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遗传学检查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分子医学时代的到来,遗传咨询(genetic counseling)已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工作[1]。它利用现代遗传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以咨询、商谈的形式解答患者及亲属或其他相关人员提出的问题,并在权衡对个体、家庭、社会利弊的基础上,给与婚姻、生育、疾病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从而达到降低遗传病发生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然而,实习医院既无遗传咨询门诊,又无遗传病病房,使广大医学生没有机会直接接触遗传病病人及其家属。学生只学书本知识而无实践机会,从而使新一代的临床医生缺乏对遗传病的认症能力,遗传病仍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严重影响了“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国策的落实。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尝试“模拟临床门诊”的方法,进行“遗传咨询”教学。将散在病例集中讨论,经过几年探讨,收到良好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4级临床本科生50人,2005级临床本科生50人,2006级检验本科40人,2007级检验本科40人,共计180人。每年级抽取的学生以班为单位,4人为一小组,每两个学生结成一个“医生—咨询对象”对子[2]。
1.2 病例提供 提供给学生的病例是我教研室老师经过多年积累的各种遗传病病例照片(包括来我室作染色体检查的患者,还有学生利用假期收集的遗传病患者家系);临床特征总结;家系图;传递方式和发病风险等。
1.3 病例及咨询内容的选择 依据遗传病的分类方法[3],有目的选择常见病例200例,这200例病例基本覆盖了本地区常见遗传病的80%(表1)。
1.4 方法 医学遗传学的任课教师就遗传咨询的目的、方法、意义作一详细讲解,然后,找一名学生作搭档进行示范。然后选出相应的病例,其中一名学生扮作遗传咨询门诊的医生,另一名学生扮作前来咨询就诊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准备一定时间后,每对学生依次走上讲台,就他们所遇到的病例进行咨询[2]。患者或患者家属就该类疾病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诊断、治疗和预后以及患者同胞、子女复发风险等问题进行询问。而医生要一一作答,并对其婚姻和生育提出建议和指导,以供患者或其家属参考。在座的老师和全体学生作评委,经过学生详细讨论后教师总结,课后提交本次咨询的报告。表1 病例分类
2 结果
经过四届两个专业学生的实践发现,参加模拟临床门诊教学的学生,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的较牢固,并且大大提高了对遗传病的认症能力,对他们的实际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参加了假期收集遗传病家系的活动,收获颇大,其中有的家系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已经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对180 人曾参加模拟临床门诊法教学的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三位学生考取了医学遗传学的研究生),有利于对理论课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并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2)。表2 问卷调查结果
3 讨论
医学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迅速的一门前沿学科,被誉为现代医学的五大支柱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病,研究的是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方式、诊断、预后和再发风险等。而临床上所遇到的疾病大多遗传有关系,尤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先天畸形、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现在的临床医生绝大多数缺乏对遗传病的认症能力,教学和临床脱节,忽视了学生临床遗传咨询能力的培养。另外,医学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遇到遗传病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纸上谈兵,尤其是对于那些将来从事妇产科、泌尿外科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的学生,如果不能准确识别各种遗传病,贻误了遗传病的诊治和预防时机,将给病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开展模拟临床门诊形式的医学遗传学咨询课,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反映强烈,效果较好。此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提高了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及掌握临床推理的步骤。通过这些病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各种遗传病的咨询方法。例如:一对夫妇习惯性流产前来咨询,经染色体检查,女方核型为46,XX,男方核型为45,XY,t(14;21)(p11;q11),男方核型为罗氏易位,形成正常生殖细胞的可能性很小,后代有1/6为14/21易位先天愚;1/3易位携带者;1/3流产死胎,对于这种情况建议他们不要再妊娠,避免了先天畸形儿的出生,又解除了习惯流产造成的身心痛苦。
参考文献
1 左及主编.医学遗传学[M].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17218.
关键词: 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产前诊断
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即便导致的疾病,是导致人类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在妊娠中期,于超声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细胞遗传学检查是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点,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收集了2011-2013年1292例在本院进行妊娠中期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的孕妇资料,通过分析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主要类型等情况,以探讨其在遗传咨询中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产科就诊的有唐氏综合征筛查高风险、高龄、超声异常、父母为平衡易位携带者等产前诊断适应症的孕妇共1292例。年龄19-45岁,于孕16-24周抽羊水行产前诊断,培养成功1288例,具体指征主要包括胎儿超声筛查异常(包括结构异常和软指标异常)、唐氏筛查高风险、高龄、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高风险、不良生育史、父母染色体异常等。
1.2 方法
首先,指导孕妇进行适当活动,常规消毒铺巾后,在B超监视下,用一次性羊水穿刺针经腹部抽取20ml羊水,分别装于两只10ml无菌离心管中。将上述离心管以1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rnins,弃上清液,保留0.5 ml细胞层,用吸管将其混匀后等分为2份,分别接种于2个25ml无菌培养瓶中,再加入羊水培养液(Gibico)5 ml,混匀,拧松瓶口,置于5%CO2、37℃培养箱中培养,第6天观察细胞贴壁生长情况,并更换新鲜培养液后继续培养。以后每天连续观察细胞贴壁生长情况,当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有多个较大的、生长良好的贴壁生长的梭形细胞克隆时,加入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终止于有丝分裂中期,再用胰酶消化,使贴壁细胞从瓶壁上脱落,将其移至无菌10ml离心管内,再用吸管反复吹打均匀 , 2000 r /min离心 10 min三,弃去上清 ,加入 37℃ 预热的0.075 mol /L氯化钾 8 ml,用吸管轻轻吹打数十次, 37℃水浴3 mins,加固定液 (甲醇:冰乙酸 = 3:1 ) 1 ml预固定5mins,2000 r /min离心10mins,弃去上清,加固定液8ml,静置 30mins。离心、弃上清后再重复固定1次,常规制片,烤片后吉姆萨染色,镜下观察、记数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30个,分析3个,显微镜下拍取照片。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 ( ISCN 2009)标准进行核型分析诊断。
2、结果
2.1产前各种高危指证与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关系见表1。
表1产前诊断指证
*其他包括:孕期病毒感染、药物使用、接触致畸物质、不良生育史等指标。
2.2 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分布
1165例培养成功羊水标本,其中发现21三体14例,18三体5例,结构异常32例,其他染色体数目异常5例,嵌合体5例,其余染色体核型均正常(表1)。
3讨论
染色体异常分为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两种类型,数目异常以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最常见。三体的发生机理一般是因为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所致,随母亲怀孕年龄的增高,其生殖细胞发生异常的机率增加,从而使高龄孕妇的胎儿数目异常发病率也增加[1]。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年龄低于35岁的妇女,具有年龄以外的产前诊断指证时,三体发生率和高龄初产组发生率差异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对非高龄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包括唐氏筛查及超声筛查)是必须的。 本研究共发现21三体14例,18三体5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共4例,占染色体异常的37.7%,经遗传咨询后,该23例病例均作了引产。 据报道约75%的18三体和90%的13三体以多发畸形为特征,超声检查即可发现异常。而21三体综合征超声特征不明显,只有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才能分辨出颈部透明带厚度是否增厚或鼻骨有无缺失等[2,3]。通过脐血、绒毛羊水培养染色体分析可有效增加21三体的检出率,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胎儿染色体平衡易位者,多数来自于父母,本研究发现8例平衡易位核型,均来自父母之一。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由于其遗传物质没有丢失或重复,其表型无异常,但是其配子在形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正常配子,也可以形成部分重复或部分缺失的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的下一代中,可以形成部分三体或单体,从而导致胚胎异常,临床上表现为胚胎停育、自然流产、胎儿畸形等情况 [4]。因此父母中一方为染色体异常者必须进行胎儿染色体检查。
本研究发现一例18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的情况,由于一条染色体部分缺失会导致很多有关基因的丢失,从而导致智力低下及体格发育异常,经遗传咨询后,该病例也做了引产。
染色体的多态性以9号倒位最为常见,本研究共发现14例9号倒位,占染色体异常的22.9%,该13例病例检测其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均来自其父母,产后随访未见异常。群体中9号染色体倒位见于1.8%的人群[5],目前多数报道认为不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可以继续妊娠,也有报道表明inv(9)可能与不孕不育有关[6]。另外,大Y(Y≥18号染色体)和小Y也是较常见的染色体多态性,本研究共发现4例大Y和一例小Y,关于染色体结构多态性是否产生临床效应,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指出,大Y染色体在汉族男性群体中占13.8%,并无遗传效应[7]。也有报道指出,大Y异染色质中DNA过多的重复,有可能产生剂量效应或微小变异,能使有丝分裂发生错误或影响基因调节和细胞分化,干扰相邻常染色质区以及生成和发育有关基因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生殖异常[8]。本研究4例大Y均遗传自父亲,目前随访未见异常。有关小Y染色体的研究相对较少。程烽等[9]报道了5例小Y染色体者无精或异常引起的不育。本研究中胎儿的小Y遗传自父亲,说明小Y不一定导致发生异常,也可以正常生育,胎儿出生后随访未见异常。
据报道,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高危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8%[10,11]。本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7%,与报道相近,均高于一般人群染色体异常发生率0.5% [12]。由此可见,对有产前诊断指征的高危孕妇进行产前诊断,能有效检出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增加有创检查的目的性。本研究发现,夫妇平衡易位组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占该指征的66.7%,充分体现了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是行产前诊断的重要指证;超声检查异常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位于第2位(6.9%),说明超声检查胎儿异常是进行产前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指征;唐氏高危组、高龄组与高龄加唐氏高危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差别不大,说明高龄(35岁及以上)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前诊断指征,先进行孕妇血清筛查,再根据筛查结果进一步判断是否行产前诊断既浪费人力物力,有时还会延误抽羊水行产前诊断的最佳时机。自2011年以来,随着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筛查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本院应用该方法检测近千份孕妇外周血,对其中3份阳性病例行羊膜腔穿刺检查胎儿染色体,结果完全一致。这显示了该项技术针对染色体非整倍性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非常高,随着该项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在临床的应用有望愈来愈广泛。
总之,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等技术,可以检出常规G显带无法识别到的为微小缺失和重复,并且检测周期短,不需要进行细胞培养,在羊水细胞检测中联合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将会有助于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病,对于预防出生缺陷和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金萍,吴爱华,张会珍.77例唐氏综合征儿家庭再孕二胎的产前诊断,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4):102-103.
[2] TaslimiMM,Acosta R,Chueh J,et al .Detection of sonographic markers of fetal aneuploidy depengds on maternal and fetal characteristics[J],J Ultrasound Med,2005,24:811-815.
[3] 钟银环,尹爱华,付文婷,等.2046例胎儿脐血染色体检查的结果分析[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4,31:113-114.
[4] 夏家辉,李麓芸.染色体病,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26.
[5]Kuehinka BD,Barritt U,Moya G et aL Two cases of confined platental mosaicism for chromosome 4,inclding one with maternal uniparental disomy.Prenat Diagn,2001,21:36-39
[6] 蔡美英,徐两蒲,李英等.155例孕中期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多态性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2,29:100-101.
[7] 沈婉英.对男性大Y染色体相对长度分析152例.遗传与疾病,1990,7(1):37-38.
[8] 石化金.Y 染色体异常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研究.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2 ,9(5 ):30-31.
[9] 程烽,张宝珍,朱忠勇.507例男性不育患者细胞遗传学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9(3):38-39.
[10] 方群,游泽山,王彩玲,等.妊娠中晚期300例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华医学遗传学,2010,17(1):16-19.
[关键词] inv(9);不孕不育;关系;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9(b)-002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m inversion [inv (9)] of the 9 chromosome and the infertility.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450 cases of infertility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t the same time, select 420 cases of non infertility patients for genetic counsel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were cultured on the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chromosome was prepared by G banding metho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v(9).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v (9)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44% higher than 1.9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50,P
[Key words] inv (9); Infertility; Relationship; Genetics
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产生临床效应,其中以染色体臂间倒位比较常见。染色体臂间倒位可发生于人体所有染色体,其是指一条染色体两处断裂,断裂点位于着丝粒的两侧,断裂的中间片段倒置180°与上下两段连接[1]。倒位区仅含有着丝粒及周围异染色质,不是黑色及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平衡重排,对遗传物质的传递无影响。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是目前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3%。有研究显示inv9与不孕、先天畸形、复发性流产等临床表现有关,但也有学者认为inv(9)是正常变异,本身不具有生理学效应[2]。该研究方便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450例不孕不育患者于420例接受遗传学咨询的非不孕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inv(9)与不孕不育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450例不孕不育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均知情同意参与该研究;②均符合不孕不育的诊断标准;③均为已婚夫妇;④病历资料完整、记录详细;⑤均进行染色体及不孕症的常规检查。不孕年限>2年。其中男274例,占60.9%;女178例,占39.1%。年龄22~45岁,平均(36.5±9.5)岁。另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进行遗传学咨询的420例非不孕不育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②均为已婚夫妇;③无不孕不育史,因其他原因来我院进行遗传学咨询;④病历资料完整、记录详细;⑤均进行染色体及不孕症的常规检查。其中男218例,占51.9%;女202例,占48.1%。年龄21~42岁,平均(35.2±9.6)岁。
1.2 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检测,具体方法为:均用一次性2.5 mL注射器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2~3 mL,肝素抗凝,取380 μL无菌接种于5 mL淋巴细胞专用培养液中,置入恒温箱37℃培养72 h,终止培养前2 h加秋水仙素,阻断细胞的有丝分裂,终浓度为1.0 g /mL[3],后经低渗、固定、滴片、烤片,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检测用G显带和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大约在320~400条带水平,采用国联染色体自动识别图像系统成像。每例计数至少30个中期分裂相,G显带分析5个核型,若有异常者加倍计数与分析。根据人类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ISCN)对染色体核型进行命名和报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inv(9)的检出率,将观察组、对照组各方面女性亚组、男性亚组,并进行性别组之间的相互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轶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nv(9)的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中有20例患者检测出inv(9),检出率为4.44%(20/450)。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检测出inv(9),检出率为1.90%(8/420)。观察组的inv(9)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
2.2 两组患者各亚组inv(9)的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中男性亚组inv(9)的检出率高于女性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男性亚组组inv(9)的检出率与女性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男性inv(9)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男性组和对照组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孕不育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近年来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引起不孕不育的原因较多,明确原因,对症治疗是关键。染色体分析在不孕不育的诊断、预后判断中占有重要作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具有家族性。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和检测方法的进步,关于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报道日益增多。且有部分研究认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导致不孕不育、死胎、习惯性流产的重要原因[4]。倒位产生的效应与倒位片段的大小有关。通常倒位越短,则重复和缺失的部位越长,配子和合子正常发育的可能性越小。这种情况下生殖异常的发生可能较小。反之,倒位越长,生殖异常的可能性越大[5]。但也有部分遗传学家认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不涉及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是一种正常变异[6]。就目前而言有关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否具有临床遗传效应是个尚有争议的问题。
该研究选取450例不孕不育患者于420例接受遗传学咨询的非不孕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比较两组的inv(9)的检出率,结果发现,不孕不育组inv(9)的检出率为4.44%高于对照组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不孕不育的患者与inv(9)的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不孕男性的检出率高于女性。
[参考文献]
[1] 孙健,张颖,肖瑛.9号染色体两种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J].新疆医学,2014,44(10):55-57.
[2] 张丽芳,许平,曾艳.产前诊断中9号染色体异常的发生频率及其生殖遗传效应[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4,31(4):531-532.
[3] 于洋,董媛,杜日成,等.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生育异常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1234-1235.
[4] 林慧,段金良.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研究概述[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24(3):127-129.
[5] 董毅飞,张征,罗清炳,等.携带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对不孕症患者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影响[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2,31(2):137-139.
[6] 夏冰,叶长烂,周霞,等.9号染色体倒位与不孕不育的关系[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2):52 -53.
[7] 郑霖,叶长烂,张中芬,等.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遗传效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8):1773-1774.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病例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55-02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该门课程涉及很多遗传病例,将临床病例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病案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是以典型病例为先导,以临床及相关基础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当前机遇与挑战结合的社会面前,素质教育再次为人们所推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适应新变化、满足新需要。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病案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谈点体会。
一、病案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
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临床工作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病案分析可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多个环节,如课程导入、课堂举例、课堂结尾、课后作业、阶段复习等。此教学法解决了以往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与临床脱节,理论教学内容的枯燥难懂,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学习效果及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开篇导入,引出重点?摇对于一门课程而言,可以在开篇的时候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吸引力是很幸运的,那么开篇的导入设计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医学遗传学的学科特点,教师上课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病案问题,可以很好地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融合贯通。我们的做法通常是在授课之前播放一个视频(病例),通过视频,学生可以亲眼目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亲身感受到患者的痛楚、亲人的无奈,激起学生作为一名医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使得学生为学好这门课程而努力。
2.结合病例,讲授知识?摇在《医学遗传学》理论的讲授过程中可先引入病例启发学生思考,然后系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最后验证理论的可靠性;也可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介绍病例,使理论得到充实。新内容的学习和认识的过程总是由特殊病例到一般理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在讲授遗传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举出病例,使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的病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阶段复习,归纳总结?摇《医学遗传学》具有内容多、联系广的特点,历来被学生认为是难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像故事一样的临床病例容易被记住,可以在复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激起学生对故事的回忆,进而忆起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反过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分析、解决最初所提出的临床问题并归纳总结。
二、病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与体会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预防意识?摇《医学遗传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水平,停留在实验室,不再只是医学基础课,而是与临床紧密联系的介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以往的医学生有这样的误区:医学基础课与临床关系不大,可有可无。其实不然!若《医学遗传学》教学仅仅讲授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与临床脱节,则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若临床病例引入到《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将所学过的相关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医学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为主要目的,讲授的重点归根到底在于遗传病的分析、研究和预防。但是,多数遗传病是“可防不可治”,即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尤其是严重的、致死的遗传病将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需要医学生能认识到遗传病的重要性和危害性,培养学生“优生优育”的工作意识,提高学生对遗传病的认识、判断和预防。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摇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教学成绩得益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唤起主体意识,使同学们认识到遗传学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病案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病例为中心引导学生将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有趣易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是分析能力,通过病案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并归纳知识要点、掌握重点内容;最后是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病案(包括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分析,训练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后续临床和遗传咨询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摇美国教育家劳伦斯说: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病案式教学法中教师不再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病案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积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同时,病案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精心准备病案材料,又要拥有《医学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亲眼目睹患者和其家人的痛苦,担负起医生的社会责任,充分实现高等医科院校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总之,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好方法。病案教学法虽具有诸多优点,但是任何方法都要合理应用,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层次、课程学时设置等特点做相应调整,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申跃武,陈保锋.病案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03,(1):159-161.
[2]夏婉婉.医学院校社科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55-56.
[3]胡晓玲,傅美华,肖风华.病案教学法在妇产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52.
[4]王燕,章波,许雪青,等.病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9):31-34.
关键词:胚胎停育;绒毛组织;染色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11-02
胚胎停育是妇产科常见疾病,也是早期妊娠常见的并发症,在自然流产中占很大比例,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孕早期妇女感染的增加,胚胎停育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绒毛组织是受精卵发育过程中胎盘的附属物,因而与胚胎有相同的生物遗传性;绒毛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通过体外培养可以得到足够多的处于分裂中期的绒毛细胞,可以满足细胞遗传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需要。本研究对195例胚胎停育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得出近一半胚胎停育的原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2材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95例经B超检测及内分泌检查确诊的胚胎停育患者,孕周6~13周,患者年龄21~40岁。无菌条件下对患者进行清宫手术,得到绒毛组织送检。
1.2方法
1.2.1绒毛组织细胞培养 无菌条件下,用眼科剪刀剪取质量上乘的绒毛细胞,转移到无菌离心管口,用眼科剪刀尽量剪碎;加入绒毛细胞裂解液,37℃水浴作用10min,加1ml小牛血清终止消化;2000r/min转速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将绒毛细胞接种于含适量细胞培养液的组织培养瓶中,敞口放置于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2天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有贴壁生长的绒毛细胞时,换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当出现较大细胞集落和中期细胞时,加秋水仙碱终止培养,制备绒毛染色体。
1.2.2绒毛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 用细胞刮刀将绒毛细胞刮下,转移至离心管中,离心弃上清液;加入1%枸橼酸钠低渗液,37℃低渗12min;加1ml固定液(甲醇:乙酸=3:1)预固定;离心弃上清液,加6ml固定液固定2次,每次都离心弃上清液;加1ml固定液滴片。70℃烤片,胰酶消化,Gimsa染液染色,镜检分析核型,计数15个核型,并分析1~2个核型。
2 结果
195例胚胎停育患者绒毛组织培养成功193例,培养成功率为98.97%,染色体分析193例,检出染色体异常103例,异常检出率52.82%;其中三体60例,占异常核型的58.25%;45,X为20例,三倍体为11例,四倍体为9例;其他异常核型为3例。
3 讨论
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统计,约15%的妊娠发生流产,其中50%~60%的早期胚胎停育造成的流产是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胚胎停育造成的自然流产是人类进行优生优育自身选择的机制,从而保证人类物种的稳定性。对胚胎停育的绒毛组织细胞遗传学研究,不仅可以为本次胚胎停育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为下次受孕提供临床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中,胚胎停育的绒毛染色体异常检出率52.82%,其中三体60例,占异常核型的58.25%;45,X为20例,45,X为最多的异常核型,与其它的此类研究结果相符合。结果表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胚胎停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遗传学上这些常染色体多还有重要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异常就会导致胚胎发育的异常,从而胚胎早期时就停止发育,符合优胜劣汰原则。胚胎染色体异常多发生在受精卵发育的早期,一方面是由于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期染色体发生不分离;另一方面是正常的受精卵在早期发育时,由于某种原因有丝分裂发生不平衡分裂,从而造成胚胎染色体的异常。
定制婴儿是一个不太全面的说法,其本质是针对那些不孕不育而且有遗传病的夫妇而量身定做,孕育一个没有疾病的健康孩子的技术或手段。定制婴儿目前是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体外受精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选择一个健康的胚胎植入母亲体内孕育,最后分娩出健康的孩子。
检测基因的技术
定制婴儿的原理如同选种育种一样,需要对受精卵或胚胎进行基因和基因组检测,以确认受精卵是健康的,然后才能植入母体进行孕育。检测基因和基因组有多种方式,其中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二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检测几个基因的突变,即检测与遗传病相关的基因,也就是基因检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是检查整个染色体,也就是全基因组测序。
人类的基因组约有30亿对碱基,因此全基因组测序需要有高效的方法才能快速和全面检测基因组中哪些基因是正常的,哪些基因是异常的,从而选择正常的胚胎植入母体进行孕育。同时,全基因组测序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如多聚酶链反应(PCR),才能做到对基因组的全面和准确测序。
现在,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更先进和有效的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即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是利用对全基因组扩增进行检测。
研究人员通过这种方法检测胚胎的基因组,已经为一些夫妇定制了健康婴儿,避免了把遗传病遗传给后代。
让后代不再耳聋
2013年,山东的一对夫妻带着5岁的孩子来到北京总医院(301医院)就诊,他们的听力完全正常,但孩子患有先天性耳聋,夫妻俩百思不得其解。通过检查发现,原来夫妻均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携带者,他们都携带了SLC26A4突变基因,使得他们的孩子成为先天性耳聋患者,孩子只能植入人工耳蜗才有听力。
后来,夫妻二人希望再生育一名健康的后代,但是,由于他们都带有耳聋的突变基因,生育的后代中有25%的概率为耳聋患者,风险极高。如果自然孕育,再生下一名耳聋孩子怎么办?在这样的忧虑下,夫妻俩只好暂时打消了自然怀孕的念头。
欣慰的是,他们后来知道301医院的戴朴教授团队在耳聋基因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有办法排除含有致病基因的胚胎,能筛选出正常的胚胎植入母体孕育,从而获得健康的后代。于是夫妻再次到301医院求医。
戴朴团队所采用的基因组检测技术就是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他们提取这对夫妇的生殖细胞进行人工受精,共获得17个胚胎,在体外培养至第5天,每个胚胎选取3~5个囊胚滋养层细胞进行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检测,最后选择了2个优质健康胚胎成功植入母体并孕育。2015年12月10日,一对健康的双胞胎在301医院诞生。经新生儿听力筛查及脐带血基因检查,证明两个孩子是听力正常的健康宝宝。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这是全球范围利用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检测为携带有耳聋致病基因的夫妻定制的第一对健康孩子。利用这一技术,301医院的戴朴团队又为一对来自河北唐山农村的夫妻定制了一名健康的孩子。这对夫妻10年前生下一个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女儿,由于经济困难,没有条件给孩子做人工耳蜗手术,孩子一直靠助听器生活。但是,他们更渴望有一个健康的宝宝。后来他们也有两次自然怀孕,但产前诊断都表明腹中的孩子带有耳聋基因,生下来都会耳聋,也因此都做了引产,是在怀孕将近6个月时进行的,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现在,301医院研究团队已经让这对夫妇中的妻子怀上一个健康的孩子。产前诊断证明腹中的孩子只携带一个与他父亲一样的致病基因,但不会出现耳聋症状。2016年,这个家庭将诞生一个听力正常的健康新生儿。
避免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孩子出生
有一种遗传病称为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尽管这样的患者不多,但一旦患有这种疾病并结婚生子,就有可能把疾病遗传给孩子。现在,患这种病的一名男性从小时候开始每隔一段时间骨头上就长一个瘤子,这种疾病是由一个基因发生单碱基杂合缺失导致。这名男子已结婚,妻子健康无病。两人希望生育一个健康的后代,但是,如果自然怀孕,两人的后代会有50%的概率患病。如果能对其胚胎进行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测序,找到没有致病基因的健康胚胎并植入妻子子宫孕育,他们就会获得健康的后代。
夫妻二人于2013年5月来到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期望通过胚胎基因诊断,帮助他们挑选正常胚胎,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也患上同样的疾病。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的本质是,对单细胞全基因组均匀放大进行检测。
研究人员采用夫妻二人的生殖细胞进行体外受精,获得了18枚质量好的胚胎。随后研究人员利用显微操作技术从中获得极少量细胞,再采用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将这些极少量胚胎细胞中的DNA均匀扩增上百万倍,从而满足基因分析的需求。研究人员再结合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经过低深度测序,同时观察到全部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是否异常,实现了准确的、单位点的关键基因检测。
最终研究人员选取了18枚胚胎中3枚既不包含致病位点又不包含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同时染色体正常的胚胎。2013年12月29日,研究人员把3枚胚胎中质量最好的1枚移植到患病男子的妻子的子宫内,胚胎成功着床,发育正常。在胚胎发育初期,又进行羊水细胞基因检测,表明染色体正常,并且不含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遗传病基因。2014年9月19日,一名健康的婴儿顺利娩出,婴儿体重4030克,身长53厘米。随后的脐血基因检测再次证实,婴儿不含致病基因位点。
《暮光之城》和吸血鬼
现在,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检测基因组还能让外貌像吸血鬼一样的病人获得健康的后代。有一种疾病称为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症(又称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是一类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综合性疾病,此类患者由于种种症状而使外貌像吸血鬼一样。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常见于男性,因为该病虽然也存在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但较为罕见,多以X染色体连锁隐性方式遗传。这种病的患者汗腺缺少、皮肤干燥少汗、体温调节障碍、不能耐受高温、身体易发热。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还有其他症状,如皮肤干燥,皱纹多,头发干枯稀少,眉毛睫毛稀疏,指趾甲发育不良(钙化不良、不完整或缺失),掌跖过度角化。
患者的前额突出,鼻梁塌陷(俗称鞍鼻),嘴唇外翻,眼周口周色素沉积,面下1/3短,面型苍老。更重要的是,该病患者的乳牙或恒牙先天性缺失,有的是单个牙缺失,也有的是多个牙缺失和全部牙缺失;缺牙区牙槽嵴常常发育不良,表现为低平、尖锐;余留的牙多为锥形牙,牙间隙大;唾液腺可同样由于发育不良致唾液减少、黏膜干燥。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也有其他表现,如泪腺发育障碍、视光敏感、视力下降、听力障碍、慢性鼻炎、鼻咽横纹肌肉瘤、唇腭裂、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免疫功能下降、呼吸道感染、身材矮小、发育不良等。
这些面部特征让患者很像影视屏幕上的吸血鬼。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写了一部恐怖但是浪漫的小说《暮光之城》,该小说被拍成电影,描写的是高中学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的浪漫爱情故事。现实中的英国男孩乔治和西蒙兄弟患有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他们的脸色灰白,不能暴露在阳光下并且长有尖利的牙齿,这使得他们看起来酷似“吸血鬼”。而且他们也不能进行任何运动,因为呼吸急促会导致他们昏迷。由此,兄弟俩备受同学嘲笑,但是由于《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走红,他们的吸血鬼外形很受同学的欢迎。
不过,患病是一件痛苦的事,能避免这种病遗传给后代才是治本的方法。现在,利用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可以让患有这种病的夫妇生育健康的后代。该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是隐性基因。如果生男孩,患病概率是50%;如果生女孩则不会发病,但有50%的概率携带这种致病基因。
现在,中国有一对夫妇,妻子携带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致病基因,但丈夫的基因正常。他们已经有了一个遗传了这种疾病的儿子,无头发、无汗腺、无牙齿,智力水平较低,也影响到肢体活动,不能站立,需要专人照顾。为此,夫妇求助于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希望能再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研究人员采用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进行基因筛选,选出一个染色体正常且不含致病基因的胚胎并移植到妻子的子宫孕育。2014年11月30日,一名健康、漂亮的不会患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的女婴诞生。
显然,这就是定制婴儿的成果。此外,运用这一技术,还可以定制出不会患脊肌萎缩症的后代。一对夫妇双方都携带脊肌萎缩症致病基因,他们想要孩子,又担心把疾病遗传给孩子,也求助于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通过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法进行基因筛选,研究人员帮他们筛选了一个健康的胚胎进行孕育,2016年就会有一个健康的孩子诞生。
定制婴儿的扩大
定制婴儿不仅可以让那些有遗传病的夫妇获得健康的孩子,而且,现在定制婴儿也扩大到有明显癌症遗传的夫妻,可以通过定制婴儿让他们的孩子去除癌症基因,在未来不患癌症。
例如,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癌,也是儿童第三位最常见的癌症。由于这一癌症有明确的基因突变,因此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即在童年曾患过这种癌症的夫妻如果生育孩子,很可能把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给后代。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基因组研究发现,约35%~40%的患者的生殖系存在RB1基因突变,这也是导致后代极容易发生癌症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能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对胚胎进行基因筛选,以排除患病基因,把没有致癌基因的胚胎植入妻子的子宫进行孕育,就可以生育健康的后代。这种定制的婴儿也即是无癌婴儿。现在,中国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已经能定制这样的无癌婴儿了。
一对夫妻结婚后希望生育孩子,但是丈夫担心生下的孩子可能会患癌,因为丈夫在两岁时患视网膜母细胞瘤而摘除了病变的右眼。检查也证实了丈夫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其进行基因检测时确认,他的RB1基因在9号外显子上存在一个缺失突变,导致蛋白编码错误,有造成后代恶性肿瘤高发的风险。
这个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3q14位置的RB1。原来它是一个抑癌基因,但时常会因多种原因发生突变并失活,这一基因失活后极可能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对此,医院采用辅助生殖技术与PGD技术相结合,把丈夫的与妻子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获得多个胚胎,然后进行筛查,把不存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突变基因的健康胚胎移植入妻子的子宫孕育。
2015年3月,这对夫妻获得了一名健康的孩子。虽然研究人员不能百分之百地担保未来这名孩子不会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但是由于清除了致病基因,孩子未来患这种癌症的概率已大幅降低。
所以,定制婴儿也可以扩展到对有癌症遗传基因的家庭定制无癌宝宝。例如,对遗传性胃癌、肾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等肿瘤疾病开展生殖前遗传诊断和筛查,让那些携带有这些癌症基因的夫妇定制健康的后代。
定制婴儿的界限
目前的定制婴儿会受到多种条件限制,主要的限制是,只是局限于那些查明有遗传性疾病的夫妇,因此,这种定制婴儿只是治疗疾病的手段,而非对人类自然生殖的革新或取代人类自然生殖。第二种限制是,这类定制基本只限于夫妻范围,而非转基因。也就是说,黑人想要生育金发碧眼的婴儿是不可能的,因为受技术和伦理限制,不能转入欧美人为金发碧眼编码的基因。
但是,定制婴儿往前走一步,就可能让界线不太分明。例如,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查出有遗传疾病基因,从而排除致病基因,让一个家庭获得健康的孩子。
但是,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还可以向前推进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让那些不孕和有自然流产史的女性能怀孕,并能产下没有先天畸形,也不会有智力低下与发育迟缓的孩子。遗传学诊断与遗传学筛查只是“诊断”与“筛查”一个词的区别,但筛查中却包含了优生的因素,因为通过筛查可以让含有更优秀基因的胚胎孕育,从而获得更为聪明和健康的后代。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α-2b干扰素;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
Clincal research of HA program combimed co-α-2b interferon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TIAN Ying.Blood branch of the frist hospital of Shangqiu Henan,Shangqiu 476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HA program (3 harringtonine and Ara-C) co-α-2b interferon treatment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in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05 to January 2009 out-patient and 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ML were randomly assign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51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26 ca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5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α-2b interferon 3 × 106U subcutaneously or intramuscularly 3 times per week,intramuscularly 1 to 12 months to ease later changed to 2 times per week to maintain; treatment group therapy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GC small dose of HA programs: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Ara-C 20 mg,every 12 h one time; homoharringtonine alkaline 2 mg / d plus 5% glucose solution 500 mL,by intravenous infusion over 4 h,in conjunction with the 7 ~ 14 d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 monthly repeated a times,after 12 months depending on the circumstances every 2 to 3 months a tim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hematological remission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96.15% (25/26) and 72.0% (18/25),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2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α-2b interferon; HA programs;Homoharringtonine base; Ara-C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95%CML可能出现特异性的染色体异(Ph)或bcr/abl融合基因[1]。目前,CML治疗目的是消除Ph染色体,取得细胞遗传学缓解以延长生存期。本院自2004年8月至2009年5月应用α-2b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及阿糖胞苷)治疗门诊及住院CML 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9年5月门诊及住院CML患者51例,均经临床体征、血象、骨髓象、染色体检查确诊,诊断均符合张之南等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Ph染色体检查阳性细胞为100%。血常规:血红蛋白(109±3)g/L,白细胞(43±8)×109/L,血小板(455±52)×109/L,嗜碱性粒细胞占(0.05±0.02)。肝肿大右肋下1~5 cm,脾肿大左肋下3~14 cm。按随机分配原则将51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2岁~67岁,平均44.7岁;对照组25例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9岁~71岁,平均45.3岁。2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α-2b干扰素3×106U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每周3次,肌肉注射1~12个月,缓解后改为每周2次维持。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小剂量HA方案:阿糖胞苷20 mg,皮下注射,2次/d;高三彬酯碱2 mg/d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4 h以上,联用7~14 d为1个疗程,每月重复1次,12个月后根据情况每2~3个月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及Talpaz标准[3]进行疗效评定。血液学缓解标准:①血液学完全缓解(CHR):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白细胞低于10×109/L,血小板低于450×109/L,分类正常;②部分血液学缓解(PHR):白细胞数正常,但外周血有幼稚细胞或脾肿大,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③无效(NHR):未达到部分血液学缓解的标准。细胞遗传学缓解标准:①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Ph染色体完全消失;②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R):Ph染色体阳性率5%~34%;③小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MCR):Ph染色体阳性率35%~95%;④无细胞遗传学缓解(NCR):有分裂相的细胞全部显示Ph染色体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P
2 结果
2.1 血液学缓解情况 观察组26例中,CHR19例(88.46%),PHR2例(7.69%),NHR1例(3.85%),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25例中,CHR8例(32.0%),PHR10例(40.0%),NHR7例(28.0%),总有效率72.0%。观察组血液学缓解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液学缓解情况的比较(例,%)
组别n CHRPHRNHR总有效率(%)
观察组2619(88.46)2(7.69)1(3.85)96.15*
对照组258(32.0)10(40.0)7(28.0)72.0
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P
2.2 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
观察组26例中,CCR11例(42.31%),PCR 5例(19.23%),MCR4例(15.38%),NCR6例(23.08%),总反应率76.92%;对照组25例中,PCR3例(12.0%),MCR2例(8.0%),NCR20例(80.0%),总反应率20.0%。观察组细胞遗传学缓解总反应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细胞遗传学缓解情况的比较(例,%)
组别n CCRPCRMCRNCR总反应率(%)
观察组2611(42.31)5(19.23)4(15.38)6(23.08)76.92*
对照组250(0)3(12.0)2(8.0)20(80.0)20.0
注:2组总反应率比较,*P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注射α-2b干扰素后l周内,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体温均在37.5℃~39℃之间,继续注射均可逐渐适应。治疗过程中,13例患者感到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经对症处理、局部硫酸镁湿敷或热敷后症状减轻,患者可耐受。出现流感样的流涕、干咳、畏寒、发热及乏力者10例,继续治疗症状逐渐减轻至消除。对照组在治疗初期出现发热8例,其中1例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退热,其余7例自行退热;乏力2例,骨关节痛1例,患者均可耐受,未退出治疗。
3 讨论
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多数患者确诊后经过1~4年的慢性期后进入加速期和/或急变期[4],临床上多表现为乏力、肝脾进行性肿大及白细胞数持续增高,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增多,或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等。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均不能延缓CML急变的发生,故治疗重点应在慢性期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尽快缩小肿大的脾脏及降低白细胞数,较早获得血液学缓解。
CML的传统治疗为马利兰及羟基脲、IFN-α及IFN-α联合Ara-C、骨髓移植等。马利兰及羟基脲可使CML达血液学缓解,但不能达到细胞遗传学缓解。骨髓移植为根治的最好方法,但很难找到合适的供者。干扰素(IFN)是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IFN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天然干扰素和重组干扰素,依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及γ三型。IFN通过细胞毒作用和免疫机制抑制Ph+克隆,用于治疗CML疗效较好,尤其适用于低危型患者[5]。
IFN-α治疗CML的临床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不仅能达血液学CHR,还可使20%CML达CCR。干扰素α-2b(IFNα-2b)可选择性抑制CMLPh阳性细胞,增强CML原始造血干祖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性,调节造血微循环,从而促进正常各系列细胞的增殖[6]。IFNα-2b作用于CML细胞后,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对CML细胞的识别能力加强从而增设了免疫调节的功能。IFN-α对CML通常合适的治疗量5×106U/d副反应大,价格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承受。研究表明[7],α干扰素联和阿糖胞苷、高三尖彬酯碱在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细胞遗传学部分缓解,以及长期生存率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α干扰素。高三尖彬酯碱和阿糖胞苷均有抑制慢性粒细胞、促进其凋亡的作用[5]。
本组采用IFNα-2b联合小剂量HA方案治疗CML具有协同作用,可产生较好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缩脾快、降低白细胞效果明显、血液学缓解率高。研究结果显示,采用α-2b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方案治疗CML,诱导缓解近期疗效较好,CHR率88.46%,总有效率96.15%;CCR率42.31%,总反应率76.92%;均明显优于单用α-2b干扰素组。本文采用小剂量HA方案,骨髓抑制作用轻弱,故感染机会小,无明显出血表现,患者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且治疗费用较低。故α-2b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方案是CML一种经济、合理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槛,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98-1007.
[2]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2007:232-234.
[3] Talppaz M,Kanarjin H,McMredie K B,et al.Clinical inrestigation haman interferon in chronic myelogenousleakemia.Blood,1987,72(6):1280.
[4] 王云玲,陈赛,张凯竞.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及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比较.中华当代医学,2005,3(6):13-14.
[5] 孙倩.重组α-2b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新医学,2005,36(5):272-273.
关键词:PBL教学法;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81-03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是我校借鉴哈佛大学医学院课程改革经验,经过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建立的,由遗传学、胚胎学和生殖内分泌三部分组成的整合课程,开设于二年级下学期。该整合课程以遗传学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阐述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正常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发生以及异常畸形或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1]。因此,它是一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拓展知识的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多伦多McMaster University首创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用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有效地促进知识整合和能力提高[2,3]。它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宗旨,因此在我国国内医学教育上的运用日益广泛[4-7]。我们将PBL教学法应用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中国医科大学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大班250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4人,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126人,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入学时采用“蛇形”顺序分班,因此,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背景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教材均为我校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类发育与遗传学》。
(二)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学时数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实验组在学习基础理论后开展PBL教学。
1.PBL教学病例。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选择典型、简明的教学病例,这些病例多为来自临床医院的真实病例,经过教师与临床医生共同的“修整、加工”后成为教学病例。教学病例必须准确、严密、完整,并且具有代表性(突出疾病特点)和综合性(多学科交互影响)。例如,我们在PBL教学中选择了一个真实的Turner综合征临床病例,包括病史过程、体征特点、临床辅助检查等。学生首先能够根据这些资料,初步诊断为生殖系统和性别发育异常,并围绕胚胎发育(尤其是性别发育)展开讨论,归纳出该病胚胎发育异常的特点(这是第一层次问题);接着学生联想到性别发育异常引起的性激素改变,并进一步围绕性别发育的内分泌基础展开讨论,归纳出该病性激素水平的异常及其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这是第二层次问题);随后学生根据性别发育的遗传学知识,围绕性染色体、X、Y染色质等展开讨论,归纳出该病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即少了一条X染色体)的特点,并提出需要补充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性染色质检测等(这是第三层次问题);最后学生会探讨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并围绕减数分裂、配子发生展开讨论,归纳出该病是由于减数分裂X染色体丢失/不分离造成的(这是第四层次问题)。当然,学生也会根据该病性激素水平异常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这是第五层次问题)。因此,通过PBL教学法,学生可以由浅入深,从胚胎学、生殖学和遗传学三方面对Turn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2.PBL的实施过程。教师在课前2周布置病例,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网上搜索等途径,发掘并提出病例相关问题,经课堂汇总后在课前1周确定讨论的问题提纲。随后学生自由组织为6~8人的讨论小组,围绕讨论的问题提纲,结合教师推荐的参考书籍或相关网址,获得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制作PPT。在课堂上,每个小组以小组长展示PPT,其他成员帮助补充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讲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扩展问题或质疑。教师及时围绕讨论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调整,并结合病例讲解最新研究进展和医学伦理问题,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后,教师对各组发言进行点评,并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梳理知识,培养能力。
3.PBL教学效果评价。对PBL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对认知领域的评估和对非认知领域的评估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通过期末考试的论述题或病例分析来评估;后者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估。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二、结果
(一)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虽然在考试总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的病例分析试题(满分10分)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二)教学效果评价
调查问卷由实验组学生匿名填写,发放124份,回收124份,回收率100%。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PBL教学法评价比较高,认为经PBL教学后掌握知识更系统、更连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总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见表2。
三、讨论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能力的提高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彻底摆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互动式”教学。PBL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重点放在创设学习情境、提供相关信息和引导积极思维,具有互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8-9]。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是我校借鉴哈佛大学医学院课程改革经验开设的整合课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这门课程是全程采用PBL教学法。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哈佛医学生(毕业于生物系)差别悬殊,所以我们没有照搬哈佛医学院全程PBL的教学模式,而是在部分教学重点章节开展PBL教学法。这也是在我们的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试总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之一。但是,通过对考试试卷中病例分析题的比较,我们发现:(1)实验组学生得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实验组学生答题内容比对照组更广泛、更全面,提示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点融合贯通,建立系统的分子医学理论。来自于问卷调查的结果也验证了PBL教学法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当然,在PBL教学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个别学生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表现为不适应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过程中角色的合理转变等提出了更高于传统教学的要求。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完善将极大地促进PBL教学法的发展与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PBL教学法在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中是可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后通过PBL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广蓉,李晓明,陈芳杰,等.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体会[J].遗传,2010,32(4).
[2]Kingsbury MP,Lymn JS.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arger student groups:mutually exclusive or compatible concepts - a pilot study[J].BMC Med Educ,2008,(8).
[3]Schmidt HG,Rotgans JI,Yew EH.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works and why[J].Med Educ,2011,45(8).
[4]钱金泽,刘淑霞,王立轩,等.浅谈PBL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
[5]赖雁,曾俊,陈登榜.物理诊断学教学中PBL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
[6]方亮,陈丽华,金伯泉.医学免疫学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机遇与困境[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
[7]景晓红,苟兴春.传统教学和PBL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
[8]Hartling L,Spooner C,Tjosvold L,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22 years of outcome research[J].Med Teach,2010,32(1).
[9]Mansur DI,Kayastha SR,Makaju R,et a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J].Kathmandu Univ Med J (KUMJ),2012,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