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辅导;思维;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35-01

思维与创新是科技辅导的主要内容,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文章浅析了在科技辅导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科技辅导中,辩证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本性在于创新,世界没有终极的真理, 我们已有的知识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科技还是要向前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辨证思维方式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当代学生只有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坚持辨证思维方式,科技才能进步,社会才能进步。

二: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有些人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就传授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没有必要再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了。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过这样的试验,让两组一般条件相似(但一组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另一组未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的学生一起去参加某科技活动,效果却大不一样,受过训练一组同学的创造智能明显高于另一组,其差别首先就在于前者的创造意识明显强于后者。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要始终把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的首要环节,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现代化的工厂、商店、科研机构、集贸市场、让他们走向社会,进行考察研究,以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并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命题征答、专题论辨、演讲比赛、智力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新旧思维观念的比较中除旧布新,以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学生更新观念,树立起强烈的创造意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方法得当,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做到循序渐进,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专门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课,固定课时,排入学校课表,并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实行正规化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训练中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拓宽他们的思路,并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掌握要领。在科技辅导中,要深切领会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觉地把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去。

二是基本思维程序的训练。这是在掌握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思维程序:“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进入广泛深入地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懂得遵循思维程序的重要性,把握程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初步掌握这一基本的思维程序。

三是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汇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活动的实际来展开和深化,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可以说,实践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因此,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决定科技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谓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指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思维意识不脱离实际;训练技能、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还是指在“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的基本思维程序中不能脱离实际。是指从设计、制作、试验到修改、完善的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最终都要落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都得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体现出来,因而能否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于创造性思维,总主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

二是支持学生,让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三是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

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四:在科技中怎样创新

首先说下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在科技研究中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别。通过对比,发现差异。找到差别来源,制定趋利避害的方案,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比如你不熟悉电子学,却急需修复一台有故障的电子仪器,不妨打开一台能正常工作的完全相同的电子仪器,用万用表同时测试两台仪器各个部位的电压分布,你就会很快发现电压分布的差异所在,确定受损的部位,进一步找到受损的元件。

所以青少年在科技方面要勇于创新,打开思维,不能把自己关在束缚的牢笼。能做到举一反三,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并且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为主要活动目标,所以科技创新活动不受时间、地点、教材限制,真正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天地,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敢于创新。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的重要条件。可以展开开放式的课堂将科技创新活动整合到新课的学习中,既是快乐的文化课,又是高效的艺术课。只有开放式的课堂,才有这样的活动效果;学生自身投入到活动中,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此,科技创新活动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当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有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在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以及勤奋精神、劳动态度、坚持耐心的作风、探索兴趣以及与他人协作意识的养成上下功夫。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讨》.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应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这样,不仅进行了思维训练,而且也会把读写听说训练搞得更好。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下面结合语文课堂说说创造性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使学生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这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思维的训练要注意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观念,是一种先进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见,鼓励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

2激励性原则

要明确思维训练的目标,要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肯定其思维成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思维成果的愉悦。

3客观性原则

要依据教材、课标的要求,公正评价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和学习,保护思维积极性。

4循序渐进原则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通过学生长期学习,不断思考,以及各种激励措施逐渐感染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5全员参与原则

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实地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6因材料施教原则

不同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水平,教师既要有总体训练目标,又要有不同层次学生思维训练的目标,分层要求,区别对待,保证学生思维能力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当学习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接着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最佳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而思考出其他几种意见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其思维的发散性也得到了锻炼。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那一名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创造能力;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

下面我谈一下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1 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1 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油菜的花时,就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这就是外形相似联想;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这是意义相似联想。

1.2 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1.3 因果联想。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

2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2.1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如教师在向学生讲生命起源时,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2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

2.3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

3 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和引申发挥等。

3.1 扩散列举。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列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切可能措施,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工程寻找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等。经常进行扩散列举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

3.2 引申发挥。引伸发挥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想到更深一层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植物的根。如果要学生引伸发挥的话,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出引伸性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呢?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接触的实物如玉米、甘薯、秋海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说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成的。经常进行这样的引申发挥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4 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形式主要有逆向反转、背逆常规和重点转移等。

4.1 逆向反转。逆向反转包括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和因果关系反转。下面仅以因果关系反转为例来说明逆向反转。因果关系反转是指通过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想。

4.2 背逆常规。背逆常规就是用反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逆反健身就是背逆常规的一种表现。逆反健身是指一种反人体正常状态的锻炼方法,如倒立、倒吊、倒走等。人们平常大都处于直立状态,此时头脑供血受阻,氧气、养分供应不足,以致于神经系统易疲劳;同时,长时间直立行走、正坐容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及疝气、痔疮等疾病。有人通过练习倒立、倒吊,居然效果显著。一方面,倒立使头脑供血增多,新陈代谢加快,疲劳随之消除;同时此举还能强化胸腹腔内脏周围的支持组织的功能,防止胃下垂、肾下垂、下肢静脉曲张、疝气、痔疮等因重力影响形成的疾病。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4篇

收稿日期:2012-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060)

作者简介: 许建和(1978-),男,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E-mail)。

摘要: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加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22-04 构成思维能力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技能。当前,课程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从艺术类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设置教学内容。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及教学计划的调整,传统课程教学方案已不适应当前学生课程学习要求[1]。近6年的课程一线教学实践发现,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主要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如色彩构成的课时量偏大,教学未能体现专业特点;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与专业特点结合度不高,未体现专业特色等问题。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视形象教育和体验的课程,需要多种信息媒体的配合。传统的课程教学历来强调口、手相传,但由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模式难以适应时展需要。创造性思维训练也是一门融合构成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多方面知识的课程,综合性较强,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传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受到来自学科知识结构发展的挑战;其次随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其课程教学自身也在不断拓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给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2],同时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教学、研究工具。对刚跨入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素养整体偏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对问题解决的思考

对传统的以经验传授和基本功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充实与再思考,进行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一体化探索与改革,以此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希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明确教学侧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省属院校特点探索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与创新模式;三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首先,广泛收集资料,开展调研,并参与学术交流。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与资源库文件。其次,在完成基本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小范围试验,吸取经验教训,随之对相关教学方法作调整。最后,制定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并在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中加以应用,并跟踪调查教学情况,及时了解教学改革效果,以便不断补充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专业设计基础与设计系列课程推广具体构架如图1。

图1 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结构图

(二)课程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思考

预期实现的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表1。

三、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预期实现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如表2。表1 课程具体改革内容 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表2 两种课程教学模式比较

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特点思考

思考一: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加强手脑协动[3](图2)。

图2 立体构成模型(全国优秀作业)

思考二:建立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图3)。

图3 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渐次转化(全国优秀作业)

思考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课程教学手段,改变当前课程大部分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板书式课件,开发互动型与启发型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4]。

思考四:制作课程图形图像数据资源库,改变纯图书纸制课程资料现状,利用虚拟技术设计、制作课程图形图像及建筑空间展示文件,并集结成库。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点思考

思考一:结合建筑学专业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贯穿于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统筹设计,明确教学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教学组织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之间的横向联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构成设计中能正确立意,创造性构思,并掌握全面扎实的构成知识和表现技能[5]。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该渐进、深化过程分课题、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其重点所在。

思考二:采用“平台式+个性化”的课程教育定位。对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实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基础课程“大平台+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其一,专业基础课程大平台阶段的建筑教育以引导学生向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主,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共性的基本要求。其二,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分析,从而寻找适宜现代个性化构成思维的落脚点,即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此种复合式定位突破了以往对学生的限制与障碍,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和自我拓展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及主动的创作意识[6]。

五、结语

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结合草图与模型制作过程,开展全年级开放式讨论评图活动,以互动研讨的模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实行此方法后,教师倾听了学生的构成设计表达陈述,更能捕捉学生的构成设计亮点,更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了构思与表达能力、模型辅助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参与评图的热情很高。学生参与评图也成为激发学生设计创作兴趣的一个亮点。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立体构成课题作业中,尝试构成设计工作组制度。以教师为组织者构成设计团队,采用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构成设计教学体系,每组不超过3名学生,实行教师与学生开放式双向选择制。构成设计题目依托每位教师不同的研究方向并且多数来源于经典建筑。近年来所做的构成设计题目主要有:户外展览空间构成、经典建筑构成分析、城市肌理构成认识等。同年级多专业联合教学是构成设计工作组最明显的特点,每个工作组都同时拥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和导师一起进行构成设计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能够长期相互交流、学习,获得共赢。

参考文献:

[1]严钧,李苏旻,钟炯光.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聚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浩钰,李洪.从“Drawing”到“Design”——新时期建筑学专业CAD教学初探,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朱文一.当代中国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10(10):1-4.

[5]戴俭,窦强,张勇.建筑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于探索[J].建筑学报,2010(10):29-31.

[6]韩冬青.分析作为一种学习设计的方法[J].建筑师,2007(2):5-7.

Teaching reform of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for architecture majors

XU Jianhe, SONG Sheng, YAN J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渗透

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这是阅读对话从无效向有效,进而走向高效的关键,更是语文教学理性深入与别样回归的必由之路。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的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阅读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植和绽放学生思维之花的温床和沃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思维训练呢?

一、选准思维训练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对课文深入理解,能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进行思维训练点的选择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文字形式,发现其中蕴藏的本质内容,然后加以抽象,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渴求心理,而且学生在思维中会少走或不走弯路。

2.由于初中各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差别很大,掌握知识的多少不等,因此选择思维训练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兴趣。

3.要注意选用能激发学生渴求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以此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注意控制思维训练的“度”

所谓思维的“度”就是保持思维的质与量的限度。只有控制好这个限度,才能及时掌握住火候,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质量互变,不断向思维训练目标的纵深发展。在控制思维训练的“度”时,要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

1.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度。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性,考虑问题是否切合实际,能否获得思维训练的效果。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发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常向学生提一些难题,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答不上来,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很差。一是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把握不透,提问似蜻蜓点水,简单肤浅,没有思维价值,学生不多动脑筋就能顺利回答,导致课堂表面热闹,其实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2.设计教学环节要适度。

阅读训练中,设计教学环节要从总体的教学目标出发,要有整体性。每个环节内容的衔接既要有阶梯性又要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两方面的度控制不好,学生思维既不能畅通,也不能变异,更不能产生飞跃。

比如,很多教师在安排教学时习惯性地把交代作者、写作背景放在新授课的开始,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度。因为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要恰到好处地安排在“火候”上。比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可在讲解完整首诗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感叹?这时再介绍李白坎坷的仕途及写诗时的处境,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章。

3.学生的思维要超越原有的思维限度。

新型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欣赏和感悟,而应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课堂上到处有发言、有讨论、有发现,学生热情洋溢,情绪高涨,师生的思维处在一种和谐同步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三、利用教材阅读内容多面性,开展侧向思维训练

教材内容是多面的,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开展侧向思维训练。阅读课文时,从整体到局部,从部分到整体,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思路、脉络、结构、中心的分析和概括到写作技巧的认识,写作从审题立意等,都需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应挑选生活中的实例,本着精要、好懂、实用的原则通俗易懂地、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教师应注意:一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目的性。教师应视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考虑培养何种思维,达到什么目的;要注意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不可盲目行事,信口开河;要紧扣教材内容并挖掘内容与思维训练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启发诱导,讲究方法。二是要精心设计练习。外显性很强的语文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积极加以尝试,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会更加成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和法.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谈.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6年第3期.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理性思考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languag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ask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also trans-century talents need.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is the educator through a system of a planned teaching activities, stimulating and growth pedagogue Tibetan language creative behavior of a kind of teaching mode. [1] is a Tibetan language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the goal to create education mode. [2]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is aimed at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of good thinking ability, fo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to rais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laid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At present, the Tibetan language creative think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vigorously, is in the ascendant. But because the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up strong professional operation, will tell to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s a kind of whole.

Keywords: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rational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的教育活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存在一些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必要性

1.知识经济呼唤藏语语文创造性人才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以智力资源和脑力劳动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以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为主要动力,以不断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3]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藏语语文创造性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创新活动离不开对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人才的培养。

2.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学校教育强调:“在学校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5]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所包含的内容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动性、藏语语文创造性和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其后果是直接导致学生仅仅能够掌握教师教的现成的知识,而不会自己进行思考,不会藏语语文创造性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训练课可以针对这些弊端,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训练,让他们学会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藏语语文创造性地学习,真正成为会思考、有主见和能创造的主体。无疑,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教育,迎合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客观分析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把人当成社会的附庸,把学生当成教师的附庸。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继承,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专制,反对民主;崇尚统一,

反对求异;崇尚持平,反对冒尖。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的“小绵羊”,而不会是独立自主、驰骋疆场的“千里马”。学生没有自主性,也就谈不上具有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育机制

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机制,直接影响着学生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学校的组织管理、学校文化、学校创新的传统和现实需要、学校员工和学生的创新欲望等。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中央统一领导制,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权限很小。与这种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课程评价制度尤其是升学考试制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方法和手段

学生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应试教育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束缚了学生的藏语语文创造性,迫使学生走进“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为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实施的强制性,造成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在教学中,有时片面强调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领悟,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科学有效地实施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

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不应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副产品,只有通过专门训练才能提高和完善。具体说来,培养青少年的藏语语文创造性思维应从教学策略的转变,创造型教师队伍的创建,青少年藏语语文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等方面进行。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 课堂教学 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教学法

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进而达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英语教学的设计(内容、策略、方法),应体现一种创新的思路。而语言创造性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教育的结果。课堂上,从整体过程看,教师取关键作用,学生依赖教师;从教学双方的心态看,教师满足于发号施令,学生习惯于听命顺从;从教学的即时效应看,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学到了知识;但学生创造性表达能力偏低,学生的创造性遭到扼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而不是运用能力的培养上。特别是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而教学中,偏重语法条例,机械的单词和句型操练,翻译和背记语言材料,结果学生死记硬背了不少语言知识,而语言交际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如何在英语语言应用做到灵活自如,我觉得,应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实现。

一、营造创造性思维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所以,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以尊为重,培养学生自信心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基础薄弱,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情和才智能力,实行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如,问答时要以提问教学内容或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为主,提问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以鼓励他们的学习勇气。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所反馈的信息,弄明白教学症结所在,从而作出及时的调整。

以趣激学,挖掘学生潜在力 。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直观形象(如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音乐、会话、游戏等)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增加兴趣。学生感觉学中有趣,学有规律,并在往后的学习中主动探索学习规律。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经历了成功,就会产生喜悦,变成求知创新的内驱力。

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创造性。 创新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只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思维才能一步步地被激发,运用时才能达到自如灵活,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才能被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学应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如,可以采用学生广泛参与思维活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或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等等;也可以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或探究发现,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或其他活动,进行交往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

二、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学校的课程普遍不欢迎。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通过一定的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进行背景教学法训练。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借此发挥,启发诱导他们敞开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多元思维的习惯和探索精神。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因为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它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更主要的是它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广泛、灵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及周密性,同时适应了职业技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何其莘.《新概念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10月.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科渗透;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8-0014-05

一、问题提出

高中阶段是个体思维水平发展的高峰期,培养并提升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更多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集中在儿童群体以及不同群体间思维水平的比较研究上,针对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几乎空白。这和整个高中教育以应试为导向密切相关。此外,实证数据显示,高中生群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整体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1-3]。因此,从实验的角度对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成为现实的可能出路。

关于创造性思维,刘春雷、王敏和张庆林[4]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强调具体的思维形态,狭义上则强调具有新颖、独特意义的任何思维。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从狭义层面来研究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验落脚点主要侧重于评价个体进行创造性相关的潜在能力及个性品质。

在具体的发生机制和内容界定方面,吉尔福特[5]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它包含发散和转化两个过程。发散性加工能力是为了满足特定需要而产生许多可供选择的信息项目。而转化则指信息项目能够产生多种变化和代替物。发散和转化的结合有利于摆脱思维定势,重组眼前和记忆系统的信息,从而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后来,他把这种理论模型应用于教育实践,围绕上述指标研究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程序和评价方法 [6,7]。

本研究正是基于Guilford的理论模型设计学科渗透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训练,并利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量化评价,最终考察干预训练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组间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高一下学期开学时实施前测,之后经过三个学期的干预训练,结束时实施后测。前后测的测量内容均为被试的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水平。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高中一年级学生314名,其中男生193人,女生121人。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三个班级,学业成绩水平相当。考虑到不同学科的训练效果可能存在差异,文科以语文为实验科目,理科以数学和化学为实验科目。语文训练在文科班实施,数学和化学训练在理科班实施。

(二)干预实验

1.干预手段

各科目的控制组和实验组均为同一个授课教师授课。控制组和实验组按照一致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则在控制组的基础上每个学期开设八次干预课程,共二十四次。

2.干预的内容及过程

在干预前,各学科教师针对实验科目的内容和特点,形成干预课程的实施方案。课程内容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框架,根据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品质,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设计三种类型的问题。在流畅性方面,以“开放型问题”训练被试尝试产生更多可能的观念和设想;在变通性方面,以“变式型问题”训练被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进行思考;在独特性方面,以“探索型问题”训练被试打破定势思维,产生新奇的观念或思路。所有的训练内容聚焦于问题解决过程不依常规、寻求变导以及从多方面探索答案。例如,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词语联想” “情境想象阅读”以及“多元写作”等方法进行训练;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一题多解”“数学建模”等方法进行训练;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改进方略”“生活中的化学设计”等开展训练。

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围绕“问题情境创设―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反思评价结果”的程序展开。首先,创设能够引起被试认知失调的问题情境;其次,引导被试主动利用相关资源有效解决问题;最后,评价结果并反思解决的途径。形式上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以及实践活动、头脑风暴等实现。不同的科目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各有侧重。

(三)测量工具

创造性倾向测验采用林幸台和王木荣[8]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该量表包含50个题目,由被试者自陈观念倾向,可以评价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想象力四项行为特质上的表现以及总体的创造性倾向。

创造力测验采用林幸台和王木荣[8]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问卷”。该问卷由12个未完成图形构成,通过流畅力、独创力、变通性、开放性、精确性和标题六个维度进行评分(由三位专业教师按评分标准独立进行,取其平均值)。其中,前五项属于图形测验,标题属于词语测验。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越高。

三、结果

(一)控制组实验组的创造性倾向的前后测差异

由表1可知,干预后实验组的总创造性倾向显著提高,而控制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子维度上,实验组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上的得分均显著提高,想象力上提高不显著;控制组在各个维度上前后测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二)控制组实验组的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前后测差异

由表2可知,在创造性思维水平总分及各维度上,无论是控制组还是实验组,前后测表现的差异均不显著。

(三)不同学科的干预对创造性倾向影响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见表3),干预训练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存在学科差异。在总分、挑战性、好奇性上,数学和化学渗透训练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语文,数学和化学差异不显著;在想象力上,语文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数学和化学,数学和化学差异不显著。

(四)不同学科的干预对创造性思维水平影响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学科训练效果的显著差异只表现在标题上。即语文的干预效果显著高于数学和化学,数学和化学差异不显著。在总分和其他维度上学科差异不明显。

四、讨论分析

(一)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对创造性倾向影响的有效性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的创造性倾向通过学科渗透性训练得到提高。这就表明,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可能是有效的。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认为:创造性倾向为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着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等来对创造力发挥作用[2]。创造性倾向总分的提高意味着渗透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被试内在的创造动机并提升了创造行为的准备度。

Sternberg[9]认为,个体的某些个性、动机特质更有助于创造行为的产生。如,容忍模棱两可的情境;克服困难的意志、成长的愿望、内在欲望、适度的冒险精神等等。但是,在高中阶段,以应试为目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个性品质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多采用固定答案式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限制和束缚了思维发展的可能性。相反,干预过程更容易使被试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可以大胆尝试,主动交流,减轻了心理上的封锁性、保守性和现实性程度。

从干预的内容上看,开放型问题往往条件不足或多余,答案不唯一,要求被试善于去寻找各种可能性;变式型的问题不拘泥于辐合性的思维方式,能通过变换不同的情境,使被试思维视野更开阔;探索型的问题则能够激发被试的兴趣,使其挑战因循守旧的思维路线。所有这些方面,在被试的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方面分数的提高上都得到了反映。

值得关注的是,实验组在想象力上的得分并没有显著变化。想象力指倾向于“幻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进行直觉地推测,并能感超越感官及现实的界限。但是,高中阶段正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想象与逻辑思维作为人类对事物进行操作加工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的活跃必然会影响到另一方[10]。这可能是实验组在想象力的表现上并没有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学科渗透训练对提升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可能性探索

由实验结果可知,干预训练前后,被试的整体创造性思维水平并没有提高。这可能和创造性思维水平属于能力的范畴有关,它表现出更多实质上的思维操作内容。

Torrance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提出,创造能力、创造技巧与创造动机三者兼备才能产生创造行为[11]。其中,创造能力是与智力、人格密切相关的基本才能;创造技巧是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方法与技能,如创造性解题解力、创造的具体技巧及专业技巧等等;而创造动机则是使创造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创造思维能力是由多个侧面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能力。创造能力属于比较稳定的人格、智力因素。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智力、认知风格等相对稳定,而且训练的时间不够长,因此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创造性倾向不是实际的创造力本身,它只起到动机作用。除此之外,影响个体思维水平的可能还有特定领域内容上的方法和技巧。正如有些被试所反映的:他们很努力想更丰富多样地去完善图形,但是对线条完全不敏感,不知如何入手。本研究中采用的测验以图形为主,而训练的内容只是特定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干预,并没有针对图形创造性方面设计相对应的内容,这也可能是导致被试在思维水平的提升上效果不佳的原因。我们猜测,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具有领域特殊性,因此在干预训练中,领域普遍性的内容迁移效果有限。

(三)不同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的效果比较

从实验结果可知,学科间渗透创造性训练的效果存在差异。在创造性倾向总体表现上,数学和化学这两门理科的干预效果优于语文学科,具体表现在挑战性和好奇性这两个子维度上。相比较而言,理科学习内容的客观性远比文科强。这就导致在以应试为导向的学习中,被试在平时的理科学习中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方式去应对,形成固定的解题套路。当干预发生时,理科的内容在更大程度上为被试提供了积极探索、打破定势思维、深入问题本质的可能。例如数学训练中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数学建模以及化学训练中的改进设计方案等。而文科的内容本身主观性较强,因此在挑战性和好奇性方面可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少。但是正是这个原因,主观性强的文科内容受逻辑思维影响较少,最后在想象力维度上,语文的干预效果更明显。

在创造性思维水平方面,语文组在标题上的得分高于数学和化学组。标题上的得分主要是根据文字描述的丰富性和抽象性程度进行衡量。而这一点与训练内容有较大关联,比如词语联想、对比阅读等。另外,这个结果同时支持了创造性思维水平领域特殊性的假设。

五、研究结论

第一,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对高中生创造性倾向的影响效果显著。训练后,实验组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三个子维度上的得分显著提高,但在想象力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变化。

第二,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变化受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影响不明显。实验组在训练后,在总分和各子维度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提高。

第三,在创造性倾向方面,数学和化学在总分、挑战性和好奇性上的训练效果显著优于语文,数学和化学之间差异不显著;语文在想象力上的训练效果优于数学和化学,数学和化学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语文在标题上的训练效果优于数学和化学,数学和化学之间差异不显著。

六、研究展望

由于学科渗透创造性训练甚少有研究涉及,本实验设计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干预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有待验证。其次,实验的群体和科目需要向纵深拓展,在更多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再总结。比如,不同创造性倾向和不同创造性思维水平的被试训练效果是否一致,其他科目的渗透训练效果又如何等。最后,本研究干预的时间略显仓促,后续研究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干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学科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YXYY2011103)。

参考文献

[1]童秀英,沃建中.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22-26.

[2]申继亮,王鑫,师保国.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结构与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28-33.

[3]王惠萍,张积家,林乐波,等.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8,(1):57-63.

[4]刘春雷,王敏,张庆林.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06-111.

[5]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Guilford J 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

[7]Guilford J 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M]. New York:Mcgraw-Hill,1967.

[8]林幸台,王木荣.威廉斯创造力测验[M].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9]Sternberg R J.The Nature of Crea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0]李小平,张庆林,何洪波.中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的初步测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