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政府采购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26-01

一、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浪费,防止,尽可能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事业单位发挥职能作用、推动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优良的技术、设备、服务等保障。现就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下。

1.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法治意识不强、重视不够。我国政府集中采购从1996年起试点,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2015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得到逐步完善。然而实际工作中,部分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与人们对《预算法》和《会计法》的重视程度相比较,大家对《采购法》作为一部法律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事业单位没有结合单位情况制定政府采购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有部分政府采购人员思想觉悟不高,认为只要不捞钱就没事。

2.政府采购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有待提高。政府采购除了政策性、规范性强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际应用的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的普及,对事业单位从事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负责政府采购的人,有的懂财务预算、会计实务,熟悉政府采购相关经济法规,却对事业单位的科研、技术和服务纯粹外行,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只认名称和金额,对很多所采购物资的具体用途和使用方法却一无所知。有的人是非财务人员出身对单位技术业务比较熟悉,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知之甚少。要做好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既要了解本单位科研和业务工作的特点及性质,又要具备预算和财务知识,要有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出现的问题,有部分原因在于政府采购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完备。

3.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事业单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主要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政府采购的实施则是由物资采购部门和物资(货物、工程和服务)使用的具体业务部进行处理,所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需要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等相互协调配合。编制政府预算时财务部门忙得不可开交,业务部门不紧不慢,到了需要使用时业务部门就会心急火燎。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时协调不充分、综合性不强、准确和细化欠缺,预算和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影响政府采购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单位业务工作的开展。

4.政府采购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性。政府采购操作过程是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关键环节。虽然政府采购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但政府采购中违规采购的问题依然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不按程序报批,随意改变采购方式。对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达到数额标准的采购项目化整为零,故意绕开政府集中采购;随意以应急为借口,避开招标改为其他方式购买;不按照本国产品优先采购的原则擅自采购进口产品,对确实需要采购的进口产品,未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报批和审核。

二、加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建议

1.增强政府采购的法治意识。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相关人员要重视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自觉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要在具体工作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结合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按规章办事,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发现和培养适应现代要求的政府采购人才。事业单位要做好政府采购预算、询价、委托、招标、评审等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财务专业的政府采购管理的人选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到技术业务部门进行短期培训,非财务出身的政府采购管理的人员可以鼓励参加专业院校的财务管理的学习,通过一定时间的跨专业的学习培养,政府采购人员的知识结构将得到改善,综合业务能力将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管理水平。

3.扎实提高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质量。事业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要对单位的年度物资、设备、服务、科研等的需求提前进行充分论证和研究。既要考虑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需求,也要详细考虑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采购内容,同时要综合评估项目的技术参数、数量、进度等。要加强采购预算编制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注重财务和技术业务部门的统筹和协调。目标就是提高政府采购预算内容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4.完善监督机制加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制定比较好的政府采购预算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做好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关键在于对政府采购执行过程的有效控制,事业单位要建立政府采购的制度和细则,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审核,要探索完善政府采购的批准、采办、验收环节的相互制约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

总之,政府采购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财政支出的透明度,预防腐败。发达国家还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政府采购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绿色产业等的发展。因此,加强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管理对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春莉.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会计管理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12)

[2] 林琼.事业单位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5)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对策

会计监督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它不仅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还可以减少或杜绝造假舞弊等违法行为。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滞后,单位会计账簿假、乱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不仅会造成会计秩序混乱,滋生腐败和犯罪,还会误导国家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法律不完善,准则滞后,人员法治观念淡薄

法律不完善为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法规不严密使会计造假有空可钻,法律制裁乏力使人敢于以身试法。例如,《会计法》中对于监管失误或监管不作为没有规定必须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操作性很差,执法时对于查出的造假事件的处罚有很大的弹性,往往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对会计造假者惩罚不重、执法不严,导致造假成本极低,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隐性的“败露成本”。另外,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会计准则的规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的经济事项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守的依据,常出现会计处理“无法可依”,为会计造假留下可乘之机。在法规贯彻不彻底、有法不依甚至无法可依的情况下,造假收益远大于造假成本。利益的诱惑,使得一些人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法治观念淡薄,会计假、乱现象泛滥。

2.职业道德缺失

一是在金钱的诱惑下,监管人员把职业道德抛之脑后。歌德有句名言:“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金钱更能使人道德败坏。”当下,以“金钱至上”的利益观影响并牵制人们的道德观,导致一部份人唯利是图、道德缺失、违法违纪。为了中饱私囊、损公肥私,想方设法在财务上做手脚。有的单位存在“账外账”,“小金库”,私藏公款供个人自行掌握和开支,挪用、拉用公款和报假账等现象,造成公款私存、公款私用。二是迫于领导的压力和控制,职业道德的制约让位于权力。单位的会计人员受领导的管理和控制,其工作安排、职务任免都由领导决定,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不敢较真碰硬,缺乏原则性,违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违心按领导的指使伪造会计凭证、编制虚假会计报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3.会计人员素质低,专业水平不高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半路出家”、现学现用,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低。有的会计人员是从其他行业转业过来,缺乏作为一个会计人员的基本认知,专业知识欠缺、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低,在做账时大多是借鉴前一任会计的账簿“照葫芦画瓢”,未进行岗位培训,对会计业务不精,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不能应用财务软件提供的各项功能。有的会计人员虽然专业基础较好,但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无法掌握到新的会计知识和变更后的法律法规。不培训导致知识的欠缺、老化、陈旧而难以跟上时代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会计人员只会重视会计数字的真实性、准确度而不能从会计的及时性、合理性、合法性等方面来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监督。

4.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弱化

内部监督是单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和保证。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建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尽完善,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为会计造假创造条件。财务只有会计、出纳和领导会关注,其他人员很少接触,缺乏内部监督。有的单位为了应付上级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受控于领导,会计人员为了获得升迁、奖励等利益就按领导的要求假账真算、真账假算、账外设账,把听从领导指挥作为“工作需要”,“账”随心所欲地做,“两本账”、“阴阳账”、“糊涂账”等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明哲保身,内部审计人员面对这种情况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没发挥其作用,致使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无法落实,滋生隐患。

5.外部监督不到位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以审计部门为主)、社会审计和公众审计,而三者中审计部门唱主角。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取代了手工系统,但是充当着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主要力量的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学审计的,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不深、不精,对计算机造假的手法难以识别,这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有的单位因会计软件版本的更新、平台的迁移,难以从往年的账簿中提起相关历史数据,带来了更多的审计困难,使会计监督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例如,财政、审计等部门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监督查处力度,但屡禁不止,仍有单位私设“小金库”。这是监督和控制的失败。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针对典型违法违纪现象,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便更加有力地扼制会计造假、腐败犯罪等违法行为。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那是因为法制观念淡薄,应该对其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扩充其法律知识面,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杜绝行政干预。虚假的会计信息出自会计人员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法律素养至关重要。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会计效率和质量,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造就懂业务、懂技术、懂政策、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2.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训

会计人员负责单位的会计操作,为保证其进行会计操作时能遵守新会计准则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加工者,他们能否按规范进行会计操作是保证会计质量的关键。正确的思想决定正确的会计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强化会计监督的精神动力。会计人员应该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才能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和监督意识,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所以,应定期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技能培训、知识更新,使他们能以更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投入到会计工作中。

3.强化内部监督的制衡作用

有效完善的会计内部监督,能有力阻断会计造假的环节和载体。健全的内部监督可防止财务活动中的诚信缺失,确保会计工作正常运行。许多事实表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来加强会计监督,并且要建立一支各方面综合素质都过硬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各单位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定时召开座谈会,认真分析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职工和领导明白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其对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的支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评价,肯定其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有助于增强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并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平台。

4.强化外部会计监督机制

就现今我国会计监管的条件来说,社会监管的执行力相对较弱,所以政府监管部门特别是审计部门必须充当好会计监管中的主角,应重点培养审计部门审计人员洞悉会计造假的能力,加强其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塑造,提高执业能力,有效防范会计造假。同时,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外单位和公众等各个方面的监督力量,也应该认真履行各自的监督权,严格做好对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纪律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监督制度,以法律条例为武器,严厉打击虚构会计信息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云.我国会计监督现状浅析[J].财会研究,2011(12).

[2]欧响忠.试述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2007(11).

[3]徐侃侃.浅谈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2(20).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创新;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主要是审计人员依据相关法律对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计划等进行监督和审核。财务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缺少独立性,审计部门职能无法完全发挥;审计工作流程不规范,无法有效监督单位的财务活动;审计人员工作意识不强,对自身所在岗位没有足够重视。新形势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创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内涵和意义

1.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内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就是内部审计部门按照国家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核、管理,包括年度财务计划审核、财务活动预算、财务活动收支审计、资产资金投资审计等[1]。1.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意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完善行政单位的财务制度,合理界定经济活动范围。通过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遏制徇私舞弊现象,消除经济活动的负面因素,有利于行政单位中经济责任的履行和落实,为国家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保护国家资产和资金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面临的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呈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2]。外部化特征明显。内部审计部门是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部门,能够规范经济活动,为纪检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法制化要求明显。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缺乏法律的强制约束。近几年,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明确了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强化了内部审计工作法制管理。独立性要求日趋明显。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缺乏独立性,在行政工作中流于形式,无法在单位各项事务开展时发挥客观的、独立的评价和建议作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能否最大限度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审计部门工作能否高效开展。内审工作有复杂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3]。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创新策略

3.1明确内部职责划分,强化内部审计功能。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审计工作,在单位各项事务开展时发挥客观的、独立的评价和建议作用。第一,内部审计应以管理目标为导向,在明确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扩展审计的范围,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其它部门,规范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并向管理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领导层的相关财务决策提供参考建议。第二,审计部门应发挥联动效应。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工作的范围已经从单一的财务活动审计扩大到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向深层次进行延伸,在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结果反馈、审计计划制定等方面与国家审计工作保持同步,最大化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第三,应进一步强化审计结果在工作中的应用。内审部门应定期对财务活动和财政制度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上报相关问题。3.2完善审计人员培养模式,提高综合素质。一项制度的落地、一个部门的运转最终都是由人来贯彻执行的。在财政审计工作改革升级的新形势下,应提高内审人员的全局观和大局观,提高职业道德,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内审工作的内容和面向的群体有复杂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法律、金融、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内审工作培训课程,通过网络教学、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指定工作技能较强的内审人员定期向其他行业人员支援本单位的行业知识,丰富整个审计行业的工作知识储备,提高审计部门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应对本单位审计工作从业人员进行选拔,扩展内部晋升渠道,将适合审计工作的优秀人员编入审计工作队伍,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鼓励审计人员对现有工作进行创新,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应将优秀资源对其予以倾斜,提高进修和深造学习机会。3.3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审计部门职责。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中的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审计法律规定由于法律层级较低,无法控制审计工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部门,应积极推进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各级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明确领导部门对下级机构的责任,对无法履行审计义务的、审计效率不高的部门进行取缔或合并。另外,应将内审工作并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日程中,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为领导干部的考核、聘用提供参考依据。3.4丰富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科学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实现财务审计信息的内部沟通交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规避潜在的审计风险,保障审计工作质量。以互联网为依托,还可以建立全国性审计系统,促进各行业审计专业知识的传递,促进各领域审计人员的沟通交流。除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应调整审计工作的整体思路,从注重事后处理转向注重事前预防,将审计工作贯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领域,强制审计人员参与单位的决策过程,从根本上杜绝行政资源的浪费,避免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保护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资产安全。

4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则是重中之重,审计工作质量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新形势下,应创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策略,明确内部职责划分,强化内部审计功能,完善审计人员培养模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晨妍,丁欢新.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制体制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9,651(03):35-37.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有效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但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机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直接设置在人事部门,有的单位将内审工作直接交由上层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则将内审与监督部门之间合并在一起了。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现状;措施

1、前言

在社会中,我国的事业单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能,并且我国事业单位一般不从事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来维持其正常运转,从而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要严格控制以及监督事业单位的事业经费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可以防止资金被非法使用。对于传统的事业单位来说,会计一般是由单位领导直接管理的,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事业单位会计缺乏独立性,从而不能够很好履行的会计的监督职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在领导的压制下开始篡改会计信息,从而给单位以及国家带来较大的损失。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事业单位的资金以及经费的使用行为,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建立会计监督制度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我国的会计监督制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

2.1不健全的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开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特别是一些会计监督职能缺乏合适的法律法规来做保障,从而使得会计监督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使得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2.2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比较大,但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比较低,并且一些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因此这些会计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缺乏专业知识等各种问题。与此同时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职业道德素质较低。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责任心,对待工作草草了事,存在很多错误。还有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谋取一时的利益,触犯了相关的法律以及相关的财经纪律,对会计数据进行伪造,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无法胜任最基本的核算工作,并且由于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对会计人员进行有关的上岗培训,从而使得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欠缺。尤其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电算化开始广泛使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然而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很好的掌握电算化工作,不利于监督职能的发挥。

2.3不完善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对相关的会计工作不够重视,并且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由于对会计人员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从而使得会计工作责任不能落实到位。如果一旦出现了问题,这些会计人员开始推卸责任,从而不能够顺利的开展监督职能的工作。由于在各个岗位之间没有将职能划分明确,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相互牵制的现象,最终使得工作效率不断降低。

2.4不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的约束机制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审计部门,但是由于它们同处于一个单位内部,最终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一部分会计人员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开始伪造数据,不断骗取国家的资金。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监督部门,但是却没配备相关的监督人员,从而监督部门的作用不能够发挥出来。

3、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对策

3.1不断完善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开始对会计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得会计标准很好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要不断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变得更加可靠与真实。为了能够使得会计监督得到有效的实施,这就要不断加快法律以及法规的建设,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促使《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得到提高。此外,要宣传以及教育相关的会计法律以及法规,并且要严惩违规者,确保会计法能够顺利实施,从而能够体现出会计监督的职能。

3.2不断完善内部监督的机制

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并且要明细以及分化会计职能以及职责,与此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得会计核算管理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要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确保审核、会计与出纳等岗位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此同时要将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会计监督职能联系起来,并且在管理会计人员的时候,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不断调动会计人员执法的自觉性以及工作的积极性,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3不断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在完善外部监督机制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外部监督机制。然而在会计监督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因此要不断加强审计监督以及政府监督。事业单位要将内部监督作为基础,并且规定外部监督的层次,将内外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为会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4不断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确保会计监督的科学性以及高效性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要不断强化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的工作,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以及会计业务处理程序来遏制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是将控制资金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并且要将加强财务收支作为重点。

3.5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在事业单位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所出示的会计信息可以将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反映出来。因此,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并且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工作。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公共道德,维护自身的形象。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技能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因此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及较强的综合能力。事业单位要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以及可靠。

4、结束语

在会计监督体系中,会计监督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会计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年,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转变,事业单位中存在着信息失真的现象,为了能够使得信息失真的现象逐渐减少,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会计监督的制度以及不断强化会计监督的职能。(作者单位:青岛开发区灵珠山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 武银萍;刘羽扬.AHP在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权重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02):89-90.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第6篇

本文作者:付道美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因为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复杂,这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会计、审计、税法、财务管理等,还要求他们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等方面知识。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来着会计部门,他们往往只懂财务知识,而对于内部审计知识知之甚少,没有接受专门培训直接上岗,内审经验严重缺乏。导致内审的局限性以及提出建议的片面性。2.内审理论及法规制度不完善目前国内关于内审的相关理论主要是针对一般企业的,事业单位无论是经营方式方法、或经营理念都不同与企业,所以如果用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审理论体系来规范事业单位根本不具有可行性。因为一般企业经营目标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能够找到一系列定性或定量的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准,而事业单位主要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创造社会效益和公共效益,不追求利益最大化,就目前而言,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定性或定量指标来衡量社会效益。所以导致事业单位内审人员开展工作时没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参照,更多的是靠审计人员自身经验或主管判断来开展工作,这必将严重影响内审的质量。另外审计法规的滞后性也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具体操作,国家相关部门并未出台针对事业单位的具体内审准则或实施细则。3.事业单位内审认识偏差单位内部其他部门及人员对内审工作不了解甚至有误解,他们认为内审部门就是一个挑毛病、找麻烦的部门,内审人员是有意识的针对被审部门,由于这种误解,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其他部门人员从心里上排斥内审人员,不愿意与内审人员交流、沟通,甚至不情愿提供相关审计信息资料。另外,面对被审部门的冷漠,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往往会受到影响,为了不得罪人,少看别人脸色,审计人员经常工作不积极,有时甚至敷衍了事,纵容不合规行为,使得审计工作漏洞百出。

对策建议

1.加强内审人员素质建设内审人员是内审工作的执行者,他们素质是高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质量,配备高素质的内审人员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非常重要。单位内部必须针对内审部门制定一套科学的内审人员管理规范条例。招聘环节严格把关,针对内审工作岗位招聘一批具有专门内审知识或经验的人员,不能简简单单地从财务部门安排人员从事或兼任审计工作;加强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岗位轮流,使得审计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获取新的经验,掌握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提高业务水平,还要注重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审计人员内在修养;另外,优化内审人员结构,注重高级、中级和初级人员的配套和合理的比例,尽可能做到“四师”配套,但规模小的单位可主要由会计师(审计师)和经济师组成,人员年龄结构方面,既要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审计人员,又要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年青审计人员。2.构建完善的法规制度和理论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事业单位内审规范体系,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指南,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开展有相关依据可循。单位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单位章程的形式制定本单位的内审法规制度,和实施细则。另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应加强对事业单位内审研究,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提供有用信息。3.加强内审宣传教育单位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内审工作,以领导牵头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内审宣传教育工作,把内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到每个部门、每位人员,使得各部门及其人员消除对内审的偏见,自觉自愿配合内审部门的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而自觉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主动、热情、耐心的与其他单位和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充分争取其他人员对本单位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采用微笑式服务,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改变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第7篇

2020年3月3日,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专业成为热门。 人工智能专业探索实践适合中国高等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2、机器人工程专业

机器人工程专业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机器人工程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是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电子商务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方向: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类方向和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类方向。经管类方向要求侧重掌握互联网经济和商务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工程类方向要求侧重掌握互联网技术和商务信息相关知识与技能。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网站设计、建设与推广和网络维护工作;可从事网络商务贸易活动、网络营销与策划、物流管理等工作,以及在各级学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等工作。

4、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本专业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

5、大数据技术专业

大数据技术被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医疗卫生、商业分析、国家安全、食品安全、金融安全等方面。全社会已形成“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文化氛围与时代特征。 大数据技术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大数据项目实施工程师、大数据平台运维工程师、大数据平台开发工程师等。

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企业等从事网络新闻宣传与媒介传播优化等工作,在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传媒集团等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等从事媒介内容生产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7、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以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理论和技术为主,还借助新闻学、法学、情报学等学科的优势,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又具有一定网络信息传播知识,且懂法律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网络空间安全毕业生能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运维、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就业方向有政府部分的安全规范和安全管理,包括法律的制定;安全企业的安全产品的研发;一般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国与国之间的空间安全的协调。

8.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掌握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 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9、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经久不衰的报考热门,就业率≥85%。各地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

10、临床医学专业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报告 对策

一、事业单位的特征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事业单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业单位出现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大众。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为了满足公众某种需求的服务,通常情况下这些产品是由政府通过政策、宏观调控等方式体现出来的,公共产品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有平等享有的权利,如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是这些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是其主要承担者。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承担一定的政府职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拓展政府职能,处理政府委托的事宜,将政府职能更加具体化,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专业职能机构。譬如,在社会上建立多种类型的学校,对社会大众进行教育;建设科学院、研究所等,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同时对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进行调查分析;建设电视、电台的基础设施,在丰富社会居民生活的同时,给政府政策的传播提供保障;成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修建电力、水利、公路、铁路等公共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这些设施和工作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是不现实的,换句话说,事业单位就是为了帮助政府承担某些任务而成立的机构,与政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贯彻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政府某些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三,事业单位并不是权力机构,它在本质上区别于行政机关。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仅仅是承担政府所赋予的事务,是一个执行机构,政府并未赋予其公共行政权力。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譬如国家研究院与地方研究院、省级医院与地方医院等,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事业单位只是对某一个确定的地区或者区域提供政府赋予的服务,隶属于当地政府,并不具备管理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权力。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根据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实际资金营运状况等会计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对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总状况做出的汇总,是反映事业单位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财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这一部分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需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内部需要通过管理和会计手段加以控制,同时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来行使具体职能。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法律法规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事业单位需要遵守各项规定来开展具体工作。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物资产、对外投资、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等,这些均属于正常的经济活动范畴。内部控制主要控制对象包括预算及风险控制、电子信息技术等,这些内控内容和对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保证国家财产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全面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直接执行机构,在资金使用上存在较大隐患。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以适应当前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缺失。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进度,就现有财务会计报告而言,其仅能够表达出信息需求者需要的一部分内容,仍有诸多信息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仅能够表达出货币信息,难以表达出非货币信息,这就导致不能很好地发挥财务报告的作用,了解财务报告的职能,创造财务报告的价值。一份健全的财务会计报告既要涉及到历史数据,又要包含对未来经济交易事项的预测信息。然而事实上,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实际上是一份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未涉及到未来经济交易事项的预测信息,以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未来相关性缺失,预期价值性难以充分体现。目前财务会计报告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信息来源和预测信息不够丰富和准确,导致了财务信息的不完善和财务工作的不统一。

(三)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不及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市场竞争逐步加剧,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要求随着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以及相关业务的变化而适时变化,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定期报告的方式和制度。目前的财务报告主要是针对过去一段时期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与总结,一般的单位年报要求每年的年后四个月内提交,对于财务报告的实用性来说,有些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于单位的当前发展,一些信息已经陈旧或经过更改,运用这些信息来制定决策,效果可能不太理想。所以,要满足财务会计报告用户的实时需求,就必须提高财务报告的更新频率,缩短信息的周期。

(四)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全面深入改革,朝着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改制过程中,传统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事业单位经营业绩的提升有着较大阻碍。但由于事业单位体制方面存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注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胜任市场经济下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因此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完善的对策措施

(一)丰富财务会计报告内容。对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内容进行全面丰富,增加需要披露的内容和相关注释,特别是一些非财务信息,同样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譬如事业单位经济事项所必须的信息、相关责任人和使用者需要理解和进行决策的信息,此外还有诸如额外产生的金融工具、财务会计报表注释、对外投资项目、人力资源信息等等,均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这一点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时间较长的国家,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内容甚至比报表本身的内容要多出很多,主要目的就是对报表中的每一个细则进行充分解释,尽可能地将误差降至最低。事业单位在贯彻落实政府下达的任务时,需要制定详细的决策,特别是在资金的使用情况上,财务报告必须准确无误,应准确包含事业单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两大块。所谓财务信息,是指一些常规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直观地看到资金的使用情况;非财务信息就是指通过具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社会工作舆论的具体反映等等,非财务信息更能够体现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果,能够系统地评判具体信息的实效性。财务会计报告的不断完善,不仅能够维护事业单位自身和员工的权利,还能够充分拓展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实效性。

(二)逐步提升财务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政府财政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可以说是投资方,事业单位能够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并直接关系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速度。随着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不管是在产品上还是在服务上的更新换代速率不断加快,事业单位未来的服务方向和内容已经不能再以传统的方式加以预估,需要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全面调整。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报表制度,通过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形成定期实时报表制度,更为有效地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预见性和效率性。适当调整财务信息的披露方式,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对事业单位一段时期内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

(三)定期对财务会计报告人员做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财务会计报告人员是直接参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水平。事业单位应该对这些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从思想上、专业技能上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当前,专业知识是使相关财务会计报告人员保持高度警惕性、谨慎工作态度的关键。可靠、有效、科学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够及时、准确地帮助他们了解到先进的管理知识,为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炳信.浅谈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295.

2.李志平.关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240.

3.危婷.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

4.辛金斐.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几点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