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1以章节概述为纲,精简教学内容《中药学》的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收载药物达500余味,每类药物的内容又颇多相似,而每味药又自成一体,故教学过程易于重复,学生也常反映记忆困难.笔者认为学好《中药学》,应该以精讲章节概述为关键.因为章节概述都是以该类药物的性能功效为核心而概括出共性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由矛盾的一般性自然过渡到矛盾的特殊性,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及老师备课的冗杂,收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效果.

2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中药学》教学多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枯燥,呆板,也不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困倦甚至厌倦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愿意主动去学,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中药学》在中医药各学科中可以说是相对客观具体的课程,每味中药都有各自的形态,性能特点,这是《中药学》的特色,所以教学过程务必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这个特色,增强学生对中药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1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初步培养视觉认识实践证明,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在课堂教学演示中,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Power-point的特点是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1].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增加立体感及生动性.笔者在做课件过程中,通过网络搜索中药原植物及中药饮片图片,将其载入幻灯片中,让学生对所讲的每一味中药都有个视觉认识,并且把这种方法告诉学生,学生课余也会注意自己上网搜索图片,同时也加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2.2开设中药标本见习课,加深感性认识课堂讲授之余,在每学完3-4个章节之后,我们适当安排2~3个学时要求学生所学过的中药饮片标本进行集中见习.学生们很喜欢这种形式,他们通过见习,能对每味药的形态、性味都有视觉、触觉,味觉及嗅觉的认识,加深了印象,并注意了彼此的鉴别.在见习中,学生也常会对教材中的内容与自己在见习中得到的认识进行比较,发现有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习惯,从而促进其学习欲望.比如在见习过程中,有学生会问我:“老师,为什么书上说鹿茸甘、咸,可是我尝着没味道呀?”,“书上说酸枣仁甘、酸,没吃出来呀!”.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你没尝出来是对的,书上那样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呢,因为中药的功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的,绝大多数药物的味道是真实的,但是当个别药物实在没有味道,原则上可以写淡味,但是淡味和它的功效对应不上,如酸枣仁它的味道实际上就是尝不出来味道,但是它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生津的作用,但是总不能说它一点味道没有吧,就像颜色,当它很浅很淡的时候不能说它没有颜色,所以还是可以根据它的功用推出它可能具有很淡很淡的甘、酸味,因为甘能养心安神,酸甘可以化阴,生津液酸可以收敛,所以这就是当中药的性味有时候与实际不符的时候,要上升到理论必须有所取舍,这是古人采取的一种折中的方法.

2.3注意培养学生对身边中草药的观察能力中西医临床专业偏重临床中药学的学习,没有开设《中药鉴定学》这门课,所以对新鲜的中药很少认识,课程设置上也不要求他们去山上采集药材,但是学生非常希望能实地考察亲自采集药材,认识药材.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利用有限的条件,锻炼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在中药学开课的过程中,随着气候的变化,尤其是春季,许多草木开始发芽、开花,此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花草树木进行观察识别.如春初,校园里玉兰花开,其花蕾就是辛夷;校园的河边常有紫花地丁,蒲公英,大蓟,小蓟,马齿苋等中草药,学校的花圃也有枸杞、金银花、麦冬、柴胡等植物,笔者课余常带学生去实地观察,这样学生会对身边的花草树木产生亲切感和好奇心,他们会注意在身边采集一些中草药,治疗自己的病痛,既省钱又有临床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4引用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中药相关的典故、传说、电视剧或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既能使学生大脑放松,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记忆.如讲一些何首乌,当归等药名的由来,黄芩被称为妒妇、枯肠的原因[2];再如讲到西洋参时,可以联系《红楼梦》里林黛玉有一次肺痨加重,贾母特意差人送来一碗参汤,紫娟担心人参是热性的,对林姑娘的病怕无益处,鸳鸯回说这不是一般的人参,这是西洋进贡的,是凉性的,具有益气养阴,清火生津的效果,如此讲解不仅加深了对西洋参性能的理解,又与人参作了鉴别;等等诸如此类,很受学生欢迎.

3联系临床医案和科研成果,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中药学》讲的就是每味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所以必须与临床病例结合才能体现中药的功效.可以结合教师的自己的临床体会,也可以结合名老中医医案,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中药的个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能力.如讲石膏时,联系张锡纯创立的石膏阿司匹林汤.他认为“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3]常用此方治疗表里同病,解表清热,疗效显著.成为历史上把西药按中医药理论结合解说的第一人.再如中西药合用如果不合理,非但不能增强疗效,反而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作用,能使动、静脉收缩而升高血压,与降压药同用,会影响降压药的疗效;山楂丸,乌梅丸等含有有机酸的药物,若与溶解度较低的磺胺药同服时,在酸性尿中会加重尿结晶的形成,或引起血尿[4].如此等等,让学生认识到中药的毒副作用是相对而言的,临床千万不能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而滥用中药,而且当中西药物合用时要注意有无毒副作用,在思想上端正认识.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在这种教学理念下,虽然看似教师将一切重点都给学生做了深入的讲解,但是由于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使得学生存在亦步亦趋的现象,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更别说自我创新与研究了,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基于这种现状,在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国职业院校中药学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要求有关教职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身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从深层次去认识中药学,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重点放在实践上。以这一要求为基础,在教学中营造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且将整个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机械记忆及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上,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是学生主动掌握各种中药学相关知识,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要突出学科重点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包含了中药材理论与临床知识,是中医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它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中药这一典型的特征,并且要在讲述各种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设计一些临床诊疗知识,让学生在理解、认识中药中掌握一定诊疗技术。突出专业重点中药学作为中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删除。例如我们在中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中医医师,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场所主要是以中医院以及其他的一些医疗机构为主的,这个时候中药的诊治基础就显得十分中药,因此在教学中整个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中药的药理、药效,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而中医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护士,教学内容应详于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第三,要避免内容重复。《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诸多药物,逐一讲授难免引发学生的厌学。这就要求我们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通过优化避免内容的大量重复,体现中职中药教学的特色。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现在有少数院校的中药专业英语课由公共英语教师担任,这是一种十分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公共英语教师虽然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较为精通,但毕竟由于是非中药专业毕业,对于一些专业用词的微小差别不能够引起充分注意,往往一概而论,从而使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产生误导和混淆。同时,由于公共英语教师还要进行基础公共英语的教学,授课任务十分繁重,对中药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明显显得力不从心。而部分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由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中药学专业教师讲授,与专门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的专职教师相比,中药学教师在中药学知识上有其一定的优势,但他们却常常将中药学英语这门语言课上成了专业课。同时还存在有些教师发音不够标准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也未曾接受过专门和专业的培训。所有这些因素对中药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中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根据中药专业英语的特点,通过对中药专业英语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药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2.1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各院校的教务处应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应用的要求,制订出全面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各教师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强化学生对本学科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考核要求也应抓好,传统式的卷面考试应有所改进,因为有不少学生往往会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复习以达到考试过关目的而并非踏踏实实地想把这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样造成学生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浮躁,基本失去了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教学质量的反馈,让学生真正提高中药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如专业英语的交流、文献的翻译及写作等,达到教学目标。

    2.2加强中药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现在对于中药学对外交流人才的要求不应仅仅局限于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以及高超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也应具备相当的外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应适当加强中药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可以适当增加音像教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翻译和写作。针对中药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及辅助材料不足的缺点,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入大量最新的中药学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政府及院校应加大投入,积极鼓励更多的中药学人才及英语人才投身到中药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团队中来,让中药学专业英语教材更加权威、实用、实效以及富有趣味和引人入胜。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1教学应用模式

本学科PBL案例教学自2003年开展至今已有近9年。在本院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的支持下,在本学科主任的领导和带领下,在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下,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尤其近两年随着年轻老师的加盟,开展规模愈来愈大,如2009级中药学专业本科班、2009级针推专业专升本2班、2009级中医专业仲景班、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全科医师5班,2010级中医专业中医3班、2010级针推本科2班、2010级中医学留学生本科班等班级开展了PBL教学,基本上每年有2~4个班级开展。现将本学科的开展模式简要介绍于同仁分享,以期共同学习,互相提高。

1.1开展流程

选取中药学案例分组讨论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含理由)指导教师总结问卷调查、分析。

1.2中药学案例纳入及证型讨论

目前本学科中药学案例教学纳入的案例均是经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临床医师提供。案例既来源于临床,又依托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知识需求。如针对表证的案例,本学科采用多组临床中的真实感冒案例,选取一般性的风寒表证、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虚证、风热表证、少阳证、阳虚表证、气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证兼有湿困脾证等多种类型的感冒证型,给出不同患者的主诉(临床的望、闻、问、切)信息,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开展针对证型的讨论。

1.3药物选取的讨论

结合前期讨论过程的问题、分歧及共识,在理念的指导下形成每个案例的具体证型,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具体证型选取药物的讨论。在讨论时,指导教师可适度引导同学们首先抓住主证优先选取主药,其次针对兼证适当选药,最后统筹全方整体取舍所选药物。在讨论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药物药性、功效、应用的认识,尤其是药物个性特征的认识;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主证及药物寒、热等个性特征的认识;此外,还能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等。

1.4陈述讨论结果

每组选派1~3名代表就本组讨论形成的共识进行陈述发言,要求其到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和指导教师发言,每人限时6~8min,陈述内容要求有理有据即可。本过程可以给学生提供面对众多同学台前表达观点的机会,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1.5指导教师总结

指导教师陈述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及思路,指出自己是怎么入手分析、如何选定证型、为何选取具体药物的,在总结讲解过程中可以有学生提问互动。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思路,为其总结自己的不足及为以后案例的思维打下基础。

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就开展PBL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介绍和分析,总结出本学科最新中药学案例教学模式,以期为基于PBL的中药学案例乃至其他学科科目的教学模式提供可资借鉴的信息。

2.1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组学生数

如图1所示,约77%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组学生数应为6~10名,少数人认为1~5名或11~15名,而没有学生认为每组多于15名的,说明同学们希望每组以6~10名学生为宜。因此,我学院本学科下阶段中药学PBL案例教学将会由原来常采用的每组9~12名做适当调整。

2.2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组指导教师数

如图2所示,约55%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组指导教师数应为每组1名,31%的学生认为应两组1名,少数人认为应四组1名,极个别认为应每组2名,没有人认为8组1名,说明学生希望最好每组1名指导教师。因此,本学科下阶段中药学PBL案例教学将会坚持之前采用的每组1名指导教师制度。

2.3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个案例所需学时数

如图3所示,约49%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每个案例教学应有4学时,33%的学生认为应2学时,少数人认为应为4~10学时,说明应以每个案例4学时最为适宜。因此,本学科下阶段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每个案例将会由之前的2~4学时均调整为4学时。

2.4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指导教师的作用

如图4所示,约67%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指导教师为引导作用,17%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应参与讨论,12%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应仅观摩而不参与,说明多数人认同指导教师在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2.5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案例内容

如图5所示,约49%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案例内容很好,30%的学生认为好,即有79%的人认为案例内容好,有少数人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较差,说明本学科之前所采用的案例内容较为满意,但依然有完善的空间。

2.6中药学PBL案例教学的收获

如图6所示,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中药学PBL案例教学能起到将中药知识与临床接轨、强化辨证要点意识、强化对中医四诊的知识、强化主证意识及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及能力的作用,至少有四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此外还可强化中医组方技能及对药物个性特点认识。说明本学科开展的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同学们收获颇多。

2.7中药学PBL案例教学的建议

如图7所示,约44%的学生认为中药学PBL案例教学应纳入正常课时来开展,24%的学生认为应增设次数,少数人认为应同一案例分两次开展。本学科之前开展的PBL案例教学是额外申请的课时,有时会占用同学们周末休息的时间。通过本问卷调查提示,在之后的教学中,本学科将采纳多数同学希望将其纳入正常课时的建议。

2.8中药学PBL案例教学评分方式

如图8所示,约75%的学生认为本学科在中药学PBL案例教学中采用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分方式较好,少数人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较差,说明本学科之前所采用的评分方式较为满意,但依然有完善的空间。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改革教学方法

    各论部分的学习重点是每味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中药学中要讲授的中药有300多味,逐一讲授无疑令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中药学授课,逐渐摸索出以比较法为主的授课方式,得到学生的认可。要运用好比较法,必须同中求异,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药物共性,又要突出药物个性。对于功效相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以发散风寒药为例,性味均辛温,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是它们的共同的功效与临床应用,一般在概述部分加以强调,可避免讲述具体药物时不必要的重复。在讲到具体药物时应重点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讲述,突出每味药物的个性。发散风寒药中,麻黄为发散风寒第一要药,发汗力量最强,用于风寒表实证的治疗,此外,又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力较麻黄弱,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皆可应用,尤善于治疗风寒表虚证,此外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羌活、白芷、细辛、藁本均为辛温燥烈之品,既可发散风寒,又可胜湿止痛,既可治疗风寒表证,又可治疗风湿痹证,此外,白芷和细辛可通窍,白芷又可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又可温肺化饮。而且要跟学生强调,四味药归经不同,因此各善于治疗不同经脉的疾病。如羌活入太阳经,白芷入阳明经,细辛入少阴经,藁本入厥阴经,因此,治疗头痛时,项背疼痛选择羌活,眉棱骨疼痛选择白芷,牵扯牙齿疼痛选择细辛,巅顶头痛选择藁本。这样对比鉴别讲解,就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临床用药思维

    中药学内容繁杂,课堂上所讲解的中药有限,学生在毕业后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会遇到有些中药不熟悉,因此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用药思维。如讲授中药应用时要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药物功效,根据功效推导其临床应用。以为例,从其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分析,引导出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从疏散风热推导出可治疗风热表证,从平抑肝阳推导出治疗肝阳上亢证,从清肝明目推导出治疗目赤昏花证,从清热解毒推导出治疗疮痈肿毒等。这样不但使学生系统掌握了药性理论,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纲挈领地解决学习难点问题

    对于中药学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中药的具体配伍应用非常难掌握,这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前后呼应,解决难点。即在讲中药的具体配伍时联系总论部分所讲的中药配伍方法,给学生归纳为增效和减毒两大原则。增效的配伍包括采取两种功效相同或类似的药物合用的相须配伍和为提高主药的功效采取不同类而功效相近的药物配伍,或采取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的相使配伍。如治疗阳明气分证的石膏配知母,脾虚水肿证的黄芪配茯苓等等。减毒的配伍包括相畏配伍和相杀配伍。如半夏配生姜,生姜可缓解半夏的毒副作用,金钱草配雷公藤,金钱草可杀雷公藤毒等。只要掌握了中药配伍的这两大原则,中药的具体应用配伍便容易理解与记忆,并可举一反三,为今后临床选药组方及方剂的灵活加减应用打下良好基础。7结合现代药理讲授中药药理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继承中医药学的传统理论,又肩负着中医药学理论现代化的使命。所以既要遵循中药传统理论和应用形式,又要结合现代药理讲授。针对中药传统理论和应用,讲授中药应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掌握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中药的功效,以中药的功效联系主治、用法、配伍规律。同时又要让他们了解中药现代药理知识。如讲授白术时,因其可补气健脾、燥湿,既可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又可以治疗气虚便秘。其作用机制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与白术对肠管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关,即白术对肠管的影响与肠管所处的机能状态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有兴奋作用,在兴奋状态下,呈抑制作用,在抑制状态时,又呈兴奋作用。实践证明,既遵循传统理论,又结合现代药理讲授,不但可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科研促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科研促教学,结合授课内容适当介绍新研究理论、新研究成果、新研究进展与新究动向。将科研成果渗透于授课内容中去。如: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制的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这些新研究成果均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中药应用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还如讲授中药的传统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行讲解时,既要讲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一致者,如前述麻黄的传统功效均与现代药理研究的作用机理相一致,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要讲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不完全一致者,如枳实破气消胀,对气虚症,特别是气脱证忌用的传统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实的抗休克作用不相一致,而枳实注射液治疗休克确实已应用于临床。这样可开拓学生对中药研究的知识面与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6篇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实行各种程度的校院二级分层管理,根据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学校与学院管理权限与职责的明确界定,理顺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降低管理重心,形成决策科学、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管理体系,激发各层级组织的活力,从而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效率。校院二级管理使得院级层面有了一定的政策制定和措施选择的灵活性,学院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对具体事务可以有一个针对院系特点且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院的活力与教职员工的创造力,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采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学校设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院设有教师发展办公室。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要承担全校教师教学发展规划,开展普遍性的培训,如全校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等。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学院,尤其是中药学类专业所在的药学院,根据自身需要,开展诸如针对中药学专业实验性强特点的青年教师实验基本功竞赛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推动中药学类专业的建设质量。校院二级分工合作,探索以激励政策为引导,特色沙龙有效实施为保障的教师教学发展之路,共同推动中药学类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开展。当然,目前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实施过程中也使管理者面临着挑战。由于各级管理者对二级管理认知上的偏差,部分高校在实行二级管理后,出现了权责不清、虚实不分、权力失衡的情况,导致校、院二级相互扯皮、推诿。有的事情校院二级皆管,权力交叉重叠;有的事情又出现校院二级管理真空,两者皆不管。从而带来管理效率低下,内部管理目标难以有效落实的后果。具体到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应充分定位好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院教师发展办公室的职责,在管理的四个层面(规划引领—执行保障—效果呈现—反馈推进)上,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在制订校级层面的整体发展规划,发挥引导作用并提供经费保障,而学院则应重在制订和执行与相关专业特点密切结合的教师教学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规划的执行与教师的评价呈现教师教学发展的效果,并反馈推动教师发展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否则,若学校包办了具体的教师发展活动,既无法激发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又使校级教师发展中心陷于事务性工作,无暇提出引领性的规划,同时学校层面的活动有些无法与专业特色相结合,针对性不强的活动后果将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的降低,从而陷入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较难开展的恶性循环。

2激励机制和特色沙龙相结合的中药学类教师教学发展探索

2.1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精力

投入的合理分配教师教学发展激励机制是学校各管理层级通过多种激励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对教师进行奖惩以实现教师教学发展目标的一种机制。激励机制是导向,可以引导教师更好地分配精力。大学的四个功能,需要一线教师通过教学科研实践来实现,教师投入的精力与产出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何引导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四项任务中分配精力,是激励机制构建和激励政策制订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所在。作为大学核心工作的人才培养需要科学研究这个重要的载体,也需要社会服务这个更广泛的平台,同时人才培养过程伴随着文化传承过程,因此,大学的四项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医药院校中的中药学类教师,其职责应以教学为基,科研为本,教学科研相互融通,互为一体,不能举一而舍其他。囿于旧有的高校学科评价体系,旧有的激励机制往往更侧重于对科研成果的奖励,而对需要长期大量精力投入但显示度有限的教学奖励则较少涉及,故难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精力。因此,在构建激励机制,制订激励政策时,既要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更要关注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成果的积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药学院为例,在积极推进省级以上各类人才项目同时,通过设立贯穿校院二级的教学内涵建设奖励、优秀教学奖等诸多教学奖项及构建教学相关奖励与职称评审、教学名师培养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多元评价相结合,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规范教学过程,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如以鼓励教师教学卓越为宗旨,以教学投入、教学质量和教学建设及改革成果为主要考察依据,通过设立“杏林优秀教学奖”,在全校上下营造“潜心教学,精心育人”的良好氛围,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促进全校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借此契机,中药学类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质量有了长足的提高。

2.2以特色沙龙为抓手,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

好的政策需要有效地实施。为保证教师教学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激励政策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沙龙,作为一种相对宽松的形式,是进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现教师教学发展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组织教师教学发展沙龙,关键应注意选题。高校教师往往对“被培训”较为反感,对一些不是发自内心有需求的培训,或者参加人数较少,或者人来心不来,这也是很多高校教师培训时组织者费尽力气准备,却经常出现冷场的原因。因此,教师教学发展沙龙的组织要秉持“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以教师的自我需求为选题原则,通过预先征求沙龙选题,评估筛选后举办,可使沙龙更有针对性,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以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每月提前在教师中征选沙龙主题,再根据得票多少排序举办,既满足了中药学类教师教学发展需求,又使组织者感受到成功组织的成就感,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组织一系列与中药学类专业特点高度结合的系列沙龙,并总结反馈改进,提高了教师教学素养,推动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为培养高素质中药学学科人才保驾护航。如针对青年教师授课技巧相对欠缺的现状,药学院组织了PTT授课技巧沙龙,聘请专业人士为新上岗青年教师剖析学生听课心理,给出提高课程吸引力的有效建议,其中的授课技巧演练环节更是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普遍欢迎,随后的教学评价表明,该沙龙内容相当有助于新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针对教师对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尚较浅显和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尚存在疑惑的情况,学院聘请教育部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做了不同的专题沙龙;针对中药学类教师学科背景大多为自然科学类专业,习惯了科研标书撰写的中药学类教师对如何选择教学改革切入点,如何撰写教学改革课题标书,如何实施教学改革等尚显生疏的现状,学院聘请资深专家举办了相关沙龙,激发了中药学类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基于对中药学类专业教师职责应“以教学为基,以科研为本”的认识,药学院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药学名家沙龙拓展教师的科研思路,引导教师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同时,定期举办留学回国教师心得交流沙龙,分享国际上中医药科研前沿信息,开拓教师的科研视野,以利更好地反哺教学。基于对中医中药的关系应为“医药一家,中药通过服务于临床体现价值”的理解,药学院聘请中医名家举办专题沙龙引导教师在科学研究中注重中药的临床应用,以利科研成果能够在后期有效服务于临床。上述特色沙龙的举办,满足了中药学类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中药学类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积累,保证了激励政策的实施能够“接地气”,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学类教师的发展,雄厚的师资队伍建设又促进了中药学学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3讨论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7篇

Abstract: Tranfer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Application of transfer learning law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open up intelligence of students,which can be used purposefully to promote CMM teaching activities.Some personal opinion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er learning are aslo proposed.

关键词: 学习迁移;中药学;运用

Key words: transfer learning;Chinese Materia Medica;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65-02

0 引言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已经习得的态度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或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迁移在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尤其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迁移过程是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过程,迁移不是自动还实现的,与教学方式、方法有关。迁移现象在学习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教师在充分理解迁移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和利用积极迁移的条件和教育契机,消除或避免不利因素。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迁移规律于中药学教学。

1 制定教学目标,整合学科内容

教师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重视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把已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通过提问或简单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从而比较容易学习新的、比较复杂的内容,以所谓的纵向迁移。迁移方向在教学中是通过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来体现的。教学目标明确是知识与技能迁移的重点。中药学教学要求对教材和专业要求不一,但最主要的内容是如何正确使用中药的问题。对于不同的章节内容,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中药学总论为例,要对其中基本概念(包括中药学、中药、本草)和中药的发展历史进行陈述并明确,具备传统中药的首要条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使用的药物。对于中药的发展阶段的讲解中对中药治疗功效的获得,可以通过“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例子和古文献中关于中药的一些散在记载的陈述使学生对中药来源于临床实践的总结而非空穴来风。通过总论内容的深刻讲解为学生对中医药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产生景仰和浓厚兴趣。其中穿插关于一些现代药物的发现以及现代对传统中药的现代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中药与西药基于不同理论,即使如此,应用现代方法对其研究依然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当然,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基础上,在不同专业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对于临床学科会把重心在中药的切实治疗功效上;而对于中药或药学相关专业更多体现在药物应用研究上。对于教材内容,只有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原理,才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因此,总论中中药的性能(中药药性)部分明确是核心内容,中药药性的获得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在中药的使用和认识中整体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中药性能的认识正确与否,对于下一步各论内容的学习意义重大。只有对总论内容尤其是中药药性理论的认识准确,理解透彻,才能在以功效为纲的各论不同章节中不同药物进行认识和比较,为中药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迁移,促进迁移做好准备。因此,对于中药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医药结合(性能—功效——应用为主线)进行,确保学生对药物的正确认识,进而正确使用中药。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是促进迁移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共同梳理先前的知识,学习迁移理论和教学实践证明,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类似要素是促进学习迁移发生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寻求新旧知识和技能的共同要素,我们在章节内容上采用“层次递进教学法”和“问题为中心教学法”,既注重药物的整体掌握又关注具体药物的细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揭示对正迁移的形成有利。对各论章节概述内容重点讲解,讲述内容紧紧围绕“药物性能-功效-应用”,突出药物性能理论对中药临床使用的指导意义。例如解表药的讲解,包括本章药物共性(辛,升浮,走表)结合药物四性寒、热,药物分类及表证的临床症状等相关学科内容的简单回顾。(图1)

“补虚药”授课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 “气——血——阴——阳”生理病理之间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对补虚药的分类及各类补虚药的功效主治一一对应起来,补虚药分为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四类,分别适用于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及阴虚证。由于气血阴阳之间的互为影响,常常不同类别补虚药配伍使用即根据不同的兼证选用不同类别的药物。通过对章节共性的认识可以对药物的记忆定位基础上的精确查找。例如清热药中的黄连,共性:清热药—清解里热—清热燥湿—湿热证,个性:苦寒力强—清心胃—湿热泄痢。具体而言,每一章节内容概述的详尽讲解,理解该节药物的共有特点,通过具体药物每一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的讲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从认知对象中寻找共同要素,认识药物共性基础上个性和独有的个性,做到深入浅出,从众多的中药中能够进去、更能出来,实现从认知与思维的迁移。教师应当组织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于解决问题之中。

3 强调概括总结,有利学习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最大范围的例子,枚举各种变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应结合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学习,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而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准确地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即达到原理、原则的去情景化。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不仅是学习迁移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而且对学习材料共同特征的概括水平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中药学中相同章节药物功效类似,不同章节亦有功效类似的药物,因此,对于药物的比较,既有相同章节的纵向比较,还有不同章节药物的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可以实现同一章节内乃至章节之间知识的迁移,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活血祛瘀药和化瘀止血药,活血祛瘀药主要用于瘀血证,而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因瘀血阻滞导致的出血证。具有安胎功效的中药在作用上有行气安胎、清热安胎、补肝肾安胎的不同,如何抓住共同要素实现章节内和章节间之间的学习迁移?在几个章节的讲授进行之后,学生的类比能力培养和训练不容忽视。通过“教师示范和引导——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解决新情景条件下的复杂问题”的模式使得教学相长,促进教法和学法的创新。

4 培养迁移意识,强调规范训练

教师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态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反馈,当学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某一学科或本学科的问题时,应予以鼓励。组织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是促进学习迁移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结合主治进行认识,分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肝热、蛇虫咬伤、咽喉肿痛等),清肠痈、乳痈、肺痈等。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不同功效的清热解毒药按上述要求进行归纳分类,培养其分析认识中药的能力,进行课堂讲解,通过不同学生对相同问题的总结结果分析。选取大家最能接受或普遍接受的认识方法,结合教学总结,学生评判最佳方案。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规定不同总结内容,通过连续几个章节的联系——总结——评判,“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修订”(总—分—总)的模式,紧密结合学生层次,站在学生角度,改变教师在多次授课后在教学上容易产生懈怠或经验主义,促进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5 注重对比练习,便于

将新知识与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条件和练习的方式、方法等,加以明确的辨别和对比,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例如在中药学清热药一章,刚学习完解表药,解表药的划分及功效主治比较易于掌握。清解里热是清热药主要功效,依照各药性效特长和适应证的不同,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五类,对于本章药物而言,里热证的分类认识准确与否,或仅停留在理论层次进而会影响到药物的使用和认识,应该在联系基础上对不同分别定位。即清热药——清热泻火—气分热证或脏腑热证,注意共性及个性区别。例如石膏与知母,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气分实热、大热烦渴证常相须为用。但在清热泻火方面,石膏性善清解及清降,清热之力也较强,但只适用于实热证;知母则性善清润,且对实火与虚热之烦渴及肺热、肺燥咳嗽均可用。清热燥湿药除燥湿外,多具解毒作用,主治湿热和热毒证。其中黄芩、黄连、黄柏三药,并称“三黄”,皆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上述作用黄连最强,黄连尤善清心胃之火;黄芩长于清肺并可止血、安胎,黄柏清下焦湿热,泻相火,所谓:“三黄分治三焦”,同时提醒学生,此说法主要是三药相比较其所治之长而言,并非对其他脏腑无作用。防止学生对“性能-功效-应用”方法学习中药出现偏颇,通过清热药本章内容的联系比较与辛温解表药物部分内容的联系,通过每章对药异同点的比较和不同章节类似功效药物的区别,使学生在中药学习伊始就有条件的类比思维,培养分辨不同知识差异的能力。

在中药学教学中我们既要努力促进学习正迁移的运动,又须谨防学习负迁移的干扰与影响,方能真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学中应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思路,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学习积极迁移的概念。结合具体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的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对教师而言,“为迁移而教”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概念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也是教师教学知识的一种迁移。

参考文献:

[1]李冰,孙玉红.关于中医药的心理应激实验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05).

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8篇

土家族是鄂、湘、川、黔毗连地带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医药文化。竹节参、味牛膝、烈叶星果草、头顶一颗珠、亮叶桦、五鹤续断等无比珍贵的土家族道地药材是土家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恩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与交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从传承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恩施州“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土家族药材资源,对建立土家族特色药材加工、提纯、研发等产业集群,推动土家族医药产业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对身处这一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师生来讲,将中药化学等专业知识引入民族药材加工等产业集群,不断创新,深化道地药材的饮片加工和医药中间体提取,对传承土家族医药文化、推进传统地方药业现代化、促进民族药材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视角,初步探讨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开展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并希望通过中药化学带动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土家族医药人才,使土家族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从而实现土家族医药可持续发展。

1专业讲授与文化渗透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传统中医药学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内容涵盖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测定及必要的结构改造;有效成分的生源途径,外界条件对这些化学成分的影响;有效成分结构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等。中药化学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为先行学科,同时与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药化学在中药学专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师有意识的从土家族医药文化视角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更坚定了对中药化学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决心。学生想学好中药化学,但面对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觉得难以下手,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式众多、分类复杂,提取分离方法、原理、操作各异,提取分离流程难以记忆,很难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进行总体把握。

事实上对于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都存在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信息流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温。如何把重视中药化学理论的口号转变为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笔者尝试从“换位思考”这4个字入手进行了一些实践。简言之,站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的角度思考需要教师讲授哪些知识。笔者提出针对每一类中药化学成分引入代表性的常见中药饮片和制剂的发展历史、典故,外加课堂上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教学法。如讲到生物碱的时候,举出恩施州知名道地药材黄连,从“川黄连”的“川”进行历史沿革分析:由于利川黄连历来被运输到重庆万州后走长江水道进入中原市场,因此都理解“川黄连”的“川”为“四川”的“川”。直至恩施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全面开通,利川黄连不再需要绕道万州,而是直接走铁路或者高速公路远销海内外,也终于让世人明白“川黄连”的“川”应该是“利川”的“川”。然而不能忽视,尽管利川黄连名扬世界,产量也年年增高,但黄连为恩施州GDP的贡献却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就在于黄连饮片及其制剂的科技含量不足,很难实现高附加值。接下来介绍黄连的主要成分类型生物碱等,就用多媒体进行充分的展示,从化学式到立体结构,从性状等理化性质到提取分离方法,再到结构研究等,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黄连为支点对生物碱的学习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构建,学生十分乐于接受。

完成粗线条的勾勒以后,对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等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觉得形象一些,也比较容易把握学习重点、难点。

2实验设计与文化传承

湖北民族学院在课程学时分配上,对中药化学的理论、实验的比例设置为1∶1,可见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要求紧密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验的过程中,既要求把握实验紧扣基本理论,也要针对恩施州土家族医药文化的特色,勇于创新。

2.1实验设计实验的选择与设计,是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条件。实验教学中的知识导入、讲解、操作、讨论和总结等过程都依托实验展开,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因此实验的选择与设计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可以从公开出版的教材中精选,或者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中进行选择,亲自动手进行编辑组合成一个新的实验。立足土家族医药文化的特色,结合中药学专业学生将来很有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药、保健功能食品的设计与开发的现实,笔者体会,不妨尝试“旧瓶盛新酒”,也就是对同一化学成分类型,实验设计的时候选择不同的恩施州特色土家族药材。以生物碱为例,土家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用于临床的土家族特色药材品种繁多,利川黄连、石窑贝母、富硒茶叶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的材料来源。那么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土家医药对于地方疾病的治疗以及药用植物的成分灵活进行选择,不拘泥于单一或某几种药用植物。实验设计的基础是理论课教材和相关实验配套教材的方法、方案,这是应用成熟的工艺,需要引起相当的重视。

除了教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涉猎学科前沿科研成果,例如《中药材》、《药学学报》等,另外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国外相关期刊的研究报道,例如《JournalofNaturalProducts》、《NaturalProductReports》等等,关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天然药材的方法、理论、技术等信息,联系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实际,多思考能否有所借鉴或者有所改进、创新?立足湖北民族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有的实验室条件,尽可能将学科前沿思路、方法引入实验设计、操作中,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定的参考。

2.2实验讨论实验讨论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讨论并重的思想。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角度发散性思维,在搜集到详实的佐证材料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所包含的中药化学原理以及争议点所在,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相关的中药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