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务输出;服务贸易:香港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9-0033-06 收稿日期:2009-05-19

随着技术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国际服务输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日益成为各国贸易竞争的新领域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把国际贸易的重点,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庄丽娟,2004)。目前。服务输出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外向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香港发挥人才、信息、资金、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背靠中国内地的优势,在商贸服务、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对亚洲乃至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新的国际评估结果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列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服务输出对香港经济的“起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香港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7年服务输出贸易额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高达40.3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和巩固。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历程特征、原因及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促进香港服务输出在未来更加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大都市服务输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

(一)服务输出总量分析

香港虽是个弹丸之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百万分之八,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一多(张作乾,1999),但根据全球服务输出的排名及所占比重来看。香港的服务输出位居全球前20位,超过瑞典、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区也领先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排行第四。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香港服务输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见图1)。1980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仅为292亿港元,而到2007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猛增至6518亿港元,可见香港在服务输出,包括旅游、离岸贸易、金融、商业和专业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竞争力。根据WTO秘书处的数据显示,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总值位列全球第12名,占有2.5%的份额,反映香港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重要的商业及服务枢纽角色。并已经成为可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商业大都会比肩的世界服务业之都。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1980年至今,香港服务输出大多数年份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有在少数年份(1997~1999年,2001~2003年)因香港经济先后遭到世界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股票市场价格狂泻等的冲击出现低速增长或负增长。为了尽快扶助香港经济复苏,中国内地和香港2003年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CEPA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服务输出高速发展,其后几年的增长率均维持在15%左右。

(二)服务输出结构分析

根据国际标准以及香港本地需要,香港服务输出分为六个主要服务组别,即运输、旅游、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下简称商贸服务),以及其它服务(香港统计年刊,2008)。

一直以来,运输、旅游和商贸服务为服务贸易带来了大量盈余,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服务输出组别。近年来,香港服务输出结构不断地优化,金融服务与商贸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出现较快增长,无论输出额,还是在服务输出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有所增长,而旅游、运输等劳动力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从输出额数据来看是有所增长,但在服务输出总额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见图2)。

自开埠以来,香港因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自由港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大量的金融、会计、工商管理、法律、贸易等方面人才,为金融服务成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奠定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提高和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也推动金融服务不断向外输出。到2007年金融服务输出额达1001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3.92%,占服务输出总额的15.36%。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在香港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贸服务一直以来是香港服务输出总额占有量最大、增长也最快的组别,2007年商贸服务输出额为2014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5.28%,占输出总额的30.9%。这两类服务输出组别的较快增长,显示了香港服务输出结构逐渐由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转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这将有利于优化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服务输出市场分析

多年来,香港服务输出贸易伙伴一直集中于亚洲、北美洲和西欧三大市场。2006年,亚洲占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50.22%,北美洲占23.05%,西欧占19.45%。香港往这三大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占整个服务输出额的90%以上,而往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在整个服务总额中还不到10%(香港统计年刊,2008)。虽然近年来香港加大了对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服务输出,但服务输出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受服务输出伙伴国特别是美欧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大,所以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稳定性,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到目前为止,香港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立领事及商务专员。而从输出国家或地区分布上来看,中国内地及美国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其次是台湾、日本及英国等。199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40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16.7%: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51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21.2%。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的签订,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减少双方的贸易壁垒。到200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1370亿港元,比重增加了8%;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1190亿港元,比重增加0.3%(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但从CEPA签订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实施效果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服务开放的领域也不足,对香港服务提供者要求过高、限制太多,申请审批手续繁杂、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影响服务输出

的实际运作(饶小琦、钟韵,2009)。

二、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分析

“前店后厂”的模式使香港经济得以成功转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香港服务输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本文试图借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理论中的“钻石理论”(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分析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波特的菱形的钻石体系以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2003)。本文认为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发达服务业的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及政策、机会。

(一)生产要素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它包括:天然资源、基础设施、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香港是东西方贸易及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中外贸易的桥梁,有优良的港口,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仓储设备,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投资手续简便。开办企业的门槛非常低,配套服务非常完善(刘冬杰,2007);香港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融之处,具有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其沿用了普通法和其他国际认可的规则和惯例,金融、法律、司法等制度均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它是一系列经济发展要素的集散地,大量的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在这里汇聚,并自由流动;香港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会计师、律师、建筑师、规划师、评估师等10大专业团体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会计师就有2.6万人,金融业雇员达到近18万人,约占香港本地总就业人口的5.3%……这些共同推动着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杨国川,2009)。

(二)市场需求

香港的服务输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吸引香港以外地区使用香港的服务,其二是鼓励香港的服务业“走出去”为香港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作为全球商贸中心,目前全球有近4000家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了地区总部或者办事处(杨国川,2009),因此对相关的商贸服务、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等都产生了很大需求,使香港的服务输出走上了腾飞之路。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批香港企业内迁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产业与其配套,从而带动了法律、会计、金融、物流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刘冬杰,2007),对距离内地地理位置最近、文化基础最近、服务业先进的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三)发达服务业的支持

服务输出要发展,就必须与其相关产业比如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新兴服务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而香港是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含量的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近年来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本地经济中也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90%,香港就业总人口中有近90%从事服务业。其中,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服务和专业服务四个主要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年的48.7%增加到2006年的57%;就业人数比重也从2000年的43.3%增加到2006年的47%。发达的服务业使香港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国际网络,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枢纽地位,从而为香港服务输出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8)。

(四)产业结构的转型

香港大力推进“前店后厂”式发展模式,将增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到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及相关生产支持(杨国川,2009),实现了从“工业化”向“经济服务化”的转型,在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创造了大量需求,这不仅推动了香港服务业及服务输出的持续增长,也提升了香港的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水平,使香港迅速崛起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据统计,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额比1980年增长了22倍以上,输出地位也稳居全球前20位。

(五)政府及政策

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除了经济发展规律使然,香港特区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政府发展当地经济所有的提升投资环境的政策,都是对服务业的促进和支持。多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都在强化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并在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商贸、物流、旅游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上不遗余力。

另外,香港是一个全球闻名的自由港,实行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的自由贸易政策,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了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香港也一直坚持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即“积极不干预”政策(顾宝炎、许秋菊,2007)。香港的金融市场自由开放,没有外汇管制,资金、黄金和外币自由进出,外币自由兑汇,黄金自由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很多内地的企业纷纷到香港的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直接促进了香港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用香港人的话说,就是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出口贸易之所以能发展到足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无非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引。

(六)机会

从CEPA协议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内地在法律、会计等38个领域对香港采取了192项开放措施,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措施已实现国民待遇,开放的服务行业2009年也将达到40个,包括会展、银行、运输物流等相关领域的服务。截至2008年5月底,香港共有37家银行全面办理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4项个人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达776.8亿元(饶小琦、钟韵,2009)。与此同时,内地访港旅客稳步增长,不仅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也给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内地进出口需求的增长,香港作为地区性运输及仓储服务枢纽继续得到保持,其他贸易支援服务(例如业务洽谈、广告、市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贸易融资服务、保险、品质认证和测试、贸易仲裁等)向内地的输出会继续加大。CEPA的实施不仅抵消了金融危机对香港服务输出的影响,而且促使香港经济和服务输出全面繁荣。

三、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分析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

根据上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及原因的分析,得出香港服务输出额总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稳健增长,到2010年预期香港服务输出总量达到7000亿港元,年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参见图3)。香港的服务输出也将稳居全球前20位,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商业及服务枢纽的重要

角色。

从服务输出组别来看,商贸服务与运输服务将继续成为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组别,但随着香港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活动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保险、地产服务的资本服务领域的增长潜力很大,其中,金融服务的增长潜力为最高,而旅游和运输服务输出将有所下降,但是其输出增长预期会较输入快,所以这两者仍然能获得盈余。

从服务输出市场来看,预期香港不仅不断增加对亚洲、北美洲和西欧等主要市场服务输出,而且还不断开发新兴市场以促进其服务输出的发展。中国内地及美国仍是其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随着内地制造业不断发展以及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进一步升级,内地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动力,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输出基本集中在旅游服务、商贸服务和运输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但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输出也将得到较快增长。

(二)主要服务输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带动了香港经济的“起飞”,而四个主要行业中的金融、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等领域的枢纽地位。2006年,三者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之和超过15%。

1 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金融业作为香港服务产业的支柱性行业,是带领香港迈向知识型和高附加值经济的火车头,其服务输出成为金融业的重要收入增长来源。但是,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先后崛起如东京、新加坡、曼谷、汉城、台北和上海等多个不同规模及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杨英,2002)。同时,中国内地很多城市的财富及金融资产迅速累积,金融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这些都会给香港服务输出带来挑战并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从近年来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在总服务输出额所占比重仍是不断增长的,其对金融业产值的贡献也将逐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其所占比重甚至会超过旅游服务输出,在香港服务输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务输出强劲的增长前景。

近年来,美国是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英国及新加坡,而中国内地的贡献维持在低位,约占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3%。从区域来看,西欧及北美对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总收益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亚洲区的贡献则为四分之一(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所以,在未来短时期内,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市场还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但是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将逐步得到开发。而随着香港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中国内地居民及企业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以及在香港的集资活动持续增长,香港向内地的金融服务输出将逐步增加,内地因素在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中也渐显其重要性。

2 香港运输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运输服务发达,一直保持着世界最繁忙货柜港及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地位,其服务输出是香港目前三大服务输出行业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行业(杨英,2002)。但是近年来,香港运输服务越来越多的受到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机场和货柜港口的挑战。内地运输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收费低廉的优势,使香港运输服务的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

但是。从香港运输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香港运输服务的营运环境来看,预期香港运输服务在未来短时间内仍会不断增加。也仍然高于金融和旅游服务输出额。但是三者之间的差距将有所减少。同时,预期运输服务输出在服务输出总额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其对运输服务产值所做的贡献会有所减少。

从对香港物流服务输出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内地是其发展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香港和中国内地合作关系的更加紧密的发展。香港联合广东物流业将大珠三角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物流城市群,同时,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输出也将不断增加,物流服务输出能力不断提升。

3 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性旅游中心。旅游业十分发达,其服务输出额也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近年来各国均纷纷着力发展旅游业,并有不少国家已将旅游业建设成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也由此越来越激烈,并日趋白热化。这些给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杨英,2002)。

从近年来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服务输出额有所增加,但是其占服务总输出的比重并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预期香港旅游服务输出额在未来的发展中仍会有所增长,但其占服务总输出比重将有所下降或维持不变,对旅游总开支增长的贡献也将有所下降。

从旅游消费的主要来源来看,旅游消费主要来自度假旅客,其次是商务旅客。但是,随着香港会议及展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CEPA实施后,香港与内地企业业务的不断增长。商务旅客对旅游服务输出的贡献将预期上升(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

从对旅游开支增长所做的贡献来看,中国内地的旅客是带动香港旅游服务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个人游”计划的扩大。内地来港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使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预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内地因素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在内地市场的作用将因进一步合作而不断扩大。同时,因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来自非中国内地旅客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历程特征、原因及前景进行分析,揭示了服务输出对香港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重要,并已发展成为香港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还带动了香港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对增加就业、平稳物价、繁荣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香港应更好的发挥其地域等优势,发展服务输出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2篇

一、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民企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三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从需求层次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 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的。

二、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据调研显示,民营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的,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属复合型通才。

调研中我们发现,民企需要的文秘人员实际上是“综合文秘”。因单位规模相对较小,文秘分工不是太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除了必须具备的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

此外,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会成为民营企业需要的秘书主要类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企业的秘书不仅要懂得涉外法规、涉外礼仪、涉外经济,还要明白商务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的产销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民企的客观需要,文秘人员要学习涉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履行好依法办事的责任,适应企业的新需要。

民营企业秘书的参谋咨询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突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为自己当好参谋,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秘书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分内工作,还是主管“上司”的好参谋、好助手,有些事情要替“上司”考虑周全,甚至在不影响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上司”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新时期对民企文秘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民企经济的发展,民企对文秘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不仅要以“文化”一员的身份参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要以对外使者的形象去展示企业文化的理念与内涵。要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外在形象来说,从厂房样式、环境装饰、标语口号到厂徽设计、节假日氛围布置等,基本都是靠文秘人员来

承担。内在形象更是无边无际,从公关、礼仪、交流、会议、办案等都是文秘工作的范畴。

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看好,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十分注重素质和能力需要。因此,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企业特色和适用性,以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的。

三、文秘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日前各行各业对秘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会打杂的“听话”秘书已经难以再满足职场的需求,拥有高学历的高级秘书证书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俏资源。

秘书分两级,一般秘书的月收入在两千元左右,如果有助理的角色大概在5000元,外企公司总裁办公室的高级秘书在8000到1万元左右的。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色;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39-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高等教育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解决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足,实现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民办教育促进法》本身存在滞后性的特点,且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甚至在某些方面采取了原则规定和回避矛盾的规定。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如何落实,怎样操作?法律没有具体的条文的支持,对民办高等学校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教师编制与教师培训、学生助学贷款、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没有落到实处。面对与公办高校同样的招生压力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供给压力,没有资金支持和政府投入的民办高等学校怎样改变在高等教育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当务之急应该准确定位,立足特色,建立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取得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高校连年扩招生源急剧下降的激烈竞争态势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规则。为此,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未来的高等教育格局中确立自身地位,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求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应用型本科”的主要特点是满足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公办高校的强势下取得一席之地的位置,主动和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发展模式,于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运产生。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不应该走前人走过的路,应该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路,在不断探索中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在探索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在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特色上另辟蹊径,争取自己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下面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探索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一)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首创的“第三学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原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2003年取消署假,将每学年两个学期理论学期改为三个学期,第一、二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每年的6-8月独立设置为一个社会实践学期,学生到一定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岗位上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以专业实习岗位为基础的实践学习,称“第三学期”。在第三学期,学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主动联合企业共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每个学生都有实际工作岗位,学生从事的是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观察和体验,这是第三学期的标志性特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的教学改革工作,努力创建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与明天在社会的生存方式保持一致,这是第三学期创立的宗旨。第三学期教学带动了就业,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新生的职业前瞻教育为学生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目标。新生入学后,第一个月就是开展轰轰烈烈的职业前瞻教育,有毕业学长的就业前景分析、有企业老板的专业前景分析、有为期两周的专业岗位实习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以及需要的专业技能,为盲目入学的新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三)政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为地方经济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建立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三者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政府在这三者关系中负责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导向,高校负责提供科研成果和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提出人才需求和实验场所。高校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方案的制定和培养工作中来,甚至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负责人才培养的考核和把关。高校负责根据政府提供的优势资源和政策,与企业实现最佳的融合与配置,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些办学特色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利实现从高职专科向应用型本科的过度。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如果说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需要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来保障。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首先,很难吸引优秀教师进入,师资流失也非常严重。因为教师各方面的待遇与发展受到限制,如薪资水平、社会保障、失业保险、退休基金等等。其次,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缺乏学术氛围,教师难以申请学术研究项目且进修情况不佳,阻碍了教师的提升空间。再次,现在的民办学校对教师实行的是择优录用的聘任制。虽然,学校教师的流动一方面可以通过择优汰劣,使学校始终保持最佳的师资配置,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的频繁更换,对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及学生思想的成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特色建设的需要,着眼未来发展趋势,推进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要善于吸引与提升现有年轻教师的学历水平,要善于利用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一线专业人员优化教师队伍等业务素质,更要积极吸引所办专业领域内的名师名家。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通过实施“双高素质工程”,引进专业带头人

所谓“双高素质工程”,是指积极引进本校所办或拟办专业所需的各类高职称高学历的公办高校退休、在其专业领域内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学者来校工作。通过实施“双高素质工程”可以改善师资结构,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竞争力的同时,也可以带动科研,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形成具有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师资格局。

2、通过实施“保险基金双渠道”来源,稳定师资队伍

未来高校的竞争是实力与特色的竞争,但最终必须是师资力量的竞争。确保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权益应该结合各个地区的实践经验,明确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职工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和费率缴纳社会保险,以实现同工同酬和同一行业职工的公正待遇,可以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职工的社会保险单列出来,在教职工和学校交纳费用的基础上,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的权益,稳定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落到实处,保障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与公办高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3、通过实施“培训与交流双途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根据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采取校内外、国内外双途径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根据各学科群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校院两级教师培训体系,构建管理能力培训、技能培训、科研培训等多位一体的培训制度。结合个人科学素养、创新素质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等,建立有针对性培训方案。鼓励和支持各学科群、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展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支持各类开拓视野,活跃学术气氛的国际学术和交流活动,设立教师国际研修基金,有计划资助中青年后备骨干人才开展为期一年的出国研修、合作科研。

打造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特色,统筹配置教师资源,激活教师队伍,加快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高、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谢永利,庞道晶.关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7):28-29.

[2]金忠明,尹晖.当前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09,(7):19-22.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4篇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01-01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容行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容需求,但随着服务领域和服务数量的不断扩大,美容行业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美容行业出现的问题,探讨其相应的对策,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美容环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持证情况: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美容院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营业。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美容院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未申办卫生许可证就擅自从事美容活动。

1.2 基本卫生设施情况:

根据《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要求,美容院必须配备单独的清洗消毒间、消毒间内有排风设备、清洗消毒池等,还要配备美容工具消毒柜。一些美容院的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未配备消毒间,或消毒间兼作他用,消毒设施不能按要求正确使用,甚至将设施、设备闲置不用,使得消毒工作流于形式。

1.3 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美容行业属于国家劳动部门规定的必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行业之一,从业人员除了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外,还必须得具有劳动行政部门等核发的美容上岗证。而实际的情况中,从业人员健康证的持证率不高,而美容行业的上岗证持证率更低。另外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多为20岁左右的女性,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等问题,加重了监管的难度。

1.4 化妆品的索证情况:

化妆品属于涉及人体健康相关的产品。美容行业提供给顾客使用的化妆品大多是从美容用品中间商提供,这类美容用化妆品基本都是专门销售给美容院的,一般的正规的商场是无法找到的, 这样一种销售方式容易避过卫生监督部门的市场检查;另外美容店使用的化妆品以特殊用途化妆品和进口化妆品为主,功效上大多是宣传美白、祛斑、淡化各类色斑、消炎、抗过敏、抗紫外线等内容,但又无法提供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1.5 擅自开展非法医疗美容:

美容院按其提供的服务可分为生活美容类美容院和开展医疗美容的美容机构两大类。对于开展医疗美容的美容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开展医疗美容活动。而一些美容院为了牟求经济利益,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文眉、文唇、激光祛斑、脱毛、针灸等医疗美容项目,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对策

2.1 把好发证关:

严格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及《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的要求,控制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条件,规范其新申请美容院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料、卫生管理、公共用具消毒”,把好公共场所发证关,提高卫生许可证的发证质量,从源头上消除卫生隐患。

2.2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业务培训:

对美容店的负责人要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规范;同时,由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更换频繁,必须坚持长期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加强从业人员的消毒知识方面的培训,包括消毒浓度配比、接触时间、消毒方法的选用、消毒操作规范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

2.3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加强对美容行业的日常监督管理的频次,规范制约美容机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相应合法的美容项目;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发现违法行为,尤其是无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活动的美容院依法给予严重的处罚,坚决遏制违法行为泛滥的势头,形成依法办理证照、合法经营的市场氛围,促进美容行业健康发展。

2.4 健全卫生管理制度:

健全美容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制定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应急预案,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健康证明及美容上岗证后方可上岗操作,对化妆品等公共用品用具的采购要选择正规的渠道,并做好验收和索证工作。

2.5 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作:

加强同工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对美容场所的证件、公共用品用具进行重点监督和检测,并定期将检测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引起经营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玲、焦柳英、徐利华等.黄冈市美容行业现况调查及前景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81-83.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重庆;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进入新一轮服务业跨国产业转移进程,服务业跨国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以服务外包为主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目前,国内一些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纷纷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重要抓手。面对服务外包这个全球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带来的“大蛋糕”,全力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和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庆应该以竞争者的姿态参与其中,加快发展,由此将重庆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办公室”。

1 重庆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服务外包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发展服务外包,将会有力的推动重庆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首先,与制造业相比,服务外包属于无烟工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化水平高等特征。新兴服务业的知识高度密集特征以及其高渗透性与高辐射性,使其更深入更紧密地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再是制造业的辅助部门与累赘产业。 其次,“十二五”期间重庆加快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发展开放型经济战略,重庆的服务行业利用外资可望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再次,服务外包所提供的岗位要求雇员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对于大学扩招以来就业渠道无法容纳逐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

2 重庆市发展服务外包的不利因素

其一,对服务外包的认知度不高,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服务外包作为新兴行业,社会各界对其认识不足,了解不深。其二,缺乏专门政策、法律支持。政策法律环境的健全对服务外包目的地的影响相当大。而在我国大环境下此类政策法规与欧美国家服务业对外包目的地法律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我市也缺乏相关支持政策适应服务外包发展的需要。其三,人才短缺。服务外包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通常需要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人才,因为全球85%以上外包项目都是以英语作为沟通桥梁,英语语言能力成为跨国公司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仅次于成本的第二大因素,虽然重庆人力资源比较充沛,但与京、津、沪 3 个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缺乏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是重庆企业进军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重要障碍。

3 重庆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与措施

在服务外包成为国内各主要城市竞相发展的经济热点的形势下,摆在重庆面前的不仅仅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重庆要发展服务外包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3.1 积极争取国家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

争取到国家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可以使重庆在服务外包方面获得一个最佳的“站位”。因此,重庆应转变观念,树立互动、开放和外向相结合的思维定式,抓住商务部启动的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这一机会,实质性启动发展服务外包的相关工作。

3.2 实行差异化策略和错位竞争

在服务外包的发展方面,国内一些城市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些城市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现在已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和地位。因此在发展服务外包过程中,重庆在发展策略上,应避免产生片面追求“大而全”的思想,要实行差异化和错位竞争,也就是说重庆要准确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重点行业,避免与其它城市相互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从而促使重庆的服务外包走上健康成长的快车道。

3.3 及时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

服务外包方面的竞争是国家或政府层面的竞争与企业级别竞争的交叉并行。因此, 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庆应该借鉴其他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 抓紧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外包的鼓励政策。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认证,开拓市场、人才培训等服务外包事项,在税收方面给予服务承接商或外包商适当的优惠,加大资金投入,为服务外包的承接方和发包方提供及时、准确、丰富的商业信息等等。

3.4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集团

目前,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印度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而对于重庆甚至是全国范围的服务外包企业来说,其实力还很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要想真正占领服务外包市场,就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集团。首先,引导和鼓励一些具备一定规模的外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有选择地进行强强联姻;其次,大胆引入风险投资,帮助外包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第三,引入外资,成立中外合资外包企业。

3.5 提供标准化的外包服务

只有成熟和规范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发包商或外包企业。重庆应该在服务的专业化、量化管理方面多做工作,逐渐形成标准化的服务外包模式。同时,要进一步积累各行业各部门的专门知识,积极针对特定客户的不同需求,提拱针对性的服务,争取更多客户资源,形成规模经济。

3.6 培训服务外包人才

服务外包是专业化服务,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因此重庆应加大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培训服务外包人才方面,要引导和支持在渝高等院校或社会培训机构与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对接,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手段,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上档次的服务外包人才,增强重庆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国内外专业培训机构、跨国公司、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培养服务外包,开发业务核心团队或为企业开展量身定做的人才培训。

3.7 营造适合服务外包的法律法规环境

服务外包对承包地区的法律法规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重庆在营造适合服务外包的法律法规环境工作方面,可以集成现有的法律、法规,构建服务外包政策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是服务外包得以发展的基础,要采取措施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快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创新,要逐步有序地扩大开放电信市场和金融服务市场,增加市场透明度。做好国际标准国内化方面的工作,争取推出其他国家或地区能够按受的标准,形成一整套规范的项目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流程,有效保证沟通,按期完成外包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

[2]若岩.中国不笑 世界会哭[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4.

[3]裴长洪,彭磊.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6篇

一、四川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一)四川省体育旅游发展概况

四川省的旅游经济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但从总体而言仍多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产品不丰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的多种层次的旅游需求。

如成都“西岭雪山”,开发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开发了漂流、滑草、自行车、热气球、CS野战场等夏季项目。如今的“西岭雪山”,已成为整个四川乃至长江以南冰雪运动、体育旅游的龙头,吸引了省内外,乃至港澳台、东南亚、欧美地区的大批滑雪爱好者。又如“攀枝花长江漂流”,攀枝花市为打造“万里长江第一品牌”,连续举办中国国际长江漂流节,先后有来自英国、美国、新西兰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支国内外漂流队伍、上千名中外运动员参加了正式比赛,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漂流比赛。

(二)四川省体育旅游存在问题

1、管理机制滞后,缺乏政策引导

体育旅游归属不明,开发过程中未能体现和其他旅游项目的结合,围绕其开展的旅游活动知之甚少;四川省还没有针对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相关政策出台,不少地方政府将景区经营权出让给开发商后便不闻不问,任由经营者自生自灭。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欠缺

一方面,针对体育旅游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难以对体育旅游的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规范和监督。目前四川省针对体育旅游推出的相关法规只有《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和《漂流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而对于如,攀岩,狩猎,穿越,户外探险等竞技性较强又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尚无任何规范和约束措施。另一方面,针对开展体育旅游的景区,其安全保障体系还有待加强。

3、体育旅游人力资源缺乏

体育旅游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的缺乏,造成对潜在顾客的培训不力,顾客在缺乏参与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对其参与热情降低,从而影响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三)四川省体育旅游发展趋势

四川省现已有多家专业体育旅行社、体育旅游公司、体育旅游性质的俱乐部组织。同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不少民间资本和企业对其资源开发的参与,发展势头不言而喻。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地选择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来充实闲暇时间,满足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一)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1、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分析

首先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的需求;其次由于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外延,其丰富的内容让参与者容易找到切入点,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再有就是体育旅游的可重复性,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体会体育旅游的过程。所以需要壮大体育消费市场。紧密围绕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大力引导体育消费需求,积极培育和健全体育消费市场,不断增强体育消费产品的供给能力,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体育消费与城镇体育消费、传统体育消费与现代体育消费的协调发展。合理引导高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需求。

2、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一是,大众体育旅游热情高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将引领四川体育旅游向前发展,同时民间体育赛事、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观看与参与也将会大大增多。二是,体育机构与旅游机构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体育旅游相关的组织管理与政府支持也将会加大。同时,特色体育活动,对于地区旅游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很可能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三是,体育旅游投资也会成为今后旅游投资领域的一个热点,不论是大众旅游的规模效益还是高端体育旅游如高尔夫健身旅游的高收益、配套服务的酒店餐饮或者娱乐设施的盈利等都使得体育旅游投资回报看好。当然,这也包括旅游投资过程中的体育元素引入,如景区中的体育休闲项目、相关的小品等。四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为政府城市经验和城市的休闲化打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选择,如结合市民休闲、游客旅游需求,市场化运作的体育休闲公园、体育休闲社区等的建设等。

(二)四川省体育旅游的目标市场定位

1、注重科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结合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和特色寻求与之相匹配的客源市场。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2、从资源导向性向市场导向性方向发展,确定目标市场,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市场运行机制来进行运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选择好开发重点以及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减少开发的盲目性。

三、四川省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一)四川省体育旅游的产品策略

1、深化挖掘旅游资源,突出特色

旅游策划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资源,挖掘有价值,有特色的旅游资源的过程,旅游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化腐朽为神奇”,旅游产品的策划是旅游资源特色在逻辑上的必然延伸。旅游界最注重的是独特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具有独特性就容易培育成优势品牌,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

2、创新体育旅游产品

把握旅游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创新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其内涵。四川在发展自然风光旅游和人文旅游的同时,应该大力开发体育探险、康体休闲娱乐、民族体育风情体验、运动竞赛与训练跨国际的漂流、登山、汽车自驾游等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3、丰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从产品体系而言,体育旅游应突出‘特’字。优先发展休闲体育旅游市场和健身体育旅游市场,构建一批融参与性、刺激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体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二)四川省体育旅游的营销策略

1、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整合各类旅游资源要素,使得其形成一个个全新的旅游产品,是旅游开发走向全面商品化的产物。旅游产品的策划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应把握适度原则。

2、集中力量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有计对、有重点地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鼓励体育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

3、加强区域整合,加大市场宣传促销力度

以旅游景区为中心,以周围的旅游地为节点,以区域境内的主要道路为廊道,把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结合起来,民俗文化旅游与各类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对区域旅游产品的组合搭配,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群。

4、拓宽营销渠道,大力开展体验营销、绿色营销

积极实施体验营销,努力贴近体育旅游消费者,体会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给消费者心理需求以满足,进行情感体验营销将激发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大力开展绿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在营销意识上要主动迎合旅游消费绿色化新趋向,积极开发有益于社会及体育旅游消费者健康的业务,突出旅游产品的绿色内涵。

(三)四川省体育旅游的管理策略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旅游主管部门要在法律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出旅游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安全督查力度;加强旅游、交警、交通等各大部门的密切配合;严格服务人员的培训考试发证制度。

2、培养专门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体育旅游人才不仅涉及体育旅游的项目开发、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策略选择、经营管理以及具体的体育旅游业务操作问题,还涉及因参与体育旅游的人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这就需要对顾客群体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坚持多层次、多途径地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如体育旅游导游、体育旅游项目教练、体育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人才等,从而提高四川体育旅游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水平。

3、加强招商管理,营造投资环境

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争取政府更优惠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坚持进行政府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四川省不仅要对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统筹规划,还要加紧制定和完善体育旅游业的规章制度,通过财政、税收和信贷等鼓励对体育旅游业的多元化投资。

4、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调节淡旺季差价;二是对温冷线实行中档价格,对旅游服务配套优越的城市实行高档价;三是对于特殊吸引力,特种旅游项目及线路,有限的客源容量的资源,一律实行垄断价格。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指导旅游业协调适度发展。

四、总结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招岗位;调查;报告

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

1.1从建筑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无论是建筑业还是房地产业、市政公用设施类企业、勘察设计单位等,都设有工程造价管理岗位。

1.2工程造价专业在建筑市场的就业大环境分析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日趋成熟和建筑生产的集约化进程,对建筑业的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好的要求。建筑工程在设计初期就强调“适用、够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也强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针。可想而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实施主体越来越注重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及工程施工之间的关系。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岗位主要有注册造价工程师和造价员两岗位。

在对施工类企业的招聘和应聘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需求最多的是造价工程师,其次是造价员、项目经理、造价技术负责人等职位。

1.3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就业优势

本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预算人才,另外本专业的毕业生还能从事施工管理的工作。这就是本专业毕业生的两大就业优势。可以就业的范围很广泛,包括:造价事务所、建筑公司、监理公司、大企业的基建部门、建材公司等等。本专业已经超过了建筑设计和建设监理成为建筑业的第一行业。

2.工程造价培养目标及定位分析

目前造价专业的就业形势很好,如何把握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是办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如果把社会调研比作“力的大小”,那么培养目标就是“力的方向”只有二者联合才能成为物理意义上的力。

2.1人才目标的培养

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过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该专业的学生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有良好的工作素质又有较强的技术岗位技能、具备工程一线的造价工程师的基本素质,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熟练从事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结算,以及工程投标报价与招投标能力,成为既有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人才。

2.2学生培养规格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就素质而言,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心理素质。就能力而言,学生应具备:编制各类专业的工程概预算的能力: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和工程经济项目的分析的能力;就技能而言,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识图、理解能力、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技能;就知识而言,学生应掌握土建、安装和装饰的识图知识;了解建材、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知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以及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够适应清单报价后要建立的企业定额的实际情况,掌握定额编制的原理和方法。

2.3工程造价行业人才招聘企业形式以及对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2.3.1造价行业人才薪酬情况调研分析

2009年造价工程师,造价员等主要职位的全国平均水平月薪情况分析看出:造价员2962元/月;注册造价工程师:6399元/月;而造价技术负责人为8280元/月。

2.3.2工程造价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工程造价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无论是技术、知识、质量,还是管理、效益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是:(1)低素质的人员供大于求,真正高素质的人才缺失十分的有限。所谓“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如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又包括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所以,现在的用人单位更看中员工的基本素质。(2)“复合型”人才稀缺。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就是既懂预算又懂施工,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既懂造价又懂经济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能搞土建预算也能搞安装预算、装饰预算等。随着经济和及时的不断发展,对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3.明确毕业生的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中小型设计院(所)、建筑管理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及房地产开发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中外合资或合作、外商独资的工程公司等建设业主单位、建筑安装施工单位和装饰公司等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工作的,一般是从单位工程预算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4.岗位分析与工程造价就业情景分析

4.1岗位分析

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中土建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领域、建筑专业化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建设工程咨询等领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岗位所占比例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建设与经济发展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大量需求,随着建筑业发展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

(2)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职业面向为: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物业公司。

(3)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预算员、测量员等。

4.2工程造价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造价行业前景很好,工程造价属于土木建筑方面的,因为每个工程都会需要造价预算,就这个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造价这个行业来说也是十分的乐观。中国的建筑方面特别多,所以对于造价方面的人来说收入也是可观的,市场需求量大,而市场却供应不足。

【参考文献】

法律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WTO信息咨询业信息咨询信息市场

1我国信息咨询业面临冲击与挑战

我国的信息咨询业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确立后,随着国家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市场繁荣而逐渐壮大起来的。我国咨询业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80年代后,咨询业开始发展壮大。从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咨询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加入WTO和申奥成功,给我国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带来契机。我国加入WTO后,政府部门垄断信息资源的状态被打破,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但国内弱小的信息咨询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外大型信息咨询机构的挑战与威胁。入世标志着服务业的全面开放,标志着中国信息咨询业竞争全面进入国际化、全球化,而海外信息咨询机构的全面进入,无疑会对中国信息咨询行业带来冲击和压力。首先,国外大型信息咨询机构拥有优势和强势与我国信息咨询企业目前的水平相比,形成的落差是我国短时期难以超越或持平的。其次,国外信息咨询机构凭资金上和待遇上的优势,从我国信息咨询企业中挖走精英人才,给我国信息咨询业造成更大的人才危机。第三,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咨询机构相比,目前我国信息咨询业存在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模式结构的混乱、市场体系不健全、从业行为不规范、服务项目单一、品牌信誉尚未形成、专业精英人才缺乏、咨询机构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以及部分信息咨询市场存在着带有行政色彩的垄断性等行业弱势,严重影响了信息咨询的服务质量,阻碍了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在中国入世前,世界各大咨询公司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在中国开展自己的业务。入世后,外资咨询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咨询业市场,目前已有数百家海外公司在华登陆。在目前实力不强、管理尚不规范的我国本土咨询公司面前,这些跨国咨询公司的优势十分明显,将对我国咨询业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2我国信息咨询业的自身相对优势

从现实情况来看,短期内我国信息咨询业无论技术手段、服务质量还是市场幅度,与国外均有很大的差距,这使我国咨询业面临严峻挑战,国外一些大的实力雄厚的信息咨询公司将凭借其高技术手段和资本将我国的企业排挤在市场之外,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但我们也应该乐观地看到,我国的信息咨询业也有许多国外大型信息咨询机构暂时难以替代的比较优势,在新时期的信息咨询市场中应能大有所为。

2.1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1997年以来我国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咨询业运行所需的信息资源。由于这种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本、利用成本大为降低,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咨询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此外,我国信息咨询企业熟悉国情政策,比较了解熟悉企业的现实情况,能使咨询服务配送更加对口,直接到位。

2.2服务费用相对低廉

相对于国外信息咨询机构而言,我国信息咨询企业提供服务时,凭借先天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运作成本相对较低,运行过程简约便捷,因而服务费用大大降低,令国外同行叹为观止。

2.3人才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信息咨询市场的不断完善,迫使广大信息咨询企业痛定思痛,以人为本,不断优化作业人员队伍,专业人才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不惜花重金大量聘用境外学成归来的精英人才,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尖端的科技,日趋缩小与国际同行的距离。

2.4多元合作日益成型

许多信息咨询企业注重加强与国内名牌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借助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和专业技能,共同开发信息咨询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咨询商机不断涌现

由于咨询费用偏低、操作可行性佳,入世给我国的信息咨询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海外中小企业潮涌而入中国市场,急需得到投资、合作和拓展经营方面的导向服务;数以万计的国内中小企业面对入世,急需得到智力支撑。这些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是“门对门”的信息配送,我国信息咨询业比国外同行更具有施展能力和作为的机会。

3发展我国信息咨询业的对策

对于开放的、无边界的信息咨询竞争,我国的信息咨询企业,首先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综合运作层面的应对准备,保持着积极的姿态。只要我国信息咨询业能正视现实,积极应对,依托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那么我国信息咨询行业市场广阔,前景灿烂。3.1加强信息立法,应对世贸规则

由于我国信息咨询业的咨询机构良莠不齐,需要尽快制定信息产业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信息咨询业的作用和地位,确定信息咨询企业开业的条件、经营规范以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使信息咨询业的管理和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要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抓紧做好信息咨询产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不仅要保证我国有关法律制度与WTO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一致,还要确保立法工作质量,增强法律制度的透明度。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府对信息咨询业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但与WTO规则还相去甚远。在加强对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与WTO有关信息服务条款的原则进行详尽研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我国信息产业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我国信息咨询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咨询价格、市场管理、行业规范、机构审查、从业资格认证、咨询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等进性明确的规定,健全和规划信息咨询业的从业行为,使信息咨询业的管理和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世贸规则相衔接。

3.2培养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信息咨询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了信息咨询质量的好坏。我国信息咨询要在市场前景分析、风险分析、成本效益分析、项目技术分析、政策法规咨询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要求我们的信息咨询人员要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高效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快速传送信息产品的能力,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思维、缜密的组织、公共关系意识以及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和外语水平。我国信息咨询机构必须“换脑”、“融智”,进行强势充电,加强人才复合化、专深化、结构合理化建设,对执业和从业的信息咨询工作者,分层面普遍进行一次职业培训,强化专业技术训练,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凭资质营业。国家要有统一的信息咨询专业培养计划,学校教育中也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还将在岗培训纳入到终身继续教育计划之中,鼓励和支持咨询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

3.3理顺市场机制,培育市场需求

面对信息咨询业竞争的新形势,国家应在财政、税收、法律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在财税政策上按高技术产业予以优惠,同时增大资金投入,实行中央、地方和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国家占主渠道,积极鼓励集体、个人角逐咨询市场,建立平等竞争机制,并制定相关规定保护本土咨询企业,扶持一批咨询企业形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信息咨询企业要冷静思考,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入世后更加开放条件的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咨询机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树立“用户至上”、以用户为中心和信息经济、市场经济的观念,以市场竞争为机制,实行政企分开,转变运营机制,建立起面向市场、对用户需求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加强企业产权所有制多元化、竞争化和联合化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要以市场为导向,规范信息咨询服务市场行为,培养咨询市场结构要素,健全市场管理体制,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咨询服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效益性。加速培养和优化信息咨询市场,选择正确的市场目标,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

3.4加强资源整合,组建战略联盟

当前,我国信息咨询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显得力量单薄,只有充分发挥合作优势占领市场,才能与国际力量抗衡。我国信息咨询机构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我封闭、重复建设的局面,实行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才能在资产规模、技术含量、管理水平、信息咨询专业人才、销售额等方面,与国外咨询机构一争高下,才能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稳操胜券。我们要有意识地采取“团体作战”的思路,即在宏观上依靠政策,微观上利用发达的信息系统,按照经济原则,对一些大中型信息咨询公司进行整合、重组,组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集团,以避免“内耗”。信息咨询企业既可以通过紧密型联合也可以采用松散型联合,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劳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业务关联、互惠互利的利益集合体,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促进信息咨询产业结构同级化和合理化。

3.5加大宣传力度,创办行业精品

大众媒体的宣传是树立信息咨询业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不但可以推广咨询成果,提高咨询机构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而且可以开发潜在的信息咨询市场。我国信息咨询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适度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要包装推导我国的品牌信息咨询业,在国门之外塑造我国成功信息咨询机构的品牌形象:一是要有服务精品;二是要树立企业形象;三是要创办名牌企业;四是要广开宣传渠道。

3.6加强国际交流,参与国际竞争

入世为我国信息咨询机构与国外先进的大型信息咨询企业直接对话打开了便利之门,我们要抓住契机,通过正当渠道,与他们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引入和建立国际领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激励向外发展。学习国外同行经验,壮大自己的实力,提高声誉,为开展与国际化接轨的咨询服务打下基础,同时向国际标准看齐,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抢占信息咨询服务的国际市场,为我国信息咨询业的进一步发展做更大贡献。在加强交流过程中,要以国外知名咨询企业如安达铭、麦肯锡、兰德等为重点,借鉴他们战略发展模式、成功运营经验、先进管理技术,结合我们自己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状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大胆创新,促进我国信息咨询业的长足发展,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拓展涉外信息咨询业务,积极与国外的大咨询公司合作,通过合办咨询公司、参加同类国际咨询行业组织等方式争取项目,参与国际信息咨询市场的竞争。

参考文献

1于斌,吴潇.信息咨询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新方向[J].科研管理,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