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明确乡土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比如说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不同的旅游文章写作与美景,比如,巴东三峡的雄奇秀丽,周庄水韵的“中国第一水乡”美称,青海湖如梦如幻的美境,还体验了纽约的勃勃生机异域风情。然后引导学生这样设计:在你的家乡有尚未开发的山川湖泊或名人名村吗?有成片的果园可以让游人去观赏采摘吗?有特色景观的风土人情可以吸引游客吗?已有的旅游景点,又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龙口南山景区调查报告:

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烟台市青少年历史教学基地等众多称号的山东龙口南山旅游景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率先将景区研学旅游资源社会化、免费化、最小利益化,南山旅游集团联合龙口市旅游局、教体局长期推出相约南山、快乐成长研学游惠民工程,包括全年中小学生免票、陪同家长150元年卡可全年无限次游览景区一系列惠民举措,真正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研学旅游,让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研学游,最大限度地达到研学旅游的社会目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方兴未艾

龙口市教体局综合实践活动办公室副主任王强表示,当前,不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在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实践。

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家长越来越青睐研学游,并明确表示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进行此项活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转换知识为实践所用的能力,这需要孩子多进行课外实践。我们总是寻找各种机会让孩子多出去锻炼、开阔眼界。龙口市新港路学校初三1班黄月竹的家长王红说。

据了解,龙口市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工作,一直探索将其作为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相约南山、快乐成长的活动,就是积极响应烟台市旅游局社会基地群实践大课堂活动,充分利用龙口南山旅游景区中华历史文化园、胶东民俗大院、热带植物园、马术俱乐部、高尔夫球场、海滨浴场、游艇俱乐部等各项资源,为中小学生打造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在游学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和实践能力。

2015年寒假前,龙口市教体局综合实践活动办公室已将《社会实践免费通行卡》发放给学校,由学校发放给学生。届时,全市5万多名中小学生将率先享受这一优惠。

龙口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五班刁羽凝的家长宋德心说:我看到《免费通行卡》上的内容真是丰富。我家孩子对动植物特别感兴趣,最喜欢南山热带植物园了,以前去过一次,孩子没玩够。这次,孩子回来高兴地说,可以天天去植物园了。我还计划明年给孩子报个南山夏令营和南山小骑士俱乐部,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

创新整合研学资源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正值寒假期间,走访烟台多家旅行社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研学旅游产品普遍存在目的地远、价格昂贵等问题。动辄上万的修学游价格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没法完成孩子的修学游需求,而且很多线路需要7天以上的时间,只能在寒暑假进行。很多家长也担心价格不菲的修学游能否达到修学游目的。王强说。

谈起实施相约南山、快乐成长研学游公益惠民工程的初衷,南山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山旅游集团隶属的南山集团,是全国500强企业,一直很重视养老养生、教育等社会民生问题,希望通过造福于民的旅游事业,不断转变景区职能、服务社会,实现企业与社会融合互惠发展,为社会尽到一份责任。这也是南山旅游景区面对旅游发展新形势下,在以往寒暑假推出夏令营、冬令营基础上,进行研学游旅游市场拓展的又一次有益实践,为教育事业贡献企业力量。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烟台市青少年历史教学基地,南山旅游景区有非常好的研学旅游资源,整合推出了围绕穿越历史、雨林探险、动物课堂、我的家乡、骑士夏令营等主题产品,开展历史实景教学、乡情民俗和爱国主义教育、生物科学、素质拓展等富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活动。这些研学游产品,能让孩子们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进一步提高观察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华历史文化,感受时展变迁,进一步提高学生关注国家、关心生活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奇妙美景,进一步提高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王强说。

在精心整合产品的基础上,南山推出研学游工程,重在惠民,不管是向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政策,还是向社会发放陪同家长的150元全年无限次畅游景区旅游年卡,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更加贴近学生和家长实际,便于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灵活地选择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在体现社会公益性的同时,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既避免了昂贵的价格问题,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在周末、课余时间随时进行研学游活动,也能增近我们和孩子的感情。家长王红和宋德心都对南山旅游景区的惠民工程赞叹不已。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南京本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富足,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但它也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尽数罗列于课程之中,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和选取等加工过程。因此,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在筛选机制上需要树立“一个中心”、坚持“三把标尺”。这样,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方显其语文教育价值,才能体现校本课程的特色。

一、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学习者全面发展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充分、统一的发展。建立学习者合理的智慧结构,全面发展心理品质和人才品质,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筛选的首要因素。只有人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三把标尺

(一)选择有利于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资源

笔者任教的学校(南京三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校训从20世纪40年代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50年代的“诚朴友爱勤学向上”,到80年代“五有一和谐”的办学蓝图和90年代的“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校始终贯穿着一个“治学做人”的办学理念。我们要继承三中百年优良传统,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赋予“治学做人”新的时代内涵。

开发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正是秉承学校办学的宗旨,通过发扬南京优良的传统文化,摒弃糟粕,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学会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的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建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情感、知识、能力有机整合在一起,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选定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内容时,笔者正是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那些更能增长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的资源。

1.选择能增长、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资源

南京有六朝怀古、大明胜迹、民国文化、秦淮风情,有萧衍、王导、邓廷桢、王昌龄、林散之等名士,有独特的节日风俗、婚嫁、禁忌。像这些知识,通过多种途径传达给学生时,他们爱家乡的情感就会被激活,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向学生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成为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首选材料。笔者编写了“走进家乡”“民风民俗”“历史长河”“名胜文化”“人文荟萃”等单元。对于南京本土文化中的文学部分,笔者主要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重点选择了与南京相关的诗词歌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选择能发展个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资源

南京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一些研究性活动,例如分小组现场走访、社会调查、开辩论会、撰写小论文、动手制作民间传统工艺品等,让学生学会筛选、处理信息,交流合作,通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能力。

例如南京手工业发达,剪纸、秦淮灯彩、金箔等独具特色,云锦更是闻名遐迩,可是它们有的已经不被人们所了解,有的在慢慢消亡,传承和创新更是很难实现。在教学民间工艺篇时,笔者就让学生参观当地的云锦博物馆、金箔展览、夫子庙面塑、雕刻、大成殿灯展、南京民间艺术展览馆等,了解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体验南京民间艺术的丰富。接着教学生如何亲手制作荷花灯等简单工艺品,体会其中的精妙和动手的乐趣。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养在深闺”中的工艺品走出南京,为政府企业献计献策,开展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结合调查报告撰写探究性小论文。把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个人与家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作为一个南京人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保护、继承南京特色工艺的意识。

3.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对通过校本课程的途径了解家乡文化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地理知识 地理素质

新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地理学习方式,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那么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地理素质具有什么作用呢?

一、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关注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理课堂应是生活化的课堂,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充分体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

(一)观看录像,提出问题。播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录像。提出问题:指挥部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飞行员精确报告野外空投地点的方位?

(二)合作讨论,理解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发表见解,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启发思考:如何在教室找座位?与在电影院找座位等身边的事例类比。

(三)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由教室和电影院扩大到整个地球,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地球仪的转动,认真观察地球仪的经纬网信息。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的参与过程中释疑,理解和掌握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四)知识拓展,学以致用。学生自由发表对经纬网定位的意义和作用的见解。经纬网定位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和气象观测等许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用途。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开篇社会热点事件导入,过程自主探究,结尾学以致用,强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野外观测、考察和社会调查、参观走访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学以致用。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活动。密切联系乡土地理,我设计了《尤溪县的名优特产》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名优特产;了解尤溪深厚的文化积淀;树立人地和谐观念。

(二)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调查、参观、采访等,了解家乡的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会合作交往,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情感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通过报纸、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尤溪名优特产有哪些。自由分组确定调查内容和地点,设计活动调查表。准备活动中所需要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

(四)活动实施。1.采访“中国金柑之乡”。走进农家,品味形美色鲜、甜酸可口的金柑,与农户热情交谈,尤溪金柑是当地农民的摇钱树,促进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除金柑外,尤溪芦柑、坂面红酒、珍珠笋干、茶树菇、尤溪红茶叶、茶籽油等均为尤溪的名优特产,享有“金柑之乡”、“绿竹之乡”、“食用菌之乡”等美称。调查小组成员分组分范围实地考察,他们很兴奋和满足,尤溪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2.走进“埔头工业园区”,建设新型工业县。纺织业作为工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凭借多年“纺纱—织布—染整—服装”一条龙产业链,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革基布集群,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革基布名城”称号。勤劳智慧的尤溪人同心同德促进经济的腾飞。3.游览尤溪的名胜古迹,打造朱子文化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洋中镇桂峰村;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山清、水秀、石奇、林茂”——九阜山峡谷;蓬莱仙境——蓬莱山;文化休闲——紫阳公园,等等。学生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一幅幅美景,抒发爱乡之情。

(五)活动成果。1.各显其能,交流展示调查内容。2.学生互相评价,听取汇报并做好记录。3.写倡议书、建议书,为名优特产设计广告语,推向世界。4.撰写家乡名优特产综合实践报告递交学校。5.考虑编写“家乡名优特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应把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最好课堂和实践目标,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丰富社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地理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思想。“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现实生活是地理教学的资源和起点,是教学活动的源头和活水。在生活中学地理,在活动中学地理,充分关注社会和生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和经历,在亲身感受中领悟知识的内涵,促进地理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发展。例如《热力环流》,设计地理实验。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1 在基地中开展开实践内容

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复州古城的历史遗物,横山书院,永丰塔、感恩寺、古城门城墙等开展《爱我家乡》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还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参观家乡名企业――瓦轴集团,调查家乡名河――复州河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东瓦村还有著名的教育基地《复州教育基地》以农作物种植园为主,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2 以实践活动为主开展活动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我校的《我的零花钱》这一案例可以说为全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如《花的世界》一课,在之后的春天里,又扩展为《花的种植》《嫁接》在夏天确定主题《花的颜色》秋天确定子课题为《花的成熟》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分工合作、学会积累资料、学会调查研究,学习设计活动方案、学习记录活动资料、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学习运用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常常体验着活动的快乐,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 在社会活动角色中体验生活

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3.1 在角色中体验,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在《花的栽培》活动中让学生去采访花房,花店,礼品店等,自己去设计采访问题,就像小记者一样.面对大人冷漠与不理解,他们曾徘徊过,迷茫过,但是却没有放弃过,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能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最终在他们精彩的汇报中,我也分享了他们的成功.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校本教研 地方美术资源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新课程大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灵活性、弹性,另一方面是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文本进行加工和重新建构,还要承担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个课程不折不扣执行者,变为课程能动的开发者。

两年多来,我校通过发动教师和学生全员投入,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笔者体会到:开发一个富有创意的美术校本课程,必须经历一次乃至反复几次的师生一道创造性地开展校本教研的过裎。校本教研的成功,一个好的校本课程就水到渠成(当然不是校本教研都是为了开发校本资源、校本课程,但开发校本资源、校本课程一定要经历校本教研)。本文就如何通过校本教研,开发美术校本资源,编集美术校本课程,谈谈笔者的初步探究。

二、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一)校本教研课题的立项、理论学习和论证。近年来,我校积极利用和挖掘西关的地方美术资源,不仅丰富了本校美术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发扬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传承了优秀的地方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和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赞美。2006年6月,我们为了使校本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符合新的课程理念且具有可操作性为目标,把上述的设想提升为校本教研课题——《西关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美术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出:美术教学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中小学校应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西关文化是广州文化的缩影,西关文化几乎与广州城同时诞生。西关文化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已成为最富有岭南特色的区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关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厚实的文化积淀,这里有“民间工艺建筑宝库”的陈家祠,有常言讲“吃在广州,味在西关”的西关美食,还有木屐声声麻石巷的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着每个人,这都是一些值得挖掘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艺术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地方性美术资源是属于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地方性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其所生活、居住的环境,进而欣赏家乡文化,关怀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广州灿烂的历史文化,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深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使学生领悟广州地方美术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开展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也有长远价值。

(二)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荔湾区地处广州市西部,俗称“西关”,是广州的中心老城区,自古以来就是风物荟萃、名胜云集之地, 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孕育出了融合传统的岭南文化和开放的西方文化精华的西关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风情文化、中医文化、商贸文化、曲艺文化、园林文化、禅宗文化、书画文化和工艺文化等十大特色文化,影响广泛,西关的文化曾代表过广州的文化潮流。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体验和感受西关文化,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值得参观的地方,如广东民间美术博物馆——陈家祠、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仁威庙、华林寺、锦纶会馆、荔湾博物馆、耀华大街、龙津西西关大屋区、沙面欧陆风情区等…… 要求学生用摄影、速写及上网查找等方式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后利用节假日时间到西关了解西关美食的造型及品尝美食,笔者还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活动,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曾几次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居住在西关的家人、亲戚、朋友、邻居作采访,了解西关的建筑及他们的居住情况、生活情况等等。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领略了西关文化的美,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通过上面一系列活动,课题组收集到师生的摄影、速写、调查报告、访谈录、参观感想等材料。这些材料可用生动、精彩、丰富来概括。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发展了师生的人文意识,丰富了师生的人文素养,为下阶段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面对这些材料,我们经过整理、比较,先选取学生感受最深的,与学校当前美术教学联系最密切的,确定为重点探究的子课题。

(三)典型案例的探究。我们的重点子课题有两个①《装扮生活.吉祥幸福》由课题组成员陈树敏老师负责,在初中部进行。《装扮生活.吉祥幸福》是岭南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第15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分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主要对民间美术的学习;第二节课主要是将岭南的传统纹饰设计应用到木屐上,美化生活。②《古祠留芳——陈家祠建筑装饰赏析》由笔者负责,在高中部进行。下面较详细分析这个课例。

1、课程设置的思考。本课是人教版美术鉴赏课程《故宫建筑群与天坛》的拓展课题,根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要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们通过美术鉴赏,更理性地认识广州的人文文化,认识陈家祠。广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陈家祠有着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蕴涵着浓郁的地方美术资源。如何使这节高中美术欣赏课上得好、上得活、上得实,确实引起笔者的思考。本课试图把艺术博物馆引进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把鉴赏教材的内容与地方美术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讨论、直观图像与实物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广州灿烂的历史文化,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深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使学生领悟广州地方美术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2、教学思路。在本课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既是传授者,又是引导者的角色转换。通过感受、欣赏、讨论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要求。

本课以郭沫若一首名诗导入来比较北方和南方建筑风格,突出表现陈家祠的建筑装饰与传统文化内涵。安排二项活动:

活动①:展示图片,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建筑装饰,初步鉴赏其艺术,从而加深学生对陈家祠“三雕”、“二塑”的理解,为本课重点、难点的突破直接发挥了牵引作用。

活动②: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让学生用简略的文字归纳概括,进一步探究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并有意增设了课后延伸作业,加强知识的内化,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转贴于

C..教学设计(略)

D.教学片段回顾:

情境一(北方建筑与陈家祠的风格比较):

当用多媒体放出山东孔庙和陈家祠的图片,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比较南北建筑的风格特点,引起大家积极思考。有的说,陈家祠的屋顶较斜,上面有很多精美的装饰,而孔庙的屋顶往上翘,瓦的颜色是黄色;有的说,孔庙看上去比较雄伟、有气势,陈家祠则比较质朴。接着我又问:“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北方建筑与陈家祠的风格比较 可以各用哪两个字的形容词去反映它们的建筑风格呢?”大家畅所欲言……就这样,师生不知不觉地在情境对话中,揉合了学科知识的运用。

情境二(陈家祠建筑装饰工艺及其灰塑):

当播放陈家祠建筑装饰工艺灰塑录像时,教师及时导入:

灰塑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请欣赏一段录像,让我们了解这种工艺的制作过程。学生们很期待地盯着屏幕看。当我拿起自制的教具告诉大家:“根据目前的条件,我们无法把陈家祠的拿给同学们看,但老师亲自动手,仿制了相近的实物,给大家感受一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有的说老师做的装饰柱子跟我在陈家祠参观时见到的一模一样。看着学生们的投入和思考,我内心感到兴奋不已。

情境三(拓展学习与传统的南粤文化):

课堂教学将结束时,我小结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真实的感受,看哪个同学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候,课堂可热闹了。一个同学说:“陈家祠的建筑装饰美。充满了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民间艺术大师们虽然没留名或名不经传,却以自己精湛的技艺,给我们留下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另一个同学又说:“陈家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人文气息。”……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这节课的感受和思考中了。

E.反思与研究

本课在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到陈家祠参观,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收集或拍摄下来,让学生对陈家祠有初步的印象和了解,这样便给教师实施课前教学计划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把美术鉴赏课与德育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连接,使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后的反馈证明,本课的教学是成功的。但是冷静细思,笔者感到还有不少地方需要继续改进。如: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学环节的转换和学生学习评价运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推敲。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意犹未尽,不少学生在课后延伸作业写上:“希望老师再带我们到陈家祠参观,实地观摩欣赏点评,再一次领略它的魅力。”可能本课设置为两课时,内容会更为充实、互动会更为实效、评价会更贴合实际,效果会更加明显。如何把高中美术鉴赏课上得更好、更活、更实,这是我今后需继续探究的课题。

F.案例评析

本课例在“2006年广州市美术新课程中小学课例教学现场评比”获一等奖;同年12月被市美术教研会推荐参加全国高中基础教育教学研讨会教学汇报,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国家美术课标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为代表的全国各地美术教育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尤其对在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教学中把博物馆引进课堂,教师亲自动手制作“雕塑”教具给予了高度评价。市美术教研会认为:本课例体现了广州市一线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全国高中美术教学树立了良好范例。

4、办一次画展。(通过观察、记忆、联想、体验、创造得到的绘画作品、工艺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5、撰写结题报告

对本课题的结论是:学习国家课程,充实校本课程,使地方美术教学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课题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美术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方法。

(2)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新课标的推行,是对美术新教材很好的补充。

(3)发掘、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三、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编集美术校本课程

在完成校本教研课题《西关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之后,余意未尽,笔者觉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还没有完成,有必要把本次研究得到的资料、体验、反思、同行及专家的评价进一步整理作为美术校本资源、校本课程。

这项工作的开始,有必要重新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审查这项工作是否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次课程标准我们追求的理念是:(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对照上面校本研究,我们正是追求这样的美术新课程标准理念。

再从开发课程资源的价值上来考察这项工作,笔者确认若把前面的校本教研课题加以整理,作为美术校本课程,能够“(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还能为新课程倡导的“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提供借鉴。

至于要编集的美术校本资源、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也已经被校本教研的实践检验了。这里就不作敝叙。

征得学生们的同意,我们把师生们在本课题活动的材料都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得到:摄影集、速写集、作品集等作为美术校本资源。两个典型课例的资料,包括课的构思、教案、教师制作教具和课件、教学实录或录像光盘、学生作品或课后延续作品、学生学习评价表、教例评析、教学反思、教师或专家评价等作为美术校本课程。

四、结束语

经过校本教研,完成了本次的美术校本资料、校本课程的编集。笔者体会到与同事互动、与学生互动的人与人交流合作的愉悦;体味到来自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人文熏陶感染的畅快。笔者清楚,前面叙述只是一个起点,已经整理的校本资源、课程还要进一步修改、充实、提高;还有更多的资源待开发;况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课程都具有时代性,“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教师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则校本教研无止境,校本资源的开发无止境,让校本教研之“水”长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2.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4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发挥优势,选好主题

在对台文化网络宣传中,选择好主题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主题的确定要有三个基本考虑:一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能够产生预期的正面效果;二是能为对方接受,贴近岛内民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三是适合网络传播。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已基本成型,但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却出现了偏差。我们要把握大局、理清思路,深入挖掘两岸“五缘”文化资源,精选对台网络宣传的主题,强化岛内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地缘?闽台地缘相近,两地先民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留下了灿烂的史前文化。最近数十年里,闽台两地相继发现了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址,台湾许多的历史古迹与福建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福建大都可以找到照应。以观光旅游为平台,发挥山水名胜、文化古迹在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是我们对台宣传的重要资源。我们应发挥现代网络传媒优势,为两地旅游界搭建旅游合作信息平台,宣传两地的旅游资源和政策,实现旅游资讯的互通共享。亦可将闽台地缘文化资源以图片、电子杂志、网络影视等形式呈献给两岸网民,让两岸网民共同分享两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古迹,达到凝聚感情的目的。同时积极参与两地举办的“海峡旅游博览会”、“旅游文化节”等宣传交流活动,加深闽台游客对两地旅游景点的认识与了解。

血缘?今年以来,华广网着力推出《华广文苑》网络视频系列讲堂,邀请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专家讲授中华文化故事,并在清明节前向两岸网民推出第一期专题视频《岁岁清明》,介绍了许多清明节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和节日气息,在两岸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认同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位来自高雄市的网民看完节目后这样留言:“当我们再一次细数历史和古籍,不禁惊愕地发现,清明的意境原来是如此的博大和深远。”“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情结,对台宣传要在传统节日中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效激发台湾同胞期盼骨肉团圆的心理感情,用浓厚的节日氛围感召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神缘?祖先崇拜、宗教和民间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民众的心灵寄托,更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闽台同文同种,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认祖归宗的乡土气息,有着共同的和民间信仰。如龙岩地区是客家集中地,也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特别是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在台湾客家乡亲中更掀起了回乡省亲祭祖、参观客家土楼文化的热潮。再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共同的民间信仰把两岸民众的心连在一起。台湾众多妈祖庙宇、关帝庙都是由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东山关帝庙分灵入台的,所以平时来自台湾的香客络绎不绝。然而,对于大多数台湾同胞来说,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在每年的谒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拜。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祭拜、网上祭拜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倡议,特别是大型祭祀活动时,网络祭奠平台可让用户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以省亲祭祖为切入点,搭建专业的网络祭奠平台,可充分发挥民间信仰资源在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商缘 近年来,福建立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两岸同胞的极大关注和支持。海西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网络媒体对海西的宣传效应也日益突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从2004年开始举办每年一期的“全国网络媒体海峡西岸行”重大活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凤凰网等全国知名网站以及福建省主要新闻网站齐聚海西,深入厦门、平潭、漳州等海峡西岸重点建设地区进行采访,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闽台关系的新发展。

法缘 闽台法缘相循,自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台湾一直归福建管辖。两地延续了近千年的法律关系为两岸的社会控制和管理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当前,海峡两岸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制度的矛盾,但自古以来闽台之间社会规范的传承和维持以及人与人、人与事物的各种关系,内涵极为丰富,又超越了闽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具有广阔的可利用空间。例如,华广网近期正在策划“涉台文物的故事”网络宣传专题,客观、真实、详细地报道郑成功墓、施琅墓和府第、甘国宝故居、沈葆桢故居等涉台文物的渊源和现状。这些文物是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联系两岸同胞文化记忆和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以图文、视频、多媒体等形式将文物故事呈献给台湾网民,不仅可以弱化近年来台湾年轻人群中节节升高的“台湾主体意识”,亦可有力驳斥岛内“”分子的“法理”主张。

影响民心,保证效果

一是争取影响台湾民心,尽量“向南移、向下沉”。台湾网络普及率高,对台网络宣传的主要对象就是台湾广大网民,尤其是基层网民。“向南移、向下沉”是当前对台工作的重点。推动对台文化宣传,要创造条件向台湾社会基层延伸,向台湾中南部地区扩展,拓展贴近台湾基层民众需求的文化节目。由于台湾中南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相对较弱,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在这些地区保留得相对较好。我们应发挥各地尤其是福建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推出更多的为岛内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利用陕西清明祭拜黄帝陵、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福建妈祖文化和宗亲文化、河南河洛文化、关帝文化等,注重与台湾中南部团体联合开展传统习俗活动,增进台湾南部民众对中华文化、对祖地的认同,同时引导他们加深对祖国大陆的认识。

二是精心打造网站内容,讲究宣传策略。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有相当的兴趣,对两岸文化交流有相当的自信和热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仍然是对台宣传的一个亮点,关键是如何创新内容形式和宣传策略。我们既要宣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岛内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又要关注台湾同胞的需求,通过网络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文化咨询服务和特色服务,增加其信任感和依赖感,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目前大陆主要对台宣传网站,包括中国台湾网、华夏经纬网、台海网、华广网等,都向网民提供包括时事资讯、政策查询、大陆民情、历史文化等在线信息服务,满足台湾民众参与两岸交流交往的需要,为两岸的交流互通架起桥梁。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的行为习惯。”[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推动国家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总体上看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脉的伦理本位文化,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求真务实的治学品行,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世界的大局看,21世纪世界各国激烈竞争,将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有深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底蕴……”[2]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国家软实力,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则明确指出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素养较低。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文言功底差,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他们课余时间又大多被网络占据,阅读功利性强,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少,这使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隔膜;另一方面他们热衷于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生活离传统文化太远,他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看的是日剧、韩剧、美剧、英剧,过的是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追的是世界潮流。二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其职业属性,过分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人文素质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比较薄弱,在课程开设方面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除国家规定的政治类课程外,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偏少,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导致学生系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就非常少。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智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高职教育正步入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在不增加课程、课时,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相关性

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曾发表过《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的文章,呼吁重视语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张雪辉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一文中指出:“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 [3]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这也正是高职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在。[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从明朝末年著名儒者顾炎武身上感受;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崇德弘毅可以从《论语》里学习; 正心笃志可以从《大学》里汲取。高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因为无论哪个版本的高职语文教材,都离不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诗、词、曲、赋、小说等,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课程定位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尽管语文课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却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该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有些高职院校根本不开设语文课程,有些高职院校虽然部分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但课时数量少,课程定位也不是非常明确,仅仅把语文课程当作点缀,一旦课时紧张,随时面临被砍的命运。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定位应进一步明确,应把该课程纳入人文素养类课程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明确了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二)课堂教学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如可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电视节目的东风,组织一些相关的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发现汉字之美;可在每次课前安排学生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推荐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经典作品时,教师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从视听的角度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2.专题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或显或隐于各篇课文之中,呈散点分布,不成体系,为更好地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对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散点进行梳理,使其更系统,更有条理,然后再进行重点讲解,如可把体现儒家思想的篇章集中起来进行专题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人文素养。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可自编教材,根据专题自选篇目,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也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实际。

3.重视诵读,体悟母语之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手段,诵读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诵读的形式也不必拘泥,读、诵、吟、唱均可,诵读的素材主要是古诗文,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古诗文兼具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亲近母语,体悟母语之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第二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也要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建立“语文与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机不离手”的特点及阅读习惯,申请一个“语文与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吸引学生关注,通过该公众号与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互动。该公众号可由语文教研室负责日常运作,由教师选择和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或者推荐一些优秀的视频材料;或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娱乐节目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进行讲解或者进行批判,还原历史原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还可推送校内外与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信息等等,消除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膜,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2.复兴传统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优良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文化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提及。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复兴传统节日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去研究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文,探究古人在节日中进行哪些活动,从中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当时的民风民俗,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复兴传统节日活动从召集到举办全程都可通过“语文与传统文化”平台进行推送,形成二次传播效应。

3.成立传统文化社团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社团活动较为热心,教师应鼓励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立相应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曲艺社”“书画协会”等,学校对这些社团应重点扶持,积极鼓励其开展活动,通常学生对自己同学办的活动或演的节目会更感兴趣,关注度会更高,但指导老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把好质量关,这样才真正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如上述传统节日活动的复兴也可由社团承办。

4.开展“寻根”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