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第1篇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426100)

【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择取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57例患者分别采用铅眼镜、铅围脖、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对进行手术操作的医护人员行综合性的放射防护措施。结果: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前后辐射量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距球管1m与2m间差异显著,2m与3m间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5。结论: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效果相较于单一的防护措施,其效果更好,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 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22-02

辐射防护是原子能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免受或少受电离辐射危害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有相关的研究证实,电离辐射极易致癌,而X射线正属于此类辐射[1]。因此,减少辐射对正常机体的损害,加强辐射防护措施非常有必要。本研究主要分析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效果,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择取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57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综合性的放射防护措施,同时对X射线的辐射情况进行检测。

57例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37:20,年龄在25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94±6.76)岁。有25例患者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有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9例患者是进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有10例患者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有2例患者是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有2例患者是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有1例患者是进行上腔静脉异物取出术治疗,其余的5例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输卵管再通术(SSG/SSG+FTR)。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研究将患有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研究排除了有X射线诊疗禁忌症的患者;排除了不配合诊疗的患者。

1.2设备:

使用来自德国SIEMENS公司的型号为Artis zee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以及日本ALOKA PDM-227宽量程个人剂量剂运用于患者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其中配备有铅眼镜、铅围脖、铅防护服、悬吊铅玻璃防护屏、三联可移动式防护屏风、机器自带铅橡胶帘及铅挡板,其铅当量分别是0.5mm、0.5mm、0.5mm、0.5mm、1.0mm、0.5mm。

1.3方法:

对辐射剂量进行测量,首先将置于患者胸部水平之前的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的前方、后方以及距离球管1m、2m、3m处的辐射量进行采集。

1.4观察指标:

防护效率为防护前读数以及防护后读数之差,与防护前读数的百分比,也即(H0-H1)·H0-1·100%;其中表示H0防护前读数,H1表示防护后读数[2]。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结束之后,将本次研究的57台介入治疗手术的辐射相关情况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组间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前后辐射量数据比较:

铅防护服的前后辐射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防护效率达88.57%。

铅玻璃防护屏的前后辐射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防护效率达93.52%。

铅橡胶帘的前后辐射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防护效率达93.43%。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2距离球管1m、2m、3m处的辐射量比较:1m与2m间差异显著,2m与3m间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5。其中2m处的衰减量为59.38%,3m处的衰减量为67.94%。具体的数据情况可见表2:

3讨论

X射线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相差悬殊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粒子流,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极短,但是能量很大,具有显著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3]。

有研究证实,X射线照射到生物机体时,可造成生物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坏死的情况,会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变[4]。一般来说,不同的生物细胞,对X射线有不同的敏感度,它能够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治疗。但是在利用X射线的同时,人们发现了患者脱发、皮肤烧伤、工作人员视力障碍、白血病等射线存在的伤害问题。因此,在应用X射线时,应注意其对正常机体的伤害,注意采取防护措施。

X射线辐射的防护主要包括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以及机器本身的防护措施。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有研究发现采用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相较于单一的防护措施其防护效果要更好[5]。首先,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的应用目的就是通过多种防护措施的综合应用,实现更有效的防护措施。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要求以下几点:(1)建立健全严格的导管室操作规定,要求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必须穿戴齐全防护用品。(2)进行介入治疗的相关操作人员应该采取距离防护措施,这主要是由于X射线的辐射量会随着距离的拉长而缩减[6],因此,操作人员在操作时应该处于患者的身后并尽可能远离球管,同时站于铅屏风之后。(3)有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透视或造影的时间越长,其辐射量会越大,因此介入治疗时应该快速操作,缩短时间[7-8]。

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正处于发展进步的状态中,需要更多的临床操作实践对其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技术与设备上;另外还需要建立更加适用的配合模式。本次研究发现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铅橡胶帘多重防护措施共同实施,其防护效果明显更好,并且每种防护措施实施前后其防护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研究证实,距离球管的1m与2m间辐射量差异显著,2m与3m间辐射量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距离越远,防护效果越好;且多重防护效果同时运用,其防护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效果相较于单一的防护措施,其效果更好,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黄文华,蒋国民,张贤舜等.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6):514-515.

[2]张学鸿.胸部X线摄影照射野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5):114-115.

[3]王戎,王德强.放射线工作人员防护在介入诊疗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0,16(27):29-30.

[4]陈玉花,余秋花,李小银等.介入放射病区护士生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1,17(30):86-88.

[5]朴承男.医疗放射辐射的防护[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10):3053-3054.

[6]郑钧正.放射诊疗的防护与安全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和质量管理的重点[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9):3-5,19.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第2篇

1 各种核素的的特点

1.1 碘131 ①易挥发,造成环境的污染。②能放射出能量为0、61 mevβ射线,又能放射出能量为0、365 mev的γ射线,内外照射共存。③生物半衰期138 d,有效半衰期7.6 d。④服用剂量大,一般甲状腺需要服用(2~4 mci),治疗甲状腺癌需要(100~200 mci),服药后的患者成为活体放射源,污染周围的环境,使周围的人员受到外照射。

1.2 锝99

①发射的是低能(140Kev)γ射线。②其半衰期短,为6.02 h。③对机体的辐射剂量小。

④其衰变产物的毒理效应低。⑤用锝99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或体外均比较稳定,且无毒性。

1.3 锶90

①主要放射β射线,同时伴生γ射线。②锶-90的半衰期为28.5年,释放的β粒子最大能量为0.546 meV。③高毒性,锶-90是放射性沉降物的重要组分之一。④在组织中的最大射程为11 mm。

1.4 锶89

①发射的是高能的γ射线(909 Kev)。②可产生韧致辐射。③射线相当弱。④毒副作用小。

2 对不同射线的防护原则

2.1 α射线

α射线在物质中的射程很短,穿透力弱,α粒子通过物质时,主要是通过电离和激发把它的辐射能量转移给物质,其射程很短,一个1兆电子伏(1 meV)的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0 cm,在铅金属中只有23微米(μm),由于α粒子在穿过介质后迅速失去能量,很容易被屏蔽,一张薄纸就能阻挡,也不能穿透皮肤,因此α粒子在人体外部不构成危险,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屏蔽。然而,一旦进入体内,被组织细胞吸收,将会产生严重的生物学效应。

2.2 β射线

β射线也能引起物质电离和激发,与α射线能量相同的β射线,在同一物质中的射程比α要长得多,如1 meV的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是10 m,固体中最多为1 cm,高能量快速运动的β粒子,特别是突然被原子序数高的物质(如铅,原子序数为82)阻止后,运动 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轫致辐射,轫致辐射是一种连续的电磁辐射,它发生的几率与β射线的能量 和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采用低密度材料,如塑料、有机玻璃等,以减少轫致辐射。一般用铝片就能屏蔽,β射线主要是对皮肤造成损伤。

2.3 γ射线

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射程最大,1 meV的γ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有数十米远,用较厚的铅砖才能屏蔽。γ射线作用于物质可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它不会被物质完全吸收,只会随着物质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主要造成人体外照射危害。

3 核素对人体的伤害

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决定于核素本身的毒性,它是根据核素的物理化学性质、放射线的种类和能量、物理半衰期、生物学特性等确定[1],通常按放射线核素的毒性权重系数分成3类:分别为A类:权重系数为100;B类:权重系数为1;C类:权重系数为0.01[2]。我们核医学科常用的碘131和锶89为A类,锝99为B类。

环境中的核素可以直接照射医护人员,造成机体生物学伤害,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症候群、生育功能降低、晶体的损伤、胎儿畸形、流产、骨髓造血功能的改变、致癌等。当环境中的碘经过呼吸道吸入,或操作不慎造成皮肤污染时,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碘被吸入血液后,很快蓄积到甲状腺组织中,引以甲状腺损伤,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腺体合成,降低甲状腺的吸碘功能,使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甲状腺炎、甚至引起甲状腺癌。

4 防护措施

4.1 核医学科的建筑设计要符合要求,布局合理,工作场所可分为控制区,如:分装放射性药物的操作室、给药室等;监督区,如:放射性核素显像室,放射性药物的储存区等;非限制区,如:工作人员的办公室、电梯、走廊等。地面、墙面、顶棚、做好防护隔离层,核医学科宜安排在远离非放射区的一端。

4.2 核医学工作人员要时刻有防护意识,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内照射防护和外照射防护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4.3 操作前,充分做好准备,做到技术熟练,已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

4.4 在操作带挥发性放射性源时(碘131),必须在通风橱里进行,必须穿隔离衣,带铅围脖,戴口罩,带胶皮或塑料手套,操作β射线核素时应带防护眼镜,以保护眼睛和脸部。

4.5 操作时,应防止污染体表皮肤,如不慎污染皮肤,应立即用3%肥皂水清洗。并用流水反复冲洗。

4.6 给患者注射放射性核素时,工作人员的手部有一定受照量,经常操作者,应使用注射器屏蔽装置。

4.7 接受核素治疗的患者,已经成为了活动的放射源,医护人员在患者周围停留时间应限制在最低的程度,尽可能的保持最大距离。

5 讨论

5.1 由于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特殊性,应用放射性核素的计量越大,对核医学工作人员或他人的辐射损伤越大。

5.2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明显减少辐射损伤,经过测量和临床分析,随着时间的延长,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半衰期的依次代谢衰变,受照计量逐渐降低,相同时间,距离患者越远,受照计量也是就越低,相同时间,相同的距离的情况下,使用屏蔽后,受照计量大幅度降低。

5.3 提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防护措施,严格执行防护的操作规程,可以减轻核素对核医学护理人员的辐射,在保证核医学护理工作顺利完成的同时,保护了核医学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

6 结论

科学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的保护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健康。我院开展核医学14年,没有发生放射病症状,工作人员受照射量均符合国家检测标准。

参 考 文 献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核医学;放射防护;表面污染

[中图分类号] R8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4-106-02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HUANG Weixu YANG Haoxian TAN Guangxiang

Guangdong Provi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s,Guangzhou 510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est results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put forward optimized suggestion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ethods Using "FD-3013B" intelligentγradiometer and "451P" radiation survey meter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nuclear medicine workplace,and Using "LB124" surface contamination meter to conduct detection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Results The radiation maximum of the department and the surroundings was 1.01μSv/h,the maximum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was 2.14 Bq/cm2,the annually maximum effective dose among professional staff was 2.02mSv. Conclusion The site of the nuclearmedicine department is appropriate,and the layout is rational. The monitoring results for the radio protection and surface contamination in workplace accord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However,there are inadequac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staff and the public,protective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Nuclear medicine;Radiological protection;Surface contamination

核医学是放射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中起着重大作用。随着它的不断普及、发展,在应用的同时带来的危害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状况既关系着周围的环境安全,也关系到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的身体健康[1]。本文中的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核医学科为新建放射工作场所,配备有PET/ CT、ECT等大型医用设备,开展诊断、治疗等核医学项目。核医学科病房位于医院医技楼首层,主要包括储源室、注射室、治疗室、PET /CT室等房间,其放射性有害因素主要是γ射线及β射线以及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废气等。依据国家相关标准 [2-4],笔者对该院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状况进行了检测与分析。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

FD-3013B智能γ辐射仪、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LB124型表面污染仪,所有使用的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1.2 检测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l34-2002)要求进行检测。由于是新建机房,为验证防护屏蔽效果,利用模拟最大日常工作状态用源进行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外照射水平监测;在完成所有用源操作后再对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表面污染检测,以排除外照射的影响。外照射水平监测及表面污染检测每个检测点的测量面积为100cm2[5]。

2 检测结果

2.1 现场调查

2.1.1 核医学科用源 该核医学科所使用的放射源包括非密封放射源和密封放射源。源种类、用途、日最大操作量和年最大用量见表1。

2.1.2 核医学科布局 该核医学科按照清洁区到高放射区顺序设置;PET/CT检查室、ECT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储源室、甲测室为控制区;候诊室、洗手间为监督区;办公室、资料室等房间为非限制区。放射性核素不操作时均存放在储源室的屏蔽容器内,核素操作时均在有铅砖屏蔽的通风橱内进行, 通风橱排气系统使用专用管道,排气口高度高于周围50m范围内建筑物屋顶3m。废液及患者排泄物均排入独立的专用下水道系统,经三级核素衰变池衰变达标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系统。

2.1.3 核医学科分类 依据该医院提供的日不同核素操作量,根据加权计算该核医学属于Ⅰ类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6]。

2.2 检测结果

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2;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见表3;人员分装放射源时工作位置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4。

3 讨论

该核医学科整体布局与工作流程相适应,患者、医护人员各自有独立通道, 具有独立下水道排放系统及衰变池,布局较为合理;该工作场所地板与墙壁接缝无缝隙,表面易清洗,使用通风柜并带有清洗及去污设备,满足国标Ⅰ类工作场所的装备结构要求[2]。该核医学科具有相关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安全保卫制度、废物处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并组建了以院领导为组长的放射防护小组,基本具备了控制潜在照射和事故照射的应急处理能力。但在检测过程中同时也发现科室工作人员为操作方便,把注射操作工作从注射室移至储源室,由于注射室和储源室防护设计时使用的铅当量并不相同,分别为8mm铅当量和2mm铅当量,导致现场放射防护检测时储源室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偏高。经现场调查后,已告知科室操作人员将注射车移回注射室使用,避免由于防护不足导致公众受到照射情况的发生。

该核医学科由于按国标要求使用了宜清洁的地面及台面,除32P敷贴室外,其他测量位置表面污染水平均在本底范围;32P敷贴室表面污染水平最大为6.28Bq/cm2,经检查为盛放敷贴物的托盘被污染又未及时更换所致。

由于该核医学科为新建科室,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我们只能通过工作场所外照射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估算职业人员年剂量。根据现场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周围环境剂量率最高点为1.01μSv/h,按照最长工作时间每年2000h计算出年剂量为2.02mSv,符合国家标准[1]的限值要求。

4 建议

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为防止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使用防护用具,特别是为了防止眼睛受到伤害,应佩戴专用防护眼镜,并注意不要直接注视放射源。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按照原设计方案,已服药或注射后的患者应在专用病房或专用候诊区等候,但检测现场发现很多患者由于注射后休息时间较长,到处随意走动,甚至进入清洁区休息,使规划设计的分区功能流于形式。建议加强管理,告知患者相关规定,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告示及标志,以切实达到防止交叉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富友,胡传朋,程晓军,等.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09,18(3):303-304.

[2]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77.

[3]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4] GBZl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5] GBZ166-2005. 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辐射 剂量 健康 防护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86-02

最近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其实大可不必。日常生活中可见光、紫外线的照射;使用无线电、微波炉、电灯泡等家用电器;透视、激光医学检查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射线辐射。根据射线穿透力强并可使胶片感光的特性,工业上常用于金属焊接质量及金属结构等情况的无损检测,医学上常用x射线透视检查肉眼看不到的人体内部器官,如骨骼、心、肝、肾、肺等病灶病理现象,为医学诊治提供聊十分重要的依据,而且还通过射线的生物效应对各种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成为医学界技术发展中一次质的飞跃。

1 辐射的基本知识

1.1 辐射的分类

辐射主要分为两大类。

(1)非电离辐射一无线电波、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激光、射频、微波等;

(2)电离辐射--α、β粒子及γ、x射线。

1.2 辐射的来源

自然界中不乏辐射的存在,例如:可见光、紫外线的照射:使用无线电、微波炉、电灯泡等家用电器:透视、激光医学检查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射线辐射。我们平时常见的烟气(如香烟、油烟)、粉尘等均会产生辐射;太阳光、色彩斑斓大理石、花岗岩等射辐会产生x或射线。因此,我们生活在充满射线辐射的环境中,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

同时,自然界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不稳定的核素会自然蜕变,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放出各种射线,这种现象成为放射性衰变,其中最主要的衰变模式有:α衰变、β衰变、γ衰变。这种衰变即产生了辐射,辐射出的γ射线由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所决定。

1885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维・康・伦琴发现了x射线。x射线具有波长短、穿透力强、荧光作用、摄影作用及生物效应等特性。

x射线、γ射线与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都属于同一范畴,都是电磁波,其区别只是在于波长不同以及产生方法不同。

1.3 x射线、γ射线的主要性质:(共有7种,这里只列出比较容易理解的5种)

(1)在真空中以光速直线传播:

(2)本身不带电,不受电场和磁场的影响;

(3)不可见,能够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

(4)在穿透物质过程中,会与物质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5)具有辐射生物效应,能够杀伤生物细胞,破坏生物组织。

1.4 辐射的应用

放射源同位素有2000多种,都有一定的半衰期,而且辐射能量固定,放射强度随时间减弱,安全防护要求高,管理严格。常用于检测的大多具有半衰期长、比活度较高、能量适宜、取之方便、价格便宜等特点。工业探伤的γ射线探伤设备大多穿透力强,体积小,重量轻,不用水电,效率高,可以连续检测,且不受温度、压力、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目前,Cs137和1131γ射线部分被用于工程检测和地矿勘探等。

采用人工电子方式激发产生的x射线,属于可控射线,目前常应用于工业检测和医疗诊治。

根据其穿透力强并可使胶片感光的特性,工业上常用于金属焊接质量及金属结构等情况的无损检测,根据其使用性能又研制出了定向射线机、周向射线机、管道爬行器等,分别用于定向单张摄片、大口径管道和容器环焊缝360°周向一次摄片、连续在长输管道内不同预定位置分别进行360°周向一次摄片。根据检测底片所反映的信息及位置,可以准确地清除掉金属焊接和金属结构内部等存在的不合格缺陷,在工业质量检验领域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学上常用x射线拍片检查,透视检查肉眼所看不到的人体内部器官,如骨骼、心、肝、肾、肺等,使患者的病灶病理现象由肉眼不可见到一目了然,为医学诊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成为医学界技术发展中一次质的飞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上还通过γ刀等技术手段为患者诊治病灶,利用射线的生物效应对各种肿瘤进行放射治疗。

但是,射线射入人体后被吸收产生的生物效应对人体有损害,损害的程度随吸收剂量多少而定。一般来说,过小剂量对人身无损害,达到一定剂量或直接照射,可导致组织细胞破坏及血液循环系统方面的病变。

1.5 辐射损伤的机理

辐射损伤是一定量的辐射作用于肌体后,受照肌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急性放射损伤是由于一次或短时间内受大剂量照射所致,主要发生于事故性照射在慢性小剂量的连续照射的情况下,值得重视的是慢性放射损伤,主要由于从事射线的职业人员平日不注意防护,较长时间接受超允许剂量所引起的。电离辐射不仅能引起全身急慢性放射损伤,而且也能引起局部的皮肤损伤。

1.6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辐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许多因素,如辐射性质、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机体的生理状态等有关。

(1)辐射性质:包括辐射的种类和能量,不同质的辐射在介质中的线能量转移程度不一样,所产生的电离密度不同,因而相对生物效应也不同,x射线和γ射线的生物效应基本一致。

(2)剂量:剂量与生物效应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般来说,吸收剂量越大,生物效应也越大,以一次全身照射为例,不同剂量的照射对人体损伤可大致估计为:250mSv以下一次照射,观察不出明显的病理变化。

(3)剂量率:由于人体对射线的生物损伤有一定的恢复作用,故在受照总剂量相同时,小剂量的分散照射比一次大剂量率的急性照射所造成的生物损伤要小的多。

2 我国现行的电离辐射防护标准对射线防护的基本要求

为了保障我国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和广大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规定,国家颁发了《电离辐射防护与射线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本标准的宗旨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并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放射工作的发展。

为了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专业工作人员,任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年剂量当量不得超过下列限值:眼晶体:150mSv,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500 mSv。

公众中人员受到平均剂量当量估算值应低于下列限值:年有效剂量1mSv,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以提高到5mSv,眼晶体的年剂量当量,15mSv,皮肤的年剂量当量,50mSv。

一般一次医用x射线的照射的剂量是专业工作人员的多倍,因此每个人在一年当中,不宜接受多次医用X光照射。

现实生活当中,日光照射或紫外线照射不需要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只有在受射线照射剂量达到某一水平的地方或偶尔发生大剂量照射的地方,才需要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3 辐射防护的主要措施

3.1 时间防护

要控制射线(日光)对人体的照射时间,以尽量减少与射线的接触时间,减少在阳光下的工作时间,错时工作。

3.2 距离防护

要控制射线源到人体间的距离,射线的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增加一倍,强度就会减少到原来的I/4)。

3.3 屏蔽防护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核医学;放射污染事故;教训

临床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药物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700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了核医学科或同位素室,临床核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整个医疗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伴随着临床核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全国核医学放射事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事故与以往没有防范经验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放射工作人员及管理部门对事故的可能性及隐患认识不足,没有采取多方面的事故防患措施。然而更多的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辐射安全意识、违章操作所致。下面就一起发生在我省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事故教训,以期能够引起相关单位及管理部门的重视。

1.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情况及事故原因

2009年10月,根据我省某医院申请,江苏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2名工作人员对该院核医院科项目(已运行多年)进行现场检查。在对该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布局、污染防护措施等进行现场察看和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即使在没有放射性核素操作活动的监督区,监测仪器的读数仍然显示在(0.6~0.8μ)Sv/h,工作人员随即查找异常原因,发现辐射来源于两人身上的裤子和鞋子,工作人员意识到该工作场所可能已受到放射性污染。

经调查,当天上午核医学科一名工作人员进行钼-锝发生器淋洗、分装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药物转移过程中失手将一瓶淋洗好但尚未分装的试剂瓶打翻在地,造成高活室内工作台面、地面等被严重污染。事故发生后,该工作人员及科室其他人员均未引起重视,也未向医院领导进行汇报,而是用普通拖把对工作台和地面的药物残液进行了拖擦清理,在未进行表面污染水平检测、确认污染是否完全清除的情况下继续当天的工作。随着科室工作人员的活动,污染被一步一步的扩大,核医学科各工作场所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也造成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及2名验收监测人员的工作服、鞋、裤脚也受到污染。

2.经验与教训

在开放型放射性操作过程中,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引起各种辐射事故。本起事故是一起以辐射工作场所污染为主的典型的责任事故,事故原因及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2.1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完善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操作规程等,并将之付诸严格执行,是减少事故发生、及时发现事故和控制事故蔓延、扩散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并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制度能够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去污措施,尽可能把事故的危害与影响限制到最低限度,是事故时控制和减小事故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医院管理松懈,制度执行能力较差。核医学科制定有临床核医学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未对核素操作人员职责、核素操作程序、控制措施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同时,核医学科未制定事故报告制度和事故处理程序等,在发生污染事故后未能科学、有效地进入地进行去污处理,也未能及时报告医院领导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2.2不重视放射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放射工作人员实行上岗前和上岗期间的辐射安全思想和辐射安全技术教育和训练,是实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的一项重要安全措施;对于重大、关键和危险性大的岗位,工作人员应每三年轮训一次。

该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辐射安全思想及辐射安全技术教育,对安全规定的操作对象不熟悉,不能正确使用防护设备;事故发生后,未能引起工作人员及科室负责人的重视,工作人员擅自采用了不正确的去污方法,致使污染范围一步步被扩大,最终导致了本次污染事故。

2.3安全监测手段缺乏或不完善,监测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辐射污染

辐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声,人体不能直接觉察电离辐射的存在,辐射污染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辐射污染并进行控制和辐射危害评价,是衡量工作场所和环境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放型放射性物质操作中可能会造成工作场所辐射场改变,出现表面污染或气溶胶以及发生意外事件等,工作场所监测的内容较多,周期短等,工作人员操作后离开放射性工作场所前均应对场所进行表面污染,发现污染,及时去污。

该院核医学科配备有1台INSPCTOR型多功能辐射监测仪(具备表面污染监测功能),但工作人员未养成监测意识,日常工作中极少对工作场所进行污染监测。污染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在对事故现场初步去污处理后未对其进行全面的污染监测,因此未能及时发现污染没有完全清除,致使污染范围一步步被扩大。

2.4缺乏专业的污染清除技术,去污方法不合理

放射性物质对表面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去污的难易与放射性物质的物理、化学状态、物体表面的物化状态及接触时间有关。对于机械吸附和物理吸附而引起的污染比较容易清除,对于因化学作用而引起的污染清除,必须借助化学的方法(或专业去污剂)才能清除。因此在去污前应从放射性物质和物体表面的特性综合起来分析,选择合适的去污方法和去污剂,以便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去污目的。

该院核医学科发生污染事故后,应先用干纸或棉花球擦拭药物废液,再用湿抹布或湿拖布擦到容许水平以下,擦拭时过程中还应注意防止染污蔓延,擦拭用的干纸、棉花球等应作为放射性废物处理,拖布须在指定的水池中清洗,清洗废水应排入放射性废水衰变池。

该院核医学科缺乏专业的污染清除技术,在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用普通抹布和拖把对工作台和地面的药物废液进行了拖擦清理,擦拭后的抹布和拖把也未在指定位置清洗,随着科室工作人员的活动,污染被不断扩散。

2.5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

在执法监督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已知该院长期以来存在着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等安全隐患,但未把该院违反管理要求的事项予以记录并要求定期整改,也未对要求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复查,致使该医院长期以来都是在不安全的状态下运行。

3.总结

由于辐射事故的发生往往表现为突发性,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及发生后果等事前无法预知,因此,核技术利用单位必须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本单位辐射安全管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训练;严格事故管理,制定有效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切实消除不安全因素,尽可能避免辐射事故发生,尽可能将事故的危害与影响限制到最低限度,保障职业人员与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星洪主编.辐射防护基础.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第6篇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我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我厅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特别是已建或将建核电站的市,务必结合实际,做好各项前期准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核与放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方针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2.2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2.3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

2.4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

2.5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3.医学应急准备

3.1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

3.2通讯联络保障

3.3相关技术储备

3.4相关物资储备

3.5经费保障

3.6培训与演习

3.7公众宣传教育

4.核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4.1核事故分级

4.2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4.2.1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行动

4.2.1.1应急待命状态(四级响应)

4.2.1.2厂房应急状态(三级响应)

4.2.1.3场区应急状态(二级响应)

4.2.1.4场外应急状态(一级响应)

5.放射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5.1放射事故分级

5.2放射事故应急响应

5.2.1放射事故应急响应原则

5.2.2放射事故响应程序

6.应急响应的终止

6.1核事故应急终止条件

6.2放射事故应急终止条件

6.3医学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7.后期评估总结

8.附则

9.附录

附录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附录2: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附录3: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附录4:省、市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名单

附录5: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附录6: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附录7: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

附录8: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9: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0: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图

附录11: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12: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我省突发的核与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避免或减少因核与放射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促进我省核能和平利用和辐射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卫生部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送审稿)、《广东省核应急预案》、《广东省广东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GBZ/T170-2006)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订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广东省内发生的核电厂和核设施等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1.4工作方针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坚持“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国家核应急工作方针。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核管委”)的统一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核与放射事故,负责做好全省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相应的核与放射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辖区内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包括:省、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组建的省级与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以及指定的省、市级医疗救治机构和后备机构。根据事故性质和需要设立临时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见附录1。

2.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省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见附录2),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省核应急工作方针和省应急计划与预案,组织承办省核管委交办的核与放射医学应急工作;负责组织制(修)订和审批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组织指挥、指导、监督、管理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向省级核管委提出医学应急和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和建议;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医学应急专业队;指定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疗救治机构和后备机构;建立和完善相关人员、技术和物资等医学应急准备的保障机制;组织省级医疗卫生力量,对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工作进行支援。

2.2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见附录3),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特别是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与放射设施的地级市,负责组建本市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专家组职责是:提供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技术建议;参与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的制定及修订;参与对核与放射防护、救治等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参与核与放射事故后的卫生学评价;参与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工作或参与现场处置的指导工作。

2.3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本市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特别是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设施的地级市。专业队人员专业应包括放射医学、核物理、辐射防护、核辐射损伤救治、血液、流行病学及心理辅导等。

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由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及省人民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单位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医疗救治、辐射防护、剂量监测及医学应急信息的报告与相关数据库管理;根据现场剂量估算和临床诊断估算剂量进行合适的医学处理及定期医学跟踪观察;根据监测结果提出公众防护建议;负责检查监督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置措施的实施及稳定性碘片的发放、服用及其它卫生监督工作。2.4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

省级和已建(或在建、计划建)核与核设施的地级市分别指定1-2间本级医疗机构,同时指定1间医疗机构作为后备机构(见附录4)。指定的医疗机构与后备机构承担核与放射事故的医疗救治任务,与现场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衔接,共同完成事故现场救援、伤员分类转送、接收及救治的处置过程。

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为指定的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疗救治机构,南方医院为后备机构。

2.5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

省和事故发生地的地级市、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故救援需要,设立现场医学应急处置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医学处置工作。

2.6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

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的职责是:组织起草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组织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演习,保证医学应急工作的设备、防护器材和药品等处于良好状态,组织对核与放射事故损伤病人在事故现场的初步医学处理及对严重损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核电站事故时具体负责对受伤污染人员的现场医疗救护,负责医疗队的组建和派往各定点行政村巡回医疗、心理咨询,将受伤、受污染及生病人员及时送往现场及有关医疗单位进行救护和治疗,对应急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碘片发送,负责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计划区公众(包括撤离安置人员)的健康管理。

3.医学应急准备

3.1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的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具体由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执行。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与体系建设和管理,并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应急组织机构人员编制。

3.2通讯联络保障

省卫生行政部门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通讯联络指挥系统是省核与放射事故通讯联络指挥系统的一部分,在省核管委的统一配置下,保持与省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各专业技术组及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的通讯联络畅通。

3.3相关技术储备

省、市两级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及其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积极研究受照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和内照射剂量快速估算方法、快速诊断分类方法、医疗救治技术、饮用水和食品放射性污染快速检测方法及相关技术条件,尽快完善相关技术储备。增加资金投入,研发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3.4相关物资储备

省、市两级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及其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组织完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所需仪器设备、药品,并使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应当储备并及时更新下列物资:

(1)必备的医疗设备,包括现场检测和医疗救治设备等,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队按照国家核辐射医疗救治一类基地配备标准进行配备(见附录5);尚未建核电站的市、县按附录6的辐射应急仪器设备配备。

(2)医学应急药箱及个人防护用品,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配备足够数量并有效的放射损伤防治药物、放射性核素阻吸收和促排药物、污染防护服、带呼吸器的防护面具、带滤膜的防护口罩、防护靴、防护手套等(见附录6);

(3)其它应急设备及物资,包括核辐射应急监测车、担架、救护车等。

3.5经费保障

各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的专项资金由同级核管委统筹安排解决,用于人才培养、应急物资配备与更新、培训与演习,以保障核与放射事故应急情况下医学应急行动能够及时快速启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处置核与放射事故所需的医学应急专项经费,并负责组织落实。定期监督检查经费落实情况。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经费的补偿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确实无力全部承担的,可由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解决。

3.6培训与演习

为提高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省及已建核与核设施的地级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核与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演习,积极参与核管委组织的演习。

3.7公众宣传教育

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公众广泛开展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损伤降到最小,宣传内容包括核辐射的一般知识(包括辐射量等)、核与放射事故的危害及防护措施、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可能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公众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行为等。注意对核电厂周围居民定期进行心理效应的健康教育,对公众宣传防护措施,指导居民常规防护。

接受省、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委托,省、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组织编写核与辐射方面的医学应急科普知识和公众心理健康宣传材料。

4.核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4.1核事故分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广东省核电厂事故应急状态分为四个级别: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场外应急。核事故分级及响应级别由省核管委确定,医学应急处置在统一指令下(传真、电话等)协同进行。

4.2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省(地方)核管委下达的指令后,所有相关专业组织、专家组、专业队立即进入相应的应急响应状态,根据响应级别,按照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见附录7)进行处置,并实时组织专家组对事件的健康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省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由省卫生厅、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省第二人民医院协同已建核设施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承担。

4.2.1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

4.2.1.1应急待命状态(四级响应)

出现可能导致危及核电厂核安全的某些特定情况或者外部事件。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进入戒备状态,并保持与省核管委及有关部门的联络。

4.2.1.2厂房应急状态(三级响应)

事故后果仅限于核电厂的局部区域,主要在厂房内。省级及各市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做好应急人员、药品、器材、物资和仪器的各项准备工作,集结待命。

省应急医疗救护组带领应急专家医疗队专家到现场待命;市指定医院准备10-20张病床,准备接收来自核电站的伤病员,并将准备情况报告市级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分别向市民防办和省医学应急领导小组报告;通知当地应急医疗救护组事故情况;辐射防护组准备好应急照射剂量测量用的车辆、仪器、个人剂量计、表格、碘片等,立即出发到现场待命。

4.2.1.3场区应急状态(二级响应)

事故后果蔓延至整个场区。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开设辐射剂量监测点、辐射防护站、医疗救护站、碘片发放点,向周围公众发放碘片及其它应急药品,对公众开展心理咨询。

省应急医疗救护小组派出一名副组长和应急专家医疗队直接到卫生院指定现场处理站,如未经过三级响应,则在二级响应时立即派出;指定医疗机构救护车处于待命状态;市指定医院准备50-100张专用病床,准备接收场外应急人员、核电站及卫生院转送来的伤病员;赴现场人员携带仪表、剂量计、登记表、碘片(应急人员用)等立即赴现场设点,对进入烟羽应急计划区的应急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发放剂量计,每人派服碘片(一片)并嘱其立即服用,派2名成员携带剂量率仪随巡测队沿巡测线测量工作人员及核电站附近的辐射剂量率;省辐射防护组立即派出队伍携带各种仪表、剂量计、登记表、应急人员用碘片等直接赴或在事故当地控制点,与现场人员一起开展工作;当地卫生院应急医疗救护人员启动,收治常见病伤病员,对怀疑受到辐照的伤病员转送现场处理站作初步处理,对公众做好心理咨询,组织医疗队,准备到所辖烟羽应急计划区域进行巡回医疗。

4.2.1.4场外应急状态(一级响应)

省级及市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省核管委或相应指挥部统一指令下,全面启动应急工作,专业队伍立即赶到现场分组处置。具体处理流程见“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见附录8)。

省应急医疗救护专业组通知指定的广州地区医院做好准备,等候命令,腾出专用病床,一旦市级医院腾出的200张病床住满时立即通知指定的广州地区的医院辟出200张备用病床;市应急医疗救护组赴当地卫生院帮助开设应急医疗救护现场处理站,当地应急医疗队立即赴烟羽应急计划区各定点行政村开展巡回医疗,各医院支援区卫生院的医疗队如尚未组建时立即组建,开赴对口卫生院支援;现场处理站和各医院立即腾出专用房100-200平方米,或搭建临时场地,100-150平方米作为现场处理站工作用房,按岗位划分一条龙流水作业,即登记-测量-去污、洗消及更衣-初步医疗救治-分类-转送;各乡、镇卫生院要积极救治辖区内公众的常见病,遇有疑难和怀疑受到辐射损伤和放射性污染人员时,及时送现场处理站,弄清确实情况,逐级上报,由上级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委派专家协助处理。

5.放射事故分级与响应行动

5.1放射事故分级

根据放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放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见附录9)。

5.2放射事故应急响应

5.2.1放射事故应急响应原则

按照《广东省核应急预案》的规定,放射事故分级及响应级别由省(地方)核管委确定,医学应急处置在统一指令(传真、电话等)下协同进行。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本级核管委关于放射事故的指令后,实时组织开展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工作,实施相应应急响应。特别重大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指挥下,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开展;重大、较大、一般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分别由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挥、组织开展,必要时可请求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援。具体工作按照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见附录10)进行处置,

省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由省卫生厅、省职业病防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省第二人民医院协同事故发生地的各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有关技术支撑单位,按照分级响应、属地处理的原则,分别或协同承担。

5.2.2放射事故响应程序

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处理按照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程序进行(见附录11):

(1)人员救护:对伤病人员进行现场救护,普通伤病员和轻度放射损伤伤病员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治疗,中、重度放射损伤伤病员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治疗;

(2)现场辐射监测:开展与人有关的事故现场辐射监测,确定放射性核素种类或射线种类,剂量率大小,为救治放射损伤病人和病情的判定提供剂量依据。

(3)受照剂量估算:对有可能受到超剂量照射的受照人员进行受照剂量估算;

(4)饮用水和食品的控制:对放射性污染事故,采集饮用水和食品等样品进行分析。超出干预水平的水和食品及时提请政府禁止食用。

(5)污染处理:对放射性污染事故,在事故现场设立人员放射性污染洗消站。洗消站配备放射性污染监测仪、放射性物质洗消液等去除污染的设备和用品,受污染人员经初步去污处理后送医院救治。

6.应急响应的终止

6.1核事故响应终止条件

核事故已经得到控制,核电厂已经或即将恢复到安全状态;放射性释放剂量已降至正常运行的规定排放限值之内;人员得到有效救治,采取的放射防护措施可以保证公众免受污染,事故可能引起的长期照射效应降至合理的最低水平。

6.2放射事故响应终止条件

放射事故源项已经消除,放射源受到控制,放射性污染得到清除;人员得到有效救治,未出现新的放射损伤人员且原有伤员病情稳定。

6.3医学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由负责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医学应急响应的建议。核与放射事故的最终响应终止权在省(地方)核管委。应急状态终止后如有需要,应当继续进行人群健康状态追踪和评估工作。

7.后期评估总结

核与放射事故处理结束后,参与处置的各级技术支撑机构根据自身工作内容,在10个工作日内将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见附录12)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抄报同级核管委。重大或特别重大核与放射事故的处理及评估报告上报卫生部,抄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

8.附则

8.1本预案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8.2本预案自之日起实施。

9.附录

附录1: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附录2: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附录3: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附录4:省、市医疗救治机构与后备机构名单

附录5: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附录6: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附录7: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

附录8: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理流程

附录9: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0: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流程图

附录11: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

附录12: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提纲)

附录1

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组织机构图

广东省核管委

(办公室)

医学应急专家咨询组——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市级医学

(办公室)应急组织

广东省核事故医学应急专业组

医疗救护组放射医学防护组公共医学与传染病防治组碘片发放组食品与饮水监测组心理防护组

附录2

省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人动时由该职务相应人员负责)

组长姚志彬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副组长黄小玲党组书记、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黄飞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廖新波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成员:吴圣明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

陈祝生处长广东省卫生厅规财处

伍岳琦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

吴少林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李建中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疾控处

温伟群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卫监处

徐庆锋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

黄汉林院长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张永慧所长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欧景才院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附录3

省级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组

单位组别姓名职称专业

省职业病防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杨宇华主任医师放射卫生

省职业病防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郭义曹主任技师放射卫生

省卫生监督所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冯瑞林副主任医师放射卫生

省人民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唐安戊主任医师核医学

省第二人民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王玲主任医师急救(血液)

省信息中心信息情报组李奕明主任信息统计

省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组汤捷副主任技师健康教育

省医学情报所信息情报组苏焕群编审医学信息

中山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刘教授核医学

中山大学附一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副教授核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丁振华教授放射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核事故/放射卫生组邹飞教授放射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组解亚宁教授医学心理学

南方医院核事故/放射卫生组王全师教授核医学

广州市疾控中心核事故/放射卫生组张林副主任技师放射卫生

附录4

省、市医疗救治机构及后备机构

单位地址值班电话

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海康街68号020-84198181

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一号大院020-89168222

南方医院广州市广州大道北路1838号13076876416

附录5

省级和具有核电站的市仪器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序号设备名称需求数量

1γ能谱仪1

2α、β测量仪1

3全身测量仪1

4液体闪烁测量仪1

5放射性去污装置1

6血球分析仪1

7生化分析仪1

8染色体分析仪2

9个人防护服60

10数字式个人剂量仪50

11个人剂量报警仪50

12个人剂量测量系统1

13辐射巡测仪2

14表面污染仪2

15野外γ谱仪1

16中子周围剂量当量仪1

17人员去污设备2

18除颤仪1

19现场急救器械5

20辐射应急专用车2

附录6

核与放射事故现场医学救援仪器设备及药物

类别仪器设备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一)医学应急装备1外科器械

2输血装置

3一次性注射器

4血细胞计数器

5显微镜

6制作血液涂片的设备

7收集和储藏生物样品(血液、尿等)的容器

8穿刺箱

9救护面罩

10心脏除颤器,电池和充电器

11急救箱(1)止痛剂

(2)强心剂

(3)抗低血压和抗高血压药物

(4)止吐剂

(5)抗生素

(6)利尿剂

(7)局部抗生素药膏

(8)生理盐水

(9)抗放药物

(二)辐射应急

监测仪器1辐射巡测仪

2α、β或γ表面污染监测仪

3中子当量仪

(三)个人防护设备1自读式剂量计

2累积剂量计

3防护服

4防护靴

5线手套

6塑料手套

7橡胶手套

(四)现场去污箱15%的氢氧化钠溶液

25%的NaHS03

30.1md/L的H2S04

4饱和高锰酸钾溶液

50.1mol/L的HCl溶液

6去除污染伤口和皮肤的消毒剂

7外科棉签

8鼻拭棉签

9遮蔽胶带

10标记笔

11刷子

12石蜡纱布敷料

13拖把

14指甲刷

15鼻腔导液管

16头发剪子、刮胡刀、肥皂和刷子

17清洁剂

(五)普通装备1可调频率的便携式无线电

2移动电话

3PC-笔记本

4备用电池

5塑料布

6外科服

7床单和毯子

8便携式担架

9不同规格的塑料袋

10不同规格的塑料带子

11标签和带粘胶的标签

12医学信息表格

13意外受照病人(或人员)表格

14帘子

15废物袋

16后勤保障供应给品

17装运箱

18手电筒

19辐射警示标志

20识别标记

21辅助资料(1)操作手册

(2)程序文件

(3)病人运输报告表格

(4)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联系目录

(六)其他装备1移动医院

2帐篷

3供暖装置

4空塑料容器(容积20—30L)

5应急救援装备车

6救护车

类别药物

序号名称简介

外照射损伤防治药物1“500”针剂剂型:混悬油针剂,10mg/ml,每支1ml,药物及制剂性质稳定。

作用:减轻射线对造血系统的损伤,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治。

推荐用法:预防性应用时,以照前6天内一次肌注10mg效果较好;治疗应用时,可于照后1天内尽早肌注10mg。

副作用:用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胀痛或硬结,月经失调,前者不经治疗可消失,后者可纠正。

注意事项: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2“523”片剂型:白色片剂,每片含“523”5mg。

作用:升高白细胞,改善照后造血功能,减轻白细胞下降程度,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预防或治疗。

推荐用法:预防急性放射病时,可于照前2天至照前即刻一次口服“523”30mg,治疗急性放射病时,在照后1天内尽早口服本药30mg;照前预防和照后治疗联合应用时,可在照前2天至照前即刻口服本药20mg,照后1天内再服10mg。

副作用:同“500”,但表现较轻。

注意事项:本药口服后消除缓慢,多次给药可有蓄积作用,故一个月内用药不宜超过30mg二次。

3“408”片剂型:本品为中药提取物制剂,糖衣片,每片100mg

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使受照的骨髓细胞加快成熟和释放,主要用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推荐用法:受照当天一次口服本药300mg,每隔2~3日口服一次300mg,用药次数以3—5次为宜。

副作用:本药无明显副作用。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1碘化钾剂型:白色片剂,每片含碘化钾100mg,避光密封保存。

作用:口服后碘化钾中的稳定性碘进入甲状腺内达到饱和、抑制和阻断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减少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蓄积,降低甲状腺受照剂量。

推荐用法:在可能受到放射性碘内污染前或内污染后,应及时口服本品一次100mg(1片),最迟不宜超过内污染后4小时。在持续摄人放射性碘的情况下,可于第二天继续应用本品100mg,每天2次;第3天口服一次,每次200mg;第4天起每两天口服一次,每次200mg;用药总量不宜超过1g。

副作用:本品无明显副作用,但对碘过敏者不宜使用,对孕妇不宜长期大剂量应用。

注意事项:本品应密封、避光、防潮保存,以防失效。

2裂叶马尾藻褐藻酸钠剂型:本品是从裂叶马尾藻提取的褐藻酸钠,呈淡黄色粉末状,临用前配成2%褐藻酸钠糖浆使用。

作用:本晶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基本不被吸收,它与摄人的放射性锶作用后,形成褐藻酸锶盐,随粪便排出。体外实验表明,它也可与Ba、Ra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主要用于意外摄入大量放射性Sr、Ba、Ra等核素时,或在上述放射性核素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停留或作业的人员的防护。

推荐用法:经口摄人放射性锶者,应即刻服用2%褐藻酸钠糖浆500ml,超过4小时服用,效果不明显;意外吸入放射性锶等核素后,可采用分次服药的方法,每2—3小时1次,每次2—3g,每天总量不超过12g,连用3-5天。

副作用:按上述方法给药,未见副作用。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少食富锶的食物,如茶、核桃、海产品等,并辅以多渣食物。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的病人禁用;习惯性便秘者慎用。

类别药物

序号名称简介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

3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制剂:胶囊剂,每个胶囊含本品0.33g,性质稳定。

作用:普鲁士蓝口服后,在肠道内不被吸收,可有选择的与摄人的或肠腺再分泌的放射性铯结合,形成稳定的的亚铁氰化铯盐,经粪便排出,减少放射性铯在体内的吸收和沉积,降低体内的受照剂量。主要用于意外摄人、吸人大量放射性铯或长期在放射性铯明显污染的环境中作业者的防护。

推荐用法:每次口服1g,每天3次,连用5天为一疗程,停用1周后再用第二疗程;若条件许可,可将上述总药量分成9或10次服用。

注意事项: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的病人禁用;习惯性便秘者慎用。

4氢氧化铝凝胶药名:氢氧化铝凝胶(中国药典二部)

英文名:AluminiumHydroxideGel

用途:为一放射性锶的阻吸收药。

用法与用量:市售氢氧化铝凝胶1次服用100ml,或日服2次,每次50ml。不良反应:便秘。

注意事项:严重便秘者慎用。

5促排灵(五醋三胺钙)药名:五醋三胺钙,促排灵;DTPA-CaNa3,化学名二乙烯三胺五醋酸钙钠盐。

剂型:10%水针剂,每支5ml;25%水针剂,每支2ml。

作用:促排灵是一种络合剂,在体内能选择性地与体内沉积的放射性核素等结合,形成稳定的可溶性络合物,很快经肾排出体外,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量。本品主要用于加速稀土、超铀及超钚等放射性核素的排出。

推荐用法:内污染早期,尽早用药,肌注本品0.5g,1天1次,连用3—5天,或吸入给药,120mg,1天1次,连续7天,停药1周后可重复用药数疗程。内污染晚期,肌注0.1—0.25g,1天1次,连用7—10天或按上述吸入给药,必要时可重复数个疗程。

副作用:按上述用药无毒副作用。

注意事项:孕妇、严重肾病患者禁用;急性呼吸道或咽部炎症患者禁用。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防治药物6新促排灵(五醋三胺锌)药名:五醋三胺锌,DTPA—Zn,DTPA—ZnNa3,化学名称二乙烯三胺五醋酸锌钠盐。

英文名:Pentacin—Zn,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acidzinctrisodiumsalt

用途:本品为一稀土(Ge、Pm、Y)和超铀(Pu、Am)等核素内污染的防治药。

用法与用量:静脉给药0.5-1.0g加于5%葡萄糖液500ml,每日1次,连续3-4天。肌内注射,每日1—2次,每次0.5g,连续3—4天。

不良反应:偶见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停药后即可恢复。

注意事项:患严重肾病者禁用。

附录9

等级划分内容

特别重大放射事故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面积释放、泄露事故;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废水、废料、废渣)处理设施失控,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量向环境释放,直接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和当地群众生命健康。

重大放射事故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露或局部污染;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处理设施失控,放射性物质污染到三类以下水体或可能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和当地群众生命健康。

较大放射事故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涉及放射性物质少量泄露和小范围污染;铀矿冶及放射性伴生矿“三废”处理设施部分失控,放射性物质释放可能对当地群众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一般放射事故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制的照射。

放射事故的等级划分

附录12

事故应急处理及评估报告

(提纲)

1.事故的医学应急处置过程、措施;

2.处置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分析;

3.事件后期评估,估计群体受照射情况和健康危害后果,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第7篇

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主要是利用放射性示踪剂原理显示活体生物活动的医学影像技术,可探测机体的代谢情况。PET/CT是在PET和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影像设备,具有PET的定,同时又有CT的定位功能。随着近几年国内PET、PET/CT的应用越来越多,正电子放射性药物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辐射问题。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是高能(511keV)γ射线,其照射率常数分别是常用的131I 和99mTc的3倍和9倍[1],下面以最常用的18F-FDG为例介绍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问题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1 生产及使用流程

1.1 制备 回旋加速器离子源电离氢气产生带电粒子,在射频系统和磁场系统的作用下在D盒内加速,当加速至一定能量(西门子Eclipse RD型回旋加速器最高能量为11MeV)时被引出,轰击靶腔内的18O-H2O,通过18O(p,n)18F核反应生成18F-,回旋加速器生产结束后将18F-经过专用的防护管道系统传输到FGD药物合成器内,合成器均是放置在带有铅屏蔽的合成热室中,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合成热室外面的工作站(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而控制合成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FDG,初步生成的FDG经过纯化柱、Al柱、C-18柱等纯化处理后再通过一个无菌滤膜传输到无菌收集瓶内,然后将盛有FDG的收集瓶放进防护分装罐内备用。

1.2 使用 按照1 kg体质量0.1~0.15 mCi的比例,在分装热室内根据检查者的体重将FDG分装到注射器内,然后放入注射器防护套内传送到注射室,由护士为检查者注射。注射过FDG的检查者被安排在隔离室内休息。经过大约25 min后,由医生指导检查者到检查床上进行检查。

2 生产及使用中的防护

2.1 制备过程的防护

2.1.1 回旋加速器 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18F过程中的辐射源主要有: 瞬时辐射源( 主要指放射性核素和伴随产生的中子、α粒子) 、中子活化产物以及中子在慢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的高能γ射线和放射性废物。现在大部分回旋加速器都带有自屏蔽,在核素生产时加速器室内的辐射水平基本可以接近本底。其次通过防护水平达标的回旋加速器室墙壁及防护门等可以使加速器室周围的辐射降低到本底。生产核素结束2 h后再进入加速器室或尽量缩短在加速器室内的逗留时间,可以减少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对于回旋加速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放射性气体、气溶胶等,有文献报道,这些气态物质对人产生的辐射可忽略;而且回旋加速器大厅要求的通风系统开启后,可将这些气态物质排出,对人体影响很小[2,3]。

2.1.2 合成热室 回旋加速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18F传输到合成器后,合成热室内存在大量的放射源,主要为γ射线和α粒子。放射性核素合成结束后,大部分被传出到产品收集瓶内,剩余部分会残留在反应管、纯化柱等处。设计合理的热室可以将热室外的辐射降低到本底,一般合成热室都是由60 mm以上铅当量的铅砖围成,现在也有的要求达到了≥70 mmPb,合成过程中足够防护内部辐射源。经过合成结束后10个半衰期的衰变以后,18F半衰期为109.8 min,即第2天再打开分装热室工作基本就没有什么辐射了。条件好的医院也可以通过机械手的使用来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2 使用过程中的防护

2.2.1 分装防护 此过程主要为γ射线和α粒子,一般在分装热室内进行。对于传出的FDG要进行放射性活度、浓度(或放射性浓度) 的测定来确定给药的剂量抽取。有的厂地采取人工取出收集瓶来测量全部药物的活度及质量差值计算比活度等方式,但这种方式所造成的辐射剂量较高,条件好的单位可以通过自动分装系统或是机械手分装减低工作人员的手部照射,如果没有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减少辐射。根据日常合成过程中的参数指示及经验,估测药物的比活度进行抽取;熟练掌握取药和给药技巧,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放射性药物的操作;用长距离操作工具操作放射性药物;以非放射性溶液练习抽取药液等。分装好的药物由护士为检查者注射,药室和注射室如不是同一房间,可将装有抽取好的FDG的注射器防护套放入防护罐内运输。

2.2.2 注射防护 FDG的注射应选择在防护屏下进行,而对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防护屏应特殊一些,防护屏的防护标准应不低于50 mm 铅当量。分装好的药物从地下室经专用电梯传送至注射室,操作人员使用预先建立的静脉通路,快速将药物注射完毕。这样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从而减少了手部受照剂量。另外拿取注射器时应尽量手持注射器远端,最好避免手部紧贴药液外壁。

2.2.3 扫描防护 扫描过程中的防护主要是通过减少扫描床旁逗留时间,最好办法是操作应熟练,动作要迅速。

2.3 其他防护措施

2.3.1 内照射的防护 对内照射的防护措施是阻止或减少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加快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排出。主要有以下措施: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严格按规定在通风橱或手套箱内处理放射性药品;不要用手套或防护服接触口和鼻子,防止放射性物质吸入。

2.3.2 沾污物的处置 沾污物包括使用过的注射器,止血棉签,手套等,都应当按正电子放射性废物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3.3受检人员及周围防护 受检者注射FDG后就成为了一个小的放射源,会对其本身和周围造成一定的辐射。主要防护措施有:①将所有注意事项、检查目的、方法、所需时间均在注射放射性药物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注射药物完毕后尽量减少与患者的接触,使之安静休息,保护工作人员,减少辐射;②设立患者专用的卫生间及患者通道;③防护要从根本上如放射源的控制入手,如以预约的受检人数等情况来决定生产药物的量;根据经验尽量以最低的(最恰当)剂量来达到检查效果;④注意对受检者尿液和痰液等的防护处理。

在整个过程中的防护主要应遵循防护最优化原则:缩短受照时间、增大与放射源间的距离、采用良好的屏蔽物质。在整个过程中应做到:①技术操作熟练,动作迅速,快速完成相应工作。从而缩短受照射时间,减少外照射累积量;②工作人员应戴铅眼镜、围铅围脖、穿铅防护衣等。但也应注意该类物品的防护效果不足。手套对于防手部污染造成的照射更为重要,眼镜对于防β射线对视网膜的损伤更为有效;③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仪,以准确记录个人摄入量,防止个人过度照射。对于频繁近距离接触源的工作人员应配备带有报警装置的剂量监测仪,以防对源的意外污染不知情而受到照射。还应进行环境监测,改进,总结经验等来取得更有效的防护效果。

总之,根据多个相关报道监测数据,18F产生的γ光子虽然能量高,但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不会超过国家安全要求的20 mSv/年的限值。只要在操作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优化操作流程,缩短操作时间,都可保证工作人员和患者接受的剂量得到控制,完全可把受照射剂量降到合理的水平[3-4]。

参考文献

[1] Chiesa C,De Sanctis V,Crippa F,et al.省略parision between

technetium-99 m,gallium-97 and iodine-131 radiotracers and flo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1997,24 :1380-1389.

[2] Paulsen DE.Dose to the staff in the center fo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t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in Copenhagen.Copenhage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1995.

医学放射防护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核医学 给药途径 防护

中图分类号:R8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56-02

核医学作为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诊疗中首要过程就是要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通过一定途经引入人体,如口服、吸入和注射等。现将核医学诊疗中的给药方法及防护护理综述如下:

1 给药途径

1.1 口服给药 目前一般在131I核素治疗中运用。

1.1.1 131I胶囊多用于甲亢治疗,要求患者将131I胶囊和冷开水一同吞服.部分医院也用131I溶液稀释治疗甲亢。

1.1.2 131I溶液多用于甲状腺癌的大剂量给药,需要工作人员将131I溶液稀释到适量的冷开水中,立刻给患者服用。若剂量较大,可考虑分次口服,首次给药应遵循最大安全剂量原则,防止产生钝抑显像[1]。

1.2 雾化吸入 用于肺通气显像,置雾化器于工作状态,将99mTc-DTPA溶液3ml注入喷雾器中,使病人只经口含通气道管端呼吸,在安静状态下吸入雾化的放射性气雾。食道内剩余的放射性颗粒,用漱口水和饮水洗净后再显像[2]。

1.3 注射 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主要的一种,可按注射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

1.3.1 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

淋巴结及淋巴管显像需要进行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要求针尖刺入皮内时回抽不能有血,否则显像剂进入血管后,淋巴结及淋巴管显像不佳,并嘱受检者主动活动注射肢体或按摩,利于显像剂回流[3]。

1.3.2 肌内注射 一般不采用。

1.3.3 静脉注射 此种方法应用最多。

1.3.3.1 普通静脉注射

用吸有药物的注射器连接普通注射针头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注入药液,拔针。要求将所用显像剂全部注入静脉内,尽可能避免外渗。如果显像剂外渗,一方面使影像出现注射部位的放射性浓聚,可影响病灶的显示,另外,某些含β射线的显像剂外渗可产生局部红肿等反应,甚至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目前很多核医学科采用两步注射法。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5-6ml,连接头皮针,于皮肤消毒后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注入1-2ml生理盐水,确认针头在静脉内然后外固定,注入显像剂,再将余下3-4ml生理盐水注入冲管,拔针。此法安全、准确,尤其适用于多次化疗后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的病例[4]。

1.3.3.2 “弹丸”式静脉注射:有别于普通静脉注射。在核医学检查项目中,动态显像需要在静脉穿刺后,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将显像剂快速推入静脉内使显像剂在静脉内形成一“弹丸”状药物团块。“弹丸”注射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止血带法和三通法。

止血带法是在肘部注射部位上方2-3cm处扎紧止血带,经贵要静脉穿刺,确认无误后松开止血带,然后以最快速度推入显像剂。如果局部血管细或脆性大,可先缓慢注入显像剂后再松开止血带。

三通法注射是应用一个三通装置,将显像剂预先推注于三通前端连结的导管中,然后用10-20ml 生理盐水加压推注,冲击导管中的显像剂,以“弹丸”形式注入。三通法注射的“弹丸”成功率较止血带法高,且易于防护,减少工作人员的照射剂量[5]。

1.3.3.3 持续静脉滴注

1.3.3.3.1 进行下肢深静脉显像时,开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SPECT)进行显像,为使静脉显像清晰,需持续足背静脉注射,在显像时间内使静脉内始终有显像剂存在。目前较为普遍的下肢深静脉显像为:病人取仰卧位,SPECT探头对准双下肢,在足背静脉穿刺点近心端绑扎止血带,双侧均建立静脉通道,同步注射99mTc-MAA,并立即行动态采集[6],在整个采集过程中需保留静脉通道。

1.3.3.3.2 131I-MIBG治疗嗜铬细胞瘤,由于131I-MIBG在治疗过程中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会使内的肾上腺素大量释放,故需缓慢滴注,一般100mCi要在90min内完成,滴注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必要时可采用心电监护仪[7]。

1.3.4 蛛网膜下腔注射及脑室注射

主要用于诊断与脑脊液循环通路有关的疾病。在无菌条件下常规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或脑室穿刺,收集缓慢流出的脑脊液将显像剂99mTc-DTPA稀释至2ml,再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拔出穿刺针后包扎固定,患者须平卧。成功的穿刺对显像至关重要,为避免注射因素对显像效果的影响,腰穿时应尽量减少创伤,选用细穿刺针(22 号),取出穿刺针后应延长对针孔的压迫时间,以减少外渗[3]。

1.3.5 局部注射

如关节腔、胸腔、腹腔注射 多用于放射性胶体32P治疗关节滑膜炎、恶性胸腹水及肿瘤。

1.3.5.1 关节腔内注射

治疗多用于人体滑膜组织含量最多的膝关节注射,也可在踝关节注射。穿刺部位选择:选择关节间隙最清晰的部位,并应避开破损及感染灶。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时以利多卡因进行皮肤及皮下局部麻醉。针刺入关节腔后适量抽出关节液以减低关节腔内之压力以利32P胶体顺利注入。穿刺后以无菌纱布敷帖针眼。注意不要使核素溢出腔外,否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损害[8]。

1.3.5.2 胸腔注射

先将32P胶体(5-10mCi)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并保温于37°中备用。患者作胸腔穿刺抽取胸水,然后吸取50ml含32P胶体的生理盐水通过导管注入胸腔内,注药后嘱患者经常变换,使溶液在胸腔内充分均匀分布[9]。

1.3.5.3 腹腔注射

先将32P胶体(10-20mCi)注入500ml无菌生理盐水中摇匀并保温于37°中备用。直接通过腹腔穿刺注药,有腹水者尽量抽取腹水,在注入药物。注药部位应选在做腹部髂前上脊与做季肋之间的腋前线上,注药后24小时内反复将患者头高、脚高、左右侧卧、以使药物在腹腔内均匀分布。若有腹腔导管,则通过导管注入32P胶体溶液(9)。

2 注射器具的选择

2.1 玻璃注射器

其优点是注射时手感好,放射性核素残留较少。这类注射器具现已基本不用,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穿刺。

2.2 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其优点是使用较玻璃注射器简便,使用后可直接弃入专用废物池内(注意:应有专人回收,不应与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混放)。缺点是手感较玻璃注射器差,且放射性核素残留明显较玻璃注射器为多,这主要是塑料对放射性物质有较强的表面吸附能力所致,如注射133氙生理盐水勿使用塑料注射器,以免显像剂被吸附,影响显像质量,应使用玻璃注射器[10]。

2.3 一次性双通注射器

该注射器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一边装入生理盐水,另一边装入显像剂,连接一蝴蝶式头皮针,适用于静脉穿刺有难度的“弹丸”式注射。

2.4 三通注射器

在需要进行“弹丸”式注射时使用,可提高注射的成功率。

3 防护护理

3.1 注射过程中的防护护理

3.1.1 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 由于注射的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放射性,故在注射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铅防护衣、戴铅眼镜和铅帽,注射窗口设铅板和铅玻璃,注射器在运送时放置在铅槽或铅盒内,注射时可在注射器上加专用铅防护套等。

3.1.2 遵循放射性物质操作规程 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放射性照射及污染。在抽取及注射药液时,应确认注射针头与注射器安装紧固,否则易引起药液溅出,造成放射性污染。排出注射器内空气时,应在抽取相应药物后未拔出针头前在瓶内进行,以避免污染别处。

3.2.3 注射部位 为了避免放射性药物外渗产生不必要的污染,注射时选择穿刺成功率比较大的静脉。注意应避开病变及所需检查部位。骨显像时,注射点要选择远离病变部位的静脉或健侧肢体[11]。

3.2 注射后的防护护理

3.2.1 18F-FDG注射后,要求受检者饮水、静躺、保暖、保持安静;骨扫描注射后要求多饮水、多排尿;全身扫描前要求受检者排尿以免膀胱放射性对图像诊断的干扰,导致假阳性。

3.2.2 注射后所用的注射器及有关物品必须按放射性废物处理办法严格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照射。

3.2.3 核素显像检查者,注射后离显像检查一般有一段间歇期,需要病人在专门候检室等待,嘱咐病人不要随意远离自己的座位,要尽量减少病人之间的相互照射。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病人在注射后短时间内,应尽量减少与周围人群的密切接触,尤其要避免与儿童及孕妇的接触。

3.3 特殊人群的防护护理

3.3.1 儿童 对儿童进行核医学检查时应尽量减少其所用剂量,以降低射线的损伤。具体公式为儿童用量=成人剂量*系数(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系数可由儿童给药系数表查出[12]。对于烦躁患儿,尤其年龄小于2岁者,静态显像可在注射显像剂后15-30min给予镇静剂,动态显像则应先给予镇静剂以利于显像的顺利进行[5]。多数病儿取仰卧位,注射部位不应和被检查部位重叠,婴幼儿做脑显像时不宜在头皮静脉处注射。

3.3.2 育龄期妇女 给育龄妇女注射前应寻问其是否怀孕及哺乳。胚胎和胎儿对辐射敏感,且放射性药物可能通过乳汁排出,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对多数放射性药物均属禁忌[13]。哺乳期妇女如必须进行核医学检查,应在注射放射性药物后暂停止哺乳,并与婴儿隔离,至体内放射性降至安全水平方可与婴幼儿接触。

4 小结

在核素显像检查被更多临床应用于诊断同时,也提高了对核素显像方面的护理的要求。掌握适当的注射方法、部位及时间,对保证诊疗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核医学应用的药物具有一定放射性的特殊性,严格执行放射性防护操作规程及自身与患者的防护措施,就能避免可能发生的危害或将其减至最小程度。在整个核医学诊疗的护理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有待发展,包括注射技巧及更人性化的服务,还要继续摸索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Derey TW,Paul GG.Role of 131I in the treatment of well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Gurg Oncol,2005.89:1l4-l21.

[2] 苏少弟.11例核素肺通气/肺灌注显像诊断肺栓塞的观察和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62.

[3] 陈绍亮.核医学[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205-206.

[4] 冯祝玲,张伟光,潘翠芳.放射性药物两种注射法的对比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58.

[5] 方瑞英. 实用核医学显像技术[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76~178.

[6] 敬兴果,罗加,梁纬蓉.核素99mTc-MAA下肢深静脉造影的临床评价[J]. 重庆医学,2000.29(2):144-145.

[7] Brian H. Kushner, MD.Neuroblastoma: A Disease Requiring a Multitude of Imaging Studies.J Nucl Med.2004.45:1172~1188.

[8] 李利.32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1:1919~1923.

[9] 上海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分会.医学影像学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37-438.

[10] 梁正路,周绿漪,柴力.放射线药物在塑料注射器中的残留[J].中华核医学杂志,1996,16:124.

[11] 陈尔秀,刘清娥,雷雅梅.SPECT全身骨显像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