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1篇

在南方有一种名叫野枣树的果树,它的果实酷似苹果,只是个儿小一些。经过查阅资料,我们得知野枣学名叫野山楂,与苹果属于同一科目。因为同一科目的植物可以互相进行嫁接,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苹果树嫁接到野枣树上。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在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苗圃场开始了实验。

一、步骤与方法

1.收集优良北方苹果籽,晾干储藏好备用。

2.配置沙土,将其置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种植苹果籽,并管理好苗床。

3.将一棵南方野枣树移栽到苗圃里,并注意管理。

4.将种植成功的北方苹果树枝条嫁接在南方野枣树枝干上。

5.注意嫁接后的苗床管理、培育,观察其适应性。

6.观察并记录其生长、开花、结果情况。

7.观察收集果实形状、色彩、口感等及生长期、适应性、品质等数据。

8.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其科学价值及可行性,得出实验结论,写出收获体会

二、观察与数据记录

嫁接后的苹果树在第三年4月开始出果,至7月成熟,由开始的绿豆大小变为玉米粒大小,再到算盘珠子大小,最后长成乒乓球大小。颜色也由最初的青绿变为青里透黄,成熟后的果实黄里泛红。

我们摘下尝一口,又香又甜,而且脆而松软,富含水分。

三、结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实验,南方苹果已被我们科技组师生共同培育出来,其果实具有以下优势:

1.树苗与果实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应南方的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

2.产品可持续发展。果树正处于成长期,以后长势会越来越好,这就意味着结果率也会大大增加。

3.成熟后的果实既具有北方苹果的外型、色彩、质地、口感,又具备南方野枣的色、形、味。

4.果实个头比北方苹果小,但比南方野枣大,处于两者之间。

5.果子采摘后储存时间较短,常温下不包裹,一个星期后就会变黄、变枯。后来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①成熟期正处于7月,高温酷暑,细菌繁殖快,果实容易受侵蚀;②果子娇嫩,肉脆皮薄,抵抗力相对较弱。

四、结论

南方苹果实验栽培成功证明同属科目的植物可以嫁接,嫁接之后长出来的苹果不仅承袭了母系的优势,凸显优良变异,而且果实数量比原来两个品种都要多!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2篇

附小坐落在南昌市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校园面积不大,“开心菜园”在学校西边的围墙根下。在校长余卫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这块布满绿色的菜园。虽然时令已至隆冬,但挺立在寒风中的萝卜、白菜、大蒜等蔬菜却绽放绿色,为寒冬的校园涂上了一抹亮色。每一块菜畦上都插上了设计精巧的牌子,牌子上都有一个经过学生反复推敲的名字,如“疯狂菜地”“苗儿葱葱”“七彩菜园”“菜园”等。余卫校长介绍说,菜园的总面积600平方米,共有52块菜畦,每块菜畦6.5平方米,其中4块菜畦是专业菜农师傅种植的示范地。每个种菜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负责耕种一块“责任田”。生机勃勃的菜园,成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一条劳动育人的新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附小特色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办学经验,南昌市的一些学校也派人到附小参观学习,“开心菜园”已经成为附小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1年,学校拆掉了一些旧建筑,空出了一块地方。学校处于城区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对如何使用这宝贵的600平方米空地,大家可谓众说纷纭。”校长余卫却有自己的想法,“把它开作一块菜地。我的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有劳动课,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了我对劳动的感情,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缺少许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当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很流行,我们学校也有学生玩这种游戏,喜欢在网上‘种菜’‘偷菜’。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心农场’呢?用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敬畏之情,锤炼学生的人格。”余卫诠释了创办“开心菜园”的创意。

于是,附小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开心菜园”校本课程,37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块“责任田”。“开心菜园”课程分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到菜园种菜,聘请菜园专职管理员打理菜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等,菜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也成为传承田园文化的大课堂。

多年来,附小把“德育为先”作为贯穿办学始终的一条红线,精心实施“四大工程”:生命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科学素养工程、艺术修养工程,奏响了立德树人的交响曲。现如今,又创办了“开心菜园”,让学生在学习种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拓了一条育人的新途径。

知行合一的大课堂

锄地、播种、填土、浇水……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场景如今被“搬”到了附小校园里,而种地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稚气未脱的小学生。201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开心菜园”里收获自己上学期的“劳动果实”,欢乐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飘荡。

“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成员涂宜梅介绍说,种植实践环节是“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星期学生需要到菜园来学习一次种植技术,每个小组每天需轮流派一名成员到菜园来观察菜的长势。学校从附近农村聘请了菜农师傅担任学生的“种菜导师”,邀请有关农学专家来给学生讲解“蔬菜里的科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环节。学校设计了“时间安排表”和“我的发现问题卡”,各小组要记录种植日志,每个学生每周都要记录种植历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家庭阳台蔬菜栽培技术,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久居都市的孩子,对种菜有一种新鲜感,一听说种菜就有一种冲动。五(3)班郑隽驰同学《种植的乐趣》一文写道:“我们终于可以下菜地啦!眺望着校园右侧那一片我们的菜地,可以明显看出菜叶长大了很多,一阵微风拂过,犹如一片绿色的波浪在风中荡漾,好看极了!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欢喜。”

“走进菜园,我快步走向我们的‘自由菜地’。绿色的菜叶好像一个活泼的绿色小精灵,在微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蹲下来,俯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撩开萝卜上的菜叶。前几天都在下雨,已经明显看出底下的萝卜凸出来了,泥土还是湿润的,菜叶上沾有几滴新鲜圆润的露珠。雨后,一股泥土的味道飘荡在整个菜园的半空中,舒服极了。”

五(4)班涂文欣这样回忆学习种菜的片断:“松土、播种、除草、间苗、收获……每次校本课都令我难忘。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移栽小青菜的那堂课。移栽的步骤是这样的:先选定一棵小青菜,然后握住根部摇一摇它,使它附近的土松一点,然后用力一拔,把它。再选定一个空位,在那挖一个小洞,大小大概和青菜差不多,接着把青菜放进去,把挖出来的土倒在它旁边,用铲子铺均匀,最后用手按几下就栽好了……”

有趣的是,五(1)班贺思晨同学把自己比作一名“都市农夫”,喜欢感受劳动的味道。事实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种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学得非常认真,非常有心得。

“开心菜园”的创办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借鉴,很多工作得从零开始。教学生种菜,首先得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开心菜园》,分上下两册。涂宜梅老师说,教材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种常见蔬菜的品种、特色及生长习性,掌握蔬菜的栽培技术,探究蔬菜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可以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规划、打理自己的“开心菜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把教材编成简单的种植知识汇编,而是创造性地把‘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卡’、种植日志簿和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材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涂宜梅老师说。凝聚着教师们心血的校本教材《开心菜园》,于2013年4月荣获南昌市校本教材开发一等奖。

教学时,老师常常将学生带到菜地,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附小以“开心菜园”为媒介,把种菜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菜园里的种植实践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坚持写种植日志,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学生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校专门举办了命题作文比赛和优秀种植日志展览,让学生们分享在“开心菜园”里的体验和感受。又如美术教师很多时候会把学生直接带到开心菜园去上写生课,学校还开展全校性的蔬菜写生比赛。

再如英语课上的单词学习,每学习一个关于蔬菜的单词,学生们总能“牵”出一串相关的单词。“开心菜园”的主题墙上就张贴着各种蔬菜的英文名称,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英语。

数学老师则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配各小组种植的蔬菜,各小组还要比拼哪种分配方法才更为科学和合理。

科学课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食物中的营养”等章节的知识时,常会结合大家在菜园里的实践,让知识学习生活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教学,十分注重教与学、知与行的结合,让理论与实践激情嫁接。殷芳老师的《青菜的定植》获南昌市综合实践说课比赛一等奖,涂宜梅的《我种植、我快乐、我收获――开心菜园种植探究展示活动案例》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等奖,她申报的个人课题《在开心菜园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已顺利结题。知行合一的校本课程,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课堂,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收获的不仅仅是菜

附小举办的“首届开心菜园收获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涂宜梅老师介绍,收获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种植活动征文比赛、菜园手抄报评比、菜园绘画比赛、菜园摄影比赛和菜园开放日活动,并会对部分收获的蔬菜进行展示以及举办菜肴品尝会。涂宜梅说,所谓菜园开放日,就是向全校的学生开放菜园,让他们参观菜园,了解菜园,激发他们对种菜的兴趣。一到开放日,特别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在收获节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种的菜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分享劳动的果实。贺思晨同学说:“回家后,我把三棵大白菜交给了妈妈,妈妈把它们炒成了一盘美味佳肴。我夹了一片白菜叶放在嘴里,啊――真甜!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蔬菜。其实,我品尝的不是白菜的味道,而是自己劳动的味道!”

是的,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蔬菜,而是成长。“在蔬菜种植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余卫校长高兴地说。

“原来农民伯伯种菜是这么辛苦,我们居然还这么浪费,吃不完的菜就倒掉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别人。我们其实心里都知道,可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懂得。”五(3)班邓子怡深有体会地说。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家长们也高兴地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爱做家务了,变得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上了“开心菜园”课程,我们家的花盆都不是种花了,而是种青菜了。”

文化搭台,“开心菜园”唱戏。学校依托“开心菜园”, 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后,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诗歌《种菜的那些事儿》,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根据种植日志记录的事儿,孩子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群口相声《蔬菜争功》,展示了学生们对蔬菜营养价值的理解。歌舞《井冈山下种南瓜》则把学生们种植蔬菜的丰收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使“开心菜园”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学校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演绎“开心菜园”里的故事,让劳动在学生的心里崇高起来。

“开心菜园”不仅仅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其他年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基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由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好奇、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甚至开始关注媒体中常常说到的“三农问题”,学生的思想不断成熟,在别具一格的田园文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名学生在《种植日志》中写道:“成功没有捷径,这次播种的经验使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并取得成功,就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马马虎虎,自以为是迟早都是要接受教训的。我们的学习难道不是这样吗?”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如何搞好被学生称为“豆芽”学科的生物课程教学工作是每位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利用农村生物资源优势,在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教具、进行科学实验、用生物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是生物教学中新构建的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教学模式。

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学生,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即使是语、数、外等重要学科学习积极性都不高,更何况生物这种不被学生及家长重视,被学生们称为“豆芽”学科的学科呢?这些因素导致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处境非常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不断诱发、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将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进而转化为他们的学习志趣。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的新教学模式。

1 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构建新的生物教学模式基础

广大的农村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植物种类繁多,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常见的农作物;还有代表各地特色的特产;满山四季常青的柏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各种野草野花……动物的种类繁多,家家户户都饲养猪、鸡等动物,这些动植物是学生都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农村活生生的生物比任何生物标本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探求生物学奥秘的愿望,所以,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具备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资源的优势进行因地施教的条件。

2 构建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生物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挂图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人们对生物重要性认识程度降低,学生对该学科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难达在中学教育中开设生物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必须建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新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把生物教学分三大模块:课堂教学,讲解生物知识;野外观察,印证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既验证课堂所学,又探索未知奥秘。

3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实施新教学模式的关键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想学、乐学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物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生物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事物,获得生物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倾向活动。在生物课新的教学模式中又该怎样诱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呢?

3.1 结合生活实际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巧妙地设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在讲“顶端优势”时,以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的柚子为例,问学生:每到秋春之际,家里人会费力地把许多柚子树的枝条用大剪刀剪掉,是不是不想种柚子树了?剪掉的是些什么枝条?如果不修剪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让柚子挂果多、果品好?有学生说,对呀,我看见爷爷剪过,为什么呢?有学生说,我知道,寒假里我帮爸爸修剪过,他告诉我,一是要剪掉突长枝,避免营养流失;二是蔬枝,利于光合作用;三是蔬果,避免挂果有大小年,保证年产量稳定。看,回答得多好,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体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他们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现象、懂得一些知识,可是却不明白为什么?

3.2 利用直观教具

充分利用农村生物教学资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采集受精的蛙卵,放在盆里孵化、培养,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学生亲眼看到了青蛙由蛙卵到小蝌蚪到幼蛙的全过程,不仅有趣,相关的知识不用费心思就记住了。经常利用学生常见的农村中的动植物为教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3.3 进行科学实验

观察、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观察。例如在讲《鸟类的多样性》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形态特征识别鸟类 ①身体的大小和形状。包括体长、体重、形体特点等。②嘴和后肢的形态。许多鸟类的嘴型有明显的特征,如鹤、鹳、鹭、啄木鸟等,嘴长而直;太阳鸟等的嘴长而弯曲;夜鹰、雨燕、家燕类等的嘴型扁而阔等。后肢的形态对于鉴别鸟类也十分重要,但在野外观察时往往受到限制。 ③翅型和尾型。翅大致分为尖形、圆形、方形等类型;尾的形态可分为平尾、圆尾、凸尾、尖尾、凹尾、叉尾等 ④羽色。首先要注意鸟体的主要颜色,然后尽量快速准确地注意头、颈、尾、翅、胸、腹、腰等部位的颜色,并注意抓住一两点最突出的特征。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仔细辨别、科学分类,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觉得趣味无穷,对生物学自然也就有了兴趣。

动手实践。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中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认识方式,农村中学丰富的资源便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 在讲述植物的繁殖时可带学生到野外亲自动手对桑树、葡萄、红薯、柚子树等进行扦插、压条和嫁接,并亲自管理直到成活;采用第二课堂教学生园林花卉、果树、食用菌栽培,动物饲养及淡水养殖。

4 用生物学知识指导生产,在丰收中体会学习生物的快乐

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里都有一块责任地,有的家里还有鱼塘,生猪、獭兔等养殖场。教师有责任把生物知识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指导农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收获中体会学习生物的快乐。如插秧时节,要求学生运用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指导家长在插秧时一定要做到合理密植,要讲究植株的稀密、横竖尺寸,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使水稻获得最大的收获。同样旱土上种作物也要讲究稀密、横竖尺寸。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通贤柚,在讲到植物需要无机盐的内容时,让学生指导家长根据柚子树不同时期的生长需求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如春季要施氮肥和磷肥,促进植物生长和开花;夏季应适量使用钾肥,利于果实的生长。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适量使用化学肥料,以保证果树的高产稳产。

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只要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就一定能搞好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工作。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4篇

一、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阅读理解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去阅读,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推理、论证,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品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不论是在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学生能较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新课改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一些语文教师囿于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的学习,通过对阅读的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探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可以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就学生来说,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课本,二是课外的阅读,三是自身的生活积累。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毕竟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持之以恒,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三、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5篇

多年来,我校充分挖掘农村乡土资源,发挥茶乡经济特色,开展残疾学生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我校位于铁观音的故乡安溪,地处城乡交壤,面向全县24个乡镇招收聋哑和智残学生,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仍然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学校结合农村资源实际,与种植大户、养殖专业户等联系,建立起“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基地”;发挥茶乡特色,邀请有经验的茶农、茶技师参与学校教育,建立茶叶生产实践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学校对劳技课程进行调整:一是增加教学内容,开设地方课程《安溪茶叶》;二是增加劳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到“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基地”参加劳动,使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持续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拓展办学空间,多梯度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首先,亲近自然,在自然中,培养职业意识。

制定低年级学生职业实践内容和方式,组织学生春季踏青赏茶园,夏季采样制标本,秋季采茶摘果庆收获,冬季品茗聊感受。把学生带进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在轻松愉悦中享受劳动的乐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从小树立用自己的双手勤劳建设美好生活的职业意识。

其次,凭借活动,在生活中,培养职业习惯。

中年级学生的职业教育,从参与日常的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入手,开展有趣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我校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如发型设计、服装设计、美术手工制作、皮鞋美容和保养、家政服务等。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动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学校还以“三小评比”为载体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纷纷行动起来争做“小设计师”、“小发明家”、“小作者”,既活跃校园生活,又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又如在野炊活动中,学生大显身手,涌现出“选址专家”、“建灶能手”、“烹饪大师”等有职业技能的小小人才。这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习惯。

第三,融合资源,在专家引领下,提升职业技术本领。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即将面临就业的问题,我校从实际出发,积极与华侨职校、茶叶职校、慈山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支持制度,聘请职校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农技管理员、农技师到学校为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

学校还根据当地作物生产季节的不同,灵活制定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计划。农闲时,请水果大户、养殖专业户进入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教,并把学生带到现场讲解农业科普知识和种养知识,让学生通过对水果味道、色泽、经济价值的比较,分析水果的优劣;给学生介绍果树间隙套种农作物或药材的重要意义,了解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接着,让学生进入“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基地”尝试喂养家禽、家畜,或操作果树的嫁接、修枝,或除草、施肥、喷药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和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适应市场变化的思维能力。

学校还根据地方特色,带领学生到“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基地”参加一些茶事活动,全面了解安溪茶的历史、品种和栽培、制作技法,了解安溪的茶俗、茶诗、茶谚、茶谣、茶戏等茶文化以及茶艺表演艺术,了解安溪融种植业、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旅游业等为一体的现代茶业经济,让学生体会家乡人民做好茶文章、发展茶经济的意义,提高学生从事茶叶经济发展的文化品位和技能水平,鼓励学生行动起来,练好职业本领,投身现代山水茶乡建设。

三、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学副刊 创新 《平原》

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此言可谓切中报纸副刊的“命脉”。然而,进入全媒体时代,与当代纸质媒体的新闻版面强势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开始逐渐被挤压,出现了一些困境。但副刊不副,是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报纸的魂之所系——也就是副刊,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嫁接新媒体,融入新时代,才能在新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全国文学副刊萎缩、副刊作者数量减少、文学副刊总体发展式微的大背景下,阜阳日报文艺副刊《平原》栏目荣获安徽省副刊好作品专栏2011年度一等奖,这项殊荣实属来之不易。

阜阳日报《平原》栏目诞生于1958年1月,称得上是一个老栏目了。创办以来,该栏目始终定位为综合性文艺副刊,主要编发散文、诗歌、随笔、杂谈、篆刻等。创办之初,编发了许多革命故事、散文,还有农民版画、快板书、打油诗、顺口溜等,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和建设的火热生活。50多年过去了,虽然目前阜阳日报的文艺副刊版面已经增加到十几个,但《平原》作为重点栏目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如此高龄的文学副刊栏目是如何形成经久不衰的品牌,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焕发青春的呢?现介绍阜阳日报专副刊中心打造《平原》这个品牌的主要做法。

定位和风格适当调整

《平原》是一个综合性文学副刊。这个刊发散文、随笔、诗歌、小说、杂文的板块,一直受到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但在新的情况下,我们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和人们阅读习惯以及口味的变化,做了微调。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现在党报读者对文艺副刊的期待,不再单纯是“培养作家的摇篮”、文学家的“沙龙”、文艺家的“乐园”。他们期待从副刊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获取更多的趣味和快乐,副刊已不仅仅是“休闲”的版面。正因为以上原因,许多都市报的副刊已经抛弃了“纯文学路线”,走向平民化,内容以读者的身边人、身边事为主,作者群不再局限于知名作家。党报副刊要不要这样做呢?显然,在传统操作手法逐渐落伍的情形下,党报副刊也需要转型。经过研究,最终确定《平原》副刊的风格,既要保持文学性,也要淡化文学味,增加现实性、贴近性、平民化。

与许多党报的副刊不同,《平原》抛弃了那种自娱自乐的文人办报、精英办报的思路,让广大普通老百姓走到报纸版面上来,讲述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注重题材的现实性,引导作者关注时代、关注变化,写出读者身边事、身边人的新面貌。以本地作者为主,引导他们写本土风情民俗、本地人物故事。写作形式上力求摒弃辞藻华丽、无病的纯文学做派,作者构成上也不以名家稿约为主,而是以草根作者为主,突出平民化写作风格。

重视本地作者库建设

在副刊全面本地化的大势驱动下,文学栏目的作者群也相应发生着变化。

编辑对目前的本地作者队伍做了分析:目前阜阳日报副刊的本地作者群主要由教师、公务员、大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构成,其中教师,尤其是乡镇教师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分布在全市的基层乡村,视野相对较窄,写作风格也比较单一,纯文学的写景、记事往往是他们创作的主要风格。

在全民写博客、织微博的大背景下,很多网民已经成长为一支新的创作队伍,他们可能对外并不宣称热爱文学,但他们始终坚持写自己、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纯文学、曲高和寡的套路显然不适应目前的现实发展,所以,我们把发稿门槛降低,使得《平原》副刊不单只是文学青年的阵地,而是所有读者手写我心、表达见解、发出声音的园地。

在副刊作者流失较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拓展新的创作队伍是个大问题。我们在发稿的同时要求作者附上个人简介和创作经历,积极建立本地作者库。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地作者库的作者已经达到近200人。这里的本地作者既包括所有土生土长的阜阳人,也包含了在阜阳工作、学习过的人,或是曾经到访过阜阳的人。

加强编写往来

一是采取回复的方法接近读者、沟通读者。很多副刊的投稿邮箱往往没有回复,或者即使有回复,也是邮箱的自动回复。而《平原》副刊的编辑,尽量回复每一位作者的来信、来稿,虽然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很大。但为了争取作者,一旦有新的读者投稿,只要编辑觉得对方的文笔还可以,都会第一时间给他回复,把《用稿要求》和栏目设置同时发给他,让他对阜阳日报的副刊产生一个好印象,从而继续投稿。

有的报社副刊用稿后往往不通知对方,用了就用了,不重视与作者的及时沟通,不利于建立一个长效的编写互动机制。而《平原》副刊的编辑,采取发送《拟用稿通知》和《用稿通知》的办法,有效地弥补了这个缺失。《拟用稿通知》除了通知对方该稿件拟采用,如果该文章已经在他处发表过请他通知编辑,还提示他耐心等待,不要再把此稿投往他处,这样就避免了一稿多投的情况。很多读者来信说:这封《拟用稿通知》犹如给作者一个定心丸,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静候刊发的佳音了。《用稿通知》信则是在用稿之后,把具体见报时间及电子报链接发送给作者,同时邀请他继续投稿和支持。

二是建立阜阳日报业余作者群。除了公布《平原》副刊的电子邮箱(专用投稿邮箱)外,《平原》的编辑还开通了工作QQ号, 2011年《平原》建立了《阜阳日报》文学作者QQ群。目前已经吸纳了近百人入群。该群的入群条件既宽松而又严格,主要吸收有写作热情、写作功底较好的本地作者。该群严格执行实名制,维持群内言论的纯洁性,保持群的健康发展。QQ群里,编辑会及时公布用稿信息,第一时间约稿信息,征文启事、近期写作选题和注意事项等。作者有何建议也可以在里面提出,并且为广大文友之间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对编写互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做到以心换心,和作者真诚地交朋友。只有善于交朋友,真诚地对待作者的报纸编辑,才能收获一份友谊,也才能收获广泛的稿源。经常给通讯员发信息、打电话,向他们约稿,这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印象里,以前的党报副刊编辑常常是成年坐在办公室,等待作者投稿,但现在的全媒体时代如果编辑不能主动出击,所编版面可能是死水一潭,缺乏生机,也没有充足的好稿源。编副刊的过程就是交朋友的过程,只有全力投入,和作者建立起朋友关系,才能有主动投稿的作者。

当今副刊,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生活,既是报纸联系广大作家的纽带,也是报纸吸引广大读者的窗口。长期以来,在《阜阳日报》副刊上,大量的名人、名家在这里发表过自己的得意作品。也有许多人从这里起航,很多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都在这儿发表过他们认为很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平原》副刊一直是《阜阳日报》的名牌栏目之一。

《平原》栏目的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导向正确、不庸俗不媚俗。眼下许多副刊都走上了浅阅读的路线,堪称快餐副刊。我们的副刊编辑始终秉持选稿的高标准,立足本地,坚持乡土风情,力争每期都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来自文字本身,更来自文章中蕴含的深情和哲理。

二是坚持本地化,拒绝千人一面的职业。我们要求原创首投,坚持首发,坚持本地特色。

三是坚持扶植草根作者,不断推出新人。每周一期的副刊力求推出一到二个新面孔。通过努力,这片园地走出了张晓玲、谢登峰、洛水、李、蔡明菊、金涛这样的本土作家和乡土诗人。

《平原》还坚持向一些有影响力的本土作家约稿,比如邢思洁、时春晨、崔波、苗秀侠等,但是不设专栏,原则上不会因为对方的名气而降低对发稿字数的要求,作品原则上不超过2500字。

《平原》副刊的创新做法

单篇文章的字数少,单版的文章篇数多。在意文章的长短,在意内容与生活的贴近程度,单篇字数一般控制在1000字以内。单篇篇幅小了,版面上的文章篇数就多了,这与大多数党报的一般做法不同。提高文章的易读性,并力求做到文章短、文句短、段落短,让语言浅显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利于读者理解,符合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文章题材种类多,合理搭配栏目。《平原副刊》除传统栏目“文峰漫笔”、“小小说”之外,又开设“颍水之滨”、“诗路花语”等新栏目。不单用摄影图片,还采用篆刻、剪纸、书法等多种形式点缀版面,同时使用栏花、刊头设计等元素使版面语言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重视策划,重视和读者的互动交流。一是不定期推出征文活动,比如每年的一些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国庆节等,都会组织征文,或者根据当前社会、生活的热点不定期推出一些主题征文,如近期开展的“中国梦我的梦”征文等。每次征文,读者都十分踊跃。二是积极组织编者和读者的联谊活动,如每年的通讯员联谊会邀请35名优秀作者参加,会上表彰一批热心作者,大家进行交流和采风。三是经常举行优秀征文评选活动,对作者进行物质奖励。四是定期给各位作者寄送阜阳报业的内刊,让他们了解阜阳日报的工作动态和宣传重点。这些活动都鼓励和保护了广大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促进了和作者的互动。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面对快速更新的现代资讯,党报副刊需要在保持文化品位和求新求变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平原》栏目在创新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些年,不变的是它的品位,对高标准的坚持;变的可能是它多了些时尚,多了些平民化,多了些写实性。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促进;高一新生;化学;有效方法

升入高中以后,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材,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高一的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这种问题。很多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还会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甚至导致学生辍学。

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把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的学习有效的衔接起来。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重新走上学习的正规,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下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详细调查学生学习现状,认真分析不衔接的因素

1.可能与初中的化学教材有关

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高中化学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可能与初中的化学教师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初中教材变化频繁,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未能很好处理初三与高一衔接,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产生厌学情绪。

3.可能与初、高中教学的目的不同有关

初中化学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需要。

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除明确“是什么”外,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

二、教学初应抓好衔接教学

1.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概念

高一化学教师对初三化学中出现的化学双基要做到心中有数。开学初可以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出现的能力题、初中化学竞赛题或者高考中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三毕业生容易错的或者“难解答”的知识,然后编出一份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尽可能与将要学习的化学有直接的联系,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初中不少知识仍是高中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做好衔接工作。

其次,特别要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实验装置的装配、气体收集方法等要规范操作,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仪器图,学会填写实验报告,逐步熟练设计实验方案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很多时候,教师可以退到幕后或共同参与,给学生机会。如开展师生共商研讨课、辅导自学课、自学提问讨论课、小课题研讨课等,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被肯定的兴奋感。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化学教学不能仅靠一只粉笔,在重实验的基础上,有些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可以借助于媒体,如:电视、录像、投影、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有所收获。充分地让学生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互进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首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树,每节课结尾时做小结示意图,每个单元结束后做单元结构图,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来画概念图,由于概念图是学生自己思维加工的结果,往往能将人们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其次,及时总结活动功能组块,如离子共存问题、离子鉴别问题、气体的性质、元素族的性质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固定的思路,小的功能组块可以随着问题复杂程序进行灵活的嫁接转化。

再次,逐渐培养学生用自我提问法进行元认识的训练。如在解决问题时,督促学生自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已知的条件?有哪些未知的条件?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或原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儿?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

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故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条件。

(1)尊重学生、以平等人格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须的前提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尊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法研究 兴趣教学 劳动与技术 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1-02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活动的源动力。只有喜欢学,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对于深入推进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喜欢上劳技课,这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本人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现代教育新理念——民主与宽松的课堂

现代教育主张民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我尽量用和蔼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他们会从中受到感染,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

多关心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劳动与技术课堂中,有较多的时间是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如每年12月份是雕刻水仙花的季节,我教学生学习《蟹爪水仙的雕刻》,有的学生很害怕,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动手,我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同时及时制止其他学生的嘲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我适当地放一些轻音乐,随着音乐的流淌,整个教室始终充满着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息,学生学习得非常愉快。大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引子,一个恰当精彩的导入可以刺激学生心灵中蕴藏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学习,使其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迅速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展示教具直观导入,展示精美的劳技作品的实物或图片。先把要学做的作品成果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要“做”的欲望。如在学习《嫁接》一节时,我先展示一些图片(通过嫁接形成的植株),一棵杜鹃树上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树状月季、龙凤牡丹、“锦上添花”等等,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欲望。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嫁接繁殖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可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带着着问题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水仙雕刻造型中,我给学生看两组图片,一组是“直仙”——自然生长的水仙作品,另一组是经过雕刻造型优美的水仙作品,继而提问,为什么经过雕刻的水仙会有各种造型出现?怎么雕刻?又如:介绍养花的土壤时,从“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中先了解到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是个农业大国。随后提出问题:土壤在植物栽培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土壤的种类很多,那么它最有代表性的分类是怎么分的呢?什么样的土壤是一般花卉栽培的理想用土?由此将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犹如注入一支思维兴奋剂,刺激学生带着问题自发地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

显然,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要求,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创设情境,无疑会使学生进入受激发的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巧用现代教学手段——电教多媒体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们对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巧用多媒体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技能教学中,离开了各种直观手段,只用贫乏的讲解,往往比较抽象,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示范演示也是必要的。有些动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学习材料直观化,变枯燥为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思考、探索转化。如:《插花艺术》的“插花技法”中,为了造型的需要,学习人工弯枝的方法时,为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我把文字直观化,使弯枝的动作要领展示在屏幕上。我利用三角梅的枝条,边利用图片讲解边通过实物展示仪用实物进行示范,既形象又明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录像设备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片段摄录下来,然后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自己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及时地获得直观、形象的自我反馈,能及时地反思,再加上被摄者是自己熟识的同学,所以课堂教学时学生兴趣特别高,气氛特别浓,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此外,各种花卉、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都可以用来优化和丰富教学。如在合适的时候介绍现代科技成果。学生对周围世界特别是最新发生的事情,不但好奇,而且还怀有积极探索的欲望。在园艺课上,例如讲花卉无性繁殖时,可给他们看视频花卉组织培养等相关知识;讲种子繁殖时,可提供太空育种视频,我国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着如花卉、蔬菜等各种种子上了太空利用太空诱变等选出新品种。在上土壤这部分知识中,介绍精准技术、无土栽培。这些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视觉也受到了冲击。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广泛应用,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四、亲历实践、亲身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的第一特征就是实践性。在实践中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操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成功总是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得到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表扬肯定。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手工制作课——笔筒的制作,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周围的材料,运用简单工具和方法来加工,构思、设计、制作出一个美观、实用和新颖的笔筒。学生们合作分工后,每个同学都深入其中,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修改,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看看他们的作品,有的是多功能可拆卸的笔筒、有的做成了房屋造型、有的做成圆筒冰淇淋样子、有的是奥林匹克五环的造型……各式各样,他们在快乐地实践、思考,在快乐中激发创新的火花。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学生们获得了一次次的成功,而他们都会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实践的意义。学生只有不断体验到成功,才有继续学习的信心,才能获得持久的兴趣,才能发掘出他们的潜力。

总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亲自动手去做,做则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有了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乐此不疲,动手实践自然成为孩子们乐意做的事,觉得是一种享受。

五、科学评比、激发动力、活化教学

中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求胜心理,他们对参与竞赛的热情很高。用竞赛的方法特别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适当地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评比活动,可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学习花卉的上盆,要求学生会正确的上盆步骤,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上盆比赛,看哪一组同学完成得最好。从垫片上看是否做到盖而不堵,挡而不死;栽苗位置准确,深浅合适度;盆沿干净,土表平整;工具整齐,场地干净;认真操作,不怕脏累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同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盆花的日常栽培管理,每隔一段时间交流栽培心得并开展评比活动。还有开展比如插花比赛、水仙花雕刻比赛、开展知识抢答竞赛等等,上述竞赛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学生技术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而且活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乐趣。

在劳技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乐趣,将兴趣转化为动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真正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