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系统健康管理;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97-02

系统健康管理(health care)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系统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系统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既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健康管理过程,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要运用系统健康管理原理,采取系统管理技术措施,以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

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system management)就是指人类按照系统理论与系统运行规律,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确保系统的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系统管理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化的过程,即促进PCDS循环,对系统施加人为干扰,使得系统持续保持健康状态并持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管理的目标是系统在保持健康的基础上和谐化,重点是健康管理。目前,哲学、数学、系统学、承载力分析、健康评价、规划、生态学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为系统管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撑,并将成为管理科学的主干体系。系统管理关键内容包括管理主体的生态化,管理效益的生态化,生产生态化。系统管理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多样性原理、复杂性原理、时空关联原理、人的作用原理、系统的精确管理原理、GCSP管理原理、PDCS管理原理和发展原理等。

适应性管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系统管理方式。复杂系统事件的发生是难以确定的,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适应性管理依赖于人们对于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确定明确的和可操作的管理目标;收集适当的数据,提出合理的系统模型,分析并检测系统的动态行为;明确被管理系统的空间尺度和空间边界;分析和整合系统相关信息,制定合理的系统管理规则;确定管理的时间尺度并制定年度和长期的管理计划;履行系统适应性管理责任分工,注意协调管理部门与系统管理者、公众的合作关系;发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组织实施作用,及时对系统管理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并提出系统管理的修正意见。

系统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需要尊重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系统地分析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系统管理措施一般包括系统监测、系统分析、系统规划、分布式管理、云管理、网格化管理、系统管理技术的综合集成。

2 系统健康管理

2.1 系统健康

系统健康是指系统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可以持续发挥完善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是系统健康的基础;发挥完善的功能是对健康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只有安全可靠的系统才是健康的系统,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系统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伤害,也会危及系统本身安全。显然,“系统健康”不只是一个度量指标,更重要的是描述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健康状态。

2.2 系统承载力分析

系统承载力(系统容量)是指某一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做功的最大能力。系统承载力包括3层基本含义:第1层涵义是指系统的自我维持正常运转与自我调节能力,为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2层涵义是指系统发展能力,为承载力的拓展部分;第3层涵义是系统做功能力,为承载力的压力部分。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系统的弹性大小,系统发展能力是指系统增长、进化、增殖、再生能力的大小,系统做功能力是指系统输出能力或服务能力的大小。

Malthus理论是生态系统承载力分析理论,开创了承载力的历史,同样是承载力研究的基石。Malthus理论强调的承载边界的概念成为现在所有承载力研究的基本点,而其他各种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从系统过程和机制的角度对承载体的需求和承载边界进行的不断扩充。系统承载力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系统的发展而间断地截取某一时间断面,对系统的承载力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从某一具体时间截面来看,承载力分析是静态的,而从整个系统活动过程来看,它又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系统承载力分析步骤一般包括分析目标确定、资料收集、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工具选择、建模分析5个阶段。

2.3 系统健康评价

系统健康评价是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结构和属性,用有效的标准测定系统的性质和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描述系统的状态或方案的效果,即在系统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对各种系统方案占用或消耗资源进行评审,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系统安全、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满意的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系统健康的系统评价,就是采用系统分析与评价技术,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客观评估。

系统健康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中系统承载力分析,不仅是系统分析的一部分,还是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系统健康评价除了最基础的系统承载力法之外,还有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盈亏法、状态法、诊断法、生产力评价法、熵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

2.4 系统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管理(health care)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系统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系统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

系统健康管理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具体系统的管理策略、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行动计划),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系统管理活动的主体,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认真研究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详细分析系统的能流,增加系统自由焓,以培育系统活力和恢复力为主,及早发现并减轻危害系统健康因子的危害”的健康管理原则。系统健康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健康、增进健康、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并清除危险性因子、防止发生系统灾害、灾后康复等。

2.5 人造系统健康管理

人造系统(man-made system,artificial systems)也称人工系统,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构成的系统。为了保障人造系统健康地运行,人造系统的设计、制造与管理,应该遵从适当冗余原理、清洁原理、节约原理、生态位原理、竞争共生原理、反馈原理、补偿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多样性与主导性原理、生态发育原理等“人造系统健康十项原理”[1-3]。

3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管理,以期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的过程。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既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健康管理过程,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图1)。

3.1 技术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是以众多先进技术跨学科相互融合为基础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来说,技术管理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具有很高的知识容量,是所有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的核心,其技术管理工作应由技术水平较高的管理者带领其管理的团队,通过技术分配、技术指向、技术监察等不断提高团队技术能力、技术效率和目标水平,来完成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计划、研发、技术实现以及运营目标。

3.2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的基础,通过选、育、用、留,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加强员工的招募选拔、培训开发、薪酬管理、流动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以及员工安全健康管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3.3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财务活动资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重点是成本管理,围绕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对其所有费用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以降低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成本,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效率。

3.4 物资管理

物资管理属于财务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中的物资采购、保管、供应、分配进行管理,做到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3.5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通过建立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关系,以有效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

3.6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及其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并通过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使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其管理工作达到质量目标。

3.7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指具体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单位对其工作进行管理,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手段,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管理,其重点是预报预警的流程管理,使其依法按照技术规程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并达到预定工作目标和技术目标。

3.8 计划管理

计算管理是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将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实现其总体目标。

3.9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3.10 控制管理

控制管理属于技术管理范畴,其过程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监测与评价,通过PDCS循环,不断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水平[4-11]。

4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科学网,(2013-03-27)[2014-08-10].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 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2]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3]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4] 张韩林.从PDCS理论探讨我国林业行政工程化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79-180.

[5] 吴海兵.基于PDCS理论的我国当前林业灾害管理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69-170.

[6] 操龙权.基于法经济学与系统法学理论的林业法治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193-195.

[7] 周伟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90-192.

[8] 桂方兴.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4-196.

[9] 仰韵阳.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1-193.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项目进度管理; 理论; 进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51-01

1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Project)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具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工作。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通过一个临时性的柔性化的专门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领导、协调和控制,使项目全过程的资源得到优化,从而顺利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的过程。

2 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项目进度管理又叫做项目工期管理或项目时间管理,是为确保项目按时完工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一个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是项目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项目进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即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以及进度控制。

3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

3.1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CPM/PERT)也称网络计划方法,是一种关于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运筹学方法,其中CPM是指关键路线法(Critical Path Method,简称CPM),PERT是指计划评审法(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s,简称PERT)。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缩短工期、提高效率、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消耗为最终目标,用网络图来表达工程进度,计算各项活动(任务)的有关时间参数,使管理者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并通过网络分析制定日程计划,以求得工期、成本和资源的优化方案。

关键路径法(CPM)是一种运用特定的、有顺序的网络逻辑,并估算出活动工期,确定项目每项活动的最早与最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然后做出项目工期网络计划的方法。关键路径法主要是找出项目的关键路径,既完成项目所需时间最长的那条线路(有些项目关键路径不止一条),通过反复调整工期计划方案,使关键路径逐步缩短和优化,最终确定出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

计划评审技术(PERT)与关键路径法(CPM)合起来被称作网络计划技术,它与关键路径法并无本质区别,它绘制的网络图与关键路径法绘制的网络图基本相同。

3.2时间—成本平衡法

所谓时间—成本平衡法,是一种用最低的相关成本的增加来缩短项目工期的方法。它有4个参数指标,即:正常工期、应急工期、正常成本和应急成本。正常工期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应急工期是指完成某项活动的最短估计时间;正常成本是指在正常时间内完成某项活动的预计成本;应急成本是指在应急时间内完成某项活动的预计成本。

4 进度控制原理及方法

4.1进度控制原理

4.1.1目标控制原理。进度控制是以事先拟定的工程进度计划为依据的,实现进度计划所列的目标是进度控制努力的方向。通过对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相比较,找出偏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纠正调整,从而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

4.1.2全面性、全过程的控制原理。由于进度控制与项目范围、成本等目标的控制都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只追求单方面的进度目标或者其它任何方面的目标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4.1.3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控制过程。在项目实施中,不可能保证进度全部按照计划进行,这种情况下就有了偏差。对于需要纠正的偏差,应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调整计划,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在新的起点上重合,这时项目将按照调整后的计划继续进行。但在新的因素影响下,又有可能产生新的偏差,又需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调整控制。

4.1.4进度控制的系统原理。进度控制,首先要编制各种计划,包括进度计划、物资采购供应进度计划、劳务人员安排计划、施工技术及组织计划、财务资金计划等等,计划的对象由大到小,计划的内容由粗到细,形成了项目的计划系统;项目涉及到各个相关主体,各类不同人员,由此需要建立组织体系,将系统的各部分,系统化地集中匹配到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策略。

4.1.5进度控制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信息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进度的计划信息从上到下传递到项目各个实施相关人员,使计划得以贯彻落实;而项目的实际进度信息又从下至上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供分析并做出决策、调整,使进度计划仍能符合预定的工期目标。

4.2进度控制的方法

4.2.1甘特图比较法。甘特图比较法是将在项目进展中通过观测、检查、搜集到的信息经过整理后直接用横道线并列标于原计划的横道线一起进行直观比较的方法。这是进度控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4.2.2实际进度前锋线比较法。实际进度前锋线比较法是从计划检查时间的坐标点出发,用点划线依次连接各项工作的实际进度点,最后到计划检查时间的坐标点为止,形成前锋线。根据前锋线与工作箭线交点的位置判断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

4.2.3 “S”形曲线比较法。“S”形曲线比较法是以横坐标为进度时间,纵坐标为累计完成任务量,在比较时,绘制出两条曲线,一条是按计划时间累计完成任务量的“S”形曲线,另一条是按实际进度累计完成任务量的“S”形曲线。

4.2.4 “香蕉形”曲线比较法。“香蕉形”曲线是两条“S”形曲线的闭合曲线,即以每道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为横轴,分别画出两条“S”形曲线,上侧的即是最早开始时间曲线,即为ES曲线,下侧的为最晚开始时间曲线,即为LS曲线。

4.2.5 列表比较法。列表比较法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记录检查时刻正在进行的工作名称,已耗费的时间及尚需要的时间,然后列表计算有关参数,根据计划时间参数判断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

5 挣值分析法

5.1挣值法概述

所谓挣值,也叫赢得值或已获价值,是指到某一时点已经完成的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它等于已完工程量与预算单价的乘积的累积和。它反映了满足质量标准的工程实际进度和工作绩效,体现了投资额到工程成果的转化。

挣值分析的含义。挣值分析实际上是从成本(费用) 的角度分析目标实施与目标期望之间差异的方法,故又常被称为偏差分析法。其独特之处在于以预算和费用来衡量工程的进度。挣值方法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早地向项目经理、高管人员和客户发出警告,告诉大家如果继续按目前地方式进行下去的话,项目很可能会超支。挣值项目管理可以帮助所有的项目改善其绩效表现。

5.2挣值法在项目进度控制中的优势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Teaching reform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及科研成果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程管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复杂, 要求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的全生命期一体性要求增加;新的融资模式、工程总承包方式和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普及;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1]。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该课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可行性研究与评价、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项目管理支持系统,以及组织级项目管理等内容。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解决工程项目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学”与“用”脱离的问题,学会了、掌握了,并不代表会用。往往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很好,然而课程结束之后便忘得一干二净,遇到实际的问题时,更是无从下手。将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科研过程的介绍,学生可以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方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目前国家和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高校作为我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出约占全国1/3 以上的科研成果,但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实现转化的却不到10%,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困扰高校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2]。高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其中,高校教师能够做的最重要、切实可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学”和“研”的结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并能学以致用。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国务院部委院校本科各专业情况,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每年有13.89%的学生考研[3],面对众多的考研大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也能使这一部分学生较好的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对于其明确继续深造的目标,掌握未来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然而,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统的研究和反复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形成一套系统的“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展开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应的研究成果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环节及课程考核环节两个环节加以把握。 

2.1 教学环节 

2.1.1 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 

要想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工程项目管理有哪些科研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经典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因此,需要广泛的查阅国际以及国内的科研论文,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科研在做什么,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2.1.2 将科研成果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型,研究具体的应用方式 

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对某一现有知识的应用 

这类科研成果,主要是应用现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如伍迪和王守清[4]总结了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项目利益相关者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案例加以引入,使学生熟练掌握针对具体的项目及项目类型,如何分析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项目的成功实施。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课程体系建设是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根据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应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本文在介绍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设置与调整,阐述学校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资源情况,确立专业方向特色,进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构建“4个平台+4个模块”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项目管理受到普遍关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逐步发展。从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角度来讲,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被《时代》杂志评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前景的“黄金职业”。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实乃当今社会的一大需求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项目启动,项目涉及领域广泛,涵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防等。而目前我国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多数是凭感觉和悟性在摸索一些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真正拥有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只占极少数。因此,项目管理人才奇缺。目前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的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设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教育深入教学环节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建立项目管理课程统一的课程体系。况且,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条件下,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具有主动的市场适应性与灵活性,这些都为课程体系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1]。基于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视角,探索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尝试构建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按照国家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项目管理专业的实际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

(一)课程性质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集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和规律,涵盖了法律法规、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等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项目管理研究目的是使项目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铁三角约束”下取得最佳功效。项目管理是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际应用。[3]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的最终依据。基于培养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眼光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应用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兴趣与能力,与国家要求的项目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相对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这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基准点。北京城市学院秉承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在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传递最先进的国际化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专业培养中突出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践,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在熟悉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理解项目管理的“九五至尊”,即九大知识领域、五大过程组,掌握项目管理的要点及关键,能够平衡进度、成本、质量的“铁三角约束”,培养学生在现有的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创造价值最大化的意识和能力,掌握项目管理实践的硬技能———如WBS、RBS等,熟练运用策划、评估、实施、运行、收尾等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够进行项目变更和快速调整,提升项目管理的综合驾驭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从事项目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三)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首次进行了项目管理本科培养试点建设,开始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进行项目管理本科招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首次在本科阶段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截止2015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7所高校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然而他们基于学校特色,出于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将项目管理专业归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设立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设立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大学设立在经济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设立在会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设立在国际工商学院。从这些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来看,都是侧重于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即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国内除了以上开设项目管理专业的7所院校,还有其他土建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管理学类相近学科门类的14所院校,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HND项目、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上海大学ACCA国际项目、山东农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5]

(四)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项目管理培养涉及项目管理领域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项目实践全过程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即以项目实践为主线,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首先,平台中的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涵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另外,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课程组成的,按照项目的生产服务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囊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案例精讲、双向互动教学等,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鉴于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质上是分别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而设计的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广泛应用了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项目管理的研究对象是项目,而项目是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有各自专有的过程和结果,并且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此,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向从事项目实践的应用方向拓展。结合行业及专业特征,进行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6]

(二)构建“四个平台+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按照项目管理知识手册———PMBOK的导向,考虑涵盖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照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由“四个平台+四个模块”构成的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公共选修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课、外语课等;二是学科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检索及应用、形式与政策等;三是公共选修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就业模拟实践课等类似的成长发展辅导课程,以及社会调查与实践类似的公共能力培训课程等。第二个平台为学科专业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模块、跨学科选修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二是跨学科选修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运筹学等;三是专业拓展模块,包括电子商务、沟通与谈判、商务应用写作等。第三个平台为专业综合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选模块、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必修模块,包括项目管理导论、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等;二是课程实践模块,包括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等类似的课程;三是专业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导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等。第四个平台为课外活动模块,主要包括课外科技活动模块、校园文化活动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等三个模块。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逐步完善,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城市学院应结合自身学校特色,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出发,进而发挥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将新开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作为新的专业生长点,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还可以使新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和原有方向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上实现共享。加强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项目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常金明 霍晓荣 崔燕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燕聂.本科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D].广西大学,2010(6):1.

[2]段春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实证研究———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思路与实施[J].高校教育研究,2008(7):156.

[3]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7.

[4]贾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为导向[J].当代经济,2014(11):97-99.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SAP;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效用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79-01

一、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概述

电力企业的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指电力企业运用系统学理论方法,通过规范、整合、集成各项人事数据,打造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数据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人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更有效的服务于电力企业运营目标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包括人事计划与开发、人事管理、跨应用系统三个子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组织管理、技能管理、职业生涯与继任计划、事件管理、员工能力计划、员工成本计划、维护员工主数据、人事开发、薪酬会计、时间管理、差旅费用等。该系统引起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的重视应用。

二、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

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传统管理中分块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整合统一起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与自动化,可以随时随地向电力企业管理层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及解决方案,并支持积累有关知识及管理经验,实现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撑平台,让人力资源工作者不用再从事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大量的行政、管理咨询事务工作,从而大大地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二)有利于加强对电力企业员工的管理

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人机对话的工作,包括以人为本的互动学习、互动反馈等内容,就可以让员工自主完成基础性和常规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体现人力资源部门视员工为内部顾客的思想,这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所推行的参与管理、授权管理、自主管理、弹性管理及个性化管理模式,使员工满意度比以往大大地提高,对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度也都有所提高,这对组织与员工来说是个共赢的过程。

(三)有利于实现电力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整合电力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消除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通过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构建,强化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流程操作的监控,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流程化,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更高端的决策支持和业务重组工作中。

(四)有利于降低电力企业管理成本

通过实行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实现无纸化办公,在办公用品等方面的开支可以明显减少;可以成功地通过软件和网络来完成一些原本需要大量人手来做的行政性工作,减少行政管理人员的费用开支;通过网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大大减少通讯费用,实现降低组织运作成本的目的。

同时,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为企业决策者在人员任用、人员调整等方面提供了准确、可靠且实时性强的参考信息,达到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优化了企业的人才结构、组织结构,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如何发挥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效用

(一)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提升电力企业的产业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电脑网络等技术发展下,研发的一种与软件技术相融合、高效、系统、准确地为电力企业服务的一种新信息化系统。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应坚持以战略的眼光和系统的思想,研究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事物信息化管理,如研究企业内部人员的学习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策划、决策领导能力等;不能局限于过于细化的、非重要的人事管理工作上。

(二)提高相关人员的系统运用能力

可邀请系统的功能开发人员、系统咨询人员为从业人员讲解系统的使用方法与规范,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理解系统的流程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加强培训,加深对人力资源系统的认识,提高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力,从而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善于利用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运用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和技巧。这样,才能确保该系统能够有效的运作,实现提高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三)不断完善该系统功能

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要坚持不断对系统功能的改革与完善,从电力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修改与扩充,才能发挥其效用。在对数据库的管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分工,责任到人,各尽其责。在数据的采集与录入中都有一人负责,避免出现数据源不一致的问题,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保密性;要注重信息的维护与更新及数据库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从而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通过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部门原来从事重复劳动的管理人员,现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会引起企业的部分组织结构的重新调整。这样必然会导致原有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要完善基于SAP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其效用。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家庭作业;减负;自我调节学习;元认知

与家庭作业有关的争论(如“减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减负”,实际上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或者说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而实际上,学业负担过重又主要是家庭作业负担过重。有趣的是,无论东西方,对家庭作业的认识都类似于钟摆现象,一段时期认为家庭作业的量太多,学生学业负担太重,要“减负”;另一段时期又认为家庭作业的量不足,影响学生成绩。当前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界倾向于前者,社会舆论呼吁“减负”,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减负”,学生盼望减少家庭作业,学校、教师也确实减少了家庭作业的数量,而许多家长却给自己的孩子私下开小灶,增加作业量,陷入“减负”的悖论。

与在实际层面作为热点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家庭作业理论研究的滞后。对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来说,家庭作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含金量”不高,意义不大。因此,家庭作业研究始终没有进入教育理论研究的主流视野,国内教育理论界对家庭作业基本上停留在现象描述和讨论的水平,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事实上,家庭作业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各个年龄和各种能力水平的教育活动,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学生和家长的过程。而且,“每一次家庭作业的布置都要耗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时间、精力和情感”。[1]正如柯朗(Coron,1996)所说的那样,“家庭作业的整个博弈(game)是极端复杂的”。[2]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作业及其有关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一、关于家庭作业的研究

家庭作业是“学校教师指派给学生的,要求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3]该定义并不包括以下活动:在校辅导,与学业无关的各种课外活动,如运动等。一般来说,关于家庭作业的研究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做家庭作业?或者说家庭作业的用处是什么?(2)家庭作业与学生成绩水平是什么关系?(3)家庭作业的量究竟应该以多少为宜?

为什么要做家庭作业,这一问题似乎不难回答。无论是教育管理人员,教师,还是家长,对家庭作业都持一致的观点,认为家庭作业有许多用处,比如巩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个性、学习自觉性和安排时间的能力。但对此似乎也有不同意见,柯朗就曾经有说服力地把家庭作业能促进个人责任感和纪律的主张称为家庭作业的神话之一。[2]

根据对家庭作业最新研究的总结(Coron,2000;Muhlenbruck,Cooper,Nye,& Lindsay,2000;Epstein & Van Voorhis,2000;Epstein,1988,2001),[1,4,5]我们可以把家庭作业的用处归纳如下:(1)练习技能,家庭作业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堂外练习技能的机会;(2)准备或预习,教师布置作业是保证学生为下面的课程做准备;(3)参与,家庭作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投入;(4)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家庭作业可以建立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对时间的管理和成就感;(5)促进家庭成员间,特别是亲子之间的关系;(6)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家长了解教学主题,孩子的课堂表现和进步情况;(7)促进同伴关系,作业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和相互学习;(8)落实教育政策,一定的家庭作业量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9)有助公共关系,学校可以通过一定量的家庭作业向家长和社会表明自己有严格的教学安排,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10)惩罚,把家庭作业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尽管不是很恰当,但许多教师实际上就是用布置大量作业的方法来惩罚那些上课不专心听讲或有其他行为问题的学生。

就家庭作业与学生成绩水平的关系而言,家庭作业是一种与成绩有极大联系的活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上个世纪80年代曾向5.8万名10~11年级的(相当于我国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他们平均每周用于作业的时间,结论是:如用标准的测验评分制来衡量,家庭作业可使学生成绩迅速提高。库柏(Cooper,2001)对美国有关家庭作业研究进行的总分析显示,对3~5年级(相当于我国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几乎为零;而5~9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学生其相关为.07;而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增加到.25。[6]。这与本特希尔(Bent-Hill,1988)与基思和古尔(Keith & Cool,199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具有戏剧性的是,三个研究都表明家庭作业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受学生的年龄或年级水平的调节,做家庭作业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要比对初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大,而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几乎没有什么影响。[5]

然而,家庭作业的量究竟应该是多少为宜?有没有最理想的家庭作业量?这似乎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令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教师、家长乃至学生本人都深感头疼的问题。因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的学生作业量都不一样,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是家庭作业负担过重,要么是家庭作业负担过轻。

学业负担过重(主要是家庭作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且近年来愈演愈烈,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小学生一天的作业量相当于美国小学生一周的作业量,甚至还多得多。[6]过重的学业负担严重影响甚至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视力下降、睡眠质量不足、焦虑等等。更为严重的是,“过重的作业剥夺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导致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潜质得不到发挥。”[7]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教育管理部门也出台了“减负”的政策。但是,应当看到,“减负”并不等于取消家庭作业,如果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太少,的确不能达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迁移学习的用处。美国教育部在分析美国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时发现,许多美国学生“在学习上根本不投入,对学习缺乏个人责任感。”[8]另据1990年美国教育进步国家评估(NAEP)报告表明,美国12年级的学生中71%的学生每天学习不超过1小时,25%一点也不学。[8]可见,家庭作业量太少甚至取消家庭作业并非明智之举。

那么,究竟有没有最理想的家庭作业量?福雷德里克和瓦伯格(Frederick & Walberg,1980)发现用于作业的时间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似乎存在“高原”状态,即作业时间的增加对学习仅有极为有限的影响。也就是说,到一定程度后,单靠家庭作业量的增加对提高学业成绩是没有意义的。库柏对家庭作业研究进行的总分析表明,对高中学生来讲,至少每周要保证1小时的家庭作业,在家庭作业上花的时间和学业成绩之间才会出现积极的关系,然后,随着作业时间的增加,学业成绩继续提高,甚至作业时间每天超过2小时(每周超过10小时)也是如此。相比之下,对初中学生来讲,即使最少的作业量(每周少于1小时),在作业上的时间和学业成绩之间就会出现积极的关系,但如果每天做1~2小时作业,学业成绩不再变化,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学业成绩甚至出现下降。[5]而由于对小学生的研究只有一项,无法作出有效的结论。显然,对最理想的家庭作业量这一问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二、自我调节学习是思考家庭作业问题的新视角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以往关于“减负”问题的讨论重点主要放在作业的数量上。实际上,家庭作业过多或过少都只是问题的一个维度而已。作业量确实要控制,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作业的质的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埃西奥内教授认为,[6]家庭作业的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主要是培养注意力的集中、遵循作业的规范、敢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它,以及抵御各种使人分心的诱惑等等品质。[6]学生一旦形成这种良好习惯,其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并对以后的发展亦大有好处。这一作用远远超过单纯的机械训练式的作业。应该说,单纯从作业的数量方面来讨论家庭作业以及“减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可能回避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近20多年来教育心理学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SRL),给家庭作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心理,特别是学习策略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目前存在许多分歧。而且,自我调节学习的许多概念目前仍处于整合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家齐美尔曼(Zimmerman,1989)早期曾基于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认知的三元(triadic)理论给自我调节学习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上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9]自我调节学习者能主动去获得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的学习,而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机构。

由于理论来源的多样化,因此,对自我调节学习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一定出入。有的研究者(Zimmerman & Martinez-Pons,1988)提出,[10]就元认知过程来看,自我调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计划,组织,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从动机角度来看,自我调节学习者把自己看作是具有自我效能的、主动的和具有内在动机的参与者;就行为而言,自我调节学习者选择、构造,甚至创设能使学习最优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10]有的研究者(Pintrich & DeGroot,1990)提出自我调节学习有三个重要成分:首先,自我调节学习包括学生用于计划、监控和修改他们认知的元认知策略;第二,自我调节学习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业任务努力的管理和控制;第三,自我调节学习包括学生用来记忆、理解材料的实际的认知策略。[11]近些年来,绝大多数自我调节学习模型都强调把学习的动机成分和认知成分整合的重要性,假定自我调节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学习者使用各种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12]在许多研究者看来,自我调节学习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共同作用于信息加工系统各个成分的认知和情感过程。[13](2543)显然,自我调节学习是比元认知解释力更强,内涵更丰富的学习理论。

一般来讲,有自我调节学习特征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动机,有计划性、坚持性,能控制和评价自己的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比如积极提问、做笔记,并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他们不会依赖教师和家长。而那些沉醉于做白日梦,依赖外部控制,经常忘记教师布置的任务,几乎不做作业或要求家长帮助做作业的学生则表现出较低的自我调节学习水平。实际上,“教育运动中叫做‘学会学习’‘高水平的思考’‘精心的学习’‘反思性的教与学’‘自觉的学习’和‘丰富的经验’,都是自我调节学习的核心原理所强调的。”[14]

显然,自我调节学习给我们对家庭作业问题的思考可以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事实上,家庭作业问题最核心的层面与自我调节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家庭作业不能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那么家庭作业的效用要大打折扣;同样,如果自我调节学习不能成为家庭作业的方向和策略,那么,自我调节学习也就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调节学习。

三、自我调节学习原理在家庭作业指导上的应用

最近20多年来,自我调节学习原理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用。帕里斯和威诺格拉德(Paris & Winograd,1999)曾提出教师在课堂中能应用的、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12条原则,这些原则是对诸多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总结,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的自我调节学习。下面是帕里斯和威诺格拉德列举的12条原则的清单,他们根据有关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分类组织如下。[14]

1.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学习的理解。(1)通过分析学习的个人风格和策略,并将其与其他人的策略进行比较,可以增加对不同学习方式的个人意识;(2)评价你所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并了解你个人对关键点理解的深度,以促进有效努力的分配;(3)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是促进发展的有益的习惯,因为它促进对学习过程的监控,鼓励修正策略,提高自我效能感。

2.对思维、努力和情感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使用灵活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这些方法是适应性的、持久的,也是自我控制的、策略性的和目标导向的。(1)当由个体来选择作业目标,而且当他们在完成目标时能表现出内在的自我控制时,设立可达到的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是最有效的;(2)通过有效的计划和监控来管理时间和资源对设立优先权、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是必不可少的;(3)检查自己的学习、对学习方法加以改进甚至重新开始,是学生自我监控和致力于达到更好成绩的标志。

3.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来教授自我调节。(1)教师可以通过直截了当的说明、教师指导下的反思、元认知讨论和专家参与的活动来教授自我调节;(2)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通过引发学生对学习反思性的分析活动间接促进自我调节;(3)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图示和讨论个人成长的表现来促进自我调节。

4.将自我调节整合到每个学生的叙事性经验和他们的身份认同。(1)个体如何选择评价和监控他们自己的行为通常与他们的喜好和期望的身份认同相一致;(2)对教育和学习的自传式看法提供了一种叙事性框架,这种框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自我调节意识;(3)让学生参与到反思性的集体中能提高他们对自身自我调节习惯检查的频率和深度。

毫无疑问,自我调节学习原理也完全可以应用到家庭作业这样一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上。下面我们结合帕里斯和威诺格拉德提出的自我调节学习的主要原则,从以下几方面讨论自我调节学习原理在家庭作业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家庭作业价值的理解,确立自己的学业目标,并通过作业的多样化──除书面作业外,还包括参观、考察、旅行、社会实践、口头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做”为主动的“我要做”。事实上,“如果学生对家庭作业没有一个相对积极的看法,那么家庭作业不可能实现它在促进学生内在技能,诸如时间管理和学习自觉性发展上的作用。”[14]

其次,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合适的、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自我调节策略,包括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如“做计划”)──这些策略是什么?如何使用?什么时候使用?──而且能引导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能逐渐形成对自己学习方式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校普遍对家长在家庭作业方面的要求较多,如,“家听(写)”,检查作业,甚至要求家长要熟悉教材,以帮助学生。无疑,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卷入”孩子的家庭作业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家长检查作业。但过多的外部调节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自我调节的发展有不利之处。一些研究者(Weinert,Schrader & Helmke,1989)已经注意到过多的外部调节的弱点和风险。他们指出“外部调节是一种支持的形式,这种支持取代或弥补了较低的元认知意识,而且,那些不能有效地定向、计划、监控或评价自己行为的学生可以转为依靠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很明显,一些学生把外部调节当作是天赐之福,把它当作是拓展自己知识和技能的要素。他们期待老师告诉他们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停止。”[14]凭借教师的元认知指导,一些处于平均水平甚至是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也能够毕业,但他们在离开学校的时候也许还以为他们能指导自己的学习。事实上,仅仅依靠教师的工作就能代替或激活学生贫乏的自我调节技能是不现实的。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在最大的外部支持的条件下,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得不到真正的发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师和家长“给还不能为自己提供支持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随着这些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再撤走或不再给予这种支持。”[13](40)

第三,强调对家庭作业的反馈,促进学生对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错误进行监控和反思。当前学生对家庭作业的一个普遍态度是完成作业上交就万事大吉了,许多人对教师批改后的作业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其中的错误及其原因也懒得去分析,这样一来,家庭作业的作用也就没有充分实现。从自我调节学习原理出发,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或家长要求学生每次或每隔一段时间对老师批改完后发回的作业进行分析和自我评价,找出作业中的不足,进行错误分析,不断进行反思,而不是做完作业交差,应付了事。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反馈“学生可能认识到检查他们的作业不需许多额外的时间从而导致更高的准确性”,[14]并最终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习惯。

第四,强调家庭作业的时间计划和时间管理,这是自我调节的一个关键方法。我们的确可以观察到许多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存在外部干扰时,有的学生极易分心,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要拖一两个小时,这还是因为学生的时间计划和时间管理──自我调节上存在问题。埃西奥内教授认为:家庭作业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首先不在于它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在于衡量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管理及有关的良好工作习惯。[6]一般来讲,家庭作业不是在教师或家长的严密监视下完成的,而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其后得到评价的,因此如系统和公允地衡量的话,家庭作业培育的是一种关键的管理能力的内化,这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第五,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家庭作业的支持性的辅助资料,允许并鼓励学生寻求各种学业帮助(academic assistance)。比如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教育和学习资料库的网址、参考书和其他资料等等,并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这些资料,如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资料,向同学或同伴求教,询问教师和家长,找身边的专业人士指导,等等。纽曼(Newman,1994)发现学生越自信就越会寻求学业帮助。[15]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特别是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发展而来的支架式教学原理,这些辅助资料构成了家庭作业的外部资源。

总之,家庭作业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过程,与学生的学业成就、自我效能感甚至心理健康都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家庭作业上的确付出了巨大的投入,然而,在家庭作业上的投入和产出却不成比例,过重的学业负担(家庭作业过多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导致学生厌学,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产生习得性绝望。同时,围绕家庭作业的矛盾往往也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孩子间冲突的来源。所有这些都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与检讨。

目前,旨在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这一改革也必将推动家庭作业的改革,使之真正成为教师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巩固和探索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手段,以及教师和家长之间有益的交流手段,并最终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具在内在动机、较高自我效能感和其他自我调节学习特征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Epstein J L,Van Voorhis F L.More Than Minutes:Teachers’Roles in Designing Homework[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1,36(3):181—193.

[2]Coron L.Homework Is a Complicated Thing[J].Eductional Researcher,1996,25(8):27—30.

[3]Cooper H.Synthesis on Research of Homework[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47(3):85—91.

[4]Warton P M.The Forgotten Voices in Homework:Views of Students[J].Educational Psychlolgist,2001,36(3):155—165.

[5]Cooper H,Valentine J C.Using Research to Answer Practical Questions about Homework[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1,36(3):143—153.

[6]黄小莲.家庭作业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2):63—66.

[7]薛珮琳.关于家庭作业的理性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5):112—113.

[8]Zimmerman B J.Dimensions of Academic Self-regul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Schunk D H,Zimmerman B J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C].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4.3—21.

[9]Zimmerman B J.A Social Cognitive View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Academic A Social Cognitive View[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81(3):329—339.

[10]Zimmerman B J,Martinez-Pons M.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Strategy Model of Student Self-regulated Lear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8,80(3):284—290.

[11]Pintrich P R,DeGroot E V.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1):33—40.

[12]Boekaerts M.Self-regulated Learning:Where We Are Toda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9,(31):445—457.

[13]Borkowski J G,Thorpe P K.The Role of Motivation:A Life-span Perspective on Underachievement[A].D H Schunk,B J Zimmerman.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C].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