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习惯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习惯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习惯,是指在某个时间和某种条件、环境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定型动作和行为。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这是学生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关键时期,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书写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使学生通过玩乐来爱上识字,将教学内容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生动,将学生引入书写识字天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不断成长发育的阶段,因此书写的姿势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育情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记儿歌的形式来记住书写姿势的一些要求。例如,坐姿歌:“头放正,肩摆平,小腰挺直勿前倾……”握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手指之间留缝隙……”通过简短有针对性的儿歌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能够健康发育。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书写自然也要有其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汉字当成一个个“机器”来看,这样每个汉字的笔画部首就是其“零件”,如果“零件”组装不够精确,那么“机器”也就难以运行。通过这种比喻带入方式让学生了解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要性,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情况。

字帖对于学生的书写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下笔之前先观察字帖的书写格式,找准每个笔画在方格中的位置,注意每个笔画在书写结构中长短粗细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养成认真读帖再下笔的习惯,在模板的不断练习下,逐渐写出一手规范的正楷字。

习惯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管制;管制习惯;重要性

空中交通管制是指利用GPS、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法,对飞机飞行活动进行监测以及控制,保证飞机空中飞行的利进行。在飞机航行的过程中,空中管制对于保证飞行安全,减少航空事故发生意义重大,所以空中管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已成为近年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空中管制中管制员存在的问题

(一)具体问题概述

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常会出现交通管制员管制不当的情况,无疑给空中交通安全带来了不小的隐患。究其原因,可谓林林总总。哪些原因导致管制不力,笔者看来可以概括为三点―“漏、忘、错”。

首先,“漏”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其指在空中管制工作中,空中管制人员遗漏了工作的重要流程或细节。这样会造成流程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航空事故发生;第二,“忘”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是在空中管制工作中,管制人员因忘记具体的事项,工作中记忆力出现短暂性模糊或注意力分散,如没有准确的把控飞机的数量及航道的使用情况等;第三,“错”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在具体工作中,管制人员具体操作中发生失误,会给飞机驾驶员以错误的指令,进而产生安全隐患。“漏、忘、错”的存在可能会使管制员无法有效的对飞行中的飞机发出指令,造成空中交通的混乱,严重者则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二)原因分析

空中管制员工作中“漏、忘、错”问题发生,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而出现的。例如:管制员在飞行操作中失误;又如管制员人流更换情况比较频繁,使新人员难以适应。归根结底总结为三大因素:人、机和环境。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三大因素也可归纳为两类,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为主观的因素是受空中管制员的状态所影响的,我们在下文中重点分析人的状态对空中管制的影响即管制习惯。

二、管制习惯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首先来分析习惯的养成。所谓习惯,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等等,作用不可小视。?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是反复作用而形成的一个人的固有的思维方式,习惯能够让人把这种固有的行为意识映射到实践中去。反观管制习惯,良好的管制习惯是管制员在长期的日常职务的执行中养成的,对于其交通安全意识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管制习惯则会导致空管员行为的失当,若空中管制员的行为不当,极易诱发空中管制的不安全问题。因此,在空中管制中,管制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保证航空工作顺利安全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空中管制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应谨慎小心。虽然,影响空中管制工作不安全因素繁多,空中管制人员的行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空中管制实现的流程涵盖以下方面:首先是在空中管制命令,接着空中管制人员接收命令,并根据空中交通情况,做出明确的判断,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正常的工作流程为指导,选择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空中交通问题。在处理空中交通冲突过程中,空中管制人员会受到自己的工作习惯、自身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若为良好的工作习惯,能保证管制工作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可有效减少事故发生;若为不良生活习惯,在遭遇紧急情况时,管制人员不能做出明确的决策,甚至可能因为紧张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综上,一个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空中管制员来讲十分重要,习惯成.自然,它影响着管制员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够出现纰漏。

三、解决管制员工作中问题的改善措施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积淀。下面我们分析什么是良好的管制习惯。首先,应清楚的知晓所管辖区域的航班及这些航班的航线。第二,要准确的掌握飞机飞行过程中的情况,其中包括天气情况、飞机机体情况、旅客情况等等都需要进行一一的排查。第三、针对出现的突发状况,协调各方,做好空中管制工作。

(一)对管制人员进行有效监督

管制人员是空中管制的主体,其重要性前文已作阐述,要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培训过后要给他们一定的适应工作的实习时间,切忌立刻上岗操作。等到管制员工已全面掌握管制基础知识后,要求他们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实施操作,做好管制工作,及时发现管制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在管制的岗位上,需要设置专门的监督岗,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保证工作的科学、规范化。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制人员专业水平及心理素质水平

空中管制人员也应不断在工作中摸索,强化自身素质空中管制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专业技能,才能积极应对管制工作中存在的突发问题,减少航空事故发生。同时有必要加强对空中管制人员的普通话以及英语的培训,提高管制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另外,应增强班组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灵活处理的能力。最后,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能够积极的面对特殊的工作环境,这样,可有效减少心理因素对其工作的干扰。

(三)优化班组人员结构

空中管制人员只有紧密合作,配合得当,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空管工作科学。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在团队协作作用下可有效弥补个人工作的失误。优化配置管制班组,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来配置人员,以防因个人的失误从而带来整个机组的损失。另外,还需建立严格的人员管理和考核制度,提高空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习惯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制习惯;空中管制;重要性;改善对策

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员在长期空中管制工作的过程中难免形成诸多管制习惯,良好的管制习惯能够有效地提升管制指挥员的空中管制水平,而不良的管制习惯则对于空中管制指挥工作的顺利展开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许多空中管制指挥员在日常的空中管制过程中经常存在诸多不良管制习惯,造成空中管制过程中出现管制错误、管制遗漏以及管制遗忘的现象,对空中管制工作职能的发挥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 管制习惯的重要性

管制习惯事实上指的是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员在长期的管制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知识、技巧以及思考的有效结合,是空中管制指挥员在管制指挥过程中下意识采取的行为,也是决定空中管制工作具体内容的重要行为。空中管制指挥员的管制习惯对于空中管制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不良好的管制习惯将会对空中管制指挥员的指挥工作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具体来讲,空中管制指挥工作事实上是一项富有系统性、即时性以及技能性的工作内容,而在整体的空中管制指挥工作中,空中管制指挥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空中管制指挥员需要在空中管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相应的调度规则熟记于心,根据当前空中管制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同时有效的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和以往的指挥经验针对当前的空中管制工作进行具体的命令,解决空中管制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现象,保证空中飞行过程中的安全和秩序。而管制习惯就是在空中管制指挥员在长期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最下意识的行为、思考以及语言,良好的管制习惯能够有效地帮助管制指挥员高水平地完成空中管制工作,而不良的管制习惯则会造成管制指挥员在管制工作中出现判断失误、行为失误、应用失误等诸多现象,造成了空中管制工作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2 不良管制习惯的表现特征及形成原因

具体来讲,空中管制指挥员在空中管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管制习惯的表现特征以及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 管制习惯造成的管制错误现象

管制错误现象是管制指挥员在日常的空中管制过程中出现的管制操作失误或者管制指挥失误现象,一旦管制指挥员在日常的空中管制过程中出现了习以为常的管制操作失误或者管制指挥失误现象,对于整体空中管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管制效果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空中航班飞行过程中的巨大安全隐患。管制错误现象是必须要控制的习惯现象。

2.2 管制习惯造成的管制遗忘现象

管制遗忘现象事实上指的是管制指挥员在空中管制的过程中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的管制失误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制指挥员在管制工作的展开过程中没有集中注意力而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管制工作以外的地方,这也是造成管制工作出现失误现象的重要原因,严重的管制遗忘现象甚至会造成航班飞行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对于空中管制指挥员来说管制遗忘现象也是必须要重点避免的现象。

2.3 管制习惯造成的管制遗漏现象

管制习惯造成的管制遗漏现象主要也是由于管制指挥员在管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应的管制流程,或者管制指挥员在管制工作的流程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细节上的遗忘现象,对整体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这也是造成空中管制指挥员工作作风和管制指挥能力逐渐下降的重要原因。

3 不良管制习惯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空中管制指挥员在空中管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管制习惯,应该采取的不良管制习惯的改善措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3.1 加强对良好管制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管制习惯与不良的管制习惯事实上是相对的,因此相关企业在管制指挥员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指挥员良好管制习惯的培养,而所谓良好的管制习惯主要指的是指挥员在空中管制指挥的过程中应该集中注意力、熟记工作流程、将空中管制规则熟记于心、重视每一项管制工作细节等,这些习惯的存在能够有效地提升管制指挥员的工作素质和个人能力。企业可以加强对新员工上岗以前的培养,加强对新员工岗位工作内容在标准上的严格要求,按照正规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操作方法,培养新员工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全面细致、标准规范的工作能力,保证新员工能够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理性化的工作习惯。而针对老员工的习惯培养,企业可以采取暂时撤离岗位和严格培养的方式,针对老员工的指挥习惯进行全面细致的严格要求,做好老员工的思想准备工作,采取竞争上岗的模式保证老员工能够更加高标准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保证不良管制习惯的彻底清除。

3.2 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

企业应该加强对空中管制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空中管制指挥员在管制过程中的管制能力,有效的达到改善管制工作环境的目的,保证管制指挥员在具体的管制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先进的基础设施完成管制工作,减少管制过程中存在的管制错误、管制遗漏以及管制遗忘现象,从基础环境上改善管制指挥员的不良习惯。

3.3 加强管制指挥的配合与提醒

管制指挥工作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各个部门以及同组内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加强对彼此工作范围、工作标准以及工作内容的严格要求,加强管制指挥工作过程中相互操作的配合与提醒,保证管制工作能够在具体的展开过程中变得更加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减少整体管制过程中个人失误的出现,提升整体空中管制过程中的管制水平和管制质量。

3.4 加强管制指挥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还应该针对管制指挥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的培训,保证空中管制指挥能够具备专业的工作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有效地提升空中管制指挥员的心理素质,保证空中管制指挥员能够从容淡定的面对空中管制工作中的各种突况。具体来讲,空中管制指挥员可以通过对语言沟通能力、专业操作能力、信息熟记能力、心态稳定能力、抗压承受能力以及其他专业能力的培训有效的达到提升管制指挥员专业素质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空中管制过程中管制习惯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对空中管制过程中不良管制习惯的表现特征和形成原因以及改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空管指挥员必须针对自身的不良习惯进行全面彻底的清除,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邢浩.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中的重要性与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7):185.

习惯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重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由于中职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教学,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在走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热切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言传身教

中职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的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讲普通话、文明用语,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行为习惯教育。

(二)行为习惯教育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保持初中时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职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中职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

三、不断强化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正常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从而为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形象及其给学生的印象,对教育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学生从这里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爱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而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而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人格、身体素质、职业能力,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总之,中职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学校走入社会之前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过程,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不能马虎和松懈。体育老师应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

习惯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摘 要: 从个体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的知识利用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他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学习和消化各科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利用习惯,对知识加以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极大浪费。结合对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模型的探究,运用调查研究方式,分析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现状与表现差异,从提高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效率出发,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知识利用是教育学、心理学、组织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目前,国际上对于知识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的获取、知识自主性、互联网及电子资源的利用、公众和学校图书馆服务、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阅读状况等六个方面[2]。其中,互联网及电子资源的利用、公众和学校图书馆服务涉及的是知识利用的工具或者情境状态;知识的获取、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阅读状况关注更多的是知识获取或者知识利用的内容。可以说,这些研究对于了解青少年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特征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有知识的自主性是关于青少年如何整合与发展知识体系的研究[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知识利用的状况进行分析,内容涉及知识利用的能力、过程以及不足等方面。比如,图书馆专业人员对高校大学生书目情报能力的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的教育、青少年知识利用过程中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的分析,等等。但总体来看,论述不够深入,相关实证研究资料不多,尤其是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知识利用过程与特征的研究。

知识利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知识利用的主体身上,体现了一个人对知识与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与整合的心理倾向与行为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会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本文依据对知识利用的内涵和本质的分析,从知识利用过程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入手,建构了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模型,编制了相应的知识利用习惯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层次(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的3575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现状与差异,进而从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的角度,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差异分析模型的构建

对知识的利用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知识的实践。知识利用是个体借助外物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通过交流与共享,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解决问题,并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创新的一个动态心理过程。也就是说,运用知识的过程即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往往带有个体的特殊色彩。

Davenport& Prusak (1998)提出知识转移模式来诠释知识利用,他们认为,知识转移主要包括知识的传递、吸收和利用三个步骤,表示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接受者能有效地吸收与利用。林东清在《知识管理实务与理论》一书中阐释广义的知识利用,认为它至少包括采纳、吸收、利用和价值实现等四个阶段,即知识转移的成功利用必备以上四个条件[4]。综合以上观点认为,吸收和采纳是知识利用的前提;转移和价值实现是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前提发生在个体身上,而转移与价值实现则需要借助于客体。于是,从整体上来看,一个个体知识利用的过程应当可以划分为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知识整合、知识采纳、知识外化、知识共享等。整合和采纳阶段是知识利用的初级阶段,个体将获取到的知识系统化并进行重组,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为了使知识利用更方便,通常通过采纳别人的意见,借助他人的帮助,使得获取的知识更加符合个体内在的知识体系。知识利用的高级阶段,也就是知识的实际运用阶段,包括知识的外化以及知识共享过程。由于每个个体内在的知识体系不同,在遇到相同的知识利用情境时,知识的外化的方式以及外化的质量也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包括常规性的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知识利用的最后环节,即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体通过分享、交流、传播知识,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知识[5]。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知识利用的渐进过程中,个体会形成一些带有自身独特行为色彩的稳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习惯或者叫知识利用习惯[6]。在知识利用的每个特定的阶段都会形成相对应的行为习惯,分别是知识重组的习惯(自我重组与否)、知识采纳的习惯(寻求帮助与否)、知识外化的习惯(主动与被动区别)以及知识共享习惯(分享交流的意愿)。简而言之,所谓的知识利用习惯也就是指个体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或完成一定的任务时,在一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典型的行为特征。

为了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与分析青少年知识利用的习惯差异,可以将上述认识纳入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分别是知识利用的方式维度、内容维度、意愿维度。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知识利用的个体差异。

知识利用的方式维度描述了青少年在知识利用中表现出的独立与依赖行为特征。独立表现为主动、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依赖则表现为寻求帮助的习惯。知识利用的内容维度描述了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加工深度:深加工和浅加工。浅加工表现为自我重组习惯、阅读习惯等;而深加工主要表现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知识创新上。知识利用的意愿维度则与个体对知识利用的目的性与重要性的觉知程度有关,认识到重要性,他们就会表现出分享交流和外化的行为习惯;反之,他们就会表现出保守、退缩的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愿意分享交流的个体,其知识利用是清晰的,他们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知识利用习惯。而没有意识到知识利用的重要性或者不注重分享交流与外化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利用是模糊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无知识利用习惯,因为分享交流和转移才是知识利用的外在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个维度是我们认识青少年知识利用过程的维度,而不是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维度,但是,在这三个维度之下,青少年知识利用的行为会表现出典型性的特征,这就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将以下我们构建的模型视作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差异分析的模型。它指导我们来认识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整个行为过程。这个过程,最终指向知识的创新。

二、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与差异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了解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与差异表现,为促进青少年更有效地知识利用提供教育建议。

(二)研究对象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层次(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的3575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分布。

(三)研究工具

根据所建构的知识利用习惯差异的分析模型,基于对青少年学生的访谈与开放式问卷结果,编制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调查问卷》。问卷结构包括知识重组习惯、知识采纳习惯、知识外化习惯以及知识共享习惯等四个维度。

(四)研究结果

1.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特征

知识利用习惯的多样化。通过对3575名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调查来看,93.2%的青少年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已经养成一种或一种以上良好、稳定的习惯,比如:他们习惯于运用所获得

的知识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他们习惯于获取知识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消化重组知识,他们还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借鉴模仿他人,等等。这说明,绝大部分青少年已经意识到知识利用习惯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

知识利用习惯的不稳定性。研究发现,6.8%的青少年并没有形成知识利用的习惯,即他们不能对已有知识很好地加以利用,或者运用知识时无计划、无准备,完全是处于应付状态。同时,仍有23.2%的人在形成习惯和无习惯之间徘徊,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利用习惯的单一性。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显示:在已经形成的四种习惯中,自我重组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分享交流、主动地解决问题和任务,而通过“寻求帮助”习惯利用知识的青少年比例则最低。并且,大部分已形成习惯的青少年知识利用方法单一,同时拥有上述四类习惯的仅有155人,大部分青少年所形成的习惯都在两种以下。这种单一化的知识利用习惯会造成知识学习上营养不良、消化功能萎缩,导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下降。对大学生而言,不利于构建自己宽广扎实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

因此,青少年知识利用良好习惯的培养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青少年知识利用的良好习惯,还要注重知识利用习惯多元化的训练。

2.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

从有无习惯的角度看,在性别上,男生在知识利用中具有一种或多种习惯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而没有形成习惯的男生比例(7.6%)也高于女生(5.8%)。说明男生在知识利用习惯的形成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极端化倾向,即一旦养成良好习惯便比较稳定,能有计划有策略地利用知识;而没有形成习惯者,则在知识利用过程中束手无策。女生在知识利用习惯的形成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扁平化倾向。

在文化程度上,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没形成习惯的青少年比例呈下降的趋势,无习惯的本科生比例仅有2.2%,同时拥有四种习惯的青少年比例也呈下降的趋势,而介于有习惯与无习惯之间的青少年直线上升,例如,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初中生(8.4%)比例明显低于本科生(45.4%)。这一方面说明随着学习的扩展和深入,青少年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本科生的数据得知,随着学习任务的改变,可能这四种习惯并不适合本科的学习任务,他们逐渐养成其他多种习惯进行知识的利用。

城乡角度上,整体来说,形成习惯的城市青少年比例(75.4%)高于农村青少年(62.8%),没有形成习惯的城市青少年(8.9%)也高于农村青少年(4.6%)。说明尽管城市中有习惯的青少年多于农村,但在知识利用过程中仍有部分城市青少年并没有形成习惯。因此,针对城市中没有习惯的青少年,加强习惯养成教育尤为必要,同时在知识利用过程中形成习惯的群体要坚持并巩固自己的习惯。农村青少年中无习惯的比例较城市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农村青少年能够运用些最原始的知识利用习惯。但是农村中仍有32.6%的青少年介于有习惯和无习惯之间,因此,使他们尽快形成习惯应该是当前农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已形成习惯的角度看,男生在四种习惯上比例均高于女生,尤其以“主动地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差异最为明显。可能是由于男生个性较豪放,善于借助外界帮助,积极地解决问题,而女生更内敛、认真,习惯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向外界寻求帮助。

农村青少年拥有四种习惯的比例均低于城市,其中在“寻求帮助”这一习惯上差异显著。可能由于地域和环境的差异,农村青少年在知识利用中并不善于借助外界帮助去解决问题。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青少年的知识利用习惯呈单一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本科生中,诸如“寻求帮助”等一些好的习惯被忽略。或者说“寻求帮助”等习惯可能不适应本科的学习任务,我们所说的习惯可能更适合于课本和显性知识的利用,或者这种习惯是能够意识到的,还有不能意识到的习惯存在于其他习惯当中。

总体来说,在四种典型的习惯中,鼓励青少年通过向别人寻求帮助、学会帮助别人进行知识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初中生和本科生知识利用习惯单一化倾向比较明显。同时还可见,青少年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除了具有常用的四种习惯以外,还通过不断寻求其他途径或渠道利用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

三、培养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教育建议

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现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教育建议:

(一)强化引导,重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实际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青少年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是信息时代利用知识的主体,另一方面其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知识利用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其良好习惯、摒除不良习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效率。我们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良好习惯尤其是知识利用习惯的养成当作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之一,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首先,教师要强调知识利用习惯的重要性,使得青少年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提高学习和利用知识的效率的现实意义[8]。其次,对于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要及时而科学地强化引导,不断促进和巩固良好知识利用习惯的养成。而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应当及时予以提醒。最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榜样教育的作用,选择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青少年作为榜样,鼓励其他青少年学习效仿。

(二)因材施教,训练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知识利用习惯

由于地区、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异,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也存在相应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从深度分析,按照不同个体需求各有侧重。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青少年介于有习惯和无习惯之间的比例较多,而城市青少年有稳定习惯的比例和没有形成习惯的比例均较高。因此,针对农村地区青少年而言,通过训练与引导,让他们逐步从无习惯走向有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对于城市青少年而言,首先,有稳定习惯的青少年要不断完善和巩固良好习惯,并使之系统化。其次,针对部分没有形成习惯的青少年,则需要下大力气,从方式方法上加强知识利用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由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在知识获取以及知识利用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差异。女生拥有多种习惯的比例都低于男生,因此,加强女生多种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还发现,虽然青少年的知识利用习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没有形成稳定习惯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寻求帮助”一项上,从初中到大专,青少年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本科生的比例仅为2%。因此,针对大学生,首先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共享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别人的建议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巩固的影响。使他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寻求帮助”,将其作为自己在大学学习的促进因素,从而加强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次,大学教师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再次,学校要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讲座、辅导员QQ群、学校学科专业论坛、网络教学等学习交流平台,及时向学生提供帮助。

(三)系统指导,构建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完整体系

研究表明,青少年初级阶段的习惯正逐步形成,但高级阶段的习惯还比较薄弱。特别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分享交流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快青少年知识利用的习惯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在青少年学会将所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自我重组的基础上,要启发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有计划地去利用所获取的知识。其次,教育者应该鼓励青少年学会借助外界的帮助,向别人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初步的知识利用的良好习惯。第三,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会通过小组合作和与别人讨论的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第四,适时开展辩论会、演讲等形式的课余学习活动,可以实现青少年之间知识的分享交流,进而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与共享知识的意愿。例如,营造怡人的读书环境;开展多种知识利用辅导讲座;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组织读书沙龙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形式,都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受到青少年欢迎的,它们会起到进一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作用。

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知识创新上有所欠缺。也就是说,青少年知识利用往往还满足于低层次的利用,不能够站在更高层次上去思考与运用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上的浅层次加工倾向。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关键。如果青少年能够形成深层次加工知识与利用知识的习惯,那么,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庄薇通过对研究生群体知识管理的研究,提出了知识利用的实践性观点,她强调知识利用应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将创造新知识作为知识利用追求的目标[9]。因此,青少年在知识利用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对他的学生所说:“必须要学会创新,如果只是简单的储存知识,其价值可能只值5元钱一张的光盘。”

实现知识利用从无习惯向有习惯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实现知识利用的习惯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进而实现知识利用从常规化向创新化的转变非常重要。青少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性学习,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同时,还要加强知识利用的训练,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质。这是所有条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储节旺.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及未来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06,(5):36-39.

[2] YALSA Research Committee. Current Research Related to Young Adult Services,2000-2005:A Supplement [J/OL].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2006,4(3) :35-46.

[3] 葛明贵,胡长粤.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知识管理[J]. 现代情报,2010,30(10):7-9.

[4]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57—260.

[5] 颜士梅.组织内部知识利用体系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5,(10):81.

[6] 葛明贵,漆文烨. 青少年知识利用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69-71.

[7] 戚永红,宝贡敏.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多角化的学习观[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103-106.

习惯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习是一门基础课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是要促进学生对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在于养成教育。下面文中从小学语文学习养成教育的内容入手,就如何促进小学语文养成教育重要性的发挥进行了论述。

一、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到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中的很多好习惯还需要慢慢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阶段学习中必须要注重对养成教育的重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包括了很多内容,如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对工具书的使用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注意力集中,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在读书的时候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及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或是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多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课外阅读的习惯,自觉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等。这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提升的措施

(一)明确养成教育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

要使得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养成教育效果得到有效地提高,那么就要对学生明确养成教育的意义,使得学生真正明白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今后的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得学生明白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坚持才能实现的。为了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反复地教育,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思想上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例如,在小学语文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时,往往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按照要求对汉字进行笔画正确地书写,可是在课堂之外,却往往为了省事在书写时走捷径;在对工具书的使用习惯中,在上课时学生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进行查阅,可是在课下阅读时,却很不容易自觉地去做。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写字习惯、使用工具书习惯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查阅工具书习惯,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养成习惯。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进步,学习效果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平等、_放式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养成教育的形成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其学习习惯形成的一个关键性的时期,如果在小学阶段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会使得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养成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是也正是因为学生年纪较小,所以自制力就会较差,因此,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四)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要将养成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要将养成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化,制定出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养成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实现,将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另外,在养成教育阅读习惯的培养时,要注意的是阅读不仅限于课内阅读,更要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习惯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深圳市福田区黄埔学校 六(3)班 陈士奇

习惯就是我的敌人,我每天都要与它做斗争!

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大家可能都会很纳闷:我们怎么会缺少好习惯呢?没关系,大家在看完下面的小短文后,就会知道习惯的重要性。在一副“伤痕累累”的眼镜上,密密麻麻的布满许多条花纹,一只脚被残酷的“截肢”了。在这副“惨不忍睹”的眼睛旁边,也有一副眼睛。但这副眼镜却是“光彩夺目”,在它光滑的镜片上,就算你拿高倍显微镜也找不出几条花纹。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但这不仅仅是两副眼镜之间的对比,这也是两种习惯的对比。前一副眼镜在被我戴的时候,受够了折磨。这是因为我当时没有认识到保护眼镜的好习惯。在每次镜片被弄脏的时候,我都是用衣服或者是纸巾擦的。结果,把镜片弄得非常的模糊。但另外那副“光彩照人”的眼镜却是在我懂得了保护眼镜的好习惯后才买的,所以我非常珍惜它。所以,至今它还是崭新的。

相信大家都从上面的小短文可以看出好习惯的重要性,但我们怎么样才可以做到一个拥有好习惯的人呢?比如,在教室里看到有一片小纸片我们可以弯腰捡起,丢入垃圾桶;主动帮老师发作业;帮同学克服在学习上的一些困难;看到班上的垃圾桶满了,主动将垃圾倒到垃圾站……这些都是日常中的小事,但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那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的习惯的人。

好习惯就是你的一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它可以造就你。

习惯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0-01

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基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质上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关键的环节。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少年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二、当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笔者曾对一所有近1000名学生的小学学校进行学生行为习惯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存在问题。

其中有30%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有20%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自己主动洗脸刷牙、穿衣不整洁,28%不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超过30%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讲公共卫生。还有学生安全意识差,近半数的学生不遵守人际交往规则。同时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有约50%以上的学生说过谎话,与人交往不诚实、不守信。有的学生经常说脏话,有的学生利己思想严重。课堂上,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不能集中精力,他们不是左顾右盼,就是做小动作。家庭作业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根源何在?据调查,造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社会不良文化及公共道德素质滑坡造成的影响

少年儿童存在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等心理特点。而在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广大少年儿童处于交流文化逐渐扩大,多种信息影响以及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立体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其中各种思潮、黄赌毒和社会腐败等现象强力地影响着少年儿童,影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1.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家长认为,无论从学识和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存在教育上的误区。表现为“两过”,即过多责罚,过分溺爱。由于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得大家对孩子同一习惯的评判标准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思想上产生混乱。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成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温床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一些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未成年人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这无疑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自暴自弃。

三、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丰富学习内容,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少年儿童具有极强可塑性,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小学生礼仪知识》等进行学习,提高认识以此来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应制定严密的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学校、班级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先入为主的规律,先给学生制定一套严密的礼仪、常规制度,并向学生宣传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在头脑中打下礼仪、常规制度的烙印。尤其是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教师还要为他们留出较为宽松的扬长避短的空间,通过爱心去浇灌学生这棵小苗,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助,通过成功教育创造的机会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甚至要允许学生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改掉一种不良行为习惯。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悉班规校纪,在多数学生和老师的提醒帮助下,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从而融入班级,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坚持常规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