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土规划方案

国土规划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土规划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土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一、目标任务

切实落实大房郢水库保护要求、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期、高效地完成本次土地整治工作,顺利实施下一步土地流转及村庄整治任务。

二、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土地整治工作领导组,由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任组长,工委副书记、工委委员任副组长,区派出所、管委会办公室、财税局、国土规划局、社管局、开发部、纪工委、社居委、社居委等部门(社区)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项目部,工委委员兼任项目部经理,国土规划局局长任副经理、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推进时段

(一)2013年9月底完成土地丈量及整治工程招标工作

(二)2013年10月底完成旧村丈量及人口登记;

(三)2014年3月底完成新村安置点规划方案设计;

(四)2014年3月底完成整治工程验收工作;

(五)2016年5月完成新村安置点建设及回迁安置;

(六)2016年10月完成旧村复垦及项目验收;

四、任务分工

按照工作要求,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具体如下:

1、区国土规划局牵头负责土地丈量登记、现场协调、旧村复垦、项目验收工作,并同步积极联系县市主管部门给予工作支持。

2、区社管局牵头负责整村推进安置方案的制定以及旧村房屋的丈量登记,同时负责下一步土地流转以及回迁安置。

3、区开发部牵头负责土地整治工程管理、新村安置点规划建设,同步负责下一步新村建设的项目施工管理,国土规划局及社居委负责做好现场保障工作。

4、区财税局牵头负责专项资金的争取、调度、拨付,及后期工程费用审计。

5、区派出所负责社会维稳,同步配合开发区做好安置人口的界定与审核工作.

6、区纪工委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及调度。

7、区办公室负责后勤保障及宣传。

国土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二、综合公共停车场项目。土地供应按照划拨方式供地。

三、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项目由市人民政府根据规划、年度计划和建设目标确定投资建设经营主体组织实施。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项目按照招标方式选择投资建设经营主体。由市发展改革、国土规划部门根据公共停车场规划提出年度建设计划。定期联合向社会拟建公共停车场地块信息通告,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选择投资建设经营主体,并报市人民政府审定。社会投资建设经营主体必须在1年内实施项目建设,否则收回该项目予以重新招标。

建设主体明确为原用地权属单位。用地权属单位利用单位院内、废弃厂房等空闲用地自建或采取与社会企业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公共停车场。

四、公共停车场项目免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

按商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的20%缴纳土地出让金。综合公共停车场项目中非公共停车设施部分。

五、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项目实行审批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分别到市发展改革部门办理项目审批、市国土规划部门办理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市环保部门办理环评等审批手续。

由投资建设经营主体按照中标的规划条件和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核准报告,社会投资的公共停车项目实行核准制。同时到市国土规划部门办理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市环保部门办理环评等审批手续,再向市发展改革部门申请项目核准。

由权属单位向市发展改革部门申请备案后,用地权属单位利用单位院内、废弃厂房等空闲用地自建或采取与社会企业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公共停车场实行备案制。编制规划方案报市国土规划部门审批。

一站式服务,各审批部门要实行绿色通道。加快公共停车项目审批进度,积极支持停车场建设。

六、项目业主取得用地许可手续后。积极支持投资建设经营单位开展土地征收工作。

七、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地下土地权属为地下公共停车场建设单位所有;地面设施在施工期间被毁坏的由建设单位按照原状恢复。

八、公共停车项目应按照智能交通的要求。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交通标志。

国土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宜居、特色”和幸福城市的总体要求,

按照自然、生态、野趣的原则,多植树、建大绿,建设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绿树成林、具有历史文化品味、特色鲜明的城市森林公园,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

1、坚持“四个统一”。公园建设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参建部门多,必须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控制,形成整体,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

2、坚持部门联动、专群结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绿化的积极性。

3、坚持合理安排、同步配套。即植树造林和绿道建设优先,同步配套完善交通、给排水、公园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据自然山水地貌,以植树为主,增加绿量,以乡土树种为主,种植高大浓荫、速生快长的乔木,形成绿量饱满、生态大气的绿色长廊。

二、组织机构

成立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区园林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发改委、区监察局、区国土规划分局、区建设局、区城管局、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城改办、区考评办、区文明办、交通大队、区园林局、街办事处、街办事处等部门和单位为小组成员。

同时,成立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现场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区园林局任指挥长,区发改委、区国土规划分局朱明乔、区建设局、区水务局、区城管局、区园林局任副指挥长,各相关单位指派一名科级干部为联络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社会动员、项目建设、资金保障4个工作专班,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公园建设实施中的有关问题,日常办公设在区园林局。

三、总体目标

我区公园建设规划范围608公顷,包括竹叶海公园、公园、公园和南坡30米北坡50米绿化建设。按照市统一要求,计划分3年完成植树绿化工作。

2012年是克难攻坚之年,既要完成已具备条件的地段绿化,又要对难点地段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全年计划建设绿地面积45.4公顷,其中公园10公顷,公园3公顷,堤顶南坡32.5公顷;植树4万株,启动绿道及、竹叶海园区建设。

2013年至2014年是奋力推进的两年,完成可绿化用地的绿化建设,植树10万株,建成绿道12公里,初步完成公园植树绿化工程。

经过3年奋斗,努力建成绿树成林、一带三园、绿道贯通的城市森林公园。

四、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按照属地建管和职能分工的要求,我区承担市总体规划区域内的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任务。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区发改委针对公园建设涉及的竹叶海公园、公园、公园部分(带经营性)园区建设会同市发改委,及时了解资金平衡方案并报区政府。

区建设局负责与市城建委做好对接工作,负责公园范围内道路、供电管线入地等的建设协调。

区国土规划分局负责与市国土规划局做好对接工作,负责公园周边规划的完善;提出我区公园土地打包方案;协同市局做好交通管线等专项规划的审批和协调。

区园林局按市整体规划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区域公园建设;积级协调参建单位并负责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园建设;在市园林局指导下,监督、检查、验收公园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区水务局会同市水务局负责组织安排公园范围内的给排水系统建设协调,堤身改造和绿化建设,以及汉水滩地的绿化建设。

区城管局负责公园规划范围内的控违和拆违工

作。组织拆除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腾地建绿。负责按审定的设计方案组织安排禁口垃圾场等管辖范围内的绿化建设。

区财政局安排区政府应承担的资金支出计划,该项工程初步概算区应承担万元,其中借地费用万元、青苗补偿万元、拆迁万元。

区文明办负责动员辖区文明单位积极参与区域森林公园绿化建设。

区考评办按照公园年度计划和责任划分制定考核办法,对各责任单位实施绩效考核。

区城中村改造专班负责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将我区公园建设的征(借、租)地费用,争取计入城中村改造成本之中,制定资金平衡方案报区政府决策。

易家街办事处和街办事处,主要是协助区各职能部门办理公园建设的征(借、租)地手续,协助区城管局拆除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做好稳定工作。

交通大队主要保障施工期间的道路畅通和交通管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区园林局要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各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明晰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形成以区政府为主、市政府支持,相关部门、社会单位积极参加的责任体系。

(二)巡查督办,协调推进

加大建设巡查督办力度,日常工作由指挥部组织巡查督办,并将建设进度、巡查结果以专报、简报的形式上报区政府和市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指挥部定期召开建设调度会议,对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建设中的问题、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三)加大宣传,广泛发动

建设公园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大力提倡校庆、参军、生日、结婚、离休、退休等植纪念林和纪念树,开展义务认养和捐资冠名(场名、园名等)多种形式的建绿活动,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区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我为公园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管理,依法护绿

针对公园植树量大、品种多样、地势复杂的状况,区园林局要制定完善建设标准、实施规则及公园管理办法。加强树木栽后管理,强化树木栽植技术指导,提高植物成活率和保存率。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做到包栽、包养、包管、包活,切实提高公园绿化的管理水平。

(五)广开渠道,确保资金

国土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自2020年7月以来,因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我区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工作。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全力攻坚,确保扎实高效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筑。

一、区级工作具体措施及经验

1.成立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及整治办。

区政府成立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担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副组长,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执法局等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区自然资源局。区自然资源局局长**通知担任专项整治办主任,负责统筹安排。制定片区责任制,共分四个片区,由区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担任片区牵头领导,下设片区分组,片区组长具体负责工作安排。

2.执行专项工作周报制

各片区小组每日汇报当日工作进度,专项整治办负责收集汇总,每周五梳理出本周工作汇总,并形成书面报告,报市专项整治办。不定期形成工作简报,报市专项整治办及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抄送各镇街专项整治办。

3.联合专业技术队伍

由专业技术单位提供技术支出,结合2012年高清影像、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以及收集到的其他相关成果资料,剔除2013年以前建成的房屋,形成摸排底图图斑。将摸排底图图斑,叠加村组界线、2020年高新影像(91卫星底图)、图斑占耕地范围,以村为单位制作了外业摸排底图,将摸排底图、摸排汇总表、摸排信息采集表等资料分发到各村进行摸排。执行“内外结合”的摸排方式,做好电子档案留底,保存房屋照片、户口簿、土地使用证等手续扫描件,做到“应查尽查,应报尽报”。

二、乡镇工作具体措施及经验

坚持城乡统筹、镇村一体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全域无盲区管控,实现国土建设管理规范。成立乡镇国土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政府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镇长担任,成员为镇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统筹推进全镇国土规划建设规范管理工作。

1.严格监管规划选址

坚持“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镇村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引导村民进入规划的新村聚居点建设,对于分散建设的,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基础配套设施等进行统筹规划,杜绝随意性、任意性。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林地和生态红线范围、各类河流、水库、基础设施管理范围、饮水水源保护区范围、道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地质灾害范围以及其他不适合进行农房建设范围等违规建设。

国土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承载力;空间管制;津唐秦

中图分类号F293; TU984.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9-0082-08

随着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空间战略重心北移,津-唐-秦地区因其临海优势而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人口聚集、产业转型、城镇化等空间过程也因该地区固有的短板而经受考验,如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空间破碎等问题。国土规划如何结合上述问题和区域发展实际制定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手段?从理论上说,关于国土规划[1-6]和资源环境承载力[7-12]的理论已有相当多的论述,但此类内容多体现于研究层面,且以非法定规划居多,基于承载力分析的国土规划实证尚较为缺乏。为此,2010年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展开了一场“国土规划大讨论”,探讨国土规划的定位、理论、方法与机制,本文即是基于此次讨论而开展的实证研究。研究从环渤海地区空间发展的现实问题入手,着重分析资源、环境两个维度的状态、压力以及响应的规划过程,进而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找寻适宜的空间管制途径。

1研究背景

1.1现实背景:环渤海区域空间演化

环渤海地区处于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土开发由南向北推移的最前缘,该地区拥有众多战略性资源,并在国际产业转移(研发和服务全球化)和国家重心北移的战略环境影响下,呈现出以“都市区化”和“沿海化”为典型特征的空间发展趋势(见表1)。

传统上环渤海地区被认为是三个相对独立发展带的拼接体,即以“大连―沈阳”轴线为核心的辽东半岛发展带、以“青岛―济南”轴线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发展带和以“北京―天津―天津滨海新区”轴线为核心的京津冀发展带,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交通建设和沿海开发日渐活跃,真正意义上的环渤海地域功能综合体正在形成(见图1)。

1.2规划背景:沿海发展带规划热潮

环渤海大部分沿海城市和地区都有打造“沿海产业带”或“沿海城市发展带”的目标,从已编制的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来看,地方性城市规划多以经济发展为导向,而区域规划则更注重兼顾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内容。

例如,天津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2004)“一轴两带三区”布局结构中重点打造大港―塘沽―汉沽东部滨海

发展带;唐山总规(2008)提出建设曹妃甸副中心,大力发展丰南―南堡―唐海―曹妃甸―乐亭沿海发展带;秦皇岛总规(2008)提出以规划沿海高速公路为依托,建设由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南戴河、黄金海岸、滨海新城(大蒲河)等构成的沿海城镇发展带。

上述规划框架的全面拉开客观上证实了津唐秦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如此的局面下存在一定的隐忧:①加剧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②有可能导致工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生态保护区无序的交替布局,造成无序的“巨型三明治”结构;③突破适宜的人口容量,造成不可恢复性生态破坏。因此,以经济一体化、产业协同化、交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区域性规划应运而生。

吴良镛先生[13]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

究》中提出“一轴三带”空间布局,即: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带。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此基础上,《京津冀城镇群总体规划》[14](2007)中则强调京津冀沿海地区以京津、京唐、津秦城镇发展走廊和沿海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形成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按国土资源类型将京津冀分为四个次区域层次,北部生态保护与资源涵养区、中部重点发展区、滨海地区和冀南地区四个区域,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指引。

由于区域规划属非法定规划性质,在空间尺度上也略显宏观,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其中的生态保护和空间管制内容,采取更倾向于GDP增长的空间策略,重开发而轻保护。例如在高速工业化时期,海岸线河口、泻湖和湿地等敏感资源区的保护和自然岸线的保留被忽视,海岸线人工化迅速,之后又不得不以很大的代价进行恢复。从国际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15-16]经验看,更为微观、具体的专项管制规划对于海岸带生态维系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3学术背景:国土资源承载力①危机

滨海地区既是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增量部分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资源、环境问题和各种开发风险交叠的高度复合区域。本轮经济发展热潮对环渤海地区相对脆弱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了极大挑战,目前已经暴露出“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空间破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近年来关于环渤海区域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深入。

余丹林等[17]利用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求出综合的区域承载力,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特别是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超载情况非常严重。

孙莉等[18-19]通过单要素与综合因素评价,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中原五个城市群区域承载力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仅列第四位,从单要素分析看,水资源承载力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其次是环境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见图2)。

杨开忠等[20]在《环渤海地区2006-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环渤海地区整体上人口经济已超载,“2005年环渤海地区人口超载2 558万人,经济超载5 524亿元,分别超载12.7%和13.3%”。

我们认为,现状城市间、地区间对发展权的争夺加剧了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严峻态势。如表2所示,由于临港产业和腹地竞争日趋白热化,环渤海西岸港口城市普遍都将能源、物流、机械等作为支柱产业,“沿海重化产业带”呼之欲出,这对于原本就生态脆弱、易受灾害的环渤海海岸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开发之前深入分析国土资源承载力,明确区域开发管制条件,保护好战略性生态空间意义重大。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天津―唐山―秦皇岛①为例,尝试在承载力评价基础上,阐述基于建设和生态适宜性的空间管制策略。

2“沿海化”发展与区域空间矛盾

20世纪后期,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内人口和经济活动向海岸带空间集聚,这一过程称之为沿海化(littoralisation)。按世界通行的经济区域理论,距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地区都属于沿海地区。全世界经济总量的60%、80%的特大城市集中在沿海带上[21]。在京津冀地区,近期海岸带地区的人口、产业、城镇化发展有着大幅超越内陆的趋势,开发强度的提高可能进一步恶化不堪重负的自然生态系统,引起资源环境过度透支和“沿海岸线化”危机。

2.1人口压力的沿海化

京津冀南北发展、沿海-沿山发展不对称,导致“人口压力的沿海化”。京津冀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和首都经济导向的功能结构选择,形成“北工南农”的发展格局,沿山地区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导,沿海地区以外向经济和城镇发展为特征,这种差异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也导致人口转移压力的沿海化。

天津滨海新区、秦皇岛、京唐港和曹妃甸等港口城市的发展客观上扮演着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的角色。随着“港口开发区―新城―主城区”的多核结构发展模式已经逐步形成,这些区域将会成为未来京津冀主要的人口迁入区。

2.2产业转型压力的沿海化

同位竞争以及港口和腹地发展空间不对称,导致“产业转型压力的沿海化”。港口经济先导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产业空间策略之一,即通过港口经济的拉动拓展腹地,夯实产业基础,壮大区域经济。但如前所述,环渤海地区产业趋同现象明显,城市间作用相对较小。由于城市之间的协作与共享不足,竞争日益加剧,尤其在港口之间货源、靠港船舶和货物出口等方面群龙无首,最终都沦为韩国釜山港的配给港。

另外,由于首都导向的经济结构,天津、唐山等外向型海港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由对外与海外联系转变为向内与北京对接,阻碍了其门户效应充分发挥,进而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外向竞争力。因此,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减少内耗和重复建设,因此产业转型压力很大。

2.3城镇化压力的沿海化

中等职能城市和中小城镇不发育,城镇密集和都市区连绵程度低,导致“城镇化压力的沿海化”。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是健康城镇化的基础,但与长三角城镇规模结构相比,长三角有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京津冀仅天津一个。由于中间层级的结构性缺失,形成全国性城市和市域城市的两极杠铃构架,再加上专业化工业城市的缺失,城际互动缺乏,城乡联系微弱。城镇化动力不足使得京津冀地区城乡二元问题非常突出,京津周边城镇普遍不发育,有“环京津贫困带”之说。

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镇群空间连绵程度低,离散特征显著(见图3)。区域功能组织的缺失,必然造成城镇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空间增长的组织性弱,没有形成密集的“核心增长空间”,也没有出现沿传统交通走廊的“指状增长廊道”,各个都市区以中心市为核心各自拓展。从现状发展趋势看,沧-津-唐-秦沿海地带是最具成长性的城镇

化集聚引导区域,对于即将到来的城镇空间“连绵化”过程,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引导和管制。

2.4资源环境压力的沿海化

综上所述,区域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决定了空间冲突的沿海化传导和聚焦,由于海岸带是环渤海地区重点的开发区位和共同的排污末端,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其环境容量已近极限。由于山东半岛、京津冀、辽中南三个城镇群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期,大规模港口和城市建设将使环境危机短期内难以化解。对于长远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而言,保红线(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比保(经济)增长的困难更大、意义更大。

3津-唐-秦地区典型承载力问题表征

3.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

(1)水资源极度匮乏。津-唐-秦地区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56.2 m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2007年为2 195 m3)的十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12.2 m3,只相当于全国(2007年为1 437 m3)的十三分之一。从单个城市看,2008年,天津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30 m3;唐山人均水资源量为336 m3,计入客水调入部分为388 m3;秦皇岛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75 m3,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地下水严重超采。在极度紧缺的水资源利用形势下,津-唐-秦地区存在严重的地下水超采现象。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承载能力的直接表象就是水生态环境恶化,如大范围地面沉降①、湖泊湿地萎缩和河道断流,以及大面积严重的水污染。本区由于城市和工矿区的布局较为密集,用水量大且集中,造成浅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已形成范围达2.8万km2的超采区。而天津由于深层地下水的超采,漏斗中心水位已达100 m,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已引起天津城市地面沉降和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使淡水层水质变坏,水井报废。

3.2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

(1)后备土地资源有限。2005年津-唐-秦地区耕地面积约为116.26万hm2,土地垦殖率为36.1%,体现了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而高垦殖率对应的是较低的耕地开发潜力,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后备土地资源总量仅占京津冀地区的1/10。从各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及空间分布看,天津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滩地,集中分布于海河和潮白新河沿岸地带;唐山、秦皇岛北部主要为荒草地、滩地和沼泽地。

(2)工程地质状况不佳。首先是软土地基问题,比如天津本身就是退海地,地耐力差,土地“盐渍化”和“盆地化”严重。其次是地质断裂问题,天津滨海新区就是典型的活动断裂发育、区域稳定性较差的地区。最后是地面沉降问题,环渤海西岸地带大部分处于“强烈下降海岸区”,近年来由于人为的开发建设活动剧烈,本地区地面沉降一直保持高速率,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数据,塘沽沉降中心从1967-2006年累计沉降为3.25 m,沉降速度令人触目惊心。严重的地面沉降不仅造成地面建筑变形,还造成海防工程效能下降,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并引发海岸线侵蚀淤积问题。天津由于海岸线强烈侵蚀,潮间带不断淤宽,岸线总长在80年里减少40 km,潮间带淤宽0.6-3 km不等。

3.3环境承载力问题

(1)海域污染与环境衰退。由于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水动力条件较差,海水交换能力不强(大致17年才能交换一次),近海自净能力较低,因此,海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渤海海域环境污染居各大海区之首,渤海湾更是我国沿海接纳污染物最多的海域,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1/3。根据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从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2001年起,到2007年,渤海污染水域面积呈指数增长,短短六个年头,重度污染面积增加了3.47倍,中度污染面积增加了6.58倍。尤其是从2006年到2007年,重度污染面积增加了1.21倍,中度污染面积增加了2.07倍。此外,赤潮、海上溢油等灾害事件发生频繁,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资源锐减,主要经济鱼类已不成汛。

(2)海岸带生态危机与综合管理。海岸带作为海陆交互作用、资源丰饶和生态敏感的独特区域,在沿海化趋势下,资源利用的竞争性冲突日渐激烈,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突出。非赖水产业挤占岸线资源,使开发活动在沿海岸线的狭窄地域内展开,造成开发的“沿海岸线化”倾向,带来海岸线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基于海岸带综合管理需要,旅游、海水养殖、盐业、物流、临港工业、自然保护区等功能区必须进行统筹布局,但我国目前专门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尚未成熟,使一些外部性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较为典型的是,目前秦皇岛旅游业正遭受天津、唐山等工业污染物的严重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完善的区域协调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4津-唐-秦地区承载力评价与空间管制

4.1津-唐-秦地区承载力评价

4.1.1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津-唐-秦地区的城镇发展,受到水土资源条件、生态保护需求以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约束。本次研究选择了自然背景要素、水土资源要素、人通要素三方面的指标,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并以此为基准探讨高、中、低三种情景方案(保护耕地和生态空间、按现状趋势、促进经济和交通发展)下的适建空间容量。为了凸现生态环境的限制作用,选择了以下生态环境因子,作为对上述初步评价的修正(见表3)。

4.1.2评价结果

根据自然背景要素、水土资源要素、人通要素三方面的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因子的修正,将整个津-唐-秦地区非建设空间分为:适宜发展、限制发展和不适宜发展三级。适宜城镇发展的区域以平原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城镇限制发展的区域集中在平原地区受污染严重的河流附近以及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城镇发展的不适宜开发区域,主要是一些生态保护与资源涵养区,以及一些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

按现状土地利用管制严格程度,津-唐-秦沿海地区适宜发展区域面积比例占72.3%(包括已建区),而限制发展和不适宜发展的区域分别占19.4%、8.3%(见图4)。

4.1.3情景分析

城镇化人口总量决定了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2008年本地区城镇化人口约为1 400万人, 2020年人口预测低、中、高方案分别为1 800万人、2 000万人和2 200万人。低土地保护-高人口增长条件下城镇人口数量与适建面积的比值最高,开发强度大约比现状提高1倍,因此建议采用后两个方案(见表4)。

4.2承载力分区及其管制策略

4.2.1基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城镇化与产业空间引导策略

水资源、土地资源区域丰度与产业、人口区域布局相关联进行分析表明,水资源丰富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土地资源丰富则有利于人口的空间集聚。综合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及空间组合,可将津唐秦地区划分为三类区域:

(1)基本无压力区。

秦皇岛的青龙县地区水土资源量相对丰富,人口稀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具有将大的开发潜力。土地资源基本没有压力,对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限制程度低,在注重生态环境约束的前提下,发展空间潜力较大。该地区可以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提高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而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基本持平、土地资源强压力区。

天津滨海新区工业用水还有一定空间,工业规模可适度扩大,但是要注意地区的集中布局。目前滨海新区实现了港湾疏浚和吹填造地的双赢策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土地指标不足的状况,但是大面积吹填活动仍有待海洋生态环评的考验。

(3)水土资源强超载、生态环境强压力区。

天津、唐山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超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需要一定的水量支持,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天津由于城镇扩展迅速,而后备用地有限,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大。此类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导致水土资源紧张的原因各异,但控制人口规模、发展节水型工业是其共同的发展方向。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资源型工业的改造与产业升级;在控制人口增长和机械迁入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第三产业。

4.2.2基于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港城一体化的区域带动策略

津-唐-秦沿海经济不应是简单的岸边经济。与南方相比,我国北方缺乏长江、珠江这样天然的深入经济腹地的经济水道,后天陆路交通运输线路建设比较滞后,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之间的联系不太理想,影响彼此之间的协调互动,所以筹划建设更多更好的以交通运输线为依托,并深入经济腹地的经济轴线,应当是津唐秦带动京津冀乃至华北经济发展的基础措施。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构成本区域重要的制约因素,缺乏大型港口是首要的关键性因素,其次是淡水供应不足。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疏港交通体系的建设,积极拓展腹地,塑造良好的港城关系;②推进港口合作和沿海通道建设,带动临港产业的集聚和港城的发展,建立天津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和黄骅港组成的渤海湾港口群;③针对跨区域调水和环境污染,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补偿和区域生态环境协调保护机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协同治理区域污染。

4.2.3基于城镇极核化的海岸带空间增长策略

现状沿海地区产业带(组团)和综合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伸展,出现了土地利用空间破碎化和城镇带状连绵化趋势。我们认为现阶段海岸线地区处于城市化初期水平,适合集中发展培育若干城市增长极核。连绵带式的分散布局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及海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短时期内也难于形成带动区域城市群成长的大中型规模城市。因此,建议未来的产业和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尽量要避免“连绵模式”,采用“极核-串珠模式”,积极培育中等规模城市,防止人工建设切断完整的海陆生态体系。

构筑极核式的城市群空间布局,需要在各极核之间培育保留大面积绿地空间,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报告建议提高区域整体的森林覆盖率,重点加强沿海防护林、滨海山体、各主要河流防护林的建设。同时,结合各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耕地等的保护建设,构筑生态良好的广域绿地环境。

4.2.4基于增长管理的区域土地储备策略

近年来,由于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向滨海地区集聚,建设用地需求急速增长,已出现耕地被成片征用和“占多补少”的局面,经济发展对土地占用需求与土地资源供应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前述国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权衡不同开发和保护水平下的空间管制方案情景分析。借鉴国外“城市增长边界”的经验,以精明增长的思维进行土地管理,在规划期限内设置“区域增长边界”,弹性的调控区域开发规模和节奏。

例如,为保护耕地,城市建设用地普遍紧张的国情下,盐碱地和盐田既为大规模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又应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首先可以将位于若干城市增长核心周边的大型盐场和盐碱地,分步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以不同阶段城市发展规模以依据,按需分批取用。其次,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储备而暂时未被使用的盐碱地,应积极改造其生态环境,培育湿地植被等,创造城市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后,位于自然保护区、河湖水库、风景名胜区等周边的盐碱地和废弃盐田,应大力恢复其生态系统,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致谢:感谢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何贤杰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和朝东同志提供的协助,感谢三峡大学朱倩同学在文献校对方面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ohen J E. Population Growth and Earth’s Human CarryingCapacity[J]. Science, 1995, 26:341-6.

[2]Vernberg J F, Winona B V. The Coastal Zone: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1.

[3]李成,李开宇.21世纪国土规划的理论探讨[J].人文地理, 2003,(4):37-41.

[4]刘向民.国土规划制度的一个跨国比较[J].行政法学研究,2008,(2):103-117.

[5]申玉铭,毛汉英.国外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4,(2):33-39.

[6]翟国方.日本国土规划的演变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4):85-90.

[7]高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19-26.

[8]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1):29-31.

[9]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9):35-42.

[10]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5):7-11.

[11]齐亚彬.国土资源承载力定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天津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6):6-9.

[12]卫晋晋,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9):133-137.

[13]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京津冀城镇群总体规划[R].2007.

[15]Xuegong Xu, Huifang Peng, Qinzheng Xu, et al. Land Changes and Conflicts Coordination in Coastal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n China.[J]. Coastal Management, 2009,(37).

[16]许学工,彭慧芳,徐勤政.海岸带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冲突与协调:以山东半岛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527-533.

[17]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2):201-210.

[1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9]孙莉,吕斌,周兰兰.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3):133-137.

国土规划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两种规划的关系

1.1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采取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长期土地组织的布局与配置。它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用出发,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协调各类用地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合理安排土地开发和整理,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1.3 两者的关系

由规划范围来看,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区域的规划,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两种规划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两种规划的规划思路不同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 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重在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有控制规划,而城市规划属无控制规划。由此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城市总体规划,都期望把自己城市做强做大,而任意扩大城市规模的倾向,规划部门为迎合政府意图,加上自身利益观念的驱使,也喜好大规划,对与土地规划的衔接造成很大的困难。

2.2 两种规划参数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2.2.1 人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人口包括居住在(规划)建成区内的非农业户籍人口、农业户籍人口和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人口仅为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含常住的非农业户人口、农业户人口和集体户人口),不包括流动人口。不难看出,前者所称人口的范畴显然要比后者大。

2.2.2 用地指标。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的选取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一90) 的规定, 不考虑规划期年耕地水平和规划目标年耕地保有量。

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城镇居民点用地指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编制过程中为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设用地总量与均量都要受到耕地保有指标的限制。

2.3 两种规划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各异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中最新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土地现状分类,其用地类型为3 个一级类、10 个二级类和33 个三级类。

城市总体规划中采用的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 其用地类型分别为10 个大类,46 个中类,73 个小类。

两种规划对地类存在名称一致而内涵不相一致的问题,两者既有交叉,又有重复,另外还有内涵一致而土地利用类型名称不一致的问题。如《城市用地分类》中城市建设用地包括采矿用地,而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文的规定为:城镇附近的采矿用地并入城市、建制镇用地,城镇范围以外的区分为独立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

三、加强两种规划协调的对策

3.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两种规划的根本指导理论

既要寻求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和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决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潜在发展水平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提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规划建议。拓宽城市规划的内涵和领域,形成可持续观指导下的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3.2 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是二者在空间布局和物质基础上的落实,为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提供了宏观和区域范围的经济技术依据。城市规划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土地规划的编制是以国土规划为依据。

因此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协调,就要尽快地开展区域规划或国土规划的编制工作,以便在区域层次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城镇体系规划,尤其是城镇规模与布局,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协调和安排。建议开展城市用地合理规模问题的科学研究。

3.3 统一各项参数

城市用地统计应当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为准。城市用地分类、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的调查等方面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需求。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资料和城市土地定级估价资料。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应当精确确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布局,为编制相应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4 统一用地分类标准

建议城市规划区内仍然可以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为了适应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可对其做适当的调整与修正,而在规划区外可采用全国土地利用分类,这样既可以避免用地分类标准上的相互冲突, 也为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3.5 从法律角度加强良种规划的协调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的一部针对土地规划的法律,导致土地规划缺乏法律依据,这也是造成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尽快筹备起草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土地规划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城乡土地和各部门、各产业用地统一管理,规范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行为,对城乡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在土地利用层次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国土规划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规划;地籍信息

1.引言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通过合理安排国土资源规划,并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通过应用地籍信息,有利于确定土地权属,从而保障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顺利进行。

2.国土资源管理概括

一直以来,关于国土资源的数据都要经过详细的测评、计算与估化等,十分谨密,国土资源管理也可谓是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共同实现了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的进行。因为土地资源管理本身就是综合了诸多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决定着我国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并预计从中获取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等,促进着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诸多利益关系协调和规范,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属于可调节我国国土资源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大家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国土资源管理就决定着如何促进国土规划和资源利用,其管理过程带来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将会不断计划提升着我国国土的利用价值。

3.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3.1地籍数据组织

集动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于一体的地籍数据不仅是地籍管理的核心,也是现代地籍的基础。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因为大量的空间数据被输入以及处理,所以就需要制定更为合理的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没有及时更新等问题使项目延期或者无法完成。数据库按照要素种类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许多个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专题图层。数据库组织应按《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地籍调查数据库规范》严格执行。其中空间数据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包括点、线、面。需遵循地理覆盖面全、信息不冗余的原则。

3.2数据软件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重点在于开发土地管理地籍数据的数据库软件,这项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处理海量的GIS数据而且还能对其进行合理地管理。现在已有很多数据库软件能用二进制数据将空间数据储存于数据库中,同样的数据的输出、输入处理等也可以用属性数据来储存。

3.3系统软件结构

C/S模式结构和B/S模式结构是现有的两种常用系统软件结构,“请求—响应”这种应答模式是C/S系统基本运行模式,C/S系统软件结构的核心是数据由服务器集中管理,这个系统结构在接收客户机请求的同时还能将响应结果发送回给客户机;客户机除了可以发出请求和接收回应之外,还具备控制、计算能力。C/S系统软件需要在客户端安装,不过安装所花费的流量较少,安装速度比较快。B/S模式结构是由C/S模式结构和WEB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三层体结构,客户端可以通过一般的浏览器进行数据传输和浏览。B/S与C/S混合模式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伴随着WebGIS的发展以及地籍管理部门对网络办公的要求,使用率越来越高。数据检查、管理、输出、专题图制作和数据库维护等是C/S结构模式的核心模块。B/S结构模式的核心是系统服务,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浏览数据的基本情况,确定数据订单后传送给数据库,然后数据库把请求信息回应给用户。

4.地籍信息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4.1地籍信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至关重要,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方案,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城市规划是由很多内容所组成的,包括城市总体划分、功能分区、城市设计等等,在各项规划内容的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依靠完善的地籍信息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地籍信息不仅可以作为基础数据资料,而且由于其具有空间特征,因此,通过应用地籍信息,还可以对城市容积率、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指标等进行计算分析,提升国土资源利用水平。

4.2地籍信息在地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供应土地资料,并制定完善的土地出让以及地价政策,在拆迁征地方面,需要加强拆迁赔偿管理,地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即为地籍信息。地籍信息中包括土地来源、土地所在位置、面积、信息代码等各类资料,其详细记录了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以及规划利用现状,因此,能够为地政管理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在土地出让方面,地籍信息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首先,由地政部门拟定具体的用地方案,然后由地基管理部门制作地图信息,比较用地方案是否符合地籍信息数据,如果发现矛盾问题,则还需要对用地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用地方案进行调整后,即可返回地政管理部门,并签订规划后的土地出让合同,最后返回地籍系统,完善最新的地籍信息,包括土地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性质、土地用途等等。由此可见,将地籍信息应用于地政管理中,不仅能够保证土地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还有利于完善地籍信息资料。

4.3地籍信息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地籍信息是由很多内容所组成的,其中房地产产籍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籍信息是由国家负责监管的,地籍信息中的土地信息具有法律意义,因此,在房地产产权认定方面,也应该合理利用房地产产籍。在地籍信息中,房地产数据是由很多部门所组成的,包括房地产登记数据、历史用地数据、临时用地数据等等,通过合理利用各类房地产地籍信息,能够为房地产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4.4地籍信息在土地使用费征收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规划利用方面,土地使用费又被称为地租,其能够体现出国土资源的经济特征,通过征收土地使用费,有利于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加土地税收。在土地使用费征收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各类信息,包括土地所在位置、土地等级、土地面积、土地用途等等,对于不同的土地,需要征收不同标准的土地使用费。因此,在征收土地使用费方面,也可以充分应用地籍信息,提供完整的土地使用资料,为土地费用的征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5地籍信息在土地监察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土地监察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土地监察,能够及时发现随意滥用土地资源的问题,比如擅自增加建筑容积率、违章建筑等等。为了保证土地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也应该充分利用地籍信息,促进城市化建设,避免国土资源流失。

5.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城市规划建设、地政管理、房地产管理、土地使用费征收、土地监察等等,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需要以地籍信息作为重要依据,确保国土资源规划合理,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磊,杨昆,赵俊三.云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32(3):1-10.

[2]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27-133.

[3]姜建军.“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土资源部的科技与国际合作管理工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8.

[4]春雨.赤峰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初具成效[J].西部资源,2014(2):20-20.

[5]张淑培.国土资源部牵头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J].西部资源,2014(4):54-54.

[6]张宝,彭志帆,赵锁志.我国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发展现状综述[J].西部资源,2012(1):135-136.

[7]刘敏.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840-3841.

[8]李玉春,丁志平.关于数字地形图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其重要作用[J].西部资源,2010(6):17-18.

[9]姚彤彤.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分析[J].西部资源,2013(1):78-79.

[10]刘欣荣.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资源,2015(6):37-38.

国土规划方案范文第8篇

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指发生死亡1—2人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以下的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时,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抢险求援、医疗救治、灾民安置、调查分析的应急行动方案。

二、目的、任务和原则

(一)目的

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为了提高镇政府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或者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尽最大努力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

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任务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出现重大临灾征兆时,对应急机构的组成和有关部门及单位的职责、抢险求援人员的组织和物资资金的准备、医疗救治和疾病控制、应急通讯保障、道路交通指挥和社会治安维护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三)原则

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将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应急反应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应急反应机构

成立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反应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

(二)职责分工

党政办:综合组织协调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财政所:负责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派出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

民政办:负责组织转移、安置灾民;负责困难灾民生活救助,申请、管理、分配救灾物资。

自然资源所:负责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确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和负责灾后重建的规划和建筑工作。

城乡交通国土规划建设办: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受灾中断道路的抢修工作。

农服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水利设施抢险工作;负责指导灾后农业生产自救。

卫生院:负责抢救受伤病员,做好灾区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综合执法和环境保护办:负责组织民兵预备役抢险救灾工作。

三、应急预案启动

镇各村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死亡1—2人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以下的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的报告后,迅速报告乡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指挥长决定启动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指挥长决定立即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接到通知后,各相关责任人必须按照职责分工,组织人员尽快赶到指定地点参加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或副指挥长率领指挥部成员单位赶赴灾害现场抢(排)险时,指挥部副指挥长或指挥长坐阵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掌握抢(排)险动态,随时向县指挥部汇报进展情况。

四、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镇政府根据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县气象局提供的重要天气预报督促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和监测责任人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巡查,及早发现险情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