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1篇

但尽管如此,而今人们所知的道家、道教文化多限于表象的层面上,不甚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奥秘。特别是其中的丹道之学。例如,为什么历史上有许多仙真高道善择名山隐修,诸如广成子隐崆峒山、葛洪隐罗浮山、张陵隐鹤鸣山、丘处机隐龙门山……武当山“自黄老没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六《集仙记第五》),加之此山又是玄天上帝得道飞升之地,故参玄问道者,代不乏人。古往今来,“养生之人,多隐其名宁,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记,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出处同上),今存记载者,即有春秋之尹喜、汉之戴孟、唐之姚简、五代之陈抟、宋之孙寂然、元之张守清、明之张三丰等一大批仙帅真人。其实世人很难了解丹道之学,实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真、善、美修养之体现。但此学积极之人生观、世界观、养生观,因历史变革等诸多原因,世人认其真实面目者少之又少。明清以后,武当山道教官观屡罹兵火之患,传其薪火者亦寡而又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武当》杂志长期致力于武当气功、武术的研究,武当丹道之学渐为世人所知,孔德先生长期在《武当》杂志社编辑部工作,既修习内丹,又从事研究,其成果值得重视。

孔德先生系武当山地区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秉承家学,又深得武当山之灵气与地域文化熏陶,早年囚多病缠身而寻求养生之学,又恰逢工作在武当山,数年问与武当山诸多老道长结为忘年之交,得授道门养生之术,白此身康体健并激发深研丹经之兴趣,山丹经而深涉道学。三十年来,如鱼得水,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尤以内丹学造诣不凡而蜚声海内外。

古代文献称内丹学源自伏羲、黄帝、老子等,历代习练精研者颇多,是人类生命科学的结晶。自东汉末年,张陵创立道教,且尊老子为祖师以米,历代修真之士多寓居于道观,佛教中也有一些高人研习内丹功夫。宋元以来,道教门派林立,内丹学亦异彩纷呈,各种内丹思想和修炼学说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与论辩碰撞中,直到叫代才真正趋向了统一,而引导这一思潮的基础则是博大粘深的道文化。在明代以道教思想、丹法而影响社会最大的代表人物,则非张三丰莫属。

在中国民间,“张三丰”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是人人皆知的“活神仙”;在当今学术界,对张三丰的研究也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但对张三丰道学思想的探讨仍相对薄弱。随着武当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张三丰道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可以说,张三丰是中国道教文化与武当文化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明代道教内丹养生文化的集大成者。

《张三丰太极丹经注解》是孔德先生继《武当气功》、《易筋洗髓大全注解》与《乐育堂语录注解》之后的又一部丹经力作,自1997年在《武当杂志上连载以来,颇受内丹养生学界的关注,成为武当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该书撷取1926年上海中原书局印行版《三丰全书》中之《天口篇》、《大道论》、《道情二十四首》、《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以及《玄要篇》等核心篇目进行注解,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张三丰内丹及道学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过去人们对张三丰作品真问题所产生的疑虑。通读此书,可以看出孔德先生对张三丰著作的通透理解及其对三教经典的广博学养,对学术界研究中国丹道文化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诸如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对丹道的传承;“天人合一”的道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现代人如何认识修道与养生的问题;张三丰道学思想对社会人生所持积极的态度,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遵循武当武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发挥“名山”“名拳”优势,着力挖整,开发利用,推进武当武术全面振兴,在较大的区域内,使武当武术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成为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龙头和桥梁。

二、主要措施

(一)政府重视,宏观布局。

在武当武术发展中,各级政府都应处于主导地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推进武术进步。具体包括:1、制定政策,从机制上保护和促进武当武术发展;2、制定武当武术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进程;3、努力增加对开发武当武术的财力投入,建立专项基金开展武当武术的挖整、研究、宣传普及推广工作。

(二)深入进行挖整研究宣传工作。

如同抢救和保护文物那样,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切实解决好武当武术断代断脉问题。要把科研院所、高校的有关武术专家组织起来,深入到民间武术门派中,同民间传人紧密结合,系统挖整梳理各门派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系统整理出武当武术的功理功法,构建武当武术理论和技术体系。打造内家拳(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祖庭地。整理各门派有代表性的功理功法,编成由浅入深的规范教材,大力普及推广。与此同时,要在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和《武当》杂志上制作节目,发表文图,大力宣传武当武术;鼓励或与有关单位合作拍摄高品味、有轰动效应的武当武侠影视作品;出版系列武当武术丛书、VCD光盘;建立武当武术网站等。组织武当武术功夫团外出巡回表演。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宣传造势,使武当武术影响不断扩大。

(三)努力开展普及推广。

普及武当武术可采取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社会上松散的自然师承和培训班普及;二是通过以健身为目的的老年群体进行;三是规范的武术进学校。前两者是松散的,自发的,仅需引导鼓励和支持,而武当武术走进中小学却是武术发展的战略举措,应予以重视。武术进中小学可以作为特色体育课,每周安排1―2个学时,重点培养学生习武兴趣、学习武术基本功,培养品德,增强体质,涵养武术后备人才。武当武术进学校,可以先在武当山周边地区开展,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更大区域甚至一省或数省推广。同时,以严格管理和优惠政策相结合的办法,积极促进民间文武学校的发展。文武学校既是普及武术的生力军,又是武术产业开发的排头兵。力争在三至五年内,使武当山地区有规模武馆达五家以上,在校学员达3000人以上。积极鼓励武当派拳师到全国各地传功教拳,积极支持在全国各地开办武当武术馆校。

(四)建立武当武道馆。

各级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并借助社会力量,建立武当武道馆。武道馆应是一个庞大的实体。既是研究、提高武当武术的主体,又是展示武当武术的窗口和平台,它应是武当武术的祖庭和基本基地,功能有教学训练、武术表演、科研、朝拜、器械展销、食宿商务、接待旅游、康复疗养等。武道馆还可以成为一个旅游亮点。武当武术功夫团可以以武道馆为依托开展训练、比赛、表演、教学活动。武道馆可实行股份公司制,民办官助。

(五)积极组织竞技竞赛和联谊活动。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3篇

(一)

自1980年,金老(爱新觉罗・溥襄,汉名金子)在全国武术观摩比赛公开演练武当拳以后,引起武术界广泛关注。当时,我作为武当山下的郧阳地区体委武术主教练,曾多次建议区、县体委领导加强武术工作,弘扬武当武术,重视民间武术的挖掘继承。此意见得到了武当山所属县的时任均县体委主任赵以清同志的认同。他曾派专人几度邀请金子先生及国内各地有名望的老拳师和老专家,到均县共商发展武当武术大计。如李天骥、沙国政、何福生、夏柏华、门惠丰、江百龙、李文彬、吕紫剑、万籁平、狄兆龙、赵应文、刘瑞、马杰、裴希荣等。均县体娄紧抓武当武术挖掘整理的强有力举措,在全国武术界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后来武当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

1981年6月的一天,金子一行应邀来到武当山,第一站在均县体委。我按要求及时赶到陪同。均县县委、县政府分管体育的梁书记、梁县长、宣传部的周部长等也来到体委,欢迎远方的客人,并表示支持体育工作,发扬光大武当武术。与金老同来的有全国武协副主席云南省武术馆馆长沙国政老拳师、陈流沙老师、武汉市体委黄科长、陈湘陵教练等。金老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中高跟布鞋,脸色红润,显得精神矍铄,尤其是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二)

根据对金老一行的安排,首先游览武当山,拜会王教化道长。我们一行七八人,包括赵剑英老师和均县体委的小黄,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武当山之旅。由于上武当山的公路还在建设之中,按照老人们的意见,沿着古神道,一路上我们基本上是徒步上山。看玄岳门,谈道教的兴起;看遇真宫,谈三丰祖师创拳;看元和观,谈道教戒律;看玉虚宫,谈武当山宫观的建设;看磨针井,谈习武之恒心;看复真观,谈真武修道。边看边谈,边听边想,边说边笑。武当山古迹众多,奇丽雄伟。大家完全融入其中,不知疲倦。

来到紫霄宫,拜会王教化会长。当王教化见到五十多年前的客人,连说“稀客稀客”。两人拥抱,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金老既兴奋又高兴,只见两人有说不完的话。故地重游,金老思绪万千。五十二年前,在故地焚香拜师,向李合林道长学习武当拳。金老对王教化会长说:“我在武当山学的武当拳,一定要归还武当山。”并欣然在紫霄大殿门前演练太乙五行拳。王会长连声说:“好好好,是这样的,我见过,练起来像摸鱼一样。”金老说:“五十二年了,太乙五行拳总算又回到了武当山,现在武当拳后继有人了,我也就放心了。”金老感慨万千,兴奋之余赋诗―首:“重登玄岳紫霄宫,回忆往事如朦胧,五十二年沧桑泪,今日已成残朽翁。太乙五行归贡献,后继有人继前宗,重振武当健身术,胜似黄山不老松。”

当晚,我们一行夜宿紫霄东厢房。由于兴奋,大家请金老谈拳论道,一直到深夜才入睡。

第二天,来到南岩。先下到梳妆台、飞身崖,欣赏着“挂在空中的画”,谈真武飞身成仙的故事;欣赏“福、寿、康、宁”陈抟老祖的书法,谈陈抟养生睡功。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

接下来,便直奔武当天柱峰。这时,我们开始担心老人们的身体是否吃得消。金老已是76岁的高龄了,沙老稍大两岁,两人称兄道弟,再就是陈流沙、赵剑英也都是60多岁的人了。后来,证明我们担心是多余的。一路上他们讲如何虚实结合、放松走路,如何爬山、下山不累。一个景点一个故事,开开玩笑,说说笑话,不知不觉到了天柱峰。稍加休息,便入太和宫。先看皇经堂,然后是一个个殿堂,一个个山门看个仔细。在金殿真武祖师神案前,金老焚香敬拜后,不顾劳累,又练上一套太乙五行拳,以表还愿之心,让我们感动不已。金老又在“第一山”碑前(场地稍大)让我们一起学练武当拳,以示今后要为发扬光大武当拳不遗余力。

晚上,道人们安排我们夜宿皇经堂下院。次日,天刚刚发白,老人们便把我们从梦中叫起。观看武当日出,一览七十二峰之美景,拔地耸天,扶摇云表,赞赏武当“万乘独尊”之气势,也增强了我们发扬武当之信心。

第三天,大家带着愉悦的心情,沿路下山。我相信大家感觉一样,“武当仙境神秘空灵,武当武术玄妙飘灵,武当文化华夏魂灵,武当山人民勤劳聪明”。真的,有意义的旅游让人见识不少,收获不小,终生难忘。

(三)

下山以后,其它客人依依不舍地返回各自的家乡。我和赵剑英老师开始随金老学练太乙五行拳。我们食宿在均县体委临时招待所,为了照顾金老,我和他住一个房间。金老生活很有规律,晚上9:00左右休息,每天早上 5:00前准时起床,有时甚至4:00。也许有皇宫生活习惯,起床后便开始梳洗打扮约半小时左右。他非常整洁,穿戴讲究,但不奢华。之后便开始练拳一小时左右,一般是7:00吃早餐。我们学练时间,主要是上午和下午。从学习太乙五行拳的基本功开始人手,基本功有各种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腿法,以及指穴擒拿等动作,主要以“九宫旋转十二法”为主。刚开始,动作很不协调,老别扭。太乙五行拳和其他拳种风格不一样,讲究“以胯带腰,肩胯相对,两手环抱,脚走括弧”。全套动作中,腕旋手转,踝旋足转,肘旋臂转,膝旋腿转,胯旋腰转……又多是小圆,大圆,平圆,弧形形成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分阴阳,定五行,在方丈之地若行云流水,看似绵软缠绕却如环无瑞。练上几分钟,各个关节发热,全身穴道渐渐就会有热胀感,吃得下,睡得着。倒是金老每天,真是不好意思,照顾金老,完全成了空话。

金老教拳很认真,也很严肃。有时一个动作,他做两遍后,如果你还做不好,特别是转来转去的方向,老摘不准,他便板起脸,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就连60多岁的赵老师也同样严格要求。我自然是严格的主要对象,在教指穴擒拿动作时,为了弄清动作含义,我便是靶子和示范对象。这样每天下来,手腕及上下肢主要关节穴位,全是擒拿指穴留下的掐捏痕迹。说心里话,当时真有点受不了,甚至产生怨恨。也正是金老的严要求,才让我识得真谛。每每想起当年金老教拳时的情景,心里只有感激之情,崇敬万分。

金老性格倔,孤僻。我们很理解,时间长了也和金老有了感情。晚上聊天时,如兴致好,他也不免谈谈皇宫里的小故事,但很少谈及自己,因为他属宫女所生。为这事,当年媒体有过报导,说溥杰不承认他是皇室后裔,家谱上没有他。他不屑一顾。也谈过期间受迫害牵连的事。他非常敬重总理。对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他表示很支持,并愿为之做贡献。当我问起为什么要习练武当拳时,他很动情。1929年,当时24岁的他,因妻子难产去世,极度悲观,一心想要出家。他先后游历了五台山、少林寺、峨嵋山,又来到武当山。因夜晚常常思念妻子,不能入睡,便在紫霄院内走动。有一次,她偶然发现对面赐剑台山上有人影比比划划,便悄悄摸了上去,才知是李合林道长在练拳。于是,要拜李道长为师,并欲学拳。李道长不允,甚至很恼怒。因为在道门中,不到那一格是不能学那一格的东西,而且在武当拳习练和传承中,是不让外人看的。所以有“只恨山不深,只恨林不密”之说。自那以后,金老每天焚香跪拜,发誓出家,并表示学拳之后永不外传,并敬献功德钱三百银元。由于心诚意真,李道长终于被感动了。于是,金老在武当山一住七月余,学得太乙五行拳。后来,李道长担心金老以后受不了严格的道规,便劝其下山。从此以后,金老练拳一生,直到去世。金老说,他后来又结了一次婚,因性格问题,于1959年后分开生活,妻子一直生活在南京。他于1955年参加工作(浙江省湖州京剧团),直到1965年退休。

金老生活习惯很好,不偏食,不酗酒,有规律,但抽少量的烟,所以直到去世前仍是眼不花,耳不聋,牙齿好。平常除了练拳外,还喜欢拉京胡,唱京剧。记得有一次他裤子开线了,他让我找来针线自己缝补。大家感到惊讶之余,是羡慕他坚持习练武当拳,拥有一副好身板,好眼力。

在请教他如何养生时,他首先反对我练蹿蹦跳跃动作,说是不利于养生。他告诫说,养身以养气为主。武当拳是以技击为末学,是以阴阳五行之理规范动作,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要顺应四时,顺应天道,注重内炼修为,身体就自然会很好。有一次上课时,他很兴奋,他双脚钩挂树干,身体平躺。足见其内力深厚。他说学练内家拳要从松柔人手,注意松腰松胯,以意引气,方能积柔成刚。别看动作柔似蚕作茧,用起来应手即仆。他经常说,腰胯是“人体之中宫”、“十二经脉之根”、男子藏精及女子养胎之处,是人们生活生命之要害部位。宇宙是大太极,人体是小太极。要按太极之理,讲圆柔,讲阴阳,讲自然。这样有勘于内气的流畅、聚集,以及内功的形成。太乙五行拳以胯带腰不仅能强壮腰胯之内力,另外就是很重视腰胯养生的重要性。

在谈到史学界有权威人士否认武当拳,否认张三丰时,金老非常气愤,甚至动怒。他说:“内家拳的形成是历代道人注重炼养、追求长生、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是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哪个人能否定得了的。因受不同时代的影响及种种原因,武当拳大都散落在民间,三丰祖师就是集大成者。我的道门师传就是证明,我就是证明。”他嘱咐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历史会证明,一切的。当务之急是,要抢救,要挖掘,要继承,要发展,要使武当拳尽快为社会服务。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4篇

旅游纪念品是产品设计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因其具有纪念意义而被旅游业发展成为一种商品,当旅游者去旅游景点游玩,可以在当地给亲朋好友带去礼物,也可以使自己的旅途留下纪念意义,但纵观我国现在的旅游纪念品市场,能够见到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少之又少,基本都是以一些做工粗糙,成本低廉的小工艺品为主,甚至随处都可以买到的小商品,和旅游景点的特色毫无关联,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旅游纪念品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鄂西北旅游纪念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纪念品越来越显现出不可低估的价值。但现在许多景点景区产品缺少原创,大量同质化、单一化、庸俗化,游客看了不想买。以武当山为例,走访武当山旅游纪念品销售的摊点,发现当地的纪念品仍然处于初级商品状态,大部分都没有像样的包装,很难激发消费者收藏购买的欲望;纪念品虽然本身在结构、用料、图案及文字上极具地方特色,但无统一的表现形式,且缺乏一套对外介绍帮助他人认知的系统;产品造型单一,设计感不足,完全没有为武当山的人杰地灵锦上添花,却略显内涵品位低俗。以大名鼎鼎的武当茶为例,虽然产品本身高大上,但外包装却采用了简单粗糙的纸包装。不仅寒酸更没凸显武当山的特色,且失去了商品自身的价值,怎么吸引游客的目光?销售方面自然没有突破;另外像同心锁、平安袋和护身符等产品几乎都没包装,做工一般,有大有小携带不变。这些没有经过深度开发与包装的纪念品很可能因为以后的使用不当给游客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鄂西北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分析

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具有"融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鄂西北属于汉江中游地区,汉江贯穿整个区域。

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鄂西北汉江沿岸,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略数一下,既有武当山这样的风景名胜,又有许多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比如十堰的道教文化、襄阳的三国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板年画,鄂西北民风民俗文化等,这些最具鄂西北特色的景观符号标识和人文遗产,可以成为旅游纪念品中对于文化底蕴的体现,将此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以传播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宗旨,弘扬和复兴鄂西北文化艺术,从而带动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旅游产业,

鄂西北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开发

在鄂西北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围绕文化创意的原则,结合纪念品的纪念,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与鄂西北的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人,设计和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

1.首先立足于鄂西北汉江生态旅游区域的文化特色,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深度挖掘属于鄂西北的“符号性”元素;

2.其实要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利用市场调查,分析旅游纪念品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及技术现状,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需求方向和价格要求;

3.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方面,重视大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想到新的功能要求、使用方式,并密切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新的创意设计思路、新的构造方式、新的替代材料,从而适应并满足旅游业日益变化的价值需求和大众审美取向;

4.让游客参与到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制作中,比如老河口的木板年画,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观看制作工艺,亲身体验年画的制作,不仅极大的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丰富旅游的经历,同时也发扬和传承了湖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西北汉江生态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创新设计,在文化产业背景下,用心发现、选择和提炼鄂西北的旅游文化,把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标志性符号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的视觉语言,突出设计的文化理念和产品的纪念意义。从旅游文化的创新寻找独特新颖的旅游纪念品题材;用独特的造型吸引消费者,通过造型设计将纪念品的实用功能和观赏功能相结合;找到能满足大众旅客品味与需求的灵感契合点,从而在市场开拓中形成主动性,在产品开发中,旅游纪念品一定要通过差异化品牌化的审美创造,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满足人们审美品味与精神层面的需要,进而扩大市场效应。另外,还要从人性化亲民化的角度进行考虑,让旅客觉得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5篇

高等院校一方面要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地方高校,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充分了解所在区域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以社会对于旅游类人才的需求来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十堰市地处汉江上游、秦巴山腹地、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拥有武当山、汉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十堰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地。道教圣地武当山,举世闻名;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龙蛋共生, 世界罕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千古传诵;两千年前的《诗经》,余音袅袅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处在这样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其旅游专业就应该充分利用地区发展特色和优势,将本土文化深度融入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更多真正了解十堰本土文化,能够立足十堰本土面向世界的旅游英语人才。为此,本土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渗入就成为深化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十堰本土文化渗入旅游英语教学的设想

1. 选择使用有本土文化特点的授课素材

旅游英语授课素材,应该是以学生的操作為主,通用性强,能够有效的表达出需求。同时,教师也应通过大量阅读有关本土文化的书籍与文献,科学合理地撰写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授课素材。所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本文由收集整理学院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在编写十堰本土文化基础教材时,应该至少包括十堰的三张名片:

(1)仙山武当山(fairylandWudang Mt.)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闻名世界,每年有大量的外国游客来武当山旅游、学习。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可撰写一本名为《武当山旅游英语》的校本教材,教材内收录关于武当山的地貌风情和文化特色,可以涉及到武当道教(Taoism)、武当武术(Martial Arts)、武当养生(Regimen)等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和自行阅读、观看等方式去理解并掌握武当山基本的本土文化知识,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有特色更生动的去介绍武当山的紫霄宫、金顶、南岩宫和太子坡等著名景点,传播武当道教文化和十堰本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

(2)秀水汉江水(beautiful waterHan River)

汉江,源于秦岭巴山之间,自古就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为江河淮汉。位于汉江中上游的十堰市丹江口水库(Danjiangkou Reservoir),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进行,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几十万十堰人民背井离乡,配合政府完成了移民工程(immigrant project)。我们只有将这样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编入旅游英语的授课教材,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懂得水的珍贵和十堰几十万移民百姓的不易,也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故土,更加愿意用不同的语言向世界人民赞美十堰人民的大义。

(3)汽车城东风商用车生产基地 (motorcitythe production base of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s)

十堰因车而建,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故乡,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要想真正了解十堰,就要对十堰的汽车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湖北省高职示范性院校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唯一一所同时拥有汽车工程系(Department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和旅游与涉外事务系(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两大系部的高职院校,因此,关于汽车文化的教材编写,在整个旅游英语授课教材体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设置体现十堰本土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的是注重听说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更应该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别是本土文化。只有拥有这些素质,才可以更好的将本地的旅游文化魅力展现给游客。因此,专业老师只能在正确把握教材精髓的前提下,才可以将对学生的熏陶做到最好。比如:在涉及到Wudang Mt. is the birthplace of Daosim and Taichi boxing之际,道教文化(Taoist culture)和武当太极拳(Wudang Taichi)等相关内容就应该被融入教学计划并给予重视,调动学生主动探寻其特点以及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可以使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为鲜明,并使其明白当下道教文化对中国的发展来说,仍有它积极正面的影响。

也可在课程中借助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来引入十堰本土的饮食文化。如房县小花菇(Fang County Black Mushroom)、郧阳三合汤(Yunyang Three Delicacies Soup)、丹江口翘嘴鲌(Danjiangkou Culter)、房陵黄酒(Fang County Yellow Rice Wine)、竹溪魔芋(Zhuxi Konjac)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十堰美食。尤其是已亮相《舌尖上的中国》的房县小花菇,更是受到国内外美食爱好者的青睐。

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华夏民族,尤以贵生著称。受到民族特质的驱使,人们对养生的追求和重视从未间断。因此,我们也可将武当养生(Regimen)作为专题内容列入旅游英语的课程之中。武当道教的养生之道,便是在道教深厚文化的蕴藉和追求中,修人性(elevating our minds),养人命(preserving our bodies),止于至善(reaching perfection)。人们可通过品武当道茶、尝武当道斋、练武当太极、听武当道乐等方式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

3. 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双融合

旅游英语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英语教学中必要的讲解词汇法、比较法和读写法等传统方式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语言教学和语言训练的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视听说各方面的感官刺激;通过主题演讲、PPT制作、情景模拟、网络作业等方式,将十堰的景点、建筑、饮食、服饰、节庆等饱含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糅合进英语的学习之中,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里,都会有顶岗实习这一环节。可以说,顶岗实习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里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本土文化的接触。老师应当抓住时机,让学生在真正的导游实践中将平日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必须了解游客对旅游地传统文化的憧憬和向往心理,也必须熟知和掌握本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方能在带团参观之际为游客详细解答关于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各种问题。

4. 加强教师对本土文化的重视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但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本土文化方面,很多老师来自外地,缺乏对十堰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积累,在十堰本土旅游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有限。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旅游英语属于ESP,即专门用途语言,提高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十堰,学生毕业后进入十堰本土旅游公司工作的概率很大。在这样的情形下,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就需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不仅要在英语专业上精通,也要在本土文化上成为专家。这就要求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和发现符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将其用于课堂教学,将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只有在这样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引领下,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就业和深造上走得更远。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本土文化渗入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6篇

湖北省地处华中,交通发达、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漫漫的历史长河不仅在湖北筑起了一座浩瀚的历史实物博物馆,也形成了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湖北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湖北所取得的旅游业绩却不甚理想。当不少省市借助旅游业迅速实现经济腾飞时,湖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却还徘徊在全国中下游水平,强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优势。其根本原因之一是湖北省旅游营销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影响了湖北旅游形象和产品的宣传推广。

2湖北区域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国际知名的管理学者斯蒂勒(Steiner)1979年提出了SWOT分析框架,这种框架是对被分析主体处于内、外部环境下的竞争力态势进行分析。在SWOT分析框架中,S是Strength(优势),表示有利于主体发展获得竞争力的因素;W是Weakness(劣势),即不利于主体创造财富的因素;O是Opportunity(机会),即潜在的区域外有利于获得竞争力的因素,经济主体可以使用而可能获得收益;T是Threats(威胁),指存在于区域外可能对主体获得竞争力存在不利影响的因素。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和弱点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机会和威胁代表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通过对湖北省区域旅游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开发战略和营销手段来适应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见附表)。

2.1湖北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

2.1.1旅游资源优势

湖北省旅游资源存量丰富,景观类型多种多样,地区差异性强,许多景观资源品位高,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旅游资源大省,山水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湖北位于长江中游,祖国腹地,万里长江自西向东横穿荆楚大地,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构成了“水乡泽国”的绮丽景观。山脉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使湖北自然景观异彩纷呈,长江三峡、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襄樊古隆中、通山九宫山、赤壁陆水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阳清江、武汉九峰山、大别山天堂寨、神农架等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农架、五峰后河、长江新螺段及天鹅洲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架、武当山、明显陵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2.1.2文化沉淀丰富,文物古迹众多

湖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中华始祖炎帝就诞生在湖北。楚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很大。战国时,楚国极为强盛,其别称“荆”成了当时外国对中国的称谓。楚文化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汉文化在湖北积淀深厚,是不可多得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在湖北发育充分,明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形成了武当山九宫九观,堪称我国道教文化的宝库,禅宗圣地五祖寺也是香客热望之地。以荆州古城、赤壁、当阳、隆中等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是湖北旅游文化的又一特色。始于鄂而播及全国,使得湖北具有深厚的近代文化底蕴。另外,由于湖北为南北两大文化结合地带,自古人文繁盛,留下众多人类文化遗址,还有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药文化、花卉文化、鱼文化、竹文化和石文化,以及众多的诸如野人、悬棺等世界之谜。

2.1.3教育文化资源

湖北省号称“唯楚有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省会武汉高校云集,数量之多居全国第三,近年来提出的“走进象牙塔”的高校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迫切想感受一下高校的文化气氛,因此也造就了一批旅游“品牌”,武汉大学的樱花园、华中科技大学的瑜家山、湖北大学的沙湖琴园等为许多游客所青睐。另外,还有许多革命史教育基地,如八·七会址、二·七纪念馆等都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些革命遗址和无数的烈士墓,生动地记载了中国近代革命史,是从思想上塑造游客人文精神的教科书。

总体上看,湖北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三者并存、以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差异性强为其主要特征。鄂西地区自然景观闪烁、民俗风情浓郁,鄂中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鄂东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兼容,地域差异和组合规律十分明显,全省基本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旅游资源体系。

2.2湖北区域旅游的竞争劣势

2.2.1旅游产品开发中自发和短期行为居多

成功的旅游产品开发一般在线路组合上较注重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交通的便利性以及旅游整体促销的作用等,但目前湖北区域性旅游资源还做不到合理有效的互惠共享,一些旅游点、旅游线路的设计比较随意,与资源和产品特点联系不紧密;线路的组织编排也并不是从各景点的有机联系出发,而是看价格,哪个景点给旅行社的优惠价打得低,协议就签谁,就向游客推荐谁。显然,这种以低价格为纽带建立起的合作得到的只是眼前利益,对竞争力的打造并不一定有效。

2.2.2产品结构单一,文化内涵不够

湖北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许多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未得到深度开发,缺乏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考察、美食购物等专项旅游产品,造成产品结构单

一、文化内涵不够,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规模、速度和效益的提高。

2.2.3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过小

湖北省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如武汉东湖、农讲所、将军县等都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但却没能把这种先天条件转化为旅游知名度,旅游促销不到位,在国内外没有形成很好的客源市场。

2.2.4投入旅游产业的资金不足

资金是产业启动的燃料,旅游产业化过程中,处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从湖北省的旅游发育状况来看,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其旅游业大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3湖北省区域旅游合作的营销对策

3.1注重旅游线路规划,塑造特色品牌

开发湖北省区域旅游资源只有根据市场定位将景点组合成合理的旅游线路,形成特色品牌,推向市场,才能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以线串珠,形成了6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①新三峡之旅。从武汉出发,经荆州、宜昌、到长江三峡和神农架,以三峡大坝“高峡平湖”景观和原始自然的神农架为主体,是湖北最经典、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②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之旅。从武汉出发,经荆州、荆门、襄樊,到十堰,以赤壁古战场、荆州古城、古隆中等三国胜迹和武当山、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为支撑,是湖北最具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③武汉都市之旅。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孝感、洪湖等地,是一条兼具都市风情和湖光山色特点的旅游产品;④鄂东南生态人文之旅。连接黄冈、鄂州、黄石、咸宁等市,是一条融红色革命文化、名人名寺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⑤清江土家民俗风情之旅。以宜昌为起点,沿清江向西延伸,是一条山水风光和土家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品;⑥“一江两山”精品之旅。以长江三峡和神农架、武当山两座名山为核心,连接武汉、荆州、宜昌、神农架、十堰、襄樊、随州、孝感等城市,是一条贯穿鄂中、鄂西北的精品旅游环线,湖北旅游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3.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决策者和旅游企业的经营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业能否取得持续发展。因为旅游是一种文化比较与文化参与活动,作为旅游工作者,应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宗教、风俗、礼仪、禁忌等有一定的了解。作为现场导游人员,更应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对名胜古迹、民间传说、园林固件、书法绘画、饮食文化乃至地域特点都要知晓,并能引导游客去欣赏、去审美。

3.3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高湖北区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魅力,使湖北旅游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营销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文化内涵,建造文化之旅。湖北省拥有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和独特民俗风情的红色旅游地区,应把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丰富其文化内涵。

3.4建立系统的客源资料库,实行双向沟通

整合营销提倡双向沟通,如果沟通成效良好将会得到关系利益人的语言或行动的反应。这些反应直接进入电脑资料库,运用某种方式进行评估,并经过分析研究整理出关系利益人的资料。为了真正做到整合营销双向沟通的方式,推行整合营销必须建立起一个循环系统。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文化 旅游 旅游文化 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第8篇

1.1中华武术自身拥有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中华武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诸多领域,如中国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宗教学等等,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因而,“武术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1],所以,在武术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上,对武术文化深刻全面的理解上向游客进行诠释,使游客充分领悟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1.2武术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民俗旅游的基本特征表明: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对民俗旅游资源本身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具体表现在:第一,地域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第二,神秘性。每一种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象,它的产生时代也许很早,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的许多的变异,但核心和“母题”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不可理解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增加了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第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的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民俗旅游活动要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通过旅游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了解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的需求;最后,文化性。民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民俗文化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武术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的特定范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具有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属于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类型。

2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类型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由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层面所构成,因此,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郑春先。等在《中国武术的资源结构及开发策略研究》一文中,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武术资源进行了分类。根据武术资源的这种分类,结合旅游资源的概念,笔者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旅游资源的类型从表1看出,武术按照文化学的分类,具有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大的层面的属性。目前对武术资源的开发多局限在表层和中层,而对于深层的也是最重要的内涵文化却开发很少,从武技到武学的转变不够。从武术自身的形成和流派特点看,众多的武术流派形成了武术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点,中国武术的流派众多,在分类上也各不相同,有的以名山大川或流行区域取名,如峨嵋派、昆仑派、南拳、北腿等。有的以宗教和庙宇命名,如武当派、少林派,还有的以地域和人名加以流传,如陈式太极、杨式太极,有的以动物或动作形象喻名,如:猴拳、螳螂拳、醉拳等,这些武术文化上的表现,一方面反映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同时映射出武术资源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差异性,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武术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武术派别带来不同的旅游地感受。从表2看出,武术旅游资源的自然资源属于旅游资源学属性分类中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古迹数不胜数,而中国武术的很多派别就孕育在这些名山之中,“如:河南嵩山少林寺,温县陈家沟,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山东梁山,福建南少林都是传统武术流派发源地”。地域的不同,发展了不同派别的武术,不同派别的武术内涵诞生了不同的武术地建筑,武术服饰产品等。如少林寺庙,遗留下来的各种石碑,武当山古建筑群等。中国拥有丰富的武术旅游资源结构,目前,武术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并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知名品牌。

3中国武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色与特性是衡量其对旅游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和产生旅游效应的动力,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超前性的决定条件之一”[4]。根据武术旅游资源的结构,运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方法,发现武术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3.1武术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武术流派风格表现强烈的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域间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各地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武术,在这种地域性文化影响下,武术门派盛行。外来的武术不仅难以独立保持,反而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中被同化,这种格局使得武术很难突破原有的模式和风格,因而从地域特点上看,反而更加容易形成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拳种技艺相互迁移、靠拢,从而具备更加浓厚的地域性特色。二为民间习武风气与习武传统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有尚武的风气和传统。那些自古民风骠捍的省份和地区,由于长久的历史因袭和传统影响,逐渐在当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武风,并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的武术门类和拳种。如著名的武术大省河南,不仅武风强烈,习武人数具全国之首列,而且还是中国武术两大著名拳系———少林拳、太极拳的发源地。又如自古多侠义士的燕赵大地河北省,其沧州、孟村的武术源远流长,可谓久负盛名。这些资源都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

3.2武术旅游资源的可探究性中华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汇了哲学、中医、养生、气功、兵学、美学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武术的流传一直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这种神秘的传奇色彩正符合旅游的探究性原则。另一方面,武术资源绝大部分都具有精神性的一面,其精神内涵具有潜在性的特征,一般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需要旅游者去领会、去发掘。而且,对于武术的这种潜在性体会,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够体会深刻的,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去激发游客对武术的爱好和探究。

3.3武术旅游资源的无形性武术在旅游业的表现是非实务性的,提供无形的服务或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凝结在无形的服务中。武术旅游业在本质上是属于为满足人们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而提供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因而突出强调服务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武术旅游是以文化服务为载体或凭借物,通过参与者所得到的经历、感受或者值得回忆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满足,这种满足形成的印象是无形的。

3.4武术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武术旅游从属于民俗旅游资源,武术搭台、旅游唱戏更有利于发展个性化旅游。旅游个性化的需求市场必将导致相应的市场开发,这种意识资源的永恒性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武术既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可以说,武术旅游,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的体验。而是多重资源的交替体验或多种旅游类别的体验。武术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名胜古迹建筑和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参与体验武术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参与体验这也正是武术旅游的魅力所在,充分体现了其特色性。

4武术旅游资源开发诸原则

武术文化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开发,应用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把握其深层内涵,做到原汁原味,突出特色,既展示文化,又增添乐趣,既保护又开发,以使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4.1特色性和古朴性相结合武术旅游是特色性很强的一种经济文化活动。在开发武术旅游产品时,要体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资源优势,无论哪种设施,那种产品的开发设计都应围绕资源特色,参照旅游资源主要指标,即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观赏度、完整度、组合度等七个方面来设计规划。在强调武术旅游特色性的同时,要把它和其它民俗资源的乡土性、古朴性结合起来,把资源特色和当地人文优势、自然优势结合起来。

4.2文化性和科学性相融合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景观资源是武术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发源地的表现形态,也是具有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和美学价值的象征”[5]。在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发、宣传到产品的管理自始至终重视文化内涵的运用,通过武术旅游展示地方文化,这就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能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眼光高起点、高要求高品位开发,充分利用优秀的武术文化资源,抛弃落后、糟粕的那一部分。

4.3参与体验与趣味性并重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是保证民俗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从这一点出发,武术旅游之所以能越来越成为旅游新卖点,主要在于其最大优势即是能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旅游产品中所包含的风土人情,参与各种武术主体旅游活动,感受其情其景所体现的文化韵味。“从世界各地开发旅游来看,专门性参与旅游活动将出现独立发展趋势,附带性参与活动将贯穿各种旅游活动中”[6]。在武术旅游地,打破静态展示的现状,激发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武术的需要,从武术服饰、器械到几个简单的武术动作让旅游者参与进来。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