洋文化也与海洋经济、渔业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 形成了“ 以海为田” 的传统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舟山海洋文化原属河姆渡文化,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今天, 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海洋经济的发展, 给舟山的海洋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第一, 舟山海洋文化由“以海为田”逐渐向“以海为途”转变。近年来随着海洋水产资源的衰退, 舟山群岛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逐渐被发现、被认识, 并把港口商贸、港口运输作为舟山潜在的支柱产业,人们已经逐步将海洋看作是进行贸易、开辟市场、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通道,“ 以海为途”的现代海洋文化观念逐步形成。第二,舟山海洋文化由大陆内聚型逐渐向内外兼蓄型转变。在历史上, 舟山群岛与大陆进行文化交流是主要的形式, 舟山海洋文化也呈现出了对内陆文明的依赖, 形成了大陆内聚型的文化特点。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 对外开放的深人, 舟山逐渐把眼光投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舟山海洋文化形成了内外兼蓄的开放格局。第三, 勇于开拓的精神得到了发扬。由于历史上舟山海洋文化受到浙江内陆移民文化的影响, 而移民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冒险和开拓务实的进取精神, 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总的来看, 舟山海洋文化特征显明, 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 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看, 海洋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重物质文明、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屡有出现。二是从文化与城市的关系看, 城市缺少海洋特色,文化品味低。舟山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起点不高, 不太规范, 城市文化意识不强、海洋色彩不浓, 缺乏代表舟山城市特色和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三是从文化自身的发展看, 创新意识不足。用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来衡量, 当代舟山海洋文化发展中独创性、开创性东西不多。这种局面函需改变。

三、舟山海洋文化发展战略

(一)加大立法,提高政策保障

海洋文化的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首先,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应当在法律上和政策上予以保护,提供保障,以便海洋文化事业的合法有序的进行;其次,从政策上加大对海洋文化事业的投入,包括基础研究设施,专业人才的投入,政策上的优先和重视,建立健全的海洋文化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对研究海洋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海洋旅游工程, 体现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

旅游业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一种“无烟工业,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就会成为一种大众消费方式。现代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庞大、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旅游业是经济与文化高度交融、整合的产业, 海洋旅游业既是海洋产业的新兴行业, 也是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它十分鲜明地体现了海洋产业中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在21 世纪, 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回归自然走向大海是一种时尚, 这更是舟山的优势所在;二是向往文化,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 将使普陀山金三角旅游热长年不衰;三是与节庆会展相结合,借此提高城市文化品味, 扩大城市知名度, 促进旅游经济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也是新兴产业, 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 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舟山作为海洋大市, 不仅包括海洋经济大市, 也包括海洋文化大市, 在长三角地区, 海洋文化最具特色的就是舟山市。要发展具有时代特征、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 打响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品牌, 目标是要使舟山成为海洋文化的品牌标志, 达到“看中国海洋文化, 舟山是必看之地, 首看之地”的效应。目前,海洋文化已逐渐成为舟山对外交流的魅力使者。

跨入“海洋世纪”以来,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文化建设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正式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决策,大力推动新时期的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2003年5月9日,国务院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纲领性文件正式出台,中国政府顺应国际海洋开发大势、贯彻国家海洋战略的政策举措得到积极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把海洋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2008年,我国海洋战略实现“划时代飞跃”,在人民海军建设、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国际海上活动等众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09年4月,中国正式进入“海洋战略”时代。

诚然,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曾有过光辉的历程。然而,在“海洋战略”时代的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还很淡薄,海洋在中国文化中远没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海洋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与我国进入“海洋战略”时代、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和现代文明强国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应,也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四、小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文化对新制度和新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在世界跨入“海洋世纪”和中国进入“海洋战略”时代的大背景下,大力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全面构建海洋战略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方略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宋宜昌:《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版。

[2]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4-5合卷)》,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4]刘中民、赵成国《关于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6 期。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第8篇

事实上,由水产院校发展起来的海洋大学面临如下困境:一是行业特色或优势面临弱化的风险。由于脱离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类高等院校纠结于是固守传统的特色和优势还是另寻出路;二是与行业的日渐疏远使得原有的凝练特色亦逐渐暗淡,原已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学科面临同类型大学以及综合性大学的激烈竞争;三是在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和办学理念上犹疑困惑,海洋类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类型上趋向于多科性、综合性,层次趋向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教学型、研究型,规模上趋向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办学水平上趋向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并且办学实力越强的高校越趋向于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

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路径选择

脱胎于传统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且面临诸多困境的海洋类高等院校,若谋求进一步发展或转型升级,需要以提升自身实力作为本质动因,而构筑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于学科建设上。梳理各海洋类高等院校既有学科,无外乎界分为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以及特色学科(学界对于学科的分类尚无定论,以本文作出的分类为例,基础学科按照一校的具体情况既可以是主干学科亦可以归为支撑学科)。考察各海洋类高等院校既有的学科设置,在表征与实质上均存在问题。

其表征问题表现在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口号化、功利化以及宽泛化。在理念上,盲目追求学科综合与水平,视重点为多样,讲重点弃整体,视协调并进为平均发展。在行为上表现为口头上重视、规划上短视、行动上漠视。在利益的驱使下,注重数量指标的建设、轻视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重视学科规模的建构、忽视学科内涵的提升。深入学科建设内部,其建设模式多模仿、少特色,多雷同、少创新;学科自身缺少竞争力,方向陈旧,内容趋同;学科体系各部分互动与互补功能不能相互彰显,甚至学科之间毫无关联,为设而设;基础学科薄弱,主干学科单一,特色学科趋同,支撑学科乏力。通过相关实践调研,除中国海洋大学外,各海洋类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培育上并未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拓展和创新,区域性海洋类高等院校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上印证了上述困境(见表1)。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上述困境的解决需要选择新行业特色型理念下的学科体系路径。

在新行业特色型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学校自身办学历史的积淀、国家战略的需求、服务行业的使命以及学校发展的高度耦合。新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生存基础在于由行业主管转变过程中能够逐渐凝练、打造、传播并形成特色品牌。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特色一定不能如同各海洋类高校门户网站所标示的“本校是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高等学府”,试问,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到底是一种什么特色?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色品牌的塑造似乎能给海洋类高等院校一些启迪。

作为典型的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型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近60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及核能应用)特色品牌。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色品牌的实践启迪海洋类高校应当追寻属于自己的海洋特色,换言之,需要凝练和打造属于行业转化后的新行业特色型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一方面,要立足传统,自觉走为行业服务的特色办学之路,保持和传承原隶属行业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伴随隶属行业的转换,需要明晰新服务行业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原属行业、现依存行业与地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互动机制。上述理念在学科建设上体现为既要丰富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的内涵,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塑造和创新学科优势与特色。

基于上述理念的海洋类高等院校真正的特色学科建构应当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科的本质。尽管学科在范式中可做知识说、组织说及规训说理解,但究其本质在于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为此,学科建设应以创建知识科学性和体系性为终极目的。二是海洋学科未来发展领域。早在1997年世界海洋委员会把海洋科技归结为海洋生命科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和气候、海洋经济与文化等,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海洋大科学研究,涵盖海洋感测、海洋探测、热液海洋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综合管理等领域。

综合既有文献,海洋科学领域中的基础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政治、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空间权益、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等日益受到重视。在上述宽泛的科目背后,结合知识挖掘过程,海洋类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着重点是否应考量:卫星遥感(包括与海洋和化学观测新方法的结合)、信息革命与海洋科学、全球化建模能力(包括实施数据同化与共享)、功能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海洋系统影响、倾废与可持续生态系统、深海海底生物圈、陆海界面及近海生态系统、社会参与海洋管理、渔业及生态系统水平的管理、海洋科学与技术能力建设等。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演进方式。对于上述演进方式的理解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学科体系建设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科内部建设也体现此历程。所谓不均衡,意味着海洋类高等院校应以特色学科建设作为抓手,集中人、财、物凝练和塑造作为立足之根和竞争之本的特色品牌;所谓均衡,就是要把握基础学科、主体学科与支撑学科之间互动关系和框架体系。特色学科是由一校的主体学科孕育和催生而来,支撑学科对主体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起到催化的作用;而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与新兴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主体学科、特色学科与支撑学科发展的基础。不同学科之间互相提供发展的动力和营养,形成大学内多条生物链、生物环与生物网;学科之间良性互动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生态环境,产生学科协同效应。综合上述思路,海洋类高等院校应当在学科设置上能够不断根据不同时代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增设新的门类,促进学科设置由单学科向多学科发展;在学科结构上,注重构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以应用型学科为骨干的多学科交叉、促进、融合的多学科体系;在发展战略上,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

结语

日前我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严重趋同化、特色性缺失等问题已然制约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在注重以特色学科建构为龙头,遵循非均衡—均衡—非均衡发展的理念建构学科建设基本思路的同时,更要意识到学科建设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系统论视角下学科建设所依存的学校整体环境的提升,二是学科建设各要素内部以及要素之间的资源合理开发与分配利用。对于第一个方面,海洋类高等院校要开拓学科建设所依存的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环境。要科学定位,即对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性质四个方面进行定位;要形成优势,即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要进行创新,即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学校所在省市以及国家、行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及不断进行内部改革与完善来推动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