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满意度;学习行为;职业决策;自主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50-02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科门类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伴随而来的就是学生对自己当下所读专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在认同度上产生了差异。2007年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在教育经济简报上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显示,有35.9%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敢兴趣”,其中重点学校要稍低于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分别是32.3%、39.1%、36.9%[1]。专业认同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可及情感,并主动、积极地投入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强调高校学生愿意继续以本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2]。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是人一生中经历的专业性较强的一个学习阶段,也是个人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作为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自己本专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从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入学直至毕业,都是围绕所学专业展开的。但因个人对兴趣爱好的不确定性、受外界因素影响和服从调剂等原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和专业认同感受到影响。大学生的专业满意程度是否会对其学业努力程度以及职业规划产生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以天津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1份,回收率96.2%。

二、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专业选择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大学生选择本专业的原因、对目前专业满意程度以及对本专业不满意的原因。

通过对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实现自主选择专业,约有4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受到父母及家人意见、媒体宣传等因素影响。但由于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较低、受分数限制遭到调剂等现实原因,按照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学生只占到调研对象总数的9%。数据还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专业现状和专业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热门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比例要高于新兴专业。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对于专业的专业前景和专业领域欠缺了解,自主选择行为盲目。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调研对象中有38%的学生对自己目前专业不太满意,56%的学生对目前专业满意度为一般,仅6%的学生对目前专业感兴趣且非常满意。专业满意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大学四年的学习态度及其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的原因,很大部分反映在了课程的难易程度上,即课程相对较难的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就越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要求标准较高,因而该项满意度分值也会下降。

三、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对职业决策的影响

研究统计并分析了天津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近三年的就业数据。2013年,毕业生共计141人,被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录用人数占9.93%,考取研究生人数占4.96%,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录用人数占1.42%,其他中小型企业录用人数占79.43%,未就业人数占4.26%;2014年,毕业生共计142人,其中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录用人数占9.15%,考取研究生人数占5.63%,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录用人数占2.82%,其他中小型企业录用人数占78.17%,未就业人数占4.23%;2015年,毕业生共计153人,其中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录用人数占1.31%,考取研究生人数占3.92%,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录用人数占1.31%,其他中小型企业录用人数占75.16%,未就业人数占18.3%。由毕业生签约情况可见,就业形势严峻,从企业需求和市场供需状况来讲,企业“招工难”和学生“找工难”的现状是并存的。就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对于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毕业生,只要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民营、个体等小微企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量还是可观的。各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已有毕业生的两个专业专业对口率分别达到了72.7%和73.9%。数据表明,所学专业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的工作内容半数以上均会与所学专业相关。企业聘用员工的首要参考因素是专业背景。近三年中,签约到小微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在逐年增长,这种现实情况造成了毕业班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会高于非毕业班的学生,即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本专业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产生了影响。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这些难题造成了个体对未来所要从事何种职业的不确定[3]。这些难题主要包括:缺乏动机、错误信念、犹豫不决、自我认识困难、专业与职业认识的困难、决策过程困难、缺乏获得信息的途径以及与重要他人的冲突等[4]。当前就业市场环境下,高校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仍旧比较倾向于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择毕业后所要从事的第一份职业。那些对自己所学专业有着较高满意度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培养和奠定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因而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往往目标明确,并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那些对自己所学专业认同度低的学生,其本专业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往往较为薄弱,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通常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本科专业,盲目选择其他行业,甚至选择待业这种消极的方式应对步入社会这个环节,这种做法往往使其在求职的过程中降低了竞争力,且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职业决策过程中,自主选择专业者的困难度明显小于非自主选择专业者。

四、应对措施

1.重视大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提升。提高大学生自主选择能力是学校教育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思考的不足,错失了很多自我选择的锻炼机会,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选择能力现状。自主选择,就是指通过自身的条件、主观感受以及经历对事物做出判断,做出最终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面对关乎自身发展的重大事件上做出的自主选择,是一种理性选择,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勇气。在这种缺失现状下,高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责任,在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意义的机会,培养其自主选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2.提高教学质量,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归根到底,还是与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力求使所培养的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动手实践、创新设计、实践训练、科研训练、合作交流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就业市场供需情况和企业的岗位要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导向,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应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缩小大学生实际能力与企业期望技能之间的差距,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教学质量有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牢固,学习态度端正,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情况良好,这必将刺激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的提高,从而正面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职业选择行为。

3.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职业选择行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讲话,充分说明了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价值观在职业决策中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对待职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往往形成于大学阶段,这是一个人走向职业生涯的重要过渡时期。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小微企业就职往往是最后的选择,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携带这种观念从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思想上有包袱,又怎能全身意投入到工作中,更不要谈爱岗敬业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给学生多多提供到小微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作为高校毕业生,应提高自主选择能力,认清形势,面对现实,在职业决策中也应根据个人特点,分析小微企业岗位在职业发展空间、职业稳定性和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利弊,以及与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吻合程度。职业不分三六九等,与其消极应付,不如积极面对,只要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必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五、结论

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学习行为和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和结果,帮助引导学生建立自我与所学专业的联系,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行为选择能力,进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增强农业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王晓霞.“被转”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与职业决策困难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张志乔.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度与就业满意度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第2篇

现代的职业教育正进入良性发展,在我国形成了可喜的局面,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各职业院校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诸多的科研实践表明;教育工作者通过科研实践,不断的进行探索更有效的专业培养方案,但并没有真正的放开眼界,总是集中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寻求突破,实践证明:要想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不断打破专业界线,设置各类现代综合性专业,培养出农业生产通用型人才,以满足我国未来庄园式、农场式经营管理的人才需要。培养具有综合农业生产能力的人才,甚至集农业、工商、金融等多技能的全面性人才。

1 国内外现状

1.1 发达国家的庄园式、农场式经营状况

在发达国家中,庄园式、农场式经营比比皆是,组成国家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各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有其特点。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进程看,他们都已经完成了农业商品化的过程,在农业生产环节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和专业化,已经进入了全面信息化的时代。美国、日本、欧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在美洲、欧洲、澳洲,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庄园、农场,从事着综合管理经营,有计划有目的独立经营,同时也受到国家法律条例的约束,经营者通常有着较高的学历,有着多方面的生产经营技能,能够全面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注意环境保护,既是农艺师,又是畜牧师、兽医师、机械师,又是经济师。

相对我国而言,国外的职业教育较为先进,有着成功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训练学生的生产实用技能,同时,又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强调了多项生产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边学边练,学习体制鲜明,现场实践操作性机率多,对农业生产各项技能并不陌生。对经营庄园、农场有着一定的基础。

1.2 个体庄园和农场将成为我国新的特色

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正在不断地改变,社会中许多有着大量资金,投资于山林土地经营的人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结构也不断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结构也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资产的集中,部分人员长期租用承包土地或山林,未来也有可能出现购买土地山林,进行多种模式的经营,形成具有特色的经营生产结构,即形成独立的庄园、个体农场。构建养殖、种植生产兼绿化、休闲为一体经营管理模式。在国内业已成立了许多大型的个体庄园和农场。

1.3 亟待培养相对应的农业综合技能型人才

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偶尔从事实践教学,专业界线分明,对专业外的行业有着“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因此打破专业界线,将一些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培养多技能的综合人才。所以我们要首先从农业职业院校进行这种设置种植养殖综合专业的研究探索和实际试点地设置开设,未来不断扩大,横向联系更多的专业进行研究和运用。

当代农场、庄园式经营者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营者由于职业技能的限制,无法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养殖种植收入低、资源利用和资源再生调配不合理,通常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通常与原始的设想差之甚远。在人员利用上,有的土地山林承包者依靠自身的知识或雇用园林、农学、牧医方面的人才进行经营,经常没有整体的规划,各自为政,多为临时性,由于没有全面性人才,使生产力无法提高。因此未来社会生产中,对农林牧渔综合性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明显的增加,探索职业院校农业类综合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成功的培养农业“多面手”式人才,是未来农业职业教育的又一突破点,将会有光明的前景。

2 构建农业职业新专业必要且可行

2.1 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必要性

通过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达到既能设计、开发利用山林土地资源,又能对种植、养殖经营进行管理,最终达到有绿化环保意识,符合生态要求的庄园式管理人才。即培养现代化的农场主,或服务于未来农场主、庄园主的多技能管理人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学习先进的国外经营体制。未来庄园主、农场主会如雨后春笋一样,也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因此,构建农业职业新专业这一做法,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

农业综合性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突破,也是未来农业职业教育中新兴专业和培养方向。在实践中,这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农业综合性岗位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成功案例

广东省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全国首批100家农民工培训基地之一。2006年,学校为促进农村科技发展而开设农村专业即种植养殖专业,该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都匀市沙寨宜神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开办,更是少数试点农业职业院校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后,培养出了农业“多面手”式人才的杰作。该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种植销售:各种茶叶、都匀毛尖茶、水果、水果苗木、金果林、中草药等,猪、牛、羊等家禽养殖、销售,农业技术咨询服务;收到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农业综合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1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相关社会职业的调查分析,掌握现阶段庄园式、农场式生产管理所需的生产技能,以此为基础,制定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包括课程设定范围、实习实训方式(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体化。探索综合性多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相应社会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广应用该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新专业的建立。

3.2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内容

3.2.1 调查、分析现代山林土地投资者经营情况

通过对多家庄园、农场的走访调查,通过调研的方式,得出从事经营情况,包括经营的种类、生产力、管理情况、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进一步分析,确定生产中所需要的主要技能。进行综合汇总。

3.2.2 制定合理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实际生产所需技能要求,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定、培养方式等。

3.2.3 选定研究对象

以牧医专业、园艺专业、农学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动员,介绍实验的内容和意义及实施细则,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将有此意愿的学生作为课题研究对象。

3.2.4 实施研究计划

(1)将各专业选定的学生进行相关课程授课,组织相关课程教师,采用单独成立班级统一授课或相互选修结合自学其他专业指定课程。

(2)为加强训练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对外联系多家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结合果园、畜牧养殖场、林场、渔场、牧场、土木建筑等实习场所进行单项技能强化。进一步结合规模化庄园、农场进行综合性训练技能。

(3)推荐毕业生到相关的生产部门进行就业,或与企业签定订单式培养合同。

(4)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追踪调查,总结成功的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2.5 采用教学方法一体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并不是单纯将理论知识具体化,而是根据实际生活、实际生产中需要的技能,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实践场地,围绕工作(实践)任务,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即突出“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4 结语

庄园式、农场式经营是我国未来的农业生产结构的一大特色,需要大量的多技能农业综合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其实质是培养社会生产中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走出学校,深入实际,根据社会生产结构的需求,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出相对应的人才。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一般说来。教学模式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的内涵基本相同,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CBE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等: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实践课教学模式。这种层面的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确定相应的教学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教学要素和过程: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又叫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等。这一层面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指教学的操作。整体看来,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合作实施、探究分析等几个关键词加以粗线条勾勒。

一、能力本位

社区学院是美国和加拿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承担机构。大致说来,两国的社区学院都是以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起源于北美地区的能力本位运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改革的方向。

(一)能力本位的核心内涵

人们基于不同的能力观,对能力本位中的“能力”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CBE理论的核心观念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它的重要特点是其课程设置、教学设施配置等完全服从于市场需求以及实际岗位的需要。能力不能等同于操作行为,能力是看不见的个体的内在素质(personal qualities or attributes)。作为个体内在素质的能力,它具有整体性,虽然它也可分解为若干要素,但是作为整体性的素质结构的功能远大于各能力要索的整合。循此思路。当前国际职教界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也是对这种能力观的进一步延伸。“关键能力”也成了除学生需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之外所必须的核心技能、基本技能、现场技能、知行技能、必要技能。因此。能力本位中的“能力”内涵由最初的岗位职业能力演化为了岗位职业能力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体。

(二)能力本位教学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教学比较,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根据能力需要。制定教学方案;按学生的能力表现实施教学;个别施教(个别化);学习内容按每个学生自己的需要确定;反馈及时:借助多种媒介、资料学习;能力教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定步调的学习为主;实习场所,实做为主;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客观标准:学生与已设定并且已知的学习目标竞争等。整体看来。能力本位教学具有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以学生主体参与及个别化教学为主,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等特点。

(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步骤

美国加拿大社区学院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步骤:

1 就业市场调查。社区学院在确定其所设置的专业和职业岗位方向、人才培养规格、办学层次等问题之前,都会先请相关专家进行就业市场调查。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以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论证可行性。调研的具体方式通常包括调查问卷及访谈。通过调查了解社区近期的就业市场状况。如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哪些职业会有多少雇员空缺,哪些职业有进一步提高雇员能力、水平的要求。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选出市场急需的而本校又有能力开设的专业。出具可行性报告,确定某一专业的设置或者某一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2 职业能力的分析(DACUM表的制作)。职业能力分析是指在确定设置某个专业方向之后,由此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通过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探讨本行业人员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需具备的能力,制定DACUM分析表,从而确定此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及课程安排等问题。

3 教学设计与开发。在DACUM能力分析表的基础上,由教育专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学习模块方案。每一个学习模块对应一种专项技能,它包括技能学习指导书、教材、讲稿、实习实验指导书、设备操作手册、音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同时指明实习场地、指导教师所在地及此专项技能的考核标准等。每个模块都可能包含多学科知识,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此项技能的学习资料。

4 教学的实施。在CBE的模式下,学生不受年龄和入学时间限制,随时可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入学后先发给他一张所学专业的DACUM表,使其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及其能力需求有个总体概念。然后对学生进行个人技能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情况辅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己掌握的模块可以跳过。直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工作是给与学生必要的辅助、指导,监督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设施并维护教学环境。

5 能力的评估。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能力目标。由教师学员共同参与评价。随时获得学习效果的反馈。

二、模块化课程

模块化课程是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按照通常的理解,模块就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它包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陈述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经验。单位、学习包、组件、要素、部分等术语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对模块的别样称呼。

(一)美国加拿大模块化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国加拿大的模块化课程一般都有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 介绍性材料。介绍与说明该学习模块的使用方法。学习该模块应具备的基础,并简要概括模块的主要内容。

2 学习目标。陈述学习者在该模块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在这里学习者可明确了解到关于操作水平、考评标准、考评条件与方法等。

3 尝试性前测。此测验用以确定学习者的入学水平,以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

4 学习经验与学习活动。这部分内容取决于能力的类型与复杂程度。主要是有个学习活动、学习资源、诊断性自测等安排,是模块的主体部分。

5 资源材料,指明在各项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起参考作用的各种资源材料,也包括补救性的学习材料以及提高性的学习材料。

6 最终能力测评。明确说明考评内容。考评方法,考评标准,考评场所与考评人员。

(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步骤

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主要通过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方法系统进行开发。其主要的开发步骤为:

1 确定所要分析的职业及其工作结构,概述工作或技能的综合性领域。

2 确定该职业的各项职责和工作任务,包括确定所研究职业的专业职位,如技术员、销售员等。

3 讨论确定岗位所需的主要能力,其具体方法是由各委员列出该岗位从业人员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并进而讨论出每一种综合能力所需具备的一组专项技能,然后将每一种技能归纳为不超过8个字的动宾短语,如“熟练操作电脑”等。通常每种职业能力由8-12种综合能力构成,每一种综合能力又涵盖了6-30种专项能力,每种专项能力构成一个学习模块。其中每一学习模块都涵盖了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等可操作性指标。

4 对所确定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制作DACUM表格。经过对每一组技能的仔细研究与推敲,确定该组技能的重要性排序,这一顺序决定了各种技能学习时间的先后,最终制成DACUM表格。

三、合作实施

美国和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合作实施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与社区、行业、企业的合作;二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三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与社区、行业、企业的合作

在美国、加拿大,社区、行业、企业等所代表的外部力量一直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之中。如在两国的社区学院都组建有董事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

社区学院内部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社区学院董事会是学院唯一的法定权力机构,享有裁决学院事务的最高决策权。学院董事会主要负责学院的各种规划,聘任或解聘校长,购置、建设和维修校舍及设备,批准学院的预算等。学院董事会成员由社区学院所在学区公民在各界人士中推选,成员中既有学院代表、学生代表:也有熟悉、热衷于当地教育事业的著名人士和企业家:还有一部分是该社区的普通居民。社区学院的具体行政工作由院长负责。主要包括:负责招聘教师及对教师的考核,为学院发展筹集经费。负责与州有关机构、当地公众、团体、其他社区学院的联系。向董事会报告并商讨工作等。社区学院内部分设系或教研室负责学院的具体教学工作,如制定课程表、分配教师的教学任务、考核新教师等。许多社区学院还设置了研究室,研究本学院学生、教师、教学工作、行政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情况,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专业顾问委员会一般由8-12名职业能力分析人员、一名协调员和一名秘书组成。职业能力分析人员主要由在企业长期从事该项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来担任。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主要有分析市场需求。确定岗位任务,制定cADUM表,参与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参与学生学业评价等。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

受杜威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加拿大的教学常常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处于指导、辅助地位,学生主体,师生合作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十分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演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就促成了教师角色与职能的重大变化。在能力本位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常常是“资源人”(resource person)或辅导员(fa-cilitator)。教师的主要职责包括:提供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开发和安排各种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记录和管理学习者学习进度、对学习者的能力进行评定等月。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了师生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

强调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论题。美国、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十分注重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精神。以加拿大雷克兰迪农学院的农业职业教育为例,该学院开设的一门“学生管理农场”的课程,其开设的目的有四个: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和正在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通过评估商业活动的成效,提高决策能力:学会在合作共事时,理解和尊重其他成员。

四、探究分析

探究分析是美国、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前所述,探究分析渗透在了美国、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各个方面。

(一)教学前的探究分析

在教学实施前,由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顾问委员会通过对市场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确定CADUM表格。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形成CADUM表格后,课程专家通过探究分析活动,形成若干专项能力及其相对应的模块课程。

(二)教学中的探究分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探究分析,常常体现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如在加拿大雷克兰迪农学院的学生管理课程实施中,每20个学生共同经营管理720英亩的学校农场。每一年种什么、种多少、到哪里买种子。买化肥,卖粮食、是进行期货交易还是进行现货交易等等都有学生自己决定。20个学生分成生产组、财务组、市场组、人力资源管理组等,每个组每星期召开一次商务会议,集团讨论有关事宜,形成商务报告。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饱含了学生探究分析的过程。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园艺教师专业化 面临困难 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要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主要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专业化是高职园艺专业发展的要求,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本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又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1.高职园艺教师专业化现状

1.1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初步保障。随着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师队伍的规模已稳步扩大,师资数量不断增长,各院校《新教师指导制度实行办法》、《骨干教师评定办法》、《关于奖励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也逐步完善。

1.2“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已建成。教师能够针对园艺生产管理、园艺新技术推广、园艺产品的贮存与检测、园艺产品营销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本专业的课程内容。

1.3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职园艺教师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对口支援等方面,为现代园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1.4兼职教师的发展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兼职教师的发展实现了高职培养目标、弥补了师资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

2.高职园艺专业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化的推进。

2.2师资短缺、经验较少。职业教师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造成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2.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高职院校师生比普遍较大,教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践锻炼,使专业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现场指导教学能力都处于不强,与社会的需求差距明显,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

2.4驾驭高职专业课教学能力较差。部分教师只学习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皮毛,不能深入了解职教规律和原理,很难准确实施高职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2.5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比例很难达到职教要求的1:1,部分聘请的兼职教师,往往都只是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流于形式现象较重,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无法达到职业人才培养要求。

3.高职园艺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3.1树立高职教育新理念。广大高职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师职业的新理念,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社会职业,应该成为不可随意替代的职业。学校和社会要从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高职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看待教师的专业问题,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应引导并帮助教师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加速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进程,提高教师专业化的程度。

3.2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如改革高职教师评聘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制度,构建社会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等。

3.3以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鼓励在职教师轮流到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实践体验,并优化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促进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的积极整合,以此推动高职教师不断地向专业化发展。

3.4打造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应持有一门行业资格证书,或者在企业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所以要不断进行植物造景、园林区养护和果蔬栽培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采取走下去的方法,到有关企业和农户中直接进行设计、管理和栽培技术培训,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3.5坚持“内培外聘、培聘结合”的原则。制订专任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实践锻炼,完善教师激励、动态管理体系,坚持“企业培养,企业聘用,企业引进”,实行“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重,建立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专家兼职授课的机制。

3.6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锻炼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能力。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性、开放性、生产性,校外实训基地的员工化、职业化、效益化,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3.7强化对教师教学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形成对专业教师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武,章玉平.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安徽农学通报,2009.

[3]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第5篇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目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应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根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与法治教育的问题,在重新认识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强化高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6]胡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1-22.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情商培养 就业能力

情商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两位心理学家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将情商概括为五个核心因素:自我认识、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情商和智商一样是衡量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心理指标,是内在的心理现象,需要通过行为来评价。一般来说,人的智商很难改变,但是人的情商是在漫长的生活中培养和造就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提高的。情商能力对学生就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就业单位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据调查,目前最易就业的人群为高情商人群。综合就业单位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需具备如下主要素质。

1.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要求学生与企业文化、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够非常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与企业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迅速适应新的生活、工作环境。

2.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员工对企业忠诚,表现在员工对公司事业兴旺和成功的兴趣方面,不管老板在不在场,都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事。有归属感的员工,他的忠诚,最终会让他达到理想的目标,从而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

3.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企业希望学校对学生加强社会生存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情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了敬业精神,其他素质就相对容易培养了。

4.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企业特别需要性格开朗、善于交流、有好人缘的员工。这样的人有一种亲和力,能够吸引同事跟他合作,给予他人帮助,通过他的努力,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户,使企业财源滚滚。

还有如带着激情去工作、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等要求。现在许多就业单位不求名校毕业生,更注重例如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就很好地说明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情商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高职学生情商能力培养状况

如果把自我意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作为衡量情商的指标,那么就总体而言,目前高职学生情商水平总体还是有差距的,其原因主要如下。

1.学校培养目标和方法的偏颇。很多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实训教学、技能竞赛等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方面,而忽略或忽视学生吃苦耐劳等有关情商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情商能力的培养。结合就业单位的需求,学生要先做人后做事。

2.家长与社会的影响。目前高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长的溺爱,本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做的事情也常常包办代替,总是把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好。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这些学生随心所欲,没有意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能力偏低。而且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很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使遇到也有人为他们解决,因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激励水平不高。

三、实施情商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大都需要通过情商教育才能获得。

1.将情商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例如目前现在高职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介绍目前的就业形势,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现有的职业类别、可供岗位及人力资源总体状况,有关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等等,还可将包括情商教育等融入到就业指导课,并增加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情感性内容和技能性内容的教育,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学生情商培养计划,通过邀请有关专家进校举办情商教育辅导报告会和专题辅导讲座,加强理论教育、日常管理、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传播媒介等五大情商教育载体建设。

2.学校多部门联动,积极配合高度重视校园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商素质训练。应重视校园课外活动对高校生情商培养的重要作用,为高校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提供平台。除了日常的人际交往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一般是按照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组成的由学生参与的功能团体,具有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功能,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课堂,也是大学生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3.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情商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巧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4.形成具有情商内容的校园文化,如先做人后做事等,以环境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如自我认识、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广胜,陈辉.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3).

[2]王琴,张卫民.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应用法学 法律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Innovative Path of Leg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the Vision of "Applied Law"

FAN Shuilan

(Applied Law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 Leg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cial needs of touch i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la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s legal personnel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of law" raised new positioning legal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ath of lega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Key words applied law; leg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法律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是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侧重法学理论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素质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亟需变革。我们认为,“应用法学”作为积极回应中国当代社会对法律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当前和今后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1 当代社会对法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加入WTO,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与此相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1.1 当代社会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两个较为显著的变化:一是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非司法部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二是社会对国际化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上述变化,客观上要求法律人才必须是复合型法律人才。所谓复合型法律人才,是指既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至少一个其他专业的专业背景或专业知识的法律人才。例如,“法律+外语”型法律人才、“法律+金融”型法律人才、“法律+会计”型法律人才、“法律+计算机”型法律人才、“法律+管理”型法律人才等。实践表明,复合型法律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非司法部门以及国际经济交往对法律人才综合素质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在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法学基础与相关专业的结合,体现法律人才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和内在结构性,是时代赋予法学高等教育的重任。

1.2 当代社会对创新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和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尽管我国的立法正日趋完善,但是各种新型法律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如何认识和解决日益增多的新型法律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法律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使得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创新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所谓创新型法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法律人才。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型人才通常也是复合型人才。因为许多新型法律问题都是从多专业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

1.3 当代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较快增长和法律纠纷日益增多的社会背景下,相对于理论型法律人才的社会需求而言,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不仅需求面广,而且更为迫切。不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传统法律职业更加青睐法律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法律人才,而且金融机构、企业等非司法部门所需要的也是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律职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应用型法律人才终将是社会需求的主流。

2 “应用法学”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上述转变,我们认为“应用法学”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这三个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中,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法律人才最终都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3 “应用法学”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科交叉培养模式

与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正在从单一型法律人才向复合型法律人才转变的趋势相适应,法律人才培养应以复合型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正如我国著名法律教育家孙晓楼所指出:“我们研究法律的学生,至少于法律学以外的各种学科,都有些相当的涉猎。”①建立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充分整合高等院校的学科资源。正如法学学科的发展需要与理学、工学、医学、财经、管理、农学、人文等学科的交叉一样,复合型法律人才也需要学科交叉培养。这方面,牛津大学法学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牛津大学法学院目前正在整合法学院和商学院各自在法律金融学、公司法、金融经济学领域的资源进行研究和课程创新,以培养学生解决21世纪全球新型法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②

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下,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法律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法律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整合高校内部的社会科学学科资源,开设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二是强化法律英语的教学,除了开设基础性的英语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法律英语课程,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外教上课;三是实行核心课程与实务技能的对接,增设民法实务、刑法实务、经济法实务和诉讼仲裁实务等法律实践课程。

3.2 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传统法学教育所采取的灌输式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的要求,因此,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传统法律教育的弊端之一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这种法学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性教学方法成为了法律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记笔记,背笔记和课本,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法律人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在积极地进行法律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诊所教育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从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性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就案例教学法在法律专业的运用而言,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是要实现案例教学目的的转变,案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举例说明,而是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某个法律原理或法律规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能力的目的。其次是要实现案例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演绎式的案例教学转变为归纳式的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给定某个特定的法律原理或法律规范,然后由学生运用三段论式的形式推理去得出结论。

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建立分类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式

面对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以传授理论为主的法律教育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要,法律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建立分类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式。

分类培养模式,一方面是要突破目前单一的司法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旨在探索多样化的法学实践教学方式。首先,针对非司法部门亟需大量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社会新需求,实践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司法实践,还应当包括金融机构、企业等非司法部门的法律服务的实践。为此,可以尝试适当降低传统司法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比重,相应增加金融、房地产等社会经济领域非诉讼法律服务方面的能力培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推行“分类培养”模式,因材施教,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该学院按照其兴趣专长,设置侧重实务类、理论类、涉外类等方面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司法业务性,还包括法学研究、法律服务、涉外服务等。③其次,探索和完善多样化的法学实践教学方式,通过设立模拟法庭、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庭审进校园、组织学生到实务部门现场观摩学习以及开设法律援助中心等方式,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联合培养模式旨在有效地联合高等院校和社会实务部门的资源,有利于加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应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育人的资源平台,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以及中外教育机构之间联合培养人才。在联合培养模式下,通过国家司法机关和社会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到法学教育中来,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法学教育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目标的实现。例如,将法律实务界人士纳入到法学教育体系,在学校教学中请法官、律师、检察官进课堂,讲授司法实践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可以有效地拉近法科学生与法律实践的距离。

重庆市教委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基于国家重点学科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YJG133 02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农学专业的职业的技能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改革思路 改革策略

一、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研究和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图1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农民学历教育+农民短期培训两大任务,学历教育主要是为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到城市服务,而短期培训主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务工和下岗后转岗再培训服务。因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把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有序、辐射面广、示范性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机制灵活开放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如图1的所示。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自主创新。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使学生获得提升个人社会阶层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多方面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口,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使之同时拥有升学、就业、创业的发展机会。

农村社会变迁,如农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决定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就业――下岗――再就业,决定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布局,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农村社会的转型将决定教育结构性质的变革,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与农村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拓展,形成学习型社会。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应该是真正的动态结构,处于经常的调节之中,以全面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就业――下岗――再就业的需要。

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解决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新问题,不仅要继续深化已有改革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及时调整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反思和重新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改革与创新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当是坚持“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和谐发展相适应”。这种适应,是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的适应,而不是对某些甚至个别领域的适应,既包括对社会发展当前和近期需要的适应,也包括对可以预见的社会中长期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适应;既包括与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也包括与区域外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既包括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发展相适应,也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相互适应。坚持这种相互适应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们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客观实际情况,在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下,制定不同区域的农村职教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2.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农村劳动者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缩小城乡差别。

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农村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农村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农村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办学条件分析,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当前和未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来主要培养中等层次的农业技术人员,为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农民”,转变为既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也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两长腿”同时迈,即从过去的单一长周期、全日制和学历教育向短周期、半工半读制、工学交替制、培训教育与长周期、全日制和学历教育变革,采取学分制管理,让学分制把农民接受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于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和生存的压力,不允许农民占用较多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训练,而是急用先学、学以致用,有的还要求工学交替、学用结合、以学促富、学富合一。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职前培训的重要场所,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正在探索的较优秀的模式有:中心辐射型模式、远程开放型模式、联合型办学培养模式和职(成)教集团型办学模式。

4.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村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如第一产业的农学、农机、果树、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养殖类专业有畜牧、兽医、水产、经济动物饲养技术、采矿业、采石业、农林牧渔加工业、水产加工业、捕捞业、印染业、刺绣业、编织业、酿造业、制革业等技能;另一方面,要把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和突破口,根据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劳动力稀缺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切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主要培养第二、三产业的机械、电子、纺织、财会、服装、幼师、工艺美术、理发技术、旅游与酒店管理等技能人才。

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稳定的,哪一个农村职业学校都不可能经常调整专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需要广泛的职业技能适应性,所以正确的策略选择应该是在设置少量“长线”特定岗位专业的基础上,尽量拓宽其他专业的覆盖面,使学校的多数专业成为能满足同类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专业。也就是说,设法通过较宽的专业面向,真正让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从而在毕业后既适应某些特定职业岗位的就业条件,又能触类旁通地满足一定职业群的上岗基本要求。确定农村职业学校“长线”专业设置时一定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研,使专业开办的师资投入、实验和实训投入能有较长时间发挥效益的可能;“短线”培训专业设置一定要考虑能否借用高校、企业、公司集团、农科(站(所的兼职教师和学生“零距离”上岗所需的实验、实训设施,以达到少投入,又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目的。农村职业学校采取长线、短线专业结合的方法,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又使职业学校更有生存能力。

5.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其课程设置必须使其更具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范围的岗位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明确所培养对象的就业知识、技能、态度及其构成比例,按照具体的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行业要求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各门课程都能体现其职业方向,实施项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在就业时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实现就业目标。职教课程不仅要体现教育学生视失业、变换职业为常态,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其发展性,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其提供宽厚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具体形式有: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以及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的,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体现就业方向特征的。整个课程结构因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仅理论课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专业课也要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诸多的技能训练课则更需要学生的练习和实践。为此,农村职业学校不仅要在课时安排上使实践性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必须为实践性课程的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如果再继续沿袭旧的教育模式,老师光说,学生不练,农村职业教育是没有出路的。职业学校的实践可以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实际职业岗位的实训,来锻炼学生处理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同时,通过结合参与社会上职业资格考核和技能等级考核,来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但注意不能偏面以证书来代替能力。

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设置既可以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灵活多样,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个体的特长和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门数太少,比重过低,而且学生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自由度。今后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设一些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课程选修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

6.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前,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太受欢迎,或者自我谋生的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仍按传统观念办学,很少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考虑学科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多,考虑学生就业谋生需要的少。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要求职业学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就业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要做到一点,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调整。学生就业谋生需要的东西很多,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什么都给。这就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精心挑选与设计,找出学生就业所需的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学习和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一般是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其次,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再次,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是使职教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同时,由于其职业能力的内涵宽泛,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更注重于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职业角色的养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讲课的内容或与过去的知识及学生的经验相联系,或与社会实际相关联,或在现场、实物前讲原理、讲构造、讲程序、讲关系,要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直接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这样能带给学生以生动的直观,有利于情感的调动与兴趣的激发;他包含课前参观、课后参观、专业性参观,思想教育性参观和扩大知识面的一般性参观等。也可以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然后去理解、去总结、去归纳,实现知识的自然延伸、过渡和积累;也可以直接采取科学实验法:如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形成、发展、检验自然科学理论;更需要直接动手掌握某一职业的基本技能、基本工作程序、基本工作方法,使学生上岗后不需再培训。

参考文献:

[1]胡立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 新思路 新措施[J].职教通讯,2007,(10).