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文言文 史料教学 历史高考

随着史料教学法的广泛使用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言文史料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地区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能力的必要性

1.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文言文是记录、传承中国文明的主要文字。中国的历史长河没有断流,文言文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1]要了解、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充分重视文言文。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塑造健全人格,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培养解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一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这是很有必要的。

2.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

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文言文史料频频出现。从2011年到2013年,几乎所有地区的高考历史都考查了文言文解读能力,从高考试题看,文言文试题既包括史料型选择题,又包括材料解析题。通过阅读并理解一段文言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高考历史对学生学习能力考查的重要举措。培养高中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

3.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学生对用文言文记载的典籍文献很难提起阅读兴趣,在面对文言文材料时常常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就形成恐惧和逃避心理。甚至有学生遇到文言文试题时,不是认真解读材料而是胡乱作答。可见解读文言文已经成为学生应对历史高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文言文基础薄弱是学生高考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能力的方法

1.重视日常文言文解读训练

文言文解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日常学习着手。教师可“选取不同时期的文言文史料,对其不同文言文句式特点、语法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加学生接触古代历史文献的机会,精选、精读、精炼文言文史料,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献解读能力”。[3]其实,历史教材上就有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史料,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不但在教材正文中及小字材料中大量引入文言文,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中也有很多文言史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地取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2.教会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方法

解读文言史料需要语文学科的文言文功底,但它又与语文学科的文言文有所不同。解读文言史料的重点在于理解一段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通过一段材料了解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并进行归纳、总结。当我们解读一段文言史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其实,在高考中,文言史料题大多是通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解答某些问题的。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形成契合点,找到这个契合点,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读懂史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教会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方法和思路。

3.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文言文,重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晦涩难懂,因此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其实文言文中不乏一些既富有史料价值又文采斐然的文章,教师可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篇目,以学生小组竞赛形式进行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传统授课模式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定期选择一小段经典的文言文史料,提前布置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预习。课堂上由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讲解,并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是导致学生解读文言文史料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教师自身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历史教师对于文言文并不擅长,遇到文言文题目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老师遇到让人头痛的文言文史料时,不是含糊其辞地解释几句,就是把问题完全推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课后查阅资料,然后便弃置不问。久而久之,学生不求甚解,教师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教师应该重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活到老,学到老,要想让学生进步,教师自身必不能停滞不前。

总之,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史料特别是文言史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既是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又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玲.文言之现代生命.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9(01).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史料教学;历史高考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历经千百年淘洗而流传,是诗文极品,是历史教学中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史料教学法的广泛使用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言文史料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引起了一线历史教师的重视。

一、史料教学中渗透文言文的必要性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文言文是记录、传承中国文明的主要文字。要了解、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充分重视文言文。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塑造健全人格,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培养解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而且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历史高考的得分需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文言文史料频频出现。从2011年到2016年,几乎所有地区的高考历史都考查了文言文解读能力,从高考试题看,文言文试题既包括史料型选择题,又包括材料解析题。通过阅读并理解一段文言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高考历史对学生学习能力考查的重要举措。培养高中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

二、史料教学中如何渗透文言文的可行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久远,晦涩难懂,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其实文言文中不乏一些既富有史料价值又文采斐然的文章,教师可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篇目,以学生小组竞赛形式进行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传统授课模式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定期选择一小段经典的文言文史料,提前布置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预习。课堂上由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讲解,并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重视日常文言文解读训练

文言文史料贯穿历史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日常教学中文言文史料的解读,既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

文言文解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从日常教学中着手。教师可选取不同时期的文言文史料,对其不同文言文句式特点、语法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加学生接触古代历史文献的机会,精选、精读、精炼文言文史料,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献解读能力。其实,历史教材上就有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史料。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不但在教材正文中及小字材料中大量引入文言文,课后的练习题中也有很多文言史料。比如必修三的百家争鸣,相关题目无一不涉及文言史料的分析。如果在教W过程中,教师就地取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方法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3篇

一、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 

文化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有史以来发展的一切,能够反映时展的历程与趋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里,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想理论产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无论是哪一个时期总结传承的思想文化,通过漫漫时间的洗礼,流传下来的都将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瑰宝。 

(一)社会价值 

现代景观为展现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景观元素是体现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景观是能够展现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化的重要性和竞争力在现代社会变得非常重要,使得景观设计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将现代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合到传统文化观念中,以现在的新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一个好的景观设计是该地域对外宣传的名片,在纪念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时代飞速发展,依然存在于历史长河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在景观中渲染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又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忆,提升来自人们心底的社会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对于深化淡化在人们内心的文化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起到了对外宣传文化精神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注重文化的打造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二)人文价值 

由于传统文化元素资源丰富,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能够展现各民族的独特性和各地不同的文化内涵。人是社会的主体,任何设计都是要“以人为本”的,用现代新思维带来的视觉手段来表达景观所要呈现的寓意,展现出设计的人文意识和景观作品的人文精神。 

现代景观设计中如能恰到好处地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这样设计出的景观会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与地域特色性,而这种作品体现出来的意蕴是特定的,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人们对于本土传统文化是最有认同感的,人们能将自身很好地代入当下所看到的景观里,便是很好地体会了该景观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一种对自然的敬意,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山、水、石、光等是景观环境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这也是自然趟过了历史长河形成的“传统文化”。我们在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对当地景观设计时候,应当需要对这些自然元素的重新审视和探索,尊重自然而设计。 

(一)设计遵从自然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很浅显,不同的自然环境自然产生出不同的景观格局。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这就要我们做到在做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将自然元素的山、石、水、绿地等在被改造的时候不是被消除,而是被保留或者重新加以创新设计,这是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开始。任何环境都有它自身的特色,我们在设计景观时要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总是照搬国外景观,在提炼应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时,要对其加以艺术创新,使其适应时展。 

(二)设计尊重传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而不同生活习惯和审美眼光会产生的不同的民族特色文化。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各民族之间越来越融合,说明是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结果。就像今天的周庄(图1),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小船轻摇,绿影婆娑,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遗留了唐代的风采,又传承了宋朝的风格,经历了千年历史沧桑的洗礼以及丰富的吴文化滋养的周庄,完美地体现了秀美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就如人们口中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在这几千年的文明里, 古来的文人贤者用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及生活哲理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现代景观设计如果不立足于传统文化,就像没有灵魂的生命,缺乏厚重感。现代景观设计必须要做到尊重传统文化,因为没有文化历史积淀的景观设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现代艺术创新设计, 并不是抛弃传统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对其进行深度了解研究,从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将其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去,赋予景观灵魂。 

三、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 

(一)审时度势,因地制宜 

在中国古代没有“景观”这一说法,但是园林的造景之术相当成熟,这是古人利用他们的智慧,借用天地之势造出他们心中的景,这些景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改造,变成今天这样的景。对于不同的环境,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将自然环境作为基石,充分研究该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条件及人文传说等情况,在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融入现代的新思维增加艺术效果,丰富景观的层次感,这就是所谓的审时度势,顺应天势。 

(二)博观约取,吐故纳新 

苏轼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尊重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形态迥异,形象地展现出人们在各个社会时期所产生的生活形态,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审美,每个时期产生的文化元素代表了该时期的文化特征。现代景观在设计时利用某一元素,在人们看到这一事物时能够回忆起那个时代,这就是成功的。 

然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也不会一成不变,新思想、新思潮都会影响我们,同样也会冲击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接纳来自新时代的艺术思想,将其结合传统文化设计现代景观,因为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堆砌应用,而要有选择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加以设计创作。 

四、结语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4篇

曾几何时,兴奋地沉迷于外来文化的国人,一觉醒来,突然问自己:“我们的传统文化哪里去了?”于是,有人开始四处呐喊,不能忘记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有人说,这是文化的变革创新,何必患得患失?有人坐下来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传统文化迷失的因由。也有人穿着汉服,办起了“读经学堂”,要“从娃娃做起”……这些,都是面对传统文化时产生的焦灼心理。这其中也包括教育部门。

焦点中的“京剧进课堂”

据报道,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今后还将逐步在全国推开。此举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

第一层次的争论焦点:“为什么单单选中了京剧,而不是昆曲、豫剧、川剧、越剧?”问题就在于京剧也只是传统戏剧中的一种。如果说京剧只是一个突破口,那么其他戏曲品种都可以作为突破口,学生学习,其效果未必比单学京剧这一种差。

第二层次的争论焦点:“为什么单单选中了戏曲,而不是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品种?”这一思路就更广了。书法篆刻、中国绘画、雕塑造像、传统音乐、民族舞蹈、中华武术等,每一大的种类又分许多小品种。它们确实都能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新内容、新课程。

第三层次的争论焦点:“传统文化如果这样一个个地进入课堂,学生承受得了吗?”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什么都“从娃娃抓起”,娃娃们不累死才怪呢。毕竟学生本身有不少课程需要学习,同时,增加新课程或新内容太多,样样浅尝辄止,效果肯定不理想。随之而来的是,师资力量是否跟得上推广的步伐,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这三个层次的焦点中不难发现,人们一面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进入校园,另一方面又对进什么、怎么进等非常困惑,而经过精心挑选的品种又遭到普遍质疑。纵然是专家学者,恐怕也难得给出具体的实际的推广方案。如此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教育确实有过很大的失误。这种漏洞性质的失误,才导致继承工作一开始就招来诸多批评或否定性的意见,才出现公共性的焦灼心态。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当前教育在传统文化这一领域,真有给人以“热锅上的蚂蚁”的感觉。

焦灼是传统文化回归的前兆,它不是可怕的事情,更不是坏事情。恰恰相反,这样的公共心理正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教育部门和无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之前,需有这样一个焦头烂额的过程。这一过程正好是四处寻找最合适的突破口的时间,是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最佳路径的时间,也是在纷纷的争论与多种实践中达成共识的时间。人们焦灼异常时,不妨也会心一笑:这心态真好!

“象牙塔”不能漠视民族音乐

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伴随着这些节庆、仪式的是丰富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因此,云南又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世世代代的人们把整个生命的意义都投入到美妙的歌声和神秘的舞蹈当中,那里承载着他们的历史、生命和精神。

近年来,云南原有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而产生于这种文化环境背景之下的民族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

因此,主流传承中的学校教育传承应为当今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最好的途径。音乐教师和专家纷纷在各种场合建议,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增加本土音乐课程的建议。

笔者来到云南,也为省里大力提倡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大搞文化产业而激动,以“云南印象”、云南民族歌舞在国内外频频获奖而兴奋不已。民族音乐文化似乎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阵地――高师院校,我们做到了吗?

校园里响起的经常是那不懂文化内涵的机械的声音,学生们似乎成了一台台机器在生产出一样的产品。而当问起他们会不会唱一首自己本民族的歌曲,或跳一段本民族的舞蹈,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羞涩的表情,说“那太没意思了,都是家里的人才跳才唱的,我们学专业的不学那个。”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在他们看来是些“不入流的东西”,只要一提起这些他们大多会感觉有种文化自卑的心理。这是学生的错吗?不,是我们的教育,是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教师们的失误!我们的校园恰恰就没有给他们提供一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氛围。

就拿最近在云南某高校校园“火热上演”的化妆舞会来说吧。这个学校有着来自不同地州的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身上承载的是其民族的个性、民族的文化、民族的音乐艺术,是民族文化天然而不可多得的传承人。我们的学校,没有挖掘他们自身的潜才,而是用同一个模式教育,着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却没有从这个层面做一些工作。化妆舞会上打扮的美丽妖娆的超男快女,扭动舞姿,热闹非凡。但他们对化装舞会的真正内涵又有多少了解呢?更多的是激情疯狂、感情宣泄罢了。笔者不反对学生接触现代文化,而是担扰没有新的文化模式主导的这一代人能否承担起民族的文化未来?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名言我们到底领会了多少?云南这块红土地上,那富于特色的民间歌舞真的就不能进入高校的“象牙塔”吗?那简单朴素的道具真的就比不上耗资巨大的服装霓虹吗?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的应该体现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树立起爱家乡、爱民族及至爱国家的信念。哪怕只是点起堆堆篝火、跳起简单的打跳、唱起朴素而真情的民歌,这不就是很好的传承吗?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武术文化;经济发展策略;传统文化的继承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YANG Ying-y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vis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22,Henan,China)

【Abstract】martial arts is importa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w the soul of a nation, of the nation, of the nation.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refore, in tod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tial arts culture to research on how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problem. By the martial arts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martial arts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武术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一种文化形态,有着自身特点,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推崇的文化侵略已经危及文化安全,而武术和武术商品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成了需求量较大的一种产业,在发展上需要适应经济客观要求〔2〕。因此,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重要的课题。

1 武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1.1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礼”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礼”构成了价值观、社会规则、制度、风俗、礼仪及各种思维模式,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在武术的发展史上,“礼”体现在约定俗成的规范程式上,如师徒之间的“礼物、礼仪、礼意”;擂台比赛时行抱拳礼,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意义,左掌右拳是文武兼备,环抱胸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拇指屈曲是谦让〔3〕。除此之外,在语言上,也使用具有特点的,如承让、甘拜下风、请赐教等表达礼貌的用语。由此可见,在武术的传统文化中,“礼”是重要组成部分。

1.2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仁”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讲“仁”,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以“和”为前提,将至善、博爱融入其中。武术也同样继承了“仁”,在与他人交手比试时,多为点到为止,出手不伤人,在于制服而不是伤人。“止戈为武”“随曲就伸”等武术格言充分证明了武术对“仁”的继承,这种思想也是指导武术发展的人文内核〔4〕。

1.3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义”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思想,“舍生取义”说明了中国人对“义”的重视。“义”是将“仁”与“和”结合,“仁”为基础,“和”为目标,从而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人文古训演绎出习武人的人格魅力和骨气。“仁义”、“侠义”是中国武术人对尊长的孝义、敬意,惩恶扬善对百姓的帮扶,是一种精神奉献。

1.4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德”

“德”在武术中是指“武德”,但有公义和私义之分。在传统中,“艺无德者不立”等格言对人的教诲属于公义,拓展分析,在古代,士兵遵守军纪、奋勇杀敌的精神属于公义。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则属于私义,虽然习武人都会尊师重道,但这种思想却成了一种道德枷锁,阻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德”要辩证地去看,批判地继承。

1.5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也是备受尊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的两个“和”就具有了差异,中国武术流派多,有不同的技术方法,这体现出“和而不同”的理念。而“礼之用,和为贵”则说明和谐的状态,只有达到了这种状态,才会专心地练习武术,因此,“和”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宗旨。

1.6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易”

“易”是指变化、转化,是整体到局部的演绎过程。武术中的形意拳、八卦掌等技术动作,都是在“易”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此外,“守雌处弱”这种说法概括了“后发制人”的思想,是说在比试时,要有全局的思想,攻守兼备,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诱敌深入。

2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2.1 转变发展观念,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武术市场焕发了生机,但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武术文化的改革步伐缓慢,因此,需要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找到获得效益的方法,找到发展的出路,走出一条具有社会化、产业化的路〔6〕。在寻找武术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发现武术文化是否能够实施产业化管理,若要实施产业化管理,运行规律是怎样的,转变传统的思想套路,结合本区域内武术文化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处理好发展武术文化产业与行政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武术市场得到繁荣。此外,在实施武术文化发展中,要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如武术学校、武术馆的审批规定,武术培训的收费标准,整个武术文化产业要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对于武术竞赛的配套广告和赞助要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同时对武术产业化做出规定,提出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将已经存在的不合法或半合法的市场行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施武术馆教练资格、学员武术水平等级、武术从业人员水平的相关认证制度〔7〕。

2.2 培养“职业化”的武术人才

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武术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但与其他行业需要的人才不同,武术人才不仅要对武术文化市场运营机制了解,精通营销技巧,还要了解武术文化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熟练驾驭武术产业领域中的各项业务。目前,我国武术文化产业人才多数是体育院校或大学里的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这就受到了学科知识的限制,学生接受的市场经济的知识量较少,没有得到市场经营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为改变这种状况,要加强武术人才的教育工程,通过武术竞赛、教学科研人才中心等方式,采用经济课程和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和工商管理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联合商学院、体育学院、社区学院等多学院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体育经营人才。培养的人才适合市场经济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解决武术文化市场人才资源不足的情况,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开发武术文化市场的新领域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要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寻找发展民族文化的突破点。武术文化不仅是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能够开发、利用、创造财富的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武术文化要想有用武之地,要寻找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从而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武术文化的发展不是等成功转型,是在转型中寻找正确的方向,经过尝试不同的开发运作,寻找武术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领域。

3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系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想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准确把握武术文化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的未来走向上,深刻理解继承与发展,科学把握,避免造成主观和客观的脱离。如果发展武术文化产业背离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文化建设相悖,那么就会出现止步不前,甚至出现文化意义上的没落、倒退。因此,武术文化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统一的整体,都处在文化建设中,是密不可分、互相倚重、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绝对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排斥或者否定经济发展,发展也不排斥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文化建设的两个环节,但发展代表一个事物的质的变化,是对旧的补充、丰富和完善,继承表示的是对事物的量的吸收,保持事物原本的特点,二者是促使事物朝一个方向发展。如果光继承不发展,那么继承就没有实质的意义,而光发展不继承,也就缺乏了积极的意义。发展与继承作为辩证关系,不能被割裂,不能孤立使用,否则就会使其所蕴含的积极的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武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继承传统文化,没有继承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发展就是无根之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传统文化继承的途径,是重要的阶段,继承的东西是经过发展而来的,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武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身就是发展,这种继承是经过批判的吸收、否定、肯定、扬弃等环节,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当然这些保留的精华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而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相互转化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继承形式,新的理论,从而不断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在发展中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和”“礼”、“德”“义”“易”,将动态与静态结合,以不变应万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在武术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不能放弃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只有继承传播,才能带动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传播继承。因此,作为中国人,在发展武术经济的同时,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亦要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坤荣.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体育时空,2013,1(24):41-41,77.

〔2〕王龙飞,姚远,金龙.市场经济下我国武术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1-6.

〔3〕李国辉.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4,33(5):83-86,90.

〔4〕张慈军.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教育的互动研究

〔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8):23-25.

〔5〕沈晓明.从文化视角探析中国传统武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57-58.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6篇

摘 要:中国传统图案资源极为丰富,这些图形随着历史的更迭不断地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一脉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体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与艺术精神:将传统图形转化为现代符号语言并完美的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是顺应当代设计艺术创新发展趋势的体现。

关键词:传统图案 艺术体系 室内设计 创新

一、“传统装饰图案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1)研究的科学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图案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图形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改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息,是几千年来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与艺术精神。将传统图形符号等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并完美的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是顺应当代设计艺术创新发展趋势的体现。在我国目前室内设计领域中,受新思想新设计的撞击和影响,保护和发展以及继承传统的地域性的文化研究,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总结其意义为以下两点:

a.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每一个人都有文化归属,民族成就感。所以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师的作品也都是来源于生活,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挖掘历史,认识传统,找到促进现代室内设计新的发展道路,建立传统文化图案的现代化转变与创新,并将之呈现于室内设计中,耳濡目染。

b.提高室内设计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渐渐认识到文化、品味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除了应用与天花板造型还有各种木作雕刻,更直接的就是应用与各类壁纸、瓷砖、地板等等当中。设计师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图案提炼、加工、抽象、变形、重新组合,慢慢形成一种既有传统东方美,还有西方瑰丽美的现代室内设计。

(2)应用前景

现代室内设计形式自由,尤其是创新设计和具有内涵的设计。在这些众多的设计当中,设计者充分认识到装饰图案的重要性,再不是一味的追求室内豪华的家具、艺术品等陈设,而是慢慢向文化空间形象过渡。通过图案在室内空间的应用、光影的改变、人与自然的结合,创造具有个性且具有表现力的空间形象,这样就形成了静动结合的空间节奏。在未来的生活当中,个性、品味、自然缺一不可。尤其是每天能身临其境,既陶冶了精神生活,也满足了物质所需。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图案在国外的应用也是历史悠久的,罗马式的建筑,它的室内空间及装饰风格是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哥特式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室内空间风格更应用广泛。现代欧式设计风格不仅仅运用哥特式的迷幻风格,还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豪华多变的圆形视觉效果,并且加入洛可可风格中唯美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尤其是古典风格中更透漏一种高贵的身份,不同的豪华图案也现实了人的文化修养。所以现代欧式风格包括北欧、西欧、北美等多以典雅、豪华为主,另外加入各种清新自然生活的环境,风格不同风格。

(2)国内研究动态

在国内,图案来源于社会生活,也是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反应。原始社会彩陶图案多以鱼纹为主,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多以保护社会的的兽面纹,战国时期漆器上则以几何体和动物的形态结合,在秦汉时期的耕种、杂技等;宋代的瓷器、织锦、刺绣、缂丝上多以享受生活的细腻写实图案为主。元代雕漆、织金锦、釉里红瓷器等图案,明清时期青花瓷上的图案也跃然出现。当然还有剪纸、刺绣、蓝印花布等图案,尤其是少数民族图案中的地毯图案、蜡染图案、纺织图案、刺绣图案等,它们在艺术上都各具特色。在中式建筑中,天花板、门、窗棱、柱子上满满都是这些图案。

三、传统装饰图案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各种设计及其他相关室内设计被“欧式风”所吸引。但在现今,人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中国的设计中增添了一种新的元素―中国传统图案。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有着各种美丽图案的国家,其各种美丽渐渐也吸引了不少建筑设计师的注意。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适当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室内的外在存在意义,也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更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分类、文化内涵及意义的研究。具体到传统装饰图案的点、线、面的分析和总结, 并结合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具体应用。总结归纳出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具有创新的时代特征。

a.突出地方特色,传承民族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方民族特色丰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民族文化风情,以此作为设计素材。在室内设计中主要以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格为切入点。使“新中式”风格室内装饰更加具有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性。另外运用现代的审美观点和表现手法,改良传统图案,且引入室内设计当中,包括室内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等,都会有创新的引人注目的室内设计特点。

b.在设计装修中引用异类图案

应用于房屋建筑装修设计中的异类图案主要是指不同于人物图案、动物图案及植物图案等的其他类型图案。@类图案在一般的建筑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自然天气类图案,如云图案、风图案、雨图案。

c.继承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文化内涵

在室内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纹样与西方设计形式相结合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打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对不同时代的文化进行借鉴和改造,从而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国家,本课题在挖掘艺术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传统图案进行提取应用与创新。这样既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也提高室内设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玖红 传统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分析 [J] 中国包装 2015,(5)

[2] 于云飞,刘珍,余山枫 抽象艺术品在现代家居空间装饰中的流行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5)

[3] 刘静,张萍 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J] 大众文艺 2011, (1)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7篇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室内陈设艺术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而体现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质量,个性化生活空间以及独特审美价值的追求。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易、儒家、道家、佛学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建筑、材料、装饰手法、园林造景、民俗文化、书画诗歌艺术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些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烙印的设计作品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又给人们更多精神需求上的满足。家具作为陈设艺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满足了人们使用功能的需求,实现其对室内空间的组织规划作用,更进一步体现了室内设计风格。明清家具作为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的奇葩,自身的精神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功能。优美的曲线、朴素自然的色彩纹理、精湛的技术工艺、流畅的美感,凸显出很高的艺术品位,给室内空间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和端庄的风范。这些传统符号是最能直观体现传统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是前人生产劳动建造居所经验与智慧的层积,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体现。在新时期,将这些传统符号直接运用于室内陈设艺术之中,或是运用抽象简化、符号拼贴、移植嫁接、多元重构等方法,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融入对传统元素符号的深入理解,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理念,对提炼出来的形式要素进行改良设计,使其富有新的时代特色。这些都是有效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室内环境的手法。新时期室内陈设艺术要想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也就是在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再运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很大,具体主要体现在意象思维方面。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富有灵感,带有跳跃性。陈设艺术中,各种陈设品可以通过某种传统符号或是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打造室内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文化氛围,例如,中国的山水画、雕塑、青花瓷等陈设品的运用。其次,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室内陈设艺术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根据具体情况,在和谐、稳定、安详与不乏性格、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符合真善美的审美观,整体协调处理陈设的质感、舒适、美观、生态等自然特性,与时尚性、社会功用、人文风格等社会属性的关系,充分考虑人对物的功能需求,人对环境、空间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来实现设计目标。因此,室内陈设艺术想要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交错纵横的环境下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能够创造出极富时代气息的新样式,就必须实现传统文化在自身的蜕变中寻求发展,使传统装饰艺术的精神内涵和现代的材料及高科技媒介相结合可以说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室内陈设艺术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新时期,室内陈设艺术也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东亚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为主流和代表,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主流,他们共同存在于世界文化体系当中。在室内陈设艺术领域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分别创造出了设计风格特征鲜明的文化样式。东方陈设艺术文化秉承“天人合一”的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一些山水画、瓷器能够得以体现。西方室内陈设艺术注重人的主观意识,与周边环境结合的较少,受基督教影响较大,陈设品更多的是人为塑造的痕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交流学习,东西方文化也逐步相互渗透,西方室内陈设艺术引入东方理念,开始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回归自然。东方陈设艺术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像西方一样开始注重人文情怀,用更加开放的思想调节室内空间氛围。例如,海派家具就是东西合璧的典范,家具款式上吸取了西方的试衣镜、五斗柜等,样式上脚型有中式和西式,床由中国传统的单边上改为西方的双边上等。通过不断开放的网络平台,室内陈设艺术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间交流,现代国际式的室内设计,装饰效果则更多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造型、风格、线条、色彩各方面综合考虑,在布置手法上注重陈设物品之间的协调,创造出更加惬意的室内环境氛围。因此,东西方文化之间界限已经渐渐模糊,混合派成为室内陈设艺术中一种流行的样式。新时期是信息化的时代,统一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标志。多元化的设计时代必须遵守“和谐”的艺术形式,这也成为判定艺术与设计质量是否平衡的标准。对于室内陈设艺术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需求促使室内陈设艺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形成多种的风格流派、多样的表现手法。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营造不单单追求时髦与简约,更多的是想摆脱传统思想的芥蒂,重新定义生活方式,重获新生自由。设计手法不拘一格,只要觉得合适、得体的陈设艺术,深入推敲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方面的总体构图效果和氛围,都可以拿来结合使用或作为点缀之用。但外来文化总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两者之间的交流以并存和融合为主。因此,在吸取外来文化时,应该要参考有价值的文化特质,充分发挥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把握自我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发展逻辑,在自己的文化积累过程中成熟发展起来,在多元文化并存中树立中华民族陈设理念的主导地位。中国的陈设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磨练,民族文化根深蒂固,尽管现代文化发展是多元的,但仍需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使陈设艺术向多元化发展。

室内陈设艺术对时代脉搏的把握

传承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26-01

一、二十四节气来源及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是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国家,自古至今,我国仍然有着农业大国的身份,在以往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反映了不同时节、季节的主要天气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以及细分的大小暑、大小雪就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而惊蛰、清明等就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

二、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二十四节气带来的积极作用。虽然在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教育、农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依然能在务农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楚的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相应的改变衣食住行适应节气。清明祭祖踏青,立秋多食瓜果,冬至则多食饺子馄饨,谷雨时节,人们更愿意去赏花,牡丹盛开,带来别样风采。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每到固定时节与节气,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例如惊蛰多伴有温度回升,万物开始生长活动;雨水对伴有降雨,有益农于作物生长;寒露时则降温较多。

2.二十四节气带来的消极作用。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益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内容至今还迷惑着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还有不理性的态度。

现今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如今的生产生活已经步入科技智能时代,人们不应当死守节气文化,而忽略科技的发展,现今的人们日常生活应当理性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中适合现代生活的部分文化。

三、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辩证的看待与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我国曾一直在处于封建阶级统治阶段,民众均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思想,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每当大的天灾发生时,人们都会总结到二十四节气上,在农业生产时代,二十四节气还是对日常劳动作息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继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民俗时,应当保持辩证的眼光,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并存的心态去接受传承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以及风情民俗。在传承继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时,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辩证主义思想来正确看待节气文化的有益与无益之处。对优秀的传统节气文化,我们应当大力宣传,积极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瑰宝,不能跟风盲从一些不科学的迷信的节气陋习,在继承例如节气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民俗时,要能保持正确的眼光去选择性传承。

2.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古人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我们应当发扬光大其优良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与我们现代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运用到二十四节气,例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立节气,相应的感知到不同季节的更替,可以及时的调整作息习惯以及衣食住行来适应节气。在日常劳作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会对农务劳动非常有益,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进入惊蛰时都开始耕作;雨水时节来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会有降水量增加的情况,这时候的耕作也会受气影响,农民可以早早应对。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我们应当多多了解观测天气气候,依据二十四节气变化来安排日常衣食住行以及农务活动。这也是对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的一种继承方式。

对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演变是将我国的民俗文化与节气文化相结合,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通过多种有益方式来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我国是历史文明大国,有许多贤者总结的理念、思想至今仍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较大作用,作为我国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将传统文化精髓演变改善,与时俱进,才不枉前人的一片心血。

参考文献:

[1]卓娜.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