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背景,阐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在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深入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双手灵巧、头脑聪明的创新型发展人才。
关键词:操作技能;思维训练;相得益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综合性课程,几乎所有职业院校都把它作为文化基础课来开设。站在课堂上看,“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质有两层教育意义,上面一层是为操作技能训练奠定基础;下面一层是为开展思维训练搭建平台。如何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双层意义上的教育目标,是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1 培养善于思维的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深化创新教育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创新思维是最复杂、最综合的思维方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展科学的思维训练,才能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1) 操作层面上面的事情重要,但不全面
从操作层面讲,“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几个标准模块各自起到了不同的基础性作用。比如,Windows奠定了运行软件和管理文件的基础;Word奠定了文字处理的基础;Excel奠定了数据处理的基础;PowerPoint奠定了多媒体制作的基础;局域网与Internet奠定了网络操作的基础。除了个性操作功能之外,各个模块又具有共性。比如,菜单的基本概念、窗口的操作方法、快捷键的功能定义、图形化语言的含义以及“帮助”系统的功能等等,都从不同的应用角度反映了相同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真正的应用基础。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都起到了名副其实的基础性作用。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过于关注操作环节,致使“灵魂工程师”们共同肩负的主要重任之一的智力教育,竟然与这门文化基础课擦肩而过。在操作型课堂上,教师喜欢下达“单击”和“双击”等教学口令。这种“口令式”的教学环境冻结了学生的思维,虽然双手灵活了,但头脑僵化了。在紧张而单调的训练中,学生们的眼睛死死盯住屏幕上的指令和字符,双手机械地操作着鼠标和键盘,思维逐渐变得僵硬和佝偻。这种教学方式省时、省力、省脑子,教师们习以为常,学生们司空见惯。从记忆型学习和跟随型操作中走出来的学生,在课堂上固守着操作层面上的阵地,在实践中固守着仿造来的技能,缺乏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和改革创新的能力,面对新问题和新技术,往往故步自封、一筹莫展。
(2) 操作层面下面的事情麻烦,但很深刻
要想完成技能和思维双重训练任务,必须要冲破惯性思维的障碍,还要改革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确实比穿旧鞋走老路要麻烦得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和智力开发资源,这门课程不但能够奠定脚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为智力开发提供宽阔的平台。
计算机是吸取了众学科的精华而诞生的能够思维的机器,模仿人的大脑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硬件模型,用人脑的许多特定“算法”构成自己的软件模型。借助于算法的灵活性和严谨性,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界面的友好性,计算机完全可以为思维训练搭建一片宽厚的智能平台,让有理想的教师们大展创新教育之宏图。
当我们引导学生穿过操作层面,进入思维训练的平台,就会感受到浓厚的计算机文化气息,触动着大脑兴奋和思考,将原来单纯而浮浅的操作训练与活跃而严谨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比如,用鼠标操作窗口时,引导学生们感悟鼠标指针和窗口部件变化的特定含义,理解计算机的图形化语言,使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逐渐增强了独立学习和开发新软件的能力。再如,编写及调试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程序时,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分辨力。这些足以说明,计算机的应用不只是限于社会和自然,还有我们人类自己的大脑,这是最深刻的计算机应用。
(3) 动手与动脑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俗话说,平坦的前面总会有许多坎坷做铺垫,通途的旁边总会有几条弯路做陪伴。科学的认识是从无数次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高级的技术也是经过无数次基本的训练才掌握的。例如,从网页中复制了一些文字后,开始只是简单地执行“粘贴”命令,但复制过来的可能不只是文字,脱掉附着在文字之上的表格和格式都要经过一番周折。久而久之,简单操作产生的烦恼开始让思维活跃。是否有另外的途径能够只把文字粘贴过来呢?经过思考与探索,如果采用“选择性粘贴”中的“无格式文本”,既可以避免因网页格式带来的麻烦,还能够让新成员适应自己文章的格式,明显地提高了操作效率。可见,思维的活跃与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的成败与优劣与思维的程度与方式密切相关。
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因为思维的发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反过来看,思维又是行为的导向,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之后的行为,比盲目行动的成功率要高许多倍。如果操作是一把梳子,思维是一团乱麻,只有经过不断梳理,才能使千头万绪的思绪井井有条。如果把操作比作是刺绣的针,把思维比作是绣花的线,只有经过穿针引线,美好的想法才能变成现实。操作与思维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活动,但是相得益彰。
2 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要循循善诱
用脑科学的观点来看,学习是脑信息传递和转化的过程。教学行为产生的大量信息,从学生大脑神经元的树突输入到核心细胞中,经过抑制或放大,最终形成的输出信息从轴突传递到邻近的神经元。在此过程中,维持信息传递的根本机制是电信号和化学信息之间的频繁转化,最终引起神经元组织永久性的化学变化。可见,思维训练不可能一挥而就,只能是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有节律,逐步进行;另一层是指导和引导。这两层意思全面地概括了思维训练、智力开发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本质的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1) 思维训练应该有节律的展开
思维训练只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正象小苗从松弛的土壤中钻出后需要逐渐长高一样,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只能导致学生在智力和心理方面的偏差或欠缺。学生的认识开始往往带有偏见性和主观性,每当遇到一个新问题,他们习惯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解决问题。教师要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放松,二是渐进。下面以在Excel工作表中建立公式为例来验证这两个原则的正确性。
为了解除学生学习Excel公式的为难情绪,教师设计了一个步步深入、逐渐变难的教学阶梯。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建立公式的教学过程一共被划分为6个教学环节:手工输入无变量公式、手工输入有变量(单元格地址)公式、手工输入有函数的公式、用鼠标引用单元格地址建立公式、用鼠标引用单元格区域建立公式、用鼠标引用不同工作簿中的单元格地址(三维引用)建立公式。由于不断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学自然而有序地从一个环节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在这样有节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循序渐进地变化。
(2) 思维训练应该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把因势利导和武术中的技法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借力”。换句话说,因势利导是教师借助学生自己的力量驱动学生进步,包括掌握技能和增长智慧。
1) 用想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富于想象是年轻人的特点,只要把想象力激发起来,就会在想象和现实的结合点上产生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用Word处理文字时,设置字符间距格式可以改变字符在页面中的水平位置和垂直距离,抓住这个要点设计教学,能够使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得到很好的互补。教学可以不针对文章的排版来学习字符间距格式,而是经过巧妙的构思,把有关字符间距格式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合在具体的字符作品的创作之中,让学生们用老师提供的5个字符素材“”,运用字符间距格式创作一幅“高山滑雪”图,如图1所示。
图1 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和效果图
摆在学生面前的5个字符素材和最后制作的妙趣横生的“高山滑雪”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学生在思考、实验、再思考、再实验的循环过程中,通过提升字符“”、缩小字符“”与“”的间距和增加字符“”的宽度,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将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教育集中在完成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设置字符间距来创作“滑雪”场景,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字符间距许多难于理解的概念,突破了设置字符间距的操作难点,还训练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另外,在构思和实现运动员激烈竞争的场景过程中,学生们还受到了“为竞争作好准备,在竞争中努力拼搏”的思想教育。
如果把知识、技能和智力比作是课堂教学的三基色,借助于想象力这支画笔,可以调和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但是,要想描绘一幅精彩的的图画,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用创造性思维,精心地构思,努力地实践。
2) 用问题驱动学生认真思考
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敲门砖,许多计算机高手都是从这里入门的。但如果采用简单、机械和模仿的教学形式,入门很容易,要想成为高手却只能是望尘莫及。
“替换”是Word从最低版本开始就具有的编辑功能,在探索式授课方式下,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难题。有一个用制表位格式制作的“学生名单”,要求把几十个人的姓名填写到表格形式的“学生签到表”中,但是不允许复制,要求实现自动转换。当老师提出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许多学生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在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教师提示学生到“替换”对话框中的“高级”功能中寻找解决方案。图2是原来的“学生名单”和需要新建的“学生签到表”。学生们解决难题的思维活动就是从二者的对照过程中逐步向深入延伸的。
图2 “学生名单”和“学生签到表”
思维活动展开以后,如何在每个姓名的后面增加4个制表位是学生思维活动中遇到的最难障碍。教师用数学中的A=A+B的变量思想启发学生,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明白了:如果用Word的“替换”功能来解决,A=A+B就相当于用A+B替换A。如果“^t”代表制表位,“^p”代表回车符,那么,用“^t^t^t^t^p”替换“^p”就可以跨越这个障碍。难题解决后,学生们终于创造了利用制表位自动生成表格的奇迹。奇迹的发生,使固守在学生头脑中的“菜单命令式”思维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休闲的大脑开始活跃起来,思维由被动变成自觉,由浮躁变成深入,并逐渐向灵活而严谨的方向转化。
3 教师是成功开展思维训练的关键
(1) 恪守奉献是开展思维训练的基础
要想在课堂上取得技能和智力双丰收,花费精力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能付出大量的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要想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谈何容易。
下面,仍然以“替换”功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当发现可以在“特殊字符”之间开展“替换”操作后,可以用“要查找的文字”替换“任意字符”,再配合“格式”按钮的操作,就可以对文档实现自动格式化操作,几乎可以实现手工格式化的全部功能。那种在弹指一挥间让版面格式变化万千的壮举,着实在学生思维中激起了不小的波动。然而,要想把几十节课才能完成的文档格式化的全部教学内容在“替换”操作中重新再现一遍,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不言而喻。可见,研究思维训练比准备技能训练要花费许多倍的时间和精力,无疑需要教师的无私奉献来支撑,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话。
(2) 潜心研究是思维训练成功的保证
“教师用心,学生用脑”,这句话既揭示了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的因果关系,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固然是课堂的主体,但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教材,就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思维互动,思维训练只能是走过场。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在应用软件中蕴藏的基础性知识,从基本操作方法中发现共性的操作技巧,才能在简单中发现复杂,在平淡中掀起,才能为开展思维训练提供足够的有价值的训练素材,提供科学的有效的训练方法。
比如,在“字符间距”格式中,单纯为排版服务的技能性问题比较简单,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字符间距”竟然是许多特殊字符格式产生的基础,比如带圈字符、字符合并、字符阴影等。再进一步探索还会发现,通过精确地设置字符之间的水平间距和垂直距离,还可以合成无法用键盘输入的稀少文字,还可以自由构造文字的特殊格式,产生奇特的艺术字效果。可见,只有深入研究基础性和操作性的东西并应用到教学当中,才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新颖的训练素材,这是成功开展思维训练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卫正勋.论诺贝尔医学获奖者的思维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 刘克俭.创造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3] 杜慧群.逻辑与思维技巧(第二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表象思维(mental imagery 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 imagery 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平衡组实验设计,整个实验为时一个学期(半年)。
(二)被试选择
本研究被试来自西南师大附属小学(重点小学)和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一般小学)两校二年级的学生。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二年级共5个班级,梨园小学二年级共3个班级,根据两校上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成绩,结合随堂听课以及对学校领导、老师的访谈,在两校二年级进行实验。两校实验班、对照班任课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条件相当。在两所学校选取被试,以考察本研究在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效果与本研究训练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材、教法
实验过程中,教材主要采用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为体现、突出表象思维训练,实验班选用少量与教材同质的材料,但所占比例很小。
本研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组以操作、加工表象为核心的思维训练策略,指导实验班教师在领会、掌握策略实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教学,主试坚持定期、不定期随堂听课,并组织实验班教师观摩教学、交流心得各1次。
本研究实验的具体策略及实际操作如下:
形象识字: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根据汉字形、音、义的特征人为赋予它特定的形象信息,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表象储备,使之参与到相关字词的认识之中来。
情境识字:教学中,根据相关字词创设特定情境,或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有关情境,也可直接利用影视、书报、街头广告等做字词学习背景,这样就把孤立的字词融入到活的情境与氛围中,把学与用巧妙地联系起来。
想象书空:在写字练习时,先让学生对照写字练习册或蒙写,或临摹,使学生不仅熟悉相关字词的笔画与构成,而且使他们形成字词在田字格或半字格中的具体表象。书空时,学生实际上是在重现、操作已形成的字词表象。
图文互译:训练时,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的前提下,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或就文字材料绘出简笔画。
听音响说话(写话):利用音响设备,先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想象体味阅读: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语词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四)测查材料
1.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量表。
本量表是我们参照中央教科所编制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量表》并经过试测分析与专家评定,最后编定的。量表由20个子项目构成,其中兴趣、态度各10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定。
2.看图说话。
从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小学生看图分类作文丛书《写人》《写物》《写事》《写景》等书中,精选出画面生动形象、形式简洁活泼、富有想象空间的图画100幅。测查时,由被试随机抽取一幅图画,准备5分钟后,自由口头表述图画内容。测试前,对四位主试(教育心理学硕士生)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被试成绩为四位主试所评分数的均值,采用百分制计分。
3.听音响写话。
这是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一部分,音响资料由重庆北碚电台提供,测试时,选取一组本身没有言语意义、无逻辑联系的自然音响,播放给被试听,要求据此写一段话,满分为20分。
4.其他材料。
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和大纲要求,与两校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一道共同编定字词学习与语文综合能力测验试卷各一份,采用百分制计分。
(五)实验程序
前测:对初步选定的条件大致相等的4个班级进行语文基础与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前测,在筛掉个别被试后,统计分析表明各班之间无显著差异,随机确定实验班、对照班,筛掉的被试仍在原自然班中进行实验与对照,只是不作统计处理。
实验培育:本研究只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培育,培育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每周在原有语文课时内抽取1节专门上表象思维训练课,二是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表象思维训练。对照班按常规教学,其他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
后测:学期结束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能力等项目的测试,以考察实验效果。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 8.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低段儿童字词学习的实验结果
表1 被试字词学习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注:Ⅰ班来自重点学校,Ⅱ班来自一般学校,合班指相应的Ⅰ、Ⅱ班之
总体,*p<0.05,**p<0.01,下同)。
由表1可知,总体上无论是合班还是分班,实验班字词后测成绩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班;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被试字词学习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按被试水平分层,结果表明,各实验班中等生、差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提高非常明显,但实验班与对照班优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检测还表明,实验班被试比对照班被试人均多识字41个,占本期识字量(380个)的1/10强。
(二)小学低段儿童看图说话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整体上,实验合班被试与对照合班被试的看图说话成绩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照班(t=4.45,P<0.01);从学校类型看,本实验在说话能力培养方面一般学校效果极为显著(t=5.24,P<0.01),而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见明显成效,从被试不同水平层次看,中等生受益最大,成绩提高最为明显(t=2.98,P<0.01),特别是一般学校,看图说话成绩实验班中等生高于对照班中等生10分之多。
(三)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态度的实验结果
表2 被试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2表明,本实验可极显著地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且一般学校的训练比重点学校的训练效果更好。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表中虽未反映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有明显差异水平,但结合前测成绩分析,经过本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实验班总体已扭转了前测时呈现出的语文学习兴趣低于对照班总体的状况,且总体水平已接近显著性差异水平(t=1.84,P=0.06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和培养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为其言语活动提供情感支持。
(四)小学低段儿童语文综合测试的实验结果
表3 被试语文综合测试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3的数据显示,总体上,实验班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其中尤以一般学校实验效果更为突出(P<0.01)。按被试不同水平层次比较,各组被试中优生组,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中等生组,一般学校实验效果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各组被试差生的成绩在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测试的成绩,激发和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下面将对本研究取得的结果逐一进行讨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
汉语字词的学习,从形、音的记忆来说,基本上属于机械记忆,是人为联想的建立。但汉语字词形符和声符又表示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表象参与加工,能发挥被试的优势思维作用,充分利用被试的表象储备,改善被试字词学习中的理解与记忆。首先,汉字(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实践和研究都证实,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而言,“形”是主要矛盾,音、义是靠形结合起来的。字词教学中的表象思维训练正是以字形为切入点而进行的,一方面经过对字形的观察分析,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形象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被试的感知与生活积累,主动给字形赋予特定的形象信息,这种对字词的形象加工,实际上就是在给心理词典中输入词条时,也激活心理相册中的相关表象,让左右脑共同参与字词学习。其次,从字义方面看,汉字的本义实质上就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汉语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出发,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或象征性表征。因此,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就是建立字词与相关事物或表象的联系。第三,表象记忆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记忆的,与语词记忆相比,它的容量十分惊人。第四,学习情境生活化,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听说能力
本实验条件下,看图联想说话(图文互译)是在引导被试观察、读懂图画内容的前提下,展开想象,并根据画面提示,就自己眼前浮现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述。这种训练,首先为被试提供了观察样本,据此引导被试学会观察,而观察是人类智慧的能源,是丰富儿童心理相册内存的重要途径。其次,画面为被试的言语活动提供了一个激活点。由此,同时打开心理词典和心理相册并搜寻待用信息,生动的画面与长期的表象储备衔接,随着困扰被试“说什么”问题的解决,话匣子也就打开了。第三,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说话时,被试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与感受,此时的看图说话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述,被试说的是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听是说的基础。听音响说话(写话),有助于集中被试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初步的倾听技巧。同时,“听”能激发被试的听觉联想,扩展想象空间。听觉表象是人们在听觉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各种声音的表象,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听觉表象是一笔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认知资源。听音响说话(写话),音响能营造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给被试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
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由于:第一,表象思维训练强调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观察,语文学习因为融入了儿童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尤其通过对表象及其储备的激活、补充和应用,沟通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与言语活动的联系,学用结合,学习自然就成了儿童的主观需要。第二,表象思维训练通过实物、形象、言语等形式的直观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第三,表象所具有的情绪情感色彩以及教学所创设的特定言语情境,使听说读写等具体言语活动既可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情感的滋润使儿童的认知负担减轻了。此外,教学过程中各种具有表演与游戏性质的活动,将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
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这是源于:首先,表象思维训练为被试的言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开放的现实环境。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相互沟通、协作,改变了单调、枯燥的字词演练。因此,语文学习这只“果子”是被试跳起来能够吃到的,而且还是他们自身的确想吃的“果子”。其次,表象思维训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表情和体态语言的运用,使教师更显亲切,和蔼。这样,向师性极强的被试更多了一份对老师的依恋。最后,因为教学强调主体感受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班级气氛,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同时,言语学习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的吸收和表达,这些都有利于被试形成语文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这一价值认同感。
(四)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能力发展
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和言语能力,这方面的原因除前文述及的内容以外,还有下列几点。
首先,表象思维训练,能够开发、利用被试储量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均需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智慧
能量,而个人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是有限的。若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所需资源与能量超越了个体所有,或资源与能量应用不当,开发不够,则易陷入资源短缺、负荷过重,从而影响问题解决与学习活动的效率。
其次,在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其言语形成之前已有了表象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沟通,有助于言语的发展,也有助于表象及表象思维的发展。
再次,表象思维训练,特别是想象体味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汉语是一种强调感悟的语言,汉语学习重知识积累,更重情感的积淀。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言语表象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感生成的关键,所谓言语表象即主体对表象的“铸意染情”想象体味阅读,要求被试在感知、吟诵言语材料的同时,唤醒相关表象,在语词与表象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细心体味文字材料所承载的特定内涵,使内部思维“图文并茂”。这实际上就是言语表象的生成与语感的培养。
最后,表象思维训练融学习方法训练于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有助于被试自觉掌握并应用学习策略。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其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表象思维训练实质上就是在听说读写各环节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开,让被试在感受、体味中自觉吸收、内化,从而改善被试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表象思维训练对不同水平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影响
本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但各项训练在不同水平被试身上,尤其是优生身上却少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各组被试中,实验班优生与对照班优生在字词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优生已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善于将表象引入字词学习活动,还是其思维发展超前等原因所致,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中等生与差生缺乏的正是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思维的情境性、形象化。因此,表象思维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成绩。
其次,各组被试中,一般学校的优生在言语表述方面训练效果显著(P<0.05),而重点学校则没有明显成效。这可能是两类学校的教学差异所致,即重点学校重视口语训练,随堂听课也证明了这一点。两校被试口语表达起点不一,导致了训练效果的不同,而且重点学校被试口语已达一定高度,暂时正处于新的突破与提高的“量变”过程中,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一趋势的存在。
第三,各组被试中,差生群体在语文综合成绩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表象思维训练虽在单项成绩如字词学习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既需以其他知识、技能为基础,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采取相关教育教学措施加以补救,因为差生不仅缺乏思维策略,他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明显低于优生。
五、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可显著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对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
(二)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小学低段儿童形成稳定、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
阅读是理解和探寻作品的主旨和内容,即作品所传达出的所有信息,阅读的全过程是一个主体经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的过程。我们不难把阅读分为两个层面:1.理解过程。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理解过程就是通过眼睛对文字的注视,输入大脑,再经过大脑对文字这一符号系统进行解码,还原为意义系统的过程。2.内化过程。理解不等于被阅读者所内化,即“建构”,这涉及作者对其所理解的内容的认同程度、感知程度等。
阅读时时刻刻离不开思维,科学研究也证明了思维在阅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美国人M.A.汀克尔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说:“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的时间都用于思维。”不难理解,思维本身便是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因为文字的出现,更需要人类进行识记、想象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文字要达到它所承载的功用,只能通过阅读来实现。于是,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涉及思维的每一个层面。
思维是一个认知过程,其目的是把握客观事物,并实现不同程度的内化。思维根据所达到的不同深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推理、归纳、理解和情感。在具体思维过程中,这些步骤并不都是相互衔接的,甚至不是每个步骤都会出现,有些步骤是伴随着另外一些步骤同时出现的。例如情感过程就可以伴随着思维的整个过程;形象思维自始至终伴随着表象等等。可以看出,思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涉及各种思维方式,与思维相关的过程也都与阅读有关,同时,个体的思维品质也决定着阅读能力的高低。现以阅读过程的进展为序分析一下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一、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知
文字是阅读的对象,对文字的感知是阅读行为和过程的开始。“阅读时,随着视点的游移,从字到词,从词到句,文字符号被感知而变为语言的信息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机制的辨识、翻译和读解,便获得了对语言文字表层意义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对文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的,甚至是片面的和残缺的。主体与文字接触,通过大脑,将文字进行“解密”,“解密”的过程就是与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形象相对应的过程。不难看出,对文字感知的过程对阅读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过程的完成水平也将决定整个阅读过程效率的高低。如果这一过程完成得出色,就不仅仅是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知,而已经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展开。
二、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性认识,而在于内化。要达到内化,首先要做到对文字及其内容的理解,理解的过程便是一个完整和典型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要达到理解,通常情况下会经过概括、推理、分析、反应等步骤,理解过程中的这几个步骤并非线性呈现的,阅读能力强、具有丰富阅读经验的阅读者,有时可能会省略概括过程;有的阅读者在阅读文字时,其推理和分析,甚至反应过程都是同步进行的。
三、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理解
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艰巨性就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大量教学任务,例如具体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上便表现为,不仅要对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对文学作品的美感把握程度体现了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审美过程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而审美判断的任务是针对作品的美感分析,这是审美活动中较为高级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包含了任务繁重的思维训练,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教育者往往不知所措,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必须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教育者只有在明确了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才能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重视的往往是知识的传输,包括语言学知识及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知识。当然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但如果阅读教学只剩下这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教育的一个功能就在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如果将某一具有多种发展倾向的领域演变为某种单一模式,教育就起了反作用,这是相当危险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灾难。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倾向是对文本的模式化分析,例如过分重视段落的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等。表面上看,这是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归纳能力),事实上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观意识。因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复杂的,不是机械的,模式化的思维训练方法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危险的陷阱。因而,只有教育者正确认识思维与阅读的关系,才会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准确的高度。
二、全面理解阅读中的思维过程
教育者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不能将培养思维能力仅仅理解为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简化为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要着眼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操作过程,还必须着眼于与思维相关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专注的品质及其培养等等。只有教育者对阅读中的思维达到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没有偏废,抵达阅读的最佳状态。
三、心系学生个体
教育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遇。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男生大都善于逻辑思维,而女生相对善于形象思维。因而在阅读中教育者要尽量考虑到这种个体差异,不善形象思维者多让他们作描述性叙述,不善理性思维者多引导他们将问题引向深入。同样,不同的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教育者要根据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潜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把握能力培养重点
教育者必须通过梳理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明确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由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惯性,阅读教学中早已承担了过多的理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因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他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要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获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方面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为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根据当时反馈的信息果断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2.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可以在化学课中用不同素材适时渗透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教学环节中的内容,教师不能仅通过知识让学生学习情感教育,而应该让学生体验领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的关键因素。情感教育应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即爱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学生有深入理解。教师对学生态度的核心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点滴成长。这种关爱通常是不用言表的,而是内隐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之中的,值得大家学习。
3.在实验操作中插入一些幽默的语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教学当中的一块重要阵地,同时是化学教学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动手、观察、思维的能力。但同时,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教师要经常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醒注意事项,导致学生畏惧,失去兴趣。采用幽默语言提醒学生实验安全,学生容易接受,也能及时汲取安全注意要点,如操作试管装液时,老师适时提醒:“试管可别太贪心,装下三分之一足矣!否则一旦喷发,伤人又伤己呀!”再如做演示实验时不小心打碎了试管,这种情况是比较尴尬的,老师幽上一默:“又报销了一支试管!”加以缓和岂不妙哉?
4.善于捕捉教的时机
捕捉教的时机指课堂教学时机出现时老师能迅速做出选择和决策,并付诸行动。有一次上《氯气》这节课时,学生争着到后排座位就座,跟以往上实验课争着前排就座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我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环境,化学反应可能产生许多有害物质,但通过化学反应我们可以使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物质,这正是化学学科具有的独特功能。这节课要学的氯气有毒,回避不能解决问题,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以避免氯气泄漏并将其转化为无毒物质。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后,后排的学生立即很主动地到前排就座,此后再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5.讲究学习心理的逻辑性,引导学生用建模思维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建构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其作为科学探究所需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运用逻辑和证据构造和修改科学解释和科学模型”(9-12年级)。
就高三化学复习内容而言,建模思维是一种认知结构层面的程序训练,需要学生在经历了大量化学知识的学习后,通过复习,激发原先分散学习阶段在脑子里形成的各种认知结构的碰撞、同化和顺应,抽取各类知识的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各类问题的结构化认知,建构起解决各类问题时需要的有所区分的特定思维模型。学生获得建模思维训练后,如果再次面临某类问题,就有能力对大脑里的相应模型进行匹配、变形或改造,最终顺畅地解答问题。
也就是说,建模思维是一种针对解题条件的综合性分析能力,建模思维训练的实质是逻辑训练。在解答具体问题的场景中,学生脑子里构建的某种模型与特定问题之间存在解题条件的一一对应关系,只有经过严格训练后,才能进入严密且完备的合逻辑性思维境界。因此,复习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乃是引导学生通过全面的知识回顾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反过来让他们用归纳分析的建模结果把握特定的解题条件。
过去学生在复习阶段都对我说脑子很累,我觉得主要是自己授课时没有抓住逻辑训练这个关键。年年月月给学生灌输课堂知识,林林总总的东西充满他们的大脑,尽管前面有过分类方法训练,但那么多东西在他们脑子里只是静态的有序,在解题环节涉及各类问题的不同条件时,他们的脑子难免要乱起来,这种学习焉能不累?从逻辑高度引导学生进行建模思维,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脑子里的化学知识从静态有序升级到动态有序。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辨证施教,而且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飞跃,这是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动作思维就是具有较强体验性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情景,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探求知识的乐趣。如:教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画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量完后,引导他们思考,沿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摆的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厘米数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铺满长方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和宽的乘积。通过这样实践操作,学生手脑协同活动,不仅领悟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新旧知识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利用截补法使其变为长方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了,这样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去,完成新的知识的同化,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一类知识的方法,特别使学会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如教学数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除数是什么数,能否把除数变成整数,怎样变,被除数呢?学生完成了再讨论,两个除法算是的商一样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很快悟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初步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逐步学会“会学”。
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及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数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插图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文,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美丽的公鸡》中教学“得意洋洋”一词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首挺胸,嘴巴张大,双目圆睁,尾巴高翘。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请一位同学表演公鸡的神态,另一位同学表演“得意洋洋”的神态,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相似与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得意洋洋”原来就是骄傲自满的意思,从而从具体形象中记住了这个词,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二)、寻找空白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粜米》一文末段的省略号,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如果不粜,会怎样”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米价还会跌,地主逼上门,债主来讨债,短工要工钱……通过这些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米再好,价再低,也不得不粜。通过启发思维,想象旧毡帽朋友粜米所得的或多或少的钞票后怎样安排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一、节拍的稳定性训练
1.依靠于歌曲训练
歌曲的节拍是稳定的(特殊歌曲除外,不做训练使用曲目)我让学生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拍手训练,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节拍的稳定性,又使学生陶醉于歌曲的情感之中,注意力易集中不枯燥,学生在情感的交融中,节拍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2.依靠于律动训练
听歌曲或音乐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动作律动。律动是很好的节拍训练方式,它通过体态有规律的运动,感受节拍的稳定性。但动作要在音乐节拍控制下来完成,在规律的动作中感受节拍与旋律的和谐美,从而完成节拍稳定性的训练。
3.依靠于游戏训练
此游戏借鉴于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即让学生按一定的速度数数,如:12345678先集体出声反复齐读,到某一数字默读,速度不变。当老师说停时看数字是几,看谁说的数字准确,在时间的恒速中控制速度的发展,锻炼学生节拍的稳定性。
二、进行单一的节奏训练
1.从四分音符( X )入手进行手脚的协调练习
在训练中要求学生见到 就要手拍一次脚踏一次,并且同时完成。这里的脚是节拍(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前提下,低年级主要进行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训练)手是节奏,并通过节拍训练方法中的第一条作为辅助练习。这种手脚同时拍击一次的做法很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它为其它音符节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进行二分音符( X- ),八分音符( X )的拍击练习
二分音符的做法是:脚踏两次手第一拍拍手,第二拍作翻手献哈达状。八分音符在训练中,单独拍击一个音符,作为低年级学生有一定困难,两个八分音符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学生易于掌握。即:脚踏一次,手均匀地完成两次拍击。
3.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的练习
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的拍击方法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拍击方法相同,只是將右手拍击左手心,不发出声音。休止符的练习不要单独进行,要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结合起来进行练习,休止符出现的次数也应由少到多,教学中不要忽略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4.X.X 、X X X 等较为多见的音符组合节奏练习
X.X拍击方法为,手脚同时拍击一次后,脚再踏一次,抬脚同时手击一次。
X X X 拍击方法为:脚踏第一次同时手拍两次,脚踏第二次,抬脚同时手拍一次。
上述四种练习,始终要保持脚踏的稳定性,以脚击拍作为基础手脚并用,这种训练不光是学生易于掌握,同时锻炼了学生大脑的支配能力,对于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灵敏度等都有帮助,也为学生进一步的表现节奏做好了辅垫。
三、节奏组合训练
有了上述环节做基础,就要进行正式的节奏组合训练了。节奏组合开始训练不要过长,从开始的两小节、四小节、一乐句逐步的发展。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采用小组自拟节奏自行练习,使学生在乐中创新,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
四、感受节奏的魅力
1.欣赏打击乐曲
《鸭子拌嘴》表现了一群鸭子在河边嬉戏玩耍的情景,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鸭子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而《老虎磨牙》又表现了老虎威风凛凛,山中之王的威武形象。在这些打击乐曲欣赏之中,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节奏所引发的美感,更加懂得了学习节奏的重要性。
2.动手操作表现节奏
在教室前放好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节奏创作。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表现期。
准备期:让学生想好自己要表现生活当中什么事物。
酝酿期:沉思、编写节奏。
明朗期:顿悟、修改节奏。
五、结合歌曲训练
1.感受单拍子歌曲的强弱规律
单拍子歌曲只有强弱变化,而且有一定的规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节奏训练中,按照强弱规律更准确地表达情感。方法是让学生在听音乐(或歌曲)的情况下,手击掌为强,击手背为弱,训练学生你听到的音乐(或歌曲)是强弱,还是强弱弱,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处于强拍上的音符唱时强一些,弱拍上的音符唱时要弱一些,强弱形成对比,在讨论歌曲到底是强弱还是强弱弱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与错两方面唱同一首歌,在学生的感觉当中,逐渐掌握方法提高听辨能力。
2.拍击歌曲的节奏
不同的节奏组合,表现不同的情绪,低年级学生不能够单一的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去灌输节奏与情感的关系,这样既脱离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是要借助于歌曲其它主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意识到这样的节奏组合是表现什么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激情。
3.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此项练习,可使学生感受节奏的魅力,在打击乐的烘托下,情感更得以充分的发挥,在此只强调一点,伴奏谱不要受教材的约束,而是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才能,根据所选乐器的特点不同,让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教师只是稍加指点,不要过多地干预。只有自己的创造,伴奏得才会更有品味,在品味与体验之中,逐步调整提高演奏技能。
4.手拍、脚击不同的节奏谱
关键字:高中;英语听力;训练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20-01
听、说、读、写是英语中重要的四大组成部分,而听力之所以排在最前面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必须先听懂foreigner怎么说,我们才会说。因此学好听力在英语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地练习听力提高我们的听力水平呢?下面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训练高中英语听力的方法。
1.充分重视语音素养训练
语音是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学好发音,正确地读出口来,才会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其实每个单词的声音是需要记忆的。每一个词的发音在大脑里留有一个印象,在听力中再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会与大脑里的那个印象相契合并且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听懂别人说了什么。能看懂的东西不一定能听懂,如果在大脑中没有建立起相应听觉形象,就不能作出准确恰当的判断。如果学生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会听错或者听不清楚单词,就会导致听不懂整个句子的意思。有的学生对英语音素的发音部位和要点没有领会,加之受母语的影响,单词发音不准,习惯一个个独立地读单词,对英语发音的连读,弱读,失爆,省音等没有重视:加之朗读较少,语感很差,对所听到的东西反应迟钝。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仅仅是默读或者甚至是误读,对于正确语音的陌生当然会阻碍听力水平的提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要改善自己的语音素养,除了掌握基本的音标之外,最好的办法是跟读和模仿初中英语的课文录音,高中教材虽然录制得很地道,但是听力部分对话普遍较长,语速也较快。以常用的人教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为例,这套权威的教材具有很长的使用历史,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改版和完善,已经非常成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的听力对话非常多,而且课文录音的朗读语音语调都录制得比较好。最重要的是课文比较简单易懂,所以普通高中学生模仿起来相对来说容易很多。听的同时大声跟读,容易记,还能培养语感。
2.必须养成良好听力习惯
练习英语听力贵在心静,集中全部的精力,耳朵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喇叭上,不要有多余的动作。听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某些地方听不懂而心烦意乱,纠缠不休,有的学生听力练习每天都在做,但收效甚微,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听懂里面的句子。笔者认为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图把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听懂,每遇到不理解的单词和句子时可以停下来反复地听,有时候可以请同学一起听,请教老师,或者是直接查看听力材料原文。
除了心静,还应注意范听和精听的结合,以精听为主。范听的目的在于让自己习惯正常的语速、语调或者说习惯外国人正常英语交流是怎样的,范听关注的是语速、连读、略音等等只有连续说话才会有的东西。英语听力需要效率,时间太长只会让你觉得耳朵变得迟钝。所以听力贵在精,而不在多。每天可以只听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一定要保证这半个小时是全神贯注地在听,要像精读那样精听,一句一句的抠,直到听懂为止。精听要精到听一句能够复述一句。泛听过程中,也可以将录音随时转为精听,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对于喜欢走神的学生可以跟读。因为如果要跟读的话,必须是努力听并努力记忆,才能读出来,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听力训练时集中注意力。
3.利用英语句子结构,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英语句子中经常把各种信息按照意群的方式进行组合排列,先出现的大多是主语部分,名词的前面大多都是前置定语,少数名词后面可能有很短的后置定语,状语通常会以副词或者介词短语、分词和不定式短语的形式出现在句末或者句尾,高中听力中很少会使用从句,用得最多的从句是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也有固定句型,这也有利于我们的理解。应充分注意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how soon)、数字(how many /how much)、选择(which……)等。如果你觉得听的每个单词都很清楚,但不知道自己听了些什么,那是因为对词汇、句型和短语的熟悉程度不够,没办法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听到的内容转化成可用信息。例如:2014年高考湖南卷英语听力中包含了很多意群:
Conversation 1
M: Well, it's been this hot for so long.
W: Yeah, I can't wait to go home and take a cold shower.
M: The worst should be over soon. I know it will be cool by this Thursday.
W: Really. I guess we can go camping on Sunday. Give me a call on Friday to set up the time. OK?
为了训练句子意群的获取速度,可以进行快速朗读课文的训练。因为课文句子语法结构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即便是课文录音的语速也常常低于日常交流语速,因而课文的快速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捕捉听力信息的灵敏度,提高对整体语篇的理解。
4.合理安排听力应考时间
英语考试中,听力部分占有比重,应合理安排听力应考时间。利用对话正式开始之前的介绍听力题型及读例题的时间,迅速地捕捉每个小题题干选项所提供的信息,划出里面的关键字,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因为通常都是一男一女进行交替对话,所以听之前弄清楚各个题目中所设问题的人物性别非常重要。尽可能的利用题干和选项来预测短文或对话可能涉及到的内容,这样听录音材料时就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听每个小题之前,可以利用中间读引言的时间再迅速地看一遍题干,记住本对话的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听力中的信息筛选和定位提供依据。平时注意做各种话题的听力练习,积累各种话题涉及的各种词汇。听力语言材料常见的日常生活的话题有:帮助、就餐、问候、邀请、约会、购物、通知、问路、打电话、旅游、谈论天气、询问时间、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等内容。实际上考试当中出现的大多数都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初级词汇,从这一点来讲难度不大。
总之,听力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对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过程,高中学生应该本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方针,在语法、词汇、心理素质、听力习惯、听力技巧、等各个方面进行操练。
那什么叫创造性思维?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音乐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可以借鉴复调的思维方式,在学生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开发复调性多维空间感的思维活动来达到。在专门化的音乐教学中,如作曲教学,这种创造性思维往往和音乐创作直接相联系在一起,而更多地体现为音乐创作实践活动本身,并以创作出的作品为其标志。但是但在普通音乐教学过程中,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培养有创造性的的高素质的人。那么,如何将复调性创造思维培养贯穿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呢?现略述一二:
一、通过合唱训练创设复调性创造思维空间
在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视唱等)和经验(如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等)的基础上,找一些适合一般音乐教学的合唱作品。可以先从二声部开始,合唱练习要着重强调各声部间的和谐、统一。初学时,学生往往会不顾对方的声部,使劲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从而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这时,教师要经常调动各种直观视听手段,让学生现场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并着重引导学生注意从音色、力度、速度、和声、节奏、节拍等等个音乐要素方面,倾听其他声部旋律流动。在体会各个声部横向流动中和谐与对比的同时,更要注意各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的美妙效果。这样的练习不断坚持下去,会极大地加强学生多维空间感。多维空间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石。
二、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
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引发新思想、发现新事物的创造性活动。在一般音乐教学中,音乐想象活动是最具体、最有效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手段之一。
复调性创造思维培养强调的是学生更有效地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音乐表现,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一种音乐创造的体验。
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并处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通过想象活动回到具体的音乐情境中,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层次了。
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依据感受将所要表达的作品以非常直观的颜色或图案绘制或想象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譬如,在合唱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视觉想象将各声部比作如绿色、蓝色、黄色、红色等等颜色,依托色彩的对比,加强作品的理解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引导出发散性思维活动。如混声合唱《美丽的梦神》,是一首简单又非常有效果的合唱曲。如果学生颜色表示表示旋律线条,同时结合歌词,想象大海,想象童话似的大海世界里的斑斓色彩和离奇古怪的东西,很多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发散性思维活动。
三、发散性思维活动培养中,要从心理角度出发并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过去的音乐教学大多是你教我唱的方式。课堂内容结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尽可能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譬如,在合唱训练中,为更有效进行复调性创造思维培养,激发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将作品中的某些节奏、节拍拿单独出来讲解,如,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二拍子,除了向我们通常理解的像走路一样的进行曲式的重拍在第一拍的二拍子感觉外,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去创造非进行曲特点的二拍子节奏韵律。从而感受每个具体作品的节拍风格,教师也可以先用身体或其他手段,做出几种二拍子特点的动作。接着以同样方法讲授三拍子,最后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最基本的节拍形式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编出2~4节的混合节拍的节奏韵律谱。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
对于复调性多维思维训练,最简便的方法,如,教师可以先唱奏1、3、4、5、1四个音。让甲同学在其上方唱5、7、2 、2、1四个音;乙同学唱1、2 、2、4、3四个音;丙同学唱在最上方唱3、5 、6、7、5四个音。接下来每位同学再互换声部唱,每次演唱都要互相仔细倾听和感受对方声部及其与自己声部对比的美妙效果。在此基础上,将这几个音再编成多种节奏模式进一步练习,可以将最上方声部节奏编得密集活跃一点,最低声部时值较长一些,中间两声部节奏律动平稳适中。如此反复练习,可以使学生大大加强一种创造性的多线条空间思维感。另外在训练中要鼓励大家大胆发明多声部组合的奇思妙想。
其实,只要老师不断强调,且训练方法得当,培养学生的复调思维思维,让学生学会分辨声部的层次不是件难事。这在钢琴教学别有意义。钢琴是多声部的乐器,复调作品在钢琴学习中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内容。如果一个演奏者没有具备独立控制不同声部的思维能力,尤其在面对诸如李斯特的大型作品时,就不可能弹出交响性的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的效果来。即使是一首技术简单的乐曲,一个优秀的钢琴家和一个普通的演奏者弹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其中的奥秘奥秘除了乐感之外,就是对音色和声部层次的把握。因此,以钢琴教学为例,在复调性创造思维的培养上,特别针对复调作品,可有如下方法:
1.两手分别单独练习;2.一只手弹旋律的同时,另一只手在腿上模拟弹奏;3.一只手弹旋律,另一只手轻轻弹奏不出声;4.两手弹奏,注意力集中在主旋律上,其他声部以轻描淡写的方式弹出;5.注意两手的不同触键方式,弹奏旋律的手指尖集中,加上手臂的重力,努力弹出明亮、清澈的声音,遇伴奏音型则以抚摸的方式尽可能轻柔地弹出,而且要有起伏和变化。以上五点,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多声部感觉,锻炼出复调性创造思维来。
总之,在普通音乐课堂教学中,复调性创造思维培养方式在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以及丰富他们的音乐想象力的同时,无疑也极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这种教学模式必将展现出更富于魅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