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1篇

2012年6月16日18时56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等三位航天员送上太空。6月18日14时14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首次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18日17时06分,航天员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17时07分,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航天员刘旺、刘洋随后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6月24日12时55分,三名航天员又在太空成功完成了航天器的手控交会对接,神九与天宫再“牵手”。6月29日10时03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进步,也再次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我国航天科技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表明我国拥有进入外太空的强劲实力。

3.财政的作用。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投入。近年来,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这为包括航天科技在内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再次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致力于空间站的建立,目的是和平开发太空资源,让太空资源为人类服务。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积极发展航天事业,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成功实现空间载人交会对接,全面展现了我国航天的整体实力,这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4.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计划建设的未来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我国将加强与其他太空大国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和平共处,为人类太空探索作出贡献。我国不会因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就改变和平利用外空的原则立场。这表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空间载人自动与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并在此基础上为科学合理利用太空资源开展科技实验,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表明我国航天工作者对宇宙和天体运行规律有了进一步正确认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等航天器的生产和成功升空,是航天工作者在航天科技理论指导下,成功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此次航天员利用装载在天宫一号上的航天医学设备,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航天医学实验。开展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积累失重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探索航天过程中的航天医学问题的发生机理,验证失重生理效应相关的防护措施,为后续空间站航天员长期在轨的健康维护积累经验、奠定基础。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突破和掌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技术,是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成功实现载人航天器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是我国航天工程第二步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事物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5.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包括此次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在内的中国航天工程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中国航天工程相关的各部门、各系统分工协作、系统优化的结果。此次在太空成功完成了航天器的手控交会对接,是成功实现天地协作、多系统密切协作的具体表现。

6.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与时俱进的结果,为我国建设载人空间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7.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的成功,不仅全面检验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而且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历史性跨越,中国人离建立太空家园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8.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是许多科研人员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和艰苦奋斗的结果,是数以万计的航天人长期奉献的结果,体现了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科学严谨的创业精神。

【跟踪训练】

1.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 )

①表明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表明我国在太空领域与强国展开了包括军备竞争在内的全面国际竞争 ③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有长足进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④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中国一贯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这说明我国 ( )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2篇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日前在第11届上海电视“东方电视高峰论坛”上透露了中国广电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一个满足、两个关键 、三大任务。

朱虹说,广电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广电改革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宏观控制力和微观竞争力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两个关键,改革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电台、电视台可经营性部分要积极通过改革转变机制,增强活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广电改革是为完成历史赋予广电的使命服务的。为保证广电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明确广电的任务。我认为,中国广电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强化公共服务。广电的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二是加快产业发展。主要是面向市场,通过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广播影视产品,做大做强整个广电产业。三是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认真实施好广电的“走出去”工程。重点是要大力实施环球广播电视战略,加强广电产品的海外销售,积极进行中外合作生产,更多地打入国际市场。

海尔年内将上市全球首款UWB电视

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 Semiconductor)6月2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开幕的“2005年飞思卡尔技术论坛”上宣布,中国著名家电厂商―――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采用了该公司的UWB(超宽带)无线芯片。据称,海尔计划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2006年在美国上市这种液晶电视。此次是首次在全球上市支持UWB的电视。设想通过与硬盘录像机和DVD影碟机等无线连接的方式来使用。

飞思卡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歇尔・迈耶 (Michael Mayer)在会上演示了海尔开发的37英寸液晶电视,支持1080i分辨率的HDTV显示,具备组合端子和DVI端子。所配UWB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14Mbit/秒,可多信道同时无线传输HDTV影像。会场上,进行了利用UWB从媒体服务器发送20Mbit/秒HDTV影像视频流的演示。海尔将先于第4季度在中国市场捆绑上市液晶电视和媒体服务器。美国市场则计划从2006年开始上市。

此次配备的UWB芯片组是飞思卡尔生产的"XS110"。由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14Mbit/秒的3枚芯片组成,工作时的最大耗电为 750mW。UWB传输方式采用飞思卡尔和美国摩托罗拉推崇的DS-UWB方式。MAC协议采用基于IEEE802.15.3标准的规格。所用频率带宽为 3.1-5GHz。

收发模块由台湾通用科学工业(USI)开发。专用天线由飞思卡尔开发。主题演讲中使用的媒体服务器配备DVD影碟机功能和硬盘。另外,飞思卡尔还计划在2005年供应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提高至500-600Mbit/秒的UWB芯片组工业样品。

海信数字电视芯片通过专家鉴定

6月24日,信产部科技司和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专家团对由海信研发的数字电视芯片进行了鉴定,海信的“中国芯”获得了全票通过,海信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数字电视芯片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电厂商。据了解,到2004年底,我国境内彩电的实际年产量已达7328.8万台,但这7000多万台电视机所使用的视频处理芯片全部依赖进口。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作为政府方面的代表出席了海信产品的新闻会,而此前信产部对于各种产业标准的表态一直很低调。据称,这款被海信命名为“Hiview信芯”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可应用于各类平板电视、CRT电视等。7月初,海信运用此芯片的电视将大批量下线投放市场。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上半年我国芯片进口价值262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中国芯片的需求量将放大到700亿片。海信测算,一旦海信自主研发的芯片的产量达到10万片时,就能实现前期研究投入持平;10万片之后的利润空间会越大,在发达国家,芯片被称做是“工业粮食”。

据介绍,海信计划为三个内容:一是向系统级的芯片进发;二是向更高级的多功能芯片进发;三在这款芯片的开发成果上派生出若干面向市场的、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系统产品。

航天科技集团研究探讨加强国际宇航合作

6月6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了2005年国际宇航合作研讨会。外交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五院、八院、时代电子公司、长城公司以及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出席了研讨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期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就《宇航国际合作战略》做了专题报告,长城公司和五院也就国际宇航市场形势和策略作了专题报告。代表们讨论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的《宇航国际合作战略》和《宇航产品出口管理办法》(试行版),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听取各方报告之后,雷凡培强调国际宇航合作需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策略。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需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各方应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一致协调对外。

航天光学遥感器发展规划与咨询研讨会召开

6月10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光学遥感器发展规划与咨询研讨会召开,张履谦、王希季等11位院士共同研讨和策划了我国光学遥感以及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光学遥感专业的发展,院长助理李明博士,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领导和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上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从航天装备发展对光学遥感器的需求、空间光学遥感产品"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发展途径和方法以及所科研能力四方面对该所遥感器的研制能力和发展历史进行了较详细的汇报。

与会专家围绕国家对光学遥感器的需求及遥感产品技术和核心技术如何发展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遥感专业的发展和顶层定位、人才培养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张履谦院士在发言中肯定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了光学遥感的研制队伍,他希望该所要重视基础技术的研究,重视技术创新,通过加强与知名高校、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技术储备,把基础项目搞好;同时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现。王希季院士在发言中强调,目前我国对空间光学遥感器的需求非常迫切,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作为国家光学遥感的主力军责任重大,要有信心主动承担,并完成好下一个五年计划,他希望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理清思路,开阔胸襟和视野,通过构建虚拟实体,加强合作,提升研制能力;要加强理论研究,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长城工业总公司在巴黎航展上展示中国航天实力

6月13-19日,第46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东北郊的布尔歇机场隆重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0余个厂商参加了本届航展。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自1985年以来连续第10次参加这一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盛会。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外贸经销商,长城公司展示了集团公司的国际贸易实力、中国宇航贸易成果与新发展。长城公司在本次航展上主要推介了即将出口的东方红4号卫星以及3号甲、3号乙、2号丙运载火箭,还在展台中摆放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模型,吸引了众多眼球,不少业界同仁和公众纷纷询问有关情况。法国公众对中国十分友好,他们对中国航天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表示出了极大兴趣。借巴黎航展这一国际航空航天界最大的商业展示平台,重组后的长城公司开展了积极的商务拓展。长城公司总裁王海波与国际同行阿尔卡特、阿里安、SES、THALE公司进行了高层商务洽谈。展团向来访的各方宾客、专业人士介绍了中国商业发射、轨道交付的业务及中国航天的发展。参展的五院等单位与外商商洽了零件出口等业务。通过航展,中国航天展示了形象,拓展了业务,架设起各国客商连接中国航天的桥梁。

日本航天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6月16日,日本文部科技省航天活动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对日本航天发展的长期计划进行了探讨。在宇航探索局未来计划的基础上,该委员会将提供制定2007年开始的10年计划的素材。问题是宇航探索局计划中的大多数议案,如果只有宇航探索局、文部科技省以及航天委员会付出努力,是无法实现的。许多议案包括了与私营公司及政府的合作,如研发某一系统,在卫星及其它设施收集了地震、大雨,及其它灾害天气的信息后,将警报信号发送给移动电话。要实现这一计划,委员会就必需与若干部门、机构及公司协同努力,不只是建造卫星及必需的观测设备,还要收集、分析并分发信息。这需要来自全国的力量,但委员会没有能力和权力动员它们。

2001年的部门及各局改革之前,科技厅厅长是航天委员会主席,负责国家整体的航天发展政策。首相也要支持并尊重委员会主席的意见。改革之后,该职位仅仅成为宇航探索局的咨询顾问。虽然设立了由首相小泉纯一郎领导的科技政策顾问小组,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政府重组举措之一,但顾问小组并非一个能讨论国家航天发展计划全部图景的论坛。

当各方面鼓吹航天发展的实际应用,且政府及私人部门已设法实施联合计划时,若干问题浮出了水面。例如,如果一颗气象卫星失灵,航天活动委员会无权运行一个备份系统,因为卫星的运行权归属气象局。委员会也无权管理GX火箭,该火箭正由一个私营公司团队研发建造,其发动机由宇航探索局建造。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讨论日本GPS系统的采用上。这也是公众始终对航天计划目标不甚明了的原因之一。有些人认为,政府应该在内阁设立一个论坛,或将该委员会改组为可讨论一切问题的机构。还有一些人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修订法律给予该委员会更多的权限,使其直接与涉及航天发展的其他各部、各局打交道。

试验卫星2号成功完成在轨演示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3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表示,这次尼星的发射成功,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它说明了中国航天既能承揽国际火箭发射任务,又能实现整星出口,是中国航天向世界一流宇航企业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火箭成功发射

尼日利亚首颗通信卫星

北京时间2007年5月14日零时01分,一枚中国“3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将搭载的尼日利亚首颗通信卫星Nigcomsat 1送上太空。火箭升空26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尼星1号”卫星准确进入近地点209公里、远地点41951公里、轨道倾角2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这次发射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3号乙”火箭自去年10月底成功发射鑫诺2号卫星后的又一次发射,按照计划,该型火箭还将在今明两年内发射“中星9号”、“中星6B”、“鑫诺4号”、“委内瑞拉通信卫星1号”(Venesat 1)等多颗中外大功率通信卫星。这次发射是系列火箭的第98次飞行,以及自1996年10月以来第56次连续发射的成功。

“尼星1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东方红4号”大型公用卫星平台,具有高功率、大容量、长寿命等特点,卫星整体性能达到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A2100AX系列卫星、劳拉公司1300系列卫星以及法国TAP宇航公司SB3000B3系列卫星的先进水平。该卫星发射重量约5100公斤,在轨设计寿命15年,卫星总功率8kW,携带4个Ka波段,18个Ku波段、4个C波段及2个L波段转发器,未来投入运营后,主要用于满足尼日利亚在通信、广播、导航、宽带多媒体服务等领域的需求,并为部分两非经济共同体国家服务,带动非洲大陆在卫星应用、地面通信、电信网络方面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尼星成功发射开启中国商业

卫星出口的新时代

“尼星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以火箭、卫星及地面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的首次实践。它之所以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基于树立了中国航天的新形象,标志着中国航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向“建设世界一流宇航企业”的目标迈开了新的步伐。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4篇

“五、四、三、二、一,点火!”,0号指挥员摁下按钮,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塔矗立的火箭底部,腾地升起一团火焰,瞬间火焰膨胀,伴随震耳欲聋的声音,巨大的烟雾铺天盖地,而火箭已经离开地面,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等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朝着浩渺的太空去……

霎那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指挥大厅里,掌声如雷,神舟九号发射成功的喜悦让所有人都为之激动欣喜。

然而,谭永华那颗悬着的心,仍然没有落地。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谭永华深知,只有等到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航天科技六院为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研制交付的近百台发动机,才算真正完成了使命,那个时候,才是六院职工庆祝的时刻。而这一刻,伴随着6月29日3名航天员健康“回家”。谭永华的脸上,才真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火箭、飞船和飞行器的动力之源,是人类问鼎太空的“天梯”。航天科技六院是我国唯一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航天液体动力研究院。从神舟九号点火升空,准确入轨,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手控交会对接,到航天员返回地面,六院研制了近百台功能各异、性能优越的全系列发动机,确保了此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

发动机是火箭和飞船的心脏,也是最容易“出事”的部位。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就与发动机有关。而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航天六院所提供的发动机成功率达到100%。人们不禁要问,航天六院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是如何确保中国航天员在天地之间来去自如的呢?

1992年3月22日的惊魂一幕仍然历历在目: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捆绑火箭托着“澳星”耸立在发射架上。随着倒计时的喊声,8台助推发动机和一级发动机同时点火,火箭喷出烈焰,但又猛的收缩,开始熄灭。长二捆火箭只是轻微的一晃,并没有腾空而起。紧急关机,但火箭泄漏的燃料烟雾仍笼罩着整个箭体,400多吨重的火箭只靠着一个支点撑着,就像一颗巨大的炸弹。如果爆炸,发射场将成为一片火海,半径6千米内地面的氧气将被夺去,靠肺呼吸的生物将窒息。

“难道是发动机出了问题?”远在千里之外的航天科技六院一万余名职工,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事后经过分析,发动机没有问题,是负责点火控制的程序配电器有铝质多余物,导致发射未能成功。

液体火箭发动机,再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高温、高压、高热流密度的复杂系统,融合了热力、气动、燃烧、流体等多个学科,涉及到机械、材料、化工等多种行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进入空间、利用空间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六院科研人员介绍,人命关天,作为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安全。就发动机来说,有“两怕”,分别是堵和漏。特别是飞船的动力系统,有些管路口径细到0.2毫米,特别怕堵。而推进剂方面,又害怕漏。漏了,主动力就达不到要求,无法把飞船送上预定的轨道。与神舟八号相比,神舟九号飞船发动机防堵防漏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比如一些交叉焊缝的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够,容易受震后发生断裂等情况。他们就通过结构改造,用整体锻造的方式,减少了几个这样的交叉焊缝,提高可靠性。另外,把一些铝制的部件,换成钢的,提高了强度。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交会时,六院科研工作者发现在真空中发动机外面有一层红色的光圈,说明真空中发动机的热量很高,通过增加热防护,顺利实施了对部件的保护。

在飞向太空的征程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无疑永远是第一位的。从火箭点火开始,最大的震动源来自于主发动机。航天员会感受到震动,如果震动加剧,对航天员产生的影响很大。这促使六院科研工作者力求让发动机的燃烧更加平稳。于是在燃烧装置生产试验过程中,他们对部件进行优选,比神舟八号的要求更严。优选后,燃烧装置的淘汰率达到50%,可以说是在合格产品中优中选优,被淘汰的部件其实在一般的火箭发射中是完全可以用的。

在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最惹眼的,莫过于3名航天员在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舱内来回进出和多次交会对接了。而事实上,确保交会对接的精准可靠是最难的。对接靠的是动力,要求精准度,不能有偏差。而这次交会对接,与2011年的无人交会对接不一样的是,就是增加了手控功能。

其实,从神舟八号与天宫的对接来看,对接是非常平稳的,是不需要进行人工干预的,因为系统能够达到对接的要求。但是,为了今后建设空间站的需要,这一次神舟九号特别安排了航天员进行手动操作,增加航天员自我决策的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飞船上的发动机不但没有停止工作,反而显得更加忙碌起来了。特别是在几次大的变轨后,就要进入小调整阶段,比如400米和140米停泊点,这时需要飞船上的小发动机工作,进行姿态调整,比如减速、平移、俯仰等等,确保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精准对接,完美交会。

安全返回,一路保驾护航

航天科技六院不仅研制生产了火箭的动力系统,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的动力系统也是由六院设计生产的。无论是飞船的姿态调整,还是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交会,特别是飞船返回舱的安全返回,都需要发动机的帮助。

神舟九号飞船的推进分系统,由返回舱推进孑系统和推进舱推进子系统组成。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一次次精准的定位、靠拢、调节均要靠控制飞船上大小不一的姿控发动机来完成。

神舟九号飞船的发动机大小不一,其作用也各不相同,大的发动机能产生2500牛顿的动力,而最小的发动机却只产生25牛顿的动力。正是这些推力不尽相同的发动机组成的合力,才能帮助神舟九号飞船完成交会。

神舟九号飞船推进系统共配置48台推力从25牛顿~2500牛顿的5个品种姿态控制发动机,提供推进舱、返回舱俯仰、偏航和滚动所需的动力,也可以说,在航天员操作交会对接全过程之前,这些小发动机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保证安全,神舟九号飞船的发动机部有备份,对于航天员来说,他们都要学会故障排除模式,也即当一个发动机出现问题时,航天员要通过指令,让备份发动机开始工作。

在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人们最牵挂的,莫过于3名航天员完成对接任务后,能否安全返回?

而在航天员安全返回的漫漫征程中,航天六院研制的飞船推进系统发动机,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

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后,神舟九号推进舱发动机按照预定程序开始工作。待轨道舱与推进舱分离后,由推进舱上的发动机制动点火,进入返回轨道,实施姿态调整。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后,搭载3名航天员的返回舱开始进入到自由滑行阶段。

返回舱在滑行到离地面140千米,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返回舱发动机开始启动,将返回舱调整到再人大气层的攻角,保持一定的姿态,使返回舱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这是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动机一系列精准可靠的工作,返回舱始终保持稳定的姿态进入到大气层,一直工作到降落伞安全顺利打开,航天六院研制的飞船推进系统使命才算真正完成。从这个意义来说,航天六院研制的飞船系统发动机是航天员安全返回的根本保障。

未来天路,更加顺畅美好

尽管火箭名称不同,但它们的动力系统却有着良好的继承性,就像优秀的基因一般,被“遗传”下来。目前我国的火箭发动机水平,与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相比,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常规动力来讲,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改进,我们发动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非常好,能够完成现今的发射要求与任务。

然而,目前总推力600吨的现役火箭,远不能满足未来我国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的需求。仅以此次神舟九号飞船来说,目前的二号F火箭只能发射9吨左右的有效载荷,而分配到航天员工作的轨道舱、返回地球的返回舱,其空间大小可想知。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航天科技六院研制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已通过国家验收,推力比我国现有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提高60%以上,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后第二个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其运载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使我国的航天运载技术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使用新的发动机技术,就能使我国的火箭动力系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新一动机将从一次使用变身为可重复使用,而且使用的是无毒环保的能源,其应用的领域会更加宽广。现阶段我们便用的发动机单台推力是75吨,火箭的运载能力是9吨左右。而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单台推力达到了120吨,比如五号火箭,就将使用这种新型发动机,能够将火箭运载能力提升到20吨。届时,中国航天员的飞天之路将会变的更加顺畅,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也会变得更加舒适和美好。

当今世界,航天活动蓬勃发展,载人登月、登陆火星和深空探测已成为各航天大国活动的热点,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是进入空间、利用空间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无毒环保、操控性好仍是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岁月里,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实现“快速、廉价、可靠”进出空间是航天运输系统持续追求的目标。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5篇

参观学习,感受探索的乐趣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到钱学森青少年科学院参与体验载人航天模拟发射。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兴致勃勃,积极动手,在游戏中体验科学探索与发现带来的乐趣。参观后学生感慨地说:“通过参与体验载人航天模拟发射,我感受了火箭在发射腾空一瞬间的紧张和激动,体验了航天员太空生活是那么的神奇,感受到宇宙星空的背后有无数值得探索的世界。”

专家讲座,激发探索的欲望

孩子们普遍崇拜科技专家,因此,我们经常请专家进校给孩子们讲解科技知识。专家们结合时事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进行细致的讲解,使高深的科技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充满神奇与乐趣。

神舟九号发射前夕,我们请尚增雨研究员结合此次对接任务以及神九的相关亮点给学生讲解。讲座中,他还特别提到了进行飞天任务的女航天员的故事,使在场的每位学生都很兴奋。

神舟九号发射之后,我们又请来钱学森四大弟子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颐黎来校和学生们对话交流,并为学生做了“神九开启天宫梦想”的专题讲座。

专家的讲座,为学生们打开了探索宇宙的大门,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动手实践,体验探索的过程

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还注重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我校老师带领学生设计并制作的“我心中的空间站”,得到航天院士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机械地记住超重、失重的现象?我和学生们一起设计了《超重与失重的科学实验》。利用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知识,通过实验、分析、归纳、讨论等方法得出结论。在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爱航天事业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动手与合作能力。

参与竞赛,提高探索的能力

学校以“科技节”为载体,开展科技小制作比赛、模型比赛、金鹏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探索的能力。

为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还带领学生制作了“海盗船”。通过制作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了科学实验的快乐,提高了探索的能力。这项活动还参加了北京市青少年TTS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小学生组一等奖。

关注航天,引领探索的境界

我校地处东高地,这里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领孩子们关注航天,进行航天精神的教育。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6篇

领军企业奖

神舟软件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的专业公司,在为中国航天事业打造型号科研生产数字化自主“软装备”的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和资本并购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覆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研制全过程的软件家族和咨询服务能力,在国产汽车、工程机械、石化装备、模具等行业应用方面市场渗透率迅速提升,并正在承担支撑我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云制造、智能制造方面的国家课题。

2013年5月30日,“2013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在开幕式暨2013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神舟软件凭借多年来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撑,在两化融合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再一次荣获“中国工业软件行业领军企业”称号。神舟软件连续三年荣获此项荣誉称号,充分展现出神舟软件在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实力。

作为2013年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的重要主题活动之一,以“驱动工业软件创新,实现关键应用突破”为主题的“2013第四届中国工业软件发展高层论坛”在新世纪日航酒店举办。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陈英副司长和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共同为入选“中国工业软件关键应用突破标杆工程”的单位进了授牌。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工业软件产业联盟组织,旨在推动国产自主工业软件实现技术突破和在国家重点工业领域的关键环节应用,鼓励和支持国产软件逐步替代国外软件的发展。

神舟软件此次母子公司携手并肩,共有三项产品中选。分别是神舟软件公司的神舟AVIDM企业级协同产品研制管理系统、子企业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的PDM和CAPP系统,分别凭借在典型用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入应用,实现了国产工业软件在航天、机械、汽车领域的突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而获得了授牌。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7篇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伴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搭载着“神舟九号”飞船和三位航天员的2F火箭成功点火,正式起飞升空。与此次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共同腾飞的,还有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发展民族产业,造福人类健康”的企业发展之梦。

作为一家与航天精神血脉相承的国有企业,新时代人秉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奋斗精神,历经数年,将企业打造成为集原料采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同时,更努力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质量管控体系和生产服务管道,成功打造了“国珍”、“兰香阁”、“竹珍”等系列保健产品,成为民资直销挑梁者的同时,更成功实现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保驾护航。

事实上,早在新时代的事业发展初期,便定下了携手航天的发展基调,并与我国的航天事业结下渊源。2005年9月23日,凝聚着航天科技的新时代“国珍”系列产品,以其卓越的品质和优异的品牌形象获得了中国航天基金会的认可,被授予“中国航天专用保健食品”的美名,成为保健品行业中惟一获此殊荣的产品。

2010年,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再次携手中国航天,成为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航天保健食品参展商,因而,新时代的“国珍”系列产品得以作为航天保健食品的参展品,荣耀地躺在上海世博会的太空家园馆内。

2012年6月,作为一家长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国有企业,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晋升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与当年“神舟八号”发射时一样,应中国航天基金会的邀请,新时代公司领导与国珍专营店长代表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神舟九号”飞船发射的盛况。

据了解,要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企业及其员工必须热爱中国航天事业;二是产品质量可信赖,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三是为行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作为中国直销行业的挑梁者,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一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提供着多方面的支持,如设立专项基金,奖励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开展航天科普讲座、航天事业大讲堂等,对社会公众进行航天知识的相关科普教育;通过为航天员提供“国珍”等保健食品,为航天人才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而从“中国航天专用保健食品”到“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身份转变,除了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与中国航天事业的紧密联系外,同时也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航空航天 知识普及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X73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尽管航空航天科技属于现代化科技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和航空航天科技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历代史册还是民间传奇话本小说中都有着许多行有关的神话传说,比如我国最著名的“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小说,此外还有鲁班制作木鸟等的飞天尝试,这些丰富的想象和勇敢的尝试对于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航空航天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1航空航天的概念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所以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就是航空与航天,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生活中人民一提到“航空航天”,首先想到的就是火箭、载人宇宙飞船等的发射,但是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错误的,事实上,航空航天也并非是一个单词,而是一组词语,航空和航天分别有着自己的概念:所谓航空指的是地球的大气层范围之内,飞行器所进行的航行活动。而航天则是指飞行器在冲出大气层之后的宇宙空间所进行的航行活动。

1.2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人类都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对飞翔的追求。在二十世纪以前,由于受到较低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民对于宇宙的探索和对飞翔的追求都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尽管有很多先驱者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例如我国西汉时期的滑翔尝试等,但是都收效甚微。直到18世纪热气球的成功升空,人们终于拉开了实现飞翔梦想的序幕。而人类在天空翱翔这一梦想的真正实现实在二十世纪初期,第一架可操纵的飞机被发明出来,并且成功飞行。此后,许多专家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飞行科技,大大促进了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探索和征服宇宙的信心。二十世纪中期,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是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开始正式对宇宙进行探索。

在二十世纪,航空航天进入了科技和事业双发展的“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了质的突破,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大大提高,这都大大促进了航空航天研究成果的出现。尽管目前人类所进行的航空航天活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已经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普及。

2普及航空航天知识的必要性

在现代世界追求和平的浪潮下,航空航天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和平、为全人类造福为主要目标的。尽管现在的航空航天活动的初始目的都是为国家军事进行服务,但是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并非局限于军事领域,它对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2.1对人们探索、热爱科学精神的鼓励

航空航天技术是人们对于宇宙这一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具有着鼓舞人心的作用;此外,航空航天技术融合了当前世界各种高新技术,是对人类科技水平进步以及科技人勇往直前、不畏风险精神的完美展示。所以,大力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到当前世界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科技人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探索、创新精神。

2.2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向广大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技术的普及,能够极大地吸引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对自然和宇宙进行探索和改造的热情,提高他们对科学和自然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对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普及并不代表要求青少年要将学习和工作方向定位为航空航天科技工作。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帮助青少年学会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了解到世界的广大和宇宙的浩渺,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2.3有着相当的经济价值

航空航天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开创出大量的新型技术途径,而这些技术途径的使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卫星通信技术,它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高质量和高容量以及超远距离等优点成为现代人们进行信息通讯的首选。除此之外,还有地球资源卫星的运用,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地球资源的普查的时候所消耗的成本,而且避免了各种意外的发生,大大保障了人身安全。

3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和事业方面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果,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水平仍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我国需要大量新鲜的航空航天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但是当前我国民众对于航空航天知识的了解远远不够,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热情和兴趣非常的低,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普及航天航空知识活动,从而提高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培育一批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露.航空航天知识与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