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看图说话能力。如:认数1的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认数2的教学中,通过引导说出带有数量的两句话;在加法意义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图形,使学生说出三句话等等,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看图编题能力。学生通过看图编题,理解图形中反映的数量关系,为应用题的理解作准备。如白鸭黑鸭图形,让学生看到4只白鸭和2只黑鸭就能编出加减应用题,并且讲出解题思路。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所以观察能力要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步进行,即认准备课开始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顺序,如由上至下,由在到右,由近及远地观察方法。在看图编题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编应用题,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有序能促进思维有序,使学生考虑问题有条有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引导儿童的探索求异

儿童本身是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这更有利于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绘画的过程当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将观念、知识、理论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为同一问题寻找出全新的、不同的、求异的答案或是设想。在美术绘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主导之下,儿童就同一创作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彻底的放飞儿童的想象,以便于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探索精神的束缚。鼓励儿童用自身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来分析美术绘画问题并解决美术绘画问题,为儿童拓展更宽广的美术绘画视角。教师也可以安排儿童对比较有动态效果的“老鼠偷东西”这一类的主题进行绘画,而儿童由于对这个绘画对象的了解,在不同思考方向的引导之下,将会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老鼠偷东西过程当中的搬运、偷吃等不同形态的动作,有效的利用这一绘画主题能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幻想、求异、创新等思维,并在不断的绘画练习当中得到培养和加深。

四、结束语

如今,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仅被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引导美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在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儿童就,就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再将对理解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结构用自己特有的独特绘画方法呈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的绘画作品。这种基于儿童的情感进行的美术绘画创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对儿童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以达到有效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思妤.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08:199.

[2]孟凡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125-126.

[3]黄雪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5:92.

[4]梁枫宁.论儿童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J].美术大观,2015,03:166.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面对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作为父母的进城务工农民只能让子女长期留守在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为未外出务工父母的一方,或为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为儿童父母的同辈亲戚、朋友等。学习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道德及行为等诸多问题之一,很多学者早已对其进行了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实地调查及对调查数据的简单分析阶段,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些一流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在研究中认为根本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问题,笔者对此作探索与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构成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本领。它包括完成这种活动的具体方式及完成这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点。所谓儿童学习能力,是由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成的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曾说: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么,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对学习的成功极为重要。构成儿童学习能力的基本因素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等。其中观察力是学习能力的最基础因素,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因素,而思维能力是核心因素。毫无疑问,学习能力受上述各要素的直接影响。

观察能力是对某种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观察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和本质,获得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为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提供科学依据。许多科学家的成就同他们的观察能力是分不开的,如青霉素就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9年经过反复观察有所发现而发明的。有的学者说,养成观察的习惯比拥有大量的艺术知识更为重要,此话并不过分。

思维能力强的人表现在学习时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作出假设,并努力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一般说来,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他知识积累一样,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感性认知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二是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三是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认真评析,考查其真实性,判定是非曲直。四是创造性理解能力。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

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能力。书写能力应该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指字要写得漂亮、写得快、写得准确;二是指文章要写得好,通常的评价就是要有文采。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这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五要素,这五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在儿童早期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这五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56-1

儿童哲学是一门关注儿童思维发展、思维技能训练的课程,但目前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并以此来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在这一方面还没有真正的展开研究。对于能否把儿童哲学引进小学语文课堂,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资借鉴。

一、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哲学是应用哲学的分支,它的应用集中在教育方面。有人认为儿童学哲学根本不可能,哲学太抽象了,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法,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大学里哲学课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看不到哲学的本质。一旦把哲学从固有观念中拉出来,引进到小学教育中就会发现,儿童的思维常常具有哲学的特征。例如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思考训练游戏中,让小朋友说出自己知道的衣服名称,有个小朋友突然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衣服。”老师问她:“哪两种?”她说:“破的衣服和不破的衣服。”这实际上就是发现逻辑学中的排中律与分类。从类似的事实可看出,儿童需要哲学,儿童能够理解哲学,能够从中获益――发展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教育资源

儿童哲学教育的载体是哲学问题,而且都蕴藏在一个个富于哲理的小故事或小说中,通过阅读可以激活孩子的思维,引起智力的发展。在语文教材中这方面的资源尤为丰富。有生动有趣、引人深思的哲理性课文,如《谁的本领大》《抬驴》《做什么事最快乐》等;有趣味隽远、哲学内容含量较高的俗语、成语故事,如俗语“会发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又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有留白较多、意蕴无穷的诗歌、童谣,如《大海》《小树》等;还有创造性因素非常明显的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等。学生的解释能力、形成概念的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思维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当然,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有时还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有待慢慢养成,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儿童哲学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实施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捕捉学生思维信息

正如上文所说,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儿童哲学教育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然后挖掘每类课文所对应的哲学问题,制定出每篇课文的儿童哲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信息。当学生的问题具有很好的讨论价值,有利于思维的提高时,老师要善于把握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打开,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水平得以提升,必须做到:

(1)倡导合作学习,重视群体探究。“群体”是一种教学情境,一种教育氛围;“探究”是一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群体方面激发合作、关怀、信任、共同目标的精神,探究方面激发了自我矫正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践使得学生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优势互补,拓展思维空间。

(2)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对经验做出反思,提倡学生“别出心裁”。小学语文课堂“统一”的东西太多,为了便于管理,喜欢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从问题答案到作业内容,从日常行为规范到课堂纪律的绝对服从,其结果是使儿童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为了符合老师的标准,孩子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最终必将导致孩子的从众心理。而从众性的形成,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减少统一,提倡自由发言,鼓励求异。

(3)培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一切发明创造都起源于“问”,没有“问”,就没有发明;没有“问”,就没有创造。所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倡导“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群体探究”的儿童哲学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过去的被教师提问到现在的自己提问;从过去被动等待教师的答案到现在自己讨论解决。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解决措施

G623.5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在培养小学生思维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机会。在数学课堂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重视问题的引出方式。其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最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开拓创新。

一、有效引出问题,做到多面思考

所有的思维全部都是通过问题所引发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师发展与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过程。如果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教师就应该尤其注重问题引出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出问题:第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一切有效的活动都受兴趣的支配,都是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有探究欲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通过对提出的问题的思考,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第三,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第四,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皮亚杰指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练习,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喜悦。在练习设计中可以通过迁移、变通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式练习”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以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解题,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第五,引导发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明确教学内容,营造思考环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我们需要沟通前后知识的逻辑结构,沟通教材和学生的思维,化繁为简,发展思维。首先,教师应充分展开简洁跳跃的知识,将隐藏其间的隐性知识展示给学生;其次,沟通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间的联系,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转化;最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环境对人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压抑感,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高高兴兴地学习知识,而且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场所。一个愉快、惬意、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平等对话,共同交流,做彼此的朋友。对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数学问题要给予重视,进行引导,鼓励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少用消极、负面的词汇,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能敢说、敢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自我。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思维的宽松的环境。其次,要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在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之中,训练思维,借鉴别人观点,开拓思维。最后老师应该重视同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操作,寻找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发散学生思维。

三、运用教学方法,培养灵活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数学教师运用科学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并精心的对每一节数学课程加以设计,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够生动、形象和有趣。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激发,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过去学到的数学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进而获得成功、发现、探究的乐趣。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第一,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二,加强题的解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第三,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第四,设计探究性练习,提升思维的独创性。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最适用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有效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提高。

小结:总而言之,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充分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利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优势对数学这一科目进行研究,使其更适合于儿童的发展,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增长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广泛、充分的参与进课堂学习,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掌握的知识再雄厚,若教学方法不得当,收获也是微薄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因为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低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中的“速度”,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赛跑。教学新课时,联系赛跑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速度了,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在中、高年级把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四、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8篇

儿童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一、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背景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儿童的认知、记忆、意志、情感、社会性等心理结构的一门学科。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如能有效遵循、利用这些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不但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责任意识、社会意识也会有非常重要的帮助。相反,如果教师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特点,盲目施教,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的消极影响。了解孩子的思维结构特征、认知结构特征、意识结构特征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令教师头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常常让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呆板、空洞的公式让那些满脑子立体形象的家伙心生厌恶。豪无疑问,数学事实上的概念、公式、理论、法则是生硬的,抽象的。这是否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必须生硬、抽象。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校数学教育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渐渐意识到:必须要将数学教学形象化、生活化、逻辑化。才能适应成长期的儿童的思维结构、逻辑结构、认知结构体系。

二、应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在心理学领域里,认知指的是人的知觉、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处于7~11岁的儿童有特殊的认知结构: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特别敏锐,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事物的变化。尤其是色彩、声音、不同于寻常的事物发展等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表现为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却比较差,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人以一定的意志力、目的性坚持的注意力,而无意注意则不需要意志力来保持的注意力。儿童阶段的意志力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有意注意的坚持力度不够,他们往往很容易就被分散了注意力。他们的逻辑思维力能力差,但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了解了儿童的认知结构,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样利用这些特点来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呢。第一,要利用教学手段、结合生活实际,最大化的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越强烈,兴趣就越浓。兴趣越浓,学习的动力就越强烈。动力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人们的有意识行为和思想通常都在动机的驱动下去完成。也是兴趣产生的最初来源。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

第二,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学习兴趣有三个特点:一是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例如,某个老师讲课生动、形象。学生便会兴趣盎然,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突然下降。二是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所以兴趣广泛,往往什么都想学,样样都感兴趣。却难以持久。三是和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有关。过于简单和过于难,都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作业负担又不重,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教材内容难于理解,作业过多过深,他们感到负担重,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就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以上三个特点都和儿童的认知结构处于成长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的情绪、意志、认知都非常不稳定,所以在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后,要采取措施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经常保持饱满、积极、并逐步趋于稳定,变成自觉的潜意识的行为。

第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可以尝试以下方式:首先,将空洞的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情景教学法。将生活中的某些情景搬到课堂上,或者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扮演银行职员算利息、超市管理员算利润等。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表达能力、模仿能力也是很大的训练。其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讲课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再次,积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三、根据儿童的智力结构调整教学方式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传授是发生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社会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主要不是通过他人来教,而是透过儿童“经历”产生经验去学习的。因此可知,不同的知识其获得的最佳途径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当因人而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现成的知识体系简单的灌给学生,而是形成一种氛围,促使学生做主动地探索着,自己去组织知识体系,发现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好的教育应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原因;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这样学习的方式才能促使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研究表明,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智力上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的能力。明白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他们刚学会了分类,形成关系概念的基础。它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依据事物的颜色或形状给事物明确分类。因为刚刚具备了数、序、排列、关系的概念。因此,不太能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结构,他们往往凭着直观的意识和辅助的想象来判断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结构层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宜多采用列表法、图示法、明显对比法来直观的展示问题的形式和结果,而高年级的同学可采用复杂一点求证法、探索法等。

四、应用儿童的思维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联系性;培养有条理、有依据、思路清晰、因果分明、推理严密、言必有据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上应配合教学手段,循循善导,应用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求证、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对照概念、公式、性质、法则、术语、名词,通过再现、对比、辨识、理解来完成解题。

五、根据儿童社会性心理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创造一些场景,让他们亲手在解决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较好的成绩,但创造能力、将知识转化成实际生活应用的能力较差。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儿童学生的求知欲强,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没有养成自已给问题寻找答案的习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灌”知识,就会强化儿童学习的依赖性。因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会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讲讲停停,边讲边问,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当前,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具有不同以往的心理结构特征,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改革的理论依据。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下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