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孩子创意思维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游戏状态说
西方“游戏说”虽然始于康德,但是它真正的提出者则是席勒。席勒认为真正的游戏即审美游戏,他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在审美游戏中艺术才产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它是游戏冲动的产物。
“游”的精神却在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分。孔子说“游于艺” ,孔子的“游”已经包含了自由的思想。然而,孔子的“游”侧重在对“技”掌握。“所谓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觉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自由审美感” 。由此可见,孔子的“游”虽有游戏之意,却是一种附属的行为,“游”的目的不在“游”而是一种实践中的“学习”。
真正开创了“游”的先河的是庄子, “游心于无穷”“游乎天地一气”“游无何有之乡”“游刃有余”等。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之“游”与席勒的游戏说非常相近。《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 现代儿童画创作状态分析
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使得许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技法、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现代儿童画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儿童画强调自己直观感受,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海德格尔认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 现代儿童画更注重对于孩子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画画应该是不受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画画与其他游戏一样,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他们不从物体的外貌上追求形体的透视、比例,尽情夸张,却收到意外的效果。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天真稚拙的、热烈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风格,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著名美术家、社会活动家蔡若虹曾指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同时还需要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现代儿童画是在宽松、自主的创意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尽情地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式创造性地表现美。这种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下发展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方式,都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无一定答案,不墨守成规,也拘泥于传统方式,可以奇思异想,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材料也具有充分的自由性:纸巾筒、纸盒、一次性筷子、冷饮棒都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在从现实生活到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思,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工材料五花八门,方法也多种多样,一块布、一张纸、一个盒子……都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随意创作,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会观察、思考以及动手能力。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画家,但创意思维对孩子的终生都有益的。
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作表象等各方面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在欢欢乐乐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联想和想象力。
三、游戏状态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
1.每一个课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以便更好的完成学科任务。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游戏状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掌握好游戏状态的度。这种“游戏”是有着目的性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的到启发,而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玩”,虚度时光,这中间同时需要学生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游戏状态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配合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儿童绘画本身并无好坏,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手段。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启发联想、鼓励独创。教师要摆脱习惯性的教学程式,尽量少做或不做示范,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
小结:现代儿童画不拘常规,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对于美术创作而言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美术的教学本来就以其灵动活波而引人入胜,相对来说它比别的专业更加具有趣味性,富于想象和启发。长期的紧张压抑,导致了放松的艰难和游戏感丧失。况且联想与创造虽是人性的本能,可是后天的有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回到生命的原初,以轻松的心态,在游戏之中,不断发现,不断繁衍,获得摆布形态控制画面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把握这种游戏状态的度,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相结合,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实现创意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明哲.形态繁衍——图形创造能力训练.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在设计行业,人们经常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即创造性思维在设计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而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很大因素在于设计师发散思维的能力,它是创意的核心和基础,又称放射思维或扩散思维。也就是说,设计师在思考作品创意的过程中,大脑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构想出各种可能性,最终产生最适合的创意思路。
这几年在一些采访和论坛讨论中,曾多次听到业内人士从目前国内的设计教育存在弊病的根源说起,谈到设计创意的大同小异、缺少合理创新的问题。“咱们的设计教育跟不上,国外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小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想象力的训练”;“放眼一望,设计作品都差不多,没有那种让你一看就赞叹太牛了的创意”――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最近我们在筹备“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之人文家具”专题时,谈到当代原创家具设计的发展状况,嘉宾们同样提到了这个问题,“虽然表面看起来会有一些不一样的造型,但大部分家具作品还是给人一种类似的感觉”。造成这种“类似感觉”的原因很多,如国内的设计教育与社会脱节,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都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动手实施等与创意有关的能力;从整个社会发展状态来看,前进的脚步太快,大部分人都一直处于拼命向前的状态。试想匆忙赶路的状态下又怎么可能探索出更多的创意空间?
本期《特别空间》栏目以办公室的翻新改造为主题,选取了来自巴西、荷兰、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作品。仔细阅读这些作品,你会发现不同国家的设计师在面对各种不同需求、定位的办公空间时,所体现出的个性和创意。比如当年轻的设计团队FGMF Arquitetos接到巴西一家以创意闻名的老牌包装设计公司Casa Rex的设计任务时,经过深入地沟通与探讨,FGMF Arquitetos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通过一些与众不同的材料打造出一个极具个性的办公空间,十分符合Casa Rex这家创意公司的定位。该办公楼的外墙看起来似乎是一张巨大的网,里面通过特殊的方式塞满了红色砂岩和灰色碎石;而在办公楼内部,安静洁白的走道、楼梯、扶手与的墙壁、灰色碎石地带的粗犷野性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再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家具企业的办公总部,由于其地理位置临近机场及众多城市主干道,设计师从这种多元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中也获得了众多灵感。他们结合这家企业的工作特点,设计出固定的办公位置以及动态的工作流程所需的共享工作站,在企业员工增加的情况下,合理而有效地减少了办公面积。
创意需要适合的土壤来栽培,不过作为设计人,经常通过思考发散出更多的设计可能性,主动地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比如:“#”――这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多少种可能性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力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质量。”
二、案例背景
1.教师请第一大组学生起来,要求每人读一段,考查个人能力;再齐读最后一段,考查合作能力。
生1:列宁常常派人去请来聊天中的“常常”是什么意思啊?(小黑板出示)
(学生一阵沉默后,有很少的几个学生举手)
生2:就是“经常”的意思。
生3:老师,我可以把“常常”换成“经常”吗?
师:可以,“经常”和“常常”是近义词,他们表示“不是过去一直,是有时候”。
(这时候时间已过了十分钟,比我课前设计的整整超了六分钟,但是学生好像还是不太理解)
2.继续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范读)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句子吗?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自然段里的“往常”第一自然段中的“常常”很像。
(小黑板出示句子: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生1:“往常”是“经常”的意思。
生2:我觉得不是,我查了字典,是“过去一直”的意思。
师:你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往常”的意思就是“过去一直”的意思。(齐读小黑板上的两句话)
巩固题(小黑板出示)
(1)放学后,他( )到操场上去打球。
(2)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由一个女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男司机开。
(我在这两个词语上花得时间并不少,但举手的学生人数非常少)
3.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默读第四自然段。
三、案例反思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蜜蜂引路》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能充分体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但是我已经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也体现了这方面的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认为阅读中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教学,即使使用几种简单的阅读教学方法,只要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一、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美术是幼儿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毕加索认为,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孩子们喜欢绘画、愿意绘画,但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的幼儿不敢下笔,拿着笔犹豫半天,就是迟迟不落笔;有的幼儿不敢大胆构图,很大一张画纸就画了很小的画,非常不自信;有的幼儿茫然地望着我说:“老师,我不会画!”还有的幼儿每画一步都要抬起头来征求意见:“老师,我这样画对吗?”这时,如果采用图形绘画方法来教授幼儿,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以绘画动物为例,绘画小动物是孩子们永远的兴趣。小动物们憨态可掬、生动是孩子们的最爱。但是,绘画小动物时孩子们往往把小动物画成了小怪物。于是我们采用几何图形来绘画:如:猫,脑袋是椭圆形,眼睛是圆形,鼻子是小椭圆形,嘴巴是横着的数字3,耳朵和尾巴是三角形,身体是不规则的椭圆形,爪子是小椭圆形,这样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猫就画成了。驴,脑袋、耳朵和身子都是椭圆形,脖子、四肢和蹄子都是长方形,再添上圆形的眼睛和鼻子,一只奔跑中的小毛驴就出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种绘画形式,幼儿们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绘画图形孩子们还是很有把握的。王昱澎小朋友以前还处于涂鸦状态,现在也能画出生动的作品。在美术区域角活动时,他能够运用图形画出手表并制成腕表,引来小朋友的一致称赞。
二、体验创作的乐趣和获得成就感
兴趣是创作的源泉。由于方法得当,幼儿对于绘画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以至于听到有美术活动时,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每一次绘画活动,幼儿们都是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进行绘画。就连平时一刻不得闲的丛子懿也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命题画《秋天》的创作中,丛子懿抓住了大树、苹果、橘子、树冠、花草的图形特征,采用远景近景构图方法画出了一派秋天果园里丰收的景象。但是他没有就此收笔,继续画着,并对我解释:“这是农民伯伯爬上梯子摘苹果。”“橘子掉在树下,小弟弟在捡橘子。”孩子们在创作的同时,也体验着快乐。画完后,孩子们主动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到白板上,互相欣赏、互相评比,互相介绍。那种满足感溢于言表。最重要的是,通过图形绘画的创作,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使幼儿能生动地领悟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美。
三、图形绘画能够培养幼儿创意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实践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进行创意画《建筑物》这一主题活动时,幼儿们运用图形进行了创作。在创作中,孩子们大胆想象,将自己见到过的建筑物如:楼房、宝塔、桥、灯塔、金字塔、天安门、教堂等运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梯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几何图形创作出来,惠怀丞小朋友画出了一幢大楼两边有两座一样的桥,我问他:“为什么画出两座一样的桥?”他说:“老师,这不是两座桥,是一座桥,是大楼把桥挡住了。”多么棒的回答呀!惠怀丞甚至把物体间的遮挡关系都说出来了,我真替他高兴。邹金道小朋友还创作出蘑菇房子、王闻博画出了大树房子。运用图形绘画,孩子们能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来,只要他们想到的,都能绘画出来。因此,图形绘画对培养幼儿创意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学习图形简笔画,孩子们非常痴迷绘画。在区域角活动时,美工区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孩子们拿着画笔天马行空,任意思绪飞舞,创作出一幅幅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怪兽面具》《大战僵尸》《美丽的早晨》《森林舞会》。也经常听到家长们对我说:“贺老师,我家丛子懿现在可喜欢画画啦!一有时间就画,连吃饭都顾不上了。”“是呀,我家郭盛利自从来到这个幼儿园,一回家就画画,可喜欢画啦!”看着家长们热烈地谈论着,我不禁感到:绘画的魅力是多么大呀!因经常画画,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肌肉群,为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绘画是手、眼、脑三者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一种智能活动,能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愿图形简笔画伴孩子们度过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创造性;美术活动;幼儿主体性;策略
幼儿创意美术是以幼儿的生活和美术活动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独特、新颖的作品表现为内容,整合多种美术表达方式来创造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陶冶情感、熏陶情操、提高幼儿自我探索的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美术教育纳入了艺术教育范围;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幼儿兴趣入手
在美术活动中,首先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氛围和多样的绘画形式,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作欲望。并尝试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作品,让幼儿在一种安静、柔和的气氛中来进行绘画创作,宽松的作画环境扫除了幼儿绘画的心理障碍,也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
以前教师准备的材料都比较单一,除了纸就是水彩笔。现在的教学中,有戈壁滩上的石头、农家的各种秸秆、沙子、羽毛、各种树叶等等,以及各种废弃材料:纸团、牙刷、瓶盖、蛋壳、纸巾筒、毛线、一次性筷子、旧布、瓜子壳、冷饮棒、废报纸等材料都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为幼儿营造充满创意艺术氛围的教育环境
儿童喜欢画画、手工,就如同喜欢游戏一般,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成人所不及的。给儿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创设一种能激起其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让儿童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情绪和认识,儿童的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能力、创造型人格是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的。
1.同伴的创意作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每班的教室墙上创设了幼儿作品展示栏,并且每个班在园里有对外开放的作品展示架,提供了这些框架后,我们孩子的作品就可以展示在这儿,这是孩子们阶段性美术成果的最好展现,也为孩子们创设了一方艺术交流的天地。
2.用家长的设计灵感来为孩子开辟一个展示舞台
除了孩子,家长也是我们艺术环境的参与者,我们每学期在各班组织家长进行教玩具制作比赛,作品要求是家长和孩子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环保材料构思、制作的,我们在每个班都有作品展示柜,里面陈列了家长与孩子的智慧结晶,有的新奇制作出人意料,奇思妙想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孩子们参观时都津津乐道地向同伴讲解自己的作品和与父母制作中的趣事。
三、挖掘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大胆尝试创作
学生能在各种平面设计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除了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意设计等基础训练外,还在课堂教学引入专业设计竞赛,秉着以发散性思维训练推动学生的原则进行实战训练。
一、发散性思维在设计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创意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也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一种让受众产生共鸣的差异。创意的本质是突破常规,颠覆逻辑。一个好的创意,首先应具有原创性,设计出以前没有用过或者没有被引起注意的新元素;演绎的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展现的是一种艺术表现能力。创造性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意思维,而是创意表现。两者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创意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关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发散思维和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也是呈现面状思维特征发展进行的联想方式。它是形和意的集中联想。尽可能想像出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形象,被想像出来的形象都是完全围绕同一主题进行,这是我们招贴设计中最为主要的联想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是具有其优越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做过这样多个游戏,如“砖块的用处”、“书本的作用”“幸福”等等,起初他们跳不出大框框,答案很容易与别的同学撞车,缺少新意。说到“危害”时他们的答案无非就是戒毒所、痛苦、针管、流血等等。我主张学生运用发射性思维思考同一主题,把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引入本次公益招贴训练课程的一个尝试。一旦学生习惯下来就会感觉天马行空,思路四面开花,独创的东西就成为了可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创意如果永远在一个套路上徘徊,或是一个胡同走到底,将缺乏个性,作品也就丧失生命力。我要求学生开动大脑,突破条条框框限制,一旦突破,苦思冥想的好创意就会出现。
二、运用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进行训练
教学中为学生打造成了一个欢乐、轻松、自由的环境。我高度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最大程度地释放创造潜力。
(一)思维导图训练。
思维导图的第一步是:先在纸的中央画出我们要思考的中心内容,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联想。这种联想是毫无限制、完全发散的,你可以从中心词想到别的关键词,也可以从二级关键词想到更多的关键词,总之一句话:“子子孙孙无穷尽”——能想到多少就想到多少,不要考虑什么是否合理、有什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将你的思维能力发挥到极致,至于理清思路,那是第二步才需要做的。思维导图,它的结构和原理跟脑细胞完全一样,从一个点到四周无限扩展的发散性思维,才符合大脑的本性。因此在激发人的发散性思维方面,威力惊人。我们的思维潜能,一直被传统的“线性笔记”所束缚。
在禁毒招贴画设计开始前,我让学生以“”为中心词,要求每位同学或者小组做出主题的文字搭架,发散导图越广越好,越全面越好,比哪位学生的文字搭架最多。学生在搭建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听似与主题无关的关联词,其实就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如——双节棍,这是不相关的两个词语,但是通过发散导图我们可以找到它们的关联,可以找到不同常人的思维点。(见图一)
(二)思维导图的可领悟性训练
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思索,并用导图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思维是否活跃的测试;通过对学生的所做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解,师生互动,聚集更多思维的灵感和火花,使思维导图更丰富更全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协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启发学生突破常规的横向和纵向思考模式,努力让学生在不同元素中找到关联,继而发展成若干能回应主题概念的思考路线和创意构思。并将自己搜集的大量的国内外优秀招贴设计作品,以及我参与的社会竞赛作品,特别是同一主题的设计作品,展示给学生,以此途径继续引导和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打破学生对一个主题设计的思维定式。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迎大运 保平安”消防安全主题广告,每件作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消防设备表达同一设计主题。(见图二)
一、引导发现,形成品德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有被娇惯和自我等坏习惯,他们疲于应付繁琐的课业、琳琅满目的学习班,每天处在疲惫奔波的路上。陪伴他们的是手机、游戏机等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尽管每天穿梭在繁华的闹市,每天精彩纷呈,可往往在这貌似熟悉的环境,他们缺乏真实细腻的体会和感受,对身边的人和动物等缺乏情感交流。快节奏的行踪,根本容不下心来静观和细品。
所以,有一次,在5年级的课堂上我布置学生画命题的作品《上学路上》。我给出这个题目时,开始孩子们都有点懵,觉得没有什么好画,又或者思维大多停留在人背着书包进校门的一刻,其他想不出内容。我让大家小组交流一下上学路上的见闻,找出一个有趣的场景来描述一下路上所见所感,引导孩子们到思维的发源地(自然界)去。后来,我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先给他们梳理一下关系。例1(上学路上):我――(父母开车送回学校路上)爸爸为了送我提前上班――车上关怀叮嘱――下车父母帮我整理衣服书包――体会父母的爱。例2(上学路上):我――(自己上学的路上)路上碰上同学――打招呼问候――有说有笑结伴而行――鸟语花香――体会同学之情。
绘画是孩子通往认识逻辑、发展世界审美观,反映出感知、思维及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之有效手段,是发展学生感受美,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好媒介。而美术课堂,正是行使这有效途径的好温室。
二、赋予能力,培养情怀
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当学生在发作业纸或用纸画画的过程中,偶尔不小心把纸弄开了一个小口,他会马上就要求老师换掉这张纸,尽管那完全不影响他的作业和美观;又或者在作业的时候不小心画错了一条线,他们也马上要求老师换纸。感觉他们的眼里容不下缺陷。发现了这个情况,我决定在课堂上通过一些美术课程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和梳理,帮助他们提高对缺陷美的认知。课堂上我及时找来了一幅名作《断臂的维纳斯》,对这一经典的著名古希腊大理石雕像进行欣赏,通过分析对比,让学生感知残缺美的奥秘之处;此外,我还会通过举办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艺术品大赛、利用过年废弃的利是封进行手工环保创意大赛的活动,激发孩子去创造美、表现美,美化生活的愿望。还引导孩子把画纸上画错的线条变成新事物,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开拓大脑空间。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美术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学习习惯。
三、引导行为,善行正德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而是贯穿在日常的细节当中长期付诸实际行动。
作为教师,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想象;视觉创造;素质教育
“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人类的创造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孩子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希望,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孩子缺乏创造性依然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呢?是我们的孩子自身缺乏创造性?还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提倡创造性?抑或缺乏引导创造性的方法?长期以来,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例如,为了使学生的作业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老师通常是先示范,然后让学生临摹。这种做法虽然发展了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技法,但它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它的积极作用,它容易造成学生的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式,这严重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而初中美术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几乎所有的初中美术教材中都没有提供标准答案,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造。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依靠自己的辨识能力和要达到目的的手段来找到自己的答案。在美术教育中,要让孩子们学会一些在他们作出有意识选择和决定时必须运用的创造性的想象方法和能力,其中,视觉想象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视觉想象
视觉想象就是在视觉的基础上,依据点、线、形、色等视觉元素所进行的想象方法。视觉想象感性而直观,简单而丰富,形象思维主要通过视觉想象来完成,是创造过程的核心。
中学时期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要得到巩固和提升,学生是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因此他们头脑中天生就充满了各种幻想,在这一时期如果我们能及时对孩子们进行想象力的开发,恰恰符合了中学生思维与智力发展的需要。而美术教育在这方面恰恰得天独厚,美术活动能很快地将孩子引入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视觉想象与素质教育
学生有了在小学时期对美术知识的积累,初中阶段的想象具有了模仿、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再造想象更为丰富。对于眼前的事物他们可能不能辨识非常复杂的形状和色彩,他们没有现实的逻辑关系,他们头脑中的世界是一个游离状态的视觉单元,就像语言中的一个个单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随着概念的丰富,视觉想象也越来越细,创造想象便开始发展起来。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绘画方面缺乏创造性呢?而且年级越高,其想象和创造性变得越来越弱?这说明我们的素质教育观念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落实。
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人未来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看重的只是学生作业的效果和获奖级别的高低及数量的多少,教师在教学中也通常只注重学生的绘画技巧的训练,而忽略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的头脑中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画得“像”还是“不像”。学生也习惯模仿,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的结果就是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性。
三、视觉想象与视觉创造
“想”是动词。意思是要求我们努力去思考。“象”是形象、图像或画画的意思。想象是一个努力思考形象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以及好奇心,还要在教师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的引导下进行的,美术教学的过程往往比结果的作品更能使学生激动,更能显示教学的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在已有资源信息的条件下,经由视觉想象,发展出新意义的美术目标,思考地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和图像,正是美术教育在创造力的培养上独一无二的优势。
不同信息所产生的想象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想象主要是通过视觉信息而引发。在浙美版第14册《奇特的视觉图形――同构图形》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突破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案设计(详见表1)。
由“你看到了什么?有趣吗?” (从形象方面)说起,引出“这些新奇的点子,有趣的画面,是怎样被艺术家们发现和创造出来的呢?”,再总结“眼睛+创意”引出一串串的视觉想象,最后轻易地完成了“受伤的钉子”等系列新视觉形象的创造。
……
在学生的画面上,随着教师的引导首先产生的是视觉的形状,“受伤的钉子”的视觉形象激发出学生一系列可能的或不可能的新造型,这一简单的视觉想象所带来的视觉创造是那么的神奇,让人忍不住眷顾奇特、幸福,对美的向往!
四、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视觉想象能力
“缺乏智慧的幻想会产生怪物,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哥雅
“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 ”
――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的人类誓言
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视觉想象力。
首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看。
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生想象的源泉,如果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际的胡思乱想。因此,我们应当广泛地为学生提供接触、观察、体验生活的机会,一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视频、图片,尽可能让学生多看,不断积累视觉信息,有意地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在再造中临摹仿效。
想象力的培养,模仿往往是第一步。模仿决不是无意识地抄袭,而是把眼前和过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强,他们的临摹效仿往往不会简单照搬,他们总会在其上加上自己想象的东西,自己的思想。临摹仿效是学生积累造型能力和建立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但不可过严、过多、过于复杂。
再次,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在视觉的基础上去“想象”。
1、形的想象。
在教学《奇特的视觉图形――影子的联想》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手影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引入一些光与影碰撞的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给他们讲解这些作品光与影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让学生从视觉刺激中得到新的形的想象,并画出事物本体和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喻体新形象。这样,学生画出来的“影子的联想”便是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重要结晶。
“影子的联想”学生作品:
2、比例的想象。
807 《坐位体前屈》
放大缩小联想在创意训练中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它是将生活中看似很小的物体进行放大、强化,借此来发挥联想和创造。而这种强化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局部的强化,另一种是对关系的强化。例如将生活中的小昆虫或小贝壳的比例放大,将人的比例缩小组合在一起,顿时就将一个很平常的事物赋予了新意。又如将动物的嘴部尽量放大,充满画面,在画面中心部位加上有趣的活动,在周边可适当添加情景以便内外呼应等。
3、色彩的想象。
色彩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所以,课堂上我时刻不忘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示事物。我经常鼓励学生不画轮廓,直接用色彩来画出各种事物。然后通过一事物的色彩来引发相应事物的色彩表现。如天上的星星对水面上的色彩影响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达到对色彩的灵活表现。
804 龚志财
4、空间的想象。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透视视觉经验,但在空间的表现上很多还是平面的,因其缺乏成熟的现实的三维逻辑能力而具有一种宇宙般的宏大气魄。所以他们的画面组织往往出人意外,甚至惊世骇俗。画面上的任意一点可以随意生出毫不相关的事物,道路可以在空中延伸到任何一个物体上,树上能建房子,枝上能停飞机……
706 陈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