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第1篇

与此同时,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衍生并传播着一些负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有着很高的覆盖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最前卫的文化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改良变迁,从而使大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的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转变为互补与补充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动力。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单纯的图片、声音完美的结合,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让高校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精彩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凭借着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引导着高校学生,这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无可比拟。

(二)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不但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方便,由此出发,介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往往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坦率的去吐露真心,将自己的见解、情感以及诉求真实而有力的吐槽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及了解学生的这些诉求,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引导,在沟通中鼓励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消极而悲观的思想状况进行疏导,及时了解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路径,是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充实,而网络世界的绚烂多彩极大地诱惑着高校学子的好奇心,这种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化满足着高校学子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从而导致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和传承的载体受到极大地冲击,加之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掺合,使得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从未有过的威胁。因此,高校学子对网络文化的支持与参与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子思想政治状况形成冲突,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让传统意义中空间和时间所涵盖的文化、经济、政治概念发生转变与偏移。西方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极大地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德育观念产生极大地影响。导致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懈怠,以及在道德观念上和行为规范上产生懈怠。同时,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差别,让高校学子沉溺于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中不健康思想的趁机而入,让缺乏自律性的学子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冲击,从而导致高校学子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下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

(一)从思想上疏导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有着较强接受力的群体,对社会新事物、新思想充满着好奇心。随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凭借着各种媒介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从根源上认识到新时代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信息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让高校学子从思想上去认识区分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会如何汲取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也要学会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探索和学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第2篇

一、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1.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研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首先应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涵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以分析在网络条件下的具体问题,掌握其每一基本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网络空间的虚拟不是现实的,但人们通过这一空间的情感交流是真实的,网络环境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使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

1.开放性特征

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空间,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由原来相对密闭的狭小空间扩展到全社会,大学生可以随便选择自己喜好的对象进行交流与学习,彻底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网络环境拥有开放的可共享的资源库,面向所有的网民,大学生们不仅能够及时地受到其选择对象的教育和影响,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思想与认识上传到网上,供其他的网民借鉴与分享。

2.互动性特征

网络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大众传媒,是一种多层次的传媒形式。以往的传媒形式一般都是单向的,即教育客体单向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而网络的形式是双向互动的,作为受教育者,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受教育的内容,还可以作为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对他人的思想认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互动性是间接的,往往通过文字实现,而缺少面对面的交流。

3.自主性特征

在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因为在网络环境中主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受教育者担当信息接收者和信息者的双重身份,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化逐渐趋于非主体化。传统的管制规则在网络环境下已不适用,教育主体不是提供“说服”,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非主体化的倾向。[2]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极大地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既包括受教育者范围的夸大,也包括宣传区域的扩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信息化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3.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以提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其教育目的的实现,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互联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了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相伴的也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因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以致陷入困境。

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造成冲击

2.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提出挑战

3.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三、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虽然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但我们更应冷静地看到消极的部分,正确对待网络的影响,找到问题的所在,积极地采取有项措施应对挑战,减轻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保证

第一,国家和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决策者和网络社会最有力的监督者,国家和政府应该正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肩负的责任,通过颁布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政策,保障网络社会的正常和谐运作。第二,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管理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上网行为。国家和政府站在制高点,有条件有优势利用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平台。第三,加强法制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还要弘扬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

(二)学校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

首先,加强校园道德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校园网络风尚。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等加强校园思想道德宣传,宣扬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独特的校园道德,同时积极开发网上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多元兴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三)大学生自身的理性选择

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心理品德,对复杂的网络资源做出自我判断和理性选择;要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保持一致,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塑造全面的自我,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平章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第3篇

围绕“谁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这一问题,我国学界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哲学作为社会思潮的先导,随着西方哲学界由笛卡尔式主客体二分发展到主体间性哲学,我国教育界对教育主体的研究也由主体性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教育。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将新式教育理念与新型教学课堂相结合已成为高校课改的又一重点。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网络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1]狭义的定义则倾向于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限定在网络课堂的范围内,为了更好地将主体间性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视域,故而本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持狭义说,特指高校以网络课堂为平台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主体间性理论概述

(一)主体间性理论的来源――作为哲学范畴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译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本位”,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胡塞尔为了消解所谓“人的主体性悖论”,即作为主体的自我所感知的世界与他我感知的世界有什么联系(单子式的主体如何相互认识)和主体间如何达成共识(知识的普遍性),避免陷入主客二分所导致的“唯我论”困境所提出的,胡塞尔认为“无论如何,在我之内,在我的先验地还原了的纯意识生命的限度内,我经历着的这个世界(包括他人)――按其经验意义,不是作为(例如)我私人的综合组成的,而是作为不只是我自己的,作为实际上对每一个人都存在的、其对象对每一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一个主体间的世界加以经验。”[2]主体间性先验地存在于每一个感知主体之中,自我所感知的世界与他我所感知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因而一个主体内构造的知识也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先验主体作用的结果。并且,“自我”与“他我”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即当多个主体发生联系时,他们都能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他主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其他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主体间的关系也会在实践中影响着主体的行动,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使主体形成了“类主体”的共识,即便单个主体对客体单独发生作用,单个主体自身历史上所受的“类主体”的影响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主体。所以,主体间性理论既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又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随着哲学理论由“主体性”视域转向“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也由“主体性教育”向“主体间性教育”迈进。

(二)教育理论上的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

1.主体性理论的局限性

在主体性教育理论中,师生之间是单一的原子式关系,即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则学生就是客体,反之亦然。这种“主客体二分”思维直接导致了学术界长期关于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问题的争论,在“以教师为中心”,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观念受到批判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又引发了关于教师的作用等主体性的危机,为了避免双主体与主体性理论的矛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应运而出,但教与学逻辑上可分而在物理式的课堂中却不可分的矛盾又使此教育理念面临实践上的困难。因而,传统主客体二分的理论具有局限性,将主体活动的所有对象都视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混淆了对象与客体的区别,忽视了主体活动中主体所指向的对象除了客体外还可是其他的主体。

2.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飞跃

不同于主体性理论将主体活动视为主―客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在主―客关系外还存在着主―主关系,主―客关系对应的是作为能动的主体与没有自主能动性的客体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虽然客体也能对主体的作用予以反应,但客体自身不具有能动性,只是类似“刺激―反应”的被动表达,而主―主关系则是多个能动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非主即客的关系,而是同为主体的关系,他们共同作用于作为客体的教学资源。可见,主体间理论是对主体性理论的超越,它在内含主―客体关系的同时看到了多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三、网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者的平等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相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的思想与灵魂,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平等的交互是教育开展的前提。以网络课堂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进行教育活动,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网络以其‘非中心化’的特点和匿名性的技术特征,消除了传统人际的‘社会的藩篱’(如年龄、性别、身份等)的限制,人人都是网络交互的主体,没有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客体。每个人既可以成为网络德育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网络德育信息的接受者。”[3]符号化的存在使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表达思想。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交互活动中多主体共存,各主体间是平等的关系,作为主体的双方都将对方视为能动的与“我”交互的个体。因而,将主体间性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为彼此之间的坦诚交流,互相理解提供一个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打造良好的平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关系与主体间性理论相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还在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在网络课堂中,教师可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学生,利用网络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结合网络的特点,将教材的学习深入到实际的活动中。学生则可利用网络特有的人机交互模式根据个人的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在交互活动中同时存在着多个主体,并且在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因而,将主体间性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主体在面对共同的客体(教学资源)时,更好地沟通、学习,作为个体的主体在面对客体时要学会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即强调在网络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要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相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既强调知也在乎行。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交流,网络传播是个体间借助网络所进行的非面对面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与传统人际传播所重视的“关系”不同,网络人际传播更侧重于“认同”。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行动上协调一致,教师不仅要传播正能量,还要了解学生,影响学生。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主体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类主体”共识会影响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影响着主体的行动,即学生的言行会受其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因而,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际的效果。

四、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式的主体活动

与主客体对立状态下的单子式对象化活动不同,主体间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融合式的主体活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教育主体,教学资源作为对象,从而构成了不同于主体性视域下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模式的一种新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体(教育资料)模式。“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4]多主体共在说明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都具有独立的思考、认知、行动能力。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能动意识,在平等的交互、坦诚的讨论和共同的参与中使受学生明白提高思想品质是自己的事,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觉进行自我完善教育。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怀式的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互动,不同于主客体对立下的“为我性”灌输活动,主体间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人文关怀气息。“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主体性视域下主客体关系中教育者传播知识的单向辐射状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灵魂交流。”[5]受教育者不再是被教育者单方面改造的对象,而是作为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因而,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由关注知识点转向关注人本身,利用网络接触、交流、理解受教育者,并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识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将人文关怀嵌入到教育之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网络在高等学校的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网络以其丰富的知识资源、迅捷的传播方式、即时的参与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面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研究如何创新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网络环境的基本内涵

网络环境说是一个包罗万象、极为宽泛的概念,既有物质形态,又有精神形态,是一个由多个层次、众多要素构成的巨大“系统圈”。简言之,它是与主体(某一组织、集体或某一个人)发生联系的一切外部条件。

(二)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

1. 虚拟现实性。在网络环境中,人的实践活动被转移到虚拟的电子空间。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的,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所看到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只是符号的交往。

2. 交互性。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消除了现实环境中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建立了一个超时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通过图象或虚拟的空间进行互动交流,使网络环境呈现出极强的交互性。

3. 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消除了时间的限制,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说话、做事,这比现实社会具有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表现出了网络环境的极为开放性这一特点。

4. 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中,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迅速实现全球信息共享。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追求,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1. 着力培养网络道德主体,强化大学生的自律观念。将大学生培养为网络道德主体,就是使他们成为建设、管理与使用因特网,并具有相应道德需要和能力、道德义务和权利的人。

2. 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及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大学生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为了有效抵制这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是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三是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3. 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传播快速、覆盖面广、难以监控等特点,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挑战。因而,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极具价值和可行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

1. 开设和建设高校思政博客,为师生营建新的沟通桥梁。思政博客,是指以网络博客实体为依托,潜移默化地推进思政工作的一种网络载体。思政博客不受时空的限制,交往双方不用面对面交流,这就有利于解决那些因羞于表达或是难以直接表达的问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思政博客使得师生可以脱离课掌那种拘泥环境,以一种平等、轻松的心态进行交流,两者之问是网友关系,也可能发展为朋友关系,这样他们就能随意的探讨切磋,而不用避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既定身份的隔阂,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2. 开发网络的游戏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游戏的呈现方式。客观地说,游戏本身是中性的,它在形式上对大学生的巨大吸引力却可以为我们所用,转化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大学生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是比较多的,网络游戏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我们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游戏化改造,将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融入游戏之中,用生动的游戏形式予以表现,使“寓教于乐”的方法得到真实的体现。

3. 借助校园网的平台作用,增加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公益广告的宣传意图主要为了推销观念,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符合社会公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某种社会事业和社会风范,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道德教育意义。一则好的公益广告所传达的理念和教育意义能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受到的感动和震撼也是十分强烈的,这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结语

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保障。重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与网络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网络环境积极的一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 张锦高,丁振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思考和实践[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内涵;特征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10-01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环境。在众多的环境中,网络虚拟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环境因素。

"虚拟"这一词是由中世纪苏格兰著名哲学家邓斯•司各特所创,最初与现实组成一对反义词,原意为潜在的。随着发展,后来又出现了虚拟环境这一词语。关于虚拟环境的讨论, 最早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来他在《公众舆论》一书中阐述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认为虚拟环境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是'人性'和'环境'的杂交物"。由此可知李普曼把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对应起来,认为虚拟环境是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现实环境就是外部世界。

继李普曼提出虚拟环境概念后,学术界也对虚拟环境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虚拟环境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刘绍庭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在传播媒介大众化后由媒介营造的, 与现实环境相对应又可能与现实环境脱节的人工化的环境"。[1]另一种是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人们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装置,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场景和经验。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人们在这里将信息进行交流,用电子的方式表现物理的存在,也可表现那些可能和想像出来的世界"。[2]显而易见,两种概念有所区别,前者的内涵大于后者,是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学者们在表述虚拟环境这一概念时,都集中在媒介这一个方面,只是媒介对象不同。由于构成虚拟环境的信息源很多,考虑到计算机网络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和所居的位置最重,因此,本文侧重讨论由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即虚拟环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把现实生活移植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仿真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临场感觉的环境因素总和。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是指由计算机所形成网络空间中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网络虚拟环境从形式到内容、特征都与现实环境有着质的区别。其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效。思想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环境的复杂性、广泛性、动态性、可创性等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虚拟性、隐匿性、渗透性、交互性等特征。

1.虚拟性

网络虚拟环境具有虚拟性这一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也必然具有这一特征。虚拟性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之中。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在形成上,网络虚拟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环境;在机制上,网络虚拟环境是媒介重构结果;在内容上, 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有距离。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材不是纸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也不是实实在的人,一切东西都是经过计算机语言编制而成的符号,给人以假乱真的感觉。因而在这个环境中"一切都不具有现实环境中的实体性,也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性可察觉到的时空位置与形态,只是一种功能上的可重复性和实在性"[3]。另一方面,在这个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不是面对面交往,而是间接的人机符号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目的虚拟性,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幻影,无法转换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2.隐匿性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环境中,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交往,这样他们对现实环境的真实情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中,具有明显的隐匿性。一方面,网络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间接式交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中的隐性人。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可以利用注册代号、昵称、名片档来掩盖个人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真实信息,这样就可以在网络上畅所预言,发表自己的心声,进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暴露,或受到惩罚的事情。这种人机符号交往模式,隐蔽了个人的真实身份,造成交往的真实性程度低,真假难辨、善恶难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极易扭曲人格,造成人格的两面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3.渗透性

这一特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系统中,存在着大量有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信息。当大学生与网络发生联系交流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思想政治要素的影响,循序渐进地渗透和内化,最后使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锻炼,人格得以完善。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存在渗透与反渗透的矛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的渗透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规范网络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

4.交互性

作为新兴的信息媒介,与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介相比,它们都是单方面的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传递由工作人员处理好的信息,而网络环境却不同,具有鲜明的互动性特征。其一是人机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根据已经设置好的电脑程序进行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比如网络测试。其二是互联网中进行的人际互动。网络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特征,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网上交流与讨论。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广泛的人际交往的互动环境。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绍庭.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月刊),2006(10).

[3]王东方、肖永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及其建设[J].教育探索,2010(0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道德建设

近年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当前,大数据引领下的智慧科技时代已然来临,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积极地深入探讨新形势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高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

信息技术领域原先已经有“海量数据”、“大规模数据”等概念,但这些概念只着眼于数据规模本身,未能充分反映数据爆发背景下的数据处理与应用需求,而“大数据”这一新概念不仅指规模庞大的数据对象,也包含对这些数据对象的处理和应用活动,是数据对象、技术与应用三者的统一。

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更积极目的和资讯。大数据对象既可能是实际的、有限的数据集合,如某个政府部门或企业掌握的数据库,也可能是虚拟的、无限的数据集合,如微博、微信、社交网络上的全部信息。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涉及到学习、思想、社交、就业等等多个领域。

二、大数据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目前大数据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各行各业发生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备大数据的特征。例如:大学生们每天使用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对话、邮件、短消息等构成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收集、整理、筛选、甄别、判断,如何适应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

1.积极影响。网络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掌握更加全面,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更加平等,教育载体具有“微传播化”特征,教育方法更加定量化。可以说,网络大数据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以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在大数据浪潮侵袭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2.消极影响。大数据在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消极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如洪流般的数据中难免夹杂着大量负面虚假信息,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不好影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这些虚假信息的冲击。这就对高校提出了必须对学生的信息数据进行不断地收集、挖掘和分析的要求,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将会引起数字鸿沟,造成信息差距扩大。这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降低,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使得数据传播速度快,信息透明度高,如果网络舆情不加以控制,容易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这也将考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

1.研究数据的创新性。大稻莸乃枷胝治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研究对象的“数据化”。研究对象的数据化最核心的体现就是量化,具体指标可以体现在数据方面,简言之,即用数据说话。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式有问卷和交流座谈等,实效性很难保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各项决策的制定都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数据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在大数据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数据化机遇,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构建科学的一体化数据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各高校教师针对学生思想情况所做的调查问卷数据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提供量化数据支持。

2.研究方向的全面性。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对大学生相关思想行为状态信息分析整理的时效性和全面性,首先应该找准学生信息的搜集的切入点,对高校学生信息进行科学的汇总,不仅从网络上调查和分析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情况、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偏向和集中程度、探究学生思想状态与各类事件之间的联系,还需要通过个体数据的整理,反映学生个体的思想成长情况,进而对学生实施该特性化教育指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一、前期研究概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人们将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利用网络的数字化传播,以特有技术平台为承转载体,以平等、自主、交错、互动为理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客体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网络信息教育影响,促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道德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网络化过程。

(二)相关研究状况

社会各个领域受网络信息时代影响巨大,尤其我国诸多中小学影响至深。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小学生上网的人员数量迅速飙升,尤其是中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对其了解和探究的渠道较多,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基于这种情况,互联网使得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直接、便捷,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在不经意间悄悄变化着。互联网在促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出来。这要求我们适应信息技术给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保留精华,弃其糟粕。

(三)研究趋向

当前中小学逐步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信息技术的采用已成为中小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从总体上导致基础教育趋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从信息技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来说,本文着眼于力图尽快完成创新教学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促使信息技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广和实施,促进新课程标准下的网络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表现

作为新型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将开放的、多渠道的信息源带给学生知识信息的同时,也暴漏出了网络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首先,表现在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认同上。中小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逐渐缺失,不仅阻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更严重的来说,导致了一些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偏离主流和正轨。那些已经沉迷在网络的快餐文化中不能自拔的中小学生已经逐渐偏离于健康的主流价值观。一直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就会造成中小学生脱离社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忘记自己的社会性地位,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与现实社会的双重道德标准偏离,就出现了中小学生在网上虚假信息、辱骂他人、欺骗大众、传播不良信息、制造谣言等等道德行为失范的事件。

其次,表现在对待舆论导向的认识的偏差上。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营造出了新的社会舆论局面,互联网的相对隐匿性,让公民在网上的言论更自由更开放,使得舆论导向失去了一定程度的良好控制,传统的道德规范某种意义上失去了一部分原有的约束力,使公民和学生很容易放松自我的约束,还有一些、反主流的方式传播不良信息,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些问题让舆论监督与管理更困难。互联网的虚拟性,让人们毫无顾忌的大胆发表意见、建议、看法、言论等,信息能够迅速地与他人交换和共享,让网民的思想紧跟话题的热点指向,这些都给导向和管理带来了困难。

最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性的革新。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教育内容的更加丰富。当前多个高等学府都已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一起开展工作。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事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一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综合性依旧不完善,学校急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强对学校的网络维护和管理,最好把中小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小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信息技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者顺应时代要求所做的研究。有鉴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都需要我们用具体措施来改变。从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上看,国内外已经研究出的很多相关理论和技术,但是,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开拓操作层面空间的期望还有待实现,所以,完全实现中小学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要我们具备综合教育素质的年轻人继续探索。

第一,营造发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若要发展新型教育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学生建立生活化的教学关系。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平等和善地对待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实现师生互动。更要在课下,教师主动和学生交流,营造轻松自然的教育环境,通过这样无拘无束的方式,学生在与教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受益,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化就会慢慢实现。

第二,加强中小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协作。增强中小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优化中小学生学习环境与内容,而且要加强中小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整合教学资源,将传统书本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与中小学生日常相关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等的方式将其呈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并建立网上交流平台,设置留言板和讨论版,增进师生的良好互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培养在校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和自控能力。指引中小学生学会辨别、筛选网络中的正确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弃其糟粕,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让中小学生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意义。

第三,引导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认同。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可供中小学生选择的信息越来越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有利条件。但是,让中小学生犯难的是,如何从繁杂的网络信息中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此,各类中小学校必需要加强培养中小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网络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增强自律意识等,在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

第四,打造基础教育需求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校园网络环境是为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服务的校内网络文化系统,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会提供更全面的的信息。为实现中小学生过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网络管理者必须做到:及时革新网络标准和网络资源,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健康高效的校园网络服务,为学习者创造优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但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缺乏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的等内容,也没有社会热点、名人评论、生活休闲、娱乐话题等中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充实课堂,照搬思想政治教育课本的授课方式,早已让学生厌倦,时间长了,就降低了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有鉴于此,我们只有在信息技术视域下不断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教育与职业.2004(1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在职职工;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互联网环境对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无处不在,目前,互联网已经运用于科学、文化、农业、经济等各个领域。而在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通过重视运用新领域来寻找创新[1]。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在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已经成为受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职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在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价值的思考

重视在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专家和学者也在努力研究政治教育理论和效果,这样可以有针对的改进职工思想政治教育[2]。与专门在课堂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中小学生不同,对在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更大的挑战,这些理论必须更加切合在职职工的实际,尤其是在职工岗位不同的条件下。虽然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理论内容与实践有结合,但是在社会这样高速发展的时期,它仍然不能赶上当今社会的最热点和最关键的问题。这是对在职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个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则成为了被动的教学,教育的进度远不能满足于职工的实际需求。此外,其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方法对在职职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本身既包含显著的价值又提出了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如何认识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在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注意的问题

在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以下特点,即具有概念性,逻辑性强,以及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因此,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其教育方式不断得进行创新是实现教育效果很好的途径之一。而当前社会的多样化,文化得多样性以及职工得价值观影响了职工的思维。然而,有些方面也需要统一。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注意以下原则:职工的主体性以及场景的生成性。

职工的主体性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职工本身的思考,需要充分考虑职工的需求。注意运用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的时间以及场所,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灵活性。第二,通过建立教育者或单位与职工间之间友好的关系。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指导、互动、沟通了解其实际需求。

接下来是场景的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真实的生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从现实世界开始的。因此,现实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尤其在互联网运用的背景下,注意在运用互联网等科技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现实世界中,这样有助于形成更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政治沟通。

三、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在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有效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职教育已经带来了现代教学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全面提高在职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素质,采用有效的和现代化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网络科学与人文教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合。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是创新在职职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有效方法[3]。

在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育不能脱离真实的工作环境,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网络环境,因此,教育需要创新研究。在职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职工主体,职工之间的互动,立体化的教育,教育内容的研究。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职工为主体,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科学有效地传授理论知识。领导应注意合其理化,相关部门应进行多媒体以及网络培训,通过视频,网络和其他方式接触理论内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会使教育更加现代化更加有吸引力[4]。企业适当配备相关教学设备,可以使职工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充分调动职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在职工学习过程中,职工可以与企业进行教育的相关组织通过包含计算机在内的通信网络技术平台进行交流。职工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交流方式,如QQ,电子邮件,各种论坛等方式讨论各种问题,使学习的地点更加灵活。职工还可以通过网络自主研究并得到问题的独到的见解。此外,职工可以把通过网络课程等方式学到的理论和原理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以更好的体现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晖.互联网时代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与对策—基于独山子石化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31)

[2]张留常.浅论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