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环环相扣;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才能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灵活地解答数学题目。如果没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压力,觉得数学很难,如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最终很难学好数学这门功课。那么,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具备全局思想,使章节知识之间可以环环相扣。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最后,要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一、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是: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把一些数学概念,方法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当遇到相同的题型时,大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运用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来解题。统筹全局,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从而化抽象数学为实体数学模式,一旦碰到抽象问题时,只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变,就可以做好知识迁移运用。

比方说,在讲“一次式的同类项”问题时,课本上举例了组成5x式的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一共有四组,分别是3x+2x,2x+3x,x+4x,4x+x,但是,如果问的是整数系数的组成,就不是4组了,而是无数组。而让学生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问题时,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用东拼西凑的想法去说出它的7组组成,而是要让学生有次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的组合分别有:9x-x=-x+9x=10x-2x=…,这样,在学习这个知识时,也能够顺带做到知识的迁移,既复习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又复习了同类项和合并法则等。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无限问题,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要只考虑整数问题而不考虑正整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无限个组合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他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更加科学、有序。并且能够做到知识的紧密连接,最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首先要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其次,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初中阶段运用列方程(组)解运用题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因此,利用初中的运用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效的培训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开展有意识性的、有目的性的培养是培养工作的关键。而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衔接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并且,教学方法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只需做好教学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摸索、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一旦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当他们面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筱蘅.逻辑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和掌握逻辑的意义与作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但教师在按照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常规性思维,必须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突破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所谓逻辑思维是凭借一般的现成的知识经验,按习以为常的方式解决思维任务的那种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根本特征。当然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课文美读法

朗读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口头语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是说话训练的方法之一。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多是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是很适合朗读训练的。一是我自己先起表率作用,用满腔热情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并具体指导读法。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结合视听,创设情境,让学生多一点感悟,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读课文,通过读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通过举办朗诵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强化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熟练规范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而语感的形成则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之一。

二、课文复述法

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净化语汇,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提高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但它只需要照本宣科,处于口语表达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复述训练。复述训练是指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性和记忆性训练,简便易行的就是进行课文复述,即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按照不同的训练方式有条理地复述教材有关文章。复述方法可以是原文复述,概括复述,想象复述,变换复述,课本剧表演等。这种训练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根据语境选用词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内对话法

在传统教学中,对话形式虽占有一定的分量,但总是处在随意、无序的状态下,甚至常常被“满堂灌”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听说训练改为了口语交际训练,这是一种理念的改变,它要求教师对此环节更加重视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我就把思考、表述的时间还给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时十分注意问题的精炼和问题的发散性,设计提问时充分预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逐步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意见或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表达出来。这样的对话交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课外趣谈法

课外趣谈法是将口语交际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说话训练方法。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把《语文报》《读者》等报刊杂志上的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用心地听,学着品味。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精读历史掌故,博览群书,欣赏电影电视。利用课前五分钟开辟“趣谈天地”专栏,让同学们轮流登台展示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采撷的一朵朵“浪花”。或描述,或叙事,或绘景,或评论,激发了学生读书、演讲的兴趣。久而久之,既可使学生博闻强记,又可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五、观点阐述法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历经几十年的探索,人们终究明白了一个道理,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而要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教材、教法等等。人的素质包括思想观念,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等,人的素质提高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实现的,中学数学教学怎样为实现学生素质提高服务?这是摆在中学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去研究、探讨,联想自己的教学过程,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不少学生数学学习不好,不是智力低下,而是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所致,要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培养数学能力,应从非智力因素入手,一方面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热爱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才之路和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展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方面,关心爱护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使学生热爱老师,进而热爱老师所教的数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指导也才能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发挥作用。

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的人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理论的教学

殊不知单纯传授知识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无从了解数学知识如何通过思维活动而得到的过程,仅能通过机械的重复和训练去识记和再现老师提供的教学结论,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促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创造力的形成和素质的的提高呢?数学旨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由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分析性、敏捷性所组成的开放性动态系统结构。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基础是概括,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中学数学教学要在抓好“双基”的基础上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好概括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分析性和敏捷性等思维品质,最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近年来,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尝试了直觉性、判断性、区别性、归类性、猜想性、变式性、变图性、多解性等思维训练方法以及探究数学、启动教学;发现数学、创造教学;问题教学等方法,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要把某一种方法当成固定模式去机械套用,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不同的学生,从培养自学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了解数学家们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过程,或自己去发现数学规律,实现对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在发展数学能力教学中,首先必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学知识蕴含着哪些数学思想,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其次,还应让学生知道每一数学思维方法又具体分散在哪些知识点中,再次,要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对于小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新课标课改要求小学素质教育具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课程。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素质拓展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要求从小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将抽象与具体完美融合在一起,学会概括以及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如何通过小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以下提出一些浅薄的观点,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帮助。

二、通过题目题型以及解题方式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题并不是一味采用题海战术就是最佳的学习方法,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最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对同一种题型采用归纳、分析与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将知识进行梳理,构成一个整体,达到一种系统化的、脉络化的信息体系,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可以将各种数学的零散知识归纳综合,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将知识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然而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平常教师在拟定作业时就不能够一味采用题海战术,将同一种类型的或者是无用的废题多次发给学生,当然也不一定就只能选一次,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但必须要让学生有一个归纳、总结、分析和比较的意识,教师才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时候,应该要掌握一个方法和一个用度,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三、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归纳教材的内容,复习所学的科目,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需要学生具有分析总结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是否具有该项能力就关系着学生能否使得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水平得以提高,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某些数学知识要素的分析以及理解,可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比较,得到全面和整体的理解,进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教授十以内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先进行一个分组的解答。在教授各项科目类型时逐一进行分组解答,在一个整体的范围内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分析出计算的方法以及规律,用有条理有依据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拥有解题思路,进而达到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其实分析与综合能力是相互依存的,他们并不会孤立开来,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其综合能力的体现,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有所侧重,让学生,有针对性进行某些训练,能够有效率地提升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思维扩散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仅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一种非常高超的推理能力来判断所接触的事物,在日后的生活中,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其思维能力的拓展以及整个人的C合素质,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一系列的对判断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有一个基础的推理能力,了解其基本的推理过程,从而得到判断的依据。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题目,则要求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与缺漏,学会判断概念、性质以及利用公式。教授学生一些验证方法以及反驳技巧,使学生能够直接利用已学知识,来判断、反驳。如 a×(b+c)与 a÷(b+c)、“求比值”与“化简比”等等,它们形式相似,极易混淆。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判断时应先与相关基础知识对照,找出其本质上的差别,以防误判。

五、提升抽象与概括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

解决抽象问题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想象,因此学生先天的想象能力与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解答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虽然抽象能力不如具体的各项能力有迹可循,但是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对学生的抽象能力有一个概括的提升。这个提升的过程,可以依照一些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

1.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具

现实生活中的树枝或是小木棍,甚至于是棉签、牙签,让学生借助这些东西进行数字的演算,如通过数“10根小棒”“7把椅子”等抽象出数字10和7;实物演示“火车过桥”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用一个具体的印象给概括出来。学生有了具体的印象,对于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会更好地具有一个切入点,才能够更好解决。

2.将事物的表象凸显出来

比如教学中在计算面积的时候,比如长方形,教师可以借用数网格的方法,将整个长方形划分为一个一个的网格,让学生进行网格的数数,然后将抽象的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所有网格的总和加起来的方法进行一个计算。

3.逐步抽象

如教学低年级“8 加几”的加法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实物操作凑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到算式,抽象概括出先想 8 加几等于 10,再将第二个加数进行分解去计算。

六、结束语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创新思维

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外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的应试能力较高,而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口语、听力方面较差;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僵硬无变通。如何培养广大中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做到智商与情商结合,左脑与右脑整合,双手与大脑相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体落实到外语学科的教学上,我们应该结合外语教与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一、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重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出现各种障碍,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熄灭他们心中的创造灵感。关注情感问题,实施情感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灵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与自信心,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中国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外语时,较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心理上的畏惧感与自信不足,作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和体谅学生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整个外语教学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2.创设贴近生活的英语活动情景。语言来自于生活,要求学生对语言理解并正确掌握其运用方法,就需要让学生对目的语的跨文化背景、民俗、典故等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在相关情景运用相应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适当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4.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实行的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样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能有不同程度的领悟和启发。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对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有障碍的学生,提问时适当降低综合归纳程度,使他们有答题正确的喜悦感,逐渐对外语口语增加信心;对于少数外语掌握较好的学生,适当提供进行综合性理论分析的机会,如对宗教、政治、时事等观点的分析,提高该部分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5.利用多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利用电化外语教学,开展表演、辩论、演讲及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外语的表现欲,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从而产生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与动力。

转贴于 二、利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首先在听力训练中可采用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前,教师可以把将要听的内容的背景资料、人物等主要内容给学生解释,由学生就已知主题展开讨论、联想和猜测,预知将要听到的内容。听完后就所听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用目的语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带到轻松的语言交际情景中,让学生无拘束地运用想象力并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造。再者是外语教学中阅读的训练。阅读不仅仅是采集信息,吸收信息,还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最后是外语的写作训练。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是创造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看图作文,根据图画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说明、剧本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改写,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用自己的逻辑思维重新写作;

(3)扩写,要求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作。从以上各途径可知,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可以贯穿于外语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建立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左右脑的整合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序列;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98-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从幼儿到大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而目前的高中语文写作简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灾区,写作教学思维僵化,学生写作模式化,师生都背离了写作的初衷。然而真正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是一个从观察生活到认识生活,从观察社会到认识社会,从构思文章到下笔写成文章的思维序列过程。创新写作序列教学不言"模式",最终目的不是要推广一套现成教改实验或操作系统,而是一项寄希望于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而进行的现实性、实践性很强的课题研究。

1.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研究初衷:

(1)希望形成具有校本特征的写作训练体系;(2)形成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相呼应的写作训练体系,并补充教材中素材及训练方法的不足,形成可操作、分层次的写作序列训练体系;(3)切实提高学生在写作中审、思、写的水平,培养其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2.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该序列即通过训练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岁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3.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实践基础:

根据《考试说明》,高中语文教学要求训练学生达到基础等级,加上重点高中的特殊学情,进一步着重提升发展等级,使学生达到认识深刻、材料丰富、语言有文采、见解有创新的要求;该序列训练用以减轻甚至消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盲目、恐惧、排斥等消极情绪,授之以渔,让学生找到写作构思中的思维规律,掌握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技巧,同时也试图解决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随意松散、方法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

4.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方案与计划:

该方案共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思维风暴",旨在找到学生、题目(材料)、教师三者的思维触点,使教师能迅速把握学生思维的激发点。通过见多思广、一题多解、分类归纳等方式,在完成课堂中学生"思、记、理、辨、合"等程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水平,提高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课例主要由我和马老师承担。

二是"素材积累",通过积累项目设置,使学生在素材的使用中能够熟悉内化课内外积累,懂得取舍和剪裁,学会形式重组多种形式完善表达,项目设置和素材取舍主要由我和陈老师负责。

三是"模块训练",旨在通过拟题训练、片段整合、语言润色几个板块将写作训练化整为散,再由局部到整体进行序列训练,简化写作程序,降低写作难度,细化写作要求,由马老师和陈老师负责模块的确立和学案的编排。

5.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主要内容特点:

5.1 序列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学生写作思路的可见性。写作的目的是"表达交流",其本质内容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写作是认识的个性化表达,千人千面,各不相同,可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水平是决定写作质量高低的关键。本序列试图突破传统的以文体特征分类训练的传统模式,注重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维风暴"环节记录学生思维轨迹,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素材积累"环节考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单里;"模块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环节。

5.2 序列教学的系统化、模块化,训练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序列教学遵循学生写作过程"读题――思考(审题立意)――创作"的程序分解为不可逆的三大序列,又将学生的这一过程再分解为细致的训练项目溶解到教材中去,同时在教材中渗透听说读写多种训练方式,尤其是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课堂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

6.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第8篇

拼图游戏思维能力肢体运动训练方法拼图(Jigsaw Puzzle),是对一种益智类游戏的通称。游戏内容可称作拼图游戏,其道具称拼图玩具。此类游戏是指将印有局部图案的扁平零片进行拼组,把全部零片拼接起来构成一幅几何平面,平面上最终将展现出完整的图案。智障儿童可以通过拼图游戏,让他们充分锻炼手部运动的能力以及思考的能力,此项游戏的训练,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由于受某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智障儿童可能在身体、心理、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

1.肢体活动不协调

智障儿童大多数因为智力上的疾病,从小被父母和家人过度保护,从而导致有些孩子穿衣服、系鞋带、上楼下楼这些简单的活动都无法独立完成。有些孩子因为从小很少进行肢体活动的训练,很难独立完成生活中的任务,信心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他们对简单的活动产生抗拒心理。

2.学习能力较差

智障儿童因为记忆力较差,注意力极易分散所以很难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有时一些简单的知识都必须通过老师和家长一遍遍的重复才能学会;另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新学到的知识或经验没有办法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很难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二、拼图游戏对于智障儿童的意义

1.生理上

在拼图游戏中,智障儿童的运动器官会得到极大地发展,其中手上动作以及手眼协调的训练会促进大脑机能的改善,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大多数智障儿童都有肢体动作不协调的问题,在拼图过程中,儿童通过不断选取拼图零件可以很好地起到促进智力发育的功能,并且动作过程的反复也会加深他们动作技能的提高。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记忆的一种类型。短期记忆是长期记忆的基础,必须通过不断地复述才能完成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转化,而对于智障儿童来说,他们短期记忆的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导致他们记忆能力较差。在老师和家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件事物的学习可能要经过上百甚至上万次的重复才能完成。一些孩子酷爱拼图游戏,可能会不断地将某一张拼图打乱、拼好、再打乱、再拼好,在他们不断重复这些动作的过程中,完成拼图的时间会缩短,孩子们对于整张拼图的记忆程度也会更深刻。通过拼图游戏,孩子们要经过许多次的辨认、回想、选择、判断,才能完成各零件的整合,这一过程也正训练了他们的短期记忆能力。

2.心理上

拼图过程是一个分析思考的过程,当智障儿童拿到被打乱的拼图时,他们必须通过思考和观察将一堆凌乱的、不规则的零件整合成一幅完整的图案。大多数智障儿童由于缺乏全局思考的能力,没办法把一件事完全统整,因为他们感知事物或者解决问题都是分步完成的,并且每个部分皆独立。通过拼图游戏,智障儿童会在脑海中不断勾勒出整幅图画的面貌,从而在寻找零件,拼凑零件的过程中达到训练全局意识的能力。

在拼图游戏的练习中,智障儿童通过观察各拼图块图案间的联系,找出关键的图案线索从而将一块块拼图拼成整幅图片,如找出色彩范围相似的图块、图案。在经过多次后的练习,他们可以掌握从个体到整体的学习方法,找出事物之间的关键性线索,以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效果。

三、如何通过拼图游戏的训练促进弱智儿童的心智发展

1.选择适合的拼图

在选择拼图内容上,家长和老师应针对不同孩子的心智发展阶段进行适当内容的选择。拼图图案应该是较为简单或者孩子们较为熟知的拼图,如印有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片中常出现的卡通人物的图案。这样,孩子们在拼图过程中极易在大脑中形成整幅图片的印象,有利于孩子们对拼图整体性的把握。

2.加大拼图难度

拼图难度可以通过拼图块数而逐渐加大。先给孩子们提供块数较少的拼图,让他们适应拼图的玩法,掌握规律。然后,再选择块数较多的拼图,这一类的拼图对于孩子们的手部运动和记忆能力就有了一定要求,通过提高块数,加大难度逐渐提高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孩子们对于平面上的拼图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也可以适当让他们进行立体拼图的练习。立体拼图,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新的考验,因为智障儿童对抽象概念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很难真正把握,他们往往是靠机械记忆学习的,想象力不丰富。如果把他们认识的东西换了方向、位置就很难辨认。因此,通过立体拼图,他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某一类事物,这对于他们空间感的把握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多多给予鼓励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结论,在生活中,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往往受制于个体的效能判断。孩子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而选择自己有信心完成的任务,对于那些超出能力的任务他们则会选择规避。如果一些孩子认定自己无法完成加大难度的拼图任务时,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尝试拼图。在经过多次失败之后,有些孩子选择了放弃任务,家长和老师应在这时激励他们不要气馁,鼓起勇气继续尝试。

四、结语

因为智障儿童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对于外界的学习与思考多来自于他们感兴趣的游戏。通过游戏的训练,可以使他们在认知、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学习获得极大的提升。在拼图的过程中,孩子们要通过不断翻看拼图的图案、形象,颜色再尝试拼接各零件,他们常常会经过多次选择与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希望家长及教师们能对此项游戏给予重视度,用游戏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兰香.智障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