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师,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全面性、灵活性,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 影响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家庭因素

1.小学生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来自于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掌握学习技能,而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缺乏吃苦耐劳和挑战困难的精神,一遇到挫折要么寻求逃避,不敢面对;要么手足无措,一蹶不振。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代的家庭中,孩子大都从小就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逆境教育”。大小事情都被父母包办,孩子没有了实践的机会,致使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失败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不是帮助孩子总结原因、吸取教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害怕失败。很大一部分家长总是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孩子努力的过程,这也会让孩子过于重视结果,接受不了挫折。

二 家庭教育中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策略

1.家长树立抗挫折教育意识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父母”,这话值得深思。父母对孩子精心呵护,用“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句话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们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会让孩子感到无助、痛苦和紧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结果孩子们在家长的溺爱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看到困难就退缩、遇到失败就痛苦。研究证明: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成长早期受一些挫折,对他的一生很有益处。孩子从小体验过失败,长大后就会正确地看待失败;孩子从小就在困难中摸爬滚打,长大之后,才不会惧怕困难;孩子从小便与挫折较量,长大后就会比别的孩子思维更活跃、应变更灵活、行动更敏捷……因此,家长应该正确看待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2.家长要掌握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第一,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乐观开朗是新一代创新型人才的性格特征,是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心理品质的体现。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具备很强的抗挫折能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第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作为小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父母以理解、同情、支持的态度帮助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鼓励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折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自己焦虑、紧张的情绪以及想责备孩子的心情。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验式 家庭教育沙龙 互动新模式 “展光” 教育

一、体验式家长教育活动

2012年9月,沧州市南环小学启动“体验式家长活动”。“体验式家长活动”是让家长用自身的行为、语言、思想,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经过感知、理解、领悟、操作、交流进而生成反思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达到提高家长对自身角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自身用正确的观念、行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促进家校合作、和谐共进,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1.依学生发展需要确定主题活动,帮助家长在参与中感悟、提高教育方法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同。但是,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共同之处。于是,学校依据孩子的年龄段特点,按班级选择不同的活动课程,把家长活动课程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但相互间又密切关联。

一年级:家庭教育的前提――亲子沟通。有了良好的沟通方式,家庭系统才有改变的可能,责任传承、学习成长、生命教育才有望顺利进行。

二年级:家庭教育的基石――家庭系统。家庭内部和谐,系统运行平衡,亲子沟通才会有效,责任传承、学习成长、生命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三年级:家庭教育的难点――情绪管理。和孩子有效沟通,家庭系统就会和谐,责任传承、学习成长、生命教育可以很好地予以实施。

四年级:家庭教育的核心――责任传承。负责任的人,都具有一定的成长能力,都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善待其他生命。

五年级:家庭教育的目标――学习成长。父母帮助孩子建立和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和主动行为,获得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

六年级:家庭教育的基础――珍爱生命。本活动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一个家庭成员珍爱生命,焕发生命活力,感恩社会,奉献社会,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

2.从家长行为中寻找基点,促进家长在游戏中领悟身教重于言教的必要

有学者说:孩子不是在教育中长大的,而是看着家长长大的。可见家长的行为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镜子。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自己却屡屡闯红灯;在自己家保持清洁卫生,在学校、公共场所却随手丢掉垃圾,那么家长和教师的说教将是苍白无力的。据此,我们在一次家长体验活动中,开展了“撕纸”活动。为了避免家长的思想负担,活动前教师没有做任何暗示,只强调:“这是一个游戏,规则很简单,按我说的去做就可。‘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撕掉右下角,再对折撕掉右下角……’”在展示作品时,家长们看到了个性差异与创新性,体验到了专心倾听的重要,独立操作的重要。有部分家长每次将撕下的纸屑丢在地板上,当教师用照相机拍照他们丢弃在地上的纸屑时,家长们立刻觉察并羞愧万分。有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身教重于言教啊!谢谢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还有的说:“教师无声的教育改变了我几十年的陋习。”发自肺腑的领悟,成为家长以身作则的新起点。

3.创设平等、共识的体验氛围,营造积极、生动的体验环境

教师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如果一方有居高临下的意识就会产生交流的尴尬。在体验式活动中,老师既是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共同的感悟者,与家长是平等、和谐、互相沟通和融合的关系。如在游戏“击鼓传花”中,大家围圈而坐,首先在形式上形成了平等。游戏中,教师与家长随机的自我介绍,营造了相互学习的氛围。参与游戏的几位教师活动前结合家长的表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设计不同的案例,在活动中悄然引导,很快就将大家心灵的距离拉近,在其乐融融的良好氛围中让家长有所感受和体悟。

4.平等的感悟交流,是活动升华的平台

每次活动,家长都有很多感触,畅谈交流是分享,更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轻松的氛围给大家带来畅所欲言的机会。家长、老师通过实践与反思,形成了更多的共识,凝聚力在增强,家校合作更融洽。随着家长对体验式活动的认可,我们确立了目标及课程流程:

(1)进入环节――破冰

[目标]营造体验场,使家长的身心走进课堂,为后续环节打基础。

(2)重点环节――感受

[目标]提出问题,展示现状,检视自身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促家长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感受,引起心灵的震荡。

(3)核心环节――应对

[目标]建立科学理念,学习应对技能,丰富亲子关系技巧。

(4)检验环节――评估

[目标]检验家长对本次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巩固环节――作业

[目标]家长学习、使用课程理念处理日常亲子关系,提高子女教育的效能。

(6)交流环节――分享

[目标]家长相互学习,进一步提升子女教育效能。

活动得到社会与家长的好评,《沧州晚报》给予报道,三位老师的活动课在省家庭教育观摩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二、家庭教育沙龙活动

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沙龙”活动,是家教活动的一个创新举措,传授了科学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凸显了家L行为和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大影响。

活动一开始,老师便抛出以下问题让家长们共同发言讨论: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幼苗,幼苗要长大,需要哪些条件?如果你的孩子就是这棵幼苗,你希望把他培养成什么样?要让孩子成为你希望的那样,需要什么条件?于是,家长们踊跃发言:

幼苗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空气,水,肥沃的土地,细心呵护成长的人……

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爱心,有责任,乐观,健康,活泼,快乐,自强自立,诚实,博学多才的人……

老师说,希望孩子有这些特征,那么你作为家长,有没有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些特征?父母是孩子的根,家长的自我觉醒是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

在沙龙活动中,老师抛出了四个命题案例,由在场的家长分四组讨论:

案例一:一8岁男孩很顽皮。一天,他与同学打架回到家,大哭不止……

家长们讨论:1.安抚情绪;2.询问原因;3.学会包容;4.自我保护……

老师说,故事里的男主人公是这样处理的:先问孩子,你这么委屈,需要老爸怎么帮你?孩子说,老爸,你要帮我把他杀了,你带砖头去帮我砸他。老爸说,好。于是老爸上楼拿了一袋衣服下来。孩子问,我让你去拿砖头砸他,你怎么拿了衣服?于是老爸跟孩子说,我们明天去杀他,去砸他。这样,有可能就伤了他,警察叔叔就会来家将我们带去坐牢……所以我们要多带些衣服。于是,孩子便说,其实也不能全怪他,是我先推他……父子的沟通中,孩子的气消了,事明了……

案例二:孩子上学后,写作业很拖拉,你经常要陪他到很晚……

家长们与老师共同讨论:1.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给孩子制订学习和生活时间表,承担未完成作业的后果,商量做作业的时间。2.是否作业多,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3.作业难,没有兴趣……

案例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检查签字,你发现孩子很粗心,总是错很多……

家长们与老师共同讨论:1.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家长只签字。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让他独立面对;2.孩子不能出错吗?出了错就一定要头B穑课颐且宽容孩子;3.家长和孩子共同检查比赛,多鼓励;4.先复习,再做作业;5.鼓励孩子多读题;6.先鼓励对的,再指出错的,孩子更能从心里接受;7.家长假装不懂,让孩子教自己。给孩子成就感,体现孩子的价值。

案例四:孩子喜欢玩电脑,对学习没兴趣……

家长与老师共同讨论:1.家长做榜样。自己不玩游戏,不玩手机;2.多做户外运动;3.亲子多沟通,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等等;4.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通过活动,家长总结出有效的教育方向:接纳和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需求,民主平等地沟通,欣赏和鼓励孩子。

三、“三加一”互动新模式

我们利用家长会、开学典礼、毕业仪式等,各组织一场家庭教育讲座。讲座采用“三加一”互动新模式,即由三名家长与一名专家主讲。每位家长利用10-15分钟时间,和听众一起分享自己教育子女的亲身经历和典型案例,最后由专家就其中涉及的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5分钟的点评和分析。

讲座主题为“家庭教育大讲堂――构建’三加一’互动新模式”――教子有方。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如何做好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等。组织“三加一”互动模式讲座,为家长们创造碰撞科学教子思维、交流家庭教育技能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

四、试水“展光”教育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做到在家在校表现一致,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我校试水了家校合作新模式――“展光”教育,1860名师生、1800个家庭全程参与。

我校和从事习惯训练研究多年的展光老师合作,将展光好习惯训练课程引进校园。该课程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限时书写为手段,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品质为核心目标。开设课程在二至六年级,训练时间全校统一,日不间断。

课程特色:1.微视频的形式;2.针对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3.与所学教材同步;4.采取遵循书写速度差异设置内容显示时间;5.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6.训练注意力的同时实现语数外知识的复习巩固、书写质量的提高、记忆力提升、审题能力提高;7.学生评比模式简单有效;8.设计了家校结合的精简习惯培养方式方法――3+1学习法。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个案记录

一、主题内涵:

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出现了独立的倾向与需求,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但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包办代替”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也屡屡揭示。

很多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啦。不用刻意的去培养。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常言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这说明3岁左右的儿童身心两个方面都在进一步地成熟与充实,此时不但是培养有个性人生的起点,而且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幼儿的生活处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引导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幼儿园和社会的集体公益劳动,让他们逐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逐步养成自己动手自理的好习惯,懂得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其独立性,增强起自信心。

二、案例背景:

我们班蒋震小朋友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胖嘟嘟的小脸上,有着一对大大的眼睛,挺挺的鼻子下面,一张小嘴时常紧抿着,一言不发。家里人都特别宠震震,奶奶则更是。什么都是送到孙子手里,帮孙子做好一切。因此,在家中震震根本不需要用到手。由此震震在生活自理上及动手能力方面可以说是“零”。这样一来,使震震对幼儿园生活极为不适应,特别是午睡起床这段时间,他不知道该怎样穿衣、裤子、鞋;甚至连自己要小便了,也不知道说。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断1:午睡起床了,孩子们忙着穿鞋子的穿鞋子,解小便的解小便,洗手的洗手,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时,只见震震一个人站在走廊上,不到座位上鞋子也不上厕所。我就提醒他:“震震,加油,快去穿鞋子。”蒋震对我看了看。还是一动不动的站着。于是我有点不悦的说;“蒋震,你的鞋不是在自己的椅子边吗,赶快穿好,要吃点心了。”震震听了终于慢慢的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以为他会自己穿鞋)于是我进了教室。当我把小朋友组织好安静下来准备分点心时,发现,蒋震还没进教室。到教室外一看,他还是一动不动的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好象在等待什么。最后,我在他面前蹲了下来,帮他穿好了鞋。蒋震这才端起自己的小椅子走进了教室。

分析:从蒋震的种种表现不难看出,他的一些日常生活起居都是由大人一手操办,自理能力极差。再加上对环境的不适应,性格又比较内向,胆子也小,所以有事也不愿主动请求帮助。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幼儿,引导、帮助他,使震震能努力为自己进行一定的服务,

片断2:又到了午睡起床的时间,今天的震震有了些变化,虽然动作慢了些,但还是“晃悠晃悠”的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震震坐在小椅子上却一动也不动的。于是,我对他说:“震震,快拿起自己的鞋子,把它穿好。好吗?小朋友们都进教室了,加油!”在我的提醒与催促下,震震不紧不慢的两只小手拎起了鞋子,只见他慢慢抬起了自己的小脚,往手中的鞋子里套进去,可是怎么也穿不好。这时我才明白,原来震震不会穿鞋子。于是我耐心的对震震说:“把两只鞋子整齐的放在地上,先伸出一只小脚从鞋洞洞里钻进去,用力一拉,穿好了,另一只小脚也来是试一试,钻进去、用力一拉,又穿好了。”我一边帮他穿一边嘴里还念道(自编):“两个好朋友,小脸碰小脸;要是吵架了,准是背靠背。”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穿好的鞋子,震震的脸上绽放出甜甜的笑容。

片断3:又到了午睡起床的时间,与往常一样,我一边催促着孩子们赶快起床,一边忙着检查他们的穿戴,在不经意中发现震震已经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于是我故意对小朋友们说:“穿鞋子时要注意了,先把鞋子放在地上,看看它们是否放反了,再把自己的小脚一只一只的穿进去。”当我走到震震跟前时,发现震震已经把两只鞋都穿到了脚上,但是穿反了,于是我对他说:“哇,震震真棒,现在可以自己穿鞋了。最好还能自己检查一下,小鞋子喜欢脸对脸是的哦!”之间震震轻轻的点了点头,低下了脑袋看自己脚上的鞋是否穿对了。过了一会儿,震震发现鞋穿反了,他又主动的脱下来换了过来。虽然震震今天穿的有点“急”、有点“乱”,但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第一次自己给自己穿好了鞋子。我马上竖了一个大拇指,送给了震震。震震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分析:震震不愿动手,其实并不是自己真的不愿动手,不爱给自己做事情,而是因为震震在家中备受保护,从未自己给自己穿过鞋子,在家只知道,只要把脚抬起来就能穿好鞋,却不知道自己穿时应该怎么办。因此,除了教给震震正确的穿鞋方法,还应给震震更多的鼓励与帮助。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片断4:那天放学时,我当着震震的面告知他妈妈“今天震震学会自己穿鞋了。”震震妈妈听了别提多高兴了,一个劲的对孩子竖起大拇指,表扬他真棒。乘此机会我也建议家长在家里也让孩子放手练习。妈妈表示一定会让震震多练习,让他学着做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第二天,震震妈妈送震震来上学时,开心跟我说:“我们震震昨天晚上把自己的鞋子都拿出来了,一双一双的穿,边穿还边念呢!什么小脸碰小脸的,……还真穿的挺不错的。”

在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后,取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孩子的行为有明显变化。现在,午睡起床后,震震已经不再需要老师的不断催促,就能比较主动的穿好自己的鞋子了,且不大会穿反噢!

分析:震震的点滴变化,都倾注着老师的爱与关注,同时家长也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震震得到了老师、家长的夸奖,使他觉的自豪,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是很棒的。

经过一段时间,震震的自我服务能力逐渐地有了些变化:午睡起床后,能比较主动的自己穿裤子、穿鞋子(衣服还不太会穿),对于自己的一些要求也会告诉老师了。(如;小便、喝水等)其实不是孩子不愿做或不想做,而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做的权利与机会。

四、体会与反思:

震震的变化说明小班的幼儿不是不具备自我服务的能力,而是缺乏学习与实践的机会,经过一学期的自理能力培养,我有如下的体会:

l 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一些独立能力的程度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成功。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中脱离开来,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的小社会,原来样样依赖成人的情况在幼儿园有完全的改变,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培养幼儿独立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第一步,也是幼儿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的第一步,所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看起来是小事,却是对幼儿将来发展有积极影响的“大事”,我们教师就不能像家长那样事事包办代替,而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小班幼儿形成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能力。

l 小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应有更多游戏化、拟人化的色彩。

小班孩子思维的特点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如果平铺直述地向幼儿讲解,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会有厌烦、枯燥的情绪。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的要领。我们在语言上可以运用更多的拟人化词汇、游戏情节和一些简短有趣的儿歌等来进行引导和帮助,

一般来说,我使用这些儿歌的方法都是先经过集体教育活动——晨谈、午点时进行具体的讲述和教授,然后在个别教育中进行巩固,例如《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了穿脱衣服。有时我也会针对个别儿童的实际情况自编儿歌,如震震的穿鞋歌就是我自编的。一些儿歌可能对大部分孩子都是有效的,但是也有很多孩子对老师的儿歌一下子理解不了,我们就需要想办法降低儿歌的难度,或者利用另外的拟人手法进行教育,如我就用过另外一首《叠衣歌》:“下摆对对齐,两手抱一抱,最后翻个身,衣服叠好了。”

l 家园同步,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针对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中体验“合力效应”。

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在家中对孩子实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时时与老师保持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一些表现等,从而积极配合学校,达到家校同步教育。这样就会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儿园要与家长加强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l 小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生活游戏或生活区的活动中进行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体验、感受写话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因而教师想方设法去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我尽量安排一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我根据学校每周的活动主题,尽可能地把枯燥的教师训话,改为丰富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玩游戏,根据主题搞知识竞赛等,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丰富孩子的生活;每月让家长尽可能地带领孩子们去郊外参观、游玩一次。

如:“五・一”我安排家长带孩子外出体验生活,可以是带孩子到乡下种菜、饲养动物,可以到其它城市感受不同的气息文化,也可到新修的莲花山栈道行走,感受龙岩的变化,然后孩子可以把自己视觉里的东西用彩笔画下来,配上文字,也可以拍一张照片,再把自己的出游情况记录下来,既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又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或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来开展“展会课”,让学生们互相交流一周来在生活中的见闻、奇妙的发现等;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活动课),让小朋友们自由阅读各种有意义的书刊。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写

在写话训练的指导中,我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年级写话应该遵循从说到写,说写结合的训练方式,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在说写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真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场”之中,能过自身体验,让学生产生倾吐心里话的冲动,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享受到快乐,在快乐中能激活思维,以促进学生想把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在教《影子》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孩子观察光源与影子的位置,既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又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晚上再布置孩子和家长在路灯下一边走一边玩踩影子游戏,在感受亲子游戏的快乐的同时,再次感受到影子与光源的相互地位。又如老师让学生玩吹泡泡,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说五彩缤纷的泡泡并引导孩子观察在阳光下泡泡的颜色变化以及在阴暗的环境下泡泡的颜色,引导孩子思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正所谓“学起于思”,在活动中孩子产生疑问,再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一个简单的吹泡泡并不再是那么单纯的吹泡泡了,它与孩子产生了思想共鸣,让孩子有话可写,有话要写;带学生到公园去找春天,让他们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发现、去寻找,再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学生就能一挥而就了。

三、多说少写,说写结合

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应走由说到写、说写结合的路子。我认为写话训练重点不在写而在说,说得有条理,富于想象,表达了真情童趣,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要让学生把所说的话都写下来,对于低年龄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所以主张多说少写的原则,但不封顶。如何引导学生把说话的内容写下来,还要有一个过渡过程,那就是让学生讨论一下怎么写。有人会说,不是主张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为什么还讨论呢?这和过去的做法不一样,过去是教师规定的,不顾学生的实际,有基本的框框。而现在是从学生的主观出发的,他们自己商讨怎么写好。

如:写“找春天”,学生说:“我想先写那天找春天时的天气和我的心情,再写我看到的树木、花草、河流、小鸟,最后写我的感受,”又有学生说:“我想把春天编成童话故事,想象她来到人间都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等等,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文形式。学生自己讨论怎么写,还有一个好处是,使作文更趋于结构完整,内容条理,力争达到文通字顺。如何打开学生的思雏便是关键所在了,孩子的想象力不够咋办,那就要看咱们如何来启发了。咱们中国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缺少玩伴,看得最多的莫过于动画片了,我就引导孩子从动画片里找解决的办法,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孩子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狼就爱抓羊,但如何让它与小松鼠,小兔子发生联系呢?它应该不排斥兔子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小松鼠:我把关羊羊从狼堡里救了出来,现在灰太狼把我的家人都抓去了,小兔你快快帮我想办法吧,说着要哭了起来……”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机地引导,创设出合作交流的情境,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拘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就感到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并且越说越好。

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各级;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战略;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人才,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新世纪的全球竞争。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和一蹴而就之力,也非“单打独斗”能见成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配合,协调实施,共同来完成的人才培养教育事业。所以,必须要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和对待这一系统工程,用战略的头脑和思维来周密地计划统筹安排它的实施过程和落实任务,才得以保证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现状,对各级各类学校应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战略中所承担的任务做一探讨,仅供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同仁参考。同时,由于本文涉及面较广,难免存在不当和欠缺之处,真诚地期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使其臻于完善和更具参考价值,以便我们进一步提高的认识,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少犯错误和不走弯路。

1“第一学校”——家庭教育

把家庭称之为第一学校,是因为自孩子出生之日起,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和言行,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的教育学家还把这称之为启蒙教育。如果有人把教育看成仅仅是学校的事,把家庭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转嫁或则完全推给学校,那毁灭孩子前途的元凶一定是其孩子的父母。因为,再好的学校也不可能起到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 “教育者”的概念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把父母和学生家长排斥在外。教育学生的是老师;教育子女的同样是老师,而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忽视和轻视家庭教育都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整体教育的合力,才能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更是少不了打基础的家庭教育这支生力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切学校教育都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础之上,并且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直接,尤其是对基础教育。家族的某些思想观念和父母性格特征的某些因素对其子女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在这里,我们根据教育的一般原理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旨在强调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业中家庭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家庭教育究竟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呢?如何才能配合学校教育实施和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1.1优生优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才科学和教育实践从不同角度证明:每一个健全的新生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它像人的体力一样,是人类的一种特性,是能够开发和发展的。如果培养、教育得当,每一个优生儿都有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所以,做到优生优育是迈向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第一步。

1.2保护孩子的天性,让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的胚胎在儿时自由自在的玩耍和游戏中开始慢慢地发育。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种人类的特性蕴藏在儿时的天性中,随着儿时喜爱游戏和玩耍天性的释放,这种意识和潜能在一天接着一天地增强。作为家长的你,责任是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提供游戏玩耍的条件,使其不受到伤害和因势利导,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不良心情、心态和喜好去阻挠和破坏儿童喜爱玩耍和游戏的天性。

1.3保护孩子的兴趣。兴趣不仅随人的神经类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精神活动定势和倾向性,作为内驱力去推动人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直至取得成功,成为造就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兴趣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是孕育脑力和体力劳动积极性的原动力,某种兴趣越强,这种原动力的质量就越大,相应的积极性就越高,进而创造的成功几率就越大。作为家长不应该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干预,阻止和破坏子女的正当爱好和兴趣,更没有理由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而你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在他所感兴趣的领域里自由自在地发挥,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精神的和物质的支持。因为事实告诉我们:大凡取得成功的创造型人才都对他所取得成功的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而这种兴趣都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或遭到过破坏。那种对自己子女的正当兴趣进行干预,阻止,破坏和强加的家长不仅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将自己孩子原有的兴趣荡之一净。所以,作为家长应牢记这样一句话:有兴趣才能有动力,尊重保护子女的兴趣就是在为他们的将来加油。

1.4放飞思想的雏鹰。童言有时令成人意想不到、感到惊奇、觉得荒唐、甚至可笑。其实这正是孩子自由思考和探索的天性在升华。而我们成人往往不知道这种升华的宝贵价值:它是为今后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发创造潜能打基础的第一块砖。它是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朦胧的创造意识在儿童的思想王国里主宰他的思维并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弱小创造潜能的释放、萌生和自然流露。这时,如果加以正确的诱导会使儿童弱小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和顺利地向前发展。如果这时给予的是嘲笑、冷漠、打击与阻挠无异于在刚刚萌发的嫰芽上泼上一瓢滚烫的开水。所以,家长要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奔放,无忌童言,宽容童言,才能保持儿童自由思考和探索的天性不至于在很小的时候就遭到毁灭。

1.5寓教育于游戏、玩耍、劳动、学习、交往和生活之中。在各种活动中家长以身作则,作出情感的、道德的、思想的、意志力的、善于用脑的、勤于动手的、技能技巧和方式方法的美好表率,加之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是家庭教育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且使孩子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得以正常发挥和发展。3岁、11岁分别是孩子出生以后身心发展的第一、第二初期,脑细胞突触异常增多,大脑得到空前的开发,是增强孩子创新意识和开发孩子创新潜能的两个最重要关键时期,这时父母尤其要注意常陪孩子。陪孩子玩耍、游戏、生活和劳动是鼓励孩子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好办法。在陪孩子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耐心帮助和正确引导他们,孩子的创新潜能将会充分得到阶段性的开发和产生质的飞跃。切记不要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和事务,因为孩子忙于学业而错失了这两个宝贵时机。

1.6 鼓励、赞美、平等对待孩子,建立没有恐惧和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氛围。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有的,但为何有些人这方面的意识和潜能逐渐趋于泯灭,最终烟消云散,找不到踪迹,难于切入这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更谈不上效果?这是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需要有看、听、说、感受、幻想、思考、行动、体验、尝试以及情绪释放的自由。而这一切幼小心灵的活动都需要有一个轻松、愉快和自由的环境。遗憾的是,由于受腐朽旧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把自由给了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岂不是父不父、子不子了吗?那还怎么树立家长的威信呢?于是一种严厉、缺乏温情和理解的家长作风便产生了:对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粗涉孩子心灵活动的自由与发展,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表现,常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去取代孩子的思考和判断,不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和决定的自由,也不允许孩子表达和流露自然情绪,由于管得太多,太严,对孩子的表现常持批评态度和强加阻挠,孩子的心理防御系统逼迫启动,他们开始觉得自己总是犯错,不如别人,慢慢变得自卑、怯于尝试,形成思想恐惧,丧失创造天性,很早就把稚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扼杀在“摇篮”之中。其实家长的威信根本就不是源于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严厉的管教,而是来至于理解、关爱和平等的对待。在一些发达国家,只要不影响孩子身体健康的尝试和事情,家长都会鼓励孩子去做,然后从理智的角度去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情关系,更能发掘孩子的创造天赋和开发创造潜能,增强创造意识,帮助其健康顺利地成长,值得我们借鉴。

1.7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创新人才需要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起步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习惯于替孩子“包办”,让孩子失去了探索和尝试的很多机会、乐趣和体验。放手让孩子自主去做事,哪怕他们做得并不完美,甚至犯了许多错误,却能在完成任务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实践经验、情感体验和意志的锻炼,这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 在玩中学,在尝试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成功中获得喜悦,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挫折中磨练意志,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在坎坷的经历中造就独特的自我,这将是未来进行创新不可缺少的本钱。这笔宝贵的财富只有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获得。任何高明的父母“包办”都会劳而无获,最终只能代之以造就一个蠢才。作为父母的你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种思想观念和奋斗精神传递给你的子女,创造条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这种观念和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这与美国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经常讲的这几句话“Standing on your feet!Only yourself can help you!Try your best!Go for it!”有异曲同工之处。这胜过其他任何一种家庭教育的手段。

2幼儿园学前教育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学校教育进展顺利地话,我们要特别感谢的是家长和幼儿教师,因为儿童智力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上小学前基本结束。这就是说家庭和幼儿园学前教育具有它们的独特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不仅身体弱小需要呵护,体力、智力、心理都很脆弱更需要呵护,但发展变化也大,也快,而且各方面潜能都在开始萌发,身心内外充满了无穷的未知数,可塑性的指数也特别高,相对的赋予教育的任务也特别复杂和十分关键。这种背景下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涉及到教育内容的许多方面,出于对本文主题的考虑在此不宜赘述,只能就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部分作一探讨,仅供参考:

2.1提供和组织增强体质和开发智力的游戏,把教育寓于游戏、玩耍之中。喜爱玩耍和做游戏是孩子的自然天性,呵护这一天性是开发各种潜能的第一前提。没有充足游戏和玩耍的幼儿教育,就等于就没有孩子脑力和体力赖以生长和发育的时间、空间和土壤。没有这个外部环境,不仅智力和体力的形成和发展失去了生长点,同时也失去了许多适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和诱导的宝贵契机,使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游戏和玩耍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刺激孩子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积极因素,让各种能力在其中萌芽和生长,其个性在其中得到充分表现,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也毫不例外的随之而升华。这时,及时发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游戏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的最好时机。

2.2照顾个体,因势利导。教育的真谛不是在受教育者这个本源之外去造就另外一个人,而是在受教育者这个本源基础之上发展这个人。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天赋、愿望、需要、甚至天真幼稚的想象和不可思议的想法,帮助每一个幼儿打开眼界尽早地看到自己,感觉到自己身上值得自豪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自信、敢想、敢做的小可爱。这就是说,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并且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进而树立对未来生活,学习和奋斗的信心与勇气。在幼儿园里,无论就脑力活动,还是体力活动以及所需的时间等,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为孕育各种不同的个体性格特征和培养千差万别的创新人才准备好土壤。

2.3不要用小学化的课程去堵塞智慧的闸门,危害正在萌发的创造意识和探索的天性。现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发展。三岁到七岁的孩子正值长身体和智力发展的第一时期。这时,他们正在幼儿园里度过这一段关键时期。幼儿园学前教育在儿童智力发展史上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如果给予良好的条件、教育得法,就可顺利发展,可为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不顾孩子身心发展阶段上的特点,不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性——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超前,智力的幼芽将被重压所扼杀;滞后,将失去一个宝贵的发展时机。幼儿园时期的小朋友,身心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好奇、质疑和自主探索的强烈阶段。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大自然和自己周围的世界,认为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奇特和神秘。他们对这个新鲜奇特神秘的世界有一种由好奇到模仿,由模仿到质疑,由质疑到探索,由探索到发现,由发现到想象,再由想象到尝试而且相互交错的复杂心理过程。特别是想象伴随了这个心理过程的始终,这些想象驱使他们去模仿、质疑、探索和做各种尝试。玩耍和游戏正是这种心理过程的重要外部环境和条件之一。而各种探索和尝试对于没有经验或者说经验甚少的儿童来说几乎是全部靠他们最朴素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来支配,在这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在其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创造意识得到增强。但这时孩子学习规范书本知识的主动性还没得到开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尽管知识也是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幼儿园小朋友强硬地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孩子疲于应付持续不断的听课、做作业和各种名目的考试测验。这样不仅占去了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尝试的时间和空间,壅塞了智慧的闸门,失去了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宝贵时机;而且没有主动性的学习,孩子会视学习为苦差事,产生厌学情绪,长期甚至终身不可能建立起学习兴趣,其结果是得不偿失。这样又何谈发展智力和提高学习质量呢?如是,只能落得一个危害人才健康成长的结局。

2.4培养儿童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在游戏和玩耍过程中的循循善诱和因势利导,慢慢实现由喜爱游戏和玩耍向喜爱科学和学习过渡。使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能够接受教师的特别是集体的教育影响。要毫不例外地使幼儿园的所有小朋友都能热爱科学、热爱学习和热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小朋友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每一个小朋友离开幼儿园走向学校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3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史上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儿童从入学起,便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规范学习活动。其整个生活体系和周围人的关系亦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迅速发展,脑力和体力活动异常活跃,人生来到第一个转折时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从学前期进入学校成为了小学生,开始参加集体生活,从事正规学习,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随着主导活动的改变,儿童心理活动和发展水平也在随之发生相应的巨大变化。在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处于极佳状态和关键时期,教育特别是对人的精神意识的教育发挥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达到最大值。所以,这时也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的极佳时期。创新教育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和创新等三个主要成分。创新人才的成长必经基础,发展和成才等三个重要阶段。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很强的创新意识,超常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才能得到。小学即是学校教育最基础的力量,又是学校教育这支队伍的先头部队和开路先锋。如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中起到基础力量、先头部队和开路先锋的作用,笔者有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3.1打好知识基础。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这里不排除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也同样有此重任。但在小学教育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学生精神财富中的第一桶金,是进入周转用来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先决条件。因为以后的教育不仅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较高层次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还要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创新人才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保证创造得以实现和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要因为批判应试教育而轻视知识教学,批判应试教育也是对其单纯片面性的批判 ,而不是对知识教学的封杀。相反,我们还应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以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

3.2培养学习兴趣。成功的知识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特别是儿童在其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和理智还不十分健全的时候,他们的主动性主要是靠兴趣和需要来支撑。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需要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习知识的活动需要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与生俱来的正当爱好和兴趣要提倡和呵护,学习兴趣更应该去保护和培养。也只有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的人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是,如果我们所追求的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将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没有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求的那种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而这种兴趣的产生则需要运用脑力活动去接近和深挖事物的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即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又是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也只有它才能够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这种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才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知识教学中激活和启发学生脑力活动才是建立牢固兴趣的基础。

3.3培养学生养成用脑思考的好习惯,在脑力活动中,锻炼大脑提高智力,为创造性学习、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打好智力基础。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的特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脑思考习惯,对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直至形成创新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准备作用,进而受益终生,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倾心关注。我们知道知识在脑力活动中获得;学习兴趣在脑力活动中产生。离开了脑力活动即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知识的获得。不仅如此,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动更需要大量的用脑。养成积极用脑的好习惯是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都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用问题启发思考,学会阅读、预习和复习,鼓励独立完成作业、攻破难关,开展问题讨论和辩论,开展智力活动竞赛、各种科技、小制作和兴趣爱好活动,启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社会现实、历史问题、自然和环境现象等等发表自己的主张、看法和评论,对一些问题开展自己的小研究,写出自己的活动和研究小报告,甚至鼓励出自己的专集等等,都是培养用脑思考好习惯的最佳办法。

3.4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不仅是获猎、拓展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还是训练智力和思考的有效办法,好的作品往往是优秀智慧的结晶和优秀智力活动与思考的典范。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一个与人的学习、生活、智力、兴趣、情感、思想、成长、发展乃至于创新思维与活动都有联系的问题。如果一个青少年学生没有具备这种能力,那末他完满的、全面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至于创造性那就更不可能设想的了。如果你被指定担任三年级以上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使其成为你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设计他们的未来,就要始终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时期起就要形成和发展这种能力。如果在小学这种能力没有形成或达到相当水平,不仅在你以后的小学教学(特别是五年级和六年级)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步也越不出教科书的框框,对知识学习逐渐丧失稳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在中学及其以后的发展。因为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着,而我们的教科书又不可能及时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概念、新发现及其规律性收录到其中去供学生们学习。因此,自中学时代起,阅读科学书刊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没有阅读能力,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的中学生,不仅不会建立起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谈不上知识的扩展、积累和丰富,因为知识贫乏就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活动的开展。所以,阅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从小学抓起。

3.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小学毕业以后,是否能够顺利地适应和完成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业,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密切相关。这种能力是在小学高年级及其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最基本能力,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3.6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和各种活动中大胆设想、质疑和尝试。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学专家都一致认为小学生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小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思维越来越活跃,在学习、生活、实践和各种活动中开始了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在经验的基础上会产生新的设想和疑问,并有一种带着这些设想和疑问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的欲望。而这些设想、疑问和尝试恰恰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成分,要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得以正常发展,朝着创新人才的方向不断地迈进,我们就必须鼓励他们做这种大胆的设想、质疑和尝试,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正确引导。

3.7呵护学生稚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追求成功的喜悦是人的天性,也是兴趣的源泉和激发人不断奋进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的相处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表独立见解,赞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成果。像这样,小心呵护他们稚嫩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成果的幼芽,是激发和培养他们不断地大胆探索、设想、质疑、尝试、创新的勇气,保证兴趣长效生命力,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必要手段。

4初中教育

如果说初中以前的教育是给受教育者打基础的时期,那末中学教育则是让受教育者发展的时期。所以,自初中教育阶段起抓受教育者的发展则成为了关键。初中作为发展前期的教育阶段,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发展,如何才能保证学生今后的正常发展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主要看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否进行得正常。关于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笔者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4.1抓好理想、世界观、性格特征的建立与塑造。无论你剖析世界上哪种成功的教育,或者从哪一个方面去分析导致这种教育的成功因素,结果你都会发现理想、世界观、性格特征在人的发展和成功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和主导的地位,它不仅起到了拨正学生人生、思想航向的作用,鼓满学生前进的风帆,而且支配着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行动。我们在初中教师面前特别强调这一任务,并不意味着其它层次类的学校就没有这个任务,而是因为:所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理想、世界观、性格特征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朦胧、观察、探索、定向、校正确定五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正是一个人的理想、世界观和性格特征从朦胧到观察阶段。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又正好来到人生心理和生理发育和发展的第二次高峰阶段,思想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指数特别大,是进行这方面教育与培养的极佳时期。在这时加大理想、世界观的教育和性格特征塑造的力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为这方面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强调:“创新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和谐的个性,而且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和谐个性的创新人才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不管你是哪一个层面的教师,在关心受教育者每一个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这种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理想、世界观和性格特征。因此,国家和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种创新人才,不论他未来进入到哪一领域,都必须首先是有远大理想、正确世界观和性格特征健康的人。”

4.2拓展知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囿于课本,教师上课围绕课本转,把对付考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活动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差,没有机会和能力拓展知识,还严重影响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锻炼。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对学生个体人格的不尊重。不知道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神经活动反应潜伏期短,在学习和行动上反应快而敏捷,第二信号系统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完全有潜力探索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如果具备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大脑能高效的发挥功能,此时不仅是拓展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大好时机,而且能够使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造潜能得以释放,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其次,没有认识到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不知道自学能力是形成其他高级的复杂的专门化能力的基础能力,一个人自学能力强,他对社会的积极适应能力也强,创造性的指数也就越高,培养和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更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脑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锻炼。更没有认识到,自主学习具有实践性,自学能力本身和创新能力都只能在自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离开自学的实践活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无法形成和发展。而这些我们没认识到的和不知道的恰恰是创新的优秀品质,却在我们的不经意中被扼杀和断送掉了。针对这两种弊端,为了成功地培养创新人才,我们不得不急呼:“老师,请给你的学生一片自由发挥的蓝天和一块自主学习的绿地,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去尝试、去表现、去张扬!”

4.3发展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由一般思维发展而来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它具有一般思维的共性,又有其自己的特性。所以,我们在发展一般思维的同时,还应该具有长远眼光,要考虑到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一般思维发展的联系。用社会需要去激发一般思维向创新思维发展,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激励学生去探索和思考,用不理想的答案鼓励学生去求新和求异,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结成合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突破学习上的难关。在班级中形成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把创新思维孕育和凸显出来,不断地增强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创造各种条件使创新思维正常发展。

4.4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首创和社会意义的综合能力,他不仅具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还需要有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坚持性、独立性、勤奋认真、好思辨等优良品质来支持。这些品质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锻炼和表现出来。有的人才学专家一语中的地表明:“创造力是实践给胚胎的。”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5高中教育

一个人进入高中阶段时,他的智力发展已达到初步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也也明显增强,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合理、抽象和思辨的思考。随着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学习,扩散思维十分活跃。对同一问题他们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索、去分析、去探讨,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质疑意识也越来越强,常常不相信现成的答案,不轻信、不盲从,甚至喜欢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自我发现意识也随之增强,情感日益丰富,易于激动而强烈。这些对于创新是一种很可贵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这些品质更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发挥创造潜能和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精神。所以,笔者对高中阶段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5.1开放教学,扩大学科领域,提供选修科目,拓展成才空间。多元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全球趋势,是培养成千上万各类创新人才的正确选择。现在的高中课程设置单一,固定在几门规定的学科上,知识面狭窄,没有选择的余地,各种检测也绑定在这几门学科规定的范围内,十分封闭,其检测形式也及其僵化呆板,缺乏灵活性,充满陈旧的八股调,停留在以应试为主要目的一元化教育体制上,严重地制约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个体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把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弃之荒郊野外”,不予问津和重视,因没得到积极开发而自然泯灭,严重地造成了人才培养资源的流失与浪费。

5.2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让个性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让个性自由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经验。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个性的充分发展;没有个性充分发展,就谈不上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们不得不强调教育教学必须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都必须坚持的原则。重知识、轻能力,抓统考、弃个性,成为现在高中的一大弊端。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幼芽在此遭到无谓的扼杀;让许多具有创新特长的人才蓓蕾还没来得及开放就断送在这单纯、片面、狭隘的应试教育的屠刀下;整齐划一的统考,使培养创新人才的美好前景在此化为乌有而得不到实现。严重地阻碍和切断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和培养的进程。这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千差万别的禀性、天赋、性格、爱好、兴趣、个性潜能,是各种创新人才发展和培养的基础。

5.3因材施教,办适应个体发展的高中教育。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知识的积累,世界观、性格特征、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创造方向性和技能特殊性的形成。而这一切都与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教师针对不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进行因材施教时,才能保证每一个创新人才都脱颖而出。一般说来,一个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由于自我发现意识的增强,已经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课程,凭借自己对这些课程的浓厚兴趣、已具有的能力和个体发展水平能够学到比现在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有利于个体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才能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有较大的自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适应他们的个性、喜好、兴趣、智力、自身水平和个体特长的发展,是“因材施教”先进教育思想的一种极好体现。

5.4在实践中发展和锻炼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精神,磨砺创新意志。历来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们都把实践活动看着是一座锤炼人的大熔炉。人的思想、品质、知识、才能、智慧、情操和意志等经实践这座熔炉的冶炼而升华。而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才能则是在这种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拓展实践空间,加强实践指导是高中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不可缺少的。

5.5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虽有思维活跃、敏捷、质疑、批判性、独立思考和情感奔放的优特点。但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其表现往往是:敏感、轻率、固执、不切实际等不利于创新成功的不完全成熟的表现,尚需注意引导其向成熟的方向发展和对其加强自我控制的教育、培养和锻炼,以保证他们向着创新人才的成功方向顺利发展。

6大学教育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增强,理想、世界观从探索走向定向阶段,性格特征基本确定,智力发展来到高峰时期,思维更加敏捷,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加强,智力发展已经成熟,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变得日益强烈、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等特征为最后成功地造就创新人才和合格人才的出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这即将收获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怎么办,笔者有如下一些不够成熟的思考,供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实践中参考。

6.1改革以知识教学为主体的单纯一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实验、创新为一体的全面、和谐、开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6.2办知识、能力、创新和谐发展的大学教育。

6.3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

6.4让学生掌握研究和创新的科学方式与方法。

6.5让学生能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习研究化,研究学习化。

6.6科学地综合是成功创造的重要手段,破除创造神秘论。使学生学会综合,形成科学的综合能力。

6.7探索、突破、科学地重新整合是创新的重要手段,打破创新高不可攀论。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6.8引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研究、实验和实践活动。尽早参与到科学家、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实验和创造的活动和课题中去。在研究、实验、创造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完善和成才。

6.9发展创造思维,重点培养、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综合思考与运用能力。

6.10培养团队精神,培养集体创新意识,发挥集体创造力量。创造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及时地综合利用相关知识和成果进行创新。

6.11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