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第1篇

秦、汉以前,汉族的血统或许较纯,这从出土的秦俑可以得到证明。秦俑脸宽、鼻扁,而且都有一双单眼皮的凤眼,正是典型的蒙古人种。但是到了晋室东渡之后,汉族的遗传结构就不可能再像秦、汉时那么“纯粹”了。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结果入侵的异族大多被汉族同化,南下避难的汉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土著民族。灿烂的大唐文明就是这次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根据族群遗传学,如果无重大外力干扰,在有限的时间内,族群的基因组成维持恒定。对汉族来说,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正是“重大外力干扰”,“干扰”的结果是汉族的遗传结构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民族大融合

这种变化可以从唐代壁画及唐代雕塑看出端倪。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了凸鼻凹目的胡人,而且为数相当多。双眼皮也出现了,但似乎未见出现在汉人脸上。双眼皮仍未大量出现可能和这些壁画及雕塑都存在于北方有关。当时北方还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而被北方汉族同化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应该都是相当“纯粹”的蒙古人种。尽管北方汉族的遗传结构变了,但就眼皮来说,蒙古人种特征之一的单眼皮似乎并未受到多少影响。传世唐代仕女图中的美女都有一双细长的凤眼和单眼皮。这应是反映了当时体质人类学实况,而非仅仅出于审美的考虑。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与其将汉族视为一个民族,不如将其视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汉族以共同的表意文字、儒家思想及“天下”观念为凝聚力,将不同方言甚至血缘的族群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而成为一个超大民族。在人类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十分罕见。

肖像画的信息

宋代绘画重视写实,题材多样,不避世俗。从宋代的人物画中,应可窥见宋人的体质及形貌。大约从元朝起,文人画家取代了职业画家,成为画坛主流。文人画重视一己心灵感受,不重视所描绘对象是否形似。当文人画横扫画坛的时候,只有肖像画和民间庙墙画未曾受到影响。虽然肖像画家每每被视为画匠,但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都需要肖像画家为人写真、传神。从历代传世肖像画中,可以看出许多有趣的信息。

如果查阅古人画像,相信可以得出南、北的单、双眼皮比例。要是和如今的比例相比较,或许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信息。以台湾来说,台湾人的遗传结构显然变了。1949年东渡的150万军民不但为台湾带来了新的文化,也改变了台湾人基因组成。这一历史变局为族群遗传学和人类学、社会学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

南方民族的融入

唐代以后的双眼皮增多可能和西域胡人(属高加索人种)的混入和南方开发有关。唐代大批西域胡人来到中国,不可能不和汉人通婚。另一方面,南方的土著虽属蒙古人种,但混有地中海人(属高加索人种)、矮黑人的血统。过去他们分布至华南(甚至华中),随着汉族向南拓展,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向南逃迁。从中南半岛人、马来西亚人及中国南方少数民放身上,应可看出华南原住民的原始形貌。

从秦俑清一色的单眼皮到偶尔出现双眼皮的唐代壁画和雕塑,到宋代以后肖像画的双眼皮增多,这些事实告诉我们:随着民族融合,汉族的遗传结构已一变再变了。

传统审美观的没落

尽管肖像画中的男女人物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但历代仕女图中的美女却无所例外地都是单眼皮。道理很简单:为人画像,必须忠于事实,但绘制仕女图却无此限制,只要依照约定成俗的审美观,就可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历代的审美观并非一成不变,如唐人崇尚浓艳丰肥,明、清崇尚纤弱轻柔,但唯一不变的是:对细长凤眼和单眼皮的偏好。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如果说教学工作是艺术,那么这种艺术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艺术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效果。只有教师能艺术地把这种语言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才可能把深奥的生物理论通俗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以此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上。因此,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质量,讲究语言艺术,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栩栩如生――展现语言形象性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一些概念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就表现在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把内容讲得形象、通俗,让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如讲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关系时,染色体是DNA分子载体,DNA是遗传物质,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片断。教师把染色体比喻录音带,DNA是录音带中的优美旋律,基因是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音符越好,旋律就越动听。也就是基因越优秀,性状表达越好,否则相反。通过这样表述,学生就会理解基因不但是性状表达物质,而且性状优劣基因是关键。在讲授细胞分裂前期核膜核仁为什么会消失时,我用了一个比喻“核膜是包围圈,核仁是绊脚石”,一下子点透了二者对染色体平分的阻碍作用。又用乱麻比喻染色体的纠缠状态,用细线缠成绳子比喻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用这些精当的比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深入而浅出。使语言“形象”的具体做法很多,常用的有:妙用比喻比拟,巧举事例,用名人名言,借用典故等。

二、满腔热忱――注重语言的情感性

教学是双边活动,课堂应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而语言是交流情感的载体,师生赋有情感的语言交流能使人精神亢奋,思想活跃,促使师生共同探索,创造奇迹。所以教师在传递知识晓之以理的同时,更要动之以情,调动情感。要达到这样,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必须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无比热爱。例如,在讲遗传学时,教师本着对自然、对生命、对生命科学的敬畏和崇拜,时时怀着敬畏之情,来体现它们的神圣、神奇、完美,让学生感受到从事这种职业的伟大,把这种生命第一、学术第一的思想,自然而然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能够成为人类生命的守护者而自豪和骄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次,表现出对学生的爱,时时刻刻不忘对学生激励。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要认真思考,只要是自己的观点,老师都加以肯定,出现问题及时引导,从不用过激的语言讽刺挖苦,横加指责,使课堂达到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的艺术效果。教师靠着富有情感的艺术化的语言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

三、轻松睿智――体现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的幽默,不同于相声小品的幽默,它表现为思维的深刻、分析的透彻、对本质的把握游刃有余,具体说它幽默的目的是在轻松中抓住本质,而不是为轻松而轻松。例如,讲到医学遗传学中性染色体和性别的关系时,课堂上教师首先提出:“动物为什么会有雌雄之分,人类为什么会有男女之别?”这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中国古代医学上曾记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母亲左侧卵巢排出的卵与父亲左侧精巢排出的结合生女孩,与此相反则生男孩。”前者说法太笼统,后者说法是主观猜测,缺乏科学根据。直到今天对生男生女的奥妙弄不清的人也还为数不少。如社会上那些重男轻女的丈夫和婆婆,因为媳妇不生男孩责怪媳妇,其实生男生女在受精一瞬间就已决定,只要是含X性染色体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不论你听了多少遍雄壮有力的军队进行曲,看了多少幅优秀运动员的画片,也决不会生出男孩。并引用小品《超生游击队》的一句话:“生男生女老爷们是关键,你种的是茄子,能长出辣椒吗?”调侃幽默的话语,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生男生女,男性是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时不时地恰当运用一些借代、仿词、一语双关、轶闻趣事等寓庄于谐,使教与学都轻松自然,兴致盎然,真正做到寓教与乐。

四、井井有条――把握语言的逻辑性

课堂教学必须传授科学知识。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指出:“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的”。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是由“逻辑思维的链条”构成的,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思路清晰,敏锐把握问题本质,遵循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样的思路,层层推进。例如,我们在讲单基因遗传方式时,在没讲解之前,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遗传学基本原理知识来解释单基因遗传属于哪一遗传规律,怎样用此规律解释遗传现象,并把这种遗传方式应用到人类性状或遗传病的分析上,这样学生就感觉到条分缕析,有章可循。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讲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其语言表达都要有板有眼、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五、与时俱进――凸显语言的时代性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第3篇

先学后教:所谓“先学”,就是课上,按照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提供的各种有效学习资料。精讲精炼:如何才能做到“精讲精练”呢?一是课前预习,要完成基础知识的储备,思考教学重点。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也为教师集中时间讲述重点、难点节约了时间。如果缺少预习,精讲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学案导学是一种有效方法。二是教师备课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有手段、有方法。要研究学生的易错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易错点上指导点评或作重点讲解。三是选择练习,紧扣重点。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例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如引入新课的练,巩固概念的练,运用新知的练,强化重点的练,突破难点的练,等等。当堂落实:所谓“当堂落实”,就是要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

2.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尊重中找到自信。

角色转变,拉近距离,营造平等、自信的心理氛围,教师角色在课堂中有他严肃地一面,同时需要像朋友那样,懂得信任、关心和接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尊重的滋味,学会尊重,懂得尊重。将考试成绩分解,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降低焦虑情绪,任何成功和失败都会为后续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适时适度地疏导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学会把生物学教学与心理健康结合,逐步渗透德育观念,让学生在有趣的生物现象中得到最终答案,从人的内心和行为两方面影响、造就一个身心健康、品行端正的人。

3.充分挖掘教材。

寻找教材中有利于心理教育的生物素材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对充满朝气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成功并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是有一定方法。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很多成功的经典案例,例如,遗传学中孟德尔定律的“再发现”,历时5年环球考察的达尔文,在实验室精心饲养上百代果蝇的摩尔根,不甘失败的沃森和克里克,受到全世界敬仰的袁隆平等。现今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不能正视成长中的挫折,耐挫能力差。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要想成功,你必须具备对事情的兴趣与热爱,艰苦探索的精神,与他人的合作精神,遇到失败不气馁的态度,成功之后不止步的执着和面对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教材中的减数分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人类遗传病、胚胎工程等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良好载体。在神经系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认识神经系统。如在介绍人脑的高级功能时,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的规律,要反复记忆,十三次就会达到永久记忆。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只有多努力、勤用脑,才能扬长避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让自己充满自信地沐浴在阳光下。

4.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搜集信息法。

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一些与所要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每节课前利用平面媒体、多媒体,搜集相关资料,并提取有效信息。比如:在学《细胞核》一节之前,引导学生搜集实例资料体现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和代谢控制中心。学生搜集的案例有: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寿命很短;变形虫去掉细胞核后不能长久存活,进行核移植后恢复正常;核移植的克隆羊多利成功原因。甚至还有学生根据阅读资料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核移植等克隆羊培育全过程的动画。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课堂上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发展了学生专长,培养了学习兴趣。

5.将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以拓宽视野,唤起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具体做法有三:一是课前导入法。每逢遇到有关注价值的生物学方面的纪念日,可在课前和学生交流纪念日的主题,有时展开,有时点到为止。二是课中举例法。在备课时,进行预设,讲到相关内容举例时,自然引出,不牵强。譬如讲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将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屠呦呦作为中国科学家首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这一新闻进行重点推荐,激发学生今后从事基础性学术研究的愿望。三是课末作业法。有时将有关具有探究价值的新闻让学生在课后追踪思考,有时要求搜集相关新闻报道如太湖蓝藻事件、基因工程的利弊,展开研究性课题的写作或者作为次节课的辩论资料。

6.幽默的语言是突破难点的味精。

幽默的语言就好像课堂的“味精”一样,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中学到知识、突破难点。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高中生物中有许多知识点内容很抽象,学生听起来很枯燥,对于高中生,有时看着同学们在认真地听,可是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是那么的茫然,没什么反应,说明他们不懂。怎么办呢?首先要让他们放松心情,接着运用具有幽默感,风趣的语言,激活学生僵化的思维,让课堂轻松起来,活跃起来。如在讲课过程中“肚子饿,吃饼吗?”这样的突然间具有幽默感,风趣的语言激活了学生思维。接着把叶绿体基粒的“囊状结构薄膜”比作“一个大饼”,而把“基粒”比作“一叠大饼”,等等,这样让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这种熟悉幽默的语言既让学生领会理解了生物学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兴奋度。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第4篇

科学家们通过寻找基因殊的标志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高水平的运动素质。例如蛋白质是速度与力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而研究者发现有两种基因可以阻止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那么,携带这种基因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短跑和举重运动员。

根据您孩子的基因特点,科学家们会推荐适当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提供一份一系列体育项目的表格,哪个项目对应的小星星越多,说明您的孩子在哪个领域取得成绩的机会就越大。如果分析结果显示您的孩子有推铅球和撑竿跳的潜力,那么就没有必要非把他培养成网球运动员。否则,孩子会虚度半生的光阴。

季莫费伊・塔涅克耶夫的父亲一直梦想把儿子培养成冰球运动员。季莫费伊不满4岁就信心十足地穿上了冰鞋,6岁时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自己的同龄人了。可后来问题出现了。12岁时季莫费伊开始发胖,体重几乎增长了10公斤。教练提出了条件:要么在一个夏天瘦下来,要么离开球队。于是,父亲找到了遗传学家,想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季莫费伊的遗传图谱显示,他的基因中有一种不利的变异,提高了机体对饱和脂肪的敏感度。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不再消耗动物脂肪而转为储存,”运动饮食部门主任索罗金解释道。幸运的是这种基因缺陷完全可以通过饮食来弥补。我们给出了饮食建议――不要摄入任何动物脂肪,用不饱和脂肪代替;食用碳水化合物;一日6餐,每餐少食。”

检验结果出来当天,父亲便毫不犹豫地把冰箱腾空了,扔掉所有人都喜欢的灌肠、肉汤和奶油馅饼,换上了虾、蔬菜和通心粉。半年后,季莫费伊果然恢复到了以前的体重。

想象一下这样一种场景:把自己心爱的孩子领到教练的身边,教练要求出示孩子的基因图谱,看了看,然后无奈地摊开双手。这种情景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这种化验的费用还相对昂贵(约8000卢布),普通的体育学校还无法大规模使用这种新方法。但许多大型网球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儿童基因图谱了。网球是一种高费用的运动,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方面毫无天赋,就没有必要在他身上投资了。

分子运动基因是一门新兴科学。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1997年英国科学家蒙特果梅立提出:不同的基因变异类型可以决定运动员不同的素质。他的文章在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后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科学家们开始积极寻找与具体领域的体育成就有关的基因现象,目前已发现的基因有29种。

目前,所有的俄罗斯运动员都会进行基因分析,以得到相应的训练、饮食、治疗建议。从而延长自己的运动生涯。除了运动员,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基因分析了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趣的是,目前世界上除了与身体指标有关的基因外,科学家还在积极寻找与心理有关的基因。例如,根据基因图谱可以确定一个人在极其异常的条件下会如何表现。从而了解他是否适合做消防员和救护员。因此,几十年后把基因图谱用于招聘工作将会是很平常的事。而这一创新带给我们的将是什么?是人们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还是会引起新的遗传种族灭绝?这种种猜测还需要时间的验证,我们将拭目以待。

(摘自《海外文摘》)

戴上帽子心想事成

猛 犸

仅凭意识就能完成原来靠手脚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不再是科学幻想。

法国《ELLE》杂志总编让多米尼克・鲍比突然中风。在他醒过来后,左眼皮是全身唯一能动的部位。只用眨眼的方式,他写了一本名为《潜水钟与蝴蝶》的书,同名电影后来获得金钟奖。虽然他的身体沉重如潜水钟。意识却可以轻盈得像蝴蝶。

1924年,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侦测到了脑电,终于为人类的意识找到了生理基础。时至今日,脑电图成为了癫痫、中风、病毒性脑炎和脑外伤等疾病中常见的诊断工具。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它又有了新用途。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亚当・威尔逊戴着一顶连着电线的红帽子。只用脑电波控制,在网上写了几条短小的博客。

亚当・威尔逊并不是第一个尝试使用脑电波来控制计算机的人。这类研究已经超过30年了,甚至已经有了一个独立的名字:脑机接口。通过计算机来与人类的大脑通信或者使用大脑控制计算机,能够帮助人们部分地恢复听觉、视觉,并且可以用来控制假肢。

澳大利亚的Emotiv系统公司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头盔,这个头盔上安装了16个接收电极,使用者在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可以用它来控制轮椅或玩游戏。在一段演示视频中,一名工程师使用这个头盔来控制轮椅。当他开始微笑的时候。轮椅会向前走,闭上右眼轮椅向右转,闭上左眼则向左。如果想让轮椅一直向前,那么就一直微笑好了。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第5篇

现今家猫的野生祖先是非洲野猫,如果你把它们并排放在一起,很难从外观上分辨:非洲野猫看上去就像是有虎纹的家猫。如果一定要说出区别,大概是野猫的腿比家猫更长一些,而且步态更像猎豹。这种区别在猫挺直身体蹲坐时尤其明显,古埃及青铜器上的猫就很清楚地展现了这种坐姿。

事实上,非洲野猫的活动范围跟人类居住区很接近,因此经常与家猫繁殖。大量杂交个体的存在,使它们跟家猫的界限更加模糊。不过,你如果尝试抚摸它们,立刻就能感觉出它们性格的不同。目露凶光后退的可能是野猫,而喵喵躺下任你挠痒的,必定是家猫了。

喵星人进入人类社会,发生在中东先民刚开始适应农业生活后不久。由于被谷仓里偷食的老鼠吸引,原本生活在沙漠里的野猫溜进了人类村庄。其中,跟人类最亲近的那些野猫更容易获得保护,还能得到剩菜剩饭的招待,于是渐渐在村里住了下来。

那么,在这近万年的驯化史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注意的事?

迈克尔・蒙塔古是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他的研究是从一只阿比西尼亚母猫的基因组开始的。在比较了家猫、牛、虎、狗和人类的基因组之后,他列出了家猫体内遗传信息迅速改变的281个基因。

其中一些基因,跟听觉和视觉有关,这便解释了猫的嗅觉比狗稍弱,但夜间视力和听力都更强的现象,这也是猫赖以捕食的重要技能。另外,猫还具有与感知信息素相关的基因,这让它们具有了远距离寻找猎物以及异性的神奇能力。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意外发现了一些与脂类代谢有关的基因。猫和老虎这样的动物天生只吃肉,但即使它们摄入了大量的脂肪酸,也不会得高血脂和心脏病。这些基因也许正是为了适应高度肉食化的生活习性而存在的。可惜它们在人和牛身上并不存在,所以人类须要吃大量淀粉和纤维素来平衡饮食。

在蒙塔古的研究中最有趣的发现是,他们比较了22种家猫、非洲野猫和欧洲野猫的基因组。发现至少13个基因的变化能让家猫习性变得温顺,比如说恐惧反应,还有被奖励食物后学习新行为的能力。“这跟我们对家猫的了解相符”,蒙塔古说,“要适应被驯化的生活,它们不能太害怕陌生人和新环境,而对奖励进行反馈,才能让它们长久地被人类喂养。”

“这是整个研究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比较基因组学家林德布莱德认为,有一些与谷氨酸盐受体相关的基因,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们在人类进化中也被一代代地筛选再留下。“人类在进化中,倾向于保留帮助大脑发展,以及令人更擅长社交的基因。”

蒙塔古还在家猫中找到了5个重要基因,它们对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胚胎干细胞都有影响。这些基因也许能够解释达尔文提出的几个疑问:为什么家养动物普遍拥有较小的大脑身体比例,以及特定的黑白花色?

黑白花在家畜的野生祖先中非常少见,却普遍出现在人类选育的各种动物身上。这是因为,控制毛色的黑色素细胞都来自神经嵴细胞,一旦后者的发育过程出现突变,就会造成动物身上相应区域的色素减少,外观上看来就是白色斑点或者大片斑块。最容易出现色素缺乏的区域正是神经嵴细胞最后迁移到的部位,比如喉下、眼部以上、爪子及尾尖。

当猫开始被人类收养后,它们不必花太多脑筋思考如何谋生,也不再需要发达的下颌撕咬难以入口的猎物,大脑和头颅自然会慢慢变小。这种变化趋势在狗身上也一样,如果你拿狼和狗做个智商测试,就会发现狼比狗聪明许多。

其实,人类本身也是一种驯化了的动物。根据197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动物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的理论,人类的进化类型跟这些家畜基本类似。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比例,在最后一次冰川期的末尾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而逐渐降低。当今人类是否比那时的祖先更为聪明,就不得而知了。

跟狗相比,猫的驯化历史明显还不够长,这也正是它们比狗更富有野性的原因。德州农工大学的遗传学家威廉・墨菲说:“猫在驯化过程中受到的进化压力比狗小多了,除了保留抓老鼠这一本能,人类从未像选育狗、牛、猪那样刻意塑造猫的特性。”狗可以胜任看家护院、缉毒、导盲以及拉雪橇等工作,而猫只管到处闲逛,人类也能忍受它们。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好的课堂气氛是一门艺术,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并且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掌握这门艺术呢?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能够激活课堂,使每位学生学得开心。笔者将这项准则用于课堂教学的探索上,获益很多。

轻松:妙语如珠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或一句笑话,都能够改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学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笔者发现班上的女生比较认真。每逢问题,最先得出答案的都是那些女同学,并且在回答问题时声音非常响亮,而男同学发言的少之又少,即使站起来发言的,声音也很小。看到这种情况,笔者故意停顿了半分钟(这时不少学生都抬头看我,发现我的表情很诧异),接着说:“女同学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男同学到现在为止动静太小。难道这与性染色体有关?是因为Y染色体比较短小导致发言不积极吗?”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笔者接着说:“目前这项研究尚未得出结论,男同学们!别放弃努力啊!”

民主:敢于放手

叶圣陶曾指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而传统的课堂经常是以教代学,使得学生失去了求知的乐趣,以致于课堂气氛是毫无活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且不能满足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更新,努力变“教”为“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工程》时,笔者大胆放手,只布置预习任务。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动物细胞工程,搜集有关动物细胞培养、克隆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的知识,学到的内容远比书本上的要多。成果展示时,有学生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细胞,叙述自己所需的各种条件;并且模拟条件不适宜时,细胞的各种状况。在这样有趣的表演中,学生很容易记住了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还有两个小组学生现场辩论试管婴儿的问题,提出书上所没有提及到的现象,例如: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试管婴儿技术来生多胞胎的现象,进一步又联系到立法的问题等。可以说这才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发挥,自由创造。

思辨:质疑求索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上课时,有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正是因为问题是老师提出的,答案是书上的,好像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从而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例如:笔者在讲解遗传学的习题时,有道题目是关于后代患病概率的计算。此题有两种情况,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预习时发现很多同学只考虑了第一种情况,笔者在讲题时设计好先顺着学生的正常思路讲,然后再设置疑问引出第二种情况。结果,在评讲第一种情况时,有些学生就在插嘴:“错了!有两种情况!”笔者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太捣乱了,扰乱教学思路,顺口就想说一句:“上课别胡乱插嘴”。可是转念一想,这次如果批评了,以后他们有问题也不敢说了,于是,我转而表扬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及时指出问题的精神,并当场对他们表示感谢。事实证明:在之后的课堂上,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让学生享受发现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其实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

亲情:爱屋及乌

最后这一点就是作为教师,要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融,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热爱教师,喜欢教师的生物课,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在课堂上,看到有学生趴在桌上,是直接质问“上课为什么瞌睡?”还是体贴地问“身体不舒服吗?”让学生更加能接受。两者看起来效果是一致的,都达到了要提醒他上课集中注意力的目的,但是,从学生的感受来看,明显是后者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更愿意亲近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笔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既让每位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他们能不快乐,不喜欢课堂吗?精神上的愉悦会带来情感上的认同,在这里学生获取的不仅是成绩、知识,更是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海芳.略谈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气氛调节与塑造[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第7篇

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 原则 应用

现结合本人多年来教学实践,谈一下生物学的创新教学。供参考。

一、趣味教学法的提出及原则

1、趣味教学法。我们知道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人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也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生物知识的内在动力。如果在教学中始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它不仅能保证学生高效率地学习生物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对学生将来从事生物科学研究起着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生物知识趣味化,在学生对生物知识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并使之在学习中体会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乐趣,将兴趣传化为学习的动力。

2、趣味法教学的原则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进行趣味法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且不可乱用:一是只有把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无时无地的积极学习。二是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演示各种生物活体、直观教具、放映幻灯、录象,创设自然界情景,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并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要求。三是教师做好结合文章,在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紧密地与工、农、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二、趣味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精彩的课堂导入语。精心设计的导言,如复习提问、讨论、设疑置问、选讲故事等等,都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例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导入语是“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等,此时,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联想,达到立疑激趣之效果。

2.课堂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语言要求准确、精炼外,更要求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富有情趣,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才能象磁铁般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兴趣。因此,本人比较注意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例如,在讲应激性这个概念时,刚好发现一个同学在打瞌睡,我轻轻地走过去,在他的桌面敲打一下,他猛然抬头望我,我接着说:“这就是应激性。”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阵笑声,笑声刚停,我又说:“刚才同学们的笑声也是应激性的表现。”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气氛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3.课堂教学结合实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在兴奋中学习,除了讲课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之外,还需要经常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能使学生已经激发的兴趣得以维持。讲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时,可联系“大脖子病”、“呆小症”、“侏儒症”等人体异常的生理现象等等。 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还不断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越来越喜欢上生物课。

4.采取灵活的教法。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被逐渐淘汰,现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方法应力求新颖、灵活多变。一是上课时出其不意的提问。如在上遗传学课时教师可突发提问:“生男生女由谁决定的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和探索。二是在复习课和部分较易内容的新课时。本人曾用这种“小先生”式的教学方法复习了第二章新陈代谢的内容,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发言积极勇跃,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效果较好。三是教师先把提纲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并得出答案,最后由教师作全面针对性的讲授和总结,再以课堂练习巩固知识。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板书下列提纲:a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颜色。b光合作用过程。然后让学生阅读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并通过课后复习题巩固。

5.激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去探索,要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求知兴趣。 一是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和条理性。二是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训斥。

有趣的遗传学现象范文第8篇

在过去,人类的许多特性总被视为是童年抚养与环境影响的结果。现在,通过新的基因研究、临床观察、同卵双胞胎和被领养儿童的研究,我们愈来愈了解这些特性根植于基因矩阵之中。问题是,人的特性与个人生活经验的关系如何?

在最新的遗传学研究中,明尼苏达大学的布沙尔领导的一项双胞胎研究十分引人注目。布沙尔与同事们实际观察了数百对同卵及异卵双胞胎,进行生理与心理测验。结果发现许多人格特质与遗传有显著的关系,如领导能力、压力承受度、墨守传统的程度与想像力等。其他研究也发现,害羞的遗传可能性非常高。某些心理疾病上的强迫与药物上瘾也跟遗传有关。

基因影响我们的特征,这些特征规范出人的气质。基因在幼儿期为每个人设定了与环境互动的精神状态。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婴儿,也可能表现“A型行为”:容易激动,有侵略性,就算教他们放松心情,他们仍动不动就发脾气。

知道孩子一出生,即会因遗传而展现某些特征(例如容易激动)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可以确知,这些特质是否会一辈子保持稳定,或是会有所改变;会一直存在,还是依情况而定;其他的特性是否会出现,还是等情况一变,立刻退回原有个性的阴影里。

新的研究也开始解释这个现象。一所专门研究老化的机构赞助一个纵向研究计划:密切注意一万个人在9年之间的变化。结果发现,他们的有些特质并未随着时间而改变。

为了解读个性,科学史学者波珀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以幼儿期显露的面貌为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格特质?我们辨认出来的特征,必须如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所言,要符合“个人自然天成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脑中实际的网络系统。当我们逐渐偏离自然,把情境或社会因素纳入生命,我们仍然被自然召唤。“年龄、性别与社会地位帮助我形成对人生的看法,”奥尔波特写道,“这些看法只是部分的自我。事实并没有改变……我的癖性依旧隐藏在内。”

半岁前形成个性

要找出代表精明个性的正确基因,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精明是成人的特征,经过时间的累积后,才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来。可是,洞察力与敏感或许是精明的基础,是它的前身,这比较容易和它的基因矩阵联结起来。我们的任务就是开始留意以不同形式存在的个性。

好客也是一项成人特质,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来。它不是婴儿行为。没有人会说:“哇!你的宝宝多么好客啊!”不过,“对触摸的感受力很强”,倒是形容婴儿的恰当说法,因为它和基因矩阵关系密切。

出生6天的女婴和60岁的妇人在特质上并不相同。而且自古以来,雕琢天性的事一直饱受争议。希波克拉底(希腊医师,有“医药之父”之称)以冷静、忧郁、乐天、暴躁,作为气质的主要分野,并指出,快、慢、强、弱(也可能处于两者之间)为人的4种基本特性。对心理学家荣格来说,外向与内向是支配个性的类别。他认为:审慎运用意志力是主动的外向,受到驱使则是被动的外向。

1989年,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在6个月前,许多特性已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这些特性是:“活动力、鼓动力与强烈度”和“手段、适应力、韵律感与破坏力”。第1组被视为“驱力”,刺激婴儿产生活动;第2组为“规范性”,居中调节驱力。在某一组特性上占优势的婴儿,其另一组的特性就比较少。最有趣的是,从6星期到6个月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特性一直相当稳定。

初生儿的行为模式稳定不变,说明了这规律受外界制约的程度,不如与生俱来的力量大。它强化了固有的内在倾向, 随着时间的演进,尽管有所波动,仍会自行演变为一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称之为“个性”――围绕一个主题的各种特质, 出生时即影响先天倾向,也将影响成年后的样子。只是,最后分化出来的特征(如“好客”或“精明”)可能有所不同。

情绪的影响力

有些孩子对环境的兴趣有限,不太能刺激母亲做出特定反应,以迫使别人听见自己的意愿与需要;有些孩子却能完美地表达需要,很快得到满足。第一种孩子依赖父母的“解读”,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种孩子生来就比较能要求满足与刺激。一般人通常以为,这些特质是环境使然,是父母诱导或妨碍婴儿的活动所致。但是婴儿生来即有参与能力。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往往都有这项能力。

参与环境的能力似乎是先天的倾向。我们可能生来就有参与的潜力。潜力的激发仰赖环境的刺激,同时,潜力也会影响婴儿将来的成长。有些成年人用行动来面对世界;有些人尽量以不需实际行动的方式,规划心中的想法与计划。这些特色在成人期可能转型,甚至表现恰好相反的行为。但是基本形态仍可产生影响力,它们在选择职业、社交互动与生活模式上,仍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另一显著的特质来自于有关情绪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情感。我们发现,孩子的情感状态与父母有关。父母认为有问题,但仍获得接纳的孩子,或是父母温柔以待, 受到悉心照顾的孩子,与爱挑剔、消极或心绪混乱的母亲抚养的孩子相比较,前者在心境上较为积极进取。尽管有些遗传倾向没有改变(例如某些疾病),母亲仍会把情绪的倾向传到子女身上。例如:一对同卵双胞胎有酗酒的倾向,其中一位拥有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得自他的父母。因此,他好像比较没有理由像另一个双胞兄弟一样继续喝酒。他真的戒酒了。

另一对双胞胎都有肠胃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的父母给予他许多支持,因此他比双胞兄弟少受肠胃不适之苦。这项事实衍生出一个不寻常的状况:两个孩子的问题虽然一模一样,但快乐的孩子总比悲观的兄弟健康。

感情与大脑的特定区域有关,也有强而有力的遗传根源。最近研究人员在人类染色体上,就已找到躁郁症基因的确切位置。躁郁症不一定是因为差劲的父母所致,它是神经与遗传上的问题。表达或接收感情信号方面的疾病(如自闭症)也是来自遗传。情感虽受环境左右,遗传与胚胎时期的影响,依然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基因与环境互动

同卵双胞胎研究发现的最后一项基本特征是:有些婴儿对人比较感兴趣,他们密切注意人的面孔与声音,对没有生命的东西缺乏兴趣,如玩具或填充玩偶;有些婴儿则特别偏爱无生命的事物。一个基因好比海底的一颗小圆石。它不会对表面的海水造成任何值得注意的影响,也不会自行形成漩涡。因此我们不能笃定地说:“在那漩涡下面,一定有颗小小的圆石。”或是认为某些特性(比如害羞)一定是某个基因所致。基因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很少是一对一的。构成个性的各种特质多半不是单一基因造成。没有一个基因单独导致好奇、悲伤或坚毅不屈的个性。

基因可能形成某些基本特征。我们出生时,某些独特模式(如参与感和好奇心)使我们的身体适应环境。这个模式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让个性获得表现空间。基因密码也包含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慢慢明了基因矩阵的运作如何反应生活的各种状况,也逐渐看见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的互动情形。

1941年,有个关于日本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报道:

两兄弟一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家庭里长大。互不认识的兄弟俩直到20出头,还一再同受肺结核之苦。更不寻常的是,他们在生命的同一阶段走上相互背离的路:一个成了小偷,被逮捕后锒铛入狱;另一个则成为基督教的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