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的课程

学前教育的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模式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82-01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其加快发展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以及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形势来看,幼儿园课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每个幼儿园所设计的课程方案都不尽相同。学前教育课程个性化、多样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以及本土化发展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课程建设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进行集中阐述。

一 课程实施以创生取向为原则

通常课程实施可分为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创生取向。从我国传统课程实施来看,由于受到经济体制以及课程管理方式的影响,课程实施一般都是忠实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传输规定的教学内容。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普遍使用苏联分科教材,学前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如实传递给儿童。我国目前幼儿教育没有规定必须执行的教材,并且课程内容回归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呼声。在这种形势下,课程实施就应该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但实际上,目前我国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课程内容依然主要来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并且在课程进行中,绝大多数教师也仍旧坚持教材的忠实取向。这一取向使得课程实施成了程序化、技术化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使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抹杀,是完全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理念的。

当前形势下所倡导的儿童主体地位,强调儿童不但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课程是师生亲身体会、领悟到的经验,而事先计划的课程方案仅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因而教师应更加注重创造性、反思性教学实践。实施创生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儿童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教师就要更加尊重儿童活动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二 将儿童活动视为课程设计的通道

活动作为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同时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儿童在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交往等多种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唯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他们才能够把内在的东西逐渐外露,并通过长时间地和外界接触,改造他们的生命,丰富他们的心灵。所以,学前课程实施的重点绝非是教师的“讲”,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做”。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在现实世界或现实情境中不断感受、体验、尝试,使儿童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游戏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主自发、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他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创造。

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的生活中主要有生活、游戏以及学习三种活动,这三个活动应充分发挥合力,共同保证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这三者当中,游戏始终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游戏是最符合儿童本性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实现积极主动、自由自在、自主自发、不受约束,并且能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都只重视幼儿的学习,却严重忽视甚至忽略了儿童的游戏以及生活。从当前形势来看,伴随“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生活”逐渐被纳入到法律法规,且开始深入人心,幼儿园方面也开始对幼儿游戏活动高度关注起来。虽从表面来看都是游戏,但实际上多数为假游戏,游戏成了包裹知识的工具。所以,学前教育改革应以儿童游戏活动为出发点,同时关注儿童生活,并对儿童学习进行合理设计,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观察、交往、操作等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 结束语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第2篇

体育游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的练习采用体育游戏的方式符合儿童的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研究和设计中,认为必须要符合教育、体育等规律,才能开好学前体育游戏课程。

关键词:

学前教育;体育游戏课程;教学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院率要达到95%[1]。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在2012年国家教育部特批的试办硕士专业,其目的是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鞍山师范学院是教育部特批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硕士招生单位,近几年我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本题目是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的子项目研究内容。体育游戏作为学前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定位。体育游戏作为一门课程更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其中健康是第一位的,健康的目标四中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2]。所以体育游戏课程是实现儿童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儿童的活动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我们对儿童的体育游戏的编排与设计,体育游戏的教学与运用等一定要进行专门的研究,科学地指导儿童进行体育活动,才能更好的为儿童服务,使我们的少年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了解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编排与设计要求

1、要符合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学前儿童是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身体的各器官、系统、组织都没有发育完全,与成年人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所以要了解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与规律,才能科学地设计儿童体育游戏。比如学前儿童的呼吸系统的特征是组织娇嫩,呼吸道粘膜容易受到损伤,在粘膜上有血管和淋巴管[3]。在儿童的常见病种,呼吸系统的感染占很大的比重,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所以要让儿童在空气新鲜的户外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不能安排时间长、运动量过大的体育游戏。

2、要符合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特征。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二条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我们在设计儿童体育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不仅是实现了体育活动的目的,更多的是实现了儿童的身心全面的发展,让他们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健康。比如我们设计的一些合作类的体育游戏,孩子们需要配合、合作,进行竞赛的形式。这时他们都希望完成的又快又好,都会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会动脑筋,手脚配合,激发了他们的大脑、身体、精神的全部参与,对于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3、要符合学前儿童的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运动是一个身体的活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要符合身体机能的规律,要遵循负荷适应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体育运动的规律。学前儿童的身体是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运动系统的特点是骨组织不断骨化;骨富于弹性,易变形;关节、韧带较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所以在安排体育游戏的时候要考虑运动量、负荷等,以免对儿童造成伤害。体育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体的锻炼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在安排体育游戏的时候,要有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计划和安排,要符合体育运动和儿童身体发展的规律。

二、掌握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教学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高级神经活动抑制过程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而不好静。所以,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尽量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事物、感受情感、感受技能,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同时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把一些体育游戏安排的情境性,故事性强一些,让孩子在运动中要动脑、动手、动身体,全面地感受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教育性。

2、全面发展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全面,一个是身心全面发展;另一个是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是指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儿童的身体技能,而且让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动脑、学会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体育游戏的魅力所在。儿童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让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发展走、跑、跳、投等基本的技能,同时要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平衡、协调等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充分综合运用各类体育游戏,不要只发展某一身体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儿童在身体素质的发展方面往往被忽视,其实,儿童期的身体素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安全保障原则。在运动中保障儿童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面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障儿童身体的安全;二是保障体育游戏场地器材的安全。儿童身体的安全是因为儿童的身体非常娇嫩,不能做过于激烈的、时间较长的运动,以免疲劳受伤。场地器材的安全要注意场地硬度,周围的防护等,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差,我们要考虑到;还有器材的大小、高低、软硬等都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去安排,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体育游戏作为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根据教育、体育的规律去研究和设计课程,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去安排课程,这样才能让体育游戏这个课程为学前儿童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2001.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载体,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的操作规范。一定程度上,课程体系的建构不仅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向性,而且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当前各大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普遍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忽略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内容。因此,从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建构出发,对于当前的课程设置体系作出妥善调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从学前教育专业中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及通识教育四个方面就课程建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 积极整合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开展的主要课程内容,也是学生接触到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专业课程教育。然而,不少高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构时盲目突出专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的数量上过于频繁,且覆盖范围广,缺乏有效的内在逻辑性,核心内容不明显。甚至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也掺入了过多的专业课程,单纯注重专业教育的纵向发展,忽略了横向联合的巨大作用。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课程的重新建构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专业教育课程在设置时需要秉承少而精的原则,突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注重综合性专业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此外,时刻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再对自身的课程作出适当调整也是尤为重要的。

(二) 突出技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理论指导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来说自然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也同样不可忽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能力的薄弱成为了其就业过程中的绊脚石,这正是由于不少高校在进行课程建构时忽略了对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与指导。综合技能是幼儿教育中的必备任务,也是体现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然途径,师范类学前教育毕业生必须对自身的技能有一个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从学校角度来说,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培养力度,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就业市场的融合。从美术、歌唱、舞蹈等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且这样的技能训练应始终贯穿在学前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

(三) 重视实践教育课程的开展

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构中实践课程的融入是培养学生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作为将来幼儿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的最好尝试。通常学前教育实践教育课程的结构主要有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部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不少院校在安排教育见习时往往周期比较短,见习效果也不是很好。教育实习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展,一般是学习备课和上课的技巧,而对于整体的教学活动则没有过多的涉及。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课程其形式都比较单一,内容也不够透彻,这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在重新建构实践教育课程时,可以在校园内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并积极联系相关幼儿园提供一定的帮助,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适时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四) 关注通识教育课程的融入

所谓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大学英语课程和基础计算机应用课程以及相关德育类课程的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而且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通识教育中的培养力度,引导学生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自身的政治法制基础和道德文化修养,力求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外,一些工具类课程的开展,如大学语文、演讲艺术等,也是夯实通识教育的关键所在。针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也可以开设一些类似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通识教育课程,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除了上述提到的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及通识教育四个方面的课程建构之外,增加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自主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也是尤为重要的。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应妥善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既要突出选修课程的促进作用,又不能妨碍到正常必修课程的开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差异的本质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接受能力着手,做到必修课程的精简和选修课程的增加。在重新建构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下,学生必能有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学前教育专业的市场前景也必将更加广阔。

结语

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中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及通识教育四个方面的课程结构来看,已经逐渐涌现出一些弊端。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失调,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专业培训力度不够,实践环节缺失等都成为了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因此,从课程建构的角度出发,适当增加学生自主选修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势必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课程的重新建构还将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大顺,王云霞,郭学毅.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1).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每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承续性

依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将美术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手工部分和绘画部分两大部分内容。手工部分分为(泥塑、手工艺制作、幼儿园艺术设计、图案装饰)四个教学部分内容;绘画部分分为(美术基础、儿童彩绘、美术欣赏与创作、儿童素描)四个教学部分内容。每个学期同时开设两个教学内容,(即手工部分和绘画部分各一个教学内容)。这种课程结构的开设,打破了以往学生先学手工后学绘画的课程体系模式,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不仅具备绘画基本功,也掌握了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课程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体化安排,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原则,使每门课程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承续性。

二、细化教学内容,制定详细、有效的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美术基础、泥塑基础知识、儿童彩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美术赏析的基本能力与方法、素描基础知识、手工艺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图案装饰知识、幼儿园艺术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相关知识、教学环境创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培养学生如何表现的同时去理解美、发现美,最后用美的语言、美的特质来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2、课程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素养和扎实的绘画鉴赏、手工制作和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开放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启蒙者、引领者、促进者。

(2)知识目标:了解、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与技法、泥塑基础知识与技法、儿童彩绘基础知识与技法、手工艺制作基础知识与技法、相关美术作品的了解与赏析、掌握幼儿园艺术设计、玩教具制作、教学环境创设等的基础知识与技法。

(3)能力目标: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程结构设置及具体的内容

美术课程结构设置采取“教学模块”的形式设置,按照每学期38学时的模式开设,细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美术基本功。

1、课程结构设置:模块一: 美术基础(38学时);模块二:泥塑 (38学时);模块三:手工艺制作 (38学时);模块四:儿童彩绘(38学时);模块五:美术欣赏与创作(38学时);模块六:幼儿园艺术设计(38 学时);模块七:素描基础(38学时);模块八:图案装饰(38学时)。

2、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及课时分配:

模块一: 美术基础(38):第一章 认识、理解和掌握简笔画(8学时)第二章 静物简笔画(8学时);第三章 植物简笔画(10学时);第四章 动物简笔画(12学时)

模块二:泥塑 (38):第一章 课程概述 (1学时);第二章 彩泥手工的基本方法(1学时); 第三章 彩泥手工的配色(1学时);第四章 彩泥手工的塑形(1学时);第五章 水果、蔬菜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六章 食品、用品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七章 植物、动物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八章 人物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九章 陶泥手工基础造型技法(6学时);第十章 废旧物造型(4学时)

模块三:手工艺制作 (38学时): 第一章 课程概述 (2学时); 第二章 平面纸工 (18学时);第三章 立体纸工(18学时)

模块四:儿童彩绘(38学时):第一章 色彩概述(2学时); 第二章 色彩的基础知识(6学时); 第三章 色彩搭配(18学时);第四章 色彩的应用(12学时)

模块五:美术欣赏与创作(38学时)第一章 古典主义时期(4学时);第二章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4学时);第三章 印象派(8学时);第四章 后印象派(8学时);第五章 现代艺术(10学时);第六章 儿童画欣赏(4学时);

模块六:幼儿园艺术设计(38学时):第一章 课程概述(2学时);第二章 字体设计(12学时);第三章 贺卡(8学时);第四章 幼儿园海报设计(8学时);第五章 黑板报(6学时);第六章 幼儿园艺术设计欣赏(2学时);

模块七:素描基础(38学时):第一章 素描基础概述(2学时);第二章 速写(6学时);第三章 线描(12学时);第四章 结构素描(6学时);第五章 静物素描(12学时)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第5篇

一、我国目前的学前音乐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第6篇

“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针对过去传统教育提出的,传统教育具有盲目性和呆板性,过分迷信书本,相比之下,活教育具有超前的科学性,它注重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和灵活性。“活教育”理论对今天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会推动学前教育更好地发展。

在“活教育”的课程论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深有体会。过去的传统教育都是让孩子坐在教室里进行学习,以教师讲,幼儿听为主,但是这样的上课方式总是效果不佳,孩子的兴趣不大,注意力也不能维持很久,大部分孩子过了十几分钟就不能安分地坐着,有的屁股动来动去,有的把头摇来摇去,有的干脆就跑来跑去的,这样的课堂很难维持下去,讲课的意义也就不大了。陈鹤琴的“活教育”强调一个活字,灵活运用“活教育”思想的精髓,利用好大自然和大社会的资源,会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抓住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认真上课了。在这里,我想用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美术课大家都喜欢由教师示范画出一幅画,然后孩子自己在自己的画纸上画,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画的都是一个样,教师画的是圆形,孩子也跟着画圆形,教师画的是方形,孩子也跟着画方形,试问这样的效果好不好呢?接触了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后,我一改过去的上课方式,利用好大自然、大社会的资源。一天的美术课是“我的菜地”,我没让孩子跟着我画,而是带着孩子走到菜地上观察菜地。这下孩子可开心了,一路上有很多的发现,有的孩子发现了太阳公公,有的孩子发现了从菜地飞过的蝴蝶,有的孩子发现了菜地里的虫子,由此展开了很多的话题。我趁机抓住孩子的兴趣,抛给了孩子问题:“宝贝,我们的菜为什么会长虫子啊?怎样才能不长虫子呢?”孩子们有很多很多的答案,由此展开“菜地为什么长虫子”的讨论,回到课室后,孩子的兴趣依然很浓,大家都在画纸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菜地,这一次,孩子们的画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观察事物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想法,看的视角不一样,画出来的东西也就有所区别了。孩子们的菜地上有画蝴蝶的,有画花的,还有画虫子爬在菜叶上的。如果这一节美术课像往常一样,教师进行示范,然后孩子自己画,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孩子的思维会严重地受到限制,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

(作者单位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机关幼儿园)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探讨

钢琴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着一样的特点,都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需要我们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计划、统筹并付诸实施才能完成教育目的。但是,与其他的专业科目相比,它又有自己特殊的要求,需要我们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切实做好这项工

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做出科学的分析与探讨,为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理论指导。

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教学存在的特点分析

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教育存在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选择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保障钢琴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钢琴弹奏的困难程度比较高

作为“音乐中的王者”,钢琴具有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的演奏特点,这就对我们演奏者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演奏者如果在某一个环节上达不到具体的要求,那么想要弹奏好钢琴是非常困难的。

2.中职学校的学制短

在中职教育中,学校的学制一般设置为三年,前两年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后一年则为外出实习的时间。由于钢琴弹奏具有较高的难度,它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想要将它练习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两年的学习时间,学习较好的学生也只能练到车尔尼五九九程度的水平。

3.学生间的素质差异比较大

由于学生来自的地域不同,之前接受的音乐教育水平和层次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对钢琴的认识以及音乐的基本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区别性地对待,这也给学前教育中的钢琴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对学前教育钢琴科目教学存在特点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来安排课程的设置以及科学地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详细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钢琴科目的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两年,四个学期,每个学期约为十八周。首先,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钢琴教学的内容,一个课时安排的新内容不能太多,否则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消化不了,也不能安排的太少,从而放慢了整个学期的整体学习进度。其次,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们的认识规律。

2.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学前教育有着自己专属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前教育的特点,将它与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钢琴教学的特点进行充分的结合来选择教学的方法。此外,还应该避免学生弹奏那些技术达不到的高难度曲目,避免养成不良的弹奏习惯。

三、总结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科目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我们根据学前教育的实际条件、学生的钢琴基础以及中职钢琴教师的综合能力来客观地制订。在此,也希望有更多、更科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呈现出来,为促进钢琴教育事业的科学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岚岚.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2]顾晓华.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的思索: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节奏教学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3).

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小班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09-02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出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当中。实施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化;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机智,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使教育有了变得更加精致的可能。小班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核心基础课程中得到了应用,例如在钢琴、声乐、舞蹈等课程中应用较广泛。但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实施小班化教学中,对小班化教学的特征及内涵理解不够,或是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使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笔者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减少,更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和单独辅导,人人能在充裕的空间和时间中充分活动,教师因材施教,同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重点为幼儿园培养师资的学校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们的重视,所以社会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可以看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非常有必要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重心由“教”转移到“学”

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上课由被动变为主动。未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需要这个素质和能力,以利于对日后的教学活动进行组织。

(二)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

钢琴、声乐、舞蹈、美术、手工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这几项技能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地实践练习,但是每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就要求教师区别教学,逐个击破,才能充分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掌握“基本功”,组织以后的教学活动。这一点,正好体现了小班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小班化教学,创设的课堂情景是学生喜欢的“竞赛场”“展示场”,不是枯燥单调的接受知识,而是完全利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现场的模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数量不足

从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师资条件来看,目前的教师人数是远远不足够的。如果按照小班化教学的教师配备标准来看,师生比一般为10比1,对比现今的师生比例相差很大。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人数为40-50人,较少点的班级人数也有30人左右。这样,如果实施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至少是原来的3倍,这无疑增加了很大的师资压力。

(二)师资质量达不到要求

小班化教学涉及面很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技能上“一技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有些是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在接受小班化教学模式时存在一些不适应,教育观念比较保守,缺少活力,较难更好地组织小班化教学。也有一些是应届毕业生进入学校教学,这样的新老师又缺少实践教学经验,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在组织小班化教学中,控制和组织课堂的能力不足,会影响小班化教学的效果。

(三)小班化教学环境有限

小班化教学要求更好的教学环境,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中均有美术、手工制作、钢琴、声乐以及舞蹈等专业基础课,这类课程需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比如钢琴室、舞蹈室、手工室等需要更多硬件教学设施和利于教学的宽敞教室,以及教室的环境布置等,这些都是小班化教学需要面临的问题。

(四)小班化教学没有得到广泛重视

多数学生和家长,甚至一些老教师都根本没听过“小班化教学”,没有认识,就更谈不上认可,所以缺乏对“小班化教学”的宣传。也有多数老师对小班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理解不够,理解较为片面,习惯将“小班化”教学与“小班教学”“重点教学”之类的教学等同起来。只看到表面或形式的变化,却不知小班化教学的关键却在于教师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等实质上。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对于教师的评价,继续采用普通班级教学的评价模式进行,对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教师产生误导,采取小班化教学的教师们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评价,会忽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不协调的教学评价体系,阻碍了小班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高校普遍存在着采用一般性考试和标准化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广泛性、知识的宽广性、情感态度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策略

(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创造适宜开展小班化教学的条件

第一,根据小班化班额配置比例,保证学生数、教师数和教室数的匹配。一般来说,小班化教学要求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在25-32人之间,每班配备教授不同学科的多名教师,同时多功能教室如钢琴弹奏室、声乐室、舞蹈室、手工室等,要根据班级人数进行配套。此外,在上课教室内要求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重视教学环境的设计。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室、活动室、走廊等设施及布置所构成的硬件教学环境,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习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此外,也包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等软件教学环境。为满足小班化教学要求的设施配备和教学环境,以及对教师的培训,落实教师待遇,都需要付出相对于普通班更高的教育成本。加大教育投资是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经济保证,没有充足的教育财政投入,一切都将成为空话。

(二)培养和引进高质量的师资

一方面,更新教师观念,组织教师培训。对于一些老教师,存在旧的教学思想观念,还是习惯于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也是要走向幼儿园教师岗位,需要组织教学,进行学前儿童的日常管理等,如果缺少课堂的实践演练,在以后的实习和就业中会面临很大障碍。所以要先转变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对于年轻教师们,要加强培训,定期组织观摩学习,提高新老师们的教学组织能力。

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教学。为了更加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聘请幼儿园以及早教培训机构等优秀的专家、老师到大学生的课堂中进行授课指导,用她们在该专业的优秀工作经验帮助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和技能。

(三)小班化教学开展形式多样化

当一些高校不具备小班化教学的充足的教室资源和师资条件时,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班与分班教学灵活结合,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制定包括合班分班上课时间、地点、形式等内容详细的教学计划。如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声乐课等,在一般理论学习部分,可以进行普通班集体授课,而在技能展示部分,将班级人数分为2到3组等,不同组别的学生根据课表的时间回到教室上课。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到教学资源,也可以给不在那个时间段上课的学生复习巩固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

(四)完善小班化教学的评价系统

小班化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将最终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标准外,还要将学生们的阶段性的技能汇报以及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奖的情况等内容放进教学评价体系中,既是对老师们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所以要将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淡化选拔性评价。只有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才能推动小班化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真正想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丽红.试论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方法[J].教育评价研究,2004(7)

[2]邹硕.小班化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李彩雁.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

[4]农嘉,孔丽云.小班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中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4(9)

[5]闫守轩,朱宁波.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6]刘径言.高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构想与可能途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