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实践;素养建构;设计策略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核心素养提出后,英语不再是对单纯的”who?when?where?”的认知,而是转化为”how?what?why?”的深入解读。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将单纯的理解与识记上升到分析与应用,再到创造与评价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将知识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从新课程目标出发,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英语学习能力增强的基础,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通过单词记忆与语法教学组成,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内容单一:脱离语境的阅读练习,学生重视词汇与语法知识,侧重句意而无法形成文化理解。这种单一的学习内容显然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不符,难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2)学习方式:以学生接受性为主,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学,大多停留在表层学习,没有达到深度学习。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陈旧,没有体现学生主动学,而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讲解语法,翻译文本,不同文体的语篇基本都按照统一模式来进行教学,呈现出表面学习的状态,学生成绩难以提高。2017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继续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教师要研究文本,帮助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即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及语感;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当高考从知识转向能力,进而转向以素养为主体时,学生需要面对更高的考试标准及要求,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显得更加重要。2013年课标要求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强调了全面考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侧重考察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突出听、说、读、看、写的能力。阅读教学,是与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思维品质的拓展与延伸,把文本中的词汇与外界事物联系起来,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传统教学单纯地讲授单词和语法使得整个文本学完之后,学生并没有形成整体的概念,缺乏文本整体意识。本文拟以甘肃教育出版社的《英语阅读》为课外阅读材料,操作方法由易到难,进一步讲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听、看和读的输入;说、译和写的输出。课堂实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自主阅读欣赏:先进行泛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凝练个性阅读意图,依据语篇提炼不同阅读策略。教师针对文本提出阅读建议、限时阅读,使学生激活已有知识、整体了解选材背景、语篇大意及阅读目标、把握个性化的阅读策略。在设计读前活动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背景知识,从关键句把握文章主旨,降低学生阅读的畏惧心理,迅速进入阅读状态,其次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整合,即看和读的输入过程。整合后围绕主题进行语篇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

(2)文本解读与读书报告:不同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凸出文章特色,体现阅读策略。而很多高中生并不懂如何阅读文章,阅读包括摘要写作,词汇梳理,好句摘抄,读后感。其次可绘制思维导图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写和译的输出过程。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记笔记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梳理所读文本,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通过精读获取文本信息,对细节的理解更加透彻,回答问题有理有据,绘制思维导图后再细读文章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读书报告的撰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高中阶段,教师指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将情节信息记录下来,并对长难句加以分析,对文本脉络有更深的把握。

(3)读后写作与素养建构。零碎的学知识点会增加记忆负担,落实到写作又不会正确使用,通过读后写作,能够在语篇语境中实现字词句及语法的建构,分析思考与批判阅读相结合,让学生感悟人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尤其是阅读能力表现得最为重要。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第2篇

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警察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所要求具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警察作为一种高危职业,对从业者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在后天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逐步培养的。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山东省部分地市公安民警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在山东的多个地市公安机关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余份,涉及的警种包括治安警、户籍警、刑警、交警等。结合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可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分为四个维度,即基本心理素质、人格特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能力。

(一)基本心理素质。

基本心理素质包括认知品质、情绪控制、意志品质、自我意识四个方面。其中认知品质是指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快速准确的感知力、深刻的思维力、持久准确的记忆力、准确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情绪控制是指心境、激情、应激的控制能力。意志品质是指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独立自主性以及勇敢、顽强、勤奋、耐劳等品质。自我意识是指准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严格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

(二)人格特质。

本研究运用16PF的16项人格特质进行了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在两个性质相反的人格特质中按照1-10分的标准选择优秀人民警察应具备的分值,结果表明,在16项人格特质中,平均分数在8分以上的有4项,对应的人格特征分别是聪慧、富有才识,情绪稳定,有恒负责,自律严谨;平均分数在4分以下的有4项,对应的人格特征分别是理智、注重实际,现实、合乎成规,安详沉着、有自信心,心平气和。由此概括出警察职业人格特质包括:责任感、严谨自律、理智现实、自信心、稳定性。

(三)社会心理素质。

警察职业心理素质除了包括基本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外,还包括社会心理品质。通过对警察开放性问题的调查,归纳出警察社会心理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压力应对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四)专业能力。

鉴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还应包括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是专业的心理分析能力,即犯罪心理分析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对于侦查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二、警察院校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警察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两种方式,其中依托心理学相关课程培养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当前最主要的方式。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普通心理学在讲授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与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突出普通心理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的特色和优势,着重培训学生优良的认知品质。训练内容包括: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即注意力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持久性,同时又有良好的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快速准确的感知能力,即对感知对象识别要快、把握细节要准、理解要准确;灵敏深刻的思维能力,即思维要活跃、灵活、富有创造性;持久深刻的记忆能力,即记忆要快、保持要持久、提取要迅速;准确的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即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要及时、准确。

(二)犯罪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犯罪心理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能力。所谓犯罪心理分析能力,是指学生依据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表现的内在联系,借助犯罪现场遗留痕迹再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状态,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和社会背景,并制作犯罪心理画像的能力。它包括依据现场行为痕迹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现场遗留物、损失物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现场犯罪人作案手段及技能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综合现场所有条件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掌握建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档案库的业务技能和依据现场心理痕迹制作犯罪心理画像报告的业务技能等。

(三)警察心理健康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警察心理健康课程培养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情绪控制能力、优良的意志品质、准确的自我意识、职业人格特质及社会心理素质。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具体情绪的控制,强化对情绪的关注、引导与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与适度。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职业人格特质主要培养学生的服从性、纪律性、勇敢、责任等心理品质。准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对于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系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中的人际关系心理、心理应激、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行为训练等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挫折及危机应对能力、适应能力、自我诊断和修复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下学生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法的探索

如上所述,在心理学相关课程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低效的。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我们探索和发展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在论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上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首先,实践活动是主体心理素质形成的源泉;其次,内化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基本机制;再次,参与实践共同体是主体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通过实践体验、行为内化、实践共同体活动等途径才能真正培养心理素质。

(一)实践体验———体验式教学法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的变化是同步的。”因此,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特别强调人的活动在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根本性作用,认为活动是人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活动之所以是塑造人的心理素质的根本方法,是因为人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外部实践活动又有主体精神活动,既能培养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又能涵盖外在的适应性品质。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行为,它具有开放性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活动。鉴于活动的重要性,我们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具有个体独特性的认知和感悟。体验式教学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体验式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性发展。

(二)行为内化———拓展性心理训练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认为,内化是人的外部实践活动向内部精神活动的过渡,通过内化,个体才能形成新的心理品质并通过习惯表现出来。在心理素质的形成中,内化按照如下模式进行:自我认识(激发动机)———策略导行(具体行动)———反思内化(归纳总结)———形成品质(达到目的)。遵循内化的观点,可通过拓展性心理行为训练,从上述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拓展性心理行为训练是针对警察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课程。首先,通过此项训练,学生要学会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激发改变或者提升的动机;其次,通过具体的行为训练,提高学生观察、记忆、理解、推理、判断、随机应变以及抗挫折等能力;再次,训练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达到战胜心理恐惧、增强敢为精神、激发心理潜能、锤炼坚强意志的目的;最终,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参与实践共同体活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需要以具体的实践共同体作为依托,因为实践共同体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其中,成员可以获得身份认同,获得归属感、信任感,从而为个体提供积极的心理气氛,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动机和潜能,促进成员认知、情绪、意志、自我意识、人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为了创建目的明确的实践共同体,可将团体心理训练方式引入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团体心理训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过程。团体心理活动既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在警察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结合公安实际来设计内容。例如,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训练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准确的自我认识,增强学生的警察意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公安工作,将团体活动中的“我是谁”、“自画像”等技术引人课堂,帮助学生强化警察意识,明确自己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第3篇

所以,对地板企业来说,提高营销效率、提升营销效果的关键在于:正视地板营销的这些特点,切实转换营销视角,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遵循消费者的思维习惯,认真研究消费者理解与认识事物的方式,把过于专业的品牌信息“编码”成消费者容易理解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开展营销。

什么是营销编码

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总是横亘着一条理解与认识上的鸿沟,更何况,地板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耐用消费品。因此,寄希望于把消费者教育成内行,使他们获得近乎内行一样的理解与认识能力,不仅是一件代价昂贵的事情,更是一件困难甚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所以,在地板营销过程中,必须寻找某种替代方式,对营销进行必要的“编码”:用在内行看来不那么内行,但于消费者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和手段,把品牌信息简单、直观、通俗、高效地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我们的地板产生我们所期待的品牌认知。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借助消费者心目中的已知事物,使他们产生对未知事物(即地板)的认知迁移。

营销编码的意义

正如饱食者很难想象饥饿为何物一样,地板营销编码的困难在于,对地板很在行的人,往往很难想象那些对地板不在行的人都在怎么想。然而,当成功地克服了内行思维所造成的障碍,我们就会意外地发现,在外行思维里,获得品牌认知的方式是无穷的,这就意味着,在我们面前,地板营销呈现出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拿产品质量这一点来说,在消费者思维里,就有着数不清的“认定”方式:

1、消费者普遍相信,实力企业的产品往往拥有更高的质量,因此,能让消费者产生实力企业印象的方式和手段,都能让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高质量的联想。而企业实力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所以,我们发现,宣扬庞大的工厂规模、巨大的产销量,开旗舰店,在央视等高级别媒体投放广告,请实力明星代言,开展大规模资本运作等等,都是很好的营销手段。在此,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很多人批评地板行业的营销过于同质化,但是,对很多地板企业,特别是二、三线地板企业来说,除非你有更好的方法,否则,你不用同质化的营销方式谋求与一线地板企业的同质化,那么,你就会被一线地板企业差异化出市场。

2、在消费者心目中,企业所获得的荣誉是其产品质量的证明。所以,我们发现,评选中国名牌、国家免检、驰名商标、品牌五百强、加入全国30家或类似协会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在中国消费者的潜意识里,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意味着高质量、高品位、高技术含量等。所以,给品牌注入欧美元素,在先天上就占据了营销优势。

4、企业在管理方面给消费者的印象也在传达着强烈的营销信号。所以,企业拥有明星企业家、明星职业经理人,企业的专卖店体系整齐划一、售后服务队伍高效规范等等,也同样起着很强的营销作用。

5、企业在促销中提供的赠品,也传递着浓浓的品牌信息——消费者通过对赠品质量的直接感知,产生对地板质量的认知迁移:高品质的赠品促使消费者对地板质量产生好的联想;反之,差的赠品则会让消费者怀疑地板本身是否如赠品一样质量低劣。

6、……

营销编码的核心原则

营销编码的目的是为了弥合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鸿沟,是借助容易理解的东西来认识难以理解的东西。

所以,在营销编码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核心原则是,借以编码的“工具”必须为目标受众所熟悉。这就如同说某人很高,如果以姚明为标准,说这个人比姚明还高,则大家心目中的感觉立即清晰明了;然而,如果以本文作者为标准,说这个人比本文作者还高,那么,就算说得再多,大家也还是一头雾水。

地板营销编码示例——地板营销的文化编码

文化虽然抽象,但作为一种人们内化的潜意识和本能,却具有很强的营销编码学意义。

然而,文化用于营销编码也必须遵从营销编码的核心原则,即这种文化必须首先为大家所熟悉和推崇。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第4篇

1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人才素质体系的现状分析

1.1教育领域对营销人才素质的构建

无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营销师”职业技能标准,还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方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素质体系的表述和建设思路虽然各不相同,但也存在着比较相近一致的认识:

(1)职业基本品质。即从事营销、商务等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与道德要求,包括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素养、道德观念与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处理一般事务的工作技能。

(2)专业知识技能。即营销人才的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包括人文知识、经济知识、营销知识、社科知识、法律知识等综合知识体系,以及听、说、写、做等市场沟通与商务活动技能。

3、商业管理能力。即从事市场的拓展、策划、预测等工作必需的素质技能,包括个人与团队管理、创新拓展、组织协调、风险承担等能力。

1.2企业领域对营销人才素质的要求

近5年来,根据我们对200家市场型企业的跟踪回访,以及结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江苏省高职高专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动向综合分析,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构成主要存在着以下的要求:

(1)对企业的认同。70%以上的企业首先需要营销人员认同企业文化,尤其是认同包括营销文化与服务文化在内的企业核心价值文化。这是对营销人员职业品质的直接要求。

(2)营销专业技能。50%以上的企业认同营销人员应具备以策划技能、谈判技能、调查与预测技能、销售管理技能等构成的综合性专业技能。

(3)综合工作能力。近3成的企业需要营销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但能从事营销本职工作,更要善于处理财务、管理、生产等综合工作,即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管理技能。

1.3高职高专营销人才素质体系的“短板”

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素质的构成比重,教育界与企业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前者注重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后者更看重人才的职业品质。或者说,教育领域在营销人才的素质体系培养中的“短板”就是忽视对营销人才职业品质的重点构建与培养。形成这样的“短板”现状,原因主要有:

(1)教育者缺少企业经验,缺乏对职业品质的直观认知。

市场营销专业的专职教师多数不是营销科班出身,缺乏一定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非专职教师如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辅工作者,更是缺少对营销人才职业素质的了解;理工科背景的院校级领导因部署全局工作,深入认知营销专业人才素质体系的机会不足。这些成为营销人才职业品质培养不足的根本原因。

(2)教育资源缺乏对职业品质教育的投入。

相对于为人才专业技能培养而投入的教师、教材、实习、实训等资源,为培养职业品质而投入的专用教学资源较少。比如对于职业道德的培养,仅是分散于思想政治、主题班会、毕业教育等非专业教育环节中,缺少在专业课程中的提炼培养。这则是导致“短板”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

(3)校企合作培育的模式深度不足。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采用了专题讲座、企业参观、定岗实习等方式,缺少对企业文化体系的深入了解与合作;即使是以“订单式”培养的营销人才,多数也仅是重视企业工作技能的培养。这些是营销人才职业品质构建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2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培养高职高专营销人才职业品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系,它贯彻于企业的全部活动,影响和决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灵魂。构建市场营销人才的职业素质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何减少“短板”现象,使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学生更能适应市场型企业的需要,笔者认为,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运用“企业文化”体系的物质内涵与精神价值来构建职业品质培养,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1以“企业文化”体系的精神内容重塑人才职业品质

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各自企业文化的表述不尽相同,且企业文化的结构也千差万别,但是关于核心的价值理念、精神内容方面却是大同小异,而这些可成为塑造高职高专营销人才职业品质的重要标准。

2.1.1 职业认同感

绝大多数企业需要营销人才认同企业的文化,其实也就是认同企业与个人的职业理念。认同感意味着市场营销人才对企业和职业要具有高度的忠诚度与责任心。

(1)忠诚度。市场营销的工作职位同时具有高就业率、高流失率的特征。根据对苏北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毕业生的调查,3年内更换工作频率在3次内的人数比例不足20%。较高的人才流失率从侧面强调了“忠诚性”教育在人才职业品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2)责任心。营销工作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反复性,高度的责任心是工作动力的唯一来源。它具有丰富的理念内涵,需要营销人员在从工作目标设定到工作阶段总结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努力不懈、细致全面的精神品质。这也应成为学校教育阶段的人才品质培养重点。

2.1.2 以人为本

人本观念是企业文化价值的核心,拥有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品质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核心需求。“以人为本”在职业品质培养中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他人,二是重视个人。

(1)尊重他人。市场营销的核心文化是以客户为中心,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脉相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能够宽容的对待客户(内部与外部),更要能够善于宽容的尊重他人的优点甚至缺点。

(2)重视个人。企业英雄是企业文化的个体象征,重视个人意味着在正视自我与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充分地向企业英雄个人学习。对于个性独立、崇尚自我的80后、90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培养善于学习他人的品质具有重要的职业教育意义。

2.1.3 贵在实干

高职高专学生是面向市场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是该层次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培养实干的品质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行动能力。

(1)适应能力。营销人员踏入工作岗位,不但要能够适应风土文化、市场需要,更要能够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方针等。只有适应内外环境后,才能更好地给自己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之所在。

(2)行动能力。营销人员面对的市场情况复杂多变,开展工作行动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竞争意识,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营销策略,在变化中锻炼团队协作的能力。

2.1.4 创新精神

市场形势不断在变化,而营销模式却日趋雷同,营销人员必须富有热情,敢于承担挫折,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思路、策略等个性张扬,脱颖而出。

(1)自信热情。营销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战性与挑战性,进入该行业的营销人员都必须热爱这份职业,无论有多大困难,都应为之倾情倾力付出。只有具备了极大的工作自信与热情,才能坚持不懈的创新,才最大的发挥高职高专营销专业的特长。

(2)承担挫折。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尤其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遭遇困难和挫折后,营销人员还应以高质的情商调节自己。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具备过硬的抗击打的心理素质,是塑造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2.2以“企业文化”体系的物质载体培养人才职业品质

企业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比如采用生产、培训等形式的活动过程,以产品、专利等为载体的活动结果。在培养高职高专营销人才职业品质的过程中,也可借鉴运用企业文化体系的物质载体方式。

2.2.1 以强化教育者的企业文化意识为基础。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缺乏企业文化的意识是导致人才品质培养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此必须强化教育者的企业经历与市场意识。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使教育工作者能提高市场理论修养,深入企业进修实践,直观体会企业文化的精髓内涵。目前,多数院校仅是专职教师与企业接触,教辅人员缺少了解企业实践工作与组织文化的机会,这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专职教师与教辅人员需经常沟通,强化对企业文化的共同理解,就以企业文化精髓培养学生职业品质的模式达成一致,形成真正的教育团队,互相协调补充,而不仅是各司其职。

2.2.2 以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为依托。

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感受到的是校园文化。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文化,如“明德”、“崇实”、“创新”等,但有相当一部分流于表面形式,只是一些口号和标语。试想,学生对校园文化尚且不能深刻认同,又如何使他们能够认同市场型企业的文化呢?所以,同步建设与企业文化特色相近并接轨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品质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学院、系部要建立符合院校特色的校园整体文化,另一方面,班级和学生团体要在高度认同理解前者的基础上,培育符合专业特色的个体文化。

2.2.3 以应用项目过程的教育方式为手段。

工作过程导向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认同的教学模式,其本质与企业文化中注重动态过程的品质不谋而合。据此,我院提出了“全员全程式教育”的理念,着力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性、自发性与创造性。首先,在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情景、案例背景、活动项目时,应有意识地分解与培养职业品质,并将之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基础课程的灌输;其次,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也可以运用项目化过程化的管理方式来培养职业品质。比如学生的文化活动,可以采用竞标的方式发包给各种非正式的学生个人或团队,由其策划执行,而不是仅仅依靠学生会等官方型社团组织。

2.2.4 以提炼物质化的学习形式为结果。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思维品质;语言文化;综合语用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它是对原有的英语课程五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和审美情绪等几大方面是深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文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显性抓手。在核心素养时代,探讨课文教学离不开核心素养;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课文教学的探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阅读过程,优化阅读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开发资源,关注语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及其文化内涵,阅读要between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beyond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重视学生阅读策略和技能培养;基于不同阅读文本,教师应研究不同教学设计。本文结合新目标英语7年级下册第5单元Section B的阅读来谈谈英语阅读教学如何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做一点拓宽阅读文本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学生通过本语篇的学习,了解了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和保护大象采取的措施;本单元情感、态度、价值观凸显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泰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经济都与大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大象在泰国的重要性入手,激活学生的文本背景知识。

一、图片和视频――辅课程资源开发,激活学生元认知

在本课开始热身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观看快闪PPT有关动物图片后,追问:What animals can you remember? 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m?学生描述他们熟悉的动物,其他同学猜。在本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游客在泰国观看大象表演的视频,学生看后回答问题:What’s the video about? What can elephants do in the vide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lephants? 视频为本课的阅读文本做了铺垫:Elephants can play soccer or music, they can also draw well. They are very smart. They are useful in our life. They can help people do many things. It’s important in Thailand. 然后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处理新词。接着教师指着课文插图又问:“What the passage may about? Can you predic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通过视频和图片及T-S互动,之后导入阅读文本。(This helps Ss have a vivid impression about Thai elephants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article better.)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后,选出文章的最佳标题,同时教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这个标题信息的句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课前的图片和视频是教学的有利助手,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为课文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It can recall students’ memory of animals and motivate their emotions。

二、Between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理解文章的话题,并找出故事的What/Who/When/Where/Why 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文本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x策略。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Read quickly and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You can often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每段的首句或末句在复述课文时可以设计下面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复述2b(With so much input before, it’s a necessary step before the activity “Retell”, which will help Ss output the target language better.)。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如本课文本框架清楚,句型优美,又以一位泰国学生的倡议书形式展开,话题接近学生生活。每段中心句明显,分别为:(1) 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it’s smart. (2) B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Reasons and solutions)(3)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阅读内容和语言处理结合起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Why is it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 How can we say they are in danger? How to save them?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Beyond the 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Beyond the lines要求学生对阅读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以求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并推断作者的情感和倾向,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探究作者蕴藏的弦外之音。学生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从材料的四个方面:主题或标题,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或态度,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预测,并能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引发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析。教师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凭借已有语言文化原有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个哟巍K要求学生根据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中的观点进行题外发挥,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深层地理解和推理问题,达到阅读的回归(Read back)。在精读、细读后,从上下文揣摩文章的隐含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关注知识的拓展面,拓深思维度,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在文本复述完并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读后感和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以读促写,训练语言有效输出。教师呈现几张熊猫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熊猫在中国的重要性,目前环境的影响和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熊猫的生存危机,倡导大家保护熊猫,这大大降低了难度。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适当地仿写是非常需要的。如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描写一种动物,教师可以由泰国的大象联想到中国的熊猫,因此不妨在本课教学输出中做如下设计:让学生仿写一份倡议书――Let’s save the pandas. (After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t promotes writing naturally. Besides, pandas are familiar to the Ss. It’s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so as to write effectively.) Let’s save the pandas!

Hello. We are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we want to save the ____. Pandas are to Chinese people. They are one of China’s ______(象征). People like pandas very much. Because they are cute and ________(友好的).

Pandas eat ______(竹子) every day. They likes running over and _____(climb) trees. Usually they live in the places ______ food and water. Most of them in China are Sichuan.

Today Pandas _______(处在极大的危险中), because people_______(砍下) much bamboo. And there are only a few pandas left in China. So we need ________(save) them. We should be _____(友好) to pandas.

上面这种仿写方式既给学生写作框架做了搭建,又提升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为本课核心词汇的运用和落实打下基础。

另外,在本单元拓展设计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动物谚语,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Play a harp before a cow. (对牛弹琴) A crane standing amidst a flock of chickens. (鹤立鸡群) Never offer to teach a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 It rains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等。

四、文化视角――阅读教学关注语言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是核心文化的表现,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刘道义(2000)指出“要加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加强语言的时代感,增加信息量”。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辅和教材中的背景知识进行文化背景渗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其对英美文化的感悟。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到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体现课程的人文性性质,提升学科素养。本课由学习泰国文化(引入时补充泰国地理位置、泰国国旗,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等)到中泰文化对比。这几年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日益增多,大象在泰国的地位)跨界到我们中国国宝――熊猫,熊猫的重要性、象征性及国人对熊猫的情结及呼吁大家保护熊猫,整个教学思路由日常生活导入――深度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通过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大量阅读难度适当的各类英语材料,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强语感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立德树人――阅读教学注意德育渗透,跨界融合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心智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德育教育应注意全科性、全员性。教师应善用教材,灵活、机智地将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如本单元文本就有极好的素材用来拓展德育教育,在拓展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经典寓言故事,如蚂蚁和蚱蜢、蚂蚁和鸽子、老虎和狐狸等,让学生交流这些故事中动物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师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2~3篇英语课外读物,并写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和读后感,使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意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的“Morning report”环节中让学生演绎这些故事,这种作业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还是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效果也好于那些机械、重复地抄写。基于课文话题拓展,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课堂训练由me chanical training 到 meaningful practice 到communication。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的感慨:Animals are our friends! / Be friendly to the animals!! / Let’s save them together!!! (图二)

总之,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研究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将知识拓宽、延伸或者增加知识的输入量和输出环节。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模式,注重阅读过程,激活元认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此外,还要关注语篇的德育功能及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宽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必须做好两部分准备:一是深度理解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教师自己要具备对这种素养的认知框架(如图2)。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不同文体的鉴赏力,要有教材重组整合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拓宽教学思路,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语言功底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部,2011.

2.李冬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7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龚亚夫.构建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2015.5

4.王春辉.《文学性文本阅读的思考》讲座.省90学时培训,2015.7.

5.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3.

6.王蔷.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北师大,2016.9.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第7篇

1.语言知识目标:

(1)重要词汇:life、meaning、dialogue、successful、survey、neighbour、mind、century、lifetime、solve、anyone、death等。

(2)掌握重要短语:thinkof、bedifferentfrom、succeedin、havesuccessin、writedown、befamousfor、befamousas、makeamistake、giveup、comeupwith、inthe1960s、Itissaidthat等。

(3)功能句型:What’sthemeaningoflife?Whyaregreatpeoplesosuccessful?I’mnotsurehowtoanswerthem,butIthinkweshouldtryourbesttoliveagoodandhappylife.Whatmakesushappy?Theimportantthingisnottostopquestioning.ItissaidthatProfessorYuanisoneoftherichestpeopleinChina.

(4)核心語法: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5)恰当运用听、说、读、写、看等技巧,学习文章所包含的基本信息、内涵及文化。

2.学习能力目标:

(1)通过任务型教学、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学会描述名人的生平及其所做出的贡献,并制作小组展示材料包及PPT。

(3)学会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学习,用英语描述伟人的生平。

3.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目标:

(1)通过对爱因斯坦、袁隆平、海伦·凯勒、白求恩等人的学习,了解中国、世界上的伟人及他(她)们的伟大事迹,学习他(她)们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通过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探索中美文化差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4)培养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激发学生自立、顽强、拼搏的进取心,增强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Lesson9TheMostFamous“farmer”intheworld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从巩固双基-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形成学科思维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具体目标,设计时应该具体化,分层化、可操作化。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准确发音并运用的重要词汇和短语:farmer、research、honor、technology、graduatefrom、comeupwith、inone’ssparetime、Itissaidthat等;

记住功能句型,并会运用:Thegrainofthisricewouldbeasbigasapeanutsothatfarmerscouldrestinthecoolshadowsofbigriceplants.Sincethen,hehasdevotedhimselftoresearchandtothedevelopmentofnewvarieties.ItissaidthatProfessorYuanisoneoftherichestpeopleinChina.Hecaresaboutnothingbuthisresearch.

(2)能依据录音听懂文章大意,回答问题。

(3)熟读课文,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与技巧处理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4)能简单用所学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学习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依次展开对不同职业的讨论,从科学家Einstein到China’smostfamous“farmer”-YuanLong-ping,从国外到国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继而通过任务型教学,以小组合作方式对successfulman这个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3.文化意识与思维目标品质:

(1)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通过初步感知、积极获取、认真分析、仔细概括、层级创新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袁隆平为世界农业及中国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树立爱国意识,学习袁隆平在科学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及其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第8篇

素质教育虽然如此重要,然而目前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姿百态,莫衷一是。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不能离开“应试教育”来谈素质教育,因为最初(80年代中期)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口号,完全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甚至可以断言,没有“应试教育”这个词,也就可能没有“索质教育”这种提法!);近几年来,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由于人们对人才标准、人才质量、人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价值取向上产生了某些偏差,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人才,所以造成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办成了“应试教育”。诸如:(1)开学没有希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不仅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而且还受到教师的轻视,乃至同学的冷落;(2)升学不考的科目少设甚至不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课时常被其它课所占用;(3)不考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理科中的实验、语文外语中的听说常被忽略,许多不考的学科内容全部删除;(4)由于只注重考试成绩,教师就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熟悉题型,搞题海战术,课堂上做不完,课外补,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特别重;(5)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不管他的思想如何?不管他的品德如何?更不管他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如何?(6)为了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一切围绕“考试题”这个指挥棒转,人为地加大训练难度,加大训练量;……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教育“危机”:学生发展的片面性,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状态不佳;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和后劲,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此外还有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局限于现在而不放眼于未来,等等。这种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一切为了应试,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使得教学的正常功能得不到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得不到体现,故名曰:“应试教育”。而我国的教育,应该是:不仅要面向成绩好的学生,使他们“吃饱”,而且也要照顾到其他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会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壮的体魄;不仅要设考的科目,要讲考的内容,而且也要讲不考的科目,不考的内容;只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用的课就要设,有用的内容都要讲。故名曰:素质教育。其实这里的“素质”指的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又是什么?当时人们并没有去阐释。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而提出“素质教育”之后,人们纷纷积极地开展研究和探索。不谋而合,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都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个人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批判上(不是只顾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无美育;等等),而是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个性发展,重在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要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般地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由这几个方面综合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虽然一切学校工作都具有教育性,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大量的班主任工作,但是在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设置科学文化课,即通过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等(初中11门学科课)课程的实施来宾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亦即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果按照科学的划分,现行中小学教学科目涉及的有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等。这也就是说,按教育的内容来分,学校教育主要有数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常说的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力方便起见,统称为学科教育(由此可见,笔者所谈的学科教育中的“学科”是指相应的“科学”,而不是指“教学科目”)。所以学科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在向学生传授(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式)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通过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科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就其自身(学科教育内部)来讲(撇开诸如教育体制等宏观因素),首要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仍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1学科教育要重在“基本”,旨在“基幢。中小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为学生将来生活、就业、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因此,学科教育传授的知识应是与生活和就业紧密相关的知识,应是学科中最为基本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科教育教会学生的应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和学习能力;学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合格公民的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等优良品质;学科教育还应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

3.2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学科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变化,虽然归根到底是来自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但也要依赖于对学科教育的功能认识的深化。

因为如果说学科教育不具备某种功能的话,那么所设立的相关“目的”或“目标”就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也是不符合规律的,没有意义的。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教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而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统摄作用的观念、意识等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学科教育的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而心理教育功能主要是由学科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所决定。

3.3科学认识学生和正确地对待学生。首先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他在一切活动中要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把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教学必须建立在他原有的基础之上;第三,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认识;第四,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教只是外因,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最终靠自身求得发展;第二,学生也是朋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之基础上,教学相长。

同时,对作为班集体成员当中的每一个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角色是相同的,但他们之间在知识基储发展水平、道德风貌、个性品质等诸方面存在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只是要求我们的学科教育要区别对待,要因材施教,决不说明一部分所谓“差生”“不可雕也”,他们不具备学好所有课程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学科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求得发展。

3.4正确地对待考试和应付考试,我们不能再把选拔作为考试的唯一功能,考试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检测功能。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只是为了区分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不只是为了排名次。因此平时的考试理应是一种合格性考试(高考是为了选拔,应另当别论!)。诚然素质教育观下的学科教育,并不排斥应付考试,即使是合格性考试,每个学生也都必须尽可能地发挥高水平,反映出自己的实力,一般地,应付考试,关键在于学习能力、心理品质和应考策略这三个方面,而素质教育正是使学生在全面而又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应考的策略和技巧来参加考试,应付考试。学生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了,应试能力自然也就强了。严格地说,以选拔性作为主要目的的高考,应与学校里的各种考试区别开来,然而虽然我国的高考体制没有变,但也在不断地改革,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比如数学高考题中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加数学应用题就能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