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药;高校;小学;协作

2011年5月,在我校中药系副主任史志超老师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了“高校与小学协作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模式的探讨”课题组,现将该课题所做的一些研究成果介绍如下:1 立项背景和意义

1.1 中医药基础教育日渐薄弱,面临灭绝危机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却鲜有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潮流冲击下,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医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正不断被削弱,民众对中医的信心和认识越来越淡薄。

1.2 开展本课题的意义 概而言之,本课题的开展有以下几方面意义:①高校与小学协作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国内中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人们对中医药学的了解呈下降趋势,学校和社会对于中医在古代甚至现代为人们健康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宣传得不够。②此课题的开展是中医药类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与小学协作,开展小学生中医药启蒙教育模式的探索和试点工作,可为将来确立一个可推广的成功样本做铺垫,同时还可使我校标本馆等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在落实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能扩大我校知名度,为我校生源后备力量的培养探索有效途径。③中医药教育从童蒙开始,不仅符合中医药传统教育的规律,也是不断扩大中医药影响的需要。早期教育是中医药成才的一个特点,大多数中医药学大家都是从小耳闻目染、家传师授,才养成良好的习医习惯和兴趣。少年儿童有很强的记忆和想象潜力,这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很大优势,如果能及早安排他们接触了解中医药知识,将来这批人由于早期接受了中医药基础教育,相信其专业思想牢固、基本功扎实,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也能成为名医。④高校与小学协作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能形成互补、双赢的局面。由于基础教育的缺失,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对祖国传统医学缺乏信心、兴趣和必要的常识,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从小学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反过来,通过与高校合作,有助于解决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配备严重不足的难题[2],帮助其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⑤开展本课题,有利于落实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励小学生学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中医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观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

从2011年5月份开始,我校中药系部分老师同附近东裕小学协作,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系以其专门的人才优势帮助伙伴开展对小学生的中医药启蒙教育,让中医药启蒙教育起步,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对小学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逐步培养小学教师对中医药教育的兴趣和掌握中医药教育的基本技能。2 研究实施方案、技术路线

2.1 目标概括起来有以下3个方面:

2.1.1 对小学生推行中医药启蒙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和中医药健康常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小学通过与高校教师的协作,可以较快地启动中医药启蒙教育工作。

2.1.2 通过中药系教师与小学学校教师的共同工作,以及中药系教师的指导、示范,使小学教师能逐步独立地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

2.1.3 研究中医药启蒙教育问题,探索中医药启蒙教育的方法。不同的学校有其特殊性,如何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每个学校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2 实施步骤及实施办法

2.2.1 确定合作伙伴 以就近为原则,先在我校附近的小学挑选一两所项目感兴趣的小学作为合作伙伴,并与之共同制定协作计划。

2.2.2 小学方面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小学生中医药启蒙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机构和工作人员作保障。小学方面应成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及督促班主任搞好班级中医药启蒙教育工作;参与制定中医药启蒙教育的计划;组织中医药启蒙教育的活动;对班主任和其他小学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2.2.3 摸底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情感、认知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小学生中医药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

2.2.4 探讨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启蒙教育方法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办中医药健康教育讲座。通过中药系专业教师开展健康讲座的方式,以讲故事、做游戏等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普及中医药健康常识,促进全体学生对中医药认知程度的提高,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②协助小学建立自己的百草园,作为他们综合实践课的基地,营造学生认识中草药的氛围。③参观中药标本馆。配合小学教师,带领小学生参观我校中药标本馆及校园药用植物。④辅导学生参加药用植物种植实践活动。⑤进行专栏宣传。⑥设计主题活动。⑦辅导学生学习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操。⑧通过对小学教师专门的讲座和实践指导,逐步培养小学教师对中医药启蒙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⑨协助小学编写自己的中医药启蒙教育校本教材。

2.2.5 评价和反馈 评价工作是课题的关键操作步骤,应该渗透到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去,以获取对每一阶段工作的有效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的方案和方法。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和特色评审两部分,评审应体现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精神,并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关系:①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减轻学习负担的统一。②中医药的传承与基础教育如何有机的结合。③高校与小学的合作如何协调地开展。

目前,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以上各步骤工作,对小学教师的指导和小学中医药启蒙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进一步的成果将会陆续公布。

参考文献

[1] 白宏太.京剧进课堂的文化意义[J].人民教育,2008(7):23-24.

[2] 刘军,冉小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育论坛,2008(4):35. 按蠖嗍咝Q宰婀骋窖狈π判摹⑿巳ず捅匾某J叮杂诟咝6裕枰有ё攀纸饩稣飧鑫侍狻7垂矗ü敫咝:献鳎兄诮饩瞿壳靶ё酆鲜导疃ㄖ敖淌ε浔秆现夭蛔愕哪烟猓,帮助其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⑤开展本课题,有利于落实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励小学生学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中医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观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

从2011年5月份开始,我校中药系部分老师同附近东裕小学协作,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系以其专门的人才优势帮助伙伴开展对小学生的中医药启蒙教育,让中医药启蒙教育起步,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对小学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逐步培养小学教师对中医药教育的兴趣和掌握中医药教育的基本技能。2 研究实施方案、技术路线

2.1 目标概括起来有以下3个方面:

2.1.1 对小学生推行中医药启蒙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和中医药健康常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小学通过与高校教师的协作,可以较快地启动中医药启蒙教育工作。

2.1.2 通过中药系教师与小学学校教师的共同工作,以及中药系教师的指导、示范,使小学教师能逐步独立地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

2.1.3 研究中医药启蒙教育问题,探索中医药启蒙教育的方法。不同的学校有其特殊性,如何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每个学校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2 实施步骤及实施办法

2.2.1 确定合作伙伴 以就近为原则,先在我校附近的小学挑选一两所项目感兴趣的小学作为合作伙伴,并与之共同制定协作计划。

2.2.2 小学方面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小学生中医药启蒙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机构和工作人员作保障。小学方面应成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及督促班主任搞好班级中医药启蒙教育工作;参与制定中医药启蒙教育的计划;组织中医药启蒙教育的活动;对班主任和其他小学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2.2.3 摸底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情感、认知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小学生中医药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

2.2.4 探讨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启蒙教育方法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办中医药健康教育讲座。通过中药系专业教师开展健康讲座的方式,以讲故事、做游戏等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普及中医药健康常识,促进全体学生对中医药认知程度的提高,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②协助小学建立自己的百草园,作为他们综合实践课的基地,营造学生认识中草药的氛围。③参观中药标本馆。配合小学教师,带领小学生参观我校中药标本馆及校园药用植物。④辅导学生参加药用植物种植实践活动。⑤进行专栏宣传。⑥设计主题活动。⑦辅导学生学习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操。⑧通过对小学教师专门的讲座和实践指导,逐步培养小学教师对中医药启蒙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⑨协助小学编写自己的中医药启蒙教育校本教材。

2.2.5 评价和反馈 评价工作是课题的关键操作步骤,应该渗透到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去,以获取对每一阶段工作的有效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的方案和方法。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和特色评审两部分,评审应体现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精神,并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关系:①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减轻学习负担的统一。②中医药的传承与基础教育如何有机的结合。③高校与小学的合作如何协调地开展。

目前,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以上各步骤工作,对小学教师的指导和小学中医药启蒙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进一步的成果将会陆续公布。

参考文献

[1] 白宏太.京剧进课堂的文化意义[J].人民教育,2008(7):23-24.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2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年度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的中医科、100%的中药房建设达到国家、省级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

2、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4、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5、综合(专科)医院100%设置中医科、中药房,75%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6、100%的县(市、区)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不少于10%。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各县(市、区)要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各各县(市、区)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设备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与培训、中医药服务提供等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列为一级指标,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5%。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要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重点强化基本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将县中医医院纳入120急救网络。高邮市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中医医院。

所有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要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高邮市实施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试点工作。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100%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每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要重视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要努力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认真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向基层中医药人员倾斜的激励措施。

(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各县(市、区)要在创建成市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要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以及“2013-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区、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继续推进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活动。新建一批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实施省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深入开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标建设活动,推进综合性医院中医示范科室的创建活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健全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积极推广中医妇儿适宜技术。市一院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各县(市、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大力培养和提高中医药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对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各县(市、区)要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要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县(市、区)要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县(市、区)要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

各县(市、区)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活动,组织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不少于10场,直接受益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组织中医药服务“六进”活动各不少于2次,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力争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各县(市、区)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养生节、膏方节等活动,创作不少于1种面向基层群众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

三、组织实施

(一)部署启动(2014年1-3月)

1、制定下发《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考核标准》,并予以部署。

2、各县(市、区)相应制定2014年提升工程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并将实施细则报市卫生局中医处。

(二)具体实施(2014年4-9月)

1、各县(市、区)按照《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和各地制定的实施细则要求,扎实开展提升工程的动员部署,努力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2、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按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提升工程中各项工作任务。

3、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提升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好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和目标完成。市卫生局期间将组织抽查。

4、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送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评估验收(2014年10月)

各县(市、区)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在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对辖区提升工程的自查,同时将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书面总结、自查评分表等材料于2014年10月30日前报市卫生局中医处,并做好接受市级抽查的准备。

(四)工作总结(2014年11-12月)

市卫生局于2014年11月组织对各县(市、区)提升工程工作进行考评。2014年年底将各地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工作。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负责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业务指导,承担社区卫技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认真实施提升工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组建专门领导班子,领导、协调项目推进工作,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并定期收集、上报实施进展情况。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市卫生局对各县(市、区)的项目实施情况实行阶段或年终抽查,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市、区)要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定期对建设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不按要求实施项目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3篇

一、认真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起中医药服务提供与利用的激励机制和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并督导各单位落实相关政策。

按照《意见》和我市医改的任务要求,依据《市镇(街道)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施方案》,完成9所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和中药,完善基本的中医药服务功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普遍推广20种“简、便、廉、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完成1114名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任务,使所有的市级医院、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都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实施《养生保健“三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程》,大力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开展第七个“养生保健宣传月活动”;建设1个膏方服务示范单位、1个养生保健基地和18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使市级医院和镇(街道)卫生院都能开展养生保健指导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建立专门的“治未病”保健服务机构和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开发保健产品,拉动服务需求,构建起多元化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二、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着力打造品牌学科,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促进中医学术繁荣

推进中医事业四名工程,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将市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中医“名院”;重点加强市“国医堂”示范门诊、市特色专科建设,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的“名科”;重点扶持优势学科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特色中药制剂研究、中医特色新设备研究和适宜于基层推广应用的临床研究项目,制定重点突出的年度中医科研计划,加强成果推广,提高科研工作对提升中医临床水平的贡献率。

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引进,做好市级优秀中医人才和中医骨干培养对象的集训培养和考核;借助有利政策,力争引进1名市级以上名中医;鼓励各单位采取聘请“市特聘中医药名家”的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来院工作,带教指导;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做好镇(街道)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和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对取得中医学历的乡村医生免费进行考前辅导,帮助其尽快过渡为执业(助理)医师。

积极参加中医药优秀论文、优秀病案和优秀护理文书评选交流活动;做好包括“四大经典”在内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严格证书管理,推出品牌项目,创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

三、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促进工程。

结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人民满意公立医院活动,实施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促进工程。依据《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和《市综合(专科)医院中医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做好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专科)医院的中医医疗质量日常监测考评和信誉等级评价工作,建立预警和警示制度,建立起覆盖全行业、面向全社会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向社会全市中医医疗质量信息,公布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开展中医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提供中药代煎、代炮制加工、传统单剂小锅煎药服务、小包装中药饮片服务和中医护理特色服务项目,推出一批知名中药制剂(名药)和示范中药房,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卫生应急工作,加强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开展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4篇

一、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开展学习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深对实现中医药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发挥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的功能和作用,积极与省级各部门、各有关厅局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努力形成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药情况的调研,做好中医药发展的整体规划,科学制订贯彻《意见》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方案,部署落实各项重点任务,为今后我省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较好的工作基础。

二、不断加强中医“名院”和重点中医院建设,进一步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按照《**省中医“名院”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省中医“名院”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的要求,对建设单位进行中期评估。在此基础上,推荐一批中医“名院”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创建单位。按照建设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重点针对县级中医医院,启动一批中医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统筹省级财政和中央拨款,每年重点支持5-8家单位,滚动建设。加快国债中医药项目建设进程,确保建设质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三、努力提高中医“名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加强国家、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示范中医科的建设力度,通过专科协作组等形式,明确建设重点,提升建设成效。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注重创新发展和绩效管理,争取1-2个中医药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做好对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等中医“名科”建设项目的中期评估考核工作。推动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通过调整布局、优化资源等,引导中医医院集中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的服务科室、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巩固和发展临床特色,提升规模效应,浓厚中医药氛围。开展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室建设,提升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使用率。全面实施《**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加快诊疗规范的推广和临床应用,增强中医药诊疗行为的规范性,使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

四、持续加快科技进步,着力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认真制定实施计划,集聚优势研究资源,搭建研究创新平台,集中学科联合攻关,建立健全有利于基地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力争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防治重大疑难病和传染病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高水平、开放式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对中医药等级实验室、研究室的指导和考核。开展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及新一轮申报启动工作,开展中医药二级实验室的遴选工作;规范省中医药优势病种研究推广中心、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省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有序开展。扎实推进中医药科技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规范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奖励工作。认真做好科研项目招标、立项工作,按照定向招标、顶层设计的模式,重视重大疾病的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力争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切实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努力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扶持畲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

五、切实重视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中医药队伍素质。一是充分发挥省名中医研究院的作用,加强对国家和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实施省名中医系列学术讲座计划,强化对省名中医的考核和评价工作。完成第一批省级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考核工作,启动第二批省级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开展新一轮省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二是切实加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要求,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培养成效。三是全面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发挥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骨干单位的作用,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批基础较扎实、临床能力强、知识结构优化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四是继续开展西学中人才、农村中医骨干和乡村医生大专学历教育等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五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培养一批以中医药服务为主要手段、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社区中医药人才。六是启动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考试和培养工作。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5篇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对外交流进行概括,可以提炼出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包括中医传播内容逐渐体系化、中医传播进程逐渐必然化、中医传播空间逐渐扩大化、中医传播过程呈现交互性、中医传播系统呈现代表性。在总结历史上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国内外的学者们就如何借鉴中医海外交流的历史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毛嘉陵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思考,并从战略的高度探索了中医传播的出路;宋欣阳和徐强引入传播学理念对中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通过进行传播学分析,得出了中医更好地传承传播的方式;李玫姬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展,主张“面对文化全球化的现实,中医文化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应对,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保持、发扬自己的传统特色的同时,又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汲取世界各民族医学文化的长处”。马伯英在论述中外医学的跨文化传通时凝练了中医文化的体系特征,并指出了中医文化在传通中信息的质量、失真和变异。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刘国伟提出了研究中医跨文化传播需要关注源文化、目标文化与传播媒介三个方面,源文化中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为中医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传播媒介的拓展提升了传播的效率;目标文化对源文化的态度制约着传播的效果,初步完成了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构建。

二、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实践

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既有基于中医术语英文翻译的理论实践,又有中医技术传播的实际操作,二者各具特色,又融会贯通。就中医术语的英文翻译而言,有宏观层面的翻译原则、规范化标准以及方法的内容,又有微观层面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实践以及不同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鉴于中医英语翻译良莠不齐的现状,2004年9月初,全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和中医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主持召开中医名词术语审定会议,与会专家确定了中医英语翻译应该遵循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约定俗成等原则。同时,专家学者也就促进中医药英译的标准化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在既定原则与标准化共识的前提下,近年来,新的文化传播———模因论被引入阐释中医术语所内含的文化信息,模因在传播中的复制和变异促使译者灵活地处理源语文本。在中医术语的英译中,译者可以采用表现型模因、基因型模因以及互文性来处理中医文化信息,以便中医模因能渗透到英语中医药名词术语模因库中,从而促进中医药及其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具体到中医文献的翻译,最为瞩目的当属中医经典的英译研究,如《黄帝内经》的英文翻译版本多达数十部,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黄帝内经》翻译研究的重点也从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对书中各种修辞格的翻译和语篇的连贯性,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照国与兰凤利的研究,前者重点研究了《黄帝内经》中比喻、借喻、比拟、对偶、联珠的翻译,后者则聚焦于比喻、借喻、错综、互备、和举隅的翻译,相对而言,《伤寒杂病论》《难经》与《神农本草经》的英文翻译研究与实践则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相较于中医英译的实践,中医医术的传播实践则更为具体,因而也就更有说服力。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有中医诊所约3000家,仅在伦敦地区就有私人中医诊所近600家,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支付的医药费用达到9000多万英镑。目前,美国已经有48个州承认中医药、针灸的合法地位。在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还批准成立了美国中医药研究院与美国人体科学研究院。美国已经有超过一万名中医针灸医师,仅加州就有4000名。据统计,加拿大现有中医从业人员2000多人,在全国的10个省和3个特别行政区均有分布,但这其中多伦多就有700多人,温哥华也有500多人,其他则散居各处。自2012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开始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澳大利亚是第一个确立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这无疑是中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重要事件,也充分说明了中医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发展状况处于西方国家的领先地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中医合法化的进程中,澳大利亚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三、中医跨文化传播策略与方案研究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为广大农村提供中医医疗技术和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巩固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促进农村中医工作全面发展。

二、创建目标

从2013年12月份开始,以《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标准,利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以区中医院为龙头,以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建成中医机构设置合理,设施配套,专科特色突出,集预防保健、医疗科研、康复促进、健康教育于一体的中医服务体系,以简便、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中医医疗保健需求。通过精心组织,宣传发动,狠抓落实,强化重点,规范管理,力争在201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工作。

三、各单位职责分工

(一)区财政局: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占全区卫生总事业费10%以上,或近3年年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用于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落实一定比例用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二)区发改委: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投入上给予倾斜。

(三)区卫生局:1.将中医药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协调制定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协助组织实施。2.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有分管负责人,配备专职干部,分管领导和专职干部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管理知识和中医药工作情况。3.把中医先进区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医疗业务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以及院长绩效考评内容。4.制定全区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区中医药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5.定期召开中医工作专题会议,调查研究全区农村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整改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6.督促指导医疗机构的中医建档建账工作,建立健全全区中医药工作综合台账。7.负责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四)区人社局:制定中医药人才引进方案,对中医药人才引进采取倾斜政策,充实补齐中医药人才缺口。把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适时提高报销比例。

(五)区药监局: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的中药质量监管。

(六)区中医院:1.床位数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3.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规范,符合《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要求。4.设备配置符合《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要求,积极配置中医诊疗设备。5.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从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点。6.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7.信息化建设达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8.区中医院院级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9.开展3个市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含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形成两个以上在我区有影响的中医专科(专病)。10.急诊科(室)具备常见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常见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不低于80%。11.制定并实施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12.中医类别医师熟练掌握本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等)。13.积极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不少于60种,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不低于10%。14.住院病案甲级率达到90%,中医处方书写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15.积极使用中药饮片,门诊处方中,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处方比例不低于60%,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不低于30%。16.病床使用率不低于95%。17.在区中医院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有专门的示教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18.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并以师资为主要成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机制。19.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1)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临床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2)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中医类别医师和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3)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区中医院中医类别医师推广平衡针、铍针等中医药新技术。20.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21.区中医院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对乡镇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进行指导。22.开展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知识与技能培训,有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有具体培训计划和措施,并注重培训的正规划、系统化,近3年辖区内区医院、区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均参加一次以上培训,培训率达到100%。23.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负责资料提供和组织乡镇人员培训。24.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区中医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七)区人民医院:1.中医临床科室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要求。2.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3.门诊、病房等诊疗工作中执行有关中医药标准规范,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4.中医临床科室病床使用率大于80%,门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本科室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70%,日均门诊人次占全院日均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5%。5.建立并完善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制度以及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西医临床科室。全院平均西医临床科室申请中医会诊次数大于6次/月;请中医会诊的西医临床科室占全院西医临床科室的比例大于80%。6.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区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区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区人民医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八)乡镇卫生院:1.全区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要求。2.90%以上镇卫生院须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3.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4.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提供煎药服务。5.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6.乡镇卫生院能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7.乡镇卫生院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全院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8.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9.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乡镇卫生院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10.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11.针对农村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12.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农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13.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九)农村卫生室:1.至少配备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内含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等中医诊疗设备。2.40%以上的农村村卫生室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100种,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其它农村村卫生室配备中成药不少于50种。3.每个农村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4.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5.每个农村村卫生室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宣传,每年不少于4次。6.农村村卫生室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天30%。7.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十)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1.将区中医医院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将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农村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作为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2.将中医药服务项目(包括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品种(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3.制定降低中医药服务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等鼓励政策,补偿比例提高不少于10个百分点,引导参合农村居民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制定应用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鼓励政策。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3年12月28日-2013年1月30日):成立区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创建工作相关政策和措施,召开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各责任单位制定工作方案并召开本单位创建工作动员会,营造创建氛围。

(二)实施阶段(2013年2月1日-2015年2月1日):分解指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要求分年度对各责任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实行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各责任单位按时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广东 中医药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1月29日,广东省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省中医药局成立了“广东省中医药局治未病办公室”,负责全省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目前,广东省中医院的KY3H中心,深圳市中医院、南海妇婴保健院、中山市中医院、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越秀区已成为治未病试点工作的标杆。为我省其他地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现状分析

1.1 医疗机构

在我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中,从全省的层面上统筹规划,设立试点示范区,探索构建以大中城市中医院为龙头、以县(区)级中医院为骨干、以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区域性“治未病”服务网络,并着力加强各试点单位的“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对服务流程和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由于治未病并没有现成的工作平台和服务模式,各试点医院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利用现有人才、技术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将原有的中医健康咨询门诊、亚健康门诊、传统疗法中心与体检中心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各具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探索不同的服务模式,提供中医特色、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的创新型健康服务。广东省中医院率先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的部分服务内容,目前已开展体质辨识2万多例,健康调养月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形成了9种体质的调养方案和专科调养方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建立了针对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治未病中心,开展孕前体质保健、孕期调护和产后调理及儿童保健,至今开展孕前体质辨识近万例,给予体质保健指导2000余例,受到群众的欢迎。许多中医医院在中医保健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可喜的是,通过“治未病”服务的开展,还促进了传统疗法的挖掘应用并在降低医疗费用上起了积极作用。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服务站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中医医疗,正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技术引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甚至成为社区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原因。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在“健康体检表”已明列“中医体质辨识”内容(采用量表的方法,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测评),并提出“根据不同的体质辨识,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广东省也要求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中100%填写此项内容,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远未完成,且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缺乏具备相应中医训练的人员,这一工作尚有难度。

总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省医疗机构在试点过程也遇到一些困难,普遍反映推广过程受到缺钱、缺人、缺场地的制约。实际上是现阶段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人数偏少,且集中于城市自费中高端人群,总体业务收入欠理想。

1.2 社会机构

目前已有大批社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且有大量投资正在涌入。据报道,我国保健服务行业企业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条产业300多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2000亿元人民币,民营资本投资比例高达90%以上。经过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以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美容服务者为多,也有的以康复医院、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老年公寓、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不同形式出现,这些类型在本省主要城市均有,如扶元堂康复医院还是我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另据残联统计,现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39000家,遍布各城乡,从业人员8万余人。据《广州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有7602名盲人从事按摩工作,其中有550名从事医疗按摩工作。此外,以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为指导的保健品产业已成为我国健康产业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当前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和产品现状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远未成熟,一方面是市场现实需求庞大,吸引大批进入者,另一方面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特别是有些骗子打着“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等幌子招摇撞骗,造成恶劣影响。我们认为:由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行政管理主体缺位,产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乏,真正体现中医“治未病”内涵的优质服务和产品难以形成市场主体地位,严重制约本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规模,与此同时,中医“治未病”理念有过度泛化之势,对产业未来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留下重大隐患。

1.3 文化传播

中医药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8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到2015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二级综合医院为支撑、依托市中医医院建立有效的对口支援、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二)年度目标

1.2013年底,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县级综合医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2014年底,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县级综合医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3.2015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所有县级综合医院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促使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每年有所增加,并在“十二五”期间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服务量的3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2)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

(3)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要比使用其他治疗的提高10%以上,对住院病人采取针灸治疗的报销90%。在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全部使用中医药治疗的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参保人员,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至少提高5%。

(4)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中,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

2.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中体现中医药特点

(1)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常用药品的遴选优先考虑临床常用、效果显著、价格合理的中成药品种。

(2)按照基本药物制度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3)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暂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积极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中药饮片,提高使用量。

(4)鼓励使用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完善县级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功能。到2015年底,全部县级综合医院按照国家《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二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2个。

2.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置中医诊疗设备;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在项目绩效考核时,将中医药科室达标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达标的关键性指标之一。

3.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基层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支持。

(三)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县级综合医院积极推行中医药人员参与西医会诊、查房、重症患者抢救等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相关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相对独立、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形成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的中医药服务模式。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1)抓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市区凤凰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依托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系统,接入国家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医远程会诊和视频会议等。

(3)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编印的《基层中医适宜技术100法》为教材,对基层中西医人员进行培训并推广使用。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3.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单位。把创建先进和示范单位作为落实提升工程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积极开展全国、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我区筛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示范建设。到2015年,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数量达到3个。

(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加大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到2015年,力争创建1个省级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

3.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4.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试点中提倡使用中医药干预措施。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

1.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到2015年,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达到以下要求:综合医院按照中医床位比例配备中医药人员;10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2.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组织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基层培养更多实用中医药人才。

3.组织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

4.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到2015年,在全区县(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中分期分批遴选3(50/13)名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培养7(100/13)名左右的中医临床骨干和中药实用型人才;培养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13(已经报名参加2013年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名。

(六)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2.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鼓励医疗机构依法审批使用中药制剂,按要求做好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资源共享,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

3.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4.加强中药质量监管,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七)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形式,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和中医文化宣传;建立专业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开展中医药知识讲座,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科学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方法。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95%以上社区和85%以上家庭。

三、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

2013年4月根据市里总体安排,制定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成立相应组织,5月中旬前各单位要启动提升工程。

(二)目标管理

将提升工程核心指标纳入医改目标责任书,与医改任务同步推进,同步考核。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已将中医药服务单列为一级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将占10%以上。

我区成立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每年度至少要组织一次检查评估工作,及时督促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监测评估

我区要加强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