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趣味田径;运动;实效性

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是国际田联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一项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目前这一活动已风靡欧洲取得巨大的成功。2009年我国引入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器械并制定适合青少年儿童的运动项目后,2010年7月,“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对提高中小学身体素质的时效性研究”已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校自2011年7月参与教育部《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对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效性研究》总课题组并确定研究子课题以来,历经一年的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从子课题研究数据分析看,此项活动实效性已得以显现。

一、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回望

少儿趣味田径运动活动的开展有效克服了传统田径运动项目早期运动专项化、难以激发少儿兴趣、易发生安全问题、缺乏普遍性参与的吸引力等不足,在培养少儿田径运动基本技能和兴趣,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和解决传统田径运动项目安全性、趣味性以及场地等问题方面显示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1.有效地调动了少儿参与田径运动项目的兴趣。开展子课题研究活动以来,我校购置了少儿趣味田径运动项目软式器械并运用于田径体育课堂教学后,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的积极性高涨,田径体育教学一改往日的形式单调和内容枯燥的局面,学生参与趣味田径运动项目兴趣盎然,在有效田径体育教学单位时间内,由于传统田径体育课堂教学场地与学生参与项目运动的矛盾得以无形化解。因此,学生趣味田径运动项目频率提高,密度增加,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全面性参与与传统田径项目课堂教学强度、密度不够和积极性不高、兴趣性不强形成鲜明的对照。

2.有力去除了开展田径项目教学安全性的担忧。传统田径运动项目硬式器械性安全是田径体育课堂组织教学的主要考虑因素,体育教师组织传统田径课堂教学囿于安全因素考虑束缚了手脚。少儿趣味田径活动由于器械的软式化,一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完全可以将注意力转移至课堂教学的有序化组织和学生课堂教学基本动作要领的指导和纠正,集中于学生体育技能形成的方面;另一方面,在有效体育教学单位时间内,可以同时组织不同的田径体育教学项目开展,田径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化趋势,传统田径体育教学下课堂沉闷气氛得以根本性的改观,同时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得以空前提升。

3.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从我校子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数据收集的情况看,开展课题研究前对照班和实验班采集数据经两组的平均数差异性的T检验,两班在实验前的原始状态数据差异无显著性(T检验结果:P

4.有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少儿趣味田径子课题研究以来,为学生普遍性参与田径体育运动项目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以学校开展的大课间、体育节为载体,结合少儿趣味田径软式器械优势,将田径体育项目运动普及全体学生,形成了运动气息飞扬、五彩器械舞动的校园田径体育活动开展的局面。“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锻炼得以充分贯彻和体现,在少儿天性的有序发展和引导中,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表现的是浓郁芬芳。

当前,少儿趣味田径历经发展已经在组织原则、田径目标、项目构成和器械、田径指导员培训以及竞赛运动会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推动发展的组织体系,在组织有效推动和少儿趣味田径项目潜在优势的结合下,该项目的推动前景可期。从我校开展的子课题——“少儿趣味田径对于培养和提高兰炼二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实效性研究”与少儿趣味田径发展前景结合来看,少儿趣味田径运动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将替代与普及和专项化发展结合起来是其必由之路。

二、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前瞻

顾后瞻前,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发展需要子课题研究的拓展和落实。

1.替代与普及。由于少儿趣味田径运动项目的优势,在目前小学田径体育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用少儿田径运动内容代替,体育教师将教学重点转移至学生田径运动基本动作训练指导和基本技能形成上,在田径动作训练规范、技能形成和强身健体素质提升上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收获,在体验收获成就感同时得到田径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传授给学生的田径运动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田径运动意识,为学生在今后田径运动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带动田径运动的普及,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涵。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花样滑冰运动是体育与艺术的结晶,是现代国际社会最为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具有较高艺术感染力和独特观赏价值,它不但具有高度的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还将健身性、竞技性、表演性、观赏性等融为一体,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极高的参与可能和健身价值,所以被看作是一种陶冶情操、休闲娱乐和锻炼体魄的极好形式。

一、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的开课现状

现代花样滑冰进入我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是在长春、沈阳、哈尔滨、北京和天津等地的学校开展。北京现代意义上的花样滑冰运动要追溯到建国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及大众思潮的不断解放,花样滑冰运动逐渐进入到人们视野之中并开始不断普及。

本研究调查的北京市四家规模较大的少儿花样滑冰教学机构其开课时间有较大差异,开课时间最长的是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开课迄今已经有15年的历史,其余三家花样滑冰培训机构的开课时间在3-9年不等。其中,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是我国第一家滑冰俱乐部,目前是国家花样滑冰等级考试制度推广基地、冰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花样滑冰训练基地。

(二)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的开课形式

近年来,随着大众消费收入的不断增长及健身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已成为包括花样滑冰教学在内的健身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北京市四所典型少儿花样滑冰俱乐部开课形式的调查中,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中没有大班教学,但开设了一对一教学、一对二教学、一对多教学、中班教学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商业性特征。

(三)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的教材情况

教材是少儿花样滑冰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教学大纲系统化和具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少儿花样滑冰科学化的重要指标,是学生获得系统的少儿花样滑冰知识的来源,也是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依据。了解少儿花样滑冰教学中的教材情况,是了解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运动发展现状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中的教材情况比较好,本研究调查的四家花样滑冰俱乐部均使用国家等级大纲教材和初级自编教材两种教材开展少儿花样滑冰项目的教学。

(四)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托。少儿花样滑冰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希冀于科学的教学内容。可见,教学内容是实现少儿花样滑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调查显示,本研究调查的四家俱乐部在少儿花样滑冰教学中都设置了理论教学内容,其基本教学内容有花样滑冰运动概述、花样滑冰运动的特点、少儿练习花样滑冰运动的价值及参加花样滑冰运动的意义等四个方面,但不同教练员在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有一定差距。

二、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俱乐部方面的对策

一方面,俱乐部要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家长的实际承担能力出发,对俱乐部少儿花样滑冰的培训费用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论证,在保本盈利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少儿花样滑冰的培训费用,通过扩大规模的方式提高经营收入。

另一方面,俱乐部要加大对优秀教练员的培养力度,在选材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留才”工作。针对当前教练员业务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俱乐部要从促进俱乐部业务能力提升的初衷出发,给教练员提供一些必要的培训。

(二)教练员方面的对策

对于教练员而言,俱乐部通过提供培训的方式固然是提高教练员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信息社会中,教练员要想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还有其他诸多可以供他选择的方式,重要的是教练员是否具备再教学的信心和意识。

因此,教练员应当提高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水平,切实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优势及不足之所在,能够根据现代花样滑冰运动发展的需要及时学习,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丰富的知识和资源,扩大知识面,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理念等。

(三)学员方面的对策

一方面,家长应当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降低孩子的学习负担,一些不必要的培训班和兴趣班完全没有必要参加。只要孩子自己喜欢学习花样滑冰运动,家长应当积极创造机会,满足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掌握一门真正的运动技能。

另一方面,当前北京市少儿花样滑冰教学中场地设施都比较完善,教学过程中还佩戴有保护安全的护具,教学过程中还有教练员、管理人员密切注意保护孩子的安全问题,孩子在学习花样滑冰教学中的安全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参考文献

[1]张强,岳言,苏晓明等.校园体育速度滑冰花样滑冰[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14.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第3篇

以中远郊乡街为重点,全面加强我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每一乡街都建有不少于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每一村屯、社区都建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并配齐活动中心及活动室内部所需设备,使全区所有乡街、村屯、社区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达到国家先进文化区标准。

2.坚持创新打造*文化新品牌

在巩固“*文化大篷车”品牌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一是以和谐广场为平台,充分利用我区广场文化资源,精心扶持建设具有*特色的广场文化,力争在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活动中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二是充分利用丁香湖公园这一特色资源,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在丁香湖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品牌。三是创办*文化讲坛。以文化大楼多功能厅为载体,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服务百姓大众为理念,创办*文化讲坛。利用文化讲坛进行各种文化讲学及交流,提高全区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并将其打造成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

3.以建国六十周年为背景,全方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一是以喜迎建国60周年为主题,以讴歌祖国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开展全区性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二是以文化大篷车为载体,继续扎实实施文化三送“百千万”工程。三是全力开展*区首届读书节,以此活动为契机引导群众把读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带进日常的生活中。四是抓好主流文化活动。全年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办出新意、特色、水平,并在区直机关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展示*魅力文化。五是做好基层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的扶持引导工作,计划全年现场指导、辅导达到15场。

4.着力特色文化培育,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一是以培育区域特色文化为重点,全区14个乡街争取年内每家培育文化体育特色村、特色社区和特色户各一个,全区累计达到35家。二是创新文化思路,以展示*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成果参与全国先进地区的文化交流。三是在培育我区文化精品的基础上,提高我区在各级各类交流、竞赛活动中的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区对外的影响。

5.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同时采取措施对区域内现有文物进行保护和维护。

6.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在广泛普查的基础上,完成“123”目标,暨争取利用2—3年时间,有1个项目进入国家保护名录,有2个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有3个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的工作目标。2009年,争取“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扶持发展文化产业

继续扶持发展“关东情大剧院”演艺市场。创新其服务形式,使其在辽沈大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大力扶持“红太阳”餐饮文化等新兴业态,并使其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加快发展步伐。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思路,精心培育、重点扶持等手段,使我区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持续发展态势。

8.强化规范文化市场的管理

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稽查工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和繁荣我区文化市场。

9.继续全面进行文化队伍建设

着重培育专业文化干部队伍,培养发现文化精英人才。利用文体局文化骨干培训室,创设文化骨干培训班,培育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计划全年培训4期,培训人数200人次。

10.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一是全面抓好竞技体育工作。以强化我区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体育后备人才点校的建设工作,完成每年向市级体育单位输送40名以上后备人才、省级体育单位输送30名以上后备人才的目标。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侧重抓好丁香湖第二届龙舟赛、浑河晚渡迎春长跑等群众体育赛事。三是全力办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第五届后确定*区为承办单位),以运动会为契机,展示我区全民健身的成果。四是加大社区、村屯户外休闲广场体育健身器材的配备、安建工作,年内覆盖率达100%。五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在区中心区域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和形象的大型全民健身中心,使其成为我区体育建设工作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体育品牌。六是继续承办好*市第六届少儿举重比赛和辽宁省第二届县区少儿举重比赛。七是积极参加辽宁省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年一届),以及*市第三届农民趣味运动大会的各项赛事活动。八是积极参加*市第二届奥林匹克节系列活动,争创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或单项培训基地。

1.继续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以中远郊乡街为重点,全面加强我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每一乡街都建有不少于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每一村屯、社区都建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并配齐活动中心及活动室内部所需设备,使全区所有乡街、村屯、社区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达到国家先进文化区标准。

2.坚持创新打造*文化新品牌

在巩固“*文化大篷车”品牌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一是以和谐广场为平台,充分利用我区广场文化资源,精心扶持建设具有*特色的广场文化,力争在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活动中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二是充分利用丁香湖公园这一特色资源,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在丁香湖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品牌。三是创办*文化讲坛。以文化大楼多功能厅为载体,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服务百姓大众为理念,创办*文化讲坛。利用文化讲坛进行各种文化讲学及交流,提高全区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并将其打造成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

3.以建国六十周年为背景,全方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一是以喜迎建国60周年为主题,以讴歌祖国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开展全区性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二是以文化大篷车为载体,继续扎实实施文化三送“百千万”工程。三是全力开展*区首届读书节,以此活动为契机引导群众把读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带进日常的生活中。四是抓好主流文化活动。全年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办出新意、特色、水平,并在区直机关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展示*魅力文化。五是做好基层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的扶持引导工作,计划全年现场指导、辅导达到15场。

4.着力特色文化培育,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一是以培育区域特色文化为重点,全区14个乡街争取年内每家培育文化体育特色村、特色社区和特色户各一个,全区累计达到35家。二是创新文化思路,以展示*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成果参与全国先进地区的文化交流。三是在培育我区文化精品的基础上,提高我区在各级各类交流、竞赛活动中的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区对外的影响。

5.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同时采取措施对区域内现有文物进行保护和维护。

6.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在广泛普查的基础上,完成“123”目标,暨争取利用2—3年时间,有1个项目进入国家保护名录,有2个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有3个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的工作目标。2009年,争取“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扶持发展文化产业

继续扶持发展“关东情大剧院”演艺市场。创新其服务形式,使其在辽沈大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大力扶持“红太阳”餐饮文化等新兴业态,并使其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加快发展步伐。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思路,精心培育、重点扶持等手段,使我区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持续发展态势。

8.强化规范文化市场的管理

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强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稽查工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和繁荣我区文化市场。

9.继续全面进行文化队伍建设

着重培育专业文化干部队伍,培养发现文化精英人才。利用文体局文化骨干培训室,创设文化骨干培训班,培育基层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计划全年培训4期,培训人数200人次。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第4篇

1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连锁经营的SWOT分析

1.1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连锁经营的优势分析

1.1.1合肥市体育舞蹈人口规模

合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六年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增速第一名,随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口号城市大建设下人口总量达到600多万,合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1.1.2连锁经营的形式与规模

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分别属于安徽省体育舞蹈协会、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分会等.培训机构在工商局注册,绿都体育舞蹈培训学校是安徽首批代表国家队赴英国“黑池”学习的拉丁舞教师何建农、姚萍创办,95年创立合肥绿都五环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目前在合肥市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高新区、包河区、滨湖新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20多个培训点,实行连锁经营统一化的管理,少儿与成人体育舞蹈学员近8000多人.经营体育舞蹈的培训实行连锁经营模式,其中主要经营形式有直营连锁、小规模直营连锁、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据调查,合肥市区将体育舞蹈作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培训机构有十几家,如锦玲舞蹈俱乐部、尚舞舞蹈学校、小不点舞蹈艺术学校、明日之星舞蹈学校、舞之源体育舞蹈素质学校、蓝舞池、宝葫芦舞蹈培训等,大部分主要经营少儿和成人拉丁舞,绿都所有的培训点都设拉丁与标准舞班.

1.1.3品牌建设

绿都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在合肥当地都小有名气,是由英国皇家国际舞蹈教师协会(IDTA)裁判、教师、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CDSF国家级裁判、国家级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育舞蹈技能安徽省考官、是目前同行业中的领头羊.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到,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做过人物专访.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拉丁舞展演项目的承办单位,目前已成为省内少儿、成人体育舞蹈的首席培训学校,并获得500多项国家、省级大奖.每年定期给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进行统一化的教师考核.

1.1.4直营店连锁流程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进行市场和投资评估确立市场定位方案选址筹备阶段,注册、店面装修、招聘教师,宣传制作,总部进行指导试营业阶段正常运营阶段.

1.2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连锁经营的劣势分析

绿都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由于是连锁经营,不同点的地理位置、收费标准、场地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都直接制约着整个体育舞蹈运动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体育舞蹈消费市场的发展.体育舞蹈培训对场地要求是相对比较高的,最好有柚木地板,面积有100平方以上,当前飞速上展的房价、租金无必然增加经营成本,对管理者的经营水平是很大的考验,若仅仅是将成本转嫁于学员身上又会让不少低收入者望而却步.传统媒体舆论的宣传导向问题.目前国内所有的体育舞蹈专业类媒体都有以下特点,数量少、定位高、价格高.体育类媒体虽然也有对体育舞蹈零星的报道,但总体来说数量还是较少,关注度太低,相对于其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等的铺天盖地的资讯来说只能算是凤毛麟角.在安徽省一级的电视、报纸、网络中也是鲜有体育舞蹈的身影.大众传媒宣传力度不高大大限制了体育舞蹈培训业在安徽省的发展.

1.3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连锁经营的机会分析

1.3.1潜在幼儿舞蹈市场

合肥市的体育舞蹈培训市场仍具很大的潜力,少儿拉丁舞市场氛围已经形成,并且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人拉丁舞与摩登舞已逐渐被大众接受,很多成年人开始从广场舞转移到室内参与培训机构标准舞培训.除了这两大块以外,合肥幼儿舞蹈市场显示出较大的潜力,随着城市规模的剧增,每年合肥市约八万个新生儿出生,家长更愿意从三岁开始让孩子从事专业的舞蹈训练,主要以形体芭蕾为主.

1.3.2中老年市场潜力巨大

体育舞蹈在合肥市已发展有二十余年,调查表明,十年前,合肥市的体舞蹈培训机构就将市场定位为少儿,经过高速发展的十年,市场定位依然是少儿.走访各广场与公园,很多中老年人在广场跳舞,健身舞形式上多种多样,走访参与健身舞锻炼的中老年人,一部分对体育舞蹈充满热情的中老年人,恳切希望可以在室内学习专业的拉丁,但是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开设中老年课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中老年人对于舞蹈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锻炼身体的阶段,还希望能够上升到艺术美的层次.中老年人是培训机构潜在的消费人口,中老年市场在安庆市也是空白.中老年人,有较稳定的收入,也有闲暇的时间,同时也愿意为此消费,这就为中老年人走进专门的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老年人走进培训机构,机构可以针对这部分人群特点,开展社交舞,简化的拉丁舞和摩登舞教学.

1.3.3体育表演方向培训市场迅速升温

近些年,随着艺考热不断升温,很多学校都开始招收体育舞蹈艺术生.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每年都会有零零散散的几个艺考生,单独设立体育舞蹈艺考生的课程比较少,只是将个别艺考生和其他学生混在一起学习.个别机构已经着手艺考生市场,但是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推广策略.合肥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艺术高考班已经启动,规模可以有更大突破.

2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合肥绿都体育舞蹈培训事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合肥绿都体育舞蹈培训由于连锁经营模式,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培训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舞蹈培训人才紧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培训机构的分布过于集中,城乡分布不均衡.规范体育舞蹈市场的竞争秩序.

2.1加大绿都舞蹈品牌形象树立

好的品牌意味着好的质量和服务的保证,是影响培训机构连锁经营发展的关键,树立好的品牌,师资力量是基础,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树立形象和品牌的前提.保证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提供统一的高质量教学服务,是吸引学员的基础.同时,连锁经营也是推动品牌建设的一个好方法.机构总部和连锁店采用统一的装修风格,机构的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统一服务态度,采用统一的广告语和吉祥物,这些统一的形象都是是最佳效果的广告,处在不同地域的学员(会员),反复接受同一信息,久而久之,从陌生到熟悉,慢慢认可,进而发生兴趣,有助于树立与强化机构形象.本机构的学员转到其他连锁店店学习,能够很快接受和适应.

2.2重视教师队伍培养

培训机构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各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应自觉要求教师持证上岗,严格审查教师的等级证书,加强监督教师继续学习以及专业资格年度审核,例如,个人素养、业务素质、体育舞蹈专业运动能力、体育舞蹈专业教学能力、与学员沟通能力等等.同时,根据教师岗位、发展需要和前景,培养和储备后备教师人才,整个连锁的培训机构的教师都应该接受各级培训.师资力量是培训机构成功经营的重要技术保证.

2.3规范连锁经营各培训点竞争秩序,连锁方式多样化

目前,合肥体育舞蹈培训市场还比较混乱,培训机构的培训价格尚未形成统一,各分校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不正当竞争的无序发展,明确规定培训机构办学主体资格,改变培训市场零散混乱的状态,以保障体育舞蹈市场的开发有序地进行.与新的机构合作,连锁的形式灵活多变,也可采用半直营模式.

2.4开发幼儿与中老年的潜在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运动队;教练员;继续教育

教练员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对教练员适应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目的

通过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练员参与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评职称,而随着世界竞技运动的发展,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教练员不能满足当前的训练状况,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信息,以便在训练中形成新的训练理念,适应世界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教练员岗位竞争的日益激烈、教练员为了取得更高级别的职称,选择继续教育来为获得岗位、评定职称增加筹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从这点上可以反映出,这些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视野是比较狭窄的,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的。

2.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学习动机不足。目前多数教练员接受继续教育都是因为外在动机的影响而进行的,即评定职称过程中对学历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①获得高级别的职称,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②高职称高待遇,职称的提高相应获得的较高的经济待遇、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

(2)缺乏相应的发展理念。目前许多教练员在训练中缺乏接受新观念的发展理念。传统的训练理念在目前的训练中还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教练员在参与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被动性,相当数量的教练员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想通过再教育建立新的训练理念。

(3)缺乏组织纪律的严密性。现在所进行的继续教育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组织纪律不严密。据调查,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课堂管理中,大部分学员都存在迟到、早退的现象,有的教练员则把继续教育课当成休息的时间,在课堂上做与培训课程无关的事情。

(4)培训时间不合理。在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时间安排上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假期继续教育;②平时所进行的短期培训。而这两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在安排上都存在着不足,如平时进行的短期培训,必定会影响正常的训练秩序,培训和训练形成了很大的矛盾;而假期所进行的培训,则占用了教练员的休息时间,影响培训的效果。

3.继续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教练员参与的继续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形式和途径是实现教练员培训效果的首要因素。在选择和实施继续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①实用原则,继续教育相对全日制教育来说,时间短、任务重,这就要求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适合所参与培训教练的需求。②针对性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一定要有针对性,即与所参与培训教练员的项目有关。③灵活性原则,培训课程时间、内容、形式等应根据实际情况、条件进行相应的改变,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④顺畅性原则,在培训中要为教练员提供便利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场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使多数教练员较为容易地理解本来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⑤便捷性原则,在继续教学培训途径的选择上要兼顾培训机构与受训者的利益,并能使受训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培训效果。⑥适应性原则,在继续教育途径的选择上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包括参与学习的教练员对培训机构的适应,培训机构对受训者的适应。⑦多渠道原则,教练员所属机构应向教练员提供多种参与学习的渠道,以便教练员做出恰当的选择。

把继续教育提高到运动队中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发展上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必由之路。使教练员切实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于训练的作用,对于一名运动队的教练员来讲,传统的训练方式已不再是训练的唯一手段,提供新理论、新知识、新理念的继续教育才是教练员能力提高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李继辉.我国田径教练员素质结构与岗位培训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第6篇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市体育局班子述职,敬请评议。

去年以来,全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依法和民主监督下,在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迎省运会、创文明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两大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方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着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建设市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连续14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被授予“2009年全国甲d乒乓球比赛最佳赛区”、“2009年度全省青少年体育竞赛优秀赛区”,被评为“全省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市体育局共有16项工作受到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的表彰。2009年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履职,全力推进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主动协调,省十三运会筹备工作有新进展

市体育局作为省运会筹委会主要成员单位之一,把筹备省运会作为市体育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来抓,想方设法完成各时间节点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确保筹备工作高标准完成,同时积极协调其他成员单位开展筹备工作。

一是省运场馆建设稳步推进。根据省运会比赛项目设置,我市拟建比赛场馆12个。目前,已建成5个,正在建设的场馆6个,临时在信江河搭建1个。现市体育场已完成主体工程,游泳馆和体育中心景观、绿化正在施工建设。余江县、月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中4座体育馆已进入施工阶段。

二是资金筹措效果明显。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场馆建设补助经费共计1510万元,其中县(市、区)获得场馆建设经费560万元。

三是省运会宣传工作广泛开展。围绕“迎奥运、备省运”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参与了全市“迎省运会,创文明城”的联建共创活动,编印了省运会工作简报12期。配合宣传和大型活动部召开了省运会第一次新闻会,向社会征集了省运会会徽、会歌、吉祥物、宣传画,现已进入复评阶段,省运会开幕式的前期策划工作已形成初步方案。

(二)广泛发动,群众体育普及有新提高

一是主题突出,群众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一主题,举办了全市奥运倒计时一百天万人健步走、“庆奥运、迎省运、创文明”大型文体活动巡游表演,举办了乒乓嘉年华活动,邀请前世界冠军陈新华、郭跃华、江嘉良到**进行了表演赛,与市教育局、市总工会举办了全市广播体操比赛,与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妇联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体育健身舞蹈大奖赛,配合市直机关工委组团参加了全省机关运动会,全市31个单项(行业)协会共组织开展了近150多项次活动和比赛,组织选拔了7名火炬手参加奥运火炬江西境内的传递活动,完成了1600人国民体质测试任务。

二是统筹兼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积极推行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了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管理,全市现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试点全面启动,我市共有第一批省级对外开放试点示范学校6所。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积极搭建社区体育平台,2008年,新增健身路径3条、国家级社区健身俱乐部1个。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新增农村体育健身场所16个。协会体育工作以团体会员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全民健身项目,不断完善群众体育硬件设施。2008年,共向国家体育总局、省有关部门申报了体育彩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4个、雪炭工程1个、农民健身工程16个、青少年俱乐部1所。

(三)咬定目标,竞技体育成绩有新突破

一是强化管理,完善制度。根据“突出重点,强化优势,效益优先”的原则,制定《**市参加省十三运会奖励办法》、《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市体育业余训练网点申报、评估、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与县(市、区)及市体校签订了新一周期少儿训练工作目标责任状,对全市业余训练网点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进行了考核评估,有力地推动了少儿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二是积极备战,科学训练。我们成立了备战省运会办公室,制定了备战工作方案,将参赛项目、重点运动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和责任细化,落实了分管领导、跟班领队、责任教练。在训练中,采取一队一策的方法,有效激发了运动员的训练热情,提高了训练水平。全市共有在训运动员370人,输送到省队在训运动员82人。同时,注重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工作,先后选派了20余名教练员、裁判员参加了省体育局举办的跆拳道、乒乓球等项目的培训班,选派了30余名骨干裁判参加全省少儿竞赛裁判工作。

三是狠抓网点,广出人才。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办体育,制订了《体育业余训练网点管理办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意见》,积极构筑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训网络。全市现有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跆拳道、体操等少儿训练业余网点11个,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4个。

四是组织竞赛,锻炼队伍。成功承办了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d、全省少儿乒乓球和青少年拳击等赛事,都获得国家、省体育局的奖励,全年共组队参加了全省少儿比赛项目16项次,取得了44.5优17良及拳击团体第一名、跆拳道和羽毛球团体前三名的好成绩。

(四)真抓实干,体育产业规模有新拓展

市体育馆积极承办各类比赛和文艺演出,做到以馆养馆,先后承接了全国、全省和全市等大型赛事活动13项次;承办了市直和企事业单位篮球、羽毛球等赛事30多次;坚持常年对外开放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项目,发放健身卡230张,共接待健身人数8万人次。加大体育彩票宣传、销售力度,举办了4期业主培训班,推广了“顶呱刮”奥运彩票新玩法,举办了奥运彩票首发式,提高了体彩销量。

二、服务大局,确保中心工作圆满完成

(一)全力以赴做好挂点督导乡镇工作

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督查和调研的重点内容,走村访户,深入基层,督导乡镇抓好9个方面工作的落实。捐款4000元为挂点督导乡镇新建垃圾焚烧炉、沤肥窖,为新农村建设点提供数套全民健身器材。

(二)尽心尽力抓好联建共创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联建共创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联建共创工作,结合路段实际情况,履职尽责,采取专人负责和干部轮流值勤的办法,切实做好责任路段的管理工作,取得了联建共创阶段性成效。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积极配合牵头单位,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的干部驻村工作,班子成员轮流到挂点村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共筹措资金4﹒5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高度重视维稳、计生工作

我们认真落实维稳责任制,从未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均已达标,连续多年被评为计生工作先进单位。

三、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班子执行力

(一)注重教育,强化五种意识。强化大局意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运会工作,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工作中遇到困难都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不推诿扯皮。强化创新意识,敢作敢为,开拓创新,不唯唯诺诺。强化效率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工作出成效。强化廉政意识,落实一岗双责,做到秉公守法。

(二)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我们注重班子成员的理论学习,制定了详实的学习计划,把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将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贯穿工作始终,提高班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相互配合,激发班子的战斗力。班子成员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全心全力谋发展,千方百计干实事,切实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廉洁自律,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班子成员都能做到讲大局,讲政治,讲正气,自觉遵守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从未发生廉政方面的问题。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体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社区和农村体育工作仍较薄弱,全民健身覆盖面还不够广;竞技体育面临的困难较多,竞技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规模较小,体育场馆创收渠道不宽。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决心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群众体育创特色、竞技体育创水平、体育产业创效益、机关建设创新貌”为目标,推动**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以筹备省运会为主抓手,有序高效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一)加快省运场馆建设步伐。省运会所有比赛场馆确保在明年3月前完成,努力为省运会提供场馆保障。

(二)做好省运会的综合协调工作。办好省运会工作简报,认真组织好筹委会各类会议,及时通报省运会筹备工作情况。积极主动地协调、配合省运会筹委会各部室按时间节点要求,做好省运会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市容市貌及市体育中心周边环境的整治、后勤接待、安全保卫、省运会开(闭)幕式和省运会会歌、会徽、吉祥物、宣传画的征集评选等各项筹备工作。

二、以办好市六运会为载体,增强我市体育工作的合力

按照精简节约的原则,控制市运会的规模,做到筹备精心、比赛精彩、效果明显,营造出浓厚的体育工作氛围。通过市六运会的召开,再度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积累承办省运会的经验。

三、以实施金牌战略为动力,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

一是强化训练。按照我市备战省运方案狠抓管理、科学训练,继续巩固拳击、跆拳等优势项目,发展举重等传统项目,全方位做好重点运动员的思想、训练、比赛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二是扩大规模。构建适合我市青少年训练网络,畅通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在训规模。三是强化合作。加大合作力度,继续加强与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四、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利用省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市六运会开幕式、全民健身日3个重大的时间节点,组织开展60项次群众体育活动。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个,重点扶持2个乡镇文化体育站建设。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力争新增2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五、以市体育馆为龙头,带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承接全国、全省的体育赛事活动,做好各种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加快场馆产业经营步伐,拓宽经营渠道,加大场馆开放和宣传力度。逐步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开展体育旅游观光展活动。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不断加强网点建设,引入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提升销售网点规模和服务质量。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第7篇

中德体校管理制度比较与启示

德国体校管理情况考察发现,从体制上看,德国体校均归属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办学资质由联邦奥委会进行审批。体校文化教学由教育部门负责,文化教学大纲与普通中小学完全一致。训练竞赛工作则由相应项目单项协会负责。从内部管理看,德国很多体校实行“三集中”制,据柏林体校校长介绍:“我们把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训练、食宿合理安排在一起,三位一体,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这是前东德30年竞技体育积累的经验,三集中有利于创造良好条件来开展系统训练,让青少年运动员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高效、专注地投入训练工作,创造优异竞技运动成绩”。柏林体校内部管理非常细致,据体操教练即公寓管理员Ziebell女士介绍:体校学生公寓楼共有109个床位,分为5层,每个楼层配备2个老师管理,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管理人员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照顾运动员的生活和学习。每个楼层都配备洗衣房、洗衣机,用以培养运动员自己动手洗衣服的能力。在公寓生活中,学生运动员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学习、互相关心,管理员引导运动员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同样,考察发现,其中大部分学生采取集中学习与集中训练,一天的学习训练完成后,体校不提供寄宿服务,而是各自回到自己家里。但是其中有25名尖子运动员实行“三集中”管理,这些运动员处于13-19岁年龄段之间,成绩达到国家少年队水平,在校期间学校专门派管理人员1名、教师3名、饮食负责人1名、宿舍看守人员1人对他们进行管理。2.2中国体校管理情况众所周知,中国体校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体育系统创建、由体育部门管理、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的独立事业单位系统,如前文所说,中国体校制度也给中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体校以夺标为办学目标,学生文化教育职能受到极大制约,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对体校学生的升学与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我国体校办学已经陷入了出口狭窄与进口萎缩等方面的多重困惑,体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缓解运动员文化缺失所带来的种种矛盾,传统意义上的体校“三集中”办学体制开始走向分化,近2年干部培训班主办的全国体校校长培训班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现行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绝大部分都打破了“三集中”办学体制,采取“走读”、“走训”、“网点办训”等多种形式的体教结合办学形式,学生文化教育基本上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中专制的体育运动学校还是沿用“三集中”的办学体制,文化教育依然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自2001年我国中专毕业制度改革以来,省级体育中专升格成高职高专,即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省级体校基本上纳入了本省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但是全国200余所地市级体育运动学校已经成为了体育行业中专办学的一种特有现象:教育部门不管,体育部门管不好,长时间没有教学评估,办学标准不一,办学资源匮乏,文化教师资格、培训与考评缺失,教学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6]。总之,体校长时间流离于教育体制之外所带来的因果链锁效应直接影响到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这与体校作为我国奥运冠军培养主阵地的地位极为不匹配。中德体校管理制度对比与启示从上文可知,我国虽然有很多体校已经实行了体教结合的办学形式,但是中德体校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却大有不同,德国体校明确规定纳入教育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而在我国,即便是体教结合办学,体校主管部门还是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仅仅是负责文化教育工作,体校发展依然难以纳入我国教育的统一战略规划。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文件精神来看,我国体校办学离真正回归教育轨道或许还需时日。中德两国体校均采取“三集中”管理模式,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德国体校归属教育部门,即便是三集中管理,一点都不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与我国以方便系统训练为目的三集中办学模式有着全然不同的意义。另外,从德国体校内部管理的细节来看,既体现了“人本”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与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品质,这与我国体校军事化管理与过度保障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效应也是不一样的。中德体校在管理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国体育管理体制所决定,德国竞技体育主要由联邦奥委会下属的单项协会管理,项目协会直接参与体校训练、竞赛等工作,而体校办学则由教育部门负责。相反,我国目前官民二重性的项目协会主要主管国家队等高水平竞技人才队伍培养工作,对体校业余训练介入不多,体校主要由当地体育部门直接主管。即便有的地区实行“体教结合”,但是我国教育部门尚不直接承担“奥运争光”的任务,由于目标上的差异,仅仅通过“体教结合”,企图就能把我国体校办学纳入教育轨道恐怕还难以实现。借鉴德国体校管理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体育事业改革深入,体校回归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我国体校应该打破长时间局限于体育系统内部单独运行的格局,尽快纳入大教育管理范畴,进行统一规划。

中德体校学生“进出口”比较与启示

德体校学生“进出口”情况德国体校生源来自小学,小学学制为4年,就读于3、4年级的学生开始参加体育节、青少年运动会、校际运动会等各种赛事活动。对于9岁儿童以上的赛事,单项协会将派出选才组成员进行观摩,发现有一定运动潜能,并且受过基础训练、能服从训练时间安排、符合所属辖区、完成小学课程、文化学习合格的儿童,经项目选材审查委员会同意就可以到体校就读。目前,德国16个州共有体校39所,体校在校学生为11000人,体校平均办学规模为282人,此外,德国有体育特色学校100所,相当于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校学习期为5-13年级,时间为8年,相当于整个中学阶段。在8-10年级之间以体育成绩为依据进行两次淘汰考试,第一次考核淘汰率为5%,第二次淘汰率为15%。而到10年级中期,体校将举行一次文化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就读,经删选留下的运动员则进行“三集中”管理,以保证训练质量。经过体育与文化的淘汰分流,留下的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学习,毕业后95%以上的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如田径等项目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在课余时间到单项协会国家级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接受更高级别的专业训练,同时他们还要打工养活自己,当然少数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能得到商家的赞助。对于足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成绩优异的运动员直接则进入职业联盟。对于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则参加大学校运动队训练。德国体校的社会影响非常好。考察发现,家长认为这是一块社会净土,因为体校学生学习与训练时间紧张,很少有机会像普通学生一样有时间去接触斗殴、醉酒、吸毒等社会不良风气。对于学生运动员,即使没能创造出良好的运动成绩,也会为体校生活而感到自豪,认为在这里学到了健身技能、运动技术,培养了组织纪律以及团结互助、与人友好相处的性格品质。因此在德国,体校受到家长与运动员的热捧。反观我国体校,其办学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体校社会形象不好。中国体校学生“进出口”现状调研数据表明,我国的各级各类体校,尤其是少儿业余体校数量持续减少,从1990年的3687所减少到2000年的2679所,10年间减少了27.34%;到2010年减少到2012所,减少了19.41%;到2011年又减少到1933所,减少了8.48%,体校招生规模表现出了持续萎缩的现象[7]。从项目来看,田径项目1999年到2008年10年间体育运动学校在训人数减少近50%,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每十年萎缩50%左右;足球项目萎缩更为严重;而普及程度不高的速度滑冰项目体育运动学校从事训练的人数只有348人,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只有1700多人。各级各类体校训练规模的日益萎缩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7],一、二、三线运动员在训人数比例约为1∶4∶13。由于优秀运动员普遍在队时间较长,优秀运动队更新人数较少,形成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高淘汰率状况。多数体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加上体校对于文化课教育的重视不够,对于那些未能进入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来讲,文化缺失与技能单一直接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升学和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往往是既考不上大学、又不能理想就业,即便是上了大学的运动员,也很难在毕业后找到工作。体校运动员的出路不佳,也直接影响到各级各类体校的社会形象,很多有运动天赋的苗子不愿意到体校参加训练,妨碍了体校的招生,导致体校生源萎缩因果链锁循环。调研发现,辽宁营口市有的普通中小学根本不允许体校教练员进入学校进行选材,即便选中有潜力的苗子,家长和老师也不同意小孩到体校训练,结果是教练员只能选到条件二流的孩子,或者只能到农村进行选材,数据表明,营口体校90%的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类似情况如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体校的生源均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而湖南、江西、湖北等广大中部地区省份体校的很多项目根本招不满。体校出路狭窄导致的招生困难问题,直接影响体校办学生存问题,为了缓解办学生源困难,很多体校在招生时根本就没有选材所言,只要家长愿意送,体校就招收,在校长访谈中发现,很多体校成了差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严重影响着体校的办学质量。中德体校学生“进出口”比较与启示在学生进口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青少年赛事观察员制度,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加大项目协会对体校办学的干预力度,根据地方项目特色,改综合体校为单项体校,更多地依靠项目协会的力量加强体校训练业务工作,构建体校与项目协会相结合的选材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单项选材标准,从学校体育课与各种少儿比赛中去发现有潜力的苗子。学生进校后,德国体校的学制长,为13年,其中采取多次分流,提前化解了出口压力。相反,我国很少有体校实行淘汰分流制度,以文化成绩作为分流依据的情况更加难以实现,这给体校毕业出口又增加了新的压力,因此,建议借鉴德国体校多次分流制度,减轻体校出口压力。中德体校生源与学生出路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人才培养质量所致,体校“出口”与“进口”之间存在着因果链锁效应,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率高,出口舒畅,生源就丰富,德国体校实施“平衡发展教育”,强调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与运动成绩的平衡发展,而我国体校长期以来以锦标主义置于首位,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发展受阻,体校生源大幅度萎缩。借鉴德国体校办学成功经验,我国体校应该尽快转变“金牌至上”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改善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增强社会生存能力,拓宽出路口径。

中德体校文化教育比较与启示

德国体校文化教育情况考察发现,德国体校采取“平衡教育”的办学思想,即重视学生竞技水平、文化素质与品质个性的平衡发展,以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柏林体校校长诺曼斯博士强调:现在没有一个人能靠竞技体育比赛生存一辈子,这是一条生存原则。同样在考察汉堡、法兰克福、黑森州等青少年体校时也发现,这些体校无不强调学生的平衡发展,其中,汉堡体校校长拉尔斯这样说:“青少年运动员必须以学习为主,不能因为训练而影响学业,要保证文化学习能跟上普通学生的进程。”德国体校课程与普通中学完全一致。其中,必修课为英语、德语、数学,外语选修课程为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其他选修课程为生物、化学、物理、宗教、历史、地理、音乐、绘画、戏剧、媒体信息等。每位教师要上两门课程。德国体校学生文化学习时间为30小时/周,自习时间为10小时/周,训练时间为20小时/周。文化课时远远高于训练。以下为汉堡体校作息安排:6:00起床、6:15早餐、7:00-8:30训练、9:00-12:00上课,12:00-12:20中餐、12:20-13:00休息、13:00-16:00上课、16:30-19:00训练,19:00-20:00晚餐,20:00-22:00自习、22:00就寝。中国体校文化教育情况我国体校长期以来以“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为办学思想。体校的任务是发现苗子,并提高其运动竞技能力,而运动员文化教育则长期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受体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导向,体校办学考核指标仍是以输送到上级体校的人数以及青少年运动员在省运会上的比赛成绩为参考。评价标准的单一性造成各级各类体校难以从根本上重视文化课教育。从体校文化教育的管理情况来看,在我国1933所各级各类体校中,由体校自办文化教育的有420所,占20%左右,其余1513所是依靠普通学校进行文化教育。在420所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中,体育运动学校203所,少儿体校217所[7]。从整体上来看,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大部分已由教育部门负责,文化课程与普通学校一致。但几乎全部的中专阶段体校文化教育工作仍由体育部门自办,课程体系与普通高中不接轨。当然,为了与高等教育形成对接,部分中专体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已经增设了普通高中课程。但是,课时比例与教学质量难以达到普通高中标准,体校文化教学问题已经明显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德体校文化教育比较与启示我国体校长期以来以发现苗子、并提高其竞技水平为核心目标,忽略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致使体校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德国体校课程体系与其他普通学校一致,教学标准也一致,运动员不享受“超国民”教育,而我国中专体校的文化教育依然自成体系,与高等教育难以接轨,为了使中专体校教学完全融入我国教育大体系,应该逐渐取消传统中专课程体系,执行与普通高中完全一致的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不能低于普通高中,但为了缓解学训矛盾,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在知识点上进行精选。另外,目前有关人士认为应该专门为体校学生编制单独教学课程标准,但从德国理念来看,此做法违背了教育基本的公平原则,因为运动员退役后将与其他普通学生在同一个社会平台竞争,教学标准的降低更加不利于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中德两国体校文化教育差异表明,金牌至上观念、竞技本位的办学目标以及训练科学化程度是搞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运动员训练时间是德国两动员的两倍,众所周知,时间与精力是学习的必备要素,在目前的训练方式下,再好的教育条件也难以保障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借鉴德国“平衡教育”理念,我国体校要尽快树立“文化知识、运动成绩、思想素质”均衡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适应体育强国建设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不是单靠体育系统就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育一定要依靠教育系统来做,文化教师必须纳入享受当地教育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教师在聘用、培养、晋升、待遇、流动、考评等制度上与教育系统教师一视同仁。为了加强体校文化教育,总局相关部门拟对青少年比赛进行改革,运动员必须文化测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相应参赛资格,这个举措非常好,但是在目前体制下要想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还要制定操作性更强的细则办法。

中德体校项目训练比较与启示

德国体校项目训练情况德国体校归属教育部门管理,但训练业余工作由各单项协会负责:单项协会负责体校运动员选材与输送工作,负责体校教练员选派、培训与考核工作,负责专项训练大纲编写与单项比赛组织。德国体校项目布局一般根据周边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设施条件而设置,柏林在前东德时期创建了很多训练基地,柏林体校运动项目比较全面,共开展19个项目,其中,田径、射箭、冰球、体操是重点项目。汉堡体校则是一所普通的综合性学校,设有小学部和中学部,有1500名学生,有12个年级班,每个年级有4个班,其中有2个体育班。与汉堡训练基地设施相对应,学校开展游泳、篮球、羽毛球、沙滩排球、划船等运动项目训练。体校训练时间有明确的规定。德国教育法规定学生运动员每周必须上25课时以的文化课,单项体协规定每周上22-25课时训练课,所有训练工作必须严格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时间与内容安排进行,如体操项目时间安排:5-6岁运动员训练4-6小时/周,7-8岁训练6-12小时/周,9-10岁训练12-18小时/周,11-14岁男运动员训练16-20小时/周,女运动员则训练17-23小时/周。德国体校办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学训”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在假期中,体校学生只能休息2周,其余时间都用于训练。体校项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手段与训练计划等方面均根据单项协会制定的训练大纲严格执行,不同年龄组执行不同的大纲标准,绝不会为追求眼前的比赛成绩而超越大纲标准,在德国,儿童专项化的年龄也比较早,但是不会出现拔苗助长的成人化训练现象,通过大纲的制约,训练科学化在制度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我国体校项目训练情况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体校性质是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的独立事业单位。从级别上分为省级、地市级与县级体校,从办学体制上分为高职高专类的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专制的体育运动学校与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我国“二、三”线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各类体校担任。自我国实施奥运战略以来,绝大部分奥运冠军运动员均来自各级各类体校的培养。相反我国虽然有政府举国体制作为竞技体育发展保障,但是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广大体校之间并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不利于运动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发展。我国体校训练工作由体校独立管理,单项协会不参与体校业务层面的工作,教练员及相关训练活动由体校自主组织、自主管理。体校项目设置则与当地体育部门竞技体育战略紧密相关,除了设置本地区优势项目外,大部分体校项目围绕全运战略、省运战略、甚至区运战略来布局,由于战略主体利益上的不一致,体校与国家奥运战略项目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我国体校运动项目的布局思想也导致了近年来全会金牌设置少、训练成本较高的篮、排、足等项目在训人数日趋萎缩。相反,很多低水平项目则重复设项现象非常严重,后备人才整体培养效益不高。长期以来,受竞技体育体制及金牌至上观念的影响,我国体校重武轻文现象十分严重,学训矛盾相当突出[8]。据报道,我国有的体校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多达40小时以上,运动负荷普遍过大。为了追求运动成绩,教练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健康与心身发展规律,大量运用与运动员年龄与能力相悖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早期专项化、少年成人化、女子男子化、甚至使用违禁药物等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有潜力的苗子早期拔苗助长,过早产生伤病而不得退出训练。中德体校项目训练比较与启示从管理上看,德国体校与单项协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果一个体校开展了多个运动项目,那么就有多个项目协会参与体校的选材招生、训练活动、教练员管理等方面工作。借鉴德国经验,我国要改变现行的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省市体育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制,要深度介入周期长、效益慢的体校业余训练工作,提高体校训练科学化水平。从科学化训练角度看,首先我国缺乏德国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训练大纲,某些项目虽然制定了大纲,有的也进行了修正,但是,现行大纲指标是在早期专项化、成人化训练甚至假年龄条件下取得的数据,我国很多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数据指标甚至运动成绩都优于国外,但成年后成绩就不如国外。我国业余训练中拔苗助长、过度训练等现象非常严重,其次体校教练员长期缺乏培训,执教理念与知识结构陈旧,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落后,加之教练员准入、注册等制度方面的不完善,教练员整体素质难以满足现代竞技体育科学深化发展的需要。借鉴德国经验,随着我国项目协会的实体化进程,应该深层次介入体校训练工作,制定合理的训练大纲,形成科学的训练标准,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将体校各项训练工作向科学化轨道引导,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教练员是推进科学化训练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广大体校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少儿体育运动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速度素质敏感期;11岁男生;速度素质;全面身体素质;提高;关联度

11岁儿童少年正处于速度素质发展期,在此期间按照人的生长发育规律来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身体训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大幅度地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并使速度素质得到更有效的提高。由于地域的差别,不同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11岁儿童少年年龄段正处在小学五年级、六年级阶段,沧州市许多小学体育课程虽然也实施了“快乐体育”的教学大纲,但小学体育教学规范程度低,体育教学设施跟不上学校学生活动的需要,造成沧州市小学体育课程计划不注意此规律,学生的素质仍是属于自然增长。本文根据沧州市11岁男生各项身体素质测验结果,通过灰色理论关联分析,定量地描述了与速度素质相关的各身体素质的关系,提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有效地提高速度素质,为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和学生速度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重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北省沧州市四个区国立小学五年级11周岁男生各210名,共84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及书籍,了解当前小学五年级体育课教学现状,确定本研究的测试内容和研究方法。

1.2.2 调查法 根据身体素质相关项目特点,采用专家访谈调查法,走访沧州市部分小学及中学有多年体育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X名,根据当地小学办学条件,多次综合考评,并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体测量与评价》的第四章的身体素质测定,以及参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小学部分内容及《体育测量学》,选取分别作为衡量小学生柔韧素质、灵敏素质、速度素质、跳跃素质、耐力素质及力量素质的指标。选用50m站立式起跑来反映速度能力素质的典型指标,选用的可衡量其它素质的代表指标有:反映绝对速度的指标为行进间30m跑、爆发力素质指标为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力量素质指标为抛实心球、耐力素质指标为50m×8往返跑、柔韧素质指标为立位体前屈、灵敏素质指标为10s立卧撑、速度耐力指标为100m跑。选取的斜身引体向上指标因为大多数学校没有单、双杠器械故在实施中被取消了。

1.2.3 实验测试法 所有指标的测试均严格按照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检测人员均由各小学体育教师组成。从四个区的小学中随机整群抽取11周岁学生840名进行测试,通过对受试者进行以上身体素质的测验,取得第一手资料。

1.2.4 灰色关联分析法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测验数据进行处理。

2 关联度计算

对受试者进行各项身体素质的测验,取得第一手资料(表1)。

2.1 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设Y0(K)为参考序列,代表50m成绩。X1(k)、X2(k)、X3(k)、X4(k)、X5(k)、X6(k)、X7(k)、X8(k)为8个比较序列,分别代表30m行进间跑(绝对速度)、立定跳远(爆发力)、纵跳摸高(弹跳)、抛实心球(力量)、50m×8往返跑(耐力)、立位体前屈(柔韧)、10s立卧撑(灵敏)、100m跑(速度耐力)。序列k=1、2、3、4分别代表4个区的学校。为使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用初值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表2)。

2.2 计算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绝对差(表3) 两级最小绝对差minmin |Y0(K)一Xi(k)|;两级最大绝对差max max|Y0(K)-Xi(k)|

3 结果与分析

表4、表5为计算关联系数比、关联度和权重结果。

3.1 速度素质指标与各项其它素质代表因素指标的结果分析 据表5说明,身体素质各个代表因素对速度素质的代表指标50m跑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行进间30m跑>100m跑>50m×8往返跑>立定跳远>纵跳摸高>10s立卧撑>抛实心球>立位体前屈。显然,行进间30m跑代表绝对速度作为练习手段,练习效果相对最佳,50m×8往返跑代表的耐力素质却高于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代表的爆发力素质,力量和柔韧素质对速度素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各项身体素质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力量是速度的基础,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从权重排序看到,抛实心球代表的力量素质排在后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速度素质敏感期发展速度素质首先考虑与其关联度较强的素质练习手段,而关联度较低的素质练习手段恰恰是其发展的障碍和弱项,应作为教学练习中的突破口。可看出力量素质应该作为速度素质发展的突破口。

3.2 发展速度素质和其它身体素质的关系 速度素质与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灵敏、协调和肌肉系统、肌纤维类型有关。虽然50m跑动作结构简单,但它可反映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身体的协调性、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以及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如果一个人身体不灵活、肌肉无力、协调性和柔韧性很差的人根本不可能在50m跑的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50m跑的测试成绩可部分地反映身体运动的综合素质,它也是从事体育活动,学习运动技能所必须具备的身体基本素质。看出以速度素质为主的练习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而其它素质也能促进速度素质的发展。如,立定跳远主要是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爆发力,腿部的爆发力是以腿部的力量为基础,没有力量就谈不上爆发力,也谈不上肌肉的耐力,力量和耐力又是速度素质的基础。坐位体前屈测试反映的是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扩大关节运动的幅度即扩大了人体活动的无痛范围,即增加了步幅。速度素质敏感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大好时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时机促进儿童少年速度素质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同身体素质的突增年龄不同,速度素质的突增年龄在11~13岁期间,灵敏性的突增年龄在12~14岁期间,肌力、耐力、爆发力的突增年龄在13~16岁期间。在敏感期内重点发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对此素质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速度素质的年龄特征,11岁的男生正处在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要抓住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训练,多安排以发展速度为主的运动项目,这一点在与速度素质的关联度比较中也可以看出行进间30m跑

和100m跑关联度最高。这样在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发展速度素质,既更有效地发展了速度素质,又为其后身体素质敏感期内重点发展敏感期素质奠定了身体基础。“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都有所下降。专家认为速度素质下降可能是由于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缺乏发展学生速度素质的锻炼内容,或者是由于日常体育活动中不太注重速度素质的锻炼,结果造成了儿童群体速度素质自然增长幅度明显落后。

3.3 影响速度素质和相关素质发展的因素 将沧州市男生和全国同年龄男生的成绩做比较,可以找出和全国的差距,发现不足,分析原因从而可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改进。沧州市男生测得的各项成绩同全国同年龄城市少儿“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各项成绩结果比较(表6)。

从表6可看出,除立位体前屈成绩明显小于全国成绩外其它成绩均好于各相关成绩。因此沧州市11岁男生最薄弱的素质是柔韧素质,从测试结果来看不利于速度素质发展、影响最大的也恰恰是柔韧素质,可能是教学锻炼中忽视柔韧性训练。少儿骨骼有机质多,韧带松驰,肌肉纤细,关节运动幅度大,柔韧素质发展具备优势,发展潜力大。抓住这些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柔韧性锻炼可以提高少儿柔韧素质。

综上所述,沧州市11岁男生在教学中应首先体现速度素质当先的特征。选择关联度较强的素质练习作为速度素质的辅助手段。从表五中可知,行进间30m跑的关联度达0.98以上,属于绝对速度。100m跑的关联度也很高达0.96以上,说明最高速度的维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并趋向于速度耐力。这样的练习手段通常还有以速度为主的游戏,如接力赛、撒网捕鱼等。“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显示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显著,身体机能也相应表现为胸围指数和肺活量指数下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权重看,耐力素质占第三位,这与沧州市的地理环境特点有关,沧州市内道路多坡、坡度大、坡路长,学生必须步行回家的人居多,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不会老老实实步行回家,这在平日就锻炼了耐力素质。占第三位的结果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说明耐力素质对速度素质影响很大。根据此分析对耐力素质的安排可适当少一些。对于身体素质薄弱的部分,在人体运动中一般都是起拖后腿的作用,它限制突出素质的发挥,或者会给薄弱环节造成伤病。抛实心球和立位体前屈与50m跑的关联度最小,力量在各项身体素质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据分析,恰恰说明了本地区的11岁男生的力量素质相对薄弱,而柔韧素质更是薄弱环节,这与沧州市小学体育课内容安排不合理且独生子女多,家庭溺爱有关,五年级以前的体育课大都以学生自然发展为主,不科学无依据。说明速度素质的训练也应重视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练习,相关手段例如体现在游戏中的背人接力赛、推小车等,及摆腿、踢腿等可以作为提高速度素质的突破口。因此,教学中应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课堂内容,应减少耐力素质的练习,增加绝对速度和速耐的练习以及力量柔韧性练习。因此,在发展速度素质的同时注意全面身体发展练习,能使不同项目练习引起的机体不同生理生化变化起互补和促进作用,对身体健康及运动成绩的提高均有助益。

4 小 结

1)通过对11岁男生素质测试得到的各项身体素质与速度素质的关联度、权重比较,笔者认为在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时,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全面发展。灵活安排以提高速度素质为主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儿童少年的年龄特点,体现快乐教学,总的教学计划应针对性地参照量化分析结论,随时做出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