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1篇

医学博士研究生,作为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造性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就是要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批判性思想方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然而,创造性、创新能力并非少数天才任务的品质,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1]。因此,作为医学博士研究生,如何通过改善学习,完善自身素质,将自己塑造为锐意开拓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1 塑造创新人格

毫无疑问,做好任何一种事业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参与,这与其说是一种气质品格,不如说是人格的力量。只有在独立人格的力量基础之上产生的科研成果,才有可能是创造性的。塑造研究生的创新人格,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医学博士生,经过了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在医学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毋庸置疑具有较好智力素质,也将肩负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重任。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医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不令人满意。而所有具有开拓意识、事业取得成功的人士,之所以有骄人的业绩,是与他们过人的个人素质分不开的。因此要提高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其科研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博士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教育应成为博士生的必修课,教育博士生要正确处理科学和名利之间的关系,课题的参与者和论文的署名者,首先应为责任的象征,其次才是荣誉。个人名利的获得,必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获得。创新成果的产生,必须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试验设计和严格的试验操作。

2 激发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的竞争,实际就是科技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科研活动的灵魂,创新思维是产生创新的原动力,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得到生动内容,即直觉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包括联想、想象、逆向思维、逻辑推理等抽象的思维形式,对事物及其发展做出不同于寻常的分析判断。创新思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天才的人物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注意学习、长期培养才能形成[2]。

对于医学博士来说,培养创新思维,应注重独立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品质和想像性思维品质的训练,要从学习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和习惯的影响,对已知或未知的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提高自己的见解开始。同时培养思维的敏感性,对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学术前沿和动态保持敏锐的观察,细心学习积累这些新鲜事物产生物质和思想背景,以及使这些事物得以产生的思维上和实践上的方法,为日后的创造性科研活动做准备。另外,在教学上也应灌输创新的思想,培养创新学习、创新思考、创新实践氛围。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科研的实验设计、实施、结果的总结以及合理的解释和论文组织及发表的过程。而且,在之前,一切创新都无法体现。无论是低水平重复,还是高水平重复,都是重复别人的工作,其论文均无任何“创新”可言,其学术价值也不会很高。因此,要求医学博士生要有勇气去突破,要敢于想,敢于闯,敢于实践,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将创新的意识落实到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学校方面也应积极培养孵育创新的机制。

3 开展创新行动

3.1 培养博士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科技情报资料反映了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科学工作者了解同行工作的窗口,也是确定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博士研究生通过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可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萌发新见解。随着目前信息情报获取手段的增多,使得研究生很容易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因此,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专家指出[3],研究生不能像蚂蚁一样只是简单的收集,也不应像蜘蛛只会构筑资料网,而是应像蜜蜂那样,对所收集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提供基础。

3.2 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在课程学习阶段,应侧重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拓宽知识面,充实创新所必须的知识基础。有必要举办科研与创新方法讲座,使博士生掌握科研和创新的特点,还可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其创新经历和科研体会等方式,再现中外著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或发明的背景、思维起点、灵感的诱发点等,使博士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体会[4]。在科研论文阶段,应侧重于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请有关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创新性论证,由专家组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保证学位论文有一个创新性的高起点。此外,从研究生管理的角度看,还应结合校院的实际,建立有效的激励创新的机制,通过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调动博士生的创新主动性。

3.3 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博士研究生虽然已经接受了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但硕士阶段的科研实践相对简单、单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缺乏科研实践经验和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大型设备仪器的能力。还有的博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暴露出基础理论薄弱、专业知识狭窄、学术观点陈旧、语言表达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应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应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实践包括实验研究和学术实践。在实验研究中研究生应掌握对新的实验技术或方法的实施和检验,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对比试验或预实验,掌握对实验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对实验数据以及现象进行比较、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研究生的学术实践包括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查阅文献资料、举办专题讨论、撰写论文等。这些环节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强化训练。

[1] 唐魁玉,白淑英.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35.

[2] 梁志坚.浅谈医学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S1:29.

[3] 丁英宏,胡玉峰.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21.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教育部、卫生部为推进临床医学教学综合改革提出了以医学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为目的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湖南中医药大学着眼于培养卓越中医生,在中医学专业中设立了“临床拔尖班”。培养目标包括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涵。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必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构建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新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中医学临床拔尖班的培养目标。

1重构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科研思维

1.1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其理论与技术已经渗透进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生命科学各领域,是医学生步入现代医疗和科研领域的必备工具。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拔尖班的组建,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临床拔尖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协调能力,更要有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可能满足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仅仅把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作为讲授的全部,然后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在对拔尖班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用,特别注重应用PBL、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蛋白质和核酸的理化性质时,让学生讨论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哪些现象是它们理化性质的体现;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另外,在教学中还注重采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血糖及其调节时,我们就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大约10分钟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并结合临床及科研实际案例向同学“过关任务”。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答疑、讨论等环节完成“过关任务”。课堂上采用PBL、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解决课前学生所发现的问题。课后教师总结教学情况并相关资料供学生复习和检测,同时适量前瞻性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拓展和拔高。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1.2注重联系相关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及意义,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每个专题安排1到2个课时系统讲授相关理论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科研实验内容。临床拔尖班是从我校优势专业中医学专业学生中优选的高素质学生。根据拔尖班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强,接受新知识较快等特点,在原有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科研内容介绍,与时俱进,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中医药科研进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了解新的科研动态,逐步建立科研思维。比如在讲授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时,对于RNA干扰在药用植物代谢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加以介绍,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文献,了解其尚未解决的科研难题。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动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2.1重组经典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是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2]。以往的实验课程设置是以验证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根据拔尖班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科实验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由经典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构成。另外,考虑到今后科研实践中,配制试剂、准备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是一个人独立科研能力的体现[3]。每次实验轮流安排部分学生参与试剂配制、原材料制备等课前准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验准备工作对实验过程的影响程度,熟悉一些常见缓冲液的配制方法、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使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学生的实验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热情。

2.2建立开放实验室及开放性科研实践平台

以大学生创新课题为依托,生物化学实验室根据拔尖班学生培养目标和现状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开放了以在校研究生正在使用的实验室为主的部分实验室,通过自由双向选择,让拔尖班有科研热情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及早进入实验室成为研究生和老师的科研助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参与科研活动。

3实施形成性评价体系,改善学生评价机制

将终结性评定体系改革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定体系。设置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分)+实验成绩(20分)+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包括随堂测验、教学过程中导入的加减分机制、小综述书写。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试、设计性实验流程设计、小论文书写。通过近两年实践,发现形成性评价体系比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以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两个支撑平台为基础,建立的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中心的生物化学教学新模式为中医拔尖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持,也为以后在所有中医专业学生中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2-05-07[2015-05-23].

[2]冯远航,黄鹤.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J].实验室科学,2015,18(4):96-97,100.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0-02

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当属研究生教育,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研究生教育问题,需要在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生教育之关键,即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5]。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改实践活动和核心价值追求[6,7]。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从培养研究生的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精神入手,围绕科研创新的核心,以增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以及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式,达到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使研究生能够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使研究生不仅成长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顺应时展需要的创业者,担负起实现国家振兴的重任。

一、注重培养研究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因此,科学道德教育应当首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导师,应以身示教,通过科研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让研究生真正认识到:科研活动必须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细致合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周密的理论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创新成果。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科技文献资料是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利用获取信息的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仔细研读及开拓思路,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把握研究课题的方向,以受到启迪,自觉遵循从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至于萌发新见解的科研创新之路。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会按照一定的主题词或相关线索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所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把握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尤其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化分析总结,来挖掘新问题,发现新关系或揭示新规律。

三、注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也即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研究生思想教育、开题设计、科研实践、论文总结等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能够有创新,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精神,不愿刻苦钻研,不愿付出劳动,不可能有创新成果。所以树立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反过来只有创新精神,无创新思维,也是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两方面入手。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把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培养重点,并把这一重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的确定,需要考虑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对于研究方向狭窄或研究内容不够前沿,要想突破创新就较为困难。作开题报告时应该明确指出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确定培养方向和论文题目时,应该始终把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同时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提出不同的新观点。在开展科研项目和撰写研究论文阶段,关键是带领研究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遵循科研探索的规律,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需要不懈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培养研究生,不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

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是科研实践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尝试新的实验手段或方法,需要学生调整实验方案,进行独立地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主要包括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作学术报告及举办专题讨论等。撰写学术论文需要依靠第一手科研资料,通过对第一手数据及资料的整理提炼,有可能产生新知识,新知识被加以应用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所有这些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在掌握知识、培养素质以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支持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多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讨论会等。

五、注重学科交叉及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与发展已很难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产生,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使得跨学科联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研究,各学科间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1.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王碧云,陈国平,邱均平.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78-83.

[4]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5]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6]颜卫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7):218-219.

[7]彭妙.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108-110.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医学本、专科院校相对侧重于对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今后学生科研能力养成的重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教育理念上实现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与科研的无缝链接,培养出兼顾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医学类人才,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缺乏科研思维能力

因为医学检验技术本身的专业特点,大部分检测项目向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化进行发展,而且常用检测设备价格昂贵,更新代谢很快,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设备的使用寿命最大化,必须定期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本、专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和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采用灌输式、练习式教学方法,而缺乏对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学习。而且,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起步晚,在学科设置上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也明显不足,不能将临床上目前采用的先进的检验方法、技术与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

2.缺乏对科研的相关知识、流程了解

医学科研的一般流程包括:(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查阅大量相关问题的中、英文文献,了解国内外对本问题的研究进展;(3)对查阅的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准备研究的内容;(4)对课题进行设计,分别针对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重点探讨;(5)进行试验,并对实验资料进行整理、数据选择合适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3.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和系统的培养方案

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科研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却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当作学生活动来抓,科研创新活动的种类、数目很多,但没有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监督实施,缺乏好的科研设计,开展的大部分科研创新活动会中途夭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目几乎没有。学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早安排学生接触了解学科前沿的科学问题,对当今医学领域存在许多疑难问题加以了解,从中分析、感悟科研工作的可行性、重要性,进而培养、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如何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1.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对最新前沿临床研究动态和相关科学技术进展进行了解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是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课题组可以通过举行组会的形式,每周一次,在组会上由2、3名学生对自己最近阅读、浏览的文献中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实验具体情况与研究进展进行讲解、汇报。老师与其他学生再针对文献的优点或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对不同的见解进行沟通学习、发散思维,最终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解决措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会,通过参加这些报告会,学生可以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资讯进行快捷地了解,并且增长了见闻、阅历。

2.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当从传统的灌输式向引导型转变,不仅要对知识本身进行讲解,还应联系当下的科研背景,将理论知识与科研进行知识链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找、整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是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良好的师生沟通、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充分肯定其创新精神,并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强化对学生的科研素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科研相关知识的培训

(1)加强文献阅读能力的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本上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将探索性问题列出来,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学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问题,最后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老师进行总结。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该问题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进而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练习,不但使学生习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让学生学会了在克服困难中成长,进一步实现素质、知识、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加强。

(2)加强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写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巧性,写作之前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概括介绍,或将自己的实验进行系统、简要的说明。学生可以通过综述的阅读或写作想要研究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有较全面地认识。有很多人因为不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适当的表达而错失良机,因此,应该开展医学论文写作的的相关课程或培训讲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对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规范有最基本的了解,提高论文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高质量人才的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研能力,是医学院校及个人双赢的举措,随着医学检验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分析了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寻求解决办法。科研与临床实验室检验是相辅相成的,医学检验诊断学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培养同时具备优秀临床检验技能和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玲,赵艳华,徐克前,李闻文,侯珏,高戈,龚道科,阎祖炜.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概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66-67.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功能材料》;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83-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开始制定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和教材等建设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的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近年来,高校也在深入开展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教育部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因此,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出发,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作为一名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新思路[3]。本文基于研究生专业课程《功能材料》的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功能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功能材料》内容涵盖面广,多学科交叉融合,包括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声学材料、光学材料、生物材料及各种功能转换材料。高校材料类本科专业基本上会开设功能材料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各类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这条主线,但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教学目标。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研究生《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绝大部分是按照金属功能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三大类,来讲授各类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等内容,只是应用部分的比重略有增加,这在教学内容上容易与本科教学内容造成重复,缺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教学内容,讲授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功能材料,结合科研成果案例教学,将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由于本课程的学生是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前期已经学过如《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方法》、《材料结构与性能》等专业基础课程,了解和掌握有关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等基本知识。因此,研究生《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将金属功能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中的经典功能材料与当前研究热点的功能材料相结合,在简要介绍组成、结构、性能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材料选择与设计、制备技术与功能材料的性能及应用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材料的选择、设计和制备技术对功能材料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这样,课程教学内容既可引导学生把握功能材料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提高创新意识,同时也会兼顾功能材料的基本知识的巩固。

2.由于本课程教学课时只有32学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针对当前研究热点,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所以重点把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专题分别设章进行介绍,将各专题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例如,石墨烯,由于独特的高导电、高导热、高强度、轻质等特性,在新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此外,功能材料的3D打印,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因此,在讲授石墨烯材料时,结合3D打印技术,对最新发表的关于3D打印石墨烯及器件制备的文献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讨论石墨烯3D打印技术在电池、电容器等储能器件制造上的前景及研究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融合多元化教学模式,启发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与教师的讲授技巧有关,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多元化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讲授功能材料领域的最新科技前沿,将学生学习功能材料的思维推向应用,把新方法、新技术、新热点、新问题等加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以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因此,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程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融合探索。

1.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团队都是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从事功能材料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因此,每位教师分别讲授各自擅长领域的教学内容,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科研案例,穿插在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本校每个学期都设有材料创新讲坛,邀请国内外在功能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座。根据讲座内容,将1~2场材料创新讲座纳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与讨论。将科研与教学实现有机结合,通过展示教师的科研创新成果,交流如何提出科研创新课题等,不仅会使学生接触到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而且也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启发科研创新思维,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氛围。

2.开展以研究热点为主题的课堂讨论。通常,学生对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比较关注和感兴趣。教师在讲授每个专题时,都要适当引入本专题方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在上一堂课结束时,将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讨论主题提前搜寻资料,有所准备,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专题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交流、表达等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文献综述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等环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独立开展科研及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自学。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材料选择与设计、制备技术与应用的相互关系及最新科研成果,其他关于材料结构和性能等知识需要通过自学完成。此外,类似专题的课堂讨论等教学互动环节,需要学生通过课后进行文献检索和自学文献、资料等来完成。文献综述能力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文献综述,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某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现状,思考发展趋势,是开展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一步。因此,本课程在学期末设置文献综述环节,布置文献综述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查找、阅读、总结、撰写等完成综述小论文,培养自学与文献综述能力。

4.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学术交流能力。目前,教育部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双语和全英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国际化教学质量[4]。研究生是开展创新研究的主体之一,了解与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和资料,而且,国际学术交流也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在国内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外语读写方面的训练较多,而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全英语学术交流与表达能力,本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全部制作英语PPT课件,讲授过程中采取预先发给学生课件和外文资料,让学生能够课前预习,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及生疏的专业词汇,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全英语讲授的节奏。但对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适当辅以中文讲解。在课堂提问及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采用英语回答和讨论,训练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

三、完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比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研究生的培养。为此,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应将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专题讨论等过程性评价与期末文献综述评价相结合,把撰写文献综述、汇报答辩与交流讨论作为考核的重要形式。特别是期末文献综述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列出若干热点问题,由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检索、阅读资料,撰写综述。期末采用英语多媒体答辩方式对文献综述进行汇报,全面训练文献查阅、归纳总结、文字与口头表达及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忽视课程教学环节中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专业课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之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科研第一线开展创新科学研究,让科研反哺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2]朱钰方,朱敏,何星.研究生“生物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4):387-390.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校毕业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是培养、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培养、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研究生,关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及其研究较少。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普遍较少,大多数本科生缺乏科研思维及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本科生尽早参与、从事科研活动,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民族创造力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食品行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其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创新和科研实践能力是食品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品专业本科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科研活动管理机制、科研经费投入、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部分高校食品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学为主,在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时,大多效仿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模式。教学研究型大学虽然开展了科研训练项目,但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认识高度,没有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而仅是一种辅的培养手段。教学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针对研究生,本科教育阶段尚未建立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因此,大多高校的本科生受培养方案的限制,对科学研究缺少充分认识,对于理论知识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本科生因课业繁重而将主要精力用于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任务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理论,忽略了科研创新的重要性。

国内各大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标准不同,对科研缺乏统一的指导机构和管理措施,虽然各院校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但多数院校的科研活动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深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完善,学生科研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渐进的培养计划。

(二)科研活动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一般由科研处、学生处、教务处三个部门之一负责,但实际执行时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处于松散的自发状态。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最终效果,过程的监管是关键,这期间学校管理部门、导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角色及沟通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管理部门不可能无微不至的监管到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学生,如以导师为主容易出现导师包办的情况,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如以学生为主导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不能达到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因此,必须健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管理机制。

(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大幅增加,由于高校自身经费不足,虽然设置了支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专项项目,但多数为示范、引导项目,项目本身的实际意义并不大。随着本科生数量的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大型仪器的共享等问题突出,有限的科研设施优先满足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需要,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无法正常的使用科研设施,难以顺利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经费不足是阻碍我国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很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薄弱。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轻视知识的运用,更谈不上与科研应用的结合,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窄,思维方式单一,适应性差。由于缺乏详尽的指导,没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缺乏科学论证。前期准备不充分,对相关实验仪器没有详细认识,使得在进行毕业论文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难以取得预期的科研效果。

二、结语

本科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奠定科研能力基础的阶段,科研能力培养要渗透在所有的培养环节中,高校应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和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校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食品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食品专业各个学科的科研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食品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和食品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俎云霄,李巍海,侯宾,刘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2013,15(4):101-105.

[2]顾万荣,孙继,宁海龙,唐鑫华,李晶,魏.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1,5:24-27.

[3]洪雁,刘国栋,田耀旗,顾正彪,程力,李兆丰.结合科研课题促进食品专业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8:153-156.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72-03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并展现新的世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成果,经过科学的思维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对全国十余所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有科学的培养制度,又要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教育环境和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并且延续到了研究生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模仿,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们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由于课程设置形式上与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接近,仍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无法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多数学者认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转变观念,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在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授课等,引入PBL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跟踪学科前沿,及时调整选修课,注重知识的更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增强其综合和探索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改善教育环境,增强交流与合作

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建设,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应为研究生创造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环境,其中,信息查阅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与堵养的重要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科研文献数据库,是研究生从过去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可保障研究生所做的创新性科研的数据更加精确、可靠,理论分析更加缜密、科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途径,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追踪学科前沿,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效地激发灵感和求知、创新欲望,为创新型研究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合作,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通过自由、宽松、高水平的学术氛围的培育,有效地克服机械的、按部就班的科研模式和思维习惯,在创新性科研活动中不断孕育创新性思维,从而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调查发现,导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会明显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治学风格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起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开发出创新潜能。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该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包括学位课程的选择、学习和辅导;研究课题的选定和开题报告书写;学位研究课题的实施和指导;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上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必须要求导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导师对研究生不仅严格要求,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善于挑战和攻克学术和科研难题。教师还要转变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组织、协调和督促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使研究生对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从而练就出较强的创新思维模式。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导师指导小组制通过不同治学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集体培养,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全面提高,避免单一导师某些方面的缺陷对研究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研究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导师履行其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自我管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实践中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外,研究生本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创新意识和意志薄弱,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因此,研究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以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和科研实践的点滴做起。首先,研究生要端正学习动机。一个仅仅为了能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学习的人,就会局限于考试及格、、答辩过关,无心于钻研和探索,学习和科研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产生创造新生事物或观念的动机以及对创新的态度,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是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养成对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态度,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和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创新理想的实现,除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外,还要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为了达到创新性目的而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过程与行动,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的磨练,具有无畏挫折的韧性、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从而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又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中,研究生能相互承担责任并自觉进行创新性活动,能彼此交流科研经验、创新意识,团队创新成果远大于个体成果。

五、重视科研工作,提高论文质量

科研工作涉及科研条件、科研课题、科研实践和论文环节等多个方面。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选定高质量的课题是保证科研效果和对创新能力的检验,严谨的科研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论文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齐全的图书资料、通畅的信息渠道是保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否则就难以得到前沿的科研课题和基本的科研训练,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次,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础,选题阶段也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有效检验。选题和开题工作决定了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也是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对研究生培养效果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研究生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全面深入的了解所研究课题领域,找出问题关键,选好突破口,在导师指导下写好开题报告。导师指导组及平时专家应把好选题和开题关,严格审查和评估开题报告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评审合格后才可进行开题工作,以确保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第三,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掌握正确科学实验方法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训练,才能强化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可以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探索和设计新的实验方法,甚至形成新的见解和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掌握学习、研究和创新技巧。导师以及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应发挥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以使研究生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最后,论文水平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涉及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到论文撰写和答辩一系列环节,是一套系统工程,其创新水平受创新培养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和环境、科研环境、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在创新性研究取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论文的严格审核与论文答辩是促使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工作。另外,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起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作用。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19-121.

[2]佘菲菲,陈燕凌.素质教育与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2-64.

[3]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04-305.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2-284.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教融合;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84-06

一、引言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价值形态重构正在沿着螺旋式的历史发展轨迹不断上升,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学校在育人理念的演变、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等方面的历史路径。在共同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已经逐渐回归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集中到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问题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希望通过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创新改革路径,融合高校科研事业发展及相关政策与机制保障,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等现实问题。同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 “2011计划”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确立高校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高校综合改革模式。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可见,当前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高校未来的育人模式提供了可选项。

然而,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方式应如何转变;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如何树立大学生学以致用,贡献社会的立志心态;怎样的实践模式才能实现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的有机融合等,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将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做出必要的贡献。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发展的内在关联

为了不断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矫正以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种种理念偏颇与目标的背离,深入思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突破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其中,对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两者相互融合渠道的创新与规范,及对人才培养推动作用的考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探索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尝试。

1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理念的重新定位

新时期的时间跨度可以定义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至今这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科学理念的逐步形成是在经历了以往教育市场化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转变、教学模式探索、科研事业保障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理念思变的基础上得来的,针对以往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核心理念认识不清,改革路径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试错成本及代价过高的现象,新时期急需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理念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本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即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和渠道的选择,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思想者。Einstein[1]晚年在其《论教育》一文中谈到对教育的认识时指出:“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而为了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对客观事物本质问题的习惯。由于创新思维始终是生长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脑中,所以,只有在以上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某种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应更多地运用如启发式案例教学的方法,一方面,这种方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渴求知识的特点,即必须有充分的可说明问题的范例,才能使其认可知识的真实性,进而深入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又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断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核心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连接,与时俱进,进而不断重新审视理论知识的适用性和改进空间。

以上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阐述,不仅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繁荣强大的基石,没有主见,只知一味随声附和的青年是没有前途的。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更应该落实到高校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通过科教融合等具体手段,培养青年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著名教育家[2]先生在其《教育独立议》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总理近些年在面向青年学子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知”。

2科教融合的特殊路径作用

为了推动以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人才为核心理念的高校教学改革,打破以往就教学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引入教学以外的要素,开创新的高校教学改革路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当务之急,而科教融合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改革路径。这种路径选择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实践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渠道,甚至彼此割裂、封闭的状况,有助于两部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相互促进。高校科研工作不同于专职科研院所和企业,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人的角度来看,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除了专职科研人员外仍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一线教师普遍身兼教学和科研两种职务,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同时,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教师科研工作的领域和内容,这种工作模式实际上为科教融合提供了现实的制度基础。一方面,教师通过积极认真的教学准备,在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料,思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很可能引发教师对所从事科研项目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再思考,补充其在理论知识、文献观点、现状分析和研究方法中的某些不足,并可能引发教师对某些老问题的新看法或对新问题的独特兴趣,如果再能辅之以有助于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学模式,如争鸣式的探讨、辨证式的分析和启发式的案例等,科教融合的效果将显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也可能激发教师对科研问题的重新认识,更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疑惑、成果与结论可以不断佐证教学过程所涉猎的知识,有利于增强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理解性,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方法与心得也可以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其次,从物质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和软件程序等原则上都可以与学生共享。在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更好的学习,还可以将从事科研工作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的有效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基础工作的能力。而在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时,也同时积累了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手段[3]。

最后,从制度角度来看,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可以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可以适当吸引一些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组建专题性质的学生科研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这种模式的目的不是追求科研成果,而是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术精神、科研方法在学生中进行教育式的普及,促进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开放、积极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特点说明了高校科研工作具备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创新路径的条件,科教融合可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条突破路径,其相互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当然,科教融合只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途径,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毕竟其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思路。

3寓教于研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交错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需要澄清一个关键问题,即并不是将教学融入科研,而是将科研融入教学,科教融合应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这是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是站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看待这一改革。换句话说,寓教于研与科教融合体现了问题了两个方面,而在具体的改革中应对两者的交集与差异保持清醒的认识。

首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以研促教是科研融合式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因素,开拓教学改革思路,为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路径,使学生可以在对科研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深入体会理论知识,并对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当然,科研工作也可以从科教融合中受益,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具体案例的教学分析,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激活教师的科研灵感。

其次,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各有其自身规律,工作目标、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差异,才能在培养人才方面,在尊重教学与科研两者能力边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优势。学术育人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和必要性,但在科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科教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要素,将学术精神和科研意识普及到学生中去,而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应极力避免强制性的科研考核指标的引入和僵化模式的推行,这既违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更可能导致弄虚作假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甚至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厌倦和反感情绪。

三、科教融合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科教融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使其真正发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人才的作用,还需从多个方面为其创造条件,深入思考其实践模式。

1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不断追求创新,是高校教学改革引入科研要素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核心平台。本文认为,构建一套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授课和辩证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可以作为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核心模式。这一模式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规范的理解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再通过生动、具体和时效性强的案例反观理论知识的贡献和不足,从而完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逻辑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经济社会中呈现出的种种现象、矛盾和变化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论、独立的思维予以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三位一体的高校教学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首先,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理念,不同时期都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启发式教学是吸纳科研问题、引发学术思考和开启学生求知心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在研或仍没有定论的科研题目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已传授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再思考,培养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挑战的学术精神,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和空间,又可以为教师新知识的传授进行铺垫、引导,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从教学理论上看,将科研要素引入启发式教学体现了认知教学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的扬弃与交融。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Bruner[4]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其倡导发现式教学。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5]认为,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虽然两种教学理论存在着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看法,但都强调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培养,教学式的科研问题探讨也必将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到融合推动作用。

其次,案例授课是融入科研要素后启发式教学较适宜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授课内容经常列举一些时代性较强的实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运用知识主动思考现实问题,又可以从中探寻到理论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和尚且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而对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当然,在案例授课与分析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探索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在案例授课方面,哈佛大学的教学特点可谓世界闻名。哈佛商学院院长Donham[6]推动案例教学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哈佛大学的戴维·加文教授提出了创造案例教学法,为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已成为高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夏正江[7]分析了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之间的关联,提出在案例教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师生进一步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客观规律。韩利红等[8]总结了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李兴旺[9]在案例授课模式的探索中,强调教师对本土化案例的挖掘和思考,认为本土化案例的开发及教学措施是成功进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键。

最后,辩证思维培养既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也是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方法论。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上,其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普遍认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如英国牛津大学黑尔的规约主义,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皮德思的程序主义,都强调学生理性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Freire[10]建立在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哲学观认为,人的本体和历史使命是实现人性化或成为更加完美的人,进一步强调辩证思维就是要找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这意味着透过表面现象能看得更远。奈吉尔·塔布斯在《教师哲学》中以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主奴关系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架构教师意识发展史,认为兼具主人和仆人意识的“精神性”教师是教师意识发展的最高境界[11]。这些哲学思想推动了教学实践不断向学生自我发现,构造独立完整个体的方向改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为西方国家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地学习和工作。二是认知理论中加涅的信息加工认知学习论、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和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论都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会辩证思维的乐趣,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信心,最终引导学生实现爱学、会学的目的。可见,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成功实践,甚至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2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

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除了以教学改革为主阵地外,在高校中还应营造出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学术问题,随时接受学术熏陶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够时刻生活在学术思辨的氛围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学术活动的组织,向学生充分展示当前前沿学术问题,分享名师、大家的智慧人生,体会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独立思辨的性情,树立有意义的人生志向。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其《大学一解》中谈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可以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是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造成只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敢力排众议、自作主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每多随波逐浪(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也就在所难免了。”[12]因此,高校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不仅是对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对具有独立人格人才培养目标的推进,同时,有助于及时矫正部分大学生偏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充填其理想空间,解决其追求缺失的问题。

从具体措施上看,一方面,应坚持师生交流活动和学术论坛的常态化,让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对科研工作有所体会外,还能在专题性质的学术思想交流中走进教师的科研世界,从而使一大批学生借此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选定学术导师,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另一方面,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时,还应注重定期聘请一些工作在科研一线,特别是实践部门(如企业)的学术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并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校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术科研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思考通过自己所学、所研,未来能够为社会、国家做出什么贡献。

3培养多层次学术团队

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虽然是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但并不排斥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是因为独立思想的形成不是仅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它也需要在自由、充分和多元的思想交流中得以确立。因此,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发展为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客观载体,进而为成熟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的搭建储备力量。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应坚持科教融合的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志向构建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助型科研团队,这一层次的科研团队重在普及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建设目标是尽可能将大多数学生吸收到不同的科研团队中,使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参与一到两项这一层次的科学研究,并以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探讨交流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当然,这一层次的科研题目和任务的选择可以由团队自行决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完成,其科研成果主要以理论知识的验证、科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已有解决方案的改进设计等为主。另一个层次的学术团队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教师或导师为核心的专题型科研团队,这种科研团队通常以教师或导师的科研方向或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申请的某一专题科研项目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科研兴趣的观察,主动吸收部分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种是以专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吸纳型科研团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内部都设有一些专职的科研机构,虽然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不从事教学工作,但其科研工作具有吸纳部分科研意识较强,适宜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参与到某些科研项目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建立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部分具有科研培养潜力的学生能够较早地被挖掘出来,进而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4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在科研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虽强调了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的普及,但学生要想真正从事一些带有科研性质的学术研究工作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适当调整现行的课程设置。本文认为,课程设置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基础理论课程,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在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框架下,新开设一些前沿性的、比较性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此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强调方法论基础课程的开设,并且这一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以便学生可以较早地掌握一些科研工具,为日后尝试学术研究打下必要基础。

5制定各项政策与保障机制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还要看是否能制定出一套为其保驾护航的政策与机制。其中主要包括师生的考核制度、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科教融合改革的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

首先,为适应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高校师生的考核制度均应做出适当调整。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参与跨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教师,应在教师晋升和续聘政策中予以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学生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探讨、学术实践的学生,应在评优、推荐深造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其次,应建立自愿基础上的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由于学术研究的特性,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适合从事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不同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科研团队、从事不同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在无形中构建起了一种竞争机制。此外,还需强调的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以独立思维、辩证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的普世价值,而对科研人才的遴选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自然结果,当然,这一结果应该是良性的、积极的。

最后,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推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这其中包括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科教融合教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和奖励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包括学生互助型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接触学术研究。

四、结语

科教融合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模式转变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寻找到了相互的契合点,在认清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改革者更应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作用边界,不能任意夸大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应坚持以教学为主,科研推动的原则,特别是在涉及科研要素的利用上,避免出台过激的硬性制度,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人出于兴趣的主动行为,没有区分的被动意识下的科研行为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Einstein,A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忠云科教融合学术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2-13

[4]Bruner,JSelf-Making and World-Making[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991,25(1):67-78

[5]Rogers ,CR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Questions I Would Ask Myself if I Were a Teacher[J]The Educational Forum ,1987, 51 (2):115-122

[6]Donham,WBBusiness Teaching by the Case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2, 12(1):53-65

[7]夏正江从“案例教学”到“案例研究”:转换机制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2):41-45

[8]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49-51

[9]李兴旺“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地化”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5):59-61

[10]Freire, PCultural Action and Conscientiz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0,40(3):45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