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
思维是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都来关注此话题。
一、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纵观古今科学发展史,每一项伟大的发明都是在科学家的想象中创造的,只有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发散,他们才会大胆地创新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初中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创新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采用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实验对知识进行讲解,通过改变斜面的构成材料,证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滑动的距离越远的结论。实验中并不能实现小车不受阻力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想象,想象若小车在不受任何阻力的情况下从斜面滑下,会出现哪种状况?
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和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训斥学生,而是要耐心地去指导学生,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表扬学生,鼓励他们一直保持前进的步伐。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加深,而且也不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有畏惧心理,在学习中也可以大胆地去创新想象。
二、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明创造有重大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遇到一种事物时,会联想到另一种事物与这个事物的共同规律。瓦特蒸汽机的发明、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法拉第磁生电的理论和阿基米德原理等都是在科学家的联想思维下造就的,这就说明,联想思维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是相当大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联想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就必须使学生学会使用归纳法、类比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同类事物进行分类归纳,便于联想创新。例如,在电流、电压等抽象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将电流想成水流、电压想成水压,便于学生对概念更清晰地理解。
三、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做到“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就必须注重对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合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初中物理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理论概念理解的逻辑性,不能将理论相混淆。例如,“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是欧姆定律,但“电压和电流成正比”是错误的理论。其次要锻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归纳法,对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概念进行充分掌握。
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在课堂理论教学上进行,而是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会有许多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四、 培养学生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因为学生收敛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快速有效地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方法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还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新的知识时,大胆设想,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变通性和独特性。例如,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定量(一杯水,一只气球),要求学生使用有限的物体进行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他们才能在物理研究中大胆创新,并能解决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312-02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具有集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思想性、教育性寓于科学性、知识性之中的特点,在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科学技术素养和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有助于研究生树立宏观的唯物辩证自然观
长期以来,学生接受的只是专业技能培训,对专业以外的领域很少问津,缺乏对自然界的宏观反映和整体把握。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最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进行哲学探索。这是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都无法承担,也是任何专业的研究生在过去的学习中都很少接触过的。有助于研究生从宏观上综合把握自然界的真实本性,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系统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二)有助于研究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普遍带有简单化、单向性的特征,对于某些复杂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就显得简单而容易表面化,甚至会产生一些片面性认识或极端性看法。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复杂问题的全面分析与正确判断的能力。在自然辨证法课程中讲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时,强调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对辩证思维的基本内容也做了全面阐述。在讲述科学技术方法论时,对单向性思维进行了分析,并与辩证思维进行了深入比较,使学生看到单向性思维的局限性,全面掌握辩证思维,进而提高他们对复杂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有助于研究生提高思想觉悟,强化科研道德意识
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出现了滑坡现象。研究生作为时代的脊梁,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科学哲学这部分内容中,自然辩证法课程特别强调了科学共同体应有的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每个科技工作者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在伪科学、假科学还远未绝迹的当代社会中,研究生应强化自己的意识,自觉抵制经济体制转轨期间行业不正之风对自己价值观念的冲击,端正价值取向,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创新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自然辩证法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没有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方面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思想认识问题:
1.认识上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样一门课,为了学分而学。从很多访谈和问卷中反映出,相当部分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教师教的目标很明确,但学生学的目标不明确。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都必须明确,并且应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当前自然辩证法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思想上不重视。也有相当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是政治课,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实际上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被称为“ 文科中的理科”和“ 理科中的文科”。自然辩证法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顾和哲学反思;二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及由此引发的争论;三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科技战线的中坚力量、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人,甚至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为认识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上缺乏热情,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教学形式原因
1.有关教材的问题。尽管现存教科书都明显地具有各自的优点,有着独特的体系,但很多教材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避“实”就“虚”。过分局限在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规律的框框中,往往是堆积概念或单纯强调空洞抽象的结论。即使有些科学实例,又大多是简单而机械的附比,作为对某条原理或概念的注解。学生从中难以把握到辩证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的精髓及其发展线索,面对的只是单纯的材料罗列和流于表层的介绍。教材及教学中心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比教学目的就会发现,现存的许多教材过于空洞和表面化。
2.就目前来说,自然辨证法课普遍还是采用大班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给教学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尽管研究生的素质相对来说较高,但仍然给课堂的有效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师生和谐相处不是对学生一味地纵容,而是宽容、包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是宽容的体现。那么在教学中,宽容则意味着:不歧视学生;不隐瞒学生;不压制学生。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有分歧可以通过沟通解决。让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相处也需要教师更多的教育技巧和个人魅力。教师在整个课堂的控制上要做到举重若轻,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学生学习态度上。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思考,甚至质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让学生从被要求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再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适当地放。把教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以文化主体身份入场,专业学习信息、创设文化情境,引发教学事件。”“为充分表达、倾听对话、自由讨论、自主判断提供开放空间”。例如在讲授“众多的人口产生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学生自己讲。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单独讲,也可以让学生组队思考,更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自己有生活体会。关于人口多带来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提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看病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资源消耗大”等。基于学生有些生活体会不够,或是思考不全面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补充资料,让学生不仅看到众多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看到众多人口带来的有利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笔者相信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地锻炼。
2坚持公平有效的教学评价
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保障。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合理有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尤其需要教师考虑教学评价的作用。新课标对地理教学评价要求“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尤为注重以“激励”为主。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这在传统教学评价上是一个突破。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我国教育目标的变化,传统知识评价已经越来越多表现出了不足和弊端。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评价内容需要更充实,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评价,更加入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评价方法上注意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的有机结合,做到综合考察。同时在评价形式上也可以把学生自评,小组他评和老师评价有机结合。力求给学生一个相对客观、公平的评价。能力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形式,它所含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对能力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掌握地理思维。地理思维能力是要学生对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整体的把握,会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就是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也只能用辩证思维方法来解释。地理思维能力考察也应包括学生的图像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因此从地理学科本身特点上看,教学评价也需要辩证地进行,把学生的能力综合地考察。评价归根结底还是为教学服务的。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地理,喜欢地理。从而进一步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在做出教学评价时也应多方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可以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两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评价中一定要重视让学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要指出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体现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3设置有效的提问
提问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利用提问并同时注意提问时机,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将学生的思维矛盾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问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问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提问形式。
3.1入性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的开始由疑问和惊奇开始。”锻炼思维,兴趣是重要的。提出鲜明的问题有利于思维的开始。教师通过联系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引入提问起到的就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兴趣去思考。因此这种问题的设计就要贴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例如我们可以问“天气预报可以取消么?”引发学生思考天气预报的作用。这样的提问直接而有效。让学生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跟实际生活联系再一起。让思维变的更有培养的价值。
3.2辨析性提问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32-01
一、数学教学促使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要掌握所学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分析、判断、推理,然后才能消化、吸收,以至于应用。这就是说,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反过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以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为例,关键的问题就在于通过一个个“对象”来概括出集合的抽象意义,这其中既有分析,有判断,还有抽象化的归纳推理,可以说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二、数学教学促使着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函数是技校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学生将接触大量的变量关系,这就要求他们从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进行全面观察,通过符合辩证逻辑的思维过程,理解其本质,掌握其关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自身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如函数式S=Vt,表示的是速度、时间与距离间的互变关系,当速度发生变化时,在同一时间内所行的距离也发生变化;反之,要求在同一时间内所行的距离有所变化,其速度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学生对这一辩证关系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一个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三、数学教学促使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立体几何内容在技校数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部分内容仅仅靠直观感觉是无法学好的,必须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关于空间直线与平面无限延伸的理解,关于空间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去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相应的得到训练。
四、数学教学促使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解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思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变通使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随着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经验也不断增加,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逐渐得以强化。
数学教学具有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客观可能性,如何把这种可能的因素变成现实,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合理过渡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思维的迁移与发散首先是以客观存在的“对象”为基点的,如关于集合概念的理解,学生直接接触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对象,通过对这些对象的观察与分析,然后概括出集合概念的意义来。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合理推移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意思地利用一定的“对象”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不但可以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难度,而且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意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掌握时需借助一定的实物和图形。除此之外,表象的桥梁作用也十分重要,因为表象往往是在多次感知所得映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比直接感知所形成的映像更具有概括性,它接近于感知,具有一定的鲜明性和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表象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放开思路,顺利地掌握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的抽象特征,提高思维的正确性。
(三)利用数学知识中的可逆成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有许多可逆成分,如方程的两端、函数与反函数等。如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其中的互逆关系,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概括数学规律,培养其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概括性较强,覆盖面较大,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使他们从实践中去认知数学知识,把握数学规律,不但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和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学生从12=1,22=1+3,32=1+3+5,……的推导演算中,发现并概括出“任何一个自然数n的平方等于从1开始的n个连续奇数的和”,即n2=1+3+5+…+(2n-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都得到发展。
(五)通过几何图示,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空间延伸,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活动在空间的无限延伸,往往是由一些具体的事物引发开来的,正如无线电波在空间的辐射必须有一种引发媒介一样。这就是说,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必须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引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例如,在“直线与平面”一章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书本上的直线与平面示图,引导学生去想象它们在空间无限延伸的情形,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从培养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与规律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肯于动脑筋,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肯于从多角度去寻找方法,这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会得到相应的训练。因而,我们可以从培养兴趣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使这一影响更加地积极和有效,我们应深入地研究教学科学,改进教学方法,力求使整体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高才.数学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技校数学,1998.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常规的理解、分析、赏析、应用等诸多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那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呢?第一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训练学生如何辨析一个概念,找到该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交给学生一些判断的知识如全称判断特称判断等,训练他们的应用能力。要训练学生如何去推理,懂得一些推理的基本逻辑方法,如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推理,三段论推理,二难推理,归谬法推理。同时指导学生明确一些在说话写作时应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律,如矛盾律,排中律。以避免因不遵循逻辑规则而犯逻辑错误。第二是辩证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辩证法原理,如物质决定意识,质变和量变,一分为二看问题,度的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这也符合高中生的基本心理发展特点,以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是能接受的。要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用辩证法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好习惯。
掌握和思维训练相关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一是理解词语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对课文里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诗“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我们要分析词语“迸”的深刻含义,往往要从本义和语境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在理解本义是就是要理解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说“迸”就是爆射,溅开的意思,对象上来形容水的状态,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它的本质特点和涉及的对象。在结合诗句的语境,就能体会到这个词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就把语文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转换成了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懂得了和概念相关的逻辑方面的知识,我们的词语理解就会方法正确,理解准确到位。二是分析文章写作思路需要。高中语文教学,不光要鉴赏语言的美,技法的巧,情感的真。而且还要理出思路清,但不论是小说的情节梳理,还是散文的线索归纳,还是议论文的论述思路整理,说明文的说明思路的总结,都要把文章的清晰的逻辑线找到。我们在梳理文章的线索时就需要用逻辑知识去分析。如许多文章涉及到逻辑上的知识,组织文章或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或按时间逻辑由古到今;或按空间逻辑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由近到远;或按事理逻辑由浅入深,由正到反。三是考试审题的需要,如前所述,许多学生不明白近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别,总喜欢偷换概念,以为换个词也是一样的。这样就造成了偏题,特别是作文,关键词是不能换的,一换就容易出问题。四是考试答题的需要,特别是选择题,有些选项的设置就是从逻辑和辩证认识的角度设置的题目,我们如果懂得这些题解答就容易得多。如那些说法很绝对,违反逻辑辩证法的答案一般是错的.如用”只要-----就”连接的答案就容易犯这样的毛病,用全称判断词如所有、一定、绝对组织的答案也一样。这样就简化了答题思维步骤,也更精准。五是训练写作能的需要,首先是立意要深入,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立意时符合辩证法,全面而深入,而不能浮在表面甚至看问题观点偏颇。其次是写作要逻辑严密。现在高考主要的文体就是议论文,更是要强调逻辑。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分论点的具体论述都要做到逻辑严谨。最后在分析问题时应符合辩证法,不能有那些极端的看法。指导学生在写作时用语不能绝对,要合情合理,入情入理。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呢。第一,要引起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兴趣,可以讲一些和逻辑,辩证法相关的故事。如“白马非马”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这个命题与学生的日常经验有较大的差别,恰恰就是@些差别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阿凡提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智者阿凡提智斗财主的故事,财主到阿凡提处理发,阿凡提问财主要不要眉毛,财主回答说要,于是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了递给了财主,第二次财主又到阿凡提处理发,阿凡提又问财主要不要眉毛,财主这次就吸取了教训,说不要眉毛,于是阿凡提就把财主的眉毛剃了G了,财主找阿凡提理论,阿凡提理直气壮的说是根据财主的话去办的,财主哑口无言。为什么阿凡提能成功捉弄财主,就是因为阿凡提故意偷换了概念,阿凡提口中的两个“要不要”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一定会乐于学习逻辑方面的知识的。二是要引导学生读一些与思维训练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学习一些思辨方法,提高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读的书籍可以是市面上流行的杂志书刊,也可以是一些经典著作。可以是学生自己去找,老师也可以找一些资料印发给学生读。三老师要做好分析的示范。特别是文章思路的分析,教师一定提供规范的分析示例,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典型,有指导意义。四是要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督促学生养成说话分析文章写文章讲究逻辑,特别是写作不能杂乱无章,一定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只要我们在高中与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理论推理 辨证思维
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一方面以其所具备的思维运动的灵活性、建构性、多向性和多维性成为创新思维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进而成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我们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对中学物理教学宏观上加以把握所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现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 . 了解物理学的认识过程和研究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物理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于探索和发现知识,学生学习活动在于获得和掌握已发现的知识。知识的发现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学习知识却可以直接掌握科学结论。现在写上课本的物理学理论,是经过多次整理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的知识。它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一门很有用的课程,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联系课程内容讲一点物理学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先介绍了天体运行学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讲了历史上著名的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哥白尼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故事,然后再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了简单的推导,又介绍了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最后又指出万有引力定律也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释水星轨道的运动,而广义相对论却能圆满地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发展过程,对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了解理论怎样来源于实践,又进一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总之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联系有关科学故事,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部分整体的辩证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 .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观察实验,积累资料――提出假说或模型――实验检验,确立理论――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又会出现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又需提出新的假说来概括,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假说对理论发展是最重要的步骤。如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光的波粒二象性说,每一假说为一定范围的实验所证实,又被新的更精细的实验所突破,又需新的假说来概括。 作为物理教师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体现这一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进行抽象概括,得出概念和理论;怎样用语言和数学表达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而不是总问学生“什么是惯性定律”,“什么是欧姆定律”等。这些定型化了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凭机械记忆也可以答上来,我则要求学生回答这些定律要用哪些实验,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得到,要求学生能动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对物理概念也是如此,我不是让学生以背定义为满足,而是让学生懂得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
四. 要培养学生大胆怀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学贵善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爱因斯坦在六岁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使他惊奇、兴奋不已,他想一定有什么隐藏在事情后面,从而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对周围事物敏感、好奇和多思的精神是青少年一般都具有的。这种精神如果得到正确引导和鼓励,就可变成科学创造的力量。如果在教学中只是鼓励那些善于死记硬背,重复现成科学答案的学生,就会把学生思想搞得僵化,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五. 强化思维训练是培养思维思维能力的核心
科学思维主要采取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这两种思维形式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后者在概括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又是互相补充、交织在一起的。在物理学史上伽里略能直觉地抓住力学现象的内在联系,而牛顿则把它概括总结为体系完整的三大运动定律。用普遍特殊的辩证的观点。
(一).辨证思维的训练――激发思维的发散性
辨证思维就是人们用辩证的态度对真理的认识。科学家在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观测资料后,就转入对资料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索。在冥思苦想中,突然敏悟,提出猜想和假说。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而提出量子假说,爱因斯坦为解决力学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矛盾而提出相对论假说,都是以思维的突变方式出现的。但是这种思维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从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的。 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直觉思维能力。
(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逻辑思维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思维不符合逻辑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先让学生观察:把物体推一下,使之运动,最后停下来这一现象,由此,亚里士多德断言: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运动靠力来维持,这似乎符合学生的常识,但伽里略却用逻辑推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运动靠力来改变。伽里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所描述的物理图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但人们相信它是真理。但要使学生明确,逻辑证明不能判定物理问题的客观真实性。物理问题的判决性证明是实验,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等时性,最后就是由实验证明的。由于课本知识的结论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结论的逻辑推导。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用辩证的态度解决物理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对物理教学似乎可以这样说: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比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许国梁 ,中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的过程中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
习,都要注意结合具
萌发辨
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开始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解决了上面几个问题,通过数学教学不但使学生接受基本系统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彻底地理解和在实践中去运用这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不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能运用科学方法来认识、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辩证法,并不需要我们从外面引进到数学里去,而是要从数学中把辩证法发现出来,发现的方法是按照数学本来的面目去了解它。在数学教学上,实际就是要区别下面几个问题:
1、一般与特殊。例: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方法是先任意取一个三角形,然后就取定的三角形来加以证明。这里,“任意取一个”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它是特殊的一个,同时又是一般的一个,因此,所谓一般的,它的本身往往又是特殊的,而特殊的,又包含着某种一般的特性。我们在教学上的方法是:一般是通过特殊的真理去认识一般的真理,通过局部的认识提高了全部的认识;另外对于个别问题解决办法是我们不是把它当作个别的问题来处理,而是要说明它是某种一般普遍真理的特例。这种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整个过程是一种辩证的过程。这种辩证的过程在数学上的支配力量,是广泛而深刻的,只不过它在各个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形式。
2、具体与抽象。上面谈到特殊与一般,在不同场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有时候,特殊显现具体,一般显现抽象,具体与抽象形成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是近代数学发展时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