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模式;就业指导;校企合作;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75-03

2011年,我们有幸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团队最终获得了国家三等奖。这次参赛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模式和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毕业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一个初步了解,从高等教育模式分析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而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理性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下面将从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就业率、专业对口情况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人数连年攀升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随后,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2011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继续攀升,达660万,再创新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连年增加的毕业生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就业比例下降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就业将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艰巨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也会从精英向大众发展,每年我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大学生就业率分别为85.5%,86.6%,76.1%,69.1%,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业率的逐年下降,势必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担。

(三)就业地区分布不均衡

从地区来看,我国中西部虽然对大学生有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条件艰苦,很难招到毕业生。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仍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占26.0%;泛渤海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占24.5%;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占23.1%。中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低,尤其需要人才的西部生态经济区只占到0.06%,分布极不均衡。

(四)专业难对口

由于就业难度大,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已经不再重视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更多的人丢掉了所学的专业去追求考取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的国家公务员职位,这样也导致了上百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不正常状况。因为就业难度大,专业不对口等问题,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从事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行业,工作既不顺心,压力也大,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也与自己心中所期望的有很大差距,也造成国家对大学生培养成本的提高和浪费。

二、高校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学历通胀

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文凭贬值,加之专业调整滞后,带来了就业市场供求的结构性失衡。高校扩招,虽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但是盲目的扩招又会造成大学生表面上的“冗余”,无疑加重了大学生就业负担。在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所以,我国才会出现矛盾的两个方面:人才紧缺与相对过剩,还有就是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社会的需求达不到高校教育扩招的要求,也为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提供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已经是人满为患,是过剩了,相反一些中小企业、艰苦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

(二)专业结构设置不规范

高校的专业设置、体系结构、教学水平等滞后于社会发

展,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理论,不懂创新,只会背书,没有技术,这些高分低能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加之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导致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较弱,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了解不足、不能够很好定位就业指导在大学教育中的重心地位。就业指导报告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对大学生必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及体系性的理论指示教导,造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从客观上也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课程规划不合理,就业指导仅是针对毕业班学生,非毕业班则很少重视,实际表明,就业指导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只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指导收效不明显,且这样的就业指导既不科学也不系统;就业指导方法过于陈旧,只是一味地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没有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乃至个体的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就业指导教材杂乱也是一方面原因。

(四)实践经验不足

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塑造,不重视对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懂怎样灵活运用于工作中已成为普遍情况。一些学校也打算通过开办社会实践操作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因为安排的时间、机会不足,或没有合适的岗位,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无疑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只能是不切实际。大家都知道,符合企业的人才经常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收益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理论知识而没动手能力的人多数企业是不接纳的。

三、采取恰当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1.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不付诸行动,只等国家或高校提供就业岗位或用人单位招聘是错误的。一成不变的就业观念,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渐渐磨灭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根据市场实际状况及时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尝试自主创业。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动画专业;红牌警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65-01

动画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数码技术为支撑,涵盖影视动画创作、多媒体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出版、电影特效、主题公园及相关衍生产品的产业领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动画产业成为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经济的领军产业之一,被称为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动画专业一直以来是个新兴的专业,中国目前至少有5亿动漫消费者,每年有1000亿元的巨大市场空间,而国内动漫人才的缺口多达百万人。截至目前,我国有400多所高校设立了动画专业,1000多所大学开办了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有1800所高校设有艺术教育专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与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动漫成为各高校与职业学校学生的热选。在国家大力扶持与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动漫成为各高校与职业学校学生的热选。但是在国家不断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动画产业的同时,动画专业就业却并不是像大家所期望的那样成为热门就业专业,反之在2012年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动画居首位。红牌专业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为什么这样本是热本专业,现在却成为就业难的问题?

1.其实这样的问题不仅在2012年出现,在之前的的几年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在1999年只有两所学校设立动漫专业;动漫专业还只是小部分人知道的专业,2003年开始各种媒体争相报道关于中国动漫人才缺失,就业缺口有10几万。那时动画专业就开始陆续在各大院校建立。而学习动画专业的人也开始增多。2003年全国开办动漫类专业、院系或者二级学院的高等院校有93家,在校学生总计达7000人;截至2005年底,全国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230家,在校生总数1.5万余人;2007年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已突破400所,在校学生有近4万人——动漫类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2009年陆续在网络上办起的各种动画培训班也悄然而生。然而,众所周知,我国的动画产业链尚不成熟。一个完整的动画产业链应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前期动画作品的市场调研和策划制作,包含题材选择、市场调查、专家评估、剧情安排、角色道具设定、动画制作、特效处理、后期合成等;二是中期动画作品的发行和放映,包括市场宣传、节目发行、电影或电视放映等;三是后期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包括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品牌授权、终端销售等。由于我国动画产业起步晚,目前完整的产业链尚未成熟,大部分市场是属于产业链上游的,而中下游却相对缺乏。这就导致专业培养人才过多地拥挤在这一个环节,必然地导致人才过剩。另外,由于动画产业地域发展不平衡,但是动画专业院校却是遍地开花,这也从地域上导致欠发达地区动画专业学生就业成本增加,就业困难。

2.另一个导致动画专业就业难的一个问题是,动画专业教育与动画人才市场脱节现象严重,高校中真正是学习动画专业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于动画的热情和动画的专业水平都不理想,学校的动画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由于动画产业发展迅速,而动画院校的教学方案一旦制定,学生几年之内就得按照既定方案接受教育,而作为朝阳产业的动画产业市场却日新月异。还有的学校将动漫专业看成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的学生绘画功底、设计水平都很糟糕。从全国范围看,动漫专业的课程标准、师资评定这方面都存在行业空白,这也是很多学校“瞎”培养的体制问题。此外,还有因盲目扩招带来了人才质量参差,培养出来的大量不适应市场的人才,造成人才过剩,就业受到阻滞。

3.现在动画的人才缺口还在,但是遇到的现状是一边是动漫企业急需用人,一边是动画专业毕业生求职难。动画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技能同就业期望之间存在落差。由于目前的院校动画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内,与企业缺乏联系,学生整体上缺乏实战经验,加之他们的文化素养较之专业软件技术偏低,导致整体专业素养无法满足单位需求。

4.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专业的热门性而专业报考,其实自己也不了解关于动画专业毕业后能做些什么,对于动画的了解只是限于电视网络中得日本动画,美国动画等等,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考虑制作动画与自己理想中是有差距的。动画制作需要工作人员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需要体力和毅力的艰苦工作,而现在市场上对于动画人才的薪水并是理想中得那么高,现在水平还有所偏低。大部分动画专业学生一毕业就开始迷茫犯难,不想做动画制作中得低端环节,觉得薪水低又累,但是又做不了动画制作中得高端环节,因为学校学习与实际操作有差距。然后就导致动画专业的学生难找工作的问题。

要改变动画专业就业难得问题,得从几个方面去改善:

1.打造成熟的动画产业链。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大扶持力度,为动画产业的发展铺路架桥。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3篇

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高就业率和低创业率具有极大关联性,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忽视与就业创业局面的发展变化互为因果,本文立足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现状和医学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导致创新创业课堂困境的原因,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探索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课堂质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

【关键词】

医学;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一、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现状

上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展开,不断将欧美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政策引导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创业人数连年攀升。1998年5月,清华大学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局面,经过近20年发展,创新创业精英教育逐渐达到顶峰,当下已经与相亲、文艺赛事、娱乐晚会一起跻身于四大电视节目热门。各医学院校在团中央、教育部的带领下也积极参与到历届创业计划大赛之中,甚至还摘得奖项名次,但面向包括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全体高校学生普惠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依然欠缺。2015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呈上升趋势,医学专业是就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就业形势大好的局面之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很少有医学院校单独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个别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设为选修课,多数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仅有2-3课时。身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如何在课时少、学生轻视和科目专业性低的多重困难下保障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困境分析

1.医学生就业率高,创业动机弱

医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压力与创业率关联性低,使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关注度低。由于医院偏爱高学历人才、大中型医院人力饱和等原因,有人认为医学生就业压力大,但医学专业是就业热门专业。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扩大了卫生人才需求,国民健康意识觉醒、老龄化加剧和对生存安全的担忧,使医疗卫生行业大发展、就业形势大好。教育部2015年报告指出: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13.0%)和零售商业(11.1%)两个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则集中于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原因。医学生大多将自身置于稳定职业、技能型行业发展路线,缺少创业动机和激情,在缺乏创业技能的情况下创业比就业难度更大。

2.学业负担重创业精力不足

医学专业是极其务实的学科门类,培养年限比一般大学本科专业更长,不仅需要学量科学知识,还需经历多个科室见习、实习以及两次规范化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医学生不仅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牢固基础,还要掌握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学科,仅化学就分有机、无机、医学、分析等多个细分学科,课业压力极大。随着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和规培经历越发看重,医学生考研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要求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增加2-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再次延长医学生的培训年限。综上所述,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就在情理之中了。

3.创新创业等通识教育课程边缘化

就业率被高度关注、社会分工更迭频繁,许多大学专业被窄化为应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严重不足,不能正确运用汉字、标点的情况大量存在,历史、艺术等文化修养更是欠缺。公众、高校和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身均将专业学习置于大学生涯最为重要的地位无可厚非,但医学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有极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也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纠纷引发大量伤医悲剧,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强化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刻不容缓。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创新组织课堂

(1)充分利用视音频等直观传播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不仅是一门技能性课程,也兼具人文课程特性,可利用的影像素材十分丰富。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插入富有趣味的图片和视音频,用比语言文字更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昭示理念,包括各类影视作品和名人影像资料等。(2)差异化设置课堂互动环节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是医学专业教学的必经途径,以往的教学互动主要以问答形式进行。在医学生创新创业课堂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差异化地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组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现场“创新工作流程,减少医患纠纷”的“头脑风暴”;让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专业学生,从提升个人形象魅力角度出发,对身边人提出改善外在形象的建议;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吐槽”一下学习中的特殊见闻。(3)积累贴近医学专业的教学案例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案例数不胜数,医学院校教师应从中梳理出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案例,供课堂使用。例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创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抗疟新药赢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非典斗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曾在首届全运会打破四百米栏全国纪录;欧洲“医者之父”阿维森纳竟然是一个阿拉伯人;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被称为“提灯女神”称谓的由来;阿维森纳体格健壮所以生活颠沛依然有精力留下大量著作,而南丁格尔因体弱差点死于疾病等等。

2.从基本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1)开发医学生记忆中枢之外的大脑创新创业课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传授创业技能。而医学生在繁重的“内外妇儿”课业学习中,已经习惯于记忆知识点,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十分陌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逐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利用华罗庚“烧水泡茶”典故来解释创新概念中“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常规”,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为题来做语言创新的练习,立足护理专业知识背景进行创业项目的征集等等。(2)传播创业知识为辅,授予创新技能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最初号召创业的初级目标,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能力,多方位开发个人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教师讲授的知识要跳出创业知识局限,拓展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更要提示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生活和学习,彰显文化素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3)有技巧地寻找医学与创业的结合点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十分类似,要触动他们的内心,就要寻找贴近他们生活背景的案例和创业项目。例如:药学专业学生在医药生产和销售甚至研发方面有独到优势,护理专业学生更适合养老项目的开发,而淘宝、微商这些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他们更有发言权。教师还可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创业中的不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对所教授的创业理论进行检验,将创业经历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和校内外其他创新创业教师交流探讨。

3.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1)利用“互联网+”手段与学生建立普遍联系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联系方式已经从信件、电邮、电话发展为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网店、个人网页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已普及,在较短的创新创业课时之外的时间,师生之间可以建立长久的师生联系,加入学生班级、兴趣小组等群体交流平台,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2)围绕校园生活圈与学生进行交流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能来自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园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的教职岗位,教师可以在个人职责范围内,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指导、专业授课的机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运动会、“三下乡”、迎新和毕业等主题晚会等校园活动中,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示范的好机会。(3)多种形式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率相对较低,但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包括受家长影响在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经营、在校园生活中参与了企业校内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等情况,更有不少学生是通过创新创业课堂教育启发后而进行的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也让这些学生互相发现、“抱团取暖”,并在课后进行追踪指导,从技能和政策上给与更多的扶持,保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和辅助其发展壮大,发挥创新创业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导作用。

作者:付恩砚 单位:川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谢建平,等.西部区域基层医生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现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882-885.

[2]方丹敏.就业率稳定自主创业大增——《2015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J].大学生,2015(15):114-117.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4]曹瑞明,等.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08.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源质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目前全国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所,江苏省有15所,占全国的7.5%,专业涉及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工艺美术、食品、农林、畜牧等行业。

近年来,国家示范(骨干)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1]

但从2009年开始,高职院校普遍遭遇了生源危机。受全国和各省高考人数急剧下降的影响,各省高职院校招生投档线普遍下降。江苏省14所(另一所为艺术类院校,以下同)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招生投档线也逐年下降,部分院校文理科投档线甚至达剑省控线。

一、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分析

1.全国生源情况分析

(1) 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中国教育在线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学报名人数下降至915万人左右,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与2008年最高峰时的报考人数相比,已经减少了约140万人。[2]

(2) 高考录取率逐年攀升。高校录取人数从2008年的近600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近685万人;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录取率从2008年的57%跃升至2012年的75%以上。[3]

(3) 各省高职院校投档线普遍下降。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各地普遍出现厂较大的生源缺口,给高校的生存带来了较大挑战。生源缺口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批次,专科分数线一降再降,还是出现了大批高职计划未完成的情况。[5]

(4) 出国潮的冲击。从2007年开始,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20%的高速增长,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达41万人,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预计49万人。[6]

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和出国留学、弃考人数的此消彼长,受冲击最大的当属那些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生源减少令一些学校生源枯竭,面临生死存亡。生源减少让部分高职院校难以为继,低层次、无特色学校首当其冲。

2.江苏省生源情况分析

(1)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中国教育在线数据库显示,2012年江苏省共有47.4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是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持续下降,与2009年最高峰时的报考人数相比,已经减少了近8万人。[7]

(2) 高考录取率稳步增长。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江苏省高考录取率由2010年80%[8],跃升至2012年的84.7%。[9]

(3) 高职投档线大幅度下降。江苏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职投档线逐年下降,下降幅度逐年加大。从2009年的248分(当年文理不分科)下降到2012年的理科180分、文科170分。江苏省“2008高考方案”的总分为480分,2009年248分的投档线折合百分制约为52分,没有达到及格线;2012年理科180分的投档线折合百分制约为38分,文科170分的投档线折合百分制约为35分,离及格线更远。[10]

二、江苏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投档线分析

1.南京的高职院校投档线稳居前列

南京市辖区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4所,专业涉及现代制造业、化工业、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这4所院校的投档线不论文理科2012年都稳居14所(一所艺术类院校另外分析,以下同。)院校前4名。

2.民办与纺织、食品、畜牧、农林类高职院校投档线普遍偏低

这部分高校有5所,分布于南通、淮安、镇江、苏州、泰州等城市。2011和2012这两年,这5所院校在14所院校中投档线排名都在最后,并且2012年理科投档线都下降到省控线180分。

3.传统的机械、信息、建筑、航运类高职院校投档线不温不火

这部分院校有5所,分布于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等城市。这些院校2012年文科投档线平均分比南京高校少54分,理科投档线平均分比南京高校少27分。

4.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投档线在省内排名并不占优

统计数据显示,不论文科还是理科,14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2012年在江苏省普通类高职院校投档线的排名前10名中只有5所院校进入,但文科投档线排在全省高职院校后10名的有5所,理科投档线排在全省高职院校后10名有2所。

5.一所艺术类骨干高职院校投档线逐年提高

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离职院校中有一所完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校。2009、2011、2012年这三年投档线持续走高,分别达到393分、418分、436分,连续三年名列前茅,投档线领跑其他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

三、生源下降对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有影响

1. 投档线偏低,造成学生素质下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从大众哲学视角看,素质是分数形成的物质前提,分数是对素质进行评量的数字化结果。[11]事实证明,分数较低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也存在一定问题,诸如,旷课、迟到、早退、打架、吸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难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如果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偏低,毕业生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和水平,就业率将大大降低。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和生存。

2. 生源数不足,造成办学经费减少,影响内涵建设投入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办学的成本由工资福利、商品和服务、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构成。[12]这些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费、社会和个人捐赠等构成,国家财政拨款的多少由学生数确定,学生数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就相应减少,学生学费也相应减少。由于体制原因,高职院校对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一旦生源不足,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就锐减,办学经费就不足,各项开支就捉襟见肘,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更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3.投档线偏低,造成社会影响下降,院校辐射力度减弱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但如果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投档线偏低,甚至还有不考虑分数高低的所谓“注册”入学,这样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称为“高校”就有点勉强,对社会、家长、考生吸引力不高,在当地影响力有限,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四、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投档线持续走低的深层次原因

1.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支持下,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规模上的迅速扩张,并借鉴本科“211工程院校”建设做法,高职院校也开展了类似于“211工程”院校建设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但其社会认可度仍然比较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普遍认为本科院校才是真正的大学,对高职院校具有歧视心理。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容易就业,但由于社会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普遍偏低,因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报考公务员的岗位也较少,尽管

2.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酬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的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分配偏低。江苏省2011年统计年鉴[14]披露了2011年19个行业平均工资排名,后五位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工资为23586元)、住宿和餐饮业(工资为29433元)、建筑业(工资为34418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工资为34476元)、制造业(工资为37097元)等,这五个行业的工资均低于全省工资平均(45987元)水平,这五个行业基本涉及江苏省14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相关专业。普通制造业、公共服务业的较低收入对离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伤害是致命的,它动摇了家长和考生报考高职院校的信心。麦克思调查数据也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收入平均为3051元,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人为2482元,这种差异无疑也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15]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人才,通过教育既掌握做事的本领,习得一技之长,又促进内心的丰富,学会做人的原则,是当今以人为本的世界职业教育的总趋势,而对合格人才的界定取决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肯定与认同。来自麦克思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就业质量折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职业吻合度低、离职率较高、工作换岗率较高等问题。[16]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凶主要是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内涵,过分强调就业,拼命加强技能培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某个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同时,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院校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的投人。到期末考试时,为了达到一定的及格率,教师往往提前通过复习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将考试内容透露给学生,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难以保证人才的质量。[17]

五、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思路

1.国家要建立淘汰制度,不能一次建设终身受益

2011年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全部通过验收,没有一所不合格被淘汰。从江苏省看,国家示范高职院校7所全部通过验收。但这7所高职院校有3所2012年投档线仅仅为省控线,学生的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都较非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建成这样的国家示范校科学性不够、可信度不高,示范引领作用的预期目的没有达到。造成集体通过的原因,主要是验收指标的不完备。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验收指标为学校的生师比、校外兼职比、企业捐赠、社会服务投入、双证率、就业率、对口率等指标。[18]这些指标中涉及第三方的指标不多,真正刚性的指标较少,都是院校自己可以建设,甚至造假就可以完成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应建立动态管理指标体系,在原有指标体系中增加当年投档分数线、招生计划完成率、新生报到率,这三个指标都是客观实际,可信度毋庸置疑,对任何高职院校都是公平的。每个高职院校的投档分数线教育考试院网站和新闻媒体都刊登,计划完成情况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和考试院在录取结束后就可以统计出来,新生报到情况在新生注册后教育厅学生处就可以统计出来。对连续两年投档分数线达到省控线的院校,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三年投档分数线达到省控线的院校,给予红牌警告,取消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称号,空余名额重新遴选。

2. 院校要坚持内涵发展,不能盲目跟风没有特色

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就是在同等的办学条件下,在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学生规模等方面基本满足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使学校的资源配置更优、人才培养质量更高、发展质量更好、核心竞争力更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众所周知,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办学层次、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要看专业的优势是否突出,有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一所高职院校如果能够立足自身办学条件、办学优势,重视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水平就会远远高于同类、同等规模的院校,那也就标志着这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走在了前面。目前,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其中14所开办的专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生源构成与办学内涵、校名严重不符。不论以工科为主的院校,还是以信息、建筑、农林畜牧、食品、纺织、经贸、化工为主的院校,现代制造业的专业都占据学校在校生人数的1/3,个别院校达到l/2,甚至更多。唯一一所艺术类院校却能够坚持特色,没有盲目跟风开办社会上认为的热门专业,其他的投档线每年攀升,生源质量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这样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才科学。在当前形势下,江苏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要痛下决心,调整专业设置,校名与专业设置要一致,坚持特色,不再盲目跟风,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国家要加大经费投入,不能盲目依赖招生收费

生源下降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现象已经凸显,未来几年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肯定会持续下降。但“招不到学生,国家就不给钱”,[19]这种现象如果不改变,招生服务于计划而非服务于质量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改观。国家和省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宏观调控,重新核定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规模、招生人数。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每年要减少10%-20%,三年后在校生数为现在的70%,另一方面国家和省要加大生均拨款,每年生均拨款要增加20%,同时继续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建设成效突出的高职院校。这样生源质量才能提高,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才有意义,社会认可度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步人快车道。

4. 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招生要单独划线,不能一降到底没有底线

生源下降,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有的高等职业学校降到总分100分、80分录满为止,这意味着高考5门课程平均每门成绩20 30分的学生都可以上大专。[20]广东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教授杨木壮建议高考要设“最低录取分数线”。[21]江苏省在高考录取时要改革现有的录取模式,在录取批次中增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录取批次。在本一、本二录取结束后,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录取批次开始填报志愿,而后是本三和其他高职高专批次。根据江苏省高考科目、分数情况,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最低控制线分数不得低于当年本二填报最低控制线分数的80%。

参考文献:

[1] 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EB/OL].http://.cn/

[2] [3] [4] [5] [7] 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 [EB/OL].http:///

[6] 2012年中国留学生人数有望达到41万 [EB/OL].http://.cn/

[8] 江苏2010年高考录取率逼高教改革再发力 [EB/OL].http:///

[9] 2012江苏高考录取率再创历史新高 [EB/OL].http:///

[10] 江苏教育考试院 [EB/OL].http://

[11] 龙宝新.分数就是素质 [J].基础教育,2010,(2).

[12] 王良驹.成本性态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控制探微[J].教育财会研究,2010,(2).

[13] 上海公务员招考 [EB/OL].http://.cn/

[14] 江苏2011年19行业平均工资排名 [N].扬子晚报,2012-12-12.

[15]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2.

[16] 高职教育应走出“制器”时代 [N].中国教育报,2012-12-12

[17] 崔金赋,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有关思考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2).

[18]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综合评价排名 [EB/OL].http://.cn/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5篇

然而事实是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体制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国家艺术设计职业培养机构既是机构的投资者又是管理者。资金的来源渠道很广,政府的补贴、私人的赞助、企业的投资、学生的学费。因此,机构的产业收入也是多元化的,其办学方向也就贴近市场,因为机构本身必须对每一个投资主体负责,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结构和学制课程的选择。因而,机构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经营。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多年来并未真正意义上从封闭的院校教学体制中走出来,真正面对动态变化的大市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瓶颈”一直存在,可喜的是高职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从单一的院校培养转换到多层次、灵活机动的办学体制上。并深刻地意识到职业的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表现为设计师与技术操作员的分化;创意与数字技能培养之间的分化或脱节,导致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的职业设计师人才匮乏。(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曾定位在电脑艺术设计技术操作员,结果证明用人单位并不只看好电脑软件操作熟练的学生,而更倾向于创意与数字技能兼备的学生。)

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职业性特点。其实,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着理论教学的路子发展,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明显欠缺。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经验更有教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目前,在多种资源渠道的支持下,能够在教学方法和目标上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加上我们结合现行教育职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现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性特色。

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加强设计艺术教育的职业化特征

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设置初期,就实行“毕业证+技能证书”的制度,技能证书包括CEAC平面设计师认证、Adobe平面设计师认证、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等,然而通过就业市场证明,这些认证考试只是评估了学生的软件知识的掌握,是基本的职业技能。2006年第二学期我们做了及时地调整,增加了装饰美工、广告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员、电脑美工等职业技能工种,这些都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可以说这就是就业前的培训,以此真正做到教育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境奇教授在广东省广告教育高峰论坛上曾说“专业的培养强调职业应用性。思考不仅用脑,而且可以用手做出来”。本人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突出了高职类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学生有一双灵巧的工匠之手。

以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例,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我国步入广告大国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平面设计师约有30多万人,广告设计职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对广告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广告设计职业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广告从业人员衡量自身水平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也是广告设计师职业准入的通行证,企业选择人才的衡量标尺。

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我们和社会各级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参与就业培训,通过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进行职业资质认定,形成就业培训网络;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为导向,按照国家艺术设计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培训科目,组织实施针对性强、具有实效的就业培训;在政府及相关的管理机构支持下,做好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研教材、师资培训等基础工作,强化实习操作训练;在职业资格认证教学中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仿真模拟设计课题等先进教学技术方法的应用。

二、建立“职业化”师资队伍,带动设计艺术教育的职业化

所谓“职业化”师资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兼任设计公司设计师或设计顾问。国外设计院校除了像设计学之类的理论课程设有专职教师外,设计类课程是没有专职教师的,设计课程教师直接聘设计师兼任,这种“职业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最贴近市场的设计,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学习与工作同时进行。一直以来国内的设计教师基本上也都会在社会兼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院校限制教师的社会兼职,不鼓励教师创建设计公司。认为会分散教学精力,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一线的设计师加一线的设计教师,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技能型教师。“我认为学校应该‘低课高教’,好老师去教基础课,而且要‘高课开门’,也就是专业课请优秀的有经验的广告人来教,并且形成工作坊——工作室——实习――游学,这种与课堂学习相辅助的实践方式。”在广东省广告教育高峰论坛上广东黑马广告董事长张小平首开其言,这个既经营广告公司,处在广告业界的最前沿,同时,又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处在教学的最前沿的“双栖人”,非常清楚业界的需要和学校的培养体系。

三、“工”、“学”结合的职业化道路

“工”是指在企业实习;“学”是指在校学习,“工”、“学”结合比较形象地反映在两种不同教学环境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按照某种方式轮换进行。“工”、“学”结合是艺术设计教育职业化必由之路,它有几种模式,各有利弊,根据院校的不同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模式。(1)后期实习模式。后期实习模式是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如本专业就把在企业实习放在第六学期,该模式的优点一是学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才去企业,能比较好地顶岗实习;二是学生临近毕业时可以将实习与就业统一起来,实现双向选择。但在具体操作中,迫于当下就业形势,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四处找工作而使企业实习流于形式。(2)前期实习模式。前期实习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进入企业实习。前期实习模式又称为倒实习模式,例如德国的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在学生入学时不安排上理论课,而是在车间实习,之后根据个人要求转入专业学习,毕业设计的方向在这时就选定,带着问题学习,毕业设计的选题直接面向市场。这样与就业岗位就有了很好的衔接。因此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入学前接受“工训”,有利于他们对所学专业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与熟悉,提高职业素质。不足之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不够紧密,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不如后实习模式。(3)前、后期实习模式。该模式学生第一和最后一个学期在企业实习,其他学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这种模式既充分弥补了后实习与倒实习两种模式的不足,又充分体现了各自的优势。本专业在07年的教学改革中将实行此种模式。(4)中期实习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办法是学生在企业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和最后一个学期之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到企业有目的地实习,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十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

四、毕业设计“职业化”

就是将“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展览、企业人才招聘”三位一体。在毕业设计阶段,一部分学生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甚至已经是企业的试用期员工;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企业项目,毕业设计为虚拟的课题或是参加设计竞赛,但是通过邀请企业人士参加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展览的过程,完成企业对人才的选拔,最终使我们所有的毕业设计面向企业。

五、结语

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在专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里,认真总结经验,针对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等都需要一个优化的过程,但是,我们已经在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让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日益竞争的就业中立足一席之地。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6篇

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1%左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20%-30%;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2%―3%,远低于一般企业创业的30%的成功率。为什么国家、社会、学校、企业花费了那么大的精力,但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还是收效甚微呢?这是一个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比例,特别是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已成为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领域绕不过的门槛。

一、当前社会上研究的主要结论

1.自身因素。认为创业者是产生、执行、体现创业活动的主体,创业者是否具有正确的创业的目的、对创业的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准备、是否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创业者自身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构成,创业者基本素质的开发和提高,对于创业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大多数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创业意识,对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有全面的认识,但对于创业本质的认识仍存在着表面化的现象,对创业所需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力训练仍很薄弱。

2.环境因素。一是内部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内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环境方面。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或缺乏明确的认识,片面地强调就业指导、就业教育、而导致创业教育的滞后;其次,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大多是宣传一些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最后,在课程实施方面,虽然开展创业教育采取了开选修课的方式,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普遍较为单一。

二是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认为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能否走上创业之路的关键。如果家长鼓励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大胆尝试创业,大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上会是积极乐观的;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希望他们工作稳定的家长,在大学生选择创业过程中,会起阻碍作用。与此同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比较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他们需要社会拥有良好的创业文化,尊重、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更利于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创业尝试。

3.制度因素。主要是指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等。认为当前国家为了鼓励创业,制订很多政策与鼓励手段,降低创业门槛。但相关政策和舆论支持还是不够,如在政府支持层面,目前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扶持,主要在于简化审批手续,免费提供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和减免征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二、个人浅析

通过对大量大学生创业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

1.学历高低不是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决定性因素。如《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数据指出,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普通本科院校,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又高于“211”院校,反映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与所就读学校层次成反比的现象。而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在一个学历不高的创业者的身边,却围绕着一批博士、硕士等高学历者。这是因为硕士博士的学历相对较高,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待遇也不算低,就业压力相对较小,所以对创业的热情就没那么大。而本科生与大专生承受的就业压力就要大得多,在工作不大理想时他们又往往不愿低就,于是会更容易选择创业。

2.所学专业知识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定影响。尽管就业蓝皮书统计显示为: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最多的是艺术设计专业,高职高专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但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行业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不少甚至毫无关联,他们都是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的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实现新专业能力提升,展现的是一种把握机遇的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运作能力,也是一种融入社会、适应竞争的能力。创业实践中,一味地强调专业,很可能会让自己失去机遇或者让自己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知识、技能等专业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在创业实践中的学习去解决,也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去解决。在创业实践中,专业知识须服从机遇。

3.创业资源的占有量不是促成大学生创业实施的主导因素。实现成功创业都离不开创业要素资源的有力保障。比如研究表明,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有创业意愿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等。但资源占有量并不是促使大学生迈出创业步伐的主导因素,比如社会资源丰富、就业条件好的学生反而会因为就业容易,而安于现状,不愿去冒险创业,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好的大学生,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和坚持,从小做起,从容易做起,一点一点地积累起创业所需要的资源,逐步成功地创办起自己的企业。也有一些本身拥有家族企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经营企业的要素的实际积累不够,而导致原有企业经营不善。

4.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优越度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影响不大。就业蓝皮书统计数据表明,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并不是经济发达、社会保障较好东部发达地区,反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同时,因为就业压力大或找不到工作才创业的2009届毕业生仅为10-15%。

5.扶持政策和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效果并不明显。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高校,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相当多的优惠、扶持政策、扶持资金,建立了众多创业平台、孵化机构、创业基金,成立了大量创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展了大量促进创业的活动,但是,目前我国不足1%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和2-3%的创业成功率,让这一切努力显得很尴尬。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大学生自身上,内因才是关键。我对大量已实现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的创业经历及其个性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对正在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我认为:“极强烈的创业欲望”加之“发自内心的自信”是推动大学生主动开展创业实践并逐步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内生动力,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具备了这种内生动力,才能再谈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这种内生动力,其他因素再完善,付出的努力再多,也无法促成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因此,我们针对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采取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这个根本的内生动力来开展。

参考文献

[1]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10,24.

[2]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3]刘铸,张纪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与重要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33-35.

[4]《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31号.

[5]河南农业大学力促毕业生创业建成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园农大分园.河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第225期.

[6]文静.专家呼吁搭建创业教育服务体系[N].中国青年报,2011-3-3.

[7]胡文华,张金凤,于淼.从大学生的自身弱势谈创业教育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37-38.

[8]曹胜利,雷家.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1-13.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变动;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2)05-0055-0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发展,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数量与份额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变动趋势,分析其变动规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对提高国家所有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巩固社会主义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与份额

改革以来,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数量大致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改革初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业人员迅速增长。与此相对应,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到1989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已由1978年的7451万人增加到10108万人,首次超过1亿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与快速增长的经济相对应,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有了进一步增长,到1995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达到峰值11261万人,从1978年到1995年的17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增加了3810万人,年均增长率2.64%。但是,1996年后,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回落,国有单位从业人数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前几年大幅下滑,而且1997年我国就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随着国有单位内部隐性失业显性化进程加速,国有单位从业人数急剧下降,由1997年的11044万人下降到1998年的9058万人。为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力,国家提出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这既进一步促进了所有制改革,也带来了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下降。1999年和2000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8572万人与8102万人,已基本接近1980年的水平。从1996年至2000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由11244万人减少到8102万人,共减少了2342万人,年均减少7.86%。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可以预计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将进一步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可能太大。

从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总体从业人员的份额来看,虽然个别年份较上年有所增长,但大致经历了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1978年至1989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总体从业人员的份额一直都在18%以上;1990年至1996年间,该份额下降到16%以上;1997年该份额首次下降到16%以下;1997年后该份额急剧下降,从1997年的15.87%,分别下降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2.95%、12.14%的11.39%。

通过上述对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及份额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有所上升,但是其份额还是基本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虽然一定时期内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上升,但其上升速度还是慢于总体从业人员数量上升速度。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无论是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是份额均呈下降趋势。应该指出的是,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与份额的下降,并不代表国家所有制控制力的降低,因为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与份额的下降并不是所有行业的整体下降,而是有些行业下降,有些行业上升。相反,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与份额的下降,不但没有降低国家所有制的控制力,反倒是增强了国家所有制的控制力。要具体分析这个问题,必须对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进行详细分析。

二、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与份额的行业分析

为考察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下降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影响,我们具体分析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在不同行业间的分布。根据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变动的情况,我们将所考察的行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基本趋于下降的行业,这类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贸易餐饮业。在这些行业中的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尽管有些年份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是趋于下降。下降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制造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由1978年的2449万人下降到1999年的1648万人,共减少了801万人。但是制造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并不是一直趋于下降,而是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在1997年前从业人员数基本趋于上升,但从1997年后从业人员数急剧下降。第二类行业是从业人员数总体趋于增长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这些行业从业人员数保持基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行业的特殊性质,有些行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如金融、保险业;有些行业为主要由国家提供的行业,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但是这些行业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并不是所有的年份都一直呈上升状态,而是有些时期有所反复,但是总的来说是基本趋于上升。第三类行业是从业人员数绝对增长的行业,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前者是由于行业性质以及国家政策原因主要由国家提供,而后者当然以国有单位为主。从所考察的国有单位行业从业人员份额来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在1995年前制造业人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左右,以后年度制造业所占份额逐渐下降,到1998年、1999年已下降到五分之一左右。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是拥有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第二大行业,而且所占份额逐年上升,到1999年已接近五分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要求教育行业也相应发展,而由于现在教育行业还没有完全放开,教育还主要是由国家提供,所以在教育行业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份额呈上升之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改革以来国有单位总体从业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的行业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等竞争性较强、对国计民生影响不大的行业。而在那些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行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呈上升趋势,如在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与教育业等。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在行业上的这种分布,集中体现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方针,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下降,并没有降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反而更好地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为进一步说明这种情形,下面我们具体考察部分行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该行业总体从业人员的比重。

从表2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改革之初,在除农、林、牧、渔业外的其他行业里,国有单位从业人员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在一些行业更是占有绝对比重。而到了1999年,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份额均有了大幅下降,分别由1978年的45.93%、52.34%、62.00%、79.56%和59.78%下降到1999年的20.32%、11.69%、28.09%、12.80%和34.58%,分别下降了25.61%、40.65%、31.91%、66.76%和25.30%。这些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大幅下降的行业,基本都是竞争性强、对国计民生影响不大的行业。其中邮电通信业虽然是个例外,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的关系,将邮电通信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并列,如果单独计算邮电通信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肯定是上升的。

而其他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这些行业的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在该行业中都占有绝对的比例。虽然金融、保险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份额似乎不是很高,但是如果加上该行业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绝对比例也是接近100%的水平。这说明,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业的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均下降,而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份额是非常高的,对该行业有绝对的控制力。

三、结束语

尽管目前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趋于下降,但是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的下降,并不说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削弱。从结构上看,下降的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竞争性强、对国计民生影响不大的行业,而在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基本呈上升趋势。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总体数量仍将进一步下降,但是这只是某些行业的下降,而在一些重点行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仍将基本呈上升趋势,以保持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中国统计摘要2001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

[3]袁志刚,文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4]祝均一,袁志刚.上海就业报告[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An Analysis on the Personnel Transference of theState-owned Sectors since the Reform

LIU She-jian KOU Xiao-yu(1.Research Center of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i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0,China2.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the personnel transference of the state-owned sectors experiences an ebb and flow. An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ersonnel shows personnel in the state-owned sectors in the special industries concern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rises, while in other ordinary industries, it falls continuously. The change of personnel in the state-owned sectors strengthens the control over national economy by the state-owned economy.

Key words:state-owned sectors; personnel; change; analysis.

(责任编辑:玉德 责任校对:薛平)

收稿日期:2002-02-19

艺术教育行业报告范文第8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岗位群,这些岗位往往要求有关从业人员具有胜任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即运用获得任职资格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会计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中岗位适应能力、今后会计职业生涯中职业发展能力的开拓创新能力。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校培养,达到用人单位的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在毕业时实现“零培训”上岗,会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树立理论教学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教育理念,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构建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实施。

一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培养的构建

(一)理念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树立和贯彻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目的确定环节,是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环节。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应用型本科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切入点,才能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为此,教师要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学习,提高应用意识,加强会计职业意识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结合。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会计职业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不断成长的管理职业,其职业意识包涵有反复训练形成的基本规范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发展意识、在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中历练出的职业精神意识。其中,规范意识要求在处理会计事务中要以强烈的遵守规范意识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准绳,熟练运用会计职业中的各项规范,并养成习惯,进而规范会计行为,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能正确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意识要求会计要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脉搏和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注重引进、消化、吸收现代会计的理念和科学方法,从基础的会计核算向为单位经济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高层服务转变,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注重思考和认识会计的职能和定位,加快向决策有用型、决策支持型转变。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职业精神意识是会计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活与成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方面:会计文化和会计思想。文化方面包括:知识积累状况,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会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思想方面包括:会计人的道德风貌,世界观,会计人的情操信念等,他要求会计人员诚实守信、客观公道、超然正义、创新开拓。

(二)内容上,科学地界定和理解本科应用型会计培养职业能力的内容

科学地界定和理解会计职业能力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是以获得职业能力为目标。我认为当前会计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1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大学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系统性、理论性强,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会计实务操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若不能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意味着会计人员虽已获得了专业知识,但没有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有不同情况的会计工作中,难以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并取得工作业绩。因此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能力、价值确认能力和监督工作能力。

2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

会计工作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与企业内部“人、财、物、产、供、销”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打交道,而且要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因此,为了提高社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现代化能力。

3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当前,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那种只知道从书本到书本的学生是不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的。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文献检索和资料运用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

(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证券会计”、“保险会计”、“基金会计”、“信托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时的适应性;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中国税制”“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财政学”、“金融资产管理”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打交道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做会计工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第一课堂模拟实训阶段,开展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随堂课内手工模拟实训,然后课外开展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训,以巩固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就业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在第二课堂开展“手工凭证大赛、“点钞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传票翻打大赛”,同时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到企业、到实习基地验证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

(三)改革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光大学术、推进科学的“求真”品格。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理论学习,来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节,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财税知识竞赛、挑战杯等多项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举办各类学术科技讲座;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大学生学术研究课题与科技发明创造项目进行资助;为大学生提供教师科研助理岗位;在学术讲座的基础上创办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讲座。

通过文明道德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道德能力以及崇善、向善、扬善的“求善”品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大力加强入学教育、榜样教育、警示教育和文明教育等一系列日常管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着力创建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学院、文明校园;着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学院网页上开设专栏论坛、班上心灵驿站等栏目,组织公民道德知识竞赛、大学生诚信论坛、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研讨、知荣明耻树新风主题团日、敬老、爱老、助老主题班会等活动。

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求美”品格。充分利用社会文艺资源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校报、广播开辟人文素质教育专栏或专题,播放、刊发人文素质教育文章;推荐阅读书目,教唱经典歌曲,引导学生欣赏高雅文学艺术作品;创办人文讲坛,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求实”品格。充分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走向职业。

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创业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敬业的“求强”品格。广泛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典型;组织名企校园行和学生名企行活动;举办企业班,实施定单式培养,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邀请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作就业创业专题报告;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力挑战赛、创业论坛、模拟职场、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组织基层校友创业报告会。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9(5).

[2]宋胜菊,宫严慧.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现代会计与审计,2005(6).

[3]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