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措施

现代农业的高水平建设既离不开日益创新的科学技术,又离不开素质过硬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优胜劣汰成为常态,作为农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 ——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教育和就业各项制度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之时,农业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农业人才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农业院校的毕业学生要能够对新形势有清楚的认知,对自身的知识构架有清晰的了解,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主动创业,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1.对就业前景的认识

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引导,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这对其求职与入职后的工作态度会产生稳定性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乐观的求职态度,这部分学生占整个毕业学生群体的 2 7.7%,他们对于自己的学历和工作能力比较有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一份适合的好工作。一类是消极悲观的求职态度,占到 25.1%,他们之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专业过于冷门,不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最后一类是模棱两可的态度,他们虽然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也没有持过于消极的态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将未来寄希望于客观因素。

2.对就业制度的了解

我国针对就业形势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从制度上对就业进行指导和规范。我国目前的就业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即劳动合同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人事制度,具体的职业有相应的具体制度,当下我国的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也有自己的标准。因此毕业生应该时刻把握这一趋势,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要求,重点武装自己,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也应该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亲友的影响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属性就是人类具有社会性,我们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不同的圈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构建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受到亲朋好友的影响。其中,来自父母方面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毕业生自小生活在父母所给予的生活圈,父母的工作和家庭的和睦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选择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毕业生的家庭比较贫困,那么他在选择职位的时候就更容易选择和父母职业不同的岗位;相反,如果一个毕业生来自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那么这个学生就对父母的职业认同并产生倾向性,从而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二是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殷切希望。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求学多年期间,所花费的金钱数额巨大,尤其对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位时,出于对父母的感恩,会偏向于接受父母的建议。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受父母长辈的约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4.就业信息的获取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资料信息、就业培训与测评信息、就业规约信息以及用人单位信息等几方面。毕业生在获取资料时通常通过网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企业宣传单以及自己的生活圈来搜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就业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毕业生更倾向于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所拥有的实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他们认为对企业上述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对于自己的职位选择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比例占到了 4 1.2%。另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的选择应该首先考虑物质的回报,认为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方面的需求之后才有能力去考虑精神的享受,因此他们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更加关注企业所开列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5.求职标准的改变

在就业之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工作的稳定性,这要从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来衡量。如果在就业当中,毕业生发现实际的工作条件与自己所设想的环境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他们会不会从降低自己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角度来适应目前已经从事的工作呢?调查表明,大概会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在工作后进行反思并且拿出实际行动努力适应环境,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争取做出一番成就来。

6.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初入社会,人脉稀薄,如果在同等的就业机会下,用人单位选择自己的机会就会很渺茫。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在搜集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信息时,会遇到很多阻力,获取到的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少之又少,而花费在搜集资料方面的精力却很大。还有部分外来求学的学生,面对有些企业出于现实考虑和经济成本偏向于招收本地区的毕业生时,受到的就业歧视比较明显。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这是很多女大学生会遇到的情况。有相关数据表明,在学历、工作能力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比男同学低,这成了企业招聘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二、促进农科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就业政策的完善

首先,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信息置于统一平台。例如,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都采取了通过统一平台信息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全面性。根据这两个考试平台的经验,其他性质的岗位在招聘时,也应该采取如上方式,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信息获取不公平、无效性的问题。其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贷款”、税收优惠等。毕业生所在学校也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部分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并且有自己的打算和实施计划,有的甚至在上学期间就已经付诸实践。因此,国家在扶持学生创业的政策上应该加大资金以及智力方面的投入,减少他们的创业成本,缩短行政审批手续,帮助尽快落实帮扶项目。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2.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高等院校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来源,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踏板,是指引学生就业的基地,对毕业生的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这是因为农业的产业关联度比其他产业高。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条联系密切的产业链,从融资到种植到饲料再到加工等环节衔接紧密,关联度很高。在其他产业中这样的关联度是不具备的,例如在工业中,建筑、纺织和机械是无法形成很高的关联度的。因此,高校在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大部分农民都具备种植、养殖和对农机设备的操作等能力,实践性较强。但是在高校中,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于精细,综合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时往往捉襟见肘,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遇到重重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专业课的改革,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3.用人单位用人观的改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耕种不再只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中,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判断,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非重点农业高校和农业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但是在现实招聘中,农业类毕业生就业明显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歧视,这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依旧停留在认知中的农业等于简单耕种的传统观念的缘故。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农业高校纷纷更换校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智力支持,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现在的农业高校针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学生不仅从理论研究上加以培养而且从实践能力上加以训练,以保证他们在能力水平上不逊于其他学校和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所有毕业生一视同仁。

4.亲友、家庭的支持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家庭背景是其重要的参考标准和力量源泉,他们受到直系亲属特别是父母亲的影响很大。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的父母,其社会资源和人脉能够帮助孩子在同等情况下更容易获得自己理想的岗位,能给他们提供丰厚的资金及信息支持。另外,一个家庭的思想观念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起到引导作用。但需注意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应该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压力,父母如果引导得当,那么子女会努力为实现父母的深切期望而奋斗。父母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了解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趋势,从根本上转变轻农歧农的观念,不再用传统观念教导子女,从而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将自己的观念硬加于孩子身上。

5.毕业生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毕业生是就业大军的主体,除了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政策扶持和保障外,毕业生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将学校安排的理论课程及实践锻炼做好,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实情况及早做出合理的前景规划,并且培养自己的乐观心态。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很多毕业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走,没有目标。因此大学生应该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他们的帮助来对自身的能力、爱好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其次,加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深处象牙塔中多年,独立性较强,但缺乏相应的团队意识,与社会脱轨,对于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过于理想化。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用人单位出于现实考虑更倾向于招聘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懂得团队配合的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因此,农业高校的毕业生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够弥补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三、小结

在当下的社会中,家庭亲属甚至农业毕业生自己仍存在着“脱农”的观念,认为从事农业工作是最辛苦回报却最低的行业,希望能够在大城市中找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既体面又能保证物质生活的无虑,这也是导致农业技术人才市场供求脱节的原因之一。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位,毕业生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毕业生还应该自主创业,利用自己的所长来为地方建设和自身发展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

[2]魏琳.高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途径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陈光.农业院校“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

[4]袁涛,顾明华,李正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1农药学科的发展

农药学科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学科北京农业大学于1952年创建了第一个农药学专业.距今仅有50年的历史。却得到了快速发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有关学科专业进行调整时,将农药学上升为植物保护学的二级学科:国家在“九五”和叫一五”规划中加大对农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各农林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农药学硕士点、博士点,培养农药学高级人才。农药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绝大部分植保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所面对的就业岗位,往往与农药有很大关系,如农药营销、农药技术服务、农药管理、农药残留检测、农药应用和农药开发等。但在国家本科招生专业目录上没有农药学专业.因此,许多高等农林院校都在尝试开办与该专业相近的专业.开始了农药以及与农药相关专业的本科招生_3]。从2002年开始,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及莱阳农学院等.陆续在植保系或植保学院下招收制药工程专业农药学方向的本科生同时西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也在原植保专业中招收农药学方向的本科生而更多的农业院校则是通过加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来系统介绍农药学相关的知识体系这些举措对农药学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说明农药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

2海南农药现状及农药学科的建设

海南热区对农药的需求量巨大.但海南农药企业基础较薄弱,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药市场较为混乱.应用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及存在盲目促销等现象。同时,农民施药水平低.综合防治观念薄弱.病后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不注意清理田间病虫源及采取各种农业的、生物的防治措施,滥用和乱混农药现象严重,使得防治效果差.又污染环境这些都直接导致海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所致的人畜中毒事件屡屡发生2010年初的水胺硫磷等高毒农药残留超标所致“毒豇豆”事件.再次给海南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2010年底.海南颁布了《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修订)》,规定在海南禁用的农药品种多达52种要解决海南农药的诸多问题.除了政府制定禁用高毒农药加强农药管理的决策与举措外.还需发展高效、经济、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以替代高毒农药,需要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研发能力及加强农药的科学使用与管理而解决问题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完善农药学科体系.培养合格实用的农药学专业人才。

2.1海南大学农药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

农药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到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同时也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校的社会评估。为了适应农药学科的发展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农药学科系列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进行规划、改进和完善,就成了当务之急。《植物化学保护》作为研究和指导科学合理应用农药的一门学科.在农药学人才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保专业的学生对于农药的认识和了解主要通过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学习_4]海南大学于1965年创建化保实验室.主要承担农学类本科专业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本科教育计划的调整.我校相关学科的设置及教学计划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及改革.植物化学保护总学时从100缩减为5O.其中实验学时却增加了3学时.并增加了0.4周的课程实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在原有化保实验室基础之上.于2000年创建农药学实验室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2004年增加了植物保护专业农药方向:2005年又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农药方向.同年开始招收农药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建立了“农药学省部共建实验室”近年.我校植保专业的教学计划出现较大的调整.在农药学科的建设、农药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全方位的改革我校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资料收集.结合本专业实际提出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新设多门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生产实际.更新和补充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了科学无害化控制技术及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法研究目前我校已开设的与农药学科有关的课程除原有的《植物化学保护》外,还包括《杂草识别与防除》、《农药生物测定》、《农药毒理学》、《生物农药》等专业选修课程。针对农药方向本科生新设专业课程有:《农药学》、《化学制药工程》、《农药分析》、《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残留检测》、《田间药效试验与分析》、《农药合成》和《生物制药二『=程》等。农药学的系列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包括植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及园艺、农学、果树等农学类专业。

2.2农药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必需紧跟时代步伐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学改革的步伐也不会终止.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但是教材的编写和修订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进展以及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边缘知识”都汇集到一本书中。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需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使其更加充实、新颖、结构更为合理,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农药加工、田间施药及毒理学研究等学生不能亲自实践的内容,以及一些比较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的章节,通过图片、动画、穿插的视频等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地表达出来。优秀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并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E8]。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课堂讲授只是播放幻灯片.我们强调的是以多媒体为主.适当辅以板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及作业为辅,建立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借鉴其它学校的il女革经验.改变以往老师一味灌输的方式.充分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实地考察式等多种教学珏;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等的方法提供学生登台讲解机会.培养学生查阅专业文献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以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农药研究的最新动态.对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采取辩论式教学.对存在争议的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对实验室、农药厂的参观、对农药实验方法、生产技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农药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实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实验操作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2.3农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农药学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的特点。我校不断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是新开设了许多实验、实践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激发其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设置了独立的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在授完理论知识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门实践课程.并专门建立了课程实践操作基地.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实习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执行并主动对出现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三是教学计划中还安排了l周的植保综合实习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条件和海南知名的农药厂、农药经销部门等校内外教学基地.通过在农药企业实习、参观、市场上常见农药品种调查等了解生产实际.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及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的掌握四是与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利用科研来促进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摘 要】在研究生教育实施收费制度之后,必将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农业院校缺乏优质的学生资源,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体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从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方式及其业务考核制度、课程组建设及课程承担方式、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以逐渐适应收费制度下对农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

关键词 研究生;教师队伍;农业;收费

作者简介:王志英(1975—),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与管理。

0 前言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开始实施收费制度[1]。研究生教育从“公费”转向“自费”后,对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增大。而农业院校中就业前景十分看好的热门专业相对缺乏,并且受田间试验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优质学生资源相对不足。面对研究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和农业院校的学科特点,要发挥收费制度下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激励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管理教师、授课教师、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逐步提升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1 加强研究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研究生辅导员,既是研究生政治上的“领路人”、生活上的“贴心人”、学术上的“同行人”,同时又是主管部门的“救火员”[2]。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强化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措施体现在:

1.1 完善选拔,强化培训机制

近年来,随着廉政建设的深入和高等院校招聘制度的完善,用人单位能够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人,严把研究生辅导员的“入口关”。

但参加工作之后,很多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果不好。分析原因为:纵向上,与到公司或企业工作的同学相比,研究生辅导员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强度不成比例;横向上,研究生辅导员与同一个学校的本科生辅导员相比,各项考核指标都是针对本科生教育出发的,晋职晋级制度并不倾向于前者,而前者的来源层次又高于后者,造成了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悲观。作为农业院校,应该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学农、爱农教育;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专项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明确定位、健全考评制度

从工作定位上进行明确,将其从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研究生辅导员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

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业绩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应该有利于竞争氛围的营造、有利于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学科、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做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3 提高待遇、稳定队伍

目前,很多研究生辅导员想方设法进入到学校的管理部门,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变化较大,所以,学校应该从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例如,允许研究生辅导员参加教师系列的职称晋升,并在条件上有所放松,以稳定队伍。

1.4 改革工作方式

目前,多数学校都是按研究生的年级配备辅导员,因为学生的年级相同,同一时间段进行的都是同样的工作,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更集中。这种工作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接触不够。建议更改为,每名研究生辅导员负责若干个专业的所有年级的研究生,这样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对专业有更多地了解,与研究生导师有更多的接触,就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团队专长、导师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培养计划,对研究生设计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生辅导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科研工作,真正做到学术上的“同行人”。

2 加强授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2.1 教师引进和再教育制度建设

受地域、经济、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某些农业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力较弱,因此,农业院校更应加强优秀教师的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再教育投入,以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战略的需要。

2.2 教学过程管理

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本科生教学,特别是有行政兼职的老师和一些大专家授课的课堂,经常出现由于教师出差等原因停课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课程组建设,对课程承担模式进行改革,一门课程由多名同时教师承担,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调整上课顺序;另一方面,一门课程由多人承担,每位教师的授课时数缩减,教师就会将自己的学术精华传授给学生,使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得到提升。这么设置另外一个的好处是大幅度地压缩课程教学学时,用一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一年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就可以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田间试验。对于一年一季的北方来说,农业院校中三年制研究生就有2个种植循环,田间试验得到的结论可信度更高。

2.3 考核方式

坚决杜绝教师以综述性论文的形式作为期末考试试题的形式,避免考试的随意性。解决方案是:对于公共基础课,要求闭卷笔试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高于80%,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闭卷笔试所占比例高于50%;每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还应该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技能、论文撰写、科研信息获取与整理等5项中的2-3项,使课程的综合成绩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能力,更好地与研究生的奖助学金评定挂钩,与研究生收费制度配套。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要求导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独到的科研见解。为使导师适应新形势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重新构建导师遴选指标体系,并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管理。

3.1 导师遴选指标体系

导师的遴选指标体系应该包含指导教师的思想素质、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涉及到导师的职业道德、身体状况、业绩条件等各个方面。目前,面临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需要导师在生活上给予研究生更多地帮助,这就要求导师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作为支持。

3.2 培养过程管理

首先,明确导师的职责,规范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性教育、大型仪器使用培训、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全方位对研究生进行指导。

其次,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及考核、研究生出勤、原始记录存档等措施,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管理职责。

第三,通过开题、中期考核、科研、学位论文撰写等培养过程的管理,构建适合于北方高校的农学类相关专业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

3.3 鼓励年轻导师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

学校应该从工作量核算、成果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鼓励年轻导师和即将成为导师的青年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科研,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

3.4 改进科研成果分配制度

学校应对有研究生参与科研成果的排名和奖金分配进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要求导师必须允许研究生参与奖金分配。

参考文献

[1]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N].光明日报,201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