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一、财务风险的特点

财务风险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财务管理人员有必要更深地了解财务风险的方方面面。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务活动本身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以及财力管理可控范围的局限性。增强企业财务风险观念,开展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并直接承担其财务风险所造成的后果,是财务改革和财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由于财务风险涉及到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各个方面和理财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也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风险的总称。

2、模糊性

模糊性即不肯定性,是指风险形成原因的模糊性,以及由于风险导致财务活动结果的不能事先确定性。

3、损失性

风险主要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即因财务管理无法预计或无能力防止所致,也可能是由于管理者决策失误、控制失灵而丧失了本应获得的利益。

4、补偿性

财务风险会带来损失,客观上要求给予企业适当的经济利益,以抵补承担风险产生的危害,此即所谓的“风险报酬”。

二、财务风险的种类

一谈起风险,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损失,其实不然。风险不同于危险,危险只有可能出现坏的结果,而风险既可能出现坏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好的结果。只是我们对损失有一种恐惧感和防止的迫切性,因而第一反应是风险意味着损失。从不同的角度看,财务风险又有多种类别,如按资金流动环节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资金收回风险。本文着重论述前两种风险。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由筹集资金带来的危险或不确定性。筹资风险是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筹资风险按其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1)利率变动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上利率发生变动而使筹资可能蒙受损失。它表现在企业在不恰当的时间或用了不恰当的方式筹集资金,从而需付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息,致使企业蒙受损失。

在我国,利率变动是由国家决定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非个人或个别企业能够左右。因此,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应注意予以分析、调整,尽量避免利率风险。其方法是:①认真分析研究利率变化情况及其与宏观经济情况的内在联系,以把握利率的变动趋势并融于筹资决策中;②如果企业已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则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争取提前还债或用“借新还旧”策略赎回。

(2)汇率变动风险。这是由外汇汇率上下波动而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内现金支出增加的一种潜在损失。汇率变动风险对企业筹集外汇后的债务偿还能力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努力降低汇率风险。其措施有:灵活选择筹资中使用的货币,争取筹借硬货币;注意债务分散,使借债与还债的时间不过于集中,债务币种结构应软硬结合;若汇率风险已经产生,应及时采取提前还债等其他方式予以补救。

在筹资过程中,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也会导致筹资风险的发生。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科学预测选出合理的筹资方式,尽量降低或避免筹资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投资是为了在未来取得收益,但由于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化或投资者自身的失误,投资者可能得不到预期收益,轻则发生投资损失,重则可能使企业破产倒闭。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时须周密而科学地预测、分析各种导致风险的可能因素,力求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投资收益的实现。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导致投资风险的因素也相当多,主要有: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危机的出现,金融市场的波动,经济信息失真、滞后,投资决策失误,新产品、新技术实验失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投资风险要通过投资效益率的期望值和标准差衡量投资的水平及波动范围来衡量。投资决策者只有通过对这些衡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才能把握好投资机会,提高投资收益。

投资按其方向可分为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相应地,投资风险也分为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然而每种投资都几乎同时受这两种投资风险的影响和制约。

市场风险是由一些影响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高利率、国际市场变化等引起的。此类风险无法通过公司的多元化投资方式来分散或消除,故此类风险对企业来说是无力回天的,决策者只有审时度势、驾驭规律,躲避此类风险。

公司特有风险是由与公司有关的诸如工人自发性罢工、新产品开发失败、不利合同的践约、重大项目投标失利等因素而造成的。这些影响因素在质上是随机的,因而决策者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予以分散或消除。

由以上分析可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投资者既不应轻易地盲目承担风险,也不能因存在风险而踌躇不前,应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风险采取相应对策。这样,就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实现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财务风险的衡量和管理

1、筹资风险的衡量和管理

筹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根据企业未来的收益情况确定一个最佳的财务结构,使这一结构能达到为企业所有者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目标。筹资风险管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负债比率与股东权益成本。企业股东权益成本的变动随风险的变动而变动。当无风险报酬率和经营报酬率已定的情况下,股东权益成本随筹资风险的增加而上升,筹资风险又与负债比率成正比例变动;负债筹资所占的比重越大,股东面临的筹资风险越大,那么其必要报酬率越高,股东权益的资本成本也越高。

(2)负债比率与负债成本。负债成本和负债比率成正比关系,负债比率越大,则负债成本越高,那么筹资风险也越大。

(3)最佳资本来源的构成。筹资的主导思想是筹集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根据不同方案的资本成本加权平均,选出成本率最低的资本结构。

衡量筹资风险需借助于难度较大的经济数学知识对各方案进行量化,计算出期望自有资金利润率及其方差和标准差,从而能更直观地比较各方案的优劣。

2、投资风险的衡量和管理

衡量投资效果的一个根本指标是投资利润率,它由两部分组成――时间价值率和风险价值率。所谓风险价值,是指投资者因投资有风险而要求得到的额外投酬,它常表现为风险报酬率且随风险的大小而变动,故此投资利润率的选择首先就是对该项投资风险的测定、风险报酬的确定及风险的控制。而测算投资风险的步骤和方法如下。

(1)计算期望值。期望值指某一投资方案的不可控因素出现的概率与各种因素出现的数量乘积之总和减投资金后的净额,通俗地讲,计算期望值就是求预期投资净收益。用投资净收益除以原始投资额,就得到净收益率,通过比较各方案的这个相对数,就可知各方案的优劣。

(2)用标准差法测算风险程度。风险与概率、标准差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标准差越大,说明概率分布越分散,则风险程度就越大;标准差越小,说明概率分布越集中,因而风险程度就越小。

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对风险程度进行准确测量,才能比较出各方案的优劣,也才能为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标的和条件。

四、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处理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乃至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按控制手段实施的时间顺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包括风险决策、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三个基本环节。

1、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属于风险的事前控制,是一种不确定性决策。它是指在充分肯定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运用概率分析、弹性预算等方法,对多个风险方案作出的比较和选择。如筹资决策中的资金成本决策法、投资决策中有期望收益率决策法和效用理论决策方法等。

2、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属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它是指接受既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及时预防或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使财务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具体方法有四种,财务管理者、企业决策者应有意识地综合运用以下措施,减少风险损失。

(1)回避法。即主动回避风险程度大、无法判断最终结果的风险方案。在执行风险方案时,若出现严重偏离预期目标的现象,应及时调整或中止方案实施。

(2)降低风险法。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来减少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其前提是控制风险的代价要小于减少的损失;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降低销售风险,并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

(3)多元控制法。又称组合法,如果若干项目的投资报酬率是相对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根据大数法则,运用组合原理,企业总利润的风险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实质是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达到最低资源配置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实现财富最大化。这对投资者而言,是较为常见的最恰当的方法。

(4)转嫁法。是指企业利用保险、协议、创新金融工具等方式将风险部分或全部转嫁给其他经济实体或个人的方法。

3、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属于风险的事后控制,是指在风险损失单个或总体规定的条件下,应如何处置及以何种方式予以适当披露,使之既满足内外关系人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企业资金运转如常。风险处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在损失发生前,以预提或其他方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像提取坏帐准备、预提费用一样,提取一项“预提损失”。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

一、 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效果,从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不合理的财务结构或者资本结构、不恰当的融资方式等因素都可能会造成企业偿债能力的丧失,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收益率的下降,最终甚至有可能会使企业破产清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汇率变动。多种企业,包括出口创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等,均会产生一些与外汇收入或者支出相关的业务。相关的汇率变动将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如果外币汇率上升,有外汇支出业务的企业就不得不准备更多的人民币;而如果外币汇率下降,那么有外汇收入业务的企业就要接受人民币收入减少的不利影响。

2.通货膨胀。企业的多项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等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一般来讲,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上涨会削弱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这些资产会遭受潜在的损失。

(二)内部原因

1.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债务资本所占比例过大,从而造成企业有可能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应该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2.较差的资产流动性。在我国,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较强的风险意识,其结果是其企业的流动性大受影响,从而造成较大的财务风险。

3.盲目投资。现代企业都能认识到现金的非收益性,所以不少企业为了追求收益,大量投资于短期证券、期货等领域,以期获取收益。不过,部分企业在投资之前没有充分分析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也没有做出很好的投资预算。因此,盲目投资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不恰当的股利政策。恰当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会对投资者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使投资者更愿意继续投资于企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股利政策的财务信号作用。然而,不加节制的现金股利分配,尤其是如果企业的资金又相对缺乏时,企业的流动性就会大受影响,偿债能力也将降低,从而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加大。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讲,企业会运用某些财务指标比率来衡量财务风险。笔者从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阶段金流量等方面来分折如何对财务风险进行衡量,也就是说什么情况下财务风险大,什么情况下财务风险小。

(一)资产负债类比率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企业资产总额的比率。

资产负债率表明每一元钱的总资产,企业有多少钱是利用债务筹资进行筹集的。通常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小,企业就有越大的能力偿还长期债务。而反过来,其财务风险则会更高。目前所接受的一般标准为0.6。

2.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该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的流动负债受企业流动资产的保障程度,也就是对于每一元的流动负债,企业有多少钱的流动资产用来偿还。该流动比率越大,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则越弱。一般认为,流动比率数值为2较为合适,说明企业有着较为健康的财务状况。

3.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该比率用来衡量速动资产对企业短期负债的保障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数值为1较为合适。所以,假如企业该比率小于1,那么说明企业偿还短期负债有一定难度。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表1资产负债表单位:百万元

该案例是2009年我省某大型企业公布的2005—2008年的财务报表。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数据:

资产负债率:868395/1855315=46.8%

负债与股权比率:868395/986824=88.0%

流动比率:184160/320081=0.575

速动比率:(184160-30316)/320081=0.48

首先,资产负债率是46.8%,而一般国际上认为较为妥当的是60%,其低于国际水平,虽然表明其长期偿债能力较强,但同时也说明其举债扩大规模经营稍嫌保守,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其负债与股权比率是88.0%,小于1,因此,可表明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它的负债经营时比较安全的,但同时,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该企业是一个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流动比率是0.575,速动比率是0.48,很显然,其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达不到一般的标准,即流动比率在2∶1以上,速动比率应在1∶1以上,证明其变现能力太弱,短期偿债能力十分低下,财务风险十分堪忧,应尽快解决,增强自身的短期偿债能力。

(二)债务支付能力比率

1.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与年利息费用总额的比率。此偿债能力系数衡量的是支付利息的能力。由于利息可以抵税,因此要用EBIT来算。

2.债务保障比率:息税前利润与年利息费用与本金之和的比率。此偿债能力系数不但衡量利息,还衡量本金。因为如果还不上本金,一个公司也要破产。由于本金不能抵税,所以本金要折算税前的数额。

我们再来看例子。上述企业于2009年发行了100亿人民币债券,我们看看它发行完债券后的财务风险如何:

表2损益表单位:百万元

该企业2008年的利息支付款约为13509左右,因此EBIT为:46113+13509=596222008年利息保障倍数:59622/13509=4.4但是,该企业2009年的利息支付款约为12187左右,预计2010年的利息支付款约为15701,本金支付款为30000左右。

假设税前利润不变,税率为零,其2010年偿债能力系数为:利息保障倍数:61814/15701=3.9

债务保障比率:61814/45701=1.4

所以,该企业的EBIT刚刚能偿付本金及利息,表明其支付能力偏低。而且它的利息保障倍数和债务保障比率均不符合正常水平,它的利息根本不足以用来偿还企业负)债,偿债能力非常弱,财务风险十分高,大肆举债的后果很可能导致企业走入更大的困境。因此,该企业当前的首要目的不是靠举债去继续扩大经营,首先应考虑的是怎样先让企业摆脱巨大的财务风险,降低风险系数,使企业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起来,而不是像最后一搏似的发行巨额债券来获取资金维持公司。

四、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一旦企业能够准确地衡量 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采用合适的手段去对其进行防范。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能够帮助企业确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及时找到合适方法来避免风险。一般来说,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由长期和短期两个子系统构成。

短期财务预警系统。该系统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如果企业能够拥有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那么企业便能够对一些重要的流动性因素进行控制,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等等。

(二)财务预算和财务审计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而财务预算与财务审计则是所有保障制度中效果最明显的。通过财务预算制度,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被设定在一定范围内,而这个范围则是企业可以接收的最大风险。这样一来,在事前就可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从而避免今后的被动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审计制度,企业业已存在的财务活动能够受到监控与评估,从而帮助企业及早发现某些财务活动所带来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这些财务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的防范。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恰当的会计政策和合适的会计策略是帮助企业对付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企业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财务风险,所以哪怕一个很小的工作失误都会把财务风险带给企业,企业就有可能遭受损失。基于这一点,相关的企业财务人员一定要在财务工作的所有环节中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战略联盟 财务风险 识别

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精细化的进程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单靠自身的内部资源优势独自作战俨然已是步履维艰,各个企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靠的合作方式日益增多,正在一步步打破传统的经营格局。企业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创新,已被许多企业用于强化其竞争优势,而企业战略联盟的财务风险问题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企业战略联盟财务风险的识别问题,对于化解联盟企业在联盟存续过程中因财务风险所导致的财务困境和生存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战略联盟财务风险识别的内容

按照联盟企业对风险的可控性,可将企业战略联盟财务风险识别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被称为不可控风险,是所有联盟伙伴企业都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源于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系统风险的识别主要是对宏观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未来走势的判断,重点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汇兑风险、竞争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2)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的引发原因一般主要来自市场环境与企业自身因素的不确定性,这类风险通常都是可控的,也绝非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或存在的风险,跟企业自身情况与所处的行业有很大的关系。这类风险主要由联盟企业自身状况带来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二、企业战略联盟财务风险识别的方法

(一)财务指标的选取

选定的财务指标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客观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财务指标的客观性具体要求是指应在企业战略联盟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准确地反映战略联盟的确认和计量的有效性,以确保对战略联盟财务活动的评价具有真实、可靠和完整的内容;可靠性是指在选定的财务评价指标必须确保所取数据和搜集资料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公正地反映战略联盟财务活动的实际运行结果;相关性要求选取的财务评价指标应当与战略联盟财务活动密切相关,有助于战略联盟财务风险管理小组根据指标异常变动来衡量战略联盟的效果和发生异动的原因。

(二)财务指标的体系设计

1、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通常用来衡量联盟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之后利润获取能力。一般来说,盈利能力的高低直接表现着联盟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之后业绩的好与坏,间接体现联盟企业的战略选择正确与否,联盟关系是否可以继续或者终止。衡量联盟企业战略联盟盈利能力指标及指标意义如下:

①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利润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0%]。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联盟企业每支出一单位成本能够获得利润的能力,该数值越高,越能体现企业自身成本费用控制比较好,单位成本创造利润的能力也越提高。

②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经组建战略联盟之后,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的企业的盈利能力。

③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财务费用]÷平均资产总额)×100%。资产利润率又称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净利润和财务费用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来反映企业综合利用资产的效果,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利用资产的效率越高,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联盟盈利能力也越强。

2、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是指通过计算企业资产周转的相关指标来分析资产综合使用的效率,是对联盟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企业资产综合运用能力的分析与评估。衡量联盟企业战略联盟营运能力指标及指标意义如下:

①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应收帐款平均余额。该指标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

②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100%。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个会计年度内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主要反映了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和销售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联盟企业存货的营运和管理效率。

③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资产年初与年末的平均总额的比率,用来反映联盟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

④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率是指维护联盟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非成本性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率,主要包括财务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三项指标。

3、成长能力指标。成长性是指联盟企业在维护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借战略联盟扩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应,从而壮大自身实力的潜在能力。衡量联盟企业战略联盟成长能力指标及指标意义如下:

①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本会计年度营业收入增长额÷上会计年度营业收入总额)×100%。营业收入增长率具体体现联盟企业较上年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化情况,是评价联盟企业潜在发展能力和成长能力的重要指标。

②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本会计年末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余额)×100%。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本年度资产规模的增减变化情况,客观评价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程度。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分析方法;预警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复杂变化、企业理财过程及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经营者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所使用的手段与方法的有限性。

一、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尽管财务风险的成因多而复杂,但在财务风险阶段,企业可以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以便企业分析评估,有效防范。

(一)定性分析方法

1、专家会议法。专家会议法是指依靠一些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状况做出判断而进行的一种集体研讨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通过讨论与辩论,取长补短,去异求同,全面考虑并得出结论。

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通过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引起“思维共鸣”,产生组合效应,形成宏观的只能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它又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直接头脑风暴法是根据一定规划,通过共同讨论具体问题,发挥宏观智能结构的集体效应,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集体评估,预测的方法;质疑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同时召开两个专家会议,集体产生设想的方法。

3、特尔菲法。特尔菲法是在专家个人判断和专家会议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直观预测方法,它采用函询条差的方法,向同预测问题有关领域的专家提出问题,然后将他们回答的意见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意见,该法对未来发展中的各种可能出现和期望出现的前景做出概率估价,因此该法为决策者提供了多方案选择的可能性,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是指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计算测定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分析财务风险。是管理与防范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杠杆分析,标准离差分析和层次分析。

1、杠杆分析。通过对经营杠杆系数(DOL)和财务杠杆系数(DFL)的分析率衡量企业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的大小以及杠杆利益水平的高低。

(1)经营杠杆,是指由于企业存在着固定成本而出现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衡量经营杠杆作用大小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DOL)。

其计算公式为:

DOL=(EBIT/EBIT)÷(Q/Q)=1+A/EBIT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息税前利润;Q为销售变动额;A为固定成本总额。

上式表明,DOL是与特定的人销售量和固定成本比重相联系的。

首先,DOL随着A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只要企业有固定成本存在DOL总是大于1。在EBIT给定的情况下,DOL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改变A的比重来实现,A的比重越大,DOL越高,经营风险就越大;A的比重越小,DOL越低,经营风险就越小。因此,我们可以把固定成本比重看作是DOL的“支点”,通过改变这一支点的位置来改变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其次,DOL随着销售量的变动而反方向变动。销售量上升,DOL下降,EBIT增加,但销售量的上升或下降必须以盈亏临界点为基础。销售量越接近盈亏临界点,其DOL就越大,在达到盈亏临界点时,DOL达到最大,超过盈亏临界点时,其DOL开始递减。因此,当销售量达到盈亏临界点之后,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力,努力扩大销售,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EBIT而且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2)财务杠杆,是指由于企业举债经营存在着固定利息费用从而出现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PS)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衡量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只表示财务杠杆系数(DFL)。

其计算公式为:

DFL=(EPS/EPS)÷(EBIT/EBIT)= EBIT÷(EBIT-I)

式中:EPS为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为变动前普通股每股效益;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I为负债利息总额。

从上式可以看出:第一,当EBIT

财务杠杆效应=负债额*(负债利润率―负债利息率)

=B*(K―I)

财务杠杆效应不一定只产生财务效应,当K>I时,财务杠杆会产生正效应,在K和I一定时,B越大财务杠杆效应越大,即杠杆收益越大;如果K

(3)总杠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的连锁作用称为总杠杆作用。衡量总杠杆作用大小的指标是总杠杆系数(DTL),它是DOL和DFL的乘积。即:

DTL=DOL*DFL

=(EPS/EPS)/(Q/Q)

显然,总杠杆作用超过了单个杠杆的影响作用。

企业使用财务杠杆的目的是想通过长期债务或发行优先股对企业资产进行资金融通,并对这些资产合理充分的利用,产生一个高于固定资金成本的投资报酬率,从而提高普通股的每股收益。然而,长期债务的利息、租赁合同下的租金及优先股股息等式一项固定性支出,如果企业对其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加以利用所赚回的利润低于这项固定性支出时,则导致必须用普通股收益来弥补这个差额,从而会使普通股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甚至会出现亏损。因此,企业越多使用财务杠杆,固定性费用支出越大,DFL越高,对权益资本变动的影响越大,融资风险就越高。为减少破产的风险,提高股东收益水平,企业必须合理、适时地调整负债规模,以降低财务风险,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正效用。

2、标准离差分析。从投资的角度来考察,根据投资方案在各种经济状态(概率)下的可能收益率、平均收益率和概率分布来计算标准离差。标准离差是可能收益率与平均收益率的偏离程度。标准离差越大,表明财务风险越大。由于标准离差不便于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相比较,故还需要计算标准离差率,对各种可能收益率下的概率确定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企业历史资料,结合市场分析和行业特点现状、企业前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综合确定。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普遍是用哪个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多准则决策(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定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以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度比率;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应着重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获利能力:企业赚取的利润越多,偿债能力就越强。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说明企业当期获得的收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当期利息费用开支的需要,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其计算公式为:

已获利息倍数=EBIT/利息费用

=(净收益+利息费用+所得税)/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EBIT(即息税前利润)”是指损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的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资本化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分的能力偿付利息,财务风险就越小,反之,财务风险会越大。在有财务杠杆作用的情况下,该指标维持在1-3是适当的。

(2)资本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债务占得比例越高,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说明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使用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二、财务分析预警

(一)利用滚动式现金预算表进行短期预警

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对现金流量的控制和检测的短期预警方式。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是经营者能及早采取行动,为能准确地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建立以销售预算为主导及起点,进而包括生产、成本、费用、资本、及现金等各个方面的全面预算体系。在全面预算之下,预计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旬、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采用滚动方式编制现金预算,有利于提高现金预算的准确性,并真正起到短期财务预警的作用。

将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配合每日现金收支报表及每周(或每日)现金收支预估表,既可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使企业经营者及财务管理人员能尽早得知潜在的现金缺口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长期财务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模块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此外,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择方面,又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

1、获利能力。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很弱,这样的企业很危险。

3、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所得。

4、发展潜力。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决不会把眼光停留在目前的运营状况,企业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忽视。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讨论主要是侧重风险防范,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可以规避的财务风险只是面临财务风险中的较小部分,对企业整体财务风险水平影响不大,风险减轻是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就不可避免,任何补救措施只起到消极的减损作用,且一直成本较高。同样,风险融资也是事后管理,风险管理成本较高。风险防范的方法有: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缓冲等。

(一)财务风险转移

1、控制性财务风险转移。转移会引起风险及损失活动,即将可能遭受损失的财务及有关活动转移出去。这种随所有权转移而实现的转嫁属于风险控制型转移,是转移风险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银行优质资产证券化将极大地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未来收益权的转移为代价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外。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以流动性,从而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通过风险的转移和流动,再改善银行资产的质量,进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2、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即将标的物面临的财务损失转嫁给保险人承担。保险转移是经济单位或个人,以缴纳保险为条件,将自己可能遭受的风险成本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成本的方法。由于保险转移是以保险费为条件的,因此转移之前就发生了风险处理成本,所以考虑保险转移时,应充分考虑保险转移的成本问题。

(二)财务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法师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这部分讨论资金回收风险中的结算资金回收风险;预付、出借资金回收风险;对外担保风险。风险的防范措施主要集中在对客户资信的评价方面,是结算资金回收风险防范的一个方面。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孵化,这一过程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时要遵守以下各项原则:确保快速收回应收账款;维持公司利润和销售的最大化;维持和客户的关系;提高公司的形象。应收账款发生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扩大商品销售量和利润的实现,但是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财务风险缓冲

企业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为风险较大的长期负债建立偿还基金;提取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来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企业的盈亏与否、经营状况如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只能尽量充分的而不能完全地认识和避免。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系统,并体现在各种财务关系上,而财务系统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条件限制,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企业的收益。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 会计信息质量 卫生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54-01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医院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在这一变化中,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医院应提高风险判断意识,通过预测、监测和控制手段来降低、消除风险或减少财务风险,从被动的风险处理到主动的财务风险防范,及时有效地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对财务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确保医院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

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财务工作客观实际结果偏离原定目标和主观预想的差距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财务风险不但影响医院正常资金运动,也损害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严重时可使医院陷入危机。财务风险虽然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但如何控制财务风险逐渐成为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的主要内容。由于医院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特点,因此,建立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加强财务监控势在必行。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经济水平、产业政策、金融市场状况、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状况变化,这些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会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势必给医院带来风险。自身因素主要包括:(1)财务活动的复杂性。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管好用好现有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2)内控制度和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医院内控制度不系统、不完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并且没有行之有效的财务报告体系,很难将医院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财务风险极易发生。(3)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由于医院规模异常扩大,业务迅速扩张,收治病人的数量超过编制床位,医疗质量水平下降,导致医疗纠纷增多。而长期以来,财务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日常账务、报表等会计活动中,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4)医院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科研、教学经费核算不细致等因素。

三、控制医院财务风险的对策

1.加强医院领导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医院领导要在做好医疗管理的同时提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加强对财务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能看懂财务报表,对医院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对财务风险有所认识。在进行财务决策中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2.强化成本管理,提高医院竞争力。根据2012年新颁布的新《制度》管理要求,要加强医院科级成本管理的配套制度,明确核算单元的岗位职责,把过去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变成制度规范的长效管理。并且按照新《制度》的要求,统一成本项目、成本归集、配比原则、分摊方法等,确定核算流程、报表、结果的规范和统一,进一步提高医院竞争力。

3.逐步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医院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医院应将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等指标纳入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由于财务风险危机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转化过程,各种危机因素都将在不同的财务指标上有所反映,因此,对这些敏感的财务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对医院财务危机发挥预警作用。(1)控制资产负债率。它是衡量负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以30%~40%为宜。(2)控制流动比率。该比率指标是衡量医院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通用的财务指标。(3)控制速动比率。它是衡量医院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可以评估医院偿还短期负债能力。(4)控制现金流量比率。用于分析和预测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比率大于1表明整体上现金支付的需要是有保障的。

4.树立风险意识,增加“医疗风险基金”,健全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近几年来,医院医疗纠纷时有发生,都由常设机构来处置相关事项。按照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对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医疗赔偿应当进行预提,计入各期成本,增加“医疗风险基金”科目专门进行核算,计提比例不应超当年医疗收入的0.1%~0.3%。此办法可以促进医院医护人员增加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以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同时还应防范应收账款风险,完善应收账款的记录,健全内部核算制度,科学计提坏账准备。要设立日常审核和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构建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5.加强医院内控制度的建设。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分别从预算、收入、支出、货币资金、药品及库存物资及债权债务等方面,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同时应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客观、公正地审查医院各项经济业务,确定经济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将医院在当前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薄弱环节向管理层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高社.新时期军队卫生经济工作应发挥的作用.卫勤杂志,2011(3)

2.秦银河,滑茂善,张铎,谢伟斌,鲍玉荣.医院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1).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资企业;预警;

一、当前影响外资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根据我国外资企业的特点,外资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创新、筹资活动、企业扩张这三个活动。

1、生产力转化与技术创新

很多外资企业把资金大部分用于对内的科研开发支出,包括技术研发、技术购买费用和技术改造投入经费。根据外资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外资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这时市场萎缩,销量明显下降,然而企业没有及时进行技术的更新,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风险。就外资企业而言,其发展首先在于技术的创新,否则就会使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主导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一致,最后会很快使企业进入衰退期。同样,外资企业由于自有资金的缺乏及外部筹资的困难,导致可支配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内部投资,对外投资的数额和比例相对较低。所以在进行技术创新投资时,要考虑两方面因素:技术投资比例和投资效率。当然,对于外资企业来讲,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企业由于缺乏前瞻性和资金分配比例的不合理,在一些企业内部也出现了已研制出的科研成果,由于无力购买生产设备,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情况。

2、资金筹集的渠道与方法

筹资风险是指无法到期抽还本金和偿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启动点。充足的资金来源,良好的资金运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我国很多外资企业有大量总部资金的投入,但是对于处于成长期的新成立外资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连续性资金投入,然而此时总部自身一般难以形成后继发展所需的资金,即使从严规划也难于保障其发展所需资金。因此,企业向外融资势在必行。外资企业一方面由于经营时间短、经营风险高、业绩不稳定等原因,大都无法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来获取利润,相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其用于生产经营有形资产规模相对较少、金额相对较低,资产总体流动高,可用于抵押、质押方式贷款的资产规模较少,总之,我国外资企业存在规模小、有形资产少、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无法满足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从而也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同时任何企业在筹资时都希望资金及时到位,到位过早会加大财务成本,到位过迟,势必影响资金正常运作。但由于不同筹集渠道、不同筹集方式的难度、条件限制等因素,总会使企业处于资金不适时到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风险之中。如北京某外资基因公司,他拥有较强的研发力量,正常经营情况下,其预计筹措的100万元左右的资金未能到位,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最后失去了商机,也失去了其快速增长发展的机会。

3、企业扩张下的财务风险

企业扩张旨在扩大规模,增加生产量和销售量,提高盈利水平,加快发展速度。然而,实施扩张却隐藏着极大的风险,特别是伴随着高速扩张过程的资金大量需求,企业的扩张性财务风险也由此形成并迅速扩大。主要表现在:企业财务结构严重畸形,负债比例过高,一旦经营失误,就可能发生较大亏损,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或者即便财务结构合理,但资产流动性较差,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到期的债务,从而引发破产的风险。

筹资风险由多方面引起,主要包括负债规模过大、资本结构不当、筹资方式选择不当、负债的利息率、信用交易策略不当、负债期限结构不当、筹资顺序安排不当等内在因素,也包括经营风险、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的波动等带来的风险。

二、外资企业财务预警体系构建

1、预警体系的定性指标与体系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指标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能直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及可能对企业生产运行产生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表征企业治理结构的指标,主要有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内部控制的完善与执行;第二类是表征经营管理能力的指标,包括核心管理层的团队能力、战略调整的能力;第三类是表征企业核心业务环境的指标,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动、顾客满意度的变化、所处行业前景。

2、预警体系的定量指标与体系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财务风险体系;防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93-02

一、集团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投资风险形成的原因。(1)投资过程的不科学,导致产业结构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投资执行风险、投资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等。例如,投资过于分散化,许多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要,大量产品就积压起来。研究投资项目时,缺乏缜密系统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分析,造成资本的浪费;(2)金融投资组合的不分散。依据有效市场假设、证券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企业投资风险和报酬相匹配关系的存在是以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完全分散化为前提条件,其中的期望报酬率仅与对应的系统性风险相关,假如投资者不能使其投资组合完全分散化,那么他就要承担额外的风险;(3)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的相互作用。金融投资的利润来源是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的效率、效果由实业投资的效率、效果直接决定。

2.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的管理不规范带来的风险。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集团公司需要分立子公司,以获取某个行业的独立法人经营资格,但在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控股单位监管不力,缺乏监督机制、制度,缺乏过程细节的管理制度的约束等问题,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财务风险的滞后性问题。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概念狭隘,缺乏正确地市场风险意识,这也是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面包括债权风险和债务风险。财务管理可控范围的局限性问题。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不完全,企业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经营分析、市场分析等信息都只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管理依据的不可靠性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3.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这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主要存在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关系中,很多集团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关系十分混乱,资金使用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控制。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决策都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家长制、一言堂的工作作风在企业的管理中仍然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二、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1)专家会议法:专家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通过讨论与辩论,取长补短,去异求同,而做出正确的结论。(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通过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引起“思维共鸣”,形成宏观的智能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3)特尔菲法:特尔菲法是在专家个人判断和专家会议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直观预测方法。

2.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计算测定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分析财务风险。是管理与防范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杠杆是指由于企业存在着固定成本而出现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衡量经营杠杆作用大小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首先,经营杠杆系数随着固定成本总额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其次,经营杠杆系数随着销售量的变动而反方向变动。(2)财务杠杆是指由于企业举债经营存在着固定利息费用,从而出现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衡量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是财务杠杆系数。负债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根源。(3)总杠杆,以上两种杠杆的连锁作用称为总杠杆作用。衡量总杠杆作用大小的指标是总杠杆系数,它是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

3.层次分析法。它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多准则决策(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来测定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度比率;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指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本结构,企业赚取的利润越多,偿债能力就越强。

三、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企业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单一的贷款融资方式,合理选择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商业信用等方式,以“融资组合”的方式筹集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还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采取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风险、防范风险。

2.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1)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2)企业的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认真研究和分析资金周转水平,以及各种资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固定资产和库存储备的规模进行科学定位,以确保企业良好的资产流动性。(3)在决定企业重要的投资事项时,应组织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法律顾问及投资专家等有关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以降低风险,减少投资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3.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预警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所谓“未来水,先垒坝”,把财务风险拒于企业之外。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筹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现金流量预算。(2)企业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息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从经济效率分析,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等。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4.合理调动货币资金,可以考虑建立风险基金。要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需要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合理调度与安排。根据不同企业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经营的特点,妥善安排货币资金的收支活动,使之在平时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在还款和分红付息期到来时,及时地筹集和调度资金,以避免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来分配企业财务风险,以盈助亏,以优补劣。建立风险基金,即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有计划的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作为损失发生时的补偿基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5.加大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力度,增强抗风险能力。企业作为所有者,对子公司的净资产有绝对的控制权力,但各子公司也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加大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子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子公司的财务运作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要推行财务总监制或会计委派制,把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命权归母公司管理,以避免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最后,对子公司要实行合并会计报表。

财务风险衡量方法范文第8篇

摘 要 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目标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概念;结合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责任;并探讨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责任 作用

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存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即存在风险。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是企业管理层一项重要的职责。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是现代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以其超然的地位和独立评估和监督的特殊职能,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促进企业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强化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最终促使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降低企业风险,防范于未然。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和职责。本文就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作一探讨,与同行商榷。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概念

所谓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损失、失败和伤害。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在资本市场渐趋成熟的今天,既要对外拓展业务,又要对内加强管理。因此,在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也接踵而至,并且多变、复杂。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制定并修改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因此,就内部设计的性质而言,是一种责任的延伸,是一种内部的管理责任。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现代内部审计关注的焦点。因此,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日趋紧密。

二、现代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设置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独立性。其工作范围不仅涉及财会方面,而且触及企业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和监测,从而有效地在风险管理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1.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进行评价

风险识别是指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和防范风险。并应对企业已确认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全部被识别出来,找出遗漏部分,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同时,关注已识别风险的完整性,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具已被识别出来,找出遗漏部分,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

2.对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进行评价

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师应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经营管理过程和行为,在业务经营、财务管理、费用控制等各方面,通过内部视角,敏锐观察经营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风险因素,采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要素、征兆、可能性、性质、后果及频率进行识别分析,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确定风险归类的正确性,识别风险是否全面,风险分析方法是否适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

3.对风险防范和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采取的措施。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全面建立了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因此应能够担负起风险管理的职能。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生产、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去查找问题,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方式与企业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评价企业管理层采取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是否有效;评价职能部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估与风险管理有关的管理薄弱环节。同时,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协助完善风险反应方案,以强化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4.对风险监控的实时性进行评价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企业通过对风险识别,制定了风险防范措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还可能会变大或者减少。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对风险的变化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一方面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风险管理适时的沟通,对风险管理过程的风险变化进行检查、评价并报告,对重大的审计发现要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并报告,关注风险产生的条件与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应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等方面实际存在的风险信息反馈给公司治理参与者,及时调险应对措施,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独立于管理部门,能够客观地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在企业内部风险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不利于企业风险管理。因此,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从全局来把握对风险的控制,可是这一点对于各业务部门来说相当的困难。而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不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能够客观地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识别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提交给权力机构,以便高层能够及时,准确地利用结果,改进管理,规避各种管理风险。

2.健全财务管理系统,强化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企业应通过对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特征的了解,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管理财务风险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从而对可能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使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得到真正体现。同时,内审部门应对那些能够在计划阶段进行预测、控制的风险,通过实际与计划比较,来分析控制效果。对那些突发、未能预测到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查明风险的来源及性质,找出最优方案来控制或削弱风险,从而做到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

3.协调和沟通风险信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

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的监控,通过内部系统运行的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统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的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必须保证企业各部门对风险的管理的一致性。企业内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处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可以不受部门利益的制约和影响,协调各部门,沟通风险信息,站在公司经营者或管理者授权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功能进行检查、评估、提出建议,同时也可以从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多个部门的角度来认识风险管理要素设计和执行是否正确的基础上有效作出判断。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和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机构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可共同为企业整体利益着想,以防范局部利益与宏观决策的矛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担任着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防范和风险监督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客观地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还需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加以充实和完善,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高亚伟,黄世海.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工业审计.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