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1篇

受外部需求放缓,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影响,广东省某中型服装出口企业开始转向开拓国内市场。但在国内贸易中,买方通常要求以赊销方式结算,赊销期60至120天不等,该企业一方面希望通过给予买方有竞争力的结算方式――赊销以争取订单,但另一方面又面临由于赊销和应收账款规模过大、买方分散、风险程度高低不一而引致的坏账风险及流动资金占压问题。中国银行得知后视其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荐了融信达业务,买入保险公司承保的应收账款,为企业提供融资,解决了企业应收账款难题。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内贸易不断发展,买方主导的赊销结算方式日益盛行,应收账款带来的收款风险以及资金占压等问题一直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融信达业务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应收账款融资及管理领域又一重要创新,该业务是指中国银行凭卖方已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信用保险的应收账款,向卖方提供的资金融通业务。该产品充分发挥了银行融资及保险公司信用风险控制等比较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融通、买方信用风险防范等难题。

融信达业务作为银行融资功能和保险公司信用保险保障功能相结合的一种产品,对企业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和便利性,一方面利用信用保险,解决企业担心的买方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利用中国银行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提前将应收账款转换为流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2篇

银行是一种具备金融性质的企业,其生存方式是以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债为运营发展方式,并且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多样性的综合。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同样具备企业的普遍特点,因此银行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财务的管理能力。银行只有不断加强银行企业对其资金进行规划运筹和控制,才能进行更加有效的投资以及企业盈余的分配等问题,从而实现银行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知,银行企业财务金融活动已成为银行运营的重要基础,也是所有金融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部分,一个金融企业其财务管理的能力同时也能体现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价值。

二、银行财务金融的核心问题分析

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对银行的资金进行规划运筹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成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经营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的。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各种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导致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如全球经济环境、政府战略决策、利率、汇率及重要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了有效规避和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银行必须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进行风险管理。

(一)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1)与银行的财务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类型和功能;(2)金融市场和中介与银行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点:

1.银行的资金融通管理。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资金融通主要包括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两个过程。银行资金融通的筹资决策中主要关注筹资的途径、对象以及资本等,由于银行性质的不同,其对于金融需求的条件也就不同。因此银行必须依据自身的发展以及周围的社会经济环境详细地研究不同条件的金融需求,详细分析其所筹集的资本是否能供应各种金融需求,从而制定有效的筹资方案。在银行资金融通的投资决策中,其内容主要包括商业租赁投资、各种证券投资、金融信托投资等。

2.银行的资金管理。银行的资金管理主要包含银行现金交易、银行资金交纳管理、银行资金贷款管理、不动产管理等行为。其中银行贷款是银行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属于银行进行经营活动获得效益的主要手段。对于银行整体的管理而言,资金管理是整个管理流程中的重要核心部分,银行只有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确保银行运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盈利性。

3.银行的风险管控、成本管理。银行运营与投资的风险管理以及全流程的成本管理也就是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由于银行属于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从创建伊始就决定其自身性质具有高风险性,因此,企业有必要正确地识别公司当前面临的各类风险,客观地评价各种风险给公司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继而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和交易策略。因此风险管控的作用很大,是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主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银行企业的市场化,其内部控制管理的成本成为了一项主要控制对象,银行只有不断提高加强对其成本控制的管理水平,将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风险的有限性),才能有效地增加银行收益,实现银行的运营目标,进而提高了银行自身的价值。

4.银行的信息管理。银行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财务信息管理和表外业信息管理。银行财务管理又可分为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以及财务预算管理等。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管理主要是指银行对其在一段时间内所实施财务活动的计算、汇总、预测及分析等进行管理,而财务分析则是以财务活动文件、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为参考对象,通过具体的优化分析方法,对银行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财务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评价运营结果并分析资金流动趋势,研究潜在的银行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资金增长,实现运营目标。此外,银行需要对不列入银行内部的负债资产进行管理,而这项管理一般称为表外业管理。

(二)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由于银行财务运营流程主要关注重点是其风险运营环节,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银行虽然是金融机构,同其他企业相似,其资金也是以货币形式呈现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比如融通性、共享性、投资性、风险性等。

从融通性的角度考虑,银行为了避免因融通性过高而导致其所获利益降低的风险,可采用减少贷款要求,促使信贷几率增加,但又可能导致信贷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产生。

从金融市场的功能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创造、风险规避、资金融通和控制权市场等功能与银行企业价值创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金融的视角看,银行的融资活动需要持续地从内部或外部取得成本尽可能低的资金来源。来源不同、融资渠道方式不同,其财务风险特征和融资成本也必然不同,并将构成不同的资本结构。

资金预算是银行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在银行的资金预算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资金计划进行处理,需要保证资金充足从而满足银行发展需求;其次银行需要提高财务运营过程中资金的流通率,在基本资金保障的前提下,运用财务管理技术,分析和预测银行未来运营方向,制定发展对象提高管理效率。此外,银行的资金预算是时态成变量的流动环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

三、我国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在国有银行转型、财政资金有限的背景下,我国国有银行面临着国家整体市场化的推进,国有银行正沿着股份制改革、业务创新、改善投资环境、加大银行内部管理以及提高防风险意识等思路和步骤进行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首次将资本利率进行市场化,通过资金融通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

债务危机以及对全能型银行的支持导致混合型银行运营不断产生,通过金融开放式结构使银行的运营规模得到了扩大,且提高了银行在资金融通方面的资金利用率以及利益,为银行的运营带来更多样的业务活动以及战略规划等。

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人类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采用大数据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积极推进并建立起数据驱动型发展方式,将对今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精细化管理、服务创新与风险管控,提高银行竞争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很多境外银行也成为我国银行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例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这些外资银行针对中国市场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并且不断探索具有高利润的新市场,不断深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国内银行应正视外资银行的挑战,调整思路。目前,国内银行在资金融通、银行自身内部机构管理、业务扩展等方面不断探索,从而挖掘出潜在优势。

四、协调财务金融与银行发展的关系

(一)完善金融市场及其制度

如今国内的金融市场已经发展了证券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使得金融市场逐渐多元化,业务活动也不断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服务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市场完善程度上仍然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结合具体的市场发展情况不断寻找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与机制。

应加快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股份化组织体制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符合市场体制内要求的基本经营方式,同时也是现代金融企业的一种基本制度。银行实现股份制逐步建立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和其他大量国有股份制银行为左右两翼、适度竞争、共同发展的银行体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金融制度。

(二)完善金融基础保障体系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仍然不够全面,例如随着不动产质量的下降、银行的运营风险不断增加、由于缺乏有效预防挤兑措施,极易导致支付危机的产生。另外,银行支付计算系统比较落后以及社会的信誉度不足,导致银行的运营风险增加,例如一些刚刚建立的信用银行,没有很好的信誉意识和观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诚信获益机制,从而影响了银行的运营与发展。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制度就是法律法规,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就会导致银行在运营、监管、投资、筹资、合作等等一系列活动中失去安全依靠,因此,必须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

(三)加强银行金融与财务监管

在金融监管方面,首先可以建议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有效地处理和协调突发事件产生;其次建立银监会与证监会的管理机制,形成统一监督管理;最后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之间建立监管合作机制,吸取多元优势,从中获得共同利益,达到互利共赢。

在财务管理方面,银行应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完善财务收款控制机制,并且对财务信息处理加强监督和控制,要加强审查、统计、审计、监督等环节,完善并购管理上的法律,比如出资方式、法律等。

(四)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银行风险预警机制。要明确风险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确定风险管理对象的范围状态;分析风险成因,制定风险防范策略;建立风险规避系统,实现对风险进行预警防范控制和应急;利用丰富经验的积累,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将风险减低到最大限度,从而提高银行的整个运营状况,提高银行业的企业价值。

总之,协调财务金融与银行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到四点:(1)完善金融市场及其制度;(2)完善金融基础保障体系;(3)加强银行金融与财务监管;(4)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做到这四点,才能有效降低银行业的财务风险,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3篇

要回答是否存在“泡沫”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经济学对“泡沫”的定义。经济学上的泡沫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某种资产价格的迅速膨胀;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经济泡沫现象。现在我国保险业是不存在这种“泡沫”的。

其次,这里有一个对保险功能的认识问题。保险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展的。小商品经济时代,保险仅是一种简单的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经济补偿是其惟一的功能;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衍生出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随着保险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作为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者,演变为社会安全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承担了社会管理的功能。鉴于现代保险本身具有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我们在统计上可以将分红险、投连险、万能寿险等分开统计,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这些险种中的非风险保费业务收入属于保险产品。

2003年,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3880亿元,其中,分红保险保费收入1670亿元,超过人身险保费收入的一半。有的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不适合大力发展分红险等投资理财型险种,理由是西方国家是在保障型保险产品基本饱和的市场环境下转向理财型产品的,中国保险业却跨越性地选择了大面积开展类似的理财型保险业务。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中国保险业跨越式的发展难道不对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保障型保险产品饱和的时候才能发展理财型产品呢?

作为商业保险,保险公司的发展根本在于适应市场,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需要的产品。在目前预定低利率水平下,提供保障功能的保证利率较低的传统寿险产品,因其功能狭窄,客户存在未来收益损失风险,市场萎缩是不得能避免的事情。而寿险新型产品既有保障功能,又具有较好的资产增值能力,其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传统产品的相对萎缩和新型产品的大幅增长是市场化的结果。我国保险业跨越式地选择了大面积开展理财型保险业务,是适应市场的结果,是我国保险业市场化的必然,当然这也是与保险监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分不开的。

应该说,2001年以来,新型产品的推出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了利损差,解决了寿险业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问题。

事实证明,在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利率稳定的时期,传统固定利率产品是有竞争力的。但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尤其在我国,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将难于避免。在经济波动时期,新型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抵御金融市场波动、防止利差损、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4篇

从辽宁地区来看,近年来从重工业向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辽宁蓬勃发展。从经济发展与产业调整形势来看,2013年辽宁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8.6%、52.7%和38.7%,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8%、8.9%和9.2%,第三产业增速相对较快。虽然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成绩喜人,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一些发展障碍仍然存在,尤其是涉及新兴产业方面,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产业增量代替结构调整,规模小、创新能力低。现有的金融资金供给无法满足大量的金融需求,从而限制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在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并不平衡。从资金需求角度来看,根据辽宁省中小企业厅2013年8月对辽宁省14个市1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需求大,难度大的问题。在被调查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当中,有贷款需求的超过90%。绝大部分企业并不了解科技保险、科技贷款等金融产品。这些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小、经营管理素质较低,随意性大,财务制度不规范,也难以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品,因此,贷款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从资金供给角度开看,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418亿元,贷款额为29722亿元,存贷差近万亿多元,这说明部分款项在扣除各项准备金后、被金融机构投入到省外地区。从保险业来看,2013年全年保费收入622.6亿,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总额239.9亿元。在服务“三农”方面,农业保险(不含大连)业务规模达9.8亿元。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机构在资金供给上仍存在提升空间。因此,就有必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政策指引,促进金融机构为不同产业发展中的企业提供更适合其经营特点的、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

二、保险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而保险业务可以为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驾护航。保险具有经济补偿的“补血”功能,是对被保险人在风险发生后进行的经济补偿或给付。有了保险保障功能,实体经济一旦遇到不幸事故和灾害损失,就可以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以科技保险为例,它是保险公司推出的新型险种,能有效分散化解高新技术企业出资人、科技工作者对风险的顾虑,以及分散科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从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来看,主要是提升传统产业的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的附加值。在产业的调整过程中,除了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之外,还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来分散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并就如何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做出了具体部署,其中包括: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拓宽保险覆盖面和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等。总而言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保险不但具有经济补偿功能,还具有资金融通功能。同时保险产品承担的风险特别巨大,不仅需要保险公司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相应支持。

三、辽宁保险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的路径

第一,建立专项保险基金,投向支柱产业和实体经济。保险公司应加大与各市政府的合作力度,建立保险专项资金加强对于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重大工程的支持,不断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高效对接实体经济,贡献社会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体系。保险业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首先要充分发挥保险作为经济“稳定器”的职能。“三农”和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薄弱环节。在保险业发挥其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辽宁省应循序渐进的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方面的积极功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优化已有险种,不断开发创新产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小微企业资金周转,为小微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易操作”的信用与保证保险服务。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5篇

受当前制度制约,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多元化投资保障机制难以形成,林区投资动力相对不足,社会各投资主体在林业方面的投资较少。制度制约首先是不合理的林业产权安排,难以形成激励相容的林业投资机制,使私人、林业部门内部及地方政府的投资无法跟进,造成投资渠道不畅。目前林地使用权不稳定,林地流转不自由、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干预过多,严重影响林业的发展。其次,国家对林业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的投资效益,从而影响银行对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的贷款。再次,我国林业税费种类繁多,负担重,影响了林农的投资积极性,对林农脱贫致富,激励林农对林业进行投资有极大影响。最后,林业投资周期一般较长,资金转换慢,林业主管部门一直没有培育起规范的林业要素交易市场,特别是中幼林及承包林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市场,这使林业投资的流动性受到极大限制,降低了林业投资的吸引力。

保险机制缺失

林业生产周期长,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期的风险,例如,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风险;林木被盗伐、人为火灾等人为风险及由于林产品市场价格的难以预测性,从而使经营亏损的市场风险和林地经营者遇到因国家经济和生态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划定自然保护区等政策风险。森林保险作为林业风险保障机制,由于林业风险具有来源广,损失重、预防难、成本高、影响远等特点,商业保险不敢轻易进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森林保险发展滞后,远不能满足林业巨大的风险保障需求。

配套措施不完备

一是森林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很难确定森林资源的资产价值,从而难以确定贷款额度。森林评估机构的资质设定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资质无法认定,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资质获得难。二是林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流转行为不规范,大部分林地自发流转仍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随意性大,没有中介机构的参与,导致操作上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三是林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实力雄厚的林业信用担保机构。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融资对策

金融支持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是必要的。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务之急就是打破制约金融支持瓶颈问题。

1.扩宽融资渠道

应加大资金融通工具的创新,改变单一的银行贷款的融资渠道,实行资金融通多元化,提高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财政性融资支持的重点应集中在大小兴安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偏低及产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开展公平竞争能力的产业项目和领域。政策性金融支持,应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性融资活动支持林业发展。

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是扶持大小兴安岭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方式;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信用担保公司为林业产业的负债融资进行担保,提高借款企业资信度,帮助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普通贷款,还可作为中间人帮助企业吸收社会投资。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应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帮助它们不断开拓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商业性金融支持中,应加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林业企业的信贷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林业,同时大力发展林业资本市场,放开直接融资,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方面进行融资创新,使社会资本转化为林业资本。

2.完善产权制度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林业资源登记公示系统,实行林权登记、采伐、监管、流转的信息化管理,使林权信息在相关部门之间实现有效的流通与共享。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变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为混合型的产权结构,实现资源所有者与经营者最直接的结合。国家应逐渐退出具有竞争性的林业投资领域,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放到大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和基础性建设项目上,竞争性项目应由企业或林农等市场主体来承担和完成。在市场化的林业投资体制还未真正形成的情况下,需要国家在投资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或直接进行必要补贴,减少税收甚至取消征税,提供优惠贷款,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商品林生产。

3.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森林保险作为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机制,不仅有利于林业生产经营者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促进林业的稳定发展,而且通过保险可以减少林业信贷风险,从而增加信贷机构对林业的信贷供给。政府可实行林业保险的补偿机制,对营林者投入的保费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以减轻林农和林业企业的经济负担使其从林业保险中获益,提高投保积极性。政府可对保险公司直接进行资金补贴,还可以通过出台林业保险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间接支持保险公司,如政府可以减免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所得收益的税费,激发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出资设立政策性再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向政策性再保险公司投保,以化解风险。充分发挥林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推进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林业保险体系的建立。

4.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依法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评估体系。尽快成立专业的评估机构,制定完善的评估标准,简化评估程序,加强森林资源评估业务的监管工作,对于那些乱委托、乱受理的行为需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是规范林权流转程序,培育林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林权登记管理机构,有效监控林权流转市场,要充分尊重林权主体市场交易自由权利,同时也要注意做好政策引导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供给,帮助林农合理的选择流转主体和流转方式,以减少林农盲目流转带来的损失。完善森林资源产权交易网络,解决交易过程中信息不通畅、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构成 功能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内涵

金融服务体系的内涵是指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融资主体、金融机构体系、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等。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涵也主要包括以上方面。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要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充分反映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它还要做到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保护、支持、发展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就是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缩小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此外,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高投入、低产出、风险高的显著特征,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环境不理想,农业资金严重短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缺乏自给资金资能力。这种状况决定了“三农”对金融特别是对农村金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因此,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同时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们也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主要有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等。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成的概念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由若干要素构成,并分成不同的层次。从理论上讲,它包括宏观层次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中观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以及微观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体系。其中,宏观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中观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构成农村金融的供给体系,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体,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2、典型国家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

作为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信用合作组织的德国,其国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政策性和合作性的金融机构。德国政府在农村设立了如农村地产抵押银行、土地抵押信用协会、土地信用银行、农业中央银行等不以盈利为目的,承担政府辅助发展农业责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放款协助农民购买土地及进行水利建设或通过发行土地抵押债券来换取资金,再贷款给农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整个体系以合作银行为主要表现形式,呈金字塔式,自下而上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层合作银行,直接从事信用合作服务;第二层次是地区性合作银行,它可以向基层合作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结算服务、短期的融资服务、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和国际银行业务;第三层次是德意志中央合作银行,它是全国金融组织的中央协调机关,提供调剂资金融通,为地区合作银行提供全国性的支付和结算服务,开发新的银行产品、证券、保险、租赁、国际业务,为基层行和地区行无力解决的业务提供担保支持等金融服务。另外,合作银行体系还设立了贷款担保基金,由合作银行按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存入,对风险进行补偿。

在印度农村,金融机构展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和形式。印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由开始的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地区农村银行等作为主体发挥作用,到微型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一些非政府组织等也加入了向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行列,形成了主要由合作性质的信贷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农业保险机构等组成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根据国情构建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以现行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保险公司以及非规范的金融机构作为基本框架。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与建立农村市场体系相结合,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基本产业政策相结合,从改善信贷资金供给入手,提高农民营运资金的能力和需求。从1996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过改革,初步形成了具有政策、商业和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这种金融服务体系的设立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形式

一般而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发生作用,在市场上由“看不见的手”发挥其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调整作用。同样对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仍然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的制约。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否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来自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否能够发展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则主要由是否很好地遵循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否能在运行中更好地应对来自竞争、价格和风险的压力决定。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供求机制,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实施、运营和建立需要根据农民、农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对资金、信息、项目的需要而定。同时服务体系的价格、政策的制定还要遵循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按照市场的发展制定合理适宜的价格,设定有特色的服务体系。完善的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可以根据在规范、严格准入筛选机制和市场机制下,适当引导良好的民间金融走出来,逐步规范非正规金融。在风险机制中则是指,由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风险性较高的特点,因此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充分分析风险、衡量风险,针对农村农业发展风险实施有效的措施,例如采取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行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覆盖面,政府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提高参保意识,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业务,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业信贷风险基金,适当承担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涉农贷款风险。

由于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整体上的相对脆弱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生作用的形式比市场金融体系更为复杂和特殊。在兼顾竞争和价格机制、风险机制的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强调政府资金、政府政策等的支持,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为支柱、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力军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后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在建立农村金融保险方面,由国家、保险公司、农民共同承担农业风险;或者国家设立政策性保险公司,把农业保险从现行的保险公司分离出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农业风险。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的积极作用,强化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优势互补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开发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的人缘、地缘优势、网点和人力资源优势开拓终端市场,为农民农村金融需求者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从中分享农业收益。此外,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农业保险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其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

一是融通资金、配置资源功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就是通过一整套金融交易制度安排,促使农村剩余资金转化成投资并实现社会资源最有效合理配置的过程。例如通过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将分散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借贷行为变储蓄资金为投资资金。又如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以金融商品(信用货币)为载体,以金融交易为手段,不断地调剂、组合,配置货币资金在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的比例,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二是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农村建设需要高效、便利的金融清算和支付服务,以确保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例如通过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将农村建设中各类资金进行快速地清算和支付。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必须投入一定的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金融软件设施,同时也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实现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所提供的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是分散金融风险功能。我国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功能定位较低,体系结构过于强调业务的独立性,使得各金融中介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合作关系,再加上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较差等原因,导致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往往无法实现分散金融风险的目标。因此,农村需要建设具备分散金融风险功能的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这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确保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四是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为农村金融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为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为满足农村经济的多样化要求,既要巩固和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又要不断创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五是定位服务“三农”,进行农村储蓄动员,促进农民储蓄。整合资源、提供信息、消除对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排斥性,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加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力度,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六是为相关经济部门提供信息。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农村经济发展中各种经济指标、信号适时地反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为当局及时适当调整、制定针对农村经济状况的合理决策提供数据和指标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系统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6).

[2] 林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09(5).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7篇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及重大煤矿事故中,保险业及时赔付,有效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保险金达到19.7亿元,2005年达到20.08亿元,2006年达到25.27亿元,2007年达到52.5亿元。例如,2004年8月18日,大同合成橡胶集团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生产线遭受严重毁坏。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勘后,立即支付预付赔款400万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经公估机构里算后,向大同橡胶集团支付赔款869.59万元,使该受灾单位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2004年10月7日,山西运城虹桥旅行社承办的旅游团发生严重车祸,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的恶性事故,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支付旅行社责任险赔款125万元。2008年3月9日,阳泉市平定县山西海祥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造成6名矿工窒息死亡。大地保险阳泉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加大理赔“绿色通道”的开放力度,及时支付保险赔款120万元。

2.资金融通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内在的投资需求使保险公司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具有资金融通效应。保险费是预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要在整个保险期内履行,还有损失发生与给付之间存在间隔、历年赔付率波动、巨灾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提留各种准备金。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保证保险资金的运动是必要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增强给付能力。投资收入既是金融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险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保险业通过收取保险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保险基金,再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为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建设融通了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援了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我国各省市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保险需求弹性值为1.49%。(编辑:)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和同业拆借等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资金融通效应将逐步得到发挥。

3.收入分配效应。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感到风险的行为主体(投保人)愿意出钱(保险费)给另一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收到保险费后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这是典型的交换,社会保险的财务及给付机制影响到储蓄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收入再分配的形成。

二、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效应

保险作为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制度安排,渗透到经济的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效应逐步发挥。

1.社会稳定效应。保险公司从承保、计算费率到理赔都要与灾害事故打交道,需要掌握财产的分布和各种灾害事故损失的统计资料,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累防灾防损经验。减少灾害事故能相应减少保险的给付,从而增加保险资金积累和降低保险费率,所以保险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宣传并向防灾防损部门投资,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的首要任务。保险赔偿只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但整个社会仍受到危害,只有防灾防损才能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投保人投保只是预防万一,他们宁可保险费白缴,也不希望灾害事故发生。可见,保险公司是社会防灾防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保险业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仅通过招收业务人员,就解决了130多万人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浅谈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2.社会保障效应。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参保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大病医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口,保险业报出了一系列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满足了人们较高层次的保障需要。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增加扩展家庭效用,还可以增加子女教育投资,提高收入预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除了人们医疗、养老等的后顾之忧。

3.社会管理效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辅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保险可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政府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时常化的手段来解决。保险将逐步成为个人生涯规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编辑:)

4.本地化效应。保险业只有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寻找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从支持支柱产业、服务“三农”、推动责任险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发展领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储量为最。煤炭行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保障问题又是备受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组建专业性煤炭保险公司。针对各地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责任事故,2004年12月,山西省在采煤行业推动开展煤矿职工工伤保险、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2006年11月,山西省开始将商业责任保险机制引入全省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采掘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投保责任保险,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还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与适应,都离不开保险业的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社会稳定及协调发展效应愈加明显。文章从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两方面对山西保险业发展的功能进行了评述。

参考文献:

1.朱文胜.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保险研究,2000(3)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融资渠道 拓展

近年来,我国企业间并购活动活跃,但企业并购融资渠道与方式还比较有限,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常见的融资渠道与方式主要有内部留存、增资扩股、股权置换、银行信贷、卖方融资、杠杆收购等。本文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介绍企业并购融资渠道的拓展方式。

一、租赁融资

租赁融资,是指根据融资租赁原理设计的并购方案进行融资。并购结束时,并购方将拥有目标公司的全部所有权,实现对企业的完整并购。其基本操作步骤为:(1)并购方依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选定并购目标公司;(2)并购方选择融资租赁公司,拟定租赁合同,内容涉及并购方案及在各种可能并购结果下的租金偿还数额、偿还期限(租金中包含对出租公司的并购成本的补偿);(3)出租公司筹集资金实施对目标公司的并购;(4)出租公司依据租赁合同将对目标公司重整的权利交给并购方;(5)并购方在出租公司的协调、监督之下对目标公司进行重整,包括分拆出售、重组、整顿、改善经营等,并及时支付租金;(6)租赁期满,租金支付完毕,并购方获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出租公司收回投资,获得了相应的收益。

在融资租赁期间,出租方拥有目标公司的所有权,但根据租赁合同,出租方必须将目标公司的重整权交给并购方,因此并购方实际上已行使并购之实,而在租金支付上却采取了分期支付方式,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此种并购模式实际分两个大步骤,一是融资租赁过程,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购过程。融资租赁过程中,并购方与出租方是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关系,出租人是目标公司的“所有人”,企业并购方是目标公司的“经营人”。但出租人作为“所有人”在这种并购模式下从并购方获得租金收入,并购方按融资租赁合同支付完租金后取得目标公司的所有权,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并购。

目前,我国租赁业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且租赁业务大多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因此,租赁融资方式的实施还有赖于大力发展我国租赁市场,改善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与租赁业务相关的制度、法规和准则。

二、股权租赁

股权租赁是适应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并购交易机制。所谓股权租赁,是指在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之间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联合收购方,与主收购方合作收购目标公司,战略投资者持有目标公司原股东拟转让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在收购完成后,将所持股权作为租赁标的物,通过设定租赁期限和收益的方式,逐步将所持股权转让与主收购方,以完成并购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

股权租赁实质上是租赁融资的一种变形形式,类似于售后租回交易。其创新在于,它将股权作为资产的一种形式纳入了租赁标的物范围之内,从而使租赁的融资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由于其他投融资机构的介入,收购方的整个收购及收购之后的资产整合过程都将处于投融资机构的监控之中,有利于避免收购方损害被收购方其他股东,包括投融资机构的利益,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三、向保险公司贷款融资

保险公司是当今各国最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获得的保费收入大大超过其保费支出,从而可以获得大量稳定的货币资金用于投资与信贷。例如,财产与灾害保险公司,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收入,除部分用于赔偿支付外,其他资金主要用于各种投资,如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与股票等。但是由于财产损失的预测比较困难,因此财产与灾害保险公司主要将其资金投资在流动性较强的项目上。又如人寿保险公司,由于能较为准确地预计下一年度需要支付的死亡保险金,因此其资金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可用于长期投资和不动产的长期抵押贷款。

由于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资产,在金融体系中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向保险公司贷款融资可能成为企业并购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融资

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购股权证等衍生工具来降低融通成本。国外的衍生金融工具利用充分,开发了不少新的品种,例如夹层融资。这个概念最早在华尔街被用于指资级债券和垃圾债券之间的债券等级。随着市场发展,夹层融资逐渐演化成一种介于股权和普通债务之间的融资方式,处于公司资本结构的中层,风险与回报都介于风险较低的优先债务和风险较高的股权融资之间。作为一种无担保的长期债务,它附有投资者对融资者的权益认购权和转向普通股的转换权。

五、票据融资

票据作为传统的金融工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其作为金融工具的功能似乎并没有衍生金融工具那么明显。票据主要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通常票面列明收款方和付款方的名称,持票人可以在票据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贴现或背书转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票据交易逐渐脱离实际的商品交易,公司不再是为了某一笔具体的商品交易而签发票据,而纯粹是为了筹措短期资金而签发票据。这样,在票据交易中,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单纯的债务债权关系,这种票据也不再标明收款方的名称。

票据融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筹措短期资金的重要工具。我国的一些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开始使用这一短期融资方式,但是我国的票据融资功能有较大的局限性,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票据贴现上。票据贴现是企业为了解决资金困难而进行的票据融通活动,且主要是向银行进行贴现。虽然票据融资在我国企业并购交易中还不多见,但是其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扩大了融资的范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资金融通的不断加速及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壮大,票据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通资金的方式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