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当代青年 就业观

当代青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冲击了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导致当代青年扭曲了自身的就业观。因此,如何有效地帮助当代青年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人才,成为了目前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就业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主流意识的精髓,是社会复杂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代先进科学文化的凝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观念,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为起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社会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绳、以集体主义为重要标准、以社会主义和谐为最终目标”五个方面。作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能够极大规避价值多元化所造成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逐渐成多元化发展,进而使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理念、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层次的态势。基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就业观,加强对当代青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的灌输,加强对当代青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培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出具有优秀人格的当代青年。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心,是与社会每个人密切联系的问题。人们受到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就业的认识和看法被称为就业观。我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就业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矛盾日趋突显出来,特别是青年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青年就业是年轻一代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富强民主国家的重要途径。当代青年应是就业的强势群体,是人力资源市场选择的主要目标人群。但现实社会之中,青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青年的就业观日趋扭曲,因此矫正青年的就业观刻不容缓。日益突出的青年就业问题,不仅给当代青年自身发展带来了局限,还会由此产生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变化,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帮助青年树立健康、正确的就业观,进而促进青年自身的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当代青年就业观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当代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的中坚力量。因此,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受到心理、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比例的当代青年出现了心态消极、生活迷茫、工作怠倦等思想问题。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发生的青年问题事件,比如投毒事件、虐待动物事件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繁复冗杂的社会文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当代青年的就业观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同时,当代青年自身缺乏积极的心态、思想,自我约束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不完善,导致了许多青年的职业价值观不明确。

当代青年就业观的现状。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为年轻一代创造了更好的就业环境。但同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因此,就业问题特别是青年就业问题产生了。当代年轻人就业观的扭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代青年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目前许多青年的职业价值观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相适应。当代青年处于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时代之中,深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崇尚自由,而市场经济的不足导致年轻人更加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甚至成为拜金主义者,反映在青年就业观上就是“就业物质崇拜观”,他们在求职时会选择高工资、晋升快的热门职位,不愿接受普通的低工资岗位。部分青年人认为只有在“待遇好、职位高、名声响”的岗位上工作,自己才能算有面子,而没人去从事苦、脏、累、险和被认为有失体面的工作,这种偏误的就业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青年就业。同时,这种就业观念使得许多青年愿意到待遇好、条件好的行业和地区就业,从而使得西部、基层、艰苦行业缺少人才,导致了恶性循环。

第二,当代青年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人只有明确的信念和理想才能不断前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目前,一部分当代青年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对未来就业和生活充满了迷茫。当代青年的生活和学习没有既定目标,不知道什么应该做、怎样做,没有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决策。比如,许多青年将虚拟网络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处于一种无理想无信仰的自由状态;还有些青年不清楚自己人生的目的及自己未来能做什么,懒惰散漫。

第三,当代青年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当代青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之源,是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使命,这就向当代青年的素质能力提出了要求,需要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目前,当代青年还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按照固有的方式处理事情,不愿意开拓新的途径。比如,许多年轻人毕业多选择考取稳定的公务员,出现了“千人争一位”的现象,但却很少有年轻人进行自主创业。

第四,当代青年对自我期望过高,但又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现今当代青年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期望,但这些年轻人往往心高气傲、浮躁,不会处理事情,个人目标与现实相脱离,并且无法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实现。比如,大部分年轻人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小岗位干起,导致年轻一代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

当代青年就业观的成因。就业观形成的过程中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当代青年而言,就业观的形成主要是受青少年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当代青年的自身因素来看,当代青年步入社会后,其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当代青年怀抱理想,但因不了解社会各行业实际情况,而遭遇到一些挫折,导致就业观出现问题。

从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来看,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年就业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宠爱,父母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得年轻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社会公德和他人的感受。因此,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寻求环境、寻求他人的过程中,形成了任性不驯的性格,进而发展为自私狭溢的思想观念,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大部分青年的求职是通过父母亲友的帮助和介绍,而很少主动去求职机构或通过网络等媒介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

同时,社会的大环境在青年形成就业观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对青年就业不够重视,许多岗位都是论资排辈的,年轻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容易被忽视,只能占据一些一般岗位或从事相对不重要的工作,使得青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成就感,进而导致青年失去工作兴趣,对工作的忠诚度下降。比如,我国的职称评定有着严格的年限规定,而年轻的人才要评定为工程师、教授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这种人为设置青年就业障碍,导致了青年产生消极的就业思想,是影响青年就业的深层次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青年就业观的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教育功能、引导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一功能作用来树立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探索科学的对策,优化和完善青年的就业观,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不同层次的青年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充分发挥在青年就业观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相关就业部门要为青年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完善和优化现有的劳动预备制度,建设全国性的青年就业市场,拓宽青年就业的途径,增加青年就业的岗位,强化青年的技能培训。鼓励广大青年发挥专长、自主创业,并在资金、税收、技术及场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应重新调整就业政策,为青年的就业生涯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加强公共教育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联系,反向延伸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大力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工作,提高青年的就业技能和素质,为他们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直接向青年提供就业岗位,而是要为广大青年创造一个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各界还要对青年加强正面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促使青年既关注自我,又关注社会,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青年对自己准确定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教育他们就业选择不仅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还应考虑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等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相关部门还要引导广大青年在求职过程中要放低姿态、脚踏实地,而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引导当代青年正确面对求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前进中的曲折,立足本职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树立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职业理想,在本职工作中寻找个人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鼓励广大青年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开展相关人才服务专项计划,促进人才的区域性流动。

其次,要发挥共青团的团组织优势来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共青团组织有着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优势条件,应引导广大青年转变职业发展观念,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广大青年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此来探索和确定自身职业志向,确定就业方向。共青团组织在职业辅导和引导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结合青年自身的特长和个性,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价值观。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旧的需求会逐渐被新的需求所取代,因此,要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的社会观,树立新的就业观,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来引导青年到祖国最需要、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将个人的远大理想同社会的实际发展相结合,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维,进而实现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思维的灵活就业观念。

第三,广大青年自身也需要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思想,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当代青年要注重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能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广大青年要注意观察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断努力学习各种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自己今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广大青年人要审时度势,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广大青年自身要端正态度、摆正思想、面对现实、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目标,客观定位自己,最终实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恰当的、理想的职业。

第四,要充分发扬自主创业的精神来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创业帮助青年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压力日趋加大,自主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自主创业是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扩大就业,成为了双赢之举。自主创业促使了青年就业观的大转变,广大青年创办各种经济实体不仅实现了自我就业,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岗位。自主创业为广大青年发挥自身的才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广大青年实现了自我认同。自主创业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培养,积极鼓励广大青年发挥其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搭建出能够展现自我才能的职业舞台,实现自我的“职业梦”。

结论

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与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密切联系。青年就业问题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能够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有实际意义和积极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创造更多岗位,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当代青年自身也要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警醒自己,从实际出发,爱岗敬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不平凡的“职业梦”。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学美术设计教学 独立创新 创新教育

一、对中学工艺设计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思考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文化内涵。中学美术教学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以审美教育为主线,通过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观察整个中学美术设计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在创新教育中,关于独立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育还存在失衡的现象。其成因除了重视程度上的差异外,还有实施难度上的差异。

工艺美术设计这一模块的教学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但目前高中美术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这一模块的教学要么被忽略,要么就是老师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学生设计作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临摹为主,作品往往缺乏独立创新的精神。

二、在设计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法国著名雕塑家、画家马约尔先生曾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设计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设计有突破性的进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教育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美术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

三、设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多一些理解。要求每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临摹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其次老师在课堂上应当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在每一堂设计课上,要对需要传授的设计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辅导的作用。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思考,自己做判断,老师再进行辅助指导,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老师和学生还可以采用互动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对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辩论或者问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要更新观念。在设计教学中教师能否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成为能否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教学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先生的话说明了教师个人素质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当代美术教师的历史使命。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教师只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在设计教学中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诸葛凯.设计艺术学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希望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08―0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除了全面的繁荣,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环境复杂,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高等教育公平与公正等等问题都让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了冷酷的对比。时代已经改变,旧时代的大幕已经悄然降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开始我们的演出,新的舞台对于我们的演员到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个问题很是值得我们寻味一番。

新时代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一、坚持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大学生继续奋斗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科学基本的精神就是求真求是。如果仔细地思考就业的难题,究其原因无过于现在的大学生太多,超过了市场所需要的数目。然而,目前所谓的人才的过剩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大学生本身的质量问题。随着大学生“批量生产”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逐步下降。社会并不缺少这样的人,相反,对于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社会和企业是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橄榄枝的。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所以,在外界就业难的讯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不要慌乱,冷静分析问题,认认真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信从容地面对,踏踏实实地努力,用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来修炼自己的人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必能在自己未来的道路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未必就不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机遇。只是这个舞台对我们的要求更加高了而已。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受到各种外来事物的干扰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们因为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其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别样思潮和歪风邪气的干扰。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统一思想,艰苦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工作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也可以说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从一个很高的位置高屋建瓴般地指导着大学生各项工作的进行。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方式,从更深意义来讲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在本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些优秀的思想在这个体系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它必然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但是思想品质的培养更加重要。“德,才之帅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的关键品质,同时也是自己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始终秉持的良好道德情操。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的时候,也要注意坚持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全面是说要从整体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理,而不是片面地进行解读。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包含了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思政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是在传授,也是在学习和分享,因为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基础指导思想,是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和掌握的;协调是说要动用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来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组织大学生讨论或者参加实践活动,并且做到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

三、培养大学生们仰望天空的情怀和脚踏实地的品质

当今时代,社会为青年人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大学生毕业后的高房价、高物价等不利讯息不得不使深处象牙塔中的他们开始焦虑,理想在这种焦虑中慢慢地被磨灭也是常有的事情。在这关键的时刻,学校一定要担负起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这是至关重要的。要激励大学生培养博大的心胸和“百舸争流”的勇气,要有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同时,理想的实现又离不开自己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著名的道格拉斯使用飞行定律指出:“当设计图纸的质量等机时,飞机就能起飞了”。要教育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既要有制造飞机的梦想和勇气,又要有坐下来踏踏实实画图纸的品质和耐心。仰望星空是一种对于未知对于知识的追求,而脚踏实地是对于实现这种追求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四、鼓励当代大学生到祖国的西部和基层工作,为祖国的事业挥洒自己的青春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性较大,西部地区的发展由于人才的缺乏,较之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落后。当代大学生在城市里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舆论对于社会起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西部地区人才的缺乏和东部沿海人才的过剩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反差。然而,由于西部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大学生们大多宁愿放弃西部大好的就业机会而不愿到此就业,这主要是思想上对于西部地区的错误认识和对艰苦环境的望而却步。然而,正因为西部地区一穷二白,才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青年们就应该挺身而出,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时,要全面了解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为国家的事业服务,在为国家的事业献策献计、努力工作的同时,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能够实现。并且也只有当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理想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才能最终得到双赢的局面。

五、培养当代大学的创新精神

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他不仅体现在对于新的科学理念对于新的技术要求,更是代表着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精神面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我们的大学生对于创新精神的缺乏。从小到大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以成绩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对于课本知识了如指掌,而跳出课本便手足无措,至于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同时也是响应时代的号召,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与研究,面对学术的问题大胆怀疑,并且在此基础上小心求证。实践出真知,要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增长见闻,丰富学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出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面貌也是当代大学生本应具有的,更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超.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J].消费导刊,2010(07).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Z].2004.

[3]康莉.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升大学思想教育工作水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7).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精神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229-02

一、 引言

现阶段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再加我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外来思想的大量涌入,在国内掀起了多元化文化的浪潮。广大大学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价值选择,多元化的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呈现出积极性低下,甚至出现反感的情况。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呼声越发高涨,但又缺乏现实的立足点。

二、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

就民办高校而言。“大学”二字自古以来就不仅指的是知识方面的渊博[1]。它同时还具有人格方面的深层次含义。学以致用,要求大学生不仅要见多识广,而且要利用知识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发现”与“处理”并非是书本知识的照搬,而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后,不拘囿于现成的东西;创造性地形成自身独特的见解与处理方式,从而使问题通过最简单地方式化解。因此就民办高校而言,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就大学生成长而言。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于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是其创新精神发源之土壤。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健康、独立和全面发展,就能够为创新精神的萌发提供有力的平台。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应当针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帮助他们培养自身自律、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要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并通过自我调节来不断的奋进。促使其精神成人,才能有效地催生创新精神。

就社会外部环境而言。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了必然趋势[2]。不仅是从人类发展层面、国家强盛层面以及社会进步层面,还是从社会期望与人才需求的层面,创新精神都是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创新精神甚至可以说是“人才”的代名词。因此面对外界的多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满足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

1.坚持学生本位,强化创新意识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导向,而在思政教育的进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想,是将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转化为符合当前社会的先决条件。创新精神的具备与否与思想主体本身有着必然联系。在思政教育中,应当积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重点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这是因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氛围。学校及教师应当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思政工作。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空间,促进其思维之活跃,激发其想象之丰富。这实际上是改变了以前学生完全被动的位置,尊重了学生自身的人格与尊严,有效维护了学生的独立性,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开启自我控制能力与自身的智力,迸发出发展自己的愿望。从而促使学生从创新的思维来发现与解决问题。

2.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各种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资源之一,应当将高校物质文化当中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出来。高校的物质文化能够从侧面映衬出这个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素质。而高校物质文化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与环境,对于长时间处在其中的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环境育人”效果。采用学生共同构建的周围环境,积极构建思维创新的氛围来实施创新教育,这本身也是思政教育进程当中无容忽视的环。譬如在校园当中重要马路的两边,依靠主要的建筑物及教学楼内外,在学生聚集较为密集的地方设置标语牌、标识牌或者宣传栏,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字,通过各类型的报纸或板报等来构建高校文化场景。此外还可依托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资源。在思政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创新思维的熏陶,从而将创新思维逐渐内化为个体自身的创新精神。

3.依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社会实践、课外调研、科技竞赛、社会调查报告等活动可有效锻炼主体的创新能力,丰富主体的实践经验[3]。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将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作为工作重点。重视这些活动中对学生质疑与开拓品质的形成,培养他们探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求真志向。笔者在长期工作中也发现,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是具有较为强烈的创造热情的,但是他们往往缺少对社会与世界的认识与了解,使得他们的这种创新热情难以付诸现实。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能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与科学,从而将科学知识与创造热情转变为个体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实践体验是思政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塑造大学生品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本校与各专业实际,积极举办或联办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适当给以物质奖励,甚至是将其作为学期考评、优秀毕业生申请等的参考指标。

4.健全思政教育新机制,创新教育途径

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质量评价的机制建设[4]。特别是要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包括创新精神培养在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否,是思政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判定方式。它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健全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思政教育质量评价需要由政府带头,教育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依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尽快出台相关意见,正确进行设置高等教育的评价主体、要求、顺序等。特别是要关注大学生社会品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确保创新精神的渗透。因此笔者建议当前思政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将集中教育与随机教育进行结合。进行集中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正统教育与思想熏陶。而随机教育主要侧重的是渗透,例如多和学生进行日常的交流或者是多播放一些具有创新教育意义的影视。另一方面,将思政教育、创新精神培养与专业教育进行结合。鼓励学生参与或自发组织本专业的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创新多种教育形成。此外,广大思想政治教师仔细分析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互联网文化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来对大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高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建自己的主页,透过主页向广大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信息。同时要加大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注重网络游戏、BBS文化、短信文化、QQ文化以及微博文化等的管理,并通过这些平台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其精神成人。因为有了过硬的知识能力,还要配合积极、健康的精神思想,才能使得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有效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傅钰.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作用与途径方法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07(21): 621-622.

[2] 张向飞. 以创新精神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2(16): 108-109.

[3] 王勇.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2(01): 74-76.

[4] 王百齐,陈慰宗,杨涛.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04): 48-50.

作者简介:朱玲(1980年12月),女(汉族),广东省潮州市人,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师,广东白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研究。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学 创造潜能 培养路数

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殷切期望广大青年,“希望坚持开拓创新。”因为“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创新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致胜之道。青年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广大青年“一定要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那么一种勇立潮头的浩气,有那么一种超越前人的勇气,有那么一种与时俱进的朝气,立足岗位、立足实际,讲求科学、讲求方法,把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贡献聪明才智”。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党员,我注意到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一个关键词——“创新潜能”。何谓创新潜能?又如何才能在国学学习中更好地发挥我们青年的“创新潜能”呢?

一.国学经典中的相关思想与实践

国学经典中关于“创新潜能”的论述甚多,诸如:

《论语》创造性地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必须在学生思考的状态下进行,必须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孟子》鲜明地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主张,强调有思想地学习,主张学生思维的创新。

《荀子》的作者荀况则是中国古代创新思想的践行者。他不仅继承了孔孟思想的精华,而且创造性地提出“性恶论”,与他的祖宗们信守的“性善论”截然相反,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其影响及价值不亚于数百年后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抛下的那个铁球。

战国末期秦国思想家吕不韦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变革的主张:“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其言掷地有声,让人警耸。如此等等。

二.“创新潜能”的三个要义

创新潜能或创造潜力,就其本质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归纳思维力。在《辞海》中“创造力”(creativity)被解释为:“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这里的加工和创造主要依赖于演绎和归纳这两个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演绎是“由一般到特殊”,而归纳则相反——“从特殊到一般”,即从种种事实实验的分析中,归纳出一个新的东西(规律、结论)。目前存在着过分强调演绎思维而忽视归纳分析的倾向。学理科者会花很多时间引导人推公式学公式运用公式进行演算,过分强调思维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其后果是人的思维越来越受到束缚,最后虽然考了好分数,却只能在常规理论指导下演算解题而不敢有大胆的创新。事实上我们今天用的注释的“理论”如“定理”或“定律”恰恰大多由归纳得出的,如物理学上的基础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化学上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因此我们应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强化对人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曰直觉力。任何创造发明都需要“苦干”,“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但仅凭苦干又不够,还需要有“巧干”。什么是“巧干”?没有统一模式,有时也可以说是“灵感”或“直觉”吧。丁肇中先生认为“直觉是非常重要的”。美国药理学家穆拉德教授也认为:“构成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做完全与众不同的事情。”而这“与众不同”即是创造,它是我们在直觉之后巧干获得的认知与才华,其过程一般为“质疑——直觉——创造”。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直觉力”,有意识地鼓励人勇于思考大胆质疑,有意识地培养人的辩证思维求异思维,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为,敢为天下先,敢为前人之所不为和不能为,敢于否定前人否定书本,只有这样,他们当中才会不断地迸出灵感之火才会涌现创造之才。

三曰个性张力。当今世界教育有三大发展趋势,一是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二是基础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的结合,三是统一合格教育与个性特长教育的结合。这说明,当今教育强调多样与个性的和谐统一。个性是创造的基础,创新的教育理念更突出强调人的主动性。在承认各人都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基础上尊重各人的自由发展,它要求我们摒弃过去那种长时间内过分强调统一规格以致束缚思想扼杀个性的做法。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国人与美国人时说,中国人普遍讲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比较窄,还有一个就是胆子比较小。这与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有关。现在的教育过分强调依纲靠本,材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甚或统一练习,人自我发展的空间时间太小太少,根本谈不上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杨教授在他的《20世纪两位物理大家的风格》一文中曾引用唐朝诗人高适的“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概括他所盛赞的奠定了今天原子分子结构基础的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不只是他的物理学”“他的为人也有独特的风格”,并认为“每一个画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许有人认为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与文艺不同,其实二者是一样的。”创新性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为人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力。

三.“创新潜能”的国学培养路数

一方面,要建立“创新潜能”培养模式。

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历史表明,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全盘苏化是失败的,全盘儒化是不现实的。当今的国学教育,应当充分结合时代精神,决不能仅限于书本。

由此,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进行国学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积极改造和内涵提炼的同时,构建当代学生在本质上具有可塑性的态度、理念和立场。尤其是在当代学生的道德修养上,要加强古代德育知识的传授,发挥传统人文精神楷模的示范作用,并且赋予时代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充实学生人文素质的主旋律,构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TERRELL BELL)曾说:“关于教育,有三件事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还是动机。”我们应充分落实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积极思维,鼓励人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发表见解,甚至质疑传统文化中的问题。努力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掌握以下列学习模式:求知的欲望——自我感悟的空间——总结的能力——创新的思维

另一方面,要增强人的自主创新意识。

创新才华决定于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决定于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人创新意识的培养。人的自主感或自我决定感的需求对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决定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是发展与创新的前提。

充分调动、引导、发挥和提高人文素质构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尤其要使学生做到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心理欲求的统一,掌握立志、内省、笃行、迁善等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激励学生努力践履和实现人生目标,使自我道德修养在日常道德行为中不断升华。

为此,一要给人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当有几项不同的学习活动达成同一目标时,允许人自己从中做出选择。当课堂教育过程不是关键环节时,让人选择决定如何实施此过程。只要有可能,给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决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地点以及顺序。

二要给人以自主发展的环境。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愿意冒险做出决定。保护人不受他人的嘲弄和批评,提醒他们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须而自然的一部分。当人的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时,多花些时间对受限制的原因做出解释。当行为受限制时,承认有冲突的情感。承认有冲突的情感会让人知道,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被理解。当必须要求或限制行为时,有效的控制要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

三给人以胜任感。只要有可能,鼓励人使用个人目标设定的方法,来界定、管理、实现自我认定的目标。寻找和战胜挑战的欲望是学习内在动机的核心(美JAMESP·RAFFINI语)。尽量避免因人的行为而给予“对错好坏”的评价,而是让他们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

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创新潜能”的发挥不能一味依赖于外在的给力,我们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在每个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遗产,我们既不能选择也不能摆脱。面对现实,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大胆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弘扬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用科学社会主义文化整合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创造精神,使其优势嫁接和共融互补,这是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合理而有效的选择。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青年人才;培养与管理

1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同志曾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要下力气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脱颖而出。”这反映了党对青年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学习、发展、成才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普遍需求。社会呼唤人才,建设需要人才,青年渴望成才,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思想环境,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人才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已迫在眉睫。但是由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与发展需求扔有差距。

2 努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做好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室实现经济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积极推进资源整合,认真研究青年成才的规律,抓住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使用人才几个关键环节推动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广泛宣传青年成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青年科学地认识时展对青年提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激励青年立志成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青年;通过青年科技创新成果大赛、青年岗位建功竞赛、导师带徒等活动,帮助青年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青年成才提供实践的舞台,推动青年竞展才华;通过“推优”工作和各级青年岗位能手的评选,积极举荐青年,树立青年成才的典型。

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状况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实现青年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力量雄厚的后备人才队伍。青年人才是所有人才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群体,是整个人才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3 努力营造青年成才环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青年人才是人才资源中最富有潜力和活力的部分,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的根本大计.现阶段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决定我们必须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随着资源整合的力度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青年成才的环境创要以人为本创造青年成才的优良环境。要搞活,要发展,必须尽快转变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人力资源必须以人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必须冲出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束缚,把人当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色资源来挖掘,为青年人才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建立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服务平台,从而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

4 构建青年人才管理体系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学习;利用

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丰富、戢体形式多元、技术手段先进等特点,但大学生们并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源.为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在大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和大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服务的需求,也为了方便图书馆管理。作为当代图书馆管理人员我们应不断引导和提高大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以促进同学们的学习。

一、应把图书馆当作一个大课堂,汲取新的知识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部门,更是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外在体现。引导学生爱家爱国、诚信友善,教育学生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让青年学生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下成人成才。在大学,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更要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部门,更是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外在体现。引导学生爱家爱国、诚信友善,教育学生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让青年学生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下成人成才。特别是随着全面学分制的实行,专业的选择、课程的取舍、学习计划的制定、时间的安排,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做,自主性、主动性成为大学学习中的一大特点。大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的最新文献信息,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否则就无法全面理解,融会贯通教师讲授的知识,更谈不上主动去探寻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二、应利用图书馆良好的学习氛围,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活中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图书馆相当于大学生博览群书,在知识海洋遨游的第二课堂 。很多同学泡在图书馆是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很少涉猎专业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应该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开拓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培养专业兴趣,为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图书馆是与课堂并立的人文教育场所,提供了便利的跨学科、跨院系的学习平台,依托空间、资源以及活动展览等优势,可为人文教育提供直接支持,图书馆的重要性不亚于课堂,起到了文化熏陶的作用。读书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也是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工作提前打好基础,所以学生们都应该有系统、有计划性地去看书。现代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为教育的机关。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这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学业所必需的。

三、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

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丰富、知识门类齐全、环境优雅舒适的特色,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学属于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信息化人才,教会你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是挖掘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分析整理利用。去图书馆只是专业知识一个应用而已,并不局限于此。图书馆学学到的知识以及培养的信息素养可以让你从事很多行业,比如数据分析,情报收集等等。国外把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视为现代化大学的三大标志之一、称为“大学的心脏”。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启迪思维,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自学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既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和知识,又可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的钥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四、应及时适应读者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改进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阅读指导,是指针对人们的阅读动机、阅读内容、阅读技能等方面给予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图书馆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较多的检索工具,有现代化的电脑设备,有热心辅导的图书馆工作者,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必须立足于因特网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高校图书馆除了加强检索技术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快、精、准、全地检索到馆藏和网上的文献。图书馆员要以饱满的热情开始每天的工作,看似重复机械,用心去做却也能乐在其中。只有愿意去做这项工作才会不断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图书管理是一种复杂而繁琐的,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管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例如,图书馆可推荐一些优秀读物,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有益的启迪。

五、结束语

图书馆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底蕴的载体,是每个大学生必去的场所之一。其信息资源、空间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日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歆.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9期.

[2]马秀玉.浅谈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大学生提供最佳服务[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3]张金华.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发展,2011年08期.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第8篇

体,阐述了社会实践对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创新教育目标任务及培养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 创新型人才 培养 作用

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依赖创新教育来实现,大学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而这种互动行为良好的连接点和载体就是社会实践。笔者认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创新教育、人及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因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创新教育通过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在创新教育和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和发展的。创新教育必须适应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要求。

修身成材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修身成材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更好的了解社会。社会实践尤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施加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起到加速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社会,正是要建立起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使社会实践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创新型人才推进社会发展,并由此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使社会形成需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并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由此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创新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体现了教育与人、社会、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内在联系。而这种网络的交互作用和联系的很好载体也必然是社会实践。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创新教育是指对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能力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即:创新人格的培养。这三方面的培养是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的。

三、有利于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是大学不能回避的严峻现实。这种现实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场上需要的人才企业招不到,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找不到。笔者认为社会实践对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如下作用:

1.有利于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良性互动的载体和桥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依可循、有据可查,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要求。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客观要求,创业能力是当前大学生人才素质要求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同样具有创新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试想,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中有5%一6%的人具有自主创业能力,而每个创业者如果可以平均吸纳20一3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待业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JXJG-07-14-32),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07YB167)。]

参考文献:

[1].薛天详:《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2].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