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数形结合 思维培养

一、什么是数形结合

1 基本概念。所谓数形结合,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难免会遇到已知和未知找不到恰当地契合点的问题,这样不但会影响解题的思路、降低解题效率,严重时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会对教学产生极大的障碍。所以,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未知条件和图形结合起来,通过将条件和图形的对比,便很容易将其建立起联系,这样一来便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极大的便利,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将这两种思想方式运用到解题过程中,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强调这两种方式和方法。

2 重要性。数学结合思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解题过程中,很少有已知和未知都非常直观的,需要我们去进行转化和讨论,进行深刻的模型分析,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如果盲目地将数字条件和图形结构分离开来,便非常容易出现思路的断层,甚至不能得出准确的思路。尤其是在函数部分,数形结合思想已经是一种必要的解题方法了,如果没有数字与图形的结合,很可能在计算和解题中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因为就函数而言,函数图像是一个关键的解题部分,没有准确的图像分析,就不可能将常量和变量进行确定,也就无法进入下一步的分析。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函数部分的习题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也就是将很多种情况考虑到,包括系数的正负等,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在图中建立直观的形象的话,那么就无法进行具体分析了,所以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函数题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函数部分也是中学数学中所占比重非常大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能忽视,所以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所以,无论是从解题思路上来看,还是从教学的长远目标来看,数形结合思想都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

二、培养目标

1.思维目标。首先,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针对某一道题从而去解决它,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数形结合思维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解题习惯,需要在具体的试题中进行深刻的思考,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具体的领域范畴里,从而得到答案,这是数形结合的真正效果。在中学教学中,学生刚刚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可能会存在某些问题,例如一开始无从下手,无法将具体的数学语言翻译成图形语言,也就无法去建立直观的模型,这是刚刚接触到数形结合思想时的一个正常现象。这就需要平时训练学生对于数据、对于数学符号和数学模型的敏感度,不断地去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有机联系,而不是单独孤立地看问题。

2.实际应用目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思维目标,即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意识已经养成,已经开始学会在拿到一道题后自觉地进行数形结合演练。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在具体题目中把这种逻辑思维铺展开来,用步骤严谨、逻辑严密的解题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所在,值得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注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讲与练的结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刻意的引导。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意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讲和练的辩证关系。

三、科学的方式方法

1.概念深化。首先,必须将数形结合这一概念深化,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是一种解题思路,因为数形结合这一概念和思路需要在很多情况下引入,而不单单是在某一问题上进行深入。所以如果要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解题意识,就必须将这个问题深化开来,让学生在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都要主动地进行数形结合的思考与培养,使其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2.注重实践。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准备相关的讲义外,最主要的便是将所讲内容所包括的所有练习题进行分类,因为对于一种关键性思想方法的养成,科学的训练和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反复加深与加强的,这是每个学生在做习题时都需要理解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将所要练习的习题按照难易程度和训练的侧重点进行科学的分类,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着重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掌握后,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进行教学进度的调整和课堂反馈,定期进行测试,从多方位进行训练,这样便会使学生的基础打牢,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很好地养成,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教师需要重视科学的训练方法,在训练时不能盲目求快。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掌握一种解题技能时要掌握的一种思维习惯,在经过大量练习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训练成果进行反思,因为如果不进行反思和深入,那么就很难巩固自己的训练成果。尤其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法时,练习固然必不可少,但是进行反思训练同样很重要,因为一道题的解答是需要很多步骤、很多方法的堆砌才能形成,所以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明白当时做这道题一些关键性步骤的原理,理解得也就更为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反思的引导,学生也应该多思考解题的原理,从而对这种思想意识有更好的体会。

参考文献

[1]耿红玲 数学解题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刘良华 数学构造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徐文龙 “数形结合”的认知心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顾亚萍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之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陈顺娘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施[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2篇

练。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都经过专业学习,对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课堂实践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刻意的学习和训练。

一、刻意训练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那么教师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提高的职业。高中数学近年来在进行改革,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要随之改变,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也不断地进行改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进行刻意学习。比如,在进行高中数学集合部分内容讲解的时候,以往我们采用的教学法就是教师进行集合概念的讲解。但是教师通过深入的探究学习,就会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很厌恶,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来进行知识的传授,

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先进行集合特征的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确定性和整体性。然后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集合的特征。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刻意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训练,不断地探究学生的心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够让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教师要在课下主动地寻找资料,和其他教师不断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和借鉴一些优秀的经验,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教师更多的时候也要俯下身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会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教学方法的改进会让教学效率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地成长,当教师在一个领域里面有所提高时,就会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教学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会有进一步的动力推动教学方法的深化。

二、刻意训练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化

学无止境这句话既适用于学生,同时在很多地方也适用于老

师。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也能够从学生的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要不断进行加强。我记得一位年长的教师说,同样的一堂课,每一次讲课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所以,教师在刻意训练中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在传统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知识点深化,只有教师把这些东西吃透才能够清楚地传达给学生。我们更多的不是给学生传达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掌握方法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用定义法来进行证明。例如,证明an-an-1=m(常数)。有时题目很简单,很快可求证,但有时则需要一定的变形技巧,这需要多做题,慢慢就会有感觉的。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证明,即证明2an=an-1+an+1。证明恒有等差中项,即2An=A(n-1)+A(n+1),或前一项减去后一项为定值,和符合Sn=An2+Bn,通项公式为an=a1+(n-1)*d。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才能够不断地增强自己解题的能力。教师要想把方法传授给学生就要自己先进行大量的学习及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以及深化,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最简单的方法和连贯的思维方式,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培养了教师的总结能力。

三、培养教师的意志力

高中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对教师和学生意志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在高三的后期阶段情绪起伏变化很大,所以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调节,教师在进行刻意学习的基础上,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突破。很多知识的学习都有一个瓶颈期,在这个瓶颈期学生就很容易放弃,教师在进行刻意学习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教师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没有学生的压力大,所以很容易渡过这个时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的体验以及经验进行分享,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数学的是理性学科,不同于文科类学科,文科只要肯下功夫,进行记忆和理解就能把成绩提高上来,理科类的知识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要在进行大量练习以及理解后才能够有所感悟,很多学生在此之前看不见一点提高就会放弃,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劝解对于学生来说效果不大,如果有了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会轻松很多。

刻意训练在很多领域里已经被广泛应用,进行刻意训练可以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只有不断地进行深入学习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就会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教师的成长来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

用。高中数学是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简化的过程,所以刻意学习可以让高中数学教师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莉.关于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意向性 中国画 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不仅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国画及其技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源泉。意象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尤其以魏晋为盛,王弼甚至有 “得意忘象”之说。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历经千年磨炼而成的,意象性就是其突出的特征。

面对具象的山水花鸟,传统的中国画更注重画出具象背后的抽象,即“意”的展现。画家通过技法,对具象事物进行独特的展现,从而表达出自身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展现出自身的专有气质。画中之物不是目的,而是载体,其含义才是最终目的。纵观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齐白石、张大千,其作品所展现的不仅仅是高超的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画家对意象的独到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绘画风格,因为每位画家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艺术修养、文化积淀和阅历。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意象”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形成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又有别于“抽象”思维。“意象”思维把画者主观的“意”与现实生活中客观的“象”看成是一个互通的有机体,通过绘画技法将事物“人格”化。这与古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人希望通过绘画打通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的隔膜,使其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正因中国画中“意象”的思维方式,“意”的表达才变得尤为重要,甚至要高于技法,以至于有“意在笔先”的说法。而技法作为“意”与“象”的桥梁,是达到意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所以,中国画的教学不仅不应该忽视“意”,恰恰相反,应当更加注重围绕“意”展开对学生的培养与教学。

然而就目前的中国画教学现状而言,不论是中小学的启蒙教学,还是高层次的拔高教学,对于技法锤炼的痴迷和崇拜似乎被提高到了过高的境地,有了“走火入魔”的危险。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绘画教学中,在其他文化艺术的传承中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现代围棋过于注重计算与胜负结果,失去了其应有的艺术魅力;当今许多歌手过于注重歌唱技巧而缺少应有的情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与这个年代所崇尚的哲学,与整个世界的文化取向都是分不开的。

既然“意”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把目光从如何表达(技法)转向更为重要的“我们想表达什么”。只有如此,才能为中国画的教学打下坚实、正确的基础,做好中国画的启蒙工作。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点,致使很多学生在技法纯熟的时候,仍然很难将意境融入画中,而他们的画往往难表胸臆,更达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了解了中国画的概念及本质之后,我们发现在教学中,现行的中国画教学过于重视形式和技法,忽视了思维方式的“教”和“学”。对此,我们又该做怎样的改变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在中国画教学中非常重要,但这并不代表教学要完全脱离技法,而是要让技法与意境达到融合统一。技法作为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之一,作为意与象、主观与客观沟通的桥梁,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要让技法与写意的练习有机结合,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心中存有“写意”的思维,并在技法练习中有意识地去体会、驾驭技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标得以正确贯彻。

时至今日,教条式的观念,程式化的技法,模式化的作品比比皆是。如花鸟画的构图模式,以画芭蕉为例:芭蕉叶由右上角斜于画面的“对角构图”,在芭蕉叶的上下或左右的某个部位画上几只鸟、鸡、蜂、蝶,再撇上几片竹叶等。这种司空见惯的构图模式至今仍盛行于世。画鹰离不开李式(李苦禅)之风,画八哥离不开王式(王雪涛)之风,画虾蟹离不开齐式(齐白石)之风,画麻雀燕子离不开任式(任伯年)之风……这样“复印机”式的操作没有任何艺术感可言,画出的作品也是没有生命的泥胎木雕。失去了画者自我感情的倾注,即使笔墨技巧再熟练也无济于事,只是把人变成了绘画的机器而已。久而久之,不仅作品毫无生气,画者自己对绘画的热情也会消耗殆尽。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画的美不仅存在于技法训练中,更存在于我们多彩绚烂的生活中,要让他们认识到美就是生活本身。只有在生活历练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的练习,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其实是内心的修炼,而修炼就是为了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和审美鉴赏能力。何为美?何为人生?何为境界?你的画所承载的,就是你对于美、对于人生、对于境界的认识。所以说怎样的人,就画着怎样的画。

只要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画的教学就能从机械刻板的旧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别样的心态来认识中国画,认识生活。笔者相信,即使是对于教学,这样的方式和心态也是极为重要的。毕竟,如果我们对于画画不再感兴趣,不再热爱它,我们又能画出怎样的画呢?作为教师,如果不能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到快乐,又能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呢?

康德曾说过:“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理解,但是不论怎样解释,其中一个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美不是刻意追求的。中国画也遵循着这样的道理,笔者相信古人也早已参悟: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把画者的自身修养与外在技巧完美地融合。只有深刻地认识了这点,我们的教学才能走出机械刻板的窠臼,才能培养出富有灵气、富有生活气息的学生,才能画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胡雪冈.意象的范畴流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5]俞剑华.国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陈旭光.艺术为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理科生教育 作用

引言

当谈到音乐教育与理科生教育时,人们很快就会认识到音乐只是理科生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或者音乐不曾在理科生教育中出现过。音乐教育重点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特有的“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现实、表现情感的,人们在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和创作,来感受、鉴赏、表现它的美,进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同时得到美的教育。然而,对于理科生来说,从高中文理分科后音乐教育非常匮乏,音乐教育没能真正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变这一状态,使音乐教育参与理科生教育的过程,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中的感性创新意识

音乐教育中的感性认识更多地强调人在教育活动中的内在感觉、直观认识和体悟能力,更多地强调人的表现欲望和自由表达自我意愿,重情或重意或重生命的直接反映,是对直观音乐形式作用下产生的感知和表象,是自然状态下的音乐形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所偏重的音乐形式表现,刻意创造音乐的开放性联想。音乐的感性是捉摸不透、难以言喻的,特别在各种音乐表演课教学中,往往远离了概念的束缚而更加专注于心领神会的直观可感的交流;往往抛弃了有形的文化材料的理性桎梏,体验音乐表演中的无形无限和无拘无束。自由性和非语义性架起了教学双方潜意识沟通的桥梁。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本质是形上的,它在音乐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蕴涵了大量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突出了音乐的多义性、直观性、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特征,凸显了音乐艺术的创新精神。

二、理科生的理性思维方式

对于一直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理科生来说,他们发现和考虑问题思维方式趋同于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指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事物内部的联系、认识、特点,它以抽象性与间接性为特点。正是这种抽象性和间接性决定了它能够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深化人们的认识。因而,理性思维是比感性认识更高级的认识阶段,其表现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让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有章法可循,可更深层次地发掘事物的内在本质。

但是,任何人假如只固守自己的理性,而得不到其他感性知识的充实,他的思维必将像无源之水一样干涸,将像无本之木一样枯竭。对于理科学生而言也是一样,培养音乐感性思维可以在获得音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拓展音乐视野,开拓想象空间,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指导音乐实践,再通过实践来完善和修正其学习方法,即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想象活动有一个宽广的天地,而活跃的想象又使理论知识得到富有创造性的处理。这便是培养音乐感性思维的根本作用。

三、音乐教育对理科生教育的作用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载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1.提升理科学生的精神境界

音乐教学,主要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腔调,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从而与之产生共鸣,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一般看来音乐教育思想性不明显,但是,把它与有关事物相联系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性,并可能派生出新的意义和意境。理科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思想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净化精神世界,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音乐作品的内容广泛,有表现重大社会题材的,有反映风俗习惯的,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抒发人们的生活感受和各种思想感情的。当学习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时,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在音乐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中畅游,从每一个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中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精神境界。

2.增强理科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理科生在参加学校或班级的各种学习、文娱活动时,多数不敢表现自己,或有些想表现而又不会表现。这种种现状,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校园生活的品质,长此下去,对他们的事业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在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演”就是最能锻炼人的方式。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参加学校的或专业部的音乐社团活动,如合唱队、乐队或鼓队;通过平时的训练让他们掌握歌唱或演奏的技巧,训练、指导他们的台风,再参加各种比赛。通过各种形式音乐表演的平台展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表现力和自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

3.促进理科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理科生的学习生活一般来说比较单调。但他们思维敏锐,热情豪爽,容易兴奋,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他们多数爱唱、爱跳,但缺乏有效的方式来张扬、宣泄和倾诉他们的热情和困惑。音乐教育作为有效的载体,可以通过各种模式,如在课堂上的音乐教学、舞台上的艺术表演及音乐的社团活动等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尽情地释放,尽情地彰显个人的魅力,使他们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4.有利于理科生科学工作的开展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美,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并可以激起人内心的美好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音乐教育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音乐课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只有正确的想象,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发展逻辑思维。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让理科生们更具创新意识。

四、理科生可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

理科生的理性思维对音乐创作和表达起着强化和深化的作用,想要获得真正丰富、完整的音乐审美体验,理性思维在音乐艺术创作中的介入是不可缺少的。在音乐艺术中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作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而是为了通过把这种理性认识融入对音乐作品的完整的美的体验中,获得更好、更深刻、更高级的音乐艺术作品。

正因为如此,理科生的思维方式融入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可以在知识技能上获得惊人的快速发展,还可规范音乐技术。理科生运用理性知识、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可形成牢不可破的音乐专业教学的共性模式和坚实基础。通过理性思维的审美,不仅可认识歌唱发声、共鸣、呼吸等声乐课程之内器官解剖分析的科学内涵,还可从科学的理性上认识声乐深层发展上的动力,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

结语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理科生接受音乐教育容易形成好的性格,提高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同时,理科生们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精神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有助于科学事业取得成功。更为重要的是,理科生的某些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音乐艺术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左玲玲.音乐素质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5篇

一、狠抓基础,先过语音关

发音的正确清晰是口语的第一关。要准确掌握一门外语的发音需要经过一个刻意追求的过程。学发音要有一个阶段狠劲地注意口形和发音部位。不妨“勉强”一些,“夸大”一些,像京剧道白那样“过分”地咬准。然而,从笔者给学生上口语课所掌握的情况看,学生的语音基础相当差,班里仅有约20%的学生发音基本正确,绝大部分学生发音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像[l],[n],[ei],[i],[?],[?],[?]等音素含糊,发音不准确,双元音发音不到位,单词重音不对。例如:

interesting[?intristi?耷]读成[in?tristi?耷]

hospital[?hospitl]读成[hos?pitl]

like[laik]读成[lek]

time[taim]读成[tem]

相当一部分学生读错,且屡次纠正不见成效。一般问句要用升调升不上去,有的学生知道该读升调,但不知道是在元音上升,还是在辅音上升;在朗读时,不仅句子重音把握不住,而且不会断句;开口讲英语不是时态把握不准,就是句子结构有问题。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撷取的一些典型例子:

1.My parents very love me.

(The correct one:My parents love me very much.)

2.We must finished our work.

(The correct one:We must finish doing our work.)

3.Water i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daily life.

(The correct one:Water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daily life.)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首先应加强语音训练。学好语音是学好外语的基础。因为语音是语言的外壳,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词汇和语法都是通过语音这个外壳表现出来的。语音包括音素、词句重音、连读、节奏语调等几个方面。若语音差,即使语言知识再多也无法进行正常交流;同时英语又是一种节奏很鲜明的语言,在讲英语的过程中,起码应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这不仅使语言优美动听,而且是表达和理解所必需的。

二、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备

“听”是语言知识和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

除了大量地、反复地、系统地听地道的语言材料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输入手段――背诵。应背诵好的句子和段落,学会英语口语常用的功能性表达法,记住特定环境下的套语、句型,比如:如何打电话、问路,怎样向别人表示祝贺等。在掌握一定句型的基础上,扩大词汇量,要记一些常用词、急用词,按照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大约3000左右就足以进行口语交流了。掌握十来个这类词,就能套用各种句型进行口语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能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语言真正成为交流工具。

三、培养与加强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构成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着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是培养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民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把听到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再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再把语义信息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种借助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中式英语。例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会说:“You go first.”或“Go first 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说法是“After you”。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四、注重文化导入,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

那么如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呢?首先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大量、频繁地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加深学习者对英语文化、风俗的印象。比如:中国人常问“你吃了没有?”“你每月挣多少钱?”“你结婚了吗?”等问题,译成英语为:“Have you eaten yet?”“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Are you married or singly?”英语本族人听到这些问话会很不高兴,觉得对方不懂礼貌,干预他的私事。再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表扬或赞美时,会不自觉地表示谦虚,往往回答:“哪里,哪里。”或者“不,不。”译成英语是“No.No”。英语本族人听了却感到纳闷:我赞美他,他不但不领情表示感谢,反而认为我赞美错了。这与汉语所要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这种由于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而说出不得体的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能用目的语清楚地表达思想以外(达意),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流,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得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的语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6篇

一、按照传统的英语学习教育模式,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都放在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对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我国越来越需要旅游英语专业人才,而国别文化差异,英语在不同国际之间交流都各不相同,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这就要求大学旅游外语不仅要学习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还应该从跨文化交际这个角度来考虑外语旅游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旅游专业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自我在了解国别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开展英语交际活动。

二、随着国门开放,来华旅游人数的激增,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培养自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旅游英语的主要目标,但是培养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当今大学外语旅游研究的课题之一,同时也是评价大学外语质量和应用的标准之一。首先,国别文化差异的要求。任何一种语言、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具有一定的特色,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在使用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我们学习和运用英语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日常生活中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时间比较少,导致英语交际水平本身就比较低。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就如同国内各民族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在交际中一定要尊重文化差异,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也必须要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使用英语进行交谈时,一定要提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与对方进行交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顺利、愉快的与他人交流。旅游英语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国别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让我们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成为社会所要的人才。其次提升英语交际水平的重要方面。使用英语进行翻译和交流不是简单的通过字面意思和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翻译,必须建立在一定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运用英语知识与他人交流。国际交流中尊重国别文化十分重要,直接关系着国家之间的往来,同时还影响着国家的形象和竞争力。因此,只有提升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让我们在未来工作中能轻松解决实际问题。旅游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由于语义上存在差异、历史典故以及文学作品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准确和正确的运营英语进行交流。其次,关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隐蔽”文化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则是更为深远的,这主要体现在行文中句子结构和篇章布局两方面。就书面语言交际而言,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往往注重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对英文写作中关于句子结构及篇章布局方面的分析。其实,从思维方式的视角研究英语写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并且帮助他们学会象英语本族人那样组织篇章、条理思路、贯通脉络、遣词造句,这是一个复杂、却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以汉语为母语的本族人常常会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或唤起读者的注意,刻意地在同一句话中重复某些内容,而英语中虽然有时也会使用重复这种写作手法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但这种情况相对于汉语习惯就少得多了。然而,一些中国学生由于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干扰,时常在行文中不经意地写出这样的句子,“In my opinion, I believe the free medical system is in need of reform.”其中In my opinion,I believe 的重复使用就属于典型的赘言问题。汉化方面的问题则出现得更为频繁,也更严重,而且很少能够识别出这类错句,如,“My level of English has thus been improved.”和“We should put our hearts into the study.”这两个错句的造成都是由于汉语思维习惯在作祟,很明显,按照英语思维方式,level 一词应该去掉,hearts 则应改为mind。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情景式教学。英语不同于母语教学,在接受能力上都会有所不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调动学习的激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要结合语境创设、确立角色,以故事的形式,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表达具体的语境,展现当时的情境。近年来,随着构建主义在教学中的提出和引用,要在教学坚持落实构建主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中要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在交流、合作以及沟通的过程中,构建学习过程。如在课文The tail of fame中,可以安排进行对话: A: Is fame something you will strive to seek?B: I want to be famous and to be appreciated all over the world. I’m longing for a new kind of life.(二)加强国别文化情境下英语教学。在我国传统的意识中见面一般是嘘寒问暖,如How are you、have you eaten.但是,当我们这样与外国人交流时,他们会认为是可怜他们,将问候的意思理解为他们没钱吃饭或者是想请他们吃饭。如果第一次见面就问年龄,就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尴尬局面,外国人会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不能理解我们的交谈方式。因此,文化与语言是分不开的,树立正确的交际观念,创造一种语言学习环境,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水平。(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大学旅游英语学习的重要战略目标,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旅游英语水平,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情景式教学、对话式以及趣味性等解穴方法,让学习更加轻松愉快,加强文化背景教学,营造语种语言环境,并且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化差异现象,然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旅游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是,有一点事实毋庸置疑:,外语教学是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是关键,也是旅游外语教育的关键。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既能帮助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也有助于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到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各个层面中,不仅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和目标,也有助于充分发掘外语对文化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当然,只有在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理解的同时,不断拓展文化视野,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才能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促进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是旅游英语学习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绝非易事,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自我更好地学习目的,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全面发展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大学旅游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毕业后才能够和外国人进行真正的有效的交流,做到学以致用。也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够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式英语 成因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英语成为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最主要语言,英语全球化已经是英语这门语言发展的主要趋势。英语自从进入中国以来,随着和中国汉语以及文化的长期接触,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中式英语,即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带有自身语言特点。而中式英语的出现,造成了英语水平提高的困难加大,严重的阻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之间的沟通交流。

一、中式英语的表现。

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的英语,是一种非英语非汉语的语言文字,是被人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中国人受到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干扰影响,采用汉语习惯和规则,严重的脱离了英语习惯所形成的畸形英语。这种中式英语的出现,往往不被英语国家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1、词汇运用不恰当。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纯的记住英语单词的含义,往往忽略了单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造成了词义重复、搭配不当和用词错误等。

2、句式结构的错误使用。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分属不同语系的语言,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更加注重的是意合,相反,英语注重的是形合。汉语往往采用动词,并按照时间逻辑的顺序进行组合。英语是借助从句进行解释,往往开门见山的指出。

3、语篇衔接不恰当。中西方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西方人更多的是注重形式逻辑和理性思维,但是国人注重的是辩证的思维,往往注重的是悟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曲线型。这些都明确的体现在文章中。如西方人往往是直截了当的表达,语篇连贯,结构清晰。文章往往是把主题句放在段首或者段尾,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是总结,层层论证,相互补充。而汉语的文章是受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影响,表达方式往往太过于含蓄和委婉。

二、中式英语的成因。

中式英语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环境导致的原因,是中国特有的,本文给出了如下几种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1、母语的影响。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使我们无可避免的受到汉语的影响,往往是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习惯使用汉语思维来进行思考问题,并采用汉语习惯进行组织英语语言,这些都是明显不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造成中式英语的出现。

2、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其的影响。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最重要的元素。两者之间是相互辅助,缺一不可的。东西方文化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东方人更加的注重悟性和直觉等,而西方人却恰巧相反,往往是更加的注重理性和逻辑等。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如汉语所表达的“救火”对于西方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的理解是与“火进行斗争”或“灭火”,英语表述为“fight fires”。这种英汉之间思维模式的差别还表现在语言形态的变化和结构关系的变化上面。英语更加注重时态和词形之间的变化,并采用相应的逻辑语法关系来说明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变化很大,汉语是没有词的形态之间的变化,也缺少相应形连的手段,仅仅是靠着词义和词序之间的变化来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

3、英语文化的缺失。中式英语的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对英语文化的缺失。英语之间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英语这门语言本身的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是要对英语这门语言进行接触和了解,了解其特定时间的历史背景等,这样才能避免只是重视表面形式,才能掌握住其真正的内涵知识,弥补了相应文化的缺失,对英语的学习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帮助。

三、解决中式英语的对策。

中式英语的出现,阻碍了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人际间的沟通交流。为此,本文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以下对策:

1、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英语也是另外一种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差别很大,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要先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别。目前了解这两种语言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大量的阅读英语方面的书籍和论文等,只有这样,才能清楚的了解他们彼此间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去刻意的关注不同和避免错误的发生,利于快速提高英语水平。

2、采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摆脱母语影响。中式英语的产生与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首先要培养出具有英语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而要想采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就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让自己多多的阅读文章,多读多背诵,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多听多看一些地道的英语电影,如《走遍美国》、《老友记》等,这样利于培养出英语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同时增加语言的输入也可以保证充足的语言输出。

这一点应该从学生做起,指导学生用英语去理解和解释英语。在词汇教学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比如,在教“waiter”时,我们可用“A person who servers people in the restau-rants or hotels”来解释,而没必要简单地译成汉语“侍者、服务员”。讲解一个单词或短语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去解释。如“smart”,我们可用“clever”、“not stupid”等。在讲授“pen”一词时,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反映出“pen”应该是用来书写的那种物品,并出现与之有关联的“pen-cil”、“pencli-box”,而不是我们汉语中的“笔”、“铅笔”、“铅笔盒”。也就是说,在我们大脑中不能有一个翻译的过程;还可以要学生去用英语改写句子,开设讲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课程,多讲一些语言习惯。比如“我出生于中国北京”,在英语中我们应该说“I was born in Beijing,China”。英语中的地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汉语正好相反,这就是思维上的差异。

3、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英语的文章时通过不同的词汇来组成的,词汇是英语这门语言的基础所在。因此,必须要加强词汇的记忆,拥有足够的词汇量,对于英语的阅读和文章的理解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习记忆词汇不能只是单纯的留在其表面上,要充分的理解其单独的意义以及所在文章定语境的意义。同时还需要熟悉和掌握住基本语法,来保证表达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要多涉猎平时别人的经典翻译方法和技巧,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4、加强和重视文化的熏陶。熟悉和了解英语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等,同时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可以增进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减少汉语文化对其的影响。同时也只有充分的加强和重视对英语文化的熏陶,才能真实的领悟出来真实的含义,时间久了,积累的多了,自然就可以熟练流利的掌握英语。

5、多背诵和朗读练习。古语数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想提高英语水平,背诵和朗读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背诵经典语句和文章,是为了以后使用出地道的英语做出准备。这样可以通过背诵和朗读来增加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同时,通过背诵和朗读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英语语感。良好的语感是可以有效的减少英语学习中中式英语的产生。

6.大量实践,克服母语的影响。英语知识的学习,要想克服母语对其的影响,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实践,包括写作方面和阅读方面的实践。要养成直接用英语来进行写作的习惯,避免先写成中文再次翻译成英文,而是要直接写成英语,这样有利于快速摆脱汉语对其的影响。只有摆脱了汉语的影响,才能写出真正地道的英语来。英语只有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才能够受到影响并培养起来英语语感,要广泛的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这样才能形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四、结语。

目前,对于我国很大一部分英语学习者,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中式英语的现象,这样严重的制约着英语水平的快速提高。我们要充分的讨论中式英语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如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采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和加强基础训练,扩大阅读量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和解决中式英语的出现,才能迅速的提高英语水平,利于英语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06).

[2]周游.从认知角度看学生的中式英语[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7).

[3]朱万忠.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

[4]夏小滨.中式英语的病症之一选词不当[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02).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 核心素养 多元目标英语课程

一、背景

教育部2014年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深化课程改革要求,要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文件提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实际上,这也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组织培养学生的目标。比如,“国际文凭组织”,即IB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有:探究者、博学的人、善于思考者、能与人交流的人、有原则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IB 课程提出,小学应培养的12种态度:1.欣赏(Appreciation):能欣赏世界的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2. 责任(Commitment):孜孜不倦,勤奋好学,能够约束自己,富有责任感;3.自信(Confidence):树立个人学习的信心,有勇气冒险,会学以致用,有果断的决策能力;4.合作(Cooperation): 能因势利导,灵活应变,与他人良好地合作;5. 创造(Creativity):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应付复杂局面方式具有创造性;6.求知(Curiosity):对世间万物如世界、人类和文化充满好奇;7.包容(Empathy):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包容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8.热情(Enthusiasm): 积极上进,不断进取;9.自立(Independence):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0.正直(Integrity): 忠厚老实,处事公正、为人正直;11.尊重(Respect):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身边的世界;12.宽容(Tolerance): 感受差异,尊重差异,恰当处理差异。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今后学科教学的目标应不局限于教授本学科的知识或培养相关的能力,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各个学科都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显然,要在英语学科中实现“立德树人”,需要跳出“英语只是一种交流工具”的传统理念框架,不仅要考虑语言发展目标,还要思考如何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英语教育不是单一地教授语言与文化,而是多元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多元目标、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如何改变?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

二、多元目标英语课程

首先,在思考教学目标时,从语言目标为核心目标转变为“多元目标”。 多元目标分为三个大的目标,分别是“社会文化目标”“认知思维目标”和“语言交流目标”。 三个目标是同等重要、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这样,语言目标不再独占鳌头,而是与其他目标相互交叉、相互转换、相互渗透。换句话说,“多元目标英语课程”主张通过英语教学活动,既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也实现上述其他两个目标。

1.社会文化目标

“社会文化目标”(social-cultural goals)包括三个大的方面:行为规范与国际意识、健康品质与伦理美德、多元文化与全球视野。“社会文化目标”包括价值观、信念、理念,对于社会关系的看法和为人处世的哲学,道德观念;也包括生活知识,如:时间管理、生活技能、情绪管理、安全与环保等。“社会文化目标”不仅包括学习动机和态度等,还有品格培养、情商培养、公民意识、有关社会各方面的知识、领导力与世界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

首先是“行楣娣队肼桌砻赖隆薄D壳坝⒂锝萄通常注意的主要是语言学习。例如,中小学只教Open the door/I am opening the door,而很少见到教材中教给学生,在公共场所开门时,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就替别人扶下门,以方便后面的人。这就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文明礼仪行为。如果教科书中仅有“不能做什么”全是Don’t spit. Don’t be rude.还是难以使学生养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

就“必备品格”而言,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会专家研究出的6种良好品格,共24项美德。其中有:1. 智慧与知识 (Wisdom and Knowledge),包括创造性、好奇心、思想开放(有判断力、思辨能力)、热爱学习、洞察力(能为他人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2.胆识与勇气(Courage),包括勇气(不惧威胁、挑战、困难,敢于为真理而直言,信仰坚定,即使被孤立也不随波逐流),胆识还包括坚韧精神、不惧困难的持久力,还有刚正不阿(坦诚相见、不虚伪)、充满活力(有激情、精力充沛、不半途而废、不三心二意)。3. 仁义与博爱(Humanity)(个人魅力、关心他人、友善),其中包括:友爱、关心他人、情商高、懂得调动他人的积极性。4. 公平与正义(Justice),其中包括:公民权利、忠诚、团队精神、公平对待所有的人、公正、对任何人不持偏见、每个人给予同等机会、领导力、能鼓励他人参与完成任务、有效进行组织与管理。5. 节制与谦让(Temperance),包括原谅他人错误、谦恭、不追求出风头、处事慎重、不鲁莽行事、自律、遵守纪律、能控制自己的欲望。6.超凡与脱俗(Transcendence),善于发现美好事物、常怀感恩之心、憧憬未来、幽默有趣、懂得人生真蹄、具有信仰(Peterson & Seligman,2004)。

“社会知识与学科融合”是指通过英语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尽可能广泛了解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各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知识,如生活常识、科技知识、人际交往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在同学段已经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科学、数学、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常识等,学生就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

“多元文化与全球视野”是在个人品行修养、发展正确道德与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国际意识。学生学习不能仅有狭隘的民族意识,而要具有世界意识与全球的视野。包括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和学习意识等。不仅包括英语国家,还包括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生需要懂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极的世界中,要理解世界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从全球思考问题的眼光。实际上,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含义更多应是从学生发展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的“文化素养”,更多的是“修养、品格和各种社会知识”,而不必刻意强调“中外文化的差异”。

设立社会文化目标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话题内容对于城市和农村学生在认知上都易理解;二是教学任务涉及伦理美德、个人情感、人际交往、做人处世等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质;三是内容涉及学生的“真实世界”。这些内容的学习材料,既能使学生学到语言,又能使学生学会做人,也使学生“言之有物”。这样,英语学习就和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同时,设定这样的目标能使学生把英语学习和更广泛的社会发展、改变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

2.认知思维目标

林崇德说:任何一种学科的能力,都要在学生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离开思维活动,无所谓学科能力可言。因此,一个学生某学科能力的结构应当包含体现个体思维的个性特征,即个体思维品质。所以在研究某学科能力结构时,应当考虑到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五种思维品质。近年来,外语界也有很多文章谈到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实际上,人的品格也与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小学英语教学可以教给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比如:学生可能会想I am not good at this. 而换成 What am I missing? 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可以设计出挂图,对比积极和消极的思维方式,如下图:

所以,“认知思维目标”(cognition & thinking goals)包括三个方面,即“积极(正向)的心理”“多层次思维能力”与“学习策略与能力”。首先,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人,成为具有21世纪技能的人,学生需要有“积极的品格”(positive character),“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人格力量和美德实际上不仅是各种行为,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种思维方式。那么,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品格健康发展,把素质教育和心智活动结合起来。

“认知思维目标”的第二个方面是“多层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属于“高层次思维能力”,语言教育不仅有教会学生交流,还有培养思维能力的功能和任务,特别是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的作用。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低层次思维能力的内容较多,主要是事实的理解与识记。教学目标很少涉及“高层次思维”能力,比如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设置“多层次思维能力”有助于教材设计者和教师明确系统的思维能力层级,以使教师知道,哪一种活动可以培养什么思维能力。如果英语教学能使学生通过英语教学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无疑会提高一代人的思维缜密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评判性、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策略与能力”是认知思维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中小学英语教师通常是以教授语法等涉及语言系统的内容为主,而较少涉及思维的训练,特别是低年级的教W。在这方面,英语教学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英语国家的教学在低幼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还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实证研究的能力,等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出版物,选择各种语言浅显而涉及心智发展、能力培养、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

3.语言交流目标

第三个是“语言交流目标”(Communication goals)。从以上两个目标反观语言交流目标,不难发现,英语运用的目标有了比较实际的内容和话题。毫无疑问,英语教学毕竟是语言教学,在通过英语学习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还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交流目标”有三个子目标,即“基本语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和“交流沟通策略”。

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既要包括传统的语法、功能等知识,也要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交流沟通策略”也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交际策略不同于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相处的重要技能。这其中不仅涉及语言的运用,还涉及良好品格与美德的养成。而正确得体地使用语法,也是传递品格和价值观的过程。我们需要系统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教授学生各种交际策略。

显然,多元目标的交流是从培养人的角度思考交流,话题内容将会与为和英美人交流日常生活内容的话题有较大变化。话题内容更多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心世界和他们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家庭、社会中的问题,而不是与他们生活较远的餐馆点菜、商场购物、郊外野营、国外旅游等话题。交流内容包括人如何与人相处、校园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培养公民意识和高尚品德、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等等。学生学会用英语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解释自己的文化特征和个人信念。他们通过英语学习树立正确的意识、责任感、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解决冲突的可选策略。由于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联系紧密,材料的认知难度会大大减低。由于话题具有思想的真实性,他们与人交流时可以言之有物,而不是背诵交际套话,学生会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视野,也能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品行,谈论有思想内涵的话题,从而得到应有的尊重。

三、教学设计

当我们明确教学的目标之后,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教师目前的困境是,现在使用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遵循功能―意念大纲的途径。何为“功能―意念大纲”?简单地说,就是将语言的使用分为若干“功能”与“意念”,如问候、介绍、致谢、道歉、打电话、就餐、就医、问路、购物等;而“意念”则有高兴、惊奇、满意等。这种途径主要是以语言系统为分析的核心,仍未超出以语言知识为本的范式。

这种思路有几个问题:一是以语言知识体系为分析的基础,不过重点在语言功能的体系上。国际上一些学者指出:语法结构和功能只是构成人们使用语言能力的部分成分,功能―意念大纲本身并不会比“结构大纲”更具交际性。交际可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也许不能现,但是交际不是依靠将其编入一些抽象的条款中就能实现的。

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功能―意念大纲”的设计范式显然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功能―意念大纲”关注的重点是语言,是语言的体系,是个人在英语国家使用英语时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不涉及品格的问题,并没有考虑语言学习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也没有系统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

那么,教师首先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调整,或者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也可以补充其他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换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在教学中将上述三个教学目标结合,既要考虑语言目标,也要考虑社会文化目标。以前教师首先考虑要教什么语言,哪些语法、词汇或者功能。而今后教师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语言和功能系统,而是学生要与人交流(不一定是和英美人交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个小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什么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也可能决定今后一生的发展。比如:如果我们能在教授开门、关门的时候,也教给学生在经过门时,回头看看后面是否有人,如果有人,就为他人扶下门,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又如: 让同学在选举班长时,思考什么样的人合适做班长,区分“老板”与“领导者”的差异。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也是一种品格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在分析这些行为表现时的语言活动,不仅使用了语言,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这就将语言学习、思维能力与品格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