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旅游资源范畴;社会旅游资源;分类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144-03

[作者简介] 毛卫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

杨春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发展。受传统的旅游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工业产品的开发方式用于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专门化、物化、景观化。其实,当代大量的社会事象(事物和现象)、社会活动都是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但因为其较为隐性、多变和缺乏预见而常常被忽视。而这部分资源恰恰是与人类社会和人的旅游需求同步发展的,是旅游资源中最具活力和开发潜力的部分。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特征、范畴和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

自王立纲(1983)在我国最早使用了社会旅游资源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对社会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把握;二是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主要有从属、并列和两者交融为人文社会旅游资源[2]三种观点。

研究方法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现象的枚举去解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活动”这一相当宽泛的内涵。对于什么是社会旅游资源这个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由此造成在学术研究上,相关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概念混用、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清;在指导实践上,泛化了人文旅游资源,弱化甚至忽视了对大量社会旅游资源的及时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社会”、“旅游”、“旅游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人文资源”在社会学和旅游学领域中都是范畴广、争议大的一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

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3];王克起(1998)强调社会旅游资源是“特定区域的人群”[4];郑小琦(2000)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社会创造的”[5]。丁季华(1999)认为“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会议、商务和城市景观”[6];其他的还有,马晓冬等(2004)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以抽象人文吸引物为主体[7];王文才等(1994)认为“与社会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具有长效性、永续性价值的各种建筑物”[8],等等。

作者认为:(1)社会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过于宽泛,必须用明确的外延加以界定。(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不能并列。(3)旅游资源的范畴是变化、发展的,用枚举法去定义难免“刻舟求剑”、“以偏概全”。(4)将“有旅游吸引力的人群”归入社会旅游资源,契合了“社会”的人类特征,但“人类”必须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5)用时间尺度去界定具有很大的创新,但“现代社会创造的”范围还是过大。且缺乏分类原因的说明,分类意义不够明显。

对于社会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人文属性、功能体现和时间尺度三个方面深化分析:首先,从人文属性的视角。社会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和分布以及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设施等。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资源侧重于人和与人相关的事象及活动,人文资源侧重于人的创造物,他们都具有人文属性。但无论何种资源,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或因子),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从概念上分析,社会资源的人类本身不能成为旅游资源,人类只有与一定的空间、事象和活动相结合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同时,与人相关的自然资源一旦被人类所作用也就具有了人文属性。所以,从旅游资源属性上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应该从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其次,从时间尺度的视角。社会资源具有地域性、种群性和历史性。认识社会资源,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学者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的,1980年法国皮埃尔・布迪诺(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9]。可见,历史的社会旅游资源已经可以归入人文旅游资源,把握社会旅游资源的时间尺度应该是当代的。最后,从功能体现的视角。社会旅游资源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主体功能是什么?”。社会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主体社会功能,比如:现代工程、现代建筑、会展活动、赛事活动等,只是因其同时具有了体验性和景观性而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旅游需求的旅游功能。

作者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它是指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当代人类,及由当代人类所创造的、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人文旅游资源共同组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归纳如下(见下图):

2.社会旅游资源的特征。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时间当代性将其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主体功能的社会性将其与主体功能为旅游的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表1)。

在此基础上,社会旅游资源还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状态的变动性。随着旅游需求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具有体验性和景观性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等社会旅游资源不断涌现。但其状态往往是变动的,存在挖掘、消亡和转化三种情况。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最初只是一个交通设施,但由于它的独特性、景观性等特征,使它具有了旅游吸引性并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交通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成了社会旅游资源(这是挖掘);随着条件和人们旅游观的改变,原有的特性被覆盖、取代,它的旅游吸引性下降,逐渐退出了旅游资源范畴(这是消亡);假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交通设施的主体功能退化或者不存在了,但它还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可以服务于旅游业,这时就可以将其主体功能转化为旅游,成为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种转化可能,即由于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可以转化成未来的遗存类人文旅游资源(这是转化)。

(2)表现的隐蔽性。一方面,社会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是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来的,表现为相对隐性、间接。许多当代的建筑、设施,往往在建成之后和使用过程中,其旅游价值才被认识。另一方面,许多属于社会旅游资源的人物、事件和活动都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周密的策划和巧妙的运作才能被挖掘利用。最后,社会旅游资源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它与人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多样、多元的旅游需求和人类社会大量的复杂事象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发展性,表现较为隐蔽。

(3)范畴的广泛性。社会旅游资源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步发展。主观上,旅游需求的发展要求我们扩大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客观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单一的又有综合的。此外,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大量的旅游吸引因子。这些吸引因子既可以转化为独立吸引物,也可以整合成综合吸引物,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同时,大量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人本化、个性化彰显,新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旅游的影响已经并不断超越经济范畴而走向更深远的社会层面[10-11]。这一时期,旅游社会属性的基础地位和引领趋势明显上升,当代大量的科技、体育、文化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不断地被开发出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12]。

(4)载体的人类性。社会和人文既是现象也是过程。从现象的视角看,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是一种大型的、长存的、自足的自我持续的群体,它由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而这些人分享和共通一定的价值与信念[13]。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由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人类能力与习惯组成的综合系统[14]。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这样的人类:他们共享着文化,创造着人文。社会旅游资源的载体既包括人类(个人或者人群),也包括人的活动和与其相关的要素(环境、设施等)。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创造。社会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当代的人类,与一定地域空间结合的人类,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活动都可以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对社会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以郭来喜先生等(2000)对旅游资源分类为参考(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产、现代人文、抽象人文和其他四类[15]),将其“现代人文”中旅游功能非主体性部分和“抽象人文”中现代部分抽取,并从以人为本和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将其外延扩大,社会旅游资源可分为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和其他六类(见表2)。

四、结语

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问题是旅游学的基础问题,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时间的当代性、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是界定其概念的关键,也是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所在。廓清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可以进一步梳理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类别关系。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旅游社会功能的视角以及社会和谐的视角去深刻认识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和拓展旅游资源观。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并推进社会资源旅游化,是促进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郭为.景点景区规划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J].旅游学刊,2001,(4).

[3]彭一万.重视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 [N].中国旅游报,1991-03-07.

[4]王克起.浅论社会旅游资源 [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4).

[5]郑小琦.为开发旅游资源觅良策 [J].望新闻周刊,2000,(29).

[6]丁季华.旅游资源学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为例 [J].人文地理,2001,(6).

[8]王文才.成都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J].四川地质学报,1994,(2).

[9]Eric L.Lesser.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C]. 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2000,322

[10] R. W. Butler.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ourist developmen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4,2(2):100-111.

[11] Michael Romeril.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ac-cord or discord[J]. Tourism Management,1989,3(10):204-208.

[12] Peter E. Murphy. Tourism as a community industry:An ecological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J]. Tourism Man-agement,1983,3(4):180-193.

[13]徐友渔.民间社会与文化问题[J].上海文学,1996,(10).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晋北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深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10-01

晋北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朵奇葩,晋北地区包括忻州、朔州和大同,其旅游资源丰富,独具魅力。随着对旅游业的不断投资,晋北地区的交通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形成了优良的旅游环境,为了保持该地区旺盛的旅游生命周期,需对其资源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度开发。

一、晋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晋北地区自然风光独特,形成了许多避暑胜地

位于山西省北中部的忻州地区,地处黄河流域,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有以名山大川为主的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境内的主要山脉有恒山、五台山、管涔山、吕梁山。还有忻州奇村温泉、原平大营温泉等温泉资源,有禹王洞等喀斯特地貌。被誉为“华北屋脊”的五台山北台海拔3058米,全年平均气温大约是15摄氏度,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多处避暑胜地。

(二)晋北地区古建与宗教文化产品众多,知名度高,可欣赏性强

具有悠久厚重历史文化的晋北地区拥有大量的古老独特的人文资源,古建筑和宗教文化产品更是遍布全区。大同云冈石窟以佛教石窟闻名于世;代县雁门关位置的险要及其雄伟的建筑为世人瞩目,并与偏关、宁武关和平型关形成晋北四关;北岳恒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古代建筑极有特色;应县木塔享有世界木塔之冠的称号;五台山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和寺庙群更是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法宝。

(三)晋北地区小型而有内涵的旅游资源丰富,与大型景观相得益彰

晋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许多小型而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如忻州地区的白佛堂、忻州市北城门楼、秀容书院、元好问墓、阿育王塔、代县文庙、白求恩模范病室、八路军总部旧址、阎锡山旧居、忻口战役遗址等;大同市的龙山、云林寺、鼓楼等;朔州市的崇福寺、汉墓群、石柱山、永镇寺、跑马梁等;这些资源都反映了晋北地区厚重的文化,能够与大型的旅游景点互动开发。

(四)晋北地区具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基础条件

晋北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其不仅处在气候带空间优越位置,还处在都市、城市群、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优越位置。其距离北京市、河北省和都很近,具备便捷的交通条件,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另外,晋北地区非常注重旅游景区规划,不断改造旅游大环境,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为深度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晋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

(一)集中力量对知名度高的景点进行深度开发

晋北地区的古建与宗教寺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大同的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及悬空寺、应县木塔和五台县的五台山等。这类大型的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目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吸引力,而且景点之间有便捷的交通。因此,为了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进行深度开发,进一步挖掘其潜力,同时联合周边地区进行新旅游项目的开发,不断优化旅游线路,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并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积极培育新的国内外客源市场。

(二)分步适度对旅游资源集中的区域进行开发

晋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大部分的旅游资源珍稀度和古悠度都很高,都面临着开发,对于这类区域集中分布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同步进行,遍地开花,否则会造成资源开发不足,产品相似性十足,而个性不明显,缺乏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要根据其吸引力及其客源情况进行适度开发,这样,既可以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也不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在开发的时候,要根据其具体的区位条件、资金条件、旅游目标的定位,抓重点地进行开发,不搞过大的投资,尊重旅游资源的本来特性,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三)对等级较低的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控制其规模

晋北地区有许多旅游资源品位不高,却分布广泛,有一定的审美度,对本区域的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这类资源,开发前期要先锁定客源市场,要实行面上开发,且要抓住这些资源的主要特征,形成一定的小规模的、多景点的旅游景区,避免遍地开花,景点和景点之间的相似形大。要立足现实,考虑未来,先对其规模进行控制,然后根据资金条件,旅游者的反馈加大开发力度,使其逐步形成特征明显,吸引力较强的资源市场,从而能够产生长期的效益。

(四)开源节流,采用多种渠道筹凑开发资金

山西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晋北地区大量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与晋北很多地区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显著的矛盾,尤其是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开发依靠政府投资,力量单薄,使得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落后。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地方政府扶植和私人投资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进行投资,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实行合理的利润分成,实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在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加强对现有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速度。

三、结语

晋北地区具有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品位较高,吸引力较强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遗留物,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但是由于这些区域的基础条件不同,旅游资源等级不同,因此在开发中,需要不同问题区别对待。遵循开发的总体思路,即要突出资源的互补性,又要避免其替代性。

参考文献:

[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业;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4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重要的生活方式。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旅游业由于受到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社会建设较为落后以及观念保守等因素的限制,甘南旅游业与内地旅游业发达的省份、城市相比较,发迹较晚。但经过近年的不断发展,甘南的旅游市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随着国家政策对西部旅游业的偏向,甘南迎来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机,如何抓住大好机遇促进甘南州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经过调查思考,我认为加大对甘南旅游产业的传播和促进,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五点。

一、转变职能,创新机制,走招商开发、社会共办的路子

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促进甘南州域经济发展十分必要。在旅游业发展上,旅游企业采用何种机制运作,对于旅游业的兴衰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率先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企业机制和发展道路问题。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上,首先要解放思想,改进以往政府投资做法,运用市场的思维和方法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平台。就是要把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次是创新机制。新上景点,机制要一步到位,建成规范的民营旅游企业。对旧有景点也应加快改制,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加快国退民进的步伐。三是借力发展。甘南作为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不能依托州政府财政为旅游注入大量资金。

为此,必须借助外地客商、外地旅游单位经济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等优势,充分挖掘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壮大旅游业。

二、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全力打好“两张牌”

甘南藏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资源种类多、质量好,构成了立体的一条龙式旅游体系。甘南州的旅游资源主要保罗藏传佛教文化、藏民俗风情、森林草原和历史文化遗产,原生态特征明显、多样性和神秘性兼具,区内除拉卜楞寺、冶力关森林公园、莲花山森林公园等国家级旅游景区,也有南山森林公园、腊子口战役遗址等省级旅游景区,更有如茨日那旧居等数量众多的州、县级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经过开发之后能成为极具参观价值的旅游景点。从州内的旅游资源的分布看,呈现出旅游资源沿交通干线分布的主要特征,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依兰郎公路、洮临、卓尼、江果河、迭部为纵轴,以岷县、合作、合作、冶力关和省道313线(阿万仓—宕昌)为横轴的“三纵三横”沿线,可进入性较好、易开发。

甘南旅游业还存在以下几个劣势。一是甘南经济水平落后,对旅游业没有持续的资金注入。甘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开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景区景点建设、产品深度开发和宣传促销受到很大制约。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旅游服务水平较低。从旅游交通条件看,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交通格局仅靠低等级公路。从接待能力方面看,除旅游基础设施缺乏等明显问题外,许多景区服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旅游接待素质而且缺乏专业的如向导、闻讯等旅游服务、服务人员、景区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三是甘南地区远离东部集中客源地,且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甘南州距我国居民出游率较高的沿海东部的主要客源地距离较远,该地区游客进入甘南州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对外宣传不到位,致使主要客源地游客低估了甘南旅游价值,吸引力较小。经过对甘南旅游资源优劣的分析,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打生态旅游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境内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流域的林区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天然草场质量较好。主要的自然景观有神奇俊秀的莲花山、太子山、则岔石林、黄河首曲、等水域风光,黄捻子、大峪沟等森林景观以及桑科草原、尕海候鸟保护区、阿夏沟熊猫栖息地等天然生态旅游景观60余处。因此整合生态旅游资源,以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为依托,结合以藏传佛教文化、特色藏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重头戏,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甘南州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是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原则,要以生态旅游的标准严格要求游客和相关部门。既要搞好旧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坚持不懈地继续改善生态环境。在发展经济上,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并重的方针。在生态工程的规划、实施上要突出沿路、沿边,突出集中开发,规模治理。

(二)打好民族文化牌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资源

大庆虽然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却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跻身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

一、大庆旅游文化资源

1、石油文化

细数大庆的旅游资源,石油特色首当其冲,大庆的红色旅游在全国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要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以铁人纪念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石油会战传统教育基地、大庆创业追踪园等为依托,围绕旅游丰富新的表现形式,全力打造融知识性、参与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2、古文化

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大庆的肇源县繁衍生息。目前肇源县境内还有一百多处文物遗址,其中包含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白金宝遗址,还有四处省级文物遗址。这些文物遗址囊括时代范围广泛,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为大庆这座新兴城市增添了历史底蕴,同时也为大庆的旅游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湿地文化

大庆的湿地面积是120万公顷,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随着大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湿地生态与时俱进。每逢春夏之交,大量远赴南方越冬的鸟类和水禽成群结队地回到大庆湿地,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吸引了大批游人和摄影爱好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物自然优势,在湿地附近种植合适的植物,提升大庆湿地的旅游价值。

4、民族文化

大庆只有二百多万人口,却包涵了31个少数民族,占据少数民族大家庭的半壁江山。少数民族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风俗和文化,使大庆的城市文化更加厚重、多元。对游人来说,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特色饮食、民俗建筑、民族服装、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等都极具魅力,可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设民族文化村,把民族文化包装成主打产品,加大旅游业民族文化的分量。

5、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大庆地区最悠久的土著文化。从辽金时期的蒙古部落到元朝的肇州城,从明代的科尔沁部到清朝的杜尔伯特旗,大庆这块土地见证了千年历史风云,积淀了丰厚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以其辽阔、舒畅、原生态的特征,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庆应当重点发展、重点培养。

6、温泉文化

大庆市林甸县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被誉为“北国温泉之乡”。温泉并不少见,但是在北国边疆,温泉就显得犹为珍贵。大庆林甸温泉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医疗保健价值非常高。在“二十一世纪是休闲旅游的新世纪”的今天,对温泉旅游资源要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北国特色,打响雪地温泉品牌。

7、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是一个重要品牌,一个具体的城市形象。赋予冰雪以文化,冰雪就有了生命,就有了价值。近年来,随着滑雪场的不断建立并投入使用,滑雪、滑圈、滚雪球、雪地飞碟、骑马、自行车、摩托等雪地娱乐项目为大庆冰雪平添了许多生气。冰上也大有文章可做:抽冰尜、溜冰,乘坐冰爬犁,观赏冰下水草、游鱼……冰雪文化能够让寒冬成为快乐的季节,为城市增添魅力。

二、开发利用大庆旅游文化资源的几点建议

1、搞好各类旅游文化的整合

由市、县旅游局、建设局、文化局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大庆市旅游资源整合工作小组,对全市人造景观、人文古迹、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等进行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旅游发展规划。要参照外地成功做法,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和整体性,将各类资源包装整合为体现城市特色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多个主题不同、品牌鲜明、功能互补的景点。理顺旅游线路,突出文化特色,让“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响。让来到大庆的游客,既能体会到工业文明的进步,又能感受到远古文明的气息;既能看到黑土地上的粗犷,又能看到湿地里的柔情;既能在各民族之间徜徉,又能在大草原之上驰骋;既能享受到温泉水中的娴静,又能体验到冰雪地上的沸腾。

2、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大庆市的餐饮业和宾馆业虽然发展得很快,但纵观近几年的发展现状,还缺少五星级的酒店,更加缺乏具有大庆特色的餐饮小吃,旅游目的地的商场和娱乐场所建设亟待加强。应当成立旅游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如何为来到大庆的游客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在增加游客容纳量的基础上提高饮食、住宿、交通、娱乐的标准和质量,积极引导这些企业朝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兼顾安全、卫生、有特色,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3、加大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

旅游纪念品是以纪念意义为主要特征的旅游商品,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融入旅游区的地域文化和原生特色,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品位,既能带动旅游区的发展,又可对旅游区起到良好的宣传推展作用。在一些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因此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大庆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还相当滞后,体系零散,缺乏创意,制作粗糙。应当由市财政先期解决必须的启动资金,由旅游局、文化局等部门负责组织设计,开发制作有大庆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加强市场运作,选择厂家生产、包装、物流,向外推介销售。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都在积极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场讨论中旅游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旅游开发能够继续保持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单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陈列在博物馆供人欣赏并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内在精神。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适当的旅游开发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得到延续,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③表演艺术;④传统手工艺;⑤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在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具有权威性且代表中国政府意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该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并指出其范围主要包含: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的代表性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具体叙述上有所差别,但只是中西文化表述上的差异,在实际所包括的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认为应该包含一个国家的民间传统和民俗礼仪等,注重在一个国家发展中对于其主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这对于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大量的研究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主要体现在:(l)传承性﹙继承与发展的性质﹚;(2)存储上的易逝性(指容易遭到破坏和遗失);(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指价值不因物理损耗而减少);(4)地域性(指有地域上的限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主要特征之外,还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多元性等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珍贵的文化内涵,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者靠文化去与自然景观交流,与人文景观对话,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乏味的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但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传说、口头传统、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这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民族民间文化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关键生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上说比物质类遗产更为珍贵,因而受到旅游者普遍欢迎,能够为旅游经营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了发展旅游,为了拉动经济,或多或少都会促使各级政府以及旅游经营者们自觉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将促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得到宣传、交流、创新,能够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三)旅游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将这些文化遗产引入到旅游开发中,不仅成了弘扬和传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培育和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如南京夫子庙秦淮观光带,把绮丽的秦淮风光和独特的秦淮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而且众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加入研究行列。

(四)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其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旅游开发而成为旅游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其次,通过产品交换,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被社会所了解和欣赏,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提升,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构想

(一)认真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对所在地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详细普查,并建立非物质文化名录体系。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现代高科技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整理记录,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作为旅游开发的有形可视资源,对下一步作出合理的旅游开发提供信息上的方便。

(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强化旅游者的切身体验

对于民间音乐舞蹈的旅游开发,可以从服饰、道具、形式、内容、风格上加以创新,以更好地适合现代广大观众的口味。对于传统戏剧和曲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充分发挥编剧、导演、表演者的创新能力,依靠成功的再创作提升传统戏剧的文化地位和艺术魅力。对于迄今仍有感染力的经典作品,则要通过在文化上赋予时代的活力并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以求吸引更多的观众。

(三)在旅游开发中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个性,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基因,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原生态性加以创新来设计旅游产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与开发时,要突出它最具特色的重点开发,注重合理开发与保护。

四、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旅游资源调查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之一,是进行资源评价的前期工作,为后续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前提条件,在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阶段可从两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一是在调查时注意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搜集,二是建立一套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评价体系。应该重新研究一套指标体系来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全面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意识到它们的珍贵性,从而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应从宏观的指导思想上予以重视,将其纳入旅游开发的体系与有形的物质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依托于有形的物质而存在,其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制定发展战略时应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对于开发者必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民族甚至是国家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做发展战略规划时要有一种责任感,把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保护非物质文化本身还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要保护与无形文化遗产创造有关的个体文化还要保护社会群体文化形态。

(三)旅游项目设计中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旅游项目设计是整个旅游开发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力的手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不同,旅游开发者在设计旅游项目时就必须改变以前的固有模式创新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笔者认为在项目设计中让民间组织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做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当地民间组织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充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它们有深刻的感情,他们不仅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更会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而他们其实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让他们参与到项目中本身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一种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3

[2]周俭,于莉.遗产利用与社会发展———江南水乡古镇遗产再利用的项目研究.城市遗产保护与研究,2004(8)

[3]别金花.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一以上海为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王鹤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2007

[5]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与新路径.艺术设计坛,2005,(1):14

[6]王群.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现状及保护对策.民族艺术研究,2005,(5):67-74

[7]黄萍.数字化管理协同功效实证研究———以“数字九寨”为例.旅游学刊,2007,(8):21-28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甘肃省;节庆旅游;形成机理

节庆旅游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节庆旅游者、节庆旅游活动本身,而且关联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和行业,所以节庆旅游的形成,必须具备很多相关要素。从某个具体区域的节庆旅游的基本形成来看,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或衰亡,受节庆旅游者内在的需求、节庆旅游外在的激发和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见下图)。

一、节庆旅游需求驱动节庆旅游形成

在当前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者的行为决定着节庆旅游的成败与兴衰,节庆旅游者需求的产生促使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游客旅游的积极性来源于旅游需求。所谓旅游需求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旅游决策行为的驱动力[1]。现就甘肃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分析如下:从总体上看,甘肃客源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旅游市场和海外旅游市场,海外游客以日本和港澳台等亚洲市场和欧美客源市场为主;国内客源以周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省内市场为主。

1.海外旅游者的需求

根据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表明,来华游客需求的发展趋势有如下明显特征:追求新奇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荒凉原始的边远地区和纯自然的环境;愿意从事参与性旅游活动,要求对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对异地文化有着长盛不衰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2]。

目前,到甘肃旅游的亚洲游客主要来自东亚的日本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其中,东盟国家以华人和华侨居多。这些国家的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除普通观光外,更愿意选择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文胜地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对中国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往往受到他们的喜爱。如2004年日本旅华游客为292.6万人次,旅甘游客5.02万人次,占外国人旅甘市场份额的21.2%。同时,日本游客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来华日本游客的20%到达中国西部,走丝路线的21.4%到甘肃[3]。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居民穆斯林众多,甘肃省穆斯林旅游产品对其有一定吸引力。甘肃可依托丰富的丝路文化和以裕固族、穆斯林为代表的多姿多采的民俗风情开发的节庆旅游应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4]。

以德、法、英、意为主的欧洲市场及以美、加为主的美洲市场,是甘肃重要的客源国。一般说来,欧美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到中国来主要是为了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据美国旅行业协会的调查,愿意造访具有某种历史价值的地方或举办节庆旅游的地方,美国游客高达55%[5]。大多数欧美游客偏爱河西的自然风光和甘南草原、藏民俗风情。同时,由于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开发出的丝绸之路长跑、戈壁越野、汽车拉力赛等专项旅游活动,在欧美市场也颇受欢迎。据旅游界协会(TIA)2004年调查[6],欧美旅游者最喜欢的节庆旅游主题是艺术节,达到33%,其次是传统节庆旅游,达到22%。甘肃58.9%的节庆旅游是从传统节庆旅游演变而来的,可以很好地满足欧美旅游者的需求。

2.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国内旅游需求一般以观光旅游和探亲访友及度假休闲为主(见下表)。观光游览和探亲访友二者合计占70%,其他的旅游包括节庆旅游在内仅占7.1%,从目前的旅游市场状况来看,甘肃省的节庆旅游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与我国整体旅游市场状况基本一致,但甘肃可以通过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节庆旅游来激发他们的需求。

二、节庆旅游吸引物激发节庆旅游形成

在旅游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吸引性质,将其分为场所吸引物和事件吸引物。场所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固有的物质实体(如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对游客的吸引,这样的实体即是场所吸引物;若旅游者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或仅仅是因为这一地方发生着什么事情,这种吸引就是事件吸引。这种由事件引起的旅游可称之为事件旅游,而作为吸引物的事件则称为旅游事件,节庆旅游就属于事件旅游的一种。节庆旅游吸引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源依托型和资源脱离型。这里的资源依托型指节庆旅游举办地的旅游资源(自然、文化、历史、城市环境等资源);资源脱离型指节庆旅游本身特有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即根据节庆旅游组委会相关规定必须具备的内容和举行的活动。

1.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

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主要指当地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节庆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资源基础的利用之上,所以,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的载体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能成为节庆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潜在的旅游资源,如美食、特产、文化、习俗等。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色:一是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先秦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特色;二是以高山草原、天池溶洞、丹霞地貌、冰川雪山、雅丹地貌、草原风光、黄河景观等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风光为特点的自然资源;三是以藏、回、裕固、保安、东乡、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所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甘肃独具特色的节庆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举办节庆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节庆旅游本身的吸引

特色是增强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节庆旅游的特色是它的文化特质,缺乏文化内涵的“吸引物”不能构成真正的旅游吸引物。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底蕴时,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如伏羲文化旅游节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节庆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已具有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甘肃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主要有:一是歌舞表演。主要是通过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形式,来表现不同民族的劳动和生活,这类表演特色鲜明、题材广泛,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如花儿节、香巴拉旅游节、金张掖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二是民间工艺品展示。将民间工艺品搬到特定的场所展示,有的还将制作工艺向游客现场演示,这类表演有些还允许游客参与,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等;三是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如各地传统的庙会;四是神奇的民族宗教活动;五是历史文化活动展示。从历史的角度刻画节目内容和人物,再现一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的历史和政治烙印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使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并受到启迪,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王母宫朝圣旅游节等;六是体育竞技表演。这类表演通常以竞技性强、民族特色浓郁的表演为主,如崆峒文化旅游节、山丹马场赛马艺术节等。

除节庆旅游文化活动以外,节庆旅游举办之时还有相关的商务活动,这些活动也是构成节庆旅游者参加节庆旅游的吸引物之一。

三、节庆旅游举办地的保健条件保障了节庆旅游形成

笔者将节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辅助要素称为保健因素,具体来说这些保健因素主要有:旅游业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对节庆旅游的形成不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这些因素不完善,有可能阻碍节庆旅游的形成。

1.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甘肃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直接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只有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才能构成旅游地的核心竞争能力。对甘肃来说,旅游业基本停留在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很多高品位旅游资源没有通过产品开发转化成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价值没有实现,导致甘肃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甘肃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2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73%;旅游业总收入为62.56亿元,增长11.6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8.84万人次,增长21.84%,外汇收入5876.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2%[7],纵向比,形势可谓喜人。然而放眼全国,甘肃旅游经济仍排在倒数几位。我们应借鉴其他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而开发节庆旅游符合旅游业发展这一要求。

2.社会经济条件

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当地节庆旅游的发展。从供给方面看,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举办地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节庆旅游的规模、节期和水平。随着节庆旅游的发展,市场化运作已成必然趋势,靠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非商业性筹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开支,商业化筹资手段开始占主导地位,举办地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是成功举办节庆旅游的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节庆旅游需求的规模和质量,这将对节庆旅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节庆旅游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节庆旅游的吸引范围是以其为中心的2小时旅行圈,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特别是可自由支配收入直接影响着节庆旅游的发展[8]。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1928.1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8086.82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6.14%,55.6%和64.49%。甘肃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节庆旅游的举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9]。

3.旅游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节庆旅游举办地后天赋予的,依赖于现代交通工具,使游客发生空间位移的便利程度,即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可进入性。对外交通状况直接决定了节庆旅游举办地客源市场的广度和与周边旅游地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从旅游交通方面看,甘肃的旅游交通有显著改善。一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省二级以上的公路达到5653km,高速公路超过1000km,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751km,公路网密度达到9.57km/百km2。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98%,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7%。全省建成等级汽车客运站276个,等级汽车货运站43个[10]。二是甘肃省铁路客运状况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铁路客运部门先后开辟了兰州至西安、西宁、银川、嘉峪关、张掖、天水、平凉等省际、省内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列车,铁路客运站发展到348个。三是甘肃省航空运力显著增强。甘肃境内现有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庆阳机场,天水、张掖、酒泉军用机场等。到2004年底,我省已开辟了43条航线和1条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29个[11]。

4.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业发展基础对节庆旅游形成也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要素。近年来,甘肃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2004年到2005年底,全省正在建设和已建成的旅游设施798个,总投资达72.8亿元。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景区(点)有219处,比2001年的73个增加了146个,其中有17个旅游景区达到4A级标准;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即阳光大厦;四星级有2家,分别为飞天大酒店、敦煌太阳大酒店;三星级分别以沙洲大酒店、敦煌宾馆等为代表。旅行社达到29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有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行社、甘肃中国国际旅行社、兰州铁道国际旅行社、甘肃康辉国际旅行社等国际旅行社共27家。从2000年至2005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从1.6万增加到8万,间接就业人员从6.2万增加到38万。兰州、天水、嘉峪关、敦煌、张掖、武威已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节庆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5.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是节庆旅游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外力

甘肃省节庆旅游84.6%都是由当地政府和旅游局主办的,得到了领导重视,有的领导亲自过问、亲手抓,节庆旅游的各项工作很容易开展。如在历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完善程序、提升档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5年的伏羲文化旅游节,首次由省政府主办,提高了节庆旅游的水平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节庆旅游需求内驱力的推动和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拉动及节庆旅游举办地保健条件的保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甘肃省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6:30.

[2]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3]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R].甘肃省西部开发办,西北师范大学等课题组,2005:10.

[4]吴浩.徽州文化旅游产品应树立独立的市场形象[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5-05-13.

[5]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6]徐晨.节庆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经营报,2005-02-23.

[7]邓志涛.努力促进甘肃旅游产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开发力度[N].甘肃经济日报,2005-08-15.

[8]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70-74.

[9]甘肃年鉴.2000-2005.

[10]赵万山.甘肃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万里[N].兰州日报,2005-02-19.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整合营销湖北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内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急剧扩张,旅游产品的供给大大丰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地纷纷意识到通过整合开发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提升竞争实力的必要性。

湖北省地处华中,交通发达、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漫漫的历史长河不仅在湖北筑起了一座浩瀚的历史实物博物馆,也形成了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湖北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湖北所取得的旅游业绩却不甚理想。当不少省市借助旅游业迅速实现经济腾飞时,湖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却还徘徊在全国中下游水平,强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优势。其根本原因之一是湖北省旅游营销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影响了湖北旅游形象和产品的宣传推广。

2湖北区域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国际知名的管理学者斯蒂勒(Steiner)1979年提出了SWOT分析框架,这种框架是对被分析主体处于内、外部环境下的竞争力态势进行分析。在SWOT分析框架中,S是Strength(优势),表示有利于主体发展获得竞争力的因素;W是Weakness(劣势),即不利于主体创造财富的因素;O是Opportunity(机会),即潜在的区域外有利于获得竞争力的因素,经济主体可以使用而可能获得收益;T是Threats(威胁),指存在于区域外可能对主体获得竞争力存在不利影响的因素。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和弱点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机会和威胁代表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通过对湖北省区域旅游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开发战略和营销手段来适应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见附表)。

2.1湖北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

2.1.1旅游资源优势

湖北省旅游资源存量丰富,景观类型多种多样,地区差异性强,许多景观资源品位高,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旅游资源大省,山水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湖北位于长江中游,祖国腹地,万里长江自西向东横穿荆楚大地,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构成了“水乡泽国”的绮丽景观。山脉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使湖北自然景观异彩纷呈,长江三峡、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襄樊古隆中、通山九宫山、赤壁陆水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阳清江、武汉九峰山、大别山天堂寨、神农架等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农架、五峰后河、长江新螺段及天鹅洲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农架、武当山、明显陵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2.1.2文化沉淀丰富,文物古迹众多

湖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中华始祖炎帝就诞生在湖北。楚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很大。战国时,楚国极为强盛,其别称“荆”成了当时外国对中国的称谓。楚文化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汉文化在湖北积淀深厚,是不可多得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在湖北发育充分,明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形成了武当山九宫九观,堪称我国道教文化的宝库,禅宗圣地五祖寺也是香客热望之地。以荆州古城、赤壁、当阳、隆中等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是湖北旅游文化的又一特色。始于鄂而播及全国,使得湖北具有深厚的近代文化底蕴。另外,由于湖北为南北两大文化结合地带,自古人文繁盛,留下众多人类文化遗址,还有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药文化、花卉文化、鱼文化、竹文化和石文化,以及众多的诸如野人、悬棺等世界之谜。

2.1.3教育文化资源

湖北省号称“唯楚有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省会武汉高校云集,数量之多居全国第三,近年来提出的“走进象牙塔”的高校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迫切想感受一下高校的文化气氛,因此也造就了一批旅游“品牌”,武汉大学的樱花园、华中科技大学的瑜家山、湖北大学的沙湖琴园等为许多游客所青睐。另外,还有许多革命史教育基地,如八·七会址、二·七纪念馆等都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些革命遗址和无数的烈士墓,生动地记载了中国近代革命史,是从思想上塑造游客人文精神的教科书。

总体上看,湖北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三者并存、以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差异性强为其主要特征。鄂西地区自然景观闪烁、民俗风情浓郁,鄂中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鄂东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兼容,地域差异和组合规律十分明显,全省基本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旅游资源体系。

2.2湖北区域旅游的竞争劣势

2.2.1旅游产品开发中自发和短期行为居多

成功的旅游产品开发一般在线路组合上较注重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交通的便利性以及旅游整体促销的作用等,但目前湖北区域性旅游资源还做不到合理有效的互惠共享,一些旅游点、旅游线路的设计比较随意,与资源和产品特点联系不紧密;线路的组织编排也并不是从各景点的有机联系出发,而是看价格,哪个景点给旅行社的优惠价打得低,协议就签谁,就向游客推荐谁。显然,这种以低价格为纽带建立起的合作得到的只是眼前利益,对竞争力的打造并不一定有效。

2.2.2产品结构单一,文化内涵不够

湖北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许多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未得到深度开发,缺乏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考察、美食购物等专项旅游产品,造成产品结构单一、文化内涵不够,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规模、速度和效益的提高。

2.2.3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过小

湖北省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如武汉东湖、农讲所、将军县等都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但却没能把这种先天条件转化为旅游知名度,旅游促销不到位,在国内外没有形成很好的客源市场。

2.2.4投入旅游产业的资金不足

资金是产业启动的燃料,旅游产业化过程中,处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从湖北省的旅游发育状况来看,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其旅游业大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3湖北省区域旅游合作的营销对策

3.1注重旅游线路规划,塑造特色品牌

开发湖北省区域旅游资源只有根据市场定位将景点组合成合理的旅游线路,形成特色品牌,推向市场,才能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以线串珠,形成了6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①新三峡之旅。从武汉出发,经荆州、宜昌、到长江三峡和神农架,以三峡大坝“高峡平湖”景观和原始自然的神农架为主体,是湖北最经典、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②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之旅。从武汉出发,经荆州、荆门、襄樊,到十堰,以赤壁古战场、荆州古城、古隆中等三国胜迹和武当山、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为支撑,是湖北最具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③武汉都市之旅。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孝感、洪湖等地,是一条兼具都市风情和湖光山色特点的旅游产品;④鄂东南生态人文之旅。连接黄冈、鄂州、黄石、咸宁等市,是一条融红色革命文化、名人名寺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⑤清江土家民俗风情之旅。以宜昌为起点,沿清江向西延伸,是一条山水风光和土家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品;⑥“一江两山”精品之旅。以长江三峡和神农架、武当山两座名山为核心,连接武汉、荆州、宜昌、神农架、十堰、襄樊、随州、孝感等城市,是一条贯穿鄂中、鄂西北的精品旅游环线,湖北旅游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3.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决策者和旅游企业的经营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业能否取得持续发展。因为旅游是一种文化比较与文化参与活动,作为旅游工作者,应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宗教、风俗、礼仪、禁忌等有一定的了解。作为现场导游人员,更应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对名胜古迹、民间传说、园林固件、书法绘画、饮食文化乃至地域特点都要知晓,并能引导游客去欣赏、去审美。

3.3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高湖北区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魅力,使湖北旅游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营销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文化内涵,建造文化之旅。湖北省拥有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和独特民俗风情的红色旅游地区,应把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丰富其文化内涵。

3.4建立系统的客源资料库,实行双向沟通

整合营销提倡双向沟通,如果沟通成效良好将会得到关系利益人的语言或行动的反应。这些反应直接进入电脑资料库,运用某种方式进行评估,并经过分析研究整理出关系利益人的资料。为了真正做到整合营销双向沟通的方式,推行整合营销必须建立起一个循环系统。

首先,从建立资料库开始,掌握和储存所有关系利益人的有关信息,是正视关系利益人的开始。旅游企业不仅要搜集顾客的姓名、地址、电话,过去购买行为的特点和购买能力,了解客户态度、嗜好以及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要掌握所有关系利益人的详细资料。掌握的信息越多,分析购买和再购买的能力就越强。然后,使用分析工具对资料进行分析。旅游企业使用大量的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和评价顾客、潜在顾客以及竞争者等所有关系利益人的资料,根据关系利益人对长期和短期利润的影响力、旅游企业影响和控制关系利益人的成本,对关系利益人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将这些作为指导性信息应用于未来的新业务中。最后,重点发展与部分关系利益人的双向沟通,利用分析所得的信息,改变传统营销传播的方法,力图与那些最有价值的关系利益人保持长期的紧密联系,以“一对一”或“一对有选择的几个关系利益人”为基础进行沟通。突出对其个性需要的关怀,从旅游产品生产上实现顾客定制化,让旅游者参与生产完全符合自己愿望的产品。

综上所述,湖北省区域旅游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营销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湖北有条件建设成为旅游强省,因为2000多年前的荆楚就是旅游要地:一是湖北旅游资源丰富无比;二是湖北的区位优越天下少有;三是湖北的文化名满古今。

参考文献

1金晔.旅游业的整合营销[J].旅游经济,2003(11)

2周霄.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6)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8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accelerated urban life step, leisure tourism whos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entertainment and health has become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The author, under the broader context of "the second pioneering work" in Yunnan provinc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and proposed appropriate solutions.

关键词: 云南;休闲度假;旅游

Key words: Yunnan;leisure;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52-02

――――――――――――

作者简介:刘勋(1979-),男,云南楚雄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1 休闲度假旅游的概念

休闲度假旅游是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结合,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休闲度假旅游强调的是在自己闲暇的时间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一段时间和一段距离,在旅游地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放松身、心愉悦心情,以实现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的旅游活动。休闲度假旅游以休闲度假为目的,以度假旅游为载体,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服务项目为内容,为旅游者提供别样的休闲体验,已获得更健康的旅游方式。故吴必虎在其所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提到度假与休闲密不可分,引用J.D.Strapp对度假旅游的观点,他认为度假旅游属于休闲旅游的一种,指的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目的惊醒放松身体和精神的休闲活动,因此被称作“休闲度假旅游”,形成“休闲一旅游一休闲旅游一休闲度假旅游”的概念种属关系。

2 云南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分析

我国旅游产业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阵地就是云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和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并发展云南省的旅游产业,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战略,着力培养和发展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产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历年来,云南省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1995年到2009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6.8%,旅游业税收由5.7亿元增加到31.8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3.8%增加到10.3%,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比重从13.6%提高到2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70.4万人,占当年全省劳动就业总人数的7.2%,成为全省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重要行业之一。

2.1 政策优势 200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大力推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200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并先行试点的战略决策。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云南省的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前进动力和政策保障。

2.2 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云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且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云南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多样性的生物物种、众多高原湖泊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会对开发休闲度假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

2.3 区位优势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西北隅紧倚自治区,北部同四川省相连,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其南部、西部分别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云南,既是中国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又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以其独特的国际国内区位优势,在我国旅游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3 云南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云南省为了提高旅游的质量,打造了一批适合休闲度假的旅游景区景点、游乐设施、宾馆、饭店(包括宿营地和汽车旅馆),同时建立了大量的交通网络,使得景区的接待条件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加快星级酒店尤其是高星级酒店发展,以及配套的加油站、公共厕所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也要随之不断完善,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景区景点设施的美观、实用、方便、环保同时还要与国际接轨,不断的提升景区的服务特色以及服务质量。另外,还要加强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符合休闲旅游度假需要的具有服务意识并且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旅游队伍,同时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策略以提高本地居民的旅游意识。无论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提升旅游队伍的全面水平,都是为了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重点要以人为本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则是休闲度假旅游服务追求的目标。

3.2 培育新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首先,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完善产品体系,不断的培育新型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实现观光为主向观光和休闲度假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转变。凭借云南众多的高原湖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并建设处一批能够满足高端客户消费的产品,如:温泉养生,高尔夫旅游等休闲旅游产品,同时还要开发一批满足大众人群的休闲度假产品,如:都市休闲、小镇休闲、温泉休闲、海洋休闲、山地休闲、森林休闲、乡村休闲等系列旅游产品等。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有对应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各个阶层的旅客的需求,这样就可以把云南从观光旅游打造成为休闲度假旅游以推动云南旅游的全面升级;其次,旅游线路上向体验型转变。传统的观光旅游总是强调玩多少个景点,尽可能的把所有景点都转一遍,但是目前休闲旅游度假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放松,而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面对越来越多的精神上的享受必须在设计路线时趋于短线并且向深度化发展,只有适应旅客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不但提升景区的形象还能收到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旅游接待设施向舒适性转变。休闲度假旅游是享受型旅游,景区酒店等接待设施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增强舒适性。休闲度假旅游的出行方式主要为自驾车游、自助游和家庭式出游。为此,要增强通畅性,尽快培育一些适应国内外游客需求的旅游新产品,积极拓展自驾车旅游营地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创立旅游营地品牌;同时要建设更多的适应国外特别是欧美游客需求的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强化旅游的便利化、舒适化建设;

最后,是突出地方的地理、文化、历史、民俗等特色,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深化内涵,塑造休闲度假区主题形象,形成特殊、持久的吸引力。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高消费的旅游形式,度假者对旅游度假区的要求很高,甚至于可以说是挑剔、苛刻。要想不断吸引新游客,并尽可能提高游客重游率,必须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即要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塑造独具一格的主题形象,确立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