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乡情 优化 主题教育

陈鹤琴先生提到“当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学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周围的自然资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文资源搬进课堂,融进乡情主题教育活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能,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又为优化幼儿园乡情主题教育、推进园本课程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如何依托乡土资源,有效地对幼儿开展爱家乡教育呢?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确立了“家乡物产”、“家乡风俗”、“传统游戏”、“家乡文脉”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一、收集乡土自然资源,贴近乡情主题活动实境

家乡的山水草木、物产等自然资源是极好的教育媒介。我组织幼儿到园内外收集各种乡土自然素材,并利用它们创设活动环境,以主题墙的形式展示孩子们收集的图片、照片、画、门票、景点宣传册、地图等资料,满足幼儿的需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与乡土资源对话,并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比如:

(一)家乡风光。围绕幼儿收集的有关图片、VCR等,开展“滨海——玉苍山”等主题活动,让幼儿知道苍南“滨海——玉苍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分为滨海、玉苍山两大部分,由渔寮、炎亭、玉龙湖、玉苍山、莒溪5个景区和矴步头组成,另有石聚堂市级风景名胜区和燕窠硐、鲸头两个县级风景名胜区。通过语言活动“讲讲玉苍山”,我配合放一段相关的VCR给幼儿欣赏,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玉苍山美丽的风光。这些特有的景色激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美的感受,幼儿讲述的语言非常生动、丰富。我还利用美术活动画“美丽的渔寮沙滩”,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滩平、沙软、海阔、浪缓、水清的渔寮沙滩风情以及在沙滩快乐嬉戏的情景。大自然不仅使幼儿开阔了眼界,也开阔了幼儿的思维和心灵,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感,丰富了想像象,使其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家乡物产。苍南地理环境非常独特,既依山又傍海,所以物产极其丰富,山珍海味数不胜数,蔬菜水果品种繁多。我根据孩子们收集的有关材料,在动物角饲养各种海生动物供幼儿观察,并精心设计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如“认识家乡的鱼”、“认识海螺”、“寄居蟹和招潮蟹”等;认识海带、紫菜、羊栖菜等藻类海洋植物,让幼儿在饲养和探索的途径中主动获得各种海产品的相关知识。开展“美食节活动”,认识家乡特色小吃,幼儿在看看、闻闻、尝尝中领略乡村食品的无穷魅力,品尝着浓浓的“乡味”。通过“采摘一日游”活动,让幼儿在看看、摘摘、吃吃、讲讲中认识家乡的各种水果,更让孩子们体会家乡物产的丰富。

孩子们在收集资料和参与活动过程中完成对家乡的初步了解,并在环境创设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互动、交流和展示,增强了自信心,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参与意识,还极大地激发了探索欲望。总之,收集乡土自然资源,对提高乡情主题活动的实效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情主题教育内涵

乡情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成长中有着特殊意义。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展活动,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经过反复研究,我并把乡情教育内容划分为三大主题,有计划逐步的加以实施。

(一)家乡风俗。充分利用有关的资料,向幼儿介绍苍南的地方习俗、苍南的各地庙会活动,让幼儿了解滨海之城的风俗习惯。例如,向幼儿介绍蒲城正月十五的拔五更、畲族风俗对歌会、正月十五舞狮表演等,使幼儿了解在风俗习惯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勤劳、善良、勇敢、智慧、团结向上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等。

(二)家乡名人。通过看录像专题片《抗倭故事》,了解明代抗倭遗址、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明代抗倭重镇——金乡卫城,认识护城(瓮城),城垛,敌台,窝铺,南堡烽火墩等建筑,掌握相关的名人传说。通过组织幼儿看望烈军属、英雄人物、边防军人及扫烈士陵园活动,了解苍南是如何解放的,知道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幼儿对他们的浓厚情感,让幼儿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幼儿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

(三)家乡文脉。开展“家乡文脉”主题活动,提高幼儿融入乡土文化归属本地文化的能力,如组织幼儿欣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渔鼓演出等优秀的民间艺术;带领幼儿参观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碗窑瓷文化展、点色剪纸展销、夹缬印染技艺展示等等,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家乡文脉”主题活动,好比从小给孩子注入了必备的民间传统文化血液,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可能担当起继承、弘扬乡土文化的重任。

总之,充分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性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

三、链接家长资源,拓宽乡情主题教育渠道

(一)身怀绝技——嘉宾老师进园执教。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请他们进班级当“老师”,展示其各自的特长和风采,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经验。

(二)快乐之旅——把幼儿带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怀,家园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乡土文化教育更是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在家长陪伴下参观五洞桥、白湾宝、打铁宫等也是我园一项有效的资源利用措施。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请文物保护单位的家长为孩子们做向导,向幼儿讲述五洞桥的建筑特点、建造年代、建造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在参观中获得初步的乡土历史知识,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对劳动的热爱。

四、借力乡土传统游戏,滋润乡情主题教育童趣

民间游戏是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广大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勤劳朴实的苍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口头相承的形式,在民间经久流传。首先,整理乡土益智游戏,丰富园本课程。我们收集适合3—6岁幼儿玩的乡土益智游戏,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尝试着将古朴有趣的民间益智游戏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通过传统益智游戏的规范化整理,丰富幼儿园的园本建设,拓宽幼儿教育形式的空间。其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滋生乡情。为了加深幼儿对家乡的风土民情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由乡土游戏滋生乡情,我开展了“民间体育游戏”专题活动。孩子们玩着父辈曾经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游戏,被这些“新鲜”有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们在参与活动中重拾童趣,与孩子共同享受了传承民间游戏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总之,乡情教育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不断地去发现、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形成以乡土资源为依托,集趣味性、活动性、游戏性为一体的主题式教育活动,使孩子们获得更系统、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让他们在体验乡情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丰富、互动、有效的活动也把大自然和社会融合到乡情主题教育中去,使孩子们有所悟、有所获,提高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优化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 热爱家乡

一、挖掘家乡资源,就地取材,把课堂搬到大自然

吉林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多年的建城史。而龙潭山是吉林市的一座名山,所谓“一座龙潭山,半部东北史”,学校正好坐落在龙潭山脚下,龙潭山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的重要基地。学校在龙潭山的山脚下开了一小片荒,这里是孩子们的“种植园”。每年春天,学校都安排孩子们到这里体验种植的快乐。学校专业请了农科院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茄子、辣椒、柿子等作物的种植方法,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劳动技能,更增长了很多植物方面的知识,尤其难得的是,他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苦和光荣,这对于现在“食来伸来,饭来张口”的孩子来讲,是多么珍贵!平时,孩子们会在家长的陪同下来照顾这些小苗,看它们一点点成长。每年秋天,孩子们会来到龙潭山的小片荒进行“收割”。当看到自己栽种的植物长成能吃的蔬菜,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收获的又何止稼穑的快乐?他们实际上收获更多的是成长。

秋季,龙潭山的枫叶红了。这时,我们带领孩子们到龙潭山进行捡树叶活动。捡完树叶,让孩子们制作出美丽的树叶书签,看谁做得好。有的同学不仅捡了树叶,还搜集了落在地上的果子、小花瓣、小草叶等,进行美术创作,制做成各种精美的绘图作品、手工作品等。孩子们利用自然给予的这些东西,进行富有创意的小制作,变废为宝,让人眼前一亮。

龙潭山还有很多传说故事和历史痕迹。学校组织孩子们通过调查、采访等形式,挖掘龙潭山的这些历史。总之,围绕着龙潭山,学校充分挖掘它能实现的育人功能,让孩子们了解这座山、认识这座山、爱上这座山,让这座山留下孩子们最美好的童年回忆。这样,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开了吉林市,也会在记忆中回忆起这座山,这可能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吧。

二、利用吉林市校园小记者平台,结合学校实际,把课堂延伸到社会

学校是吉林市校园小记者协会的会员单位,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参加小记者协会。学校也充分利用校园小记者的平台,共同策划并主办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2015年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龙潭山除了历史古老之外,还是一座英雄的山,有好几处抗日遗址。学校与小记者协会共同组织了“探秘龙潭山英雄”的主题活动,请当年的老兵在抗日遗址处讲抗日故事。在活动中,孩子们对龙潭山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秋天的时候,学校还组织小记者去松花湖西坝采风,用画笔画松花湖、用相机照松花湖、用笔写松花湖。同学们一边欣赏着大自然风景如画的美景,一边在大自然中进行自由的创作。一只瓢虫、一片树叶、一棵大树、湖边的钓鱼人、湖上的渔船……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亲身体会到、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热爱家乡情感。

此外,学生们还参加了“红色之旅”活动。在杨靖宇密营,小记者们随讲解员重走抗联路。2.5公里,他们全部走下来了,没有一个人掉队!这次活动为孩子们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杨靖宇的事迹令他们感动,他们知道了以后要加倍努力学习,来报效祖国,不辜负先烈为他们换来的幸福生活。

校园小记者协会作为一个社会实践的“快乐方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了综合实践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生活。而且很多活动都是以“寻根”为主题的,对于了解吉林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重大。

三、走进社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增加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认为,社会综合实践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担当,有责任感;学会奉献,知道服务别人。这对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来讲很重要。

学校的综合实践课也走进社区,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社区,热爱自己的社区,进而为社区服务。在全国环卫日,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孩子到街道的环卫清扫队,给环卫工人演节目,并给他们送去了过冬的衣服、手套、帽子等用品,让环卫工人感到非常温暖。而通过对环卫的了解,他们也知道了环卫工人的辛苦,表示要爱护环境,还要做好小宣传员。

每年的学雷锋日,学校都会组织孩子到社区的敬老院、孤寡老人家里,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服务和奉献的意义。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3篇

反思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妨尝试实践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引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口语交际,切实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确立采风主题,把握风俗的脉搏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能围绕主题开展交流,而风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风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呈现,它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汇集于传统节日中,且丰富多样,随时节变化,有的甚至带有神秘的色彩,我们要下一番功夫去挖掘。

为了切实实践口语交际教学,确保风俗采风有序顺利进行,在活动前师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初步制订采风的计划,这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如在端午节采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商议采风事宜,开展活动。

1、讨论采风目的,确立采风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了解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现实意义――挖掘端午节的精神内涵。习俗内涵的探讨,结论可能众说纷纭,不妨让学生暂且记下自己初步的探究,便于他们在活动结束后做比对,最终明确风俗的深刻内涵。

2、设计采风方案,讨论活动方式。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各自讨论的主题,分组设计采风方案,讨论采用哪些活动方式:在端午节假期亲自参与节日活动,开展现场采访,了解家乡端午节习俗的寓意;通过图书或网络等途径查询端午节的缘起和各地不同的习俗,进一步了解风俗的历史意义;观看电视等文艺节目,让学生深入体会端午节的时代精神等。

在采风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辅导作用不可缺少――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多种方式了家乡的风俗习惯。建议学生观看端午节的文艺节目,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端午节习俗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学生最终不难得出爱国主义的主题结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一些传统习俗:悬挂艾蒿、洗艾蒿浴、挂荷包等,这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与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义有着共同的意愿归属,认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强则家事兴,美好的生活愿景才能得以实现。

二、文明礼貌交流,呈现风俗的魅力

民族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上时代科技的进步等因素,有的风俗出现了遗失的现状,有的风俗青年一代已经淡漠,尤其是中学生对此会兴趣索然,漠然视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欲抛弃。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让学生正视家乡的风俗习惯,重拾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口语交际必不可少。

文明得体保障交流。民族传统的遗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弥补。传统是在民间生活中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家乡的老人是传统习俗生活的历史教材,是我们风俗采风活动的主要对象,采风时要提醒学生谨记文明得体交流:一声礼貌的称呼,让老人眉笑颜开;亲切虚心的话语,让老人打开记忆的闸门;生活性的语言,让老人精彩呈现家乡风俗的多彩风貌。

耐心专注互动交流。文明得体的语言激起老人们往日生活的浪花,他们的娓娓道来,也许有琐碎的生活细节,学生听起来觉得偏离采访的主题,因不感兴趣而出现躁动,教师要提醒学生切忌敷衍了事,要耐心专注的倾听,从老人们细碎的生活往事中捕捉家乡风俗的影踪,更要随时做好记录。遇有难懂之处,可抓住老人们歇息的间隙适时询问,如喝茶、抽烟等机会,让他们更生动地描绘那些或精彩的或神秘的历史生活场景。

激起学生对家乡风俗传统的兴趣,是文明礼貌交流的关键。教师可以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在风俗采风活动中探究民族传统的深刻寓意。如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家乡有腊月三十晚上在门口撒麸子和用草灰画大圆等习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寿先生在三味书屋中悬挂一幅梅树伏鹿图,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福”“禄”的生动体现。结合此一说,你能从以上两种习俗中领会出人们何种美好的生活愿望?这些看似迷信的习俗,通过迁移,学生能发现在形式多样的风俗中寄寓着人们祈福盼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他们探究的兴趣自然被激发,定会乐此不疲。

三、合作反思交流,提升风俗内涵

传统的民族文化在生活中一代一代沿袭,我们在对比中能发现,不同时期的风俗具有差异性,在传统文化的承继中,有沿袭又有创新,常常赋予时代的特色,民族的传统才能得到代扬光大。我们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要引导学生在批判中继承,通过形式上的改革创新,为风俗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首先,引导学生创新风俗形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之情中,我们不难读出对逝者的思念之意。家乡的圆坟、烧纸等活动,今学生有的会以封建迷信所为而难以认可,但风俗中追思先人的意义不能摒弃,如何让学生自觉加入到纪念的行列?我们不妨从风俗采风的活动中再回到课堂,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新的纪念方式:结合时令启发学生,他们定能想到在墓前植树绿化,既美化环境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结合保护环境和安全的观念,启发学生用敬献鲜花这种时代的新方式表达对先人的哀思……

其次,引导学生革新风俗内涵。清明节已经被国家定为法定传统节日,追悼先人是其传统的内涵所在。开展风俗采风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传统的同时,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使用;乡土材料

所谓乡土材料,是指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是学生所生活的区域里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事和物的总称。乡土材料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是对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一、使用乡土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好处

1.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一般都会对自己未知的领域特别是身边的人和事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利用乡土材料的亲近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运用乡土材料得当,学生会在乡土材料的引导下,对下面的课堂教学充满期待,这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任务。

2.有益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人的爱国情感是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开始的,只有使学生了解、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才能激励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可以说这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乡土的,便越是国家的。乡土材料的使用,使学生在认识家乡的基础上,对一些濒危的家乡文化产生紧迫感和救世情结,其中的一些优秀学生会自发投入到拯救家乡文化的事情中去。比如温岭石塘的大奏鼓、台州乱弹等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学生在学习。

4.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乡土材料的使用,使学生将祖国的历史从书本上的文字转变到自己所在这片乡土上所发生的往事上,从而使历史教学从死记硬背、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缺乏直观与生动性的困境中走出来。一旦历史在学生的思维中有了生命力,学生必然会对这些历史形成深深的认同感,而不是选择记忆抗拒。

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乡土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1.乡土材料的选用应体现主旋律,要有正面教育意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必定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所采取的历史观必定要符合。故而在乡土材料的选取上一定要体现主旋律,要有正面教育意义。现实的材料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历史的材料要体现唯物史观。比如在与道德相关的课题的教学上可以选用温岭的郭文标作为案例。

2.乡土材料的选用应按照课程标准,不可盲目使用

我们的教学是有一个标准的,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统编教材的使用就必须按照这个课程标准进行。而乡土材料的使用必须依附于统编教材的知识设定,乡土材料的使用也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以完成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任务为目标,一切与之无关的材料都应该大胆地、毫不留情地舍弃。

3.乡土材料的选用应注意材料中所涉及的事物的真实性

我们的乡土材料就是我们的家乡历史,是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教师的治学是否严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正确与否,所以,在历史的材料上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引用,不可胡乱编造历史,篡改历史。

4.乡土材料的选用应把握难易度

难度较大或过于简单的乡土材料,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程度,甚至可能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情况。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可以选用难度小的材料,再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加大难度。在不同年级中,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思维,选取与之对应的材料,七年级学生更多的适应于感性材料,九年级学生则适合用需要归纳总结的材料。

5.乡土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及时更新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既注重历史性,也重视时事性,特别重视对党的方针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变化的跟进,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新近发生的事情,加以研究分析,以弥补统编教材内容上的不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内容。比如“科学发展观”在提出之时,教科书上是没有的,笔者便从网上寻找资料解释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举例说明学校周边鞋厂发展的同时,污染了环境,再拿出图片加以印证,论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

6.乡土材料的使用应注意准确性,要与教材相对应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5篇

现代学生缺乏乡土关怀、社会关怀之情。他们对于本土文化、历史等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家乡乃至国家的向心力在减少。基于这个大背景,我校五年级学生开展了这项小课题研究。我们官桥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官桥教育兴旺,名儒辈出,盛极一时;而后儒学盛行,延续两千余年。这对我们少年儿童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通过学习研究官桥地方文化,能抵制一些学生的拜金思想、享乐主义,培养学生崇尚家乡名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责任感,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官桥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我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如名传千古的历史古迹:北辛遗址、薛国故城遗址;彪炳千秋的古薛名人:造车始祖奚仲、招贤纳士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抗倭名将薛士杰、抗日英雄任振甲、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昌袤……名人遗迹:田文、田婴墓、孟尝君纪念馆等。利用这些身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让学生走近经典,走近名人,争做名人,在体验中获得感受,种下思想,形成美德。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的

(1)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感染,接受熏陶,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立下为家乡争光的志向。

(2)积极创设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名人,人人都要争先进”的理念。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课题研究内容

以“了解名人、走近名人、解读名人、学习名人、争做名人”为系列;以“相约官桥文化”为线索;以环境熏陶、活动体验为形式;用家乡历史鼓舞人、家乡文化陶冶人、名人精神激励人。该课题研究活动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为学校教育赋予了更丰盈的“名人文化内涵”,为我们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和才华展示提供了丰饶的沃土、无际的天宇。

四、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措施

(一)我们充分利用好校本课程教材《相约文化官桥》,以推动“相约文化官桥”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发出倡议:我们要与官桥经典文化为友,与高尚为伍,爱家乡,爱祖国。一定要好好学习校本课程,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官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崇文尚德”的文化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墙壁、橱窗、黑板报、校报、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宣传经典,弘扬经典,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官桥经典文化熏陶。

(三)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走近名人、争当名人”实践活动

(1)通过参观、祭扫、听讲座、开故事会、社会实践、上网搜寻等形式,开展“探访家乡名人足迹”活动,让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历史、走近名人,从而了解家乡名人的趣闻逸事,增长见闻,开阔视野,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

(2)记家乡名人名言,树立远大目标。广泛发动学生课外、双休、节假日到图书室、书店、翻阅书报、上网查询、走访长者搜集家乡名人曾说过的话,开展名人名言摘录活动,供大家随时参阅,从而树立远大志向,获得向上的动力。

(3)介绍家乡名人,锻炼能力。发动人人参与,分别制作完成人手一份家乡名人名言书签、家乡名人手抄报、家乡名人小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一个家乡名人研究室、建一壁家乡名人文化墙、出一期家乡名人黑板报、举办一次家乡名人文化节。最重要的是,从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了名人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建立了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4)争当名人,张扬个性。组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成长档案袋,从方方面面收集自己的成长经历、过程。另外,我们积极在少先队员中树立标兵,每个月评选一次班星、校星。让“人人都能成名人,人人都要争先进”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中,确立目标,树立信心,积极进取。

2.印象官桥摄影比赛

3.官桥文化历史剧编演活动

4.官桥经典文化朗诵会

5.“我是官桥人,我骄傲,我自豪”演讲比赛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土资源 美术课程 资源利用 本土文化 美育

本土资源涵盖广泛。就美术课题而言,文化资源、文物资源、自然资源、校园资源等可以发掘出很多宝贵的美术元素。《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这是美术课程改革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怎样运用我们安顺丰富的本土资源,拓展、充实美术课程,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本土文化中发掘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新课标》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安顺深厚的地方文化是多民族逐步融合于历史河流中的长期积淀,乡土文化是民间美术成长的土壤,作为本土特有的文化所衍生的美术资源,是美术课程取之不绝的源头活水。

屯堡文化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耕战政略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漫长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眷带来的各自的习俗与当地文化融合,经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形成“明代古风,江淮余韵”的“屯堡文化”。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头建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安顺特有的屯堡建筑风格……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沧桑,明清的中原文明本已成为线装的史籍,时光却在此倒流,将六百年前的江南古韵、大明遗风定格于这石头村落中。

屯堡文化中的屯堡山歌是地方文化中一枚璀璨的珍珠。它多以七言为句,四句成节,遣词造句奔放自由,善于比兴夸张,常为男女对唱,你唱我和,嬉戏逗趣。一次,安顺城某秀才途经九溪村时,见路旁的地里有一位妇女在给包谷除草时,便唱山歌逗乐:

“妹在地头蒿包谷,哥在城头把书读;

哥哥读书做了官,回来接妹去享福”

妇女唱答:

“妹在地头蒿包谷,哥在城里读鬼书,

哥哥读书落了榜,回来抱倒老娘哭”

借物起兴,充满智慧。当我将这个原生态的小故事作为民间美术的导入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会心而笑,调动了他们的内在体验,提起了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学得主动、愉快、高效。

屯堡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文化中律动的脉搏。它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古老民间戏曲,主要特点是:演员头戴木刻面具,伴奏仅有一锣一鼓,剧本保持宋元讲唱文体格式,没有生、旦、净、丑行当之分。唱腔朴实、古拙、高亢,领唱伴唱相间;跳场搬演古代征战的打斗,激扬、奔放、粗犷。这种艺术形式是屯堡文化的有形载体,具有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俗学、审美学等重要价值。抛开古韵独特的戏服不说,单就那一张张木刻面具,就是绝好的美术资源,其油彩绘制至精、立体雕刻讲究,不逊于京剧脸谱。在这一课题教学中,教师可分层次进行:1、认识地戏面具,了解其纹案的象征意义;2、绘制面具纹案,掌握色彩图案的表现规律;3、制作、绘制纸质立体面具,体会民间艺术美趣。

夜郎文化 在镇宁、紫云、西秀区交界处,以镇宁革利乡为中心,方圆6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2.3万余人礼仪风俗都很独特的苗族同胞,汉朝时,他们被称为夜郎国。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坚信自己就是夜郎竹王的后裔,家家户户都用竹块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堂屋楼上。这支苗族中有位耄耋老人,自称是夜郎王“多德”的第75代嫡孙,并持有一枚夜郎王自制的青铜“夜郎王印”以佐证,该印经北京市文物局鉴定为汉代文物。

夜郎文化土壤衍生的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的安顺蜡染,便是布依族、苗族共同创造、并将其发扬光大、已经走向世界的乡土工艺美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图案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类,手法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冰纹”是蜡染特有的自然纹理。制作流程为选料――浆布――熔蜡――点蜡(以蜡作画)――染色――脱蜡――漂洗晾干。现有的美术课程只限于作品欣赏,作为本土美术教学,教师应借此将家乡这一绝美的工艺美术教授给学生。利用这一近水楼台的资源,带学生亲临参观蜡染制作过程,更具直观性。对于小学生,让他们学会欣赏蜡染艺术,并了解整个制作流程即可;初中生除了作品鉴赏,还要学会仿蜡染工艺制作;高中生则需要动手制作真正的蜡染作品,并分析地方纹案的手法与象征意义。这不紧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更深了解家乡特有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这本身,也是美育的任务和要求。

实际上,安顺本土文化丰富多彩,屯堡花灯、苗族芦笙舞、布依族勒尤、安顺傩面等等,这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是我们美术活动中风俗画创作的特有素材,是可以挖掘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宝贵资源。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掘当地文化中的美术因子,收集整理,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区域文化,提高乡土文化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感受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欣赏地方美术过程中,了解并感受底蕴深厚乡土艺术,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利用地方文物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安顺文物资源十分丰富。通过临摹图片、实地参观、现场写生地方文物,既能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自觉发现、利用地域美术资源,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乡土情结,萌发建设家乡的美好抱负。

安顺文庙 位于安顺市城区篁学坝,是贵州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以石雕精美而闻名遐迩,有“石雕艺术殿堂”美誉。大成殿前的一对透雕云龙石柱,堪称国宝。如能带学生到这里开展艺术鉴赏、写生等美术活动,效果自然不错。

屯堡古建筑群 屯堡建筑,兼具了江淮民居与军事防御的特点,云山屯、本寨两处体现尤为明显。每组建筑依山就势筑围墙、建碉楼、设射孔,融防御、居住为一体,成为一个个坚固的军事性民居。建筑装饰极为精美,尤其在垂花门、格扇门窗、柱础等部位,都有精美的图腾雕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教师拍摄、收集这些地方建筑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临摹,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文庙、屯堡村落等地实地参观、写生,亲眼观赏家乡古建筑的独特匠心和形式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浮雕,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

安顺的文物古迹还有很多,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千古之谜”红崖天书、马马岩壁画、西秀白塔、平坝天台山、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天台山伍龙寺、宁谷遗址、双明洞摩崖石刻、云鹫山寺等等数不胜数,都蕴藏珍贵的美术资源。

三、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黔中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天然博物馆,山地连绵、石崖诡异、古树俏姿,有“天然大盆景”的美誉。黄果树大瀑布、天星桥、龙宫等景观,其精华在于瀑布、溶洞、潭、喀斯特地质、天然盆景、石林、古迹连体成趣,高山流水、星峡飞瀑,婀娜多姿,气象万千。教师可以收集整理这些景观的图片资料,作为美术教学中的有用素材、绘画范本。

当然,教师不能紧限于风景名胜资源,“家乡之石、可以工玉”,关于当地自然风物的趣闻,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笔者的家乡九溪村,是安顺有最大的自然村落,号称“屯堡第一村”,这里有座山被乡民们奉为 “神山”,因古木参天、历史厚重而得名“老青山”。原先山上有座古庙,因解放初期激烈的剿匪战斗而被摧毁,现紧存断壁残垣。据说,先前这古庙中居住的和尚不用化斋,因为方丈洞中有一处杯口大的石孔,长年淌出大米来,恰好能供庙中和尚食用。小和尚贪心,瞒着方丈用凿子把淌米的石孔凿大,希望能多淌出米来,没想凿子与岩石撞击的火花,引燃了大米,将洞穴烧焦,从此石孔不再淌出大米。为求证这一传闻,我们亲自到方丈洞中考察:洞中有块七尺见方的天然石屏,名为“方丈石”,当年的方丈便是石屏后面打禅。“方丈石”后面便是被熏黑的岩壁,壁上真有一拳头大小的石孔。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果然从窟窿中抓出烧焦的大米!经仔细分析,谜底昭然:原来当地老人每年三月三都聚到这里朝山拜佛,每次到洞中膜拜都会敬上一把大米,并烧纸祈愿,所以才有熏黑的石壁和烧焦的大米。这些具有乡土气息的趣事,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必定是创作欲望的催化剂,以此融入地方美术的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美不胜收的自然风物、绝妙神奇的民间趣闻、四季各异的山川气象,如能经过收集、整理、精选,作为美术教学资源,既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对家乡认知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美不胜收的自然画卷就在自己身边,学生亲手画出自己的家乡美景,这将是多么美好的艺术享受过程,无疑对他们的美术兴趣是有效的激活!

四、开发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但总体而言校内美术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资料、美术教学设施、美术作品展示场地、校园文化与校园风景。

把这些资源综合运用、实施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能提升美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学生爱校园、爱集体的情感意识。校园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是教材的延伸和发展。如八年级《我为校园添色彩》一课,教师就可开发利用校内的物象资源,让学生写生学校的树木、花卉、建筑,并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校师生。我们利用学校门厅、走廊、图书馆、食堂、走廊等建筑资源,来扩大美术作品展示的场所,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当我们把学生优秀作业在橱窗中展示出来时,会引来大批小观众,我们发现学生在观看时,首先就是寻找是否有自己的作品,其次是同班同学的作品,然后看其他学生的作品。看完姓名、班级后才开始评头论足。这样的画展,一是给学生学习美术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有效地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美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这种形式是学生最能接受,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也使美术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三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启发,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校内美术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只要我们勤于动脑、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开发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这渠活水,对于地方美术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造就以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职语文;渗透研究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48-02中职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都应该进入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角度来讲,乡土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义上延伸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1.乡土文化及其相关概述

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全国各民族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积极的延承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的同时,要按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侧重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同时包含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多民族地区,还要重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2.乡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归属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乡土文化通俗意义上来源于乡村,这里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说当地的生活习俗、民族风貌、地理风情所形成的综合文化状态展现。它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汇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文素养比单纯具有某一项技能而道德状况不佳更有意义。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选取的是固定的知识点,相对生活来说,教材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课本教学容易让学生脱离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密切关联,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乡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义构建,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

2.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培育机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对专业课程从师资到学时都实施了全方位的倾斜。对于语文这样的常规学科,难免受到忽视。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员工时,不再把技能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综合水平。然而当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乡土文化通常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固定却相对单一,更加强调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乡土文化却包含了课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当地历史名人,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

3.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资源整合的实现途径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资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文化,从历史开始,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好奇心。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对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有强大的内化作用。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古代历史人物的内容时,可以同步开展"讲述家乡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趣味活动,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历史人物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还能将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素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或者开展"语文和乡土历史"的探究式学习,也是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因此,在实际职业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和学生合作共同探究历史学习的长期性课题,努力构建乡土化探究学习体系,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了解家乡文化的意义范文第8篇

一:资料搜寻,分门别类

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的阆中积淀了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中民俗音乐文化作为民生最朴实的写照,贴切的反映了阆中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世界。本人通过走访民间老一辈艺人、参观文化馆、观看实景演出等方式搜寻资料(包括影像、图片和作品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阆中民间歌曲(号子、山歌、小调、原生态民歌);2、阆中民间戏剧(川北灯戏、皮影戏);3、阆中民间歌舞(巴象鼓舞);

二:甄别价值,条分缕析

每类音乐资源的再利用都要考虑其本身的教学意义与价值。这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了解每类音乐资源的缘起、演变过程、流传和现实遗存情况,找出所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剔选出凸显综合性文化意义的典型,这将决定我们选择的完整性和提取的精炼性。例如从汉唐至清,流传于阆中民间并得以保存的民歌有500余首,其中包含不同的音乐体裁形式,内容反映着不同的人文意义,我们可以从每种体裁的唱曲中选出最具代表的经典之作作为教材选编内容,保证了学生对这一类音乐文化最精要且完整的认识。

2、洞悉每类音乐资源在特定社会年代和环境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观、审美观、精神观,再与现今社会人文风貌进行对比融合,从而定位教材整体价值观,深度地挖掘教学价值。例如巴象鼓舞的产生与战争息息相关,在那个烽火年代,它好似胜利的象征,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重要仪式,其浩浩荡荡的声势也反映了古巴人英勇善战的本性。对比今朝,世界和平,可供人们娱乐消遣的新音乐种类繁多,审美观不停的发生变化,传统巴象鼓舞的表演形式不再被重视和喜欢。“巴象鼓舞”走进教材,是引导学生进行视域融合、辩证看问题的最好方式,具有教学价值。

3、任何一类音乐资源的选取,都要考虑资源的内容形式是否适合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设计中能否方便操作。这一点关乎教材模块设计与知识要点分布形式。又如曾登维也纳舞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民间艺术――阆中王皮影(非遗),它的教学意义无可厚非。但这一艺术的表演离不开道具与舞台,它的教学设计相对较复杂,仅以学校课堂教学形式展开、单纯性的欣赏会使教学受局限并显得索然无味。这就需要考虑设置实践活动课程(走访艺人、制作道具等),使教材资源配置更合理。

三:建构教材,资源呈现

随着音乐资源的分类和意义的总结,可供选择的内容被筛选出来,就应当考虑教材框架的搭建和资源的具体定位和呈现方式。

1、教材建构的理论导向

首先,要明确地方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定位,初设教材总体价值观和课程性质定位。地方音乐课程的开设旨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化的传承,丰富学生文化视野。教材编排的价值体现在:“内容”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和接受各地方音乐文化,。地方音乐课程的展开也必然是以当地文化、生活、习俗作为背景,习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技能的把握,因此课程性质定位就要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

其次,教材是实现教学信息的载体,要建构富有渐进性或逻辑性的教材框架。单元配置需线条清晰,内容编排需合情合理。资源的分类可以决定教材的单元配置,资源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决定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例如,根据阆中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分类,将教材分为三个单元:唱游阆中(民歌)、戏剧奇葩(戏剧)、巴国文化(歌舞)。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模块又可分设学唱(较适合短悍精炼的民歌学唱)、欣赏(较适合技术难度大且历史底蕴浓厚的知识点)、实践与活动(歌舞和表演)、知识与技能(音乐常识)、即兴编创(操作性强且容易模仿改变的知识点)等。

再次,以人教版课标为向导,结合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特色、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地方音乐课程总体目标及教材分章目标。例如: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关注家乡音乐文化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关注人文社会生活的热情;对民族音乐树立正确的态度观,用辩证的眼光对待和理解各地方不同的音乐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参与、感知体验、合作探究、调查分析等方法了解当地音乐文化发展的脉络。3)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音乐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掌握家乡民俗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并做演绎;完整表演唱地方民歌。

最后,根据资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制定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如巴象鼓舞的文化渊源、表演形式可作为教学重点安排,巴象鼓的鼓点节奏则作为教学难点来设置。

2、资源定位呈现的个人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