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太极拳教程

武术太极拳教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忻州市;普通中学;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四大名拳之一,是大众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的“国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1]。

忻州市中学学生练习太极拳的时间

表1忻州市中学学生练习太极拳时间统计表(n=200)

清晨上午下午晚上

人数1084844

百分比(%)575254525

由表1得知:忻州市中学学生练习太极拳的时间主要在早晨,占练习人数的575%。其次有部分学生是在下午课间活动时间练习,占总人数的45%。还有少部分学生是在上午、晚上练习,各占练习人数的25%。这表明:部分忻州市中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课余时间练习太极拳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练习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太极拳运动逐渐受到忻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的青睐,从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到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从学生对太极拳的陌生到现在的喜爱,从无人愿学到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太极拳。根据目前忻州市中学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忻州市中学太极拳的发展仍然存在有太多的阻碍因素,诸如太极拳文化的普及力度太低,中学师资力量的薄弱,学生课余时间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落后,教学手段创新能力较低等。虽然太极拳在忻州市中学的开展有很多阻碍因素,但太极拳这一传统拳种具有很多优势,练习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练习形式比较简单灵活,是终身体育的项目之一。所以,太极拳运动在忻州市中学的开展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坚持,才能逐渐成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学体育课程,才能为继承与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作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对忻州市中学练习太极拳的学生的调查,忻州市中学学生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兴趣都不是很高,而且特别是对太极拳的理解与认识还存在着观念上的错误,又加上中学太极拳开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阻碍,中学这个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大环境缺少太极拳生存的土壤,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不高[7]。为了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太极拳,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应从激发中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的角度出发,逐步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使中学真正成为太极拳传承的主要场所。

太极拳与忻州市中学发展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之传统武术方面之间有特殊的关系。太极拳在中学的推广及教学的发展与广大社会群众的传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相互促进[8]。太极拳在社会上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应发挥这一人群的积极作用。学校应多组织中学生参加学校以外的有关以太极拳为主题的比赛、表演、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9]。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体育项目,而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传统文化,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机关都应该加大对太极拳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传承中国太极文化[10]。中学应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建立合理适中的激励体制,引进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师,积极制定中学太极拳运动的表演与比赛计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们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努力将太极拳创设为忻州市中学的特色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马虹.太极拳拳理阐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5]李辉.太极拳运动在青少年中推广的可行性及方法探究[J].通讯,2006年5月.

[6]郭俊英.论课改下的中小学太极拳教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第30卷.

[7]张靖.中小学武术教学与弘扬民族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第12卷.

[8]程传银.传统太极拳概念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卷.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第2篇

摘 要:运用文化学的理论对太极拳的创生、发展与完善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古人创生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困扰武术训练中“习武伤身”的问题,并提出太极拳是技击和养生的同一体。

关键词:太极拳;创生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434-03

A New Thought on the Creation of Taijiquan

YANG Yu-bing1, LIU Yu-ping1, YANG Liu-xi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100, China)

Abstract:Depending on the science of culture, this study expounds the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aijiquan, and addresses that Taijiquan is created for both fighting and health keeping and that the purpose of ancients creating Taijiquan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juring in Wushu practice.

Key words: Taijiquan; creation

太极拳创生于何时,其说不一。目前学术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太极拳全书》一书认为目前主要有6种说法,分别是梁朝的程灵洗、唐朝的许宣平、唐朝的李道子、唐朝的胡镜子、宋朝或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明末清初的陈王庭。前四种传说有关文字记载主要源于《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流考》手抄本。宋朝的张三丰创拳说源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一文,元末明初的张三丰创拳说源于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一书,陈王庭创拳说是武术考证家唐豪实地考察了陈家沟后而确定的。

1 前人对太极拳创生的研究

对于太极拳的创生,许多学者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过研究。

阮纪正在《试谈太极拳的文化学研究》一文中讲到:“综合各种关于太极拳创传的说法加以分析,指出太极拳并不是突然的由哪一俩个人创立出来的。它的一些拳理、招势、动作和操作要领、方法,早已分别在古代拳械和导引中运用。只是到了某些历史文化条件成熟以后,一些武术家基于某些深层的社会需要,因而将这些拳法和古代气功导引加以揉合,并由此而逐步创编和演化出太极拳来。”

曾庆宗研究认为,太极拳的产生是重视道教的柔弱思想,重视和摸拟水的致柔性,加上技击的意图和动作,而产生的。他认为精通少林武术的道士张三丰,在领会了道教的水以柔取胜,人致柔才能返本还原及内丹术的练功方法后,他把柔弱思想、内丹术、技击术结合起来就为太极拳奠定了基本模式。[1]

这些研究对我们从文化学角度探讨太极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受著名文化学者陈序经的文化发展观的启发,本文用陈序经的文化发展观来解释太极拳的创生、发展和完善过程。

2 太极拳的创生

2.1 太极拳创生的思想、技术基础 著名文化学者陈序经在《文化学概观》一书中总结认为,(基于程度相等的)两种完全相异的文化相接触的结果是趋向于和谐的,两种完全相同的文化相接触的结果是趋向于一致,而两种同异兼有的文化相接触的结果是趋向于一致与和谐。接下来陈序经又总结到,两种以上的文化接触起来,其结果也是趋于一致的或和谐的。在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从接触以后,而到一致或和谐的地位,必定经过一个过渡的时期。假使两种文化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程度上,在趋向上,以及其他的条件,偶然完全相同,那么这个过渡的时期,也许很短。假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是有同有异的,那么接触以后,必定经过相当久长的过渡时期,始能趋于一致与和谐。假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是完全各异,那么接触以后,必定经过一个更长的过渡时期,始能趋于和谐。因此,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趋向于一致与和谐的结果是新的文化的产生。

按照陈序经先生的观点,太极拳的产生也是各种文化接触融合后的结果。那么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接触?又是如何相互融合达成和谐从而最终形成太极拳?

文化学知识告诉我们,文化的积累与传递,是文化系统运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文化运行的一条基本规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所积累起来的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吸取原有文化的积极成果,同时总结新的认识和新的实践经验,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然后再把这些成果传递下去。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积累起来,再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化的积累与传递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2]太极拳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其创生也必然有一个积累与传递的过程,太极拳首先从理论上继承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形成的太极哲理,这些我们可以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太极拳释名》二文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易传.系辞》内容对比可以看出,王宗岳的思想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易传.系辞》,王宗岳的太极拳理论中既有《周易》太极阴阳八卦的说法,又汲取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五行说,以八卦合五行而组成十三势。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太极拳的十三势说得以广泛地流传,并且由此还产生了包括“八门五步”在内的一系列围绕十三势的理论。

其次,是技术上的继承与创新。1991年版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认为,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其中主要是吸收了戚继光编著的拳法。我们说这是继承。然而太极拳的柔、慢、圆、曲等动作特点与以往拳术主力、主快、主直、主刚等皆然相反。因此,我们说这是创新。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之技击,无一不讲力量、速度、打击强度,而独太极拳与之相反。太极拳的柔、慢、圆、曲,无一不是西方技击思想的对立面,而且是后者的克星,得之一二足胜之。太极拳的“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和“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思想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它完全不同于外国人,特别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讲,这就是中国武术的创新,是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2.2 太极拳的创生是传统技击文化和导引养生文化融合的产物 《精选太极拳辞典》一书对太极拳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太极拳,中国武术的代表性拳种流派之一。完整形成于清代。形成过程中曾被称为“长拳”、“绵拳”等。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养生上讲究精、气、神的内修,以顺、畅、遂、和为原则。技击上主张以柔克刚,主要技术有“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等。[3]

从上述对太极拳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太极拳是在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指导下,中国传统技击文化和导引养生文化融合的产物。

按照陈序经先生的观点,两种完全相异的文化相接触的结果是趋向于和谐的,两种完全相同的文化相接触的结果是趋向于一致,而两种同异兼有的文化相接触的结果是趋向于一致与和谐。因此,传统技击文化和导引养生文化接触的结果也不外这三种结果之一。

2.2.1 中华武术技击对“习武伤身”的思考 孙禄堂在《太极拳学》自序一文中写道:“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和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耳。”

从孙禄堂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张三丰创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习武之人找到一个解决练武兼养生的方法,也就是解决武术养练如何结合的问题。

在这里本文要说明一下,张三丰以及孙禄堂等人所说的习武是指为获得武技而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练武健身。就如我们现在把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一样。为获得武技的习武就如现代的竞技体育一样,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包括以身体的伤害为代价。

我们知道,中国哲学认为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是阴阳和谐。在这一哲学观的支配下,中国武术家开始对练武过程中容易伤气伤身的问题以及技艺的获得是以身体的伤害为代价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既不伤害身体,又能获得技艺。最初,我们的武术家借鉴道家和佛家的一些内功新法来弥补这一缺陷。主要的方法是武术与气功的结合,就是在练武之后,通过练一些气功来达到养气的目的。

如明代的少林拳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一些主张,提出了外练和内修。《易筋经》和《洗髓经》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代表,易筋、洗髓二经,明显是要解决少林拳的理论发展问题。解决武术养练结合的问题,然而,它走了一条内、外分离的道路,即先练筋、骨、皮,后练精、气、神,外练和内修始终是分离的。[4]

习武之人兼练气功是对习武伤气的一种补充,但是还解决不了习武之时同时伤气的根本问题,就如我们现在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与恢复的问题一样,它是一个两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对中国武术家智慧的考验,面对这样的难题,武术家们开始对以往拳学深入的思考,再次考察武技的过程。

2.2.2 中国传统导引养生与技击的对立统一 从武术史中,我们知道太极拳出现以前的中国拳术,主要以少林拳为主,他们注重筋骨皮肉的外部训练,虽然也注意到练内力;然而它在拳理上,仍然把重点放在力量的训练上,所谓“一力降十会”,风格是勇猛、凶狠、快速、直取;注重先天自然之能的训练,主动、主力、主快、主直、主刚。主要提高人的力量、速度、协调、灵敏、耐力,将人的肌肉力量与运动能力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与现代西方体育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但是这些拳术的训练理念与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理念相悖,传统导引养生要求运动时动作柔和缓慢、心情平和、运动量较小、注重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总的原则是养体要“小劳”,养神要“和平”。养体要“小劳”与现代健身理念的有氧运动有相似之处,养神要“和平”与现代健身理念中的身心和谐可谓异曲同工。

中国传统养生学对导引术的养生之理,主要是从身、心两层面上来认识的。从生理层次来说,传统养生学认为,练习导引术,能够促使经脉通利,精气流畅,从而使人气健神旺,健康长寿。从心理层次来说,习练导引术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和调。[5]导引养生主要提高人体内部脏腑血脉经络系统水平,肢体灵敏柔韧与协调能力,以及使人的精神系统得到平衡协调。基本上未将人的肌肉力量与运动能力作为自己的目标(《易筋经》除外),而是将如何提高人体内部的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作为其首要价值追求。

从当时传统的技击训练理论与导引养生理论的对比来看,二者有显著的差异,按照陈序经先生的观点这是两种完全相异的文化,其相接触的结果应该趋向于和谐的,这两种文化是如何接触,又是如何走向和谐的呢?

首先,应该从现在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进行分析:

《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一书中是这样论述太极拳的: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养”的原则,它的运动特点可概括为圆活连贯、轻灵柔和的“身动”;沉着不躁、恬淡不狂的“心静”;气沉丹田、以心行气的“气敛”;朴实自然、意领神随的“神静”,是一种良性刺激、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1991年版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中讲道:“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为其基本内容。动作柔和缓慢,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

从这两段论述中,我们应该对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应该是柔和缓慢、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

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上,我们看到太极拳与传统导引养生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从外形上看二者运动速度较慢,都强调身体放松,心静,注重呼吸。不同点是太极拳动作复杂,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因此,近代学者吴志超认为“太极拳是我国传统导引健身法发展的最高形式”[6]。有的体育史学者认为太极拳“是属于养生类的体育,是我国古代导引术发展的结晶”[7]

其次,应该从观念、原理方面分析:

太极拳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养生理念。那么,这些传统养生理念是如何与传统武术技击理念结合在一起的呢?

在前面,本文已经论述过拳术的训练理念与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理念是相悖的,练与养很难统一在一起。也就是很难达到和谐的状态。我们知道和谐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容式的,呈现为“对立而又不对抗”的和谐观:一方面看到宇宙中各种不同事物和因素的异质性,另一方面又以“相反相成”认定“一阴一阳之为道”。相成即不同因素的和谐,相济即对立因素的和谐。从以上论述,再对比我们武术的发展历程,就较容易得出,武术与内功的结合是一种相容式的“对立而又不对抗”的和谐观。虽然二者是对立的,但是,武术与内功的训练是一分为二的,是分开训练的,即练武时不练内功,练内功时不练武。着眼于对立又不对抗的和谐,会更注重协调和保存,但是这样的结合不会产生新的拳术。

另一种是不相容式的。西方古代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对立――斗争――和谐,是赫拉克里特的公式,他的和谐是冲突的、动态的,着眼于对立面的斗争,更注重否定和新生。

技击理念与养生理念如何统一在拳术中,我们的武术家首先考虑的是,新编拳术动作必须保持武术的技击元素也就是攻防含义,其次如何加进养生元素。从中国导引养生史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导引养生术历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它与中国武术的发展一样也经历过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国武术与导引养生都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成熟的文化。因此,作为真正的武术家是应该了解传统的养生术,当他们思考如何加进养生元素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养生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吸取其中的精华元素,加入到新创编的拳术中。

传统导引养生要求运动时动作柔和缓慢、心静体松。如果把拳术的快速动作变成柔和缓慢,并在行拳过程中保持心静,那么,这样的拳术就不会伤害身体,也不会伤气。如果把带有技击含义的拳术动作按照导引术那样运动形式而进行,这样的新编拳术就既包含有技击的元素又包含有养生的元素,就解决了练武伤气伤身的两难问题,解决了武术中练与养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按照导引运动形式创编的拳术称谓“导引化的拳术”即我们后来所命名的太极拳。

这种“导引化的拳术” 即太极拳是技击和养生的同一体,是一而二,二而一。因此我们不能说太极拳的本质是技击,也不能说太极拳的本质是养生,应该说太极拳的本质是技击和养生的同一体,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有人强调太极拳的技击性,并以杨禄禅为例;有人强调太极拳的养生性,并举出很多的例子,这也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本文认为这只是太极拳的本质的不同的显现而已。因此我们就没有必要为太极拳的本质是技击还是养生而争论不休。

3 结 论

由于技击元素与养生元素的变化的“适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因此导致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的不同,就出现了各种流派的太极拳。对此,我们不能说哪一派更好。应该以太极拳创生的目的即解决武术训练中的练与养的问题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哪一派的太极拳损害身体的健康,无论其技击水平有多高,也不能称其为太极拳;如果只有养生的作用,而不能用于技击,也不能称其为太极拳。

从目前流行几大派太极拳拳架、拳势的变化来看,太极拳的创立者们也在不断的使太极拳更加符合人体自身规律。从陈式太极拳演化而来的杨式、武式太极拳就把陈式太极拳中跌叉动作去掉,使自己的拳术不违反人体解剖规律。从运动强度来看,最初的陈式太极拳运动强度大、速度快、爆发力较多,与我们现在强调适度运动有悖违之处;其后,随着太极拳家认识的深入,近代各派太极拳也包括陈式太极拳在内,其运动强度逐渐趋向中等,这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而中等强度的运动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是良好的,从而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太极拳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的摒弃掉那些跳跃、震脚和发力的动作,目的是使人易于安静下来,从而有利于心理处于安宁的状态。以上诸多的变化都是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规范太极拳,因此,我们可以说养生是太极拳创生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徐才,曾庆宗,主编.武术科学探秘.太极、道教和水――太极拳哲理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2]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3] 余功保.精选太极拳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

[4]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5] 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吴志超,编著,胡晓飞,助编.导引健身法解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7]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8] 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03-1605.

[9] 史怀刚,南金花.哲学视域下的《太极拳论》――以程朱理学为背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453-455.

[10] 杨静.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708-710.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太极拳教学新思维

前言: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深受大众喜爱。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汇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高等中医院校设立这门必修课,这是与中医传统保健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等中医院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中医院校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1、 太极拳教学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

动作,融汇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太极拳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太极拳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在向学生授课当中必须注重动作的阴阳变化,而在示范整个动作时需做出行如流水、连绵不绝特点,比如:"转身蹬脚"是太极拳难度较大的动作,它的特点及技术的重点、难点就是旋转。难在一脚悬空,单腿支撑的情况下旋转135度,即由分脚后的东北方向转向蹬脚的正西方向。完成这一动作主要靠腰胯的带动,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上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躯、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忽视全身其他方面协调一致的配合,须知要完成这样难度较大的动作,不可能光靠一腿支撑及腰胯的局部动作,而是需要整体的协作配合。

2、 让课堂中变的生动有趣

2.1紧跟科技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辅助太极拳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当代高校的体育课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来开展太极拳教学,可以将太极拳整个动作的图像、每个动作的简介、音乐、完整清晰准确地给学生们表现出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时变得生动有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动作演练规范准确,动作名称解说精简易懂,配乐优美等教学特点,还可以从多角度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相结合进行指导,让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容、方法、步骤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经过反复次实验证明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起到较好的作用。尤其促进了学生对太极拳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的逐步掌握,提高了学生解决技术疑难问题以及学习效率。

2.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采用分解教学法,在教学中把太极拳的每式动作分解成几。

个单个的动作,然后在逐步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野马分鬃"这一动作的教学中,可以先进行手上的动作教学,然后在进行脚步的练习,学生掌握后就可以把两个动作组合进行逐步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起每个动作时显得较为容易,单个动作熟练掌握之后在把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进行练习,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2.3刚柔并济,攻防一体

每个动作的一招一式都代表着一个攻防含义,给学生讲述练习太极拳,要始终保持神静,排除思想杂念,使头脑静下来,全神贯注,用意识指导动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身体宜放松,不得紧张,因此上身要沉肩坠肘,下身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坠即是坠肘;腰胯要松,不宜僵直呆板。体松则经脉畅达,气血周流。以简短语言将其竞技性传授给学生,特别要突出动作的攻防含义,如左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击我左侧下路时,我用左手搂开对方攻来的脚,同时右掌向前推打反击对方胸部,使之向后跌倒。这样使太极拳的实用性与健身性合理化结合,彰显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全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3 、统一考评标准

太极拳学习评价应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教学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实行考教分离。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该包括: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期末考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学习效果等)。

4 、结论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要避免教学误区,教学要突出其文化内涵,事实证明,学生在取得好成绩或成功时,内心非常愉快甚至表现出得意忘形,每当老师及时给予激励和赞美后,这时的学生不再是为你努力,而是在为自己把事情做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材体育教程/李振斌主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力泉. 太极拳桩步健身[J]. 健身科学, 2001,(03)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第4篇

摘 要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本文主要研究在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太极拳的教法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达到健身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 太极拳 教法

一、问题提出

在中学阶段的太极拳体育教学中,既要考虑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又要考虑到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虽然太极拳的种类很多,但是选择八式太极拳为宜。八式太极拳动作相对简单易学,且均为太极拳的基础、经典拳式,能够达到初级普及太极拳知识的目的。

八式太极拳也叫一段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技术规定教程的一段太极拳,即初段位中的一段考评套路。共有10个动作(含起势、收势),全部采用杨式大架太极拳,吸取了杨式大架太极拳中最为主要和基础的八个动作。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易学易记,动作柔和平稳,练起来轻松自如,均匀缓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二、教法研究

在中学八式太极拳实践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材的研究,还要重视热身准备活动部分。热身准备部分不仅要达到热身的目的,活动内容还要和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根据动作掌握的规律,将八式太极拳教学分成单个动作、分段动作和成套动作的顺序,运用直观法、语言法、分解教学法和指导提示法进行教学。

(一)八式太极拳动作的教法

1.身型步法的介绍

在正式进行八式太极拳教学之前,首先介绍最基本的太极拳身型和步法,这阶段教法主要采用语言法和直观法。在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进行动作示范,并且要求学生专门练习最基本的身型和步法练习,努力做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垂肘,舒指坐腕;圆裆松胯,活膝扣足,提高在进行八式太极拳动作学习的效果。

2.单个动作教法

八式太极拳单个动作教法主要采用语言法、直观法和分解教学法。教学时重点调动作的圆活性和柔和性。由于中学生大多首次接触太极拳,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像成年人那样高。根据中学生性格急的特点,在速度上采用先快后慢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动作后再按照时间上的要求进行慢动作的规范性练习,这样学生容易掌握。

首先进行分解示范教学,学生模仿动作学习,教师口令提示指挥练习动作,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在八式太极拳教学中,动作最复杂的一式为“云手”。学习此动作除了体现出手臂动作的“圆”,还要感受以腰为轴带动两臂运动的发力方法。学习“云手”这式动作,要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学习,将学习的内容分解,使其更容易掌握。其方法为:首先,先学步法“收右脚,出左脚,成左弓步;收左脚,出右脚,成右弓步”;其次,依次练习左、右手单个“云手”,引导学生尝试单个手臂的运动轨迹,即分别向外侧“画圆”。接着,练习两臂“画圆”。再次,引导学生感受腰部发力转动,带动两臂“画圆”的方法,并通过接着的腰部转动,衔接下一个“云手”。最后,手臂动作和步法衔接,“向左云,收右脚;向右云,出左脚;向左云,成左弓步;向右云,出左脚;向左云,出右脚;向右云,成右弓步”,从而贯穿整式动作。

在八式太极拳动作中,技能要求最高的一式为“蹬脚”。虽然动作要领简单,但完成动作则相当复杂。动作要领要求蹬脚的高度要到练习者的肩部,实际练习时,蹬脚能够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练习者的髂腰肌的力量以及平衡能力,这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上体保持正直,学生的“蹬脚腿”保持直腿、勾脚、蹬脚跟,至于蹬脚高度则根据个人能力而定。

3.分段动作教法

八式太极拳分段动作教法主要采用直观法和语言法。整套动作被分为四段进行教学,分段循环练习,便于学生掌握动作。分段动作教法有效衔接了单个动作教法和成套动作教法,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4.成套动作教法

八式太极拳成套动作教法主要是直观法、语言法、指导提示法。动作练习是在单个动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要体现出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整套动作节奏平缓、顺畅,要求每一动作保持相对一致的时间,动作完成不能忽快忽慢;完成动作时,身体的重心保持一致,不能忽高忽低,从而达到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绝的效果。

成套动作练习时,老师口令指挥。配合动作分解要领指挥学生进行练习,既方便回忆动作,又方便记忆动作。

如在学习“卷肱式”的过程中,其详细的分解动作要领是:

(1)“上体右转,右手经腹前向后上方划弧平举,与头同高,同时左手翻掌向上,眼看右手。”

(2)“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屈肘后撤于左肋外侧,手心向上。”

若采用另一种“归纳”方法,卷肱势的分解动作“转体分掌、前推后收、转体分掌、前推后收”,既简单,又方便易学。

在学习八式太极拳动作时,要用详细的分解动作要领;在练习的后期,运用“归纳法”的分解动作要领,教学效果会更好。

当动作熟练掌握时就可以指导学生配合太极拳音乐进行练习,起到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愉悦身心的效果。

(二)八式太极拳意气结合教法

太极拳中的“意”,是指在练习过程中,在自然柔和当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信心、神态,用身体表现出的一种神韵。“气”是指呼吸方法。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进行太极拳练习时,在有良好的动作“定势”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结合吐纳气息的方式演示太极拳。平时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运用胸式呼吸的方法进行呼吸;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进行呼吸,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如“起势”这式动作,在“两手同时从体侧向上向前起,与肩同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吸气;在“双手下按至腹前,同时两腿屈膝下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呼气。通过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太极拳练习,能使学生感受到太极拳调身、调息、调心有机结合的特点,达到健身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对太极拳、太极文化的理解。

练习太极拳要达到意气相随的阶段,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积淀。学生在掌握的动作的基本框架,熟记动作要领的基础上,配合呼吸,细细体味,坚持长期练习,必有收获。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第5篇

一、精

1.精神饱满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会认为自己学完了武术操,万事大吉,再练习就是重复劳动,提不起兴趣,表现得烦躁不安,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百炼成钢的道理,要想做好、做精,必须耐心细致地深入学习。教师可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动作或将学生的动作拍下视频让他们自己观看,或与标准动作比对,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学生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变得谦虚好学,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基本姿态更加标准,动作更加到位。

2.精髓领会

教学中必须要适时介绍武术操的创编背景、创编意图、理论精髓,让学生带着思想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比如《教师参考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套操以长拳基本动作和运动风格为基础,汲取了太极拳、少林拳、南拳和健身气功的技术元素。”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元素的隐藏地点一一给学生破解,像抻拉运动中的“野马分鬃”,收势中的“大鹏展翅”明显是太极拳的动作,如开合运动中的“开弓射雕”则有少林拳的味道。教学中,应重点传授动作路线图,精讲动作的由来和动作要领,分解动作的构成,使学生明白锻炼部位,知晓攻防含义和安全提示,学生会发现和纠正易犯错误。

二、气

1.气脉有致

练习武术操时,应调整呼吸和控制节奏,使得人的呼吸与动作节奏、力度、幅度等完美结合,这对提高动作质量和锻炼效果至关重要。武术操的呼吸要平稳、流畅,并随动作节律错落有致,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刚柔并济,虚实互补。气由心生,心神安宁则气顺,心烦意乱则易岔气甚至伤及身体。练习中,师生要共同分析每个动作的节拍、发力方式和呼吸方式等,如起势动作节奏平缓,呼吸随着手臂的动作上下酝酿,蓄势待发,中间的二至八节,基本属于脉冲型气脉,但每节的顺序、强弱和发力方式又不尽相同,最后收势的气脉是放松、柔和,逐渐变慢。总之,要根据各人的理解和自身状况,使动作要与呼吸协同好。也可让学生和着音乐单独练习或意念呼吸过程,教师作适当的语言提示。

2.气势逼人

有气势的动作必须是功底扎实,动作到位、有力度,步型、手型、手法、腿法等功架稳固的动作。练习中,该蓄气发力的动作,如冲拳、推掌、鞭打等,在刚劲有力的基础上,还应尽量配上短促有力的吼声以增加气势,如“哈!”“嗨!”“震脚!”“砸拳!”等。通过对比练习更易发觉谁的动作更有气势,可多人共同练习、观摩、评价、改进,交替进行。可多人团体演练,让人人都能感受到统一、共鸣的力量和气势,从而主动融入气势之中。亦可在每人的手腕上缠上红丝带,增强观赏性,也便于观察哪些人底气不足。

三、神

1.神由眼生

神由眼生,指练习者完成动作时眼随手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随手动说明练习者专心投入,另外眼部神态、面部表情、头部动作亦能配合传神。亦或指能体现武术的精神和力量,动作的传神之处,我们姑且称之为“动作眼”,如武术操每个动作最后的“寸劲”,还有每个动作最后短暂的“亮相”亦是神的体现。练习中,可对着大镜子做动作,随时观察自己的动作,做到眼随手动,同时关注自己的表情和头部动作。学会体验寸劲的力量,寸劲是指力量必须使到肢体的末端,并有一定时间的停留,以增强攻击力,表现为发力部位的瞬间抖动。还有动作与动作之间要贯气,但必须有一定的亮相间隙。

2.出神入化

出神入化指达到极其高超的境界,能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如何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熟能生巧,巧能生智。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练习中,我们必须加强武术基本功和各项身体素质的练习,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要变着花样,持之以恒地练习,只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比如学生间抽做整套动作中的某些动作,看谁摆的造型又好又快,或举办班际间的纯音乐伴奏的会演。还有在此基础上做好拓展延伸学习,比如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各个门派,各种拳法、器械的相关知识。或将相应武术教程校本化,为学生终身热爱武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第6篇

求太极本质

先生亦是武林宗风中一代宗真,承袭九脉合真之“一脉真谕”。自幼秉承太极拳宗传,历经四十余年,寒暑无间。为继承发扬太极宗风,耗时六年的八十万字撼世之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更是“以其举世无匹的文言武举展示了嫡传真宗丹脉的脉流叙说,给面对众多太极学说而感迷惑的人们以衡准之判据,使太极拳的研究家们更新认识、接受真实,给修真者提供一个前进的阶梯”。同时为太极拳学术的健康发展开拓了坦途,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材。但更为不易的是真正让人们认识正宗一脉的完整面貌。

先生赴日期间,有感于太极拳在日本的盛行,并闻“十年后,学太极拳到日本”之说(1983年,铃木大拙在联合国向全世界宣布),民族的自尊心、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先生决心把太极拳真正内涵贡献给世界人民。在日本初示“青龙出水”、“太极云手・吴带当风”等隐秘,昭示太极拳的根依然在中国。在日本期间挥笔疾书“中国太极拳正宗标准”等章节,之后耗时六年出版了八十万字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先生作为先天太极拳八十代掌门,已把祖国人民健康事业、保健文化的瑰宝――循经太极拳公之于世,为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社会广传的24式太极拳,正如丹医泰斗周潜川所言,“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缺少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同时建议各家指导太极功的老师们,精研改进,把改进的总结,贡献给政府的主管机关,以供作综合钻研的材料……”遗憾的是,“降至近代群贤辈出,传播日广,各有见地各说各理,加之年代久远,越传越谬……”(关亨久《武当修真密笈》),却始终不见一人能赋简化太极拳以运气内涵,更何况气血循经乎?的确,非有宗风传真和高深的武学不能洞察人体气血经脉循环的精微之处,不能使24式太极拳合于内脉循经,形成运气的内涵。

先生深知“经络决生死,别阴阳”之理,当经络循行失度有悖阴阳时,犹如大病在身,并能危及生命。乃决心赋予简化24式太极拳循经的内涵。由于简化24式并无循经的结构,先生在将一招一式转化为循经的过程中,时时因经络循行反常严重影响到健康,简化24式太极拳的循经改良确非易事。众多弟子看到先生为了完善简化24式太极拳而呕心沥血,纷纷劝其放弃时,先生以慈悲万类的博怀甘冒生命危险,以惊人的毅力完善循经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由于简化24式失去阴阳准度,每个动作在改良过程中都不断地打断和违背经络的循缠,先生在两载春秋中每改良一个动作,都尝试循经,饱尝阴阳失调之苦。

先生内功炉火纯青,洞察人身中二十部经脉阴阳交汇如掌上观纹。因简化24式动作不能大变,所以只能从循经动作的精微之处变化。先生以渊博的学识,精深的功夫,矫正简化24式的微妙动作,使其具有循经内涵。世人很难想象循经太极拳诞生的艰辛,历时两载春秋,24式循经太极拳终于诞生了。虽然先生的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先生欣慰的是以自我的健康换来无以数计人们的康复机会,也充分地说明循经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遗憾的是,世人由于学识和功夫的欠缺,未能深谙于此。

世纪之交,先生亲自拍摄了24式循经太极拳的完整操演过程,并对一招一式都作了详细的解说。先生依旧律为24式循经太极拳写下了《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操演谱文》、《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内脉循经谱文》、《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武学概谱》、《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全体大用诀》等谱文,使后学之人在操拳之余,领略中国循经太极拳所具有的宗风神韵。如今中国太极拳的种子遍撒世界,先生又将循经太极拳奉献给社会,回归了太极实质,使社会上普及的太极拳有了崭新的面貌。这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研丹道武学

早在远古的图腾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修真事仙的追求。相传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终于实现了“白日飞升”的理想,这也正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

降至秦汉,神仙学说已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秦始皇派大臣率童男童女往海外三山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汉代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诞生了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它把人体与周易合参,指出“龙虎大丹”正是以肝肺二脏液相交融,心肾两大器官相交融,说明神仙学说已经有了具体的实证思想和手段。

神仙学说泛化于俗,而修真学识使这种虚无飘渺的神仙学说有了物质基础,有了系统性、科学性的完整体系,《修真图》正是其教学大纲。李兆生先生作为我国传统国学权威人士,曾应日本友人之邀请讲述《修真图》,先生科学系统地讲解《修真图》受到友人真挚地欢迎。

李兆生先生宿根深厚,心怀至诚,数十年间先后受教于武当太乙铁松十二代师尊阎政昌、先天太极十七代师尊蔡祥、龙虎堂二十二代马成令、松花湖隐真吴和老人、长春般若寺清朝最后一代受“皇封”的澍培法师等。就史而论,师尊马老成令公身为末代皇帝溥仪御前侍卫队长,乃晚清大内第一高手,其书画曾得到皇帝的御览和御选。先生乃文武课业日月催,勤习苦修,迄今修真有成。先生学问广博通达,妙契神悟,依然生活简淡,谦虚随和,足见先生道高德深,修养深厚。

由于历史原因,武当正宗的学术内容隐于石壁洞天。早在80年代初期,先生遵师嘱,开始挖掘和整理濒于绝传的丹道武学,喻为“宝阁金门开,妙廊清玄生”。1983年先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首次公开了武当宗传武学,为人们指明了去除疾苦、健康长寿、修真自持的坦途。1997年底先生在黑龙江冰城做了“人类健康长寿”学术报告。

1987年《体育文史》主编杨亚山邀请先生出席了首届武当山散打擂台赛,向世人展示传统武学的风采。当年武当一派源流,太乙神剑,武当神功,赫赫之威,给人以一种神秘之感。先生依照旧律,将珍藏孤本《白鹤真人飞鸣图》送给《武当》刊出,以应他日之约,以慰同道学友。同时登上金顶,朝拜真武大帝,一览天下奇雄,了却来武当朝山之夙愿。

先生的第一部武学专著《真元宝笈》剖示了传统宗风丹家内脉的具体修持法门,向读者展示“以丹力入剑”之隐奥。丹道武学之为,留有千古遗脉。虽现派系之分,却统一于人天自然之根骸命蒂。丹道乃顺天呈象,合于天然之道妙;武学则系于丹道,而行“修真元以通玄籍”之为。两者在武林中嫡传,留下千载云烟。

长期以来,先生亲自为学生授课,本着“有教无类”的古训,因才施教,教学中增加了传统文学的启蒙课程,注意文化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期望学生在文武两途均能有所造诣,使宗风的种子遍撒天下。

1993年,先生来到北京海淀走读大学中国传统学院担任院长。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源流史”、“传统修真基础理论教程”、“以道成医”等课程。向学子阐述祖国丹医,并留下《医宗慧照心传》、《以道成医》等衡真法本。

1995年春天,先生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以真元养生法为题拍摄了十三集《夕阳红》节目。1995年6月,感于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学识的欠缺,以中国历代传统兵器为主题,拍摄了《中国风》系列节目,《书法与剑术》、《武当拳与龙形大草》……以宗风学识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生活的常识,“神兵武库”之隐真,向人们叙说五千年的脉传。

2000年5月,先生应武当拳法研究会和《武当》杂志社之邀,传授太乙铁松派宗传武学――玉环桩。玉环桩本是太极门中混元四手之专修,分为循经玉环桩与武式玉环桩。授课期间,先生表达了对学人的愿望:继往开来,响应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号召,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牢记祖师当年“为使天下众英豪延年益寿”的遗愿,作为宗风脉传的继承者应体现自己的拳拳之心,在新的时代要做出新贡献。

先生作为一个传统国学的权威学者,十余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向国际友人阐述了“中华魂”之民族精神以及“汉字乃天垂之象”,“汉语将是未来世界通用语”等内容。日本大作家陈舜臣先生将《茶事遍路》一书赠与先生,并书题“龙虎堂主人李兆生先生斧正”。陈先生就茶传入日本之史说,以回首往事之形式,详细地叙说了当时的情形。赴日期间,先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讲学与交流活动。应日本密教研修会邀请,曾到成田、关西、南日本等地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儒释道之修持、养生史理法、丹道、武学、书法、汉诗、医道、外丹、饮膳、服饰、民俗、祭祀等诸方面的专题。

先生赴日期间长住东京,曾应邀在东京佛学会馆讲戒、定、慧三学。亦曾考察东密一脉的源流,并讲述密法宗传所涉脉源分布、传承、教法、仪章,宗延南无圣赞、金真法华、真如原性、金甲元辉之仁风,上溯千年《雪山密持莲花概谱》之嫡传,下涉海外诸宗诸法之脉演真华。先生在日本成田山见密宗不动明王法象与般若神锋真形,感天垂之象,作“真如明月图”,画弘法大师空海玄象,重宣密法,法留东瀛。这些法像在日本已经以特殊的装帧形成了文化珍品,而那些专门研究佛学的专业学者出于对佛的敬仰,曾一度将其当成供奉本,同时还有课颂本与袖珍本。回国后,先生把这些内容按照古老的方式,以完美的艺术手段研制出来供学者研究,收藏者珍藏。

在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先生以他博大的胸怀,丰富的学识,在很少有人涉足的高层次学术领域留存佳话,深深铭刻在国际友人的心中。正如日本友人所盛赞的那样:“我们的老师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先生渊博的学识感染了无数的国际友人,留日博士孙家珍,当即叩头从师,愿为社会文化的繁荣、人类的健康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力量。

十余年来的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先生曾经为伟大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争光,也为神州故土增誉。先生讲国学、讲民族优秀文化、讲优良传统、讲五千年神州瑞气,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让每个华人都有爱国心,都有中华魂。正像李瑞环在修复黄帝陵时说的那样:“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意义的旗帜……找到共同的语言,达到最广泛的团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诗书画印

李兆生先生作品多臻神境而声名远播。已故书法界之前贤天津李鹤年老生(享年88岁)这样评价:“兆生大师雄踞吉林,名震扶桑……贻我巨著,《声律真诠》、《真元宝笈》、《翰墨缘》与法书,博涉深邃、才富五车,更精内功及剑术,至于书法遒劲浑朴、灼见真知……”。

在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博览会中,《中国文人李兆生翰墨艺术成就展》,年越耄耋的大书法家陈政评价先生:“画好、字好、诗好,印更好!”南国国画雕塑艺术大师、艺坛巨匠朱培钧老人认为,先生“真正领会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这个时代已见不到这样的风格了”,并要求先生刻一方“净化人生”之印为念。文物鉴定权威人士杨仁凯先生在哈尔滨的一次拍卖会期间惊叹《翰墨缘》:“真乃神人也!。

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馆,李兆生先生三度参加亚细亚美展(28、29、30届),其传统文化书画以特殊震撼力,受到与会者的瞩目,广为海外人士收藏。如《钟馗清宇图》为日本安田信托银行山口吉雄会长收藏,其书作是日本身曾岐神社永久收藏陈列的唯一中国书法精品。1992年3月,在南日本鹿儿岛,樱岛活火山游览地,先生即兴题联。如今此联经装裱后悬挂在樱岛供国际游人欣赏。

日本友人赞誉先生“是武学家、书法家……李兆生先生(号真阳)秉持中国传统文化宗风脉传”,“先生书法端庄、典雅、凝重、刚毅、雄浑、古朴、洒脱、奔放,于不均衡处现均衡”。东京大学有关专家认为,先生书法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真实力量。

先生文络有脉,儒书以“心正则笔正”为基,上宗钟王李素,下袭赵董支脉;玄书近学蒲华、白玉蟾,远溯吕岩、三丰祖师。龙行大草得自马成令老先生“仙逸”之传,承白云上人书诀一脉,与王右军同出黄庭经一宗,与天龙神剑合真,融武学、禅悟入书境。

先生书法出自馆阁,承宗风古法,且书格多变。折带飞白贯彻其中,有吴带当风之飘逸、盘钢截玉之雄健、高骨游丝之灵动、润含春雨之丰腴、干裂秋风吹破竹之枯涩。

先生真草隶篆诸体皆精,字大可如幛、小可如豆。蝇头小楷清雅俊秀,巨字榜书,一笔横龙气势磅礴。先生擅写高堂大轴,其形神与明清古风无异。绝技除手卷、联轴外,竟能一次书写四、六尺幅“龙”、“虎”、“神”、“佛”、“寿”百余帧,诗文随书一气呵成,书体有石鼓、古隶、金文、大草等,无一笔虚败。“先生精于文人三绝,以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刀,仅一上午可治巨印(10厘米方)七八块之多,刊石边款信手而出,可见刀笔扛鼎,非前人虚说。”(1997《天津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

先生于数年奔走中,曾为几处题写楹联。1987年到山西永乐宫考证古迹时,身临吕祖故居,为寄怀思,题联曰:

三界高渺,金丹玄化示真吾,大道古今注玄都。玄天呈象,一气冲腾,鼎炉开时喷白雪,可见密法显乎哉:

大千浩瀚,飞剑神游养太合,圣教圆通证元明。慧海应真,万法融汇,灵胎结处展黄芽,始知妙律隐之也。

1986年到武当山朝山拜祖之时,为念真武大帝与三丰祖师,写下联语:

大道演龟蛇,长存灵犀同日月;

金锋伏龙虎,初化阳神共古今。

1993年吉林雾淞冰雪节时,先生面对凝云飞雪,素裹江天,心音振动,畅思神州故国五千年文明脉传,写下14782字的长联(又被喻作《一万珍函》),堪称古今第一联。文理情思似野鹤翔空,幽兰剪石。对仗之工,风韵之雅,令人惊叹(《声律真诠》)。

1999年在广西《中国文人李兆生翰墨艺术成就展》期间,先生“悬空飞书”一气呵成十六幅六尺宣之《桂林赋》。

2000年岁末,三日之内为京北名刹红螺寺书作六尺对开的百幅禅诗。

庚辰小寒,天降瑞雪,先生即兴挥毫翰墨赠友人:

庚辰小寒遇贤君,恰似乾坤面目新。

江天万里银装裹,上耀玄穹下遮尘。

是吾翰墨展金卷,诗书吟咏歌尧君。

盛世辉煌多异彩,寄居故镇唱诗文。

执笔书之龙凤章,前追晋汉与周秦。

当年三丰祖师“得佛之大,得道之微,得儒之极”而创武当。先生以笔墨传神将武当天龙神剑、龙形大草之剑谱重书旧作,装轴复真,以示此脉传绝学有承。

书画同源。先生亦精绘画,人物、瑞芝、山水、神真、佛像……意境悠远,清新隽永,开一代宗风。“画中十三科,最难为人物”,先生绘画尤以人物见长,写神真仙兽,画风颇古,对人物的刻画,一洗习俗,立意高古,有仙气。常每画必诗,顷刻立就。

先生的《餐英图》(1987年)取材道家养生,以人物颜面上的色彩表现丹炉闪耀的火光与修真之士的仙风道骨。传统道家以积极的心态、丰富的学识来创造生活,完善自我,将人的身心与大自然共融,走真实的健康之路。此中包含陶弘景、孙思邈的《龙虎大丹》和道家通俗读物《黄庭经》之学术思想。这种“渺渺大千赏真华”的境界早已超越了儒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先生深明此理,几度刻下“是道仍是儒”之石。

先生的努力之中蕴含了无限深情。正如在首届天津文化艺术节展出的《海屋添筹》所描绘的那样,先生笔下的寿星,手执信香揖在胸,须发飘散随海风,巾衫、飘带、袍袖,在风中翩翩飘舞的风姿,当真令人神往。画中耄耋老人正前往传统神话世界中的海上仙苑为人类的健康而祈祷,寄托了先生对全社会、对全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也是当年三丰祖师“欲使天下众英豪延年益寿”之愿。正如画中诗文所云:

荣登寿域感瑶天,三星高举朗真乾。

一筹天尊金钟响,再筹法脉延华年。

宝彩灵犀开寿域,天真法华聚金仙。

正值丹青留神采,潇洒天光不计年。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武术教学 讲解与示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69-01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培养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武术教材的特点是以套路的形式为内容,通过近几年的武术教学实践,本人将在武术教学中的示范与讲解的合理运用,浅谈如下,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讲解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师生双边活动和双向活动,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的重点,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使学生明了学习内容的名称、要领、意义和练习方法等,传授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武术的教学离不开讲解,教师要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说明武术的动作名称、技术要求、动作要领、练习方法、攻防含义以及易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讲解要做到语言精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这样可以缩短教程,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五步拳中的“步型变换”,教师就必须首先讲明它是由五种步型即“弓、马、虚、歇、仆”变换而成的重要技术构成。在武术教学中如不进行讲解或讲解不合理,学生只能模仿教师的动作练习,不能理解动作的含义,这就势必影响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也不能讲解过多,更不能像上文化课一样在教室由教师讲,学生坐着听。

武术教学要讲练结合,可先讲解后示范,也可先示范后讲解,或边示范边讲解。讲解还要结合武术的特点、动作的规格、动作易犯的错误以及动作攻防含义,使教学形象化。并充分运用武术的专业术语、动作名称。在学习单个动作时要求学生记住动作名称,使动作与名称能对号入座,从而为较好的学习套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作示范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求。武术教师正确而优美的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更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一个正确、优美、完整、协调的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把握武术动作的特征,理解动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武术太极拳教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教学

一、引子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朵娇艳的花朵,绽放着五彩的光芒,不同程度的反映着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风俗习惯,带动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使人民的身心健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人民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较高的竞技性与娱乐性,人民非常喜欢这种锻炼活动。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把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融入到我们的体育教育中去,充实我们的高校体育课堂,能够丰富我们的高校体育课堂,降低经费的支出,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洗礼。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我们的接班人具有良好的素质。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与意义

1.养生、健身的作用

从古代到现在,人民一直都在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因此,许多健身的方法与养生的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战国创建的“导引之术”,是专门针对养生创建的,汉代有《导引图》,其中有图例,还附有文字说明。汉代的华佗被人们称为神医,他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五禽戏”。宋代许多养生的学士经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八段锦”被创出,从上肢起,然后是腰、腹、背、下肢,进行全身的锻炼,这种方法与人体的运动规律相符。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比较突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是武术、太极拳和气功。武术运动中包含比较突出的情感色彩,崇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和谐。通过对武术的练习,人们不但提高了身体素质,在练习过程中还能陶冶性情,提升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太极拳讲究内外协调,能够锻炼练习者的意志与性情,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与抗老益寿。气功的练习能够使人的阴阳达到协调,精气神达到平衡,内守不外泄,有强身健体与祛病延年的功效。

2.表演、娱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单单要求物质的富裕,对精神追求也提升了。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如今,在表演、娱乐方面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我们对一些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发,使其向着表演、娱乐的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传统体育运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精神需求。参加这些传统体育运动能够把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普及到民间,参加传统体育运动学生会感到自身融入到了极深的文化底蕴中,带给自己的是强大的愉悦感,例:丢沙包、丢手绢、跳竹竿等。这些活动的艺术表演性与健身价值较强,在社会的广泛推广有表演与娱乐效果。

3.经济、实效的作用

我国的历史悠久,传统体育运动是经过前人的不断实践才得以保留到了今天,很适合人们日常健身与娱乐。这些活动不要求太专业的场地与器材。有一些活动需要的场地与器材是非常简单的,可以根据自己制作。有的设备简单,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甚至有的可以就地取材。这些运动项目不仅省掉了不必要的花费,还使人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在开展传统体育运动的时候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把当地的资源合理利用,做到经济、实效。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缺乏

新课程的推广,素质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国家为此颁布了一些有利于体育教学开展的文件与法规,这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但是我们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即表面上看到的很热闹,投入多少钱,修这个,建那个。却没有实际的行动,依旧停留在了表面的工作与长远的规划上,宣传力度欠缺,具体实施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够。现在,我国用于体育教学的经费还是相对比较少的。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有差异性,学校教育的经费欠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应该有的场地、器材不能及时到位。经济的不发达,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强的阻碍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方法陈旧

我们都知道,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从这方面理解,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树立起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观念,培养的学生要有高尚的品格,拥有综合的素质,强身健体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学校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聪明智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这只是我们理想的目标,体育运动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多年,但是我国的体育教育的现实却是让人失望的,不管是教学目标的落实,还是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没有表现出新的面貌,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以前,还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方法也没有太大的新鲜感,培养目标没有体现出多样化。这些运动项目对于学生来说,重复太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重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的需要与兴趣爱好的培养,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受到影响。分析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思想太陈旧,不能认识到以技术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对新课程的体系没有本质上的认识,导致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陷入了盲目性与随意性。学生到毕业时觉得没有收获,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义

1.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发展

大多数的学生对目前传统体育的认识比较缺乏,以武术为例,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大多是从武打片开始的,认识到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保护自己。而对于武术的文化内涵却不知道多少。武术看重神形兼备,内外兼修,身心俱练,有比较强的含蓄之美,展威武之姿。另外,还有民族舞蹈、养生与一些娱乐项目,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项目,能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这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爱传统体育的人越来越多,传统体育的后备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这样,我国的传统体育就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另外,民族体育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必将扩大观众的规模,群众的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有了更多的关心、关注、赞赏、批评,民族传统体育就会发展、成长。

2.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这些体育项目要求学生要反复进行练习才能达到要求,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不需要太复杂的场地与器材,练习有趣、简单,学生对此能产生极大的兴趣。这些运动项目的优势是简单有趣、接近生活,活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学校能够较好的开展,能够解决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锻炼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3.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也是体育运动的基地。高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我想,如果我们能把传统体育运动从传统的模式中分离出来,让它融入高校的体育教学,让它的生命力长久保持下去,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扬,就能够很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五、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途径

1.高校的体育教学一方面要对现代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此外,我们还要广泛地宣传,让我们的学生们对自己国家的光辉历史有所了解,多加练习,熟练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让近代的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发展。

2.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的项目种类繁多,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推广。

如武术、踢踺子、打陀螺,碰拐、丢手绢、大秧歌、推铁圈、踩高跷、扳手腕等直接搬进体育课堂。教材内容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如武术、踢踺子等等项目可以当做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有的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如丢手绢、碰拐等等,打陀螺、推铁圈等等可以在分组轮换的时候进行练习。我们有如此多的选择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会使体育教学变得绚丽多彩,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达到使其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意识的目的。

3.我们对于将传统体育项目引进高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写出操作性较强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

让教材有新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基层,接近实际,将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另外,在高校运动会上,要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纳入其中,这样更能推动传统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亚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2(2)

[3]毛景宇.高校开展武术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体育与科学,2000(3)

[5]韩英甲,王焕波.试析在高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6]魏志刚.优秀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现代教育科学, 2011(12)

[7]刘昌亚,邰崇禧,陆彩凤,雍明,刘爱霞.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搏击(武术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