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如何提升教研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教师》:何老师,您好!请问,校本教研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何明祥:我认为应该无本质区别,但以前大都习惯称为教研组活动,活动内容更多的是学科教学管理层面的,诸如计划的讨论与制订、各项教学准备的任务分工与协调等等。而校本教研是针对当前教学改革大环境需要所提出来的一种说法,当然内涵理应发生改变,否则只是名称的更换,那是毫无意义的。这个内涵的改变就是由原来的学科教学管理这样一种浅层次的教研组活动向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研究这种深层次的学科活动改变。由于时空上的便捷,加上同一所学校的教学因素的一致性,参与者彼此的熟悉了解等,这都使校本教研具有了比区域性教研更大的优势。因此,校本教研理应成为教师个体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最为重要的平台。
《中国教师》:近十年来全国各级教研系统都在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您认为目前我国学校校本教研质量如何?
何明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还是参差不齐,而且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已经开展得卓有成效,但数量不多,尚属点点星火,绝大部分学校似乎还只是停留在原先的“教研组活动”那种低层次的教学管理层面,或者是“轮庄”式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前没有明确的主题,活动后也没有相应的反思、小结和提升,更没有持续的跟进。这样的活动,说白了还是为了应付学校。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何明祥:这显然是与一所学校的大环境有关。首先学校在管理上应该出台一些必要规范和细则,譬如定主题、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尤其是定主题,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然后框定相应的具体内容。其次,学校应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要让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成为教师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应付学校的任务。但要让教师对校本教研产生内在需求使校本教研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教师通过教研活动能够真正获得帮助、提高,而不是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做好了就会成为一种良性循环。所以,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难度在于改变原有的习惯和看法,此时骨干与典型的示范可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国教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学科教研整合?
何明祥:其实校本教研的永恒主题应该是学科教研与学科科研,离开这两者,我不知道校本教研还有什么可开展的必要,那一定会变成无米之炊,活动必然就会流于形式。基于此,我觉得不存在整合的问题。或者换个说法,学校层面的科研和学科教研通常会有一个相对较大的主题,因为它肯定是指向整个学校或整个学科层面的“大问题”,但是,思维的“大问题”必然需要分解成具体的一个个“小问题”,这样才能加以解决。这些“小问题”就是日常性校本教研的主题。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议?
何明祥:我认为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与沟通的能力。教师要学习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然后反思理论的可操作性以及实践的成败与得失,最后是相互启发、彼此借鉴。所以,提升个体的校本教研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校本教研才能走向有效。
《中国教师》:对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何明祥:校本教研是最基层、最草根的教研,但如果开展得好,对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肯定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层面恐怕很难在这项底层活动中有所作为,因为校本教研必须指向本校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面上的共性问题(即便有大面积的共性问题,作为一个学校通常也是很难通过校本教研来给予解决,因为这既然是大面积的共性问题,那么,导致这种问题的背景也一定比较宏大)。在校本教研的管理方面,我们更多的也只能依靠所在学校的行政。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1、本学期,教研组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使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等各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的教学要求。开学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学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抓好课后反思的落实,积极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2、发挥联合教研体的优势,加强随堂课、互观课的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张景怡老师每周两次来我校听随堂课和参加教研活动,指导我们如何上课,评课,教学中要关注哪些方面,并针对每位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在同福山数学项目组的互动中,通过去证大、福山听课,以及张景怡老师为我们上研讨课,使我们数学组教师开阔了视野,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处理生成与预设等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教师更深层次的思索。
3、结合学校责任杯教学大赛,以校课题研究为载体,组织公开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展示。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责任杯教学大赛。参赛的老师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的“亮点”,并在实践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年纪大的老师虽然不参加评比,但也认真听课,评课。责任杯大赛中,每位教师结合自己实践课进行课后反思,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其他老师进行网上跟帖评课,进行有主题的互动交流。在署级公开教研活动中,吴忠妹和周芸两位老师分别上了两节展示课《数字的墙》、《角与直角》,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老师们受益匪浅,启迪深刻。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讨,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求真务实。
二、积极开展主题研训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本学期的教研组活动中,每次活动做到了一个“定”字,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内容、定主讲人。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改善教师教学行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以本体性知识培训为项目,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体性知识培训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特色,本学期进行了四次有关常用数学知识技能的培训。其内容包括进制及其运用、盈亏问题、最不利原则与策略问题以及置换问题。开学初,根据每位老师的优势,分配了培训任务,通过对培训内容的收集、整理与主讲,培训者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进行了自我培训,由此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受培训者通过学习借鉴,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得到提高。学期结束,每位老师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撰写了培训的收获与体会。
2、以教材单元培训为主线,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根据数学知识的板块对教材进行了梳理,每个月第一周安排分组活动,进行教材单元培训,每一次活动都明确研究的主题。如怎样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等等,力求通过这样的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将二期课改新理念与自身日常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3、以案例分析为载体,体现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结合“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方面的课题研究,张景怡老师为我们进行了优秀活动与优秀练习设计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听随堂课,对优秀案例及不足案例分析,同时针对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作分析,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把教学与研究的过程变成教师实施行动研究、提升专业水平的过程。学期结束,教师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施,人人撰写了有关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
4、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平台。本学期,通过师徒结对,有专门的带教老师指导新教师进行听课、上课,评课、反思,注重各种类型课的设计,并结合新教师成长手册的填写促进新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在教研活动中,给予新教师本体性知识培训的机会以及教研报道撰写的锻炼,另外,给予数学思维沙龙班的教学任务,以此不断提升她们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本学期结合福山教研活动,新教师周芸在福山校区上了一节研讨课《分拆为乘与加》,获得了一致好评。学期末,两位新教师分别上了校汇报课,通过半年的努力,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三、组织各类竞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在学生方面,本学期,为了培养和给予资优生提高的机会,我们数学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建了二~四年级段的数学沙龙班,每个年级有专门负责的老师,利用中午时间进行辅导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春蕾杯”数学竞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学生计算能力的竞赛,并就竞赛情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交流反馈,同时就存在问题,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及设想
学期末,根据教研组活动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老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开展还是满意的,都认为通过教研活动,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能,但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是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因此,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下学期还需从这几方面改进:
1、 加强备课组活动,针对教师实际情况分析、交流,提高教师把握新教材的能力。
2、 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继续展开案例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数学专业素养。
【关键词】园本教研;教师成长;感悟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园本教研越来越得到幼儿园的重视。以前总觉得“研究” 两字和我们离得很远,认为那是专家的事情,当我们的园本课题《石化城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项目开展实施以来,才发现“园本教研”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似乎就是我们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在园本教研地实践过程中,渐渐地,我悟到了园本教研工作的魅力和它所具有的实效。
感悟一:园本教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的幼儿园教研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由上级教研部门或幼儿园事先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教师在参加这些活动时,很多时候属于按指令探究问题,更多的老师由于对开展课题研究了解不深入,往往感到无话可说,甚至表现出被动参与的情绪,参与者感到自身发现的教学中或者说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与所研究的课题有脱节现象,所取得的实效不大,她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非自己参加的课题研究的问题等等。
而园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则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也更趋多样化,更加注重解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改善教师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水平。园本教研中,参与者研究的是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她们有着共同的话题,讨论热烈,既解决了自身关心的问题,又提升了老师们的认识,彼此得到很大启发,引领式成长更为突出。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内容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外部指定主题走向在教育教学中生成主题。
在形式上也打破了过去的固定模式。活动中,教师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一改领导“一言堂”的局面,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与同伴互动交流,寻求问题的实质,梳理求解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自己并获得智慧的分享。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活动效果从形式走向实质。
感悟二:教研活动的视野和研究群体发生了变化
园本教研活动更加关注孩子如何学,教师如何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引导孩子主动去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活动和孩子的发展,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行为跟进。
在研究中,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本班的教育实际进行思考。每天下午幼儿离园后一个小时,班组内教师轮流主持,进行“每日说课”活动。先请执教的主班教师对一日活动进行自评:说一说活动的设计思路、组织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打算改进的方案,供老师们分享。接下来,听课教师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受,提出异议和活动建议。然后,选择了相同教育内容的教师说说自己的设计与活动实施计划,听取了前面两者的发言,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改进环节设计、完善活动实施。其他教师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如果是我,选择这个教育内容,我会怎样设计?我会选择什么样的形式、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施?在沟通、互助、分享中,教师有了更多的新认识。
感悟三:在一次次的问题碰撞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教研活动追求的是一种实效,我园特别注重把一线教师工作中遇到的比较普遍、典型的问题或当前急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确定为研讨主题,用问题引导教师,进行系列研究。通过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研究,让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一次次的问题碰撞,一次次的迎刃而解。教师们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总结、去提高的良好研究习惯。使自己成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的研究型教师。
感悟四:利用参与式培训的方法,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发出声音
以往的培训通常是由培训者预设好的,培训者决定培训的内容、形式、进度等。教师习惯于被动地听讲,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躲则躲、能逃则逃,严重影响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更起不到培训的效果。参与式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老师必须主动参与培训过程,并择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担心自己的拙见有偏差,不敢轻言。
在课题研发过程中,为了切实解决教师想要培训的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园采用了参与式培训的方法。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可支持性的参与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大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彼此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寻求自己与别人观念地异同,在倾听别人阐述观点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种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师理解了和把握了究竟如何设计活动目标,如何选择活动内容,如何有效组织活动,如何评课,如何反思,最后,通过合作与交流生成新经验,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到以提升。
以上这些点滴体会都是我作为一名实践工作者所经历和参与的一部分,但仅从以上这几方面就让我感受到了园本教研的魅力:“它是一种 ‘唤醒’,是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唤醒;它更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和生命成长的体验;它还是一种‘对话’,是教师与自我、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它让我们老师从原先的习惯中跳出来,学会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从而也提升了自己。使我们——这些教育希望麦田的守望者,在守望中迎接生命的成熟,在守望中收获无边的金色希望。我们相信,随着园本教研实践的展开,教师对园本教研活动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园本教研会越来越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给与她应该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确信,我园园本教研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资料:
[1]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先导,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倡导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才能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地发展。本文就以如何借用“镜式教研”,养成教师的反思习惯,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做了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镜式 教研活动 反思能力
【分类号】G612
【正文】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教研的关注,一般停留在对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关注,如如何分析教材、解读文本;如何制定主题,创设环境;如何进行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等,对于教师反思能力的研究培训少之又少。在教师队伍当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优秀的教师会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并能总结经验,加以提升,得到更好地成长。有的教师只是将反思作为任务匆匆带过,并没有真正吸收经验。甚至有部分的老师没有形成反思的习惯,而是一直沿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镜式教研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做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制定了系列“照镜式”教研活动,即以自身教学行为以及他人教学行为为比对参照对象,检视、反思、调整自身教学,促进教学水平迅速提高的一种自省式教研方式。
(一)养成良好反思习惯,以强带弱提升整体反思能力,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
教师的反思习惯不仅仅只停留在对上课的课后反思,而要形成对备课反思、上课反思、反思后的反思这样系统的良好反思习惯。为了让教师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评价自我、进行反思,我们以教师间相互 “镜式备课”“镜式上课”“镜式反思”三种方式,以强带弱进行教师反思能力地培养。
(二)具体框架下的具体活动
1.教师坚持“镜式备课”,打好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更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如何让老师备课更具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
(1) 集体背对背备课,与同伴“镜式”互比
在每个月的教研活动中,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选定同一个教学活动,同组同级段的教师进行背对背现场备课,最后一起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共同探讨、对比。
(2)自我备课,与专家、网络“镜式”对比
集体备课的方式无法落实到每一个活动的设计中,那么教师日常的备课工作如何才能避免出现“抄书”的现象呢?我们将“镜子”搬到了教师自己的面前。在常规的备课活动中,老师必须先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对比,教师进行反思、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亮点,最后调整自己的教案,进行课堂实践。
2.“镜式上课”,在对比中找差距
上课,是教师专业素养地重要体现。我们将通过“自我照镜”“专家照镜”“相互照镜”等方式,对教师语言、动作、提问、回应、教态等多方面进行细致、有针对性地练习。
(1)一对一磨课,手把手教学,改正教师的习惯性语言及动作
导师工作室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特色,即一位骨干教师指导带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学习形式。通过“照镜式”训练,导师需要观察更多地细节,手把手进行帮助指导。
(2)拍摄录像,自我直观对比,进行针对性习
只靠他人引领是不够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了导师工作室这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需要自我反思、自我更进的空间,在每一次导师一对一指导之后,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并将活动过程用录像机拍摄记录下来,让教师更清楚、更直观地发现自己的习惯语言与动作,并结合导师提出的不足,将自己前后的活动做自我对比,对于一时难以改掉的毛病,做针对性地练习。
(3)一课三研,同伴互助,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课三研”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互相照镜”的方式。我们的教研组除了有“老带新”的导师工作室,还有同伴互助小组。每学期在同伴互助小组中都将开展一次“一课三研”活动。有三位同伴对同一活动内容进行三次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三位教师通过“相互照镜”,一次次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相互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共同获得发展。
(4)模仿名师上课,寻找差距,提高课堂回应的有效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回应重复了又重复,经常会当“复读机”,没有意义,也没有进一步提炼幼儿的回答。通过模仿名师上课,寻找之间的差距,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对幼儿的提问与回应更加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对上海名师吴佳瑛老师执教的大班语言活动《果酱小房子》进行了一次模仿名师上课活动。所有教师观看吴老师上课的录像,再由一位年轻教师现场上一堂同样的课,其余老师进行记录、观察、对比。在模仿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吴佳瑛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是一堂设计中规中矩,没有过多装饰的语言课,但是吴老师对幼儿回答的巧妙回应,对问题的有效追问,对幼儿的准确评价等,充分体现了她扎实的语言功底,是非常值得教师们去观摩、学习。通过对比学习,我们看到自身的差距,有了前进的动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3.“镜式反思”,在思考中求进步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镜式反思”其实在整个“镜式”训练当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教师在每一次的“镜式”训练之后,都要做好反思工作,思自己思同伴,思精彩思弊端。除了自我反思,还要养成同伴间“镜面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反思做出反思,这样才是自我检查式教研地有效展示。
三、镜式教研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若要授之以渔,必先授之以鱼。教师们尤其是新教师非常需要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指导,才能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只有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快速成长。而教研组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让大家在系统、有效的训练中,一步步成长。系列“镜式”教研活动,使整个教研更加有深度,更加有广度,不仅能让所有的教师参与到其中,还能发挥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梯度作用,促使教师整体提升,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2.3
关键词:高校;教研室;建设;定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1.2
专业教研室是一个由本专业教师组成的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制定,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把控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组织教育教学研究,学术活动的一个集体,承担了本专业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评价和考核的任务。因而,专业教研室是专业教师成长的摇篮,在当前,高校教师不仅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得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这也就为教研室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转型的时代。如何提升教育理念,反思过去的教育、实施今天的教育和科学规划明天的教育,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研室建设是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理解高校培养模式、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变革背景下进入一个自身变革与转型的重要推手。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高低和学生的发展是大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大学学科建设的实用性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合理性,这也就为作为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最基本的单元――“专业教研室”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去探讨钻研本专业教材,课标,去引导老师进行理论、学术、教学的提升,由此我们便有了新的思考:在现行条件下如何完成“旧式教研室”的顺利转型,并建构新型的既符合当代教育要求,又能有效推动学校发展的新型专业教研室?
一、建构新型的教研室文化: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亦是文化致富时代。将专业教研室建设提升到“文化”层面,并非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学校有学校的文化,企业有企业的文化,纵观在当今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都首先依赖于自身先进的“企业文化”,学校亦是如此。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化“是一个动词,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都体现着一个行为过程。“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引伸到团队文化中就是团队所倡导的团队精神;“化”是指教化,即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等的总和。“教研室”毕竟是一个关于教师的团队,而非“团伙”,理应有自己的文化。笔者认为教研室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研室要有自己的核心指导思想,要有自身的特色,比如,某某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提出了“建学习型组织,创学者型队伍”的口号,就体现了这个队伍的奋斗方向和目标,这个集体的指导思想。第二、教研室要有人文精神,教研室就是一个家庭,教师在这个家庭中能够得到成长、关心和感受到温暖。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这个集体,能够在这个集体当中体现自我的价值。第三,教研室工作要有时效性,要实实在在的站在教师、学生、教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工作,不讲形式主义,有规范的规章制度,奖惩分明。从上述的三个内涵意义来看,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研室文化一旦生成,它就会对在这种文化下生存的教研室成员起着决定性的制约和感染作用;教研室成员也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能够愿意为这个集体付出自己的一切。另外,它也就同时构成教研室运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从根本上指导着教研室的发展方向。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当我们把教研室建设上升到文化层面,并用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来解读和认识的时候,其首先意味着对教研室成员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关注,这种状态是有着实质性内容的状态,通俗一点,就是他们是如何过日子的?在常态化的教学和研究中,是如何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的?他们是如何与组内其他成员相处的?关心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只有了解了这些、认识了这些,我们才可能建立起基于教研室成员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的教研室文化。
二、建立为教师个人发展搭建平台的专业教研室:
作为教育,其研究者是“人”,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人的发展问题就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而专业教研室却承担着培养研究者(教师)和研究对象(学生)的双重任务,只有教师的发展才会带来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的发展才能推动和巩固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带动教师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循环经验。因此,专业教研室应该首先建构在教师发展的立场与考量上,培养先进的教师团队,以先进的教师团队培育先进的教师,以先进的教师教育进步的学生。专业教研室是真正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孵化器”。专业教研室就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综合体,如何让一个教师不仅仅只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层面,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积累用文字的方式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面,归纳总结成为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而这些就必须依赖于基于教师主动发展的新型专业教研室如何去引导,去指导教师。笔者认为其解决的主要办法有:
(一)了解每位教师的发展愿景,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教师的发展愿景往往建立在自己内心的个人短期理想上,了解这些,将会有利于专业教研室的工作规划和短期安排。如:教师的需求、教师本身的再教育、学科教师队伍的替换与增补等等,提高教师对自己专业教学能力的促进。根据情况,可以制定教师教学科研三年发展规划,并针对教师的发展规划进行“结对帮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发展中的内需动力问题。
(二)充分分析本专业教研室的发展优势、弱势和潜势,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发展的策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和学习,挖掘本地域、本校与本专业的联系,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
(三)追求高效,在现实中发展。
1、认真策划和组织教研活动,奖惩分明,让组内成员自觉的主动参与其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所需的动力条件;
2、在组内树立教学和科研的“标兵”、“模范”,并积极帮助他们把教学和科研搞上去,要勇于让这部分人先“富”起来,采用以先进带后进的模式。
3、将所有教师都共同关心的研究专题作为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让全体教师都动起来。
三、新型专业教研室团队应具备的特点:
(一)前瞻性特点:一个好的专业教研室团队,必须要有具备站得高看得远的眼光,对本专业的前沿性知识必须要有探索的能力,有学习新的知识的欲望,要永远都处在本专业的前沿,同时对已有的知识结构,已有的教学、教育方法有提出质疑的精神,对本专业的师资结构要合理的安排和充实,年龄梯队、职称梯队、学历要求等都要有一个前瞻性安排和规划,那么这个队伍永远才不会落伍,也才会具备在这个专业领域处于前沿位置的条件。
(二)表率性特点:一个优良的团队里面一定要有灵魂人物,这个灵魂人物,不一定是单位领导,也不一定是教研室主任,可以是本团队的优秀的一个教师,要树立本团队的“学术标兵”“模范”,大家在工作过程中就有参照的标准,学习的榜样,如果你的教研室里面有一个全国或者全省的一个“学术标兵”或者“优秀教师”,有了这个标兵,我们就有了学习的范本,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他的经验和成果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的整体发展,这个人强大起来,也会带领这个团队强大起来,所以一个优秀的专业教研室里面一定有一个具有表率性的人物来影响这个团队。
(三)学术性特点:高校的专业教研室首先应该是“专业”的,这个“专业”就体现在学术性上,这个团队里面必须要有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来提升这个团队的学术性,要能够把本专业的具有特色的“过程”“特点”上升到理论层面,反过来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这个团队的实践,这样,这个专业教研室就是上下贯通的,是既接地气,又沾祥云的全面的优秀的团队。
(四)一个执行力强的专业教研室主任:
一个优秀的专业教研室,必须要有一个执行力强的教研室主任来引领这支队伍的前进,教研室主任首先要具备奉献精神,对本团队事宜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带头思考,带头实践,时时事事给老师做出榜样,要在专业教研室建设中有创新、有建树。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并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起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全员的力量投身到专业教研室建设中去。一个优秀的教研室主任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第一,协调、沟通能力强,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一个团队中,各成员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一个优秀的教研室主任会利用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把老师的心都拧成一股绳来热爱自己这个集体,愿意为这个集体做事。同时作为一个基层领导,上面还有系院领导,还有学院领导,左右还有兄弟单位等,都需要去协调和沟通。第二,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作为教研室主任,首先在专业上不能太弱,特别是高校的专业教研室主任,更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不一定要拔尖,但一定要有所成绩,不然不能服众,把这只队伍统领不起来。第三,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执行力。管理和做科研,当老师是有区别的,领导的执行力强不强,本团队制度严不严,领导者能不能一身作则等问题,都是会影响到该团队的有利发展的。
四、立足已有经验,系统规划教研活动
(一)专业教研室活动的追求
――改造知识结构,生成教学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教研活动的的本质要求。教研活动不是简单的、单纯的“学科教师的聚会”,教研室的基本任务是关注和提升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所以,教研活动的本质就是改造教师的知识结构,并生成一定的教学智慧。
(二)教研活动的策划
1、确立教研专题。围绕“有效教研”的任务,建立合理的思考框架。
2、做好现状诊断。了解教师或同伴目前对研究专题的了解与实践状况,以确定合适的切入点。一般来说,现状诊断主要是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也可以结合平时的观察获取信息,无论是何种技术,主要聚焦于三点:一是同伴对这个研究问题的认识;二是他们实际拥有的知识;三是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资源利用。所谓资源利用,就是根据教研专题,明确哪些条件和资源可供利用,这里包括人力的、信息的和物质的;也包括现成的与潜在的。
4、合理安排流程。一般而言,对某一专题的教研活动需要通过观课、评课、文献学习和专家讲座等方式落实,因此设计中必须突出重点,将其有机结合,分步展开,力求让老师能够感悟知识、内化转换、主动运用和创新。
一个优秀的教研室团队,是由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研室主任加上一个优秀的灵魂带头人和一只有活力的队伍构成,这支队伍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充沛的精力,敢于向传统挑战,具备探索新的领域的精神和能力,那么我们的教研室建设工作,就肯定能有一个好的发展,能够为学生、老师、教学做出正面的强有力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邦佐.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课程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44-01
新一轮的小学数学改革活动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但是与此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活动无疑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些困惑:如,数学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是尊重教材的内容,还是适度进行改革?如何更好的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何协调好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我校组织了教研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教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确定好教研活动的主题
数学中心教研组是学校的一个组织机构,要发挥数学中心教研组的辐射作用,必须确定一个统领数学教学的核心课题,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此,教研组需要定期改变核心课堂,引导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发展步伐,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开展教学活动,把握好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总体计划—具体计划—行动—总结、反思、评价的各个教学环节。
二、创新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传统教研活动枯燥、乏味,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影响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积极性,教研活动的开展,首要步骤是备课,明确教研主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做到认真、细致,从源头上分析问题,把握好各个细节,淡化传统“一人读、众人听”的填鸭式教学法,实施多元互动的教學模式,促进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研活动中,一些内容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来传递给学生的,此时,便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可以在其他同学、教师的帮助下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教研组的同仁一起制定教研方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三、推行课例分析教研活动
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即应用特定的观察和诊断技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和反思,进行科学的评估,寻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这种方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理念,改革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时间、师生交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创设出元旦晚会的布置情景,让学生找出花束、食品、同学排列的规律,紧接着,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记住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造。在这种方式下,孩子们都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不仅要思考图案的特点,还要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教研组的商讨,一直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课后,教研组也时常会开展诸如此类的教材分析活动,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寻求创新,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采用对比式教研交流法
对比式的教研交流活动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针对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思想,加深自身的认识。可以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来进行对比;可以由同一个教师针对同样的内容进行对比。为此,我校教研组应用了集体备课的模式,每隔半个月开展一起集体备课活动,由主讲人负责讲解,其他教师进行看、议,找出教案中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此外,就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类型繁多,难度较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因此,要针对应用题内容把好教研关。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解答方式,难度颇高,在“用数学”板块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忽略了教材内容的联系,将题目与内容割裂开来,实践证实,这种模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五、丰富备课内容和备课形式
备课形式的创新是教研活动创新的重要表现,要实现备课形式的创新,需要针对备课活动进行适当改革,将传统单一的备课模式转化为备课记录卡,备课记录卡中,需要涵盖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法指导、中心发言人、教学过程设计、成员意见、教学反思等,由教研组组长进行审阅。教师不仅要填写好记录卡,还要做出批注,每周举行一次公开课活动,这种丰富的形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地改正错误,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效率地教学,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桂梅.以教研组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 2016(08)
[2].基层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体育教学. 2014(02)
[3]朱培贤.如何确保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小学). 2014(12)
关键词:“副科”教研;实效性;根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68-03
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人们习惯于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称为“主科”,而将它们之外的其它学科称为“副科”。由于这些“副科”——课时安排少、开课的班级少、任课教师人数少,因此,大家把这些学科又戏称为“小学科”[1]。正因为如此,“副科”教研常常出现尴尬的局面: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研组;学校重视不够;教研部门对学科存在片面认识等,导致“副科”的教研活动出现“教而不研”、“教而少研”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与教研群体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提升“副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副科”授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经笔者的观察与实践后认为:以提升“副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来促进“副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条不错的捷径。那么,如何提升“副科”教研的实效性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构建新型教研群体——发挥教师的凝聚力
“副科”教研活动的开展常常是各校遭遇的瓶颈,由于授课教师人数少,不是“寄人篱下”就是把几个“副科”的授课教师拼凑在一块,形成所谓的综合组,被教师戏称为“八国联军”。由于教研的学科不同,主题不一,再加上时间的限制,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更多扮演的是“观众”和“配角”。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立有效的教研群体呢?我们的做法是:把整个(县级)行政区划分为若干教育片区,而每个教育片区又安排10~15所学校(包括3~5所民办学校),由于每所学校至少保证有1~2名的专职教师。这样一来,新型教研组就此诞生了,不仅解决了教研人数少,同时还解决了学科不统一的问题。如果在此基础上,教研组能够确定好每周教研的固定时间,选择好教研的主题,落实好组织工作,往日尴尬的教研现象就会一去不复返,而形成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教研群体。由于把本学科的专职教师组织起来,不仅聚合了组内教师的智慧,而且在面对困难或改革等环境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研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凭着群体资源的再投入与撞击,解决新问题,“咬住尾巴”连环改进;以差别推动进取,不断促使每个教师在各自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处工作,并通过与自己、与同伴、与理论、与实践的四种对话,寻找差别,跨越研修的门槛。
二、注重主题教研实践——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副科”教研也应如此,教研常规既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又是引导教师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重要措施。落实教研常规是教研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教研组整体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前提。只有在教研常规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才能正确形成,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反思、修正和提升,教研活动才能得到健康、有效、持续的发展。而加强主题式教研活动的探究更是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激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驱力的一条捷径。因为主题式教研活动是由教师基于自己的实践自主选择研究主题,研究的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真实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能力研究的问题。是同片区、同组教师在同一文化环境下合作研究,平等交流,没有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压抑,是真正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这一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有效地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促使全体教师在研究自身教学方式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其做法是:一次活动前提出下一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在下一次活动中每个人围绕该主题发言,发达自己的想法。主题式教研活动强调主题的确立必须要有针对性。如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要了解本学科教师到底缺少什么?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还是实践经验不丰富?是教材把握的问题还是课堂管理的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还是教学方法滞后?是缺乏专家的引领还是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锤炼教师的教学力
课堂教学是一项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今天,“副科”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而“聚焦课堂”既是一种教研活动的趋势,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2]。所以,在教研活动中,特别要关注“聚焦课堂”,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细节着手,从小问题着手。教研组做到:一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一转变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认识。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这就是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也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测。教研活动中要加强对教师备课的指导,在开展同一教材内容的备课活动,针对不同教师承担不同层次班级的备课,主要发现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备反思”等方面的特点。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三要实施跟进研究。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行动教育”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动跟进研究”更容易提高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四要研究教学过程的细节。从候课到上课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展开、活动的安排、合作学习的组织、再到教学小结与课后反思,可以把这些环节分割成若干小细节,从中加以问题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有教无研”的情况。五要研究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引入热点材料,提出有效问题,给学生更直观地呈现教学情境。
四、适时借助在线研讨——提升教师的学习力
对于一个“副科”教师来说,一般课务比较繁重,要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有的时候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到达,这对于一个好学上进的教师来讲十分可惜。除此之外,很多教研活动的时间有时会发生冲突,这样不得不使教师放弃参加其中一项活动[4]。如果借助网络教研,不但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和弥补教研的内容,还可以与同行、能手、精英、专家共同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网络教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同步式网络教研,即利用论坛将传统教研活动搬到论坛上同步进行,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二是主题式网络教研,即先确定一定的主题,在论坛上开展讨论,然后根据主题要求开教研课,并把课堂实录放到网络上供大家研究评议,最后写出自己的反思,总结出主题讨论的结果。三是案例式网络教研,即以学校为单位,提供各科教学的一些典型案例放到论坛上供学科老师学习讨论。四是引领式网络教研,即发挥教研员、学科研究专家、骨干教师的作用,回应一线教师的困惑,聚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五是远程合作式网络教研,即利用网络,就某个项目,区域学校之间开展合作研究。
当然,“副科”教研活动的开展,还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只要是有效地,适合本教研组的,都是好的做法。只要教师们有教研的需求,有自己成长的内需,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群体智慧,一定可以进一步提升“副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小荣.小学科 大作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关键词:教研计划;准备;现状;发展;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10-01
在日常教研中我们的问题是:教研组长在初制定的教研计划,预定的工作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最终无法落实。如:1、计划的重难点未化解。2、教研过程的无准备状态。3、教研成果的无用状态。4、组员水平参差不齐。
做为组长如何应对以上问题,如何保证每一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总结了这些年的经验,我的做法是“有备而来”。
一、 备“纸条” 加强活动前的“小声”指导,提高基准线
1、现状。教研要落实,不但要有计划、命题、更需要在每次活动前将研讨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内容引发组员思考,为了让我们的组员做到有备而来,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我加强了活动前的指导与准备,每次活动前都备“纸条”
2、如何“备纸条”。“纸条“一般根据开学初制定的教研计划预约内容,提前5天组长向组员预约下一次的教研重点。有“问卷、准备内容”两种。
“问卷”主要是组长对组员遇到的问题、组员的需要、组员现状的调查,了解组员的切实需要与想法。
3、收获。“小纸条”给组长带来组长的变化是:由于对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进行深入思考,目标达成度高;养成了提前思考的习惯,有助于统筹安排学期乃至学年的工作重点与方向,组员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增强。
二、备“经验” 明确过程中专项指导,提升参照线
1、现状
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时最头疼的是由于组员经验、水平差异导致的两种现象分别是:
(1)开会时新教师“蒙头不响”,老教师“滔滔不绝”的“谈不拢现象”。(2)做事时老教师担心新教师什么都不懂,做得不好要改还不如干脆自己做了省事;新教师们则认为:“我们做什么老教师都看不惯,还不如不做”,既老教师“不肯放手”,新教师“不能上手“现象。如何发挥老教师的长处,用好新教师的朝气与创新?。这就要求组长要对组员的不同经验水平有一个“准备”, 让不同经验水平的人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承但不同阶段的工作,达成新老成员的水平的“接力”,使新老教师的经验更接近,从而在教研活动时能有效的进行研讨。
2、如何备“经验”
组长要对每一位老教师的经验水平有所了解,指导老教师将已有工作经验、理念、形式、内容进行提炼,形成一定工作的模式。通过老教师提炼的工作模式,再根据每个教师擅长的工作形成新老教师结对项目活动小组,进行专项的指导。有了“老教师”的模式,就有了新教师的参照线。
青年教师对活动模式进行前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询问,这样一来,新老教师的经验慢慢接近,使得新教师在教研时不仅停留在要做什么,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讨论“怎么做”,教研活动过程也能够有更多的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3、收获
组长在“备经验”中,起到“铺路搭桥”“造峰填谷”的作用,使得新老教师能有效互动”;“备经验” 让老教师从单一的“做”上升到理念、经验上的“理”,体会了价值感;“备经验”让青年教师从被动跟随者到主动的实施者,促进了青年教师再次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体验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备经验”使得教研组成员在教研过程中能“平等对话”“有效对话”“快乐对话”。
三、备表格 提供活动中的“无声指导” 保证了平行线
1、现状。新课程的实施是全方位的,除了集体教学、区角活动、游戏、生活运动,同时还包括家园共育、环境创设,以及前期经验积累、后期的表达表现等等。日常,我们的教师会比较重视前者,而后者的实施力度往往更能反映出教师会受到经验和水平的限制。我们教研组曾将此做为重点进行讨论。但是事后各班在实始终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准。由此,如何能保障教研成果在实际中的运用。我采用的方法是“备表格”。
2、如何“备表格”。表格主要是组长将大家研究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类罗列呈现,这需要组长及时进行提炼和具备高度概括的能力。例如前面A老师,我为她《音乐活动中动作记忆法的实践与运用》专题准备的表格是进行相关内容的填写,如:介绍人、专题名称、介绍案例名称、歌词、音乐素材分析、动作记忆法实践效果,使他能根据这样的线索进行准备。另一类是组长用表格式将要完成的工作罗列出来让组员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度进行自测。
如此,表格帮助教师明确了应该做那些事,以及如何做,它是对组员工作的“无声指导”。统一的表格明确了最基本的工作任务,使得各班在实施课程时能基本“平行”前进,而不因为个人经验的差异“上天入地”。
3、收获。组长“备表格”是将教研活动的成果及时进行物化,它保障了研讨后内容及要求的具体落实,促进了教研的有效性体现在操作成面上,它有效的帮助组员提高了课程的执行力,也使组员感受到教研是“有用”的。
组员在“备表格”的完成情况时,是根据自测表中的项目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让组员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思考,提高组员自我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