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第1篇

【摘 要】创新可以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带来新鲜事物,所以拥有创新精神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没有创新意识或者精神,那么将会淹埋在历史的洪流中,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社会中难以存在。而提高国家或者民族的创新力就是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学生时代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强大的必要性,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有效培养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到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发展与提高,但是想要始终维持在上升状态下就需要创新思想来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就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或者研究出原本社会中不存在的科技成果。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改变,从传统经济类型转变为密集型经济以及智慧型经济为主的结构,这两种经济类型存在的依靠就是知识创新,因为只有知识不断创新下,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与转变发展,从中给国家带来丰富的财富。

1.创新意识概述与其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的承载体是人,所以在学生时代我们就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比如高中时期就要重视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想要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让新形势下的教育为学生创造出出色的学习氛围,比如实验或者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可以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激发出来。有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就能够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东西变为现实,促进国家教育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国家根据现阶段教育需求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老师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存在的问题,并且关注学生对哪些内容比较有兴趣,增强课本内容与之将结合的教课。

2.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在学生高中生物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就要将原本老旧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所摒弃,进行改革,展开创新形式下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高中生物课程。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知晓如何对高中学生创新学习生物培养的方式。

2.1通过问题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思考的模式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更重要,学生在不断学习高中生物课程中要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来寻找解决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无论在问题思维上还是学习质量上的提升。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程上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讲解给学生听就可以了,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是否对其讲课有兴趣,而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首先就要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老师在上课前要找到上课所需的引导线索,通过这条线索把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思想集中在课程上以及准备的课堂活动中,并在进行活动中提出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带来不一样的成果,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学习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其中新的问题,再利用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来寻找答案,这样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就只利用一些问题就把学生的主动性给激发出来,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质量。但是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兴趣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连贯性。比如在学习生物中细胞结构知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细胞结构为主要线索,对学生提出“细胞结构是什么”,学生找到答案了解,再对其提出“细胞壁是什么”“细胞膜是什么”等等,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生物世界。当然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想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数据细胞结构的一员,那么两者谁更重视一些呢?这个问题老师可以作为课外生物作业让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知识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够把学生课余时间也利用起来,让学生学习生物不再局限在课堂上。问题的不断提出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大有效途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仅仅是利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在不断思维中形成新的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2.2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进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物和语文或者数学这些学科不同,它是一门自然学科,由于自身的特性,所以有相当强的实验性。很多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光靠语言是很难去完整的描述出来的,比如生物课程中一些知识由于抽象性太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去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如果把知识利用实验讲解出来,学生就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到生物知识以及它的神奇之处,这样也会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充分带动起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大胆创新进行尝试。因此实验不仅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方式,也能够帮助他们加深生物知识的学习。

3.结束语

总结而言,创新是个人发展的动力,是国家以及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不停留在原地,不固步自封,不断创新才能够让我们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不被淹埋在历史长河里。而创新也更是所有高中生都应具备的能力,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首先就要进行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具有浓厚的创新环境中培养创新意识才具有成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以及专业素养,重视培养学生在事物上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增强他们提问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付娴贤.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83

[2]黄鑫鑫.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216

[3]郑泽芳.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2013,7:40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第2篇

高中数学是一门条理清晰、思维严谨的科学,而高中生在思维形态及思考模式还在逐步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在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此阶段学生的情况开展和以往不一样教学方式,例如可以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类比推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温故旧知识的同时学习并创建新知识体系,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类比推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在学习上的注意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理解记忆能力。所以,高中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需要注重与旧知识体系的联系,将新旧知识采用行之有效的类比,才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疆界。尤其在学习数学概念时要以具体的对象做为支撑点,在理解新概念的时候,需要联系前面学过的概念,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经常使用举例子、打比方、使用类比推理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或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协助学生的理解。例如,“椭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关于圆的知识,对照即将学习的椭圆的相关知识,分析两者之间存在哪些相似点,可以提升学生理解椭圆知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又如,在教学“正弦和余弦”时,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两个角的和与差的公式,在来讲它们与正弦和余弦的公式之间的相似性,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和分析之后再进行记忆,效果要比学生一味地背记单个公式要好得多,并且通过类比推理,两者之间在规律和使用条件等方面的也容易更加明白,使用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差错。

2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1运用类比推理联系新旧知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需要将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对新、旧知识采用行之有效的类比推理,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面。尤其是高中数学里的概念,因为概念在教材中是相对分散的出现,由于知识的整体性,学生不能忽略其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而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向学生展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对每一条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时,由于它们无论在定义还是公式等各方面都比较雷同,这时,可以利用类比推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实行类比分析和推理,从而可以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定义:an+1-an=D(D为常数);通项公式:an=a1+(n-1)D;性质:①an=am+(n-m)D,②假如p,q,m,n∈N,且p+q=m+n,则ap+aq=am+an。通过以往学过的等差数列知识的带入,对于即将学习的等比数列,两者通过使用类比推理方法来学习,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熟悉度,拉近和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在轻松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还温习了旧知识,做到了新旧知识的学习两不误,更重要的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和掌握力,还加强对知识脉络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2运用类比推理整合知识脉络

学习数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数学方面知识的积累,会逐渐形成一个知识脉络,当这个知识脉络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时,便实现了学习上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而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是促成完整知识脉络的有效手段,其可以很好的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继而找到其中的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学生无论是在面对计算公式和方法还是数学概念和规律等知识点方面都可以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和记忆。比如,在“向量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常常在对共线、平面、空间等向量的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尤其是在思维上,学生对这三种向量定理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混乱。为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在讲授新课“共面向量定理”时,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实行教学,让学生历经向量及其运算的推广过程,完备了学生的认知构成,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3运用类比推理深化解题思路

教育学者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精准地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可以作为判断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标志,而类比推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在于此。在已有的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可以经常自主借助智慧,打开思维,开展联想,运用类比、总结归纳的方法,合理地推理新的结果,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将自然而然地提高。而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数学方法,能够实现与新理念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较为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改变,运用类比推理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气氛的活跃,在进行知识类比推理时,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规律是如何让形成的,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更加能得心应手的运用,即使在面对学习新数学知识时,能够迅速地实现知识的延伸。尤其是类比推理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提高对数学的运用能力,遇到数学难题时,在进行问题的类比推理时,只要利用发散思维,加入一些想象力把知识点联系起来,就能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从而很好地答题。类比推理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广阔,除了经常应用在函数的解题思路中,还运用在等差与等比数列,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等方面。

3结论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及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世界各地都开始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更加对财经问题给予极度的重视和关注,财经素养也成为目前各个国家在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话题。目前,美国、英国等多个发达国家,将财经素养教育列为本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2015年,我国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的服务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金融素养的诚信、守信意识。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反观高中生在财经素养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值得我们对高中生财经素养进行系列反思和探究。

关键词:财经素养;高中生;理财意识;自我修炼;策略

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财经素养的培养愈发重视,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开始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财经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已将财经素养教育作为日常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到了中小学的教育中。美国把理财成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从3岁起有细致的培养目标和计划,3岁能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5岁知道钱的来源;6岁懂得开始自己攒钱;8岁能够通过工作兼职获得一些赚钱的机会,并且可以把钱存到自己的账户;9岁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12岁制定并执行两周的开支计划,了解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13岁到高中毕业,可以简单的进行利息计算,比较多种投资和储蓄方式的回报和风险,尝试进行股票、债权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这同样对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理财具有指导意义。高中生是学生群体中比较特别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在财经素养方面还很欠缺,存在很多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应该积极地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加强对财经素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在未来能够具备独立理财和生活的能力,可以说提高财经素养对高中生的未来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帮助。

一、关于财经素养的概述

什么是财经素养教育?“财经素养”也称“理财素养”,将“财经素养”推广至全世界的OECD组织,在2005年就提出:相比父辈,年轻的一代不仅面对更复杂、更具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为医疗保险、储蓄投资等问题做出更专业、理智的决策。对于财经素养,各位专家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说,财经素养是一个涉及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仅单纯是金融方面的教育。财经素养是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广泛的财经背景中作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但是我们的父母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及自身素养的局限性,以及指导信息的良莠不齐,很难为孩子们提供与时俱进的财经教育。可以说,财经素养教育一是可以改善我们对财务状况的处理技能,无论是日常的工作还是学习,培养的是我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理财的综合能力;二是助于我们应该当前的挑战与风险。随着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唯有具备了良好的财经素养,才能在财富方面做出很好的决策,才能形成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思考。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财经素养,就会被动地接收一些金融信息,缺乏质疑精神,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走上一个个极端。

二、高中生财经素养现状及问题

在中国,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是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经济来源都是依赖于父母,由于父母对待孩子不同的态度以及家庭条件不同,因此每位同学每月可支配的零花钱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同学每月三千以上零花钱,有的则在200元左右,同学们每月平均零花钱在600元左右。只有极少数的高中生能够小部分的收入,但是相对来说金额并不多。其实,大部分同学对待零花钱的态度和家长的要求和态度有关系。有些家长对孩子管理严格,不允许超出消费范围,超支的话从下月零花钱中扣掉。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超出范围没有什么,只要在成熟范围内就可以。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没必要对孩子花钱方面做太多的约束。很多同学认为理财记账没有必要,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没有记账的习惯,一小部分偶尔记记账,但也不是经常性的。

(一)理财意识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对开支消费缺少规划,都是没有计划的花钱。以我们班为例,每月零用钱超支的同学占85%以上,仅有11%的同学有剩余,还有4%的同学全花光。理财意识缺乏时广大高中生普遍陌生的一个词语,但是这不能阻挡理财意识的培养。很多人将理财与按计划花钱或者是存银行等概念联系起来。实际上,理财属于投资再生和积累存储的元素。好多同学都认为钱就是万能的,而且很容易从家长那里得到,不知道怎么去合理安排;有的学生不敢花钱、有的学生有钱就有一切......但是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怎样才可以让自己的钱变得越来越多。归根结底,还是普遍缺乏理财意识造成的。

(二)理财能力不高

大多数高中生不习惯制定消费计划,对于消费和没有具体的记录和盘算,只懂得花钱,不懂的节约勤俭的道理,在管理钱财方面有所欠缺,缺少正确的金钱意识,无法掌握花钱的技巧和门道。如,我们中国人在春节时,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小孩子也从长辈的压岁钱中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压岁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亲友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希望。但是很多孩子在管理压岁钱的过程中,却没有想到如何来利用这一部分钱财,一旦有机会,就是大手大脚的花费,缺少正确的理财观念,就使得在花钱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倾向。

(三)理财教育力度不够

高中阶段,对于理财教育的力度不大,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理财方面的知识很少,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合理花钱等问题,也只是简单教育和批评,但是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去理财,在理财教育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整体上来上讲,大部分高中生的理财意识很薄弱,对社会上的一些投资理财的渠道并不清楚和了解。四是,消费机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中生的消费都是在饮食、学习用品、资料等方面,此外给同学购买小礼物、看电影、穿衣打扮方面也有很多的花销。通过了解,发现现在的同学花的最多的地方是在零食和电影上,其次才是交通和穿衣打扮上,学习资料只是占了很小一部分,归根结底,高中生在进行消费时缺乏理性消费的意识。

三、高中生财经素养的自我修炼人的消费习惯

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具有不可逆性,甚至很容易向上发展,而不容易降低。比如一些人,收入水平突然下降后,消费习惯还是改变不了,这就形成了过度透支的不良后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很好地区分金钱的需求与欲望,从而实现一些目标和愿望,为未来能够理性消费、更好成长做好做准备。高中生如何理财?很多人都很疑惑高中生为什么要理财?理财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它包含范围很广,只要坚持良好的理财习惯,就能改善生活。基于对财经素养认识的深入,为了更好树立良好的消费理财习惯,提高其财经素养,通过一些调查研究和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和意识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树立和培养正确消费观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加强消费意识的构建,培养良好的财经素养。作为高中生,要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消费理财是人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重要内容,认识到树立良好消费理财观念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适度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不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一些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和家长可以适当的让同学们学习关于理财的知识,使其能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和赚钱的辛苦,这样才能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此外,我们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理财目标。比如一年银行存款数实现5000元,每月节约零花钱400元,能够对现有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做出实际的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推动理财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定期翻看自己的理财计划,并且通过几期的对比,显示结果,以此来衡量自己与目标的距离。

(二)制订理财计划,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

眼下,我国的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物质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有个显著的提高,每个父母都是给孩子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当今中学生也面临着极大地诱惑,这就给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素养的对立面就是不良的消费习惯,比如在高中生当中比较盛行的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立足实际,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理财计划。第一,做好财务状况的登记。财务状况一般包括支出、收入、余额和资产等,一份合理、科学的财务记录是很必要的。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能够做到随记随学,平时的消费记录以及购物发票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和汇总,定期进行财务总结和预算,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对平时的大额支出认真考虑,分析利弊得失;了解平时的每一笔收入和花销,制定预算,严格执行。同时我们要及时关注和了解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话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计划。此外,理财计划还可以与学习情况相结合,将学习目标与理财消费结合起来。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学会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与浪费。

(三)学以致用,将理财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在日常的实际理财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学到的理财知识,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将财经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还能加深对教材的印象,将高中数学学到的计算银行利率的方法,较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高中期间的政治哲学课程,体现的是时间和认识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对财经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习的同时不仅体现了政治哲学中的关系,还加强了学生对财经知道的运用和理解,进一步明确和体现了高中素质教育和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科学合理规划时间,保证正常学习

高中生培养财经思维,是人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但是高中生的首要身份是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在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高中生要始终把学习摆在第一位,不忘初心,分清任务主次,在业余时间把学习理财,把理财当做生活与学习的调剂品。有些同学上学期间只是专注于网店经营与股票投资等等一些事项,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可以说这是极其不明智的。在高中期间,要合理规划时间,认清自己,做好时间管理工作,能够在保证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加强理财经素养方面的学习。尤其是步入高三阶段的同学,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一旦学习与财经素养学习的时间发生冲突,就要适当调整,懂得取舍。

四、加强财经素养教育的意义

加强金钱教育,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成长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那么,为什么要加强金钱观念教育?金钱观念教育放大了可以称是财经素养教育和理财素养。相比父辈,我们年轻的一代不仅面对更复杂、更具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为医疗保险、储蓄投资等问题做出更专业、理智的决策。金钱带给我们诸多诱惑与风险,很多经济学家也就此分析过当今金钱观念的缺失带给我们年轻一代的不良影响。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不仅仅是加强金钱方面的教育,更是一个涉及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加强金钱方面的教育,一是可以改善我们对财务状况的处理技能,无论是日常的工作还是学习,培养的是我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理财的综合能力;二是助于我们应该当前的挑战与风险。随着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唯有具备了良好的金钱观念、人生观念,才能在财富方面做出很好的决策,才能形成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思考。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这些必备素养,就会被动地接收一些金融信息,缺乏质疑精神,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走上一个极端。

五、结论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和财富打交道,有的人因此发家致富,有的人却倾家荡产甚至失去生命,人们总结出许多原因,其中一个因素却往往被忽略,就是财经素养的教育……”北师大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研讨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尹后庆这样说过。财经素养已成为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各界在广泛深入地开展财经素养教育,这对于提升全民财经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了解,我国正在启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整体教育改革,这当中就包括发展财经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以更好地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竞争能力的人才。在复杂的市场金融环境中,我们自身要加强对金钱的认识,才能在各个时期、各种环境,都需要对金融环境的需求和变化应对自如,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以在真实的生活中培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参考文献:

[1]邵帅.当代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探析[J].网络财富,2010

[2]陈晓红.青少年理财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

[3]孙悦.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引导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8

[4]陆茜.深圳高中生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调查报告[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高中数学 学习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信息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但是,自古以来,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和技巧性使我们很难通过死记硬背提高成绩,因此,高中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助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适应社会需要。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1.1自主学习的含义

一般说来,自主学习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1.1.1自主学习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主动接受知识的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综合构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是学生自己主导并控制自身学习情况的一种能力培养。

1.1.2自主学习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资料、学习内容及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规划,能够合理安排和调节自己的时间,将不同教材和辅导资料相结合进行学习,通过自学完成对知识和题目的理解和掌握。

1.2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是在学生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性的特点:

1.2.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主学习要建立在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自觉自律地学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消极学习转为积极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挖掘内心的学习潜能,培养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心。

1.2.2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关于高中数学,如果一味听老师讲课,然后单纯记忆和理解,就容易导致“死学”现象。自主学习中,注重独立学习,不要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翻看教科书或询问他人,即使完全不明确的问题,也要在看完答案之后进行自我总结,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2.提高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2.1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具体化等,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以便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同时结合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2.2注重与同学的交流与相互学习

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非常大,且知识内容量很大,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加之很多学生性格比较腼腆,同学间交流比较少,导致学习效率难以提高。我们可以找些数学成绩比较好的或者数学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帮助自己提升学习成绩,对于综合性比较强且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大家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并且向彼此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办法,降低数学问题的解决难度,使他们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并且开阔自己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2.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过程中,良好的习惯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又因为高中数学具有比较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课前预习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基础,预习的时候,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例子,应该做好记录,使数学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达到高效效果;其次,上课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所遗漏,才能完整地理解和掌握老师所教的数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当然,很多学生对课后复习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计划和安排,不知道该复习些什么内容,对于这种情况,建立错题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让我们更明确自己在数学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让我们更集中地复习和巩固比较薄弱的地方。

2.4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数学学习和提高并不是我们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力使力”,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向同学寻求帮助,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此外,还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通过老师的引导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跟我们共同分担解决数学问题的困难,使解题过程更加顺利无阻,降低解题压力。

3.结语

数学这一学科思维跨度广,学生如果闭门造车,就往往导致对数学概念或题目理解出现偏差,自主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想方设法地解决数学问题,并且对其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另一方面要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总之,要把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及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夫立.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116-117.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根据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收到显著成效.如何完善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使之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顺利开展,需要每位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视。

一、“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经验不足

很多高中教师单纯地认为“探究式教学”只要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即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忽视了教师本身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指导地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仅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是需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因为高中生的知识境界以及生活阅历都比较欠缺,无法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再创造”过程,必须经由教师在旁进行适当的指导.然而由于很多高中教师缺乏一定的指导经验,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并没有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

由于在小学、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是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习惯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于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差,不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导致“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难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探究式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定位教师角色

探究教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去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并获取教材知识。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是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道尊严,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利用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并依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教学标准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在高中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以一个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去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各种感觉。教师为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探究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探究教学活动与学生思维紧密相连。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自由发挥而不受约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猜想开始的。”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地去记忆和理解教师的课程内容,而是要主动、敏锐地去发现和探索,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地去寻找解决方法。有鉴于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大有裨益的,能够有效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数学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因而仅仅凭借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导入教学主题,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探索的欲望,进而有目的地开展数学的探究式学习。至于数学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一个数学情境是可以为多个知识点作素材的,同样,同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数学情境。必须强调的是,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素材并不仅限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是可以源自生活,源自其他相关的学科。通过将具有刺激性的数学材料呈现给学生,便能够有效地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诱发他们的质疑和猜想,从而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与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大学;教育;衔接;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56-04

0 引言

一个典型的案例:2006年11月2日,广州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湖北的23岁青年周剑造就了一个传奇。在2001~2006年中,他因沉迷于网络等原因不断旷课,屡被退学又屡次通过高考重新考入大学,创造了四进名牌大学三次退学的“奇迹”。2001年他第一次考上武汉大学,此后便因迷失在网络与大学之间三次被退学,又四次考进名牌大学:先是被武汉大学退学,复读1个多月后,又考回了武大,但随后“屡教不改”再次被退学;回家几个月后,他又参加高考,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中科大读到大三时他由于学分不够又被退学;接着他第四次参加高考,2006年9月份又考回了华中科技大学。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他四次高考考分均在600分以上。这种独特的经历,相信在中国的大学生里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周剑沉迷网络不断旷课,屡被退学又屡次高考,且次次成功,这绝对算是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在高中和大学的转型中却一再失败,这又不禁令人痛感惋惜。作为一个高中生,周剑无疑是广受夸赞的好学生,但身为一个大学生,他的表现又为何令大家扼腕叹息?

他的经历让人们不得不深深反思当今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关系,而现今二者之间在教学、管理、思想教育等方面也确实出现了断层,如何加强高中与大学的对话也成为学者们纷纷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当今教育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 高中教育之异于大学

高中阶段的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任务、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是造成大学新生各方面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1.1 教育目标

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接受正常教育的三个必经阶段,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我国义务教育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传授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基本道德行为规范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育阶段。“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多元的,它以升学、就业、‘成人’为三大目标或三大任务。”“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高中教育的升学目标和任务主要是面向高等学校,为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生源”[1]。简单说来,笔者认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主要存在以下不同。

1)高中阶段:重分数――直指好大学。高中教育以高考分数为导向,以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更多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效益和连续性。

教育的选拔,尤其是以考试/分数为一元化标准的选拔在高中阶段被表现得异常明显,而这也是当今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棘手难题之一。应试教育模式无疑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2)大学阶段:重能力――直指好工作。大学教育更加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较之高中教育,更注重长远的利益。

大学教育与就业挂钩,更注重的是能力,尤其是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学生享有更多可自主分配的时间,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可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1.2 教育对象

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基本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生理状态的稳定性较差,易产生剧烈的变化。此外,独立性增强,叛逆心理严重,不再安稳服从管理和安排,更倾向于自我判断;情绪多变,两极化情绪比较严重;未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外部世界价值观、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害;自尊心比较强,且比较容易走极端,整体来说还比较幼稚。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跨度基本在18~22岁之间,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趋近成熟,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总体上还处于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均达到人生最佳时期;成长意识发展迅速,社会需求迫切,有很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平等意识强,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追求存在感;眼光更长远,开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情绪情感体验强烈;追求个性及自我归属。

高中阶段更加关注和倾心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易忽视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而大学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则更加平等,更符合“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1.3 教育任务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高中阶段侧重少而浅的知识,教育内容往往被考试大纲决定,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英语、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十几门课,课程繁多,且更注重理论,实践和应用环节薄弱,忽视了考试之外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大学阶段则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作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多而深的知识。总而言之,大学教育具有教学内容专业性、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途径多样性、学习目的探索性等特征。

1.4 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来看,整体上由高中的“监督学习”、“全程呵护型学习”转向了大学的“自主学习”,由“多讲解、多练习”的方法转向了“多思考、多讨论”的方法。

高中阶段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学更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生学会学习。

2 转型期的适应不良现象

由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种种本质上的不同,使很多初入大学的新生出现了一系列适应不良的“症状”。

2.1 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普遍面临两个不同的新环境:城市、大学这类大环境,班级、宿舍这类小环境。

相比较而言,异地生源的新生初入大学孤独感更强;另外,对于学校基本建设的适应过程,或者对学校后勤条件、师资力量的不尽如意都会增加学生的孤独感,延长学习适应时间,进而也会影响投入度和积极性。

班级、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涯必不可少的学习生活单位,大学的管理特点及生源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包容性及独立自理能力。很多新生在初期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适应不良现象,尤其独生子女难于适应集体生活的问题在当今已经很普遍。

2.2 情感的不适应

成年人情感来源主要有四种:来自家庭的、来自朋友的、来自恋人的以及自我意识,进而构成了亲情、友情、爱情和自我意识四种情感。大学新生四种情感的不适应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亲情方面:步入大学一定程度意味着脱离父母的管教,由依附依赖必须转向独立自主地发展。

友情方面:新生面临着新友情的建立及旧友情的维护两个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爱情方面:对部分大学新生来说,面临着原有爱情的维持问题,这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同时也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力。

自我意识:即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我、认识自我,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周围的一切变化。告别压抑、封闭的高中生活,大学带来更多的是解脱和释放,如何认识、对待这种稍加放任的生活成为一个大而危险的考验,稍有放纵便极易造成过分松懈、意志失控、失去自我等现象。

2.3 学习的不适应

既包括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又包括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大学与高中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及教育目标方面的差异性,促使大学也必将采用异于高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3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断层

3.1 课堂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的脱节往往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进入大学后,原有中学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模式逐步被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所取代。相对于中学,大学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容量大,教学进度快,学生不仅要理解、消化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和参考资料。这对于刚松开老师的牵手、独立行走的学生来说,就像蹒跚学步的幼儿一样,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期”[2]。

3.2 学生管理方面

高中阶段实施“学校+家长”式的严加管理方针,对学生交往、出勤、衣着外形等方面都进行严格管理。

相反,大学采用相对宽松式的学习生活管理方法,对女同学的发型、发式、佩戴等宽以处之,男同学在交际交往、出入场所上也更加自由。

突如其来的自由打破了在高中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势,放缓的节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积极性和投入度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此时也正是最容易偏离正轨的危险时期。

在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方面,高中阶段更多是学校为主动方、家庭为被动方,而大学之后则有所不同,学校在主动性上有所下降,如无特殊情况,学校很少会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3.3 思想教育方面

高中阶段教师普遍较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认为高中阶段是学生各种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走向成熟的不稳定阶段,这一时期的关键性使得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强的主动意识。同时,高中生的思想教育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职责,是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为辅共同完成的。在学校中,教师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老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较之以往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交际范围变广,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但同时,由于涉世不深、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等,较容易受到诱惑,从而导致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更多,严重性也更强。

进入大学之后,学校鲜有专门的思想教育课程,家庭方面也往往很少去做有意义的思想干涉,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观念便很容易趁机入侵。

4 两教育阶段实现“对话”的可行之径

4.1 衔接期教学改革

高中阶段:高中教育既要有效地发挥好承前启后的中间枢纽作用,同时又要不失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为了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提前做好大学教育的准备,教学方面可进行开设选修课的改革尝试:“中学开设选修课,在内容上与大学课程接轨,选修这类课程有助于中学生了解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内容,对他们日后准确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很有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较早地进入状态”[2]。开设选修课对高中生来说是提前了解和适应大学教育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机会。

大学阶段:还有学者提到应该在大学初期适当保留高中时的教学方法,“大学新生若想完全适应大学新的学习与生活,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大学新生入学的前3个月,大学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应适当保留高中教育模式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落实高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3]。

4.2 衔接期管理改革

在高中生涯末期,要加强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如可从管理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加以改变,以保证学生能在高中生活结束后顺利步入大学。“高中在最后一个学期,可以效仿大学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如可以增加一些师生共同研讨的学习方式;在时间管理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灵活安排自习课的学习活动等”[3]。

4.3 加强高中、大学间的师资交流

大学、中学教师之间要多加交流,或者相互兼职兼课。中学教师可以经常去大学考察、学习、兼职,这样既可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可以使自己了解大学里的最新动态,将大学里的各种先进经验渗透到中学教学中。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走入中学可以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等了解生源的最新动态和需求,以便针对性地加进政策、规划的改革。经常去中学作讲座、报告,可以将大学里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引入高中,使中学生做好大学预备教育,拓宽中学教育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带动其发展与进步,实现高中与大学的良好沟通。

4.4 积极开展大学入学体验活动

为使准大学生能提前体验大学生活,目前已有很多地区尝试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去大学“蹭课”,组织准大学生夏令营等就是很好的范例。

高中及大学的教师要积极提倡及组织一些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为准大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使这种体验行为能够很好地持续发展下去。在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及校园秩序的情况下,大学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这种提早进入大学的愿望。

4.5 加强校园文化的人性关怀

“大学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很大的功能:精神品性的引领功能、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理想人格的范型定位功能等。”[4]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性关怀;注重细节,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事、物都反射出文化的光辉,校园文化之花才得以华丽地绽放。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形成正得益于此,只有真正融入新集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高尚的人格目标,才会提高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让物质充满爱,让制度体现爱,让管理表达爱,让行动传递爱,让爱与文化交融,让爱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细胞。

5 结束语

在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断层现象是必须受到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不同教育阶段的沟通和对话,做好衔接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这些看似不太重要,事实上却对接下来的继续教育影响深远。使处于过渡期的学生顺利适应新环境,尽快进入新角色,走健康成才之路,才能使教育的各阶段融会贯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斯辉,汪睿.论高中教育的复杂性及其对高中教育改革的要求[J].教育学报,2011,(4):75.

[2]李桂英.从大学新生的不适应谈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问题[J].实务大观教育园地,2007,(1):24-25.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第7篇

1培养与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教育

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在经济、军事、教育、科技上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状态,为从根本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创新性人才所具备的的特点包括那些呢?根据我国中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所提理论的研究与认识,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

(1)创新性人才在发展中具有独立的特点,往往不会出现随大流的现象.像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中所提到的“不愿盲从专家结论,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笔者认为这是对创新性人才最好的解释.

(2)创新性人才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求知欲望比较强,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并且喜欢思考问题.

(3)创新性人才具备坚韧不拔的特性,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之后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探索.

(4)创新性人才的思维易得到发散,并且思想开放、性格开朗.

(5)创新性人才善于学习,在学习中对新知识进行接纳,旧知识进行总结.

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虽然说物理学体系在近几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自成体系,但是在对物质、能量的研究中需要语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分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有所认识,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创新意识.

2.1加强对两点论的重视,积极培养辩证观

创新是一种突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对知识的发现与认识.如果对客观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就无法培养[HJ1.3mm]创新意识,因此,两点论与辩证观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观念,并且将该观念延伸到物理学科之中.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讲解有关物理方面的知识,像核能的建设,原子弹的基本建设原理,并且培养学生利用辩证的观念对质与能、运动与静止、正物质与反物质进行认识与了解.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需要坚持辩证观念,加强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2.2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创新性人才的主要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对结果论证的主要途径,并且物理学中的很多问题均来自于实验.与此同时,物理学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规律,该类规律是在物理实验中总结、完善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完成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之后,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以下在2°~3°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的变化情况,在10°~20°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的变化是如何在,在30°~60°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有没有发生变化,并且最后要让学生利用不规则的螺帽取代单摆的小球,将重力的加速度进行准确计算,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并且能够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

此外,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实验比赛,经常比赛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设计比赛与动手比赛,实验比赛中每一个人都得参加,比如,实验的题目是测定茄子的密度,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物理学知识,设计原理、实验步骤,对茄子的密度进行测量.并在实验中会发现,即便是同一产地的茄子,茄子的密度也是不同的,虽然无法得出准确的密度数值,但是却能够得出平均密度值.

2.3加强对一题多解的重视,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研究资料得知,小学生、高中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但是在不同阶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小学生的创新力主要表现在想象力上,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则具有多角度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加强对高中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其中,在高中物理中,解题练习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四年高中学习学习所做的练习题何止上万,在这些物理习题中,需要对部分习题一题多解的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分体、解决问题,在长时间下学生会逐渐形成习惯,在日后物理学习中能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2.4重视妙思巧解,鼓励标新立异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妙思巧解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关键因素,是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之后的思维升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但是不鼓励学生乱出风头.在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物理教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标新立异中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如果没有牛顿的微粒说,哪里有现在的波动说,没有哥白尼的地心说,那么有现在对地球的正确认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古今中外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将他们作为榜样,在另辟蹊径中树立创新意识.

2.5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介绍,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规律是物理学家从复杂的问题中所研究出来的,在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对主要因素进行抽象分析,促使整个主要因素具有创新思维.现在的高中物理课本,很多抽象的理想模型都是得到推算出来的,虽然具备严谨的概念,但是学生在了解之后感觉神秘莫测,摸不着头绪,对物理知识的行车过程不了解.因此,物理教师在对进行讲课的时候,要对比较重点的物理学理论为学生进行讲解,从根本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2.6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本质上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好奇心中,要想从根本上让学生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得到创新发展,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所创设的环境中,学生不会因为标新立异而受到他人的排挤.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我,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与探索,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他人进行分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有效提升.

2.7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认识

当人们在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会带有一定的意识性与盲目性,只有充分调动人们的思维,才能实现对某一件事物的认知,在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认识.要知道,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只有加强观察,才能真正领会到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知识,才能树立真正的创新意识.法拉第曾经说过,科学往往是对生活的观察.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在了解课本知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观察与了解,并且指引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提出问题,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在物理教学之前,物理教师要对学生如何观察,观察的方法进行了解,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大到楼房,小到课桌,并启发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认识,像在游泳的时候人为什么会有一种压迫感,为什么气泡会上升而不是下降,这种问题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且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将错误的想法消除,从而形成自我网络体系.

2.8加强对问题的反思与认识,实行探究学习

高中生如何提升数学思维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互动合作;学习模式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学术专家和课堂权威,数学理论知识几乎贯穿着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重教而不重学”成为以往数学教学中最为人诟病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在数学课堂上完全被忽略,教学效率低下也就成为必然结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互动合作数学学习模式,把教与学辩证统一地结合在了一起,教师通过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运用猜想和假设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及对小组课堂讨论方式的积极运用,与学生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与交流,为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有效的情境设置是数学课堂互动合作式学习模式得以顺

利开展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能够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而且这样的教学效果效率往往是十分低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并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实现学生间互动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举例说明:在学习“正方体表面积”时,笔者把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常使用到物品包装带进课堂,用具体可感的实物把“表面积”的概念传输给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笔者又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物体设计不同的包装,对怎样包装才能真正节省进行计算;在学习有关排列组合的数学应用题后,笔者就用平时商场购物的经历启发学生如何才能够经济实惠地买到最划算的商品。

二、运用猜想和假设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实现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猜想和假设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思路,对于学生解决纷繁复杂的数学问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错误的解题思路往往会让学生心烦意乱、不能集中精神学习数学,更有甚者,对该门学科都产生抵制情绪。因此,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在对45分钟的课堂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控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并且能够通过正确的猜想和假设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敏度。举例说明:有两位实数x、y且满足2x+y=2,试求x2+y2的最小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综合的分析、思考,往往会有两种解题思路:一是用函数的观点进行切入,选择此类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带入、配方从而快速得出答案。二是学生通过对直线和圆的问题学习后,以一种学以致用的解题思路,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同样对此题进行有效而快速的解答。由此可见,通过对以往知识储备的有效运用,学生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就能够采用不同的猜想和假设手段进行有效解答,在课堂实际应用中,为了达到学生间能够迅速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模

式,教师可以在有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解题思路的前提下,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分别交给同一小组不同的学生进行完成,从而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竞争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积极组织小组互相讨论式教学是高中数学互动合作教学

模式的重要形式

对于高中生来讲,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建构在符合学生切实情况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储备之上,在新课改背景的要求下,互动合作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更应该如此。具体表现方式就是,学生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激发、自主建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日常的生活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必要的话可以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为高中数学互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完整建构和顺利进行创造更为便捷的条件。通过小组互相讨论式这一课堂互动合作学习最重要的表现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这一策略主要应用在分组形式的合作学习中,具体表现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具体应用形式便是教师提出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为一组集中讨论,这样就可以将课堂由传统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明确翔实的任务分工,这些成员之间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要确保他们之间需要进行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并在合作的过程中解决困扰团队的主要问题,要确定此类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是由学生之间、同龄人之间的语言、理解能力解释、解决的,因为只有这样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双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兴趣。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推行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新的教育新理念,与以往教学方式相比,它拥有无可比拟地贴合生活性和激发学生互助合作意识的促进性,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学会合作共享,才能共同学习体会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豪感。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从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的视角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积极转变和更新以前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努力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数学修养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