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都知道想象力对于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自己的宝贝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该是一件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情!那么什么是想象?“想”是动词。意思是要求我们努力去思考。“象”是形象、图像或画画的意思。简单地讲,想象力就是开动脑筋,在头脑中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幼儿期是大脑想象力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最容易形成大脑的思维模式,并可永久保持,所以是孩子智力形成的最关键的阶段。
做好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然而智力开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把一些成人的知识和观点过早地灌输给天真的孩子。从生理上讲,儿童时期孩子的左大脑还未发育起来,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过多过深的知识是他们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的,自然不会感兴趣。让孩子去做一件他不喜欢,也不明白的事情将是多么愚蠢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右大脑发展比较快,儿童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的头脑中天生就充满了各种幻想,如果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右大脑进行及时地开发,恰恰符合了儿童智力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孩子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活动,这种智力开发更能使孩子的右大脑与左大脑形成融会贯通的状态,使他的思维更加活跃,头脑更加灵活,也就是越来越聪明,这将为孩子长大以后的成才提供一种智力方面的有利基础。
开发右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想象本身。而且只有美术教育才能很快地将孩子引入创作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这里永远有新的课题、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永远需要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感受、不断寻求自己的观念和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是其他学科(音乐、英语、书法等)的训练所无法比拟的!孩子在了解了一定技法以后,就能很快地进行独立的自由创作了——不受任何时间、空间和内容、或是固定规则的限制。或许他还能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来,而儿童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无拘无束,想象丰富。其实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从某种意思上来讲,儿童最具艺术价值。
【关键词】创造思维 宽松氛围 几点探索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是后盾,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人们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作为一线幼教教师,个人认为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活动为突破口,才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有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并有探索的欲望,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四至四岁半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黄金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
2.语言与创造思维的密切关系
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那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活动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文字的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感情载体,语言的意义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制约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客观事物的概念储存工具,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它的承担者。因此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佳的“物质外壳”。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直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启发儿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思考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生动,儿童的思维活动也就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这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最佳手段之一。诚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培养语言能力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培养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在幼儿园传统语言教学中,也有不少好的经验,甚至不乏创造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如:故事教学,常见的是教师讲,孩子听,再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回忆情节;诗歌教学,不少教师一味机械地让孩子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背诵为止;原本是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故事续编、生活经验讲述等,往往被教师束缚在所规定的范围里,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多不可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体验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孩子随意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坚持“兼容并蓄,支持鼓励”。
1.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
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多鼓励、少指责;多欣赏、少讽刺;多支持、少反对;多引导启发、少消极灌输。受生活体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按成人的标准来说,孩子的语言表达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小班孩子有些词还不会用,会用方言来表达,这时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应极力地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用语言回答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消除孩子语言表达的压力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在语言活动中,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几个语言表达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用孩子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只看见他们说得好的”。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优势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要善于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不同语言水平的孩子。对内向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以此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滞后的孩子也享受到进步的快乐,减轻语言表达的压力,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3.掌握提问技巧
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而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就非常重要了。我认为问题要提得“巧”而“活”,要尽量拓展孩子思路,具体做法是:⑴注重问题的多样性;⑵注重问题的启发性;⑶注重提问的开放性;⑷注重孩子自己提问。
三、几点探索
1.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语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很不错。具体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孩子的思维还处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维不清。扩散思维是开放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面向全体,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敏感性。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时,能迅速反馈并处理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教学实践中,我品尝了艰辛和快乐。艰辛之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快乐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活动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只要我们广大同行坚持不懈,为孩子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沈心燕:《让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语言》,《幼儿教育》,2000.
原因分析:原来,奶奶和很多家长一样,认为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会,从小做事是浪费智慧,不值得,应该多读书,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殊不知像甜甜这样的孩子,年龄还小,大脑和肌肉的发展还不完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就是加强孩子脑功能锻炼,发展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足以说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多动手的孩子聪明
妍妍的家长一直都注意培养妍妍的动手能力,对于识字认物倒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应该多玩儿、多动,而不是让她去死记硬背那些和她不相关的东西,所以只是时不时地教她认识一些她感兴趣的东西。其实妍妍对文字是非常感兴趣的。有时跟着妈妈上街时,就指着中国银行的招牌说:“中国。”这时,妈妈会因势利导,接着告诉她后面的两个字。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妍妍认识了很多字。这与甜甜奶奶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个很鲜明的对比。
军军现在已经小学毕业,考上一所重点中学。周围的家长非常羡慕,纷纷讨教育儿经验。回想其成长过程,军军父母介绍说,他们坚信孩子天生是动手的行家,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孩子就能玩出无穷的花样,甚至玩出~个天才。他们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指导孩子做手工。孩子2岁半时从简单的一步折纸教起,3岁时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用方纸贴成花篮等。他们还买来蜡笔教军军学画画,找一些废弃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子,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或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动手使孩子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孩子长大,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越发显现出来。
军军的父母认为,动手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事实上。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大脑的灵活度是成正比的。孩子动手做事情时,手的动作是在大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对观察、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反过来刺激大脑的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因此,只有大脑支配能力和动手能力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出心灵手巧的孩子。
专家点评: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开发孩子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如儿童的空间知觉,不是从学几何开始的,而是从搭积木开始的,在游戏里他们知道了这块积木在左边还是右边,知晓了左、右、上、下等空间知识。
【关键词】幼儿;思维能力;有效;开发
思维是大脑的复杂产生体,它是大脑对客观现象的概括反应,从而促进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也就是先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形成各种概念;再用许多概念来组成判断,用判断来推理,产生思想。所以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是获得新知识的必经途径。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因而,如何才能有效的、全方面的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教师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下就是本人对这一问题做出的一些看法。
一、幼儿思维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如何才能有效的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呢?教师不仅要了解思维的表现形式,摸清幼儿思维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情况,还要透彻幼儿思维的特点和局限性。
1.幼儿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情况
婴儿是以较低级的、以具体形象为特点的思维,又称前言语性思维。而1岁后幼儿在言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但其形成主要靠直觉行动,概括水平也低。而3~4岁时已知道橘子是好东西,知道自己吃了妈妈会高兴。但此时幼儿还不会推理到“因为橘子是好东西,所以吃了妈妈会高兴”的较高思维阶段。
2.思维的表现形式
思维是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即: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 、全面性、创造性。
3.幼儿思维所具有的特性
(1)形象性。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幼儿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经常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
(2)兴趣性。幼儿在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思维时,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而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则不会转动脑筋思考,思维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3)简易性。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做不到综合考虑,往往忽略各个方面的因素对这个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而只是简单地凭之前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套用”。结果常常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4)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其出发点都是以自身来考虑问题。
4.幼儿思维的局限性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从自身考虑问题。这种现象使他们不懂得体贴他人,不能善解人意,无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且它还会使孩子很难适应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更不会合作或分享。
所以,在开发幼儿思维能力上,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自身的各个特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针。
二、善于向幼儿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领域,还可以让幼儿的大脑始终保持在运作状态。问题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为思维的飞跃提供了有利的“起飞”条件。例如,牛顿通过从树上掉下的苹果而产生了问题,进而引发了他对问题探究的冲动,最终他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猜想而逐步打开自己的思路,进而促进他们自身的思维发展。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想要引发孩子对问题的想像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教师随时随地的启发。如,当看到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他们想像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上什么在上面,这时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大大出乎你的预料,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千万别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的积极性,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引子,是与思维相辅相成的最佳“伴侣”。
因而,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马上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和理解问题之间的每一种联系,而这不仅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拓展,也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让好奇充满课堂
保持课堂的趣味,使幼儿对课堂充满了蓬勃的兴致和好奇,这不失为激发幼儿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因为幼儿的思维萌芽都是出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而产的,而枯燥无谓的课堂只会让幼儿感到疲劳,让幼儿的思维处在休眠的状态。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就已经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好奇充满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幼儿都接收到好奇的信息,感受到好奇所带来的,进而才能加速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成长。
四、增加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幼儿的生活和成长是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的,因而对于幼儿的思维开发应该是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而不能一味的归结于哪方负责,因为不管归结于哪一方都会影响幼儿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和每一位幼儿家长有沟通和了解。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消除与幼儿家长之间的隔阂,填平这条鸿沟,从而为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提供有力的实施基础呢?
首先教师必须走向家庭,搞家访,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懂得尊重孩子在兴趣上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而家长只能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和最低限度的帮助幼儿,促进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就行,防止家长对幼儿管束过紧、干涉过多,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要求,阻碍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发挥,最终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自主性的人,导致干扰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开发;其次在幼儿开始入园时,教师除了做好必要的登记外,还要召开幼儿家长会,告诉幼儿家长幼儿园的办学目的、指导思想、幼教任务、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等等,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走进课堂,了解幼儿一天的在园情况,根据幼儿具体情况与家长沟通,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合于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实施方针。
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幼儿有一个特性,就是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教师(家长)给予他答案,这时教师(家长)应该不要急于给予他答案,虽然当时给他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幼儿的思维没有好处。如果教师(家长)经常这样做,幼儿必然依赖教师(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在面对幼儿的问题时,教师(家长)应告诉幼儿寻找答案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幼儿,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幼儿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其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家长)可以这样问幼儿:玻璃瓶里装着桔子水,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碎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吃到瓶子里的桔子水?当幼儿答不出或答错时,教师(家长)可以把答案告诉他:将软木塞推入瓶内,即可吃到桔子水了。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幼儿摆脱了习惯将软木塞拔出瓶外的思维方式,帮助幼儿开阔了新的思维方式,还进一步加快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教师施教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情况,并对其设法进行开发和培养,因为这不仅影响幼儿今后的心理、生理上的成长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还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玉蓉. 创编故事,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J]. 教育科学论坛.
一、阳光课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1.培养正确的学习志向。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老师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学习志向。只有拥有正确学习志向的学生才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转变“为了家长学习”或是“为了老师学习”的错误观点,当学生主动去承担学习的这份责任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去爱上学习,使语文课堂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活”起来。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显然不能够保证年龄较小的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本质,这就需要老师循循善诱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让孩子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文时,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可爱的鸟类图片,在开始授课之前将鸟类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学习主题是鸟,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兴趣是学习^程中最有效的动力,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阳光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1.尊重孩子的独立思想。
语文教育中需要相互的尊重,但相互协助并共同进步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所在。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协助并且提供学习条件的作用,然后便是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以及学习的方法,并尊重孩子存在的独立思考的想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思维才能使中小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的氛围中。
2.多制造独立思考机会。
新课程的目标中也提到过,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便需要教师多留给孩子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多制造让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思考之后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讨论活动。例如在学习文章《少年闰土》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鼓励学生对闰土的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3.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
由于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让孩子多多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让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接触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三、阳光课堂重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
1.多积累。
语文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已经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每个人都需要且必须掌握一门语言,才能实现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从而在社会上立足。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不仅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还有语言形式的积累,另外还需要多积累有关文学方面的片段,提高文学素养。
2.多拓展。
孩子的语文学习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课本中的内容虽然都是精心编排的优秀内容,但因为课本不可能收录所有优秀的内容,我们应该在空余时间多进行文学内容的拓展。组织各项文学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通过活动来感染学生,使其慢慢地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实体化语文的学习内容,让知识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存在于现实。语文无处不在的道理应该被大众所接受,将教育融入生活中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受生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用规定一节课需要解决几个内容,多让学生思考提问,通过回答不同角度发现的问题,来完善一个课题的讲解,从而达到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根本目的。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最直接、最连续、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文中笔者着重从独生子女的分享教育谈起,探讨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进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分享教育,最后就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2]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0(8)
关键词: 小班幼儿 早期阅读 指导策略
何谓早期阅读?对幼儿而言,一般说来,只要是与阅读相关的活动行为,都可以作为阅读,比如,用拇指与食指翻书,会口述老师教的故事,会跟着电视画面呢喃,等等。换句话说,早期阅读即是幼儿能通过文字、声像、图形、色彩可以理解读物内容。实施早期阅读教育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与阅读兴趣,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然而,小班教师不难发现孩子对待阅读的态度:有的把书作为玩具,将书卷起来当望远镜使;有的将撕书当做一种乐趣;也有喜欢看书籍的孩子,只是当教师问他学到什么的时候,结果就只是摇摇头。相关研究表明:阅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形成于三岁左右。但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大跳跃性,注意力随性的特点,且缺乏自然与社会方面的相关经验,往往在实施早期阅读教育时呈递出一种无序状态。阅读不是简单地让幼儿的视野停留在重复翻看上,而是要让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了解图文中的思想内容,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可见,有效指导小班幼儿早期阅读非常重要。对此,笔者根据幼儿早期阅读的环境提出以下几点指导策略,以期提升幼儿的阅读水平。
一、创建丰富多彩的早期阅读环境
1.构建图书角,引导幼儿自主翻阅。根据幼儿阅读兴趣与需要,提供光线充足、视野开阔的图书室与阅读区。图书室与阅读区的构建应当以温馨舒适为前提条件,在布置过程中可以摆放适当的小椅子、小桌子、软垫及地毯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幼儿就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去图书室或阅读区自主阅读书籍。
2.建立温馨的亲自阅读室。早期阅读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父母也有义务与权力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做孩子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人。大量科学实验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帮助孩子树立阅读的观念,孩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层面就越广。可见,父母的阅读习惯对培养孩子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为此,家长可以在家里建立一个温馨的亲自阅读室,多抽空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3.阅读区书籍内容的选择。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图书的选择上,教师要多花费心血挑选一些生动、形象、经典的阅读材料,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最好挑选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画面清晰的书籍,并且语言应当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易学易记。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
阅读在小班幼儿教学中所占比例较重,在实施集体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依据孩子的学习特点、阅读材料类型等诸多因素,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丰富孩子的阅读课堂教学,激发孩子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采取这两种阅读教学活动辅助教学:一是图书漂流。教师可以设计图书漂流记录表,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将班里图书带回家中同父母一起学习阅读的机会,并将自己阅读的感想直接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既鼓励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思考,又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交流,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阅读兴趣的机会,为教师的进一步阅读教学作出重要贡献。二是表演儿童话剧。早期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感官,让幼儿与阅读内容之间产生多层次联系。表演儿童话剧可谓是一种好的教学途径。教师在话剧的编排中要确保每位儿童都有参演机会,最好的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话剧表演,使得每位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组织丰富的文字游戏互动活动
幼儿园教学中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与游戏材料,因此,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素材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开展丰富的文字游戏活动。如:阅读中若出现“钓鱼”一词,教师就可以在“鱼”身上书写文字,帮助学生理解与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开展“阳光书吧”、“开心花店”、“快乐超市”等丰富有趣的文字游戏,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与把握,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大乐趣,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充分掌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学习特点,设置符合幼儿取向的游戏,以此激发幼儿的阅读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幼儿的集中注意力,从而培养幼儿阅读学习的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写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础,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愿望。
四、结语
在幼儿早期阅读教学中,要以幼儿为教学中心,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孩子的终身阅读习惯。此外,早期阅读对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有显著作用,不但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陶冶情操,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写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早期阅读在小班幼儿教学中必不可少,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芹.浅谈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113-180.
[2]许冬梅.小班早期阅读指导策略初探[J].才智,2014,22:67.
关键词: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作用 途径
一 、引言
随着我国加大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使基础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促使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获得了进步和发展,小学音乐教师从业者越来越多,音乐教学环境和教学器材也不断的得到补充和完善,音乐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功能。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使每个环节转化为审美对象,让孩子在音乐学习中获取对美的欣赏和陶醉,从而在身心愉悦中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和美的感染[1]。
二 、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对美的鉴赏和品位的追求是需要培养的。音乐审美教育使孩子通过视觉感知能力接受音乐这种听觉艺术,孩子在不断聆听美妙音乐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孩子的审美能力提升后,这些能力会通过迁移扩散到其它领域,比如这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必然导致孩子对功课做到完美、对字体追求美、对人生追求更高的纯净的美的境界,可以看出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一生受用。
2.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音乐审美教育中能培养孩子在美的幻境中驰骋,想象着海的辽阔、山的雄伟、天空的纯净等,这个过程中正是孩子们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中,充分发挥的想象能力,当孩子为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会迸发无穷的创造性。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当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勾起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并产生丰富的想象。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创造力提供条件[2]。
3.优美的音乐能调节孩子的情感
无论大人孩子,都有心情不畅的时候,排解心理压抑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运动、谈心、睡觉等都是有效的方式,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聆听优美的音乐,科学和试验充分证明听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平静和暂时忘却烦恼,因此当适合的音乐通过听觉传递到人的大脑后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3]。
三 、提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途径
1.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从音乐的教育价值去考虑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的能力和品味,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高尚情操,这种良好的品质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只有教师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音乐教育中自觉的改变教育方法,找到培育孩子较强审美力的有效方法。
2.教学活动应适合音乐课程特点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途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音乐艺术课的独特性。音乐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一种以听觉为主的侧重内心感受的教育形式,它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利用大量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也不能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同时教师也可以把相关的情感融入作品,借此再度提升学生情感的丰厚度。
3.多途径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审美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唱歌比赛、小歌手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演唱达到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和升华;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一些适合孩子的优美歌曲也能达到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要求;也可以让孩子利用作文或周记对某一首歌的情感写下来借此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且通过老师的查阅能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这样通过多途径,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的音乐知识面增广了,鉴赏音乐的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4]
四 、结语:
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教师要侧重于音乐教育过程中的美育作用,认真领会其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并将这一指导思想应用到自己的音乐教学中,通过课堂和课下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华.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2] 王姝蓉. 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天津音乐学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