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护理实例

临床护理实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床护理实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护理实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理礼仪;有效沟通;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47-02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一种方式[1]。护理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是护士素质、行为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在现代医护工作中,护理礼仪始终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过程,对疾病康复起着促进或者阻碍作用,因此,护理礼仪在临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会对患者产生医药达不到的效果,实现护患关系由主动―被动型关系向指导―合作型关系转变[2]。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合理应用护理礼仪使护患关系更融洽,促进患者康复,使临床护理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们来看一则实例,我们将结合实例来分析护理礼仪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正确应用。

一位年轻护士在值夜班时接到急诊室电话,有位急性肠梗阻的患者急诊入院。患者被抬进病房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非常痛苦。此时,护士没带护士帽,披着白大衣,揉眼睛走过来迎接患者,对患者家属说:“请不要着急,我马上通知医生为患者检查。”说完不慌不忙地走了。病人经积极治疗后要在医院继续治疗一段时间,此时正好是那位年轻护士负责照顾这位病人。病人对他的病情不甚了解担心治疗效果不好,找理由接近护士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疾病治疗和治疗效果方面的信息,但该护士要么工作比较忙的时候对患者说等她忙完再说,忙完以后就忘了;要么清闲的时候,没有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并感到厌倦,谈话还没进行到一半就说“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时间一长,病人对护士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护理操作不予配合,使护患关系恶化,治疗护理出现问题。最终,病人忍无可忍向护士长投诉了该护士。护士长接到病人对该护士的投诉后没有问清缘由就在交接班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将该护士批评一通。该护士一言不发,躲在一边泪眼汪汪的。

从上面这则实例中我们注意到该护士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使护患关系僵化。首先,该护士在接待患者时没有注意自己的仪表修饰,着装不得体,没有带护士帽,没有穿好护士服。护理人员的护士服和护士帽是护理人员的职业象征,他们凝聚了护士全部的信念和骄傲,既是护士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一种职业的荣誉[3]。护理人员身着醒目的护士服,不仅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而且便于服务对象辨认。该护士的着装失去了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该具有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从而难以获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甚至会让患者怀疑该护士的能力,影响了护士的职业形象。其次,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只有严格遵循着规范,才能使护理人员时刻以洁净、典雅、大方的职业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最后,病人因患急性肠梗阻紧急入院,该护士揉着眼睛来迎接患者又不慌不忙地去找医生为其诊治。这两种举动严重损害了护理人员的精神风貌且给人一种吊儿郎当不负责任的印象。

在平时的治疗过程中,该护士没有很好地做到与病人沟通,致使护患关系恶化。其实,与病人沟通是非常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在于,通过沟通护士可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当前需要从而有利于对症下药,缓解病人压力及情绪的变化[4]。此外,有效的沟通能拉近护士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沟通和对疾病的治疗。在这则案例中,该护士没有对病人的诉求有足够重视,忙完自己的工作就忘了了解病人的需要。此外,该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缺乏必要的耐心,要么不认真听,要么打断病人的话。总之,该护士没有通过沟通了解病人当前的需要,更没有这种意识。这样会给病人一种自己不受尊重、没有被重视的感觉,使患者与护士之间的交流受阻。在这则案例中,护士应该这样做:首先,评估病人的沟通能力,注重语言理解能力,若其理解能力较强可适当提供疾病治疗和效果方面的书面材料,使病人能够提前了解所关注的信息,待有时间再与之详细沟通。第二,选择工作不太忙的时间段安静的沟通场所与病人进行沟通。第三,专注倾听诉说,及时做出语言或非语言回应,必要时重述患者的意思使患者感到被关注和重视[5]。此外,该护士还应注意:①控制因工作繁忙等引发的不良情绪,耐心倾听,不急于打断或表态;②保持目光交流,适时给予必要的语言回应和非语言暗示;③消极的身体语言会影响其表达意愿,应尽量避免。

在案例的最后,护士长批评下级的方式有待改变:首先,护士长只因为病人的一面之词,没有问清缘由就对该护士进行批评。其次,护士长没有选择合适的场所批评,让下级觉得难看。第三,护士长的批评不具有建设性,而只具有伤害性,没有告诉该护士应该怎样做,而是从感情和自尊上伤害了她。护士长在批评下级时应该掌握批评的技巧①坦诚沟通,态度诚恳,用真诚换取护士的认同从而促进他们工作的改善。②对事不对人,这样能避开管理者的个人喜好和倾向,让被批评者心服口服,促使他们对自己发生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评价,而不至于挫伤其自尊[6]。③批评要具有建设性,不是为了指责他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帮助被批评者改进。④找准批评的时机和场所护士长应学会“公开表扬,私下批评”和“以文件的形式来表扬人以私人电话的形式来批评人”等技巧。

从上面这则普通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平时工作中一些不经意或没在意的行为举止能在护患双方或医务工作人员之间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谨言慎行,按照护理礼仪来处理护患和医务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这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庆超.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应用人际沟通知识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35期.

[2] 许莉.护患交往中的沟通技巧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0年01期.

[3] 李晓玲.护理人际沟通与礼仪,2010年3月.

[4] 杨继,何婷,刘双英.护士礼仪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233期.

临床护理实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早期接触临床;护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灵魂[1]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但目前我国较陈旧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导致了基础与临床教育的严重脱节。因此, 如何帮助和指导护生实现从学生到临床的过渡与转变, 提高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院校结合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1级3年制护理学专业高职8、9班共121名护生为对象。其中女生113人,男生8人。年龄19岁~22岁(19.1岁±0.5岁)。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3年。

1.2 实践教学组织:采用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实践方法,将理论课、校内实验课、病例讨论与临床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康复护理学》教改计划及新疆省某三甲医院的实际情况, 为课外实践活动开放的临床科室定为康复科及康复理疗室。进病房的时间安排在双休日全天。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师示范法、具体案例讨论法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使理论授课与临床体验紧密结合。学生被划分成小组,每组10-15人, 每周两个半天,共9周.科室护理总带教为带教老师在每个教学内容中都配合相应的临床实地体验课,先分组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模仿,指导教师给予指导,进行点评分析。带教老师选择一些典型病例,真实展现临床实例,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床示范教学。结合“康复护理学”教学,熟悉康复护理操作技术,以锻炼护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

1.3 效果评价:在康复护理学课程结束后, 采用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 自行设计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教学问卷,对121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包括专业思想、临床思维能力等共8条.发放调查表121份,收回121份,有效问卷119份 回收率100%,有效率为98.3%。

2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1。结果显示,75.6%的学生非常喜欢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法,其中激发学习动力与激情、提高临床沟通能力、巩固已学知识和技能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临床思维培养、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与技巧、对将来的应用有所启发的认同率在50%以上,6.7%的学生不喜欢, 7.6% 的学生认为不能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

3 讨论

3.1 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加深对康复护理专业的认识

康复护理工作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 对康复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要求越来越高[2]。我们在该课程中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法, 希望能培养提高护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本研究通过院校联合,进行“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改革尝试,结果显示:92.4%的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法对将来的知识应用有所启发,88.2%的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法有助于巩固专业思想,58%的学生认为此法能明显激发学习动力与激情。由于护理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质要求护士必须时刻守护在患者的身旁, 这一过程是乏味和重复的,易使人产生厌倦、焦虑的情绪,影响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较早了解到自己的职业特点, 能够处理学习与职业的关系, 提高自我能力。学生经过课堂理论课的感性认识、实验课的初步尝试以及临床的“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渴望知识的热情,加深了对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提高护理专业价值的认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2 早期接触临床能提高护生临床思维能力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仍是“基础- 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法,出现基础与临床之间教学内容脱节现象。本研究采用基于《康复护理学》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方法,使理论课时大大缩减,实践学时在整个教学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经调查,89.9%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法的实施巩固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97.5%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法的实施有助于临床思维培养,由“理论到实践”然后再由“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较早地进入病区,较早地面对病人,帮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3 早期接触临床锻炼了护生人际沟通能力

护理工作对象是人,作为服务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临床沟通能力是现代护理人员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3]。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已能与病人成功沟通,59.7%的学生还能主动与带教老师沟通,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能尽可能快地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操作的目的,了解病人的特殊要求和取得病人的信任及理解。带教老师选择一些典型病例,真实展现临床实例,临床带教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适时点拨,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启发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喻 田.麻醉专业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8):67-68.

临床护理实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理学 临床实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22-02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正常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阐述生物体生命活动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但是,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抽象繁杂,较难记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费神,表现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长效性不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 运用临床实例课前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生理学知识饶有兴趣,我认为课前巧妙运用临床实例吸引学生很重要。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学的一线教师,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询问一些与自身或周围人有关的疾病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输血时为什么要输血型相同的血液?人为什么会打喷嚏?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尿糖?为什么有的人粗脖根?这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授课之前,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恰当地导入临床实例,构造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释疑欲望,启发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刺激的三要素时“为什么有些护士打针痛,而有些护士打针不觉得痛?”;在讲授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时,可设疑“为什么人在蹲下后突然站起来时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过了片刻后又能恢复正常?”。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生理学在临床学习中重要的基础作用。

2 运用临床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除了需要记忆外,更要注重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觉得生理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讲授机体散热方式时,联系临床上发热的患者可以采用戴冰帽、开窗通风和酒精擦浴的方法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相应地运用了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的原理。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不慎给患者误输蒸馏水这种低渗溶液,严重的患者将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患者可出现溶血,重者危及生命。这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达到了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3 运用临床实例课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与解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甚至临床医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适宜的临床实例就起着重要的桥梁衔接作用。例如:在讲授心肌的收缩能力与静脉血回流的关系时,就要运用解剖学的体循环中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静脉血的范围这个知识作为基础,从而解释病理现象:右心衰竭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肝淤血和下肢水肿;左心衰竭时出现肺水肿和肺淤血。通过临床实例,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维持机体的水平衡。这样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感,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4 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通过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可以巩固学习效果,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完尿的生成与排放这一章内容后,引入下面临床实例,让学生综合分析。某男,14岁,学生。十天前咽喉肿痛,发热。现水肿,血尿3天,前来就诊。经入院检查:尿蛋白(++),少尿,血压轻度升高,最终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问题1:解释患者少尿的原因;问题2:解释患者血尿和蛋白尿的原因;问题3:解释患者水肿的原因。让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寻得答案。反馈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前两个问题仅依靠本章内容就可得出结论:滤过膜的面积影响尿液的量,而滤过膜的通透性影响尿液的质。而第三个问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联系曾经学过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才能全面解释现象:主要是由于蛋白尿的产生使机体丢失大量血浆蛋白,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下降,使得水从血浆渗出进入组织间隙,便出现水肿。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讲述,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增强了,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5 反馈与思考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临床实例是成功的,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的运用,首先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层面,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其次,由于临床实例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同时师生互动充分,收效良好。

总之,在生理学课堂中运用临床实例,可以将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分析临床实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实例范文第4篇

1 岗前培训

1.1着装礼仪培训 良好的仪容仪表是精神面貌的体现,以高度的热情及面貌融入岗位。

1.2实习医院的概况、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学习的方式和特点等介绍,使学生对实习的医院先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他们对医院和护士工作的陌生感。并且建议临床护士长、带教组长尽量能参加护生的岗前培训。

1.3并根据科室特点对科室相关疾病护理常规和科室特殊用药的注意事项对护生进行培训,要求护生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能将理论联系实践。

1.4培养慎独修养,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1.5学习护理前辈的先进事迹,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修养及价值观。

2 操作培训

2.1加强基础操作培训,不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临床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方法,而且还要尽可能的结合现代临床护理。

2.2把最新的护理技术充实到护理技能的培训中,以便使护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实习。

3 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是护生走入临床的领路人。

3.1教师规范操作训练技能是教学基础,包括教学理念、动作规范等。一个好的带教老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因此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并规范动作。

3.2培养一定数量的在校兼职老师。兼职老师将临床的适用性带到理论中,使授课更加通俗易懂,一些实例更生动,同时可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3.3学校的专职教师定期可与临床兼职教师进行互动,理论与实际结合,完成互补。这样打造高水平的带教老师,要使护理教育不落后于护理临床,护理专业教师必须首先更新知识,改变观念,掌握新技术与新医疗技术的使用方法.通过不定期进行临床进修,使教师在护理理念和操作上保持与临床护理的一致,也能使新知识、新技术在教学中及时应用。

4 重视临床抽查

4.1护士长对带教老师进行量化考核 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实习同学的满意度调查等。

4.2对护生进行抽查。

4.3护生出科前对自己的实习进行总结。

4.4护理基础操作与专科操作出科考试,基础操作各科不重复。

4.5护生主管2~3例患者,作整体护理表格书写。

4.6护理查房变被教学为主动教学。

5 小结

现在的中专护生中,独生之女偏多,且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思想素质教育,建立高度的责任感及慎独精神,其次应加强对带教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临床带教中,应让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尽快适应护士角色,同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她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是带教老师的努力方向,是使实习生顺利走向临床一线,成为一名高素质护理人员的关键。同时可计划性为医院选择储备优秀的护理队伍。

临床护理实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手外科  断指再植  护理干预

        手指离断伤是手工作业者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一类损伤。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造成患者手指的短缺不但影响美观,重要的是影响手的功能,易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这类损伤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从而也使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通过近两年对我院对这二十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再植成活率较前有显著提高,手指功能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本院断指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5~60岁,平均39.5岁。断指类型:4指断离5例,3指离断10例,2指离断20例,单指离断15例。断指原因:动物咬伤10例,压砸伤8例,电锯伤10例,交通事故伤10例,切割伤12例。断指缺血时间最短25分钟,最长达8小时

        1.2手术方法 40例行血管神经吻合并行肌腱的修复,有效的内固定,10例行自体血管移植。

        2  结果

        断指再植成活率92.3%。

        3  护理干预

        3.1血液循环观察 (1)指体色泽与张力:正常时皮肤颜色红润,指甲粉红,指股饱满,当皮肤颜色苍白,指股张力降低说明动脉危象;当皮肤颜色暗红,发紫,并起水泡,且皮肤张力增高,说明静脉栓塞。(2)毛细血管反应:用一细棒轻压皮肤或甲床即变苍白,移去按压在1~2s内转红润为正常,当毛细血管反应迟缓多为动脉危象,当毛细血管反应迅速至消失为静脉栓塞。(3)皮肤温度测定:再植指体皮肤温度与临近指皮肤温度相等或略高或略低为正常,当皮温较健侧处下降3℃以上说明已发生血管危象。(4)指端小切口渗血观察:当指端皮肤小切口有鲜红色且量多的血液渗出,数分钟后可自行停止为正常,当小切口出血少或不出血为动脉危象,小切口渗出暗紫色血液说明发生了静脉危象,继之会发生动脉危象。

        3.2血管危象及护理

        3.2.1动脉痉挛 术后动脉痉挛,常因寒冷、疼痛、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或哭闹及吸烟等因素诱发,多发生与术后1~3d,临床表现为指体苍白或呈淡灰色,指温下降,无毛细血管充盈现象,指端小切口不出血[1]。此时应寻找引起动脉痉挛的原因,并予以清除。

若室温低,应立即升温;若因疼痛所致,应注射镇静剂;若因烦躁或小儿断指再植术后哭闹引起,可用镇静剂或人工冬眠疗法。在采取上述措施同时,立即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罂粟碱或其他血管解痉药物,一般经过20~30min动脉痉挛即可缓解,如经上述处理仍无血液循环恢复,则应怀疑动脉栓塞,准备手术探查。

 3.2.2 静脉栓塞 静脉栓塞的主要原因系血管清创不彻底、血管吻合质量差或缝合皮肤过紧压迫造成。临床表现为指体由红润变为紫红或暗红,指温下降,指腹张力明显升高,毛细血管充盈现象消失,指端侧方小切口放血流出暗红色血。静脉栓塞发生后,应根据断指的致伤原因、离断部位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凡单纯的切割伤、电锯伤,术后3d内发生静脉栓塞且局部无感染,应予探查。凡绞轧性挤压伤,局部发生感染或术后5d以上发生静脉栓塞,可采用指端侧方小切口放血滴注肝素法来保持断指血液循环平衡,借以建立静脉侧支循环[2]。

        3.3疼痛的预防与护理 疼痛可使机体释放过多损伤因子,如前列腺素、5-经色胺等,使小血管强烈收缩,易诱发血管危象[3]。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尽盘减少疼痛刺激,术后1~3d换药,拔除引流前30min遵医胭给予肌内注射婴粟碱30mg,换药时动作轻柔并观察患者有无疼痛感,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同时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近年来止疼泵的广泛应用也有效的减少了疼痛现象。

        3.4 断指再植手功能康复与护理  再植术后康复的护理极为重要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是患指恢复正常功能的保证[4]。早期活动的手指功能明显优于晚期活动和不活动。早期活动原则是在不影响组织愈合的原则下对关节做轻微的被动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度。后期功能锻炼以主动为主,运动强度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度。后期功能锻炼以主动为主,运动强度循序渐进,由小关节运动逐步过渡到能完成精细动作,锻炼时应避免暴力性动作[5]。

        3.5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医学模式将健康疾病现象视为一种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使人们对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手指离断伤后既影响美观又影响手的功能,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此时护士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良好的预后情况,例举以往本院手指再植成功的实例。借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临床护理实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 人文关怀能力 实践

护理人文关怀特指护理工作者服务于患者的才能与本领,是评定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著名医学研究学家Waston院士曾明确指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实践的核心。护理人文关怀是充满爱心的人性互动,具有帮助他人达到社会文化上生理与心理健康的作用。至今为止,护理界普遍将人文关怀定义为三层涵义:第一,护理行为。护士照顾患者,必须采用合理的护理行为,满足患者需求;第二,关爱行为。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工程中,支出关爱情感;第三,谨慎态度。对自身行为负责。因此,如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成为了当前医学教育普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文关怀教育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授课老师在内科护理学第一节课中,应用具体、生动的语言与丰富的表情,加上极具感染力的临床实例,为学生详细介绍内科护理学习方法和学习特点。提前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并主动向学生提供联系方式,使全体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喜欢上内科护理学。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内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络师生感情,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交流。多谈论学生感兴趣话题,课下以朋友身份多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动态,以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三)管理与理解相结合

现代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具有孤僻、独尊心态、依赖心强等特点。对此,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给予学生信任。在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前提下,严格要求学生,并亲临指导、监督;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做到管理、理解之间有机结合。

二、在课堂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一)先做人再做事

教师在内科护理学各章节教学过程中,可带入先进实例,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例如,肺炎病人的护理这一节课可以将世界名著《最后一片叶子》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体会人道利他价值观。

(二)以学生为中心

内科护理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多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通过自身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比如在呼吸衰竭患者护理教学中,除教导学生常规护理内容之外,追加部分内容:“当呼吸衰竭患者是在座各位的亲人,你们会如何进行护理。”学生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容易体会到病人家属心中那份急切与期盼心情,这种心情一旦埋进心中,不需多久便会成长壮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仁爱”之心获得升华。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体验式教学法。以学生经验与体验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眼、手、脑相结合,鼓励学生放飞心灵,亲身体验。在视听感受中,通过亲身经历或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人文关怀情感。例如,为学生播放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教学录像,当画面出现患者表情痛苦与患者家属哭泣时,示意学生安静、肃穆,并要求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提升学生对患者人性关爱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活力,促进师生、学生之间交流有效进行,对培养学生之间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呼吸系统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案例,为小组提供高仿真模拟人作为学习道具,将小组讨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

3.个性化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服务于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精神是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例如,在高血压健康宣教课中,让教师扮演高血压患者,使学生对教师实行健康宣教。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沟通,并注意学生宣教用词,提醒学生尽量使用平和、婉转词汇。

(四)规范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标准

将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添加到内科护理学课程评价体系中,具体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临床个体案例报告、小组合作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全面考核学生健康教育能力、情感交流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医德修养综合素质水平。

三、实践效果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均反映在课堂中所学知识能顺利运用到实习活动中,二者联系紧密。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与沟通技巧,使患者感受到轻松、自然的护理氛围,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带教老师也对学生礼貌、和蔼的态度赞不绝口。实习结束后,学生均提交3份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报告,课程教师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学生在工作中能切实做到为患者着想,并将人文关怀理念贯彻到护理全过程之中。

四、结束语

人文关怀将“以人文本”理念充分体现在专业护理过程中。内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能够加深学生对内科护理过程的理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优质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诗尧,肖适崎,范玲,等.内科临床护理带教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的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5,30(1):9-12.

临床护理实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腹部外科;肠梗阻;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4.2R5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64-01

肠梗阻的主要特点就是变化快,起病急,因此,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时,要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避免患者由于治疗上的延误而出现肠绞窄,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给就诊带来难度,如若延误时间过长,患者会出现休克更甚者会出现死亡。

医院在对患者的临床分析上,要能正确就患者的相应症状判断患者的病情,这种肠梗阻最常用有效的解决手段就是进行手术治疗,而选择好的手术时间和正确的预后措施不仅能保证患者根除这种疾病复发同时也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几率。

1临床资料与解决方法

本文通过肠梗阻患者实例的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提出,探究外科手术治疗在肠梗阻治疗上的应用。

1.1临床资料:选取接受肠梗阻治疗的132名患者进行试验,其中,男女各占86和46人,这些患者的年龄都分布在40到80岁之间,在这些患者的手术类型分析的临床诊断中,发现,有6名患者属于肠扭转,2名属于胃扭转,肠套叠有6名。而在手术之后的临床分析中,有52人属于粘连性肠梗阻,40人属于结直肠癌,绞窄性疝性手术有20人,粪石性肠梗阻2人,小肠炎症穿孔致肠梗阻手术有4人。

1.2解决方法:对132名患者均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其中40例患者狭窄段结肠,有3例进行了结肠造口的治疗,患者进行狭窄段结肠切除同时对结肠进行灌洗后I期吻合手术有10例,有12名患者进行了结肠次全切手术和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手术,切除右半结肠的患者有6名,直肠癌手术患者6名,其余患者都进行了开腹肠扭转复位的手术。

2结果分析

经过手术治疗,在这132名患者中,有2名结肠癌患者在手术后由于心力衰竭死亡,有6名患者的手术切口出现感染,但是经过相应的护理治疗,切口感染消失并痊愈,其他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治疗并健康出院。

3讨论探究

同过上述实例分析,在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及时判断肠梗阻的原因选择正确治疗方式很重要,而在现今医学上,CT检查对这类型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作用,一些肿瘤,粪石的占位性病变都可以通过CT精确查出来,从而对患者进行及时手术治疗,同时它在治疗晚期肿瘤造成的肠梗阻方面的应用也有着重要作用。

结直肠癌病发肠梗阻是目前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腹症,而在结肠癌患者中也将近15%的患者出现此种病状,这种外科急腹症在老年人群中的出现率也很高,根据一些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老年人的肠梗阻是由于结,直肠癌导致的。一些老年人由结,直肠癌导致的病发症过多时,为了降低手术风险,应进行简单的治疗而避免大手术治疗,在简单手术护理的同时,保证不放弃治根性手术治疗,这种积极的治疗方式就如今结,直肠癌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群体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在对待患有绞窄性疝引起的肠梗阻时,由于其本身起病急,医院在这方面的疾病诊断中,已经查实,就必须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否则手术延误会增加这类手术的风险和死亡率。在手术中还要注意检查绞窄肠管是否坏死,如果经查实确实坏死,还要对患者进行坏死肠管切除手术。

4结论

通过对132例肠梗阻患者进行的数据分析,知道如果对这类疾病进行一味的保守治疗不但不会减轻患者痛苦,同时也会让患者出现更严重的症状,一般对于肠梗阻患者要能及时诊断,保证不耽误患者的最佳手术治疗时间,因为对着诊断时间的加长,肠梗阻及其他并发症出现几率也会增大很多,对待出现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时,其出现长期不缓解或者反复发作的症状时,保守治疗已经没有多大作用,这时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梗阻。

在对肠梗阻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及时判断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和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因此,医院在对待这类病情的手术治疗时要随时保持着高度的重视,手术前及时了解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不要掉以轻心,在手术后的护理中也要做到细心和耐心,只有这样全程化的治疗和护理,才能降低肠梗阻的病死率,提高医院外科治疗在这类疾病上的处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实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提高教学;适应需求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护理专业学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医学课程之一。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这门课成为每位人体解剖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从事人体解剖教学10年来,针对我校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在医院临床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比如:护理操作时选择部位不够准确、不够迅速,解剖知识要求“偏多、偏难、不适用”。笔者对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总结。

一、人体解剖学目标教学改革需适应临床护理需要

我校前几年选择的人体解剖学教材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解剖学基础”,教学大纲也一直沿用。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需求,我们近几年对人体解剖学护理专业教学知识目标针对性的进行了精选和整理。理论与实验实训学时比例做了相应调整,针对我校中专护理专业,精选和整理教学知识目标。我们在选择内容时把运动系统中的骨性、骨骼肌标志;鼻腔、咽喉结构、食管三处狭窄;人体表浅静脉位置、走行等与临床护理操作相关解剖知识作为重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重视人体解剖学试验实训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校现在人体解剖学课时总量108学时,理论与实训比例由原来的2∶1左右调整为1∶1左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演示;然后将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实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对标本、模型动手解剖、观察、寻找、辨认,并进行活体触摸,特别对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特点、毗邻结构、进行辨认观察、并思考相关临床意义;小组之间最后进行相互抽问、回答;最后,教师做出点评和总结,从而加强学生对人体解剖重要知识点的掌握。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加强解剖与临床护理知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用

我校学生主要为中专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人体解剖学的知识目标重在适应其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及临床护理的运用。针对中专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基础较差的现状,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应精简内容,把握好重难点。在课堂讲授中,我们重点把各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知识之间联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病案、实例进行深入的讲解。比如:插胃管,我们重点讲解鼻腔、咽喉结构和食管三处狭窄及位置。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基础和专业学科知识。对医院临床护理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点的增减,强调解剖知识在临床护理的实际运用。

四、运用多媒体先进教学手段,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人体解剖学内容多,名词也多且抽象,学生学习相当有难度。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板书、板图,挂图、模型和标本等辅助教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针对我校护理学教学实际积极地制作人体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我们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容量大,比利用挂图、模型等传统方式节省近一半的时间,教师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重点知识点的讲解上,进而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形态结构清晰、指认解剖结构明确,能及时更新和增补新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使得教师讲授过程轻松,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在人体解剖教学过程中,通过精简教学目标,强化试验实训教学,在具体的解剖学知识讲解中注重与临床护理知识联系,注重实用;并灵活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明显地提高了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很好地适应了临床护理需求为学生的护理专业课学习和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海燕.解剖实验课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3).

[2]雷季良.临床医学长学制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