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设计调研

产品设计调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产品设计调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1篇

1.1传统产品设计的核心及流程

作为影响传统硬件企业产品走向的设计层面,产品设计的方法流程上循规蹈矩,没有相对应地跟随市场格局的变化而作出有效的调整。从主要步骤来看,传统工业设计流程基本遵循调研一设计一开发一上市几个关键流程。从前期用户调研到设计开发,最终上市,这一套开发流程在产品主导的消费市场中,属于标准化的定理。

1.2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核心及流程

而在今天这个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市场大环境下,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方法流程变得更加灵活,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流程已经不太适用于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了。比起传统产品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0,并且深人体现在每一个开发步骤里。互联网产品设计流程大致上也能分为调研一设计一开发一上市一迭代几个步骤,但在更为微观的小幅度流程步骤中,则更加灵活变通,随时依势而变。用户反馈是每个流程步骤中的主要指引要素,而每个流程之间并不是必然的承接关系,用户反馈的情况可以让小阶段的流程不断反复甚至倒退。整个项目的推进也讲求迅速快捷,务求将产品快速投人市场,并取得反馈,以提出相对应完善解决方案,在用户反馈中让产品趋于成熟。

2产品设计的互联网化转变的重点

产品设计处在互联网大时代,函需因时制宜,在设计开发过程中更多以互联网思维去思考设计流程的必要性,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融人灵活快速,而又多样化的互联网特性。

2.1传统产品需要更多地让用户参与到设计流程中

2.1.1在前期用户调研中,调研者需要更多关注来自各方面的用户的声音。除了标准的用户研究途径,调研者应让调研的方法更加多元化,多加利用社交网络的自由氛围,善于挖掘在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各种吐槽点。

2.1.2在设计开发阶段,也应该可以让用户作为设计者参与到其中。专门为用户提供参与设计通道,让最了解产品的人为设计开发提供创意。Motorola在2011年被google收购后,于2013推出首款具备gogoel互联网特色的MOTOXphone,在该产品订购页面上,用户可以除了可以选择产品的配色外,还包括机身前后颜色、木质背壳、按键颜色、配件样式、机身雕刻文字,还有存储容量版本、开机欢迎语言、原生壁纸等等,真正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打造用户自己满意的产品。

2.2传统产品设计需站在互联网产品设计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重新定义产品。

2.2.1传统产品设计在完善单一产品设计时,需要更多考虑产品的可扩展性。这种可扩展性除了与自家产品的维系,行业内主流产品环境的匹配,还应该包括有对未来新产品延续的思考。如旧款加hone在新加hone面世后仍然可以通过软件升级达到新产品的服务,同时降价销售,以扩展自家产品线,开拓中低端市场。

2.2.2除了从硬件产品本身获取收益,还应该更多思考跟产品相关产品周边,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小米公司的模式,正是对手机产品价格优势及易用免费的MIUI操作系统营销的成功,另外在商店中的众多收费主题和周边丰富多样的配件等不为人所关注的方面都是其获利的来源。

2.3传统产品设计需要以更快速的开发流程以投人市场,让市场反馈来完善优化产品。

2.3.1产品项目开发流程时间应该尽可能缩短,按阶段性快速推出试验性产品,以市场反应验证设计合理性,并能迅速提出优化方案,让产品不断在用户反馈中成长至成熟,这是所有互联网产品界都遵循的至高法则。不走完美主义道路,先推出具备特色的产品DEMO,用设计概念吸引用户的视线,积累到一定的用户量之后再逐步完善方案。这种快速方案可以降低项目产品开发的成本及风险,以及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2.3.2产品上市后,跟踪产品使用状况。关注用户对于产品使用的反馈,提供多种接收渠道。包括网络,面谈,电话,短信等方面。如提供意见反馈论坛、微信公众平台等。

3结语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塑料;透明度;产品感知1塑料材料与产品设计

产品是一种物质系统,具有重量。在空间占有体积,并能凭感官而知其存在。产品由许多不同的物质材料所组构而成,物质材料的成分复杂,通过进步的技术,材料的可变性增加,为设计师及制造业开辟了更具可能性的创造空间。在众多可用于表现产品形态的有机材质当中,以塑胶材质的运用最为广泛。塑胶材料是随石化产业而衍生出的一种材料,因其具有轻巧、强韧、成形容易、不易导电、不易传热、不会生锈或腐蚀等特性,从日常用品到电脑中的零件,都广泛被运用。前些年市场中造成震撼及流行的由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iMAC系列电脑造型简洁,用色大方、活泼;在材料上更大胆的使用透明、半透明的塑胶材质,使其内部清楚可见或若隐若现,就是塑料材料运用的鲜活例子。它给产品设计真正带来的意义是,人们不再对电脑的意象认知仅存于技术、功能等方面,通过宜人化的材料设计使人们对电脑高科技产品不再惧怕且产生亲近的心理感受。产品外观形态包括造型、色彩、材质三大组成要素,这些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皆能影响人的感知,而目前的设计与研究较偏重于造型与色彩,缺乏产品精神的传达探讨,尤其是材质对其外观形态也有绝对的影响力。因以往材质给予人的心理认知探讨研究较少,本文即从塑料材质角度出发,尝试研究以塑料为主要构成的产品之透明度与产品感知之间的关系。

2塑料材质意向与透明度

由于市场上“透明”设计的流行,使得许多的产品对于外观材质运用时都采用具透明度的塑料材料,但其材质应用是否能使产品更具意义带给消费者更贴切的机能及心理评价,对产品设计而言设计师所运用之材料是否恰当是十分重要的。塑料材料本身拥有温和的触觉与色彩,但由于材料开发技术越来越进步,使得材料的某些特性被改变。塑料材料除了不透明及半透明的材质表现,由于制造技术的进而可呈现出类玻璃的高透明度质感等多种不同质感,这也影响了塑料材质的视觉意向。例如,类金属质感塑料,给予人冰冷、刚硬的感觉;类木质塑料,给予人亲切、温暖的感受;类玻璃质感塑料,给予人明亮、光滑的感觉。这些材料呈现的感觉特性说明,除了源于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人类使用及接触素材所累积的经验,也会造成心理层面的意向或感觉。产品在空间中的存在,是因为光与影而被人所感知的。所以,唯有光才能具象的呈现人、物、境三者之间的具体关联。因此,具有透明度的材质更须借由光传达其特性,并明确地表现元素间的具体清楚关系及其视觉感受。目前透明的材质可分为全透明及半透明:全透明是光线可以穿过,通透明亮;半透明是透光的,但不很明亮的样子。这两者之间对于人们心理意象的认知也应有其差异性存在。

3塑料材质透明度与产品感知差异研究

塑料材质的透明度对于产品外观、产品使用及消费者心理皆有很大的影响,是足以影响设计的要素之一,因此,选择其为研究的方向并进行了相应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有了以下两点发现:(1)共计有消费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师三个受测群体,消费者与设计师在材质感知的差异性较大,而学生对于材质的感知则与消费者较为类似。设计师对于材质感受的敏锐度及反应高于其他两个群体。从结果中发现消费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师三个受测群体,从受测群体的整体看来在材质感知上消费者、设计专业学生的结果相似,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接受过设计相关教育,但与消费者在材质感知上的反应相似,虽然仍有部分的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反应,但仍属少数。而设计师整体所呈现出的实验结果则与其他两个群体有明显的差异,探究其原因也许因为长时间接触设计工作所以在材质变化的感受敏感度较高。以往在设计时所担心的问题其中一项,即为设计构想是否为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经由调研的结果发现设计师与消费者对于材质的感知的确存在着差异性,而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其销售对象为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对于设计师而言实有必要了解消费者对于材质的看法。例如,红色的透明塑料材质消费者觉得特别、华丽,而设计师并无此感受;绿色的透明塑料材质消费者感觉特别而设计师亦无此感觉;青色的透明塑料材质令消费者感觉梦幻也与设计师的感受不同。因此,设计师所要解决的就是利用各种方式了解消费者对于材质的感知为何,以应用于设计当中。(2)透明塑料表面咬花的处理足以影响人们的感知。咬花材质与色彩的应用由调研结果中可发现,色彩与材质的结合会使色彩的感知发生改变,原本温暖热情的红色会因材质而令人感觉冰冷,绿色也会因此显得梦幻,透明无色的透明塑料材质则显得坚固、现代并具有手工的感觉。而咬花处理的部分,在无咬花的部分则表现出梦幻、晶莹、柔适的感觉,而在较粗的咬花则显得厚重坚固。但咬花及颜色之间的影响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调研呈现的结果,证明设计师在运用色彩时尤须注意材质对于色彩的影响。

4研究心得与启发

材质的研究较多在工艺艺术的领域当中被探讨,在产品设计上的研究目前较少。经过此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确定材质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及影响。在设计中如何切合把握人与生活的需求以及注重人性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材质的感知研究其实还有许多值得被讨论的广大空间。现将此次调研研究所得总结如下,希望能通过今后的设计实践中得到更深入的探讨和发展:(1)同样的大小厚薄的透明塑料会因为表面的咬花处理而显现出不同的情绪感知。(2)透明塑料普遍给予人现代、梦幻、晶莹、冰冷、轻巧的感知,将其巧妙地运用于产品之中可既有的陈旧想法,开创产品的新生命。(3)运用透明塑料材质透明及半透明的特质,可以破除产品内部的神秘不可知,并制造出另一种空间感与时代性。(4)塑料材质不再代表廉价,经由透明塑料材质的被妥善设计及运用,在未来仍然有其发挥的舞台。(5)经由调研结果表明,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想法的确有所差距,但潮流及趋势的产生绝对与人有关,设计师只要多方观察及研究必能了解其中的异同,缩短差距。参考文献:

[1] 吴瑕.产品材质搭配设计的感性意向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6).

[2] 詹伟杰.从茶具材质发展论产品设计的实用性[J].工程图学学报,2008(01).

[3] 舒利香.产品设计中材质美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4] 魏强.玻璃材质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07).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设计;日常用品;生命周期

[作者简介]邓 翔(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大三学生。(江西南昌 330032)

本文系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罗时武)

一、引言

从工业设计的“以机器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自然为本”的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人类对于人与自然、设计与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生态设计充分考虑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生态平衡,才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

二、产品生态设计

(一)产品生态设计的定义

产品生态设计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通过改进设计把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的设计理念。

产品生态设计是产品设计的新理念,又称绿色设计、为环境设计和生命周期设计。是指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最终目标是建立可持续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二)产品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差别

传统设计是一个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以人为中心,仅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而忽视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资源和能量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排放。

产品生态设计是以产品为核心, 设计出对环境友好的,又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法。它的目的是促进可持续资源的使用,促进污染的预防,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三)产品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自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在为人类创造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加速了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并使地球上的生态平衡遭到了巨大的破坏。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消费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在不断加速。这个时期所设计的产品往往寿命很短,设计师并不把产品的使用寿命放在第一位,也不顾及产品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消耗以及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阶段后,现在己经发展到了“追求人物和谐”的阶段。产品的生态设计就是这种和谐价值的基本体现。它以环境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工业企业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随着环保理念的全球化,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品,生态设计也将成为未来产品设计的主流。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技术手段,生态设计必将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此次的研究虽然从小处着[,仅从生活产品的设计、生产、回收等方面做新的设计尝试与研究,但意义不可忽视,对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日常用品存在的问题

日常用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日常用品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日常用品种类繁多,需求数量也是非常大,所带来的便是日常用品被更换后的处理问题。

2.绝大多数日常用品的设计都是以人为中心,仅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并没有考虑产品的使用周期问题。

3.很多日常用品没有很好地考虑整个人机交互的过程,而产品的使用过程是决定使用者对产品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4.日常用品在人们生活中扮]着重要角色,然而它确是极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人们很容易对周围的小产品习以为常,并不觉得使用有不妥的地方。

四、基于产品生态设计理念的产品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危机和全球竞争的压力,必须有适合国际新形势的产品设计体系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传统设计偏向产品本身,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路使得产品生产和消费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被忽视。

产品生态设计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通过改进设计把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的设计理念。产品生态设计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便于人们使用等问题,同时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具体情况,以此达到建立可持续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目标。

五、家用垃圾桶的生态设计

(一)研究对象

此次课题研究以“家用垃圾桶”为对象。家用垃圾桶是与垃圾接触最频繁的产品,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产品,然而它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产品之一。

(二)家用垃圾桶的设计思路

打破以往的设计思路,从生活实践出发,发现问题,以产品生态设计理念为指导,使极易被我们忽视的垃圾桶也能实现低碳、节能、环保,且具有新颖性、创造性、适用性等特点。

此外,本课题的设计主要考虑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活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生态设计。

具体实施步骤:

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对当前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影响家用垃圾桶的生命周期的因素。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生产、销售、使用、回收。

将每个阶段问题细化,提出解决方案。

综合考虑之前各阶段成果,设计出最终的“生态垃圾桶”。

(三)研究目标

打破一贯的产品设计思路,其最终不是单纯地设计某个产品的外观,或是单纯地设计一款“节水省电”的产品,而是通过调研,对家用垃圾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实现日常用品生产的生命周期内的全程环保,这个周期包括产品研发、设计、材料、生产、包装、物流、营销、宣传、使用、回收、再利用等一系列环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生态设计。

(四)现有家用垃圾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小组成员调查所得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存在以下问题?押

1.家用垃圾桶价格偏低,所用材料以塑料为主。这种材料本身不够坚固耐用。

2.现有家用垃圾桶的使用,多是与垃圾袋相互辅助使用,操作不便,产生了垃圾袋本身这种不该有的垃圾。

3.现有家用垃圾桶多为圆柱或方柱为主,在运输、销售以及购买过程中带来不便。

(五)调研部分

1.调研说明

家庭垃圾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产品。正是由于它的普遍性,人们习以为常,忽视了其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家庭垃圾桶的设计,尤为重要。

2.调研目的

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南昌市居民区居民对家庭垃圾桶的了解和一些看法建议,以及期望改进的方面,从而方便我们对家庭垃圾桶进行改良和创新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家用垃圾桶的需求。

具体目标:

(1)了解居民对家用垃圾桶的需求;

(2)了解居民对家用垃圾桶的使用体会;

(3)了解居民对家用垃圾桶生态设计的看法;

(4)了解居民对家用垃圾桶未来的期望;

3.调研方法

本调研项目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设计,因为这种方法能决定某件事出现的频率并且强调多个变量之间的联系。采取访问法和案头调研法的调研方法,以收集资料了解市场情况。

4.调研对象

以南昌市区和各居民小区为调查总体,从中随机抽取200名顾客作为调查的具体对象。

5.调研结论

根据各方面的数据调查分析以及实地调查所得信息,我们对家用垃圾桶的设计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改变现有家用垃圾桶的使用方式,考虑人们的使用过程,通过使用方式的创新,给人们不一样的使用体验。

(2)让家用垃圾桶外观更具有针对性,符合不同人群的审美。

(3)增加家用垃圾桶功能的创新,在有限的家居空间内,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六)新型家用垃圾桶设计:

1.设计主线

“生态设计”是低碳经济热潮下的创意产业必然的设计导向。家用垃圾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产生的碳排放量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总量极其大。

因此,此次家用垃圾桶的生态设计我们主要以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四个部分为主线展开设计,最终目标是建立可持续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2.新型家用垃圾桶

家用垃圾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产品,然而正是由于它的普遍性,人们对它的定义、外观、使用等等因素已“根深蒂固”。所以,我们力图设计一款全新家用垃圾桶,无论从产品本身还是使用者的使用习惯,都达到生态设计的目的。

(1)在外观造型上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除去任何不必要的修饰,以垃圾桶最初的形式展现于观者。考虑一次成型的加工方式,在具备功能以及美观的同时,减少加工程序,降低生产成本。

(2)家用垃圾桶的整体造型以及结构,对它的运输、销售、购买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具备家用垃圾桶功能的同时,考虑折叠或者软质材料,降低它在销售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3)家用垃圾桶的使用过程是我们设计的重点,充分考虑了家用垃圾桶整个使用过程,给使用者提供全新的交互方式,带来不一样的使用体验。力图通过全新的使用体验,改变人们对周边产品的使用态度。

(4)家用垃圾桶的使用寿命相对还是比较长的,因此,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让人们更长时间地使用它,以及在结构上考虑怎样使得人们更方便地回收。

六、总结和展望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危机和全球竞争的压力,因此我国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周围很多不起眼的小产品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本文以家用垃圾桶为例,分析了家用垃圾桶存在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以产品生态设计为理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于产品生态设计,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对产品本身的生态设计,同时更愿意看到的是通过我们的产品,能够影响人们对生活周边产品的使用态度,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代萍,武文斌 ,林涛等.谈绿色设计[M].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7).

[2](澳) (爱德华·凡尼森Denison),(澳) 广裕仁著.冀晓红译.绿色包装设计[M].上海?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4篇

就生产和市场而言,纺织产品设计可以分成仿制设计、改进设计和创新设计。纺织产品的设计与产品外观、功能、体验等要素紧密相关,需要艺、工、贸的紧密结合。从当前浙江省纺织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工作以翻样为主,创新设计少,多停留在仿制或者改进设计层面,存在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缺乏优秀设计师应有的运用现代设计技术进行创新产品设计的能力,在市场与品牌意识下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设计和品牌意识薄弱。

当前全球纺织产能已供过于求,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逐渐在降低,但设计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却仍保持高位。未来纺织产业发展方向是创新设计和品牌营销服务。而产品创新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设计是产品创新的核心。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查,美国企业工业设计平均投入1美元,创造的销售收入为2500美元;虽然“产品设计费用只占产品总成本的5%,却决定了产品成本的60%~70%”。但笔者调研的浙江纺织企业的产品研发投入平均不到总产值的1%,很多企业是零投入。由此可见,纺织企业受制于自主创新风险大、品牌建设成本高的影响,对设计人员原创要求低,对创新设计激励不到位,产品设计人员产品创新及品牌创建意识非常薄弱。

(2)人文思想和市场意识欠缺。

纺织是民生产业,纺织产品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求,基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创新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纺织产品人文内涵、绿色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消费从“基本消费”、“生存消费”提升到“个性消费”、“品质消费”。然而笔者经调研发现:纺织企业约80%的设计人员从事翻样工作,中小纺织企业设计人员抄袭模仿现象严重;90%以上的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缺乏对纺织原料的选择、设计、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意识;设计人员缺少深入到消费者中的生活体验,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别是人文、环保需求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创新设计、引导市场消费、创造需求能力的不足。

(3)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纺织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也不断变革,对于传统纺织产品设计模式带来强大的冲击。新技术的发展要求设计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及时的信息追踪、与上下游企业的高效沟通能力以及快捷的创新应变能力,满足纺织“快时尚”对新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满足新型产业纺织品和生态健康纺织品技术发展的要求。但从调研的情况看,浙江纺织企业的产品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再培训在百人中平均不足2人次,多数企业设计人员进厂后就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纺织产品设计人员流动性大,不少设计人员受收入低、从业环境差的影响,转行从事室内家装设计或者动漫设计工作。许多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无法适应当前纺织产品创新对“艺工商结合”和“个性化、小批量、高精度”的现实要求。

二、政、企、校、社联动提升纺织企业产品

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构建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显示,当前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缺陷,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得不到保障,企业产品创新激励不足,企业创新环境不理想。广大中小纺织企业对产品设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创新激励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和信息等资源都普遍存在不足。政府拥有宏观调控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高校拥有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社会团体具有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建立政、企、校、社联动模式和长效促进机制,发挥各方优势,能有效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政、企、校、社联动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模式构架,其核心思想是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高校协同及社会团体协调的联动模式,通过高效配置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的资源来构建长效机制,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注重长效培养为方法来实现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

(1)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利益作为诱导来调节社会资源,解决纺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国通过建立政府资助与民间资本结合的创新基金管理制度、自主创新风险保险机制、专利裁决划一体制,保护和激励了产品设计人员自主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日本通过持续实施“G”标识(gooddesign)制度等奖励表彰措施,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创意设计,使设计人员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日本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日本依靠创新设计摆脱仿冒名牌”。当前政府对纺织企业积极创新的引导应主要致力于积极扶持与倡导创新,以政府为主建立健全创新激励和保护政策,积极开展创新指导和引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纺织企业产品设计队伍的稳定及成长提供政策保障。

(2)纺织企业的主体地位。

吸引并留住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发挥他们的创新设计积极性、主动性,关键在企业,企业在多方联动提升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模式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地位表现在:重视自主创新,积极获取政府的支持和用好政策,积极开展同高校的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协调作用;有效整合与利用各方资源,健全产品设计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内部培养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充分调动产品设计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充分挖掘创新潜能。

(3)高校的协同作用。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具有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通过校企协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高校的师资、文献、实验设备和专业信息等资源可以与企业的实践、实战优势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协同平台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后勤保障制度,有效发挥校企协同的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作用,开展高层次人才互派互聘,确保师资队伍的先进性,将高校最前沿的学科和专业知识、软硬件资源应用到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

(4)社会团体的协调作用。

纺织行业协会(商会)、设计师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团体是地利、人和的集中体现,在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保护本行业从业、支持企业发展的作用,在政府、企业、高校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社会团体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凝聚纺织企业抱团协作,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起桥梁的纽带作用,有效调动社会资源与企业、高校紧密联系并开展创新活动,营造创新的社会大课堂和大环境。

三、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

政、企、校、社联动模式构架,决定了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并指导其实践。政、企、校、社联动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注重长效培养,从而实现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优化创新环境

优化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环境,在于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团体协调的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借鉴美国和日本促进企业和设计人员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有建立激励机制、强化产权促进和保护两个方面。创新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创新评比奖励和创新融资的支持上。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制度,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力量奖励等多种奖励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奖励制度,激发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开发新产品的热情,提高设计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通过创新融资支持,一定程度上解决纺织企业创新资金困难的问题,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自2010年开始浙江省每年开展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申报评比工作,由省财政相关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奖励,各地依据此也进行财政扶持。绍兴轻纺产业集群所在的绍兴县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型的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行小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一系列举措为纺织企业产品创新、发展自主品牌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强化产权促进和保护在于健全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三方联合的知识产权促进、保护体系,建立促进和保护纺织企业以及产品设计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政策与法规。近年来嵊州领带、余杭家纺等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所在县(市、区)针对中小纺织企业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经信局、科技局、工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自主品牌产品、企业在国内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的指导和支持,帮助纺织企业尽早申请注册,出台“专利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若干意见”等。同时,设计师协会、纺织行业协会积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强化行业自律;严厉打击产品设计盗版等侵权行为,对于涉及侵权的企业给予行业内处分或罚款,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原创的行业风气。

(二)集聚创新人才

培育高层次设计人才、团队,要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并发挥其“示范效应”,助推纺织企业现有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政府帮助企业依托行业协会、设计师协会等社会团体,搭建纺织行业人才服务的战略联盟,形成区域特色育才系统,培育高层次设计人才、团队,形成吸引人才的马太效应,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设计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聚,再由高层次设计人才的榜样作用助推设计人员创新设计意识、能力的提升。绍兴县政府2007年整合行业资源建设浙江省首个纺织创意产业基地,设立专项资金,出台包括免租金、专利申报奖励、智力引进奖励等在内的多项扶持政策,引进高端设计服务企业、优秀设计创业团队入驻,尤其鼓励海外知名设计师到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开办工作室或定期互访实习;着力建设和形成“大师设计室”、“名师工作室”品牌,着力发挥大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有效的设计人才创新发展体系,推动纺织产品技术创新、纺织面料创新设计,为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社会团体协调产业集群中的纺织中小企业,联手建设技术与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弥补单个小企业在科研、设计能力上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产业科技、研发和设计实力的整体水平,形成设计集聚中心。余杭家纺产业集群30余家企业结成资源战略联盟,由余杭家纺产业协会牵头于2013年建立中国品牌布艺总部基地,设立家纺产品设计及流行趋势平台、功能性原料与产品开发平台、家纺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产品展示平台、设计师培训及论坛交流平台;引进上百家装饰面料企业入住的同时,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和设计研发机构,全方位服务企业。基地成功引进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纺织专业院校设计团队入住品牌大楼,形成家纺设计人才、团队的集聚中心。

(三)注重长效培养

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人才的集聚为建立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长效培养机制提供了基础。但是,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统筹内外部资源,针对纺织企业不同层次的设计人员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式,以实现长效培养,主要措施可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依托高校、社会团体开展培训。政府引导,统筹高校、社会团体资源支持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由政府牵头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习培训基地,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方式,并在政策层面支持纺织企业设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余杭家纺产业协会依托中国品牌布艺总部企业设计人员参加家纺流行设计、先进纺织装备和工艺、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现代管理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起到了长效提升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目的。其次是强化设计人员企业实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利用区域产业链和工厂生产链完备的优势,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建设企业内部的实训中心,通过制度强化企业自身的培训责任,承担起企业内外部设计人员的多岗位交流与实训。巴贝集团联合地方高校在企业内部建设领带服饰工程实践中心,承担多层次企业员工的培训,接收高校学生驻厂实训,并针对性引入高校教授、优秀设计师担任企业设计人员导师,学生与企业设计人员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取长补短,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是开展国际化交流与集训。纺织产品接轨国际市场和打造国际品牌,要求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具备国际化意识、视野,所以,持续不断地对产品设计人员进行国际化交流与集训是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开展国际化交流与集训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解决。政府层面可资助纺织企业高级人才的海外研修项目。杭州市实施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培养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具有较高设计艺术素质和高水平服饰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杭州丝绸、女装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企业将国际化交流与集训制度化、常态化。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及企业不再局限于邀请国外专家、技术人员来企业讲座的形式,相继制订出台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国际品牌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每年统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本土设计师海外研修,加强国际化交流,主动接轨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设计师参加海外的比赛和进行新产品的。纺织产品设计人才的国际化交流和海外集训推进了浙江纺织产品以国际品牌的形象走向国际市场。

四、结论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材料;五金工业产品;核心课程体系;典型工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43-01

一、按五金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五金工业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成为未来传统五金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1]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课程培养体系进行五金日产品设计项目训练,毕业后具备严谨的知识构架体系,能快速适应五金产品设计的工作岗位。具体培养目标为:面向五金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采用“工学交替,分段实施”的培养模式,培养熟悉五金材料材质特点、表面工艺处理、开模方式与实际生产,牢固掌握五金工业产品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五金工业产品改良设计、设计策略制定及设计师个人品牌创新的能力。

二、依据典型工作流程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分解

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教学中,一般会机械性地套用国外的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包容性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等成熟理论体系,而缺少对对某一类设计思维、方法和材料展开深入研究,并且缺乏对设计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因此,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可结合地方五金产业,长期对五金材料及其表面工艺处理进行归类比较研究,并能有效运用在实际五金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模型或实物寻求目标用户的反馈,在设计思维层面需要对地理、人文、生活形态、情感和人居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鉴于产品设计专业体现出的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非常有必要依据五金工业设计流程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再分解。

其一,设计洞察与用户调研能力。能分析归纳国内外著名五金企业的品牌文化、设计理念和技术优势,对未来五金工业产品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掌握用户调研的路径和方法,能通过用户调研了解消费者的使用行为,深入挖掘消费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内心诉求,能细分消费需求特征,根据使用人群进行产品定位分析,并善于寻找创新机会点。

其二,概念提炼与方案实现能力。掌握KJ法、卡片默写法、5W2H法、概念举证法等创新思维方法,善于分析设计问题本质,将创新机会点转化为清晰的设计概念,掌握草图、计算机建模、纸模型设计和场景模拟演示等设计表达方法,将设计概念由抽象化转为具体可视化,能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充分运用安全性、易用性、情感性和绿色设计原则。

其三,材料运用与原型验证能力。了解扭轴、沙铸、折弯、滚轧、打型、拉模、失蜡、冲压、旋压、锻造和离心铸造等五金工业产品成型工艺,能预估开模的费用以及核算单件产品的成本,了解五金工业产品的镀镍、镀锡、镀亮亚铬、拉丝、镀铜、阳极氧化等表面处理工艺[2],熟练运用铝、镁、铁、锌合金、不锈钢等五金材料的特点及工艺特性,最大程度展现五金材料的质感和品质,并能选择可回收利用的金属材料进行绿色再生产品的设计,能结合木、皮革、塑料、硅胶、树脂、陶瓷和亚克力等非金属材料进行综合设计,能运用3D打印快速成型设备,结合石膏、泡沫、PVC和金属原材料制作产品原型,并能根据用户的信息反馈做出细节的修改和完善。

三、职业核心能力驱动的课程体系构建

五金工业产品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可通过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每门核心课程中引入相应的五金设计项目,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固化。该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点在于,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境和项目的复杂程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将五金设计项目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共设置有《办公五金产品设计》《LED金属台灯设计》《卫浴五金产品设计》《系列厨房五金产品设计》和《机床设备产品设计》等五门核心课程。前两门课程64学时,安排在二年级;后三门课程72学时,安排在三年级。该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主要意义如下。

第一,以设计项目作为载体,将以往枯燥的设计理论和碎片化的知识点分布于实际项目设计流程中,学生能清楚认识到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第二,通过五个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思维和人机工学等知识点,更能牢固掌握五金材料的性能、结构、工艺、表面处理等具体知识点;第三,教学成果以学生的五金产品设计作品来展现,能清晰而直观地反映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成果,而且便于教师开展日常教学评价;第四,与行业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对于开展WORK-SHOP创新工作坊,校企共建五金产品设计资源库起到积极作用。

以五金材料为出发点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开拓,对于产品设计人才从学龄化走向职业化起到积O促进作用,同时能为未来五金企业输送设计人才,对于地方本土五金企业通过设计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6篇

关键词:角色模型 产品设计 家具设计

一 引言

家具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在作者所在的院校,家具设计是产品设计(二)的教学内容,该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半学期。其目标主要是通过完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市场调研、设计定位和用户研究的方法,并能在实际设计中予以应用。在以往的产品设计课中,由于大多为虚拟项目,没有真实的用户,学生并不重视调研,出现调研与设计脱节,甚至先设计后补做调研的情况。而在方案设计中也仅凭个人经验和直觉围绕产品本身展开设计,在目标用户与设计结果之间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联系。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此次家具设计课程中引入了角色模型(Personas)的概念,用以引导学生的设计。

二 基于角色模型的产品设计

(一)何为角色模型

角色模型(Personas)的运用源于戏剧中的角色描写(character description)。文学创作中的角色创造有一定的原型,而又超越原型本身。为了使角色有骨有肉,会对其外貌特征、衣着服饰、言行举止等进行细节描写。成功的人物塑造,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但却能够让人觉得是真实存在的,仿佛就是某一类人的典型。基于这样的原理,在产品设计中引入角色模型的概念,在了解目标用户群的基础上,通过塑造一个或多个虚构的人物作为目标使用者,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这种设计的方法可称之为角色模型法。

可见,角色模型法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法。但是,相对于传统的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法,角色模型法通过构建角色、设定角色环境、讲述角色故事,形成特定的情境,使目标使用者更加具体形象,在设计团队成员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统一的设计目标。

(二)运用角色模型的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在不同的企业,产品设计的程序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可概括为五个步骤,即:设计调研、分析定位、概念方案设计、方案细化和模型制作。如(图1)所示。

若基于角色模型法进行产品设计,则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

1 角色构建,即人物的塑造。角色构建是在用户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构建角色之前要先明确设计的目标群体,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或桌面调查(desk research)的方法收集目标用户的资料,明确该群体的特征,并找出这一群体的若干典型人物。最后再以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为蓝本,结合该目标群体的共同特征构建角色,对角色进行深入刻画。刻画人物的角度没有定律,可根据人物特色和产品开发的需求而定。

2 根据角色定义产品,即进行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包括根据角色的使用需求确定产品的使用情境和基本功能;根据角色的生活方式定义产品的视觉形象等。产品使用情境与基本功能的定位,通常是用一系列关键词或短语、语句表示,也可以依据5W2H法,快速设定产品化的条件:

Who――为谁设计?

Where――在什么场合使用?

When――何时使用?

Why――为什么设计?

What――做什么?

How――怎么使用?

How much――达到怎样的水平或标准?

而产品视觉形象的定位可以用情绪模板、材料模板、色彩模板、风格模板等将产品的材料、色彩、形式风格等构想具体化。

3 进行产品概念构思,其目的是将产品属性可视化。主要是根据产品定位,借助各种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法、联想法、仿生法、类比法等进行功能方式的创造,用草图的方式探索可能多的产品的功能、形态创意。

4 方案选择和细化。对概念方案进行初步的筛选或方案之间的重组整合,选出几个方案进行细化发展。这一阶段要进一步明确产品的特征,并且要对照角色特征,反复进行方案的调整。方案的发展主要用详细的草图对细节进行推敲,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产品3D建模和渲染。同时要初步确定产品的工艺方案(CMF proposal),包括产品的外观色彩、材料、加工方法等。

5 模型制作。通过制作比例模型,可以进一步检验设计,并根据需要对产品进行人机测试、功能测试或用户测试,以便根据测试结果对设计进行调整,并准备结构设计和样品试制,直至生产准备。

由此可见,角色模型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设计调研和分析定位阶段,进而影响概念方案的设计和后续方案的发展,从而影响最终的设计结果。

三 家具设计教学实践

此次课程为期6周共72学时。参加的学生数共19人,分为6组(每3至4人为一组)。课程项目为虚拟项目,要求分别自定目标群体,并为该群体设计一组家具。为了使学生避免以往常见的凭个人主观想象进行方案设计的情况,决定尝试用角色模型法指导学生的设计,以期培养学生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意识。因此,在讲授角色模型法之后,学生就围绕项目要求,根据角色模型法的一般程序展开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围绕项目的进度进行讲解与辅导。

这里以其中三组作品为例,介绍角色模型法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角色构建、产品定位、方案设计与实物模型效果。

(一)第一组作品

1 角色构建

(1)目标群体:年轻小资白领,年龄:25-30岁。

(2)角色模型:Lina,女,27岁。

(3)角色描述:

作家、平面模特、自由职业。

在中国念完高中后随父母移居日本。

现在中国独自生活,工作的随意性让她有很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喜欢恬淡自然的生活,标准的80后文艺青年。喜欢的服饰、物品、风格都来自她一切尊崇自然的生活态度。如(图2)

(4)角色生活故事:通过“Lina的一天”来描述角色典型的衣、食、住、行、娱乐、工作等活动。(图3)

早上8:00,空气清新的早晨,打开窗台上老式的收音机,听着深深浅浅的音乐,穿着舒适的棉麻质衣服。名牌?时尚?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我只是选择适合我的生活方式的。

早上8:00至16:00,我喜欢干净、舒适、有质感的生活。即使工作中也不例外。微黄的台灯,牛皮纸包的本子和窗台上的野菊,会让我心情愉快地完成一天的写作。

下午16:00至18:00,昏昏沉沉的下午,非常适合一个人安静地喝茶看书。看着香炉里探出的一缕青烟,立柜上某个城市买回来的小摆件,墙角喃喃私语的花草,一切静谧中,思绪却热闹非凡。

我认为追求自然,还原自然是生活的本质。金钱、名利都不是我在乎的,我的能力足够支付我的生活所需。侍弄花草、拉手风琴,我都不是专业,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偶尔天气晴好,我会带上心爱的相机,行走伫立于闹市,记录他们的一切。

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角色人物所使用的物品和选择物品上的风格倾向,从她一天的工作和活动中也不难体会到人物的性格、品位、生活态度,从而为产品的设计定位提供依据。

2 产品定位

在角色构建的基础上,根据角色人物的生活方式,将所设计的一组家具定位为“由椅子、茶几和搁物架围合成的轻松的阅读空间”。并且进一步从材质、色彩和风格几个方面进行家具视觉形象的定位。如(图4)

(1)材质:实木,有质感。根据人物崇尚自然,追求传统自然而舒适的生活的特点,可选用的材料包括实木,皮革,藤,竹,陶瓷,玻璃,棉麻等。

(2)色彩:淡雅,有格调。选用天然的木色,淡黄的灯光,干净的白色,清新的黄绿,温暖,朴实淡雅,清新自然;整体感觉干净,色调统一,有格调。从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喜欢的生活用品中提炼颜色,也可以作为设计方案配色的参考。

(3)风格:简约,有品位。简约风格就是简单而有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设计上的细节把握和推敲。在制作上更要求精工细作。

3 方案设计与实物模型效果

在产品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设计构思阶段会产生多个关于功能与形态的草图方案,但是必须围绕“角色模型”与“产品定位”进行筛选,从多个草图方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进行整合细化。再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1:1的实物模型。从实物模型的效果上看,整体造型风格统一,符合预设的产品视觉形象,与角色人物的关联度较好。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所限,在细节的把握与处理上还不够到位,还可以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如(图5)

(二)其他两组作品

其他小组的设计也是围绕角色模型法的程序展开,分别进行角色构建、产品定位与方案设计。

1.根据角色人物喜欢阅读、上网、喝咖啡的习惯而设计的一组家具,包括:搁物架、椅子和边桌。如(图6)2.根据角色人物喜欢自由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沙发和茶几。这组沙发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而且其中的一件沙发也可以变为茶几,使用方式比较灵活多变。如(图7)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7篇

1 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任务导向体验式教学法以任务驱动来教学,在履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1]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在“干”中学,“用”中学,这是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任务资源

任务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设计任务具有实用性,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设计任务,设计出的任务要做到与实际项目相联系,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情境,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设计任务具有目的性,根据所需课程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课程有一个主要的设计任务,根据设计流程细分三个设计任务。第三,设计任务具有趣味性,企业和比赛的项目都是学生熟悉的典型产品,让学生可以随时切换扮演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角色,增加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乐趣。

任务资源主要有校企合作项目和学科竞赛,“双轨并行”。工业设计专业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较强,为此必须针对本专业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和合作的质量和效果。除了校企合作项目作为学生的课程任务外,也可以基于设计比赛以产品专题设计为任务;基于设计比赛产品专题设计课程教学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让教师和学生对行业动态和设计界最新的价值导向有所了解,从而有效开辟实践性教学的新空间。

3 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法以企业项目为依托,根据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并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设计的每个流程,解决每个阶段发现的问题。创设性地营造各种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

3.1 设计流程体验教学模式

(1)市场调研的体验教学形式。产品调研阶段依据市场调研课程的任务组织教学,学习的过程中,项目的组织、划分与学习通工作任务一致。在市场调研任务阶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尽可能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市场调查的工作方法与技巧。[2]学生应该首先了解市场调研公司的真实项目或者比赛的要求,从而确立调查目标、制定调查方案、搜集资料、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报告及跟踪反馈等六个步骤。开展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实际调研业务高度仿真,整个过程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采用的是将讲授课堂、学生讨论与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实验等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提出概念任务的体验教学形式。设计定位阶段学生主要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总结的报告来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运用产品设计思维方法来制定创新方案,从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教师的导引,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师生的交流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用户的背景(如年龄、职业、喜欢、受教育程度、工作等)来了解用户,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发现消费者的喜好以及生活习惯等。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互相提问的方式来发掘是驱动用户使用这些产品的动机;各小组通过头脑风暴法发现产品的目标用户最终需要什么;最后让学生体验公司的评审现场,小组互相投票,教师进行总结从而确定最终的设计概念。

(3)设计制作任务的体验教学形式。设计制作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本着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原则,突出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课堂的组织与实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开展,与实施项目的顺序同步,在学生制作产品阶段,让学生体验设计师、消费者和学生三个角色之间的变换。另外,构建多元化的方案评审体系,考核内容包括调查报告、创意发想、草图描绘、建模、渲染、报告书、版式设计。在课程教学的进展中分阶段汇报工作,各组汇报阶段成果并提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进行点评和答疑,考核由一次评价改为阶段性过程汇总的综合评价。阶段汇总和反馈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完成一阶段任务后,不应立即进入下阶段,而应及时总结,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各组学生内部和不同组之间互相讨论,通过反馈和总结让学生不断进步。

3.2 设计环境体验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在仿真工作室开展,采用设计公司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在教师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安排的所有实训项目均按设计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工作流程来操作,包括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项目实施、人员分配、工作分工、统筹等。在工作室这样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充分模拟设计公司的部门人员协调工作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承担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同客户的关系、同各部门的关系、同上司的关系,培养学生得口头表达能力及说服能力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做到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全新的实训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从而做到学生毕业走出校门便可独立走上工作岗位。

产品设计调研范文第8篇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课程越来越重视课程设计。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中的“设计”二字,需要以课程实施的对象“学生”为前期准备。高职学生在认知上的特点是学生的思维呈现从一到多的发散式状态,即对待问题的解决从“是什么”转变为“可能是什么”,学生能假设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境并加以理解与思考,不一定需要亲身经历。对于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能通过假想的思维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1]。在职业教育中,通常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对培养未来的劳动者有着“关键作用”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关键能力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实施与完成[2]。

1《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背景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面向电子制造业、电子服务业、电子开发业等行业领域,其对应的产业链和主要岗位分析如图1所示。在高职教育中,《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面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其对应的岗位有工艺工程师、产线作业员、材料工程师等。课程的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能力,即,①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相关知识;②常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工具、装配准备工艺、焊接技术与工艺、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整机设计与装配工艺、调试工艺等;③基本职业道德和素质。

2《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

2.1《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开发步骤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内容与实施与电子信息类产业发展联系紧密,因此,课程开发主要围绕新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深入电子信息类企业调研,收集相关的信息;②分析本课程面对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③提取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培养目标信息;④设置本课程相关的工作任务;⑤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单元。

2.2《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性分析

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性,如图2所示。

2.3《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的职业性分析

本课程内容以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需要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参照企业调研中收集到的实际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基本信息,并且综合考量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要求。

3《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分析

3.1《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选择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守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电子产品制作实际岗位的需求,选取了以下的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

3.2《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整合课程内容,达到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然后,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优化课程内容。最后,结合校内外实训室优化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