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外文化的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外文化差异;在华留学生;教育;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的地位逐渐升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中外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在中国的学习效果。因此,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发展动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调动留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适时、实时地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留学生跨文化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

由于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高等教育形成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国教育工作者在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发现影响外国留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比如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学习者本身的各种因素:年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等等,其中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是对外国留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本国内在的文化积累与中国外在的文化移入,引起了急剧的文化变迁,对留学生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震动。如在中国学生不能上课要向老师请假,如果外出长途去旅行时,要把所去的时间、地点告诉老师,养宠物受限制、随时抽查公寓的卫生等等,当我们要求外国留学生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却会认为这些涉及到他们的隐私,无法理解。到达异国他乡的第三个月——第八个月,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这是由于异国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在逐渐减弱,留学生的情绪便降到最低点。首先,在异国他们的很多物质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和他们在本国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有关,如外国留学生认为24小时热水供应是最基本的条件,而我们中国的教育机构大多数无法满足这一条件。教室有没有舒适的桌椅,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有没有空调系统等等。在饮食方面,是否有可以动手供自己做饭的厨房、食品等。第二,由于在异国他乡,缺少朋友,短时间里又无法找到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朋友,没有人听自己倾诉苦恼和烦心事,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思念朋友和亲人。第三,由于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异国的不同,得不到认可,自身的价值没有人赞赏,从而产生失落和挫败感。最后,由于在中国国的生活节奏不同、办事方式不同、社会体制更是不一样,所有的方面都与自己的国家不同,留学生会产生泄气的心理,感到异国的情况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就连日常小事也表现得愤怒、无奈。平时还无所谓,可是生病时,没有家人、朋友的关心、照顾,情绪波动很大,极易发怒。以上这些都会影响外国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

二、加强留学生文化教育工作有哪些对策

1.提高对留学生管理的水平,建设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影响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是留学生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留学生教师队伍要建设成高素质、高质量的。其次,为留学生服务人员、对留学生管理人员也同样要建设成高素质、高质量的。因为他们是和留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留学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加强力度培训对留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人员,让他们明确留学生管理的目标,同时对留学生日常生活中方面的引导,以及在生活方面的帮助等等,建立一直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管理体系的队伍。

2.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机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留学生来自众多的国家、地区,如果由于管理不善而引发社会政治类、治安安全类等突发事件,会带来很坏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留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及时加以引导、排解,否则导致难以控制的被动局面,无法挽回,还有可能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高等学校一定要合理安排安全教育内容,并结合国际的形势,国内的政策对留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同时培养留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比如:查夜制度管理留学生的住宿情况,利用定期访谈制度来了解留学生的生活情况、心理变化等等,保障留学生的安全和联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便于管理。其次,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实施,针对突况、新情况及时处理,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最后,为及时、妥善解决留学生出现的问题,建立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

3.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异国留学生快速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利用课余文化活动的建设,将中国的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让留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渗透中华文明的精髓,从而提高留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加深对中国的友好情感。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留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各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因此,建立健全的校内外留学生交流机制,使留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为他们创造和当地居民的交流的机会,从而了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更快、更好的融入到中国。

三、结束语

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对留学生教育模式同样适用。因此,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要不断寻求更合适留学生的教学方案,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默.中外文化差异对在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45-146.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外文化;文化融合;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214-03

一、文化融合概念的界定

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化融合是外部文化和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这一认定有不妥之处:其一,文化的融合并不必然的要求是不同特质的文化;其二,文化融合的方式并不限定在接触、交流之上,应该还有其他方式;其三,文化融合并不必然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完全有可能是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之中,即融入其大背景之中。

笔者认为,文化融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动态的文化融合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指的是外部文化通过一定的方式融入内部文化的过程;而静态的文化融合就是动态文化融合的结果所呈现的状态。在这一界定之下,以下事件,比如大量拜占庭帝国金币、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在中国出土,郑和船队在非洲留下后裔,中国古代铜钱大量外流日本,西方钟表制造技术、西方火器与军事理论的传入中国等,都将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融合,而不只是认定为文化接触或者文化交流、或者文化融合的方式,即通过文化接触与交流实现文化的融合。

二、中外文化融合模式的建构

这样一来,就涉及到文化融合的模式的定义问题。对文化融合模式可以进行类型化分析,但是这一类型化分析本身必须建立在非类型化之上,也就是在进行文化融合的类型化分析时,将分析的对象文化抽象为甲与乙,进而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融合模式是不可行的,而必须将这一分析具体到现实的两个文化,比如中外文化,进而得出这非类型化的类型化融合模式。因而,此部分旨在对中外文化融合模式进行探讨。

中外文化融合模式可以分为任意性融合模式和强制性融合模式。而前者,根据融合原因的不同又包括文化差异模式的融合与文化欠缺模式的融合。因而,根据融合原因的不同,中外文化融合有三种模式,即文化差异模式、文化欠缺模式以及强制融合模式。

(一)文化差异融合模式

事物之间的最根本特性在于其同质性,而常态在于其差异性。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最明确、简练的对中外文化差异性进行描述的是陈国谦教授的《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上,西方文化主张主客二分,凭逻辑抽象能力,追求普遍同一性;中国文化主张主客混沌,凭生命直觉任万物自然,创造了万物一体、人与自然交融的内心高远境界。虽然这一论断是限定在环境问题上的局部概括,但仍然不失其借鉴意义。

美国学者斯皮罗指出:“符号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符号意义的普遍性,因而,就内容来说,没有普遍的人性,只有文化上特殊的——因而是文化上可变的——特性结构”。中国与国外文化自然亦是如此,由于生产方式的实现形式、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演绎的差异,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是常态。但是,这里的差异性需要与即将讨论的欠缺性相区别,即基于差异的文化融合完全是基于对差异文化的向往或者说是好奇,而就这一相异文化,内部文化完全有可以替代的文化。也就是说,不引进并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处于大致相同的发达程度,引进外部文化是出于一种对“奢侈品”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基于文化差异的融合的进程是比较缓慢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佛教最早在西汉传入中国,但是当时中国已是儒家思想受到广泛的信仰,因而相对于佛教来说,国内有其替代的文化信仰,也就是说,如果不引进佛教,并不会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盛行,完全是对一种差异文化的向往和好奇,虽然这种向往和好奇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与此想类此,中国的儒家思想的西传,即向基督教国家的传播也是一种对差异文化的向往。但无独有偶,无论是佛教的中传还是儒家思想的西传,都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只是佛教经过几百年的缓慢进程,经过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以及道教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而中国儒家思想直至今天仍然未能完成很明显的融合,只是以元素的形式融入基督教文化之中。可见,文化差异模式的融合是缓慢的。

(二)文化欠缺融合模式

文化欠缺,是指内部文化较外部文化的欠缺,而且这种欠缺在内部找不到替代文化。文化欠缺融合模式多发生在文化的发达程度不相同,甚至相差较大的文化之间,更具体地说,这种模式的文化融合更多的发生在内部文化是较落后的文化、而外部文化是较发达的文化的情况下。比如古代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多是少数民族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接受汉族文化,甚至摒弃自己文化。

这一模式在中外文化融合方面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历史上儒家文化圈的形成与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引进融合。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发达程度较高,而中国周边的国家,比如东南亚诸国,朝鲜半岛与日本,争相引进中国文化,融入其本国文化,逐渐形成以儒家文化为特征的儒家文化圈。这些国家之所以融合中国文化,是因为其内部文化本身的欠缺,这种欠缺反映到社会生活方面就是较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也就是说,在他们内部文化中找不到预期引进的中国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因而只有通过引进并加以融合才能尽快改变本民族的落后。而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诸国,自清朝末年,开始大量引进西方文化,欧氏几何学、西方火器、牛顿力学等等,这些文化融合的原因在于中国缺少这些文化,而且中国本土文化中没有可以替代这些文化的文化,只有通过引进西方文化才能弥补中国文化的欠缺。

也正因为现实的需要性,文化欠缺模式下的文化融合一般是较快的,而不像文化差异模式下那样缓慢。

(三)文化强制融合模式

文化强制融合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这种融合是在被强制下进行的,不是自愿的。比如中国元朝,汉族文化对蒙以军事为依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侵略或文化奴役。就中外文化融合方面,集中体现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租界文化以及日本在东北推行的文化政策。

在租界中,列强通过武力威胁以及不平等条约推行其本民族文化,而生活其中及其周围的中国居民被迫接受其文化,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文化的融合,比如上海洋泾浜语的形成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

而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强迫青少年学习日本语言,接受日本文化,以此泯灭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国家观念,从语言、思想、习惯上“日本化”, 同时在社会教育和宣传教化方面,其奴化范围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全部社会意识领域和文化、教育、新闻、体育、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侵蚀到社会各个层面。在奴化政策推动下的中日文化融合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当时日本军事行动的辅助手段。

既然是强制性融合,其特征就必然是这样的:其中的糟粕部分随着强制力的消失而消失。而保存下来的,是那些不违背民族感情的部分。

三、结语

最后想说的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这三种模式并没有先后的相继性或者平行的排斥性,而只有以哪一种模式为主或者哪者更为显著之区别,因而本文不强求将某一具体的文化现象的融合归为某一模式,而只是追求其更接近于哪一种模式。中外文化的融合是历时的、传承的,或许某一天还会出现新的文化融合或建构模式,但所有的这种广义上的“融合”都是历史进步的标志。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专业;阔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同时我国地大物博,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我国与世界建立良好的往来关系后,这些旅游资源无时无刻的吸引着大量的海外游客。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的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充实我国的涉外导游队伍,提高涉外导游的专业素质,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在这项任务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承担着培养涉外导游队伍的重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上的差异,以便提升其涉外导游工作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与广大国外游客。

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额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素养

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是培养面向世界的旅游业人才,要求其对异国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理解以及英语语言知识等层面的培养任务,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还需要有目的的进行文化交流与语言交际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综合性的任务,对教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自己需要随时随地的进行充实自我,加强旅游英语知识的学习,掌握异国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的知识,同时挣脱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束缚,在课堂中导入异国文化教育,重视中外文化的对比,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学院等需要给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提供更多出国培训、调研的学习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真正的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这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中外文化差异对比,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所谓的跨文化意识,就是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进行交流过程中对文化差异改变的自觉性。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这种敏感度的培养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实际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与课本,同时摆脱课本中对异国文化语言性描述的局限性,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交际活动的场景导入到课堂中,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行为方式等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与体验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继而体会到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另外,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外国文化方面的素材,也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收集,包括图片、杂志或画报等等,引导学生感受异国服装、装饰、发型等。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反应国外风土人情的纪录片,让学生在心中留下一个参照,对今后的涉外导游工作打下基础。

(三)将教材作为文化背景,加强文化渗透教育

旅游专业教学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跨文化素材,这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在,学习圣诞节的早晨一文中,教师首先可以对圣诞节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播放圣诞节方面的影片资料,播放圣诞颂歌等,让学生感受国外圣诞节氛围,并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

在中国春节与外国的圣诞节对比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组,一组收集外国圣诞节中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历史资料、行为方式等等;另一组搜集中国春节时期相应的文化资料,然后进行两组间的交流。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借助教材加强了对课堂的跨文化意识渗透,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四)巧用课外时间,扩展学生英语文化知识

课堂时间始终有限,教师还应该充分合理的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因此,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不仅需要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展各项课外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外英语交际活动中,更高的感受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例如,可以在课外时间具备国际交际利益座谈会、以国外文化为背景的舞蹈表演赛等等,同时教师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学生在反复排练过程中,就能逐渐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以便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交流。

同时,应该注重课外活动的形式,注重活动的细节,避免活动过于的中式化,反而影响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我国涉外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合理的利用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思维的理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薇.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城市地理.2012,26(2):122-123.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FDI;股权模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60-02

1 引 言

文化的差异会对FDI的股权选择产生显著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差异越大,投资企业越倾向选择合资经营。如果投资国文化属于风险规避型,那么他们一般倾向寻找合作以共担风险,往往会选择合资经营(Erramilli,1996,Hennart and Larimo,1998)。文化差异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为了规避海外投资的风险,跨国公司往往会采取降低初期资本投入和寻求合作伙伴的方式,利用东道国企业与政府、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来开拓市场。如美国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东南亚和日本等国时大多选择合资经营的方式(Anderson and Coughlan,1987)。这在我国国内企业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投资来源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差异越大,外资越有可能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来规避风险(鲁明泓,潘镇,2006,王俊,2007)。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差异越大反而投资者更倾向独资经营。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合资经营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升高,管理容易发生分歧,内部交流也比较困难,因此投资者更愿意选择独资经营(Williamson,1979,Anderson and Gatignon,1986)。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的实证研究也很多,如Erramilli等(1997)对韩国跨国企业的研究表明,高文化距离与高股权进人方式正相关。

对于影响FDI股权选择方面的因素而言,文化差异的缩小体现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宏观中外文化的交流。交流越多,互相认可度就越高,对外资企业或产品排斥度就越低。另一种是外商进入后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得来。这种是专门针对外商企业才有的“知识累积”效应,而且这种知识累积效应在外商之间有外溢的效果。知识累积越多,投资者在东道国的资源投入量和控制程度,即承诺资源不断增多(Johanson and Vahlne,1997)。潘镇和鲁明泓(2006)的研究也表明,外商在中国积累知识的增多降低了外资进入的经营风险,从而促使它们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进入模式。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都对文化差异和跨国投资股权选择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是选择了静态截面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并没有研究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外资进入模式的动态变化情况。本文的创新就是动态的研究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以及外商的知识积累是如何影响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趋势的。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上海市1995—2011年数据,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历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1)被解释变量。外商的独资化趋势用历年进入FDI中独资企业金额占总金额比例表示,变量名为spt。

(2)解释变量。文化的融合有多种渠道,这里我们选取数据比较易得出入境旅游人数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来作为文化融合的粗略度量,这一指标越高就说明文化交流越多,文化差异越小,变量名为culture。对于外商的“知识累积”效应,本文选取历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和距离现在的年份乘积为衡量指标,变量名为study。

(3)控制变量。初期政府限制外资独资企业进入很多行业,而且对合资型企业有很多优惠政策以及随着政府开放度的逐渐提高,这些限制或优惠政策也在逐渐消失。因此选取政府的开放程度为控制变量,政府的开放度一般选取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来表示,变量名为open。

2.2 计量模型

(1)单位根检验。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变量都是不平稳的,但是一阶差分的情况下全部通过5%置信水平的平稳性检测,都是平稳的。也就是说三个变量均为阶数为1的单整时间序列,即I(1)。

(2)协整检验。我们这里采用EG两步法来进行检验。第一步是spt分别和lnstudy以及lnculture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第二步是对之前进行的回归的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平稳,则表明存在协整关系。采用AIC信息准则以及S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数。

第一步,得出回归模型

3 结 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文化融合和外商的“知识累积”效应在外商股权模式选择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为:文化的差异的确会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在华的股权模式的选择。中外文化的融合和外商的“知识累积”效应促使外商越来越多的选择独资的经营方式,即独资化趋势。同时本文也得出了我国国内政策的放开是外商独资化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可以说文化差异的缩小属于独资化趋势的内部驱动因素,而政策的放开则是外商独资化的外部契机。

参考文献:

[1]Anand.J,Delios.A. location specificity and the transferability of downstream assets to foreign subsidia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597-603.

[2]Johanson.J,Vahlne.J.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23-32.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外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而文化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纽带,商务活动离不开中外文化。但是,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商务英语人才只有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实现商务贸易中的文化尊重和文化包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加强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商务英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师方面、文化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商务英语改革加快解决。研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为我国提供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人才,而且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商务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1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而商务英语将英语与商务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既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又具备商务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外商务贸易不仅要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环境,而且还要合理处理商务文化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极为迫切。而且,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外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合作等都离不开人才的跨文化能力。

1.2文化是商务互动的纽带

商务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商务贸易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一味按照自己的文化方式行事很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导致商务贸易失败。例如,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事前对对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可能因为细小的交易环节而产生贸易分歧。具体来说,中国人习惯用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对对方的条件不满意,出于礼貌和尊重常常以沉默回应。而西方人习惯于直接表达,不考虑礼貌等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因为表达方式和习惯而产生分歧。

1.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必备技能

商务英语人才的工作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这是因为,商务与英语人才的工作岗位多为商务贸易行业,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只具备英语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文化习俗,并尊重英语国家文化。只有尊重英语国家文化才能够赢得对方的认可和赞同,商务贸易才能够继续进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必备技能。

2商务活动中中外文化差异

2.1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的首要工作,也是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在商务活动中做到恰到好处的问候和寒暄不仅能够体现商务人才的涵养,而且也体现了商务贸易双方的形象。而恰到好处的寒暄和汶口需要商务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而在东方国家,我国经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表示欢迎,用简单的语言进行问候。但是,在西方国家,双方见面的时候会采用拥抱甚至亲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诚的轻易,并且会根据与对方关系的远近来选择问候和寒暄的内容。另外,东方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处于礼貌和尊重通常不会直视对方的双眼,但是西方国家认为相互注视是自己真诚和尊重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中外商务接待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2宴请文化差异

不同的宴请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礼仪的发展,商务宴请已经不再满足于普通的生理需求,而是成为展示礼仪的重要场所。中西方在宴请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宴请礼仪有着较多要求。例如,在中国,长辈或领导居于上座、主人或陪客的人居于下座,其他的客人则按照顺序坐在偏座上。但是,在西方国家,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然后按照主嘉宾和一般客人的顺序就座。另外,从餐桌规矩方面来说,西方人一般使用刀叉,强调安静优雅的环境。他们认为在吃饭的时候发出难听的声音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东方人在就餐的时候多使用筷子,习惯热闹的氛围。

2.3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商务谈判直接影响着商务活动能够继续进行。但是,谈判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充分尊重双方的谈判风格差异。例如,在谈判风格上,东方人注重审时度势,习惯制定灵活多变的时间表,而西方人习惯制定周密的计划,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在谈判的过程中,东方人十分讲究礼节,会为对方准备礼物,说话风格多采用简介的语言表达方式,重视长远合作关系的建立。而西方人喜欢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讨厌迂回的交谈方式。另外,东方人习惯于集体协商,避免个人决定,而西方人的个人决定可以代表公司的决策。

3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文化知识教育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十分重视向学生介绍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和商务英语的操作技能,忽视了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导致商务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而且,文化范围较广,涉及语言、风俗、思维、交际等方面,需要教师进行系统把握。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只是根据自己的文化了解向学生讲解一些浅显的国外文化,文化知识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另外,部分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知识教育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缺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2缺乏文化能力培养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习惯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部分学生会存在盲目排外的显现,一味否定西方文化,缺乏文化包容心态。并且,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的知识传授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接收,然而,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

3.3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主要采用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相加的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对商务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方面的课程建设。并且,大多数高校都缺乏商务英语文化课程,没有将文化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严重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4教学手段单一

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和讨论,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知识讨论的时间很少。另外,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情境构建,没有将学生带进具体的商务英语情境中,学生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以及对商务贸易的了解,严重影响学生对商务英语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4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积极配合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其次,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外国文化或中外文化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后,学生应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商务贸易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并探索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点从词汇和语法转移到英语运用和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上。并且,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扮演,将英语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学习需求,加大文化教育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商务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商务文化差异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3合理选择教学素材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积极选择文化内容丰富且与时展相符合的教材,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另外,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商务英语报刊、网络商务文化资源以及商务礼仪等纳入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在课外资源的学习中深入了解商务英语文化及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4创设文化学习情境

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构建具体的商务文化活动场景,加强学生对商务贸易的体验。为此,商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商务接待、商务宴请、商务谈判等情境,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中商务接待文化、商务宴请文化和商务谈判文化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将中西方的商务文化进行对比,向学生传授商务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应对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5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重视商务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优化教育效果。首先,高校应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引导商务英语教师学习西方文化,加强商务英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文化包容心态和跨文化意识;其次,高校应不断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习培训,使商务英语教师深入接触对外商务活动,学习对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技巧,进而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陈蓓.基于学生需求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1).

[3]仲姗.浅析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4(8).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第6篇

中国作协多种举措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一个民族面向世界的名片。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在向世界全面展示国家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作家和文学资源,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中国文学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让世界在文学中读懂中国。

系列活动促进交流增进了解

在做好中外作家代表团互访、派遣中国作家参加国际写作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基础之上,中国作家协会近年来不断寻找新的渠道,为中外作家面对面交流创造更多机会。

近两年来,中国作协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加强中外文学交流,促进中外作家乃至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陆续举办了首届中日韩文学论坛以及中美、中德、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与欧美同行们就“全球化与文学”、“经典与创新”等话题进行坦率的交流,尊重包容彼此间的差异,共享文学带来的多元、理解、融合与进步。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在许多国外文学论坛、文学讲座里,我看到我的很多同行们所介绍的当代中国文学、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情感,都对最普通的外国听众产生着生动而积极的影响。”中外文学论坛的举办,以文学的力量使国际增进了对于中国的了解,据悉,中外文学论坛还将在今后陆续举办。

为推动中外文学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中国作协还借鉴国外写作营如“爱荷华写作计划”等成功经验,先后在庐山和唐山开办国际写作营,邀请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内外作家,以写作营为平台,增进交流和理解,推动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外作家学习借鉴彼此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经验创造条件。中国作协致力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这一形式,使之逐步成为品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中外作家参与。

在国际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

在近年有影响的国际文化活动中,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视野之中。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百余名中国作家的盛大亮相,在书展上刮起一股强劲的“中国文学风”。通过对话、访谈、演讲和“中国文学之夜”等活动,中国作家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全面展示了自己开放沟通的姿态和中国文学丰富厚重的面貌。在今年即将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作协作为新增主办单位,将在图博会现场设立专区,展示“走出去”的当代文学作品及“百本当代文学翻译图书”项目中拟翻译出版的作品,通过举办作品朗读、演讲等多种形式的作家活动,向海外出版商推广中国当代文学,促进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

面向国际推介作家作品

从2009年起,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日报社开展深度合作,结合《中国日报》的对外宣传优势,充分发掘作家、评论家资源,在《中国日报》推出了以介绍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和作品为主要内容的阅读版,启动了“30位重点中国当代作家系列访谈”工程,共同实践“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理念,在推介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新名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广海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特色,也表明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文化传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加强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之关系的研究,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方略与模式,亦为题中原有之义”。与之相应地,国家汉办在2012年重新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及培养模式提供了明确指向,也为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以掌握中外文化概况为知识基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为重点”的教学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的,这就要求这一专业的学习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而后者正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一,理解并掌握中外文化的异同,形成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知识基础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知识性目标。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走出国门的汉语教学不再单纯强调语言教学,而是把汉语国际推广视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和文化品牌”,更加注重如何在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下传播中华文化的正面形象,即,“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意味着从业者本身应具备扎实全面的中外文化素养。在这方面,《标准》“文化与交际”模块中的标准三“中国文化”部分有着具体说明,“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很明显,这一标准不仅规定了从业者应具有中国文化知识能力,还强调了将相关文化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与之相一致,汉语国际专业文化教学的教学方向也应该立足于在全球化视野中看待中国文化,从国际视角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这就意味着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决不能孤立地讲授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而是应该将中国文化放在中外文化比较的学科视野中进行理解,使学生在掌握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熟悉如何针对不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来阐释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当代特色;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中国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多元知识框架。

第二,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培养学生学习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中外文化知识之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始终的另一核心教学目标。而且,考虑到汉语国际教学专业突出的应用性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学生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必备能力。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来说,汉语国际教育所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目的语文化的文化情境中进行顺畅交际的能力。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及原则,更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践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因而仅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难以达成这一目标的,也就意味着有必要根据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培养目标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

二、应用“以学促教、渗透式与实践性并举”的基本教学策略

与其他专业的文化类课程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既要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实践能力,这就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开放的多样化教学策略。

(一)将语言类知识与文化类知识衔接组合为一体

在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争论的焦点,语言教学一直处在首要和核心的地位,文化教学被视作可有可无的辅助因素。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不断扩展,文化教学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海外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不仅定位于教授汉语,更被视作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平台。但须要注意的是,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才能深入理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在进行文化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孤立地进行文化常识的讲授,而应该有意识地将文化学习和语言知识融合在一起。例如,在介绍中国颜色文化时,可以按照汉语水平考试中不同等级的颜色词顺序进行梳理;在讲授高低情境文化的不同表现时,可以结合常见的礼貌用语和相关的句法结构来进行说明。通过这些多角度的教学实例既可以避免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割裂开来的片面教学模式,又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将文化知识转化成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具体方法和操作原则。

(二)将抽象的文化观念教学融入到具体可感的微观文化知识学习中

与一般文化类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情况不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教学更加注重应用性,将抽象概括的文化知识转化为鲜活具体的文化体验。根据这一特定的专业要求,文化类课程可以结合影像教学、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行中华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情况的相关教学。举例来说,在讲解中国历史、宗教文化、园林文化时可以加入相关纪录片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类似纪录片的介绍来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并提高文化敏感性;在介绍中国民俗文化时,既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节日、婚庆、饮食等民俗进行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刮痧》等反映中外文化习俗交叉碰撞的影视作品或邀请具有不同国家旅行经验的嘉宾进行特约讲座,让学生在加深对中国文化习俗理解的同时又能认识到中外文化观念的具体差异,这不仅比单一的课堂讲授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的能力。

此外,也可以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技能训练融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把书法、民族乐器、茶艺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中来,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从事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工作。

(三)将学生的教学实践纳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并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教学实践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第8篇

始于2007年的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明年将以博罗那上海当代的全新品牌亮相。SH Contemporary品牌所有者意大利博罗尼亚国际展览集团的总裁杜乔先生,以及该集团驻上海全资子公司——博罗那展览(上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欧阳晖女士表示:“没有延续2013年的SH Contemporary,是因为我们在探索新的发展之路。SH Contemporary自进入中国开始。就逐渐建立其在亚洲当代艺术展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与活力的领先地位。很遗憾,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与之前的合作方继续合作。但是今天,我们很高兴能够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这一重量级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上海当代继续前进。”杜乔先生补充道:“作为意中文化,乃至全球文化的交流平台,上海当代获得了意大利政府的极大重视。这次展会的新命名,也重新定义了博罗尼亚国际展览集团对这一当代艺术展更国际化、前沿化的期望,博罗那上海当代将继续成为国外艺术机构、画廊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桥梁。”

2014年9月,中国的当代艺术圈将会迎来崭新的“博罗那上海当代”这一全新品牌时代。据悉,今年的9月即将召开新闻会。

共存 当代艺术作品联展

2013年6月23日“共存——当代艺术作品联展”在昆山和风雅颂举办,此次参展的画家包括:李山、张恩利、裴晶、曲丰国、王喜波、韩家泉、龚新如等21位艺术家。他们多为长期生活或毕业于上海的画家,了解上海文化,并创作出表达不同观点的作品。如同这座城市一样有着丰富独立和兼而有之的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前卫文化现象,当代艺术从来就不曾以单一的形态存在,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种行之有效的程式,它们总是基于艺术家个体的微观视角去对历史的宏流不断地作出历史性的反应。

西方的20世纪艺术是这样,中国1970年代末以来的诸多艺术实验也是这样。在那些可被定义的宏观表象之下,总是共存着许多不尽相同的立场与态度,也正是这样一些各抒己见的行动构成了我们30多年来真切而鲜活的当代艺术史。

为了让这一段记忆不至于在许多大而化之的观看方式中被慢慢删除,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时代的历史意味以及对未来的关照,我们或许需要一种超越断代学与分类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那些在观念、风格和媒材上大相径庭却共存于当下的艺术作品。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次展览所选择的艺术家不仅在年龄上跨度极大,而且就意识倾向与艺术语言来说也相去甚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选择是随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