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环境;现状;污染;防治

一、研究目的

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可以为制定国家或地方的环境标准、法规、条例细则等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进行环境质量的预断预报,编制新建、改建、扩建和挖潜、革新、改造等工程技术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防治方案,为选址、设计和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还可用以总结本地区的环保工作,鉴定防治措施的效果、写出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进行不同地区间环境质量的比较,交流情报资料,进行全国环境质量统计,促进环保科研技术的发展以及是否以牺牲水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而换取经济发展高速度的损益分析等。

二、水环境质量研究现状

2.1 水环境研究现状

国内外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评价方法标准供环保工作者使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较多如:布朗水质指数、普拉特水质指数、罗斯水质指数、内梅罗水质指数、综合污染指数、模糊数学法和地图叠加法等,最后一种方法是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简单且实用。以上种种评价方法都要首先确定断面单项指标代表值,大多用平均值作为代表值,而内梅罗水质指数法则既考虑到平均值,同时又考虑端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但评价工作中有很多具体问题不易解决,很少采用。其他方法还牵涉到标准问题或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也很少采用。

2.2 发展趋势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其目的就是通过评价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因此,根据上述步骤进行评价时目的性要强,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现状评价既可以是月度评价,也可以是季度评价,还可以是年度评价。回顾评价一般是对近几年的水质进行回顾分析。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为:将要评价系统的有关替代方案的各个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个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各要素的权重。通过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根据最大综合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该方法能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尔后利用数学方法确定表达每一层次全部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排序结果分析,求解所提出的问。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三、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3.1 水污染现状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范围广,1998年七大江河(长江、黄河、珠江、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和太湖、巢湖、滇池因受到污染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超过63%,其中流经城市河段达90%。污染严重的四大水系(淮河、辽河、海河、黄河)和三大湖泊(太湖、巢湖、滇池)流域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在此区域内75%的水体为4~5类和劣于5类水质。由于地表水普遍受到污染,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污染面已达50%。海洋近岸水域也遭到大范围污染,四大海域3类和劣于3类海水占60%,其中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

水污染事故频发 据初步统计,1992~1996年,全国共发生工业污染事故1.1838万起,其中废水污染事故6403起,占54.1%,远远高于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事故发生的频率。此外,由于部分近海海域污染较重,赤潮发生次数以每10年1个数量级的速度增加,如1998年共发生赤潮22起。

造成我国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物料消耗高,城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过高;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工业集中,而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极为缓慢,欠帐太多,与整个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防治水污染投资少,加之管理体制和政策上、技术上的原因,仅有的投资亦未发挥应有的效果;有些地方对工业废水处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耗资很大,而设施建成后却不能正常运行,投资效益差;不少新建的城市污水费用,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用水和排水的收费偏低,使得人们(包括工矿企业)不重视节约用水、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积极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和水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局面。

3.2 水污染防治

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徨,从而不断面更替和获得自身净化。很多水体的更替期不一样。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的分解、水生生物的吸收等作用后,浓度自然,就这就是水体的自净作用。这一过程还包括水中的一氧碳、硫化氢等气体向大气释放和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的过程。水的自净与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如降雨量、径流量、潮汐、水体更替周期有关。

1.采取紧急而切实的行动,对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流、湖泊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具体来说,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严格控制沿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末段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第一步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新上的开发项目,必须加强对发展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坚决不上资源消耗多、污染排放量大的工业企业项目,并要坚决淘汰已有的污染严重项目,要坚决杜绝东部地区淘汰的污染企业西迁。

2.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进行大开发的过程中防止水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和尚未受到明显污染的地区,水污染态势加重如果从工业化的起步时就开始注意把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该地区就能健康发展。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争取实现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的零增长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工业污染的控制是水污染防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发展中应提出实现废水排放量零增长的要求。国内外的实践和许多地区一些先进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

4.加大城市废水处理力度,提高污水回收利用率,为西北地区开发提供稳定可靠的水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的需要城市废水经过妥善处理后完全可以回收利用于工业、农业、市政等,应该在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加快城市废水处理的速度,使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尽快摆脱污染的局面,尽快提高处理后废水的利用率。

5.加强面源污染控制,规范农药、化肥使用的地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9.3%。农牧业带来的污染不容忽视。国家应出台政策规范和限制农牧业农药、化肥的使用种类及使用量,大力扶植生态农业。这不仅关系到该地区水污染的控制,也关系到该地区农产品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四、结论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资源。因此,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更新观念,提高全民对保护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出倡导讲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齐心协力,加快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步伐,为当代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水环境和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黎,李光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4(2):74~77.

[2] 林秋奇,韩博平.水库生态系统特征研究及其在水库水质管理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1,21(6):1035~1039.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原本蔚蓝的天空,被浑浊的灰色所代替,原本桃花流水劂鱼肥的河水被发臭的水沟所代替;原本撑起的一把把绿色大伞,被人们以愚昧的思想,锋利的斧子所砍掉。面对这样的惨状,我国政府近几年也大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对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每天做好空气质量日报,禁止农民乱施农药,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然而,人们的愚昧、无知,总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为了眼前的利益,烟囱个个吐黑烟随处可见,树叶片片缺了补枯枝败叶,原本清脆的鸟儿叫声,也已经销声匿迹了。人类的所作所为不但危及着幼小的生灵们,连人类自己也自食其果。倘若人们不行动起来,我想过不了多久,人们所面临的环境将一片黯然失色。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 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xx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2010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安平桥 水环境 现状 防治对策

1 前言

安平桥始建于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坐落于大盈溪与安海湾的入海口处,连接南安市水头镇和晋江市安海镇两个镇区。桥长约合5华里,因而又称为“五里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闻名中外。1961年,安平桥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确定为泉州十八景之一,2004年又列入泉州市16个重点景区,作为全市旅游发展重点景区之一。

2 安平桥区域地表水系及周边水环境现状

安平桥以上河段水域主要为大盈溪及其支流。大盈溪源于石壁水库,自西向东横贯水头镇北部,而后向南经双溪水闸、安平新桥水闸汇入安海湾,全长11.3km。主要支流有星辉溪、埕美溪、邦岑溪、南侨溪、文斗溪、湖内溪、外曾溪、朴里农灌渠和埕边溪。

大盈溪及其支流规划为工业用水、农灌、景观等,水质目标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安海湾海区规划主导功能为养殖、盐业、纳污,执行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的第二类水质标准。

根据安平桥周边地表水和海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安平桥周边水域各项评价因子除pH外,均普遍超标,水环境质量较差,无法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其中,大盈溪干支流均污染严重,水质均劣于Ⅴ类,控制断面安平桥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为悬浮物(SS)、生化需氧量(BOD5)、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总磷(TP)。海水水质除pH外,其他评价因子均超标,主要的污染因子依次为CODcr、BOD5、氨氮和溶解氧。该流域底质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铜、锌和铅污染,有机污染严重。

3 主要污染源

3.1 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是造成安平桥周边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污染负荷比为54.87%。区域的水污染型企业主要有19家造纸厂、90家石材厂和10家陶瓷厂。

3.2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的排放也是区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染负荷比为40.22%。主要为南安市水头镇文斗村、水头居委会、新营村、大盈村、朴山村、南侨村、西锦村、埕美村、邦岑村、上林村、星辉村、朴三村,晋江市安海镇曾埭村和水后村。

3.3 畜禽养殖污染源

畜禽养殖业污染负荷比为4.91%,对水质中总磷和氨氮的影响较大,是水体中总磷、氨氮超标和河道底质中铜超标的主要原因。区域的主要畜禽养殖污染源为:下洪村零散养殖户、黄栋梁养猪场和安海洪兴农牧场,累计比为84.15%。

3.4 固体废物污染

工业固体废物普遍未作妥善处置,随意堆放,特别是向安平桥周边水体倾倒现象比较普遍,成为周边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水头镇及安海镇区的生活垃圾部分得到处置,但垃圾处置场普遍存在环保措施不完善,基本无防渗、截污和覆盖等环保措施,露天堆放。现有垃圾处置场的处理能力不能满足需要。大量垃圾堆放在大盈溪及其支流附近,造成二次污染。

环卫专用设施数量不足、处置手段落后,垃圾转运存在二次污染,人工装卸劳动强度大;现有环卫队伍的规模已无法保障统一处置镇区垃圾的要求,更无法满足清理各村庄生活垃圾及工业固废。

另外,农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对安平桥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4 安平桥周边水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探索

4.1 近期整治措施

4.1.1完成工业污染源及牲畜养殖业的整治工作

4.1.1.1深化造纸企业污染整治。19家造纸厂通过“一控双达标”及“零点行动”的环保风暴后,均安装污染运行设施,目前污水处理设施经不同程度扩建改造,暗管都被挖掉,规范排污口,污水通过“物化+生化”处理,出水水质满足稳定达标排放要求;锅炉烟气通过“水膜除尘法”处理均通过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

4.1.1.2进一步开展石材专项整治。(1)坚决依法关闭“三无”(即无工商营业执照、无环保审批手续、无用地审批手续)石材企业和染板加工石材企业(2)限期整治未达标排放的石材企业,采取强硬措施责令企业停产整治。(3)进一步规范污染治理设施。所有的石材企业产生的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回用,不外排;石粉石渣等固体废弃物实现统一清运,集中填埋处理。(4)强化政策导向,引导石材行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要以集中建厂、规模发展、整合提升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石材行业污染状况,引导石材行业的健康发展。大力引进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

4.1.1.3开展畜禽养殖业综合整治。加快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步伐,完成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和污染治理规划,全面拆除禁建区划定后禁建区内在建的畜禽养殖场及划定建设的治理未达标的畜禽养殖场,完成禁建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治理达标工作;制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对新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小区实行申报备案及选址审批制度。

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积极关注、引导农民依法进行畜禽养殖,研究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畜禽粪便和污水的科学处置,化害为利、造福农民和农业;加强对农民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法律意识;严格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4.1.2完成河道沿岸垃圾和危棚简屋的清理工作。清理整顿大盈溪和安平桥边的拾荒者、垃圾回收站和岸边的危棚简屋,清理大盈溪上游呈美桥下河道中的生活垃圾和大盈村、上林村、埕边村周边的工业固废,清理河道零星分布的小型垃圾堆放点。

4.1.3着手规划新的垃圾处置场所和建立固废处置系统。设置便于投放、易于清运、外形美观的分类垃圾箱,加强垃圾收集、运转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将回收的废物转化为原材料,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2 远期整治措施

4.2.1进行大盈溪流域(包括埕边溪)的环境容量研究和总量控制。严格推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贯彻落实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二氧化硫和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按照“管好排放总量、严控废物增量、扩大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存量”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排污总量指标,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有选择地发展适合本地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加强村镇工业污染治理与监管,控制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

4.2.2完成区域固体废物处置场所及各村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实施农村环保计划、绿色家园行动,重点村镇必须按规范编制、实施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规划,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镇,至2010年全市至少建成12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城镇和周边乡(镇)、村的生活垃圾纳入县(市、区)统筹实施治理,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区)处置”的处理模式。

4.2.3扩大环卫队伍的规模,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置体系。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具体负责统筹规划并组织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处理设施、集中存放点和中转站,鼓励村民委员会根据本地实际规划本村的垃圾处理,并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4.2.4完成区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产业化水平。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城镇污水建设规划,市政公用部门负责全面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开发推广污水再生利用途径,各地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污水管网的配套和完善。

5 结语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未来的生存发展。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要作为一条重要原则,作为一条必须把握的底线。在环保工作中,我们必须强化三个责任:一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生产管理和工艺管理,切实落实目标责任,对不依环保法,我行我素的企业要追究责任;二是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考核和监督,强化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三是强化社会主体责任,提高各类社会主体的意识,全面提升全民的环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和环保的良好风尚。

安平桥周边地表水和海水水质现状堪忧,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安平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有关镇政府要对安平桥周边各自辖区水环境负责,并重新调查核实、落实整治各项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选址、污水排放、粪便处理的监督管理,负责指导协调;水利部门要加强小流域的整治,管理好河道;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业污染源治理,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通过各方努力落实综合整治措施,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善安平桥周边地表水和海水水质。

参考文献

[1] 武书彬.造纸工业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M].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2] 蒲恩奇.大气污染治理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程晓燕,朱群.环保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15(2): 7-8.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 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 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xx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xx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 2010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 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一、提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分析的源泉,有了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问题与探究动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出富有启发意义和可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促使化学探究活动顺利展开,并以此保证化学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比如,在学习《海洋化学资源》中“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这一知识点时,我就向学生问道:“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海水又苦又咸,你知道为什么呢?海水能为人类提供哪些有用的物质呢?”“海水中溶有哪些物质?你对课本上的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图是如何认识的?”“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其工艺流程是什么?涉及哪些重要的化学反应?”“海底蕴藏着哪些矿物资源?”“为什么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能源?目前为什么还没有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如此一系列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会积极运转学习思维并通过阅读教材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探究学习状态,进而促进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课堂的有效构建。

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全过程,让学生经历完整探究过程。

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可用自身的教学行为代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是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全过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意识,并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探究水平获得发展与提高,对于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课堂的有效构建有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比如,在教学《钢铁的锈蚀与防护》中“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钢铁生锈的有关信息,并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对钢铁生锈的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如提出实验目的,准备实验仪器与用品,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图,之后进行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钢铁生锈的条件。这样,我使学生对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活动进行全程的积极参与,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习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的身份由原来主导者变为指导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分析与解决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三、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探究学习活动,并非局限于封闭的环境――即教室中,我们还可将其延伸到课外,如可根据具体的课本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化学课程学习的精彩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福建近岸海域水质现状

1引言

福建海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北起福鼎市沙埕港,与浙江海域相接,南至诏安湾,与广东海域相连。福建海域十分辽阔,沿岸0~20m深的海域面积达8959.6km2,大陆岸线总长3324km,直线长度535km,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首位[1]。

福建省沿海地区共包括六个地级市,按地理位置从东北至西南依次为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和漳州市。近年来,沿海地区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台侨优势,表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前景最为广阔的区域。然而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与日剧增,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输送、污水渠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排放人海,另外近岸海域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生产废水直排入海,这些都将影响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本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概况

2.1 监测时间与点位

2007年共布设65个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分布情况见图1。

2.2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水温、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石油类、叶绿素(a) 等15项。

2.3 评价标准和方法

2.3.1 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为: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铜、铅、镉、石油类和非离子氨等11项。

2.3.2 评价标准

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2]对海水水质进行评价,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对海水水质进行定性分级评价。

2.3.3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判别法,即某一测点海水中任一评价项目超过一类海水标准,该测点水质即为二类,超过二类海水标准,水质即为三类,依次类推[3]。

平均值和超标率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超标率计算统一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 1997)中的二类海水标准为评价标准。

3水质现状评价

3.1 水质状况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为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为53.9%,三类海水比例为7.7%,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为38.4%,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见表1。全省六大海域水质状况如下:

宁德海域水质状况为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为16.7%,三类海水比例为8.3%,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为75.0%。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铜。福州海域水质状况为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为58.3%,三类海水比例为16.7%,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为25.0%。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石油类和pH。莆田海域水质状况为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0.9%,三类海水比例为0,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为9.1%。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泉州海域水质状况为一般,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3.6%,三类海水比例为9.1%,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为27.3%。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溶解氧。厦门海域水质状况为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为50.0%,三类海水比例为12.5%,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为37.5%,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漳州海域水质状况为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5.5%,三类海水比例为0,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为54.5%。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图1福建省近岸海域监测点位分布图

表1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海域

名称 各类海水比例(%) 主要污染物 海域

名称 各类海水比例(%) 主要污染物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劣四类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劣四类

宁德 0 16.7 8.3 50.0 25.0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 厦门 0 50.0 12.5 0 37.5 无机氮

福州 0 58.3 16.7 8.3 16.7 无机氮、石油类、pH 漳州 0 45.5 0 36.4 18.1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莆田 0 90.9 0 0 9.1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全省 0 53.9 7.7 16.9 21.6

泉州 0 63.6 9.1 0 27.3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溶解氧

3.2 主要污染物状况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结果见表2,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无机氮;个别样品溶解氧、pH、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汞、铜、铅和非离子氨超标。可见,影响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无机氮测值范围为0.001~1.944mg/L,平均值为0.312mg/L,样品超标率为43.8%。

表2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结果

评价项目 平均值 测值范围 超标率(%)

溶解氧(mg/L) 6.77 3.22~9.40 3.4

pH 8.13 6.92~8.48 5.5

活性磷酸盐(mg/L) 0.021 ~0.152 19.7

化学需氧量(mg/L) 0.89 0.06~4.98 1.4

无机氮(mg/L) 0.312 0.001~1.944 43.8

石油类(mg/L) 0.027 ~0.19 5.9

汞(μg/L) 0.030 ~0.260 0.6

铜(μg/L) 3.36 ~15.00 4.8

铅(μg/L) 2.20 ~9.72 11.2

镉(μg/L) 0.197 ~1.50 0

非离子氨(mg/L) 0.0018 ~0.1034 3.2

注:表示未检出。

3.3 小结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为差,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全省六大海域中,莆田海域水质最好,水质状况为良好;泉州海域次之,水质状况为一般;其他四大海域水质状况均为差。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污染源向近岸海域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导致近岸海域海水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现状不容乐观。

4近岸海域污染源分析

影响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海上工程等方面所排放的废水,污染物通过河流输送、污水渠、大气输送、港口船舶直排入海等途径进入近岸海域。

4.1 陆源污染物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249.13亿元,年均增长12.8%。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不断扩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与日剧增,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输送、污水渠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排放人海,造成近岸海域严重污染,影响海水水质。陆域污染源主要有直排海污染源和入海河流。

福建省沿海地区凭借其特有的地域优势,富集大批企业,这些沿海企业所产生的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海域,造成海域污染。每年直排海污染源向近岸海域排放污水总量为90249万吨,其中工业污水量为61060万吨,生活污水量为368万吨,综合污水量为28821万吨。污染物入海总量为73625吨,其中化学需氧量为62419吨,占84.8%,总氮为6023吨,占8.2%,氨氮为4142吨,占5.6%。可见,工业污水排放对海域污染影响最大,主要入海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氨氮。

福建省有11条入海河流,从北到南依次为交溪、霍童溪、敖江、闽江、龙江、芦溪、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漳江、东溪。入海河流每年接纳大量的工业、生活、农业等废水,这些废水未经处理而大量顺流而下,最终汇入近岸海域,造成近岸海域进一步污染。每年入海河流向近岸海域排放的污染物入海总量为497980吨,其中高锰酸盐指数入海量为331316吨,占66.5%;总氮入海总量为1256670吨,占25.2%。可见,入海河流主要入海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

综上分析表明:每年直排海污染源和入海河流等陆域污染源直接或间接向近岸海域排放大量污水,大量污染物(特别是氮源污染物)汇入近岸海域,导致海水中多项指标出现超标,特别是无机氮严重超标,海水水质恶化。

4.2 水产养殖业废水污染

近几年,福建省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开发居全国沿海省份的前列,养殖面积70多万亩,养殖业造成的有机物积累、水体营养化、冲击良好生态环境的问题不可忽视,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近岸海域的一个新的污染源。

4.3 海岸工程建设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围垦、跨海工程、滨海公路等海岸工程迅速兴起,海岸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会向近岸海域排放一定污染物,影响海域环境。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环境保护局.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1997.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下水;危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author based on their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provides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groundwater hazard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vides first-hand hydro geological data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hydro-geological hazards to prevent unnecessary.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roundwater; hazards;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195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在实际工程中,很多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往往只对岩土的物理性质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岩土的水理性质。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年版) 中,明确了地下水的勘察要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地下水作用的评价。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纵观世界工程史上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存在,对建筑工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必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

1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下水分析

1.1 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的勘察要求

在工程勘察中应根据工程要求,需查明该地区自然地理及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构造特征。此外,还应通过搜集资料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查明以下水文地质条件:(1) 区域性气候资料,如降水量、蒸发量、历史最高水位、近3 ~ 5 年最高地下水位、水位变化趋势;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对地下水位的影响。(2) 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及埋深,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及其变化幅度;通过现场试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3) 场地地质条件下对地下水赋存和渗流状态的影响;判定地下水水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 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的评价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 依工程场地所处水文地质情况及岩土性质,因地制宜,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若某地区岩土体的含水率高,且夏季降水量大,冬季冻土层厚,那么在工程勘察时,不仅要考虑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构)筑物的作用和影响,更重要的是研究地表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 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 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

①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性;②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③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5)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

(6)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性和富水性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可能性。

2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由于地质、气候、水文、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因素的作用,特别是随着高层建筑与深挖工程,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已有建筑物可能引起各种不良的后果日趋严重。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此外地下水的离子类型及含量也对建筑工程产生影响。由于以往在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过程中,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结合不够紧密,更有甚者在建造简单建筑物时自认为地基不需勘察,导致了许多基础破坏和建筑物开裂的事故,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在设计和施工前一定要分析水文地质的作用,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2.1地下水位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地下水位变化包括: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频繁升降三个方面。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将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

(1)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引起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类活动因素如工程建设施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渗透等影响;水文气象因素如气温、降雨量等影响;地质因素如含水层颗粒大小、总体岩性水平变化等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引起岩土工程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影响其稳定性。

③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

④对地下室、地下构筑物的防潮、防湿、防水或稳定性产生影响。

⑤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增强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

⑥引起坚硬岩土软化、水解、膨胀、抗剪强度降低,导致建筑物破坏。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不仅影响农业的生产、人民的生活,而且会引起许多岩土工程问题。地下水位的降低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大量抽取地下水,对河流进行人工改道,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止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引起岩土工程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地下水的过大下降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地裂缝的产生、海水入侵、地表塌陷及地面沉降等。

②地下水的过大下降会引发环境问题,如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中有害离子增多,矿化度增高以及水质恶化等,对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可能引起建筑物的破坏和膨胀性岩土胀缩变形。

①地下水的季节性升降或岩体中水分的增减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的破坏。

②当地下水在建筑工程基础底面以下发生变化时,会软化地基土,使其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可能引起地基土附加沉降和变形,从而造成建筑物变形破坏。

2.2 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一些严重的工程危害,造成安全隐患及影响工程质量。

2.3 地下水的腐蚀性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当地下水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过高时,水对建筑材料有腐蚀性;当地表水和土受到污染而某些成分过高时,也具有腐蚀性。因此在勘察、设计时需一并考虑。

如当地下水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过高时,水对混凝土、可溶性石材、管道及钢铁构件及器材都有腐蚀作用。地下水中 Cl-、SO42-含量高,被埋入混凝土的钢筋表面产生一层钝化保护,这一保护层在水泥开始水化反应后很快自行生成。然而氯离子能够破坏这层氧化膜,钢筋在水和氧的存在下发生锈蚀。钢筋锈蚀有两种后果:锈蚀物的体积增加几倍,以至于它们的生成导致了混凝土的破裂、剥落和分层,这就使腐蚀剂更容易进入到钢筋表面,必然加速钢筋的锈蚀;阳极上的锈蚀过程减小了钢筋的横截面积,也就减小了它的荷载能力。氯盐的作用引起钢筋的锈蚀,是使钢筋混凝土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水或潮湿的土中的某些盐类,通过毛隙水上升,浸入混凝土的毛细孔中,经过干湿交替作用,盐溶液在毛细孔中被浓缩至饱和状态,当温度下降时,析出盐的结晶,晶体膨胀使混凝土遭受腐蚀破坏。当温度回升,水汽增加时,结晶会潮解,当温度再次下降时,再次结晶,腐蚀进一步加深。这种环境气候条件加快了混凝土在腐蚀介质(水、 土)中的腐蚀速度,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地下水SO42-含量高,对建筑物危害巨大,加之地下水位较高,建筑物基础处于强腐蚀的环境介质中,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稳定性,给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3 地下水危害的防治措施

3.1基坑突涌防治措施

首先判断能否发生基坑突涌现象。工程勘察中应查明基坑周围内隔水层的厚度、岩性、重量,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承压水头高度,含水层的类型岩性等,再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判断能否产生突涌现象以及预测突涌形式及其危害。经过判断,如果可能产生突涌现象,则需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防治突涌可以考虑两个方案: 控制基坑开挖深度,使基底隔水层保留不致产生突涌的厚度;在基坑设置排水孔,降低承压水位,减少承压水头压力。

3.2 地下水腐蚀防治措施

防止、降低地下水腐蚀要采取广泛的综合措施,因为地下水的污染是由整个周围环境的污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是可以防治的,把生产的工业废料减少到最低程度,改善污水净化排放工艺,加工利用工业和日常生活的废料是解决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措施,另外,混凝土的耐久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水泥品质、水泥用量和水灰比;腐蚀介质的腐蚀类型和混凝土的环境暴露条件,对混凝土具有较强的结晶性腐蚀地段,应用抗硫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较好;个别严重腐蚀的区域采用桩基础时,同时也要对桩身采用防腐蚀措,如表面用沥青类、高分子树脂等涂膜防护外,可采用场地降水、排水换土等综合防治方法。

4 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探是工程质量中的重点,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岩土工程勘察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工程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21-2001(2009年版)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君源,范维强.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05,7(111):177~178

海水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第8篇

城市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对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地区进行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建筑环境,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建筑材料矿产的圈定,废物排放、水土污染等问题及其处置,以及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