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数学思维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O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32-01
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当中,其内涵的意义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和数学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当中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和相关的计算。对数学的应用能力越强,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能力也就越强。教师在教学当中是一个引导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一、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数学思维模式主要是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的,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来作为思维的载体,用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理性活动。在数学思维当中包含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立体思维,在这些独特的思维当中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精密性等特性。在高等数学当中,数学思维具有广泛的内容、深奥的知识,本文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密切相关的。
(二)高等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本身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高等数学同样也是如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教学过程当中,不能跟小学生、高中生一样了,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的时候要讲明高等数学在本专业当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大学生自己认识到高等数学在所学专业当中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好奇心去学高等数学,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高等数学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研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让他们自己去认识高等数学的思维能力对所学专业课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发挥数学思维能力。
二、高等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老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老师所讲的基础之上去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积极配合。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来提高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可以采取小组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上老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或者概念模糊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讲解,并例举一些在实际应用当中会出现的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爱好的作用
在学生接触高等数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高等数学的内容和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要把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等介绍给学生,配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实际情况对高等数学进行介绍和讲解,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多样、有趣,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去学习,使学生拥有在学习当中追求真理的乐趣,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三)启发学生的质疑思维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当中,要启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进行猜想和质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证明例题,不能只按课本上的套路走,要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证明题目,去质疑课本上面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虽然鼓励学生要按自己的想法去说,但是不能空谈,要有事实依据和实例,数学讲究的是证明和依据,要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举出实例来说服大家。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设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打破常规、不受约束的思维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散思维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层次去思考,以此来追求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和解题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模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因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思维的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问题条件分析、结果猜测、解决方法等环节讨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总结
高等数学和其他的课程不同,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高等数学是一个严密性、精确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老师的教学方式要求也很高,学生在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认真思考、慢慢理解,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做好引导的作用,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龙海波.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13).
【关键词】小学生 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在学习中通过对事物概念的理解、以及推理判断等所有的思维形式和思考活动,是有条理、有顺序、有步骤的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分析方法。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黄金阶段,而小学数学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学科,老师应该充分对此进行利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迁移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能力
小学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刻苦、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还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强的逻辑思维性,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特殊性所造成的,生硬刻板却又灵活多变,是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学生学好数学的标准是其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都要以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尤其是小学生,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枯燥、痛苦、无奈的过程,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数学成绩。
二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手段
(一)注重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任何运算法则等都是通过数学家们运用其抽象性思维研究得出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抽象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并适应用抽象性的思维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这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尽量的将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进行介绍,对于数学概念、运算公式等要向学生讲明其来源以及结论具的体含义等,并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观察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地将学生的表象认识提升至抽象思维的高度,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关联性的数学知识脉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在现实的观念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一种抽象的数学思维模式。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就代表其抽象性思维已经形成,也是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四边形”教学时,可以以生活中的四边形物体作为例子进行教学,也就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变成为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知识,便于学生学习。
(二)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综合、分析的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长发育特征都决定了其学习特征,因此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激发其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应用题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进行分析,即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罗列,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然后对已经罗列出来的已知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这种能力进行逻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知果寻因和知因求果的习惯和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在其中找到可利用的条件进行详细划分的过程,就是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之后再按照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就可以达到解题目标,同时也完成了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训练。
(三)注重判断、推理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中包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所谓的判断和推理就是指对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展现出来的状态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推理,在数学中,公式、定理和法则、结论等就是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依据。老师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时,要首先让学生记住只有符合客观规律和事实的事物才可以给予肯定,反之都要给予否定,用这条原则来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是学生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必然条件。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因为只有基于理解而掌握的数学知识才可以被学生灵活的运用。例如: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测量”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估计书本、课桌的长度、宽度,并找同学来回答估计的过程和依据,最后再由学生进行动手测量,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一次推理和探究的学习过程。
(四)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重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只扮演一个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切记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由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独立的阐述。学生要想进行独立的、有条理的理由阐述,就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足够优秀,并且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由此可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也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老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有20盆花,每一列要摆4盆,那么可以摆几列呢?待学生算出答案之后,再提出:如果是22盆花会摆几列,多几盆?23盆呢?25盆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再通过观察和老师引导得出“余数永远小于除数的规律”。
由此可见,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的黄金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建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9.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促使大脑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看法
1.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因素,发现并总结运用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不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既能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是矛盾的,只有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的看法
1.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位好老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也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个车间前3天生产零件1200个照这样计算,4天又生产,这一周共生产多少个零件?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求出后4天生产多少个零件,最后求出这一周生产多少个零件。综合算式是1200÷3×4+1200=2800(个)。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平均一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直接乘以一周的天数(3+4)就可以得出结果,算式是:1200÷3×(3+4)=2800(个)。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2400+400=2800(个)。其中,2400是1200乘以2得到的,表示生产6天的零件数,400是1200除以3得到的,表示平均1天生产的零件数;最后用6天生产的零件数加上1天生产的零件数,就是这一周7天生产的零件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兴趣,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种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2.创设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11.395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11.4,为什么约等于11.4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58-01
当今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会思考的思维方式,所以发展学生潜在的智力尤为重要,这也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都还处于以动作为主的形象思维阶段,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形成自主的判断和思考方式。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入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准确生动的形象动作和语言来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有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把握好从形象具体到抽象复杂这一过程的转变,重点在于如何将数学问题形象具体化,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激发思维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情境的设置要带有趣味化和游戏化,比如在一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等画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参照教室的物体让学生指出自己图画中与室内相同图形的物体。这样,学生便会兴致盎然,争先动手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书本上抽象的文字叙述留下形象具体的深刻记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同样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让数学问题的设置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摆放诸如铅笔、橡皮擦和文具盒等物品,自己标上单价,模拟现实生活中购物的情节,让一组学生扮演顾客,进行现场买卖。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熟练程度,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
2、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
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诸如在数学图形的教学中,“如果长方形分别向左右两边倾斜,直到无限接近重合,长方形会成为什么图形”,“如果平行四边形也做这样的变化,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借助对这些图形的想象,能有机地将这些图形联系在一起,结合起来找到相关的规律。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之一,每个教师都要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更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巫金周.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4.
【关键词】新课标;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培养
一、引言
新课改之前,中国的教育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以升学率为目标,很少甚至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学生也只是机械式的记忆知识,很少甚至不会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种状况逐渐被打破。新课标规定中国的教育今后不再是只考虑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是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世界新技术发展、有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种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明显。
二、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新的见解或发现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它不禁锢于人类原有的思想,而是在原有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想。方向的求异性、结构的灵活性、进程的飞跃性、效果的整体性和表达的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与直觉、判断、推理、想象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密切相关,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表现,任何一项发明和革新的出现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财富。
三、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象征着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能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是最高形式的思维,它能够在学生思考问题时直接洞察问题的本质,具有直觉性;能够把思维观念沿着不同的路径扩散到各个方面,具有发散性;还能够不因循守旧,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今还有许多教材侧重于对现成知识的演绎,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够重视,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应对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予以重视。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能够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二,教师在导入新课或介绍数学知识背景时,可通过数学公式或定理后面的故事或是著名数学家的成名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兴趣。第三,教师对学生不同寻常的提问、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的构思或别出心裁的解法,即使只有一点点新意,也应对其多加鼓励,肯定其敢于想象,有创造力的一面,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其利用创造性思维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运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对熟悉的事物重新进行研究,从而找出与原来思维不同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一题多解方式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各种不同解法的特点和优缺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从狭窄和封闭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提高解题技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引入数学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其主要特点是答案不唯一。在开放题的求解过程中,解题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联想多个可能的解题方向,很容易在某些方面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这就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能积极探索思考问题,并且学会合作和交流。
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的创造性活动始终离不开直觉。直觉思维又称形象思维,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丰富的形象材料,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把握,用典型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在一瞬间发生的,能调动个体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展现其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综合的、积累的产物,具有分析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问题内容,迅速洞察问题本质的直觉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5.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所谓的逆向思维,使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受阻时,从原思路的反方向出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往往可以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柯西运用逆向思维建立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逆向思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保守性,进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首先,教师在讲授数学定义时,应注重对定义可逆性的阐述;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逆用公式和对问题进行反向思考。
五、结语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运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贽,陶桂洪,汪金燕.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170-171
[2]孙桂芝.谈新课标下创造性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2013,15(1):9-10
[3]蔡克.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31-32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引 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新的挑战,更加强调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变化性也大,在此时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最好。可以说,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间。然而如何在教学压力倍增的背景下,高效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中学老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 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其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较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学也有不少益处。首先,数学问题最终都是来源于生活问题,而若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理解得更透彻,也就能够训练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去解读生活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高频率的类似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 营造宽松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所谓宽松的环境不仅仅是指师生的和谐关系,更重要的是指老师要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学生需要一个自己发挥创造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犯错、得到指引、 改正、再实践、再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对新的行动也更加有动力。如果学生一犯错,老师就给予批评或指正,甚至挖苦等等,学生会对实践活动产生畏惧心理,会将精力都放在如何不挨骂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情感对思维活动的影响更加重要。可见,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人脑的创造性最强。而老师最迫切要做得,就是将学校的学习环境营造得快乐轻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愉悦中实践,犯错后轻松积极的调整改正。
(二) 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最佳的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实地测量不规则操场的面积、调查本市最低收入人群的日常花销水平、测量当地水中细菌含量等等。生活实际与实践经验仅仅与创造能力相联。如果老师一味地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相反,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在一旁进行必要时的指导。这样学生可以动手、动口、动脑,一步步的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过程。
(三)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探索的第一步,是思维的大门,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细致的有重点的观察,提取出重要信息,是良好的观察能力的体现。老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几何》内容中锻炼观察能力的部分较多。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明确的将具体的观察任务和目标告诉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观察,并且组织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几个步骤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把学生分层学习小组进行组间交流。
(四) 培养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一个人创造能力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而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得特征。数学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发散思维的环节就是一题多解、或鼓励学生将已知题目进行改编,重新解题。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思维训练活动有利于锻炼思维的发散性。即――头脑风暴。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环节,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6人,主要解一个题目。当然,可以全班同学共同解一道题目,但每个组要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组内鼓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组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快速讲出来,然后由组内的记录员不加筛选的记录下来。待全部组员都表达完之后,再共同讨论这些思想的去留,最终确定出来一个解决方法,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解题。
(五) 培养逆向思维
知本求源,由果索因,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就是所谓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但是一种难度更高的求异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巨大作用。这一思维最好的锻炼手段就是角色扮演。老师可以请学生扮演出题人、考试人等等,规定了需要考察的知识点,但学生需要区别于惯常的思维方式,用逆向的思维方法出题。
结 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时间努力的项目。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穿插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另外,老师也要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寻找适合自己以及同学的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刘莹.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吉林教育. 2012(05)
一、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创新思维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何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运用,探索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我们整体推进素质教学的有效途径。当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的载体是人才,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所以本人认为:学生、教师都要认清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创新思维
应用数学意识及创新思维,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感知及具体的数学活动方式的体验中形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必须寓学科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创新思维应注重在教学思想、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上下工夫,所以应用意识说白了就是强调数学和时代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枯竭的源泉,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终目的,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在新课引入中展现现实原型,渗透应用意识;必须重视在例题、习题的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感悟应用意识;必须重视创设实际问题的条件与机会,培养应用意识;必须重视作业形式多样,巩固应用意识;必须重视通过课外活动收集应用实例,强化应用意识;必须重视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实际问题的力度,考查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付出,需要长期坚持,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而学习”改变到“因为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努力学习”。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平台加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大体验成功的频率,有效激发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加强应用数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新的要求,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应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中要注重的新的课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不是简单地说一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