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1篇

一、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基本需求,首先是生活生存资料的需求,这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其次是精神欲望的需求,这主要是指文化方面的。其中,生活资料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生活资料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以后,就会产生精神文化的需求。而精神文化的需求的适当满足,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料的生产。因此,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人类物质生活出现富裕的结果,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之一。

现代旅游学认为,旅游可以分为若干的种类,比如山水旅游、探险旅游、民俗旅游,等等。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都在竞相披上“文化”的外衣,比如草原文化旅游、酒文化旅游,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得到证明的不是旅游产业本身对于文化这一外衣的需求,而是人类社会的对于通过旅游的方式吸纳精神文化食粮的发展趋势。如果说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话,那么,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无疑就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劲旅。

山东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从沂源猿人说起,东夷文化、齐文化、鲁文化,一直到现代的海尔企业文化,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从旅游资源学角度来看,不管是自然资源也好,还是人文资源也好,只有在经过了充分的加工以后才能适应旅游产业的需要,才能称为旅游资源,泰山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的旅游资源,首先是因为泰山上面具有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实际上就是先人们对于泰山有意识甚或无意识的人文加工。白蛇传的故事本来只不过是一个精彩的民间传说,属于无形的人文资源,但是,人们在西湖上建起了断桥,建起了雷峰塔,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体中间,装进了这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于是,这个无形的人文资源就变成了一个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

简而言之,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基本需求角度来看,文化的需求将是一个最基本又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因此,如何解决精神空虚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旅游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旅游可以多方面的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需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将是有利于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满足人类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构建淄博东南部山区齐鲁文化旅游平台的基本条件

构建新型的齐鲁文化旅游支柱,我们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条件: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看,鲁文化旅游的中心在曲阜市,泰山文化旅游的中心在泰安市,齐文化旅游的中心在临淄区,南北纵列,三点一线,淄博东南部山区位居鲁中山区的北部,北接临淄,南连莱芜而与泰安相通,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鲁交界之处。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地区具备支撑泰安到临淄之间的弧垂线的基本条件。

第二,从交通条件来看,贯穿这一地区的核心道路是沿淄河岸边形成的。从整体上看,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交通条件。

第三,从资源的存量上看,在这一地区范围内,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旅游景区,自南向北主要有:沂源溶洞风景区、樵岭前溶洞风景区、鲁山风景区、原山国家森林风景区、焦裕禄纪念馆、开元溶洞、泉河头风景区、马鞍山风景区、太河水库风景区等。具有重要开发价值而尚未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自南向北主要有:沂源猿人遗址、长峪道遗址、齐长城遗址、齐兵营遗址、孟子山、土峪村大教堂等。已经形成的旅游景区,基本上是以吸引本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为基本目标的,尚未开发的资源,比如齐长城遗址、齐兵营遗址、孟子山、土峪村大教堂,等等,伴随着齐文化旅游的整体开发,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具有抢占国内市场、吸引国际游客、形成知名品牌的实力。

第四,从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来看,淄博东南部山区地处鲁中山区北部,这一地区正在淄河上游,山体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山涧河流穿行其间,山林茂密,水流淙淙,狼嗥、兔跳,山鸡高歌,野鸟清唱。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这里基本上还没有得到开发,至今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自然环境。从生态环境来看,有利于满足现代人崇尚自然的需要。

总体上看,淄博东南部山区境内丰富的文化存量、较好的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满足构建一个齐鲁文化旅游平台的基本需要。

三、构建淄博东南部山区齐鲁文化旅游平台的基本构想

构建淄博东南部山区齐鲁文化旅游平台,基本的支撑点考虑有三个方面:

第一,盘点现有旅游景点,打通淄河沿线的临淄齐国故都、淄川马鞍山和齐长城以及齐兵营、博山开元溶洞和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樵岭前溶洞、沂源猿人遗址的南北旅游专线。

第二,依托孟子山,开发利用稷下学宫这一著名品牌,建设高品位的齐鲁文化会展中心。

第三,利用淄河沿岸的长峪道,以齐鲁文化为基本内容,在淄川区境内建立中国先秦影视制作基地。

总体上说,构建淄博东南部山区文化旅游平台,我们认为前景十分广阔,这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窥测。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首先,这一地区本身的文化底蕴足以建设一个独立的品牌;其次,这一地区的开发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预见到的是能够形成一个突兀的经济发展圈;其三,从旅游的角度看,在曲阜、泰安和临淄之间,依托古代文化,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旅游平台,既是对于山东省文化旅游平台建设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对于齐鲁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广大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地区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以传统的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体的。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山区农业经济的投入与收益相差比例太大,农民出现了两部大分流,一部分走出山门外出创业,一部分开办了地方工业。这两个分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首先造成了这一地区广大农村的有户无人现象,随之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一种依托文化资源的区域扶贫方式。通过这一项目的开发建设,带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必定会极大地促进这一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一方面传统的山区农业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对于山区的生态环境又会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与此同时,沉睡了数千年的高品味文化资源却得不到利用。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地区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利用文化优势发展地区经济,而且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最大限度地避免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区域文化 河南传统筝派 山东传统筝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和传承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在一定意义上,黄河文明就是中华文明。河南、山东两省,沿黄河流向一字排开,在地域上同属于北方地区,在文化上同属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沿黄人民生生不息,传承着古老的中原文明。

特定地理、自然环境是形成不同地区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它对中国筝乐的形成、流传、分布、发展有长期的或潜或显的影响,不同流派区域性特色的形成与地理、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也是我们对筝乐区域文化进行探讨的基本前提。

一、两地地理范围和自然环境的对比

音乐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从一开始的那天起就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中,自然地理环境为音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文地理环境为音乐提供了相应的精神基础。可以说,音乐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地区差异的形成基础便是地理环境的客观存在和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异。

1.中原文化的地理范围和自然环境

探讨中原文化,首先必须明确中原文化的地理范围。中原在历史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在狭义的中原范围外,还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区域,有些文献里还包括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在古代,人们称呼中原大都是广义的。近代以来,“中原”则更强调河南省这一狭义定位。本文探讨地域文化,特指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地域文化,因此,使用狭义的中原文化,即河南文化。

河南省处在黄河中游的下段和黄河下游的上段,全省东西距离约580km,南北距离约530km,总面积16.7万km2,约有80%的面积在黄河以南,是我国由东部平原向西部丘陵山区的过渡地区,也是我国由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在交通上,自古以来就是联南接北、承西启动的地方。中原地区总的地形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和南部主要是丘陵山地,有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四大山脉;北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统称为豫东平原。气候属于湿润和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不均衡,年均降水量600—1200mm。黄河过境长700多km,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最大。

2.齐鲁文化形成的地理范围和自然环境

准确地说,齐鲁文化产生的地理范围应该是周初分封在泰山南北的鲁国和齐国,鲁国的中心在曲阜(今属济宁),齐国的中心在临淄(今淄博)。因为齐鲁两国对于山东影响巨大,所以现在基本上都用齐鲁大地作为山东省的别称。山东省处在黄河下游地区,东部沿海且海岸线较长,全省东西最长距离约700km,南北最宽距离约420km,总面积15.7万km2,西部连接内陆,中部高突,泰山是全省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地形上,中部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胶东半岛是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比较集中。

“作为不同文化的空间载体,这个‘区域’首先有它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相适应的地域范围。”就目前而言,我国大致具有15个文化区①,那么其各自文化区又同时在其重叠地域内形成了相对应的民间音乐区。而齐鲁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则位于其中。作为齐鲁文化区的核心省份山东与中原文化区的中心省份河南的自然地理情况存在着一定差异,正如乔建中所讲:“地形地貌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制约并影响着作为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而音乐当中由及其自认地表露出种种地区风貌及民俗特征。”对于河南与山东的地理因素的比较则是具有价值的。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河南地形地势较山东更为复杂,气候较山东更为干燥;这样的自然环境,自会影响到两地人们性格的形成,加之两地人们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日常所处的劳作环境,都会对音乐产生影响。这样一些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正会造成音乐文化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将造就不同的音乐风貌,作为不同的文化空间载体,豫鲁两区域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相适应的地域范围。比如说,如果我们将山东所独具的吕剧、五音戏、柳琴戏、鼓吹乐等具有齐鲁文化特质的音乐类型放到一起,就会发现他们所共同具有类似的旋法、音结构、音列、调式之类,这些种类的音乐是具有共同的山东文化音乐特质的。同样,河南的河南梆子、民间歌曲等也同样具有河南文化区的音乐特质。正是因为鲁豫两地不同的自然风貌作为基础,才产生了鲁豫两地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正是由于特定的地理因素在长时间的历史塑造过程中,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而生产方式又产生了一定的音乐形式。在地理环境所造就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基础上,才会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形成不同的音乐特质。

二、两种区域文化的界定与对比

文化是在地里的缝隙中长出来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缝隙”,不同的“缝隙”中培养出来的文化,自然各呈其态,豫、鲁、秦等地,可以称为广义上的中原地区。两地的历史文化同属于华夏文化的正宗,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在当地人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儒、道、释三教的长期影响,又造就了他们乐道重教、修养身心的优良品格。正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使得他们几乎所有的文化创造都带有强烈的历史的厚重感。通过对文化的追溯,将对比出河南、山东两地筝乐艺术发展方面的区域传统和形态特征。

从根源上说,齐鲁文化包括的范围应该是大于儒家文化的,儒家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主体和核心。然而,两千年的正统文化地位,使得儒家文化与齐鲁文化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差异,虽然以后的儒家文化有很多的分支和新的内容,但用儒家文化代表齐鲁文化是没有问题的。齐鲁文化的特征包括:人为本,仁义为核心,德政治国,孝道为先,和为贵,礼仪为规范,强调趋“中庸”,重视“三纲”“五常”,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最高境界。儒家伦理以仁义为核心,推崇重义轻利、修己安人、仁民爱物、厚德载物,讲究忠恕之道。齐鲁文化同时还兼收了墨家、法家、道家等各派精神。受这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山东人比较喜欢讲情义,本性仁厚,富有牺牲精神。在孔颜人格精神及孟子倡导的“大丈夫气概”的感召下,在儒家节俭伦理、实用理性和忠孝理念的下,山东人特别耐苦,特别勇敢,特别务实,具有忠实厚道、豪爽豁达、勤俭朴实、忠诚爱国等性格。在小说家的笔下总是刻画出如梁山李逵等“粗犷、豪爽、勇武、坦直”的“山东好汉”的形象。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常年游走四方,在中原大地上传播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主流文化为中原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河南人的思想中,理学大家加入了重视天理的成分,使得理学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深刻影响了宋朝以后的儒家思想,也渗透到了河南人的文化血液里。李庚香在其《中原文化精神》一书里,认为中原文化从总体上说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和正统性,中原文化具有和谐的理念,这方面体现在“天人合一”和“中庸”上②。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黄河流域存在着多种地域文化。其中,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两种地域文化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完善,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同时,两种地域文化的本质特征相同,整体上都属于传统的儒家文化,但两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齐鲁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齐鲁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差异较小;中原地区在很长时期里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活动区域,因而中原地区与齐鲁地区相比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

地理自然环境给不同地域人民带来不同的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表现在语言、民俗、宗教、行为、性格等各方面。我国汉语分成七个方言③且差异较大;除世界三大宗教和道教外,各地人们的信仰(或者称为崇拜)也非常多;民俗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行为和性格上,各地人们的差异非常鲜明。本文概括:河南人多勤劳朴实、中庸循礼,山东人多忠厚、豁达、直爽。

三、两地筝乐曲风格对比

内在精神文化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外在精神文化通过沿袭的传统、风俗、习惯等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两者共同影响本区域内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④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创作主体会带来区域音乐风格上的差异。如传统筝曲《高山流水》,山东与河南两地的此曲属于同名异曲。山东《高山流水》以山东老八板筝曲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由庄重的和弦开始,以双手交替演奏的繁响,描绘出高山耸立的巍峨气魄⑤。而河南《高山流水》为“板头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之一,此曲在河南南阳地区是艺人们初次相见时必弹曲目,他借用古代伯牙子期遇知音的历史故事,作为初次见面时把对方尊为知音的象征,还具有某种礼仪的含义⑥。两曲一粗犷,一质朴,尽显不同风格。

一种方言的声调特征对其地方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很可能成为该地区音乐的地方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语言到唱腔旋律再到器乐语汇的过程,完成了从语言到音乐的升华。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附于语言。下面将豫、鲁两地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声调的调类上相同,但调值有明显的差异。详见下表1:

表1 豫、鲁方言片与普通话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山东方言多为升调;河南方言升、降调较多。在筝曲中则表现为:山东筝曲上滑音的使用较之下滑音多,滑奏速度快,音乐装饰成分少,粗犷、刚直、灵巧;河南筝曲中多用上、下滑音,装饰成分较多,正如河南人说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多质朴、刚柔并济。

不同地区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的音律和音调。方言还赋予地方筝乐丰富的节奏,说话的抑扬顿挫影响了筝乐的高低长短,不同的语言习惯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技巧。以大指的运用为例,在河南筝和山东筝的演奏中,大指的运用是极为常见的,尤其河南筝主要以大指为主,“密摇”是以腕部作为活动部位,带动整个大指关节连续快速“托劈”(指法顺序为先“托”后“劈”)。其特点为音头重、密度大、连贯性强。其中音头重与河南民歌的节奏控制和句首重音强调如出一辙。山东筝曲中的大指“摇”(或称“轮”),是以大指末端小关节作为活动部位,一般都为先“劈”后“托”(与河南筝的指序相反),其节奏型为××××或××××?摇××××,颗粒感极强。正如山东方言区的人将合口呼读为开口呼,主要符合语言中经济简便、发音容易的原则,与语言的生理特征有关,突出了山东人直爽的性格。

本文将文化放到“地域”这个场景中,探究不同区域内形成的多元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区域文化囊括了一个特定区域内历代传承下来的所有精神产物,具有传统性和地方性的品质。不同的区域文化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异的日常习俗,造就了各地方言土语,熔铸了人们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性“选择”了不同风格特点的地方音乐。同为“北方传统筝派”的山东筝派和河南筝派,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演奏技法方面都有密切关联,本文在两个筝派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下同中求异,以使两个筝派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使两个传统筝乐流派的继承落到实处并健康、有序地推向深入。

注释:

①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72.

②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56.

③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④乐记.

⑤李萌编.古筝曲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3.

⑥李萌编.古筝曲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9.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李庚香.中原文化精神[M].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3]李萌编.古筝曲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周青青.河南方言对河南筝曲风格的影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

[5]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序[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6]王修智.齐鲁文化对山东的深远影响[J].理论研究,2008,(13):27-28.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3篇

“高歌”亮相 引领舒朗人生

新年轻时尚女装品牌“高歌”,消费群体定位在15~25岁张扬青春新生活的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运用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随意个性的款型,展示岁月中代表无限生命力的青春,以不限章法的色彩搭配衬托快乐、潇洒、无忧、奔放的性格,彰显年轻时尚一族盛放的烂漫青春。据舒朗时装集团董事长吴健民介绍,公司大胆起用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新品牌首席设计师,新一季设计产品不受成规约束、才气纵横,得到来自欧洲设计团队的认可。

吴健民说,CHIc对于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功不可没,推动了产业的品牌意识,使品牌意识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同时这个平台也使国外了解到中国服装品牌蒸蒸日上的发展格局。今年恰逢舒朗建企十周年之际,cHIc也成为了舒朗团队向社会展示十年发展历程的平台。舒朗十年发展史是中国民族自有眼装品牌发展十年的代表。

从1999年选择服装业起,吴健民打造自有品牌的决心从未动摇过。1999年,公司生产的“舒朗”品牌女装获得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两项金奖和中国国际时装周媒体评价“全国十佳”称号。2004年,“舒朗”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同时推出“美之藤”品牌高级时尚女装,获得消费者青睐。到2010年新浪漫主义淑女装“高歌”华丽亮相,舒朗集团女性时装帝国初步成型。

“纵观国际知名时尚集团,都绝不是单一品牌。”吴健民说。舒朗即将推出男装品牌“楷模”,吴健民的多品牌战略逐渐清晰。

吴健民强调,旗下四大品牌尽管风格定位、年龄定位不同,但是具有文化、价值观上的统一性。舒朗始终如一倡导阳光、舒畅、明朗的人生。

“人类最好的生命是舒畅的、明亮的,不是怪力乱神的东西”,吴健民说,“要将人生的最高境界用服装体现出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现在都在讲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包括一个企业供给社会商品的责任,以及对于员工生老病死纳税的责任等,还有更重要的文化传承的问题,所以要求企业在与社会交流过程中所表达的是正向的企业文化,而不是邪道。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想使自己的企业能给整个社会主流文化增加一些可圈可点的东西,让后来人有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榜样的力量,这是企业家的责任。”

中体西用的辩证法

第一次见到吴健民,他会让你觉得他的个性更像张扬的西方人,但是了解更多之后,你会明白没有人比他更“东方”。

吴健民提倡“中体西用”:“我们要尊重国际市场上的游戏规则,要向西方文化学习,要学习法兰西民族将面料融入灵魂的精神、德意志民族将钢铁注入灵魂的精神,但是我们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我们不要傲慢,但也不要自卑。”

吴健民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势,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在舒朗集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2008年利用全球金融危机低成本收购良机,舒朗收购了4家意大利、法国公司,公司有多位来自欧洲的高水平设计人才、制版大师,舒朗构筑了国际化的营销通道,多品牌的产品格局。2009年,舒朗着力扩张自营专卖店体系,启动了三期8万平方米男装及物流工程项目,实现公司规模、员工队伍及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升级。除了掌控加工制造,还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个环节,逐渐渗透到整条产业链。2010年,舒朗筹备上市,新一轮资本运作正在路上。

从个体企业到中小型企业,到外向型合资企业,再到上市企业,从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型为国内国外同步,从单一的女装品牌向服装全系列化帝国,从实体资本向产业金融资本结合的跨国性集团,在舒朗一步步国际化的时候。吴健民却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在吴健民看来,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生力量,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而外来文化的冲击,则能保持内生文化的活力。很多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丢失了企业的基本精髓,导致企业出现问题。

吴健民一直坚持舒朗在山东发展。因为他坚持舒朗植根于底蕴丰厚的齐鲁文化,坚信中华传统文明巨大的内生力和包容力。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4篇

学院外事办主任述职述廉报告

,在学院的统一部署领导下,在部门领导,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外事办公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强化外事管理,积极培养开发国际交流项目和活动,努力为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一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思想业务素质(一)认真学习外事法律法规,学习领会和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学习外事管理基本理论,并积极探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二)通过参加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举办的地方院校教育外事干部培训研讨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势和任务,了解了各项外事工作的新要求,新规范,加强了与各高校的交流和学习.(三)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灾区,积极捐款捐物抗震救灾.工作中坚持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任劳任怨,自觉遵守工作纪律.二持之以恒做好外教聘请管理工作,学院共招聘使用3名语言外教.外教管理中,注重经常沟通,交流,服务周到细致,与外教使用单位相互理解与支持.与外教关系融洽.本年度顺利通过省市外专局的检查评估.(一)中,为3人次外教到省市有关部门办理聘任,离任及其它有关手续14次.坚持重视合同尤其是附件合同的签定和履行,多年来从无合同纠纷,合同执行情况好.(二)适应新情况,新需要,积极履行外教聘请专办员职责,严格依照规范要求办理外教手续.今年,山东省外教聘请从审批到入校等一系列手续由原来到省市四个部门办理增加至五个部门,并开始使用《山东省外国专家工作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预审批制度.工作中,积极熟悉业务规范要求,及时,认真,熟练办理各种手续.(三)积极调动,保护外教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最大发挥聘请效益.如今年我们聘请的日语外教八幡老师在日本曾做过大学日语教师,校长,教学管理经验十分丰富且工作主动性,敬业精神特别强,我就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动员鼓励他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我校年轻的日语教师队伍进行业务培训,教学指导,督导,一学期下来,既丰富了日语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又提高了日语教师的业务教学水平.这样有利地配合了学校对年轻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扩大了聘请效益.三,积极开发,畅通国际间交流合作(一)一年中,为四批国际友人的来访或讲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实际接待了两个访问团22人.为12名干部办理因公或因私出国手续20项.(二)本年度,注重畅通,加深与友好学校的关系,对合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沟通交流,为下一步的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三)今年,为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强化师生国际交流意识,在国外或境外来访团的接待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大了系部师生的参与力度.从出方案,接待仪式到交流商谈,注意向系部倾斜,把更多的接待项目放在了系部,效果非常好.如日本八王子市访问团来访时,把接待重心放在了外语系,日语教师和学生成为主角,别开生面,隆重的欢迎仪式,让国际客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泰山学院学子们的朝气蓬勃.四认真做好侨务,港澳台事务工作.一年中,独立或配合省市有关部门接待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代表团,台湾高校访问团及台湾齐鲁文化补习营等港澳台客人70余人.并组织安排了周郢老师在学院国际交流中心报告厅为台湾齐鲁文化补习营开讲的泰山文化讲座.五加强自身修养,廉洁自律,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年来,自觉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廉洁自律警示教育活动,在工作生活中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励.坚持讲原则,按制度办事,踏踏实实做事的工作作风.回顾过去的一年,是忙碌的又是充实的.一个人承担着多头绪工作,特别是好几项时间性强的工作交织在一个时间段的时候,困难是很大的,虽然从没有耽误过工作,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有时对有的事情会出现应付现象,有时也会有畏难情绪.下一步,仍要一如既往的积极努力工作,争取各项工作有新发展,新气象.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认为“专题旅游”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吸引外国观光者多次来半,在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在如何使我国

>> 试论赣州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试论江门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试论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水域旅游资源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意义 试论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试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试论汉中两汉三国品牌旅游资源的开发 试论肃北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庐山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试论社区对旅游资源规划的参与效果对研究 试论齐鲁文化对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旅游资源个性化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试论新形势下的海南旅游资源开发的法律规制及保护 对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江西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县域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金丝峡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探索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论南昌红色旅游资源的品位提升及深度开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试论“专题旅游”对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 试论“专题旅游”对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认为“专题旅游”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吸引外国观光者多次来半,在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在如何使我国旅游业永葆青春活力方面均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支持这一论点,作者在盘点我国“古墓”资源的基础上,就“古墓游”的魅力进行了一番分析,使“古墓游”在“专题旅游”方面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选题,从而提出本文的结论:“专题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崭新的思路”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关键词]专题旅游;古墓游;创新精神[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5―0048―03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6篇

为丰富孩子的课外活动,让孩子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增进家长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三(2)班家委会组织开展了亲子登莲台山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基本情况

4月21上午8:00,在齐鲁文化产业园集合,班主任李心灵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有24个学生家庭、共计62人参加。人员到齐后,我就开展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活动的分工、人员分组情况、各小组组长的职责进行说明;家委会主任、曹晓磊的爸爸强调了活动的安全责任问题,随后乘车到达目的地——莲台山。上山前,李老师召集孩子进行了动员,要求孩子们要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不怕困难。4个小组按顺序依次上山,登山过程中还组织孩子们聚餐,各自拿出自己带的食品,放在一起,大家共同分享,全体人员在娄敬洞前照了合影。中午在莲台宾馆就餐,午饭后,李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吹气球比赛等趣味活动,并让孩子们讲解了莲台山、义净寺的基本情况,与孩子们互动交流,气氛热烈而和谐融洽,师生之间其乐融融。下午1:30,整队前往义净寺参观,在广场上进行亲子互动活动。下午4:00整队返回,途中观赏油菜花。

在灿烂的阳光下,在轻拂春风中,孩子们和家长、老师一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美好的春*,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在活动中得以进一步拉近。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孩子喊苦喊累,没有一个孩子掉队,没有乱扔垃圾、随处乱跑的现象,没有一人出现意外情况。孩子们兴致高涨,互帮互助,体现出了较强的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达到了活动的目的要求,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相信这次活动将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活动的成功经验

一是计划周密,准备充分。家委会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好活动准备工作。家委会经过讨论,确定了活动地点和活动内容,进行了责任分工。我负责制定活动方案,联系莲台山票务和午餐,确定活动路线、人员分组、联系确定各小组组长人选,与曹晓磊爸爸共同负责活动报名工作和活动中的统筹照应;刘宇阳妈妈和董天启妈妈组成医疗小组,负责活动中意外情况的救治;孟笑宇妈妈和戴宇轩妈妈负责收取活动费用、结算。大家分工负责,有条不紊的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二是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组织有序。我起草了《长清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亲子登山活动方案》草案,经过家委会充分讨论修正,并报请班主任李老师审定,在班级qq群中公布,告知全体家长活动的有关事宜,发动报名。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和要求,并对活动的安全责任作了重点强调,做到有备无患。活动中,全体人员共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14—16人,由一名家长任组长,家委会成员分到各个小组里,协助组长进行管理、搞好服务。各组长认真负责,上下车时负责召集、清点、汇报本组人数,引导孩子安全、文明、有序的开展活动。

三是全体学生和家长齐心协力,全力配合。本次活动共有学生及家长62人参加,人员较多。在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及家长的引导教育下,基本做到不疯跑打闹,不私自离队,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同学们之间能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文明谦让,遵守社会公德,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老师、家长积极配合,服从家委会及组长的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一起游戏,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亲子氛围。

四是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活动结束后,家委会及时总结活动成果,制定发放了亲子登山活动问卷调查,收集家长对本次活动、下次开展活动、家委会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为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经验。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7篇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然而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企业一切问题的核心则是人的问题,企业活力存在于员工群众之中,推动企业改革发展首先在于能否进一步激活人的潜力。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只有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有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营

第一,正确认识两者在企业经营中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针对员工思想中的种种疑惑、矛盾、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有效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在当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深层次推动力,美国《财富》杂志曾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就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管理战略也无法成功。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使企业的管理系统和人员关系达到和谐协调,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第二,如何做好结合工作促进企业经营。一是与时展相结合,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发展是第一要务,企业最大的政治也是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与时展相结合,把握正确的政治思想,才能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作用的重要,从而有力推动了经营生产工作。

二是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只有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形成企业整体的价值观、道德观,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员工群众共同的追求和精神支柱,统一员工的思想与行动,引领员工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在集体智能中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实现发展目标。

以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自1999年发起设立至今,历经改制重组、企业上市、资本运营、兼并合作等历程。山东高速在汲取齐鲁文化的精粹,培育了沉淀齐鲁文化底蕴的“和衷笃行 畅达致远”为内涵的“和畅”企业文化,确立了“传承、创新、超越”的企业价值观;“服务大众、奉献社会、回报股东、成就员工”的企业使命;责任、进取、卓越的“三A”企业精神;“让每一名员工都成为金子,让每一粒金子都及时发光”的人本文化理念;“多跑道激励”的激励观;“竞争出活力、争先促发展”的竞争观;“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学习文化理念等。 “十二五”期间,公司将立足多元发展,做大品牌的思路,不断延伸高速公路产业链;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化政企合作,与行业领先企业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同时,不断开拓矿产、金融股权等投资领域,着力打造“山东高速”大品牌。公司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思路,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目标,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互促进。

三是与创新理念相结合,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作为两大载体,“以人为本”是它们的共同点。两者相结合将,采取创新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真正使思想政治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进而发挥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员工把自己追求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发展。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措施与途径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企业文化建设浮于形式。

工作方法单一、传统,与企业生产经营时有脱节。一些人只注重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面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手段作用发挥不充分,相互的融合、互补和促进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企业将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着眼点。

经济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经济这个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的具体要求,贯穿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同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把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观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把增强企业凝聚力作为结合点。

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功能,它使企业由上至下,将员工思想统一到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上。具体做到:

一是要树立为员工服务意识,为员工解决问题的思想。首先要树立热心为员工服务,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根据员工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要积极开展丰富的娱乐活动。强化阵地意识,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企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对员工思想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第三,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作为着力点。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是要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教育。首先进行廉洁奉献教育,领导干部克服、见利忘义、贪图享受的极端个人主义,职工要树立廉洁从业的观念;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为企业多作贡献;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满的教育,重点要引导员工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尊老爱幼与社会和谐相处。

二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行典型引路。在企业范围内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岗位、示范岗、明星员工等活动,同时抓好典型的培养和推介,用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感化员工,让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行有规范。

三是抓好员工的学习培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采取各种培训措施,努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企业内部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经常开展科学发展观、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讲座等,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四、结束语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山东;文化资源;旅游产业;问题及发展研究

随着中国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不断老化,同质化旅游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广大旅游爱好者越来越青睐于更具个性、更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于是文化旅游悄然兴起,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宠。

山东省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而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走文化旅游的道路也是山东旅游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文化旅游是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国外的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地位也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提高。如英国利用电影《哈利・波特》的热播,积极展开了对哈利・波特拍摄地旅游,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古堡文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各地区域文化才逐渐得到重视。80年代后期,我国大量的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大多是出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习俗的动机。

其次,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徐通过“从旅游看文化”和“从文化看旅游”两个相对角度的审视,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文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山东旅游产业的吸引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山东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影响。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深化文化元素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应用,是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于山东省旅游产业进行文化的深度开发,进行文化旅游建设是顺势应势的举措,也是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和发展方向。本文从分析了山东旅游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从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见。

1.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大,文化旅游作为专业名词出现。但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未形成定论。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美国分会(USICOMOS)认为,文化旅游是由多种产品、多种体验构成的,它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因而其多样性也是必然的。

本文则倾向于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旅游对象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旅游者通过各自的审美观和亲身体验,得到一种文化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但都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认为凡能使旅游者生成旅游动力的,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使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物质,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侧重点在“文化”,广义上是关注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是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却正好相反,侧重点在于“旅游”,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问题等。但二者也有其内在联系,都是对旅游和文化的结合点的研究,旅游文化的研究对文化旅游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现实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2.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2.1 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根据我们前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以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可利用程度的广泛性、必须性、可行性和可利用的程度不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将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分为以下三大类。

(1)古代建筑文化资源。山东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俗独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文化。这些古建筑之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例如,济南长清孝堂山石祠、孔林、田齐王陵、曲阜的孔府、栖霞市的牟氏庄园等。山东处于中国北方和南方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汇处,因而在园林建筑上也体现了南北兼有的浑厚雄壮、精巧玲珑的齐鲁艺术风格。

(2)中外交汇的宗教文化资源。山东省的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中国四大宗教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山东省都有其文化载体分布,而且根据各种宗教文化兴建了各种特色的建筑和形成的各种文化遗址。如泰山经石峪、历城柳埠千佛崖造像、崂山、沂山、五峰山、昆嵛山、峄山、济南清真南大寺、青岛市区的基督教会等。

(3)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世人还称山东为“齐鲁文化之邦”。山东某些地方的特产造就了地方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如烟台的苹果、莱阳梨、菏泽牡丹、潍坊风筝等,都在当地形成了与之有关的风俗习惯。另外,具有山东特色的戏曲曲艺文化,如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吕剧等多达30多种。以上各种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域是相互交融的,这种交融促进了山东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并加强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

2.2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山东省旅游产业走了一条不断加快发展的道路,成为持续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收入已成为山东省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表1、表2来分析。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山东旅游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占GDP的比例都逐年增加,山东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随着山东旅游产业的不断提速,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十一五”是山东旅游业提速跨越的五年,不仅有了质的跨越,而且“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成为中国旅游业品牌打造的标杆范本。由此,山东的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逐渐成熟,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要素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体系。

(资料来源:《201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3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根据对三大类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可以提炼出以下问题。

2.3.1 山东省古代建筑类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开发虽然相对成熟,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进入管理有序、内涵丰富和可持续开发的成熟阶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开发中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虽然山东省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文化积淀深厚,然而在各地的开发建设中,对这种文化深积的挖掘不足造成了开发的深度不够,有些旅游区资源仅仅依托资源本身有形的物质进行产品开发,而缺乏一些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包装,缺乏精品意识,造成了一些传统建筑、古迹类旅游产品呈现出老化现象。例如,曲阜的“六艺城”的开发,由于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开发比较粗糙,只有冷冰冰的建筑,而没有对“六艺”文化的深层挖掘,游人的可感受性与可参与性差,文化品味不足,这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是很不符合的。

(2)开发中缺乏保护性措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古建筑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物,它的保护需要适时地对其进行修缮,但修缮工作中的粗制滥造,对古建筑的整体构造造成重大影响与破坏。比如,建于1964年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中国南方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有着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在进行修缮工作时,无充分根据地“复原”其外观,建筑内外的油饰掩盖了原有古老的彩画和历时千年形成的木材表面的色泽质感,完全丧失了其“饱经沧桑”的历史面貌,以致外国专家在参观时都不相信它们是历时千年以上的建筑物。

(3)山东省文物古迹的管理体制混乱。山东省大部分县市的文物古迹管理往往分属旅游、文物及建设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各地文物部门虽然是文物的直接管理部门,但它同时又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往往随意变更文物的管理权,把文物交由旅游部门来管理,而旅游部门并不十分熟悉文物的保护工作,往往造成严重后果。例如,2000年发生的曲阜的“水洗孔庙”事件,便是这样造成的。

2.3.2 山东省宗教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越来越重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概括了以下几点:

(1)对宗教文化的挖掘程度低。宗教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内容单调肤浅,宗教中启迪智慧、呼唤道德以及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被挖掘的程度很低,没有展示出其精神层次的价值。总体来看,山东省宗教旅游还处于较低的开发层次上,尚未进入深层、可持续开发的阶段,很难令游客满意。

(2)旅游的开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往往选择在安静的深山老林,目的就是为了脱离世俗,避免外人的干涉。而旅游开发的目的正好与此相反,这样,宗教与旅游就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山东省内众多的宗教活动场所,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其接待人数不断增加,而宗教场所宁静的环境与纯朴的风气也慢慢消失。

(3)部分宗教场所存在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宗教信徒参与旅游经济活动,虽能从经济上改善信徒们的生活条件,但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宗教本身的纯洁性。随着各地宗教旅游的开发与兴起,一些宗教景观地开始从事高价卖香火、兜售纪念品,甚至从事“算命”等非法活动,有的地方还存在强拉或诱导游客花大钱烧高香现等象,扰乱了宗教旅游场所秩序,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宗教本身的庄严性、神圣性

(4)宗教旅游中的导游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对其误读和歪曲,则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山东省的宗教旅游之地,还不具备专业的导游队伍。导游对宗教的哲学思想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只能简单地介绍各种建筑、文物、遗址的历史传说,而不能进一步阐述宗教的内涵,更加不能引导游客进行着理性思考,无法向游客传播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通过开展宗教专题旅游培训,增强导游人员宗教文化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正确的接待方案,这对树立良好的宗教旅游观念有重要意义,也才在最大程度地促进山东省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3 山东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与问题,妨碍了民俗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东很多富有竞争力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对外竞争力不强。例如,南方的苏州、扬州等地,运河文化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山东的运河民俗旅游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他们。水体污染、经费不足等众多因素制约了运河民俗旅游的发展,也使相当数量的运河文化遗迹得不到有效保护。又如,山东省是水浒文化的源头,但中央电视台却把《水浒传》拍摄基地选在无锡,无锡的“水浒城”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扬名,而且,在各种旅游产品推介会上,无锡都打出了以武大郎、潘金莲等水浒人物为代表的水浒牌,源源不断的客流随之而来。而山东省却没有把握住机会,浪费了这一民俗旅游资源。

(2)民俗旅游节庆出现了“千人一面”的不良竞争现象。很多景点的庙会、灯会等的旅游活动大同小异,大多是一些类似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歌舞表演等,同质化的不良竞争导致了很多问题,甚至造成多败俱伤。例如,济南的春节民俗文化旅游庙会和趵突泉灯会,两大旅游活动都大打民俗牌,展卖的传统小吃、手工艺品以及民间艺术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分流了不少游客,两大名胜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两者黄金周的收入都没有大的作为。

(3)开发格调低俗,甚至把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有些旅游从业者不去尽力展现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后和愚昧,回避精华,偏爱糟粕,专门把一些已经被社会扬弃的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展示给旅游者。有些旅游从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打着一切为了旅游者的旗号,不择手段地策划与开发不健康的民俗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刻意把质朴、高尚的民俗庸俗化,最终转变成圈钱的工具。甚至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误导旅游者。

3.山东文化旅游资源三大主要类型的深度开发对策

3.1 山东省古代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开发策略。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古建和文物古迹的文化韵味。追求文化底蕴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提高其文化韵味。山东省古代建筑类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就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则是深入挖掘古建和文物古迹文化韵味的关键所在。与孔子有关的修学、养生、饮食、服饰及生活习俗等旅游项目都是应该重点推出的,而齐鲁文化中的运河文化、齐文化等支脉,都应当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依托它们所积淀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进行相关的深入挖掘,从而提升整个山东省古代建筑旅游产品的文化韵味。

(2)对古代建筑及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处理好修缮与保护的关系。鉴于在修缮历史建筑中出现的问题,梁思成教授在1964年曾撰文精辟地提出维修历史建筑应以“整旧如旧”为原则。他认为要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尽量低调处理人为的干预。主张在建筑遗产面前,尽可能弱化在修缮时所不得不加上去的内容和修缮的痕迹,使之只起陪衬作用,以凸显古建筑本身“饱经沧桑”的历史风貌。而他主张的修缮古建筑应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的规则,经过长期的实践应当成为我们维修古建筑的共同准则。

(3)建立有序的、高效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在旅游行业管理中,要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旅游行政部门应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将建筑、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所有、管理权与开发经营权分离,行政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批建筑、古迹类旅游开发项目,应保证任何开发项目都必须经过各级专家学者严格的科学论证和验收,而旅游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带有事业色彩的古迹旅游景点要迅速完成向现代旅游企业的过渡。简言之,就是理顺山东省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动员各部门的力量,综合开发山东和建筑、古迹类旅游产品。

3.2 山东省宗教旅游开发对策

如何正确处理好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促进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旅游界、宗教界人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1)要大力弘扬有积极意义的传统宗教文化。弘扬有积极意义的宗教传统文化,是促进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佛教文化中宣扬“报佛祖恩、报国君恩、报师父恩、报双亲恩”的四报理论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对今天提倡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道教养生和健身的理念,对今天的人们也是一种需求。

(2)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宗教旅游的文化内涵。宗教旅游,不能单单理解为到宗教旅游地观光这一表层的观光性旅游,宗教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哲理性、道德观,还有宗教建筑文化,宗教音乐,仪式,宗教区民俗活动等多种来源。只有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充实宗教旅游内容,提高品位,重视软项目的综合化开发运作,采用“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综合性活动才是发展宗教旅游之意,维护客源之本。

(3)把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宗教文化圣地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可将宗教文化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尽量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增强组合性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例如,佛教与茶道的结合,道教与武术的结合,道教与气功、养生的结合,佛教与书法、绘画艺术的结合等形式,从而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进而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

3.3 山东民俗旅游的开发对策

民俗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山东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坚决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使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快速的得到发展。

(1)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